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二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2-01高二歷史必修3學案(帶答案和解釋)。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課堂積極的參與互動,幫助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教案內容嗎?經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高二歷史必修3學案(帶答案和解釋)”,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百家爭鳴
一、孔子和早期儒學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有那幾個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主張有哪些?
1.孔子成就:
(1)主張:提出“仁”與“禮”的學說,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抱著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
(2)教育:開創(chuàng)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有教無類”,從禮、樂、射、御、書、數六方面培養(yǎng)學生,注重人的全面發(fā)展。
(3)死后其言論被編纂成《論語》一書?!对姟贰ⅰ稌?、《禮》、《樂》、《易》及《春秋》被稱為六經,為儒家經典。
2.孟子的主要主張:
提倡“仁政”學說;提出“君輕民貴”——早期民本思想的思想基礎
3.荀子的主張:
吸收各家思想的精華,在天人關系上,強調“天行有常”和人道有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認為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
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發(fā)揮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學的基本特征?
孟子繼承并發(fā)揮孔子的“德政”思想,提出“仁政”的學說,主張統(tǒng)治者要善待百姓;荀子深入討論“禮”的思想,認為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
二、老莊之學
1.道家代表及特點:
(1)代表:老子與莊子。
(2)特點:以“虛無”的“道”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無為”、“逍遙”為處世的方法。
2.老子:
(1)認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變的。
(2)蘊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3)幻想回到“小國寡民”的社會。
(4)其思想通過《老子》一書留傳下來。
3.莊子:
(1)主張:把“道”作為世界最高原則,宣傳天道與自然無為。
(2)其思想體現在《莊子》一書中。
老子從“天道自然無為”的思想出發(fā),倡導政治上“無為而治”,從而達到政治上的最高境界“無為而無不為”。所謂“無為”是指不妄為、不胡作非為和為所欲為,如此方能達到“無不為”的效果。這實際上就是反對嚴刑峻法和苛政。老子曾警告統(tǒng)治者不要過分威逼百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的政治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三、法家思想
1.李俚變法:
(1)獎勵耕戰(zhàn):推行“盡地力之教”;創(chuàng)立“平糴法”;推行按軍功授田宅的制度。
(2)實施嚴刑峻法:用嚴酷的刑罰確立起新的以集權為特征的政治秩序。
(3)《法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
2.商鞅變法的內容:
(1)廢除世卿世祿制度,根據軍功制定等級。
(2)廢除井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和買賣。
(3)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財。
(4)實行重農抑商政策。
(5)實行編戶制和連坐告奸。
(6)燔詩書,明法令,以吏為師。
3.韓非:
(1)將“法”、“術”、“勢”三者糅合為一,吸收道家思想,將法家理論系統(tǒng)化。
(2)主張加強君主集權,厲行賞罰,獎勵耕戰(zhàn)。
(3)用“參驗”的方法檢驗人的言行和知識的真?zhèn)?,對中國古代認識論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你認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哪一種思想統(tǒng)治者比較受人推崇?為什么?
法家思想。這種思想與當時諸侯加強中央集權,壯大自己勢力,以便在爭霸戰(zhàn)爭中處于優(yōu)勢的要求相吻合。
四、墨家的主張
1.墨家的基本主張:
“兼相愛、交相利”;非攻、尚賢、尚同、非樂、非命、節(jié)葬、節(jié)用等主張。
2.墨家在認識論和邏輯學方面的貢獻:
(1)認為認識以客觀實踐為來源。判別知識的三條標準是“三表”法。
(2)建立“類”、“故”等中國最早的邏輯學術語。
(3)通過類比的歸納形式來說明萬物間的因果關系,建立了歸納推理的方法論基礎。
3.墨家學派的發(fā)展:
(1)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專門探討邏輯學,稱之為“墨辯”學派,即后期墨學。
(2)漢代以后,墨家學派逐漸失傳。
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人民群眾,特別是手工業(yè)者的利益,一度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顯學。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收征引。但戰(zhàn)國以后,其思想便不受人們重視了。
“克己復(合)禮(規(guī)范)為仁?!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薄盀檎缘?,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br>
——引自《論語》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張:
(1)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政以德”,要求統(tǒng)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提倡廣泛地理解和體貼他人,以愛人之心調節(jié)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穩(wěn)定社會秩序??鬃又鲝垺翱思簭投Y”,就是說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為了實現“禮”,孔子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即按照周禮的制度把當時已經混淆了的社會等級秩序矯正過來,達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順,貴賤有序。這體現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2)孔子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抱有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鬃硬⒉环裾J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確表示:“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彼€認為“不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討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優(yōu)先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較進步。他提出“有教無類”,認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資格;主張“因材施教”和采取啟發(fā)誘導的方式去教育學生。
孟子把孔子“仁”的學說發(fā)展成為更為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并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他認為“政在得民”、“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主張“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孟子認為人民、國家比國君更重要:“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當然,孟子的“民貴”是就百姓在維護統(tǒng)治秩序過程中的地位而言,并不是指在政治經濟地位上“民”比“君”高貴。
例下列哪些是孔子思想的內容
①提出“仁”的學說②倡導“禮”
③提倡“仁政”④德治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本題主要考查孔子思想的主要觀點。解題的關鍵是把握住孔子的主要思想觀點,即“仁”和“禮”。而“仁政”是孟子對孔子“仁”的觀點的發(fā)揮。
A
對孔子“仁”的思想的積極作用分析不正確的是()
A.有利于抑制統(tǒng)治者的暴政
B.有利于和諧人際關系
C.有利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
D.有利于維護等級制度
孔子“仁”的思想是一種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統(tǒng)治者的暴政與和諧人際關系,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從而有利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岸Y”的思想有利于維護等級制度。
D
韓非與李斯同為荀況的學生。韓非繼承了荀況的“性惡論”思想,但卻極力反對老師的儒家學說,在對其的批判中發(fā)展出自己的一套完備的學說體系,最終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法家思想出現的背景以及韓非的思想主張:
(1)背景: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舊的社會秩序被打破,各諸侯國為取得在爭霸戰(zhàn)爭中的優(yōu)勢,紛紛尋求變法改革。同時,頻繁的戰(zhàn)爭也使各國的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社會危機日趨嚴重。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農具的日益廣泛使用,促進了生產力水平的顯著提高,必然推動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
(2)思想主張:
①韓非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他認為法律是處理政事的基本,權術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勢力是君主的政權、威勢,即權威,是君主的“筋力”,三者不可分離。勢是法和術的前提,法是要求臣下必須遵守的,術是君主時刻不能離開的。韓非還主張把中央集權君主專制主義擴大到思想領域,清除法家以外的學派,提出“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的觀點。②韓非主張“以法為本”來治國,法治的對象是廣大臣民,除國君以外,不論貴賤,一律要受法的約束,“刑過不避大臣,善賞不遺匹夫”,“法不阿貴”。韓非強調用嚴刑峻法治理國家,他認為“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吾以此知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上設重刑而奸盡止”。③韓非認為歷史是向前發(fā)展的,當代必然勝過古代。人們應該按照現實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傳統(tǒng)。jaB88.cOM
法家認為歷史是向前發(fā)展的,強調根據現實社會的需要,進行政治改革;儒家認為歷史發(fā)展應以繼承和沿襲古代的禮樂制度為主,只可以作局部的調整,不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法家思想適應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大變革的需要,成為各國變法的理論基礎,在當時受到了重視;儒家思想與當時社會變革的要求不相適應,所以在當時沒有受到重視。
例“為人臣者畏誅罰而利慶賞,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則群臣畏其威而歸其利矣?!边@段論述當出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本題是一道材料式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處理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能否讀懂并真正理解其含義,即“作臣子的害怕被殺和受罰,愿意得到慶賞,所以君主就制訂了刑法和道德,那么群臣因為害怕君主的威力而都服從其統(tǒng)治。”這段話體現了法家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及實行“法治”的主張。
D
主張“明主峭其法而嚴刑”“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亂”的思想家是()
A.墨子B.孫子C.孟子D.韓非
此題為材料選擇題,要求理解材料并準確理解、再現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種派別的思想主張、代表人物。首先是理解好材料的大意:主張嚴刑峻法,再聯(lián)想各種學派的主張、代表人物,便可對比選出D項。
D
社
會
劇
變——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莊子—
—法家:李俚、商鞅、韓非—
—墨家:墨子——百
家
爭
鳴
一、選擇題
1.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為儒家思想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B
2.下列著作不屬于“六經”內容的是()
A.《詩》B.《春秋》C.《書》D.《尚書》
《尚書》不屬于“六經”。
D
3.試找出下列人物中不同類的一項()
A.孔子B.墨子C.孟子D.荀子
孔子、孟子、荀子是儒家思想代表,而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
B
4.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國的儒家思想。
A
5.下列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沒有主持過變法運動的是()
A.李悝B.吳起C.申不害D.韓非
戰(zhàn)國前期,李悝、吳起、申不害以及商鞅等人均主持過變法,只有韓非沒有主持過變法。
D
二、非選擇題
6.2004年4月,美國副總統(tǒng)切尼在復旦大學發(fā)表演講,校方贈送切尼一件禮物(見圖)。事后,幾位學生議論為什么送這件禮物。
甲說:“估計是宣傳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教育思想?!?br>
乙說:“可能是弘揚中華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br>
丙說:“也許是讓外國人知道中國人權思想比西方早兩千多年?!?br>
……
請回答:
請概要寫出你對甲、乙、丙三種說法的理解。
本題圖片創(chuàng)設了一個堪稱古今結合、超越時空的問題情境。解題要以圖片中的特寫圖為突破口,結合甲、乙、丙三種觀點,明確復旦大學贈給美國副總統(tǒng)切尼的禮物的內涵,在此基礎上分析歷史原因。本題解答主要是理解甲、乙、丙三種觀點,實際上就是要寫出三種觀點的依據。甲觀點從孔子在中國古代教育方面的貢獻思考;乙觀點從儒家學說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角度說明;丙觀點屬于類比思維,從人權角度同儒家學說進行聯(lián)系,實際考查儒家學說相關的具體主張。
甲側重孔子是中國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現實意義;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丙的說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張“仁”,孟子提出過“民本”,但與西方啟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權”觀念有著本質的不同。
一、選擇題
1.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時期的進步意義主要是()
A.滿足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需要
B.抑制統(tǒng)治者的暴政
C.成為各國變法的理論依據
D.奠定“非攻”主張的思想基礎
“仁”的提出主要是針對當時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暴政。
B
2.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該思想的核心是()
A.人民比統(tǒng)治者更加高貴
B.必須加強對人民的控制
C.應當減輕剝削和壓迫
D.人民的力量不可輕視
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實際上是讓統(tǒng)治者了解到人民的力量強大,以便更好的鞏固統(tǒng)治。
D
3.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對于打擊奴隸主貴族特權具有積極意義()
A.“兼愛”、“非攻”B.“法不阿貴”
C.“民貴君輕”D.“以法為本”
“法不阿貴”是戰(zhàn)國時期法家的法治思想,即“法不偏袒權貴”,主要是針對當時社會中的舊勢力——奴隸主貴族而提出。
B
4.今天我黨大力倡導“以德治國”,對此,我們可以繼承發(fā)揚儒家學說中的()
A.“和為貴”和“仁”的思想
B.農本思想
C.有教無類思想
D.“民為貴,君為輕”思想
抓住“以德治國”的特點,再篩選答案。
A
5.戰(zhàn)國時期,商鞅變法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錢財投入農業(yè)
B.鼓勵人民從耕織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貸者兼并土地
D.滿足秦國兼并戰(zhàn)爭的需要
戰(zhàn)國時期,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剛剛確立,并不是很鞏固,并且當時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主要標志是農業(yè)的發(fā)展,商鞅變法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在于推動經濟的發(fā)展,增強國家的經濟力量,以便在爭霸戰(zhàn)爭中處于優(yōu)勢。
D
6.商鞅變法對秦國所起的決定性的歷史作用是()
A.增強了秦國的軍事力量
B.加強了秦國的中央集權制度
C.廢除了舊制度,發(fā)展了封建經濟
D.為秦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增強了國力,加強了中央集權,為秦國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D
7.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學術空氣空前活躍,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這種局面形成的客觀條件()
A.諸侯割據局面的影響
B.封建制度已經確立
C.各國國君重視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割據局面為思想上的活躍局面奠定了基礎,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A
二、非選擇題
8.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說:“他的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在上位者,這種人是很少有的;不喜歡觸犯上位者,卻喜歡造反作亂,這種人從來沒有出現過。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樹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就會產生。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
材料二把別人的國看成自己的國一樣,把別人的家看成自己的家一樣,把別人的身體看成自己的身體一樣。所以諸侯相愛就不會發(fā)動戰(zhàn)事,大夫相愛就不會互相搶奪,人與人相愛就不會互相殺害,君臣相愛就會君惠臣忠,父子相愛就會父慈子孝,兄弟相愛就是和睦共處。
材料三國家要小,人民要少,讓人民有各種器具也不使用,讓人民為保存生命而不遠遷他方。雖然有船和車,卻沒有必要去乘坐;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必要去陳列,讓人民回復到結繩記事的狀況。讓他們感到吃得香甜,穿得美麗,住得安適,對生活習俗感到滿意,鄰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鳴犬吠的聲音互相聽得著,但是人民從生到死都不往來。
材料四事物的情況不同則對付的辦法也應隨之改變,上古時代人們在道德上互比高低,中古時代人們在智謀上互競長短,當今之世人們在力量互較大小,互相爭勝。
請思考:
(1)根據以上材料,完成下表
材料[]學派(圈出正確答案)[]提出以上主張的人物一[]儒/道/墨/法二[]儒/道/墨/法三[]儒/道/墨/法四[]儒/道/墨/法(2)在亂世中,假設你是君主,你會采用哪種思想治國?理由何在?
(3)在亂世中,假設你是平民百姓,你會接受哪種思想?理由何在?
第(1)問考查學生閱讀理解材料并運用課本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第(2)、(3)問屬開放性試題。
(1)如圖
材料[]學派[]人物一[]儒[]孔子二[]墨[]墨子三[]道[]老子四[]法[]韓非(2)開放性試題,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均可視為正確答案。如法家,因為法家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樹立君主權威;主張法治,有利于統(tǒng)治階級加強對人民的統(tǒng)治;主張變法,有利于建立地主階級專政;發(fā)展封建經濟,增強自身實力。
(3)開放性試題,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均可視為正確答案。如墨家思想,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人民渴望天下太平,墨家主張和平友愛、非攻,符合人民的愿望。
相關知識
高二歷史必修三全冊導學案(含答案)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習的趣味性,作為高中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幫助授課經驗少的高中教師教學。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歷史必修三全冊導學案(含答案)”,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知識目標: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史實。
學習重點: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2.儒學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及影響。
學習難點:
對新儒學思想主張的理解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一、從“無為”到“有為”
1.無為而治
(1)背景:秦末戰(zhàn)火頻繁,破壞嚴重。
(2)目的:恢復和。
(3)表現:采取的政策。
(4)影響:漢朝逐漸恢復和增強,國力日盛。
2.積極有為
(1)背景:西漢強盛后,仍面臨一系列社會危機。
(2)目的:加強,適應的發(fā)展形勢。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
1.新儒學的特點:董仲舒把諸子百家中、和
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新儒學的內容
(1)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為加強君權,宣揚“”,提出“天人合一”和“”學說。
(3)提出“”。
3.作用
(1)對扭轉的局勢十分有利。
(2)被采納,使儒學成為正統(tǒng)。
三、儒學成為正統(tǒng)
1.措施
(1)漢武帝起用很多參與國家大政。
(2)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教育為所壟斷。
(3)興辦,打破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guī)。
(4)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使儒學在開始處于獨尊地位。
2.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思想,并成為中國的主流。
學生活動教學設計
互動與展示
1.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希望社會退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西漢初期為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tǒng)治者又提倡“無為而治”的思想。根據這些史實,請你談談對道家思想的認識。
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既有其消極、保守的一面,也為西漢初期“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實行提供了理論依據,并促進了漢初經濟的恢復和社會的穩(wěn)定。同時,老子思想中也包含了順其自然的進步思想,這對今天創(chuàng)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道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想一想,漢武帝既然“獨尊儒術”,為什么在他的統(tǒng)治思想中又雜糅了一些其他學派的思想?
漢武帝“獨尊儒術”是他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統(tǒng)的時代需要。但其他學派中也有一些對其統(tǒng)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農抑商等,因此也會被采納。
3.有人認為,若沒有漢武帝,儒學就不會確立其統(tǒng)治地位,你認為正確嗎?說明理由。
不正確。
理由:(1)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最終確立了儒學的統(tǒng)治地位,說明漢武帝在儒學走上獨尊地位的過程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2)但從根本上講,儒學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是當時政治、經濟上強化中央集權的需要。經過改造的儒家學說與這一需要相適應,因此成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精講與點撥
1.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其關鍵人物就是董仲舒。那么他的新儒學體系的思想主張主要有哪些?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1.(1)思想主張:①“春秋大一統(tǒng)”、“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②“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③“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
(2)目的:使統(tǒng)治者采納儒家思想,讓儒學在社會和國家中獲得獨尊地位。
2.自漢武帝以后,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為什么能夠確立?又有什么影響?
(1)原因:①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主張迎合了時代的需要,適應了統(tǒng)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②漢武帝全面接受和肯定新儒學思想,采取各種措施尊儒,大力推動儒學發(fā)展。
(2)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1.從“無為”到“有為”思想的變化,主要是因為()
A.漢朝經濟實力的恢復和增強B.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
C.加強中央集權的時代需要D.統(tǒng)治者不喜歡道家的思想
2.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將先秦的各種不同學派糅合成一個相當龐大的學術系統(tǒng),所有的先秦學術在他手上成為一個綜合體”。材料中的“不同學派”包括()
①儒家 ②法家 ③道家 ④兵家?、蓐庩栁逍屑?br>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
3.(2012蘇北四市模擬)“臣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yǎng)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這里的“臣”“陛下”分別指()
A.李斯 秦始皇B.蕭何 漢高祖
C.董仲舒 漢武帝D.魏征 唐太宗
4.如圖是某高校的博士們戴上博士帽,身穿博士服的合影。如今,能成為博士,是莘莘學子的追求。漢武帝時期的博士是指()
A.漢武帝時設立的專事研究、傳播“五經”的教官
B.儒家學派的弟子
C.有很高的學問并博聞強記的士人
D.泛稱有高學問、幫助皇帝出謀劃策的官員
5.漢武帝問策賢良文學,董仲舒對曰:“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董仲舒的對策()
A.指出了漢武帝的弱點B.違背了漢武帝的初衷
C.觸犯了漢武帝的忌諱D.迎合了漢武帝的意愿
1.漢興之初,劉邦崇尚黃老之學,推行“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而70余年后漢武帝強行罷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這種文化政策變化的路徑實際上反映了()
A.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此消彼長的殘酷性
B.從立國安邦到皇權專制的現實變化與需要
C.道學理論的缺陷和新儒學的博大精深
D.統(tǒng)治集團內部權力爭奪與利益分配的沖突
2.董仲舒說:“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毕铝袑@段話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宣揚“天人感應”學說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實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對儒學的新發(fā)展D.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3.(2012山西名校聯(lián)考)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號》中認為“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善,于是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币韵聦@一思想理解最準確的是()
A.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B.感嘆人性本惡,呼喚王道
C.建議以禮入法,以禮入俗D.主張民性本善,君權神授
4.(2012浙江杭州模擬)中國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著儒家經典,宣示教化;一手高舉法家利劍,厲行專制?!边@種帝王的典型始于()
A.秦始皇B.漢高祖C.董仲舒D.漢武帝
5.(2012湖南長沙模擬)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中國兩千年來改朝換代二十多次,每一個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興有革,唯獨教育政策一直沒變,完全遵循漢武帝以儒為教的政策。”該觀點說明在中國古代()
A.儒家學說始終占據統(tǒng)治地位B.教育以道德教化為主旋律
C.漢武帝確立了教育的基本內容D.漢武帝是教育的開創(chuàng)者
6.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① (前551~前479)② (前179~前104)
材料二 守舊而維新、復古而開明,這樣一種兩重性的立場使得儒家學說能夠在維護禮教倫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過去,一手指向未來,在正在消失的貴族分封制宗法社會和方興的大一統(tǒng)國家之間架起了橋梁。這就是為什么儒學在當時能夠成為“顯學”,以及雖然于變革動蕩的形勢下顯得迂闊難行,而到新社會秩序鞏固后又捧上了獨尊地位的原因。
——張岱年等《中國文化概論》
(1)判斷材料一中圖①的歷史人物是誰?其主要貢獻有哪些?
(2)材料一中圖②歷史人物對先秦儒學有哪些創(chuàng)新發(fā)展?
(3)賞識圖②中人物的皇帝與秦始皇對待儒家的態(tài)度有何不同?其本質又有何共同點?
(4)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漢代取得獨尊地位的原因。
答案 (1)人物:孔子。貢獻:思想上,提出“仁”的思想,主張“以德治民”;教育上,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文化上,編輯整理“六經”,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
(2)創(chuàng)新發(fā)展:糅合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等學說;提出“三綱五?!弊鳛槿藗兊牡赖聵藴?。
(3)不同點:秦始皇“焚書坑儒”,壓制儒家思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弘揚儒家學說。相同點:都屬于文化專制政策,目的是維護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4)原因:儒家思想的兩重性,易于被社會各階層接受;董仲舒對儒家學說的改造和發(fā)展;西漢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漢武帝的重視和接納。
高二歷史必修3教案
作為優(yōu)秀的教學工作者,在教學時能夠胸有成竹,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的任務之一。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減輕高中教師們在教學時的教學壓力。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歷史必修3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第1課“百家爭鳴”和儒家的形成
考試說明學習要求
百家爭鳴;孔子、孟子和荀子與儒家思想的形成。1.知道諸子百家。認識“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原因。
2.從政治集權、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3.從時代、主要觀點、影響等方面,歸納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內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爭鳴局面形成
1、原因: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大變革(根本原因)
①經濟:井田制的崩潰②政治:周王室的衰微
③階級關系:士的活躍,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學在民間(學術下移,私學興起)
諸子百家針對各種問題,展開爭論,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百家爭鳴”局面。
2、主要代表:道家老莊;儒家孔孟荀;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韓非子。
(1)老子主張——①唯心論: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思想:無為而治;③樸素辯證法:世界萬物在不停地運動,有無等矛盾對立的雙方是相互依存,不斷轉化的。
(2)莊子主張——世界萬物是相對。放棄差別觀念,就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
(3)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提出系統(tǒng)的法治理論。主張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
(4)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jié)儉
說明:上面各派人物的思想盡管考試說明中沒有,但作為常識也應該了解。
3、意義:①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的基礎;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日后社會的發(fā)展,有深遠影響。
解釋——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的基礎: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tǒng)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二、儒家的形成
1、春秋――孔子
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創(chuàng)始人,被推為“圣人”。他死后,言論被編為《論語》,對后世的影響也很大。
主張和貢獻:
①核心是“仁”,就是“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思想:主張“克己復禮”維護周朝的禮樂制度——保守部分
主張“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包含民本思想。
③教育思想:興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意義: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④倫理觀:性相近。
⑤整理古籍:“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
思考:“夫嚴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罰者,民之所惡也。。。。。。是以國安而暴亂不起”――韓非子
問:對比孔子的思想,孔韓在目的上相同點是什么?在方式途徑上有何不同?
為統(tǒng)治者提供治國方案孔重德仁,韓重刑罰。
2、戰(zhàn)國――孟荀――貢獻(作用或地位):總結改造儒家思想,體系更完整,成為諸子百家之大宗。
(1)孟子:戰(zhàn)國時期,亞圣。
主張:①發(fā)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省刑罰,薄稅斂。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即“民貴君輕”
③倫理觀:主張“性本善”,要用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論”
(2)荀子:戰(zhàn)國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綜合法道思想積極成分,使之更能適應社會需要。
主張:①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關系。
③倫理觀:主張“性惡論”但強調用禮樂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
實例:列表對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處和不同處。
思想家思想比較孔子孟子荀子
同仁的思想愛人仁政[來源:學科網仁義
民本思想為政以德民貴君輕君舟民水
異人性論性相近性善論性惡論
高二歷史必修三導學案(岳麓版有答案)
第29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1.知道我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2.討論在貫徹“雙百”方針過程中取得的經驗和教訓。
一、什么是“雙百”方針?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雙百方針”指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即在藝術問題上百家爭鳴,在學術問題上百花齊放。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藝術的基本方針,也是黨領導科學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針。
1.基本確立,中國科技文化發(fā)展水平落后,面臨迫切建設任務,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尤其是知識分子的積極性。
2.三大改造的完成,知識分子的絕大部分已成為了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3.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實行“雙百”方針。
二、“雙百”方針提出后產生怎樣的影響?
1.“雙百”方針符合我國文藝和學術發(fā)展的,對促進文藝繁榮、學術民主、科技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
2.在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學術文化部門出現了生機勃勃的景象。
三、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雙百”方針遭遇怎樣的曲折?
的持續(xù)發(fā)展,給我國文藝和科技教育發(fā)展帶來嚴重的破壞。
1.1957年擴大化后,“雙百”方針受到嚴重干擾和損害。很多知識分子受到長期迫害。
2.在“文化大革命”中,“雙百”方針受到嚴重破壞,文藝界出現“”的局面,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也幾乎。給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造成嚴重的損失。
四、科技文化的春天是如何來臨的?
1.全會以后,黨清算“左”傾錯誤,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期,重新把“雙百”方針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yè)的指導方針,強調堅持貫徹“雙百”方針,指出藝術要為人民服務。
2.文藝界重現生機,呈現一派繁榮景象;學術、科技領域擺脫了“”的僵化思想,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迎來了百花齊放的學術春天。
3.“雙百”方針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fā)展。
五、應當怎樣評價“雙百”方針?
1.“雙百方針”是科學文化工作的一個、的方針。
2.建國以來的經驗和教訓證明,“雙百”方針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學藝術的基本方針,也是黨領導科學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針,至今仍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一、“雙百”方針的提出
1.背景
2.提出
3.影響
二、遭遇曲折
1.原因
2.表現
3.影響
三、恢復“雙百”方針——科技文化的春天
1.撥亂反正
2.影響
1.通過學習“雙百”方針的曲折歷程,我們得到什么啟示?
我們要接受歷史的經驗教訓,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1)正確處理好科學、藝術與政治的關系。國家的政策會給科學藝術產生重大影響,科學藝術不能政治化。符合學術和文藝發(fā)展規(guī)律和我國實際的政策會極大地推動科技文化的發(fā)展,加速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否則將阻礙科技文化的發(fā)展,嚴重阻礙現代化進程。
(2)正確處理好科學、文藝工作和人民生活的關系,使文藝更好得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3)正確的處理好科技文化的繼承傳統(tǒng)與不斷革新的關系。堅持“雙百”方針,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推動我國科技文化的發(fā)展,加速現代化進程。
1.下列文藝作品不屬于貫徹毛澤東提出的“雙百方針”的出色作品的是
A.《茶館》B.《智取威虎山》C.《蔡文姬》D.《青春之歌》
2.以下有關黨的“雙百”方針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提出是在20世紀60年代
B.“雙百”是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C.它是我黨領導文學藝術和科研工作的基本方針
D.促進了我國文藝和科研事業(yè)的繁榮
3.仔細觀察下列圖片,它們反映了
《紅燈記》劇照《沙家浜》劇照《智取威虎山》劇照
①使“雙百”方針受到嚴重沖擊②“樣板戲”在“文革”期間長達十年的時間里幾乎獨占了戲劇舞臺③文藝界呈現出“百花凋零”的局面④文藝界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仔細觀察下圖,它們反映了
《巴山夜雨》劇照古華作品《芙蓉鎮(zhèn)》《西游記》劇照
①文學藝術的春天②“雙百”方針受到嚴重的挫折
③文學藝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④“文革”后中國的文藝發(fā)展狀況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雙百”方針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學藝術和科學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針,對這個方針理解不正確的是
A.這個方針也遭遇過挫折B.一直在推動我國科技的進步
C.有利于我國文學藝術的發(fā)展D.這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方針
2.“雙百”方針提出的背景是
①社會主義改造完成②我國科技文化水平很低
③20世紀50年代黨領導指導文藝和科學研究工作的實踐
④我國科技、藝術領域的迅猛發(fā)展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3.對“雙百”方針理解正確的是
A.是我們要堅持的藝術和科學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針B.這個方針一直被貫徹執(zhí)行
C.文革后立即被恢復D.主要是在理論界的方針
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現在春天來了嘛,一百種花都讓他開放,不要讓幾種花開放,還有幾種花不讓它開放,這就叫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諸子百家,春秋戰(zhàn)國時代,二千年前那個時候,有許多學說,大家自由爭論,現在我們也需要這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允許)范圍之內,各種學術思想,正確的,錯誤的,讓他們去說,不去干涉他們。李森科、非李森科,我們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學說,那么多的自然科學,就是社會科學,這一派,那一派,讓他們去說,在刊物上、報紙上可以說各種意見。
——1956年5月2日,毛澤東
材料二
決不向專以力壓服、不以理說服的那種批判者投降!——馬寅初
劇作家吳祖光(中)和他的妻子——著名演員新鳳霞一起被下放勞動改造
請回答:
(1)結合材料一指出毛澤東的言論從根本上反映了“雙百”方針的實質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問題?這造成了什么影響?
(3)以上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一、選擇題
1.下列人物曾經對量子力學的建立做出貢獻的是
①牛頓②普朗克③愛因斯坦④玻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下列關于相對論的評價正確的有①是物理學最偉大的革命②完全解決了19世紀末出現的經典物理學的危機③創(chuàng)立了一個全新的物理學世界④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⑤打破了經典物理學的絕對化思維⑥為人類提供了辯證地看世界的途徑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③⑤⑥D.①③④⑤⑥
3.愛因斯坦的理論最早的應用成果是
A.收音機的發(fā)明B.電子計算機的發(fā)明C.人造衛(wèi)星上天D.原子彈爆炸
4.“使人類克服了經典物理學的危機,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有了革命性的進步”,說的是
A.牛頓力學體系B.量子力學的提出C.相對論的提出D.質量守恒定律的提出
5.對目前中學生學習和生活影響最大的高新科技是
A.投影技術的發(fā)展B.電腦多媒體技術C.電燈的使用D.電話的普及
6.下列學說的發(fā)展為生物工程的研究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的是
①相對論②化學③電子計算機④遺傳學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7.“誰企圖在真理和認識的領域內要人們認為他是不可動搖的權威,那他就要在上帝的哈哈大笑中垮臺?!睈垡蛩固瓜鄬φ摰奶岢?,是物理學思想的一場重大革命,因為該理論
A.否定了牛頓的學說B.借鑒了拉瓦錫的燃素學說
C.修正了能量、質量互化的理論D.修正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
8.二戰(zhàn)后出現的新科學技術中,有多國科學家協(xié)作完成的是
A.電子計算機的誕生B.公布人類基因組圖譜
C.培養(yǎng)克隆羊“多莉”成功D.人類首次登月成功
9.下列科學技術出現的先后順序為①電子計算機②原子彈爆炸成功③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上天④第一架航天飛機升空
A.①③②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
10.二戰(zhàn)期間,美國研制了原子彈用于實戰(zhàn);1946年,美國投入使用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最初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的,德國人研制成功遠程液體火箭,是用于空襲英國的。以上史實說明
A.科技革命是戰(zhàn)爭的導火線B.科技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
C.二戰(zhàn)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D.科技革命加速了戰(zhàn)爭的爆發(fā)
11.被譽為人類生命的“登月計劃”的是
A.美國的“阿波羅—11”登月B.世界上第一種轉基因食品試植
C.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D.人類第一次進行哺乳動物無性繁殖
12.美國經濟學家唐帕爾伯格曾如此贊譽一位世界名人:他“引導我們走向一個豐衣足食的世界”,他所贊譽的是
A.黃道婆B.愛迪生C.達爾文D.袁隆平
13.標志著中國進入太空新時代的是
A.中近程運載火箭發(fā)射成功B.“東方紅—1”號人造衛(wèi)星升空
C.返回式遙感衛(wèi)星的發(fā)射D.“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fā)射成功
14.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航天事業(yè)迅速發(fā)展,你認為其主要原因有哪些?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力不斷提高②國家正在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③各科研部門的通力合作④科學家的努力奮斗
A.①②④B.①③④C.③②④D.①②③④
15.國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掃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質、培養(yǎng)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
A.義務教育B.素質教育C.高等教育D.初等教育
16.為徹底改變我國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建國以來我國政府采取的措施有①推行掃盲教育②普及義務教育③大力發(fā)展高等教育④支持發(fā)展民辦教育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7.55歲的老李經常向人談起他高中時代:同學們認為“讀書無用”,老師一個個被打倒,混完高中就上山下鄉(xiāng),自己的學業(yè)都被耽誤了。據此你可以判斷出老李最有可能是哪個歷史時期的高中學生?
A.新中國成立初期B.文化大革命C.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D.改革開放以后
18.“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實質是
A.通過教育的發(fā)展提高國家和民族的競爭力B.教育的發(fā)展要適合國情
C.教育的發(fā)展需要加強國際交流D.教育的發(fā)展需要超前性
19.以下有關黨的“雙百”方針的說法,不準確的是
A.提出這一方針是臨時性措施
B.提出這一方針主要是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
C.是黨領導文學藝術和科研工作的基本方針
D.促進了我國文學藝術和科研事業(yè)的繁榮
20.文學藝術對于我們的現代化的事業(yè)具有重要的作用,鄧小平同志指出:堅持文藝要為最廣大人民群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除此之外你認為我們還應繼續(xù)堅持怎樣的方針,才能使文藝發(fā)展的更好
①百花齊放②推陳出新③洋為中用④古為今用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二、非選擇題
21.閱讀下列圖片:
圖一圖二圖三
請回答:
(1)圖一中的人物是誰?他最偉大的理論成就是什么?
(2)圖二中的人物是誰?他對人類特殊的貢獻是什么?
(3)圖三中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對中國的影響是什么?原子彈試爆成功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什么?
(4)上面三幅圖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22.“神舟”五號的發(fā)射成功,其最重要的意義在于中國人首次“進入”太空,成為繼美、俄之后國際載人航天俱樂部的第三位成員;而神舟六號的升空,則標志著中國完成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載人飛行。這既是我國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佐證,也對世界航天事業(yè)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材料一在火箭專家馮布勞恩主持下,德國于1942年10月3日成功發(fā)射了第一枚液體軍用V--2火箭,為未來宇航技術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布勞恩被俘后,為美國服務,成為美國的“宇航之父”。
——吳于廑主編的《世界史現代史篇上卷》
材料二1961年4月12日,蘇聯(lián)發(fā)射了第一艘載人飛船,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遨游108分鐘、繞地球一周后返回地面,從而實現了人類首次載人航天飛行,這一創(chuàng)舉標志著人類進入了太空時代?!?969年7月16日,美國的阿波羅一11號宇宙飛船從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7月21日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類的第一串腳印,阿姆斯特朗說:“對于一個人來說,這不過是小小的一步,但對人類來說卻是巨大的一躍?!?br>
——吳于廑主編的《世界史現代史篇上卷》
材料三繼“神舟”五號實現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后,“神舟”六號托舉中國航天員又一次叩訪太空。從“五”到“六”,不過一個小小的數字增加。而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六號,卻是中國載人航天事業(yè)的又一大步。飛行人數從一人到兩人,飛行天數從一天到多天,航天員活動范圍從返回艙進入軌道艙……如果說“神舟”五號飛行實現了我國載人航天事業(yè)的歷史性突破的話,那么,此時此刻正在太空中飛行的“神舟"六號,承載的則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又一重大突破——它標志著中國的載人航天進入了真正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試驗新階段。
——新華網酒泉2005年10月12日電
請回答:
(1)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一中德國發(fā)射V一2火箭主要基于何種目的?!安紕诙鞅环螅瑸槊绹铡狈从沉水敃r國際社會普遍存在的哪種現象?
(2)概括并結合史實說明材料一與材料二的關系。
(3)分析材料三中所提到的中國航天事業(yè)迅速發(fā)展的有利因素。
見濟南市高二歷史試題(A)
參考答案
第一單元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第1課孔子與老子
1.C2.D3.A4.B5.B6.C
1.A2.B3.C4.D5.C6.A7.A8.D9.B
10.(1)核心內容:“仁”和“禮”,即“仁者愛人”和“克已復禮”。
(2)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中國人深受孔子思想影響;教育家,教育思想影響深遠;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張不受時代的限制。
(3)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響。
(4)儒學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發(fā)揚儒家文化的合理內容和優(yōu)秀成果,有助于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促進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
(5)查閱文獻資料;網上搜索;求教專家學者;觀看音像資料;研究曲阜孔氏族譜等。
第2課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1.D2.D3.D4.C5.C6.C7.B8.B
9.甲: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zhàn)亂不斷,統(tǒng)治者加緊對人民的控制和剝削,因此孔子要求實行仁,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乙:墨子生活在戰(zhàn)國時期。當時,隨著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小生產者的隊伍不斷擴大。同時,各諸侯國為掠奪土地和人口,混戰(zhàn)不已,生靈涂炭,生產破壞。廣大小生產者厭惡戰(zhàn)亂,渴望安定。因此墨家的思想主張是適應當時的社會情況的。
丙: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歷史經歷著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和由戰(zhàn)亂走向統(tǒng)一的趨勢,韓非子的思想順應了這一趨勢,因此最適應當時的社會趨勢。
?。捍呵飸?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戰(zhàn)爭不斷,為兵家思想的盛行創(chuàng)造了條件。
1.C2.D3.D4.D5.A6.B7.C8.A9.B
10.(1)民本思想
(2)取信于民?!盀檎缘隆?,關心愛護百姓。
(3)“民貴君輕”的觀點。“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
(4)繼承發(fā)揚了儒家民本思想,認識到了人民力量的偉大。唐太宗君臣以此為鑒,出現了貞觀之治。
第3課漢代的思想大一統(tǒng)
1.D2.A3.B4.D5.B6.D
1.B2.C3.C4.C5.D6.D7.D8.C9.A10.D11.B12.C13.D14.D
15.①孔子主張“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大一統(tǒng)。
②孔子的主張在當時不被重視,未產生實踐效果。因為在當時諸侯爭霸、社會動蕩的情況下無法實施。
加強了中央集權統(tǒng)治,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使儒家思想獲得“獨尊”的地位。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需要,被漢武帝采納。
③正面影響是使儒家思想成為我國正統(tǒng)思想,統(tǒng)治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成為中華文明的主流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影響極其深遠。但是,它的負面作用在封建社會后期日益明顯,固步自封,因循守舊,阻滯了學術思想的發(fā)展,阻礙了科技文明的進步,導致中國近代的落后。
第4課宋明理學
1.B2.A3.C4.B5.A
1.D2.B3.D4.B5.A6.A7.D
8.(1)材料一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材料二認為心是世界的本原
(2)否。二者同屬理學,都是儒學的范疇,認為世界的本原都是理。后者是前者的發(fā)展,本質上都屬于唯心主義思想。
(3)朱主張“格物致知”,既通過接觸萬事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最終貫通明“理”;王主張“致良知”,天理就在心中,要通過自我反思,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
(4)兩則材料反映的唯心主義的理學思想。理學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tǒng)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但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jié)、品德,講求以理統(tǒng)情、自我節(jié)制、發(fā)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5課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1.C2.A3.C4.B5.B
1.D2.B3.B4.D5.D6.A7.B
8.(1)孔子主張“以德治民”,在當時諸侯爭霸、兼并戰(zhàn)爭的背景下不可能實現;董仲舒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大一統(tǒng),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需要,被漢武帝采納,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
(2)朱熹堅持儒家學說,認為儒家思想不可改變;李贄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論為衡量是非的標準,認為時代不同了,是非觀念也應該發(fā)生變化。說明儒家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受到懷疑和挑戰(zhàn)。
(3)從西漢到南宋,儒家思想不斷豐富完善,逐步確立起統(tǒng)治地位,對維護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起了重要的作用。自明朝以后,逐漸僵化保守,禁錮了人民的思想,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第6課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
1.C2.D3.A4.A5.D6.D7.A8.B
1.B2.C3.D4.A5.C6.A7.B8.D9.D
10.(1)造紙術和印刷術為文化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推動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開展,有利于資產階級文化的興起;
(2)火藥為資產階級戰(zhàn)勝封建勢力提供了條件,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進行,有利于資產階級政權的建立;
(3)指南針為哥倫布發(fā)現美洲、麥哲倫船隊進行環(huán)球航行提供了條件,推動了殖民擴張和世界市場的開拓,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總之,四大發(fā)明促進了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變革。
11、(1)戰(zhàn)國。生產,導航,迷信。
(2)三大發(fā)明促進了歐洲的社會變革。
(3)古代先進的科技在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方面,未充分發(fā)揮其作用。
(4)科學技術能否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主要取決于社會環(huán)境。
一、選擇題
1.D2.B3.B4.C5.B6.D7.B8.A9.A10.Bl1.A12.C
13.C14.C15.C16.B17.A18.D19.C20.C
二、非選擇題
21.(1)見下表:
儒家實行仁政孟子
道家無為而治老聃
墨家兼愛墨翟
法家變法革新韓非
(2)開放性問題,言之有理即可。如①采用法家主張,可從中央集權、法治、變法改革等角度說明理由。②傾向墨家思想,可從兼愛、非攻,符合人們的心愿等角度說明理由。
22.(1)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八股取士使思想界呈現因循守舊、空談義理的習氣。(2)主張學以致用的經世之學,反對空談義理的學風;政治上主張限制君權,反對君主專制獨裁。(3)否。因為占主流地位的是理學。(4)不相同。批判思想不屬于資本主義思想,根本原因是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發(fā)達,中國只是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第二單元中國古代文藝長廊
第7課漢字與書法
1.A2.A3.D4.D5.B
1.A2.D3.B4.D5.D6.D
7.(1)張旭是草書圣手,他的狂草“伏如虎臥,起如龍?zhí)?,頓如山峙,控如泉流”,體現了盛唐時代開拓奔放的時代精神。
顏真卿所作的楷書端正渾厚,筆勢開張,雍容大度,他創(chuàng)制的“顏體”是豐裕的盛唐氣象,忠貞的個人品質以及高超的藝術手段的完美統(tǒng)一。
唐朝書法特點:唐朝統(tǒng)一,書法藝術也達到了新的高峰,既有張旭等的狂放不羈的草書,也出現了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注重規(guī)范法度的楷書,書法理論也日趨成熟。
(2)宋代重文,市民階層興起.社會生活豐富多彩,書法藝術出現各具情態(tài)的四大家,他們推崇魏晉書法風范,追求個性而忽略法度,倡導有意無法。
(3)明代書法隨著社會進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強調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
第8課筆墨丹青
1.A2.D3.D4.B5.B
1.C2.D3.A4.D5.C6.C
7(1)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南宋馬遠的《山徑春行圖》;清朝鄭板橋的《竹石圖》。
風格特點:《清明上河圖》屬于描繪市井生活的風俗畫;《山徑春行圖》屬于表達文人意趣的山水畫;《竹石圖》屬于表達文人獨特個性的花鳥畫。
(2)《清明上河圖》:畫中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東京繁華情況,反映了北宋時期工商業(yè)發(fā)展、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的時代特點;《山徑春行圖》以“殘山剩水”的構圖特點反映南宋政權茍安江南、不思進取的政局特點;《竹石圖》是畫家漠視權貴、孤傲不羈個性的真實寫照,反映了明清時期在封建專制統(tǒng)治空前強化的背景下,一批進步知識分子的反抗精神和對個性解放的追求。
第9課詩歌與小說
1.C2.A3.A4.D5.D6.B
1.B2.D3.A4.B5.A6.C7.B8.C9.B10.A11.A12.A
13.楚辭:采用楚國方言,句式靈活,如屈原的《離騷》;漢賦:鋪陳辭藻,文采華麗,
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詞:句子長短不齊,便于抒發(fā)感情,適合于配樂演唱,如柳
永的《賀新春》;元散曲:莊諧雜出,可俗可雅,抒情敘事兼長,比詞更為生動活潑,
如關漢卿的《別情》。
第10課梨園春秋
1.A2.B3.A4.D5.C
1.C2.A3.D4.A5.D6.D
一、選擇題
1.B2.C3.A4.B5.C6.B7.D8.B9.C10.A11.B12.A
13.Al4.C15.C16.B17.A18.B19.D20.A
二、非選擇題
21.藝術是時代精神和風俗習慣的產物。正確。隋唐統(tǒng)一,書法藝術達到了新的高峰。既有張旭、懷素狂放不羈的草書,也出現了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注重規(guī)范法度的楷書,書法理論也日趨成熟;繁榮、開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詩歌的輝煌。宋朝重文,市民階層興起,社會生活豐富多彩,所以宋朝書法講究個性而忽略法度,倡導有意無法;宋代城市生活豐富,娛樂場所需要大量的歌詞,出現詞的繁榮。
22.(1)市井生活民間(2)原因:工商業(yè)發(fā)展,城市繁榮,市民階層興起、壯大,文化逐漸普及。實例:繪畫:《清明上河圖》為代表的風俗畫;小說插圖木刻版畫;民間年畫、布貼畫、剪紙畫等。文學:宋詞描寫都市風情;宋代話本取材于現實生活,塑造市民形象;“三言”“二拍”中商人第一次作為被歌頌的對象進入文學世界。
第三單元從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學理性時代
第11課希臘先哲的精神覺醒
1.D2.B3.D4.C5.D6.A
1.D2.A3.D4.A5.D6.C7.B8.D9.B
10.(1)人的價值、作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平等;對人的教育。
(2)崇尚知識。
(3)希臘民主政治的需求。
(4)人文精神是文明人、文明社會的重要指標;人文精神核心就是關心人,強調人的價值、作用,尤其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人文精神的獲得,主要靠涵養(yǎng)、知識。
第12課文藝復興巨匠的人文風采
1.C2.A3.C4.D5.B6.A7.A8.B
9.(1).三幅名作都以鮮明的人性形象取代了神秘的宗教形象;都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
(2)《蒙娜麗莎》如深邃的海洋,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洞笮l(wèi)》如崇山峻嶺,大衛(wèi)體態(tài)壯偉,體現了鋼鐵般的意志和力量?!段魉雇⑹ツ浮啡缧忝赖脑?,畫像的背景風和日麗,甜蜜溫柔的圣母端莊秀麗?!段魉雇⑹ツ浮窞槔碃枴笆ツ赶瘛敝械拇碜?,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風格而聞名遐邇。
(3)資本主義萌芽最早出現在意大利,新興資產階級為維護和發(fā)展其政治、經濟利益,首先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展開了反封建斗爭,肯定現世生活和肯定人的人文主義思想建立。意大利較多保留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意大利經濟繁榮,為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物質條件。
1.D2.C3.C4.A5.C6.D7.D8.B9.D10.A
11.(1)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發(fā)展。
(2)人文精神(答出人文精神的具體內容同等給分)。
(3)影響不同:中國當時的人文精神并未對傳統(tǒng)思想產生巨大的沖擊。歐洲人文精神的影響:把人、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對后來的啟蒙運動有直接的影響作用,推動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出現不同影響的原因:中國:中國明清時期是封建專制統(tǒng)治加強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只是緩慢發(fā)展。西方:歐洲資本主義發(fā)展程度較高,強調人文主義是歐洲資產階級的共同愿望。
第13課挑戰(zhàn)教皇的權威
1.B2.A3.C4.D5.C
1.D2.D3.C4.B5.D6.D
7.(1)羅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
(2)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羅馬教皇的控制與掠奪,建立適應其發(fā)展需要的新教會。
(3)德意志各階層同羅馬教皇的矛盾十分尖銳;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意志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支持。
第14課理性之光
1.C2.C3.D4.C5.B6.B7.C8.A9.B10.D
1.C2.A3.B4.A5.D6.D7.D8.B9.A10.C
11.(1)“分權與制衡”(即權力分立,制約與平衡)的思想。為資本主義確立一套政治構想,成為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
(2)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的思想。對反對封建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起了進步作用。
(3)國家學說:建立契約國家;政府官員是人民公仆,受人民嚴格監(jiān)督。人權學說:人民主權高于一切,人民主權就是公共意志,自由并不是不受限制的自由。法治學說: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材料二側重于要求獲得自由平等、天賦人權;材料一、三側重于通過規(guī)范國家權力來保衛(wèi)自由和人權。
第15課近代科學技術革命
1.B2.D3.C4.B5.D6.A7.C8.C9.C
1.B?。?D3.D4.D5.B6.D7.D8.C9.A10.B11.B12.A
13.(1)1859年,達爾文創(chuàng)立進化論,指出生物進化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一切動植物,包括人類都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結果。
(2)否定了生物神創(chuàng)論和上帝造人說,對歐洲思想界產生了巨大影響,有利于人們的思想解放;對歐洲科學家和宗教界產生了巨大影響,有利于打破神學對生物學的束縛。
(3)積極宣傳和介紹。原因:中國民族危亡加劇,他們宣傳進化論,喚醒國人,號召維新變法,以避免亡國滅種之災。
一、選擇題
1.A2.D3.D4.D5.C6.B7.D8.B9.A10.D11.D12.B13.C14.B15.B16.B17.D18.A19.C20.B21.A22.A23.B24.B25.C
二、非選擇題
26.(1)三權分立。
(2)社會契約;人民主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由是相對的。
(3)激發(fā)了中國資產階級的革命熱情;掀起了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辛亥革命;為資產階級建國提供借鑒,頒布了體現主權在民和分權思想的《臨時約法》。
27.(1)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啟蒙運動。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
(2)文藝復興:以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為名,以人文主義為旗幟,提倡人性,反對神性,倡導個性解放。宗教改革:以宗教改革的形式,進行反封建斗爭,挑戰(zhàn)教皇為首的宗教權威,以反映時代特征的宗教理論實行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提出“天賦人權”“三權分立”“主權在民”,宣揚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博愛。
(3)沖破了宗教神學的思想束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上的發(fā)動。
一、選擇題(45分)
1.D2.D3.C4.A5.B6.A7.D8.A9.C10.B11.B12.D13.C14.C15.A16.B17.C18.A19.B20.C21.C22.B23.D24.A25.D26.A27.D28.B29.B30.D
二、非選擇題(55分)
31.(1)中心問題:如何治理國家才能鞏固統(tǒng)治。(2分)
核心:材料一主張用“德”和“禮”;材料二主張“尚賢”;材料三主張“無為”;材料四主張“嚴刑重罰”。(8分)
(2)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大變革;生產力發(fā)展,出現各種經濟成分;階級結構、階級關系復雜,代表不同階級立場的思想家層出不窮;諸侯割據的社會環(huán)境,使得各諸侯國競相招攬人才,禮賢下士;“士”階層的崛起。(6分)
(3)儒家以“仁”為核心的主張,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是一種較為高明的統(tǒng)治政策;西漢時期,儒家經過董仲舒改造,主張“天人感應”、“君權神授”,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需要。(4分)
(4)宋代理學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其將“天理”引入儒學,并將“天理”與“人欲”對立起來,提出“存天理、滅人欲”。(5分)
32.(1)社會思潮:人文主義。(2分)
依據:人文主義是歐洲啟蒙運動的指導思想,提倡人性,反對神性,主張人生目的是追求現實生活的幸福。彼特拉克“要求凡人的幸?!?,三幅美術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鮮活生動,恰是人文主義的集中反映。
(2)取材于宗教故事。(2分)
因為當時資本主義尚處于萌芽階段,資產階級力量比較弱小,而教會勢力在社會上影響巨大,因此借宗教題材表達人文主義思想。
(3)孟德斯鳩:分權制衡。(2分)
盧梭: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6分)
(4)由人文主義發(fā)展到理性:斗爭矛頭由指向封建神學到指向封建專制制度;提出了對未來社會的政治構想。(4分)
變化原因: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資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封建專制制度日益腐朽;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文藝復興的推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6分)
(5)例: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關系。(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第四單元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化
第17課詩歌、小說與戲劇
1.A2.C3.D4.D5.D6.B7.B8.B9.A10.B
1.D2.A3.B4.B5.C6.C7.A8.B9.B10.D
11.(1)浪漫主義文學。原因:資本主義經濟在工業(yè)革命推動下迅速發(fā)展,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時代的到來。但是成功后的歐洲各國并沒有出現啟蒙學者所描繪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美好景象,人們的失望與不滿便反映到文學領域,浪漫主義興起。
(2)材料二屬于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批判現實主義的描寫現實生活更加強調真實具體的描寫現實生活,揭露批判社會黑暗,著力再現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
(3)流派:荒誕派。地位:是荒誕派的經典之作,是世界戲劇史上一座不可忘卻的里程碑。
第18課音樂與美術
1.B2.B3.C4.D5.D6.A7.A8.A9.B10.B11.D12.C13.A14.C
1.A2.D3.B4.C5.B6.A7.C8.D9.A10.C11.C12.B
13.《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的風俗畫,體現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蒙娜麗莎》是達芬奇的代表作,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作品,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陡駹柲峥ā肥钱吋铀鞯拿?。畢加索是很有影響的現代主義美術大師。反對傳統(tǒng)合理性,重視藝術家的主觀感受和表現形式。
解析: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經濟政治的反映。把握住當時的時代特征,抓住圖畫中所反映出來的新的氣息。
第19課電影與電視
1.D2.A3.D4.D5.B
1.A2.D3.C4.C5.B6.B7.A
8.(1)電視最重要的功能是傳播資訊;電視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娛樂,把世界各地的優(yōu)秀藝術品(包括美術和音樂)展示給世人。
(2)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的素養(yǎng),增強了人的國際意識,接受“空中課堂”的教育等。
第五單元近現代中國的先進思想
第20課西學東漸
1.B2.B3.C4.B5.C6.B7.C8.B9.B10.C
11.(1)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2)秦始皇“焚書坑儒”,思想高度專制;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大一統(tǒng);宋明理學盛行,進一步禁錮了思想。
(3)西學的影響進一步擴大;更多的人向國外尋求救國真理;不同的政治主張涌現并展開爭論。
(4)社會處于變革時期;都有新的經濟因素、新的階級、新的思潮出現;思想文化十分活躍,誕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1.A2.A3.C4.B5.A6.C7.A8.A9.A10.C11.B12.C
13.(1)材料二為原始材料。
(2)頑固守舊勢力。
招生困難,學生不多或遭到社會的歧視。
洋務派新學與傳統(tǒng)的教育制度相抵觸;中國長期閉關自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3)按照起訖時間、招生規(guī)模、教學內容、評價性結論等相關要素給分。
第21課新文化運動
1.D2.A3.A4.D5.D6.C7.B8.D9.A
10.(1)將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同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相結合。
原因:一是借助孔子和儒學的權威,可以減少改革阻力;二是民族資產階級本身的軟弱性與妥協(xié)性,不敢明確提出自己的主張;三是康有為自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2)運動:新文化運動。
實質問題:資本主義文化與封建文化的激烈斗爭。
導火線:出現尊孔復古逆流。
(3)趨勢:經歷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
1.A2.B3.C4.B5.B6.A7.B8.C
9.(1)材料一只認識到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材料二認為“民權之說無一益而有百害”。材料三則提出了觸動封建統(tǒng)治根本的學習西方的“民主”和“科學”的口號。
(2)不足之處在于,產生了否定一切中國古代文化的片面性認識。
(3)材料四是前期新文化運動的繼續(xù)和發(fā)展。
李大釗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在中國大地上第一次舉起了社會主義大旗。
第22課孫中山的民主追求
1.B2.A3.D4.C5.B6.A7.8.D
1.B2.D3.C4.A5.B
6.(1)上書李鴻章的目的:希望通過李鴻章使清政府變法維新,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日本“維新之政…大有可觀”的成就主要有: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唯一強國。
(2)孫中山的思想的兩個顯著變化:方法:前期采用改良的方法,后期主張革命;目的:前期未主張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后期主張建立共和國。
(3)主要原因:封建軍閥統(tǒng)治;帝國主義壓榨。本質區(qū)別:前者是無產階級革命;后者是資產階級革命。
(4)重大發(fā)展:提出了新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陀^原因:依靠軍閥屢遭失敗;蘇聯(lián)的幫助;中國共產黨的支持和影響。對孫中山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一生堅持民主革命;順應時代潮流,不斷進步;最終走上了與共產黨合作之路。
第23課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D2.C3.B4.A5.C6.D
7.(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這條道路的形成,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創(chuàng)舉,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主要標志。(4分)
(2)新中國成立后的有益探索:
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開展一五計劃,奠定了工業(yè)化的初步基礎。
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正確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后的國內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
提出了嚴格區(qū)分和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發(fā)展我們的經濟和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戰(zhàn)略思想。
1.D2.B3.D4.A5.A6.D
7.(1)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短期內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一五計劃”超額完成。
(2)“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忽視經濟規(guī)律;超越國情。
第24課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南
1.C2.C3.C4.C5.A6.C7.B
8.(1)材料一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思想;材料二體現了社會主義要改革,不能搞僵化模式的思想;材料三主張實行開放,引進外國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重視國際市場競爭。
(2)粉碎“四人幫”后,支持思想理論界開展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重新確定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方針,作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農村城市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同時實行對外開放。“十四大”上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1.A2.D3.D4.D5.B
6.(1)基本思想:指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建設富強、發(fā)達的社會主義;
提出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
(2)①1979年的談話:
背景:A、粉碎“四人幫”后,思想理論界開展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重新確定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B、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方針,作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作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
②1992年的談話
背景:A、人們對要不要發(fā)展市場經濟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改革進入關鍵時期。
B、鄧小平到深圳等地進行考察。
作用:黨的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全國掀起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熱潮。
一、選擇題
1.A2.C3.B4.D5.B6.C7.B8.C9.C10.C11.B12.C13.B14.C15.B
16.A17.A18.C19.B20.D21.A22.D23.A24.D25.D
二、非選擇題
26.(1)“歷史性巨變”: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結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
(2)理論或思想:分別是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歷史意義:分別指導了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并相應取得了成功。
(3)共性:都主張向西方學習先進文化;都主張與中國國情和革命或建設的實踐相結合;其各自的思想都是經歷了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的過程。
啟示:社會主義建設可以借鑒他國的經驗與理論,但必須從國情出發(fā),走自己的道路。
27.(1)外來侵略(或民族危機)。
(2)洋務派:“中體西用”,在維護固有的制度和綱常禮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實用科技;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出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實行改良;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用暴力手段,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政體;激進民主主義者:進一步提出要從思想領域全面反對封建制度,掀起了新文化運動。
(3)繼承是指主張向西方學習,挽救民族危機。發(fā)展是指學習內容由學西方的技術到學政治制度再到學西方思想,逐步加深。
第六章現代世界的科技與文化
第25課現代科學革命
1.B2.B3.A4.C5.D
1.B2.D3.A4.D
5.(1)愛因斯坦認為牛頓是一位具有最高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人,其理論對現代物理學仍具有指導作用。
(2)用核武器作為防止法西斯戰(zhàn)爭的手段;反對把核武器作為大規(guī)模殺人武器。
(3)當前核武器的威脅依然存在;我們要和平利用核能,防止核擴散。
第26課改變世界的高新科技
1.C2.D3.C4.A5.C
1.B2.D3.A4.B
5.(1)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
(2)利:提高學習能力和水平、擴大知識面、增加信息量、朋友交流、娛樂、方便生活等。弊:影響身心健康,影響學習,影響生活等。
(3)蘇聯(lián)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發(fā)射載人飛船;美國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登月成功。
(4)戰(zhàn)亂的影響;建國后百廢待興,技術落后,綜合國力相對弱;受到敵對勢力的封鎖;“左傾”錯誤的影響。
第27課新中國的科技成就
1.C2.A3.C4.A5.D
1.A2.C3.A4.C5.C
6.(1)加強我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提高中國的國防能力;打破美帝國主義的核壟斷、核訛詐。
(2)楊利偉。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3)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完善,為科技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前提;黨和政府對科技的高度重視和正確決策,為科技發(fā)展提供了保證;廣大科技人員的辛勤工作和創(chuàng)新精神;科學技術同生產力結合,促進經濟發(fā)展。
第28課國運興衰,系于教育
1.B2.B3.A4.B5.B6.A
1.A2.B3.C4.D5.B
6.(1)發(fā)展教育為科學研究提供人才;科學和教育的發(fā)展是現代化建設的基礎。
(2)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fā)展都離不開教育,要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
(3)把發(fā)展教育看成實現現代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第29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1.B2.A3.A4.B
1.B2.A3.A
4.(1)承認社會主義科學文化的多層次和多樣格局。
(2)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擴大化后,“雙百”方針遭到破壞。影響:導致許多知識分子蒙受冤屈,長期受到歧視和壓抑,嚴重損傷了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文藝界出現百花凋零的局面,科學研究領域也基本停止。
(3)要吸取歷史教訓,保持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的正確方向。事物的發(fā)展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要經歷曲折。
一、選擇題
1.D2.D3.D4.B5.B6.B7.D8.B9.B10.C11.C12.D13.D14.D15.A16.B17.B18.A19.A20.B
二、非選擇題
21.(1)圖一中的人物是愛因斯坦。他最偉大的成就是提出了相對論。
(2)圖二中的人物是蘇聯(lián)的加加林。他是人類第一個飛上太空的人。
(3)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使中國從此跨入核國家的行列。啟示:國家的獨立、人民的團結和政府的正確決策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真正希望。
(4)不管是宇宙飛船上天,還是原子彈爆炸,都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取得的成就。
22.(1)目的:增強軍事力量,打敗世界反法西斯力量?,F象:國際間的科技競爭日趨激烈。(2)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材料一的火箭發(fā)射為材料二的飛船上天奠定了基礎。(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家正在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各科研部門的齊心合作;科學家們的努力奮斗。
一、選擇題
1.B2.D3.A4.A5.B6.C7.A8.C9.A10.B11.D12.B13.D14.B15.A16.C17.C18.D19.A20.D21.C22.D23.C24.D25.B
二、非選擇題
26.(17分)
(1)“以德治民”。(2分)
(2)主張:提出“仁政”學說,要求統(tǒng)治者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爭取民心。(2分)
地位:不受統(tǒng)治者重視。(2分)
(3)觀點:大一統(tǒng)。(2分)
地位:在政治上占據統(tǒng)治地位,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2分)
(4)認識:儒家思想維護了君主專制制度,阻礙了民主科學的實現。(2分)
主張: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或:打倒孔家店)(2分)
(5)可從儒學在當今中國與世界的影響,繼承與弘揚民族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等方面展開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3分)
27.(17分)
(1)領域:主要分布在數學、天文學、地學、農學等領域。(2分)
原因: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自然經濟為主的封建國家,歷代統(tǒng)治者重視農業(yè)。因而,與農業(yè)生產相關的科學技術得到發(fā)展。(2分)
(2)新教:路德教和加爾文教。(2分)
科學:哥白尼、伽俐略的天文學;牛頓的經典力學;達爾文的生物學成就。(3分)
原因:小農經濟阻礙了近代科學的產生、發(fā)展;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國和其他國家經濟文化交流;政治上君主專制日益加強;實行文化專制主義。
(3)榜樣:開明君主專制、宗教信仰自由。(2分)
目的:反對君主專制、天主教神學思想。(2分)
28.(16分)
(1)方針:中體西用(或: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tǒng)治)(2分)
處境:招生困難,學生不多(遭到社會歧視)。(2分)
背景:頑固守舊勢力的抵制;封建綱常禮教與教育制度的束縛;中國長期閉關自守不易接受新事物。(2分)(注:答出其中任何兩點即可)
(2)思想:實行維新變法;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廢八股,倡西學、變革教育制度。(3分)沒有。(1分)原因:封建思想和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異常頑固。(2分)
(3)三民主義。(2分)
(4)新文化運動;北京大學。(2分)
高二歷史必修3教案(人民版)
經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容,幫助高中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高中教案呢?經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高二歷史必修3教案(人民版)”,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二碰撞與沖突
教學目標
課程要求:
1、了解19世紀下半期文學的主要成就,認識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和影響。
2、欣賞19世紀下半期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了解這些美術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藝術價值。
3、列舉19世紀下半期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理解這些音樂作品的時代性、民族性。
4、從學習欣賞文學藝術作品中體驗歷史的發(fā)展變化,提高對文學藝術作品的審美欣賞能力。
重點:19世紀中期至19世紀末期文學藝術獲得發(fā)展的社會歷史背景;19世紀中期至19世紀末期文學藝術領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藝術價值。
難點:對這一時期文學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的理解,并且能結合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理解文學的文學藝術的時代性和民族性。
教學要點
一、文學的主流:批判現實主義
1、背景:工業(yè)革命,資本主義發(fā)展,矛盾尖銳。
2、主要特點:
3、影響:
4、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二、美術的主流:
A、現實主義
1、背景:(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2、主要特點:主張以“寫實”的手法來表現一切,是一種接近人民的藝術。
3、代表人物及作品
B、印象主義
1、背景
2、主要特點
3、代表人物及作品
三、音樂的主流:民族樂派
1、背景
2、主要特點
3、代表人物及作品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投影:“中學生必讀名著目錄”
要求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1)你讀過哪些名著?喜歡哪幾本?為什么?
(2)你還記得名著中有哪些喜歡的章句?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是什么?作者的思想是由什么決定?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總結,引入丹納的觀點)
投影:“丹納(法國藝術評論家)的一段話”
“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
[設計思路]由學生感興趣的文學名著導入,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并有助于幫助他們明確“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自然地引入丹納的觀點,并為接下來“從歷史角度分析這一時期文藝主要流派的形成”提供一定的方法論。
投影:課題:二、“碰撞與沖突”
——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期的文學和藝術
(教師層層設問,學生思考回答)
師問:為什么這一時期文藝界會出現“碰撞與沖突”的現象?引導學生從這一時期政治經濟的巨大變革上考慮。(政治上,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確立,日益體現出優(yōu)越性;經濟上,工業(yè)革命的開展,英國已經完成,其他國家相繼進行)。
教師講述:這一時期的世界在發(fā)展,但這種發(fā)展并不平靜與和諧,充滿著沖突和斗爭。我們來看兩段材料。
投影:“背景資料”
材料一:“工業(yè)革命后,資產階級的財富飛速增長,但勞動群眾反而日益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對工人階級來說,新建起來的工廠,并不是‘文明的庇護所,不過是昏暗、骯臟的牢房’……”
“在社會上,‘邁達斯的禍害’到處彌漫,就好像古希臘寓言中的國王邁達斯一樣,人們貪婪的企圖把一切都變成黃金;在閃閃發(fā)光的金錢面前,花朵、詩歌、友誼、愛情,一切都黯然失色了。金錢至上,物欲橫流?!?br>
——哈孟德夫婦:《近代工業(yè)的興起》
材料二:“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及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進文明中來了?!薄豆伯a黨宣言》
思考:兩段材料反映了當時哪些問題?
(學生根據材料歸納):在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同時,日益積聚的社會矛盾也變得更加尖銳和復雜,如這一時期工人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人們思想道德價值觀的變化、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與侵略者間的斗爭,等等。歸納背景為:工業(yè)革命,資本主義發(fā)展,矛盾尖銳。
(教師總結):這種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社會矛盾的尖銳化,反映在文學領域,就出現了以批判現實主義為主流的文學派別。
一、文學主流:批判現實主義
教師講述:在19世紀下半期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中,可謂人才輩出。不過,要說起最經典、最著名的,相信大家馬上會想到巴爾扎克,他因其小說集《人間喜劇》被喻為“現實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法國的書記員”。
(學生看書,了解《人間喜劇》)
投影:“《人間喜劇》評論”
“它是一個有許多窗口的房間,讀者從不同的窗口望去,看到的是不同的天地,有不同的人物在其中活動。這些小天地之間有道路相通,道路是由金錢鋪就的,于是讀者面前出現了一個完整的世界——復辟時代的法國社會?!?br>
——選自吳岳添《世界文學名著》
(教師設問):那么,巴爾扎克是如何在小說中體現其強烈的批判現實主義精神的呢?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究竟有哪些特點和影響呢?接下來,我們以《歐也妮葛朗臺》(《人間喜劇》中的一篇)為例,來一起感受一下巴爾扎克式的諷刺與犀利。
投影:“名段賞析”
歐也妮葛朗臺(書影、圖片)
文字材料:《歐也妮葛朗臺》小說片段,課前發(fā)(見附錄),學生事先閱讀。
學生各抒己見(略)
[設計思路]通過典型文學作品的閱讀分析讓學生深刻體會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選擇的文字材料是原語文教材中的小說片段,對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金錢關系揭露和批判得比較深刻,學生能更好地感受批判現實主義的鋒芒,進而歸納出這一文學流派的主要特點及影響。
主要特點:
(1)真實而廣泛地反映社會生活和社會矛盾
(2)強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
(3)注重描寫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
影響:現實主義作家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本質,對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法律、道德提出了強烈的控訴,同時,深切同情飽受辛酸苦難的勞動人民。
(教師過渡):除巴爾扎克和《人間喜劇》外,你知道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還有哪些名家名篇嗎?(學生閱讀材料,歸納整理)
投影:“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表格)
代表人物國家代表作品評價
司湯達法《紅與黑》
巴爾扎克法《人間喜劇》
狄更斯英《大衛(wèi)科波菲爾》、《霧都孤兒》、《雙城記》
勃朗特姐妹英
托爾斯泰俄《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果戈里俄《死魂靈》
陀斯妥耶夫斯基俄
馬克吐溫
黃遵憲
巴魯迪美
中
埃及《竟選州長》
《臺灣行》、《哀旅順》
二、美術主流:
(教師過渡):如果說,作家用文字來記載社會真實的話,那么,美術家則用畫筆,來書寫他們對那個時代的感悟與情緒。下面我們來欣賞幾張畫,請大家想想,你覺得哪幅畫最有可能是與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同一時期的作品?
投影:“四幅美術作品”(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導人民》、米勒《拾穗者》、達芬奇《蒙娜麗莎》、畢加索《阿維農的少女》)
(學生欣賞,思考回答。選擇米勒農民畫的理由——這一時期的美術,也注重對現實的還原,其背景與“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同”)
教師由此導入“美術的主流”——現實主義
教師講述:與19世紀初期浪漫主義美術不同的是,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繪畫,主張以寫實的手法來表達一切,是一種接近人民的藝術(主要特點)。普通勞動者、大自然被作為獨立題材受到了畫家們的歡迎。而“現實主義”一詞的首次提出,也正這一畫派的核心人物庫爾貝有關。我們來看他的代表作《石工》。
投影:“法國庫爾貝《石工》(畫作)”
背景資料
“《石工》的情節(jié)發(fā)生在烤人的太陽下,在道旁的溝邊。石工的形體微微地突出在高聳的綠色山坡前,山坡幾乎填滿了整個畫面,上面飛馳過一大層云影。僅僅在畫面的右角,在山坡后面,可以看到一角藍天。這兒絲毫沒有虛構的東西,我的親愛的朋友!我每天散步時都看到這些人。而且,這個階級的人們往往就是這樣度過一生的?!?br>
——庫爾貝談自己的藝術構思
說明:《石工》是社會最底層勞動大眾的真實寫照。畫中的原型,是庫爾貝在路上偶遇的兩位打石頭工人,為了創(chuàng)作的真實,后來畫家邀請了他們到自己的畫室里當模特兒,完成了這一作品。
(學生欣賞,體會)
投影:“俄國列賓《伏爾加河纖夫》(畫作)”
說明:現實主義美術的又一力作,畫家以畫為武器,抨擊了俄國現實社會的黑暗和對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學生欣賞,體會)
(教師過渡):這一時期,除現實主義繪畫外,還出現了一種全新的畫派——印象主義。我們來欣賞《日出》。請大家想想,這幅畫與以前的那些畫,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
投影:“法國莫奈《日出印象》、《睡蓮》(畫作)”
(學生欣賞,討論,回答)
[設計思路]]通過典型畫作的欣賞讓學生深刻體會印象主義繪畫。
莫奈的《日出》,是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也是杰出的代表作。畫家對“光與色”的巧妙把握,為我們呈現了班駁陸離遠近有序的日出印象。學生能比較容易地感受到這中光影和色彩帶來的效果變化。
莫奈的《睡蓮》,是他晚年最重要的印象主義繪畫系列。1893年,把吉維尼村附近的埃普特河水引進他院子里的一個人工修建的池塘,又在池塘中架設一座日本式小橋,池塘的周圍種植垂柳和多種花卉,塘中則種滿了睡蓮。莫奈把整個身心都投在這個池塘和他的睡蓮上面了。這里選擇的幾張局部睡蓮圖,是莫奈在同一天中的不同時間對同一主題進行寫生,結果卻描繪出不同的光景與氣氛,可以讓學生去感受。
(教師提問):那么,為什么會在這一時期出現這一畫派呢?(工業(yè)革命以來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當時物理學上的光學理論研究的影響)
(教師提問):莫奈的印象主義技法,是繪畫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那么,這一流派在后期,又有哪些名家名作呢?(塞尚、高更、凡高)
投影:“荷蘭凡高《向日葵》”
(學生體會、感悟)
三、音樂主流:民族樂派
教師過渡):如果說,凡高用《向日葵》,細膩動人地表達了自己燃燒著的熱情,那么,感情豐富的音樂家們呢?請大家注意,這一時期樂壇的主流是“民族樂派”,典型地表現為東歐、北歐、中歐國家用音響塑成了他們的民族意識。原因何在呢?引導學生分析民族樂派興起的背景。(背景: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在世界擴張,世界各國的音樂受到外來音樂的影響;東歐和北歐的民主運動促進了人們民族和民主意識的覺醒,藝術家們強烈要求擺脫外國文化的控制,發(fā)揚和創(chuàng)建具有本國民族特色的文化。)
教師講述并設問:民族樂派將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樂創(chuàng)作之中。而最著名的當推俄國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下面我們來欣賞老柴作品的兩個經典選段。請大家邊聽邊思考:兩段旋律在感情上的最大區(qū)別是什么?
投影:“柴可夫斯基(圖片)”
(學生欣賞《天鵝湖》、《第六交響曲》選段)
[設計思路]通過典型音樂選段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能力。
如果就柴可夫斯基音樂的民族性讓學生體會,難度會比較大。因為音樂的民族特質必須建立在相互比較的基礎之上。什么樣的音樂更俄羅斯化,估計一般學生的感受是不強的。但對于兩段在旋律和感情上明顯有差異的曲調,相信學生能試著去理解。從柴可夫斯基前后期音樂中凝聚的不同情感,進而聯(lián)想到他所處的不同環(huán)境和經歷。據此,教師可以升華一下,給學生提供一種欣賞音樂作品的方法。
投影:“學習拓展”
如何欣賞音樂作品?(除了欣賞樂曲的節(jié)奏和旋律,還要了解作曲家所處的歷史背景、作曲家的個人經歷和創(chuàng)作動機等。)
(學生課后欣賞:民族樂派代表作品)
課堂小結
鞏固練習
1、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發(fā)源于
A.法國B.英國C.美國D.俄國
2、標志著第一部現實主義文學誕生的是
A.《人間喜劇》B.《紅與黑》C.《復活》D.《雙城記》
3、將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推向頂峰的是
A.巴爾扎克B.司湯達C.列夫托爾斯泰D.狄更斯
4、恩格斯曾經對一部文學作品進行了高度評價:“匯集了法國社會的全部歷史,我從這里,甚至是經濟細節(jié)方面所學到的東西,也要比當時所有職業(yè)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tǒng)計學家那里學到的東西還要多”。這部作品是:
A.《人間喜劇》B.《悲慘世界》
C.《戰(zhàn)爭與和平》D.《紅與黑》
5、被譽為中國“詩界革命”旗幟的是
A.梁啟超B.黃遵憲C.嚴復D.康有為
6、俄國民族樂派中被稱為“旋律大師”的是
A.貝多芬B.舒伯特C.柴可夫斯基D.德沃夏克
7、民族樂派音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法國大革命B.工業(yè)革命
C.民族解放運動D.民主、民族意識的覺醒
8、下列表述與印象派有關的有
①其產生受光學理論和畫家實踐的影響
②畫家用光和色彩的變化來描繪外部世界
③其得名來自于名畫《日出印象》
④其開創(chuàng)者是法國人凡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下列連線錯誤的是
A.德國-貝多芬-《英雄交響曲》B.法國-莫奈-《日出印象》
C.西班牙-塞尚-《星月夜》D.荷蘭-凡高-《向日葵》
答案:ABCABCDAC
課后探究
(備選方案一)
1、歸納你讀過的名著屬于哪個文學流派?
2、如果你想寫小說,你準備采用什么形式?描寫什么內容?
3、愛好美術的同學開一次座談會,每人把自己知道的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期的著名畫家和他們的作品說出來,然后找一兩幅共同熟悉的話,進一步分析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和藝術特色。
(備選方案二)
活動名稱:世界近代文學賞析
活動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資料搜集、閱讀、加工、整理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進行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活動方式和步驟:
1、將全班學生分成三大組,各組推薦一名組長,由組長組織每大組再分成若干小組。
2、每小組選擇自己喜歡或了解較多的文學家及其作品進行研究,三個組長對各小組研究內容的選擇做適當地協(xié)調,避免大家都集中在幾個人物上。
3、學生協(xié)作,進行資料搜集、加工整理,最后以書畫(想象畫)的形式展示出文學家的創(chuàng)作生活或文學作品思想內容、或作品中的精彩片段。也可以制作成一個圖文并貌PowerPoint,上課時由學生對自己再創(chuàng)作的作品進行解說。
備用資料
1、圖片資料:
《人間喜劇》中譯本書影2張;《歐也妮葛朗臺》中譯本書影1張、插圖4張;美術作品10幅;柴可夫斯基圖片1張。
2、文章資料:
丹納文學評論選段;《近代工業(yè)的興起》、《共產黨宣言》文字選段;吳岳添《世界文學名著》評論選段;《歐也妮葛朗臺》選段(見附錄);庫爾貝藝術構思選段。
3、影音資料:
柴可夫斯基音樂作品《天鵝湖》、《第六交響曲》選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