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絲竹相和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25汽化和液化教案設計。
第三節(jié)汽化和液化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2.了解液體汽化有兩種方式:蒸發(fā)和沸騰;
3.了解使氣體液化的兩種方式
4.理解液體沸騰的規(guī)律,確認液體沸騰是在一定的溫度下進行,液體沸騰時溫度保持不變,知道什么是沸點;
5.能根據實驗數據做出液體沸騰的圖象,能根據液體沸騰的圖象敘述液體沸騰的特點。
6.知道汽化吸熱,液化放熱,并會運用該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養(yǎng)成使用基本工具和儀器進行測量的實驗技能、科學探究的初步能力以及應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活動,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樂于探索自然現象,樂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過實驗操作和科學實驗的教育,養(yǎng)成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作風,并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1.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2.探究沸騰現象產生的條件及沸騰現象的特征。
難點:探究沸騰現象產生的條件及沸騰現象的特征。
【教學準備】或【實驗準備】
教師用:鐵架臺、鐵夾、石棉網、水、燒瓶、玻璃片、膠頭滴管、棉花、火柴、冰鎮(zhèn)可樂一瓶、常溫可樂一瓶、小鏡子、注射器、乙醚、多媒體課件。
學生用:酒精、膠頭滴管、塑料袋、水槽、熱水、燒杯、水、酒精燈、棉簽、鐵架臺、鐵夾、石棉網、溫度計、硬紙板(中間有讓溫度計插入的小孔)、火柴、小鏡子。
【教學過程】
主要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想想做做】
1.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幾滴酒精,將袋擠癟,排盡空氣后用繩把口扎緊,然后放入熱水中。你會看到什么變化?
2.從熱水中取出塑料袋再放入盛冷水的水槽中,你又看到什么變化?
同學們,你能解釋這些變化嗎?今天我們就來探究液態(tài)和氣態(tài)之間的相互轉化——汽化和液化。
(設計意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探究欲望。)
動手做一做
認真觀察實驗現象,思考教師出示的問題。
分組實驗并觀察酒精狀態(tài)的變化:
酒精不見了,變成了氣態(tài)的酒精蒸氣。
學生討論:在一定條件下,物質可以由液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可以由氣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
二、合作探究,
(一)汽化:
兩種方式
蒸發(fā)和沸騰
1.沸騰
(1)觀察沸騰現象,探究沸騰時的溫度特點
a.提出問題
b.猜想與假設
c.設計實驗
d.選擇、組裝實驗器材
e.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
f.分析與論證
分析實驗現象
沸騰、沸點、沸騰特點、沸騰的條件
g.評估
根據上面的實驗,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態(tài)汽化()態(tài)
()態(tài)液化()態(tài)
板書: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一.汽化:物質從液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的過程
二.液化:物質從氣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的過程
演示1:在黑板上用酒精棉球寫下“汽化”兩個字,過一會兒“汽化”這兩個字就不見了。
提出問題:字到哪去了?
演示2:在燒杯中放入少量水,加熱至水完全燒干。
提出問題:水到哪去了?
教師總結:這兩個實驗中液態(tài)的水都變?yōu)闅鈶B(tài)的水蒸氣,但方式不同。我們把第一種方式叫蒸發(fā),第二種叫沸騰。
生活中我們常將冷水燒開以便飲用,所謂燒開就是將冷水加熱到有大量氣泡冒出。這一現象在物理學中叫做沸騰。
【提出問題】同學們觀察過水的沸騰嗎?水在沸騰前和沸騰時的現象有哪些不同?水沸騰后如果繼續(xù)加熱,溫度會怎么變化呢?
課件展示實驗步驟及要求
1.從暖瓶向小燒杯中倒入30ml左右的熱水,點燃酒精燈加熱。
2.當水溫接近90℃時每隔0.5min記錄一次溫度填入表格中,直到水沸騰后2分鐘為止,熄滅酒精燈停止加熱.
時間/min00.511.522.533.54
水的溫度/℃
3.在記錄溫度的同時,注意觀察水沸騰前和沸騰時各有怎樣的現象發(fā)生,水沸騰后,將酒精燈取下停止加熱,觀察水的沸騰情況。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表中。見附件1
4.實驗完成后,在坐標紙上描點,畫出水沸騰時溫度和時間關系的圖像。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指導,使學生的實驗更加具有
層次性、目的性,降低了學生實驗的難度)
思考討論,進行該實驗需要哪些實驗器材?采取哪些措施可以縮短實驗時間?
在師生討論完善的基礎上,課件展示實驗器材的選擇和組裝。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間的交流討論不斷完善,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學生開始探究實驗: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實驗、觀察和記錄實驗數據,及時處理學生實驗中出現的問題。)
收集部分實驗小組的實驗結果,引導學生描述實驗現象,分析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論。
引導學生利用另一種分析數據的方法處理數據:在坐標紙上描點,畫出水沸騰時溫度和時間關系的圖像。
現象分析:
問題1:水在沸騰前和沸騰時發(fā)出的聲音有何不同?
【總結】水在沸騰前較響,沸騰時較沸騰前聲音變小。
問題2:水在沸騰前和沸騰時,氣泡產生的部位、運動方向、大小變化、最終結果各有何相同或不同?
【總結】相同點:水在沸騰前和沸騰時,氣泡都產生在容器的底部,向液體表面運動,到水面破裂開。不同點:水在沸騰前氣泡上升變?。环序v時氣泡上升變大。
問題3:對比沸騰前、后溫度變化情況,你認為沸騰必須滿足怎樣的溫度條件?
【總結】沸騰是在一定溫度下發(fā)生的。除水外,各種液體沸騰時都有一定的溫度,這個溫度叫做沸點。
問題4:你認為沸騰過程是吸熱還是放熱?觀察停止加熱后,水是否還能沸騰?
【總結】沸騰吸熱,如果不能繼續(xù)吸熱,液體將停止沸騰。
【概括歸納】沸騰的定義
板書:
1、沸騰是在一定溫度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fā)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2、沸騰特點:吸收熱量,溫度不變。
3、沸騰條件:達到沸點,繼續(xù)吸熱。
閱讀教材P60小資料,幾種液體的沸點(標準大氣壓),回答下列問題:
1.不同液體的沸點相同嗎?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是多少℃?
2.能用酒精溫度計測量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嗎?為什么?
【知識拓展】液體的沸點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大氣壓影響液體的沸點,氣壓越大,液體的沸點越高。高壓鍋就是利用這一原理工作的。
【交流評估】
組織學生交流與評估,反思實驗中出現的問題:
1、實驗設計有不合理、不完善之處嗎?
2、操作中出現過什么失誤或故障嗎?你是怎么解決的?
3、測量結果是否可靠?有沒有新的發(fā)現?
知道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
學生觀察:板書的字不見了。
學生進行討論回答:酒精變成氣體跑到空氣中了。
學生觀察:水不見了。
學生進行討論回答:水變成氣體跑到空氣中了。
明確兩種情況都是汽化現象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描述水沸騰現象,并對溫度變化進行猜想,交流討論。
認真學習實驗步驟、要求和注意事項,明確實驗的過程及觀察記錄的內容。
觀察并學習坐標紙的使用。
學生討論、整理提出的問題,匯報討論結果。
針對學生的回答情況,引導學生補充、完善并組裝實驗器材。
實驗器材:鐵架臺、酒精燈、火柴、石棉網、燒杯、中心有孔的紙板、溫度計、水、秒表。
節(jié)省時間方法:給燒杯加蓋子、用熱水、減少水的質量(保證溫度計的玻璃泡浸沒在水中)
學生共同協作,觀察現象
記錄數據,繪制圖像培養(yǎng)實是
求事的科學態(tài)度,增強合作意
識。
根據實驗現象思考并回答提出的問題。
學生總結上面提出的四個問題,歸納沸騰的定義、特點和條件。
總結實驗情況,實驗測得水的沸點不是100℃,分析原因可能是氣壓的影響。
鞏固訓練
2.蒸發(fā)
蒸發(fā)現象
什么是蒸發(fā)
實驗感受蒸發(fā)吸熱,有致冷作用。
鞏固訓練
【小試身手】
大家都喜歡吃火鍋,你們吃過“紙火鍋”嗎?
思考:“紙火鍋”為什么遇到火不燃燒呢?
過渡:汽化的另一種方式是蒸發(fā),這節(jié)課開始老師在黑板上寫下的那兩個字慢慢消失就是這種現象。你能說出一些生活中的蒸發(fā)現象嗎?
【設置問題情景】
濕衣服變干就是一種蒸發(fā)現象,請同學們思考并討論一下:
1、濕衣服上的水蒸發(fā)發(fā)生在液體的什么部位?
2、濕衣服上的水蒸發(fā)現象是緩慢的還是劇烈的?
3、只有炎熱的夏天能把衣服晾干嗎?氣溫較低的季節(jié),衣服能晾干嗎?
【概括歸納】蒸發(fā)的定義
蒸發(fā)是在任何溫度下都能進行的并且只在液體表面發(fā)生的緩慢的汽化現象。
做做想想:
1.用棉簽蘸酒精擦在手上,有什么感覺?
2.取兩個溫度計,一個玻璃泡沾上酒精,另一個不沾,分別用課本對著兩個玻璃泡扇,觀察兩個溫度計的示數有什么變化?你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設計意圖:先親身體驗感受,再實驗驗證,加深對蒸發(fā)吸熱的了解,也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
【小試身手】
1、夏天在地面上灑水會感到涼快,是為什么?
2、人們在高溫的天氣里大汗淋漓,汗液起到什么作用?
3、人游泳之后剛從水中出來,感覺特別冷;天熱時,狗常把舌頭伸出來。你能解釋這些現象嗎?
要想讓濕衣服干的快一些,你有哪些好辦法?
探究實驗:液體蒸發(fā)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關?
器材:兩塊相同的玻璃片、酒精燈、水、酒精、膠頭滴管、小扇子、酒精棉球。
探究一:取兩塊相同的玻璃片,給其中一塊微微加熱,用滴管在冷、熱玻璃片上分別滴一滴酒精,稍等片刻發(fā)現加熱過的玻璃片上的酒精先干。
探究二:取兩塊相同的玻璃片,用滴管在玻璃片上分別滴一滴酒精,將一塊玻璃片上的酒精攤開,稍等片刻,表面積大的酒精先干。
探究三:取兩塊相同的玻璃片,用酒精棉球均勻涂抹兩個玻璃片,用扇子(或墊板)給后涂的玻璃片扇風,扇一會兒會發(fā)現空氣流動快的先干。
(設計意圖:從生活到物理,通過學生積極
討論、分析、總結、概括,不僅調動他們積極性
,而且培養(yǎng)了他們的分析、歸納能力。)
【歸納總結】影響蒸發(fā)快慢的因素:
1.液體的溫度
2.液體的表面積
3.液面表面空氣流動
走進生活:同學們能不能說出生活中一些加快液體蒸發(fā)的例子?
應用拓展:播放視頻“火洲”里的坎兒井。
介紹坎兒井工程可以與長城媲美,它的建設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請同學們分析一下“坎兒井”是如何減少水的蒸發(fā)的。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多媒體等電化教學給學生豐富感性材料,激起興趣,同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激發(fā)民族自豪感。)
【小試身手】
展示并讓學生解釋下面的現象
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學生討論總結:
1、利用水蒸發(fā)吸熱來降低溫度。
2、人體自我保護的生理現象,汗液蒸發(fā)吸熱,使體溫不致升得太高。
3、人身體上的水蒸發(fā)時從人體上吸熱,從而來降低溫度。
狗常把舌頭伸出來,把大量的熱散到空氣中,來調節(jié)體溫。
結合生活實際,思考討論得出使?jié)褚路M快變干的方法。
交流總結影響蒸發(fā)快慢的因素。
觀看視頻并分析“坎兒井”是如何減少水的蒸發(fā)的。
比較蒸發(fā)與沸騰的異同點
(二)液化
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知識
1.使氣體液化的兩種方法
(1)降低溫度
液化放熱
(2)壓縮體積
(三)拓展
延伸---電冰箱與臭氧層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利用所學物理知識解
釋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的能力。
比較蒸發(fā)與沸騰:引導學生進行比較,總結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填入表格。見附件2
(設計意圖:運用科學方法中的比較的方法,突出沸騰、蒸發(fā)的不同點。)
過渡:向學生展示一瓶冰鎮(zhèn)可樂和一瓶常溫可樂
請學生觀察冰鎮(zhèn)可樂的外壁上的水珠,為什么常溫的可樂外壁沒有水珠?請學生用紙巾擦拭,看看水珠能不能被完全擦干?并思考這些水珠是如何產生的?
(一)小試身手
你能解釋以下幾種生活中常見的液化現象嗎?
【總結】都是熱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環(huán)境而液化成小水珠。
(二)動手做做,動腦想想
活動內容:
1.出示一面小鏡子,向小鏡子哈氣,觀察鏡面有什么變化?
2.將小鏡子在火焰上烤一烤,再向小鏡子哈氣,又看到什么現象?兩次有什么不同?
【學以致用】醫(yī)生給病人檢查口腔時,常把一把帶柄的小鏡子在酒精燈上燒一燒,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三)觀察與交流
仔細觀察圖片,燒水時在靠近壺嘴的地方出現“白氣”,這些“白氣”是什么?
演示:用燒瓶加熱水至沸騰,待玻璃管口噴出“白氣”。
觀察現象并提出問題:
1、燒瓶中的水沸騰時產生大量的氣泡,氣泡中的氣體是什么?
2、燒瓶中的水蒸氣是什么顏色?是否透明?
3、瓶口“白氣”的特征是否和水蒸氣的特征相吻合?
演示:用干燥的小燒杯罩住玻璃管口,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在燒杯的內壁出現什么。
【總結】“白氣”不是水蒸氣,而是水蒸氣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四)體驗與感受
將剛剛罩在玻璃管口的燒杯取下,請學生用手感覺燒杯的冷熱程度。燒杯變熱說明了什么?
【總結】液化放熱,因此被燒杯變熱。
【小試身手】1、被100℃的水蒸氣燙傷,比被100℃的水燙傷嚴重得多,為什么?
2、冬天天冷時向手哈氣,為什么手會感到暖和?
3、蒸饅頭時是最上層的籠屜中的饅頭先熟還是最下層籠屜中的饅頭先熟,為什么?
(五)觀察與交流
演示:用注射器壓縮乙醚氣體使其液化。實驗中使用了什么方法使氣體液化呢?
(說明:由于本實驗可見度不太大,應該重復做兩、三次,讓學生仔細觀察。有條件的學??梢宰寣W生進行分組實驗,更有利于學生觀察。)
點撥并展示液化的第二種方法:壓縮體積。說明將氣體液化的好處是體積縮小,便于儲存和運輸。并列舉壓縮體積使氣體液化的例子:液化石油氣、氣體打火機、火箭中的用做燃料和助燃劑的氫和氧。
課件展示
(設計意圖:展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相互關聯的問題,體現了從物理到社會,同時也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聯系實際生活,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
比較蒸發(fā)、沸騰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填入表格。
學生動手實驗,發(fā)現水并不能被完全擦干,這實驗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并交流:可樂外壁上的水珠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的可樂外壁凝結而成的,因為水蒸氣的不斷凝結所以不能被完全擦干。
討論交流:解釋生活中常見的液化現象。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
討論交流:燒燒口腔鏡的目的是使鏡子升溫,防止口中水蒸氣液化。
“白氣”學生往往誤認為是水蒸氣,這也是本節(jié)課需要糾正學生的常識性錯誤之一。
通過比較“白氣”和水蒸氣在顏色和透明度等物理性質方面的差異,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
難點突破
學生體驗感受后分析交流原因,得出液化放熱。
學生討論交流:
1、因為水蒸氣液化需要放出熱
量。
2、空腔中的水蒸氣液化放熱,
使得手的溫度升高。
3、上層先熟。高溫的水蒸氣經過多層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籠蓋時,大量水蒸氣發(fā)生液化現象,放出大量的熱量,從而使上層蒸格中的饅頭先熟
觀察實驗并分析液化的方法:壓縮體積。了解壓縮體積使氣體液化的例子。
閱讀、交流:閱讀STS:電冰箱與臭氧層,并交流電冰箱的工作原理,以及了解氟利昂對臭氧層的破壞,提高保護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反饋練習師巡視檢查完成反饋練習
見附件3
三、課堂小結:回顧本節(jié)課的學習活動程序學生梳理知識,交流收獲和疑惑。
四、課堂檢測師巡視、講評完成檢測題、解答
見附件4
五、布置作業(yè)出示思考題題目見附件5課后完成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
1、定義:物質從液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的過程。
2、兩種方式:
(1)沸騰:
沸點:
沸騰的特點:
沸騰的條件:
(2)蒸發(fā):
蒸發(fā)吸熱致冷
影響蒸發(fā)快慢的因素:
二.液化:
1、定義:從氣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的過程。
2、兩種方法:
(1)降低溫度
(2)壓縮體積
3、液化放熱
【教學反思】
一、教案的“亮點”
1、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動力、以學生已有的經驗或知識為基礎、以實驗探究貫穿整節(jié)課的教學。通過師生交流、教學互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合作探究,既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2、教學中的視頻、實驗、體驗活動的設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并通過讓學生實驗、觀察、討論歸納問題,使他們主動充分參與學習,而且實驗的設計簡單易行,既能讓學生把握物理知識內在的規(guī)律,又能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3、通過比較水蒸氣和“白氣”物理性質上的差異,幫助學生克服原有的錯誤認識,從而明確“白氣”不是水蒸氣。
4、練習題的設計有層次有梯度,能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
二、教學中易出現的問題
1、在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出發(fā),讓學生感知汽化和液化現象,重點突出水的沸騰實驗,實驗儀器很多也比較危險,教師要做好引導,實驗前要讓學生閱讀實驗指導,明確實驗目的、步驟,交流實驗儀器的使用注意事項,特別是溫度計和酒精燈的使用,讓學生交流縮短沸騰前時間的措施等。實驗中要留意學生的操作,引導學生認真細致的觀察實驗現象并作好記錄。
2、本節(jié)課易出現實驗的時間比較長,課堂進度就較難以把握,沸騰實驗的水量一定要控制好,選擇的燒杯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計時也較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可以課件展示鐘表,并每隔0.5min用鐘聲提示學生。
3、用注射器壓縮乙醚氣體使其液化實驗可見度大,此實驗應該重復幾次,讓學生仔細觀察。有條件的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這樣更有利于學生觀察。
附件1
沸騰前沸騰時
聲音(響或不響)
氣泡情況發(fā)生部位
運動方向
大小變化
停止加熱是否沸騰
附件2
比較蒸發(fā)和沸騰的異同點
蒸發(fā)沸騰
相同點都是汽化現象,都能使液體變?yōu)闅怏w,都吸收熱量
不同點發(fā)生部位液面內部、液面同時進行
溫度條件任何溫度一定溫度(沸點)
劇烈程度緩慢劇烈
溫度變化降低不變
影響因素1.液體的溫度
2.液體的表面積
3.液體表面的空氣流動液面氣壓
附件3【反饋練習】
1.物質從液體變?yōu)闅鈶B(tài)叫______,它有兩種方式,分別為______和______;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fā)生的汽化現象叫______,物質有氣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叫______,使氣體液化有兩種方法: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冬天的早晨起床時可看到房間玻璃窗上有許多小水珠,這些水珠在()
A.窗玻璃朝房內的一面
B.窗玻璃朝房外的一面
C.窗玻璃的里外兩面
D.不能斷定在哪一面
3.室內溫度為20℃,此時用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涂抹一下溫度計的玻璃泡,隨著酒精的迅速蒸發(fā),下列各圖能比較正確反映溫度計示數隨時間變化的是()
4.青藏鐵路路基兩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細、高約2米的鐵棒(如圖所示),我們叫它熱棒。熱棒在路基下還埋有5米深,整個棒體是中空的,里面封裝有適量液氨。熱棒的工作原理很簡單:當路基溫度上升時,液態(tài)氨受熱發(fā)生______上升到熱棒的上端,通過散熱片將熱傳導給空氣,氣態(tài)氨由此冷卻________變成了液態(tài)氨,又沉人了棒底。這樣,熱棒就相當于一個天然“制冷機”。這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為解決“千年凍土”的許多創(chuàng)新和發(fā)明之一。
請問文中空格處的物態(tài)變化名稱是()
A、汽化液化B、液化汽化
C、熔化液化D、液化凝固
附件4【課堂檢測】
1.小明盛熱湯時,戴的眼鏡馬上變得霧蒙蒙的,什么都看不清了,這是因為水先___________成水蒸氣,又遇冷___________成小水珠附著在眼鏡片上。
2.小明學習了影響液體蒸發(fā)快慢的因素后,猜想液體蒸發(fā)快慢還可能與液體的種類有關。為此,他在兩塊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別滴一滴質量相等的水和酒精,觀察其蒸發(fā)的快慢。實驗過程中小明需控制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相同。
3.用一塊棉布手帕浸泡在盛有質量分數約為70%的酒精溶液中,待均勻濕透后取出.將浸透的手帕舒展開,川鑷子夾住兩角,用火點燃(如圖所示)當手帕上的火焰熄滅后,手帕完好無損.對于這一現象,下面解釋正確的是()
A.這是魔術,你所看到的是一種假象
B.火焰的溫度低于棉布的著火點
C.手帕的水汽化吸熱,使手帕的溫度低于棉布的著火點
D.酒精燃燒后使棉布的著火點升高
4.從冰箱內取出的冰棍周圍彌漫著“白氣”;冬天人口中呼出的“白氣”。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冰棍周圍的“白氣”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
B、這兩種情況的“白氣”都是水蒸氣
C、人口中呼出的“白氣”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氣液化成的小水珠
D、這兩種情況的“白氣”都是空氣中原來的水蒸氣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5.如圖所示,將燒瓶內水沸騰時所產生的水蒸氣通入試管A中,試管A放在裝冷水的容器B內,過一段時間,觀察到試管A中產生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同時看到溫度計C的示數升高,這個實驗說明了水蒸氣液化時要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熱量。
6.在“研究水的沸騰”實驗中:
(1)所有的液體溫度計是利用液體_______________的性質制成的。為了完成本次實驗,由下表可知,應選用測溫物質為_________的溫度計。
測溫物質凝固點/℃沸點/℃
水銀-39357
酒精-11778
(2)如圖甲所示,剛倒入熱水時發(fā)現溫度計管壁模糊,很難看清示數,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3)燒杯上方加一紙蓋后進行實驗,如圖乙所示.每隔1min記錄溫度計示數(見下表),4min時溫度計示數如圖丙所示,此時溫度為_____℃,直到水沸騰一段時間后停止讀數,由表可知水的沸點為____℃。
時間/min012345678
溫度/℃8890929497989898
(4)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在圖丁中畫出水溫隨時間變化的圖像。
附件5【課后思考題】
1.如圖所示是模擬大自然中“雨”形成的實驗裝置。
(1)實驗時,應在錐形瓶中加入______,在蒸發(fā)皿中放入______;
(2)實驗中,可以觀察到在錐形瓶口內有_______出現,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蒸發(fā)皿底部出現水滴,這就形成了“雨”。
2.自制簡易冰箱:盛一盆水,在盆里放兩塊高出水面的磚頭,轉頭上擱一只比臉盆小一點的籃子。籃子里放剩飯剩菜,再用一個紗布袋罩在籃子上,并使口袋的邊緣浸在水中,這就做成了一個簡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風的地方,過一天里面的飯菜也不會變質。試說明其中的原因。
3.在做“觀察水沸騰”的實驗時,甲、乙、丙三組同學分別從A、B兩套器材中任選一套來完成實驗(實驗室已準備多套A、B裝置)。
(1)甲組同學發(fā)現所測水的沸點高于100℃,他們所選擇的是______套裝置。(填“A”或“B”)
(2)乙、丙兩組同學雖然選用的實驗裝置相同,但水開始沸騰的時刻不同,他們繪制的沸騰圖像如圖C所示,圖線a、b不同的原因是水的________不同。
(3)通過分析圖象C,歸納出水沸騰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種魔術如同所示,這個表演是將紗布放入水中浸濕,再用手擠出紗布中的水;把濕紗布包在手指上,蘸上少許酒精;點燃紗布,可以看到紗布燃燒起來,而手指安然無恙。請運用學過的物理知識解釋其中的道理。
反饋練習答案:
1.汽化,蒸發(fā),沸騰,蒸發(fā),液化,降低溫度,壓縮體積。
2.A3.D4.A
課堂檢測答案:
1.汽化,液化。2.液體的表面積,液體的溫度,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快慢
3.C.4.C5.試管壁上出現小水珠,放出。
6.熱脹冷縮,水銀,水蒸氣液化,96,98.
課后思考題答案:
1.(1)水,酒精。(2).小水珠,水蒸氣遇冷液化
2.利用水蒸發(fā)從食物中吸熱,從而達到對食物降溫保鮮的目的。
3.(1)B(2)質量(3)吸收熱量,溫度不變。
4.紗布中殘留的水汽化吸熱,吸收了火焰中的熱量。使紗布的溫度不至于太高,所以手指安然無恙。
精選閱讀
汽化和液化教學設計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需要我們認真規(guī)劃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汽化和液化教學設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第3節(jié)汽化和液化整體設計
《初中物理課程標準》對本節(jié)的要求有:“經歷物態(tài)變化的實驗探究過程,知道物質的沸點,了解物態(tài)變化過程中的吸熱和放熱現象。用物態(tài)變化的知識說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關現象。能運用物態(tài)變化的知識,說明水沸騰等現象?!?br> 本節(jié)主要介紹有關汽化和液化的知識,包括探究液體沸騰的特點,使氣體液化的方法,汽化吸熱、液化放熱等。汽化和液化是常見的自然現象,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密切。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要讓學生明白生活中常見的熱現象中的物理道理。本節(jié)通過探究水的沸騰,讓學生經歷一個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進一步掌握“溫度—時間”圖象來處理實驗數據。
本節(jié)設計針對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激發(fā)學習興趣出發(fā),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采用以小組合作的探究實驗,通過觀察、討論,同時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多動腦、動手、動眼、動口,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教學過程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學過程活動化的理念。設計中滲透科學思想和方法教育,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著重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從中觀察并分析得出結論,利用學生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的情境,引導學生參與積極思維、主動探索、動手實驗等一系列活動來獲得新知。同時應用多媒體畫面展現生活中的實例來培養(yǎng)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能力,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既增長知識,又培養(yǎng)能力,也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過程。
2.了解沸騰現象,知道什么是沸點。
3.知道蒸發(fā)可以致冷。知道影響蒸發(fā)快慢的因素。
過程與方法
1.觀察沸騰是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fā)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2.通過探究活動了解液體沸騰時的溫度特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樂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學重點
探究水的沸騰的實驗,理解液體沸騰的特點。
教學難點
利用用“溫度—時間”圖象來處理實驗數據。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討論法、演示法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水槽、塑料袋、酒精、熱水、燒杯、鐵架臺、溫度計、酒精燈、石棉網、紙蓋。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情景導入
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幾種常見情景:
夏天,游泳的人從水中上岸會感到冷,如果有風吹過,甚至會冷得打顫;而坐在岸邊未下水的人卻覺得很熱,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制造金屬工具時,為增加工件的硬度,將燒紅的工件放入水中進行淬火,此時會發(fā)出“吱吱”聲,并在水面上冒出“白汽”,這其中經歷了哪些物態(tài)變化呢?秋天,草木、石塊上出現的露是怎樣生成的呢?在生活中類似的現象還有許多,你能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去解釋嗎?
問題導入
問題一:住在非洲的居民,由于沒有電,夏天無法使用電冰箱保鮮食品,人們發(fā)明了一種“沙漠冰箱”罐中罐。它是由內罐與外罐組成,兩罐之間填上濕潤的沙子,食品放在內罐中,然后放在干燥通風的地方,并在沙子上灑水,罐口放上濕布。
思考問題:
(1)經常在沙子上灑水是為了什么?
(2)放在干燥的地方是為了什么?
問題二:有些飯店在洗手間外安裝了熱風干手器,打開它就有熱風吹到手上,使張開的手上的水很快變干,這其中原因是什么,你能用物理知識去解釋嗎?
問題三:吐魯番盆地位于歐亞大陸中心,是天山東部的一個典型封閉式內陸盆地。由于距離海洋較遠,且周圍高山環(huán)繞,加以盆地窄小低洼,潮濕氣候難以浸入,降雨量很少,蒸發(fā)量極大,故氣候極為酷熱,自古即有“火州”之稱。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chuàng)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井有豎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和澇壩幾個部分組成??矁壕灰蜓谉帷⒖耧L而使水分大量蒸發(fā),因而流量穩(wěn)定,保證了自流灌溉。
坎兒井是開發(fā)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很古老的集水建筑物,適用于山麓、沖積扇地帶,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思考問題:“坎兒井”為什么能夠減少輸水過程中的蒸發(fā)?
故事導入
林則徐設宴請傳教士。席上自然少不了云南名食——過橋米線。這過橋米線是將蔬菜、米和肉片加入雞湯,用砂鍋煮熟的。徐府家人揭開砂鍋鍋蓋,只見鍋內湯面上浮著厚厚的一層油,卻不冒一絲熱氣。這傳教士見此湯顏色誘人,香氣撲鼻又當是一道涼湯,迫不及待地舀來一勺,倒入口中,只燙得嘴不能合,十分難堪。林則徐連忙招呼:“我尚未來得及向閣下介紹此湯,實在失禮,多有得罪。”
那傳教士燙得嘴不能合的原因是什么?
實驗引入
按照教材3.31的實驗,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幾滴酒精,排盡空氣后把口扎緊,放入80℃以上的熱水中。
提出問題:你看到什么現象?從熱水中拿出塑料袋,過一會兒又有什么變化?怎么解釋這些變化?想提出什么疑問?你的想法是什么?
學生討論交流:“酒精到哪里去了?”“為什么塑料袋會鼓起來?”“酒精為什么會失而復得?”
學生交流:塑料袋中的液態(tài)酒精受熱后變成了氣態(tài)酒精,降溫后氣態(tài)酒精又變成了液態(tài)酒精。
設計說明:該實驗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做,所用塑料袋要透明,且盡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見。為了使塑料袋排盡空氣,可將塑料袋像擰麻花一樣擰緊,再把口用線或橡皮筋扎緊。
歸納總結:物質的液態(tài)和氣態(tài)可以相互轉化。
物質從液態(tài)變成氣態(tài)的過程叫做汽化。
物質從氣態(tài)變成液態(tài)的過程叫做液化。
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和這個類似?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研究物體的液化和汽化現象。
推進新課
一、沸騰
創(chuàng)設情景:燒開水時如果不斷加熱會發(fā)現壺里的水會沸騰。
你在家燒過開水嗎?水燒開時你發(fā)現了什么呢?對于沸騰現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騰現象嗎?
歸納小結:
物理學中把液態(tài)內部和表面同時發(fā)生的劇烈汽化現象稱為沸騰。
實驗探究: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進一步提出問題:水在沸騰時有什么特征?水沸騰后如果繼續(xù)加熱,是不是溫度會越來越高?水的內部又是怎樣的呢?氣泡的生成和變化情況怎么樣?
猜想和假設:既然沸騰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現象,讓同學們相互討論、思考和猜想,教師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進行歸類。如:水沸騰時溫度會上升,停止加熱水不會沸騰……
根據學生情況提出:
要進一步研究沸騰現象,還需要通過實驗仔細觀察。
重點觀察:(1)溫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2)氣泡的生成和變化情況。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明確了實驗目的,讓學生根據需要確定器材:鐵架臺、酒精燈、火柴、石棉網、燒杯、中心有孔的紙板、溫度計、水、鐘表。
說明:為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觀察水沸騰時發(fā)生的現象,應盡量縮短水沸騰前的加熱時間。要求教師在課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節(jié)省時間的方法:①減少燒杯中水的質量,但為了便于觀察,水還應有相當的深度(約10cm左右),所以建議用小號燒杯,或使用大號試管(水約150mL)做此實驗;②實驗中用熱水進行加熱;③從開始加熱起至95℃左右,必須在燒杯或試管上加紙蓋,95℃以后將紙蓋拿掉;④拉長酒精燈燈芯同時剪斷燒焦的燈芯,在燈芯中加入細銅絲,使火焰比較猛烈;⑤注意調整酒精燈和石棉網之間的距離,用酒精燈溫度最高的外焰加熱。
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
學生在進行實驗時,學會分工合作,如計時、觀察氣泡的變化情況、溫度的變化,溫度計的使用方法、酒精燈的正確操作在此得到進一步的復習鞏固,要求同學們將觀察到的數據和現象記錄在下表中。
特別說明:注意實驗中要告訴學生注意觀察水沸騰前后的氣泡和溫度的變化;要記錄當水溫升高時,每隔1min記錄一次溫度計的示數,直至水沸騰后3~5min;實驗后要畫出水沸騰前后溫度隨時間的變化圖象。
實驗記錄表格如圖
時間/min01234567
溫度/℃78828893100102102102
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1)繪制“溫度—時間”圖象。
實驗結束后,根據記錄的數據,在書本“水沸騰時的溫度—時間圖象”中標出相應的坐標點,用平滑的曲線把這些點連接起來。
(2)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生繪制的水沸騰的“溫度—時間”圖象。
交流評估:小組的同學在實驗時,得出水的沸點不是100℃,這時教師要肯定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給予鼓勵。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找出原因,可能是實驗使用的溫度計存在質量問題,也可能是本地的氣壓不是一標準大氣壓。
交流、討論:
①水沸騰時,你從水中和水面各看到什么現象?水中氣泡內的氣體是從哪兒來的?
②水沸騰時,繼續(xù)加熱,水的溫度變化嗎?
③曲線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騰前的過程?水的溫度怎樣變化?
曲線上的哪一段對應水的沸騰過程?水的溫度怎樣變化?
④根據觀察的現象,結合圖象分析液體沸騰有什么特點?
汽化和液化
學生們有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離不開老師辛苦準備的教案,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將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制定好,就可以在接下來的工作有一個明確目標!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多少呢?請您閱讀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汽化和液化》,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汽化和液化
1.生活中常有“揚湯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說法.“揚湯止沸”是指把鍋里沸騰的水舀起來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從鍋下抽掉燃著的木柴,應用熱學知識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揚湯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暫時止沸
B.“揚湯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徹底止沸
C.“揚湯止沸”只能暫時止沸,“釜底抽薪”能徹底止沸
D.“揚湯止沸”能徹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暫時止沸
2.水燒開時,壺嘴冒出許多“白氣”,這些“白氣”是
A.水蒸氣
B.小水珠
C.熱空氣
D.白煙
3.夏天扇扇子能使人感覺涼爽,這是因為扇子所產生的風
A.使空氣的溫度降低
B.在人體表面吸熱
C.加快了人體表面汗水的蒸發(fā)
D.減慢了人體表面汗水的蒸發(fā)
4.下列現象中不可能出現的是
A.60℃的水,正在沸騰中
B.用紙盒裝水,放在火上加熱,可將盒中的水燒開
C.液體吸熱后,溫度卻不升高
D.用水銀溫度計測得南極考查站的溫度是-60℃
5.關于液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降溫可以使所有氣體液化
B.壓縮體積可以使所有氣體液化
C.液化過程是個吸熱過程
D.液化過程是個放熱過程
6.某飯店安裝了熱風干手器,打開它就能有熱風吹到手上,手上的水很快被吹干,下面解釋最合理的是
A.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氣的流動速度并提高了水溫度
B.提高了水的溫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積
C.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氣的流動速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積
D.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氣的流動速度,提高了水的溫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積
[參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沸騰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使液體溫度達到沸點,二是保證繼續(xù)吸熱,在“揚湯止沸”過程中,被揚起的湯和空氣發(fā)生熱傳遞,結果使鍋中水的溫度降低,低于沸點,使沸騰的條件不滿足,沸騰現象停止,但由于鍋下熱源繼續(xù)加熱,使鍋內的水又很快達到沸點,沸騰現象繼續(xù)發(fā)生,因此,“揚湯止沸”只能暫時止沸,“釜底抽薪”是把熱源抽掉,液體因沸騰的條件被破壞而終止沸騰,因此“抽薪”才能徹底止沸.
2.答案:B
解析:水蒸氣和熱空氣是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氣體.我們能看見的“白氣”不是水蒸氣和熱空氣.選項A、C不正確.假如我們用手靠近“白氣”會感到手濕,靠近白煙就不會有濕的感覺,選項D不正確.“白氣”是水蒸氣遇冷后液化的小水珠.所以“白氣”是小水珠?
3.答案:C
解析:扇扇子會使空氣流動形成風,流動的空氣與不流動的空氣的溫度相同,不會因為流動溫度下降,夏天空氣的溫度與人體溫度接近,空氣從人體吸熱很少,而且與是否流動無關.所以選項A、B均不正確.夏天,人體表面會出現一層汗水,如果空氣不流動,汗水不易蒸發(fā),人們會感覺天氣悶熱,扇扇子使人體表面的空氣流動加快,汗水蒸發(fā)也加快,汗水蒸發(fā)時從人體吸熱,使人體表面溫度降低,所以選項C正確.
4.答案:D
解析:水在1標準大氣壓下的沸點是100℃,但是在氣壓發(fā)生變化的時候,水的沸點是要發(fā)生變化的,壓強越大,沸點越高;壓強越小,沸點越低,所以水在60℃沸騰是可能的.用紙盒燒水我們做過,這是可能的.液體沸騰時,雖然繼續(xù)加熱.液體吸熱后,溫度卻不升高.這也是可能的.液態(tài)水銀的凝固點為-38.8℃.所以溫度還不到-60℃,就已經凝固成固態(tài),所以用水銀溫度計測得南極考查站的溫度是不可能的.
5.答案:AD
解析:液化有兩種方式:①降低溫度,②壓縮體積;這兩種方式中降低溫度可以使所有氣體液化,而壓縮體積的辦法不能使所有氣體液化,有些氣體必須使它的溫度降到一定溫度以下,才能設法使它液化,同時液化還是個放熱過程,所以選項A、D正確.
6.答案:D
解析:干手器吹出的是熱風,因此提高了水的溫度,吹出的風又加快了空氣流動,人在干手時,都是把手張開的,也增大了水的表面積.
汽化和液化學案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靜下心來寫教案課件了。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來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汽化和液化學案》,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5.3汽化和液化【教師寄語】人活著要呼吸,呼者,出一口氣,吸者,爭一口氣!
【學習目標】目標明確,行為才有效!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知道汽化是吸熱過程,液化是放熱過程。
2.了解沸騰現象,知道水的沸點。
3.知道蒸發(fā)可以制冷。會對蒸發(fā)和沸騰進行比較,能說出它們的區(qū)別。
【重點難點】勁往這里使!
本節(jié)的重點是實驗探究水沸騰的規(guī)律,難點是汽化吸熱和液化放熱。
【課堂探究】亮出我的觀點,秀出我的個性,展示我的風采!
目標一汽化
1.物質從……………………變成……………………的過程叫做汽化。試舉一例:…………………………………………………………。
2.汽化的兩種方式是……………………和……………………?!且后w內部和表面同時發(fā)生的劇烈汽化現象;……………………是在液體表面、任何溫度下進行的汽化,影響因素有三:①液體的溫度;②液體的表面積;③液體表面的空氣流動快慢。物體汽化時要……………………熱量(填“吸收”或“放出”)。
■實驗探究液體沸騰的規(guī)律
3.本實驗用到的測量工具:①時間的測量工具是……………………………;②溫度的測量工具是………………………………。
4.水沸騰后繼續(xù)加熱,溫度會不會越來越高?
我的猜想:水沸騰后繼續(xù)加熱,溫度……………………………………。(填“不變”或“升高”)
5.按右圖連接儀器(連接順序由下往上),給水加熱,水溫接近90℃時,每隔一分鐘記錄一次水的溫度,如下表:
作出水沸騰時溫度和時間關系的曲線,分析水沸騰時溫度隨時間的變化的特點:
液體在沸騰過程中,吸收熱量,溫度……………………。(重點)
6.液體沸騰時的溫度叫做……………………。液體不同,沸點一般不同。
目標二液化
1.物質從……………………變成……………………的過程叫做液化。試舉一例:…………………………………………………………。
2.物體液化時要……………………熱量(填“吸收”或“放出”)。
3.液化的兩種方法:一是降低溫度;二是壓縮體積。我們做飯時使用的液化氣就是通過……………………………………的方法得到的。
目標三物態(tài)變化中的吸熱和放熱
1.物態(tài)變化過程中總是伴隨著能量的變化。
2.固體熔化過程中,要不斷…………………熱量;液體凝固過程中,要不斷…………………熱量;液體汽化時要…………………熱量;氣體液化時要…………………熱量;固體變成氣體(升華)時要吸收熱量,氣體變成固體(凝華)要放出熱量。
3.在手臂上涂上酒精,我們會感覺到涼,是因為酒精蒸發(fā)…………………的道理;夏天在地面上灑些水感到涼爽一些,也是這個道理。做飯時鍋蓋上有很多水滴,是因為水蒸氣遇到較冷的鍋蓋液化形成的。
4.人被100℃的水或100℃的水蒸氣燙傷,哪種情況更厲害?………………………………………………,你的理由是………………………………………………………………………………………………………………………………………………………………………………。
【鞏固提升】試試我的身手,我最行!
1.清晨草葉上常掛有晶瑩的露珠,這是由于夜間溫度低,空氣中的水蒸氣________形成的,在陽光照射下這些露珠又會吸收熱量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發(fā)生了_______的緣故。
2.某實驗小組在我市新化縣大熊山森林公園山頂做“觀察水的沸騰”的實驗中,觀察到水沸騰前和沸騰時水中氣泡的上升情況不同,如圖a、b所示.小組記錄的實驗數據如下表:?
①圖是水在沸騰前的情況,圖是水在沸騰時的情況.?
②從記錄的數據可得出的實驗結論是:此時水沸騰的溫度是℃.?
③從實驗得到的結論可知,當時的氣壓……………(填“等于”或“不等于”)1標準大氣壓下,你的理由是……………………………………………………………………………………………………………………………………………………………………。
3.在圖所示的裝置中,用酒精燈將燒瓶內的水加熱沸騰后,水蒸氣從細玻璃管口噴出,在離管口稍遠處,可以看到霧狀的“白氣”。這是因為噴出的水蒸氣發(fā)生了_________現象;如果這時在管口處放置一塊玻璃片,會發(fā)現正對管口的玻璃片表面有_______,玻璃片的溫度將______(選填“升高”、“降低”或“不變”);分析、歸納上述實驗現象,可以得到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后記】記下今天的收獲,累計明天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