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31八年級第二單元《古詩四首》教案。
每個老師在上課前需要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大家在細心籌備教案課件中。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促進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第二單元《古詩四首》教案”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古詩四首》同學們,你一定聽說過“岳母刺字”的故事吧。雖然說古人“精忠報國”維護的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但是他們那種把維護國家利益與安全視為最高使命的愛國主義情結(jié),卻滋養(yǎng)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人民?!皣遗d亡,匹夫有責”,愈是危難時期,這種情感表達的愈強烈,愈是令人感動。今天我們學習的四首古詩正是危難時期,中國士大夫階層流露出的愛國主義的最強音。一、學習目標
1、能有感情朗讀、背誦四首詩;
2、了解詩人的生平,查找寫作背景;
3、感受詩人的愛國激情,從中汲取愛國主義養(yǎng)分。
二、學習流程
(一)、學習第一首詩《春望》
1、聽配樂朗誦。
2、簡介作者和背景。
明確:《春望》寫于安史之亂之后。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占領(lǐng),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fā)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
3、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讀出感情。
4、學生結(jié)合注釋試著理解全詩。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并翻譯全詩。
譯詩參考:國都殘破,山河依舊,長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傷國事,見花而濺淚;悵恨離別,聞鳥而驚心。戰(zhàn)亂烽火已持續(xù)三個月,一封家書可抵萬兩黃金。憂而搔頭,白發(fā)一天天短少,簡直掛不住束長的簪針。
5、幻想一下,假如你是攝影師,你從這首詩捕捉到怎樣的一幅畫面。(說說詩意)
6、賞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家書抵萬金”這兩句詩的含義。
7、總結(jié)《春望》。
(二)、學習第二首詩《泊秦淮》
請你模仿剛才學習《春望》的方法,自學《泊秦淮》。
1、音讀:讀準字音,節(jié)奏。
2、義讀:掌握重點字詞的解釋。
3、情讀:能夠描繪詩意。
4、美讀:體會詩境,領(lǐng)會詩人的感情
1、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杜牧,唐代文學家。字牧之。太和進士,曾為江西觀察使、中書舍人等職。以濟世之才自負,曾注曹操所定《孫子兵法》十三篇。其詩多諷諭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俊生動。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有《樊川文集》。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時所作。流經(jīng)成內(nèi)的秦淮河兩岸,從六朝以來,一直是權(quán)貴富豪縱情聲色、尋歡作樂的地方。詩人泊舟于此,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艷曲,觸景生情,借古諷今,寫下了這篇的七絕,抨擊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層人物,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guān)懷和憂憤。
2、補充解釋:
籠:籠罩,動詞。
猶:還,仍然。
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以花為曲名,南朝陳后主在位時,生活奢侈,制作《玉樹后庭花》之類描寫宮女美色的歌曲,尋歡作樂。不久,陳朝滅亡?!队駱浜笸セā繁环Q為“亡國之音”。杜牧的時代,唐王朝日益衰落,朝廷上充斥著腐敗和糜爛,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在用“隔江猶唱《后庭花》”警示唐王朝。
3、討論兩個“籠”字的含義。
4、《泊秦淮》這首詩表面上是斥責歌女,其實是在借題發(fā)揮。你認為作者的真實用意是什么?
5、總結(jié):
這首詩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現(xiàn)了晚唐的時代氣氛,使人從陳后主的荒淫亡國聯(lián)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運,委婉含蓄的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guān)切和憂慮,對世道的憤慨。全詩內(nèi)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無窮,引人深思。
(三)、學習第三首詩《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1、背景。
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閑居故鄉(xiāng)山陰(今浙江紹興)農(nóng)村的詩人陸游,已是68歲的老人了。農(nóng)歷十一月四日夜,一場暴風雨勾起了這位愛國志士對往昔軍旅生涯的追憶。于是作此詩以表達自己為收復(fù)失地、統(tǒng)一祖國而獻身的強烈愿望。
2、釋題
講述:陸游罷官居住家鄉(xiāng)山陰(紹興),抗金收復(fù)失地是他不能忘懷的事。他因風雨大作而思緒萬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風雨中飄搖,岌岌可危的現(xiàn)實,又浮起到前線作戰(zhàn)挽救國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風雨聲中入夢,夢境是在前線作戰(zhàn)。風雨聲就把他所處的現(xiàn)實同所存的希望聯(lián)系起來了。
3、對照注釋,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并進而說說詩意。
指名講述,然后把意思貫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臥著,但是壯懷猶在,還希望為國家到邊疆去效力。夜深了,大風雨的聲音,激起無限的思緒,為了拯救國家,連夢境也是騎著鐵馬奔向北方去啊。全詩寫出作者至老不衰的愛國豪情。
4、討論“陸游因風雨大作而想到衛(wèi)國戰(zhàn)爭,他在詩中是如何將兩者聯(lián)系起來的?”
5、明確詩歌主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表達了詩人的愛國熱情,也飽含壯志難酬的痛切愁思。這首詩語言樸實明快、豪放流暢、通俗平易;表現(xiàn)方法上采用“寄情于夢”。
四、學習第四首詩《過零丁洋》
1、簡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時中狀元,官至丞相,封信國公。臨安危急時,他奉命至元營議和,因據(jù)理抗爭而被拘,后脫險逃出,并率兵抗元,兵敗而被俘。在拘囚中,經(jīng)敵人多方折磨,百般誘降,但臨死不屈,終被元軍殺害。他是偉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愛國詩人。這首詩寫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
這首詩是文天祥被元軍俘虜后押經(jīng)零丁洋時所作。詩的后面附有跋語,說宋朝降元叛將張弘范強迫文天祥寫信勸堅持抗元的將領(lǐng)張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錄這首詩給張弘范以明志。文天祥在這首詩中慨嘆抗元事業(yè)的失敗,表達了寧死不屈的堅強決心。
2、重點字詞釋義
汗青:指史冊。古代用竹簡書寫,先把青竹簡用火烤干水分,以便書寫和防蛀,叫汗青。
丹心:赤誠的心?!綣z139.Com 迷你句子網(wǎng)】
干戈:泛指兵器。大動~~。
3、合作學習:看看你有哪個地方不能理解的,請教請教你的學習同伴。
4、討論“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這兩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句的含義。
5、根據(jù)詩的結(jié)構(gòu)分析感知詩的主題。
6、這首詩將敘事與抒情結(jié)合起來,將個人的經(jīng)歷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最后兩句的議論表現(xiàn)出詩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
7.創(chuàng)新思維:試比較《春望》和《過零丁洋》兩詩的異同點。
8、知識拓展,說說你知道的愛國詩句。
9、結(jié)束全文。
相關(guān)推薦
蘇教版八上古詩四首課件教案
九古詩四首
《春望》
《泊秦淮》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過零丁洋》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這四首詩。
過程與方法
1、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里行間蘊涵的情味。
2、細心品味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背誦默寫詩歌。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法】
生主師導(dǎo)展示
【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學習《春望》《泊秦淮》
【預(yù)習導(dǎo)學】
1.導(dǎo)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自《詩經(jīng)》起,經(jīng)兩漢、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現(xiàn)在,將這些詩堆疊排列起來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長城,讀這些詩就像長城那樣綿延不絕。詩歌是情感的產(chǎn)物,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心情,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來踏尋古人的足跡,推測名人心情,欣賞名作之境界。
2.作者鏈接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圣”。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xiàn)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歷任監(jiān)察御史,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杰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后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人謂之小杜,以別于少陵。七絕龍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陸游(1125-1210),字務(wù)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南宋愛國詩人。父親陸宰是個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陸游從小就樹立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殺敵報國的壯志。他自幼好學不倦,“年十二能詩文”,他還學劍,鉆研兵書。二十五歲左右,向具有愛國思想的詩人曾幾學詩,受益不淺,從此確定了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愛國主義基調(diào)。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文學家。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寶佑進士第一。恭宗德佑元年(1275),元兵東下,他組織義軍入衛(wèi)京都臨安(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軍議和,被扣留。后于鎮(zhèn)江脫險,至福建與張士杰、陸秀夫等堅持抗元,不久兵敗被俘。他迭經(jīng)威逼利誘,始終不屈。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被殺。后謚信國公。他于所遭險難及平生戰(zhàn)友事跡,皆作有詩歌,題名《指南錄》,堪稱詩史。卷首有《自序》和《后序》?!逗笮颉妨袛⒆髡咚?jīng)歷的險況,抒寫了作者忍辱負重,赤心報國的忠誠,表現(xiàn)出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
【合作探究展示】
一、學習第一首詩《春望》
1、聽配樂朗誦。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學生結(jié)合注釋試著理解全詩。
4、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并翻譯全詩。
譯詩參考: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長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傷國事,見花而濺淚;悵恨離別,聞鳥而驚心。戰(zhàn)亂烽火已持續(xù)三個月,一封家書可抵萬兩黃金。憂而搔頭,白發(fā)一天天短少,簡直掛不住束長的簪針。
5、學生齊讀全詩。
6、品味全詩。
⑴本詩是在什么背景下寫的?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望》寫于安史之亂之后。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占領(lǐng),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fā)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
明確:詩的首聯(lián)寫望中所見。長安城被叛軍攻破后,遭到了驚人的破壞。叛軍焚燒軍宮室,殺戮無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皣粕胶釉凇保胶右琅f,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長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戰(zhàn)亂中的長安城卻是草木叢生,一片凄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詩的頷聯(lián)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睹物傷情,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愴濺淚;聽到鳥兒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驚。
“烽火連三月”,烽火連天,殺伐不斷,詩人遠離家眷,由于戰(zhàn)事緊張,音信隔絕,更覺“家書抵萬金”,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歲月,一封普通的家書是多么難得、多么珍貴??!
詩的尾聯(lián)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典型的藝術(shù)形象。詩人滿頭白發(fā)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這一細節(jié)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⑶本詩的情感是通過什么來抒發(fā)的?
明確:全詩觸景傷懷,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蘊含在形象的描寫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二、學習第二首詩《泊秦淮》
1、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著有《樊川詩集》。此詩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區(qū)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并背誦下來。
3、思考:
⑴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責歌女嗎?為什么?
⑵“猶唱”一詞有何含義?
⑶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表面是說賣唱的女子不懂亡國之恨,實際上,歌女獻唱,是需要有人聽賞的,那些不顧國家安危,明知是亡國之音卻偏要聽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泊秦淮》中多年積蓄心頭的興亡感慨噴涌而出,而藝術(shù)表現(xiàn)上卻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讓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譽之為絕唱。
4、當堂背誦詩歌。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學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過零丁洋》
【合作探究展示】
一、學習第三首詩《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1、朗讀,注意字音、字形。
2、釋題
講述:陸游罷官居住家鄉(xiāng)山陰(紹興),抗金收復(fù)失地是他不能忘懷的事。他因風雨大作而思緒萬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風雨中飄搖,岌岌可危的現(xiàn)實,又浮起到前線作戰(zhàn)挽救國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風雨聲中入夢,夢境是在前線作戰(zhàn)。風雨聲就把他所處的現(xiàn)實同所存的希望聯(lián)系起來了。
3、理解詩意
指名朗讀,講述,然后把意思貫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臥著,但是壯懷猶在,還希望為國家到邊疆去效力呢。夜深了,大風雨的聲音,激起無限的思緒,為了拯救國家,連夢境也是騎著鐵馬奔向北方去啊。全詩寫出作者至老不衰的愛國豪情。
4、朗讀。
5、明確詩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表達了詩人的愛國熱情,也飽含壯志難酬的痛切愁思。這首詩語言樸實明快、豪放流暢、通俗平易;表現(xiàn)方法上采用“寄情于夢”。
二、學習第四首詩《過零丁洋》
1、解題。
文天祥,字宋瑞,廬陵人。宋理宗時中狀元,官至丞相,封信國公。臨安危急時,他奉命至元營議和,因據(jù)理抗爭而被拘,后脫險逃出,并率兵抗元,兵敗而被俘。在拘囚中,經(jīng)敵人多方折磨,百般誘降,但臨死不屈,終被元軍殺害。他是偉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愛國詩人。
2、教師范讀后指導(dǎo)學生朗讀。
3、學生對照注釋理解詩意,提出質(zhì)疑。
4、結(jié)合學生質(zhì)疑疏通詩意。
5、品析鑒賞。
這首詩重在領(lǐng)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導(dǎo)學生就以下問題展開討論:詩人怎樣表達國家面臨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樣把個人的遭際和民族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
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詩人以“山河破碎”感嘆國家的危亡,“風飄絮”表現(xiàn)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則將個人艱難困厄的遭際與民族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浮沉”與“破碎”,“雨”和“風”等兩相呼應(yīng)。
【反饋檢測】
1.根據(jù)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字注音。
風飄絮() 秦hui() 夜泊() 夜闌() 寥落()
惶恐()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⑴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烽火:)
⑵僵臥孤村不自哀(僵臥:)
⑶尚思為國戍輪臺(尚思:)
⑷夜闌臥聽風吹雨(夜闌:)
⑸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
⑹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3.對下面四首詩的作者、朝代、體裁說法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春望》——杜牧——唐——五言律詩B.《泊秦淮》——杜甫——唐——七言絕句
C.《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北宋——七言絕句
D.《過零丁洋》——文天祥——南宋——七言律詩
4.詩句默寫。
①感時花濺淚,。②,隔江猶唱《后庭花》。
③,尚思為國戍輪臺。④,身世浮沉雨打萍。
5.對《春望》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币痪湟鉃椋汗蕠鴾S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币痪湟鉃椋焊袊@時局,看到開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
C.“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句意為:戰(zhàn)爭已經(jīng)持續(xù)了三個月,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
D.“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币痪湟鉃椋和纯嘀形业陌装l(fā)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6.設(shè)想等到“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時,陸游的兒子在祭奠父親時說些什么呢?(用第一人稱手法來寫)
(一)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全。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7.詩中點明時間和季節(jié)的句子是。
8.花鳥本是可娛之物,為何在詩人眼里見到后反而落淚心驚?
9.根據(jù)下文,理解“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二)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補全詩句。
11、根據(jù)對課文內(nèi)容理解用原文回答:
⑴根據(jù)作者從仕之后艱難歷程的四個字是。
⑵形象鮮明地描畫國家的災(zāi)難和個人困厄的兩個短語是和。
12、說一說你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三)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13、這首詩是一首言詩。
14、這首詩中成為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佳句是。
15、下面是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br>
A、首聯(lián)交代了作者出游出發(fā)的地點是荊門,到達的地點是楚國。
B、頷聯(lián)形象地描繪了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
C、頸聯(lián)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了江面平靜時的夜景和白天云彩興起變幻的無窮奇景。
D、尾聯(lián)點題,面對流經(jīng)故鄉(xiāng)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鄉(xiāng)之情。
16、下面是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br>
A、“山隨平野盡”這句詩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給人以流動感和空間感。
B、“江入大荒流”這句詩中“入”字用語貼切。詩句所描繪的意境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
C、“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這一聯(lián)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gòu)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shù)效果十分強烈。
D、全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jié)尾,其中既有對故鄉(xiāng)的深情厚意,又有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
《古詩四首》答案
1.略
2.⑴文中指戰(zhàn)亂⑵躺著不動⑶還想著⑷夜深⑸泛指兵器⑹指史冊
3.D
4.①恨別鳥驚心②商女不知亡國恨③僵臥孤村不自哀④山河破碎風飄絮
5.C
6.如:父親,兒子我要告訴您,我們國家的軍隊已經(jīng)收復(fù)中原,你老在九泉之下也可瞑目了?!?br>
7.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r>
8.因為詩人感時傷懷,加之久別思鄉(xiāng)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無心觀賞,反而會對花濺淚,即便聽到悅耳的鳥鳴聲,也無意傾聽,反而會因鳥鳴而驚心?!?br>
9.“連三月”見出戰(zhàn)禍之長;“抵萬金”極言家書難得。真切地表達了戰(zhàn)亂中人思念離散親人,盼望得到親人音訊的心情?!?br>
10.略
11、⑴辛苦遭逢;風飄絮⑵雨打萍
12、表達了作者生前無愧,死后無憾,光明磊落,浩氣長存的偉大的民族節(jié)操;同時也表現(xiàn)出作者的忠心為國的一片丹心。(意思對即可)
13.五;律
14、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15、A
16、D
八年級語文上冊《詩四首》復(fù)習學案
老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寫教案課件,大家在仔細設(shè)想教案課件了。寫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我們的工作會變得更加順利!你們知道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上冊《詩四首》復(fù)習學案”,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八年級語文上冊《詩四首》復(fù)習學案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nèi)涵。
3、培養(yǎng)感悟古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不斷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一、基礎(chǔ)知識:
1、讀準字音:晨興理荒穢()草木長()燕()
2、解釋下列詞語
荷鋤:草木長:征蓬:
大荒:柳暗花明:無時:
4、文學常識
《歸園田居》的作者是,代詩人。
《游山西村》選自,作者是,字務(wù)觀,自號,朝著名詩人
《使至塞上》的作者是,朝詩人。本詩選自。
《渡荊門送別》是出蜀時所作,記下了他時的觀感和情思。
二、理解探究
5.《歸園田居》中“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什么?
6.“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了什么樣的景象?
7.《游山西村》中哪兩句流傳最廣?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三、合作釋疑
8、“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課內(nèi)精讀
(一)、按要求用原文回答
9、《歸園田居》中寫詩人耕種辛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抒發(fā)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br>
10、《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寫農(nóng)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1、《使至塞上》描繪西北高原黃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詩,回答詩后問題
渡荊門山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12.請依次寫出這首詩押韻的字:________________。
13.為下列加粗字選擇正確的義項。
(1)渡遠荊門外()
A.通過B.載運過河C.渡口D.渡船
(2)山隨平野盡()
A.全B.完C.死D.用力完成
(3)仍憐故鄉(xiāng)水()
A.憐憫B(tài).憐惜C.憐愛D.憐恤
14.解釋下列詩句畫橫線的詞語。
(1)江入大荒流:
(2)月下飛天鏡:
(3)云生結(jié)海樓:
(4)仍憐故鄉(xiāng)水:
15.對詩的內(nèi)容、寫法理解不符合詩意的一項是()
A.詩的一開頭,就以明快的手法點明了此行的特點、途中已經(jīng)到達的地方以及將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詩的頷聯(lián)景象雄闊,頸聯(lián)景象瑰麗。“荊門外”的山川勝景,兼收筆底。尾聯(lián)抒發(fā)詩人作別故土,惜別親友的誠摯。
C.全詩以遠游起筆,中間寫途中所見景色,最后以惜別作結(jié),過渡自然,結(jié)構(gòu)嚴謹。寫景用語著字,也獨具匠心。
D.詩中所寫景物,既有遠景又有近景,遠景廣闊而雄偉,近景明朗而秀麗,可見詩人很善于攝取自然景物到詩境中來。
五、拓展遷移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注:最后“王孫”句:《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边@里反用其意,言山居特別恬適,隱者自可久留。王孫,此指王維。
16.用簡潔的語句概括這首詩歌所描寫的內(nèi)容。
17.“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描繪了怎樣的景色?
18.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
參考答案:
一、1、讀準字音:晨興理荒穢(huì)草木長(zhǎng)燕(yān)
2、解釋下列詞語
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草木長:草木叢生。征蓬:飄飛的蓬草。大荒:廣闊無際的原野。柳暗花明:柳色深綠,所以說“暗”;花光紅艷,所以說“明”無時:沒有一定的時間,即隨時。
3、文學常識
陶淵明,晉代詩人。
《游山西村》選自《劍南詩稿》,作者是陸游,字務(wù)觀,自號放翁,南宋朝著名詩人
《使至塞上》的作者是王維,唐朝詩人。本詩選自《王右丞集箋注》。
《渡荊門送別》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記下了他初次離開故鄉(xiāng)時的觀感和情思。
二、 4、是指詩人意愿,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愿,盡管勞動了一天,卻不以此為苦,表現(xiàn)了詩人自然樸實的風格。5、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6、“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行路人的感覺,迷茫中突然出現(xiàn)了美好的去處,詩人回憶了來山西村的經(jīng)歷,來到了這個重山復(fù)水保護之下,柳樹花草掩映下的美麗的村子。三、7、 大漠無邊,有一縷孤煙直上,千里黃河上,落日一派渾圓。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8、從這首詩可以看出陶淵明詩歌最明顯的藝術(shù)風格是平淡自然。畫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卻是很濃很濃,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在這里,不僅流露出詩人對田園風光的由衷喜愛,而且這純樸、幽靜的田園景色與虛偽欺詐、互相傾軋的上層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四、(一)9、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10、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11、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二)12、游;流;樓;舟13.(1)A(2)B(3)C14.(1)莽莽平原;(2)月亮;(3)海市蜃樓;(4)始終。15.D五、16.描寫了秋山雨后的月夜。17.前句寫靜景,后句寫動景,詩人用動靜結(jié)合的方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景觀:明月照耀著蒼翠的松林,月光透過林木的縫隙瀉在林間;晶瑩閃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時發(fā)出淙淙的清音。18.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棄。
《古詩四首》教學設(shè)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做的提前準備,大家開始動筆寫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順利!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四首》教學設(shè)計”,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古詩四首》教學設(shè)計
【教學設(shè)想】
詩歌教學重在引導(dǎo)學生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和韻律美。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感悟作者通過外在的客觀物象所表達出來的內(nèi)在的思想情感,欣賞他們?yōu)閯?chuàng)設(shè)美好意境、抒發(fā)內(nèi)心哀樂所運用的高度凝煉的語言,把握詩的用韻、節(jié)拍、停頓,聲調(diào)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從而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yǎng)文學趣味。誦讀是教學詩歌的一種很好的方法。那種善于傾注強烈感情的誦讀既能讓我們體會“無地-沙鷗”的凄涼落魄;又能使我們回味蘇軾李白的豪放不羈……
初二學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的能力,他們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都較以前大大改變。因此,在教學這四首詩時,本著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發(fā)揮他們的主體能動作用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原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體會詩中的愛國深情,培養(yǎng)他們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以期達到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教學目標】:
1.反復(fù)朗誦詩歌,領(lǐng)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yǎng)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3.加強合作學習,養(yǎng)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內(nèi)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yǎng)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難點】:
1.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對名句的深入理解。
【教材分析】誦讀是教學詩歌的一種很好的方法,在誦讀的基礎(chǔ)上加深對主題的把握、理解,從而更能準確把握詩中情感,做到真正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交流為主,多媒體教學,配以幻燈片,背景音樂等。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反復(fù)誦讀四首詩,結(jié)合對詩人身世、寫作背景的了解,準確理解詩中深沉的愛國情感。
2.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過程:
一、導(dǎo)入新課,檢查課前積累。
1.導(dǎo)入語
同學們,你一定聽說過“岳母刺字”的故事吧。雖然說古人“精忠報國”維護的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但是他們那種把維護國家利益與安全視為最高使命的愛國主義情結(jié),卻滋養(yǎng)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民族?!皣遗d亡,匹夫有責”,愈是危難時期,這種情感表達的愈強烈,愈是令人感動。今天我們學習的四首古詩正是危難時期,中國士大夫階層流露出的愛國主義的最強音
2.學生活動:
舉手發(fā)言,列舉中國愛國名人名言或他們的愛國事跡1例。
3.切入本課,明確目標:學會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主題,并學會對名句進行賞析。[幻燈片出示本堂課學習目標]
二、配樂朗誦,總體感受并進一步理解四首古詩所表達的愛國情懷。
1.范讀:
1)多媒體畫面、詩文、配樂朗誦。
2)學生活動:靜靜地欣賞,并正音正字,正確把握詩句的朗讀節(jié)奏,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2.小組討論交流:
1)四首詩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學生活動:4人一組,各抒己見,并努力使對方接受。如對方不接受,則應(yīng)竭力反駁。
注意:陳述理由或反駁意見要有依據(jù)。
提示:可查閱資料了解寫作背景、詩人身世,探究詩中意境,體味真情實感。[明確:《春望》抒發(fā)詩人觸景傷懷、憂國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發(fā)詩人心中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表達自己為收復(fù)失地、統(tǒng)一祖國而獻身的強烈愿望;《過零丁洋》慨嘆抗元事業(yè)的失敗,表達了寧死不屈的堅強決心。]
3.組織班級交流。
1)學生活動:每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在班級發(fā)言。
2)教師適時點評,加以引導(dǎo)。[在交流中穿插幻燈投影,介紹背景材料,幫助學生了解寫作背景、詩人身世,正確理解詩歌內(nèi)涵。]
4.變換角色,模仿詩人,學會有感情地朗讀。
1)如果你是詩人,此情此景,此時此刻,你會帶著怎樣的情感分別吟誦這四首詩呢?
2)學生活動:
①走進那個時代,把自己當作詩人,用詩的語言抒發(fā)心聲。
②小組為單位進行練習。
③小組之間開展朗誦比賽,比哪一組朗讀得最有感情,最為流暢。[播放背景音樂]
3)同學互評,教師點撥,適當進行比較鑒賞。[明確:《春望》(憂傷)、《泊秦淮》(憂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悲愴豪壯)、《過零丁洋》(慷慨悲壯、正氣凜然)]
三、重放配樂朗誦,學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讀。
1)跟讀。
2)教師小結(jié):詩歌是激情的產(chǎn)物,不是帶著強烈感情的人是朗讀不好詩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讀好詩歌,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兩點:正確理解詩歌主題,深入體會詩人情感;采取多種朗讀手段,充分調(diào)動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歡哪一首詩?為什么?
1.思考。
2.交流、點評。[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有創(chuàng)新者,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五、課堂總結(jié):
本節(jié)課通過討論交流我們理解了四首詩的思想內(nèi)容,學習了有感情地朗讀這四首詩。希望同學們今后多加練習,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詩歌的習慣。
六、布置作業(yè)
七、板書設(shè)計
《春望》觸景傷懷、憂國思家(憂傷)
《泊秦淮》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憂憤)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為收復(fù)失地、統(tǒng)一祖國而獻身(悲愴豪壯)
《過零丁洋》寧死不屈的堅強決心(慷慨悲壯、正氣凜然)
背誦、默寫四首古詩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反復(fù)誦讀,進一步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2.品味詩歌字里行間的愛國深情,提高鑒賞古詩的能力。
3.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引發(fā)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熱情。
教學難點:品味名句,體會真情。
教學過程:
一、復(fù)習舊知,導(dǎo)入新課。
[課前播放張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國心》,營造課堂學習的良好氛圍。]
1.導(dǎo)入語:
[音樂停]上節(jié)課,同學們飽含深情地朗讀了四首古詩,理解了詩歌的思想主題,并在朗讀中學會了審美,提高了文學欣賞的水平。不知道同學們還能不能背誦這四首古詩?
2.集體有感情地背誦四首古詩。
二、品味詩歌名句,體會深沉情思。
1.這四首詩都寫于國家危難之時,詩中都蘊含了詩人深深的愛國情懷。你認為四首詩最能體現(xiàn)愛國深情的詞或句子分別是什么?為什么?
2.自由朗讀,邊讀邊思,并結(jié)合有關(guān)資料,在書旁寫下自己的想法。
3.小組討論交流,各抒己見,請同學點評。
4.組織班級交流,教師適當點撥加以引導(dǎo)。
內(nèi)容摘要: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為感時傷懷,加之久別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對鳥語花香的春景,
不但無心賞玩,反而落淚心驚。“濺”“驚”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淚水飛濺,鳥使我的心靈驚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連三月”見戰(zhàn)禍之長。“抵萬金”極言家書難得。足見思家之苦。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苦痛無法排解,搔頭更增哀嘆。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個“寒”字,不但讓人想到時值深秋,更在心頭掠過一絲寒意。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詩人指責商女,其實是一種曲筆,真正該汗顏的是座中那些點歌的人。足見詩人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僵臥孤村”四字,寫出了詩人當時的處境:年老久病,無所作為。但“不自哀”則引出詩人對收復(fù)失地的強烈愿望。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現(xiàn)實轉(zhuǎn)入夢境,自然而巧妙,滿腔愛國熱忱化為豪壯的詩句。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與遺憾!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寫國家與個人的命運。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兩個帶有感情色彩的地名來抒寫詩人的憂慮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激勵人心的議論表現(xiàn)出詩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
[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有創(chuàng)新者,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方法指導(dǎo):
①發(fā)揮想象,感受意境。②聯(lián)系實際,體會真情。③品味語言,學會鑒賞。
5.集體朗讀一遍。
三、能力遷移:
運用已學知識朗誦并賞析自己課外收集到的愛國詩歌一首。
1.在小組里有感情地朗讀自己課外收集的愛國詩歌,并請別的同學點評。
2.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學推薦課外收集的愛國詩歌,并說出推薦理由。
3.學生互評,教師小結(jié),以肯定成績、鼓勵為主。
四、拓展提高:
1.回歸課文,再讀古詩四首。
思考:吟動人詩篇,品詩中深情。古人觸景傷懷,為國憂思,這給了你哪些啟發(fā)?
2.交流、點評。
五、課堂總結(jié)。
(1)、學法總結(jié)(學習古詩的方法——見板書)
(2)、結(jié)語[音樂聲起(同課前)]
同學們,如今我們的祖國,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國家日益強盛,人民團結(jié)奮進。在這樣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們更愛我們的祖國。從現(xiàn)在起,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yīng)該樹立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勤奮刻苦,踏實進取,努力學習,為振興中華打好堅實的文化基礎(chǔ)。
六、作業(yè)布置
《古詩四首》同步訓(xùn)練
1.根據(jù)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字注音。(3分)
風飄絮() 秦hui() 夜泊() 夜闌() 寥落() 惶恐()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6分)
⑴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烽火:)
⑵僵臥孤村不自哀(僵臥:)
⑶尚思為國戍輪臺(尚思:)
⑷夜闌臥聽風吹雨(夜闌:)
⑸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
⑹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3.對下面四首詩的作者、朝代、體裁說法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春望》——杜牧——唐——五言律詩
B.《泊秦淮》——杜甫——唐——七言絕句
C.《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北宋——七言絕句
D.《過零丁洋》——文天祥——南宋——七言律詩
4.詩句默寫。(4分)
①感時花濺淚,。
②,隔江猶唱《后庭花》。
③,尚思為國戍輪臺。
④,身世浮沉雨打萍。
5.對《春望》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币痪湟鉃椋汗蕠鴾S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币痪湟鉃椋焊袊@時局,看到開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
C.“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币痪湟鉃椋簯?zhàn)爭已經(jīng)持續(xù)了三個月,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
D.“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币痪湟鉃椋和纯嘀形业陌装l(fā)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一)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全。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7.詩中點明時間和季節(jié)的句子是。(2分)
8.花鳥本是可娛之物,為何在詩人眼里見到后反而落淚心驚?(3分)
9.根據(jù)下文,理解“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包含的思想感情。(3分)
(二)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補全詩句。(2分)
11、根據(jù)對課文內(nèi)容理解用原文回答:(3分)
⑴根據(jù)作者從仕之后艱難歷程的四個字是。
⑵形象鮮明地描畫國家的災(zāi)難和個人困厄的兩個短語是和。
12、說一說你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3分)
七、板書設(shè)計
古詩四首
一讀,通詩句
二讀,明詩意
三讀,感詩情
四讀,賞詩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