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20第17課第三次科技革命。
學生們有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離不開老師辛苦準備的教案,是時候寫教案課件了。在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后,才能夠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標性!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第17課第三次科技革命》,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第17課第三次科技革命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興起的情況,包括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領域蓬勃發(fā)展的史實,進而使學生體會、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和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2.能力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結合第一、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情況,對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歷史現象得出結論的能力。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處理歷史材料,思考、總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史實,概括、提煉歷史觀點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促進作用,印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讓學生清楚認識到,現代國際間的競爭,已成為以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責任感,激勵學生積極應對中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刻苦學習,奮發(fā)圖強,為中華民族的騰飛作出貢獻。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教學難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近代歷史上已經發(fā)生過哪兩次重要的技術革命?它們的理論和標志是什么?
比較項目時間理論標志
第一次18世紀60年代牛頓力學蒸汽機的廣泛運用
第二次19世紀70年代電磁學電力和內燃機的廣泛使用
教師導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后科技領域的又一次重大飛躍,與前兩次科技革命相比,它具有哪些特點?它對于人類歷史發(fā)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請同學們閱讀課文。
課件演示導讀提綱(引導學生探索、交流、討論、練習。)
1.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時間、“催化劑”、標志各是什么?
2.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和基因工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占有什么樣的地位?
3.與前兩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哪些特點?
4.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了怎樣的正面影響?
5.對于克隆技術是否應該有所限制?
(課件演示相關圖表,輔導學生閱讀和解答,教師講評,分層解析、歸納概括)
講授新課: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
1.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時間、“催化劑”、標志各是什么?
A.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
B.“催化劑”(社會保證):
①二戰(zhàn)期間軍事科技發(fā)展,戰(zhàn)后軍事科技迅速轉化為民用科技
②相對論等科學理論迅速發(fā)展和重大突破
③科學技術社會化
C.標志: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2.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和基因工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占有什么樣的地位?
A.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互聯網是人類歷史發(fā)展中的一個里程碑,人類由此進入信息社會。
B.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克隆技術。
3.你認為對于克隆技術是否應該有所限制?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討論后,教師歸納
A.“克隆”是什么意思?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譯,科學家把人工誘導生物無性繁殖的過程叫克隆。無性繁殖是指不經過雌雄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只由一個生物體產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如:由植物的根、莖、葉等經過壓條或嫁接等方式產生新個體。
B.怎樣對待克隆技術?
我國應當掌握克隆技術,也應當有所限制。因為克隆技術為人類探索生命的奧秘,研究生命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提供了一項重要的技術手段。人類可以運用這種技術繁殖出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以使其物種不致絕滅,也可以運用該技術繁殖供實驗用的各種動物,還可以利用克隆技術復制出人類器官,以替換人類自身殘廢、缺失或功能不全的器官。但從社會角度看,克隆技術一旦應用于人類,無疑將是一場災難。首先在該項技術實驗階段必將產生大量失敗的“產品”,而這是對克隆人生存權利的侵犯和踐踏。其次,克隆人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他們與母體的輩份關系、與其他人的親緣關系,以及由于自身的特殊,他們是否會形成一個新的種族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必然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倫理關系的紊亂等。因此,我們應當制訂法律或相應的規(guī)定來限制這項技術的使用范圍。
航天技術
激光技術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綿羊“多利”羊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和影響
1.與前兩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哪些特點?
A.速度快——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以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縮短為例:19世紀需要50年,一戰(zhàn)前需要30年,二戰(zhàn)后需要7年,70年代后只要3至5年。
B.范圍廣——科技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
電子計算機的使用和新材料以及火箭技術→空間開發(fā)→海洋開發(fā)和生物工程→計算機更新換代。
C.影響大——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
20世紀初,科技進步因素引起的產量值在發(fā)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為5%~10%,20世紀70年代增長至60%,現在已達80%。
2.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了怎樣的正面影響?
可組織學生舉例說明新科技對自己學習、生活乃至衣、食、住、行的改變,然后從微觀轉向宏觀進行總結
A.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空前發(fā)展;
西方國家工業(yè)生產的年平均增長率,在兩次大戰(zhàn)之間為1.7%,在1950~1972年猛增至6.1%。
B.引起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
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使信息技術產生了質的飛躍,導致了信息技術產業(yè)的出現,“技術密集型”企業(yè)迅速崛起。發(fā)達國家“技術密集型”企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模速度大大超過“勞動密集型”企業(yè),體力勞動者減少而腦力勞動者增加了。
C.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好工具范文網 fanwen.haO86.com)
世界各國都在高科技領域展開激烈競爭,除了歐洲有“尤里卡計劃”外,還有美國的“星球大戰(zhàn)計劃”、“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日本的“科技立國”戰(zhàn)略及中國的“863計劃”等。
延伸閱讀
《第三次科技革命》學案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促進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你們會寫教案課件的范文嗎?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學案”,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第三次科技革命》學案
學習目標
1、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興起的背景和情況,尤其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領域蓬勃發(fā)展的史實。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生產力發(fā)展的巨大推動和對世界經濟結構及國際經濟格局產生的重要影響。
2、認識到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科技發(fā)展中應當關注人類生存環(huán)境質量,注重可持續(xù)發(fā)展,趨利避害。學會用已學過的知識、已形成的能力去解決新的問題,形成新的認識。
3、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并立志為中華民族的騰飛做出貢獻的決心。
學習重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學習難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請同學們依據下列知識網絡快速看書自學,找出相應的知識點填寫在網絡上,并能記在腦子里,疑難問題小組內討論解決,看哪個小組完成的又快又準確。(學生自學時教師應對各小組同學的情況予以了解并加以指導以便在下一步工作中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二、合作探究:
1.我的問題:
2.我們的問題:
3.老師的問題: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于何時?你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哪些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你比較熟悉、體會較深的是哪些技術?
②科技的高度發(fā)達,給人類帶來了種種便利,但也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對此你有哪些了解?你認為在科技發(fā)展中應當注意什么問題?
③科技革命的特點是什么?有何影響?面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國應如何做?
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時間、標識、特征、影響分別是什么?(可與前兩次科技革命相比較)
時間
標志
特征
影響
共同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三、拓展延伸
動腦筋:你認為克隆技術是否應該有所限制,是否應該克隆人呢?
四、系統總結
填寫三次科技革命的異同點
五、鞏固訓練
1、推動第三次科技革命到來的直接歷史因素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B站后相對的國際環(huán)境
C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D蘇美之間的軍備競爭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標志是()
3、19世紀末20世紀初,科學技術發(fā)展集中表現在哪三個方面?請各舉一項重要成果.
六、當堂反思:說出本節(jié)課的收獲和不足。
九年級下冊歷史第17課《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學設計
九年級下冊歷史第17課《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情況,包括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領域蓬勃發(fā)展的史實,進而使學生體會、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和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引導學生結合第一、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情況,對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歷史現象得出結論的能力。
2、學生通過交流和體會感受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面貌的改變,聯系實際感知歷史。
3、通過閱讀史料和相關資料,培養(yǎng)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和概括、提煉歷史觀點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促進作用,印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讓學生清楚認識到,現代國際間的競爭,已成為以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責任感,激勵學生積極應對中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刻苦學習,奮發(fā)圖強,為中華民族的騰飛作出貢獻。
教學重點: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教學難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神舟九號安全返回圖片: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安全返回地面,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健康出艙。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獲得圓滿成功。,實現了我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又一重大突破,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戰(zhàn)略目標取得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進展。
引導學生思考:航天技術是第幾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除了這一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還有哪些成果?有哪些特點和影響?帶著這些問題一起走進第17課《第三次科技革命》
2、整體感知:
本節(jié)課分成三部分進行學習:
一、認知科技(主要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時間、起源地、主要標志、主要成果和核心)
二、感受科技(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和影響)
三、反思科技(分析科技發(fā)展的負面影響及其對策)
3、自主學習:結合下列問題閱讀教材,把握住主要信息,完成表格。
時間
起源地
標志
特點
影響
4、師精講點撥
(一)認知科技
讓學生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時間、起源地、主要標志和核心
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
起源地:美國
標志:人類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和生物工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核心: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特征: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表現在四個領域: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和生物工程,,下面我們一起走進這四個領域,去了解科技是如何造福人類的?
1、原子能:
出示圖片:1945年7月16日上午,美國科學家奧本海默領導實驗室工作人員,在新墨西哥州沙漠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1954年,蘇聯建成第一座核電站,這是人類和平利用原子能的開始。
總結:原子能作為一種新的能源進入到生活和生產領域,我們要和平合理的運用原子能,防止核擴散和核污染的蔓延。
2、電子計算機:
出示圖片: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現在的計算機(臺式和筆記本電腦)現在的計算機教室
師總結: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是計算機產業(yè)最有前途的發(fā)展方向。近年來,網絡逐漸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的主要方式,人類進入信息化的社會,
出示材料回答問題:
信息技術已成為過去10年里在經濟上所取得的更快的生產周期、更高水準的產品質量和低通貨膨脹等特點的主要貢獻力量----比爾蓋茨
思考:比爾蓋茨的這句話說明了什么?說明信息技術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成為經濟發(fā)展的主要貢獻力量。
走進生活:上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和學習工作的主要工具,網絡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你認為青少年應該如何正確文明上網?
2001年11月向社會發(fā)布《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
要善于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實友好交流,不辱罵欺詐他人。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要維護網絡安全,不破壞網絡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
3、航天技術
出示圖片:讓學生了解人類航天的歷程:介紹我國由神五到神九的發(fā)展歷程,2003年神舟五號進入太空標志著中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設計意圖:首先展示圖片蘇聯美國探索太空的歷程,然后結合圖片讓學生談一談我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讓學生清晰了解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的情況。
4、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細胞學、微生物學等學科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綜合性技術學科。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克隆技術尤為引人注目。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從成年動物細胞克隆出的哺乳動物綿羊多利誕生,1997年2月向世人公布。這項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被譽為20世紀最重大也是最有爭議的科技突破之一。
討論:克隆技術有什么作用?你認為是否應該克隆人?說出你的理由?
第三次科技革命涌現了大量的科技成果,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與前兩次科技革命相比有哪些特點,有哪些影響?我們一起去感受科技。
(二)感受科技
結合材料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和原因
方法指導:(閱讀材料把握住主要語句,把握住關鍵詞語,結合課本加以概括)
思考:下面六則材料分別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哪些特點和影響
材料一:蒸汽機從發(fā)明到應用為84年;電動機從發(fā)明到應用為65年;原子能從開發(fā)到應用為6年;晶體管4年;移動電話4年;激光2年;而電子計算機問世至今已經發(fā)展到第五代.
材料二:如生物工程技術可運用到醫(yī)學,電子計算機可用于工農業(yè)科研教育國防建設等.
材料三:20世紀初,科技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為5%----10%,70年代增長到60%,80年代已達80%
材料一說明:第三次科技革命與前兩次科技革命相比較,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材料二說明: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一種技術的發(fā)展引起好幾種技術的革命。
材料三說明: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進步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材料一:
西方國家工業(yè)生產的年平均增長率,在兩次大戰(zhàn)之間為1.7%,在19501972年猛增至6.1%。在增長的因素中,科技進步的因素在70年代約占60%,80年代達到80%,目前已達90%以上。
二戰(zhàn)以來時間經濟出現了怎樣的新趨勢?
說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fā)展。
材料二:現代科技發(fā)展還使經濟結構發(fā)生變化:由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轉變?yōu)橹R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由高物耗高能耗型轉變?yōu)楣?jié)物節(jié)能型;由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轉變。發(fā)達國家同不少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
說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世界經濟結構變化
材料三:世界各國都在高科技領域展開激烈競爭,歐洲的尤利卡計劃外,美國的星球大戰(zhàn)計劃,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日本的科技立國戰(zhàn)略和中國的863計劃等。
說明:各國都在大力發(fā)展高科技,推動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5、課堂小結:
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內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時間、標志、主要成就、特征特點和影響)
九年級下冊《第三次科技革命》學案
每個老師為了上好課需要寫教案課件,又到了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來的工作!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九年級下冊《第三次科技革命》學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九年級下冊《第三次科技革命》學案
一、(導入1)
師:哪位同學能告訴我,這幢建筑物的名稱?現在在這里舉辦一場盛大的活動?
生: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東方之冠,在這里召開世博會。
師:2010年在中國上海市舉行世界博覽會,這是中國首次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共189個國家和57個國際組織參展,園區(qū)內約有154個展館。預計吸引世界各地7000萬人次前往參觀,總投資達450億人民幣,超過北京奧運會,是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世界博覽會。
二、(導入2)
師:請看2010在這幅圖片的右下角有一個標志,請問這是什么?
生:本次博覽會的會徽。
師:哪位同學能說說它的含義?生:(略)
師:會徽圖案形似漢字“世”,并與數字“2010”巧妙組合,相得益彰,
表達了中國人民舉辦一屆屬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覽盛會的強烈愿望。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會徽圖案從形象上看猶如一個三口之家相擁而樂,表現了家庭的和睦。在廣義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類,表達了世博會“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理念。會徽以綠色為主色調,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騰、明快的動感和意蘊,抒發(fā)了中國人民面向未來,追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激情。
師: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什么?生:“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師:(指著海寶)對它熟悉嗎?生:是吉祥物——海寶
師:它像什么?生:像人
師:海寶以漢字的“人”作為核心創(chuàng)意,既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特色,又呼應了上海世博會會徽的設計理念。在國際大型活動吉祥物設計中率先使用文字作為吉祥物設計的創(chuàng)意,是一次創(chuàng)新。海寶是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形象大使,他正用熱情的雙臂、自信的微笑歡迎來自全球各地的朋友們。
三、(導入3)
師:世界博覽會是人類文明的驛站。請問“第一次博覽會在什么時候、
什么地點召開的呢?
生:在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后,1851年英國倫敦
師: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在什么時候?首先發(fā)生在哪個國家?
生:18世紀六七十年代——19世紀上半期;英國。
師: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重要標志是什么?
生:蒸汽機的使用。
師:設想這次展覽會上會有哪些科技產品呢?
生:(珍妮機、蒸汽機、汽船以及火車等)
師:新機器和新的生產方法主要在英國發(fā)明,其他國家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進程相對緩慢。所以我們可以說是一枝獨秀。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則以全面開花取代了一枝獨秀的局面,其中德國、美國貢獻尤多。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有哪些科技成果呢?
生:“發(fā)明大王愛迪生:電燈和電報機、貝爾:電話機、法拉第:電
磁感應器、卡爾本茨:內燃機、汽車;萊特兄弟:飛機。
總結兩次工業(yè)革命重大的意義。(蒸汽時代、電氣時代)
四、(導入4)
師: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查資料、發(fā)電子郵件,電腦編輯文稿、網上可以聊天、網上購物、還有可以炒股等)
師:古人有“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說法,今天這種說法已經通過計算機網絡變成了現實,真是太神奇了。
問:那么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是什么時候發(fā)明的呢?
五、(導入5)
師:這是1946年2月,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在美國研制成功,全機重達30多噸,相當于我們中小學生600多號人的重量;占地170平方米,相當于一間教室。而今天我們坐在這小小的電腦桌前就能縱觀天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得歸功于第三次科技革命
六、(講授)
師:現在我們就一起走進第三次科技革命。掌握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什么是第三次科技革命?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是什么?
3、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哪些特點?
4、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了哪些影響和作用?
七:(背景)
閱讀思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是什么?
1、科學理論有了重大突破(1905年,愛因斯坦就狹義相對論中提出了質能關系式,從理論上揭示了核能成為新能源的可能性。)
2、科技發(fā)展具備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國家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提供了保障。)
3、二戰(zhàn)期間和戰(zhàn)后各國對科技的需求(二戰(zhàn)結束后軍用技術迅速轉為民用。)
八:(知識競賽)
師:剛才同學們都認真的預習了一遍,現在我們進行一次知識競賽,
看看哪位同學最厲害。不錯,同學們都能快速的找出答案,希望再接再厲。
九:(簡介第三次科技革命)
師:這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運用為開端,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為核心。它不僅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而且促進了現代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揭開了知識經濟時代的帷幕?,F在我們就到四個展廳去瞧瞧:
十:(計算機技術)
師:計算機自問世以來,其發(fā)展已經經歷了五代,計算機的出現不僅將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且能部分代替人的腦力勞動,成為人類智力的延伸。
師:據統計一個人在24小時不吃不睡的情況下,大概可以處理400件處方,一周下來大概2800件左右。由此可見,這臺機械手相當于280多個人的工作效率,因此,計算機既提高了生產力又減輕人的勞動強度。
十一:(計算機網絡技術)
2010年上海世博會,人們要以最快的速度知道有關情況,其渠道是?(a報紙b雜志c電影d互聯網)(互聯網)
師:哪位同學能說說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概念?(計算機的廣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是計算產業(yè)中最有前途的發(fā)展方向。國際互聯網是全世界由計算機、計算機網絡互相連接成的信息傳送網絡,是使世界上各種計算機能交換各類數據的通信媒介。)
師:以前經常聽到身邊的人見面時的第一句話:你吃了嗎?現在則流行一問就是:你寬了嗎?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裝了寬帶嗎?由此可見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重要一部分,它是人類歷史發(fā)展中的一個里程碑,人類由此進入信息化的社會。人們可以通過網絡瀏覽新聞、查詢各種各樣的信息資料,還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購物、上課、看病等等,互聯網日益深入地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2003年,隨著“聯想”新一代超級計算機“深騰”研制成功,標志著中國計算機網絡技術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電子計算機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但網絡使用不當,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學生回答)。如在網上瀏覽不良信息、有的超時無節(jié)制上網、有的因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而上當受騙等等。
因此青少年學生要善于網上學習,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要維護網絡安全,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
師:剛才計算機網絡技術小組的回答讓我們認識到要健康的運用計算機網絡,這樣才會有利于我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讓我們以掌聲感謝他們。
十二:(原子能技術)
師:看見這巨大的蘑菇云嗎?看到它會讓你們想到點什么?(1964年繼美、蘇、英、法之后實驗成功爆炸了原子彈,可見我們中國在原子能技術利用方面也處于世界前列。)
師:還能想到什么呢?(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兩顆原子彈。)
師:對,最后導致三十萬人死亡。原子彈是極富有殺傷力的,在1945年7月美國成功試爆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并于1945年8月將原子彈直接運用戰(zhàn)場,所以原子能首先是被運用于軍事上的。其實關于原子能的利用問題,物理學家早在二戰(zhàn)前就從理論上解決了。(1905年,愛因斯坦就狹義相對論中提出了質能關系式,從理論上揭示了核能成為新能源的可能性。)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加速了原子能的利用過程。(其后,中國在1964年繼蘇、英、法之后實驗成功爆炸了原子彈。)隨著現代社會生產的高速發(fā)展,對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戰(zhàn)后初期,人類開始了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新時代——建立核電站,利用核能發(fā)電。蘇聯于1954年在奧不寧斯克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開始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我國在廣東大亞灣、秦山等地建立了核電站。
師:回答的很好,假如和平利用原子能技術,那將造福于人類,假如運用到軍事上,后果將不堪設想。讓我們用掌聲感謝他們?yōu)槲覀儙碓幽芗夹g領域中的一些知識。
十三:(生物工程)
師:首先映入我們眼中的是什么動物?
生:(多利)這是一只克隆羊。
師:哪位同學能說說什么是克隆?(人類可以利用動物的一個組織細胞,大量生產出一摸一樣的生命體,)
師:換句通俗的話就是:克隆也可以理解為復制、拷貝,就是從原型中產生出同樣的復制品,它的外表及遺傳基因與原型完全相同。生物工程就是克隆嗎?生物工程是一門怎么樣的科學?
生:不是,是在分子生物、遺傳學、細胞學、微生物學等學科的基礎上發(fā)展
起來的綜合性技術科學。它利用生物有機體或其組成部分發(fā)展新工藝或新產品,為人類提供所需的各種產品和服務??寺〖夹g是生物工程最為突出的一種。
師:多利的克隆,震驚世界,在2000年,世界第一只體細胞克隆的山羊在中國誕生。這是日本科學家用冰凍了16年的小鼠尸體克隆出了活老鼠。誰能舉例說明克隆技術可以運用到哪些地方?
生:在醫(yī)學領域,美國和瑞士等國家已經可以利用克隆技術培植人體皮膚進行植皮手術,這樣就避免了異體植皮可能帶來的排異反應,給病人帶來了福音。克隆技術的設想是由德國胚胎學家首次提出的。這項研究成果被譽為20世紀最重大也是最有爭議的科技突破之一。
生:中國的大熊貓是國寶,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瀕臨絕種。
生:是否可用自己的細胞克隆成一個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凍起來。在將來的某一天,自身的某個器官出了問題時,就可從胚胎中取出這個器官進行培養(yǎng),然后替換自己病變的器官,用克隆法為人類自身提供“配件”。
師:你認為克隆技術是否應該有所限制,是否應該克隆人呢?
生:如果克隆技術被用于“復制”像希特勒之類的戰(zhàn)爭狂人,那會給人類社會帶來是災難,即使是用于“復制”普通的人,也會打破了自然規(guī)律。
師:是啊,假如有一天,突然有20個兒子來分你的財產,他們的指紋、基因都一樣,該咋辦?是不是要像汽車掛牌照一樣在他們額頭上刻上克隆人贛a0001、克隆人贛a0002之類的標記才能識別。若將克隆技術用于基因治療的研究,就極有可能攻克那些危及人類生命健康的癌癥、艾滋病等頑疾??寺〖夹g猶如原子能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劍柄掌握在人類手中。人類應該采取聯合行動,避免“克隆人”的出現,使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社會。讓我們用同樣掌聲感謝他們。
十四、(航天技術)
師:看看這張照片你們熟悉嗎?請一位同學來說說這是什么?(人造衛(wèi)星)
師:哪位同學能告訴我這是一顆什么衛(wèi)星?(這是東方紅一號)
師: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成功發(fā)射,(甘肅省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四川省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山西省太原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送入軌道。由此開創(chuàng)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東方紅1號是世界上第幾個獨立研制并發(fā)射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國家?
生:第五個
師: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并發(fā)射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國家。你們這組找到哪些這方面的資料呢?
生:1957年,蘇聯成功地將地將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送上太空的。1961年,蘇聯首先發(fā)射載人航天飛船成功,宇航員加加林遨游太空108分鐘安全返回地面。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宇宙飛船把宇航員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丹送到月球的情況,這是人類征服宇宙的又一壯舉。(師:阿波羅計劃是美國從1961年到1972年從事一系列載人登月飛行任務)
十五、(中國的航天技術)
師:剛才同學們說的都是國外航天技術成果,我們中國的航天技術還有哪些?有哪些航天英雄呢?
生:“航天英雄”楊利偉。2003年10月,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fā)射并順利地返回地面。這是中國繼美、蘇之后又一個擁有載人宇宙飛船并成功實現載人航天飛行的國家。
生:在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甘肅省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神五四川省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山西省太原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升空,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中國航天員被送入太空。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號升空,中國航天員實現太空漫步,成為世界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神舟七號飛船載著三名中國宇航員分別是誰?
生: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
師:從神州五號拔地而起、實現中國載人航天零的突破,到神舟七號的太空漫步,我國還成功地運用一枚運載火箭,將三顆不同用途的衛(wèi)星發(fā)射到太空,還用自己的運載火箭為外國發(fā)射衛(wèi)星,說明中國的航天技術進入世界的前列。另外,有些國家還建立了宇宙空間站,在固定軌道上運行的載人航天器。有哪些國家呢?你們找到了這方面的資料嗎?
生:例如:1971年4月,蘇聯成功發(fā)射了“禮炮一號”空間站。1986年又發(fā)射了更為龐大的“和平號”空間站。
師:空間站可以作為科學觀察和實驗的基地,也可以用來給別的航天器添加燃料,還可以發(fā)射衛(wèi)星,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太空一定會有中國發(fā)射的空間站。你們現在一定要好好讀書,長大了好為國家做貢獻。前面三個組都是女將出馬,航天技術小組是男生代表,他們表現的也特別的棒,同樣的心情同樣的掌聲感謝他們給我們帶來航天技術的有關知識。
十六、(認識)
師:由此可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但是“科技是把雙刃劍”你們能說說這些科技成果有哪些弊端嗎?我們應該怎樣去應對呢?
圖:有些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假如用克隆技術克隆人會打破生物演進的自律性,帶有典型的反自然性質;建立航空空間站會制造空間垃圾;假如把核武器用于軍事上,那將給世界帶來災難。應對:青少年自覺抵制不良網站的誘惑;對克隆進行立法;反對軍事化的戰(zhàn)爭;對發(fā)射航天器的國家應采取措施,盡量減少太空垃圾的增加。發(fā)展太空垃圾清除技術,有些專家提出設想,運用激光的力量,使大塊垃圾首先改變運行軌道,然后將其氣化等。
十七、(特點)
師:第三次科技革命與前兩次1革命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點呢?
生:第一次1首先發(fā)生在英國,從發(fā)明和使用機器開始到機器生產機器;
2開始于輕工業(yè)(棉紡織)部門;3發(fā)明機器者大多是具有實踐經驗的工人和技師;4大機器生產代替工場手工業(yè)。
第二次是1有堅實的科學基礎,科學與工業(yè)生產緊密結合,與技術結合。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2同時在幾個國家發(fā)生,規(guī)模廣泛,發(fā)展迅速;3有許多國家與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交叉進行。(日本、俄國)
(利用表格設問導入)
師:第三次是1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2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間相互滲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
十八、(影響)
1、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fā)展。(插入比爾蓋茨的話,美國微軟公司董事長,微軟公司創(chuàng)始人,連續(xù)十五年位居世界首富。從退學建立微軟,到成為世界首富,蓋茨只用了20年的時間,被美國人譽為“坐在世界巔峰的人”。曾經有人計算過,比爾·蓋茨擁有的財富可以拍攝268部《泰坦尼克號》2億美金一部,買31.57架航天飛機。由此可見知識可以創(chuàng)造巨大財富,推動生產力的空前發(fā)展。
2、引起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提問:當今世界的經濟發(fā)達的國家或地區(qū),(美國/西歐/日本)經濟格局由美國獨霸到多極化(三足鼎立);經濟結構:由農業(yè)(第一產業(yè))到工業(yè)(第二產業(yè))再到知識經濟(第三產業(yè))。
3、推動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練習)為了檢驗同學們,現在老師要考考你們,看看誰知道的多。大家可以高舉你的手將正確答案寫出來。從剛才同學們踴躍參與,我感覺到了你們都掌握的非常好,值得表揚。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只要你用心去學、去做,很多事情就會變的更加容易。
(討論)師:通過大家的探討,使我們感覺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的巨大變化,那么請同學們談談科技進步對自己的學習、生活產生影響的感受,范圍可涉及——網絡信息、交通運輸、家用電器、通訊手段、衣著飲食、醫(yī)療的變化等方方面面。
生:互聯網將地球縮小成一張小小的網,在這張網里,可以發(fā)布信息、閱讀新聞報道、尋醫(yī)問藥、甚至在線購物、網上股票交易等等??茖W技術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方便。會有大量的太空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