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2-12高三語文文言文總復(fù)習(xí)。
一名優(yōu)秀負責(zé)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xué)生盡職盡責(zé),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xué)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nèi)容,使高中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xué)思路。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三語文文言文總復(fù)習(xí)”,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高考語文文言文總復(fù)習(xí)在高三復(fù)習(xí)迎考中,許多學(xué)生不太喜歡或很少“朗讀”文言文,所以,絕大數(shù)學(xué)生的文言文“語感”,即對語意及用法所產(chǎn)生的直覺感知還是比較“淺”、比較“滯”的。在考場上,面對第一次“見面”的生疏文言語段,不少學(xué)生反映“讀不懂”,于是只得云里霧里地去理解文義,連猜帶蒙地去解答題目。
若能在考前有限的時間里做到“朗讀”,在考場上輔之以“默讀”,在答題時就會容易“入題”,也容易“解題”,考生不妨一試。
考前進行一遍“朗讀”
在考前有限的幾天時間里,如果能再進行一次踏踏實實的“朗讀”,一定能夠獲得很大的收益。因為,“讀”,不易走神——聚精會神是最佳的復(fù)習(xí)效果;“讀”,不易忘記——刻骨銘心是把握知識的最好狀態(tài);“讀”,易加深理解——準確理解是贏得高分的重要保障;“讀”,易觸發(fā)靈感——心有靈犀是立意創(chuàng)新的源源活水。
在考前這幾天,把語文書和各類考卷上的文言文“通讀”一遍,讀到能夠“同步翻譯”的最高境界。就是“嘴上”讀文,“腦中”譯文,自己嘴上所誦讀的“聲”與自己心里所理解的“義”,來一個“同步翻譯”。
重視文言實詞語言環(huán)境
在朗讀過程中,要抓住一個核心——實詞的理解。
每一個實詞都有著它最基本的意義,這些意義大都在我們的理解和把握之內(nèi);但每一個實詞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又會呈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意義。在解讀實詞時我們往往會忽略甚至忘記“這個實詞”的“語言環(huán)境”——這是我們在“朗讀”時要時時提醒自己的關(guān)鍵之處。如果在解答試卷時,我們離開了“這個詞”的語言環(huán)境,就會自覺不自覺地習(xí)慣用實詞的“基本意義”來認知試卷上的實詞,這樣就會造成對實詞理解的嚴重偏差。
在實詞的解答中,我們常常容易犯的錯誤是:
組詞法——習(xí)慣于用“組詞”的方法來思考和釋詞;填空法——把需要解釋的詞扔掉,只是按照上下文的意思填入一個詞語;對應(yīng)法——只是用一個雙音節(jié)的詞語釋詞對應(yīng)。這些應(yīng)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視。
考場默讀提高閱讀質(zhì)量
如果有了考前朗讀的“熱身”過程,在考場上考生就會自然而然地進入“默讀”狀態(tài)?!澳x”能夠促進考生對文義的準確、正確理解。
在考場“默讀”中,考生應(yīng)該具有這樣兩個“意識”:
知識點分布意識。高考文言文閱讀的命題者常常是用有限的題目量來涵蓋較多的文言文知識,這樣可以使得考查的范圍更大、知識更廣。命題者命題的策略也正是我們復(fù)習(xí)和考試的策略,即同一個“知識點”在同一份試卷中重復(fù)出現(xiàn)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整體把握意識。文言文句子翻譯需要了解修辭格、文化意義,以及人物、事件、觀點等。古人在表達時,由于所處年代的政治氛圍、道德規(guī)范、文化背景、民俗習(xí)慣等要素,使得作者在表達文意的時候,染上了較明顯的時空色彩,這些都是我們“默讀”時需要注意的。
相關(guān)知識
高三語文文言文信息復(fù)習(xí)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xué)做準備。教案可以讓學(xué)生更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xué)效率。優(yōu)秀有創(chuàng)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高三語文文言文信息復(fù)習(xí)》,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必考題型——文言文信息篩選指津
“篩選文中的信息”是文言文閱讀中的一個重要考點,也是一個難點,它考查學(xué)生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的分析能力,近年來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中每年都出現(xiàn),這種篩選有時要求指明信息的具體內(nèi)容,有時要求答出某個論點的根據(jù)、某個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某種發(fā)展導(dǎo)致的結(jié)果等等。本文擬結(jié)合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從設(shè)題的干擾角度和解題思路作一歸納,幫助考生掌握此類題的解題規(guī)律和技巧
一、把準對象,忌張冠李戴
近年來,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的選文多為人物傳記類文段,這類選文往往涉及到幾個人物,而題干的要求則是“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xiàn)某人……的一組”。因而命題人在設(shè)計錯例時,就時常采取張冠李戴的方法,即把其他人物所做之事錯位到題干要求表現(xiàn)的人物身上。在選文中出現(xiàn)的人物決不止一個,而我們答這個題是只要抓住題干中的“某人”的行為舉止,就可以做初步篩選:把羅列的句子中不是“某人”所說所想所做的句子排除,相應(yīng)的包含這個句子的選項也就被排出,從而幫助解題。
[例1]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xiàn)田單“兵不厭詐”手段的一組是(2001年全國高考題)
①燕王以為然,使騎劫代樂毅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約降于燕,燕軍皆呼萬歲④令即墨富豪遺燕將,燕軍由此益懈
⑤牛尾熱,怒而奔燕軍,燕軍夜大驚⑥燕軍視之皆龍文,所觸盡死傷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第①句陳述的是燕王不再信任樂毅,而改用騎劫代替樂毅。⑤句是描述“?!焙汀把嘬姟钡那闋?,⑥句是說燕軍大敗,這三句都是寫他人的,沒有涉及題干要求表現(xiàn)的主要人物“田單”,而命題者卻“明白張膽”地將他們移植到“田單”身上。排除①⑤⑥所在的選項,從而得出答案C。
[例2]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xiàn)“其父自清慎如此”的一組是(2000年全國高考題)
③又少進飲食,行數(shù)百里
此句如果單從字面來看,很容易誤為“清慎”的舉動。實際上此句是說胡質(zhì)帳下那個都督為巴結(jié)上司,悄悄地供給胡質(zhì)食物,一路相伴,命題者巧妙地利用此句省略主語的特點,將都督的所為之為嫁接到胡質(zhì)身上,讓考生判斷。
二、體情察意,忌斷章取義
在歷年的高考中,文言文閱讀所選擇的文段一般都是傳記文章,文中的主角又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等,作者往往通過記敘人物言行去刻畫人物性格,講究表現(xiàn)“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因此要在典型環(huán)境中通過洞察人物言行背后的“隱情”去分析人物性格。有時命題人在選擇錯例時,利用考生缺乏語境意識的通病,故意選擇貌似正確實質(zhì)脫離語境的是是而非的句子,進行干擾。因此,作為考生必須學(xué)會體情察意,就文意定句意,在讀懂弄通全篇的基礎(chǔ)上,去掌握人物言行的真正意圖。
[例3]下列句子分編為四組,全都表明李廣對待部下“寬緩不苛”的一組是(2002年全國高考試題)
①解鞍,令士皆縱馬臥②得賞賜輒分其麾下
③專以射為戲④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
⑤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⑥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
A.①③B.①⑤⑥C.②③⑥D(zhuǎn).②④⑤
第①句“解鞍,令士皆縱馬臥”,這是李廣的小部隊在遭遇匈奴的數(shù)千騎兵時,極為無奈之下作出的疑兵之計。此時李廣的部隊如果逃跑的話,必然遭到匈奴的追射,只有讓敵人認為自己只是誘敵的疑兵,才能避免被追殺。但不少考生沒有將此句放入情境中去考慮,未從文章整體上了解“解鞍”的意圖,誤認為這兩句是李廣讓部下休息,從而作出錯誤的判斷,陷入了命題者設(shè)下的“斷章取義”的陷阱。
[例4]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說明徐九思為民謀利的一組是(2001年春季高考題)?、倬潘颊浼?,論如法②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
③有鹽引金欠貯于府者,請以給賞④巡撫發(fā)倉并數(shù)萬石
⑤乃以時價糶其半,還直于官⑥少則有所限而不至涸
A.①③⑤B.①②⑥C.③⑤⑥D(zhuǎn).②④⑤
⑤句“乃以時價糶其半,還直于官”,如果僅從字面來看,似乎為官府作想,但如果把它放入原文中去考察,聯(lián)系后句“而以余谷煮粥食餓者”看,其實徐九思這樣做目的是為了在保證國家財政的前提下,讓富人多出錢,讓窮人免費享受賑濟(即特定意義上的“劫富濟貧”),應(yīng)屬“為民謀利”的舉動。
三、找準區(qū)間,忌層次不清
人物傳記大多通過記敘事件去贊美或反映人物品格,大致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從不同的事件去寫人物性格的某一側(cè)面或幾個側(cè)面,例如1998年文言選段就是通過寫李若水彈劾高俅喪儀和出見金人這兩件事,分別贊頌其正直的品格和忠孝、體恤部下的德行。有的緊緊圍繞一件事的過程去敘寫人物品格。例如1997年所供材料圍繞殺與不殺權(quán)善才一事展開情節(jié),反映人物事跡的。試題經(jīng)常會就某一事件去發(fā)問,或者就事件的某一階段去設(shè)題。如果在做題時從不同事件或不同階段去切分層次,有利于迅速找準有效的閱讀區(qū)間,把不屬于某一事件或某一階段的錯例排除掉,從而能夠快速準確地解題。
[例5]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與鄭母教子為官清正有關(guān)的一組是(1995年全國高考題)
①吾非怨汝,乃愧汝家耳②在官清恪,未嘗問私
③吾亦望汝副此心④何可負荷忠臣之業(yè)乎
⑤母恒自紡績,夜分而寐⑥乃是天子報爾先人之徇命也
A.①②⑥B.①④⑤C.③⑤⑥D(zhuǎn).②③④
文章有兩個內(nèi)容:一是鄭母教子為官清正,一是她自己嚴于律已。從形式上看,材料主要通過鄭母的兩次談話來表現(xiàn)這兩個內(nèi)容的,第一次說話表現(xiàn)“教子為官清正”,第二次談話表現(xiàn)鄭母“嚴于律已”,由此可確定閱讀區(qū)域為第一次談話的內(nèi)容,即從”吾非怨汝”到”墮于公政”。⑤⑥兩句不在此區(qū)間內(nèi),故可以排除。
[例6]見例1(2001年高考試題)
在敘事類選文中,事件的進程通常有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等階段,在分析題干時必須明確要求篩選哪個階段的句子,避免事件的進程提前或滯后。本題題干是說“全部表現(xiàn)田單‘兵不厭詐’手段”的一組,那么就應(yīng)該選田單“運用”戰(zhàn)術(shù)的階段的句子。第①句“燕王以為然,使騎劫代樂毅”,樂毅是燕國大將,攻齊的功臣,田單則抓住剛繼位的燕惠王與他有矛盾,施行反間計,派人散播謠言,說樂毅故意不攻下即墨城,想在齊地自立為王,燕王相信,派另一位叫騎劫的將軍來代替樂毅,這正中了田單之計,是反映田單施行反間計后的效果。至于第⑤第⑥句,說的是用“火牛陣”沖擊敵營時燕軍的狼狽情景,而“火牛陣”之所以能成功,是要靠之前的一系列迷惑敵軍的‘兵不厭詐’的手段,也就是戰(zhàn)術(shù)的結(jié)局,自然也不符合題干的要求。答案C項。
四、鎖定內(nèi)涵,忌無的放矢
題干對人物某種品質(zhì)或做法的說法,有時是命題者自己進行了概括,有時則摘引原文中的字眼,它們有時是明晰的,有時則是隱晦的。對于命題者自行概括的較抽象語詞要悉心揣摩其內(nèi)涵,如例1種的“兵不厭詐”;對于“摘引原文中的字眼”要把它放進原文中去理解,切實掌握其內(nèi)涵,如例2中的“清慎”例3中的“寬緩不茍”等。如果審題粗疏,把握不清,篩選時就會“無的放矢”,因而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例7]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能夠表現(xiàn)蘇瓊處事藝術(shù)的一組是(1999年全國高考題)
①知賓非盜者,即便放之。②密走私訪,別獲盜者。
③每見則談問玄理。④仍致于聽事梁上。⑤遂上表陳狀。
A.①③B.②④⑤C.③④D.①②⑤
題干中“藝術(shù)”內(nèi)涵較為隱晦,需明確。所謂“藝術(shù)”是指“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方法”,顯然不是指程式化的方式、方法。第①句是說明蘇瓊依法辦事,不冤枉一個好人,這不是處事藝術(shù)問題。第②句是說明蘇瓊工作作風(fēng)細致,沒有偏聽偏信,終于“別獲盜者”,也談不上是處事藝術(shù)。第⑤句是說蘇瓊把郡內(nèi)受災(zāi),以及“貸粟以給付饑者”一事向上報告,屬于按規(guī)矩辦事的工作之風(fēng),談不上處事藝術(shù),此三句都不是正選項,因此正確答案應(yīng)是C。不妨看另外幾句,第③句是說蘇瓊避開道研提及征租的話題,與他談?wù)摽~緲的玄理,既達到了目的,又沒有因正面拒絕而得罪道研,應(yīng)該說這確是一種處事藝術(shù)。第④句是說蘇瓊把新瓜放到大廳的梁上,既顧及了趙穎的臉面,又堅持了自己不受饋贈的原則,這也是一種處事藝術(shù)。
[例8]下列句子編為四組,全部表現(xiàn)孫登“待人接物”態(tài)度的一組是(2002年春季高考試題)
①登待接寮屬,略用布衣之禮。②遠者歸復(fù),近者盡力。③所賜衣服,必沐浴服之。
④拜登東中郎將,封萬戶侯,登辭疾不受。⑤登不敢辭,拜受而已。⑥辭對不服,從者欲捶之。
A.①⑤⑥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③⑤
題干中“待人接物”意思首先要明確,“待人接物”是“跟人相處”的意思。②句是他臨去世前上疏中所言治國方略方面的問題,④句寫他不接受拜將封侯,⑥句寫隨從對懷疑為射彈丸之人采取的方式。此三項明顯不合屬于“待人接物”之題旨要求。
五、關(guān)注手法,忌神合貌離
人物傳記類文段為了更好地刻畫人物性格,往往采用多種手法,如敘述描寫、作者評說,描寫中又有直接描寫、間接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而題干中有時指定篩選某種手法,在審題時就要仔細推敲,把那些雖能表現(xiàn)人物某種品質(zhì)卻刻畫方法不符合題干要求的例句排除,謹防“神合貌離”。
[例9]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郭永剛直抗上舉動的一組是(3分)
⑥吾知行吾志而已
題干要求篩選的是表現(xiàn)郭永剛直抗上的”舉動”,而第⑥句卻是郭永表達心志的”言談”,這顯然不屬于題干對人物刻畫方法篩選的指定要求,從而排除了該項的干擾。但卻有不少考生未能注意“手法”的要求,做錯了題。
以上就命題時錯例設(shè)計的角度及解題的要點作了探討和分析,有助于提高解題的正確率。需要提醒的是做好這類題還離不開文言文閱讀的基本能力,因此扎扎實實地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包括文化常識,這才是最根本的。
[對應(yīng)訓(xùn)練]
韋景駿,司農(nóng)少卿弘機孫。中明經(jīng),神龍中,歷肥鄉(xiāng)令??h北瀕漳,連年泛濫,人苦之。舊防迫漕渠,雖峭岸,隨即懷決。景駿相地勢,益南千步,因高筑障,水至堤趾輒去,其北燥為腴田。又維艚以梁其上,而廢長橋,功少費約,后遂為法。方河北饑,身巡閭里,勸人通有無,教導(dǎo)撫循,縣民獨免流散。及去,人立石著其功。后為貴鄉(xiāng)令,有母子相訟者,景駿曰:“令少不天,常自痛。爾幸有親,而忘孝耶?教之不孚,令之罪也?!币騿柩柿魈?,付授《孝經(jīng)》,使習(xí)大義。于是母子感悟,請自新,遂為孝子。
景駿后數(shù)年為趙州長史,道出肥鄉(xiāng),民喜,爭奏酒食迎犒。有小兒亦在中,景駿曰:“方兒曹未生,而吾去邑,非有舊恩,何故來?”對曰:“耆老為我言,學(xué)坊廬、館舍、橋障皆公所治,意公為古人,今幸親見,所以來?!本膀E為留終日。后遷房州刺史,州窮險,有蠻夷風(fēng),無學(xué)校,好祀淫鬼。景駿為諸生貢舉,通隘道,作傳舍,罷祠房無名者。景駿之治民,求所以便之,類如此。(《新唐書?循吏傳》)
1.下面六句話,全都表現(xiàn)百姓對韋景駿愛戴的一組是
①功少費約,后遂為法②及去,人立石著其功
③于是母子感悟,請自新,遂為孝子④民喜,爭奏酒食迎犒
⑤意公為古人,今幸親見,所以來⑥景駿為留終日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⑥D(zhuǎn).②④⑤
王導(dǎo)字茂弘,光祿大夫覽之孫也。父裁,鎮(zhèn)軍司馬。導(dǎo)少有風(fēng)鑒,識量清遠。年十四,陳留高士張公見而奇之,謂其從兄敦曰:“此兒容貌志氣,將相之器也?!睍r元帝為瑯邪王,與導(dǎo)素相親善。導(dǎo)知天下已亂,遂傾心推奉,潛有興復(fù)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執(zhí)。帝之在洛陽也,導(dǎo)每勸令之國。會帝出鎮(zhèn)下邳,請導(dǎo)為安東司馬,軍謀密策,知無不為。及徙鎮(zhèn)建康,吳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導(dǎo)患之。會敦來朝,導(dǎo)謂之曰:“瑯邪王仁德雖厚,而名論猶輕。兄威風(fēng)已振,宜有以匡濟者?!睍律纤?,帝親觀禊注,乘肩輿,具威儀,敦、導(dǎo)及諸名勝皆騎從。吳人紀瞻、顧榮,皆江南之望,竊覘之,見其如此,咸驚懼,乃相率拜于道左。導(dǎo)因進計曰:“古之王者,莫不賓禮故老,存問風(fēng)俗,虛己傾心,以招俊義。況天下喪亂,九州分裂,大業(yè)草創(chuàng),急于得人者乎!顧榮、賀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結(jié)人。二子既至,則無不來矣?!钡勰耸箤?dǎo)躬造循、榮,二人皆應(yīng)命而至,由是吳會風(fēng)靡,百姓歸心焉。自此以后,漸相崇奉,君臣之禮始定。俄而洛京傾顛,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導(dǎo)勸帝收其賢人君子,與之圖事,時荊揚晏安,戶口殷實,導(dǎo)為政務(wù)在清靜,每勸帝克己勵節(jié),匡主寧邦。于是尤見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傾心,號為“仲父”。過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飲宴。周頠中坐而嘆曰:“風(fēng)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苯韵囝櫫魈?。惟導(dǎo)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fù)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眾收淚而謝之。
2..全部為王導(dǎo)采取的使吳人前來歸附的言行的一組為
①導(dǎo)每勸令之國②敦、導(dǎo)及諸名勝皆騎從
③二子既至,則無不來也④導(dǎo)每勸帝收其賢人君子
⑤每勸帝克己勵節(jié),匡主寧邦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D.①②④
尹翁歸字子兄,河?xùn)|平陽人也,徙杜陵。翁歸少孤,與季父居。為獄小吏,曉習(xí)文法。喜擊劍,人莫能當。是時大將軍霍光秉政,諸霍在平陽,奴客持刀兵入市斗變,吏不能禁,及翁歸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饋,百賈畏之。后去吏居家。會田延年為河?xùn)|太守,行縣至平陽,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親臨見,令有文者東,有武者西。閱數(shù)十人,次到翁歸,獨伏不肯起,對曰:“翁歸文武兼?zhèn)洌ㄋ┰O(shè)。”功曹以為此吏倨殲不遜,延年曰:“何傷?”遂召上辭問,甚奇其對,除補卒吏,便從歸府。案事發(fā)奸,窮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歸,徒署督郵。河?xùn)|二十八縣,分為兩部,宏孺部汾北,翁歸部汾南。所舉應(yīng)法,得其罪辜,屬縣長吏雖中傷,莫有怨者。舉廉為緱氏尉。征拜東海太守,過辭廷尉于定國。定國家在東海,欲屬托邑子兩人,令坐后堂待見。定國與翁歸語終日,還見其邑子。既去,定國乃謂邑子曰:“此賢將,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br>
3.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尹翁歸奉職守法的一組是
①及翁歸為市吏,莫敢犯者。②公廉不受饋,百賈畏之。
③獨伏不肯起。④案事發(fā)奸,窮竟事情。
⑤征拜東海太守。⑥不敢見其邑子。
A.①④⑥B.②③⑤C.②③④D.④⑤⑥
[參考答案]
1.D[這道題的題干,不是要求篩選韋景駿擔(dān)任過什么職務(wù),或干過什么好事,而是“百姓對韋景駿愛戴”這一點,因此,凡是韋景駿自身的行為,都應(yīng)排除,只篩選出百姓的行為;但是,并非凡百姓的行為都合適,③句就是寫的百姓的行為,但并非體現(xiàn)“對韋景駿愛戴”,只是受教育而悔改,因此,選之即錯。正確答案D。]
2.C[(1)句是勸元帝之語,與題旨要求無關(guān)。(2)句是以行動顯示元帝的威儀,以促使吳人歸附。(3)句是對元帝所提使吳人歸附的建議。(4)句是王導(dǎo)針對中原避亂的人們而言,與題旨中所要求的“吳人”無關(guān)。(5)句的建議與吳人歸附的主題無關(guān)。]
3.A[①句寫尹翁歸作市場上小吏,霍氏家奴再沒人敢鬧事,從側(cè)面寫他治理有方。②句寫他不收財物,眾商人畏懼他,表現(xiàn)他不謀私利,從嚴治理。④句寫他對每一個案件都能仔細核實,追根究底,直接表現(xiàn)他奉公守法的一面。⑥句寫于定國與他交談一天,始終不敢讓兩個同鄉(xiāng)見尹翁歸,從側(cè)面表現(xiàn)他不徇私情,嚴格守法的一面。此四項與試題的主旨一致。從選項的組合來看,應(yīng)選A。③句寫田延年接見時,他不同眾人的做法,此時他非官吏,⑤句寫授于他官職,此兩句與試題主題無關(guān)。]
高三語文文言文復(fù)習(xí)教案----《逍遙游》復(fù)習(xí)學(xué)案
作為老師的任務(wù)寫教案課件是少不了的,大家應(yīng)該在準備教案課件了。只有規(guī)劃好新的教案課件工作,這對我們接下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有沒有出色的范文是關(guān)于教案課件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三語文文言文復(fù)習(xí)教案----《逍遙游》復(fù)習(xí)學(xué)案”,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必修五文言文復(fù)習(xí)
----《逍遙游》復(fù)習(xí)學(xué)案
【學(xué)習(xí)目標】
1、重點積累相關(guān)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相關(guān)的特殊文言句式。
3、積累課內(nèi)寫作素材。
一、知識回顧
(一)文學(xué)常識
作者莊子,名周,____________(時代)人,曾做過蒙漆園吏,一生自甘貧困,從事著作,有《》一書。他是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實詞含義
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2、《齊諧》者,志怪者也
3、水擊三千里
4、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5、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6、野馬也,塵埃也
7、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9、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10、而后乃今將圖南
11、我決起而飛
12、槍榆枋
13、適莽蒼者
14、三餐而反
15、腹猶果然
16、小知不及大知
17、小年不及大年
18、朝菌不知晦朔
19、眾人匹之
20、未有知其修也
21、故夫知效一官
22、且舉世而與之而不加勸
23、旬有五日而后反
24、而御六氣之辯
(三)虛詞用法
1、去以六月息者也
2、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3、其視下也,則若是則已矣
4、置杯焉則膠
5、故九萬里,則風(fēng)斯在下矣
6、而后乃今培風(fēng)
7、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8、之二蟲又何知
9、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
10、彼且奚適也
11、彼且惡乎待哉
(四)課內(nèi)外名句
1、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鵬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4、野馬也,塵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6、且夫水之積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淺而舟大也。
8、風(fēng)之積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__。故九萬里,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旬有五日而后反。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五)翻譯訓(xùn)練
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遷移
齊人有一妻一妾
《孟子離婁下》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后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后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wù)摺W渲畺|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
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迸c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提升----課內(nèi)寫作素材積累
(1)寫作素材:
A、鵬鳥奮飛:必須憑借強大的風(fēng)力;水霧塵埃:要靠氣息相吹;大舟無力:因為積水不深;杯水膠地:因為水淺舟大;蜩鳩嘲鵬:不知自己“所待”;遠行所待:備糧,越遠所待越多。
B、能夠“效、比、合、征”的四種人,有才智修養(yǎng),當都被世俗所累;宋榮子置世人的贊譽與誹謗于度外,但他的修養(yǎng)“猶有未樹”;列子御風(fēng)而行,逍遙自在,但“猶有所待者”。
角度點撥:世間萬物皆有所待,沒有做到真正的自由
(2)寫作素材:
A、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莊子)
B、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角度點撥:①順應(yīng)天地萬物的本性是獲取自由的要訣;②無己、無功、無名才能絕對自由。
高三語文文言文復(fù)習(xí)----《項脊軒志》復(fù)習(xí)學(xué)案
一名優(yōu)秀負責(zé)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xué)生盡職盡責(zé),作為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xué)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nèi)容,幫助授課經(jīng)驗少的教師教學(xué)。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三語文文言文復(fù)習(xí)----《項脊軒志》復(fù)習(xí)學(xué)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必修五文言文復(fù)習(xí)
----《項脊軒志》復(fù)習(xí)學(xué)案
【學(xué)習(xí)目標】
1、重點積累相關(guān)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了解并運用相關(guān)的特殊文言句式。
3、積累課內(nèi)寫作素材。
一、知識回顧
(一)文學(xué)常識
作者歸有光,________(朝代)散文家,著有《》
(二)實詞含義
1、顧視無可置者
2、余稍微修葺
3、室試洞然
4、舊時欄楯
5、偃仰嘯歌
6、冥然兀坐
7、萬籟有聲
8、珊珊可愛
9、客逾庖而宴
10、凡再變矣
11、乳二世
12、先妣撫之甚厚
13、某所,而母立于茲
14、呱呱而泣
15、大母過余曰
16、余扃牖而居
17、后五年,吾妻來歸
吾妻歸寧
(三)虛詞用法
1、迨諸父異爨
2、往往而是
3、某所,而母立于茲
4、吾從板外相為應(yīng)答
5、吾兒,久不見若影
6、何竟日默默至此
7、大類女郎也
8、比去,以手闔門
9、頃之,持一象笏至
10、故嘗為廚
11、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2、殆有神護者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四)課內(nèi)外名句
1、投我以桃,___________。彼童而角,實虹小子。(《詩經(jīng)》)
2、_______________,事定猶須待闔棺。(陸游《病起書懷》)
3、博學(xué)而篤行,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論語》)
4、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_______________。(諸葛亮《誡子書》)
5、無欲速,無見小利。________________,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
6、度德而處之,______________。(《左傳》)
7、知者不惑,____________,勇者不懼。(《論語》)
8、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9、操千曲而后曉聲,___________________。(劉勰《文心雕龍》)
10、可憐身上衣正單,_______________。(白居易《賣炭翁》)
(五)翻譯訓(xùn)練
1、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制稍異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遷移
文言文閱讀(18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農(nóng)人。會永昌王仁隨世祖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洪之以宗人潛相餉遺,結(jié)為兄弟,遂便如親。頗得元后在南兄弟名字,乃改名洪之。及仁坐事誅,元后入宮,得幸于高宗,生顯祖。元后臨崩,昭太后問其親,因言洪之為兄。與相訣經(jīng)日,具條列南方諸兄珍之等,手以付洪之。遂號為顯祖親舅。太安中,珍之等兄弟至都,與洪之相見,敘元后平生故事,計長幼為昆季。
后為懷州刺史,征拜內(nèi)都大官。河西羌胡領(lǐng)部落反叛,顯祖親征,命洪之與侍中、東郡王陸定總統(tǒng)諸軍。輿駕至并州,詔洪之為河西都將討山胡。皆保險拒戰(zhàn)。洪之筑壘于石樓南白雞原以對之。諸將悉欲進攻,洪之乃開以大信,聽其復(fù)業(yè),胡人遂降。顯祖嘉之,遷拜尚書外都大官。后為秦益二州刺史。至治,設(shè)禁奸之制,有帶刃行者,罪與劫同,輕重品格,各有條章。于是大饗州中豪杰長老,示之法制。乃夜密遣騎分部覆諸要路,有犯禁者,輒捉送州。宣告斬決。其中枉見殺害者百數(shù)。赤葩渴郎羌深居山谷,雖相羈縻,王人罕到。洪之芟山為道,廣十余步,示以軍行之勢,乃興軍臨其境。山人驚駭。洪之將數(shù)十騎至其里閭,撫其妻子,問所疾苦,因資遺之。眾羌喜悅,求編課調(diào),所入十倍于常。洪之善御戎夷,頗有威惠,而刻害之聲聞于朝野。
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納。時高祖始建祿制,法禁嚴峻,司察所聞,無不窮糾。遂鎖洪之赴京。高祖臨太華,庭集群官,有司奏洪之受贓狼藉,又以酷暴。高祖親臨數(shù)之,以其大臣,聽在家自裁。及臨自盡,沐浴換衣。防卒扶持,將出卻入,遍繞家庭,如是再三,泣嘆良久,乃臥而引藥。
(節(jié)選自《魏書李洪之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乃夜密遣騎分部覆諸要路覆:埋伏
B.雖相羈縻,王人罕到羈縻:籠絡(luò)
C.洪之善御戎夷,頗有威惠御:治理
D.司察所聞,無不窮糾糾:糾正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手以付洪之B.①與洪之相見
②筑壘于石樓南白雞原以對之②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C.①所入十倍于常D.①乃臥而引藥
②明于治亂,嫻于辭令②人而徐趨,至而自謝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李洪之“酷暴”的一組是
①有帶刃行者,罪與劫同②有犯禁者,輒捉送州,宣告斬決
③洪之芟山為道,廣十余步④洪之筑壘于石樓南白雞原以對之
⑤其中枉見殺害者百數(shù)⑥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納
A.①②⑤B.③④⑥C.②③⑤D.④⑤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元皇后本是永昌王拓跋仁的妃子,拓跋仁被誅殺后進宮做了文成帝的皇后,生下了顯祖,其實李洪之并不是顯祖的親舅舅。
B.李洪之雖然為人酷暴,但他對赤葩渴郎羌卻采用恩威并施的政策,各部的羌人很是高興,紛紛要求編人戶籍,繳納租稅。
C.李洪之平叛河西地區(qū)的羌胡部落,安撫赤葩渴郎羌部,為國出生入死,最后還是免不了被賜死,可見官場黑暗,伴君如伴虎。
D.李洪之臨死時,沐浴換好衣服后,由看管他的士兵挾持著,圍著家里的院子繞了好幾圈,哭泣嘆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諸將悉欲進攻,洪之乃開以大信,聽其復(fù)業(yè),胡人遂降。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洪之將數(shù)十騎至其里閭,撫其妻子,問所疾苦,因資遺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祖親臨數(shù)之,以其大臣,聽在家自裁。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提升----課內(nèi)寫作素材積累
寫作素材:百年老屋幾度興廢,離開家園年月已久,親人多辭世,家庭多變故。但她們的舉止動作、言語神情以及生活瑣事卻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角度點撥:①動人的情感無須驚天動地,平平常常才是真;②生活就是由點點滴滴的瑣事組成;③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家園是一輩子的行囊
高三語文文言文句式復(fù)習(xí)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xué)方面無論做什么事都有計劃和準備,高中教師在教學(xué)前就要準備好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xué)生吸收,幫助高中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xué)。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高中教案內(nèi)容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三語文文言文句式復(fù)習(xí)”,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考題型——文言文句式例解前言
《語文科考試大綱》中“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這一考點在近幾年高考中雖未單獨設(shè)題,但其知識點遍布文章,閱讀理解時許多句子涉及這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在文言的閱讀過程中,如果對古漢語中一些句式特點,尤其是像主謂倒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等比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會造成閱讀的困難和翻譯句子的不準確。因此,對文言與現(xiàn)代漢語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應(yīng)該有足夠的認識,這是語文復(fù)習(xí),特別是復(fù)習(xí)文言文句子的翻譯時不可忽視的一個考點
古代漢語中有哪些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特殊句式)、固定結(jié)構(gòu)等幾類。判斷句、被動句要從結(jié)構(gòu)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則要聯(lián)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裝句要掌握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主謂倒置、狀語后置的規(guī)律,固定句式要記住它們的習(xí)慣用法。
下面針對《語文科考試大綱》所要求的幾種類型舉例說明。
一般句式
一、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br>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br> (3)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br> (4)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
①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兼加強語氣,用“非”表示否定判斷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將即楚將項燕。
④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賤人。
⑦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畫士。
(6)無標志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
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
【特別提醒】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guān)系是被動關(guān)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于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1有標志
(1)用“為”或“為......所.....”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保ā惶煜氯顺靶Γ?br> “(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保ā顿Y治通鑒》)
(2)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3)用“見”或“見......于......”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4)用“于”或“受......于......”表被動
“不能容于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于人?!保ā顿Y治通鑒》)
(5)用“被”表被動。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
2無標志
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注意】: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但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像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都是此種用法,后面要舉例詳細講。
三、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蛇)黑質(zhì)而白章……
(2)謂語的省略
“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
四、疑問句
文言疑問句,一般都有疑問詞,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何、曷、故、安、焉、孰等),疑問語氣詞(乎、諸、哉、歟、耶等)以及疑問副詞(豈、獨、其等)。有時也不用疑問詞。
另外,還有些表示反問的習(xí)慣用法。這里不舉例子講解。
特殊句式
下面針對古漢語中與現(xiàn)代漢語不相同的較特殊的幾種句式,作舉例翻譯與講解。
一、主謂倒置
為了強調(diào)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ā队薰粕健罚┳g文:“你太不聰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公子能為別人困難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十賓【余、吾、爾、自、之、是】十動
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譯文:“莫我肯顧”應(yīng)理解成“莫肯顧我”。
②時人莫之許(《隆中對》)譯文:“可當時的人并不贊許他(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過秦論》)譯文:“秦人來不及哀嘆自己”。
④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鄒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譯文:“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沒有這樣的事”
還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譯:“不能因為我,(他)還不如自己”)
成語有:我無爾詐,爾無我虞(譯:“我不欺騙你,你不欺騙我”)
從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后。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1)賓語在動詞前面
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十動?
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譯文:“張良問公道:‘大王來的時候拿了什么?’”
②問女何所思?(《木蘭辭》)譯文:“問女兒在思考什么?”
③王見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譯文:“大王看見了問道:‘把牛牽到哪里?’”
④何傷乎?(《齊桓晉文之事》)譯文:“妨礙什么呢(有什么妨礙呢)?”
⑤王曰:“縛者曷為者也?”(《晏子使楚》)譯文:“大王問:‘綁著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誰敢怨?(《捕蛇者說》)譯文:“我敢埋怨誰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譯文:“況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賓語放在介詞前面
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十介十動?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譯文:“不這樣,我(項羽)憑什么到這個地步呢?”
②誰為哀者?(《五人墓碑記》)譯文:“(你們在)替誰哀哭呢?”
③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蟹龍說趙太后》)譯文:“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站住腳呢?”
④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譯文:“國家用什么來救濟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譯文:“哦!除了這樣的人,我能同誰在一起呢?”
⑥雖生,何面目以歸漢?(《蘇武傳》)譯文:“即使活著,(我)憑什么臉面回漢朝去呢?”
【3】陳述句中介詞賓語前置
格式:賓十介十動
①鉤以寫龍,鑿以寫龍(《葉公好龍》)譯文:“用鉤子來畫龍,用鑿子來雕刻龍”
②余是以記之(《游褒禪山記》)譯文:“我因此記下了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譯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
④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十(《勾踐滅吳》)譯文:楚國的戰(zhàn)士沒有誰不用一個抵擋十個來拼命的作戰(zhàn)的。
⑤成語有:夜以繼日(譯:用夜晚來接著白天)
【4】用“之”、“是”作標志的賓語前置
格式:主十賓十之(是)十動
①夫晉,何罪之有?(《燭之武退秦師》)譯文:“晉國,有什么罪過呢?”
②唯弈秋之為聽(《弈秋》)譯文:“只聽弈秋的教導(dǎo)”(“唯”譯為“只”,下同)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譯文:“不了解句讀,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陳言之務(wù)去(《答李翊書》)譯文:“只是務(wù)必除去那些陳舊的話”
⑤父母唯其疾之憂譯文:“父母只憂慮他的疾病”
⑥唯馬首是瞻(《馮婉貞》)譯文:“只看我的馬頭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譯文:“我們的國君(晉惠公)不憐恤自己流亡在外,卻憂慮著我們?nèi)撼肌?br> 還有如成語:唯利是圖(譯:“只圖有利的”)唯賢是用(譯:“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你,他(她)”,這時“相”是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孔雀東南飛》)譯文:“我已經(jīng)對她沒有情義了,決不會答應(yīng)你”
②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孔雀東南飛》)譯文:“盡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回鄉(xiāng)偶書》)譯文:“小孩子看見了我卻不認識我”
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保留,如:請你相信
【6】“見”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解釋為“我”,這時“見”是作賓語放在動詞
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后面。
①府吏見丁寧(《孔雀東南飛》)譯文:“(我回來時)府吏叮囑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項脊軒志》)譯文:“生下我六個月,父親就背棄了我(意思是父親就去逝了)”
這種情況在現(xiàn)代漢語里也有保留,如:望見恕(希望你寬恕我);有何見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讓你見笑了(讓你笑話我了);望見諒(希望你原諒我)。
【7】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①亞父南向坐(《鴻門宴》譯文:“亞父范增面向南坐著”
②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秋水》)譯文:“到達北海,向東看去,看不到水的盡頭”
三、狀語后置
我們知道,在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翻譯時大多數(shù)時候要提到謂語前面去翻譯。
(1)格式:動十以十賓
①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譯文:“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狀來裝飾”
②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傳序》)譯文:“把箭放回先王靈位之前,稟告大功告成”
③請其矢,盛以錦囊(《伶官傳序》)譯文:“并請出那三枝箭,裝進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組,(《伶官傳序》)譯文:“當莊宗用繩索捆綁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義(《齊桓晉文之事》)譯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們反復(fù)講述”
①覆之以掌(《促織》)譯文:“用手掌覆蓋(蟋蟀)”
(2)格式:動十于(乎,相當“于”)十賓
①使歸就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譯文:“讓他回去向?qū)O將軍求救”
②能謗譏于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能夠在集市上指出我的過錯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譯文:“并且在他們的墓門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師說》)譯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風(fēng)乎舞雩(《四子侍坐》)譯文:“在舞雩臺上吹風(fēng)”
(3)格式:形十于十賓
①長于臣(《鴻門宴》)譯文:“(他,指項伯)比我長(大)”
②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譯文:“雖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卻沒有驕傲的情緒”
四、定語后置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定語是修飾和限制名詞的,一般放在中心詞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況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詞后。定語放在中心詞后面,用“者”煞尾,構(gòu)成定語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譯的時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語提到中心詞前面去翻譯。
【1】格式:中心詞十定語十者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尋找可以出使秦國回來復(fù)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劍》)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
③荊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戰(zhàn)》)譯文:“荊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來者。(《勾踐滅吳》)譯文:“四方前來投奔吳國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驢》)譯文:“村中有個喜歡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詞+之+定語+者
①馬之千里者(《馬說》)譯文:“千里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譯文:“富有的和尚卻不能到達”
③國之孺子之游者(《勾踐滅吳》)譯文:“吳國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鏗然有聲者。(《石鐘山記》譯文:“鏗然有聲的石頭”
【3】格式:中心語+之+定語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xué)》)譯文:“蚯蚓沒有尖利的爪牙和強健的筋骨”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譯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廟堂),就要憂慮老百姓的疾苦,退隱江湖遠離朝廷(或身處遙遠的江湖),就要為國君擔(dān)憂”
【4】格式:中心語+而+定語+者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與?(《五人墓碑記》)譯文:“能夠不改變自己志向的官員,普天之下,有幾個人呢?”
【5】數(shù)量詞做定語多放在中心詞后面。格式:中心語十數(shù)量定語
①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譯文:“等到了陳這個地方,有六七百輛車,千多名騎兵,數(shù)萬名士兵”
②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譯文:“吃東西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