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二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7高二語文《項羽之死》學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幫助高中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zhì)量。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高中教案內(nèi)容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二語文《項羽之死》學案”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高二語文《項羽之死》學案
【學習目標】
1、積累“亡”、“壁”等文言字詞,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梳理情節(jié),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描寫的分析,準確概括項羽的形象。
3、學會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
【學習重點】梳理情節(jié),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描寫的分析,準確概括項羽的形象。
【學習難點】學會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
【學法指導】
1、認真閱讀課本,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意,用紅筆勾畫出不懂的字、詞、句。
2、用紅筆勾畫出描寫項羽語言、動作的句子,概括項羽的性格特點。
3、結(jié)合文本的故事情節(jié)及描寫人物的語句,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
【使用說明】
1、獨立完成導學案自主學習部分,并對合作探究部分獨立思考,積極嘗試,用紅筆做好筆記。
2、學科班長收集并記錄學案完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隨學案一起上交老師。
3、課后及時改正完善導學案,把自己的疑難問題和解題方法總結(jié)到典題本上。
【導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
項王軍壁垓下: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此天亡我:
地方千里:
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此天之亡我:
無以渡:
我何渡為:
二、合作探究
1、翻譯下列句子。
(1)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2)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jié)铣?,馳走。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4)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
(5)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2、在垓下之圍、東城快戰(zhàn)、烏江自刎這三個場景中,你最喜歡哪一個?從中你讀出了項羽的什么性格特點?
要求:(1)明確場景,有感情地誦讀相關(guān)語句。
(2)結(jié)合動作、神態(tài)、語言或心理分析項羽的性格特點。
【學后訓練】
回顧我們學過的《鴻門宴》,其中表現(xiàn)了項羽性格中的哪些特點?《鴻門宴》和本文對項羽的寫法有什么不同?
相關(guān)知識
《項羽之死》同步學案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期間跟著互動起來,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我們要如何寫好一份值得稱贊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項羽之死》同步學案”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nèi)容。
《項羽之死》同步學案
學習目標:
1、了解梳理文章的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積累文言文常見的字詞和句式及翻譯文中幾個較難的句子
2、學習《史記》多側(cè)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學會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
學習重難點:學習多側(cè)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學會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
一、課前預習
(一)、作者
司馬遷(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長,(朝代)夏陽(今陜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我國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著有《》,又稱《》,他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史,對后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魯迅譽為“”
(二)、積累與項羽有關(guān)的成語
取而代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經(jīng)過會稽(今江蘇紹興),項羽也隨眾人前往觀看觀望中,項羽不禁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語,就表現(xiàn)出項羽的宏偉大志和英雄氣概
先發(fā)制人:陳勝起義后,會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機反秦,他召見項羽時說,現(xiàn)在是滅秦的好時機我聽說先發(fā)制人,后發(fā)則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點共同起兵出身貴族的項羽豈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計劃,項羽殺死了聲稱“先發(fā)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開樹起了起義大旗
破釜沉舟: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指揮秦軍主力合圍巨鹿,項羽率兵前往解救為了表現(xiàn)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決心,項羽帶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以一當十:項羽率軍斷秦軍糧道,與秦軍進行了九次激烈的較量,“楚戰(zhàn)士無不以一當十”秦損兵折將,項羽乘勝追擊,逼使章邯率其殘部投降
沐猴而冠:滅秦之后,項羽引軍入咸陽,大肆燒殺,咸陽火三日不絕謀臣勸項羽說:“關(guān)中山河四塞險阻,土地肥美,可以作為霸王之都”而項羽以“富貴不歸故里,如同夜間穿錦綾走路,沒有人知道”為借口加以拒絕勸他的人感嘆道:“人們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項羽聞聽此言,就殺了說這話的人
四面楚歌:因剛愎自用和性情殘暴而失去謀臣和百姓的支持,項羽最終在“楚漢之爭”中敗下陣來,在垓下(今安徽靈壁南)被漢高祖軍隊圍得水泄不通夜間軍營四面皆楚歌,項羽大驚,見大勢已去,率眾殺出重圍,逃至烏江邊,因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江東父老:“項王笑曰: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和何面目見之?”
霸王別姬:霸王項羽在和劉邦奪封建統(tǒng)治權(quán)的戰(zhàn)爭中,最后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
一決雌雄:項羽言,“愿與漢王挑戰(zhàn),決雌雄”
拔山蓋世:“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三)、補充講解
1、項王軍壁垓下:名詞—動詞,駐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詞—狀語,像墻壁一樣
2、于是項王乃慷慨悲歌:情緒激昂
3、力拔山兮氣蓋世:拔,撼動蓋,勝過、壓倒、超過
4、項王泣數(shù)行下:眼淚
5、平明(平旦):天亮
6、騎能屬者百余人耳(定語后置句)
譯:能跟從的騎兵一百多人罷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圓
8、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何……為”,固定結(jié)構(gòu),由副詞“何”與語氣詞“為”構(gòu)成
用于詢問原因或反詰可譯為“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副詞,僅僅、只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副詞,竟、卻
二、學習過程
(一)、給黑體字注音
駿馬名騅()美人和()之麾()紿()]刈()旗辟()易
(二)、知識梳理
1.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字
(1)項王軍壁垓下
(2)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
(3)常幸從
(4)以故漢追及之
(5)所當者破
(6)然今卒困于此
(7)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人
(8)直夜?jié)铣?br>
(9)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10)項王及復引兵而東
(11)項王自度不得脫
(12)身七十余戰(zhàn)
(13)所擊者服,未嘗敗北
(14)田父紿曰“左”
(15)今日固決死
(16)愿為諸君快戰(zhàn)
(17)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
(18)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shù)里
(19)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
(20)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21)籍獨不愧于心乎
(22)項王身亦被十創(chuàng)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古義和今義
(1)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古義:今義:
(2)期山東為三處古義:今義:
(3)江東雖小,地方千里古義:今義:
(4)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古義:今義: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1)乃
①項王乃大驚曰
②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
③平明,漢軍乃覺之
④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⑤乃陷大澤中
⑥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⑦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⑧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以
①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②以故漢追及之
③乃分其騎以為四隊
④漢軍至,無以渡
⑤不忍殺之,以賜公
(3)之
①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②我何面目見之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
④馬之千里者
(四)、找出并解釋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的詞
1、項王軍壁垓下2、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3、直夜?jié)铣?、亦足王也
5、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五)、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2、左,乃陷大澤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六)、固定結(jié)構(gòu)
1、騅不逝兮可奈何2、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六、翻譯下列句子
1、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4、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5、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三、賞析課文
1、結(jié)合課文情節(jié),分析項羽性格特點:
第一段垓下之圍
主要情節(jié):
動作描寫:
性格特點:
第二、三段:東城快戰(zhàn)
主要情節(jié):
行動描寫:
性格特點:
第四段:寫自刎烏江
主要情節(jié):
語言描寫:
性格性格:
2、在《鴻門宴》中,司馬遷表現(xiàn)了項羽性格中的哪些特點?《鴻門宴》和本文對項羽的寫法有什么不同?
3、請評議項羽這一人物形象
4、課后有幾首評價項羽的詩歌大家分小組討論,看看這些詩人是從那些角度去利用這一歷史事件的
四、片段寫作訓練
要求: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項羽之死》中的情節(jié)、細節(jié)為事例;
4、點評事例;
5、聯(lián)系現(xiàn)實
A、做人必須要有尊嚴
B、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C、士可殺,不可辱尊嚴比生命更重要
示例評析
示例一:
(觀點)做人必須要有尊嚴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尊嚴,生存在這世上也就毫無意義(事例)項羽在烏江邊,面對束手就擒和自刎兩種抉擇,他毅然選擇自刎(點評)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無以計數(shù),人生的尊嚴也就丟失了(名言)古語云:“男兒膝下有黃金”所謂“黃金”,就是這珍貴無比的尊嚴(現(xiàn)實)因此,在面對選擇時,我們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嚴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事例)項羽攻破秦城時,只顧燒秦殿、慶功業(yè)、賞士卒,卻偏偏忘了安撫百姓!以致他在潰圍迷路時,竟被一田父欺騙,誤入大澤,走向絕境(觀點)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點評)項羽英雄一生,卻不知民心之貴千金難買(現(xiàn)實)可見當政者治政、為官者處事,當以百姓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殺,不可辱(觀點)尊嚴比生命更重要(事例)當項羽被迫退到烏江時,他沒有投降——投降就會受辱;他選擇了死——寧愿死,也要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烏江邊上,他的身軀無比高大(點評)項羽把人的尊嚴放到至高的位置,放棄了生命,卻贏得千古美名(現(xiàn)實)現(xiàn)實生活中,多少人為了一點遠不如生命寶貴的虛名浮利,竟能輕易丟掉尊嚴,雖然活著,卻比死去更可悲
《項羽之死》教案
學習目標:
1、了解梳理文章的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積累文言文常見的字詞和句式及翻譯文中幾個較難的句子
2、學習《史記》多側(cè)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學會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
學習重難點:學習多側(cè)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學會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
學習時數(shù):二課時
學習內(nèi)容和過程:
一、預習學案
司馬遷(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我國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著有《史記》,又稱《太史公記》,他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后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二、賞析學案:
1、結(jié)合課文情節(jié),分析項羽性格特點:
第一段垓下之圍
主要情節(jié):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動作描寫:驚——起——飲——歌——泣
性格特點:心理脆弱,多情善感
第二、三段:東城快戰(zhàn)
主要情節(jié):直夜?jié)H陷大澤——決意快戰(zhàn)——東城快戰(zhàn)
行動描寫:三次行動
性格特點:勇猛、自負
第四段:寫自刎烏江
主要情節(jié):烏江拒渡——贈馬亭長——賜頭故人——自刎而死
語言描寫:天之亡我無顏見江東父老
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恥重義
2、在《鴻門宴》中,司馬遷表現(xiàn)了項羽性格中的哪些特點?《鴻門宴》和本文對項羽的寫法有什么不同?
(1)、《鴻門宴》:剛愎自用、優(yōu)柔寡斷、婦人之仁
(2)《鴻門宴》一場寫多人,通過對比的手法來塑造項羽的形象《項羽之死》連續(xù)集中地寫一個人,通過三個連續(xù)的事件集中筆墨塑造項羽的形象
3、請學生評議項羽這一人物形象
(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據(jù))
4、課后有幾首評價項羽的詩歌大家分小組討論,看看這些詩人是從那些角度去利用這一歷史事件的
明確:
1.杜牧對項羽的評價:男兒當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對項羽的評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勞師哀兵,敗勢難回,不可卷土重來了
3.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做人必須要有尊嚴節(jié)氣生作人杰,死為鬼雄
4.毛澤東對項羽的看法:要抓住戰(zhàn)機從勝利走向勝利沽名學霸王,不知勇追窮寇,放虎歸山??!
5.司馬遷:好戰(zhàn)喜功、窮兵黷武,以武得勢又以武失勢。
粵教版高二語文下冊《項羽本紀贊》知識點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性,作為教師就需要提前準備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使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優(yōu)秀有創(chuàng)意的教案要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粵教版高二語文下冊《項羽本紀贊》知識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粵教版高二語文下冊《項羽本紀贊》知識點
【原文欣賞】《項羽本紀贊》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庇致勴椨鹨嘀赝印S鹭M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guān)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翻譯:
太史公說:我從周生那里聽說,“舜的眼睛大概是雙瞳孔”,又聽說項羽亦是雙瞳孔。項羽也是雙瞳人。項羽難道是舜的后代么?為什么他崛起得這樣迅勐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亂的時候,陳涉首先發(fā)難反秦,一時間英雄豪杰紛紛起來,互相爭奪天下的人數(shù)也數(shù)不清。但是項羽并沒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權(quán)位,只不過奮起于民間,三年的時間,就發(fā)展到率領五國諸侯一舉滅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賞王侯,政令都由項羽頒布,自號為“霸王”。雖然霸王之位并未維持到底,但近古以來未曾有過這樣的人物。 等到項羽放棄關(guān)中,懷戀故鄉(xiāng)楚地,流放義帝而自立為王,此時再抱怨王侯們背叛自己,那就很難了。自己夸耀功勞,獨逞個人的私欲,而不效法古人,認為霸王的業(yè)績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統(tǒng)治好天下,結(jié)果僅僅五年的時光,就使得他的國家滅亡了。直到身死東城,他還沒有覺悟,不肯責備自己,這顯然是錯誤的。而且還借口說“是上天要滅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過錯”,這難道不是很荒謬嗎?
簡介:
《項羽本紀贊》是《古文觀止》里的一篇,本為《史記·項羽本紀》的贊語部分,是司馬遷對項羽的評論。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背景:
《項羽本紀贊》是司馬遷為《史記·項羽本紀》的贊語,列在該篇末尾。贊語是司馬遷在《史記》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氣議論、總結(jié)或補充的文字。在《項羽本紀贊》中,作者既肯定了項羽的膽略與才智,同時也嚴肅的批評了項羽的殘酷暴虐、剛愎自用。此種頗似于評論的“贊”的形式,乃司馬遷首創(chuàng),并被后世史書所沿用。
字詞:
1、項羽(公元前232~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省宿遷縣西)人。秦二世時陳涉發(fā)難,豪杰蜂起,項羽與叔父項梁亦起兵逐鹿中原,大破秦軍,并率領五國諸侯入關(guān)、滅親、分封王侯,自號“西楚霸王”。后為劉邦所困,敗于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自刎于烏江(在今安徽和縣東北四十里)。
2、周生:漢時儒生,名字事跡不詳,應是司馬遷的長輩。
3、重(chóng)瞳子:雙瞳仁。
4、苗裔:后代子孫
5、興:興起。暴:突然、迅勐。
6、陳涉:秦末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之一。
7、首難(nàn):首先發(fā)難,指首先起義反秦。
8、尺寸:指狹小封地。
9、隴畝:田野,指民間。
10、將:統(tǒng)帥,率領。
11、五諸侯:指原來的齊、趙、韓、魏、燕五個諸侯國。
12、封王侯: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分封抗秦諸將為十八王侯。
13、近古:指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時代。
14、背關(guān):放棄關(guān)中之地(指秦地)。關(guān)中,今函谷關(guān)以西,西安、咸陽一帶。原秦國腹地。
練習題:
1.下列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略知其意略:大略
B.又不肯竟學竟:終了
C.毋妄言,族矣毋:別,不要
D.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憚:害怕
2.下列句中字的意義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故事得已。故:原因。
B.毋妄言。妄:狂妄。
C.梁以此奇籍 奇:認為……出奇
D.陰以兵法部勒客及子弟。陰:暗中。
3.下列各組句子中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學書不成,去②去北軍二里余
B.①梁以此奇籍②大將軍鄧騭奇其才
C.①以故事得已②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
D.①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②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
4.對下列兩組句子中的字,判斷正確的是()
①梁以此奇籍?、谧阋杂浢斩癣垡允侵淠?/p>
④略知其意
A、兩個“以”意義相同,兩個“知”意義也相同。
B、兩個“以”意義相同,兩個“知”意義不同。
C、兩個“以”意義不同,兩個“知”意義也不同。
D、兩個“以”意義不同,兩個“知”意義相同。
高二語文《漁父》學案
高二語文《漁父》學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正確理解文章;
過程與方法
2.通過對話分析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3.品評文本,對人物作出正確的評價,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和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
對漁父和屈原的對話進行分析,從而深刻感知人物形象并理解人物不同的選擇
【課前熱身,自主預習】
1、作者簡介
屈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傳說屈原于農(nóng)歷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于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屈原列傳》)讓學生從漁父話中體會屈原形象的巨變:從才能出眾、躊躇滿志的屈原到形銷骨立、窮途末路的屈原。
2、資料鏈接
(1)背景知識
身為楚國貴族的屈原,沒有安于既得利益,畢生堅持改革的思想,追求美政。他最初輔佐楚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主張內(nèi)修法度,舉賢授能,外聯(lián)齊抗秦。后遭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等人讒害,被疏遠免官;至楚頃襄王時又被流放到偏僻的沅湘流域。被楚王疏遠并流放后,他沒有選擇明哲保身,而是繼續(xù)關(guān)心國政,抨擊昏聵的當權(quán)者。公元前278年春天,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后,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遂投汨羅江而死,以身殉國。
(2)《楚辭》
騷體詩:亦稱“楚辭體”,古代詩歌體裁之一。起于戰(zhàn)國時楚國,因為這種形式的詩歌以屈原所作的《離騷》為代表,到了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與蕭統(tǒng)的《文選》等作品中,就用“騷”來指稱具有楚辭特點的詩歌,后人便稱之為騷體詩。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jīng)》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在民歌的基礎上又繼承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騷體詩的形成,是詩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對后世文學影響深遠。
(3)名句分享
悲苦時高歌一節(jié)離騷,千古的志士淚涌如潮;那淺淺的一彎汨羅江水,灌溉著天下詩人的驕傲?!喙庵?br>
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李白《紅山吟》
澤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離騷壽世,三閭遺恨泣秋風。
——李元度題汨羅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遙和湘靈曲;湖南草綠,三疊重招宋玉魂。
——汨羅屈子祠
屈原自殺,不是為了個人的失敗,而是為了他不忍看見楚國之日趨覆亡之途。”
——施蟄存
一、獨立思考、夯實基礎——文言知識
二、學入佳境,始而有疑(在括號內(nèi)填上恰當?shù)男揎椪Z,以準確表達說話者的情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彼烊?,不復與言。
三、披文入境,解疑合探: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樣一個形象?顯示了屈原怎樣的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時,還塑造了漁父這一形象,那么漁父是怎樣一位形象?
四、乘風破浪,得解見真:
屈原毅然赴死的結(jié)局讓很多人覺得遺憾,你如何看待屈原的選擇?他是否可以選擇
——像司馬遷一樣隱忍茍活,在自己的后半生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像漁夫那樣超然物外,放浪形骸,享受山水田園之樂?
——或者選擇離開這個令他傷心的楚國,另謀高就,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你怎么看?
五、質(zhì)疑再探,融會貫通——課后作業(yè)
“漁父”在文中是一個具體的形象,隨著文化的浸染,漁父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種文化的內(nèi)涵??v覽古詩文,我們讀到了莊子的《漁父》,讀到了“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楊慎《臨江仙》),讀到了“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請你查閱相關(guān)資料,對“漁父”意象進行綜合探究。
第一,漁父代表一種遺世獨立的清高隱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辭章句》云:“漁父避世隱身,釣魚江濱,欣然自樂?!薄冻o》中的漁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隱士,而并非靠捕魚為生的漁人。漁父是隱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潔的品性和情操,厭倦塵世的紛擾,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這兩個結(jié)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種高潔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還要自由,要擺脫社會的一些名鉤利鎖,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縛。比如柳宗元《漁翁》:“歙乃一聲山水綠”,這位漁父撐著船遠遠的消逝了??墒窍?,它不是帶著一種和光同塵的說法消逝,而是帶著屈原這種理想消逝。漁父的形象已經(jīng)作為一種文化符號。這個符號就是堅持操守、追求自由這樣一種人生的代稱。
第二,漁父意象包含了幾個要素。首先是“漁”,含垂釣之風。號稱“惟巢由乃可與并駕”的嚴子陵,是漢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頗好,然劉秀多次相請,卻一生不仕,隱于浙江桐廬,垂釣終老,所以李白稱其“昭昭嚴子陵,垂釣滄波間”。其次是“父”。“父”又寫作“甫”,為老年男子之稱。老年人歷經(jīng)滄桑坎坷,明于得失,歸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銳意進取可比。第三是“水”,道家認為水是萬物之本,品性謙遜,親附萬物而公正無私,《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卑凳镜兰业睦硐胱非?。第四是“舟”。有漁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蘇軾《赤壁賦》稱“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舟如一葉,以況其小,只有小舟才能達到“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境界。
第三,漁父意象寄托著中國文人對這種與世無爭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漁父是真正的隱者,他們留給世界的是一個飄逸的背影,輕輕地走了,不帶走一片云彩。他們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愜意,無拘無束。得意時出仕兼濟天下,失意后歸隱吟風嘯月,是中國文人千載不變的人生軌跡。歷經(jīng)宦海沉浮顛沛流離之后,莫如散發(fā)弄扁舟,獨釣寒江雪。他們將山水田園當成精神棲居地,在這里,心靈的創(chuàng)傷得到愈合,靈魂獲得拯救與升華。
高二語文《雷雨》學案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高中教師在教學前就要準備好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幫助高中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zhì)量。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語文《雷雨》學案”,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高二語文《雷雨》學案
學習要點:
1.了解戲劇(劇本)的基本知識及相關(guān)文學常識
2.掌握誦讀劇本臺詞的基本技巧
3.了解劇情,理解劇中復雜的人物關(guān)系及戲劇主題
4.能嘗試評價周樸園、侍萍、繁漪等人物形象
教學安排:四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進入戲劇單元,了解戲劇(劇本)的基本知識。
教師引導學生結(jié)合課前預習,對照《雷雨》(選場)簡析戲劇與小說兩種文學樣式的主要異同。例:
1.相同點:
①小說主要通過作者的正面描述直接刻畫人物形象,推動故事情節(jié),表現(xiàn)生活和主題;戲劇則是以人物對話(角色對白)的形式展開劇情。(臺詞)
②戲?。▌”荆┏_詞外,人物的動作、神情、衣著服飾、身份經(jīng)歷、舞臺布景等相對較少,且用小字集中介紹或用括號文字在臺詞中插入;而小說則是完全融于文中,難于分離。
③小說(主要指長篇小說)常常有廣闊的背景和較長的時間跨度;戲劇則縮天地為一隅,變古今為一瞬,使空間、時間高度集中。
④劇本的創(chuàng)作有明確的目的性——利于舞臺演出;小說則需要通過改編,才能搬上舞臺或銀幕。
2.相同點:
①都是通過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來揭示矛盾,表現(xiàn)重大的生活及社會主題。
②小說有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戲劇有集中尖銳的矛盾沖突。
③都離不開環(huán)境要素的參與。
二、進入本課,板書課題:雷雨(曹禺)。介紹相關(guān)作家作品知識。
【參考資料】
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祖籍湖北潛江。中國現(xiàn)代杰出的戲劇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曹禺生于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開中學學習期間參加戲劇活動,曾擔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劇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廣泛鉆研從古希臘悲劇到莎士比亞戲劇及契訶夫、易卜生、奧尼爾的劇作。
曹禺和明代戲劇家湯顯祖一起,均被后人譽為“中國的莎士比亞”。
三、分析劇中人物關(guān)系
1.結(jié)合劇本選場,教師引導學生初步理清人物關(guān)系
周樸園(礦主,資本家)魯侍萍(魯貴之妻,曾經(jīng)為周樸園生過兩個兒子)
周萍(魯侍萍長子,周家大少爺)魯大海(周樸園、魯侍萍之少子,工人代表)
周沖(繁漪之子,周家二少爺)魯四鳳(魯貴、魯侍萍之女,在周家作使女)
繁漪(周沖的母親,周樸園續(xù)娶之妻)魯貴(魯侍萍現(xiàn)任丈夫,在周公館當男仆)
2.教師結(jié)合全劇內(nèi)容作適當?shù)难a充,讓學生初步了解故事梗概及劇中復雜的人物關(guān)系和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
第二課時
一、對白。以周樸園、魯侍萍臺詞為主要對白內(nèi)容。
1.抽男、女生五組,扮演角色對白。教師引導學生結(jié)合舞臺說明和語境理解角色的語氣、語調(diào),學會較為準確地把握情感。教師在朗讀和理解上作必要的點撥。
第一組:開頭至“我姓魯”。(魯侍萍在周公館與周樸園的正面接觸)
第二組:“姓魯。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至“說不定,也許記得的?!保ɑ貞浫昵暗氖拢囆g(shù)處理劇本中的時間跨度,并有力推動劇情發(fā)展。)
第三組:“我問過許多那個時候到過無錫的人”至“我姓魯,老爺”。(回憶中的生活,一明一暗的心理攻防,二人的關(guān)系愈來愈明顯)
第四組:“侍萍,侍萍,對了”至“我是這兒四鳳的媽,老爺”。(一個急于星火,一個鎮(zhèn)定自若。)
第五組:“她現(xiàn)在老了,嫁給一個下等人”至“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會老得連你都不認識了?!保P(guān)系明朗,從記憶走進現(xiàn)實。劇情中的高潮之一)
2.男女生集中對白。男生讀周樸園,女生讀魯侍萍。
從“你來干什么”至“我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錢算得清的。”
二、作業(yè)。進一步熟悉本部分臺詞,理解劇中人物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
第三課時
一、聽話劇《雷雨》錄音剪輯一:魯侍萍被繁漪所召進入周公館,感受到了這屋子里熟悉的環(huán)境氛圍,知道了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所在,也明白了繁漪召她前來的意圖。她決定帶著女兒四鳳離開周公館。
思考以下幾句臺詞的潛臺詞:
1.可是我(低聲)剛才瞧見太太跟大少爺說話,所以就沒敢驚動您。(魯貴)
2.我也是一直不愿意她出來服侍人。(魯侍萍)
3.以后不會再見周家的人了。(魯侍萍)
4.有你這樣的母親教育她,這一定比待在這兒好的。
二、聽話劇《雷雨》錄音剪輯二:課文選場部分。感受明星演員們對臺詞情感的把握。
第四課時
一、探究:
1.魯侍萍一開始是要帶著四鳳急于離開周家,并發(fā)誓再也不到周家來;可當與周樸園再見面時,她為什么又那么希望自己被周樸園認出來,甚至最后是自報身份?
2.當周樸園知道面前所站的就是日思夜念的梅侍萍時,他卻一反常態(tài),忽然變得嚴厲起來,你認為這符合生活的真實嗎?
3.這部劇本在整體上是一段情緣、兩個家庭、三大斗爭,它是純粹的愛情悲劇,還是表現(xiàn)了一定社會主題?
答案:有較強的社會主題,反映歷史變革時期極深層的階段矛盾和新舊思想的沖突。
三大斗爭:
夫妻之斗(等級、門第的封建思想觀念)
父子之斗(資本家和工人階段之間的斗爭)
兄弟之斗(新舊思想之間的矛盾與沖突)
4.作者為什么要用“雷雨”作標題,這個標題有沒有別的含義?
從自然的雷雨到社會的斗爭。
5.你認為周樸園對魯侍萍有沒有真感情?
【參考資料】:
資料一:
樸園由書房進,大家俱不動,靜寂若死。
周樸園(在門口)你叫什么?你還不上樓去睡。
周蘩漪(倨傲地)我請你見見你的好親戚。
周樸園(見魯媽,四鳳在一起,驚)阿,你,你——你們這是做什么?
周蘩漪(拉四鳳向樸園)這是你的媳婦,你見見。(指著樸園向四鳳)叫他爸爸?。ㄖ钢攱屜驑銏@)你也認識認識這位老太太。
魯侍萍太太!
周蘩漪萍,過來!當著你的父親,過來,跟這個媽叩頭。
周萍(難堪)爸爸,我,我——
周樸園(明白地)怎么——(向魯媽)侍萍,你到底還是回來了。
周蘩漪(驚)什么?
魯侍萍(慌)不,不,您弄錯了。
周樸園(悔恨地)侍萍,我想你也會回來的。
魯侍萍不,不?。ǖ皖^)??!天!
周蘩漪(驚愕地)侍萍,什么,她是侍萍?
周樸園嗯。(煩厭地)蘩你不必再故意地問我,她就是萍兒的母親,三十年前死了的。
周蘩漪天哪!
周樸園(沉痛地〕萍兒,你過來。你的生母并沒有死,她還在世上。
周萍(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訴我,不是她!
周樸園(嚴厲地)混帳!萍兒,不許胡說。她沒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親。
周萍(痛苦萬分)哦,爸!
周樸園(尊重地)不要以為你跟四鳳同母,覺得臉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倫天性。
魯四鳳(向母)哦,媽?。ㄍ纯嗟兀?/p>
周樸園(沉重地)萍兒,你原諒我。我一生就做錯了這一件事。我萬沒有想到她今天還在,今天找到這兒。我想這只能說是天命。(向魯媽嘆口氣)我老了,剛才我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預備寄給你兩萬塊錢?,F(xiàn)在你既然來了,我想萍兒是個孝順孩子,他會好好地侍奉你。我對不起你的地方,他會補上的。
周萍(向魯媽)您——您是我的——
魯侍萍(不自主地)萍——(回頭抽咽)
周樸園跪下,萍兒!不要以為自己是在做夢,這是你的生母。
魯四鳳(昏亂地)媽,這不會是真的。
魯侍萍(不語,抽咽)
周蘩漪(笑向萍,悔恨地)萍,我,我萬想不到是——是這樣,萍——
——以上選自第四幕。
資料二:《序幕》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略)
二、曹禺《雷雨》中的瑕疵
1.關(guān)于周萍、魯大海、魯貴的年齡問題
2.周樸園第一個太太的缺少必要的交代
諒解的理由:本部劇作完成于曹禺學生時代,是處女作和成名作,時年僅2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