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健康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25《原子的構成》說課稿。
《原子的構成》說課稿
開場白:各位評委好,我是X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題目是《原子的構成》,下面開始我的說課,根據新課標理論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設計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一、說教材
《原子的構成》是魯教版八年級全一冊第3單元《構成物質的奧秘》第1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課主要是認識原子的內部結構。前面已經學過了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節(jié)課立足于此繼續(xù)發(fā)展對于原子的認識:除去“化學反應”這個前提的約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由此“打開”原子,步步深入了解原子的構成,辯證認識其中各種粒子的一些基本特點和相互關系。探索原子結構的化學史料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內涵,藉此可以幫助學生充分體驗科學研究過程中實驗、假說、模型、推證等科學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質疑、反思、嚴謹?shù)瓤茖W態(tài)度的重要作用。
過渡:這是對教材的認識,下面說一下本班學生的情況。
二、說學情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從微觀角度認識了水的三態(tài)變化、水的電解、氫氣燃燒等變化事實,并且以此為載體形成了對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認識。本節(jié)課幫助學生進一步發(fā)展上述認識,但鑒于目前的實驗條件還難以讓學生直接看到微觀真相,而學生本身又處于化學啟蒙階段,缺乏推斷原子結構的知識基礎,因此適宜通過多媒體展示相關史料及微觀模擬動畫或者示意圖,變抽象為具象,輔助學生的想象、推理,促進學生的體驗和理解。
過渡: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以湯姆森陰極射線實驗和盧瑟福α散射實驗事實為基礎,推論物質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根據“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結論,結合質子、中子及電子的電性、電量和質量數(shù)據,推證“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
以氯化鈉的形成為例,初步認識電子在化學反應中的表現(xiàn)。
通過對分子、原子、離子關系的梳理,知道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離子可以相互轉化——原子更“基本”。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原子結構模型演變的歷史,認識實驗、假說、模型、推證等科學方法對化學研究的作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論證原子模型的合理性,認識到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過程是跌宕起伏的,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為這一過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利用對湯姆森陰極射線實驗和盧瑟福α散射實驗的分析,培養(yǎng)質疑、反思精神。
過渡:下面我再說一下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以湯姆森陰極射線實驗和盧瑟福α散射實驗事實為基礎,推論物質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通過對原子結構的探索,對原子的“基本性”加深認識。
【難點】
推論物質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初步認識電子在化學反應中的表現(xiàn)。
過渡:學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下面談一下我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我采用了如下幾種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實驗探究法、教授法等。本節(jié)課主要是實驗探究法,通過設計實驗,提出問題,觀察現(xiàn)象,分析討論,概括總結等基本環(huán)節(jié)循序漸進學習本節(jié)課。
過渡:下面說一下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這節(jié)課我準備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導入新課,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小結作業(yè),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下面我詳細介紹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投影圖片,導入新課
教師通過投影電解水的微觀模擬圖,讓學生回憶前面學過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學變化的實質。再由化學變化的實質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呢?緊接著教師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原子是一個實心球體嗎?原子核帶電嗎?電子帶電嗎?整個原子顯電性嗎?為什么?設計這樣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原子的結構。
第二環(huán)節(jié):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教師播放湯姆森陰極射線實驗的錄像以及粒子流向正極偏折的微觀模擬動畫,讓小組討論后交流共享:①如果你是湯姆森,如何得出“被激發(fā)的粒子不是原子,而是一種帶負電的粒子,存在于所有原子中”這一結論?②原子中能只有電子嗎?通過分析討論,經歷“提出問題—建立假設—實驗驗證—推出結論—反思交流”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實證意識。然后展示出湯姆森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引導學生自主構建新的原子模型,經歷科學假說的建立過程,增進科學體驗。
(2)學生自主學習教科書中有關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假如你是盧瑟福,猜想原子內部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呢?通過自學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推論物質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帶正電的、質量大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發(fā)展學生的深層次思維,增進成功體驗。然后展示出盧瑟福的“有核行星”模型,對比原子核和原子的體積,如同小螞蟻與足球場之比。以學生熟悉的宏觀事物作比,增強直觀性,幫助學生體會原子核的“小”。同時也襯托出α粒子散射實驗的巧妙和偉大,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科學(實驗)的熱愛。然后給出信息:原子核又可以分為質子和中子。質子、中子、電子的帶電情況和質量數(shù)據,并提問:①原子中質子數(shù)和電子數(shù)有什么關系?②為什么說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意在引導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推證:質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質子質量≈中子質量(遠大于電子質量)。
第三環(huán)節(jié):深入學習,鞏固提高JaB88.CoM
教師提出問題:核外電子到底是如何排布和運動的呢?可以同學之間互相討論交流自己想像的樣子。然后給出氧原子結構示意圖,并講解:科學家在探索原子核外電子運動時,也經歷了假設、猜想的階段,然后通過科學的手段、借助先進的儀器進行實驗測定、檢驗而得到真理的。那么電子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層?有點排在第二層?各電子層上電子數(shù)目有什么規(guī)律?然后通過課本回答剛才教師提出的問題。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后,進一步啟發(fā)學生對電子排布的遐想,提醒學生到高中后還會有更深入的研究,有興趣的同學可自己查閱有關資料。
以氧原子結構示意圖為例講解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示的意義:圓圈和圈內的數(shù)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內質子數(shù),弧線表示電子層,弧線上面的數(shù)字表示該層的電子數(shù)。第一電子層最多容納2個電子,第二電子層最多容納8個電子,最外層不超過8個電子。然后以氯原子為例,讓學生互相練習說出氯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示的意義。
教師提問:由于電子排布的不同會帶來什么規(guī)律嗎?在化學變化中有什么影響嗎?然后引導同學看課本并共同總結規(guī)律。然后投影演示鈉與氯氣發(fā)生氯化鈉的動畫。引導學生探究:要趨向穩(wěn)定結構的鈉原子和氯原子該如何變化來達到穩(wěn)定呢?設計一個方案。學生可能會設計:①氯原子的最外層電子中三個電子轉移到鈉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使雙方最外層電子數(shù)平均,分別是4;②氯原子的最外層7個電子轉移到鈉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使雙方達到穩(wěn)定結構;③鈉原子的最外層一個電子轉移到氯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使雙方達到穩(wěn)定結構。這樣層層遞進,生動的情景、求知欲的驅使,學生積極設計多種方案,較好地暴露了學生原有思維,有利于教師更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引導。
教師進一步提問:原子失去最外層電子或得到電子后,是否顯電中性?應當叫什么?如何表示?離子是怎樣形成的?什么叫離子?如何區(qū)別陽離子和陰離子?離子符號的書寫應與原子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并交流討論。最終總結并投影到大屏幕上原子、離子之間的關系的表格,使學生一目了然。
第四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課后探究
最后,通過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師生共同總結所學內容:(1)原子的構成以及各個粒子之間的數(shù)量和質量關系。(2)核外電子的排布規(guī)律及意義。(3)離子的形成。
自己畫出這節(jié)課的知識框架,并完成課后練習。
擴展閱讀
原子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作為教師準備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課堂積極的參與互動,幫助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量。怎么才能讓教案寫的更加全面呢?下面的內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原子,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原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原子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原子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和核外電子數(shù)的關系;
5.了解原子的實際質量和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以及相對原子質量和原子組成的關系。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作風及探索精神,對學生進行物質不斷運動和無限可分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yǎng)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通過上一節(jié)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質,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還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關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知識,為這一節(jié)的學習做了鋪墊,能順利的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判斷--分子還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熱分解生成汞和氧氣的事實,導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原子和汞原子構成的,并繪出了形象的示意圖。將宏觀知識與微觀知識建立起了聯(lián)系。通過示意圖的展示,能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原子的概念。為進一步說明原子的真實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原子的大小和狀態(tài),并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原子照片,確鑿證明原子也可以構成物質的事實。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中原子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變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討論了原子的組成。
教法建議
人的認識過程是在實踐活動中,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有些理論性知識由于學生缺乏與之相關的感性認識基礎,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在講解原子概念時,由于概念抽象學生難懂,建議教學過程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使學生從宏觀上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汞蒸汽有劇毒,實驗可在下圖中進行)在此基礎上,再采用電腦(或磁性黑板)模擬分子、原子圖象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學生的分析、討論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便于學生理解。通過微觀展示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分"與原子的"合"得出原子的概念,并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如:對質量守衡定律的學習及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對有關化學反應基本類型的學習(置換反應、分解反應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構成物質,原子也可以構成物質。學生已經了解了分子的性質,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質那呢?通過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閱讀課本、想象由學生總結分子的性質。
至此,學生對分子、原子概念及性質都有了了解,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過分解反應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將分子和原子加以對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異和相關指處。重點應放在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化學反應中能否再分上。對比時可以采取復習、總結、討論的方法。
最后,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應讓學生閱讀"原子和分子發(fā)現(xiàn)"的選學內容,并組織相關的討論:為什么自從用原子-分子論來研究化學以后,化學才有了教快發(fā)展?使學生初步意識到,任何科學原理的創(chuàng)立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科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tài)度。
關于原子結構部分,就目前的實驗手段及教學條件來說,還難以讓人們直接看到原子的內部結構,學生缺乏作為分析原子內部結構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有關科學家研究原子結構的小資料,用以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研究原子結構所采用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原子的構成情況。
教學設計示例1
教學重點:原子概念的形成及原子和分子的本質區(qū)別
教學難點:原子概念的形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復習舊知識投影: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兩個變化
1)液態(tài)水受熱變?yōu)樗魵?br>
2)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問題引入: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有新分子產生,那么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如何改變的?又如何由原來的分子轉變成新分子呢?
3.演示實驗: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
提出觀察要求:
1)先給木炭加熱,觀察木炭有什么變化
2)再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觀察:
a.試管壁上有什么變化
b.木炭是否燃燒
說明:錐形瓶中的藥品是硫粉,硫粉是用來處理實驗中的有毒物質
學生觀察并描述實驗現(xiàn)象(先給木炭加熱,木炭不能燃燒;同時給氧化汞加熱試管壁上有銀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燒。)
4.講述:試管壁上的銀白色小液滴是金屬汞,在常溫下汞是金屬中唯一的一種液體物質
5.思考:木炭為什么能燃燒?指導學生寫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一名學生板演)判斷反應類型
6.設疑:從宏觀上我們已經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那么這個反應在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呢?(引發(fā)學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熱生成汞和氧氣微觀過程的欲望)
7.多媒體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的微觀示意圖(一)
對照畫面講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構成(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構成的,一個氧化汞分子是由一個氧粒子和一個汞粒子構成的)
8.學生討論:氧化汞受熱從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畫面(二)(三)
9.匯報與交流:每組派代表發(fā)言。通過小組的分析、講解、補充和糾正得出:氧化汞受熱后結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開,成為單個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單個的粒子不能穩(wěn)定存在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粒子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屬汞
10.問題思考:在氧化汞受熱分解反應中,氧化汞分子分解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為更小的粒子了嗎?(沒有)
科學上把這種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原子
思考:通過剛才對氧化汞受熱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你能說說什么是原子嗎?回答后總結并板書
板書第二章第一節(jié)原子
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導學生畫出概念中的重點詞語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確信原子的真實存在,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原子照片。
11.問題討論:前面我們學習了分子的概念,現(xiàn)在又學習了原子的概念,請大家結合圖,討論氧化汞受熱是如何發(fā)生變化的,變化的實質是什么?結合以下畫面討論
裂變重新組合
化學反應實質:分子---→原子-------→ 分子 或直接構成 物質(五)
12.匯報與交流:通過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熱反應的變化實質:氧化汞受熱時氧化汞分子先裂變成單個氧原子、汞原子,然后氧原子、汞原子再重新組合,每兩個氧原子結合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原子直接構成金屬汞
13.設問:根據以上的分析、討論請同學們說出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14:評價講述: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分子裂變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構成物質(配合畫面(五)講述,同時板書化學反應實質)
以上多媒體展示的畫面應分步出現(xiàn)
15.設問:我們已經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質,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質呢?
指導閱讀31頁總結出原子的基本性質
16:問題討論:原子和分子是兩種不同的粒子,對照以下表中內容討論它們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質區(qū)別,相互間有什么關系。
分子
原子
相似性
本質區(qū)別
相互關系
17.小結:師生共同小結本節(jié)知識
[板書設計]
第二章第二節(jié)原子
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此文章共有2頁第12頁
原子的核式結構原子核
--示例2——學生自學與教師引導相結合
教學重點:粒子散射實驗和原子的核式結構
教學難點:原子的核式結構
教法示例:學生自學與教師引導相結合,此方法針對一般學生.
一、引入課題
提問:原子是否還可以再分?原子是由什么構成的?
二、電子的發(fā)現(xiàn)
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在研究陰極射線時發(fā)現(xiàn)了電子,從而揭示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湯姆生由此提出了棗糕式原子結構,如圖所示.
本部分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看書,然后教師總結.
三、原子的核式結構
1、粒子散射實驗
(1)實驗裝置
(2)實驗現(xiàn)象:大多數(shù)粒子仍直線運動;少數(shù)粒子發(fā)生偏轉;極少數(shù)粒子甚至被反彈回來.
用軟件演示粒子散射實驗現(xiàn)象.
學生看書了解實驗裝置與實驗現(xiàn)象,并記憶實驗結
果.2、原子的核式結構
原子有一個很小的核,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電子在核外巨大的空間繞核運動.
教師用原子的核式結構解釋粒子散射實驗現(xiàn)象:由于原子核很小,大部分粒子穿過金箔時離核較遠,受到的斥力很小,它們的運動幾乎不受影響,仍沿直線運動;只有極少數(shù)粒子從原子核附近飛過,受到原子核的庫侖斥力較大,發(fā)生明顯的偏轉.
四、原子核的構成
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同位素是質子數(shù)相同、而中子數(shù)不同的原子.
學生看書.
教師講解一些有關質子和中子發(fā)現(xiàn)的物理學史內容.
原子和原子核專題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在上課時充分理解所教內容,幫助教師在教學期間更好的掌握節(jié)奏。怎么才能讓教案寫的更加全面呢?下面的內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原子和原子核專題,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內容精講
本專題內容包括原子核式結構的模型;玻爾理論、原子的能級;天然放射現(xiàn)象、衰變;核反應、核能;重核的裂變、輕核的聚變。
一.重要的概念:能級、天然放射現(xiàn)象、質量虧損、核能
二.重要規(guī)律:核反應遵守遵守兩種守恒--質量數(shù)守恒和電荷數(shù)守恒(是核反應配平的依據)。
三.幾個知識要點疏理:
1.知道α粒子的散射實驗結果和原子核式結構的模型
2.熟記一些基本粒子(即中子、α粒子、電子、正電子、質子、氘核、氚核、光子)的符號。
3.光子的發(fā)射和吸收:原子可從一能級躍遷到另一能級。原子從高能級向低能級躍遷時,放出一個光子;原子由低能級向高能級躍遷時,則需吸收一個光子。但發(fā)射或吸收的光子不是任意的。
4.知道α射線、β射線、γ射線三種射線的實質和特性,以及射線的應用。
5.四種核反應:衰變、原子核的人工轉變、重核裂變和輕核聚變。
6.核能的計算:
下載地址://files.eduu.com/down.php?id=138889
生物群落的構成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性,作為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期間跟著互動起來,讓教師能夠快速的解決各種教學問題。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寫呢?經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生物群落的構成”,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第2節(jié)生物群落的演替
引入
在草原上,人們放牧的牛羊是否牛肥馬壯,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鷹的數(shù)量。原因是:鷹愛吃田鼠,田鼠愛吃蜜蜂窩中的幼蟲和蜜,蜜蜂是三葉草傳粉時比不可少的媒介,三葉草是牛馬的主要食物。你知道這些生物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嗎?
教學過程
⊙基本知識
一、種間關系:是指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競爭、捕食等。
1.互利共生:是指兩個種群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相互得益的關系。如豆科植物與根瘤菌之間有密切的互利共生關系,植物體供給根瘤菌有機養(yǎng)料,根瘤菌則將空氣中游離的氮元素轉變?yōu)楹酿B(yǎng)料,供植物體利用。此外還有人體中某些細菌與人、地衣中的真菌與藻類、白蟻與鞭毛蟲地都是共生關系。
2.競爭: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生活在一起,爭奪同一資源的現(xiàn)象。競爭的資源可以是食物、水分、空間、陽光、無機鹽等。一般地說,生態(tài)位互相重疊的生物種群之間競爭激烈,如同一生活型的植物之間、食性相同的動物之間的生態(tài)位完全重疊,競爭尤為激烈。例如水稻和稻田中的雜草之間爭奪陽光、養(yǎng)料和水分,小家鼠和褐家鼠爭奪居住空間,牛與羊爭奪食物等等。
3.捕食:是指一種生物取食另一種生物的種間關系。例如植食性動物中的兔以某些植物為食物,肉食性動物中的狼又以兔為食物,等等。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種群個體數(shù)量關系變動是相關的。
4.寄生:是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的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的物質為營養(yǎng)并對寄主造成危害的現(xiàn)象。生物界寄生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一種生物寄生在另一種生物體內或體表,從那里吸取營養(yǎng)物質來維持生活。如蛔蟲、豬肉絳蟲和血吸蟲寄生在人和其他動物體內,虱和蚤寄生在其他動物體表,小麥線蟲寄生在小麥粒中,菟絲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中,噬菌體寄生在細菌內部等等。
二、知識梳理概念:兩個種群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賴,相互得益
種間互助:互利共生舉例: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
大腸桿菌某此細菌與人體,等等。
生物群落中種間關系
概念: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爭奪
同一資源現(xiàn)象
競爭
種間斗爭舉例:生態(tài)位互相重疊的生物種群之間競爭激烈,如牛和羊;水稻和稗草等等。
概念:一種生物捕食另一種生物
捕食舉例:狼吃羊,羊吃草等等。
概念: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體液,組織成已消化的物質
寄生為營養(yǎng)并對造成危害。
舉例:寄生在生物體內絳蟲,寄生在細菌體內的噬菌體。
⊙要點解析
一.互利共生、寄生、競爭、捕食的區(qū)別:
1.互利共生是指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互惠互利或對一方有利、對他方無害?;ダ采镏g數(shù)量上呈現(xiàn)出同步性變化即“同生共死”,可用數(shù)量坐標圖①表示。
2.競爭是具有競爭關系的雙方,因爭奪“第三者”(食物、水分、陽光、空間等生存條件)而發(fā)生斗爭的現(xiàn)象,并不直接起因于雙方的內部。如動物一般是爭奪食物和棲息場所,植物雙方則是爭奪水、肥、光源等。競爭雙方的數(shù)量關系一般用圖⑤表示,從圖⑤可看出開始時,A、B兩種生物同時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由于空間、食物的有限,兩種生物呈現(xiàn)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變化,競爭往往對一方有利,生存能力較強(物種A)的在競爭中發(fā)展,而生存能力弱的生物(物種B)則逐漸被淘汰。
3.寄生是指一種生物寄居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從那里吸取營養(yǎng)物質來維持生活。營寄生生活的生物叫寄生生物,被侵害的生物叫寄主或宿主。寄生者需要從寄主那里獲得持續(xù)的營養(yǎng)供應,因而一般不置寄主于死地——因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寄生關系的兩者分開,寄生生物很難單獨生存,而寄主可健康成長,可用數(shù)量坐標圖③表示。
4.捕食關系則是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一捕食者構成了被食者的天敵。捕食者為獲取食物與能量不惜將被捕者“置于死地”———捕而食之。捕食關系一般用圖⑧表示。從圖⑧中可看出,A,B兩種生物呈現(xiàn)出“先增加者先減少.后增加者后減少”的不同步性變化,先增先減的是被捕食者、后增后減的是捕食者,即B捕食A。
①⑤
③⑧
二.互利共生、寄生、競爭、捕食的聯(lián)系:
互利共生、寄生、競爭、捕食都屬于種間關系,生物的各種種間關系均有顯著區(qū)別但又互相交叉。生存于自然界中的生物,本來就有各種適應能力,能使它們維持一種奇妙的平衡狀態(tài)。生物之間的寄生、競爭、捕食也是某些生物之間彼此相互適應的一種關系,無所謂好壞,不能以人的價值觀來衡量。
典型例題
例1將A、B兩種單細胞生物分別放在兩個容器中培養(yǎng),得到圖a所示結果。將這兩種生物放在一個容器中混合培養(yǎng),得到圖b所示結果。從實驗結果可知,這兩種生物的種間關系是()
A、競爭B、捕食C、共生D、寄生
析與解:本題中,首先比較一下共生、寄生、競爭及捕食這四種種間關系的不同點,再仔細分析圖a就可以判斷選項C和D都不是正確答案。不論這兩種生物之間是競爭關系還是捕食關系,都有可能出現(xiàn)圖a所示結果,因此還必須分析圖b。圖b顯示,將這兩種生物放在一個容器中培養(yǎng)時,A種生物的個體數(shù)明顯持續(xù)增加,B種生物的個體數(shù)經過短暫的增長后就逐漸下降,最終消亡。如果A種生物和B種生物之間是捕食關系(從圖上看應當是B種生物被A種生物捕食),當B種生物的數(shù)量不斷下降乃至消亡時,A種生物的數(shù)量應當隨著食物(B種生物)的缺乏而不斷下降;但是,圖b顯示的結果正好相反,A種生物的數(shù)量一直在持續(xù)增長,并沒有因為食物的缺乏而下降,這就說明供選答案B是錯誤選項。因此,A種生物和B種生物是競爭關系。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