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選修二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7高二歷史《舊三民主義》知識點總結。
高二歷史《舊三民主義》知識點總結
2016北師大版高二歷史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知識點:舊三民主義
1.背景:
(1)19世紀末20世紀初, 民族危機 進一步加深,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2)鴉片戰(zhàn)爭以來,各種改良救國方案的失敗。
(3)孫中山等人學習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學說,走上了 資產階級革命 的道路。
2.提出:1905年,孫中山明確提出“ 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 平均地權 ”的綱領,并在《民報》上闡發(fā)為“ 民族 、民權、 民生 ”三民主義。
3.主要內容:
(1)民族主義: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 清王朝封建 統(tǒng)治。
(2)民權主義:進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3)民生主義:主張核定全國 地價 ,現(xiàn)在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會進步所增漲的地價歸 國家所有 ,由國民共享。
4.評價:
(1)積極性:是比較完備的 資產 階級民主革命綱領。集中反映了資產階級在 政治 、 經濟 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 民主權利 的愿望,是 辛亥革命 的指導思想。
(2)局限性:沒有明確 反對帝國主義 ,沒有徹底的 土地革命綱領 。
5.實踐及結果:
(1)1911年 辛亥 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2)1912年建立 中華民國 ,制定《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這是我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對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制,反對 封建專制 制度具有進步意義。但并沒有改變中國 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社會性質。
(3)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孫中山先后發(fā)動 二次革命 、 護國運動 、護法運動等,維護民主共和,但都先后失敗。
如何理解民族、民權和民生三大主義之間的關系?
①民族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政治前提。②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政治綱領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③民生主義是三民主義的補充和發(fā)展,是三民主義中最具思想特色的部分。④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
精選閱讀
高二歷史知識點歸納: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
老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寫教案課件,大家在著手準備教案課件了。是時候對自己教案課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歷史知識點歸納: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二歷史知識點歸納: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
知識點概述
主要知識點是三民主義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注意比較新三民主義和舊三民主義的不同之處.
知識點總結
一、三民主義的提出
1、孫中山創(chuàng)立三民主義的背景:
(1)鴉片戰(zhàn)爭以后,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2)許多先進的中國人提出不同的救國主張,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改良,使中國免遭列強侵略、擺脫危機。
(3)19世紀末,當中國面臨瓜分危機的時刻,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臺。
2、三民主義的創(chuàng)立:
(1)1895年,孫中山學習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論,豐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1905年,孫中山同黃興、宋教仁等在日本東京組建了中國同盟會。
(3)在《中國同盟會總章》中,孫中山提出同盟會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不久,又將這個綱領進一步闡發(fā)為以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目標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
3、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
(1)民族主義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清朝封建統(tǒng)治;
(2)民權主義指“創(chuàng)立民國”,通過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3)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主張核定地價,現(xiàn)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會進步所增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
二、三民主義的實踐活動
(1)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tǒng)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孫中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實踐。
(2)1912年,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認國家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三、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
1、原因:
(1)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援助。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影響與幫助下,孫中山決定吸收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改組國民黨。
(2)孫中山本身的與時俱進的精神。
(3)當時革命斗爭形式的需要。
2、過程: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宣言,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反帝反封建主張,實際上確立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
3、基本內容:新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有兩方面含義:一為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為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權主義則指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民生主義指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影響及評價:新三民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有著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標,即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封建軍閥統(tǒng)治,這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國民革命時期的旗幟。此后,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在全國展開。但是,新三民主義仍屬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范疇。
常見誤區(qū)提醒
(1)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反對滿洲貴族的統(tǒng)治;到了新三民主義才提出反對帝國主義。
(2)三民主義的地位:民族主義是革命的前提;民權主義是革命的核心;民生主義是革命的補充。
(3)新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的比較。
高中歷史知識點大全: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了,希望大家都能養(yǎng)成善于總結的良好學習好習慣。
高二歷史知識點-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xx為大家?guī)磉^了,希望大家能夠重視高二歷史知識點的記憶,這樣才能熟練的運用知識點進行做答,從而取得好的歷史成績。
高二歷史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
高二歷史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
一.三民主義的提出
1.“三民主義”理論提出的背景:
(1)(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自然經濟也隨列強入侵加劇而進一步瓦解,民族資本主義取得發(fā)展,促進了思想理論的發(fā)展。同時,清政府實施新政,獎勵實業(yè)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民資的發(fā)展。
(2)(政治)社會危機日益嚴重。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國更走到了亡國的邊緣,中華民族陷入苦難的深淵。
(3)(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傳播。鄒容、陳天華等,積極宣傳推翻清政府統(tǒng)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民主思想,上海和日本的東京成為宣傳中心。
(4)(現(xiàn)實)救國探索不斷碰壁。許多先進的中國人在探索救國方案時都以維護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為前提,改良方案在兩半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5)(個人)孫中山個人轉變。1894年,孫中山在康有為變法思想的影響下北上天津,上書李鴻章,提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改革綱領,但遭到冷遇。他深刻感到,清政府已腐朽不堪。從此,孫中山放棄了改良思想和行醫(yī)職業(yè),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反動統(tǒng)治的革命道路。
鴉片戰(zhàn)爭以后,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許多先進的中國人提出不同的救國主張。這些主張,都想在維護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改良,使中國免遭列強侵略、擺脫危機。但是,在無情的社會現(xiàn)實面前,這些方案屢屢碰壁。19世紀末,當中國面臨瓜分危機的時刻,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臺。
1894年,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創(chuàng)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他在《檀香山興中會章程》中,痛陳中華民族所面臨的危機局面:“方今強鄰環(huán)列,虎視鷹瞵,久垂涎于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焙俺觥罢衽d中華”的口號,在中國人民面前樹起了革命大旗。
1895年,孫中山在廣州發(fā)動起義。起義失敗后,孫中山遭到通緝,被迫流亡海外。在英國,他一邊學習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論,一邊考察西方社會政治,大大豐富了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孫中山同黃興、宋教仁等在日本東京組建了中國同盟會。在《中國同盟會總章》中,孫中山提出同盟會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不久,他又在《民報發(fā)刊詞》上,將這個綱領進一步闡發(fā)為以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目標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
孫中山在《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中說:“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shù)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shù)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
2.“三民主義”理論的基本內涵
(1)民族主義的基本內容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統(tǒng)治。這是三民主義的前提。
民族主義將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統(tǒng)一民族國家及共和制度相結合,因而被賦予了新時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內容和新含義。但是,民族主義所反的只是滿族貴族封建統(tǒng)治,且沒有提出明確的反帝主張。在革命派看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是由于中國的積弱,只要推翻清政府使中國振作起來,帝國主義各國就會與中國平等相待,并且可能會贊助中國革命,甚至幻想以承認帝國主義各國在中國的既得利益和特權,來換取帝國主義的支持和承認,這不能不說是資產階級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的表現(xiàn)。
(2)以“創(chuàng)立民國”為內涵的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學說的核心部分,其基本含義就是進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民權主義從理論上解決了當時革命派迫切需要解決的奪取政權與建立政權的問題,反映了中國人民反對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愿望,對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動作用。但是,民權主義的矛頭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貴族,并沒有把地主階級作為整個封建統(tǒng)治階級來反對,反而對漢族地主階級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這就為漢族的舊官僚、地主、軍閥混入革命陣營以可乘之機。
(3)以“平均地權”為核心內容的民生主義,是孫中山三民主義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會革命”綱領,也是三民主義的補充與發(fā)展。
孫中山認為,在民族、民權革命成功之后,實行民生主義,就可以“思患預防”西方社會的弊端。通過平均地權實現(xiàn)土地國有,具有明顯的資本主義性質,但封建剝削依然存在,它不能徹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革命斗爭自然也就缺乏堅實的群眾基礎。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受到美國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啟迪,實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經濟生活和社會現(xiàn)狀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綱領。盡管當時的三民主義帶有明顯的時代局限和階級局限,但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論指導。二.三民主義的實踐
1.領導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
在“三民主義”理論的指導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中國的民主進程取得了很大進展。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fā)并取得軍事成功。1912年1月,中華民國建立,同年2月12日,清朝統(tǒng)治壽終正寢,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這是孫中山三民主義實踐取得的最大成果。
2.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在三民主義的指導下,孫中山領導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約法是中華民國當時的最高法律,它體現(xiàn)了資產階級革命“主權在民”的政治原則,它還按照資產階級三權分立原則,規(guī)定了中央制度。為防止袁世凱今后擅自篡改《臨時約法》,特地在附則中規(guī)定,修改約法,必須“參議院議員三分之二以上或臨時大總統(tǒng)之提議,經參議員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員四分之三以上之可決”。
《臨時約法》是中國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件。它對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具有進步意義,大大推動了中國民主化的進程。
3.進行其它一系列資產階級革命運動
袁世凱竊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職位后,實行獨裁統(tǒng)治,企圖復辟帝制。孫中山開始了捍衛(wèi)民主共和的斗爭。他先后領導發(fā)動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兩次“護法運動”,但都以失敗告終。孫中山逐漸認識到,過去的辦法行不通了,為救國必須尋求新途徑、新力量。三.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處于苦悶與彷徨中的孫中山看到希望。他熱烈歡迎十月革命,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也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影響與幫助下,孫中山決定吸收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改組國民黨。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宣言,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反帝反封建主張,實際上確立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
孫中山指出,新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有兩方面含義:一為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為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權主義則指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民生主義指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新三民主義與舊三民主義相比,有了質的飛躍,盡管它在內容上仍屬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范疇,但和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有著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標,即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封建軍閥統(tǒng)治,這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國民革命時期的旗幟。此后,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在全國展開。第17課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努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指導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五四運動時期,毛澤東來到北平,結識了李大釗、陳獨秀等人,閱讀當時所能見到的共產主義書籍。他回到湖南后,創(chuàng)辦《湘江評論》,宣傳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者。1921年,毛澤東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之一。
從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到國民革命時期,毛澤東進行了廣泛調查研究,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國社會形態(tài)和階級狀況。他撰寫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提出堅持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和依靠農民進行革命斗爭的主張。
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進入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奪取政權的時期。鑒于以城市為中心開展武裝斗爭一再失敗的教訓,毛澤東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論,為中國革命指明方向。
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曾想像俄國十月革命那樣,在大城市發(fā)動起義,建立政權,但接連遭到失敗。毛澤東率領湘贛邊起義隊伍,在攻打長沙受挫后,當機立斷,改變原定部署,到敵人控制薄弱的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創(chuàng)了一條有別于“城市中心論”的革命道路。
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并非“一夜春風”,它是在中國漫長的革命和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1.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1921—1927)——發(fā)端階段
毛澤東經過實地調查研究,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國社會形態(tài)和階級狀況。
相關文章:《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
提出堅持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和依靠農民進行革命斗爭的主張。指出“若無農民從鄉(xiāng)村奮起……根本倒塌”。
意義:從理論上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領導者、同盟軍、革命對象等問題。
2.大革命失敗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初步形成階段
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要堅持黨的領導,進行武裝斗爭。
行動:進行俄國式的以城市為中心的武裝斗爭: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
結果:起義一再失敗。啟示:不能照搬照抄俄國模式,走適合自己的路。
為此,毛澤東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提出“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的政權”的革命道路和“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即在堅持共產黨領導前提下,把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和武裝斗爭結合起來。
相關文章:《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意義:打破了俄國革命模式,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是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創(chuàng)舉,也是毛思初步形成的主要標志,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二.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抗戰(zhàn)時期(1937-1945)——正式形成階段
毛澤東集中全黨智慧……描繪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藍圖和前景。
相關文章:《論持久戰(zhàn)》、《新民主主義論》《論聯(lián)合政府》
毛澤東作出了中國革命分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步走的戰(zhàn)略部署,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概念,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思想文化上等方面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確認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集中全黨智慧,先后發(fā)表了《論持久戰(zhàn)》《新民主主義論》《論聯(lián)合政府》等文章,在分析中國國情基礎上,對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作了詳盡完整的論述。他指出,中國當時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第一步是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毛澤東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描繪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藍圖及前景。
到抗日戰(zhàn)爭結束前后,毛澤東關于中國革命的論述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在1945年召開的中共七大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當黨內一些同志提出要宣傳毛澤東思想時,毛澤東在1943年4月寫信給中央宣傳部,說:“我的思想(馬列)……不宜當作體系去鼓吹,因為我的體系還沒有成熟?!?br> 兩年后,在中共七大預備會議報告中,毛澤東又說:“決議案上把好事都掛在我的帳上,所以我要對此發(fā)表點意見。寫成代表,那還可以,如果只有我一個人,那就不成其為黨了?!痹谄渌麍龊?,他也多次表明,“如果同志們要為這種思想找一個人的名字作為代表,我可以接受,但是必須說明,這是中國革命的產物,是中國革命長期斗爭經驗教訓的結晶,是很多同志的正確思想集合而成的”。三.毛澤東思想的發(fā)展
毛澤東思想的發(fā)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各階段發(fā)展表現(xiàn)與作用)
1.解放戰(zhàn)爭時期:
(1)七屆二中全會報告
1949年春,毛澤東根據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勝利,中國共產黨即將成為執(zhí)政黨的社會情勢,指出:黨的工作中心……的襲擊。
意義:報告解決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
(2)毛澤東發(fā)表《論人民民主專政》
文章回顧了中國革命的奮斗歷程,指出:資產階級的方案在中國……人民民主專政。
意義:文章提出人民民主專政思想,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為人民政協(xié)制定共同綱領提供了指導,為即將成立的新中國作了政治理論準備。
2.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偉大的變革。
3.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等重要報告
提出一系列……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
意義: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理論。
4.毛澤東思想的其它方面
毛澤東思想在各個時期的軍隊建設和軍事戰(zhàn)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國際戰(zhàn)略和外交政策、黨的建設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方面,也有獨創(chuàng)性的理論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思想過去是中國革命的旗幟,今后將永遠是社會主義事業(yè)和反霸權主義事業(yè)的旗幟,我們將永遠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前進。
——鄧小平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根源。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毛澤東思想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毛澤東思想產生”的階段分析
階段特征主要思想理論著作意義
大革命時期發(fā)
端提出堅持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和依靠農民進行革命斗爭的主張?!吨袊鐣麟A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從理論上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領導者、同盟軍、革命對象等問題。土地革命時期初
步
形
成提出“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的政權”的革命道路和“工農武裝割據”思想《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是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創(chuàng)舉,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抗戰(zhàn)時期正
式
形
成作了中國革命分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步走的戰(zhàn)略部署,首創(chuàng)性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描繪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藍圖和前景?!墩摮志脩?zhàn)》、《新民主主義論》、《論聯(lián)合政府》等文章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毛澤東思想形成是近代中國社會歷史和革命運動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之后,毛澤東思想繼續(xù)得到豐富與發(fā)展。
毛澤東思想的特點:
(1)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2)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3)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四.毛澤東思想的影響
1.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2.是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是社會主義中國立國建國的思想政治基礎,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淵源和理論先導。
3.毛澤東思想將繼續(xù)對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發(fā)揮巨大和長遠的指導作用。
一.單項選擇題
1.1912年,孫中山自豪地說,這是“我國有史以來未有之變局,吾民破天荒之創(chuàng)舉也”里的“變局”和“創(chuàng)舉”指()
A.辛亥革命的爆發(fā)B.清朝統(tǒng)治被推翻
C.中華民國成立D.《臨時約法》的頒布
2.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創(chuàng)立了中華民國,在政治體制方面效仿的西方國家是()
A.美國B.英國C.俄國D.日本
3.孫中山將解決土地問題引入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最早是在()
A.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B.同盟會時期
C.武昌起義時期D.興中會時期
4.對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的準確表述是()
A.“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B.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C.1923年的《中國國民黨宣言》
D.新三民主義的基本原則
5.新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的最大特點是()
A.反對滿洲貴族統(tǒng)治B.反對封建統(tǒng)治
C.反對帝國主義壓迫D.反對民族壓迫
6.1912年春,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A.宣告了中華民國的成立
B.標志著清王朝統(tǒng)治的結束
C.宣布廢除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D.標志著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的誕生
7.《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
①按照三民主義思想制定的
②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
③對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反對封建專制具有進步意義
A.①不正確,②③正確B.①②③都正確
C.①②正確,③不正確D.①③正確,②不正確
8.革命派與?;逝烧搼?zhàn)的內容不包括()
A.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B.要不要廢科舉,舉辦新式學堂
C.要不要實行民主政治
D.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
9.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這是因為()
①它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
②它反映了中國人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
③它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綱領
④孫中山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革命者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③④
10.三民主義提出的背景包括()
①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改良道路的失敗
③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臺
④民主革命思想的不斷豐富
⑤孫中山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11.下列有關三民主義的說法錯誤的是()
A.民族主義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B.民權主義是創(chuàng)立民國
C.民生主義是“平均地權”
D.民生主義提出了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12.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是()
A.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B.《中國國民黨宣言》
C.新三民主義
D.中共民主革命綱領
13.孫中山把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的偉大功績不可磨滅,其依據不包括()
A.是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B.對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綱領起了指導作用
C.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
D.對國民大革命運動的發(fā)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4.下列對三民主義的評述,不正確的是()
A.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
B.三民主義反映了資產階級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
C.三民主義明確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
D.三民主義沒有提出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15.孫中山之所以把“民族主義”作為三民主義的首要部分提出,主要是因為()
A.清王朝已完全成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工具
B.鑒于維新改良失敗的教訓
C.汲取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有關經驗
D.國內漢族與滿族的矛盾尖銳
16.“民權主義”在當時的進步作用主要是()
①否定清王朝存在合法性
②批判了封建專制制度
③保障了漢族君主政體的重建
④解決了奪取政權與建立政權的問題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7.下列對1924年國民黨一大確定的新三民主義性質的表述中,最準確的是()
A.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綱領
B.各革命階級聯(lián)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C.無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綱領
D.中國人民自發(fā)的反帝斗爭綱領
18.孫中山在遺囑中說:“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lián)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這個遺囑的原則與孫中山以下哪一主張一致()
A.興中會綱領B.同盟會綱領
C.新三民主義D.三大政策
19.三民主義的核心內容是()
A.驅除韃虜B.恢復中華
C.創(chuàng)立民國D.平均地權
20.對三民主義的認識表述不正確的是()
A.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
B.明確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
C.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fā)展
D.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
21.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不包括()
A.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
B.軍隊建設、黨的建設、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理論
C.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理論
D.文化大革命中階級斗爭的理論
22.下列哪些文章的發(fā)表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理論()
①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
②《論人民民主專政》
③《論十大關系》
④《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A.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3.從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到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毛澤東提出的主張不包括()
A.堅持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
B.依靠農民進行革命斗爭
C.批判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D.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24.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說“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泵珴蓶|強調的是()
A.理論聯(lián)系實際B.理論的指導性
C.學習經典著作D.實踐檢驗真理
25.毛澤東正式提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任務的主要著作是()
A.《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B.《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
C.《論十大關系》
D.《我們黨的一些歷史經驗》
26.中國共產黨首次明確提出執(zhí)政黨建設問題的會議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C.中共七屆三中全會D.中共八大
27.標志著毛澤東人民民主專政理論形成的著作是()
A.《新民主主義論》B.《論聯(lián)合政府》
C.《將革命進行到底》D.《論人民民主專政》
28.下列圖片中所顯示報告出現(xiàn)在()
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B.解放戰(zhàn)爭時期
C.抗日戰(zhàn)爭時期D.大革命時期
29.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
A.新三民主義 B.毛澤東思想
C.新民主主義 D.鄧小平理論
30.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含義()
①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fā)展
②毛澤東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
③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④毛澤東思想是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
⑤毛澤東思想是中華民族團結振興的精神支柱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31.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明確而完整地提出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方案的著作是()
A.《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B.《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
C.《論聯(lián)合政府》
D.《新民主主義論》
32.中共七大將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其依據是()
A.毛澤東對中國民主革命正確經驗的總結
B.毛澤東思想是中國民主革命正確經驗的總結
C.毛澤東思想是全體智慧的結晶
D.毛澤東思想對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作用
33.毛澤東思想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是在()
A.大革命時期B.土地革命時期
C.抗日戰(zhàn)爭時期D.解放戰(zhàn)爭時期
34.下圖所示著作,闡明了當時的中國應走什么革命道路()
A.中心城市武裝暴動
B.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C.和平談判,維護國民政府
D.國共合作,建立聯(lián)合政府
35.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形成的標志是()
A.遵義會議B.中共“一大”
C.中共“三大”D.中共“七大”
36.毛澤東思想的形成發(fā)端于()
A.大革命時期B.土地革命時期
C.抗日戰(zhàn)爭時期D.解放戰(zhàn)爭時期
37.毛澤東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主要依據是()
A.共產國際的指示
B.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經驗
C.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
D.中國的國情
38.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的報告內容有()
①提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xiāng)村轉移到城市
②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
③告誡共產黨人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
④闡述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39.在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但后來到了1949年,黨的工作重心又轉移到城市,原因是()
A.國民大革命的勝利
B.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
C.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勝利
D.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40.為即將成立的新中國作了政治理論準備的著作是()
A.《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B.《新民主主義論》
C.《論人民民主專政》D.《論十大關系》二.材料解析題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試觀日本……其維新之政為日幾何,而今成效已大有可觀……
——孫中山《上李鴻章書》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為唯一法門。”“我們必須傾覆滿清政府,建設民國……廢除專制,實行共和?!?br> ——孫中山1903年在檀香山的一次演講
材料三:“這十年來,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甚,人們貧苦,日甚一日,……俄國雖遲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雖早六年革命,而仍然失敗。”
——孫中山《中國之現(xiàn)狀及國民黨的改組》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囑咐國民黨進行民族革命運動之工作,俾中國可免帝國主義加諸中國之半殖民地之羈縛。為達到此目的起見,我已命國民黨長此繼續(xù)與你們提攜。”
——孫中山《至蘇聯(lián)遺書》1925年3月
根據上述材料,請回答:
(1)從材料一到材料二,孫中山經歷了怎樣的思想轉變?
(2)結合材料二、三和所學知識,說明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實現(xiàn)民主共和,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做了哪些努力?
(3)依據材料三和材料四,說明孫中山一生中最偉大的轉變是什么?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的重大影響是什么?
2.閱讀下列關于孫中山民族主義的幾則材料。
材料一:
(1)驅逐韃虜。今之滿洲……和中國多事,長驅入關,來我中國,據我政府,迫我漢人為奴隸……滿政府窮兇極惡,今已貫盈。義師所指,覆其政府,還我主權……
(2)恢復中華。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的政治,中國人任之。驅除韃虜之后,光復民族的國家。
——1911年《軍政府宣言》
材料二: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滿政府與各國締結之條約,民國均認為有效,至條約期滿為止。其締結于革命起事以后則否?!⒎哺锩皾M政府所讓與各國國家或國家個人種種之權利,民國亦照舊尊重之,其在革命軍興起以后則否。
——1924年孫中山〈宣告各友邦書〉
材料三:
(1)一切不平等條約,如外人租借地,領事裁判權,外人適宜于關稅及外人在中國境內行使一切政治的權力侵犯中國主權者,皆當取消,重訂雙方平等,互尊主權之重要條約。
——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請回答:
①據材料一說明孫中山當時的民族主義的宗旨是什么?這種看法有何局限和失誤?
②據材料二、三說明孫中山對帝國主義列強的態(tài)度有何區(qū)別?影響孫中山產生區(qū)別的主要歷史因素是什么?
③根據以上材料,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有什么變化?從中你得出怎樣的認識?
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過去
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情況是怎樣的呢?……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
——毛澤東
材料二:
圖一圖二
圖三中共八大會場
請回答:
(1)材料一出自毛澤東的哪篇文章?闡明了什么思想?
(2)材料二中哪一幅圖片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發(fā)展和成熟?為什么?
(3)中共八大上,毛澤東關于當時主要矛盾的科學論斷是什么?
一.單項選擇題
1.C2.A3.B4.D5.C
6.D7.B8.B9.A10.A
11.D12.C13.C14.C15.A
16.D17.B18.D19.C20.B
21.D22.A23.D24.A25.C
26.B27.D28.A29.B30.B
31.D32.B33.C34.B35.A
36.A37.D38.B39.C40.C二.材料解析題
1.(1)從改良維新轉向暴力革命;
(2)理論上,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實踐上,革命派與?;逝傻恼搼?zhàn),推動了三民主義的進一步傳播;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勝利;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后,孫中山領導革命黨人進行了一系列斗爭。
(3)最偉大的轉變是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張,把舊三民主義重新闡發(fā)為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重大影響: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xiàn),推動了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來。
2.(1)孫中山當時的民族主義的宗旨是推翻清政府統(tǒng)治,光復漢民族國家。局限:此時孫中山的民族主義還沒有提到反帝國主義。失誤:把國內的民族矛盾、民族問題與外國侵略的界限混淆,把滿族排擠到“中國”之外。
(2)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承認帝國主義在中國已取得的特權,承認不平等條約;1924年他則明確提出修改不平等條約,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歷史因素:斗爭的屢次失敗,孫中山接受蘇俄的建議與中國共產黨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張,把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帶有反帝反封建內容的新三民主義。
(3)早期只反對滿洲貴族統(tǒng)治,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企望帝國主義支持中國革命,后來發(fā)展到較明確地提出修改不平等條約等反帝斗爭的綱領。孫中山在探索救國道路的過程中認識不斷深入,反映出孫中山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
3.(1)《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闡明無產階級領導權思想、農民問題的重要地位和無產階級領導農民斗爭的極端重要性。
(2)圖二的《新民主主義論》。因為它從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fā)解決了革命的領導階級、革命目標、革命前途等系列重大問題。
(3)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高二下冊《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知識點總結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高中教師在教學前就要準備好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钴S,幫助授課經驗少的高中教師教學。寫好一份優(yōu)質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高二下冊《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知識點總結》,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高二下冊《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知識點總結
怎樣理解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從“振興中華”的救國愿望出發(fā),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實踐中,深入研究中西有關思想資料并實地考察西方社會政治的基礎上提出的。
孫中山倡導的民族主義的主要內容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洋人的朝廷”──清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變半殖民地的中國為民族獨立的中國。民族主義是三民主義的前提,它繼承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主義傳統(tǒng),吸取了西方資產階級爭取民族獨立與自由的民族主義思想。孫中山強調“民族主義”絕不是排斥滿族,只是反抗?jié)M族貴族的民族壓迫,推翻滿族貴族的統(tǒng)治。孫中山認為清政府已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故欲免瓜分,非先倒?jié)M清政府,則無挽救之法也”(《孫中山全集》第1卷,第234頁)。民族主義“并不是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假如我們實行革命的時候,那滿洲人不來阻害我們,決無尋仇之理”(《孫中山選集》第81頁)。所以,民族主義反對的不是整個滿族,而是反對滿族統(tǒng)治者。也沒有排外的思想,而是要聯(lián)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反對帝國主義瓜分中國。政治上獲得獨立之后,必須有經濟上的富強獨立,這是民族主義的另一主要內容。孫中山對此作了十分具體細致的研究,提出了一個中國建設的具體藍圖──《實業(yè)計劃》。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在辛亥革命前是全體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旗幟。
孫中山倡導的民權主義就是“創(chuàng)立民國”,通過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主要來自西方資產階級的“平等”思想和民治觀念。孫中山主張“一國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充分享有“民權”。民權主義從理論上解決了當時資產階級革命派迫切要解決的奪取政權與建立政權的問題,對促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動作用。
孫中山認為“民族革命”只能推翻清政府,卻無法鏟除“惡劣政治的根本”──君主專制政體,這一政體是中國長期落后和被侵略的根源。因此,他說只有“由平民革命,建國民政府”,才能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民主立憲政體”。因此,他堅決反對“英雄革命”和皇帝思想。在他看來,“英雄革命”和皇帝思想將使中國陷入“四分五裂”,進而被西方列強瓜分而亡國。
孫中山倡導的民生主義的主要內容是“平均地權”,這是孫中山經濟思想的核心和社會革命的主張,是三民主義的補充和發(fā)展。土地問題和資本主義發(fā)展問題是當時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中心問題,孫中山對此十分關注。根據美國亨利·喬治的“單稅論”,結合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孫中山提出了“民生主義”,以解決國計民生問題。具體實施辦法是改良社會經濟組織,核定全國地價?,F(xiàn)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會進步所增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做到“家給人足”。孫中山試圖通過解決土地問題達到兩個目的:(1)消除國民經濟生活中貧富懸殊和貧富尖銳對立的社會現(xiàn)象,防止后來的社會革命;(2)為消滅封建土地制度,發(fā)展資本主義開辟道路。因此,“平均地權”是資本主義的土地綱領。
在孫中山看來,歐美各國之所以不能解決社會問題,主要是因為沒有解決土地問題?!敖鼤r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強中國以比歐美。然而歐美強矣,其民實困,吾國縱能媲跡于歐美,猶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禍害于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孫中山《民報·發(fā)刊詞》)。所以他把“平均地權”的實現(xiàn),稱之為“社會革命”,說:“中國行了社會革命之后,私人永遠不用納稅,但收地租一項,已成地球上最富之國”(《孫中山全集》第1卷,第329頁)。
三民主義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它表達了資產階級的政治民主追求和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強烈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過程中發(fā)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從此以后,任何違反民主的潮流,要在中國復辟帝制和建立獨裁統(tǒng)治的人和政治集團,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臺。列寧曾經高度評價說:“孫中山綱領的每一行都滲透了戰(zhàn)斗的、真誠的民主主義。它充分認識到‘種族’革命的不足,絲毫沒有對政治表示冷淡,甚至絲毫沒有忽視政治自由或容許中國專制制度與中國‘社會改革’、中國立憲改革等等并存的思想。這是帶有建立共和國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義。它直接提出群眾生活狀況及群眾斗爭問題,熱烈地同情被剝削勞動者,相信他們是正義的和有力量的”(《列寧選集》第2卷《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第424頁)。
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三民主義存在一些帶有根本性的缺陷,如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也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這些都表現(xiàn)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
怎樣理解新舊三民主義的不同
關于民族主義,舊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強調反對滿洲貴族統(tǒng)治;新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主張“中國民族自求解放”,突出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內容,強調“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即廢除國內民族壓迫,團結、號召各民族共同奮斗,爭取民主革命成功。這就抓住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彌補了舊三民主義的嚴重缺陷,與中共的反帝主張一致。
關于民權主義,舊三民主義的民權主義號召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國民的政府,國民一律平等。為此,孫中山等人領導了辛亥革命。但在君主專制政體被推翻后,真正的民主共和并沒有建立起來,國民的民主自由被軍閥踐踏無余。且由于當時的政黨僅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利益,因此所謂的民主即使實現(xiàn)也僅僅是少數(shù)資產階級的民主,帶有明顯的局限性。而新三民主義的民權主義強調:“近世各國所謂民權制度,往往為資產階級所專有,適成為壓迫平民之工具。若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shù)人所得而私也?!w民國之民權,唯民國之國民乃能享之,必不輕授此權于反對民國之人,使得借以破壞民主。詳言之,則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而凡賣國國民,以效忠于帝國主義及軍閥者,無論其為團體或個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權利”(《中國國民黨一大宣言》)。文中強調一切個人及團體享有一切自由權利的前提是真正反帝。這就再一次強調了反帝的必要性,把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綱領發(fā)展成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綱領。
關于民生主義,新三民主義的民生主義在平均地權的同時又提出“節(jié)制資本”,孫中山對“平均地權”作出了重新解釋,后來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張?!肮?jié)制資本”,即將本國人和外國人在華舉辦的獨占性或規(guī)模過大的企業(yè)改由國家經營管理,使私人資本不能操縱國計民生。也就從經濟上照顧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
可見,新三民主義和舊三民主義相比,突出了反帝反封建、爭取真正的民主自由、改善勞動人民生活等內容,是一個較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怎樣理解新三民主義與中共民主革命綱領的異同
相同點:新三民主義與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有著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標,即都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封建軍閥統(tǒng)治,因而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國民革命的旗幟和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共同綱領。
不同點:第一,民主革命階段上一部分綱領的不同。中共民主革命綱領中有徹底實現(xiàn)人民權利、八小時工作制和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新三民主義沒有。第二,有無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不同。中共民主革命綱領在民主革命階段之后,還有一個社會主義革命階段,新三民主義只有民主革命階段,沒有社會主義革命階段。可以看出,中共的民主革命綱領具有人民性和革命的徹底性,目標更為高遠。第三,新三民主義與中共民主革命綱領的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各自階級立場的不同。新三民主義在理論和綱領上還沒有超越資產階級范疇,具有局限性,這是資產階級的性質決定的。
高二歷史教案:《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教案》教學設計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制定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在上課時充分理解所教內容,減輕高中教師們在教學時的教學壓力。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高中教案內容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高二歷史教案:《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教案》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
(一)課標要求(1)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2)認識其在推動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 命中的作用。(二)教材地位 本課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為主題,以“三民主義的提出”、“三民主義的實踐”和“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三目為線索,介紹了三民主義的提出背景和過程,解釋了三民主義的含義,揭示了三民主義的實踐,闡述了三民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從與本冊教材的關系來看,《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作為必修3“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的第一課,上承“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這一單元,為我們介紹了民族危機中中國人不斷求變,不斷創(chuàng)新的思想;下啟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形成發(fā)展。從歷史教材的整體脈絡來看,本科的學習上承必修1辛亥革命的學習和必修2民族資產階級的興起,從思想的角度為我們進一步介紹了20世紀初的中國革命。二、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已然具備了成人的抽象概括思維,對于知識的學習能夠基本形成自己的認知和獨立判斷。通過高一一年的學習,學生對于辛亥革命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知識已經有所積累,經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本節(jié)課主要側重于歷史思想知識的講授,這類知識較為抽象,遠離生活對于學生的理解有一定難度,我會通過運用多媒體和探究法的結合,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三、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三民主義提出的背景,掌握三民主義的定義。 2.辯證的認識三民主義,對其作出正確的評價。(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材料探究,進一步啟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學習,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發(fā)現(xiàn) 問題、幫助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2.通過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做一個良好的合作者。 3.通過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理性分析和評價,學習和運用史論結合的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析三民主義的提出過程和三民主義的含義,辨析三民主義的歷史作用,引導學生樹立客觀、聯(lián)系的歷史觀。 2.通過對孫中山思想的學習,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學生樹立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百折不撓的堅毅品質,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四、教學重難點(1)重點: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 確定依據:內容是認識的載體。只有深刻地理解三民主義及新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才會認識孫中山思想的內涵和孫中山關心民眾,為民主革命事業(yè)不斷奮斗的精神。(2)難點:對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的分析與評價 確定依據:學習思想史要求學生有著一定的思維能力,同時教材中對民族主義、民生主義的闡釋不充分,對于這一難點,應當補充歷史材料,幫助學生理解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五、教法學法(1)教法:問題導學法、情境教學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2)學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史料分析六、課時安排:1課時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模擬高考神器銷售現(xiàn)場高考,你想一鳴驚人嗎?高考,你想魚躍龍門嗎?高考,你想金榜題名嗎?高考神器伴你行,笑傲考場你最行!以此來推銷中山裝,進而導入三 民 主 義 ——孫中山的中國夢尋夢——三民主義的概念及背景
追夢——三民主義的精髓和意義續(xù)夢——三民主義的與時俱進
1、三民主義的概念: 是孫中山倡導的以民族、民權、民生為主要內容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一切主義都是某時某地的有心人,對于那時那地的社會需要的救濟方法。 ——胡適2、三民主義產生的時代背景:1905年 材料一:資本主義工業(yè)的發(fā)展概況(1895-1911)年均投資:687萬;年均辦廠:17家思考: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狀況?
經濟上: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材料二:思考:從《時局圖》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政治上: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材料三:1900年以后,在國內外掀起了出版介紹西方資本主義的翻譯著作,創(chuàng)辦革命報刊,發(fā)行革命書籍,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熱潮?!?----《中國近代史》
思考: 1900年后中國思想界有什么新的變化?
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
材料四:鴉片戰(zhàn)爭以來,先進的中國人為挽救民族危機提出了哪些救國主張?結果如何?(1)鴉片戰(zhàn)爭時期萌發(fā)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林則徐,魏源地主階級先進知識分子等提出了“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2)1851-1864年洪秀全領導了農民階級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國運動,洪仁玕提出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方案《資政新篇》;(3)19世紀60-9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派掀起了洋務運動,“中體西用” 和“師夷長技以自強” ;(4)19世紀60年代產生了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1898年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 。材料五:
“竊嘗深維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于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于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我國家欲恢擴宏圖,勤求遠略,仿行西法以籌自強,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堅船利炮之是務,是舍本而圖末也。 ——《上李傅相書》1894年6月)1894年,在康有為變法思想的影響下,孫中山上書李鴻章,但是遭到李鴻章的冷遇,從此放棄了改良思想和行醫(yī)職業(yè),堅定地走上革命道路。 ——陳旭麓《中國近代史》材料反映了孫中山思想發(fā)生了怎樣的轉變?
由“醫(yī)人”到“醫(yī)國”;由改良到革命的轉變。三民主義產生的 時代背景:1905年
(1)政治:西方列強的侵略不斷加深, 清政府的統(tǒng)治日益腐敗 (2)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fā)展,資產階級力量開始壯大(3)思想:西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 (4)歷史教訓: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運動等救亡圖存方案均未能使中國擺脫危機(5)主觀:孫中山個人思想的轉變和豐富的革命實踐1、三民主義的提出:2、三民主義的內容: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內容
對應的同盟會綱領
具體含義
民族主義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實現(xiàn)民族獨立
民權主義
“創(chuàng)立民國”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生主義
“平均地權”
核定地價,原價歸主、漲價歸國,逐步實現(xiàn)國民共享
民族主義
材料一: 今之滿洲,本塞外東胡。昔在明朝,屢為邊患……滿政府窮兇極惡,今已貫盈。義師所指,覆彼政府,還我主權。 ……驅除韃虜之后,光復我民族的家。 ——《同盟會宣言》(1905)
材料二:我們并不是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假如我們實行革命的時候,那滿洲人不來阻害我們,決無尋仇之理。
1.實質:推翻清政府 2.局限性:沒有明確提出反帝要求.
民權主義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tǒng)由國民共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 ——《同盟會宣言》(1905年)
材料二: 那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照現(xiàn)在這樣的政治論起來,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孫中山(1906)
1.實 質:反對君主專制政體,主張民主共和制
2.局限性:民權由資產階級掌握
民生主義
材料一:當改良社會經濟組織,核定天下地價。其現(xiàn)有之地價,仍屬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于國家,為國民所共享。
——《同盟會宣言》(1905)
材料二: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價的法。比方地主有地價一千元,可定價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將來因交通發(fā)達,價漲至一萬,地主得兩千,已屬有益無損:贏利八千,當是國家。這于國計民生,皆大有益。少數(shù)富人把持壟斷的弊端自然永絕,這是最簡便易行之法。 ——孫中山
1.實質:反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2.局限:沒有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徹底解決農民土地問題
3.后果:缺乏的群眾基礎。
3.評價
⑴性質: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綱領。
⑵積極
①它被孫中山稱為“救國主義”,描繪了振興中華,實現(xiàn)近代化的藍圖。
②它集中反映了資產階級對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愿望,代表了時代前進的方向。(即反映了救亡圖存和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時代要求。)
③它在辛亥革命時期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成為鼓舞仁人志士進行革命斗爭的理論旗幟。
⑶局限
①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沒有明確地提出反帝主張。
②沒有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徹底解決農民土地問題。
【續(xù)夢】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舊三民主義與新三民主義內容比較
舊三民主義
新三民主義
新發(fā)展
民族主義
反滿反清
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1、不反帝→反帝;2、反滿→民族平等
民權主義
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
普遍平等的民權,反帝反封建相結合。
1、民權由資產階級掌握→平民共有;2、普遍平等的民權
民生主義
平均地權。
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
謀求改善工人和農民的生活
1.背景:
(1)孫中山維護民主共和斗爭的失敗
(2)俄國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
(3)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
(4)孫中山個人思想的轉變
2.提出: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召開,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孫中山制定全新政策:
(1)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
(2)準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舊三民主義與新三民主義內容比較
舊三民主義 新三民主義 新發(fā)展
民族主義
反滿反清 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1、不反帝→反帝;2、反滿→民族平等
民權主義
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 普遍平等的民權,反帝反封建相結合。
1、民權由資產階級掌握→平民共有;2、普遍平等的民權
民生主義
平均地權。 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
謀求改善工人和農民的生活
兩個三民主義相同點有哪些?
相同:
目的:都以挽救民族危亡為目標
性質: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
作用:都推動了中國革命的發(fā)展
4.評價
(1)進步性
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大革命時期的旗幟,推動了國民大革命發(fā)展。
(2)局限性
新三民主義在理論上仍然沒有超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范疇。
課堂練習
1、孫中山認為,西方國家貧富不均,勞資矛盾尖銳,“社會革命其將不遠”,中國應該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A、民族主義 B、民權主義 C、民生主義 D、民粹主義
2、三民主義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綱領,其核心內容是( )
A、驅除韃虜 B、建立民國 C、恢復中華 D、平均地權
3、孫中山先生從青年時代就關心植樹造林,大力提倡“植樹以收利,蓄木以為薪”。這一思想貫徹于他一生的言行中,人們秉承他的遺志,擬定每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日)為植樹節(jié)。孫中山關心植樹造林主要體現(xiàn)了( )
A.民本思想 B.民族主義思想 C.民權主義思想 D.民生主義思想
4、由于三民主義沒有徹底的土地綱領,對革命造成的不良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 ( )
A.革命缺乏農民的支持 B.致使革命陣營成分復雜
C.革命缺乏堅強的領導 D.孫中山被迫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職務
板書設計
一、三民主義的提出
1.背景:①經濟②政治③思想 ④主觀⑤歷史教訓
2.內容:
民族主義
民權主義
民生主義
二、對三民主義的評價: ①意義②局限性
三、三民主義的實踐
四、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
1.新三民主義提出的背景
2.新三民主義的主要內容及新發(fā)展
3.新三民主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