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與運河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25《美國崛起與中美關系》學案分析。
每個老師為了上好課需要寫教案課件,又到了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來的工作!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美國崛起與中美關系》學案分析”,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美國崛起與中美關系》學案分析
一、導入中美漫畫圖
二、美國地理篇
根據中美地理位置圖、美國氣候圖和美國本土地形圖,分析中美分別與太平洋的位置關系、中部氣候、地形、河流、美國中部大平原的生產方式
美國領土包括美國本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幾乎橫跨整個北美洲大陸。美國大部分地區(qū)屬于大陸性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美國廣大土地上包含各種自然景觀,從佛羅里達溫暖的海灘到阿拉斯加寒冷的北國地帶;從中西部平坦廣闊的大草原到終年為冰雪覆蓋的落基山。美國中部大平原是美國玉米、大豆和小麥的主產區(qū),規(guī)模大,機械化程度高,農產品商品率高,是美國重要的糧食出口基地,在美國經濟發(fā)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美國崛起篇
根據崛起篇劇本給出的材料,制作美國崛起重要事件示意圖。
素材庫二
材料一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美洲大陸。從此,歐洲各國的移民蜂擁而至。
材料二18世紀,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陸續(xù)建立13個殖民地。美利堅合眾國的起源正是從這13個英屬殖民地開始的。
材料三美國的歷史,是從一次偉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戰(zhàn)爭開始的。
材料四18世紀60年代-19世紀40年代,在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中,美國繼英國之后掀起了工業(yè)革命的浪潮。在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美國領先一步,經濟發(fā)展迅速。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美國經濟持續(xù)發(fā)展,保持了世界工業(yè)大國和科技大國地位。
材料五18世紀末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東部居民向西部地區(qū)遷移和進行開發(fā)的群眾性運動,美國的領土從13州擴張到50州,這場運動大大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fā)展。
材料六1861年-1865年爆發(fā)了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黑奴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障礙。
材料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美國通過對雙方出售軍火等戰(zhàn)爭物資,大發(fā)橫財。1917年美國的參戰(zhàn)給其帶來相當可觀的戰(zhàn)爭賠償,獲益不菲。
材料八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引起了政治危機。羅斯福實行一系列經濟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使美國經濟緩慢恢復過來。
材料九珍珠港事件后美國對日宣戰(zhàn),二戰(zhàn)中,美國本土沒有遭到戰(zhàn)爭破壞,而且得到得天獨厚的發(fā)展環(huán)境,實力急劇膨脹。
四、中美關系篇
材料一:1899年,美國向英、俄、德法等國提出在中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意圖擴大在中國的侵略勢力。1900年,參與八國聯軍侵華,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
材料二:二戰(zhàn)期間,美國聯合英、蘇、中等其他25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共同抵御法西斯的瘋狂侵略,最終取得了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
1950年,欲制衡共產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蘇聯和中國,美國武裝干涉朝鮮戰(zhàn)爭,戰(zhàn)火燒到中朝邊境的鴨綠江邊,并派兵侵入臺灣海峽。
材料四:冷戰(zhàn)中的1972年,處于蘇攻美守的狀態(tài),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結束了長期對抗,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結合材料一至材料四,您認為中美關系不同時期的發(fā)展狀態(tài)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從近現代史上中美關系的發(fā)展化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示?
2015年9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為期4天的訪美行程。本次“習奧會”,中美雙方同意繼續(xù)努力構建基于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系。
3月7日,農業(yè)部在答記者問時強調,中美農業(yè)的合作這些年來呈現非常良好的態(tài)勢,美國企業(yè)在華投資累計超過百億美元。
同時,近年來中美企業(yè)因搶占市場而貿易摩擦不斷,2016年3月8日,美國再次對中國的企業(yè)進行貿易限制。
2016年3月1日,美軍斯坦尼斯號航母戰(zhàn)斗群與數艘驅逐艦及巡洋艦駛進南海。近年來,美國多次在中國南海挑釁中國。
談談您如何看待當今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關系。(溫馨提示,可以從競爭與合作的角度、和平與發(fā)展、經濟全球化等角度闡述)JAb88.COM
延伸閱讀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學案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學案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教學目標]:
1.依據直線與圓的方程,能熟練求出它們的交點坐標.
2.能通過比較圓心到直線的距離和半徑之間的大小關系判斷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
3.理解直線和圓的三種位置關系(相離、相切、相交)與相應的直線和圓的方程所組.
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組的解(無解、有唯一解、有兩組解)的對應關系.
4.能利用直線和圓的方程研究直線與圓有關的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5.通過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用解析法研究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教學難點]:學生體會和理解用解析法解決問題的數學方法.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在圖中畫出直線,
直線=0
(二)、探究新知:
請大家運用已有的知識,從方程的角度、圖形的性質等方面來探究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設直線L和圓C的方程分別為:Ax+By+C=0,
方法一:
方法二:
例1、在引例中若有直線與圓相交,請求出直線被圓所截得的弦長
例2、自點A(-1,4)作圓的切線L,求切線L的方程。
變式1:
變式2:
(三)、歸納小結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課后作業(yè)):
1.判斷下列各組中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直線與圓相交,則點與圓的位置關系是.
3.直線和圓交于點,,則弦的垂直平分線方程是.
4.斜率為的直線平分圓的周長,則的方程為
5.(1)求過圓上一點的圓的切線方程;
(2)求過原點且與圓相切的直線的方程.
6.已知過點的直線被圓截得的弦長為,
求直線的方程.
7.已知圓與直線相交于,兩點,
為坐標原點,若,求的值.
8.已知過點的直線與圓相交,求直線斜率的取值范圍.
9.求半徑為,且與直線切于點的圓的方程.
10-.已知圓,直線.
(1)當點在圓上時,直線與圓具有怎樣的位置關系?
(2)當點在圓外時,直線具有什么特點?
《常量與變量》學案分析
《常量與變量》學案分析
設計理念
,本設計是第一課時,引導學生從生活實例中抽象出常量、變量和函數等概念,其中函數的概念是本節(jié)的核心內容.函數概念的核心是兩個變量間的特殊對應關系:(1)問題中所研究的兩個變量是相互聯系的.(2)其中一個變量變化時,另一個變量也隨著發(fā)生變化.(3)對第一個變量在某一范圍內的每一個確定的值,第二個就跟隨變化。
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八年級學生,函數概念的形成是人類活動不斷深化的結果,是人類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提高的結果.函數概念由模糊到清晰經歷了近300年,足以說明了困難的程度.我們都知道,觀念上的轉變是非常困難的,所以要使學生實現觀念上的轉變,首要的任務是使學生接觸運動現象,認識運動現象,思考運動現象,這樣才能使學生認識變量的存在,然后逐步使學生理解變量的意義,實現由常量到變量的轉變.函數是研究運動變化的重要數學模型,它來源于客觀實際,又服務于客觀實際。
知識分析
而本節(jié)課是函數的啟蒙課,在這里學生初步接觸了變量的概念,它是函數學習的入門,也為后面引出變量間的單值對應關系進而學習函數的定義做了鋪墊。本節(jié)課內容不但對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概括的思維能力有作用,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運動變化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和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也有一定的幫助。
學
習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在具體情境中了解變量、自變量、因變量等概念,理解反映變量之間關系的實例;能夠從表格中獲得有關變量之間關系的信息。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踐與探索,在具體的問題中找出常量和變量,讓學生參與變量的發(fā)現過程,強化數學的意識,學會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列舉同學們身邊的事例,激發(fā)同學們探究問題的興趣,體會數學應用價值,在探索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
常量和變量的概念
教學難點
實際問題中常量與變量的識別
教學方法
“引導——發(fā)現”教學法
教學資源
多媒教學。
教學評價
在本節(jié)中,學生同教師和其他同學共同操作、相互啟發(fā)、促進、交流,教師適時肯定、給予鼓勵與表揚。評價方式為:(1)合作交流(2)課堂提問;(3)練習反饋。
教
學
流
程
活動流程
活動內容及目的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1-4分鐘)
將能很好地導入新課,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自學。在我們周圍的的事物中,這種一個變量隨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的現象大量存在。是學生明確學習函數的重要性,培養(yǎng)興趣。
提出要求,組織自學;檢查效果,鑒疑講解(15-16分鐘)
(1)讓學生熟練從不同事物的變化過程中尋找出變化量之間的變化規(guī)律,并逐步學會用含有一個變化量的式子表示另一個變化的量.同時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概括函數概念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2)通過具體的數值給出變量和常量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同時也突出概念的形成過程,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歸納,有助于學生把握概念的本質特征。
變式訓練,強化認知(16-18分鐘)
通過變式練習,感受常量與變量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推薦作業(yè),深化提高(2-3分鐘)
通過設問,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使學生的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
全課小結,內化新知(1-2分鐘)
重應用,重實踐、重層次、適當延伸。
教學程序
問題與情境
師生互動
媒體使用與教學評價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情景問題:北京時間2011年9月29日晚,中國全新研制的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成功發(fā)射升空。其升空時的平均速度約為250米/秒。
1、天宮一號升天速度約為250米/秒,運行中,運行路程為s米,運行時間為t秒,填寫下表,
t/時
1
2
3
4
5
s/千米
2.在以上這個過程中,變化的量是________.沒有變化的量是__________.
3.試用含t的式子表示s.s__________.
(鋪墊性提問)
1、同學們,我們生活在美麗的世界里,萬物都在變化,萬物因變化而美麗,事物因變化而神奇。展示圖片:行星在宇宙中的位置隨時間而變化,氣溫隨海拔而變化,汽車行駛路程隨行駛時間而變化……在我們周圍的的事物中,這種一個變量隨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的現象大量存在。為了研究這些運動變化現象中變量間的依賴關系,數學中逐漸形成了函數概念。人們通過研究函數及其性質,更深入地認識現實世界中許多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
通過給學生提供現實背景及生活素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通過親自經歷體會從具體情境中發(fā)現數學問題,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方法的全過程,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
二、提出要求,組織自學;檢查效果,鑒疑講解
(1)提出要求,組織自學(8分鐘)
這些量數學上是如何定義?如何用一個量來表示另一量?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相信大家一定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出示自學要求6分鐘內完成學案第一部分內容,如果你獨立完成有難度可以與同桌合作完成,也可以向老師提問。
[試一試]
問題一1、汽車以60千米/時的速度勻速行駛,行駛里程為s千米,行駛時間為t時,先填下面的表,再試用含t的式子表示s。
根據路程=×,所以有含t的式子表示s,s=。在以上這個變化過程中,變化的量是是,不變化的量是。(鋪墊性提問)
問題二每張電影票的售價為10元,如果早場售出票150張,午場售出205張,晚場售出310張,三場電影票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
分析:票房收入售價×售票張數
早場票房收入=10×150=1500(元)
日場票房收入=
晚場票房收入=
若設一場電影售出票x張,票房收入為y元,怎樣用含x的式子表示y?
那入y=(鋪墊性提問)
問題三你見過水中的漣漪嗎?如課本第71頁圖,圓開水波慢慢地擴大,在這一過程中當圓的半徑r分別為10cm,20cm,30cm時,圓的面積S分別為多少?S的值隨r的值的變化而變化嗎?
分析:圓的面積=
當r=10cm時,S=;
當r=20cm時,S=;
當r=30cm時,S=。
所以S的值隨r的增大而增大
(鋪墊性提問)
問題四用10m長的繩子圍一個矩形。當矩形的一邊長x分別為3m,3.5m,4m,4.5m時,它的鄰邊長分別為多少?y的值隨x的值的變化而變化嗎?
分析:在這個問題中,矩形的周長是10m,矩形的周長(公式)=
當x=3m時,y=;
當x=3.5cm時,y=;
當x=4.5cm時,y=。
當知形的周長10m,一邊為xm,相鄰另一邊y=(鋪墊性提問)
[說一說]
小組合作:說說上面的四個式子中,哪個是變量?哪個是常量?(理解性提問)
學生參與游戲,分組討論、交流問題并發(fā)表見解;教師在學生游戲結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進而給出常量與變量的概念.
本次活動中,教師應關注:
(1)學生對常量與變量之間聯系的理解;(2)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的能力;(3)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4)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的合作交流意識.
此環(huán)節(jié)問題一至四(依次出現),逐一解決。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和解決每一問題,降低難度,我給每一問題又調計了多個簡單的小問題,這幾個小問題的設計為解決本問題作了梯度鋪墊,從而使學生在解決課本問題時做到輕而易舉??梢约顚W生獨六思考,合作交流。
經歷做題的過程并觀察字母變化的特點;使學生感受一個量變化而另一個兩隨之變化,加深學生對一一對應的理解,突破本節(jié)的難點;讓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認識量之間變化的特征,在上面的這些問題中,都反映了不同的事物的變化過程,其中有些量的值是按照某些規(guī)律變化的,有些量的數值是始終不變的,在一個變化過程中,數值發(fā)生變化的量為變量,在一個變化過程中,數值始終不變的量為常量。從而獲得更多的數學經驗.
三、變式訓練,強化認知
問題五:(一)1、一公斤桔子6元錢。賣出了x公斤桔子,收入為y元,用關于x的代數式表示y,則y=2、加油機為汽車加油過程中,請指出變量與常量?常量是:,變量是:
(二)1、小軍用50元錢去買單價是8元的筆記本,則他剩余的錢Q(元)與他買這種筆記本的本數x之間的關系是()
A、Q=8xB、Q=8x-50C、Q=50-8xD、Q=8x+50
2、甲乙兩地相距s千米,某人行完全程所用的時間t(時)與他的速度v(千米/時)滿足s=vt,在這個變化過程中,下列判斷中錯誤的是()
A、s是變量B、t是變量C、v是為量D、s是常量
3、指出下列關系式中的變量與常量:
(1)y=5x-6(2)y=9x-7
(效果性提問)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教師到小組去參與活動,傾聽學生的交流,并對學生提供的生活素材給予肯定和鼓勵.
本次活動中,教師應關注:
(1)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
(2)學生能否主動地與同學合作、交流各自的想法;
(3)學生運用數學語言描述問題及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學生嘗試獨立完成2、3,教師重點關注;
(1)學生對有序的理解和應用;(2)學生的識圖能力。
常量與變量的概念是本節(jié)的重點。(1)讓學生熟練從不同事物的變化過程中尋找出變化量之間的變化規(guī)律,并逐步學會用含有一個變化量的式子表示另一個變化的量.(2)通過具體的數值給出變量和常量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同時也突出概念的形成過程,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歸納,有助于學生把握概念的本質特征。特別是“常量與變量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于一個變化過程而言的”這一結論的得出,由此引出函數的概念。
四、推薦作業(yè),深化提高
1、必做題:教科書第71~72頁練習。
《常量與變量》教學設計2、選做題:如圖,每個圖中是由若干個盆花組成的圖案,每條邊(包括兩個頂點)有n盆花,每個圖案的花盆總數是s,求s與n之間的關系式:
教師提出要求,學生按要求選擇完成作業(yè)。
[課件展示]兩組作業(yè)題。
為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有效發(fā)揮,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為不同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作業(yè)分層推薦、分類要求。
五、全課小結,內化新知
(1)自主小結: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與疑問。(概括性提問)
(2)教師概括小結:
①變量、常量的概念;
②用一個變量表示另一個變量。
學生歸納總結,教師補充升華.
培養(yǎng)學生概括的能力,使知識形成體系.
板書設計
主板書:變量和常量的概念
四個問題的關系式及四個問題中的變量和常量。
(加深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掌握。)
一個問題中,一個量隨另一個量變化而變化,區(qū)別出哪個量是自變量,哪個是因變量,并且自變量每取一個值因變量都有一個值與之相對應,體現了一一對應關系,這將為函數學習打下基礎。
反思與小結:
本節(jié)設計是圍繞我們的課題《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問題意識培養(yǎng)研究》而展開的,在本節(jié)的教學設計中我們主要以探究提問方式為主導的多樣化教學設計為主,通過師生互動,深感研究該課題之后對學生提問的途徑能夠靈活多樣,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學案
教案課件是老師需要精心準備的,規(guī)劃教案課件的時刻悄悄來臨了。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規(guī)范的完成工作!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學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學案
【教學目標】1、了解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2、掌握生產生活中流體壓強的應用。
【教學重點】:
通過探究掌握流體壓強的特點,壓強大小與流體流速的關系。
【教學難點】:流體壓強的實際應用。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導入新課
滿載乘客和貨物的飛機翱翔藍天,它是怎樣升上天空的?汽車開得過快為什么有輕飄飄的感覺?
引入課題: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二: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
1、了解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2、掌握生產生活中流體壓強的應用。
三:自學指導:
1:和統(tǒng)稱流體.它們流動時與靜止時的壓強.
學生活動:將兩張書本紙捏起來從中間吹氣,觀察現象。
(兩張紙合攏)
2:在兩支筷子中間放上兩只乒乓球,用吸管向中間吹氣,可以觀察到.說明.
3:(視屏播放)在水面上放兩支小船,用水管向中間水域沖水,可以觀察到.說明.
據以上可知:氣體在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在流速小的地方壓強液體在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在流速大的地方壓強。
4:理論分析:飛機機翼通常是,的形狀.當飛機在跑道上面滑行時,流過機翼上方的空氣,壓強流過機翼下方的空氣,壓強;機翼上下方所受壓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視屏播放升力的形成過程。[來源:學科
流體壓強的特點(板書部分)
四:課堂小結
五:當堂檢測:
1.用兩食指同時壓鉛筆兩端,左手指受到的壓力為F1,壓強為p1,右手指受到的壓力為F2,壓強為p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F1.F1F2C.p1.p1p2
2.研究表明,太陽光對被照射的物體也具有力的作用,利用這一現象制成的太陽帆可以為太空飛船提供動力。設一個太陽帆的面積為1×104m2,正對太陽時受到光的壓強為9×10-4Pa,則太陽帆受到光的壓力為________N。
學生討論后回答:
說明液體內部也有壓強存在。
學生看書自主學習,獨立完成思考題。
學生討論噴霧器的原理
補充完成總結
板書設計
一流體壓強與流速關系
液體在流速大的地方壓強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壓強較大
氣體在流速大的地方壓強也較小,在流速大的地方壓強也較大
二升力的產生
機翼上面凸起、下面平直機翼上方空氣流速大、下方小
向上的升力大于重力起飛
作業(yè):學生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