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民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28八年級歷史上冊《中華民國的創(chuàng)建》教案分析部編版。
八年級歷史上冊《中華民國的創(chuàng)建》教案分析部編版
知識與能力
了解中華民國建立以及對內(nèi)對、外政策;知道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史實;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nèi)容及重大意義
過程與方法
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性問題為主線,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喜歡課堂,從而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中華民國建立以及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史實講述,讓學生明白實現(xiàn)民主政治的曲折性,從而讓學生樹立實現(xiàn)民主制度化的遠大目標
重點:中華民國的建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nèi)容
難點:中華民國建立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案)第10課wbrwbr中華民國的創(chuàng)建
上圖反映的是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時的場景。那么,中華民國是什么時候建立的?它建立之后有采取哪些措施來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民族獨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0課:中華民國的創(chuàng)建。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中華民國的建立
1.教師講述:武昌起義之后,各省紛紛獨立,中國革命形勢一片大好。為了整合革命力量,迫切需要成立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政府。在這種情況下,中華民國成立。
2.教師提問:中華民國成立于什么時間?什么事件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學生回答: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
3.教師提問:武昌起義爆發(fā)時,孫中山正在國外,但他回國后立即為選舉為臨時大總統(tǒng),這是為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孫中山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理應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
4.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找出中華民國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學生回答: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同時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tǒng),成立臨時參議院,各省的會議代表任參議員。
5.教師展示史料:
臨時政府成立后,當盡文明國應盡之義務,以期享文明國應享之權利。滿清時代辱國之舉措,與排外之心理,務一洗而去之,與我友邦益增睦誼,持和平主義,將使中國見重于國際社會,且將使世界漸趨于大同。
——孫中山《臨時大總統(tǒng)宣言書》
根據(jù)材料,簡要說一說南京臨時政府的外交政策?(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總結)
教師總結:孫中山認為西方國家作為文明國家,中國此時也是文明的國家,因此,西方要尊重中國的獨立地位,同世界各國都要相互尊重,互利同贏,為實現(xiàn)世界大同而共同努力。這說明孫中山對帝國主義的本質認識不足,對帝國主義國家依然抱有幻想。
目標導學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1.教師講述: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力圖通過和平方式早日實現(xiàn)共和,為此孫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凱宣布贊成共和,他即行辭職,并推舉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tǒng)。
2.教師展示:《清帝退位詔書》
(教案)第10課wbrwbr中華民國的創(chuàng)建
提問:清宣統(tǒng)皇帝是什么時間退位的?有何重大意義?
學生回答:1912年2月12日。標志著清朝260多年的統(tǒng)治結束。
3.教師講述:清帝宣統(tǒng)退位后,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并推薦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tǒng)。提問: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孫中山提出了哪些條件?
學生回答:臨時政府設在南京,新任大總統(tǒng)應到南京就職等條件。
教師提問:袁世凱會答應這些條件嗎?他又是如何做的?
學生回答:不會。袁世凱以北方秩序不易維持等為借口,迫使南京參議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職。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教師提問:這一過程,反映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反映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力量弱小,不敢同袁世凱進行抗爭。
4.教師強調:1912年4月,孫中山正是解除臨時大總統(tǒng)職位。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目標導學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教師強調:1912年3月,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tǒng)的名義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其目的就是為了以法律的手段約束即將出任臨時大總統(tǒng)的袁世凱,維護民主革命成果。
2.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歸納總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主要內(nèi)容:
國家主權
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
國民權利
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
立法權
參議院行駛立法權
行政權
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tǒng)行使行政權并負其責任
司法權
司法獨立
3.請同學們根據(j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nèi)容,分組討論它所具有的進步性?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總結:
①它反映了革命黨人以法律為武器對付袁世凱、維護革命成果的正義愿望,具有現(xiàn)實針對性。體現(xiàn)了以孫中山為首的新生革命政權具有較強的法治觀念和憲政意識。
②它不僅第一次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guī)定了“主權在民”的基本原則,而且第一次用法律方式賦予了國民廣泛的民主權利,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遭到徹底否定,“平等”、“自由”的民主口號得到肯定與確認。
③作為資產(chǎn)階級制定頒布的最重要的法律文獻,是辛亥革命的偉大成果。它代表了當時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進步方向,促進了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推動了中國憲政運動及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教師強調:《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三、課堂總結
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創(chuàng)立了亞洲歷史上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開始了中國的新紀元。臨時政府成立后,在對內(nèi)、對外進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動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傳播和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但是,由于中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勝利的果實,中國民族民主革命仍將負重前行。
相關知識
八年級歷史上冊《戊戌變法》教案分析部編版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規(guī)劃教案課件的時刻悄悄來臨了。將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制定好,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你們會寫一段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八年級歷史上冊《戊戌變法》教案分析部編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歷史上冊《戊戌變法》教案分析部編版
知識與能力
了解公車上書的時間和主張;識記維新派創(chuàng)辦的報刊及宣傳的維新思想;理解百日維新的內(nèi)容和歷史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康、梁的理論學說和維新活動的分析,學習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過分析和評價光緒盟帝頒布的一系列變法詔書的主要內(nèi)容,變法的歷史意義以及變法失敗的原因,讓學生初步學習辯證地、全面地認識歷史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戊戌變法符合歷史發(fā)展的潮流,是愛國的、進步的。讓學生學習維新人士的進步立場,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
重點:公車上書,戊戌變法的內(nèi)容及影響。
難點: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時局圖》:戊戌變法前所面臨的政治局面。
(教案)第6課wbrwbr戊戌變法
現(xiàn)在我們做一個假設:我們都生活于19世紀末這個動蕩的年代,我們都是熱愛祖國、關心中國前途命運的知識分子、愛國青年,你如何看待當前的時局?如何拯救中華民族于水火之中?談一談你的看法、想法。請2-3位學生回答。(隨機讓學生回答)
和大家一樣,當時中國的各界人士為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6課:戊戌變法。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康有為與公車上書
1.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并展示康有為、梁啟超的照片。
(教案)第6課wbrwbr戊戌變法
2.教師提問:康、梁二人聽到《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后有何反應?維新變法拉開序幕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
學生回答:公車上書。
教師強調:公車上書標志著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始。隨后提問:公車上書提出了哪些主張?其結果是什么?
學生回答:主張是拒和、遷都、變法。這次上書并沒有上達光緒皇帝,卻轟動了京滬。
3.教師過渡:從公車上書這一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康有為、梁啟超是具有初步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愛國知識分子。那么,“公車上書”失敗后,康、梁二人又進行了哪些運動?
學生回答:在各地組織學會,創(chuàng)辦報刊,宣傳變法,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
教師提問:閱讀教材,列舉一些著名的學會和報刊?并說說它們宣傳了哪些思想觀點?
學生回答:著名的學會有強學會、農(nóng)學會等;主要報刊有《時務報》《國聞報》。其中《時務報》宣傳了梁啟超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變法思想;嚴復等主持的《國聞報》,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為目的,號召變法圖強。
4.教師強調:維新思想的傳播,極大地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發(fā)展,為百日維新奠定了思想基礎。
目標導學二:百日維新
1.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并回答問題:什么樣的事件,促使光緒帝決心變法?
學生回答:德國強占膠州灣。
2.教師強調: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中華民族面臨空前的民族危機,為了“不甘作亡國之君”,光緒帝決心變法,以自強。
3.閱讀教材,請同學們列表總結變法的內(nèi)容,并以小組的為單位,分析各個內(nèi)容的影響?
學生回答:小組形式回答。(答案略)
教師總結:
內(nèi)容
影響
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有利于刷新吏治,使官民參與政權的積極性提高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yè),發(fā)展農(nóng)、工商業(yè)
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
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
有利于國家財政的制度化建設
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
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傳入
裁減綠營,訓練形式軍隊
有利于提高軍隊的戰(zhàn)斗力和軍事素質
4.教師過渡:實施變法的1898年是農(nóng)歷戊戌年,因此歷史上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但變法沒能像維新派所期望的那樣長期實行下去,不久變法失敗了。
5.教師講述: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發(fā)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史稱“百日維新”。
6.教師展示:圖片《譚嗣同殉難圖》《譚嗣同史實》
(教案)第6課wbrwbr戊戌變法
提問:我們應該學習譚嗣同的什么精神?(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教師歸納:學習他為民族大業(yè)不惜犧牲生命的愛國主義精神。
7.教師強調: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chǎn)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請同學們思考: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總結)
教師歸納:①維新變法觸及了封建統(tǒng)治中頑固派的利益;②頑固派實力強大;③維新派沒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④維新派不敢發(fā)動群眾,僅僅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⑤維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8.教師講述: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戊戌變法是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改良運動,具有進步性、愛國性,是近代歷史上一場思想啟蒙運動。
三、課堂總結
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中國喪失了一次擺脫民族危機,走向富強的機會。但是維新志士們滿懷愛國熱情,為變法奔走呼號,殫精竭慮,他們的行動符合歷史潮流,是愛國的、進步的,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他們的愛國精神必將激勵和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繼續(xù)努力奮斗。
八年級歷史上冊《辛亥革命》教案分析部編版
八年級歷史上冊《辛亥革命》教案分析部編版
知識與能力
了解萍瀏醴起義、安慶起義、廣西起義、廣州起義、武昌起義;知道徐錫麟、秋瑾以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跡;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圖片、資料,讓學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通過歷史史料的解讀與分析,培養(yǎng)學生解讀歷史問題的能力,從而讓學生全面的認識和看待歷史事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跡的講述,讓學生認識到中國人為民族獨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奮斗精神,從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重點:廣州起義、武昌起義。
難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案)第9課辛亥革命
上圖是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展現(xiàn)武昌起義情節(jié)的紀念性浮雕。作為國家級的的紀念碑為何選擇武昌起義這一歷史事件呢?它在中國歷史上有什么樣的歷史影響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9課: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紅的革命時期。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革命志士的奮斗
1.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說一說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革命起義有哪些?結果如何?
學生回答:
時間
領導者
起義
1906
劉道一、蔡紹南
萍瀏醴起義
1907
徐錫麟、秋瑾
安慶起義
1907
孫中山、黃興
廣西起義
2.教師強調:1906年的萍瀏醴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起義雖然失敗,但極大提高了同盟會的聲望。
3.教師展示圖片:《黃興絕命書》《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教案)第9課辛亥革命
提問:上述兩幅圖片展現(xiàn)了什么精神?與哪一次革命起義有關?
學生回答:展現(xiàn)了革命黨人視死如歸、不怕犧牲的精神。與黃花崗起義有關。
4.教師講述:1911年4月,黃興等發(fā)動起義,攻占兩廣總督衙門。革命黨人同清軍展開激烈巷戰(zhàn),最終因眾寡懸殊,起義失敗。但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目標導學二:武昌起義
1.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回答問題:①武昌起義成功的有利條件?②武昌起義的簡要過程?
學生回答:①有革命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得到了同盟會的幫助;湖北新軍傾向革命。②簡要過程:發(fā)動起義——奪取軍械所——進攻總督衙門——武漢三鎮(zhèn)光復——湖北軍政府成立。
2.教師展示圖片:《湖北軍政府》《黎元洪》
(教案)第9課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1日,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新軍將領黎元洪為都督。請談談你對革命黨人推舉黎元洪為都督的看法?
學生回答:說明革命潛伏者危機。
3.教師講述: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獨立,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展示《武昌起義和全國各省獨立形勢示意圖》
(教案)第9課辛亥革命
4.教師強調:1911年是農(nóng)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
5.教師指導學生分組討論: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6.學生回答:略
7.教師總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三、課堂總結
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發(fā)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最終辛亥革命的一聲炮響,結束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因此,辛亥革命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轉折點,其對于封建體制的沖擊、社會生產(chǎn)力的推動、進步意識的弘揚、風俗習慣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八年級歷史上冊《洋務運動》教案分析部編版
教案課件是老師需要精心準備的,規(guī)劃教案課件的時刻悄悄來臨了。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規(guī)范的完成工作!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歷史上冊《洋務運動》教案分析部編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歷史上冊《洋務運動》教案分析部編版
知識與能力
了解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掌握洋務運動的內(nèi)容和評價;分析理解洋務運動沒有實現(xiàn)“自強”、“求富”的歷史原因。
過程與方法
以小組為單位,搜集歷史資料,討論分析歷史資料,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研讀史料的能力。通過對洋務運動作用的客觀分析,提高學生辯證看待歷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既要認識到洋務運動是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自救運動(落后性),又要清楚的知道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進步性)
重點:洋務運動的概況
難點:對洋務運動的評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案)第4課wbrwbr洋務運動
鴉片戰(zhàn)爭清軍戰(zhàn)艦甲午戰(zhàn)爭清軍戰(zhàn)艦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在這兩場戰(zhàn)役中清軍的戰(zhàn)艦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回答,教師繼續(xù)引導)為什么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清軍的裝備會有這么大的變化?一向夜郎自大的清朝統(tǒng)治者為什么會一反常態(tài),運用西方的軍事裝備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進入第4課洋務運動的學習。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洋務運動的興起
1.教師首先講解:什么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指19世紀60-90年代中期清朝內(nèi)部一些開明的官僚掀起的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一場自救運動。)這些開明的官僚在當時被稱為洋務派。
2.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完成下表:
洋務運動
時間
19世紀60年代——90年代中期
目的
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統(tǒng)治
口號
“自強”“求富”
代表人物
中央
恭親王奕
地方
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
3.教師強調:面對嚴重的統(tǒng)治危機,清朝統(tǒng)治集團的開明官員——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從而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但他們只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沒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治標不治本,為其最后的命運埋下伏筆。
4.教師過渡:接下來我們共同來看看洋務派具體怎樣學習西方的?
目標導學二:創(chuàng)辦近代軍事和民用企業(yè)
1.教師提問:為什么洋務派首先興辦的是軍事工業(yè)?創(chuàng)辦了哪些軍事工業(yè)。
學生回答:鴉片戰(zhàn)爭中,中國武器落后,致使戰(zhàn)爭失敗。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創(chuàng)辦的軍事工業(yè)主要有安慶內(nèi)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軍事工業(yè)。
2.教師提問:為了滿足洋務的需要,洋務派還采取了哪些措施?
學生回答:興辦新式教育,培養(yǎng)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等。
3.教師過渡: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需要巨額經(jīng)費,但當時清政府對外支付賠款,對內(nèi)鎮(zhèn)壓人民起義都要大量經(jīng)費,政府財政面臨枯竭。洋務派看到外國資本主義以工商致富,認為“求富”是“自強”的先決條件,于是又提出“求富”的口號,開辦了一些民用企業(yè)。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找出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民用企業(yè)有哪些?
學生回答: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4.請同學們完成下列表格:
企業(yè)名稱
企業(yè)特點
軍事工業(yè)(自強)
安慶內(nèi)軍械所
官辦性質,官僚衙門式管理,成本高、效率低
江南制造總局
福州船政局
民用企業(yè)(求富)
輪船招商局
官督商辦性質,也存在同軍事工業(yè)一樣的問題
開平煤礦
漢陽鐵廠
湖北織布局
5.教師過渡: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實現(xiàn)強兵,接下來在看看清政府是如何實現(xiàn)強兵的?
目標導學三:建立新式海陸軍
1.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歸納洋務派建立新式海陸軍的過程?
學生回答:
時期
成就
19世紀60年代
開始組建新式洋槍隊,淘汰傳統(tǒng)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練兵,清朝軍隊的武器和戰(zhàn)術發(fā)生變化
19世紀70年代
開始大規(guī)模進行近代海防建設,籌建新式海軍
19世紀80年代
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其中以北洋艦隊規(guī)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軍衙門統(tǒng)一協(xié)調指揮
2.教師講解:洋務派建立的新式海陸軍,尤其是海軍,成為當時亞洲第一水師,勢力雄厚,但是甲午中日戰(zhàn)爭,由于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腐敗,軍備訓練不當,最終北洋水師在甲午戰(zhàn)爭中全軍覆沒。同時也宣告了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破產(chǎn)。
3.教師指出:有人認為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啟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具有進步意義;也有人認為,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不值得肯定。你的看法如何?(學生回答)
4.教師進一步闡述:
首先,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要充分肯定洋務運動的積極作用:第一: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yè)、民用企業(yè)、交通運輸業(yè)的發(fā)展。第二: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第三: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其次,指出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甲午中日戰(zhàn)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宣告洋務運動破產(chǎn)。這其中的原因有許多,但最根本的是不觸動封建制度,立新而不除舊,沒有徹底變革封建制度,這是洋務運動破產(chǎn)的根本原因。
三、課堂總結
19世紀60——90年代,清朝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一些開明的官員,先后提出“自強”“求富”為口號,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王朝統(tǒng)治的洋務運動。這一運動,雖然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從而使古老中國開始順應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