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8《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1。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教學目標:
1.能根據(jù)課文情節(jié)說出燭之武在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體現(xiàn)在何處。
2.能辨析“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實詞與“若、說、辭、鄙、微、之”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能通暢地朗讀全文。
教學設計:
1.學情:初中時,學生學過《左傳》中《曹劌論戰(zhàn)》,對左傳中人物刻畫的方法和事件的敘述有了初步的感受。但是要深入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藝術(shù)特點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把握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還有相當大的難度。教師可設計幾個小問題,分解目標,然后讓學生綜合評析。課后有條件的自讀《左傳》。
2.教材:文章篇幅不長,是寫人的典范文章,其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的筆墨較多。因為情節(jié)涉及到的歷史事件久遠,可以補充相關(guān)的史實,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建構(gòu)。
3.教法:誦讀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一個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
二、解題
1.一學生讀課文注釋①。
2.教師補充:
⑴關(guān)于《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皞鳌币鉃樽⑨?,《左傳》為給儒家經(jīng)典《春秋》所作的注釋性文字。
它記述了春秋間240多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內(nèi)容豐富,規(guī)模宏大,忠于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zhàn)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總之,《左傳》無論對后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shù)上的成就令人驚嘆,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
⑵燭之武是不是姓燭名之武?
投影顯示:介紹古代文化常識——姓名
燭之武--燭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盃T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柏?,名叫狐的人”
資料:《鄭通志氏族略》:“鄭人燭之武不得氏,以其居于燭地故,言燭之者,尤言介之推,佚之狐”。
投影顯示:古代姓名的由來
1以祖先祖號或廟號為姓--唐堯虞舜夏商周姬姚姜
2以國別地名為姓--國別:齊魯韓趙魏秦楚宋衛(wèi)
地名:東郭南宮西門歐陽
3以官職或職務為姓--官職:司馬司徒帥尉
職務:巫樂陶屠卜施商
4以動植物為姓--牛馬龍熊(可能是氏族圖騰)楊柳
5以數(shù)字為姓--伍陸萬
6少數(shù)民族的姓--金翦薩慕容
參考資料:姓氏由來(選自延陵氏第網(wǎng)站)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人數(shù)極大的大國,漢族占絕大多數(shù)。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漢民族。故漢民族的姓氏淵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淵源。
姓氏是代表每個人及其家族的一種符號。在今天的社會里,它沒有什么意義了。但是,從它的形成、發(fā)展、演變的漫長歷史過程來看,它卻是構(gòu)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稱。在遙遠的古代,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于人類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姓氏是怎樣產(chǎn)生、發(fā)展的?這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涉及到社會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字學、地理學、民俗學、人口學、地名學等眾多社會科學中國第一部解說方塊文字原始形體及字源的文字學專著是《說文解字》。此書作者許慎(約公元58—147年)解釋:“姓,人所生也。因生以為姓,從姓生。”這就是說,人是母親生的,故姓字為女旁。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姓是作為區(qū)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中國的許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這說明我們祖先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母系氏族社會。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內(nèi)禁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親為姓。姓的出現(xiàn)是原始人類逐步擺脫蒙昧狀態(tài)的一個標志。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為從父,氏反為女子家族之用。后來,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chǎn)生了。氏的出現(xiàn)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chǎn)物。后來,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姓與氏合一,不再區(qū)分,表明姓與氏都是姓,表明個人及其家族的符號。這就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姓氏含義?,F(xiàn)在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有人統(tǒng)計,文獻記載和現(xiàn)存的共有5600多個。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內(nèi)容豐富、出處具體。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劉姓就有五處起源。異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古、吳兩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后裔。中國姓氏的來歷把姓和氏等同看待,據(jù)徐俊元等三位學者研究,大致有這十多種類別:一、以姓為氏。以遠古部落氏族的標志符號作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二、以國名為氏。夏、商、周三代,有許多大小諸侯國,各國子孫后代便以國名為姓。有程、房、杜、雷、廖、刁、彭、韋等姓。三、以邑名為氏。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給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邑。卿、大夫的后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將邑名作為氏。有蘇、上官等姓。四、以鄉(xiāng)、亭之名為氏。有裴、陸、歐陽等姓。五、以居住地名為氏。有東門、西門、東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周平的庶子,字林開,其子孫以林為姓。七、以次第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為姓,老二以仲為姓。老三、老四則分別姓叔、季。八、以官職為姓。有籍、監(jiān)、庫、倉、將軍等姓。九、以技藝為姓。從事巫術(shù)的人,后代便姓巫。從事冰凌的人,后代以凌為姓,還有卜、陶、匠等姓。十、以謚號為姓。十一、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十二、爵位稱號及爵系為氏。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孫、公子、公孫等姓。十三、古代少數(shù)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客家先人的姓氏來歷,也在上述這十幾種范圍之內(nèi)。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范讀,學生正音
投影顯示: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縋(zhuì)闕(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濟而夕設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孫)
③通假字:
今老已,無能為也已(“已”同“矣”)
焉用亡鄭以陪鄰(“陪”同“倍”)
秦伯說(“說”同“悅”)
失其所與,不知(“知”同“智”)
2.一學生讀。
3.提問《燭之武退秦師》記敘了春秋時期的一件什么事?
思考:(學生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明確: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zhàn)禍。
投影顯示:秦晉圍鄭形勢圖
教師簡介秦晉圍鄭形勢圖
這是秦國,都城為壅。這是晉國,都城為絳。這是鄭國,都城新鄭。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的確如燭之武所言:“越國以鄙遠?!碑敃r,晉軍駐扎在函陵,即新鄭縣北;秦軍駐扎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稜T之武退秦師》中所記述的就是秦晉攻打鄭國之前展開的一場外交斗爭。燭之武是這場外交斗爭的主角,他身負君命,只身赴秦,說退秦軍,實屬不易。
當時,秦、晉、鄭三國的關(guān)系十分復雜,了解與次文相關(guān)的歷史史實,對我們學好這篇課文十分重要。
補充資料:
①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這一年,晉獻工卒,晉國陷入內(nèi)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工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納了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熬奔辞啬鹿?,“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②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
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秦晉兩國之間的關(guān)系從此出現(xiàn)了裂痕。
③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這一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jīng)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④鄭楚結(jié)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出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nèi)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只相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實屬城濮之戰(zhàn)的余波。
4.學生齊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
問:①.秦晉“分別駐軍”有什么重大意義?
②.鄭國為什么不向楚國求救?
四、布置作業(yè)
1.借助注釋、工具書疏通文章。
2.抄寫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
1《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又完整的。
回答:編年體史書。
2翻譯下列句子,并簡述與其相關(guān)的史實。
投影顯示: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學生稍作思考,然后一一作答)
回答:(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睉g為: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耙云錈o禮于晉”則指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過鄭國,鄭文公不禮之事?!扒屹E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zhàn)前鄭文公背晉助楚,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城濮之戰(zhàn),楚敗,鄭文公又與晉侯結(jié)盟之事。
(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應譯為:況且,您曾經(jīng)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扒揖龂L為晉君賜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擁立夷吾為晉惠公之事,“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則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應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應譯為: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會有今天。這句話則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幫助重耳成為晉國國君之事。
二、學生質(zhì)疑
引導學生質(zhì)疑,詞語解難
(給學生5分鐘時間,將難理解的語句畫出,并提出來)
學生提問:“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中的“于”應如何理解?
明確:“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對于”?!坝跁x”,是古漢語中常見的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應是:以其于晉無禮。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扒屹E于楚也”句中的“貳”指從屬二主,“于”是介詞,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并且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
又例:“佚之狐言于鄭伯曰”中的“于”根據(jù)語境,只能譯成“對”。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佚之狐對鄭伯說,可見語境不同,詞義會發(fā)生變化。
學生提問:“晉軍函陵,秦君汜南”中的“軍”在句中該如何理解?
明確:“晉軍函陵,秦君汜南”中的“軍”原為名詞,由于它后面帶了賓語“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為動詞,當作“駐扎”講,應譯為: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汜南。這種活用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見,課文中的例子也不少。
又例:“越國以鄙遠”中的“鄙”“遠”?!氨伞痹瓰槊~,當“邊邑”講,但在句中根據(jù)語境應活用為動詞,當“把……當作”講。而“遠”原為形容詞,但在句中指“鄭國”,所以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應是: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邊境。
再例:“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東”“封”均為詞類活用?!皷|”原為方位名詞,在句中譯為“向東”,名詞作了狀語。“封”原為名詞“疆界”,在句中活用為動詞,當“把……當作”講。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應是:它已經(jīng)向東,把鄭國當作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
詞類活用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常見。
投影顯示
例句出處類型釋義
1.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戰(zhàn)》名詞作動詞名詞“事”用作動詞:服侍
2.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名詞作狀語名詞“箕畚”用作動詞“運”的狀語,表說用的工具
3.今吾嗣為之十二年《捕蛇者說》動詞作狀語動詞“嗣”用作動詞“為”的狀語,表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
4.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形容詞作動詞形容詞“善”帶賓語“口技”,在此作用動詞:擅長
5.醉醇醲而飫肥鮮《賣柑者言》形容詞用作名詞形容詞“肥、鮮”均充當“飫”的賓語,用作名詞:肥肉、鮮魚
以上是幾種常見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同學們要在多次的翻譯實踐中,摸索其規(guī)律。
提問:“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句中的“而”應如何理解?“是”當什么講?
明確:“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句中“而”,根據(jù)具體語境應譯為“才”?!笆恰痹诠糯鷿h語中為指示代詞當作“這”講,因是個判斷句,所以譯為“這是我的過錯”。
三、歸納“若、說、辭、鄙、微、之”等詞語的義項
(先檢查學生完成課后練習第三題的情況,然后進行歸納)
投影顯示
1.若
例句出處釋義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刻舟求劍》像
曾不若孀妻弱子?《史記陳涉世家》比得上
若宗師之文,則懲時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顧炎武:《文章繁簡》表轉(zhuǎn)折“至于”
若潛師而來,國可得也《左傳殽之戰(zhàn)》表假設
2.說
例句出處釋義
是說也,人常疑之蘇軾:《石鐘山記》說法
說備使撫表眾《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勸說
請說之《墨子公輸》陳述
公輸盤不說(同“悅”)《墨子公輸》高興
3.辭
例句出處釋義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史記廉頗藺相如傳》婉言
近者奉辭伐罪《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命令
皆好辭而賦見稱《史記屈原列傳》文學(詞、賦)
動以朝廷為辭《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借口(由“言詞”引申為“托詞”)
今者出,未辭也《史記鴻門宴》告別
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史記信陵君竊符救趙》推辭
4.鄙
例句出處釋義
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為學》邊遠的地方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左傳燭之武退秦師》邊境
在外監(jiān)使牧守亦皆貪鄙成風洪邁:《方臘起義》昏庸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諸葛亮:《出師表》淺薄
5.微
例句出處釋義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史記屈原列傳》含蓄不露,微妙
嶺嶠微草,凌冬不雕《夢溪筆談》微小
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微頷之《賣油翁》稍微
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不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如果不是
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史記荊軻刺秦王》即使不是
6.之
例句出處釋義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史記項羽本記》他
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韓愈:《馬說》它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說》我
荊之地,方五千里《墨子公輸》的
桓侯曰:“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韓非子扁鵲見蔡桓公》用在主謂結(jié)構(gòu)中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例句出處釋義
慎之!徐珂:《馮婉貞》僅補充音節(jié)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頃之,煙炎張?zhí)臁顿Y治通鑒赤壁之站》助詞,用在時間副詞之后
諸將請所之《資治通鑒李愬雪夜入蔡州》到、去
從以上對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的梳理可知:切實地掌握和理解課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文言詞語,非常重要。“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同學們一定要重視對文言詞語的積累。
四、課堂練習
(一)投影詞語:選擇正確含義
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2秦伯說,與鄭人盟
a你a陳述
b假如b雜說,一種文體
c好像c高興
3不辭勞苦4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a告別a邊遠的地方
b推辭b淺陋
c推托c邊境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臣之壯也,尤不如人
a如果沒有a的
b稍微,略微b助詞,不譯
c暗暗地c他們
(二).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題。
五、布置作業(yè)
1.借助古漢語詞典進一步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意義。
2.試背課文。
第三課時
一、指導朗讀,理清思路,簡析文意
1.檢查朗讀情況,采用個別朗讀與集體朗讀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2.教師作朗讀常規(guī)指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指反復誦讀,文意會愈加清晰,學習文言文更是如此。因此同學們要勤于讀,認真讀,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讀。那么,如何才能讀好文言文呢?
文言文朗讀應特別注意停頓、語速、重音、語氣等。
關(guān)于停頓。朗讀時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間作或長或短的停頓,一方面出于換氣的需要或使層次分明,另一方面為了充分表達思想感情。朗讀中的停頓一般有語法停頓和邏輯停頓。標點符號所表示的停頓和段落之間的停頓屬于語法停頓,標點符號的停頓長短為“、”、“,”、“;”、“:”、“?!薄ⅰ??”、“!”、“……”,這個長短的確定也不是絕對的,應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和表達的需要適當掌握和處理。段落內(nèi)部、句群之間的停頓要長些,段落之間的停頓又要稍長些。朗讀駢體文或詩歌,要注意節(jié)奏停頓,節(jié)奏停頓連而不斷,與“、”停頓稍有區(qū)別。另有邏輯停頓,在沒有標點符號處,為加強語氣、闡明觀點、表達感情,也應作停頓(這些將在具體的語段中提示)。
關(guān)于語速。議論文和說明文以中速為宜,其他文體(如記敘類、抒情類)則依據(jù)情節(jié)的進展和感情表達的需要來安排。如內(nèi)容是激動、歡快、緊張,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邁奔放時,語速要相對快一些;如內(nèi)容是痛苦、悲傷、低沉、抒情的時候,語速要相對慢一些。
關(guān)于重音。朗讀時,句子中的某些詞語需要重讀,比如句子中作謂語的動詞要重讀。例如“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中重讀的詞語為“軍”;表示性狀和程度的狀語常常也要重讀,如“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太后盛氣而揖之”中重讀的詞語應為“面”“盛氣”;表示性狀強調(diào)的定語要重讀,如“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中重讀的詞語應為“億丈”“不測”;表示結(jié)果或過程的補語要重讀,如“卻匈奴七百余里”“非抗于九國之師”,其中“七百余里”“九國之師”應重讀;疑問代詞、指示代詞常常需要重讀,如“當此之時……”“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讀。除以上五種外,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強調(diào)的詞語常常也需要重讀,這是因不同的語境而定的,故放在具體篇目中指導。
關(guān)于語氣、語調(diào)。古漢語中的語氣同現(xiàn)代漢語一樣,有陳述語氣、疑問語氣、祈使語氣、感嘆語氣,應讀出句子的特有語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疑問語氣讀升調(diào),感嘆語氣讀降調(diào)。
(這些內(nèi)容同樣用于其他篇目的朗讀指導,故后面將不在贅述)
3.范讀(提醒學生要認真聽)
4.齊讀(速度較現(xiàn)代文要慢,句讀要清)
5.指導學生誦讀、理解
第一自然段
誦讀指導: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本段關(guān)鍵一句,語速要較慢,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此句讀完,稍作停頓,再起后句“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皶x”“秦”之后要略作停頓。因為“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扎”講。
(領(lǐng)讀,齊讀)
提問:本段僅25字,卻道出很多內(nèi)容,有哪些?
明確:①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如累卵。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嘗試背誦)
第二自然段
(讓一位誦讀基礎好的同學先讀一遍)
誦讀指導:
“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叭羰範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俺贾畨岩玻q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慨嘆,要讀出傷感的基調(diào),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并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一定要讀得心平氣和。
(領(lǐng)讀,齊讀)
提問:面對為難,鄭國君臣的表現(xiàn)如何?
明確:①佚之狐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②鄭伯從諫如流,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③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承擔了赴秦說秦師的重任。
(齊讀)
第三自然段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誦讀指導:
①本段是全文的重點段落。燭之武“夜縋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辯說服了秦君。他的義無返顧,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談都需要在誦讀中表現(xiàn)出來,例如“秦、晉國鄭,鄭既知亡矣”一句,要讀得心平氣和,誠懇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達出燭之武欲揚先抑的論辯技巧。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鄭只對晉國有利。但燭之武采用的是以退為攻的論辯技巧,因此要讀得平緩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鄭以陪鄰?”這一反問句,語調(diào)要略高一些,反問語氣要讀出來;然后緩而較輕地讀出“鄰之厚,君之薄也”。因為這幾句話意在動秦伯之心,點明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句,則是燭之武另換角度,從禮儀上引誘秦伯,態(tài)度要更加誠懇,用中速讀,“若”字要拉長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讀音。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則是燭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誘之以利益之后更為成功的說服,即職責晉國的背信棄義和貪得無厭,因此讀時要有激憤之感,速度較前要快,尤其是“夫晉,何厭之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兩句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接著用平緩、誠懇的語氣讀出“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
(領(lǐng)讀,齊讀三段)
提問,在此段中,燭之武是如何說服秦伯退兵的?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本段的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再齊讀一遍)
第四自然段
誦讀指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頓,因“微”是連詞,表假設,為“假如沒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詞,為“那”?!耙蛉酥?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頓。
(齊讀,然后指名學生讀)
提問:本文是如何結(jié)尾的?
明確:以晉文公再風云突變中,頭腦前行,毅然撤軍作結(jié)。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
(齊讀課文)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鄭危在旦夕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燭之武夜縋而出秦軍乃還
(義勇)智說秦君
轉(zhuǎn)危為安晉亦去之
小結(jié):秦晉圍鄭,鄭危在旦夕,“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的力薦可謂慧眼識英雄,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智說秦君,秦穆公心悅誠服,秦軍乃還。晉文公面對風雨突變,亦毅然去之。鄭國忠于轉(zhuǎn)危為安。全文處處注意伏筆照應,故事情節(jié)波瀾起伏,繁簡得當,有始有終,層次井然,燭之武的智勇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溢于字里行間。
(結(jié)合板書,嘗試背誦)
二、人物形象分析
①提問:燭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請用簡練的語言加以評價。
(學生思考、討論)
回答: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
②討論
如果你是鄭國人,你會怎么做?
你同意晉文公的決定嗎?為什么?
三、布置作業(yè)
1.鞏固背誦課文的成果。
2.閱讀《晉公子重耳之亡》,進一步了解與本文相關(guān)的歷史史實。
相關(guān)知識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保證學生們在上課時能夠更好的聽課,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您知道高中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下面的內(nèi)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燭之武退秦師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4.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歸納“若、說、辭、鄙、微、之”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1.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領(lǐng)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卡片、錄音機、《燭之武退秦師》的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左傳》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了解與本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歷史史實。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正音,借助注釋疏通文章。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當我們看到奧運賽場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心中會油然升起一種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為國爭光的英雄。英雄,在人們心中是偉大的,他們?yōu)槊衽艖n,為國解難,殫精竭慮,置個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時期鄭國的燭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學習選自《左傳》的歷史散文《燭之武退秦師》。
二、關(guān)于《左傳》
(先讓學生看文章后面關(guān)于《左傳》的介紹)教師補充: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边@是朱彝尊《經(jīng)文考》中對《左傳》的高度評價。這里的“左氏”,司馬遷認為是春秋時代魯國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寫到:“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睎|漢的班固也持此觀點,但由于文獻不足,《左傳》的作者迄今尚無定論。
但這絲毫無損《左傳》的光輝,它是繼《春秋》之后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又完整的編年體史書?!蹲髠鳌酚洈⒘松掀痿旊[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內(nèi)容豐富,規(guī)模宏大,忠于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zhàn)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總之,《左傳》無論對后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shù)上的成就令人驚嘆,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
三、放錄音(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正音)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縋(zhuì)闕(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濟而夕設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孫)
③通假字:“知”通“智”
提問《燭之武退秦師》記敘了春秋時期的一件什么事?
思考:(學生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明確: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zhàn)禍。
資料顯示秦晉圍鄭形勢圖
四、簡介秦晉圍鄭形勢圖
這是秦國,都城為壅。這是晉國,都城為絳。這是鄭國,都城新鄭。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的確如燭之武所言:“越國以鄙遠?!碑敃r,晉軍駐扎在函陵,即新鄭縣北;秦軍駐扎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稜T之武退秦師》中所記述的就是秦晉攻打鄭國之前展開的一場外交斗爭。燭之武是這場外交斗爭的主角,他身負君命,只身赴秦,說退秦軍,實屬不易。
當時,秦、晉、鄭三國的關(guān)系十分復雜,了解與次文相關(guān)的歷史史實,對我們學好這篇課文十分重要。
資料顯示
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這一年,晉獻工卒,晉國陷入內(nèi)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工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納了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熬奔辞啬鹿?,“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
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秦晉兩國之間的關(guān)系從此出現(xiàn)了裂痕。
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這一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jīng)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鄭楚結(jié)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出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nèi)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只相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實屬城濮之戰(zhàn)的余波。
放錄音,學生再次整體感知課文。放錄音后,學生齊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
五、布置作業(yè)
1.反復閱讀課文。
2.借助注釋、工具書疏通文章。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進對課文理解的作用。
[教學步驟]一、檢查復習
提問:《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又完整的。
回答:編年體史書。
提問:《左傳》記敘的史實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這部史書對后世史學和后世文學都有極大影響。
提問:請同學們翻譯下列句子,并簡述與其相關(guān)的史實。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學生稍作思考,然后一一作答)
回答:(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睉g為: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耙云錈o禮于晉”則指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過鄭國,鄭文公不禮之事?!扒屹E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zhàn)前鄭文公背晉助楚,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城濮之戰(zhàn),楚敗,鄭文公又與晉侯結(jié)盟之事。
(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睉g為:況且,您曾經(jīng)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扒揖龂L為晉君賜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擁立夷吾為晉惠公之事,“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則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應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應譯為: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會有今天。這句話則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幫助重耳成為晉國國君之事。
二、指導朗讀,理清思路,簡析文意
1.檢查朗讀情況,采用個別朗讀與集體朗讀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2.教師作朗讀常規(guī)指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指反復誦讀,文意會愈加清晰,學習文言文更是如此。因此同學們要勤于讀,認真讀,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讀。那么,如何才能讀好文言文呢?
文言文朗讀應特別注意停頓、語速、重音、語氣等。
關(guān)于停頓。朗讀時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間作或長或短的停頓,一方面出于換氣的需要或使層次分明,另一方面為了充分表達思想感情。朗讀中的停頓一般有語法停頓和邏輯停頓。標點符號所表示的停頓和段落之間的停頓屬于語法停頓,標點符號的停頓長短為“、”〈“,”〈“;”〈“:”〈“?!?,“?”“!”〈“……”,這個長短的確定也不是絕對的,應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和表達的需要適當掌握和處理。段落內(nèi)部、句群之間的停頓要長些,段落之間的聽多又要稍長些。朗讀駢體文或詩歌,要注意節(jié)奏停頓,節(jié)奏停頓連而不斷,與“、”停頓稍有區(qū)別。另有邏輯停頓,在沒有標點符號處,為加強語氣、闡明觀點、表達感情,也應作停頓(這些將在具體的語段中提示)。
關(guān)于語速。議論文和說明文以中速為宜,其他文體(如記敘類、抒情類)則依據(jù)情節(jié)的進展和感情表達的需要來安排。如內(nèi)容是激動、歡快、緊張,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邁奔放時,語速要相對快一些;如內(nèi)容是痛苦、悲傷、低沉、抒情的時候,語速要相對慢一些。
關(guān)于重音。朗讀時,句子中的某些詞語需要重讀,比如句子中作謂語的動詞要重讀。例如“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中重讀的詞語為“軍”;表示性狀和程度的狀語常常也要重讀,如“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太后盛氣而揖之”中重讀的詞語應為“面”“盛氣”;表示性狀強調(diào)的定語要重讀,如“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中重讀的詞語應為“億丈”“不測”;表示結(jié)果或過程的補語要重讀,如“卻匈奴七百余里”“非抗于九國之師”,其中“七百余里”“九國之師”應重讀;疑問代詞、指示代詞常常需要重讀,如“當此之時……”“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讀。除以上五種外,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強調(diào)的詞語常常也需要重讀,這是因不同的語境而定的,故放在具體篇目中指導。
關(guān)于語氣、語調(diào)。古漢語中的語氣同現(xiàn)代漢語一樣,有陳述語氣、疑問語氣、祈使語氣、感嘆語氣,應讀出句子的特有語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疑問語氣讀升調(diào),感嘆語氣讀降調(diào)。
(這些內(nèi)容同樣用于其他篇目的朗讀指導,故后面將不在贅述)
3.放錄音(提醒學生要認真聽)
4.齊讀(速度較現(xiàn)代文要慢,句讀要清)
5.指導學生誦讀、理解
第一自然段
誦讀指導: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本段關(guān)鍵一句,語速要較慢,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此句讀完,稍作停頓,再起后句“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皶x”“秦”之后要略作停頓。因為“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扎”講。
(領(lǐng)讀,齊讀)
提問:本段僅25字,卻道出很多內(nèi)容,有哪些?
明確:①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如累卵。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嘗試背誦)
第二自然段
(讓一位誦讀基礎好的同學先讀一遍)
誦讀指導:
“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叭羰範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慨嘆,要讀出傷感的基調(diào),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并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一定要讀得心平氣和。
(領(lǐng)讀,齊讀)
提問:面對為難,鄭國君臣的表現(xiàn)如何?
明確:①佚之狐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②鄭伯從諫如流,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③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承擔了赴秦說秦師的重任。
(齊讀)
第三自然段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誦讀指導:
①本段是全文的重點段落。燭之武“夜縋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辯說服了秦君。他的義無返顧,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談都需要在誦讀中表現(xiàn)出來,例如“秦、晉國鄭,鄭既知亡矣”一句,要讀得心平氣和,誠懇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達出燭之武欲揚先抑的論辯技巧。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鄭只對晉國有利。但燭之武采用的是以退為攻的論辯技巧,因此要讀得平緩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鄭以陪鄰?”這一反問句,語調(diào)要略高一些,反問語氣要讀出來;然后緩而較輕地讀出“鄰之厚,君之薄也”。因為這幾句話意在動秦伯之心,點明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句,則是燭之武另換角度,從禮儀上引誘秦伯,態(tài)度要更加誠懇,用中速讀,“若”字要拉長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讀音。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則是燭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誘之以利益之后更為成功的說服,即職責晉國的背信棄義和貪得無厭,因此讀時要有激憤之感,速度較前要快,尤其是“夫晉,何厭之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兩句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接著用平緩、誠懇的語氣讀出“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
(領(lǐng)讀,齊讀三段)
提問,在此段中,燭之武是如何說服秦伯退兵的?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本段的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再齊讀一遍)
第四自然段
誦讀指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頓,因“微”是連詞,表假設,為“假如沒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詞,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頓。
(齊讀,然后指名學生讀)
提問:本文是如何結(jié)尾的?
明確:以晉文公再風云突變中,頭腦前行,毅然撤軍作結(jié)。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
(齊讀課文)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鄭危在旦夕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燭之武夜縋而出秦軍乃還
(義勇)智說秦君
轉(zhuǎn)危為安晉亦去之
小結(jié):秦晉圍鄭,鄭危在旦夕,“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的力薦可謂慧眼識英雄,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智說秦君,秦穆公心悅誠服,秦軍乃還。晉文公面對風雨突變,亦毅然去之。鄭國忠于轉(zhuǎn)危為安。全文處處注意伏筆照應,故事情節(jié)波瀾起伏,繁簡得當,有始有終,層次井然,燭之武的智勇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溢于字里行間。
(結(jié)合板書,嘗試背誦)
三、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題。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引導學生質(zhì)疑,對課文中難以理解的詞句解難。
2.歸納“若、說、辭、鄙、微、之”的義項。
[教學步驟]
一、檢查復習
①提問:燭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請用簡練的語言加以評價。
(學生思考、討論)
回答: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
②集體背誦全文。
二、引導學生質(zhì)疑,詞語解難
(給學生5分鐘時間,將難理解的語句畫出,并提出來)
學生提問:“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中的“于”應如何理解?
明確:“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對于”?!坝跁x”,是古漢語中常見的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應是:以其于晉無禮。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且貳于楚也”句中的“貳”指從屬二主,“于”是介詞,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并且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
又例:“佚之狐言于鄭伯曰”中的“于”根據(jù)語境,只能譯成“對”。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佚之狐對鄭伯說,可見語境不同,詞義會發(fā)生變化。
學生提問:“晉軍函陵,秦君汜南”中的“軍”在句中該如何理解?
明確:“晉軍函陵,秦君汜南”中的“軍”原為名詞,由于它后面帶了賓語“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為動詞,當作“駐扎”講,應譯為: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汜南。這種活用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見,課文中的例子也不少。
又例:“越國以鄙遠”中的“鄙”“遠”?!氨伞痹瓰槊~,當“邊邑”講,但在句中根據(jù)語境應活用為動詞,當“把……當作”講。而“遠”原為形容詞,但在句中指“鄭國”,所以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應是: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邊境。
再例:“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東”“封”均為詞類活用?!皷|”原為方位名詞,在句中譯為“向東”,名詞作了狀語?!胺狻痹瓰槊~“疆界”,在句中活用為動詞,當“把……當作”講。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應是:它已經(jīng)向東,把鄭國當作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
詞類活用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常見。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例句出處類型釋義
1.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戰(zhàn)》名詞作動詞名詞“事”用作動詞:服侍
2.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名詞作狀語名詞“箕畚”用作動詞“運”的狀語,表說用的工具
3.今吾嗣為之十二年《捕蛇者說》動詞作狀語動詞“嗣”用作動詞“為”的狀語,表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
4.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形容詞作動詞形容詞“善”帶賓語“口技”,在此作用動詞:擅長
5.醉醇醲而飫肥鮮《賣柑者言》形容詞用作名詞形容詞“肥、鮮”均充當“飫”的賓語,用作名詞:肥肉、鮮魚
以上是幾種常見的詞類活用纖現(xiàn)象,同學們要在多次的翻譯實踐中,摸索其規(guī)律。
提問:“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本渲械摹岸睉绾卫斫??“是”當什么講?
明確:“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句中“而”,根據(jù)具體語境應譯為“才”?!笆恰痹诠糯鷿h語中為指示代詞當作“這”講,因是個判斷句,所以譯為“這是我的過錯”。
三、歸納“若、說、辭、鄙、微、之”等詞語的義項
(先檢查學生完成課后練習第三題的情況,然后進行歸納)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若
例句出處釋義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刻舟求劍》像
曾不若孀妻弱子?《史記陳涉世家》比得上
若宗師之文,則懲時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顧炎武:《文章繁簡》表轉(zhuǎn)折“至于”
若潛師而來,國可得也《左傳殽之戰(zhàn)》表假設
2.說
例句出處釋義
是說也,人常疑之蘇軾:《石鐘山記》說法
說備使撫表眾《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勸說
請說之《墨子公輸》陳述
公輸盤不說(同“悅”)《墨子公輸》高興
3.辭
例句出處釋義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史記廉頗藺相如傳》婉言
近者奉辭伐罪《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命令
皆好辭而賦見稱《史記屈原列傳》文學(詞、賦)
動以朝廷為辭《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借口(由“言詞”引申為“托詞”)
今者出,未辭也《史記鴻門宴》告別
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史記信陵君竊符救趙》推辭
4.鄙
例句出處釋義
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為學》邊遠的地方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左傳燭之武退秦師》邊境
在外監(jiān)使牧守亦皆貪鄙成風洪邁:《方臘起義》昏庸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諸葛亮:《出師表》淺薄
5.微
例句出處釋義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史記屈原列傳》含蓄不露,微妙
嶺嶠微草,凌冬不雕《夢溪筆談》微小
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微頷之《賣油翁》稍微
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不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如果不是
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史記荊軻刺秦王》即使不是
6.之
例句出處釋義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史記項羽本記》他
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韓愈:《馬說》它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說》自己
荊之地,方五千里《墨子公輸》的
桓侯曰:“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韓非子扁鵲見蔡桓公》用在主謂結(jié)構(gòu)中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例句出處釋義
慎之!徐珂:《馮婉貞》僅補充音節(jié)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頃之,煙炎張?zhí)臁顿Y治通鑒赤壁之站》助詞,用在時間副詞之后
諸將請所之《資治通鑒李愬雪夜入蔡州》到、去
從以上對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的梳理可知:切實地掌握和理解課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文言詞語,非常重要?!安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蓖瑢W們一定要重視對文言詞語的積累。
四、布置作業(yè)
1.鞏固背誦課文的成果。
2.借助古漢語詞典進一步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意義。
[板書設計]
鄭危在旦夕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燭之武夜縋而出秦軍乃還
(義勇)智說秦君
轉(zhuǎn)危為安晉亦去之
[延伸閱讀]閱讀《晉公子重耳之亡》,進一步了解與本文相關(guān)的歷史史實。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钴S,幫助高中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關(guān)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樣去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燭之武退秦師(教案)”,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4、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歸納若、說、辭、鄙、微、之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1、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領(lǐng)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課時安排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左傳》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了解與本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歷史史實。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正音,借助注釋疏通文章。
教學過程
一、導語
二、關(guān)于《左傳》
教師補充: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它是繼《春秋》之后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又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左傳》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
三、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1、正音
①生字:函(hn)氾(fn)佚(y)縋(zhu)闕(ju)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濟而夕設版焉)逢(png)(人名逢孫)
③通假字:知通智
2、提問《燭之武退秦師》記敘了春秋時期的一件什么事?
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zhàn)禍。
四、簡介秦晉圍鄭形勢圖
1、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越國以鄙遠。當時,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當時,秦、晉、鄭三國的關(guān)系十分復雜,
2、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晉獻工卒,晉國陷入內(nèi)亂。次子夷吾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3、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秦晉兩國之間的關(guān)系從此出現(xiàn)了裂痕。
4、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這一年,晉公子重耳(長子)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jīng)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5、鄭楚結(jié)盟(公元前632年):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6、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nèi)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五、學生齊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
六、布置作業(yè)
1.反復閱讀課文。
2.借助注釋、工具書疏通文章。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進對課文理解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提問:請同學們翻譯下列句子,并簡述與其相關(guān)的史實。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應譯為: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以其無禮于晉則指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過鄭國,鄭文公不禮之事。且貳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zhàn)前鄭文公背晉助楚,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城濮之戰(zhàn),楚敗,鄭文公又與晉侯結(jié)盟之事。
(2)應譯為:況且,您曾經(jīng)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這是您知道的。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擁立夷吾為晉惠公之事,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則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應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應譯為: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會有今天。這句話則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幫助重耳成為晉國國君之事。
二、指導朗讀,理清思路,簡析文意
1、檢查朗讀情況,采用個別朗讀與集體朗讀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2、教師作朗讀常規(guī)指導:文言文朗讀應特別注意停頓、語速、重音、語氣等。
3、放錄音(提醒學生要認真聽)
4、齊讀(速度較現(xiàn)代文要慢,句讀要清)
5、指導學生誦讀、理解
第一自然段誦讀指導: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本段關(guān)鍵一句,語速要較慢,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此句讀完,稍作停頓,再起后句晉/軍函陵,秦/軍汜南。晉秦之后要略作停頓。因為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扎講。
提問:本段僅25字,卻道出很多內(nèi)容,有哪些?
①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如累卵。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第二自然段誦讀指導: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慨嘆,要讀出傷感的基調(diào),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并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一定要讀得心平氣和。
提問:面對為難,鄭國君臣的表現(xiàn)如何?
①佚之狐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②鄭伯從諫如流,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③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承擔了赴秦說秦師的重任。
第三自然段誦讀指導:
①本段是全文的重點段落。燭之武夜縋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辯說服了秦君。他的義無返顧,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談都需要在誦讀中表現(xiàn)出來,例如秦、晉國鄭,鄭既知亡矣一句,要讀得心平氣和,誠懇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達出燭之武欲揚先抑的論辯技巧。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鄭只對晉國有利。但燭之武采用的是以退為攻的論辯技巧,因此要讀得平緩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鄭以陪鄰?這一反問句,語調(diào)要略高一些,反問語氣要讀出來;然后緩而較輕地讀出鄰之厚,君之薄也。因為這幾句話意在動秦伯之心,點明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句,則是燭之武另換角度,從禮儀上引誘秦伯,態(tài)度要更加誠懇,用中速讀,若字要拉長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讀音。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則是燭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誘之以利益之后更為成功的說服,即職責晉國的背信棄義和貪得無厭,因此讀時要有激憤之感,速度較前要快,尤其是夫晉,何厭之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兩句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接著用平緩、誠懇的語氣讀出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
提問,在此段中,燭之武是如何說服秦伯退兵的?
本段的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第四自然段誦讀指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頓,因微是連詞,表假設,為假如沒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詞,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頓。
提問:本文是如何結(jié)尾的?
以晉文公再風云突變中,頭腦前行,毅然撤軍作結(jié)。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
小結(jié):秦晉圍鄭,鄭危在旦夕,佚之狐的力薦可謂慧眼識英雄,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智說秦君,秦穆公心悅誠服,秦軍乃還。晉文公面對風雨突變,亦毅然去之。鄭國忠于轉(zhuǎn)危為安。全文處處注意伏筆照應,故事情節(jié)波瀾起伏,繁簡得當,有始有終,層次井然,燭之武的智勇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溢于字里行間。
三、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題。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引導學生質(zhì)疑,對課文中難以理解的詞句解難。
2、歸納若、說、辭、鄙、微、之的義項。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①提問:燭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請用簡練的語言加以評價。
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
②集體背誦全文。
二、歸納基礎知識
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例:其內(nèi)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例:貳則疑惑?!盾髯咏獗巍?
④離心,背叛(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蹲髠鳌?
⑤再,重復。(例:不遷怒,不貳過?!墩撜Z雍也》)
⑥從屬二主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鄙
①邊遠的地方(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看不起,輕視。(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準許。(同現(xiàn)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例: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shù)(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②qu城樓
③qu皇宮,引申為朝廷④quē通缺
⑤ju挖掘,引申為侵損,削減。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xiàn)義)②衰敗國勢衰微。
③卑賤(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④幽微,精妙。微言大義(成語)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⑥如果沒有。(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6、敝
①壞,破舊。(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敝人③疲憊(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說辭見課后第三題。
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因為,連詞)②敢以煩執(zhí)事(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④焉用亡鄭以陪鄰?(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連詞,表順承)②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zhuǎn)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副詞,怎么能)④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之)⑥永之人爭奔走焉(兼詞,于此)
之的意義和用法見課后第三題。
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名詞作動詞)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④越國以鄙遠(鄙,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疆界。)
通假字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陪,通倍)②共其乏困(共,通供)
③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④秦伯說(說,通悅)
⑤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
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無禮于晉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
板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國勢嚴峻秦晉圍鄭
中心人物臨危授命棄積怨擔國憂
亡鄭有利于晉
燭之武說服秦伯借秦立場
存鄭無害于秦離隙秦晉
鄭秦結(jié)盟
大功告成
晉師撤離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方面無論做什么事都有計劃和準備,作為高中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課堂環(huán)境中來,幫助高中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jié)奏。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高中教案呢?下面的內(nèi)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燭之武退秦師》教案,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的相關(guān)知識,積累文學常識,積累文言文常見的字詞與句式,培養(yǎng)歸納整理字詞的能力和習慣。
2.賞析人物形象,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3.學習燭之武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優(yōu)秀品質(zhì)。
【教學重點】分析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曹孟德有詩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哪怕社會、命運對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緊要關(guān)頭,依然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熱。燭之武就是這樣的一位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
二、《左傳》介紹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
《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nèi)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記事比《春秋》詳細而具體。
《左傳》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tǒng)地記敘了整個春秋時代各諸侯國所發(fā)生的重要事件,同時也較為具體地描繪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政治狀況。作者在選材、描寫和評論時,往往帶有自己的褒貶和愛憎。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文學修養(yǎng),對許多大小歷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動的記述。
《左傳》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煲妥稹督?jīng)文考》
三、介紹故事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jié)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jié)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quán)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quán),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guān)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四、泛讀文本,整體把握故事梗概。
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說退秦師:亡鄭利晉存鄭利秦晉忘恩負義闕秦以利晉
晉師撤離
五、精讀文本。
串講文本,具體見課件。
六、分析藝術(shù)特色。
游說藝術(shù):
善于利用矛盾。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揣摩心理。
講究語言藝術(shù)。
藝術(shù)形象:
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于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特別是說秦時的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
藝術(shù)特點:
1.結(jié)構(gòu)完整,情節(jié)波瀾起伏
2.前后照應,結(jié)構(gòu)嚴謹
3.善于剪裁,詳略得當。
4.寫人以記言記行為主,文字簡潔生動,人物個性鮮明。
七、詞語解釋。
實詞:
辭: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推辭)
今者出,未辭也(告別)
不辭勞苦(推脫)
動以朝廷為辭(借口)
說: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陳述)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文體雜說)
是說也,人常疑之(說法)
秦伯說,與鄭人盟(高興)
鄙:
蜀之鄙有二僧(邊遠的地方)
言語粗鄙(粗俗)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淺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邊境,作動詞)
先帝不以臣卑鄙(淺?。?br>
微:
人微言輕(輕微)
微聞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略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沒有)
虛詞
若: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像)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假如)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若潛師而來,國可得也(表假設)
之:
輟耕之壟上(動詞,往,到)
子犯請擊之(代詞,他們,秦軍)
是寡人之過也(結(jié)構(gòu)助詞,的)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何厭之有?(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君將哀而生之乎?(人稱代詞,自己)
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名詞作動詞,軍是駐扎的意思,同下文“秦軍”)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厚,雄厚;薄,薄弱)
④越國以鄙遠(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
⑤行李之往來(名詞作意動詞,使者的意思)
⑥朝濟而夕設版焉(“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朝,早上;夕,晚上)
⑦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前一個“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疆界。后一個“封”,仍為名詞,疆界。)
文言句式
①以其無禮于晉狀語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狀語后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
⑤(燭之武)辭曰省略句
⑥敢以(之)煩執(zhí)事省略句
⑦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句
⑧(晉)許君焦、瑕省略句
補充:
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
因為鄭國先于晉國結(jié)盟但后于晉國的敵國楚國結(jié)盟被視為不敬故秦晉圍之
(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例:其內(nèi)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例:貳則疑惑?!盾髯咏獗巍?
④離心,背叛
(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蹲髠鳌?
⑤再,重復。(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⑥從屬二主。(本文: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敝
①壞,破舊。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敝人
③疲憊(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3.許
①準許。(同現(xiàn)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例:本文:“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shù)(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所
(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è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
②què城樓
③què皇宮,引申為朝廷
④quē挖掘,引申為侵損,削減。(本文:闕秦)
5.微
①沒有
②細小,輕微(同現(xiàn)義)
③衰敗國勢衰微。
④卑賤
(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⑤幽微,精妙。微言大義(成語)
⑥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⑦假如沒有。(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zhí)事(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zhuǎn)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副詞,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兼詞,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代詞,指代“行李”)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代詞,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與,不知(代詞,自己的)
④吾其還也(證據(jù)助詞,還是,表商量)
補充:
通假字
①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矣,通“已”,語氣詞,“了”)
②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
③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④秦伯說(說,通“悅”,贊同)
⑤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使節(jié)的)主人;今義: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