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微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31沁園春·長沙。
教案課件是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大家應該在準備教案課件了。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沁園春·長沙”,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沁園春·長沙【設計依據(jù)與教學目標】《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指出要“閱讀優(yōu)秀作品,品位語言,感受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币霸陂喿x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fā)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薄肚邎@春·長沙》上闋實寫眼前之景,描繪了色彩絢麗、生機蓬勃的湘江秋景圖,由此引出一個巨大而嚴肅的社會問題——“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俊?。下闋追憶往事,抒發(fā)改造舊中國,擔負起主宰國家前途命運大任的凌云壯志和革命情懷。全詞語言精練,意境優(yōu)美,革命豪情慷慨激昂。因此,本詞的教學設計著力于指導學生通過誦讀、思考、分析與聯(lián)想等方法,主動積極地感受詩詞意境,,感受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力。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對詩詞獨特的閱讀感悟與體驗,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并在實踐中提高學生鑒賞詩詞的能力和方法。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了解詞的結(jié)構(gòu)及有關知識。2、把握本詞中所描述的景物特點、所抒發(fā)的情感及其節(jié)奏。3、指導學生掌握鑒賞詩詞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秋是一個豐富的季節(jié),秋是一個多愁的季節(jié),秋也是一個充滿想象的季節(jié),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寫下了許許多多傷秋、感秋或贊秋的詩文,以此來表達他們對秋的感悟與理解,你了解的有哪些?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以下詩句,并讓學生說說這些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憂國傷己)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清靜無為)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少年壯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老而彌堅)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沉郁壯闊)
(營造適于本詞鑒賞的情景氛圍,以便于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對詩詞形成一種感性認識,也便于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激發(fā)學生鑒賞本詞的興趣和熱情。)
二、整體感知,了解內(nèi)容1、播放多媒體課件——配樂朗誦(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橘舸遒遏
2、學生自讀課文
邊讀邊思考,本詞上下闋各以什么表達方式為主,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
分別圈出統(tǒng)領上下闋詞句內(nèi)容的兩個字;劃出最能表現(xiàn)本詞主旨的一句詞,體會這句詞在全詞中的作用。
提出一個自己自學時最難解決的問題。
3、分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自學情況。
4、課堂討論,教師歸納板書:
上闋:描繪絢麗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承上啟下)
下闋:抒發(fā)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懷(憶)
(引導學生用誦讀法自學,讓學生走進詩詞的意境,與詩詞對話,通過對話了解詩詞的主要內(nèi)容;通過圈劃法揣摩語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感知詩詞的能力。)
三、品味鑒賞,體景悟情1、賞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學能通過合理的調(diào)整、補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順暢地說一說?
(提示:開篇“獨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時令特點與作者處境,實際上讀罷全篇會發(fā)現(xiàn),詩人卻唱了反調(diào):“獨立”而不孤單,“寒秋”卻無冷意。)
(2)介紹背景,重溫歷史。(播放多媒體課件——“時代背景”)
(3)比較鑒賞
毛澤東的“獨立寒秋”
柳宗元的“獨釣寒江”
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敗后,被貶永州,身處逆境時寫,表露了詩人與惡勢力絕不妥協(xié)的心志。“獨立寒秋”和“獨釣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與革命偉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2、賞析由“看”字領起的秋景。
(1)一個“看”字,一直統(tǒng)領到哪里?(“萬類霜天竟自由”)這里詩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教師指導朗讀。(“看”是領字,要稍加停頓,以下幾句要讀得抑揚頓挫,還要注意關鍵字的重讀,要情緒飽滿,充滿興奮喜悅之情。)
這幾句詩人給我們描寫了一幅怎樣的湘江秋色圖?(播放多媒體課件——文字投影)
(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綠色給人以活力
(百)舸——(爭)流競爭給人以動力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
(2)引導學生討論、演示。
寫“看”的這幾句詞視角變換和寫景順序有什么特色?(播放多媒體課件——文字投影)
上闋寫景:描繪湘江絢爛多彩的秋色圖——湘江秋色圖
山上: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遠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爭流(近觀)——寫景,景中有情
天空:鷹擊長空 (仰視)設問
水底:魚翔淺底?。ǜ┎欤?/p>
(3)這樣寫景真是“遠近高低各不同”,請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設身處地體會詩人“獨立橘子洲頭”,飽覽大好秋色的情景,并把詩人觀賞這些秋景時的神情、動作連起來表演一下。(請學生上臺演示)
課堂討論:毛主席的“手”該怎樣?是倒背好,還是插腰好?“視角”的轉(zhuǎn)換是快點好,還是慢點好?
(提示:叉腰好。慢點好。是興味盎然地品味觀賞,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馬觀花。)你剛才視角轉(zhuǎn)換得就太快了點。(再請學生演示)要求:神態(tài)自然,從容,頗有點偉人的氣度。
(4)體會語言的表達效果。在這幾句中,哪幾個動詞用得好?為什么好?(染、擊、翔。這漫山遍野像火一樣的楓林,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擊”比“飛”更能顯示出雄鷹展翅奮飛,搏擊長空的強勁有力?!跋琛睂懗隽唆~兒在清澈見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動得自由輕快,像在天空中飛翔一樣,古人就有“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名句。)
(5)比較鑒賞
毛澤東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杜 牧的“霜葉紅于二月花”
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著力寫出了楓林的火紅,開朗的意境。把秋景寫得極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優(yōu)美的寫景詩,抒發(fā)了作者熱愛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澤東的萬山紅遍則暗喻革命形勢蓬勃發(fā)展。)
古人筆下秋景多蕭殺悲涼、清冷慘淡,而毛澤東筆下的秋景為何如此絢爛多彩,充滿生機?
(毛澤東是叱咤風云的一代偉人,胸懷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風范,奮發(fā)向上永不消沉的樂觀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纖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詩詞充滿豪情壯志,筆下的秋景也絢爛多彩,充滿生機。)
(6)想象能力訓練
引導學生完整地想象上闋所描繪的圖畫。
師:雨果說:“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的花朵?!焙诟駹栒f:“想象是最杰出的藝術本領。”看誰的腦海中綻開的想象的花朵最美麗,誰具備這種最杰出的本領。讓我們微微閉上雙眼,放飛自由的心靈,給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伴著音樂的旋律,飛入這個絢麗多姿,生機勃發(fā)的世界吧?。ǚ乓魳罚?/p>
參考:“遠望千山萬嶺,楓林如染,像熊熊燃燒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發(fā),像戰(zhàn)場上無數(shù)奮進的勇士。抬望眼,雄鷹展翅,矯健勇猛,翱翔長空;低眉處,游魚戲水,自由輕快,生機盎然?!?/p>
教師引導:展開想象,把詩人所描繪的秋景由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在“大腦熒屏”上放映出來,可分四步:
第一步是“勾勒形態(tài)”,將群山、層林、江水、般只、雄鷹、游魚的輪廓勾勒出來。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熒屏變?yōu)椴噬珶善?,火紅的楓林,藍天碧水……讓畫面的色彩更鮮艷,更豐富,更美麗。
第三步“使畫面動起來”,秋風送爽,吹動滿山的楓葉,像熊熊燃燒的烈火,江水緩緩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爭相競發(fā),雄鷹在藍天翱翔,游魚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輕快地嬉戲。
第四步“讓畫面更細致、逼真”,在腦海中來幾個特寫鏡頭,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魚的細鱗,水底的沙石……
(7)背誦這首詞。體味詞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詞句和開闊意境。
(8)交流想象體驗。
(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善于引導學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讓學生通過與作品、作者的交流,充分體驗自然的豐富多彩和人生的千姿百態(tài),從而讓學生真正具有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同時鼓勵學生在比較中鑒別,在鑒別中提高。)
3、理解“悵寥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豐富含義。
(“悵”包含著一個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這樣蓬勃、絢爛,而現(xiàn)實社會卻又是如此沉悶、黑暗,“獨立寒秋”的詩人,仰俯天地,悵望廣闊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憂。禁不住向蒼茫大地發(fā)問:誰來主宰你的盛衰榮枯?“主沉浮”的深層含義是什么?引導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詩人以天下為已任、憂國憂民的廣闊崇高的心境。)
教師小結(jié):“問蒼茫大地,誰主沉?。俊笔侨~的“詞眼”。上闋就是這樣通過寫景,提出“誰主沉浮”的問題,表達了毛澤東青年時代的偉大抱負。
4、欣賞下闋
(1)上闋提出“誰主沉浮”的問題,下闋是怎樣回答的呢?(“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百侶”與上闋的哪個詞呼應?(“獨立”。)下闋的領字是哪個?一直控制到哪里?(憶?!凹S土當年萬戶候”。)
教師指導:“憶”應稍頓一下,突出其領字作用。以下幾句要讀得激昂慷慨,充滿自信,語速稍快。
(2)理解詩句,品味情感。
寫“憶”的詞句是回憶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誰主沉浮”。
課堂討論為什么這幾句就能回答“誰主沉浮”呢?《沁園春·雪》里的“秦皇漢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為什么詩人用一個“惜”字就將它們?nèi)糠穸四??而發(fā)出“俱往點,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呼喚呢?這些“現(xiàn)在”的“同學少年”與歷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歷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輸文采,稍遜風騷”,武功尚可,文治才華就差多了,“風流人物”應該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現(xiàn)在”這首詞里所列舉的包括詩人在內(nèi)的“同學少年”,這些朝氣蓬勃,奮發(fā)有為的革命青年,這些意氣奔放,才華橫溢的革命青年,這些關心國家命運,斗志旺盛,蔑視權(quán)貴,敢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誰主沉???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與何人?所以說下闋通過抒情,藝術而巧妙地回答了“誰主沉浮”這一重大問題。播放多媒體課件五--文字投影:“意氣奔放,才華橫溢,心系國運,蔑視權(quán)貴?!保?/p>
(3)鑒賞:“曾記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飛舟?”(多么大的氣魄!這么大的氣魄當然能“主沉浮”。毛澤東青年時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鴻鵠大志,革命氣概何其大也?。?/p>
教師小結(jié):下闋抒發(fā)了改造的舊中國,擔負起主宰國家前途命運大任的豪情壯志和革命情懷,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5、歸納總結(jié),指導學法
縱觀全詞,上闋寫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誰主沉?。幌麻犠窇浲?,表現(xiàn)青年時代的革命精神和遠大理想。上闋由“立”到“看”再到“問”,下闋由“憶”到“記”,思路清晰,情貫全詞。通過學習,毛主席詩詞那精練形象的語言,深遠而優(yōu)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懷和革命的壯志,都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要養(yǎng)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從讀詩入手,能欣賞詩,自然能欣賞小說,戲劇及其他種類的文學?!倍x詩最主要的是學會領會詩歌的意境,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要學會領會詩歌的意境,我們要學會通過反復誦讀,理清思路,展開想象,品味語言,知人論世等途經(jīng),深入體會詩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評和鑒賞詩歌的能力。(播放多媒體課件——文字投影:反復誦讀,理清思路,展開想象,品味語言,知人論世。)下面讓我們隨著音樂畫面走進藝術的天地,深入領悟詩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澤東的偉大抱負和革命情懷。
[播放多媒體課件:《沁園春·長沙》歌曲]
(在詩詞中,景與情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膚,可感可親;情是景的靈魂,輕靈飄渺。因此,解讀詩詞的捷徑就是從賞景入手,進而把握詩情畫意,引導學生體察詞情、詞境,進而“由物及人”,感悟作者的思緒與情懷。同時引導學生體會詩詞遣詞造句的特點,最終提高學生鑒賞詩詞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發(fā)展個性1、毛澤東既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著鮮明個性和獨特風格的詩人、書法家。課外欣賞毛澤東的詩詞和書法作品,在班級里安排一次學習心得交流會。
2、古今詩歌史上,具有宏闊的意境、遠大的抱負和澎湃的激情的詩人或詩歌作品不勝枚舉,讓有興趣的學生以此為專題,收集相關資料,并將其與毛澤東詩詞進行比較,寫一篇有獨到見解的文學短評。
(著力于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經(jīng)驗、積累和獨特感受與文學作品進行充分的交流,促進學生溝通各自的心靈,交流各自的體驗,讓各種思想在交鋒中碰撞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
【評析】以上教學設計體現(xiàn)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
第一、師生互動是本課設計的精髓。語文教學應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分享彼此的思考、經(jīng)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為此,在本教學設計中,基于學生興趣,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合作、交流、探究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促進學生開拓思路,增強能力,使師生的思維都處于相當活躍的狀態(tài)之中,整個教學過程成為一個互輔互促的動態(tài)過程。
第二,把握文體特點,選擇具體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每一種文體都有自身規(guī)律,依據(jù)文體特點,選擇具體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沁園春·長沙》是一首詞,詩詞以意境取勝,因此,如何引導學生走進詩詞意境,與作品、作者進行心與心的碰撞,情與情的交流,是本教學設計的重點。為了幫助學生體景悟情,本教學設計重在學法指導,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理清思路,展開想象,品味語言,知人論世等途徑,深入領悟詩詞意境,努力提高學生品評和鑒賞詩詞的能力。這為學生今后自學詩詞作品提供了范例。
第三,引導學生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在本教學設計中,安排了“遷移延伸,發(fā)展個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毛澤東詩詞及書法作品博大精深,個性鮮明,讓學生聯(lián)系文化背景和自己已有經(jīng)驗、閱讀習慣等,闡明自己的感受。這些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學生必須調(diào)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已有經(jīng)驗并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才能形成自己的個性化的學習心得。事實上這些問題的結(jié)論并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投入了,經(jīng)歷了,學生的個性、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就能得到發(fā)展。
延伸閱讀
沁園春雪教案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規(guī)劃教案課件的時刻悄悄來臨了。是時候?qū)ψ约航贪刚n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順利!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沁園春雪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沁園春雪教案
【學習目標】
1.了解詩歌的一般常識,了解詩歌形象之美、音樂之美及語言凝煉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特點。
2.體會作者作為一代風流人物要為中華民族建功立業(yè)的偉大抱負。
3.學會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
【預習導學】
1.查字典,給生字詞注音,并讀一讀。
2.自查資料或網(wǎng)上搜索關于毛澤東的資料,整理歸納后寫在下面。
3.用普通話朗讀課文二、三遍,要求讀音正確、流利。發(fā)揮想象,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詩人筆下的雪景圖,并談談你的感受。
4.通過以上預習,把你閱讀時的困難、疑惑寫在下面,課堂交流。
【自主探究】
1.自讀課文,大聲朗讀課文,思考:這首詞的上下兩闋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
2.合作探究,分組討論。
(1)詞的上闕中作者用“望”字領起了哪幾句?
(2)上闕中運用比喻、對偶化靜為動的句子是哪句?
(3)“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這句話在全文結(jié)構(gòu)上起了什么作用?
(4)怎樣認識作者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評價?
3.再讀課文,品味語言。
找出課文中三至五個你認為精彩的語句,品味它們的表達效果。
4.歸納總結(jié)。請找出全文的主旨句,并談出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練習反饋】
1.《沁園春雪》的體裁是________,其中“沁園春”叫________,“雪”是________。上下闋的過渡句是______________。全詞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上闋中具體寫景時,運用比喻、對偶化靜為動的句子是________。
2、欣逢母校百年校慶,一位海外歸來的老學者回顧了母校百年滄桑之后,又對滿堂青年學子深情地說“,”。
(用《沁園春雪》中名句填寫)
3、閱讀詞的下闋,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1)詩句“稍遜風騷”中“風騷”原指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
(2)“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中“風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達的感情是
【拓展延伸】
沁園春長沙一九二五年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道。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沁園春雪》教學設計
教案課件是老師需要精心準備的,大家在仔細設想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這對我們接下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你們會寫一段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沁園春雪》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沁園春雪》教學設計第一課時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一、交流預習心得,導入新課
1、結(jié)合本地的氣候特征,引導學生展開對“雪景”的描繪。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時代環(huán)境,會賦予雪景不同的特點,結(jié)合歷史背景,導入新課。
3、播放《沁園春雪》的朗讀帶,或者自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注意字音(如“汗”、“俱”)、停頓、重音和朗讀的技巧。
4、給學生兩三分鐘時間默讀體會。
1、暢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景象。
2、結(jié)合自己摘抄的描寫雪景的詩句,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體會意境。
3、在聽的過程中,糾正字音,劃出停頓和重音,初步體會詞的感情。
4、在心中默讀,體會詞的意境和音律。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1、讓學生說出上闋中的動詞和它們所描繪的景物,學生回答后及時補充和糾正。
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并示范分析“封、飄、失”所描繪出的北國雪景,重點比較“望”與“看”字的區(qū)別,暗示詩人登高望遠的觀察角度,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其它動詞描繪的視覺景象。
3、補充講解:“舞”,起舞、飛舞,形容披雪的群山似“銀蛇”逶迤曲折;“馳”,奔馳、奔跑,形容白雪覆蓋的丘陵如巨象奔馳,并提問:“山舞銀蛇”與“原馳蠟象”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4、分析:“晴日”映照下的雪景,紅色與白色交相輝映,巨大的反差給讀者以視覺上的震撼;詩人又把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的壯美景象,比做紅裝素裹的少女,更是想象奇特,比喻確切,并提問學生“欲與天公試比高”中“欲”字的用法。
5、總結(jié)詩詞寫景語言的凝練生動,引導學生通過近景和遠景的推移、實景和虛景的交錯,發(fā)現(xiàn)詩人思維的跳躍和連貫。
1、回答問題:有“封、飄、望、失、舞、馳、比、看”等,分別描繪了長城,黃河,群山,高原和晴日的雪景。
2、根據(jù)教師示范的方法,分析詞語的用法。“失”描繪出黃河結(jié)冰的壯觀景象,“舞”和“馳”運用擬物、比喻的修辭手法,化靜為動,生動描繪出群山高原在白雪的覆蓋下一望無垠、連綿起伏的壯麗景色,富于生命力。同學問交流閱讀體會,補充答案。
3、通過教師講解,體會詩歌語言的準確、凝練,并回答:“山舞銀蛇”和“原馳蠟象”運用了比喻、擬物、擬人和對偶的修辭手法。
4、討論回答:“欲”字把“山”、“原”擬人化了,生動地寫出了它們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揚奮發(fā)的氣概。能夠根據(jù)教師的提示,感受詩歌形象的“詩化”特征,理解詩人借“試比高”抒發(fā)內(nèi)心的豪邁之情。
5、通過概括詞中出現(xiàn)的景物,把握詩人的寫景脈絡,培養(yǎng)聯(lián)想和想象的能力。三、組織活動。繪制“北國風雪圖”
1、組織學生分小組,根據(jù)對詞的分析和理解,修改已繪制的圖畫。
2、結(jié)合圖畫,指導學生感受白雪與晴日的紅白色調(diào)撞擊,理解“妖嬈”的內(nèi)涵。
3、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長城和黃河并非真實地出現(xiàn)在詩人眼前,詩中的許多景色是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勾勒出來的壯麗圖景。
1、小組進行活動,總結(jié)組內(nèi)同學對上闋詞意境的理解,修改圖畫。
2、結(jié)合圖畫,選舉小組代表,口頭描繪詞中的景象,嘗試總結(jié)詩詞表現(xiàn)的意境美。
3、通過閱讀和教師提示,發(fā)現(xiàn)詩中的許多景色是虛實結(jié)合,體會到詩人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并嘗試掌握這種寫作手法,鍛煉思維,將其運用到寫作訓練中。第二課時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一、誦讀上闋詞,復習已學內(nèi)容,進入下闋詞的學習
1、通過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和點名朗讀等方式,讀出詞的音律,回顧上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
2、提問學生是否了解下闋詞中所列舉的歷代帝王。學生回答完后,可視回答情況給予補充。
1、認真配合教師,在讀的過程中,溫習上闋詞的知識點,并感受下闋詞的意境。2、暢所欲言,可以結(jié)合歷史知識和平時的閱讀積累回答教師的問題。
二、組織學生討論,分析下闋詞
1、提問:通過誦讀全詞,你發(fā)現(xiàn)上闋詞和下闋詞就內(nèi)容而言最大的區(qū)別在何處?
2、提問:描寫景物和評點歷史人物是不相關的內(nèi)容,詩人是如何將它們聯(lián)系起來的?
3、總結(jié):這句話前一句承上,后一句啟下,由景物自然過渡到歷史人物,跨越時空,表現(xiàn)了詩人的大氣豪邁和堅定信念。
4、提問:詩人對歷代帝王、“無數(shù)英雄”是什么態(tài)度?你是如何知道的?
5、組織學生討論,理解“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含義,并提示學生,作者曾自注:“末三句,是指無產(chǎn)階級?!钡菑奈谋境霭l(fā),即根據(jù)這首詞的內(nèi)容和語境加以體會和分析,就會認識到,這首詞是以作者本人為抒情主人公的,末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1、回答: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上闋詞是寫景抒情,下闋詞是評點歷史人物表達觀點。
2、回答:是通過“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連接起來的。
3、結(jié)合教師的分析,談論、體會詩人是如何把寫景和抒情結(jié)合到一起,自然過渡到對歷史人物的評點的。
4、經(jīng)過討論和交流回答:詩人對他們是惋惜、感嘆的態(tài)度,“惜、略輸、稍遜、只識”等詞語都反映了詩人的態(tài)度。
5、討論,認識到這三句話是全詞主旨所在,抒發(fā)了作者作為一代偉人的政治抱負和自信。
三、教給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總結(jié)全詩
列舉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币龑W生從內(nèi)容、語言和主題三個方面比較閱讀這兩首同是描寫雪景、借景抒情的詩歌,這種比較討論沒有固定答案,關鍵在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
1、分組討論,主動探究兩首詩詞的區(qū)別:從意境創(chuàng)設、語言風格和主題思想三個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見。
2、總結(jié)全詞,并告訴學生“詩、樂、畫”一體的詩歌學習思路和我國“詩言志”的詩歌傳統(tǒng)。
3、在小組內(nèi)交流學習心得,共同分享學習經(jīng)驗和收獲。四、本課總結(jié)這是一首主旨鮮明、氣勢恢弘、意境壯美的詞。通過這首詞的學習和背誦,學生基本能夠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和“詩、樂、畫”一體的學習思路。教師在講解和引導的過程中應當與學生一樣,始終處在鑒賞者的角度,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各抒己見,暢談自己對詞的感受和體驗。詩歌語言的分析是零散而瑣碎的,抓住重點詞語,是解讀這首詞的關鍵。
第1課《沁園春·雪》教案
《沁園春雪》教學設計
一、學習目標:
能力目標
1.了解詞的一般特點,體會本詞語言的準確性;
2.掌握本詞寫景、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
情感目標
在誦讀中體會作者寬闊的胸懷,宏大的氣魄,堅定的信心,充分獲得審美的愉悅。
二、重點、難點:
1.掌握本詞中寫景、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
2.通過分析與誦讀,體會作者寬闊的胸懷,宏大的氣魄,堅定的信心。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岑參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欣喜,李白有“燕山雪花大如雪,紛紛吹落軒轅臺”的豪邁,柳宗元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無奈。雪在詩篇里是詩人情趣的寄托,人格的化身,今天我們也要一起去感受一篇氣勢恢弘的詞——《沁園春雪》
(二)相關文體知識和寫作背景:
1.關于詞
詞是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和民間歌謠發(fā)展而成,起源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著歌調(diào)而改變,因此又叫長短句。每首詞都有固定的字數(shù)、句數(shù)、段數(shù)、韻律、平仄,這就是詞譜,詞人依照詞譜填詞,詞譜的名稱叫詞牌。比如:沁園春、虞美人、水調(diào)歌頭等。一首詞稱為一闋;詞若有上下兩段,就稱為上下闋。
那么,現(xiàn)在你能結(jié)合詞的相關知識說說對“沁園春雪”這個題目的認識嗎?
答:“沁園春”是詞牌名;“雪”是這首詞的題目。
2.如何朗誦《沁園春雪》?
你是如何朗讀這首詞的?下面請同學們聽一聽這篇課文的朗讀錄音,再次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聽完了朗讀錄音,同學們想不想讀得和老師一樣好甚至比老師還好呢?
你知道怎樣讀一首詞才能讀出感情和和諧的節(jié)奏嗎?
①要讀準字音理解文意;
②要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
③在理解品味詩歌的基礎上把握朗讀的語調(diào)和語速。
再次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注意停頓和重讀哦!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北國風光……分外妖嬈?!币院肋~的語調(diào)來朗讀?!敖饺绱硕鄫?,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薄熬阃樱瑪?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要用贊頌、高昂的語氣來朗誦。但,是不是要一味的激情澎湃呢?不是的,“惜秦皇漢武……只識彎弓射大雕?!本鸵蒙詭u的口吻來朗誦。
3.了解寫作背景,整體感知詩詞內(nèi)容
寫作背景:
這首詞的寫作時間是1936年2月。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鴻鵠大志,1925年在長沙分析了當時的革命形勢后,面對生機勃勃的遼闊大地,他感慨萬千,寫下了“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俊痹?1年后,也就是1936年2月,毛澤東準備率領抗日先鋒隊東渡黃河開赴抗日最前線,渡河前適逢大雪,他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觀察地形,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胸中豪情激蕩,滿懷戰(zhàn)勝敵人的堅定信念,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壯麗詩篇,作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聲。1945年8月,抗戰(zhàn)勝利后,毛主席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其間,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毛主席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后在《新民晚報》公開發(fā)表,并迅速在人民當中廣為傳頌,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和勝利的信心。
這首詩詞分為上下兩闋,你知道上闋重點寫的是什么?下闋重點寫的是什么?
上闋:描寫北國雪景,贊美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下闋:縱論古代英雄,抒發(fā)了自己的抱負。
繼續(xù)思考:
問題一:這首詞寫景、抒情、議論相結(jié)合,但上、下兩闋各有側(cè)重,上闋側(cè)重于什么,下闋又側(cè)重于什么?
問題二:上闋寫的是什么地域什么景色?試按對景色的概括寫、具體寫、想象寫的脈絡,把它分為三個層次。
問題三:下闋如何引入對人物的評論,評論了哪些古人?又評論了哪些今人?試按此線索也將它分為三個層次。
問題一答:上闋側(cè)重于寫景,下闋側(cè)重于抒情、議論。
問題二答:上闋寫北方的雪景。分三層。前三句概寫,極目萬里,動靜結(jié)合;中間七句具體寫,氣勢磅礴,生機盎然;后三句寫想象中的景色,紅白交映,艷麗多姿。
問題三答:下闋評論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這些古代帝王,又評論了今天的人民大眾。分三層:第1層是“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兩句。第2層從“惜秦皇漢武”到“只識彎弓射大雕”。第3層從“俱往矣”到結(jié)束。
(三)品讀詞的上闋:
1.前三句從哪個角度寫雪景?所寫景物有何特點?
總寫北國雪景?!扒Ю铩薄叭f里”是互文,千萬里冰封,千萬里雪飄,寫出了視野的遼闊。“封”寫地面,凝然安靜;“飄”寫天空,雪姿輕盈。一靜一動,動靜結(jié)合,相映成趣。
2.“望”字統(tǒng)領到哪一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山脈怎會像銀蛇在舞動,高原怎會像白象在奔跑?
“望”字統(tǒng)領到“欲與天公試比高”這句?!巴弊忠韵率切蹅サ木坝^?!伴L城”、“黃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國風貌,而且與“千里”、“萬里”相照應,續(xù)寫地域的遼闊。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飄飛是動態(tài),說山在“舞”、原在“馳”是形象地寫出了萬里雪飄,變靜為動,畫面生動活潑,景色壯觀無比!
是什么原因讓作者能有“山舞原馳”的感覺呢?總結(jié)起來有兩方面因素:(1)視覺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遠,山丘連綿起伏,遠看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氣風發(fā),因而在他的眼中,大自然也生氣勃勃。
3.問題:“須晴日”三句中,哪個字表明是虛寫?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三句詩的意境。
“須”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紅日冉冉升起,放射出萬道霞光,染紅了天邊的白云,映紅了高原上的皚皚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紅花翠柏,郁郁青青。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祖國就像一位紅裝素裹的少女,格外嬌艷多姿!
4.通過閱讀你了解了作者在上闋想要抒發(fā)的是一種怎樣的感情?
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比熱愛、贊美之情,以及堅信中國革命必定勝利的感情。詩人王維曾經(jīng)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肚邎@春雪》就是借景來抒發(fā)革命豪情的代表作。
(四)品讀詞的下闋:
1.當年柳亞子先生讀過這首詞后,曾經(jīng)寫過一首和詞,對它進行了高度贊賞,其中有兩句“才華信美多嬌,看千古詞人共折腰”。同學們想想看,它是由哪兩句演化而來的?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聯(lián)系上下闋的內(nèi)容,分析此句在詞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啟下。一個“引”字巧妙地由描寫祖國壯麗河山引出“無數(shù)英雄”,過渡到對古今人物的評論。
2.正因為祖國的江山如此多嬌,才引得無數(shù)英雄競相為之傾倒,詩人又是如何評價這些英雄的呢?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3.第二層緊扣一個“惜”字,“惜”字統(tǒng)領第二層。這一層涉及了很多歷史知識,如何理解“惜”字包含的意味?
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了帝王們的豐功偉績,認為他們是顯赫一時的大英雄,同時也就肯定了中華民族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偉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評了他們?nèi)鄙傥闹?、文學才華欠缺的不足;第三,他們的不足是由于時代、階級局限造成的;第四,表現(xiàn)了后來者居上的偉大氣概。
4.全詞的主旨句是什么?
“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俱往矣”是對歷代帝王的否定。那么真正稱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誰呢?作者莊嚴宣告:“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那就是今天的人民大眾才是時代的主人。一筆定乾坤,收束全詞,這是點睛之筆。
5.作者在下闋為什么要議論評說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與“今朝”對比,“英雄”與“風流人物”對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歷史作用。
拓展:全詞主旨句除突出表現(xiàn)了今朝是由無產(chǎn)階級大眾來主宰世界的主題之外,還有贊頌及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的意思。毛主席強調(diào)中國的命運必須掌握在無產(chǎn)階級和勞動人民手里。所以在詞的末尾宣告:今天的無產(chǎn)階級人民大眾,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五)小結(jié):
1.這首詞,上闋寫北國雪景,縱橫千萬里,大氣磅礴,曠達豪邁;下闋轉(zhuǎn)入抒情、議論,氣雄萬古,風流豪壯。全詞將寫景、議論、抒情有機結(jié)合,渾然一體。寫景是議論、抒情的基礎,議論、抒情是寫景的深化。
2.毛澤東一生酷愛古典詩詞,他的一生,不僅在臨窗伏案時,就是在戎馬倥傯之間也不斷地默誦吟哦,寫詩作詞。據(jù)中南海毛澤東圖書管理員統(tǒng)計,毛澤東生前認真批注、圈畫過的詩詞總計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閱、欣賞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憑記憶手書的有117首,其中有許多長篇敘事詩。毛澤東不僅鑒賞古詩詞,而且也揮筆創(chuàng)作了多首詩詞,并自成一家。著名詩人臧克家說:“毛澤東詩詞是偉大的篇章。”
四、學習小貼士:
學會預習
預習是學習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語文的預習重點在于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自我解決問題、記錄遺留問題。預習文章應該分為三個步驟,分別是:
(1)粗讀,整體感知。粗略閱讀課文,畫出文中重點的詞語,也就是自己把握不準或完全陌生的詞語,然后查字典掌握這些詞語的讀音或解釋。并且讀完第一遍后,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就是這篇文章寫了什么內(nèi)容,從而對文章內(nèi)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2)細讀,問題研究。細讀就是要逐字逐段仔細閱讀,要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深入理解文章內(nèi)容,明確文章由幾個部分組成,每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畫出文章中自己認為寫得好的語句,試著從語言、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手法等角度進行賞析;對文章中難以理解的或重點敘寫的部分用問題的形式反映出來,能自己解決的問題就一帶而過,不能解決的問題就重點記錄下來,留到課堂上解決。
(3)回讀,總結(jié)反思。再完整朗讀一遍課文,將預習的成果系統(tǒng)化,就文章中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進行思考,這里提供幾種方法供同學們選擇:①標題聯(lián)想法,如胡適的《我的母親》,由標題聯(lián)想到為什么要寫我的母親?我的母親有哪些優(yōu)秀品質(zhì)?②重點內(nèi)容聯(lián)想法,如魯迅的《藤野先生》,寫到“我”與藤野先生交往的幾件事情時,對藤野先生做了哪些描述?每件事分別體現(xiàn)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質(zhì)?③疑難問題追想法,再如《我的母親》,熟讀課文,在對文章有所把握的情況下,就會發(fā)現(xiàn)文章前三段基本上沒有提到我的母親,那就要深入考慮一下這幾個問題:這幾段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呢?為什么沒有提到我的母親?是不是離題了呢?如果沒有離題,那這幾段對于表現(xiàn)我的母親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如此追問,那文中這些比較深層次的問題的答案就會慢慢的揭開神秘的面紗,在你面前表露無疑。
有了這個充分的預習過程之后,那么課堂上的聽課就變得簡單有效的多了,將預習中沒有解決的問題作為上課聽講的重點,已經(jīng)理解的內(nèi)容,要在聽課過程中進行自檢,查漏補缺,并做一次重復記憶,這樣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
在預習的過程中,我認為還應該培養(yǎng)這樣一種意識,那就是角色轉(zhuǎn)換意識。面對一篇嶄新的課文,不要總是把自己放在一個學習者的角度去加以觀照,要試著站在一個考察者的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命題人,如果要以這篇文章為藍本做一個閱讀理解的練習題,我應該從哪些方面去考查學生,應該如何命題?然后將自己考慮的問題挨個兒加以解答,最好是按答題標準以書面形式作答,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還可以訓練自己的做題能力和答題規(guī)范性,一舉兩得。
五、課后作業(yè):(答題時間:30分鐘)
【基礎知識訓練】
1、解釋加點詞: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須晴日()
略輸文采()稍遜風騷()競折腰()
2、填空:
(1)《沁園春雪》的作者是,“沁園春”是,“雪”是。
(2)在上下闋之間起承上啟下作用的詞句是,。能揭示全詞主旨的句子是,。
3、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辭手法:
(1)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2)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閱讀《沁園春雪》的下闋,回答第4~7題: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數(shù)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4、請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
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5、下闋提到的五位帝王,詩人認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根據(jù)是什么?
6、下闋中的“惜”字領起哪幾句?“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7、仔細品讀,我們會從下闋中讀出詞人的偉大抱負,而在我們學過的古詩文詞中也有不少表達作者抱負的詩句,請摘錄兩句
【探究拓展訓練】
認真閱讀品味,回答第8~12題: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
獨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
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
魚翔淺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
問蒼茫大地,
誰主沉?。?br> 攜來百侶曾游,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
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
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
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
到中流擊水,
浪遏飛舟?
8、請在詞中畫出能揭示主旨的句子。
9、試指出作者觀察景物時的視角變化情況。
10、你認為詞中哪幾個動詞用得好?試作評析。
11、古人寫秋,多愁秋、悲秋,什么“枯藤老樹昏鴉”、“自古逢秋悲寂寥”等等,你認為毛澤東筆下的秋是否也一樣的悲涼?
12、你認為詞的下闋為我們塑造了怎樣的少年形象?
參考答案
1、只黃河等到差指文學才華鞠躬、傾倒
2、(1)毛澤東詞牌名題目
(2)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3、(1)對偶、夸張
(2)比喻、擬人
4、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5、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其他幾位是“略輸”文采,“稍遜”風騷,而成吉思汗是“只識彎弓射大雕”。
6、“惜秦皇漢武”到“只識彎弓射大雕”幾句?!跋А弊种泻卸喾N意味:肯定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國歷史上的杰出英雄,具有雄才大略,對歷史發(fā)展有過巨大貢獻;批評這些英雄的不足──他們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樹不多,個人的文學才華欠缺;自信自己作為無產(chǎn)階級革命領袖和革命英雄,必將勝過前人。
7、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8、問蒼茫大地,誰主沉?。?br> 9、遠眺──近觀──俯瞰
10、如:“染”,用了擬人手法。
“擊”,它顯示了雄鷹展翅奮飛,搏擊長空的強勁有力。
“翔”,寫出了魚兒在清澈見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動得自由輕快,像在天空中飛翔一樣的情景。
11、不是。他筆下的“秋”是絢麗多姿、充滿生機的。
12、參考:風華正茂、意氣奔放、指點江山、胸懷大志的少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