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9-25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學案。
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學案
學習目標:
1、掌握隋朝建立和統(tǒng)一、隋朝大運河的構成等相關史實。
2、培養(yǎng)分析史料得出結論的能力;從比較中認識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現(xiàn)象的原則和方法。
3、認識隋文帝的勵精圖治對隋朝的繁榮所起的推動作用;認識國家的統(tǒng)一和安定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認識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它的開通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難點:1、隋初經(jīng)濟的繁榮2、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
(詳細閱讀教材,獨立完成下列知識填空,并努力記住下列知識,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學成果。)
1、南北重歸統(tǒng)一
(1)隋朝的建立:年,北周外戚奪取政權,建立隋朝,定都,楊堅就是帝。
(2)隋朝的統(tǒng)一:年,隋軍南下,滅掉了南朝最后一個政權,南北重歸統(tǒng)一。
(3)隋朝的繁榮
①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現(xià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運河的開通
①目的,。
②時間人物:年,征發(fā)幾百萬農民,開鑿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③三點四段五大水系:
大運河以___為中心,北起___(今北京市),南至_______(今杭州市),由北向南,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河流,全長兩千多公里。
④地位和作用:
地位:大運河是。
作用: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
(15分鐘,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完成下列問題)
活動一:分析下列圖表,得出結論,然后概括一下這些結論體現(xiàn)了隋朝社會經(jīng)濟的什么特征?導致隋朝社會經(jīng)濟繁榮的原因有哪些?
時間隋初隋盛時結論
人口三千多萬人四千六百萬人人口激增
墾田一千九百多萬頃五千五百多萬頃墾田擴大
糧倉長安太倉洛陽含嘉倉;洛口倉糧倉豐實
特征:
因素:
活動二:通過看書、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隋煬帝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動腦筋:想想看,隋煬帝為什么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同學們,本堂課掌握的怎么樣了?測測你的記憶力吧,看看哪個同學做的最好!
1、隋朝重新統(tǒng)一南北的時間是()
A.581年B.589年C.605年D.610年
2.大運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它的開通是在()
A.秦朝B.漢朝C.隋朝D.唐朝
3.隋朝的都城在()
A.長安B.洛陽C.成都D.建業(yè)
4隋朝主持開通大運河的是()
A.隋文帝B.隋煬帝
5.隋朝大運河的四段中,與洛陽相連接的是()
A.永濟渠B.通濟渠C.邗溝D.江南河
6.下面對隋朝特點的簡短總結中,哪個最為全面且符合實際?
A經(jīng)濟繁榮B短暫而繁榮C二世而亡D節(jié)儉盛行
7.隋朝末年,家住涿郡的一位商人要沿著新開通的大運河乘船去洛陽,他必須經(jīng)過
A永濟渠B江南河C邗溝D通濟渠
(知識拓展遷移,開闊視野,提高能力)
閱讀材料:“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龍舟水殿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皮曰休《汴河懷古》
回答:
①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哪一著名的水利工程?
②上述水利工程的功能是什么?
擴展閱讀
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
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社會經(jīng)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朝經(jīng)濟繁榮出現(xiàn)的原因?”“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問題,培養(yǎng)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本課以“繁盛一時的隋朝”為主題講述隋朝的歷史。隋朝的特點是短暫而繁榮?!胺笔⒁粫r”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歷史的特點,但由于課時的限制,本課實際上只講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時”,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課作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學重點為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本課的難點有二個:一是教材對隋初經(jīng)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初一的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有一定難度。
導入:從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滅亡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發(fā)展階段,也是我國的歷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國歷史上做出了哪些貢獻?隋朝大運河通到哪里?隋朝為什么會成為繁榮一時的朝代?你知道隋煬帝這個人嗎?應當怎樣評論他?學習本課你將得到啟示。
一、南北重歸統(tǒng)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講隋代周的過程:當時北周的小皇帝年僅八歲,被封為隋國公的楊堅手握軍政大權,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簡況如下:
時間: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楊堅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tǒng)一
時間:589年
展現(xiàn)“北周與陳對峙→隋與陳對峙→隋滅陳,南北重歸統(tǒng)一”的演變圖,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隋朝統(tǒng)一全國的重大意義:結束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chuàng)隋唐時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統(tǒng)”局面,為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思考:聯(lián)系南北朝歷史的特點,想想為什么在經(jīng)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實現(xiàn)重新統(tǒng)一?
①長期的分裂和戰(zhàn)亂,人民渴望統(tǒng)一
②北方:經(jīng)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條件。
南方:江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jīng)濟交流;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tǒng)治腐敗,力量衰弱。
二、“開皇之治”
出示兩組數(shù)據(jù):
(1)
隋初
隋盛時
結論
人口
三千多萬人
四千六百多萬人
人口激增
墾田
一千九百多萬頃
五千五百多萬頃
墾田擴大
糧倉
長安太倉
洛陽含嘉倉;洛口倉
糧倉豐實
(2)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敦懹^政要》
后來,唐朝建國20年時,隋朝的庫藏還沒有用盡。隋朝倉庫的豐足在我國歷史上是少見的。
從材料引導學生探究“隋朝經(jīng)濟繁榮出現(xiàn)的原因?”
可從課文中找,也可互相議論,大體上可歸納出兩點:①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fā)展生產(chǎn)。
結論: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tǒng)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史稱隋文帝的統(tǒng)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播放《隋朝大運河》錄像,使學生對大運河有一定感性認識。
出示《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強調: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四五千里。隋朝的大運河,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提問:“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
得出結論:隋文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地有①游玩江都;②加強南北交通;③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tǒng)治。
古人評論大運河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你能說出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嗎?再想一想,大運河的開通有什么歷史意義?
得出結論: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jīng)濟交流。
小結(略)
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教案
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社會經(jīng)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朝開通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等問題,培養(yǎng)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為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本課的難點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初一的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有一定難度。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fā)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隋朝相關多媒體、大運河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可利用“導入框”中講述的“隋煬帝賞瓊花”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由此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師講述,但切勿補充過多史料。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都長安,年號開皇,楊堅就是隋文帝。
2、講述“隋朝的統(tǒng)一”,教師可制作一幅地圖,展現(xiàn)“北周與陳對峙→隋與陳對峙→隋滅陳,南北重歸統(tǒng)一”的演變,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空間觀念。589年,隋滅陳,統(tǒng)一南北。
3、“隋初經(jīng)濟的繁榮”
a、隋文帝即位后,進行改革。隋文帝在位期間出現(xiàn)了盛世,稱為“開皇之治”
b、引導學生探究“隋朝經(jīng)濟繁榮出現(xiàn)的原因?”可從課文中找,也可互相議論,大體上可歸納出兩點:①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fā)展生產(chǎn)。
4、大運河的開通
利用導入框和〔活動與探究〕中提出的問題制成投影片,組織討論:
問題一: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
問題二:大運河對我國歷史發(fā)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討論題后,先引導學生做好準備,尋找“論據(jù)”:
①閱讀理解教科書第4頁的歷史材料;
②思考〔動腦筋〕2提出的問題;
③閱讀《開鑿大運河想象圖》,想想該圖的含義;
④聽聽〔活動與探究〕中兩個小朋友的不同意見;
⑤在“大運河的開通”一目的正文和閱讀文字中找出評價大運河作用的話。
討論時先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議論,再選派小組代表發(fā)言和個人發(fā)言。教師在引導時可提示學生注意兩點:一是提出看法要說明理由;一是看問題要全面,要看主流。
三、教師可利用多媒體作全課小結。
四、課堂練習:(使用投影)
五、推薦作業(yè)
制作與本課有關的自由閱讀卡。
附:板書設計
一、隋朝的統(tǒng)一和開皇之治
1、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都長安,年號開皇。
2、589年,隋滅陳,統(tǒng)一南北。
3、隋文帝在位期間出現(xiàn)了盛世,稱為“開皇之治”
二、隋朝大運河:
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tǒng)治,隋煬帝派人開鑿了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這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它的開鑿,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jīng)濟交流。
三、暴君隋煬帝和隋朝滅亡: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殺死,隋朝滅亡。
課后反思:
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復習教案1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細心籌備教案課件中。我們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復習教案1”,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教學目的:
隋朝為什么能統(tǒng)一南北,開皇之治的內容,隋朝的大運河,暴君隋煬帝,隋朝為什么覆滅。
教學重點:隋朝大運河和暴君隋煬帝。
教學難點: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選官制度(科舉制的創(chuàng)設)
教學方法:指導閱讀,講解,講故事、詩詞,練習,識圖填圖。
有條件時用多媒體教學。(自制課件)
一、隋朝統(tǒng)一南北
1.隋朝統(tǒng)一的歷史條件
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②江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讓學生總結)
2.統(tǒng)一時間
589年,隋滅陳,統(tǒng)一南北。(讓學生看P1《隋朝疆域圖》)
二、開皇之治
1.三省六部制的設立(講對后世的影響)
2.在地方,把原來的州郡縣三級,減為州縣兩級。(講背景意義)
3.改革選官制度
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
隋煬帝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
課堂練習:
三、隋朝大運河
1.隋煬帝為什么要開鑿大動河?
①經(jīng)濟原因:南糧北運②政治原因:加強對南北的統(tǒng)治③煬帝的個人目的:到江南游玩。
2.開鑿的過程
605年至610年,征發(fā)幾百萬民工開鑿,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四五千里。
讓學生看《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強調記憶大運河的中心,南北端點,四段的名稱。
課堂練習:
3.意義: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經(jīng)濟的交流,至今仍是重要的水運路線。
“盡道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皮日休
四、暴君隋煬帝
四大罪狀1、營建東都洛陽2、開鑿大運河3、游江南4、三次征高麗。
總之,無休止的徭役和兵役導致了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官逼民反(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
課堂思考:隋煬帝的統(tǒng)治類似于誰?(秦始皇)
五、瓦崗軍和隋朝覆滅
讓學生看“隋末農民起義形勢”圖
1.隋末農民戰(zhàn)爭開始
611年,山東長白山
2.發(fā)展
幾十處之多,最主要的是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
3.隋的滅亡
618年,隋滅亡。
小結:復述本課內容,討論如何評價隋煬帝。
作業(yè):P7一、二題。
課后記:
第2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唐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玄武門之變。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任用賢良,虛懷納諫,推行三省六部制,發(fā)展科舉制,輕徭薄賦,“貞觀之治”。武則天的統(tǒng)治。“開元盛世”。
2.思想認識
①唐太宗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訓,任用賢良,虛懷納諫,進一步調整統(tǒng)治政策。他的進步性改革措施,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終于促成了“貞觀之治”。
②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頓吏治,繼承唐太宗和武則天的業(yè)績,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
3.能力培養(yǎng)
幫助學生思考“為什么說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從而培養(yǎng)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教學重點:“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教學難點: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三個人物的評價
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首先用復習課件復習上節(jié)內容。
導入新課:讓學生閱讀課前提示,介紹“貞觀”、“開元”年號,指出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唐朝前期的三位杰出皇帝。唐朝的繁榮強盛發(fā)生在他們統(tǒng)治時期。
一、唐朝的建立
1.晉陽起兵隋朝官僚李淵617年在晉陽起兵反隋。618年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李淵就是唐高祖。
2.唐朝建立后,又經(jīng)過七、八年的戰(zhàn)爭,逐步統(tǒng)一了全國。
二、玄武門之變
1.時間:626年
2.經(jīng)過:秦王李世民發(fā)動政變殺死太子李建成等,史稱“玄武門之變”。
3.性質:皇室內部爭奪權力的斗爭。
史料:“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jié)、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于玄武門誅之。甲子,立為皇太子,庶政皆斷決。太宗乃縱禁苑所養(yǎng)鷹犬,并停諸方所進珍異,政尚簡肅,天政大悅?!报D―《舊唐書太宗本紀》
提出下列兩個討論題:
①什么是玄武門之變?事變的性質怎樣?歷史的根子在哪里?
②你怎樣看待這一歷史事件?
評:李世民的帝位雖是通過政變奪得的,但從他即位后,實行的一系列政治、經(jīng)濟措施有利于唐朝走向強盛的角度看,政變的結局并不是壞事。
三、貞觀之治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形成開明的政治思想,認識到君民關系如同船水,要保住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就必須讓老百姓能夠生存下去。
2.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實行了一系列開明政策和措施。
<1>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賢良,虛懷納諫。
房玄齡、杜如晦“房謀杜斷”
魏征(講故事)
史料:
⑴征頓首曰:“愿陛下摔臣為良臣,毋俾臣為忠臣?!钡墼唬骸爸摇⒘籍惡?”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龍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顯號,子孫傳承,流祚無疆。忠臣,己嬰福誅,君陷昏惡,喪國夷家,抵取空名。此其異也?!钡墼?“善?!币騿?“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征曰:“君所以明,兼聽也;所以暗,偏信也。堯、舜氏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雖有共、玄,不能塞也,靖言庸違,不能惑也。秦二世隱藏其身,以信趙高,天下潰叛而不得聞;梁武帝信朱異,侯景向關而不得聞;隋場帝信虞世基,賊遍天下而不得聞。故曰,君能兼聽,則奸人不得瘟蔽,面下情通矣。”――引自《新唐書魏征列傳》
⑵鄭仁基女美而才,皇后建請為充華,典冊具?;蜓栽S聘矣。征諫曰:“陛下處臺榭,則欲民有棟宇;食膏粱,則欲民有飽適;顧嬪御,則欲民有室家。今鄭已約昏,陛下取之,豈為人父母意!”帝痛自咎,即詔停冊。
直 諫(附)
貞觀二年,隋通事舍人鄭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絕姝,當時莫及,文德皇后訪求得之,請備嬪御,太宗乃聘為充華。詔書已出,策使未發(fā)。魏征聞其已許嫁陸氏,方遽進而言曰:“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為心,故君處臺榭,則欲民有棟宇之安;食膏粱,則欲民無饑寒之患;顧嬪御,則欲民有室家之歡。此人主之常道也。今鄭氏之女,久已許人,陛下取之不疑,無所顧問,播之四海,豈為民父母之道乎?臣傳聞雖或未的,然恐虧損圣德,情不敢隱。君舉必書,所愿特留神慮?!碧诼勚篌@,手詔答之,深自克責,遂停策使,乃令女還舊夫。左仆射房玄齡、中書令溫彥博、禮部尚書王珪、御史大夫韋挺等云:“女適陸氏,無顯然之狀,大禮既行,不可中止。”又陸氏抗表云:“某父康在日,與鄭家往還,時相贈遺資財,初無婚姻交涉親戚?!辈⒃疲骸巴馊瞬恢写苏f?!贝蟪加謩襁M。太宗于是頗以為疑,問征曰:“群臣或順旨,陸氏何為過爾分疏?”征曰:“以臣度之,其意可識,將以陛下同于太上皇?!碧谠唬骸昂我??”征曰:“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處儉婦,稍蒙寵遇。處儉時為太子舍人,太上皇聞之不悅,遂令出東宮為萬年縣,每懷戰(zhàn)懼,??植蝗最I。陸爽以為陛下今雖容之,恐后陰加譴謫,所以反復自陳,意在于此,不足為怪?!碧谛υ唬骸巴馊艘庖?,或當如此。然朕之所言,未能使人必信?!蹦顺鲭吩唬骸敖衤勦嵤现纫咽苋硕Y聘,前出文書之日,事不詳審,此乃朕之不是,亦為有司之過。授充華者宜停。”時莫不稱嘆。――引自《貞觀政要》
⑶
⑷它日,宴群臣,帝曰:“貞觀以前,從我定天下,間并草昧,玄齡功也。貞觀之后,納忠諫,正朕違,為國家長利,征而已。雖古名臣,亦何以加!”親解佩刃,以賜兩人。帝嘗問群臣:“征與諸葛亮孰賢?”岑文本曰:“亮才兼將相,非征可比?!钡墼?“征蹈履仁義,以弼朕躬,欲致之堯、舜,雖亮無以抗?!睍r上封者眾,或不切事,帝厭之,欲加譙黜,征曰:“古者立謗木,欲聞己過。封事,其謗本之遺乎!陛下思聞得失,當恣其所陳。言而是乎,為朝廷之益;非也,無損于政?!钡蹛?,皆勞遣之。
⑸
――引自《新唐書》
“馬周,博州茌平人也。貞觀五年,至京師,舍于中郎將常何之家。時太宗令百官上書言得失,周為何陳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問何,何對曰:“此非臣所發(fā)意,乃臣家客馬周也?!碧诩慈照僦粗灵g,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謁見,與語甚悅。令直門下省,授監(jiān)察御史,累除中書舍人。周有機辯,能敷奏,深識事端,故動無不中。太宗嘗曰:“我于馬周,暫時不見,則便思之。”十八年,歷遷中書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職兼兩宮,處事平允,甚獲當時之譽。又以本官攝吏部尚書。太宗嘗謂侍臣曰:“周見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論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稱朕意。既寫忠誠,親附于朕,實藉此人,共康時政也。”――引自《貞觀政要》
二是發(fā)揮國家機關的效能。
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的人數(shù)。合并州縣。
(讓學生看“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圖”)
三是大興學校,發(fā)展科舉。
<2>經(jīng)濟方面:輕徭薄賦發(fā)展生產(chǎn)。
3.經(jīng)濟發(fā)展,治世局面形成?!柏懹^之治”
四、女皇帝武則天
政績①繼續(xù)推行唐太宗的發(fā)展生產(chǎn)的政策。
②破格提拔許多有才能的人。(讓學生看武則天的肖像)
史稱她的統(tǒng)治有“貞觀遺風”。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討論:如何評價武則天?
史料:“初,則天年十四時,大宗聞其美容止,召入宮,立為才人,及太宗崩,遂為尼,居感業(yè)寺。大帝于寺見之,復召入宮,拜昭儀。時皇后王氏、良娣蕭氏頻與武昭儀爭寵,互讒毀之,帝皆不納。進號宸妃。永徽六年,廢王皇后而立武宸妃為皇后。高宗稱天皇,武后亦稱天后。后素多智計,兼涉文史。帝自顯慶已后,多苦風疾,百司表奏,皆天后詳決。自此內輔國政數(shù)十年,威勢與帝無異,當時稱為“二圣”?!报D―擇自《舊唐書》
五、開元盛世
1.武則天后,唐朝政局動蕩,七八年后,唐玄宗即位,政局安定下來。
2.唐玄宗勵精圖治,任用姚崇、宋璟為相。
3.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政治比較安定,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這時期的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小結:用復習課件。
鞏固練習
課后記:玄宗的統(tǒng)治是唐朝的重要階段,應增加講解內容,使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開元盛世”的含義。
開元初年的政治經(jīng)濟措施
1.任用名相。開元初年,相繼任用熟悉吏治富有才能的姚崇、宋璟為相。玄宗對他們深信不疑。兩人“協(xié)心輔佐”,使“賦役寬平,刑罰清省,百姓富庶”。
2.裁汰冗官。將武后以及中宗和睿宗時大量委派的非正式任命的官吏,予以裁汰精簡。精簡了龐大的官僚機構,提高了行政效率。
3.整頓吏治。比較嚴格地選官,強調以功以才授官。對地方官的政績進行考核,以定獎懲升降。
4.淘汰僧尼。
5.重視農業(yè)生產(chǎn)。
漢 唐 封 禪
漢光武建武三十年,車駕東巡,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禪泰山。詔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吾?欺?欺天乎!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編錄!若郡縣遠遣吏上壽,盛稱虛美,必髡令屯田。”從此群臣不敢復言。后二年,上齋,夜讀《河圖會昌符》,曰“赤劉之九,會命岱宗。”感此文,乃詔梁松等按索《河》、《洛》讖文言九世封禪事者,遂奏三十六事。于是求武帝元封故事,以三月行封禪禮。
唐太宗貞觀五年,群臣以四夷咸服,表請封禪,詔不許。六年,復請,上曰:“卿輩皆以封禪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安,家給人足,雖不封禪,庸何傷乎?昔秦始皇封禪,而漢文帝不封禪,后世豈以文帝之賢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掃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顛,封數(shù)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誠敬乎?”已而欲從其請,魏鄭公獨以為不可,發(fā)六難以爭之,到以謂崇虛名而受實害。會河南、北大水、遂寢。十年,復使房喬裁定其禮,將以十六年二月,有事于泰山,會星孛太微而罷。
予謂二帝皆不世出盛德之主,灼知封禪之非,形諸詔告,可謂著明。然不能幾時,自為?覆。光武惑于讖記,太宗好大喜名,以今觀之,蓋所以累善政耳。――《容齋隨筆》
第3課盛世經(jīng)濟的繁榮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唐朝農業(yè)經(jīng)濟的繁榮――水稻種植栽培方法的進步,茶葉與蠶桑生產(chǎn),曲轅犁和筒車,水利事業(yè)。唐朝的手工業(yè)的發(fā)展――絲織業(yè)、陶瓷業(yè)、金屬鑄造業(yè)。唐都長安。
2.思想認識
①唐朝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居于當時世界的先進地位。這是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質基礎,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與唐朝初調整統(tǒng)治政策也有密切關系。
②唐朝都城長安不僅是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也是亞洲各國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中心,是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
3.能力培養(yǎng)
指導學生歸納唐朝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的發(fā)展情況,從而培養(yǎng)綜合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農業(yè)生產(chǎn)工具的改進。絲織業(yè)和陶瓷業(yè)的發(fā)展。唐都長安的地位與繁榮。
教學難點:曲轅犁、筒車、絹、綾、羅、錦,學生未接觸過實物,使他們形成準確概念是本課難點。
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經(jīng)濟是政治的集中體現(xiàn),強大的唐帝國的物質基礎是繁榮的經(jīng)濟,本課即從農業(yè)、手工業(yè)、唐都長安等方面給同學們介紹了唐朝盛世經(jīng)濟繁榮的情況。
一、“稻米流脂粟米白”
1.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的進步
二年三熟制在北方推廣,一年兩熟制在南方出現(xiàn)。
水稻的育秧移植栽培,冬季利用溫泉水澆灌蔬菜。
2.茶葉與蠶桑生產(chǎn)
飲茶之風,唐時風靡全國,茶葉生產(chǎn)成為江南農業(yè)的重要部門。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是唐朝人陸羽所寫。
唐朝的衣服,主要是以絲、麻為原料。
3.生產(chǎn)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
讓學生看P16插圖,講解曲轅犁和筒車的功效。
4.水利事業(yè)的發(fā)達
教法:以學生閱讀為主,教師總結出要點,并做練習。
二、巧奪天工的手工業(yè)品
1.絲織業(yè)
宋州、亳州的絹,質量居全國之首,益州、揚州的錦遠近聞名。絲織品以輕盈精薄著稱。
讓學生看P17插圖、故事,體會唐代絲織業(yè)的特色。
2.陶瓷業(yè)
瓷器的品種很多,以越窯的青瓷和邢窯的白瓷最負盛名。聞名于世的唐三彩是藝術的珍品。
3.金屬制造業(yè)
長安大雁塔的鐵鐘和揚州的銅鏡就是代表。
課堂練習:列舉唐代巧奪天工的手工業(yè)品。
三、“長安百萬家”
1.規(guī)模宏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2.城市布局特色,宮殿、衙署、坊、市分開,棋盤式的街道寬敞筆直。
3.人口眾多,邊疆各族和各國僑民云集長安,長安成為國內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和亞洲各國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中心。
4.商業(yè)繁榮,兩市店鋪林立,行業(yè)很多,珍奇積聚。
思想教育:唐朝的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水平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居于當時世界的先進地位,這是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質基礎,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與唐初調整統(tǒng)治政策也有密切關系。
小結:
作業(yè):P21一、二題。
課后記:
第4課“和同為一家”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突厥的興衰及其與唐的關系。回紇的發(fā)展及其與唐的關系。南詔的發(fā)展及其與唐的關系。吐蕃的統(tǒng)一及其與唐的關系。
2.思想教育:①突厥、回紇、南詔、吐蕃等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的開發(fā)做出過重大貢獻。②唐朝時,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各族人民加強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聯(lián)系。邊疆各族與中原王朝的關系是友好的,其中吐蕃更是與唐“和同為一家”。
教學重點:回紇、吐蕃及其與唐的關系
教學難點:使學生認識友好互助是各族關系的主流,各族統(tǒng)治者之間的戰(zhàn)爭則是一是的歷史現(xiàn)象。
教學方法:講解法,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突厥汗國的興衰
1.讓學生閱讀P22-23內容,了解突厥人的經(jīng)濟文化生活和習俗。
2.突厥汗國的建立和興衰
6世紀中期,建立突厥汗國。6世紀末,突厥汗國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讓學生看圖,了解東、西突厥的位置)
3.唐對東、西突厥的戰(zhàn)爭
(講唐和突厥的宿緣)讓學生看圖P23和小字。
①唐初,東突厥經(jīng)濟南下騷擾,威脅唐的安全。
②唐太宗積蓄力量,打敗東突厥,俘獲頡利可汗,給予適當安置。
③唐高宗時滅西突厥。
④唐太宗和武則天時先后在西突厥地區(qū),設立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課堂練習:
二、“回鶻衣裝回鶻馬”
1.回紇人的生活和習俗。(讓學生看P25文字和插圖)
2.8世紀中期,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統(tǒng)一各部,建立回紇汗國?;丶v和唐朝關系友好。唐玄宗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三、“車書本一家”
1.靺鞨族的生活。(讓學生閱讀P25內容)
2.渤海政權的建立和與唐的關系。
7世紀中期,靺鞨的粟末部強大起來。7世紀末,大祚榮統(tǒng)一各部,建立政權。8世紀前期,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從此,粟末靺鞨政權以渤海為號。
渤海文化較高,史稱海東盛國。
四、蒼山洱海間的南詔
1.7世紀初,云南洱海一帶分布著六詔,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居住在那里。
2.8世紀前期,南詔首領皮羅閣統(tǒng)一六詔,唐玄宗封他為云南王。
3.千尋塔體現(xiàn)了南詔建筑藝術的最高水平。
課堂練習:
五、唐蕃“和同為一家”
1.吐蕃的社會生活。(讓學生閱讀P27內容)
2.松贊干布統(tǒng)一吐蕃。7世紀前期。
3.文成公主入吐蕃
松贊干布幾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這對加強唐蕃友好和發(fā)展吐蕃的經(jīng)濟文化有重要作用。
(讓學生看彩圖8,加深對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印象,教師加以解釋。)
4.唐蕃第二次通婚
8世紀初,唐中宗接受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的請求,把金城公主嫁給他。
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說:唐蕃已經(jīng)“和同為一家”了。
課堂練習:
小結:通過各族歷史以及他們同唐朝的關系的學習,進一步說明了我國歷史是各族共同締造的,我們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是長期發(fā)展的結果。唐時中央與邊疆各族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有了顯著的加強。友好互助關系是唐與邊疆各族關系的主流,各族統(tǒng)治者之間的斗爭是一時的歷史現(xiàn)象,在階級社會是不可避免的。
布置作業(yè):P30一、二、三。
課后記:
第5課“海內存知己”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唐朝對外頻繁的友好往來。唐朝和新羅的友好關系。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學生,阿倍仲麻呂和鑒真,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唐和印度的友好往來。玄奘西游。唐和波斯、大食的友好往來。
2.思想認識
①由于唐朝經(jīng)濟和文化處于世紀領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唐和亞洲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盛況。
②唐朝的經(jīng)濟文化對朝鮮、日本等國家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唐朝也吸收了各國和積極成果,從而又進一步促進了自身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唐和亞洲各國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對雙方人民都有好處。
3.能力培養(yǎng)
在教師的教導下,學生閱讀課文小字,找出鑒真和玄奘的共同之處,從而培養(yǎng)運用比較方法去認識歷史的能力。
教學重點:唐和新羅的友好關系。唐和日本的友好往來。玄奘西游。
教學難點:地名、國名較多,學生不易掌握。
教學方法:閱讀、識圖、講解、訓練。
教學過程:
一、頻繁的貿易往來
1.唐朝的強盛、繁榮、先進,對各國產(chǎn)生了強大的吸引力。
“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报D―穆罕默德
2.唐朝比較開放的政策和比過去發(fā)達的對外交通,給各國友好往來提供了條件。
3.與鄰邦友好往來盛況空前,由隋時的十幾個國家發(fā)展到70多個。
思想教育:通過講述唐的強盛繁榮、發(fā)達,受各國尊重,享有很高的聲望,對學生進行弘揚民族精神的教育。
二、唐和新羅的友好關系
1.使節(jié)往來和留學生
讓學生閱讀P32內容。強調:①唐留學生以新羅人最多。②新羅的物產(chǎn)居唐朝進口的首位。
2.唐對新羅的影響
唐文化從科舉制到歷法、以及政治制度、教育、醫(yī)學、建筑等各方面給新羅以巨大的影響,以致于新羅文化昌盛、被稱為“君子之國”。
課堂練習:
三、“唐風洋溢奈良城”
1.遣唐使和留學生從貞觀年間開始,日本遣唐使來中國的有13次之多。
2.阿倍仲麻呂閱讀P33資料,講他和李白等人的友誼及李白《哭晁卿》詩。
3.鑒真和尚看P33《日本唐招提寺內的鑒真塑像》和郭沫若詩。
4.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①城市建筑②文學藝術③生活習尚④節(jié)日風俗
四、玄奘西游天竺
1.唐和印度的友好往來
①我國的紙張和造紙術傳入天竺。
②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學習熬制砂糖的技術。
③天竺的數(shù)學、天文、醫(yī)學編入唐朝的書籍。
④唐朝樂舞里有天竺樂舞。
⑤隋唐吸收天竺的建筑風格。
2.玄奘西游天竺
玄奘為研究佛經(jīng)征服難以想象的困難,完成極其艱巨的使命,這種頑強性格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五、波斯、大食和唐朝通好
1.唐和波斯的友好往來
①長安城里的外國人以波斯人為最多。
②波斯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轉運站。
③波斯錢幣大量流入中國。
課堂練習:
2.唐朝和大食的友好往來
①大食使者來唐共40次之多。
②在廣州有大食人的伊斯蘭教禮拜寺。
③中國的造紙、制瓷、紡織等技術,傳入大食,再傳往非洲、歐洲。
課堂練習:
小結本課內容
作業(yè):P37一、二、三題。
課后記:
第6課唐朝的衰落和滅亡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天寶危機。安史之亂及其影響。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唐末農民戰(zhàn)爭。
2.思想認識
①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大大削弱了唐的統(tǒng)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敗和國勢的衰落。
②唐末農民戰(zhàn)爭沉重的打擊了地主階級,瓦解了唐朝的反動統(tǒng)治。
3.能力培養(yǎng)
通過思考題“強盛的唐朝為什么會爆發(fā)安史之亂?”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安史之亂;唐末農民戰(zhàn)爭。
教學難點:安史之亂的過程。藩鎮(zhèn)割據(jù)的概念。
教學方法:講述法,圖示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開元盛世”是哪個皇帝在位?(唐玄宗)出示:唐玄宗前后期行為對比表。
一、天寶危機
講李林甫、楊國忠。“口蜜腹劍”
引述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詩句,講唐玄宗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
“天生麗質難自去,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
杜牧《過華清宮絕句》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總結:朝政腐敗,預伏著危機。
二、安史之亂
讓學生看《安史之亂》示意圖。
讓學生說出安史之亂的時間、叛軍將領。
講安祿山發(fā)跡史的一些故事提高學生的興趣。
史料:
――引自《舊唐書安祿山》
講唐政府平叛的經(jīng)過。記住平叛將領:郭子儀、李光弼。
指圖講安史之亂的影響。
三、藩鎮(zhèn)割據(jù)
1.講清藩鎮(zhèn)割據(jù)的概念
2.看表《藩鎮(zhèn)的割據(jù)性》,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3.看P41《敦煌壁畫中的節(jié)度使出行圖》,加強形象記憶。
四、宦官專權
1.唐宦官專權的形成:唐玄宗后期
2.宦官專權的表現(xiàn):國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廢立、幾乎都由他們把持。
3.思考“唐朝的宦官專權,在學過的朝代里有類似現(xiàn)象嗎?”
五、唐末農民戰(zhàn)爭
1.讓學生看《黃巢起義流動作戰(zhàn)》示意圖,自制《唐末農民戰(zhàn)爭》表。通過圖和表讓學生記住黃巢起義的主要內容:
原因土地兼并,租稅苛重,戰(zhàn)火連綿
爆發(fā)875年,王仙芝,黃巢;山東、河南一帶
特點流動作戰(zhàn)
高潮進入長安,建立大齊政權
失敗884年,黃巢在泰山兵敗自殺
作用瓦解了唐朝的統(tǒng)治
2.讓學生看P43黃巢像和詩,講黃巢詩和故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補充:颯颯西風滿園栽,
蕊寒霜冷蝶難來,
它年我若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黃巢《菊花詩》
思想教育:
作業(yè):P44一、二、三題。
課后記:
第7課封建文化的高峰(一)
――科技發(fā)達、宗教興盛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隋唐時的長安城和洛陽城。雕版印刷術和火藥的發(fā)明。天文學家僧一行。藥王孫思邈和他的《千金方》。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等宗教的興盛。
2.思想認識:
①隋唐時期,在繼承前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經(jīng)過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
②隋唐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在當時的世界上處于前列,雕版印刷術和火藥的發(fā)明,李春、僧一行、孫思邈等的功績,對祖國和世界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通過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
3.能力培養(yǎng)
結合“隋唐時期,我國科技成就有哪些處于世界先進先行列?”問題的解答,培養(yǎng)學生列表綜合所學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點: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和火藥的發(fā)明。李春、孫思邈的成就。
教學難點:隋唐先進的歷法。
教學方法:講述法,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教具: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隋唐時期各族人民經(jīng)過共同努力,在繼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隋唐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處于前列地位。
一、興盛的建筑業(yè)
1.讓學生看大明宮含元殿復原圖分析唐建筑的特點:規(guī)模宏大、氣魄雄偉、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
2.趙州橋
①看趙州橋的圖。
②講趙州橋的結構;關于趙州橋的民間故事。
③讓學生記住“隋李春設計建造”
二、雕版印刷術和火藥的發(fā)明
⑴雕版印刷術
1.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發(fā)明印刷術。
2.讓學生看圖《金剛經(jīng)》卷子。記住它的地位
3.講什么是雕版印刷術。
⑵火藥的發(fā)明
①講火藥的發(fā)明的故事
②講火藥的配方(硫磺、硝石、木炭)
③講火藥的應用
三、天文學家僧一行
1.看僧一行像。
2.了解一行的成就①測算子午線的長度②編制《大衍歷》
四、藥王孫思邈
1.貞觀時,政府辦了分科較細的醫(yī)學校,比西方早200年。
2.唐高宗時,政府組織人編寫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頒布的藥典。比歐洲早800多年。
3.“藥王”孫思邈
①講故事
②《千金方》
課堂練習:
五、宗教的發(fā)展
隋唐朝的統(tǒng)治者都重視宗教的作用。
1.佛教的發(fā)展
①隋文帝致力于佛教的傳播,令百姓出錢營造佛像,抄寫佛經(jīng)。
②武則天崇尚佛教,在全國各地廣建廟宇,建造大佛。
③讓學生看P50《隋文帝時期佛教的發(fā)展》示意圖。增強直觀印象。
2.道教
①在唐朝有特殊的地位(講原因)
②唐玄宗時發(fā)展到極盛。
3.外來宗教――景教、伊斯蘭教
小結:
作業(yè):
課后記:
第8課封建文化的高峰(二)
――光耀千古的文壇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唐詩和杰出詩人――初唐的陳子昂,盛唐的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古文運動和著名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唐代傳奇。
2.思想認識:唐朝是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詩人輩出,佳作累累,在我國以及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此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詩歌的黃金時代,尤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為重點中的重點。
教學難點:人物多,涉及的詩篇、文章、小說多,學生不易掌握,眼花繚亂。
教學方法:文學欣賞法,故事法,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一、詩歌的黃金時代
1.初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評:這首詩寫出了陳子昂雖有遠大抱負,但不能施展才華的憂憤和感慨。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世為豪族,少以俠知名。后入長安太學。文明初進士及第,拜麟臺正字。從征西域,至張掖而返。后轉右拾遺。又隨軍東征契丹,參謀軍事。返京后,仍為右拾遺。諫議多不合,因解官還鄉(xiāng)。為縣令誣陷,入獄,被迫害致死。其為詩力主恢復漢魏風骨,一變初唐浮靡詩風,或諷諫朝政,或感懷身世,落地作金石聲。他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
2.盛唐時期
①王維山水田園詩讓學生欣賞P53“王維的畫”
為學生講解《山居秋溟》的意境和畫面。
空山新雨后,
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
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
王維:(701—761),字摩詰,原籍太原祁縣(今屬山西),父輩遷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濟)。進士及第,任大樂丞,因事貶為濟州司倉參軍。曾奉使出塞,回朝官尚書右丞。安史之亂,身陷叛軍,接受偽職。受降官處分。其名字取自維摩詰居士,心向佛門。雖為朝廷命官,卻常隱居藍田輞川別業(yè),過著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多才多藝,能書善畫,詩歌成就以山水詩見長,描摹細致,富于禪趣。蘇軾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正指出其詩畫的特色和造詣。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
②李白“詩仙”
早發(fā)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蜀道難
噫吁唏,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
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
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
可以橫絕峨嵋?guī)p。
地崩山摧壯士死,
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
猿猱欲度愁攀緣。
青泥何盤盤,
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
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
畏途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
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guī)啼月夜,
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
?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
嗟爾遠道之人
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
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
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
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
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
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側身西望長咨嗟。
講解、朗誦。講李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