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的幼兒園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9-22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雨的四季》教案分析。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雨的四季》教案分析一、依據(jù)教材說創(chuàng)意
《雨的四季》是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本單元以“四季美景”為主題組元。課文用飽含情感的筆墨,描繪了“容貌”有別、“性情”各異的四季之雨,抒發(fā)了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
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是:重視朗讀課文,想象文中描繪的情景,領(lǐng)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連,感受漢語聲韻之美;還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語言,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雨的四季》是本單元第三篇文章,是在學習了《春》和《濟南的冬天》兩篇教讀課文后編排的一篇寫景抒情的自讀課文。
《課程標準》關(guān)于“自讀課”有這樣的表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要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由表達。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
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也特別指出,部編教材課型的區(qū)分更加明晰。教讀課是舉例子,給方法;自讀課就是讓學生使用教讀課給出的方法進行自主閱讀。
基于以上認識,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定為:把握文章清晰精致的結(jié)構(gòu);體會文章熾烈濃郁的情感;欣賞文章生動精美的語言。
由于《春》《濟南的冬天》兩課已經(jīng)對重音和停連進行了指導,對比喻和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進行了品味,所以《雨的四季》的教學創(chuàng)意就是以設(shè)計朗讀腳本為主要活動,通過分角色——標重音——畫停連來帶動對文章內(nèi)容、情感和手法的解讀,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進行自主閱讀、自由表達,最終展示對課文的理解。
二、立足文本說過程
本課的學習過程圍繞設(shè)計朗讀腳本分三個活動。
第一個活動:分角色
這一活動是在自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對文章整體結(jié)構(gòu)的把握。本文層次明晰而精致,呈現(xiàn)出總分總的形式,學生應該很容易發(fā)現(xiàn)。所以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是引導學生通過自讀進行勾畫圈點,發(fā)現(xiàn)其妙處,然后根據(jù)這一特點分配朗讀角色。
把握了文章結(jié)構(gòu)上的特點,就像抓住了文章的綱目,就為后面的進一步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
第二個活動:標重音
這一活動是對作者情感的體會。做法是,用主問題引領(lǐng)學生找出文中最能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用“·”標記重音,練習朗讀,然后用“我發(fā)現(xiàn)重讀……(詞語)能讀出……的情感”的句式進行交流。
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既體會到了文章熾烈濃郁的情感,又進行了朗讀實踐,并強化了圈點批注等語文學習方法。
第三個活動:畫停連
理清了結(jié)構(gòu)、體會了情感,還要引導學生欣賞文章生動精美的語言。所以本課安排的第三個活動是找出文中的精彩描寫語句,設(shè)計停頓(用“∨”標記)和連接(用“∧”標記),然后用“……要停頓(連讀),因為……”的句式,通過朗讀交流,欣賞文章寫景的妙處。
至此,已基本達到課文學習目標,朗讀腳本的設(shè)計也初步形成,最后師生合作配樂演讀全文,在深情的朗讀中結(jié)束本課。
三、課后回味說反思
1.語言學習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課標指出: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著重考查學生感受形象、體驗情感、品味語言的水平。所以,在閱讀中品味精彩語句,感受其獨特的表達效果,體會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是語文教學至關(guān)重要的一環(huán)。
2.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3.自讀課要體現(xiàn)“自主”“自由”“自我”。自讀課要留足學習的時間,留有思維的空間,倡導方法的多樣,要讓自讀課文突顯自我學習的功能,讓學生變成自己學習的設(shè)計者。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就擁有了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快樂。
擴展閱讀
部編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雨的四季》教案
做好教案課件是老師上好課的前提,大家正在計劃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為此,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部編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雨的四季》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部編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雨的四季》教案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品析課文,指導學生學習旁批這一讀書方法,并學會在閱讀中通過寫旁批表達自己的感悟或疑惑。
2.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將旁批的讀書方法內(nèi)化并遷移到課外閱讀中,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品析課文內(nèi)容,學習旁批這一讀書方法,學會在閱讀中通過寫旁批來表達自己的感悟或疑惑。
教學難點:
在情境中將旁批的讀書方法內(nèi)化并遷移到課外閱讀中。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討論法、賞讀評議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此外與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結(jié)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探究旁批的內(nèi)容、實踐旁批的方法來完成的。
2.學生就課文做出新的旁批后,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討論來品評旁批的高下,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好的旁批的標準。
3.設(shè)置情境中的小組活動,引導、鼓勵學生將課堂所學的讀書方法遷移到課外閱讀中,自主進行讀寫結(jié)合的旁批,并在小組討論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導語:中國古人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所謂“動筆墨”,其實就是邊讀書邊做圈點批注。它是讀書的方法,更是讀書的習慣。有些精彩的批注,因為能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理解和思考書本內(nèi)容,甚至和經(jīng)典名著一起流傳到了后世,很多人都更愿意選購附上這些點評批注的名著版本。常見的有金圣嘆批注的《水滸傳》、脂硯齋批注的《紅樓夢》等。
【設(shè)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對于圈點批注這種讀書方法的興趣。
(二)方法探究
教師引導學生關(guān)注課文:請大家打開第一單元的課文《雨的四季》,同學們請看,正文旁邊有編者為我們做的批注,這和點評批注版的《水滸傳》《紅樓夢》排版很相似,這種在正文旁邊用簡短的文字寫的批語就叫旁批。
1.教師出示問題: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的旁批,想一想旁批可以有哪些形式?如果對文章還有不理解的地方怎么寫旁批呢?(評論式旁批、提問式旁批)
2.教師出示問題,引導全班思考并討論:請同學們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再讀一讀課文的旁批,想一想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做文章的旁批呢?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從課文層次結(jié)構(gòu)的把握、內(nèi)容的理解、詞句的品析、寫法的探究等角度對課文做旁批,并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舉例分析(在探究中帶入對課文語言美的品析,關(guān)注作者的寫作手法等)。
【設(shè)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旁批的形式,降低畏難心理,并通過品析課文內(nèi)容、探究批注的方法,了解批注對讀書的作用。
(三)方法實踐
1.教師布置任務:請同學們嘗試在課文中找出一處你有心得或有疑問的地方,自己動筆寫一則旁批。
2.教師組織班級內(nèi)的交流討論:我們一起來評一評、品一品同學們寫的旁批??匆豢茨奈煌瑢W寫的旁批對品析、理解課文起更好的作用。借著討論,我們也來思考一個問題──好的旁批應該是什么樣的?
明確:好的旁批應該是在找到可品之處的基礎(chǔ)上理解準確的、表述精當?shù)?,能引發(fā)人思考的批注。
【設(shè)計意圖】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旁批的讀書方法,在課堂交流中了解好的批注應具備哪些因素,提升自己批注的水平。
(四)活動學習
教師布置圍繞下列情境展開小組活動。
我們的??黾恿艘粋€新欄目──“名家散文推薦”,本期推薦的文章是梁衡先生的《夏感》(七年級上冊自讀課本《我的四季》第4頁),需要由欄目編輯部寫出文章的旁批,以幫助讀者們更好地理解、欣賞、感悟這篇文章。請同學們分小組成立“名家散文推薦”欄目編輯部,完成以下任務:
1.每一位小編輯先獨立思考、自己在自讀課本的《夏感》原文旁做兩則旁批。
2.編輯部成員之間通過交流、品評、篩選、修改,最終形成四則以上的精品旁批,批注在老師印發(fā)的《夏感》原文材料上。
3.下課后將每組的成果展示在班級的公共區(qū)域供大家品評。
【設(shè)計意圖】將自讀課文中所學的讀書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實現(xiàn)能力的遷移和內(nèi)化。
(五)布置作業(yè)
課后請摘抄自己喜歡的一篇文章,或者幾個精彩片段,并獨立完成5則以上的旁批。
【設(shè)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的讀書方法,并學著將圈點批注法與摘抄結(jié)合起來,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雨的四季》知識點整理
老師在新授課程時,一般會準備教案課件,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寫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你們清楚有哪些教案課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雨的四季》知識點整理”,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雨的四季》知識點整理
一、作者
劉湛秋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蕪湖市人。當代詩人、作家、翻譯家、評論家。著有詩集《寫在早春的信箋上》、《溫暖的情思》、《生命的快樂》,曾被譽為“當代抒情詩之王”。
二、思考:
1.文章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1)更有韻律美
(2)文章寫的不單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
“四季的雨”:單純強調(diào)“雨”,顯得呆板、生硬。
“雨的四季”:充滿靈動,賦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滿情趣和意境?!?/p>
2.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點?
春雨:柔情而生機
夏雨:熱烈而粗獷
秋雨:端莊而沉思
冬雨:自然而平靜
3.結(jié)合全文,談談作者愛戀雨的理由是什么?
雨給作者的生命帶來活力,給感情帶來滋潤,給思想帶來流動,使靈魂得到凈化。
4.分析文章的語言特征
樹“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使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效果?
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把樹寫活了,人格化了。它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樹木剛剛從寒冬中蘇醒過來,樹干泛出黃青、嫩葉萌發(fā)的那種鮮活的生機。
5.“春雨圖”這段文字是如何寫春雨的?是直接描寫還是間接描寫?
是間接描寫。這段文字實際上寫的是春雨給萬物帶來的變化。確切的說,這應該是一幅“春雨初霽”圖,因為它展現(xiàn)的是雨過天晴的春意盎然。作者的筆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給世界帶來的變化上。
6.作者說:“只有這一場雨,才完全驅(qū)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變了姿容?!蹦敲丛诖河甑絹碇啊笆澜绲淖巳荨笔鞘裁礃拥哪??
植物是僵硬的,顏色是昏黃的,空氣是干燥的,整個世界是寂靜的,然而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來了,一切都變了。
7.春雨圖中作者都描繪了哪些具體的景物?
樹、水珠子、水霧、小草、空氣等
8.作為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本文在寫景上有許多亮點,你認為春雨圖中有哪些亮點?
樹:“樹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把樹寫活了,人格化了。如果把“特別明亮的”去掉,是否影響表達效果?——影響。
“特別明亮的”生動形象地寫出樹木剛剛從寒冬中蘇醒過來,樹干泛出黃青、嫩葉萌發(fā)時的那種鮮活的生機。
花:把花苞滴下來的水珠子與少女的眼淚作比,說它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使本來平淡無奇的自然現(xiàn)象擁有了人的神態(tài)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嬌媚,那么那朵花呢?那個春雨浸潤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艷動人吧!
水霧:或濃或淡的水霧映射著雨后的陽光,更映射著雨后的美麗世界。
小草:誰聽過春草復蘇、萌發(fā)、成長的聲音?作者聽到了。這沙沙聲是真正熱愛大自然、珍視生命、細心于生活的人用心靈聽到的,這美麗的文字是作者用細膩的心寫出來的。
空氣:空氣本是無色無味的,平常到甚至讓人忽視。可是在作者筆下空氣卻在春雨過后透出果子一樣的芳甜,這正好可以和我們學過的一個句子互相詮釋“清新的空氣使我覺得呼吸的是香”。
三、小結(jié)
劉湛秋的散文有一種田園美,他的文字自然、親切、優(yōu)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聲,他都能輕松道來,吸引著你跟著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四、回答問題:
1.這是一篇非常優(yōu)美的散文。貫穿全文的感情線索是:對雨的愛戀或?qū)ψ匀粚ι畹臒釔邸?/p>
2.作者從哪幾個角度抓住春雨的特點進行細致入微的刻畫的?
作者通過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態(tài),運用不同的感官從聽覺、視覺、嗅覺等角度描繪了春雨美麗、嬌媚的特點。
3.本文多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來表現(xiàn)景物特征。請從第5段中摘錄一個運用了擬人修辭手法句子,并談談它在文中的表達效果。
摘錄的句子是:也許,到冬天來臨,人們會討厭雨吧!但這時候,雨已經(jīng)化妝了,它經(jīng)常變成美麗的雪花,飄然蒞臨人間。
表達作用是:寫出了春雨的美麗與嫵媚“飄然蒞臨人間”寫出了春雨降臨的動態(tài)美,表達出了作者對冬雨的喜愛之情。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3課《雨的四季》知識點及課外習題答案
一、作者沒有直接描繪春雨,而是寫萬物經(jīng)雨洗淋后的情態(tài)。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答:這里從側(cè)面寫春雨后的美景,通過寫萬物經(jīng)雨洗淋后的情態(tài),間接地寫了春雨的嬌媚,表現(xiàn)了春雨給大地帶來的勃勃生機。
二、凄冷的秋雨為什么能“純凈”人們的靈魂呢?
答:因為秋雨端莊而又沉靜,能“使人靜謐、使人懷想、使人動情”,給人“安靜和沉思”,所以秋雨能“純凈”人們的心靈。
三、這種“特殊的溫暖”,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答:“特殊的溫暖”指的是雨為人們趕走了冷冽的風,拂去了干澀而苦的氣息,讓人們感到那“濕潤中又漾出花和樹葉的氣息”,讓人忘記了寒冬。
四、上文寫雨,多用“她”或“它”指稱,為何到這一段改稱“你”?
答:這里將第三人稱換為第二人稱,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親切感,更直接地表現(xiàn)對雨的喜愛之情。
七年級語文上冊《雨的四季》教案
七年級語文上冊《雨的四季》教案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兩篇課文的學習,對于散文這一文學體裁,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自主閱讀能力,每個人都有見過雨,他們對文本內(nèi)容不陌生,教學本文容易引發(fā)他們的情感體驗,為學習本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學生基本能通過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梳理情節(jié)理清思路、感知文章的內(nèi)容,體驗作者情感。在理解文中的重點語句,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感受文章所表現(xiàn)美的方面,還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注意使用學生自學和教師指導相結(jié)合的策略。
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是畫面美,教學中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chǔ)上,調(diào)動學生共同分析文章的畫面美,并領(lǐng)會作者抓住特征寫景時用筆之細膩,同時領(lǐng)悟、體會作者外露的情感。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積累豐富的詞語和生動的句子,有感情并準確的朗讀課文。
2.體味作者筆下四季雨的不同特點,體會作者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學習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在寫景散文中的運用。
4.感受自然萬物的美好,感悟作者自然與生命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體味作者筆下四季雨的不同特點,體會作者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學習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在寫景散文中的運用。
【教學方法】自讀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詩詞導入
(多媒體展示)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n愈《早春》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灸稀督^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K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周紫芝《鷓鴣天》
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峰來。——李攀龍《廣陽山道中》
雨在古代詩人筆下,已經(jīng)被寫得如此之美,在當代詩人眼里,它會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當代的“抒情詩之王”劉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字詞預習檢查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預習的字詞,弄清字詞讀音、字形以及含義。組內(nèi)練寫,互相檢查。)
讀準字音。
靜謐(mì)蒞臨(lì)吝嗇(lìn)(sè)
咄咄逼人(du)粗獷(gung)干澀(sè)
解釋下列詞語。
靜謐:安靜。謐,安寧、平靜。
蒞臨:來到、來臨(多指貴賓)。
吝嗇:過分愛惜財物,不舍得給別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淅淅瀝瀝:形容輕微的風聲、雨聲、落葉聲等。
咄咄逼人: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
三、朗讀訓練
1.配樂欣賞,初步感知。
2.齊讀課文,注意朗讀時的重音和停連。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
2.用兩三個詞語概括每個季節(jié)的雨的特點。
春雨的特點:美麗而嬌媚
夏雨的特點:熱烈而粗獷
秋雨的特點:端莊而沉思
冬雨的特點:自然而平靜
五、品讀課文,合作探討
1.文章沒有直接描寫春雨,而是寫萬物經(jīng)雨洗淋后的情態(tài)。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這段文字寫了春雨給萬物帶來的變化,是間接描寫,展現(xiàn)了雨過天晴的春意盎然。間接抒發(fā)了對春雨的愛戀之情。
2.凄冷的秋雨為什么能純凈人們的靈魂呢?
秋天的雨,端莊而又沉靜。在人們勞累了一個春夏,收獲的時節(jié),給人安靜與深思,秋雨使人靜謐,使人懷想,使人動情,所以說可以純凈人的靈魂。
3.這種“特殊的溫暖”,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冬雨給人以清冷和柔和的,萬物經(jīng)過冬天的洗滌,使人感覺到濕潤、明亮與溫暖,讓人忘記冷冽的寒風,干澀而苦的氣息,忘記了嚴冬。
4.上文寫雨多用“她”或“它”指稱,為何這一段改稱“你”。
用第二人稱稱呼雨,顯得更親切感人,更能充分表達出作者對雨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5.作者的情感
文章通過對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點的描繪,抒發(fā)了作者對雨的愛戀和贊美之情,表現(xiàn)了作者對生命與大自然的熱愛。
六、賞析語言
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賞析。
示例:“每一棵樹仿佛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樹枝的手臂也頓時柔軟了,而那萌發(fā)的葉子,簡直就像起伏著一層綠茵茵的波浪?!边\用擬人、比喻的手法,把整棵樹,以及她的每一個部分擬人化,形象化,使之整體富有人的形態(tài),“明亮的眼睛”“手臂頓時柔軟”“萌發(fā)的葉子像綠茵茵的波浪”更加生動、形象,也給了讀者不一樣的感受。
七、作業(yè)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
2.以“風的四季”為主題,運用比喻、擬人或者排比的修辭手法寫幾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