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復習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272012屆高考生物知識整合復習:第五章~第六章。
第五章~第六章右圖表示某生態(tài)系統的營養(yǎng)結構,a~e代表各營養(yǎng)級的生物。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圖中沒有標出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分解者
B.圖中生物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huán)和信息傳遞而相互聯系
C.種群b數量的增長會導致種群a的增長,而種群a數量的增長又會抑制種群b數量的增加,這是負反饋調節(jié)機制
D.若該系統中種群c固定的總能量為6.8×109kJ,種群d含有的能量1.3×108kJ,則種群a至少約含5.5×106kJ的量
解析:a傳到第二營養(yǎng)級的能量最少為6.8×109kJ×10%=6.8×108kJ。b和e獲得的能量為6.8×108kJ-1.3×108kJ=5.5×108kJ,傳到a,a獲得的能量至少為5.5×108kJ×10%=5.5×107kJ。
答案:D
二、人口增長對環(huán)境影響的模型
從圖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長會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壓力。
(1)人類的生存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能源都是有限的,過度利用使資源減少。
(2)人口增加,人類需求也不斷增加,為滿足衣食住行的要求和經濟發(fā)展,使污染物的總量增大,大量工業(yè)、農業(yè)廢棄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環(huán)境中,使植被破壞,生物多樣性銳減,影響了環(huán)境納污量以及對有毒、有害物質的降解能力,進一步加劇了環(huán)境污染,人類生存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
微山湖是山東境內一個面積較大的湖泊,二十年前這里是碧波萬頃、魚兒滿湖、野鴨成群,還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麗景象。二十年來,湖區(qū)四周縣市的工業(yè)快速發(fā)展,城市居民劇增,因而大量的工業(yè)廢水、生活污水、垃圾涌入該湖。湖水變得不僅很渾濁,而且腥臭難聞。據有關專家說,近幾年來,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種,例如,四鼻孔鯉魚、野鴨、水螅等。上述的現象說明的道理主要是()
A.外來物種入侵破壞了生物多樣性
B.掠奪式的開發(fā)是破壞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原因
C.環(huán)境污染是破壞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
D.環(huán)境教育缺乏是破壞生物多樣性的根本原因
解析:微山湖原來生物種類繁多,景色優(yōu)美,而今卻是湖水渾濁,腥臭難聞,原因是城市居民劇增,大量的工業(yè)污水、生活垃圾涌入該湖,這說明環(huán)境污染是破壞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
答案:C
三、全球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歸納圖
圖示為利用自然生態(tài)系統凈化污水的一種大面積、敞開式污水處理池塘(即氧化塘)。請據圖分析下列敘述中錯誤的選項是()
A.氧化塘實現凈化污水的原理是主要利用細菌和藻類的寄生關系來分解有機污染物
B.圖中A、B分別表示的物質是氧氣和二氧化碳、礦質等
C.隨著距水面深度的不斷增加,不同水層微生物的新陳代謝類型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其中它們的異化作用類型的變化是需氧型、兼性厭氧型、厭氧型
D.由圖示看,氧化塘凈化污水途徑有物理沉降和生物分解
解析:從題圖中看出流入的污水中,一些大的固體顆粒通過物理沉降下沉到水底,在水底污泥中的微生物將這部分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在上層水域中的有機污染物被水中的微生物分解為無機物,這些無機物又可被藻類吸收,B代表被藻類吸收的CO2、礦質元素,A代表藻類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及釋放的氧氣。在水體中隨深度增加,水中溶氧減少,微生物依次為需氧型、兼性厭氧型和厭氧型,氧化塘凈化污水主要依靠了物理沉降和生物分解,非常有效。
答案:A
精選閱讀
2012屆高考生物知識整合復習:章末構建整合
第一章章末構建整合
1.基因的分離定律與自由組合定律的比較
基因的分離定律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研究對象一對相對性狀兩對及兩對以上相對性狀
等位基因一對等位基因兩對及兩對以上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分別位于兩對及兩對以上的同源染色體上
細胞學基礎減Ⅰ后期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離減Ⅰ后期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遺傳實質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F1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與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續(xù)表
基因的分離定律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遺傳表現
F1產生配子
類型及比例2種,1∶122或2n,數量相等
F1配子組合數4種42或4n
F1測交結果2種,1∶122,(1∶1)2或2n,(1∶1)n
F2基因型3種32或3n
F2表現型2種,3∶122,(3∶1)2或2n,(3∶1)n
聯系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兩個定律同時發(fā)生,在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其中分離定律是自由組合定律的基礎
2.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過程的理解
(1)實驗取材上:利用豌豆作為遺傳實驗材料的優(yōu)點
①豌豆是自花傳粉、閉花受粉的植物,所以豌豆在自然狀態(tài)下,能避免外來花粉的干擾,一般為純合子。②豌豆的一些品種之間具有易于區(qū)分、穩(wěn)定的相對性狀。③豌豆的后代數目多,便于統計學分析。
注:果蠅作為遺傳實驗材料的優(yōu)點:①易飼養(yǎng);②繁殖快;③后代數目多;④染色體數目少。
玉米作為遺傳實驗材料的優(yōu)點:①雌雄同株、單性花,避免去雄、傳粉等繁雜的操作;②生長周期短,縮短實驗時間;③后代數目多,便于統計學分析。
(2)實驗操作上:對母本的實驗處理:去雄、人工授粉和套袋。去雄是指雜交前將母本的雄蕊摘除,避免自花受粉;人工授粉是將父本的花粉授到母本的柱頭上;套袋的目的是避免外來花粉的干擾。
(3)研究方法上:假說—演繹法是指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通過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果。其過程如圖所示:
3.??嫉倪z傳特例——自由組合定律中基因的相互作用
作用類型特點舉例
加
強
作
用
互補
作用只有一種顯性基因或無顯性基因時表現為某一親本的性狀;兩種顯性基因同時存在時(純合或雜合)共同決定新性狀。F2表現為9∶7香豌豆 P (白花)CCdd×ccDD(白花)
F1 CdDd(紫花)
F2 C_D_(紫花)C_dd(白花)ccD_(白花)ccdd(白花)
9/163/16 3/161/16
累加
作用兩種顯性基因同時存在時產生一種新性狀,單獨存在時表現相同性狀,沒有顯性基因時表現為隱性性狀。F2表現為9∶6∶1南瓜 P (球形)AAbb×aaBB(球形)
F1AaBb(扁盤形)
F2 A_B_(扁盤)A_bb(球形)aaB_(球形)aabb(長形)
9/163/163/161/16
重疊
作用不同對基因對表現型產生相同影響,有兩種顯性基因時與只有一種顯性基因時表現型相同。沒有顯性基因時表現為隱性性狀。F2表現為15∶1薺菜 P (三角形果)EEFF×eeff(卵形果)
F1EeFf(三角形果)
F2 E_F_(三角)E_ff(三角)eeF_(三角)eeff(卵形)
9/16 3/163/161/16
抑
制
作
用
顯性
上位一種顯性基因抑制了另一種顯性基因的表現。
F2表現為12∶3∶1
右例中I基因抑制B基因的表現。I決定白色,B決定黑色,但有I時黑色被抑制狗 P (白色)BBII×bbii(褐色)
F1BbIi(白色)
F2 B_I_(白色)bbI_(白色)B_ii(黑色)bbii(褐色)
9/163/163/161/16
隱性
上位一對基因中的隱性基因對另一對基因起抑制作用。F2表現為9∶3∶4
右例中c純合時,抑制了R和r的表現家鼠 P (黑色)RRCC×rrcc(白色)
F1RrCc(黑色)
F2 R_C_(黑色)rrC_(淺黃)R_cc(白色)rrcc(白色)
9/16 3/16 3/161/16
抑制
效應顯性基因抑制了另一對基因的顯性效應,但該基因本身并不決定性狀。F2表現為13∶3。右例中C決定黑色,c決定白色。I為抑制基因,抑制了C基因的表現家雞 P (白色萊抗)IICC×iicc(白色溫德)
F1IiCc(白色)
F2 I_C_(白色)I_cc(白色)iiCc(黑色)iicc(白色)
9/16 3/163/161/16
2012屆高考生物知識整合復習:必修1 第一章~第二章
必修1 第一章~第二章
單元體系構建
基礎專題整合
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檢測試劑的使用與實驗操作注意事項
1.實驗材料的選擇
(1)在顯色的物質鑒定實驗中最好選擇不帶色或顏色淺的材料。
(2)斐林試劑只可鑒定糖類中的還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因此選擇實驗材料時注意不能選用甘蔗、甜菜等,因為甘蔗、甜菜中主要含有非還原糖——蔗糖。
(3)在蛋白質的檢測實驗中,蛋白液的濃度不可過大,否則反應后會粘固在試管壁上,不易清洗。
2.實驗檢測試劑的使用與實驗操作注意事項
(1)斐林試劑的甲液(0.1g/mL的NaOH)和乙液(0.05g/mL的CuSO4)必須等量混合均勻后再加入樣液中,現配現用。
(2)雙縮脲試劑的使用:先加A液1mL(0.1g/mL的NaOH),再加入B液(0.01g/mL的CuSO4)4滴,注意加入雙縮脲試劑B時,要少量(4滴),否則過量的試劑B會與試劑A反應,使溶液呈藍色,而掩蓋生成的紫色。
3.生物組織中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檢測步驟
(1)在還原糖的鑒定實驗中,需要50~65℃水浴加熱,其顏色變化:藍色(氫氧化銅的顏色)→棕色(氫氧化銅和氧化亞銅混合物的顏色)→磚紅色(氧化亞銅的顏色)。
(2)在脂肪的鑒定中:
a.制作切片時,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會導致觀察時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b.用蘇丹Ⅲ或蘇丹Ⅳ染液染色后,要用1~2滴50%酒精洗去材料表面的浮色;
c.需使用顯微鏡觀察。
(3)在蛋白質的鑒定實驗中不需加熱,實驗中要留出一部分組織樣液,以便對比。
下列試劑在使用過程中,都不需要進行水浴加熱的是()
A.斐林試劑鑒定可溶性還原糖和二苯胺試劑鑒定DNA
B.雙縮脲試劑鑒定蛋白質和蘇丹Ⅲ染液鑒定脂肪
C.班氏糖定性試劑鑒定尿糖和蘇丹Ⅲ染液鑒定脂肪
D.雙縮脲試劑鑒定蛋白質和二苯胺試劑鑒定DNA
解析:用斐林試劑和二苯胺分別鑒定還原糖和DNA時,都需要水浴加熱;而雙縮脲試劑鑒定蛋白質和蘇丹Ⅲ染液鑒定脂肪不需要加熱。
答案:B
2012屆高考生物知識整合復習:單元體系整合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習的趣味性,教師在教學前就要準備好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幫助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優(yōu)秀有創(chuàng)意的教案要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2012屆高考生物知識整合復習:單元體系整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第六章單元體系整合
圖表信息解讀
1.細胞分裂圖。
該圖顯示以下信息:
(1)是動物細胞(無細胞壁、有中心體)。
(2)有絲分裂(移向每一極的染色體中均存在同源染色體)。
(3)處于分裂后期(著絲點已分裂,子染色體向兩極移動,無染色單體)。
(4)該生物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為4條。
(5)該生物體細胞細胞質的分裂方式為細胞膜內陷縊裂。
(6)該圖每極各有兩個染色體組,共有四個染色體組。
2.坐標圖的信息解讀:右圖為有絲分裂過程中核DNA與染色體變化曲線:
由圖可解讀以下信息:
(1)根據間期核DNA分子復制,數目加倍,判定圖中虛線表示核DNA在有絲分裂過程中的數量變化。
(2)根據后期著絲點分裂,染色體數目加倍,可判定實線表示染色體在有絲分裂過程中的數量變化。
(3)根據實線,AB段表示間期、前期、中期染色體數目保持不變;BC段表示進入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條染色體,染色體數目加倍;CD段表示后期細胞內染色體數目為正常體細胞的兩倍;DE段表示進入末期,兩組相同的染色體分別進入兩個子細胞內,子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恢復正常。
(4)根據虛線,間期ad段可分為三個階段:ab段表示進入間期,DNA分子復制前。bc段表示DNA分子的復制過程;cd段表示DNA分子復制完成。de段表示前、中、后期核內DNA分子數為正常體細胞的兩倍;ef段表示隨著兩組染色體進入兩個子細胞中,子細胞中核內DNA分子數目也恢復正常。
(5)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或核DNA的變化均可表示為:2N→4N→2N,這種變化保證了遺傳物質在親代細胞與子代細胞之間的穩(wěn)定性。
(6)圖中有一不科學之處,間期所占時間過短,應占整個細胞周期的90%~95%。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連續(xù)分裂的細胞,計算細胞周期開始的時間應從什么時期開始()
A.細胞形成時 B.細胞核開始形成時
C.染色體出現時D.染色體消失時
解析:細胞周期的概念中,起點是上一次細胞分裂結束,即新一代細胞剛形成時。
答案:A
2.下列與細胞分裂有關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原核細胞的增殖方式是有絲分裂
B.真核細胞分裂時,親代細胞中的線粒體隨機分配給子細胞
C.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形成赤道板
D.減數分裂形成的細胞不具備全能性
解析:原核細胞內沒有染色體,遺傳物質是裸露的DNA分子,所以不可能進行有絲分裂;赤道板只是一個假設平面;生殖細胞具有較強的全能性。
答案:B
3.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的重要生命特征,下列相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A.細菌不能進行有絲分裂,只能通過無絲分裂而增殖
B.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可證明間期完成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C.由于紡錘絲的牽引,使同一著絲點上的姐妹染色單體分離
D.細胞分裂過程中,各種細胞器的數目不變
解析:細菌通過二分裂增殖,不屬于無絲分裂;同一著絲點上的姐妹染色單體分離,與紡錘絲的牽引無關;細胞分裂過程中,各細胞器也會增生,且都是在間期發(fā)生的。
答案:B
4.構成人體的細胞約有230多種。其中胰島B細胞合成胰島素,甲狀腺細胞合成甲狀腺激素,植物的葉肉細胞中含有葉綠素,根尖成熟區(qū)表皮細胞形成根毛。正常情況下,分化的細胞還具有一定的壽命。例如,紅細胞的壽命約是120d,白細胞的壽命約是12d。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細胞的衰老與死亡不一定就會引起人體的衰老與死亡
B.在個體發(fā)育過程中,有序的細胞分化能夠增加細胞的類型
C.由不同類型的細胞構成生物體的組織和器官,執(zhí)行不同的功能
D.自然環(huán)境中的各種生物,由于某種功能的需要而進化產生了各種細胞類型
解析: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的細胞出現結構、形態(tài)、功能的差異是細胞分化的結果,這一特性是經長期自然選擇形成的,而不是定向變異的結果。
答案:D
5.下圖為人體細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過程的示意圖,圖中①~⑥為各個時期的細胞,a~c表示細胞所進行的生理過程。據圖分析,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A.c過程的實質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B.細胞衰老和凋亡也與相關基因有關
C.⑤⑥細胞失去分裂能力
D.與①相比,②的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增大,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能力增強
解析:細胞體積越大,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越小,越不利于細胞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
答案:D
6.下圖為人體某早期胚胎細胞所經歷的生長發(fā)育階段示意圖,圖中甲、乙為兩個階段的細胞,a、b表示發(fā)育變化的模式過程。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①a過程有可能發(fā)生基因突變?、谝壹毎煌幕蛑亟M導致b過程產生不同的細胞?、凵掀ぜ毎c甲細胞遺傳物質相同,因此它們的全能性能力高低應該相同?、躡過程內遺傳信息的流動方向為DNA→RNA→蛋白質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解析:a為細胞增殖,b過程為細胞分化。在細胞增殖間期,由于要進行DNA復制,所以可能發(fā)生基因突變,①正確;因為題圖解中表示的是人體早期胚胎細胞發(fā)生的變化,所以不可能是減數分裂,不可能發(fā)生基因重組,②錯;上皮細胞的全能性明顯低于甲細胞(甲為多能干細胞),③錯;細胞分化過程中,要進行基因的選擇性表達,所以b過程內遺傳信息的流動方向為DNA→RNA→蛋白質,④正確。
答案:A
7.如圖表示某人體內的幾種細胞,它們的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各不相同的根本原因是()
A.DNA的結構不同B.信使RNA不同
C.遺傳物質不同D.線粒體結構不同
解析:同一人體內不同細胞的遺傳物質相同,DNA的結構也相同,由于在細胞分化過程中,遺傳信息執(zhí)行情況不同,轉錄形成了不同的信使RNA,合成了不同的蛋白質,因而形成了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不同的細胞。
答案:B
8.癌癥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一類重要疾病。人們對它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以下是有關癌細胞結構及生理的描述,你認為正確的是()
①每個癌細胞都有數目相同的染色體組?、谛玛惔x速率減慢,細胞萎縮?、勖總€癌細胞的DNA含量不一定相等
④都具有兩個中心體,且分別位于細胞的兩極?、菰谀承┎《镜恼T導下能產生原癌基因?、藜毎麅鹊纳刂饾u積累
⑦失去控制,無限增殖
A.①⑦B.②④
C.⑤⑥D.③⑦
解析:不同的癌細胞處在不同的細胞周期,因此其染色體數目可能不同,DNA含量也不一定相同。癌細胞的代謝速率快,細胞沒有萎縮。細胞分裂的前、中、后期細胞中有兩個中心體,末期、間期有一個中心體;原癌基因在細胞中本來就存在。色素增加是衰老細胞的特點,癌細胞的特點之一是能無限增殖,不受機體的控制。
答案:D
9.下圖為兩種高等動物體內與細胞分裂有關的一組圖像,下列選項中正確的是()
A.基因重組可發(fā)生在曲線圖的d過程和圖③中
B.細胞②可能對應上述曲線圖中c時期
C.細胞①可能對應曲線圖中的a時期
D.細胞④可以對應曲線圖中的e過程
解析:題中曲線圖表示有絲分裂(a點前,包括a點)、減數分裂(a~d)、受精作用(e點)過程;示意圖①與②、③與④各代表一種動物,分別表示減Ⅱ后、減Ⅱ前、減Ⅰ后和減Ⅱ后。基因重組發(fā)生在減Ⅰ后,對應的是b和圖③;細胞①中無同源染色體,為減Ⅱ后期,對應d點。
答案:B
10.下圖是同一細胞不同分裂時期的圖像,據圖分析可作出的判斷是()
A.圖①②③④表示一個完整的細胞周期
B.若按分裂的先后順序排列,應為①→④→③→②
C.該種生物的葉肉細胞中共含有6個DNA分子
D.圖③過程發(fā)生了基因重組
解析:根據題圖中染色體的形態(tài)特征可判斷出:①表示有絲分裂的前期,②表示有絲分裂的末期,③表示有絲分裂的后期,④表示有絲分裂的中期。這四個時期構成了有絲分裂的分裂期,而一個完整的細胞周期包括分裂間期和分裂期,所以A項錯誤,B項正確。
答案:B
11.下列有關細胞生命活動的敘述,正確的是()
A.原癌基因是細胞癌變時產生的
B.記憶細胞無增殖分化能力
C.細胞凋亡是由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所控制的
D.細胞分裂間期為細胞分裂期提供全部的物質基礎
解析:人和動物的細胞中本來就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記憶細胞可增殖分化為效應細胞;細胞凋亡是由遺傳物質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細胞分裂間期為分裂期進行活躍的物質準備,完成DNA分子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分裂期的細胞也能合成蛋白質。
答案:C
12.圖示是根尖的結構及細胞分裂和分化的情況。下列相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觀察細胞質壁分離時可選擇d區(qū)細胞
B.觀察根尖有絲分裂時應選擇b區(qū)細胞
C.②過程的進行需要線粒體提供能量
D.③和④過程中細胞核遺傳物質發(fā)生了改變
解析:觀察細胞質壁分離時應選擇成熟區(qū)的細胞,即d區(qū)的細胞;觀察根尖有絲分裂應選擇分生區(qū)的細胞,即b區(qū)細胞;②過程表示細胞的分裂,需要線粒體提供能量;同一個體的不同體細胞是細胞分化的結果,其遺傳物質相同。
答案:D
13.在“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中,在顯微鏡下能觀察到的現象是()
A.分生區(qū)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
B.同源染色體分別向細胞兩極移動
C.中期不僅染色體形態(tài)和數目清晰,赤道板也很清晰
D.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觀察到一個細胞從間期到末期的連續(xù)分裂過程
解析:在有絲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不發(fā)生分離;細胞內沒有赤道板這個結構,而是人為把細胞中央的平面命名為赤道板;在制片過程中,解離根尖時細胞已經死亡,故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也不能觀察到一個細胞從間期到末期的連續(xù)分裂過程。
答案:A
14.下列有關癌細胞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A.癌細胞治療藥物起作用的時期是有絲分裂的間期,主要是抑制癌細胞DNA的復制
B.癌細胞容易在機體內轉移的原因是細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質減少
C.癌細胞具有含水量下降、形態(tài)結構改變、酶活性降低等特點
D.引起癌癥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被激活
解析:目前藥物治療癌癥的原理是利用化學藥物抑制DNA的復制;由于癌細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含量降低,所以細胞易分散和轉移;含水量下降、酶活性降低等是細胞衰老的特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fā)生基因突變,導致正常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失控而變成癌細胞。
答案:C
15.下列關于細胞癌變、衰老的敘述,正確的是()
A.癌細胞的細胞膜上糖蛋白的含量比正常細胞多
B.細胞的衰老不等同于機體的衰老
C.衰老的細胞內,酶的活性降低,細胞核體積縮小
D.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相比,遺傳物質不一定發(fā)生改變
解析:癌細胞細胞膜上糖蛋白減少;衰老的細胞內,酶的活性降低,細胞核體積增大;癌變是由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fā)生突變造成的,所以癌細胞的遺傳物質一定發(fā)生了改變;細胞的衰老不等同于個體的衰老。
答案:B
二、非選擇題(共40分)
16.(20分)在做完“觀察洋蔥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之后,不同班級的同學在一起進行交流,某同學發(fā)現,上午第一節(jié)課做實驗的同學極少能觀察到分裂期的細胞,而上午第三節(jié)課做實驗的同學則大多數能觀察到分裂期的細胞,他推測洋蔥根尖細胞在一天中的某些時段分裂比較活躍,并就此展開下面的探究活動。
(1)準備。
資料檢索表明:25℃時洋蔥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細胞周期為18小時,其中分裂期為1.5小時。所以,要準確掌握洋蔥根尖分生區(qū)細胞在不同時段的分裂狀況,每次取樣的時間間隔不應超過_________小時。
(2)培養(yǎng)洋蔥幼根,裝片制作。裝片制作的正確步驟是______、______、______、制片。
(3)觀察裝片。
(4)記錄觀察結果。請將下列記錄表中①~⑤的內容補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樣本②細胞周期⑤
③
取樣時間:室溫:記錄人:記錄時間:
(5)結果統計與分析。數據顯示根尖分生區(qū)細胞大多數處于分裂間期,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題考查取樣的時間,因分裂期為1.5小時,所以取樣的時間間隔不應超過1.5小時,否則就無法掌握在不同時段的分裂狀況。第(2)小題裝片制作的步驟:解離—漂洗—染色—制片,其中漂洗與染色兩步驟易顛倒出錯。第(4)小題①考的是實驗表格的填寫,是中學生很容易忽略的問題,書寫時要考慮自變量和因變量,如本題的自變量為不同時期,而不是不同時段(表下面有取樣時間,說明是在同一時間取的樣本),因變量是細胞數量。第(5)小題要明確問的是為什么看到的細胞大多數處于分裂間期,即可輕松作答。
答案:(1)1.5
(2)解離 漂洗 染色
(4)①洋蔥根尖分生區(qū)細胞不同時期細胞數量記錄表
②細胞數量?、鄯至哑凇、芊至验g期(③與④可互換)?、輼颖?、樣本2、……
(5)在細胞周期中,分裂間期所占的比例遠大于分裂期
17.(20分)用含3H標記的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的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某種動物細胞,一段時間后,再移至普通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不同時間取樣,進行放射自顯影,在顯微鏡下觀察計數,結果如表。圖1表示細胞分裂各階段細胞核中DNA和細胞質中mRNA含量的變化,圖2是同一種生物體內兩個細胞分裂的圖像。試回答下列問題。
取樣時
間序號取樣時
間(h)被標記細胞
A0細胞核開始被標記
B3觀察到一個被標記細胞X開始進入分裂期
C5細胞X著絲點開始分裂
D6細胞X分裂成兩個子細胞,被標記細胞數目在增加
E13被標記細胞第二次進入分裂期
F……被標記細胞的比例在減少
G100被標記細胞的數目在減少
(1)在表中________取樣時間區(qū)段(用序號字母表示)內,DNA分子結構穩(wěn)定性最低,適于進行誘發(fā)突變。
(2)分析表格中出現G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圖1中d、e階段細胞質中mRNA明顯減少,最可能的原因是原有的mRNA不斷被水解,還因為__________________;圖2中m細胞處于圖1中的時期和上表中的時期分別是________(填字母),m細胞中染色體組數和n細胞中染色單體數分別是________、______。
(4)圖1所示過程中能否發(fā)生基因重組和基因突變?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B和DE (2)被標記細胞凋亡 (3)染色體高度螺旋化,不能解旋進行轉錄 d、C→D(或d、C) 4 8 (4)不能發(fā)生基因重組,能發(fā)生基因突變
第六章《生物的進化》學案浙教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在上課時充分理解所教內容,幫助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的內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六章《生物的進化》學案浙教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第六章《生物的進化》學案浙教版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是:
1.①生物的___________能力很強,能產生___________;
②通過___________而淘汰一部分個體;
③生物即能保持親本的___________,又會出現___________;
④通過___________,積累____________,而產生適應特定環(huán)境的生物新類型。
2.“自然選擇學說”能夠科學地解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對于___________的本質,達爾文還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
3.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1)種群是生物進化的___________。
①種群的概念:種群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種群的特點:a.種群個體彼此可以交配,實現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的基本單位。b.都有自己的___________,可以保持和發(fā)展。
③種群的基因庫:是指一個種群的__________________。
④基因頻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⑤進化的實質:生物進化過程的實質在于種群的___________改變。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產生進化的原材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可遺傳的變異;在現代進化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統稱為突變。
②生物自發(fā)突變頻率低、害多利少,為什么能夠做為進化的原材料?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決定進化的方向。
說明:自然選擇使_________發(fā)生著___________的改變,從而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
(4)___________導致物種的形成。
①物種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隔離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類型。
③物種的形成:
現代生物進化論的理論基礎(核心):是_______________(而不是否定達爾文的學說),其基本觀點是:___________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___________、
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是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1.據研究,現代的長頸鹿是由古代的一種頸和前肢較短的古鹿進化來的,對長頸鹿的進化過程解釋正確的是
A.長頸鹿的長頸和長的前肢是由于長期伸長和使用的結果
B.由于食物缺乏,導致古鹿發(fā)生變異的結果
C.變異、選擇、遺傳、隔離的結果D.變異、選擇、遺傳綜合作用的結果
2、達爾文進化學說認為,生物進化的動力是()
A、生存斗爭B、遺傳、變異C、適著生存D、過度繁殖
3.用現代生物進化論的觀點解釋病菌抗藥性不斷增強的原因是
A.使用抗菌素的劑量不斷加大,病菌向抗藥能力增強方向變異
B.抗菌素對病菌進行人工選擇,生存下來的病菌都是抗藥能力強的
C.抗菌素對病菌進行自然選擇,生存下來的病菌都是抗藥能力強的
D.病菌中原來就有抗藥性強的個體,在使用抗菌素的過程中淘汰了抗藥性弱的個體
4.下列不屬于生殖隔離的是
A.鳥類和青蛙B.馬和驢雜交后代不育
C.東北虎和華南虎D.山羊和綿羊雜交后雜種不活
5、在一個種群中隨機抽出一定數量的個體,其中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24%,aa的個體占4%,Aa的個體占72%,那么基因A和a的頻率分別是()
A、24%、72%B、36%、64%C、57%、43%D、60%、40%
6.某一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一白化病(aa),問該人群中帶有a基因的雜合體概率是多少?
7.20世紀初,荷蘭遺傳學家研究一種月見草的遺傳,發(fā)現一株月見草的染色體增加了一倍,由原來的24條(2n)變?yōu)?8條(4n)成了四倍體植株。
(1)將4n的月見草與2n的月見草雜交,產生的3n后代可不可育?為什么?
(2)該4n的植株與原來的2n植株是否同一品種?它們之間有沒有地理隔離?
8.某工廠有男女職工各200名,對他們進行調查時發(fā)現,女性色盲基因的攜帶者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這個群體中色盲基因的頻率為__________。
9.下圖是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物種演化的模型,A、B、C、D為四個物種及其演化關系,據圖回答:
(1)A物種進化為B、C兩個物種的兩個外部因素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甲島上的B物種遷到乙島后,不與C物種進化為同一物種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遷到乙島的B物種進化為D物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