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語文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2-01-24高三語文十八歲出門遠行1。
【背景資料】
一、作者簡介
《十八歲出門遠行》作者余華,1960年生,浙江海鹽人。1984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寫下了《十八歲出門遠行》、《現(xiàn)實一種》、《世事如煙》、《河邊的錯誤》、《鮮血梅花》等幾十個短中篇小說,出版小說集《偶然事件》和長篇小說《在煙雨中呼喊》、《活著》等,為近年十分活躍的新潮小說代表作家之一。余華的小說從其敘述風格看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以傳統(tǒng)的寫實手法為主,但又不同于傳統(tǒng)故事小說。另一類則借鑒各種現(xiàn)代主義表現(xiàn)手法,攪亂時空界限,制造神秘氛圍,還原欲望騷動,表現(xiàn)心理變態(tài)以及意識混亂的種種奇異感覺。但無論注重寫實還是側(cè)重還原感覺,余華都對人性中黑暗、丑惡、殘忍的一面進行無情的暴露。他寫不可知的預感,寫令人不寒而栗的死亡場面,寫扭曲、乖戾、怪誕的人性……這一切再加上那無動于衷的冷漠的敘事態(tài)度,可以說,余華把80年代中期中國文壇掀起的冷漠之潮推到了冷酷的深處。
延伸閱讀
《十八歲出門遠行》教案
《十八歲出門遠行》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解讀情節(jié),把握小說的主旨。
2、理解小說中有荒誕意味的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3、揣摩精彩語句,體會小說新奇獨特的語言。
4、討論小說中有關(guān)“旅店”的內(nèi)涵,明確其在文中的象征意義。
【教學重點】
1、把握小說的主旨,明確“旅店”的象征意義。
2、理解小說中有荒誕意味的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理解小說中悖于常情而又合乎常理的荒誕意味及其對表現(xiàn)主題的作用。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過獨自一人出門遠行的想法嗎?是的,青春年少的我們總會有如此的沖動,我們厭倦了周圍熟悉的一切人和事,渴望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能夠擺脫所有的約束與羈絆,在廣闊的天地中盡情發(fā)揮自我,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實現(xiàn)偉大的理想和抱負。
那么,當你真的走出去之后,一切真的會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嗎?《十八歲出門遠行》將給我們講述一個十八歲的少年初次出門遠行的故事。其實,外面的世界遠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成長過程需要付出代價,只有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挫折和失敗后,我們才能真正地成長起來。
二、簡介作者余華
師生交流課前查找的有關(guān)余華的資料,并進行歸納概括。應包括以下內(nèi)容要點:
余華,浙江海鹽人。1984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著有短篇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世事如煙》,長篇小說《活著》《在細雨中呼喊》《戰(zhàn)栗》等。其中《活著》獲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余華以其實驗性極強的作品,在文壇和讀者之間引起頗多的震撼和關(guān)注,他也因此成為中國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余華的作品借鑒各種現(xiàn)代主義表現(xiàn)手法,以近乎無動于衷的冷漠的敘事態(tài)度,對人性中黑暗、丑惡、殘忍的一面進行無情的暴露。
《十八歲出門遠行》是余華的成名作,已經(jīng)顯示出了一種與傳統(tǒng)小說不同的現(xiàn)代特色,是后來余華先鋒小說的一個基礎(chǔ)。
三、解讀小說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
1、概括情節(jié)內(nèi)容
要求: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概括小說的情節(jié)。
明確:十八歲的“我”初次出門遠行,面對廣闊、陌生的環(huán)境,涉世不深的“我”不會考慮等待“我”的將會是什么?!拔摇笨倳谎矍靶迈r的事物所吸引,把它們想象成一些“我”有限記憶中已經(jīng)熟悉的過往,出門對“我”而言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雖然“我”在黃昏來臨時找旅店并不順利,但在經(jīng)過一番周折后“我”搭上了一輛卡車,“我”甚至沾沾自喜于用一支煙就換取了免費搭車的小聰明,而且,“我”感覺與司機“更親近了”,出門對“我”而言,仍然是快樂的。
可后來變了,汽車拋錨了,一些人搶走了車上的蘋果,他們甚至打傷了阻攔的“我”,而蘋果的真正主人——司機卻在一旁漠不關(guān)心。最后,司機竟然拿走我的行李,驕傲地離去,“我”成了惟一的受害者,孤零零地站在拋錨的汽車前……
遍體鱗傷的“我”躺在遍體鱗傷的汽車里,感到“它心窩還是健全的,還是暖和的”,這讓“我”明白,“我”尋找的“旅店”其實就是自己的“心窩”。躺在汽車的心窩里,“我”想起了出門前父親對我的叮囑:“你已經(jīng)十八了,你應該去認識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2、劃分情節(jié)層次
要求:按照小說的情節(jié)內(nèi)容,給本文劃分段落層次。
明確:小說情節(jié)按照故事的發(fā)展,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這話不錯,走過去看”):寫“我”出門遠行,在路上心情愉快,有些興奮,但在黃昏找旅店時卻不順心。
第二部分(從“公路高低起伏”至“那就馳過去看吧”):寫“我”搭上了一輛卡車,經(jīng)過一番周折,“我”感覺與司機“更親近了”,對找旅店也不很在意了。
第三部分(從“可是這汽車拋錨了”至“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里”):寫汽車遭搶劫時一系列“不合情理”的事情,“我”遍體鱗傷時感受到“旅店”其實就在自己心窩里。
第四部分(從“我躺在汽車的心窩里”至結(jié)束):這是一段倒敘,寫“我”出門前與父親的一段對話,照應開頭。
四、挖掘小說的主題
1、要求:找出小說的“文眼”所在。(即體現(xiàn)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和作品主旨的部分)
明確:小說的文眼是:對“我”遭到搶劫后,躺在汽車里一番感想的描寫。即“我”雖然無限悲傷,但在同樣遍體鱗傷的汽車里,“外面風越來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開始感到暖和一點了。我感到汽車雖然遍體鱗傷,可它心窩還是健全的,還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窩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尋找旅店,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里”。
這一段描寫表明“我”在遭受挫折后并沒有失去希望,“我”還能感受到心底的“暖和”,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我”尋找的“旅店”其實就是自己的“心窩”,換句話說,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
2、討論:“旅店”在小說中的象征意義。
明確:在課文中,“旅店”本來是“我”一直要尋找的歇息的地方,但當“我”躺在汽車里感到一絲溫暖,并說“我一直在尋找旅店,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里”時,“旅店”就被賦予了象征意義,它象征著“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這是一個人在成長路途中必需的動力。
3、要求:歸納小說的主題。
明確:小說選取的故事是一個十八歲男孩初次出門遠行所經(jīng)歷的生活片段,寫了成長中的挫折與收獲。它告訴讀者:人生是復雜而曲折的,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遭遇到種種的艱難和挫折。但盡管如此,我們也不應灰心喪氣,而應在心里保存一分希望和勇氣,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起來,這也是成長中的收獲。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理清了小說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并在此基礎(chǔ)上,深入挖掘了小說的主題。這節(jié)課,我們將一起來品味小說中荒誕性描寫的作用,體會小說獨特而新奇的語言。
二、理解小說中荒誕性描寫及其作用
1、要求:小說中有許多“不合情理”的場景描寫,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荒誕色彩。仔細閱讀課文,找出這些描寫,思考“荒誕”性的發(fā)展過程。
明確:這些“不合情理”的描寫主要出現(xiàn)在文章的第二、三兩部分。
第二部分中,這篇小說的“荒誕”色彩就開始初露端倪,一些“不合情理”的因素開始出現(xiàn)。首先表現(xiàn)在司機突然轉(zhuǎn)變的態(tài)度上,他“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來”。而且還要“我”在車開得飛快時爬出駕駛室到車廂里去拿蘋果。當“我”問他到哪里去時,他說“開過去看吧”。其次表現(xiàn)在“我”不知目的地旅行上,“我”對找旅店也“根本不在乎”了,“我”似乎和那位司機一樣,“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對我們來說無關(guān)緊要,我們只要汽車在馳著,那就馳過去看吧”。
第三部分是小說的重點,種種“不合情理”的場景不斷出現(xiàn),給整篇小說蒙上一層荒誕的色彩。司機的舉動成為“荒誕”的先兆。他在汽車拋錨后“漫不經(jīng)心”修了一陣后,又在公路中央“很認真”地做起了廣播體操,做完以后又繞著汽車小跑起來。接著,五個騎自行車的農(nóng)民到來,他們似乎是毫無理由地搶劫車上的蘋果,并把試圖阻攔的“我”打倒在地。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那個司機卻無動于衷,只對“我”被打破的鼻子感興趣,小說的荒誕色彩越來越濃。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當“我”被第二批來搶蘋果的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來時,司機也參加到搶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搶走了。這個時候,小說的“荒誕”性達到了高潮。
2、討論:這些“荒誕”性描寫,在小說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可以從對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對主題的揭示角度思考)
明確:第二部分中,司機態(tài)度的突然轉(zhuǎn)變,預示著后面將有不同尋常的事情發(fā)生,而“我”同樣不知目的地旅行,總有些讓人擔心,這也為下文的突變作了一定的鋪墊。第三部分中,“荒誕”性的描寫給讀者呈現(xiàn)的是一個強烈的沖突:“我”與搶劫者和司機的沖突,這是“我”與成人世界的沖突,更是“我”與外部世界的沖突,司機與其他人一起形成了“我”不能理解、給予“我”狠狠打擊的“世界圖景”。正因為其“荒誕”,從某一方面把“真相”濃縮了,使之更醒目地展現(xiàn)在“我”的眼前,寓示著“我”出門遠行遇到的挫折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
3、拓展閱讀
余華寫小說曾受到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的影響,卡夫卡的小說中有很多“不合情理”的荒誕色彩,比如《變形記》中那個人一早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了一只大甲蟲。可以課后閱讀《變形記》,比較一下余華與卡夫卡“荒誕”小說的異同。
三、體會小說新奇獨特的語言
要求:這篇小說的敘事語言很有新意,揣摩文中的精彩語言,試舉幾例,體會其中描寫的新奇之處和蘊藏的內(nèi)涵。
(提示:可結(jié)合課后練習五進行)
例1:柏油馬路起伏不止,馬路像貼在海浪上。我走在這條山區(qū)公路上,我像一條船。
明確:把走路比作航海,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我”出門時內(nèi)心的激動喜悅和幾分不安,也暗示著出門遠行并不會一帆風順。
例2:我就這樣從早晨里穿過,現(xiàn)在走進了下午的尾聲,而且還看到了黃昏的頭發(fā)。
明確:這句話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來寫“我”出門遠行一天的奔波。“從早晨里穿過”,好像早晨是一片樹林,“下午的尾聲”則是把下午當成一首歌或一出戲,“黃昏的頭發(fā)”則會出現(xiàn)一個人的形象。這樣寫顯得歡快,充分抒發(fā)了“我”出門遠行的興奮心情。
例3:我看到那個司機高高翹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機的腦袋我看不見,他的腦袋正塞在車頭里。那車頭的蓋子斜斜翹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明確:這句話有兩個地方顯得新奇可笑。一是說司機“屁股上有晚霞”,把一俗一雅結(jié)合在一起,讓人覺得好笑。二是說車頭的蓋子“像是翻起的嘴唇”,也很新鮮,會讓人有一點擔心,就是司機會被“嘴唇”吞進去。這種感受也充分表達了少年初次出門遠行對外部世界的好奇。
例4:那個時候太陽要落山了,晚霞則像蒸氣似的在升騰。旅店就這樣重又來到我腦中,并且逐漸膨脹,不一會便把我的腦袋塞滿了。那時我的腦袋沒有了,腦袋的地方長出了一個旅店。
明確:這句話的有趣之處在于說“我的腦袋沒有了,腦袋的地方長出了一個旅店”。這樣突出了“我”急于找到旅店的心理,這時候“我”滿腦子想的都是旅店。
例5:我坐在地上爬不起來,我只能讓目光走來走去。
明確:這句話寫出了“我”被打倒在地的無奈,“只能讓目光走來走去”。這也說明“我”心里不甘被打敗,這是少年典型的不服輸?shù)木瘛?br> 四、全文總結(jié)
《十八歲出門遠行》的故事和主題都是很常見的,但在作者筆下卻呈現(xiàn)出另一種面貌,這主要源于小說那些悖于常情可又合乎常理的情節(jié),正如余華自己曾說:“人類自身的膚淺來自經(jīng)驗的局限和對精神本質(zhì)的疏遠,只有脫離常識,背棄現(xiàn)狀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邏輯,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實?!边@段闡述無疑可以作為對《十八歲出門遠行》的恰切注釋。而小說所剖示的“我”在青春初旅中的種種微妙的心情,則藝術(shù)地幫助小說完成了主題的揭示,小說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歡快與荒誕人生的陰暗丑陋構(gòu)成鮮明的審美反差和劇烈的碰撞,使小說具有很強的審美張力。
五、布置作業(yè)
要求:把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出門經(jīng)歷和從中得到的啟示寫下來,文體不限。
建議:文章中應有關(guān)于人生的思索,注重對特定環(huán)境中人物心情的描寫。
3 十八歲出門遠行
經(jīng)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期間跟著互動起來,使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教案的內(nèi)容具體要怎樣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3 十八歲出門遠行”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nèi)容。
3 十八歲出門遠行
教案設計
[備課思路]
本文是一篇小說。鑒賞小說的重點是要抓住小說的三要素,通過對小說中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的賞析,挖掘作品的主題。而《十八歲出門遠行》又不同于傳統(tǒng)的小說,特別是小說情節(jié)的設置,極其不合常情,具有強烈的荒誕性。所以,學習這篇課文,應以情節(jié)為閱讀的切入點,通過對作品中悖于常情,卻又合乎常理的情節(jié)的解讀,了解作品所傳達的主旨。此外,本文新奇獨特的語言,也需要在閱讀中仔細地體味。
[教學目標]
一、通過解讀情節(jié),把握小說的主旨。
二、理解小說中有荒誕意味的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三、揣摩精彩語句,體會小說新奇獨特的語言。
四、討論小說中有關(guān)“旅店”的內(nèi)涵,明確其在文中的象征意義。
[教學重點]
一、把握小說的主旨,明確“旅店”的象征意義。
二、理解小說中有荒誕意味的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理解小說中悖于常情而又合乎常理的荒誕意味及其對表現(xiàn)主題的作用。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課型]
教師引導,師生共同交流、探討。
[教學步驟]
課前預習
師生分頭查找相關(guān)資料,了解作者余華及其創(chuàng)作特點??梢蚤喿x余華的其他作品以及對其作品的相關(guān)評價。課上進行交流。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過獨自一人出門遠行的想法嗎?是的,青春年少的我們總會有如此的沖動,我們厭倦了周圍熟悉的一切人和事,渴望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能夠擺脫所有的約束與羈絆,在廣闊的天地中盡情發(fā)揮自我,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實現(xiàn)偉大的理想和抱負。
那么,當你真的走出去之后,一切真的會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嗎?《十八歲出門遠行》將給我們講述一個十八歲的少年初次出門遠行的故事。其實,外面的世界遠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成長過程需要付出代價,只有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挫折和失敗后,我們才能真正地成長起來。
二、了解作者余華
師生交流課前查找的有關(guān)余華的資料,并進行歸納概括。應包括以下內(nèi)容要點:余華,浙江海鹽人。1984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著有短篇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世事如煙》,長篇小說《活著》《在細雨中呼喊》《戰(zhàn)栗》等。其中《活著》獲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余華以其實驗性極強的作品,在文壇和讀者之間引起頗多的震撼和關(guān)注,他也因此成為中國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余華的作品借鑒各種現(xiàn)代主義表現(xiàn)手法,以近乎無動于衷的冷漠的敘事態(tài)度,對人性中黑暗、丑惡、殘忍的一面進行無情的暴露。
《十八歲出門遠行》是余華的成名作,已經(jīng)顯示出了一種與傳統(tǒng)小說不同的現(xiàn)代特色,是后來余華先鋒小說的一個基礎(chǔ)。
三、解讀小說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
1?概括情節(jié)內(nèi)容
要求: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概括小說的情節(jié)。
明確:十八歲的“我”初次出門遠行,面對廣闊、陌生的環(huán)境,涉世不深的“我”不會考慮等待“我”的將會是什么。“我”總會被眼前新鮮的事物所吸引,把它們想象成一些“我”有限記憶中已經(jīng)熟悉的過往,出門對“我”而言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雖然“我”在黃昏來臨時找旅店并不順利,但在經(jīng)過一番周折后“我”搭上了一輛卡車,“我”甚至沾沾自喜于用一支煙就換取了免費搭車的小聰明,而且,“我”感覺與司機“更親近了”,出門對“我”而言,仍然是快樂的。
可后來變了,汽車拋錨了,一些人搶走了車上的蘋果,他們甚至打傷了阻攔的“我”,而蘋果的真正主人——司機卻在一旁漠不關(guān)心。最后,司機竟然拿走我的行李,驕傲地離去,“我”成了惟一的受害者,孤零零地站在拋錨的汽車前……
遍體鱗傷的“我”躺在遍體鱗傷的汽車里,感到“它心窩還是健全的,還是暖和的”,這讓“我”明白,“我”尋找的“旅店”其實就是自己的“心窩”。躺在汽車的心窩里,“我”想起了出門前父親對我的叮囑:“你已經(jīng)十八了,你應該去認識一下外面的世界了?!?br>
2?劃分情節(jié)層次
要求:按照小說的情節(jié)內(nèi)容,給本文劃分段落層次。
明確:小說情節(jié)按照故事的發(fā)展,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這話不錯,走過去看”):寫“我”出門遠行,在路上心情愉快,有些興奮,但在黃昏找旅店時卻不順心。
第二部分(從“公路高低起伏”至“那就馳過去看吧”):寫“我”搭上了一輛卡車,經(jīng)過一番周折,“我”感覺與司機“更親近了”,對找旅店也不很在意了。
第三部分(從“可是這汽車拋錨了”至“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里”):寫汽車遭搶劫時一系列“不合情理”的事情,“我”遍體鱗傷時感受到“旅店”其實就在自己心窩里。
第四部分(從“我躺在汽車的心窩里”至結(jié)束):這是一段倒敘,寫“我”出門前與父親的一段對話,照應開頭。
四、挖掘小說的主題
1?要求:找出小說的“文眼”所在。(即體現(xiàn)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和作品主旨的部分)
明確:小說的文眼是:對“我”遭到搶劫后,躺在汽車里一番感想的描寫。即“我”雖然無限悲傷,但在同樣遍體鱗傷的汽車里,“外面風越來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開始感到暖和一點了。我感到汽車雖然遍體鱗傷,可它心窩還是健全的,還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窩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尋找旅店,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里”。
這一段描寫表明“我”在遭受挫折后并沒有失去希望,“我”還能感受到心底的“暖和”,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我”尋找的“旅店”其實就是自己的“心窩”,換句話說,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
2?討論:“旅店”在小說中的象征意義。
明確:在課文中,“旅店”本來是“我”一直要尋找的歇息的地方,但當“我”躺在汽車里感到一絲溫暖,并說“我一直在尋找旅店,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里”時,“旅店”就被賦予了象征意義,它象征著“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這是一個人在成長路途中必需的動力。
3?要求:歸納小說的主題。
明確:小說選取的故事是一個十八歲男孩初次出門遠行所經(jīng)歷的生活片段,寫了成長中的挫折與收獲。它告訴讀者:人生是復雜而曲折的,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遭遇到種種的艱難和挫折。但盡管如此,我們也不應灰心喪氣,而應在心里保存一分希望和勇氣,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起來,這也是成長中的收獲。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理清了小說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并在此基礎(chǔ)上,深入挖掘了小說的主題。這節(jié)課,我們將一起來品味小說中荒誕性描寫的作用,體會小說獨特而新奇的語言。
二、理解小說中荒誕性描寫及其作用
1?要求:小說中有許多“不合情理”的場景描寫,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荒誕色彩。仔細閱讀課文,找出這些描寫,思考“荒誕”性的發(fā)展過程。
明確:這些“不合情理”的描寫主要出現(xiàn)在文章的第二、三兩部分。
第二部分中,這篇小說的“荒誕”色彩就開始初露端倪,一些“不合情理”的因素開始出現(xiàn)。首先表現(xiàn)在司機突然轉(zhuǎn)變的態(tài)度上,他“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來”。而且還要“我”在車開得飛快時爬出駕駛室到車廂里去拿蘋果。當“我”問他到哪里去時,他說“開過去看吧”。其次表現(xiàn)在“我”不知目的地旅行上,“我”對找旅店也“根本不在乎”了,“我”似乎和那位司機一樣,“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對我們來說無關(guān)緊要,我們只要汽車在馳著,那就馳過去看吧”。
第三部分是小說的重點,種種“不合情理”的場景不斷出現(xiàn),給整篇小說蒙上一層荒誕的色彩。司機的舉動成為“荒誕”的先兆。他在汽車拋錨后“漫不經(jīng)心”修了一陣后,又在公路中央“很認真”地做起了廣播體操,做完以后又繞著汽車小跑起來。接著,五個騎自行車的農(nóng)民到來,他們似乎是毫無理由地搶劫車上的蘋果,并把試圖阻攔的“我”打倒在地。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那個司機卻無動于衷,只對“我”被打破的鼻子感興趣,小說的荒誕色彩越來越濃。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當“我”被第二批來搶蘋果的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來時,司機也參加到搶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搶走了。這個時候,小說的“荒誕”性達到了高潮。
2?討論:這些“荒誕”性描寫,在小說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提示:可以從對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對主題的揭示角度思考)
明確:第二部分中,司機態(tài)度的突然轉(zhuǎn)變,預示著后面將有不同尋常的事情發(fā)生,而“我”同樣不知目的地旅行,總有些讓人擔心,這也為下文的突變作了一定的鋪墊。第三部分中,“荒誕”性的描寫給讀者呈現(xiàn)的是一個強烈的沖突:“我”與搶劫者和司機的沖突,這是“我”與成人世界的沖突,更是“我”與外部世界的沖突,司機與其他人一起形成了“我”不能理解、給予“我”狠狠打擊的“世界圖景”。正因為其“荒誕”,從某一方面把“真相”濃縮了,使之更醒目地展現(xiàn)在“我”的眼前,寓示著“我”出門遠行遇到的挫折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
3?拓展閱讀
余華寫小說曾受到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的影響,卡夫卡的小說中有很多“不合情理”的荒誕色彩,比如《變形記》中那個人一早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了一只大甲蟲。可以課后閱讀《變形記》,比較一下余華與卡夫卡“荒誕”小說的異同。
三、體會小說新奇獨特的語言
要求:這篇小說的敘事語言很有新意,揣摩文中的精彩語言,試舉幾例,體會其中描寫的新奇之處和蘊藏的內(nèi)涵。(提示:可結(jié)合課后練習五進行)
例1:柏油馬路起伏不止,馬路像貼在海浪上。我走在這條山區(qū)公路上,我像一條船。
明確:把走路比作航海,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我”出門時內(nèi)心的激動喜悅和幾分不安,也暗示著出門遠行并不會一帆風順。
例2:我就這樣從早晨里穿過,現(xiàn)在走進了下午的尾聲,而且還看到了黃昏的頭發(fā)。
明確:這句話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來寫“我”出門遠行一天的奔波。“從早晨里穿過”,好像早晨是一片樹林,“下午的尾聲”則是把下午當成一首歌或一出戲,“黃昏的頭發(fā)”則會出現(xiàn)一個人的形象。這樣寫顯得歡快,充分抒發(fā)了“我”出門遠行的興奮心情。
例3:我看到那個司機高高翹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機的腦袋我看不見,他的腦袋正塞在車頭里。那車頭的蓋子斜斜翹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明確:這句話有兩個地方顯得新奇可笑。一是說司機“屁股上有晚霞”,把一俗一雅結(jié)合在一起,讓人覺得好笑。二是說車頭的蓋子“像是翻起的嘴唇”,也很新鮮,會讓人有一點擔心,就是司機會被“嘴唇”吞進去。這種感受也充分表達了少年初次出門遠行對外部世界的好奇。
例4:那個時候太陽要落山了,晚霞則像蒸氣似的在升騰。旅店就這樣重又來到我腦中,并且逐漸膨脹,不一會便把我的腦袋塞滿了。那時我的腦袋沒有了,腦袋的地方長出了一個旅店。
明確:這句話的有趣之處在于說“我的腦袋沒有了,腦袋的地方長出了一個旅店”。這樣突出了“我”急于找到旅店的心理,這時候“我”滿腦子想的都是旅店。
例5:我坐在地上爬不起來,我只能讓目光走來走去。
明確:這句話寫出了“我”被打倒在地的無奈,“只能讓目光走來走去”。這也說明“我”心里不甘被打敗,這是少年典型的不服輸?shù)木瘛?br>
四、全文總結(jié)
《十八歲出門遠行》的故事和主題都是很常見的,但在作者筆下卻呈現(xiàn)出另一種面貌,這主要源于小說那些悖于常情可又合乎常理的情節(jié),正如余華自己曾說:“人類自身的膚淺來自經(jīng)驗的局限和對精神本質(zhì)的疏遠,只有脫離常識,背棄現(xiàn)狀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邏輯,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實?!边@段闡述無疑可以作為對《十八歲出門遠行》的恰切注釋。而小說所剖示的“我”在青春初旅中的種種微妙的心情,則藝術(shù)地幫助小說完成了主題的揭示,小說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歡快與荒誕人生的陰暗丑陋構(gòu)成鮮明的審美反差和劇烈的碰撞,使小說具有很強的審美張力。
五、寫作訓練(課后完成)
要求:把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出門經(jīng)歷和從中得到的啟示寫下來,文體不限。
建議:文章中應有關(guān)于人生的思索,注重對特定環(huán)境中人物心情的描寫。
《十八歲出門遠行》必修三
經(jīng)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作為教師準備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nèi)容,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寫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十八歲出門遠行》必修三”,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nèi)容。
十八歲出門遠行
[學習目標導航]
學習提示
1、知識目標:了解余華及其代表作。
2、能力目標:養(yǎng)成初步鑒賞新潮小說的能力。
3、情感目標:懂得走上社會的艱難,并堅信前面的路越走越寬。
本文不同于傳統(tǒng)小說,理解難度較大,應多看一些對類小說的評論,提高鑒賞能力。
[背景知識互動]
知識積累
作家作品
余華,1960年出生,浙江海鹽人。曾就職于海鹽縣文化館和嘉興市文聯(lián),現(xiàn)定居北京從事職業(yè)寫作。1984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寫下了《十八歲出門遠行》、《現(xiàn)實一種》、《世事如煙》、《河邊的錯誤》、《鮮血梅花》等幾十個短中篇小說,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喚》、《活著》、《許三觀賣血記》,中篇小說集《我膽小如鼠》,隨筆集《靈魂飯》等多部。其作品已經(jīng)被翻譯成英、法、德、荷蘭、意大利、西班牙、挪威、日、韓等文在國外出版。其中《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許三觀賣血記》入選韓國《中央日報》評選的100部必讀書。曾榮獲意大利文學基金會頒發(fā)的1998年度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以及澳大利亞詹姆斯·喬伊斯基金會頒發(fā)的2002年度懸念句子文學獎。為近年十分活躍的新潮小說代表作家之一。
解題
讀本篇小說,我們會感覺到原來青春可以是一種經(jīng)歷,也可能是一個被記住的夢,揭示了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
識記要點
余華,當代作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中篇小說《我膽小如鼠》,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等,是新潮小說的代表人物。
三、重點字詞
翹起轉(zhuǎn)悠奔馳拋錨蜂擁
漫不經(jīng)心遍體鱗傷興高采烈
字詞鞏固
“翹”有兩個音,qiào,
Qiáo。
[教材優(yōu)化全析]
整合感悟
一、內(nèi)容詳解
內(nèi)容梗概:
十八歲的“我”開始了旅程,十八歲的青春開始被放逐在一個巨大的社會環(huán)境里,等待著“我的青春”的將會是什么?“我”面對一切都如此的放松,因為“我”總是被眼前的新鮮想像成一些“我”有限的記憶中已經(jīng)熟悉的過往,甚至于“我”的小聰明讓一支煙換取了免費搭車的喜悅,“我”有點沾沾自喜,出門是一件快東的事情??珊髞碜兞?,汽車拋錨了,一些人搶走了車上的蘋果,他們甚至打傷了阻攔的“我”,而蘋果的真正主人——司機卻在一旁漠不關(guān)心。最后,最后司機拿走我的行李,驕傲的離去,“我”成了唯一的受害者,孤零零站在拋錨的車前……
第一部分(第1段),表現(xiàn)迷蒙離奇、漂浮不定的感覺,令人宛若是在夢中。
他寫道:“柏油馬路起伏不止,馬路像是貼在海浪上。我走在這條山區(qū)公路上,我像一條船。”
小說一開篇,就如同一個夢的開始。突如其來,一個夢境、一個隨著起伏的海浪漂流的旅途開始了。當然,這是剪裁過的夢境。這個夢有一個中心,就是焦慮,就是企盼,因企盼而焦慮,愈焦慮愈企盼,就像夢中的孩童因尿急而尋找?guī)粯印5以敢獍阎魅斯珜ふ衣灭^的焦慮看成是尋找新的精神家園的焦慮。黃昏的來臨加重了這焦慮,于是夢的成分愈來愈強。
和所有初次步入社會的年青人一樣,“我”也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對所看到的事物充滿了幻想,“我”雖然走了好長好長好久好久的路,可“我”一點也不覺得累。也真實的寫出了年青人的感受。夢境與現(xiàn)實結(jié)合的天衣無縫。
第二部分(“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腦袋的地方長出了一個旅店”,寫汽車突然鉆出來,又突然拋描。
第一次出門遠行的“我”遭遇到很多事情。
一是我的問路沒有得到一個明確的回答,可我還對他們充滿了欣賞。初出家門的心情,覺得一切都是美好的,這符合自己第一次出門遠行希望自己親自闖一闖看一看的愿望,同時也沒有感覺到找不到旅館會帶來危害。
二是在第一次攔車沒有成功,但“我”很高興;而第二次被拒絕時我卻著急了。這是為什么呢?第一次我沒有料想到攔車不成功帶來的危害,反而覺得很有意思無所謂,而第二次我感覺到了現(xiàn)實的嚴峻開始逼迫自己,所以著急起來。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處總在誘惑我,誘惑我沒命地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個高處,中間是一個令人沮喪的弧度?!?/p>
這里描寫的感覺,是部分神經(jīng)被抑制的感覺,是一種無法擺脫的強迫癥,也是對希臘神話中推巨石上高山的西緒弗斯故事的一種改造。人生總是陷在這種荒謬的永無止境的追求之中,一直到最后一刻。這里包含著人類生活中最常見的、誰也無力擺脫的公式,人永遠是這公式的證明材料,圣賢豪杰.無一例外。這是真正的夢。
“盡管這樣我還是一次一次地往高處奔,次次都是沒命地奔。眼下我又往高處奔去、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車?!逼囃回5爻霈F(xiàn)在“我”的視野里,而且是毫無道理地對著我開來,沒有任何前因后果,正合夢的特征。汽車是確定的,但汽車的出現(xiàn)卻是不確定的,它隨時可以莫名其妙地出現(xiàn).又隨時可以莫名其妙地消逝。就如同《鄉(xiāng)村醫(yī)生》中那突然從窗框中伸進來的紅色馬頭一樣。馬從何處來?何須問,問就是多管閑事。但馬頭畢竟從窗框中伸進來了,這一事實是確定的。
第三部分(“司機在公路中央做起廣播操”-“可他把我的背包搶走了”),寫汽車被搶。
隨即“我”搭上車。隨即汽車拋錨。
這也許是司機的詭計,也許是真正的拋錨。后來,一群老鄉(xiāng)擁上來把車上裝載的蘋果搶走,“我”為保護蘋果被打得滿臉開花。
司機的臉上始終掛著笑容(笑容是確定的,為什么笑?笑什么?不知道),并且搶走了“我”的書包和書,然后拋掉車輛,揚長而去。
小說的精彩之處即在于;司機與那些搶蘋果老鄉(xiāng)的關(guān)系下的巨大謎團,這也是余華在這篇小說里施放的一顆煙幕彈。如把這定為一個方程式,那么這方程是個不定式,它起碼有兩個以上的根,存在著無數(shù)的可能性。確定的只是事件的過程。因為存在著許多可能性,事件的意義也就等于被徹底瓦解、事件是無邏輯的,但又準確無誤。為什么?鬼知道。對這篇小說進行確定意義的探討,無疑是一種愚蠢的舉動。當你舉著一大堆答案向他征詢時,他會說:我不知道。他說的是真話。
這是一個關(guān)鍵的情節(jié),原本高高興興走出家門的“我”轉(zhuǎn)為了憤怒和悲傷。一汽車的蘋果和“我”的背包被人搶了,這對于第一次出遠門的“我”來說,社會出乎意料的殘酷:設想的美好與實際社會中存在的暴力、欺騙、背叛構(gòu)成強烈反差。
這一部分,虛幻的東西多了起來,一撥一撥的人不知從什么地方鉆出來,而且不大講話,不講道理。如土匪似的搶劫,卻又那么自然。搶的場面很激烈,但作者的想要揭示的重點似乎不在這里,仍然扣緊“我”的體會去寫,而不是揭露什么。
看似出人意料來得十分突然,其實如果回顧“我”的全部遭遇,現(xiàn)實是有提前的警告的。問路、攔車都是生活對我的小提示,但是初出家門社會經(jīng)驗不足的我沒有能夠從人們對我的敷衍和冷漠中注意到現(xiàn)實社會潛在的危險,更沒有能夠開始總結(jié)人生的經(jīng)驗,所以與社會的提醒擦肩而過。
汽車接二連三的被搶,“我”也接二連三的被打,而且最后還看到了和我“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抱著我那個紅色的背包”。那“我”該怎么辦呢?進入了下一個層次。
第四部分(“我看著拖拉機爬上了坡”-結(jié)尾),“我”蜷縮在汽車的心窩里,感到自我的修復和感化,他發(fā)現(xiàn)旅店竟就在這里。
“我”被突如其來的殘酷現(xiàn)實沖擊得遍體鱗傷,躲在一個四面透風的駕駛室里,周圍漆黑一片狂風呼嘯,“我知道自己的心窩還是暖和的”,因為我發(fā)現(xiàn)了旅店,發(fā)現(xiàn)了自己內(nèi)心中原來潛藏著精神棲息地(如:希望、執(zhí)著、正義……)。
經(jīng)歷了現(xiàn)實社會殘酷的我,體會到理想與現(xiàn)實沖突的“我”,能夠在是與非面前做出正確選擇并堅持下去的“我”,發(fā)現(xiàn)自己內(nèi)心深處精神力量的我毫無疑問和初出家門時的“我”不同了,這個不同我們就把它概括“成長”二字。
結(jié)構(gòu)網(wǎng)絡
問路-含混回答(欣賞)
攔車-一閃而過(高興)
請求-冷漠拒絕(焦急)
搭車 毆打
搶劫 嘲笑(憤怒悲傷) 被搶
美好→殘酷
(出乎意料之外,
人生設想碰壁)
“我”→
迷蒙離奇、漂浮不定
不確定的、令人難以捉摸的情境(夢境與現(xiàn)實的結(jié)合)
問 路
沒有明確的答復
1次高興
攔車
2次著急
沒有成功
人物形象模糊,有朦朦朧朧的感覺
這一部分的情節(jié)似乎很溫馨,沒有旅館,沒有人指路,沒有人愿意讓他搭車,可忽然有一個拋錨的汽車讓他產(chǎn)生了希望,可希望過后又是失望,汽車又拋錨了。內(nèi)容基本是寫實,但人物有些模糊,尤其是那個汽車司機,到底是個什么性格的人,是個什么樣的人,自始自終沒有讓讀者看清楚。第一次出門的“我”卻感覺“那個時候我們已經(jīng)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了”。寫出了“我”的人生經(jīng)驗的淺薄。
汽車被搶
“我”挨打 司機搶包 其他人
憤怒 高興無表情
青春初旅的明朗歡快與荒誕人生的陰暗丑陋構(gòu)成鮮明的反差和劇烈的碰撞
“我”該怎么辦?
是的,他也不知道。夢是沒有確定的意義的,夢僅僅是由一系列事件構(gòu)成的過程,它只能是作為夢存在著。詮釋這類小說,如同為人圓夢一樣,除了牽強附會、胡說八道之外,你還能說些什么呢?
“我”→
遍體鱗傷
↓
身體、心靈
沒有放棄
有希望
(心窩還是暖和的)
同學們你們想一想,在你們的成長中哪些東西是重要的,可以帶給我們成長中的啟發(fā)?
二、技巧鑒賞
1、小說自始至終充滿了種種不確定的、令人難以捉摸的情境。
莫言曾把余華稱作是“當代文壇上第一個清醒的說夢者”,認為《十八歲出門遠行》是一篇“條理清楚的仿夢小說”。的確,開頭表現(xiàn)迷蒙離奇、漂浮不定的感覺,令人宛若是在夢中。而小說愈發(fā)展則夢的成分就愈強:汽車突然的出現(xiàn),后來又突然的拋錨;老鄉(xiāng)涌上來搶蘋果,“我”為保護蘋果被打得滿臉是血,而司機不僅對發(fā)生的一切視若不見,還對著“我”快意地大笑不止。整個過程猶如發(fā)生在夢境里一般,充滿了怪誕和不可思議。
余華曾說:“人類自身的膚淺來自經(jīng)驗的局限和對精神本質(zhì)的疏遠,只有脫離常識,背棄現(xiàn)狀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邏輯,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實?!边@段闡述無疑可以作為對《十八歲出門遠行》的恰切注釋,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到西方現(xiàn)代文學和哲學思潮對作品
的影響。荒誕派作家尤金·尤奈斯庫說過:“荒謬就是沒有目的……人感到迷惘。他所有的行為成為毫無意義、荒誕不經(jīng)和沒有用處。”余華正是用一種極而言之的“仿夢”的方式,生動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誕無常和青年人在這種荒謬人生面前的深刻迷惘,而作
品所剖示的“我”在青春初旅中的種種微妙的心情,則印證了存在主義大題海德格爾關(guān)于心情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人被拋入世界后首先產(chǎn)生的是種種心情的理論,藝術(shù)地完成了對人的存在命題的揭示。小說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歡快與荒誕人生的陰暗丑陋構(gòu)成鮮明的反差和劇烈的碰撞,使其具有了很強的審美張力。
2、本篇小說充分向讀者展示了文學語言的特權(quán)。
這種獨特的語言跳出了被日常生活圍困的經(jīng)驗,讓想象力獲得自由。余華使用一種“虛偽的形式”描繪事物形態(tài)。種種形式放棄了常規(guī)世界提供的規(guī)則和邏輯,尋求自由自在的更為貼近精神世界的語言表達方式。即在脫離常識的正確邏輯系統(tǒng)下運行的語言形式。如:胡須定居在下巴上;汽車車蓋是翻起的嘴唇;晚霞存在于屁股上,司機在個人財產(chǎn)被侵犯是無動于衷......諸如此類。作者要表述的不是希奇古怪的事件發(fā)展或人物舉動,而是背后隱藏的個人情緒與內(nèi)心感觸。也就是以一種冒險的方式來剖析描繪一個人的精神世界。
3、虛假和真實的統(tǒng)一。
父親所說的“外面的世界”對初行的十八歲少年來說是個過于龐大以至于不可知的世界。余華將少年處在外部世界之后的內(nèi)心感受外化出來,虛構(gòu)成文中的種種情景。不斷起伏的柏油公路,暗示西西弗式的折磨,爬上高處再滑向低處,如此循環(huán),少年始終看不到旅店。但是有一輛破汽車停在低處。這汽車可理解為一次有失敗可能的機會(當然少年不這么想,他天真意氣,認為搭汽車非常了不起)或前行動力。隨著汽車的迅速瓦解,少年到達旅店的希望也在急劇削減。那么作為此行目的地的旅店呢?少年從頭到尾惦記著的旅店,它象征著歸宿,理想的歸屬,精神世界的歸屬,有家一樣的溫暖感覺和踏實感。紅色背包是少年從家里帶出來的唯一東西,也是他全部家當。背包象征著少年的純潔品格和童年記憶。在失去背包后,“只有遍體鱗傷的汽車和遍體鱗傷的我?!薄拔摇苯?jīng)歷了一系列現(xiàn)實挫折之后,同時也經(jīng)歷了蛻變,但并沒有蛻變?yōu)樗緳C那樣的人(司機象征成熟的現(xiàn)實態(tài)度)。如余化所說“小說傳達給我們的應該是象征的存在”,顯然,《十》中許多特定的情景和事物都被賦予了路標意義,作者有意安放,讓我們朝所指方向前進。情節(jié)顛覆常理,一切在真實的名義下虛構(gòu)進行。
技巧拾零
學習鑒賞小說的方法(三)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小說,要以人物為中心。具體到每一篇小說時,可先從理清故事情節(jié)入手,分析故事情節(jié)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這樣可以總體上把握小說的內(nèi)容。在理清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chǔ)上,再來分析小說的主要人物。
分析小說中的人物,要分析出鮮明獨特的性格。要分析出人物性格的差異。盡管有些人物的性格、脾氣看上去很相似,但仔細分辨一下,還是可以看出各種差異來。還要分析人物性格的特征,包括外部的和內(nèi)心的。最能顯示人物的個性特征的,是生動而典型的細節(jié)。
分析小說中的人物,要分析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有以下三點值得注意:①要分析出人物行動的理由;②要分析人物心理變化的原因;③要分析人物的內(nèi)心本質(zhì)。只有分析出人物靈魂深處的內(nèi)心世界,人物才有生命,才能活起來,才能有真實感。
分析小說中的人物,要分析出環(huán)境描寫對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也有二點值得注意:①要分析出特定色彩的環(huán)境。我們要看到環(huán)境描寫和人物描寫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為刻畫人物性格服務,這樣才能加強作品的感染力和說服力。②要分析出環(huán)境描寫和人物描寫協(xié)調(diào)一致。通過環(huán)境描寫,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間接地暗示人物性格,讀者從環(huán)境描寫中能窺測到人物性格的端倪。
三、體裁知識
短篇小說和小小說的特點在“短”。短篇小說一般幾千字,容量小,情節(jié)簡單,人物少。茅盾在《關(guān)于短篇小說的談話》中說:“一般地說,短篇只截取生活中的一個片斷或橫斷面來顯示生活的意義。它往往只有一個主人公,一條線索,往往只寫幾個小時或幾天之內(nèi)集中發(fā)生的事,但應該使讀者看了以后可以聯(lián)想到更遠更多的事?!崩纭尔滅鞯亩Y物》,就是截取圣誕節(jié)夫婦互贈禮物的生活片斷,表現(xiàn)了“愛”的偉大和圣潔。有的短篇小說,把一個人的大半生或一生中的一些生活片斷連綴起來,構(gòu)成一個故事。鄭振鐸說:“短篇小說確是一幅雖短小而又完美的山水畫,不能再添一筆,也不能再縮小一點的。它又像古拙的盆松,雖矮小而有凌霄的氣概,決不能也不必再用什么手段把它增高增大的。”引自承仁義主編《學海飛鵬·鄭振鐸筆下的人力車夫》。
比短篇小說還“短”的,是小小說。一般是幾百字,多則一兩千字,不過是一兩個人物和瞬息場景的掃描。如《“諾曼底”號遇難記》,寫“諾曼底”號哈爾威船長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難關(guān)頭,勇于決斷,沉著指揮,忘我救人,在死亡面前,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英雄形象。茅盾對小小說作過概括:“其一,小小說的故事極為簡單,有的乃至竟可以沒有故事,而只有人物在一定場合中的片斷行動。其二,可是這樣的‘鏡頭’卻勾勒出人物的風采及其精神世界?!币浴抖唐≌f的豐收和創(chuàng)作上的幾個問題》,《茅盾文藝評論集》。
美文品讀
半夜了,天空滴著露水。在田野里,它滴在拔節(jié)生長的高粱棵上,在土墻周圍,它滴在發(fā)紅裂縫的棗兒上,在寬大的場院里,滴在年輕力壯的芒種身上和躺在他身邊的大青石碌碡上。
這時候,春兒躺在自己家里炕頭上,睡的很香甜,并不知道在這樣夜深,會有人想念她。她也聽不見身邊的姐姐長久的翻身,和夢里的熱情的喃喃。養(yǎng)在窗外葫蘆架上的一只嫩綠的蟈蟈兒,吸飽了露水,叫的正高興;葫蘆沉重的下垂,遍體生著像嬰兒嫩皮上的茸毛,露水穿過茸毛滴落。架上面,一朵寬大的白花,挺著長長的箭,向著天空開放了。蟈蟈兒叫著,慢慢爬到那里去。
[教材實例探究]
小說結(jié)尾寫道:‘于是我歡快地沖出了家門,像一匹興高采烈的馬一樣地奔跑起來?!@讓我們想起《小馬過河》這則寓言,這篇小說也可以看作一篇有關(guān)人生之河的寓言,其中的深淺要靠自己的雙腳勇敢地去嘗試。
把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出門經(jīng)歷和從中得到的啟示寫下來。文體不限。
解析:課文所講的“我”的第一次出門經(jīng)歷是一次人生的教育,作者并沒有在失敗面前被嚇倒,而是充滿了希望。
答案:給大家提供一首歌詞來開闊思路(高楓的《出門在外》):“如果一個人出門在外,故鄉(xiāng)就變得更可愛,那種感覺那種滋味,語言難表達出來。他鄉(xiāng)的風光也并不壞,世界各地都很精彩,就是有那么一點遺憾在夜里感慨,故鄉(xiāng)在視線的最遠方,朋友怎么樣父母怎么樣,故鄉(xiāng)在視線的最遠方,他們可否變了樣想忘也忘不了,偷偷流的眼淚,不讓月亮星星看見,偷偷流的眼淚,不讓車輛行人看見,走吧,還要靠自己把夢實現(xiàn)!”
規(guī)律總結(jié)
這道題,讓同學們把課文與課外結(jié)合起來,是結(jié)合同學們的人生經(jīng)驗,寫出自己真實的個性感受,使他們有話要說,有話要寫。
[教材習題解析]
方法點撥
一、故事梗概見“內(nèi)容詳解”。一般認為青春可以是一種經(jīng)歷,也可能是一個被記住的夢,揭示了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
二、1、小說一開篇,就如同一個夢的開始。突如其來,一個夢境、一個隨著起伏的海浪漂流的旅途開始了。這個夢有一個中心,就是焦慮,就是企盼,因企盼而焦慮,愈焦慮愈企盼,就像夢中的孩童因尿迫而尋找?guī)粯印?/p>
2、寫出了第一次獨立遠行的興奮,用這樣的肖像描寫寫出這樣的心情,很形象。
3、寫出了對旅館的熱切盼望。這是一個非常形象的說法,大腦中充斥著旅館的思想。
4、理想的社會與殘酷和現(xiàn)實的強烈對比,在“我”身上的表現(xiàn)的尤為明顯。
5、環(huán)境描寫與人物心情是相輔相成的,現(xiàn)實的殘酷使得“我”對目前的局面充滿了失望。
6、雖然第一次出門即摔得遍體鱗傷,但“我”仍然沒有失去信心,失去勇氣,在實際鍛煉中成長起來了。
一、同學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談談看法,要有理有據(jù)。
二、“重要的句子”是指這些句子對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考查的重點一種是結(jié)構(gòu)比較復雜的句子;一種是有些內(nèi)涵較為豐富的句子。對那些內(nèi)涵較為豐富的句子,一是要對文章的整體把握,二是要對每個段落作一完整分析,三是結(jié)合上下文、主旨、人物形象作分析,才能得出較為準確的結(jié)論。
[知識應用自測]
思路導引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A仙鶴丘壑喝彩赫赫有名溘然長逝
B餓殍乘桴孵化怫然作色春風拂面
C倔強崛起譎詐精神矍鑠攫為己有
D慰藉籍貫舟楫嫉惡如仇即景生情
2、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泥淖勵行節(jié)約煞費苦心事出于沉思,義歸于翰藻
B戲謔插科打諢瑕不掩玉一言以蔽之
C馬廄改弦更張應運而生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D安謐宛然可見根深蒂固老驥伏歷,志在千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shù)囊唤M是()
①從這里可以感受到封建文化對小說創(chuàng)作的殘酷__,也更可以感覺到那些古典現(xiàn)實主義大作家和他們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貴。
②當讀到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時,我們當然知道它的意思并不__字面所傳達的,它有著更為深遠的含意。
③二十多年來,這個教人自強不息的回答總是像__在夜霧茫茫的大海上的一座燈塔,若隱若現(xiàn),時明時暗,照著我的人生航程。
④“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眱删湓捒梢岳斫鉃榕拥淖哉Z,或理解為她因為自己的熱情主動而顯得___,想極力掩飾自己的_____。
A鎮(zhèn)壓在于聳立荒唐羞愧
B扼殺在于佇立荒唐羞窘
C鎮(zhèn)壓限于聳立唐突羞愧
D扼殺限于佇立唐突羞窘
4、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的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法律專家表示:中國國安單位系統(tǒng)編制和臺灣不同,依縣市鄉(xiāng)鎮(zhèn)不同層級有不同層次的監(jiān)督方式;他呼吁臺商,凡是涉及政府機關(guān)的機密資料,最好不要碰觸。
B、1月16日早晨6月58分,遼寧省海上搜救中心,接到交通部海上搜救中心指令:《利達洲18》油輪在北緯3939,東經(jīng)1210起火,請作好救助遇險人員準備。
C、在新春佳節(jié)來臨之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7日到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向在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試點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表示親切慰問和崇高敬意,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表示節(jié)日祝賀!
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精神領(lǐng)袖亞辛警告說:“以色列的‘定點清除’必將激化巴以沖突?!?/p>
1、形似字錯讀,大都因為沒有看清它們的細微差別,要注意這一點。
2、字形的考查的重點是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正確使用漢字的能力,這里的漢字也并非所有的漢字,而是一些特殊的、容易用錯的字。
3、正確使用一般實詞,包括三點:①理解詞義是正確使用詞語的基礎(chǔ);②正確使用同義、近義詞,在這類題中,考生必然根據(jù)語境,仔細推敲這些詞語之間的細微差別,才能寫出正確答案。③近義詞的辨析是一般實詞使用的重點,其辨析的關(guān)鍵是同中求異,找出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別。
4、標點符號的用法與句意有極大的關(guān)系,可以說,不了解句意,也就用不好標點符號,因此用好標點符號是以理解句意為基礎(chǔ)的。
高考考查的標點符號覆蓋面較廣,重點是容易用錯的標點符號,而且往往與句子的思路層次結(jié)合起來,進行綜合性的考查。
閱讀下面一篇小小說,按要求回答。
兒子睡中間
小宇以幼兒園中班程度的判斷力瞅著媽媽,固執(zhí)地搖搖頭。
她仍好言相勸:“宇兒,乖啊,你爸就在家半晚上,你睡中間,老蹬他怎么辦?”
“捆住我的腳唄?!毙∮钯囋诖仓虚g,淚光閃爍?!鞍趾瞄L好長不來家了,要挨爸,就挨!就挨!”
他停了電動剃須刀,撥撥兒子會動的小耳朵:“好好,宇兒挨爸。爸挨著你,爸在中間,你靠里,當?shù)谝幻?,好?”
“那我又挨不上媽了?!毙∮钏餍员Я苏眍^,堅守著他越發(fā)認為重要的好地方。
“宇兒!媽生氣了啊,你要淘氣,你爸就再也不回來了。”
“就回來!就回來!我們班的小朋友,都挨著爸爸媽媽,就我老沒爸?!毙∮詈梦鼏眩瑖聡聜鹦膩怼?/p>
他忙硬臉貼軟臉抱了兒子,少了半截中指的手,在兒子的小屁股蛋兒上摩挲?!昂煤茫顑核虚g,誰欺負我們了?爸可不答應?!?/p>
“樹誠,你別慣他。”妻回他脆脆一掌。他笑笑,朝妻眨眨眼。
小宇破涕為笑,嫩藕似的肥腿把床跳得咚咚響,小雞雞在褲衩里一顛一顛,嘴里念念有詞:“水啊水,我愛你,每天用你把手洗。阿姨夸我真干凈,爸爸媽媽真歡喜?!?/p>
“行了,別歡喜了。你爸坐了一天車,累著呢?!彪S她話落,日光燈滅,壁燈亮,夢境般的妃紅。
“爸,”兒子小嘴出氣溫軟,奶甜味,“明天你帶我一天吧?!?/p>
“不行,明天爸爸就走了?!?/p>
“就送我上幼兒園,就送一次嘛?!?/p>
她嚴厲了:“你到底睡不睡?早跟你說過,你爸明早兩點鐘走?!?/p>
小宇詭秘一笑,拱著她耳朵:“爸不走了?!?/p>
“你爸說的?”大人的心竟然一跳。
“不是。我把軍帽藏在小人書下面了,他走不了。”
她笑。他笑。小宇笑。緋紅色幻成幽藍,月光將竹影折上窗簾,唰唰啦啦作響。
“爸,上次你說不走,又走了。你得給我講故事?!?/p>
“短的?!?/p>
“長的?!?/p>
他折中:“不長不短。睡中間,就講中的?!?/p>
從前呀,有個小孩子割草。一個老師問他,割草干嘛?他說,賣錢。賣錢干嘛?蓋房。蓋房干嘛?娶媳婦。誰教你這樣說的?我爹。你爹是誰,鄭瞎子。那娶了媳婦又干嘛?生小子。生了小子干嘛?割草。孩子,跟我讀書,讀了書,就不受窮了。
“后來呢?”
“后來小孩就讀了書,成了大孩。啊——哈——”
“再后來呢?”
她接口:“再后來,長大成人,當了兵。再后來,有了兒子,兒子沒割過草,可還特別淘氣。再后來,他去打仗,兒子問媽媽:爸干嘛去了?媽媽說,爸爸割草去了。背著兒子,媽媽偷偷哭。再后來,他從前邊回來路過家,只呆半晚上。好了,別纏你爸了?!?/p>
“那你再給我講個故事?!?/p>
“哼個歌吧?!?/p>
“那你閉上眼睛。”
“搓著背哼。”
讓我們蕩起雙漿,小船兒推開波浪……
唱,拍;越唱越遠,越唱越輕。第五首沒唱完,她已和兒子換了位置。
“宇兒睡了,樹誠。”
丈夫呼呼大睡。親親他的肩,汗咸味。
她呆呆枕著臂。鬧鐘嘀嗒,不再似機槍嗒嗒。
床上月影匆匆移了幾尺。
一點鐘。
“樹誠,醒醒吧?!?/p>
他翻個身,嘴里粘粘嚼動,鼾聲愈發(fā)沉悶悠長。
她親親他的肩,又分寸極好地咬一下,忙轉(zhuǎn)臉裝睡。
他騰地坐起:“有情況?”下了地,迷迷登登亂摸,撞到立柜上,“媽的,通信員!”
忽地浴了滿屋溫馨的緋紅。
妻的臉?!?/p>
5.小說開頭有什么特點?為什么要這樣開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說要寫得精練,就要注意合理的省略,毫不留情地剔除多余部分,要讓文中的每句話,盡可能多地擴大信息容量。下面一句話主要是描繪父親對兒子的疼愛之情,除此之外,還包含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他忙硬臉貼軟臉抱了兒子,少了半截中指的手,在兒子的小屁股蛋兒上摩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是。我把軍帽藏在小人書下面了,他走不了?!边@里的“軍帽”,在作者起初構(gòu)思時,曾打算寫成車票、錢包之類,因為它們能更有效地阻止人行動,但后來是寫成“軍帽”,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原稿結(jié)尾一句為:“妻的淚臉。”后改為:“妻的臉?!睂ⅰ皽I”字刪去。這樣改動,有什么效果?
這是一篇千字小說。由于它文字十分凝練,篇幅非常短小,所以稱之為“小小說”。這篇小小說的視角新穎,構(gòu)思精巧。作者緊緊抓住“兒子睡在中間”這個凝聚點來寫,文中情趣橫溢,氣氛濃郁,格調(diào)清新,父子情、母子情、夫妻情,盡在其中,在看似漫不經(jīng)意的文筆之中,處處透露出深沉的內(nèi)涵,令人感染,給人啟示。
應用自測解析
1、C(A項“溘然長逝”中的“溘”讀“kè”,其他均讀“hè”。B項“餓殍”中的“殍”讀“piǎo”,其他均讀“fú”。D項中“慰藉”中的“藉”讀“jiè”,其他讀“jí”。C項均讀jué。)
2、C(A項“勵行節(jié)約”的“勵”應為“厲”;B項“瑕不掩玉”中的“玉”應為“瑜”;D項“老驥伏歷”中的“歷”應為“櫪”。)
3、D(“扼殺”比喻壓制、摧殘使不能存在或發(fā)展(多用于對人才或文學);“鎮(zhèn)壓”指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活動(多用于政治)?!安辉谟谧置嫠鶄鬟_的”是字面一點意思都傳達不出來,“不限于字面所傳達的”是字面能傳達出一部分意思?!奥柫ⅰ币话阒负芨叽蟮慕ㄖ蛏矫},而“佇立”指長時間的站著,指人或擬人化的東西?!疤仆弧敝竵y闖、冒犯之意,而“荒唐”指(思想、言行)錯誤到使人覺得奇怪的程度,顯然原句的意思并非如此?!靶呔健眰?cè)重于“窘”,“羞愧”側(cè)重于“愧”,詩中的女子無“愧”可言。)
4、D(A項冒號改為逗號,B項書名號改為引號,C項嘆號改為句號。)
5.開頭第1句話,就把故事發(fā)生的場景交代清楚:床上。引出小說中的主要人物。而且把故事的矛盾引出:媽媽希望兒子不要睡在他們的中間,而兒子堅決不肯。自然引出對話,從而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這樣使作品篇幅短小,情節(jié)緊湊而有節(jié)奏感。
6.交代了這位軍人曾經(jīng)歷過激烈而殘酷的戰(zhàn)斗。
7.換成“軍帽”,既起到了和錢包等別的東西一樣阻止爸爸離家的作用,又交代了爸爸的身份。
8.這樣改動,更加含蓄,也可以給讀者留下想像的余地,艾怨?嗔怒?悲傷?……刪掉一個字,更增加了作品的感情力量和語言容量。
《十八歲出門遠行》教學設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教師在教學前就要準備好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chǔ),幫助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zhì)量。教案的內(nèi)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十八歲出門遠行》教學設計”,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十八歲出門遠行》教學設計
編入高中新教材的余華的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講述了一個離奇的故事,故事情節(jié)極不合情理,而語言新奇獨特、別具一格。教學時應首先讓學生對余華及先鋒小說的特點有一個初步了解,為后面理解小說主旨做好鋪墊。其次應注重閱讀文本,在反復閱讀的基礎(chǔ)上,通過討論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荒誕情節(jié)背后隱含的寓意,把握小說人物的情感變化,體會新奇獨特的語言給小說帶來的很強的可讀性,以及這種獨特的修辭方式在表達內(nèi)容上的作用。再次要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化認識,滲透健康快樂的生活態(tài)度和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切入點
小說無論在內(nèi)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與傳統(tǒng)小說明顯不同,這為教學時從不同角度切入提供了可能:
1.從關(guān)鍵詞“旅店”切入。“旅店”一詞在小說中共出現(xiàn)19次,主人公在文中不斷重復要尋找“旅店”,最后發(fā)現(xiàn)“旅店”竟是那遍體鱗傷的“汽車”,小說中的人、事、情幾乎都與“旅店”(汽車)有關(guān),可以“旅店”為輻射源生發(fā)聯(lián)想,引出討論、探究的話題。
2.從關(guān)鍵句切入。類似“我還沒走進一家旅店”的句子竟在小說中出現(xiàn)了5次,結(jié)尾部分的“我一直在尋找旅店,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里”和它們遙相呼應,這句話為什么不斷出現(xiàn)?與文章主旨有什么關(guān)系?通過這一問題的探究,帶動對全篇的理解。
3.從情節(jié)切入。這篇小說中有哪些荒誕的情節(jié)?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4.從情緒切入。主人公在尋找旅店的過程中,情緒的不斷變化,構(gòu)成了小說的一條線索,情緒是怎樣變化的?通過回答該問題,牽引情節(jié),體味主旨。
教學時要關(guān)注小說的兩條線索:一、“我”自始至終在尋找“旅店”;二、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我”的情緒在不斷變化。設計時可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從整體感知入手,找好切入點,然后深入體味,總結(jié)提升,最后拓展延伸。
教學步驟
一、課前準備:了解相關(guān)資料,相互交流
(為理解課文做相關(guān)知識準備,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精神。)
余華,浙江海鹽人。1984年開始發(fā)表小說,是中國內(nèi)地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說受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荒誕小說的影響?!妒藲q出門遠行》是其成名作,顯示出了一種與傳統(tǒng)小說不同的現(xiàn)代特色。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世事如煙》、長篇小說《活著》《在細雨中呼喊》及《戰(zhàn)栗》。其中《活著》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其作品中純凈細密的敘述,打破了日常的語言秩序,組織起一個自足的話語系統(tǒng),并且以此為基點,建構(gòu)起一個又一個奇異、怪誕、隱秘的獨立于外部世界的真實的文本世界。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18歲,陽光燦爛的日子,剛剛走出了夢幻的花季雨季,青春涌動的你多么想探尋一下更為遙遠的世界!可是,當你真的走出去之后,外面的世界會像你想像的那樣嗎?《十八歲出門遠行》講述了一個18歲孩子初次出門遠行的故事,或許對你認識這個世界有些啟發(fā)。
2.速讀課文,然后回答:小說主要講了什么事情?涉及了哪些人物?
(初步感知,對小說有一個大體了解。)
明確:小說描述了一個18歲孩子初次出門遠行所經(jīng)歷的一些奇怪的生活片段;小說主要寫“我”“司機”“搶劫者”之間的矛盾沖突。
三、研習新課,討論探究
1.小說中的“我”一直在尋找什么?尋找的過程及結(jié)果怎樣?
(從關(guān)鍵詞“旅店”切入,涉及全篇。)
明確:“我”第一次出遠門,需要“旅店”,但沒有人告訴“我”前面是否有“旅店”。在黃昏來臨的時候,“我”感到了自己無所依靠,于是“我”拼命地到處尋找“旅店”。沒有找到“旅店”,但“我”搭上了車,暫時的舒服讓“我”滿足。不幸的是汽車拋錨了。為了維護正義,“我”付出了遍體鱗傷、無限痛苦的代價?!拔摇弊罱K尋找到了“旅店”———被搶劫的傷痕累累的“汽車”。
2.尋找“旅店”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哪些不合情理的事?
(閱讀文本,了解、體味情節(jié)。)
明確:司機態(tài)度突然轉(zhuǎn)變,“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來”,而且還要“我”在車正開著時去車廂取蘋果;當我問他去哪里時,他說“開過去看吧”,“我”旅行時沒有目的,司機也不在乎方向,只要汽車跑著就行;汽車拋錨時,司機竟能在旁邊“認真”地做起了廣播體操;有人搶劫車上蘋果,他竟無動于衷,只對“我”被打破的鼻子感興趣;最后司機參加到搶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搶走了。
3.這些荒誕情節(jié)在小說中起什么作用?
(閱讀文本,從字里行間體味句外之意。)
討論歸納:荒誕的情節(jié)能更突出地揭示主題。“我”與搶劫者和司機的沖突,代表了“我”與成人世界的沖突,更是“我”與外部世界的沖突?;恼Q的情節(jié)顯示了荒誕社會中荒誕的生活。
4.“旅店”在小說中有什么象征意義?
(在閱讀的基礎(chǔ)上,鼓勵學生的獨特理解,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
討論歸納:“旅店”是漂泊的靈魂的棲息地,是一處暫時或長久的寄托地。當“我”躺在汽車里感到一絲溫暖,并說“我一直在尋找旅店,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里”時,“旅店”被賦予了“我”心底的一點希望、一份力量,小說在凄婉的傷感中顯示了一點亮色。
5.在尋找“旅店”的過程中,主人公的情緒有什么變化?原因是什么?
討論歸納:“我”的情緒一直在變化———“我”期望、失望;期望、出乎意料、大大失望;期望、更出乎意料、完全失望?!拔摇钡那榫w變化來自客觀世界的不可捉摸,想像中的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相差甚遠。
四、總結(jié)提升
(由局部到整體,深層把握。)
小說通過描述一個18歲男孩初次出門遠行的經(jīng)歷,反映了孩子世界與成人世界的矛盾沖突,以及涉世未深的孩子對現(xiàn)實世界的困惑、恐懼。它提醒讀者,人生是復雜多變的,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困難與挫折,同時也會有諸多收獲。
五、講述個人初次遠行的經(jīng)歷或成長中的煩惱,探討面對成長中的挫折、困惑,該怎樣調(diào)控好自己的心態(tài),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深化情感體驗。)
六、拓展作業(yè)
(將閱讀延伸到課外,讀寫緊密結(jié)合。)
1.課后閱讀卡夫卡荒誕小說《變形記》,比較一下與余華小說的異同。
2.寫下你初次出門遠行的經(jīng)歷和感受,以及從本文中受到的啟示。
我迷戀上了街道上的大字報,那時候我已經(jīng)在念中學了,每天放學回家的路上,我都要在那些大字報前消磨一個來小時。到了70年代中期,所有的大字報說穿了都是人身攻擊,我看著這些我都認識都知道的人,怎樣用惡毒的語言互相謾罵,互相造謠中傷對方。有追根尋源挖祖墳的,也有編造色情故事,同時還會配上漫畫的,漫畫的內(nèi)容就更加廣泛了,什么都有,甚至連交媾的動作都會畫出來。(摘自余華《余華自傳》)
余華的所有努力最終抵達的并不是憤怒或詛咒、感傷或抒情,他要求的是在關(guān)心內(nèi)心時讓內(nèi)心敞開,在敵視現(xiàn)實時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因為他深信活著的世界遠比我們的態(tài)度寬廣。我們現(xiàn)在還不知道這是由于無力持久地承受緊張而采取的犬儒姿態(tài),還是由于洞察了內(nèi)心的柔弱而忽然發(fā)現(xiàn)了宇宙的無限和藝術(shù)的深邃。(汪暉《無邊的寫作》,《當代作家評論》199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