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減法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6-20四下數(shù)學《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練習一》教案。
每一位任課老師,為了能夠給學生給一個最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有的老師會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學計劃。這樣不僅拉進了學生與自己的距離,還讓學生學到了知識,那嗎編寫一份教案應該注意那些問題呢?請您閱讀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四下數(shù)學《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練習一》教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教學內容:
練習一P4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及加、減法之間的關系。
2、通過練習,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意識。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計算能力及作圖能力。
重點難點:
加、減法各部分之間關系的應用;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課件
教學過程:
一、基礎訓練
1、說出下列算式各部分名稱
25+16=41 321-100=221
2、根據(jù)加、減法之間的關系,在下列算式的( )中填上適當?shù)臄?shù)。
105+56=161400-175=225161-( )=56225+( )=400( )-56=105( )-225=175學生獨立計算后,集體訂正。指名回答加法、減法算式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并引出課題。
二、指導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第1題。
引導學生理解題意,獨立解決,說出解答的思路和過程,確定用什么方法計算,然后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完成教材第4頁第2題。
出示題目后,讓學生根據(jù)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寫出另外兩個算式。
匯報交流時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如何寫的,為什么這么寫。
3、完成教材第4頁第3題。
出示題目后讓學生組內交流。
反饋時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并說明理由。
總結后,讓學生在同桌內互相出題,玩猜數(shù)游戲。
4、完成教材第4頁第4題。
出示題目后,讓學生填表。
反饋時重點說說自己是如何列式的。
5、師:我們學過了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那么應用這些關系可以解決哪些問題呢?
小結后說明:應用這些關系,可以對加、減法的計算進行驗算。
出示教材第4頁練習一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計算,并利用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進行驗算,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驗算的方法。
三、檢測評價
1、用豎式計算,并驗算。
347+275= 914-508=
2、四年級有學生142人,其中65人參加了書法社團,其余人都參加了美術社團,參加美術社團的有多少人?
四、評價反饋
說一說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練習一
和=加數(shù)+加數(shù) 差=被減數(shù)-減數(shù)
加法 減法 減數(shù)=被減數(shù)-差
加數(shù)=和-另一個加數(shù) 被減數(shù)=減數(shù)+差
擴展閱讀
四下數(shù)學《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練習》教案
教學內容:
練習二P7P8
教學目標:
1. 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義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2. 通過練習,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意識。
3.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計算能力。
重點難點:
乘、除法各部分之間關系的應用;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課件
教學過程:
一、基礎訓練
師:誰來說一說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
師生交流后明確:學習了乘除、法的意義及各部分間的關系。
師:今天,我們將通過練習二的習題來檢驗同學們的學習成果。
板書課題:練習二。
二、指導練習
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二第107題。
1、完成教材第7頁第1題。
出示題目后,讓學生在小組內列式計算,然后交流反饋。
集體訂正時,讓學生分別說說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分別是用什么方法計算的。
2、完成教材第7頁第2題。
引導學生理解題意,獨立解決,并說出解答的思路和過程,然后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完成教材第7頁第3題。
創(chuàng)設情境:有一只調皮的小貓弄臟了作業(yè)本。你有辦法求出被貓爪踩過的數(shù)嗎?
學生在小組內完成,并說一說自己是如何計算的。
4、完成教材第7頁第4題。
出示題目后,由學生獨立填寫。交流時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如何根據(jù)被除數(shù)與除數(shù)、商、余數(shù)之間的關系來填的。
5、完成教材第7頁第5題。
課件出示題目后,讓學生分別進行計算。
反饋時,讓學生說一說有什么辦法能證明計算的結果是正確的,從而引導學生說出可以利用乘、除法部分間的關系進行驗算。
6、完成教材第8頁第6題。
出示題目,讓學生讀懂題意,明確要求,然后,進行小組交流。
師生交流時,分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如何列式的,為什么這樣列式。
三、檢測評價
出示練習二第7~9題。
1、完成教材第8頁第7題。
題目出示后,學生直接口算,交流時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如何想的。
2、完成教材第8頁第8題。
引導學生理解題意,說出解答的思路和過程,確定解題的方案,然后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完成教材第8頁第9題。
出示題目,讓學生明確圖形表示的是什么數(shù),再獨立思考,作出正誤判斷。
組織全班交流時,讓學生說說思考過程及依據(jù)。
四、評價反饋
說一說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積=因數(shù)因數(shù) 商=被除數(shù)除數(shù)
乘法 除法 除數(shù)=被除數(shù)商
一個因數(shù)=積另一個因數(shù) 被除數(shù)=商除數(shù)
新人教版四下《加、減法的定義及各部分間的關系》教案
老師在上課時經(jīng)常會遇到難解決的問題而耗費半節(jié)課的時間吧,為了不消耗上課時間,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為學生帶來更好的聽課體驗,從而提高聽課效率。那么老師怎樣寫才會喜歡聽課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新人教版四下《加、減法的定義及各部分間的關系》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結合具體情境通過對算式變換的比較,理解和掌握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在探索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的過程中,發(fā)展抽象、概況的能力,進一步建立代數(shù)的思想。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的過程中,感受數(shù)學的內在邏輯性,體會數(shù)學的價值。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表示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三、教學準備
課件、學習單。
四、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被譽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嗎?
預設:
生:青藏鐵路
2.師:青藏鐵路的建設創(chuàng)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區(qū)鐵路建設的奇跡,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從數(shù)學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鐵路。
(出示主題圖)
3.師:你能根據(jù)圖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嗎?
預設:
生1: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生2:格力木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生3:西寧到格里木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隨著學生提出問題,課件隨機顯示)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中指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應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的數(shù)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課的開始,引導學生自主提出數(shù)學問題,在激發(fā)學生研究興趣的同時,引出研究問題。
(二)自主探究,加減定義
1.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能夠解決嗎?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問題,請每個同學自己動手試一試。
2.學生獨立解題
3.匯報交流,展示解題過程:
預設:814+1142=1956
4.師:為什么用加法計算?
預設:
生:把兩段合在一起計算。
5.師:你還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嗎?
(學生提出數(shù)學問題)
6.師:用你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加法?
預設:
生:把兩個數(shù)合并成一個數(shù)的運算叫加法。
(板書:加法定義)
7.師:你知道加法算式中這些數(shù)都叫什么名字嗎?
介紹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稱(加數(shù)+加數(shù)=和)
8.師:剛才同學們還提出了兩個問題,他們能解決嗎?請大家試一試,看看誰的速度快。
9.學生列式計算。
(2)1956-814=1142
(3)1956-1142=814
10.師:同學們計算的真快,沒看到大家列豎式呀,你們是怎樣計算的?
預設:
生:參考加法算式解可以。
11.師:為什么用減法計算?
預設:
生:因為知道了兩段的和求一段就可以減去另一段。
12.師:你能提出一個用減法解決的實際問題嗎?
13.師:請你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減法?
預設:
生:已知兩個數(shù)的和與其中一個加數(shù),求另一個加數(shù)的運算叫減法。
(板書:減法定義)
14.師:你知道減法算式中這些數(shù)又叫什么名字嗎?
介紹減法算式各部分名稱(被減數(shù)-減數(shù)=差)
【設計意圖】小學階段的數(shù)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通過學生對自主提出問題的解決,逐步體會運算的本質含義,并抽象總結為概括性的語言,在此過程中逐步完善學生的認知,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小組交流,明確關系
1.師:觀察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預設:數(shù)都一樣,運算不同
2.師:我們能根據(jù)一個加法算式很快的寫出兩個減法算式,加、減法各部分到底有怎樣的關系?看來我們這節(jié)課除了要知道什么是加、減法,還需要研究它們之間的關系。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板書課題: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3.師:根據(jù)黑板上的三個算式和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你能發(fā)現(xiàn)加、減法各部分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嗎?
4.小組討論并組內交流
5.全班交流
預設:
生:被減數(shù)-減數(shù)=差
差=被減數(shù)-減數(shù)
被減數(shù)-差=減數(shù)
減數(shù)=被減數(shù)-差
差+減數(shù)=被減數(shù)
減數(shù)+差=被減數(shù)
被減數(shù)=差+減數(shù)
被減數(shù)=減數(shù)+差
加數(shù)+加數(shù)=和
加數(shù)=和-另一個加數(shù)
6.整理總結:
(1)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和=加數(shù)+加數(shù)
加數(shù)=和-另一個加數(shù)
(2)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差=被減數(shù)-減數(shù)
減數(shù)=被減數(shù)-差
被減數(shù)=減數(shù)+差
7.師:請同學們利用剛才的算式814+1142=1956、1956-814=1142、1956-1142=814驗證大家總結的發(fā)現(xiàn)。
8.師:請觀察我們總結的結論,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小組交流一下。
預設:
生1:加法是減法的相反運算,
減法是加法的相反運算。
生2: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9.學以致用:數(shù)學書P3做一做
根據(jù)2468+575=3043,不計算直接寫出后面算式的結果。
3043-2468=( ),3043-575=( )
10.抽象概括,總結升華。
我們通過這三個算式的聯(lián)系,初步了解了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而且驗證了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也共同歸納出了如下的關系:
(1)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和=加數(shù)+加數(shù)
加數(shù)=和-另一個加數(shù)
(2)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差=被減數(shù)-減數(shù)
減數(shù)=被減數(shù)-差
被減數(shù)=減數(shù)+差
希望大家能靈活運用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來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指出:課程內容的組織要重視過程,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要重視直觀,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系;要重視直接經(jīng)驗,處理好直接經(jīng)驗與間接經(jīng)驗的關系。課中,引導學生對加、減法關系進行整理,進一步引發(fā)學生對加、減法運算的深層次理解,感受數(shù)學的邏輯性。
(四)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1.基本練習,鞏固新知。
(1)數(shù)學書P3 練習一 1
下面各題應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
①滑雪場上午賣出86張門票,下午賣出59張門票?;﹫鋈煲还操u出多少張門票?
②滑雪場全天賣出145張門票,其中上午賣出86張,下午賣出多少張?
③華光文具店運來一批練習本,賣出370包,剩下630包。運來多少包練習本?
④興華小學一共有學生843人,其中男生418人,女生有多少人?
(2)根據(jù)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寫出另外兩個算式
2.綜合練習:數(shù)學書 P3 3
猜猜我是幾?
【設計意圖】分層次的鞏固練習有助于對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發(fā)展進行評價,并通過評價的結果反映出教學設計的問題,努力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shù)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五)課堂總結
1.師:通過學習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你知道哪些關系你能說說嗎?
2.學生交流。
3.師: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你能說說你的心得、收獲以及不足嗎?
(相互學習、鼓勵進步、促進健康的發(fā)展)
【設計意圖】適當?shù)姆此疾粌H有助于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記憶和掌握,更可以喚醒學生對數(shù)學方法乃至數(shù)學思想的感悟意識。
新人教版四下《乘、除法的定義及各部分間的關系》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結合具體情境通過對算式變換的比較,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在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的過程中,發(fā)展抽象、概況的能力,進一步感悟運算本質。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在用抽象文字表示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的過程中,感受數(shù)學的內在邏輯性,體會數(shù)學的價值。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表示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三、教學準備
課件、學習單。
四、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師:同學們,看到屏幕里的圖片,有什么感覺?(出示各種美麗的花朵)
預設:
生:非常漂亮,感覺很香
2.師:是的,花不但是植物繁殖的重要部分,而且還有著很多美好的寓意。荷花代表著純潔,牡丹則代表著高貴。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用數(shù)學的眼光來欣賞花,看看大家能發(fā)現(xiàn)什么數(shù)學信息。
(出示主題圖)
3.師:你能根據(jù)圖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嗎?
預設:
生:每個花瓶里插3枝花,4個花瓶一共插多少枝花?
【設計意圖】學生學習的過程應該是開放的、是富有美感和藝術感的。在課的開始,通過對花的欣賞引導學生自主提出數(shù)學問題,在激發(fā)學生研究興趣的同時,引出研究問題。
(二)自主探究,乘、除法定義。
1.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能夠解決嗎?請每個同學自己動手試一試。
2.學生獨立解題
3.匯報交流,展示解題過程:
預設:
生1:3+3+3+3=12
生2:34=12
4.師:大家都是怎么想的?
預設:
生1:每個花瓶中有3枝花,四個花瓶一共就是4個3相加。
生2:4個3,也可以用乘法表示,就是34。
5.師:看來4個3相加也可以表示為34。你認為哪種表示方式更簡便呢?為什么?
預設:乘法,因為加數(shù)個數(shù)多時可以用一個數(shù)表示個數(shù)。
6.你還能提出什么用乘法計算的問題嗎?
(學生提出數(shù)學問題)
7.師:用你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乘法?
預設:
生: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和的簡便運算叫乘法。
(板書:乘法定義)
8.師:你知道乘法算式中這些數(shù)都叫什么名字嗎?
介紹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稱(因數(shù)因數(shù)=積)
9.師:在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加、減法時發(fā)現(xiàn)一個加法算式可以改寫出兩個減法算式。今天你能結合情景和這個乘法算式也改寫出用其他運算方法計算的問題嗎?小組討論一下。
9.學生討論并列式。
(2)123=4
(3)124=3
10.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這兩個除法算式代表什么含義?
預設:
生1: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幾瓶?
123=4
生2:有12枝花,平均插到4個花瓶里,每個花瓶插幾枝?
124=3
11.師:為什么用除法計算呢?
預設:
生:因為知道了兩個因數(shù)的積,求另一個因數(shù)。
12.師:你能提出一個用除法解決的實際問題嗎?
13.師:想一想什么是加法,什么是減法?然后,請你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除法?
預設:
生:已知兩個因數(shù)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shù),求另一個因數(shù)的運算叫除法。
(板書:除法定義)
14.師:你知道除法算式中這些數(shù)又叫什么名字嗎?
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稱(被除數(shù)除數(shù)=商)
【設計意圖】小學階段的數(shù)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通過學生對自主提出問題的解決,逐步體會運算的本質含義,并抽象總結為概括性的語言,在此過程中逐步完善學生的認知,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小組交流,明確關系
1.師:觀察黑板上的算式,再想一想我們是如何研究加、減法的,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師:我們能根據(jù)一個加法算式很快地寫出兩個減法算式,又能根據(jù)一個乘法算式很快寫出兩個除法算式,現(xiàn)在你有什么想研究的?
預設:
生:乘、除法各部分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3.師:同學們非常善于思考,看來我們這節(jié)課除了要知道什么是乘、除法,也需要研究它們之間的關系。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板書課題: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4.師:根據(jù)黑板上的三個算式和上節(jié)課的學習經(jīng)驗(課件出示加、減法各部分關系),你能發(fā)現(xiàn)乘、除法各部分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嗎?
5.小組討論并組內交流
6.整理總結:
(1)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積=因數(shù)因數(shù)
因數(shù)=積另一個因數(shù)
(2)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商=被除數(shù)除數(shù)
除數(shù)=被除數(shù)商
被除數(shù)=商除數(shù)
7.師: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算式,驗證大家總結的發(fā)現(xiàn)。
8.師:請觀察我們總結的結論,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小組交流一下。
預設:
生1:乘法是除法的相反運算、
除法是乘法的相反運算。
生2: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9.學以致用:數(shù)學書P6做一做
根據(jù)3614=504,不計算直接寫出后面算式的結果。
50414=( ),50436=( )
10.抽象概括,總結升華。
我們通過這三個算式的聯(lián)系,初步了解了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而且驗證了乘、除法之間的關系。
(1)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積=因數(shù)因數(shù)
因數(shù)=積另一個因數(shù)
(2)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商=被除數(shù)除數(shù)
除數(shù)=被除數(shù)商
被除數(shù)=商除數(shù)
希望大家能靈活運用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來解決問題。
11.師:關于乘、除法的知識研究到這里,你還有什么疑問或還想深入研究的嗎?
預設:
生:在有余數(shù)的除法里,被除數(shù)與商、除數(shù)和余數(shù)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12.師:關于這個問題大家是怎么想的呢?具體的內容我們下節(jié)課就要研究,請你回家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乘、除關系進行整理,進一步引發(fā)學生對加乘、除法運算的深層次理解,感受數(shù)學嚴密的邏輯性。并通過與加、減法關系學習的對比掌握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
(四)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1.基本練習,鞏固新知。
(1)下面各題應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數(shù)學書P7 練習二 1)
①蝸牛每小時可爬行5m,6小時能爬行多少米?
②120支鉛筆,每12支裝一盒,可以裝幾盒?
③蝸牛6小時爬了30m,平均每小時爬行幾米?
④一頭大象的體重是5600kg,正好是一頭牛的8倍。這頭牛重多少千克?
(2)根據(jù)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寫出另外兩個算式
2.綜合練習:判斷:(數(shù)學書 P8 9)
已知△+□=○,◇◆=☆,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確的?正確的畫,錯誤的畫。
(1) □+○=△( )
(2) ○-△=□( )
(3) ☆◆=◇( )
(4) ☆◇=◆( )
【設計意圖】分層次的鞏固練習有助于對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發(fā)展進行評價,并通過評價的結果反映出教學設計的問題,努力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shù)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五)課堂總結:
1.師:通過學習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你知道哪些關系你能說說嗎?
2.學生交流。
3.師: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你能說說你的心得、收獲以及不足嗎?
(相互學習、鼓勵進步、促進健康的發(fā)展)
【設計意圖】適當?shù)姆此疾粌H有助于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記憶和掌握,更可以喚醒學生對數(shù)學方法乃至數(shù)學思想的感悟意識。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減法的意義和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教案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3-55頁及“做一做”,練習十二第1—6題。
(一)知識教學點
1.充分利用學生已學過的減法知識,概括出減法的意義。
2.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減法之間的關系,并會在實際計算中應用。
(二)能力訓練點
通過學習減法意義及有關知識,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及運用知識
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深刻理解加法、減法之間的關系,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
(四)美育滲透點
使學生感悟到數(shù)學知識內在聯(lián)系的邏輯之美,提高審美意識。
引導運用已有經(jīng)驗,運用知識遷移,使學生理解新知,掌握知識。
1.教學重點:理解減法的意義,掌握加法、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及其應
2,教學難點:理解“逆運算”。
投影儀、投影片、小黑板(轉板)。
(一)鐳蟄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45+1661—45
73—5023+50
2.加法的意義是什么?
(二探求新知
1.導人:我們已學過了減法的計算方法,從今天開始我們還要進一步學習
一些有關減法的規(guī)律性知識,首先我們學習減法的意義。(板書:減法的意義)
2.教學減法意義:
(1)
出示教材第54頁第(”題,啟發(fā)學生讀題,自己分析數(shù)量關系,并列式計
算(1人板演),解答后,指名學生回答。
①這道題為什么用加法計算?
②引導學生說一說這個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加數(shù)加上加數(shù)等于和。
教師在第(1)題右邊板書:加數(shù)、加數(shù)、“和”
(2)出示教材第54頁第(2)題(轉板),啟發(fā)學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并說
一說為什么用減法計算。引導學生明確從全班人數(shù)里去掉男生人數(shù)就得女生
人數(shù),去掉女生人數(shù)就得男生人數(shù)。
(3)提問:請同學們觀察,比較一下,第(2)、(3)題與第(1)題有什么聯(lián)系,各
用什么方法計算?
引導學生明確:第(1)題已知男生、女生人數(shù),求全班人數(shù);第(2)題是已知
全班人數(shù)和男生人數(shù),求女生人數(shù);第(3)題是已知全班人數(shù)和女生人數(shù),求男
生人數(shù)。
教師再提問:·
如果拋開題中講的具體事例,這些題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呢?啟發(fā)學生
對照板書回答。第(1)題是已知兩個加數(shù),求它們的和,用加法;第(2)、(3)題都
是已知和與其中一個加數(shù),求另一個加數(shù),用減法。
學生回答后,教師在第(2)、(3)題的算式下面板書:“和”、“加數(shù)”、“另一個
加數(shù)”,
問:通過以上分析、比較,根據(jù)第(2)、(3)題的算式與第(1)題的算式的聯(lián)
系,誰能說一說減法是一種什么樣的運算呢?
引導學生回答,減法是已知兩個數(shù)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shù),求另一個加數(shù)
的運算,啟發(fā)學生閱讀教材第54頁上的結束語,結合例子再進一步理解減法的
意義。
(4)教學各部分名稱。
在減法算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減去的已知加數(shù)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
數(shù)叫什么?減法與加法又有什么關系呢?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53頁最后一行到第54頁前兩行內容,然后引導學生
明確:如在43—24:19算式中,被減數(shù)、減數(shù)、差數(shù)各是哪些數(shù)?!澳孢\算”就是
相反地運算,也就是減法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與加法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正好
是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減法中就變成了未知,而加法中未知的,在減
法中則變成了已知。因此說減法中是加法的“逆運算”。
(5)完成第54頁上的“做一做”。
(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jīng)驗,運用知識遷移,使學生理解、掌握知識。)
(6)教學0在減法計算中的特性。
我們學習加法意義時知道0在加法計算中有幾種情況?誰能舉例說明?
根據(jù)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那么有關0的減法又有哪幾種情況?引導同桌討
論,然后舉例子,寫出下面三種情況:
5—0二
55—5二00—0二0
對照算式教師引導學生歸納:
我們先看第一個算式:5—0;5,那么7—0等于多少?8—0呢?任意一個
數(shù)減去0得多少?用一句話概括說是:一個數(shù)減去零,還得原數(shù)。
5—5二00—0:0任意一個數(shù)減去它本身都等于0。
也就是說當被減數(shù)等于減數(shù)時,差是0。通過以上分析你知道0在減法運
算中有幾種情況呢?一個數(shù)減0,還得原數(shù);被減數(shù)等于減數(shù),差是0。
3.教學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1)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教師:前面我們已學過加法和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同學們回憶一下,加法
各部分間最基本的關系:和:加數(shù)+加數(shù)
如果知道和與其中一個加數(shù),求另一個加數(shù)是:
加數(shù):和—另一個加數(shù)(板書)
(2)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減法中各部分間的最基本的關系是:差;被減數(shù)—減數(shù)(板書)
如果知道減數(shù)和差,求被減數(shù)是:被減數(shù):減數(shù)+差(板書)
(對基本數(shù)量關系的整理和復習,使學生更深刻理解加減法中各部分間的
關系,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梳理,為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提供依據(jù),學生對所
學的知識便于形成網(wǎng)絡。)
(3)反饋練習:練習十二第2、3題,兩道題可根據(jù)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說
明,也可用其意義說明。
4,加減法各部分間關系的應用。
運用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還可以解決哪些問題呢?引導學生說出可以
對加減法的計算進行驗算。
(1)加法的驗算:
進行加法計算時,用減法驗算加法,應用的是加法中各部分間的關系,和減
去一個加數(shù)等于另一個加數(shù)。
用減法驗算應怎樣做?請同學們計算出來(填書)(指2名學生板演):
集體訂正,同時讓學生說出是根據(jù)什么來驗算的。
教師提示:要注意,因為加數(shù)有兩個,驗算時用和減去哪一個加數(shù)都可以,
所以驗算此題時出現(xiàn)兩種豎式解答,在以后的驗算中,可任選一個加數(shù)作減數(shù)
來進行驗算。
(2)減法的驗算:
加法可用減法來驗算,那么減法可用什么方法來驗算呢?(引導學生明確
用加法計算,也可用減法計算。)
學生自己計算。(填書)
以上我們學的是教材第53-55頁的內容,請同學們看書,有問題提出來。
(三)鞏固發(fā)展
1.填空:
(1)已知兩個數(shù)的(
減法。
)與其中的一個(),求另一個()的運算叫
(2)在120—90:30算式中,被減數(shù)是(),90是(),30是()。
(3)一個數(shù)減0還得()。被減數(shù)與減數(shù)相等,差是()。
(4)根據(jù)3600—784:2816寫成加法算式是(),另一個減法算式是
(2)對減法的驗算有兩種方法:一是用差加減數(shù)看是否等于被減數(shù),另一種
是用被減數(shù)減去差。()
3.教材第56頁練習十二第6題。
(四)全課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減法的意義和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第56頁第3、4題。
減法的意義和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差:被減數(shù)—減數(shù)
減數(shù):被減數(shù)—差
被減數(shù):減數(shù)+差
12342079
—+845,驗算—-845.或
1234247
—-987,驗算—+987.或,
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教學內容:教材第54頁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和
“練一練”,練習十一第3~8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并能比較熟練地應用這些關系對加、減法進行驗算,以及求加、減算式中的未知數(shù)x。
2.使學生受到初步的辯證觀點的教育,并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
教具準備:口算卡片。(練習十一第3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口算。
用口算卡片讓學生口算練習十一第3題。
2.口算。(小黑板出示)
40+30= 27+31= 36+24=
70—30= 58—31= 60—24=
70—40= 58—27= 60—36=
提問:從上面三組題看,加法是怎樣的運算?減法是怎樣的運算?減法對于加法有怎樣的關系?
3引入新課。
我們看每一組算式里的三個數(shù),其中兩個數(shù)相加等于一個數(shù),反過來兩個數(shù)相減又等于另一個數(shù),這就是我們過去學過的加法算式里和減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這方面的內容。(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整理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1)提問:大家還記得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和減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嗎?
誰能說一說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減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呢?
(2)請大家在課本第54頁上,把這些關系式填完整。
用小黑板出示,集體訂正。
2.應用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1)提問:學習了這些關系,應用它可以解決哪些問題?
(2)做“練一練”第1題。
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課本上。
集體訂正。提問:做加法時為什么可以用減法驗算?應用了哪個關系式?做減法時是怎樣驗算的?應用了哪個關系式?還有什么驗算方法?這樣驗算應用了哪個關系式?
小結:應用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可以驗算加、減法,并說明加、減法計算的驗算方法及根據(jù)。
(3)做“練一練”第2題。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題是怎樣想的。 ·
小結:應用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可以求加、減法算式里的未知數(shù)x。因此,一定要熟記這些關系式。
三、課堂練習
1.練習十一第4題。
(1)讓學生做第(1)題,然后口答兩道減法算式,老師板書。
提問:寫這兩道減法算式是怎樣想的?
指出:在加法算式里,一個加數(shù)=和一另一個加數(shù),所以根據(jù)一道加法算式,可以寫出兩道相應的減法算式。
(2)讓學生做第(2)題,然后口答兩道算式,老師板書。
提問:根據(jù)一道減法算式寫加法算式是怎樣想的?寫減法算式呢?
指出:在減法算式里,被減數(shù)=減數(shù)+差,減數(shù)=被減數(shù)一差,所以根據(jù)一道減法算式,可以寫出相應的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減法算式。
2.練習十一第6題。
學生口頭列式,老師板書。結合提問學生每一題是怎樣想的。
指出:列含有未知數(shù)j的等式解答文字題,要先用x表示未
知數(shù),再按照題意列出含有未知數(shù)工的等式,然后根據(jù)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求出j是多少,就是題目的結果。
3.練習十一第7題。
(1)出示左邊第一組三種蔬菜的千克數(shù)。
提問:你能想到一些加法問題嗎?
指名學生口答并提問:為什么用加法計算?
指出:求兩種蔬菜一共的千克數(shù),是把兩個數(shù)合并成一個數(shù)的運算,用加法計算。求三種蔬菜一共的千克數(shù),是把三個數(shù)合并一個數(shù)的運算,也用加法計算。
提問:你能想到一些減法問題嗎?
指名學生口答并列式解答,說一說怎樣想的。
指出:已知兩種蔬菜一共的千克數(shù)和其中一種蔬菜的千克數(shù),求另一種的千克數(shù),或者已知三種蔬菜一共的千克數(shù)和其中兩種蔬菜的千克數(shù),求另一種的千克數(shù)用減法;求兩個量相差多少也可以用減法。
(2)出示第二組、第三組的數(shù)量。
讓學生口答加法或減法問題,選擇一些題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是加法或減法問題。
4.練習十一第8題。
小黑板出示,學生口答,老師把數(shù)量關系式補充完整。
提問:這些數(shù)量關系式里都是哪三個數(shù)量?根據(jù)一個加法數(shù)量關系式可以寫出幾個減法數(shù)量關系式?兩個減法關系式里作被減數(shù)的數(shù)量是加法關系式里的什么?減數(shù)和差分別是加法關系式里的什么?
四、課堂小結
這堂課你學習了哪些知識?誰來說一說加法和減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式有哪兩方面的應用。
五、做思考題。
讓學生自學課本上思考題。
提問:你明白了什么?
指出:把1到9分別相加的和只有45,要得到100,必須把左邊的若干相鄰數(shù)字結合起來。
六、布置作業(yè)
課堂作業(yè):練習十一第5題。
家庭作業(yè):練習十一第6題,思考題,口答第7題第三組。
人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一單元《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教案(四)
人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一單元《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教案(四)
課標要求:
能根據(jù)一道加法算式寫出兩道減法算式,掌握減法和減法相互關系。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學習的是多位數(shù)加減法,通過計算掌握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估計意識,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學生對加減法會有更深一步的認識,有利于進一步學習;同時,也為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提供了工具支持。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科書第2頁上面的內容,練習一的第1-5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從實例中歸納加減法的意義和關系,初步理解加法與減法的意義以及它們之間的互逆關系。
2.初步學會利用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求解加減法算式中的未知數(shù)。
3.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知識和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初步判斷推理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拓展思維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生活實例,體現(xiàn)數(shù)學知識的廣泛應用。
2.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技創(chuàng)新精神。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重點: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和利用加減法的關系求加減法中的未知量。
難點:從實例中探究加、減法的互逆關系。
突破方法: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式的推導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通過和=加數(shù)+加數(shù),差=被減數(shù)-減數(shù),這兩個常見的關系式引導學生推想出:減數(shù)=?減數(shù)=?被減數(shù)=?由一道算式里的三個數(shù)找出三者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新的關系式,從而突破本節(jié)的難點。
教法及學法指導:
教師點撥引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情趣,談話導入
你知道青藏鐵路嗎?
二、引導探究,層層推進。
1.教學加法的意義
教師:我們在前三年已經(jīng)學過加法的計算方法,現(xiàn)在來學習一些有關加法的規(guī)律性知識,首先學習加法的意義
(出示2頁例題(1)課件。)
一列火車從西寧經(jīng)過格爾木開往拉薩。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814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km。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討論回答:
(1)從題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2)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814km和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km,求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是多少千米,怎樣計算。
出示線段圖,找出數(shù)量關系。(課件出示西寧到拉薩的線段圖)
學生匯報:
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用加法計算,列式為:814+1142=1956(km)
教師小結:(出示加法的意義課件)
814 + 1142 = 1956千米
明確加法的意義和各部分的名稱
2.教學減法的意義
教師導語:我們已經(jīng)知道和完成“求西寧到拉薩的全長”用加法計算,那么老師把例題(1)的已知和問題做一個調換,又應該怎么計算呢?(課件出示例題(2)、(3))
(1)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2頁例1的(2)(3)的內容,西寧到拉薩的鐵路全長1956km,其中西寧到格爾木長814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如果全長不變,其中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km,求西寧到格爾木長多少千米呢?
(2)小組討論:比較(1)和(2)(3)題的不同:
“與第(1)題比較,第(2)、(3)題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
引導學生說出第(1)題已知是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814km和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km,求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是多少千米。用加法,第(2)、(3)題是已知已知西寧到拉薩的全長是1956km和西寧到格爾木長814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km)求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西寧到格爾木長多少千米),都用減法計算。教師板書出第(2)、(3)題的減法算式。
(2) 1956 - 814 = 1142km
(3) 1956 - 1142 = 814km
教師提問:
“如果撇開題里講的具體的事,每道題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啟發(fā)學生說出:第(1)題是已知兩個加數(shù),求它們的和,用加法;第(2)、(3)題都是已知和與其中一個加數(shù),求另一個加數(shù),用減法。
學生回答后,教師在第(2)、(3)題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數(shù)”、“加數(shù)”(出示課件)
啟發(fā)學生想:
“根據(jù)第(2)、(3)題的算式與第(1)題的算式的聯(lián)系,你能說一說減法是什么樣的運算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總結:
減法是已知兩個數(shù)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shù),求另一個個加數(shù)的運算。讓學生看書上第3頁,讀一讀書上的結語。然后提問:
“在減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被減數(shù)。)
“要減去的已知加數(shù)叫做什么?”(減數(shù)。)
“要求的未知加數(shù)叫做什么?”(差。)
教師說明:在減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減數(shù),減去的已知加數(shù)叫做減數(shù),求出的未知加數(shù)叫做差。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澳妗本褪窍喾吹囊馑迹澳孢\算”就是相反的運算。我們可以通過上面的例子來理解;第(1)題用加法計算,第(2)、(3)題都用減法計算,第(2)、(3)題與第(1)題比較,第(1)題的問題在第(2)、(3)題中變成了已知條件,第(1)題中的其中一個已知條件在第(2)、(3)題中變成了問題。也就是說,減法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與加法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減法中變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減法中變成了已知的。所以減法是與加法相反的運算,通常叫做“逆運算”。
3.根據(jù)加、減法的意義,歸納總結各部分間的關系
(1).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引導學生觀察算式,歸納總結出加法各部分間的運算關系
5.加、減法各部分間關系的應用。
教師:我們學過了上面這些關系,那么應用這些關系可以解決哪些問題呢?
教師:說明應用這些關系,可以對加、減法的計算進行驗算。
(1)加法的驗算。
(課件出示):
(用減法驗算加法。) “應用的是什么知識?”(加法中各部分間的關系:和-一個加數(shù)=另一個加數(shù)),向學生說明:因為加數(shù)有兩個(845,1234);驗算時用和(2079)減去哪一個加數(shù)都可以,因而用減法驗算加法可以任選一個加數(shù)作減數(shù)來進行驗算。
(2)減法的驗算。
(課件出示):
然后教師指出:驗算減法,可以用減法中各部分間的關系。用算出的差和減數(shù)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減數(shù);或者從被減數(shù)里減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減數(shù),都可以用來驗算減法。
三、鞏固練習
1.基礎練習。
(1)做第3頁下的“做一做”。
要讓學生根據(jù)減法的意義說明各題的得數(shù)是怎么得來的。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
2. 理解應用
(1)做練習一的第1題。
要讓學生應用加、減法的意義說明各題為什么用減法計算。在語言的敘述上。盡量緊扣減法的意義,逐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概念說理的能力。如第(4)題,可以啟發(fā)學生說出:因為已知興華小學一共有學生843人,又知道男生的人數(shù),要求女生的人數(shù),就是已知和(興華小學一共有學生843人)與一個加數(shù)(男生的人數(shù)),求另一個加數(shù)(女生的人數(shù)),所以用減法算。
(2).完成練習一的第2題。
這道題,可以根據(jù)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例如,第2題,分別看作被減數(shù)、減數(shù)、差,運用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來做,又可以把它們分別看作和、加數(shù)、加數(shù)運用減法的意義來完成。
(3)完成練習一的第5題。
這道題,根據(jù)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加法用減法驗算,減法用加法驗算。
教學反思: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我感覺本節(jié)課有以下亮點:
(1)本節(jié)課的教學是探索加法、減法各部分之間關系教學。本節(jié)課是新改版的內容,為了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欣喜。首先,用談話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用足用好,充分發(fā)揮其作用?我對其進行適當?shù)乃囆g加工,只呈現(xiàn)西寧到拉薩的路途,根據(jù)上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在解決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學習加法、減法各部分之間關系,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他們的數(shù)學思維。
(2)找準教學起點,架起新知學習的橋梁。
(3)運用比較思維方法,發(fā)揮知識溝通的效益。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本節(jié)課充分利用比較的思想方法,找出了知識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克服了思維定勢的困擾,得出了寶貴的教學資源。
點擊查看更多: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教案
教師資訊、教師交流、教師學習
盡在小學教師幫!
人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一單元《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教案(一)
人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一單元《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教案(一)
教學目標
1.從實例中歸納加減法的意義和關系,初步理解加法與減法的意義以及它們之間的互逆關系。
2.初步學會利用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求解加減法算式中的未知數(shù)。
3.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知識和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并靈活利用加減法的關系求加減法中的未知量。
教學難點:從實例中探究加、減法的互逆關系。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一、 復習舊知,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歡迎來到四年級的數(shù)學課堂,相信我們一起努力,會學到更多本領,讓老師帶領你們一起遨游數(shù)學知識的海洋吧。
師: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以前學過的加減法。
a、15+75=讀作(15加5等于),表示15和75相加等于90.
b、75-15=讀作(75減15等于),表示75和15相減等于60
2.創(chuàng)設情景。
師:我們班有男生29人,女生24人,那么求我們班一共有多少人怎么算?男生比女生多幾人又怎么算呢?
29+24=53(人)
29-24=5(人)
師:這就要運用加法和減法運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的關系。
板書: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的關系
二、探究新知,出示例1。
1、 理解加法的意義
一列火車從西寧經(jīng)過格爾木開往拉薩。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814 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 km。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1)問:根據(jù)這道題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讓學生嘗試用線段圖表示)
(2)請學生根據(jù)線段圖寫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km) 或 1142+814=1956 (km)
師:(1)為什么用加法呢?
從線段圖很清楚的看出:從西寧到拉薩的距離是西寧到格爾木的距離加上格爾木到拉薩的距離。所以只需要把兩部分的距離加起來就可以了,所以用加法。
(2)那怎樣的運算叫做加法?(小組討論)
(根據(jù)這兩個算式,結合已有的知識討論并試著用語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師:兩個孤單的個體湊到一起,變成一個整體,這就是加法.
小結:把兩個數(shù)合并成一個數(shù)的運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義)
說明加法各部分名稱 : 加數(shù) + 加數(shù) = 和
2、理解減法的意義
能不能試著把例題這道加法應用題改編成減法應用題呢?
一列火車從西寧經(jīng)過格爾木開往拉薩。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814 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 km。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1)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嘗試用線段圖表示:
師:根據(jù)線段圖寫出兩道減法算式,并說說這樣列式的理由。
已知西寧到拉薩的鐵路全長1956千米,其中西寧到格爾木長814千米,求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師解析:知道全長,還知道其中某一段的長度,求另一段的長度,只需要用總長度減去已知部分的長度,剩下的即為要求的長度。所以列式子為:
1956-814=1142 (km)
師:如果已知全長為1956km,其中格爾木到拉薩長1142km,求西寧到格爾木的長度?
1956-1142=814
被減數(shù)-減數(shù)=差
(2)問:怎樣的運算是減法?(小組討論)
師:觀察上面兩個式子,1956-814=1142和1956-1142=814,其中都是已知上面兩個數(shù)的和減去其中一個數(shù),得到另一個數(shù)。。
(根據(jù)這兩個算式,結合已有的知識討論并試著用語言表示)
(3)小結:已知兩個加數(shù)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shù),求另一個加數(shù)的運算,叫做減法。(出示)
說明減法各部分名稱: 被減數(shù) - 減數(shù) = 差
三、 探究、理解加法和減法之間的關系。
請你利用數(shù)字5、10、8、13、15中的3個數(shù)字組成兩道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
1.問:上面的這些算式,你覺得它們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觀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數(shù)字位置間關系,思考加法和減法之間的關系。然后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小組討論、個別匯報)
2.根據(jù)學生的匯報,出示:
加數(shù) + 加數(shù) = 和 被減數(shù) - 減數(shù) = 差
3.師歸納并小結: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板書)
4.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加法算式中,等號左邊的兩個數(shù)叫做加數(shù),等號右邊的叫做和。
用和減去其中一個加數(shù),得到的是另一個加數(shù)。
問:觀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和=加數(shù)+加數(shù)
加數(shù)=和-另一個加數(shù)
5.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問:通過觀察這組算式,你能得出減法各部分的關系嗎?
師:減法就是一個大的數(shù)字減去一個小的數(shù)字,得到的數(shù)字叫做差。
如:一個果園一共有200棵樹,現(xiàn)在死了150棵,剩下的就是差出來的。減號左邊的叫做被減數(shù),減號右邊的叫做減數(shù)。
觀察這組算式討論歸納得:
被減數(shù)=差+減數(shù) 減數(shù)=被減數(shù)-差
活學活用:
王先生開車去上班每小時行250 km ,如果騎摩托車去上班則每小時行70km,求開汽車比騎摩托車每小時多行多少千米?
250-70=180(km) 答:開汽車比騎摩托車每小時多行180km.
四、課后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呢?
a.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加法和減法各部分的名稱
加數(shù) + 加數(shù) = 和 被減數(shù) - 減數(shù) = 差
b. 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c.數(shù)學之間都是有聯(lián)系的,我們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聯(lián)系的眼睛,使數(shù)學變得簡單。
235+( )=400 400-( )=165
(2)256+244=500
500-( )=244 500-( )=256
答案:(1)165;235 (2)256;244
五、鞏固練習
植樹小組上周共植樹865棵,其中有21棵沒存活,這周又植784棵,其中有14棵沒存活。上周植的樹中存活下來多少棵?他們這兩周植的樹中共存活多少棵?
答案:(1) 865-21=844(棵)
答:上周植的樹中存活下來844棵
(2)844+784-14=1614(棵)
答:這兩周共存活1614棵
小馬虎在做一道減法題時,把減數(shù)72錯寫成27,這時得到的差是309,正確的差應該是多少?
師解析:根據(jù)題意,把72錯寫成27,相當于把減數(shù)變小了72-27=45,也就是少減了45,“少減再減”,所以要在所得的差的基礎上再減去45才能得出正確的差。
答案:72-27=45
309-45=264
六、 總結:類似出錯題根據(jù):“少減再減,少加再加,多減要加,多加要減”的原則考慮。
板書:
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加法 減法
加數(shù) + 加數(shù) = 和 被減數(shù) - 減數(shù) = 差
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點擊查看更多: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教案
教師資訊、教師交流、教師學習
盡在小學教師幫!
人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一單元《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教案(三)
人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一單元《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教案(三)
學習目標:
掌握含有加、減法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感受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加、減法的意義以及加、減法各個部分的名稱,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
難點: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加、減法之間的互逆關系,理解“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口算,并說說你知道的一些運算順序。
25+75 = 12×4 =
18+22 = 16+4+23 =
35+25 = 60-24 =
25×4×2 = 100-25-10
二、探索新知
(一)、(課件出示西寧到拉薩的鐵路情景圖)
1、從圖中可以看出從西寧到拉薩要經(jīng)過哪里?
2、如果我們把西寧到拉薩的鐵路看成一個整體,這一整體被分成了幾部分?
3、西寧到拉薩的鐵路被分為西寧到格爾木段和格爾木到拉薩段這兩部分。
4、以前我們學過加、減法的一些知識,這節(jié)課我們借助這一情境進一步學習加、減法的一些概括性知識,這將對我們以后的學習有很大幫助。
(二)認識加法及加法各個部分的名稱。
1、播放課件。(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814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km,你知道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嗎)
2、看圖讀題,說說你是怎樣理解情景圖中給出的數(shù)學信息的。
3、你能試著自己在練習本上用圖表示出“西寧-格爾木-拉薩”之間的鐵路關系嗎?
學生嘗試畫圖,最后投影展示:
4、讀線段圖,如果求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用什么方法計算?你知道嗎?
生:如果把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和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分別看作兩個部分,把西寧到拉薩的鐵路看作一個整體,求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要用加法計算。
5、你能寫出數(shù)量關系式并列式計算嗎?
6、像上面這樣,把兩個數(shù)合并成一個數(shù)的運算,叫做加法。
(課件出示:把兩個數(shù)合并成一個數(shù)的運算,叫做加法)
7、在上面的加法算式中,814和1142叫做這個算式的加數(shù),1956叫做這個算式的和。
(課件出示:在加法中相加的兩個數(shù)叫做加數(shù),加得的數(shù)叫做和)
1142+814=1956
加數(shù)加數(shù)和
814+1142=1956
8一個數(shù)同0相加結果怎樣?
【設計意圖:結合具體的情境問題,理解加法的意義是把兩個數(shù)合并成一個數(shù)的運算,將枯燥的加法的意義用求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這一具體的情境來承載,降低了學習的難度,為學生理解加法的意義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三)認識減法和減法各個部分的名稱。
1、觀察課件(西寧-格爾木-拉薩鐵路情景圖),出示以下問題:
(1)如果已知西寧到拉薩的鐵路全長1956km,其中西寧到格爾木長814km,你能求出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嗎?
(2)如果已知西寧到拉薩的鐵路全長1956km,其中格爾木到拉薩長1142km,你能求出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多少千米嗎?
2、讀上面的兩個數(shù)學問題,對比這兩個數(shù)學問題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像上面這樣,已知整體和其中的一個部分求另一部分都用什么方法計算?
小組討論匯報。
4、你會解答上面的問題嗎?解答時,根據(jù)哪些數(shù)量關系式?
(1)西寧到拉薩的距離-西寧到格爾木的距離=格爾木到拉薩的距離
1956-814=1142(km)
(2)西寧到拉薩的距離-格爾木到拉薩的距離=西寧到格爾木的距離
1196-1142=814(km)
(課件出示)
(1)已知兩個數(shù)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shù),求另一個加數(shù)的運算,叫做減法。
(2)在減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減數(shù),減去的已知加數(shù)叫做減數(shù),求出的未知數(shù)叫做差。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概括、歸納總結,得出減法是已知兩個加數(shù)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shù),求另一個加數(shù)的運算。將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通過具體的實例來感悟,進一步深化和內化了減法意義的實質】
(四).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以及加、減法之間的互逆關系。
1、根據(jù)上面的問題,給出一個加法算式,你可以得出兩個減法算式嗎?
2、根據(jù)上面的算式,你能總結出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嗎?
3、觀察上面的三個算式,你還能得出什么結論?
4、根據(jù)上面的算式,你能概括出減法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嗎?
三、匯報、
1、同學們,今天我們學了哪些知識?
2、總結: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板書)。
3、關于這一知識,你知道了些什么?
4、在加法中,加法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5、在減法中,減法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加、減法的意義以及相關知識,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四、典題精講
根據(jù)2468+575=3043,直接寫出下面兩道題的得數(shù)。
3043-2468=______
3043-575=
五、學以致用
1、計算下面各題,并利用加、減法各部分間的
關系進行驗算。
340+190=
254+297=
586-98=
712-455=
2、下列各題應該用什么方法計算?
(1)滑雪場上午賣出86張門票,下午賣出59張門票。滑雪場全天一共賣出多少張門票?
(2)滑雪場全天賣出145張門票,上午賣出86張門票。下午賣出多少張?
(3)華光文具店運來一批練習本,賣出370包,剩下630包。運來多少包練習本?
(4)興華小學一共有學生843人,其中男生有418人,女生有多少人?
3、根據(jù)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寫出另外兩個等式。
課堂小結
你今天學到了什么?
1.加減法的意義和關系,初步理解加法與減法的意義以及它們之間的逆關系。
2.學會利用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求解加減法算式中的未知數(shù)的能力。
教學反思:
1.找準教學起點,架起學習新知的橋梁。教學的成效如何,取決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和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程度。本節(jié)課從一開始,引導學生認識加法、減法各部分的意義和名稱,作為學習的起點和支撐,便于學生學習和理解,達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2.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依托具體的情境來理解加、減法的意義以及它們各部分間的關系。
3.本課以小組合作探究為主,引導學生在討論操作中去發(fā)現(xiàn),在多向交流中去完善,在媒體演示中去理解,在具體運用中去感悟。經(jīng)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加、減法的意義,探究出加、減法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的過程。
點擊查看更多: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教案
教師資訊、教師交流、教師學習
盡在小學教師幫!
人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一單元《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教案(八)
人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一單元《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教案(八)
教學目標:
1.從實例中歸納加減法的意義和關系,初步理解加法與減法的意義以及它們之間的互逆關系。
2.初步學會利用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求解加減法算式中的未知數(shù)。
3.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知識和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和利用加減法的關系求加減法中的未知量。
教學難點:從實例中探究加、減法的互逆關系。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師出示:一列火車從西寧經(jīng)過格爾木開往拉薩。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814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km。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問題:1. 讀題,你知道了什么?(已知西寧到格爾木的路程和格爾木到拉薩的路程,要求西寧到拉薩的路程。)
2、用線段圖表示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
二、理解加減法的意義
1、理解加法的意義。
出示例1(1) 一列火車從西寧經(jīng)過格爾木開往拉薩。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814 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 km。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1)問:根據(jù)這道題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讓學生嘗試用線段圖表示)
(2)請學生根據(jù)線段圖寫出加法算式。
師: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樣的運算叫做加法?(小組討論)
(根據(jù)這兩個算式,結合已有的知識討論并試著用語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結:把兩個數(shù)合并成一個數(shù)的運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義)說明加法各部分名稱
2、理解減法的意義
師:能不能試著把這道加法應用題改編成減法應用題呢?
(1)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嘗試用線段圖表示:
師:根據(jù)線段圖寫出兩道減法算式,并說說這樣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問:怎樣的運算是減法?(小組討論)
(根據(jù)這兩個算式,結合已有的知識討論并試著用語言表示)
(3)小結:已知兩個加數(shù)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shù),求另一個加數(shù)的運算,叫做減法。(出示)
說明減法各部分名稱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減法之間的關系。
1.問:上面的這些算式,你覺得它們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觀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數(shù)字位置間關系,思考加法和減法之間的關系。然后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小組討論。個別匯報)
2.根據(jù)學生的匯報,課件出示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3.師歸納并小結: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板書)
四、鞏固新知:
1. 根據(jù)2468+575=3043,直接寫出下面兩道題的得數(shù)。
3043-2468= 3043-575=
師:問題:說一說你是根據(jù)什么得出結果的。
2、 根據(jù)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寫出另外兩個等式
五、總結
師:誰來說說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六、布置作業(yè)
作業(yè):第4頁練習一,第4題、第5題。
點擊查看更多: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教案
教師資訊、教師交流、教師學習
盡在小學教師幫!
人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一單元《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教案(七)
人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一單元《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教案(七)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掌握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經(jīng)歷在實際生活中處理運算,掌握運算,利用四則運算解決實際問題。利用學習日記,評估學生的需要,設置相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多媒體教學方式,更加直觀,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能夠表述加減法的意義,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課堂上所學過的知識要點進行記錄,知道加減各部分間的關系,能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相應的環(huán)節(jié)。
2、數(shù)學思考:課堂上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培養(yǎng)合作評價與交流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能力,在講課中,與學生進行交流、提出問題,本次課是在學過加減乘除基礎上進一步來學習新課,循序漸進,能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觀察,實驗,猜想,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問題解決:借助多媒體工具,有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經(jīng)歷對四則運算中加減法各部間的關系的學習,掌握相應的運算規(guī)則
4、情感態(tài)度:在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寫反思日記,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整教學進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掌握學生的計算能力,讓學生呢個學會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身上。鼓勵學生自我檢查,了解自己所掌握的知識。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建立在加減法的初步運算的基礎上展開的,對加減法進行進一步的學習,了解各部分間的關系,為后面學習各項運算做好鋪墊,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基礎相對較好,在課堂上十分活躍,加法和減法在生活上中隨處可見,在課程設置上可以調動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能夠在交流中了解課文,同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解決數(shù)學問題,多引導學生發(fā)展自己的抽象思維,擅長運用四則運算,理解加減各部分間的關系,鞏固加減法的關系及其意義。“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結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素材理解運算順序。
四、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加法、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在實際生活上得到運用
教學難點:運用四則運算的順序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和策略,了解加法的逆運算。
五、教學過程
活動1
【導入】復習舊識,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加法和減法,我們非常熟悉,現(xiàn)在讓我們玩數(shù)字游戲
生:好的
師:
①數(shù)字“6、7、8、9、15”中的任意3個數(shù)字組成2個加法算式和2個減法算式
學生舉手回答自己想到的算式
②火車接龍
25+75= 158-58= 360+440= 72+48=
160+340= 44+66= 67+133= 81+19=
【設計意圖:復習舊知識的同時連接起來,很好地使學生能在腦海中形成知識框架?!?/p>
活動2
【新授】新知識,新思路
師:數(shù)學是一種奇妙的學科,它總能引起我們許多思考,解答數(shù)學問題,能讓我們感受到數(shù)字的魅力,也能體會到語言的魅力,學好數(shù)學能鍛煉我們的思考能力,加減法在我們生活上的無處不在,而很好地掌握加減乘除的運算規(guī)律,能讓我們在解決實際問題上得心應手。
教學例1
(1)一列火車從西寧經(jīng)過格爾木開往拉薩。西寧到格爾木鐵路長814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km。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師:思考一下,求西寧到拉薩的總長度,運用什么運算?
生:運用加法
師:很好,青藏鐵路的開通,給西藏人民帶來了方便,也為我門探索西藏文化開了一扇門,是溝通交流的關鍵,帶動當?shù)氐慕?jīng)濟,使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師:從上面的描述中知道西寧到拉薩中間隔了一個格爾夫,我們又從題目中獲取到西寧到格爾夫的長度為814km,格爾夫到達拉薩的鐵路長度則為1142km,求西寧到拉薩鐵路的長度,就是把這兩個數(shù)相加。
結論:把兩個數(shù)合并成一個數(shù)的運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兩個數(shù)叫做加數(shù),加得的數(shù)叫做和。
(2)西寧到拉薩的鐵路全長1956km,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814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師:這道例題是已知條件是西寧到拉薩的長度1956km,和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814km,未知條件則變?yōu)榍蟾駹柲镜嚼_的鐵路?請問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多長?運用什么運算?
生:運算減法,
師:你會列出來嗎?把減法中的被減數(shù),減數(shù)和差一一指出來
小組討論,老師下去巡視,指點學生思考
(3)西寧到拉薩的鐵路全長1956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km, 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師:讓我們一起來解答
算式為:1956 - 1142 = 814(千米)
結論:已知兩個數(shù)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shù),求另一個加數(shù)的運算,叫做減法。
師:請比較一下(1)(2)( 3)道例題的相同點嗎?
生:三道式子大同小異
師:是的,三道題圍繞這一個實際問題展開的,都是有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
引導學生認識例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
總結:
①把兩個數(shù)合并成一個數(shù)的運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兩個數(shù)叫做加數(shù),加得的數(shù)叫做和。
②已知兩個數(shù)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shù),求另一個加數(shù)的運算,叫做減法; 在減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減數(shù)
注意: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探究“加法和減法各部間的關系”
學生分組討論
總結:
加法各部間的關系:和=加數(shù)+加數(shù) 加數(shù)=和-另一個加數(shù)
減法各部間的關系:差=被減數(shù)-減數(shù) 減數(shù)=被減數(shù)-差
被減數(shù)=減數(shù)+差
【設計意圖: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進行小組互動合作,更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活動3【練習】加強練習,鞏固知識
1、做一做(課本第3頁)
根據(jù)2468+575=3043,直接寫出下面兩道題的得數(shù)。
3043-2468= 3043-575=
師:認真完成,并把這三道式子的各部間之間的關系
2、填空
(1)小明在計算 128 +=164中,不小心把中間的數(shù)弄黑了,怎樣才能知道中間的數(shù)是多少,列式為:________________
(2)189-89=100,其中189是( ),89是( ),100是( )
(3)321+21=342,請寫出它的逆運算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通過做題的方式,使學生更能掌握加減法的各部間之間的關系】
活動4【測試】
1、根據(jù)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寫出另外的兩個等式
2、計算并驗算(注意:加法是減法的逆運算)
333+127=( ) 273-63=( ) 46+123=( )
88+23=( ) 189-13=( ) 456-58=( )
【設計意圖:通過反復的練習,不斷鞏固加法是減法的逆運算,掌握加減法各部間的關系】
活動5【作業(yè)】
1、課本練習一第1題
下面各題應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
①滑雪場上午賣出86張門票,下午賣出59張門票?;﹫鋈煲还操u出多少張門票?
②滑雪場全天賣出145張門票,其中上午賣出86張,下午賣出多少張?
③華光文具店運來一批練習本,賣出370包,剩下630包,運來多少包練習本?
④興華小學一共有學生843人,其中男生有418人,女生有多少人?
2、根據(jù)156、101、55,編一道加法和減法的應用題
3、請記住加法與減法的意義,記住加法、減法各部件關系,對所學知識進行反思總結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課后溫習,可以使掌握的知識更加牢固】
活動6【活動】總結反思
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是學習數(shù)學的魅力,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時刻觀察,對學生所不能理解的知識反復練習,加強學生的計算能力,以及在分析問題時,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結合加法與減法的意義來解決實際問題,并且能夠得到較好的反饋,學生基本學會了加減法各部間關系,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現(xiàn)代化媒體技術對課程的創(chuàng)新上有很好地幫助,學生通過圖像結合方式,學會了新知識,并拓展了視野,但在學習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還是沒能很好地在腦海中形成知識架構,這樣對于推進新課的進程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今后要努力朝著構建知識架構的方向,并且要多增加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動,師生互動,在互動中共享知識,在互動中交流意見。
點擊查看更多: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教案
教師資訊、教師交流、教師學習
盡在小學教師幫!
人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一單元《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教案(六)
人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一單元《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教案(六)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科書第2、3頁例題及課堂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利用已經(jīng)學過的減法知識,概括出減法的意義。
2、理解并掌握加減法之間的關系,能在實際生活中得到運用。
3、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減法的意義。掌握并鞏固加減法的關系及其意義。
四、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以前已經(jīng)初步學過一些加、減法的相關知識,他們的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根據(jù)這一特點,教學中,采用觀察算式之間的關系,概括加、減法的意義等手段,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同時,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演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
1、口算,課件出示,開火車檢測。
2、揭示課題。
二、新課教學
1、[課件出示例題1]一列火車從西寧經(jīng)過格爾木開往拉薩。西寧到格爾木鐵路長814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km。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1)讀題,理解題意
已知條件是什么?求什么?
(3)怎么列算式呢?
(4)嘗試解答,檢測。
(5)[課件出示]算式:814+1142=1956(千米)
總結:把兩個數(shù)合并成一個數(shù)的運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兩個數(shù)是加數(shù),加得的數(shù)叫做和。
2、變換例題
(1)[課件出示]
西寧到拉薩的鐵路全長1956km,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814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2)讀題列式計算:1956-814=1142 (千米)
(3)檢測。
(4)出示:西寧到拉薩的鐵路全長1956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km, 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讀題列式計算:1956-1142=814 (千米)
(5)小組合作探究
問題:與例題1題相比,例題2、例題3題分別時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算?
(6)交流,匯報,根據(jù)學生回答引導并總結:
已知兩個數(shù)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shù),求另一個加數(shù)的運算,叫做減法。
在減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減數(shù)。
(7)整理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課件展示)
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和=加數(shù)+加數(shù) 加數(shù)=和-另一個加數(shù)
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差=被減數(shù)-減數(shù) 減數(shù)=被減數(shù)-差 被減數(shù)=減數(shù)+差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
根據(jù)2468+575=3043,直接寫出下面兩道題的得數(shù)。
3043-2468= 3043-575=
(2)根據(jù)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寫出另外兩個等式。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是否重新認識了加、減法之間的關系呢?說說你的新收獲吧!
點擊查看更多: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教案
教師資訊、教師交流、教師學習
盡在小學教師幫!
人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一單元《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教案(五)
人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一單元《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教案(五)
教學內容:P2~3:例1 “做一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從實例中歸納加減法的意義和關系,初步理解加法與減法的意義以及它們之間互逆關系。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思考、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經(jīng)歷加、減法意義的探索過程,初步學會利用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求解加減法算式中的未知數(shù)。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知識和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概括能力。
學習者特征分析
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要求較高,為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教學中要讓學生經(jīng)歷思考、探究、交流的過程,注意體現(xiàn)表達多樣化、個性化,培養(yǎng)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和運用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和利用加減法的關系求加減法中的未知量。
教學難點:從實例中探究加、減法的互逆關系。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課件出示西寧到拉薩的鐵路情景圖)
師:從圖中可以看出從西寧到拉薩要經(jīng)過哪里?
生:格爾木。
師:生:西寧到拉薩的鐵路被分為西寧到格爾木段和格爾木到拉薩段這兩部分。
師:以前我們學過加、減法的一些知識,這節(jié)課我們借助這一情境進一步學習加、減法的一些概括性知識,這將對我們以后的學習有很大幫助。
二、理解加減法的意義
1、理解加法的意義。
出示例1(1) 一列火車從西寧經(jīng)過格爾木開往拉薩。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814 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 km。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1)問:根據(jù)這道題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讓學生嘗試用線段圖表示)
(2)請學生根據(jù)線段圖寫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加數(shù) 加數(shù) 和 加數(shù) 加數(shù) 和
師: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樣的運算叫做加法?(小組討論)
(根據(jù)這兩個算式,結合已有的知識討論并試著用語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結:把兩個數(shù)合并成一個數(shù)的運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義)說明加法各部分名稱
2、理解減法的意義
能不能試著把這道加法應用題改編成減法應用題呢?
(1)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學生嘗試用線段圖表示:
師:根據(jù)線段圖寫出兩道減法算式,并說說這樣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
和 加數(shù) 加數(shù) 和 加數(shù) 加數(shù)
被減數(shù) 減數(shù) 差 被減數(shù) 減數(shù) 差
(2)問:怎樣的運算是減法?(小組討論)
(根據(jù)這兩個算式,結合已有的知識討論并試著用語言表示)
(3)小結:已知兩個加數(shù)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shù),求另一個加數(shù)的運算,叫做減法。(出示)
(4)說明減法各部分名稱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減法之間的關系。
1.問:上面的這些算式,你覺得它們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觀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數(shù)字位置間關系,思考加法和減法之間的關系。然后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小組討論。個別匯報)
2.根據(jù)學生的匯報,出示:
加數(shù) + 加數(shù) = 和 被減數(shù) - 減數(shù) = 差
3.師歸納并小結: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板書)
4.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問:觀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和=加數(shù)+加數(shù)
加數(shù)=和-另一個加數(shù)
5.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問:通過觀察這組算式,你能得出減法各部分的關系嗎?
觀察這組算式討論歸納得:
差=被減數(shù)-減數(shù) 被減數(shù)=差+減數(shù) 減數(shù)=被減數(shù)-差
四、鞏固新知
五、總結
師:誰來說說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板書設計: 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五、板書設計
例1
(1)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把兩個數(shù)合并成一個數(shù)的運算,叫做加法。
(2)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已知兩個加數(shù)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shù),求另一個加數(shù)的運算,叫做減法。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和=加數(shù)+加數(shù)
加數(shù)=和-另一個加數(shù)
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差= 被減數(shù) - 減數(shù)
被減數(shù)=差+減數(shù)
減數(shù)=被減數(shù)-差
作業(yè)設計:
點擊查看更多: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教案
教師資訊、教師交流、教師學習
盡在小學教師幫!
人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一單元《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教案(二)
人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一單元《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教案(二)
一、教學目標:
1、借助解決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2、引導學生經(jīng)歷概括加、減法意義的過程,培養(yǎng)抽象、概括能力。
3、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點:理解加、減法的意義。
三、教學難點:理解減法的意義。體會加、減法之間的互逆關系。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伴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我們開始本節(jié)課的學習。今天老師想帶著大家乘坐青藏高鐵列車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去看看美麗的雪域圣地拉薩?。ù钆浠疖囆羞M動態(tài)圖,引入主題圖。)
師:從圖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西寧到拉薩的鐵路要經(jīng)過格爾木;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814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km.
(二)解決問題,概括總結。
1、總結加法的意義。
根據(jù)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個用加法解決的問題嗎?
(1)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814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km,你知道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嗎?
師:你會解決嗎?(會)解決這個問題對你們來說太簡單了,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請你能先畫出線段圖再來解決這個問題嗎?
活動:線段圖展示,(沒有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不標準的,標準的)對比,你喜歡哪個圖?為什么?
動手:下面請大家跟著老師一起將完善后線段圖畫下來。(強調格爾木在這可以嗎?)
師:誰能根據(jù)線段圖再來分析一下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生:已知西寧到格爾木的距離814km,格爾木到拉薩的距離1142km,求西寧到拉薩的距離。
師:怎樣解決?
生:用加法計算。814+1142=1956(km)或者1142+814=1956(km)
師:為什么用加法計算?
生:要把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和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合起來就等于全長。
師: 把幾部分合起來?(兩部分合并)看來你們對加法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理解。你能像這樣編一道生活中用加法解決的問題嗎?(2人說一說為什么用加法)
師:誰能總結一下到底什么樣的運算叫做加法呢?在數(shù)學中我有更準確的定義。(1人讀一讀)
生:把兩個數(shù)合并成一個數(shù)的運算叫做加法。(隨著學生的回答進行課件演示)
師:你知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嗎?(加數(shù)、加數(shù)、和)
2、概括減法的意義。
師:我們現(xiàn)在知道幾條信息?(3條)根據(jù)這三條信息你能提出用減法解決的問題嗎?
生:(2)西寧到拉薩的鐵路全場1956km,其中西寧到格爾木長814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師:這道題是已知什么?求什么?黑板上的線段圖應該怎樣變化?(學生板演)
師:誰來列式?(1956-814=1142km)
師:這幅線段圖還能再改一改,變成另一個用減法解決的問題嗎?
生:可以
師:這樣改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學生板演)
(3)西寧到拉薩的鐵路全場1956km,其中格爾木到拉薩長1142km。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師:怎樣計算?(1956-1142=814km)
師:仔細觀察3幅圖,想一想,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為什么(2)(3)題用減法計算呢?(小組討論,交流)
生:第(1)題是已知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和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求全長用加法;第(2)(3)題是已知全長和西寧到格爾木或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反過來求拉薩到格爾木或格爾木到西寧的鐵路長,都用減法計算。
師:如果拋開題里講的具體的事例,每道算式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
匯報,生:第(1)題是已知兩個加數(shù)求和,用加法;第(2)、(3)題是已知和和其中一個加數(shù),求另一個加數(shù),用減法計算。(課件展示)
師:你能結合加法各部分名稱說一說什么樣的運算叫做減法嗎?(數(shù)學中我們規(guī)范的定義是這樣的,誰來讀一讀)
生:已知兩個數(shù)的和與其中一個加數(shù),求另一個加數(shù)的運算,叫做減法。(充分引導,規(guī)范表述)
師: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你們知道嗎?(板書)
鼓勵:你們真的太棒啦!已經(jīng)理解了加減法的意義,那加法與減法之間有沒有關系呢?
3、加、減法的關系。
師:仔細觀察這三個算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你能分別說一說每個數(shù)的身份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嗎?
生:1142由加數(shù)變?yōu)榱瞬睿?14由加數(shù)變?yōu)榱藴p數(shù),1956由和變?yōu)榱吮粶p數(shù)。第(1)題的已知是第(2)題的答案等……(根據(jù)學生回答連線演示)
師:你發(fā)現(xiàn)加法和減法有什么關系嗎?
生:相反的,反著算
師:你能給這樣的關系起個名字嗎?在數(shù)學中我們把這種關系叫做(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誰能解釋一下什么這個逆字代表什么?你能局里說明嗎?
4、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師:通過加法各部分名稱你能得出什么?還能得出什么?
引導:在加法中怎樣求和?怎樣求一個加數(shù)?
在減法中呢?
歸納:和=加數(shù)+加數(shù) 差=被減數(shù)-減數(shù)
加數(shù)=和-另一個加數(shù) 被減數(shù)=減數(shù)+差
減數(shù)=被減數(shù)-差
(三)鞏固練習
1、獨立思考,做一做
根據(jù)2468+575=3043,直接寫出下面兩道題的得數(shù)。
3043-2468= 3043-575=
2、根據(jù)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寫出另外兩個等式。(獨立完成,說明依據(jù))
3、下面各題應該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鞏固加、減法的意義)
4、猜猜我是幾?
6、判斷題:
7、猜密碼
師:恭喜你們,成功打開了知識的大門!希望你們能在知識的海洋中翱翔!
(四)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點擊查看更多: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教案
教師資訊、教師交流、教師學習
盡在小學教師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