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新課標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7新課標《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說課稿。
一、本課地位:
我說課的內容是-的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張騫通西域2、絲綢之路3、班超經營西域(自學內容)。
漢朝對外交往充分體現(xiàn)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與滲透,而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文明向外傳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容作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絲綢之路作為本節(jié)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絲綢之路變遷和衰落的探討,以史為鑒,談對當今的啟示。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熏陶,為現(xiàn)實服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網絡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初一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歷史地理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三、本課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課標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了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與結果,絲綢之路的路線與意義及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與啟示等。
2、能力目標:
(1)通過網絡的自主學習,學會查找資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學習服務的技能。通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學會交流,增強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通過繪制絲綢之路路線圖培養(yǎng)歷史空間感及動手能力。
(3)通過對絲綢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絲綢之路對今天的啟示的交流,培養(yǎng)探究能力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qū)在祖國經濟文化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從而認識到開發(fā)邊疆的重要意義。
(2)通過學習張騫等人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敢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愛國意識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3)通過對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討和今昔對比,汲取歷史教訓和營養(yǎng),以史為鑒,強化環(huán)保意識和對祖國一些方針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開發(fā),改革開放等)。
四、本課重點:
本課的重點有兩個:1、張騫通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是漢朝對外交往當中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著開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課的第二個重點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本課的主線,并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絲綢之路也是本課的重點,在此當中絲綢之路的形成和意義及衰落又是重點的重點。
五、本課難點:
由于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難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認識絲綢之路的意義和對當今的啟示。
六、教學方法設計:
根據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jié)課設計成網絡探究課的形式。以Webquest為載體,這是目前采用較多的一種網絡探究的形式。在網絡逐漸普及的時代,信息更為廣泛,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信息,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jié)課通過Webquest平臺,學生自學、搜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在此當中我特意設計了這樣兩個環(huán)節(jié):評價、作品與交流。
如何有效的評價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提高學習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生的自主評價,一方面學生可以更為明確本節(jié)課要完成的任務,同時也更有利于對學生的鼓勵和對教學效果的檢測。
作品與交流區(qū)可以是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重要天地,也是自我才能展示的舞臺。
七、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結合課件)
下面我就結合具體教學過程設計說明一下是如何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首先在任務中安排的這四個任務就是針對教學目標和本課重難點設計的。(展示課件任務)
1、張騫出使西域,此目內容比較簡單,學生課前的預習已基本可以解決。所以出使過程簡化,重點放在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結果,和他的精神對我們的啟示上。通過對第三個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從張騫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啟迪,強化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思想。能自我教育:成功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是有膽、有識、有行、有恒。
2、對于絲綢之路的處理,它既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所以應當花較多時間來探討。
這里主要從絲綢之路的由來、路線、作用、衰落、啟示五個方面層層深入進行。
絲綢之路的路線,我不僅僅是通過老師或學生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個同學自己動手繪制,然后展示評比??梢詮浹a初一學生歷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時可以提高興趣,增強動手能力。
絲綢之路在歷史上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安排學生分組討論,為了提高效率,對此我把學生分成經濟、政治、宗教、文化四個組,這樣一方面為學生指出了方向,另也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有利于在某一個方面能更深入。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中原和邊疆,中國和西方文明的交流與滲透。
絲綢之路到5世紀時逐漸衰落,你能尋找它衰落的原因嗎?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適時的進行引導。主要原因包括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阻礙,中原王朝的盛衰,海上絲綢之路開通的影響,當時的世界形勢,土耳其帝國當時對世界貿易的影響,環(huán)境的變遷和地理因素等。主要材料如樓蘭古國,羅布泊等歷史遺跡。通過此問題的擴展,更有利于理解絲綢之路對今天的啟示意義,如國力、內外形勢、環(huán)境自然條件等。
思考探究:學習本課,你有什么感想?對我們今天有什么啟示?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把改革開放作為我們的基本國策,你有金點子可提嗎?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歷史小論文,題目自擬,并交流討論。此是對本節(jié)課內容的升華,以史為鑒,把歷史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對我國所實施的改革開放,特別是對西部大開發(fā)的戰(zhàn)略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同時結合所學為祖國的建設出點子,加強了對學生的愛國思想教育。
這一系列的安排層層推進,分解進行,學生在自然當中就會作出一些理性思考。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jié)課的分析和安排,請各位老師指教。謝謝!
精選閱讀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對教案課件的工作進行一個詳細的計劃,才能對工作更加有幫助!有多少經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學習目標:
1.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理、絲綢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實。
2.通過對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全面的認識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將歷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時空去認識和思考,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的綜合思維的能力。
3.通過學習張騫、班超這兩個歷史人物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勇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重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
難點:如何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出示葡萄、核桃、石榴等圖片,讓同學認識到這些物產最早并非產自中原地區(qū),而是原產于新疆(古代稱之為西域)。然而在漢代以前,中原地區(qū)與之聯(lián)系很少,是誰首先打開了中原地區(qū)和新疆交往的大門,加強了二者的聯(lián)系?新疆何時隸屬于中央政府的管轄的?通西域后,絲綢之路的形成有何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本課內容。
一、張騫通西域
回顧上節(jié)課知識,西漢初年匈奴情況,指出當時匈奴不僅據有大漠南北,還控制著西域諸國。西域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1.簡述西域的地理位置(同學通過閱讀找出答案)
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學習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②王維《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清清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重點點出詩中的陽關、玉門關是陸路絲綢之路上的兩個重要地點,它們以西的廣大地區(qū),也就是新疆地區(qū)和更遠的地方歷史上稱為西域。并結合利用中國歷史地區(qū)冊P28《張騫出使西域》形勢圖突出“西域”的概念。
2.張騫出使西域
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背景。
(1)西漢初年西漢政權與匈奴關系如何?匈奴控制西域對西漢有什么影響?西漢與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到了漢武帝時,情況發(fā)生了何變化?
教師點撥:漢初被迫與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為據點進攻西漢,使西漢邊疆不得安寧。匈奴成為西域和西漢共同的威脅。西漢在武帝統(tǒng)治時國力雄厚,漢武帝決定放棄和親政策用武力戰(zhàn)勝匈奴。
(2)閱讀P91、P92內容,完成下面列表
張騫時間目的結果
第一次
第二次
對于第二次出使的意義,應重點強調:這次出使促使西域各國與漢朝建立了友好的關系,推動了西域與漢朝的經濟文化交流??山Y合課本P92紅色小字和P95活動與探究二加深印象。
(3)a.結合張騫出使西域的經過,請同學們想一下張騫有哪些優(yōu)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最后由教師歸納出:張騫在重重艱險面前,不屈不撓敢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
b.張騫對我國歷史的發(fā)展有什么突出貢獻?你如何評價張騫出使西域?結合課本P92紅色小字,小組討論各抒己見。最后教師歸納:張騫出使西域是我國歷史上的壯舉,張騫為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溝通西域與內地的聯(lián)系,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貢獻。
3.西域都護府的設立
解釋
“護”:帶兵監(jiān)護,“都護”:總監(jiān)護,西域都護:監(jiān)護西域各國
顯示P92《西漢疆域圖》,學生回答西域都護府設置的時間、管轄的地理范圍及作用。
回顧張騫通西域意義,導入下一目內容。
二、絲綢之路
導入:中國是最早養(yǎng)蠶繅絲的國家,中國的絲綢舉世聞名,古代西方稱中國為"絲國",寄托了他們對古老東方的美好想象。歷史上貫通東西方的一條著名的國際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國的絲綢命名的,即絲綢之路。張騫為陸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做出了重大貢獻。今天,我們將追溯歷史的足跡,感受先輩的輝煌,進行一次有意義的探究之旅--尋訪絲綢之路。
展示地圖冊P29“絲綢之路”,讓同學們了解絲綢之路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1.(1)展示絲綢之路上出土的紡織品。顯示《絲綢之路》圖,由學生說出絲綢之路的名稱由來及路線。
(2)結合地圖冊“絲綢之路”了解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并指出這條路線隨著遠洋技術的提高,不斷被拓展。
2.展示荒漠、沙漠、綠洲、戈壁、草地、雪山圖片,讓同學們認識到當年徒步往來于絲路的商旅而言,路途不僅僅是遙遠,自然界的沙漠、戈壁、海洋和高山都是障礙,而絲綢之路的暢通,首先就是要克服這些自然障礙,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從中體會到行走絲綢之路的艱辛。
3.讓學生議一議:絲綢之路的開辟,對漢代社會有什么影響?這條中西通道在我們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中有什么意義和作用?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
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我國當今的對外文化交流中仍然發(fā)揮著重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很好的加以利用。
三、班超經營西域
本子目屬于自學內容,但東漢與西域交往的情況也十分重要。
展示班超圖片,由學生說出有關班超的故事。
“投筆從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優(yōu)秀品質: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矢志不移的頑強斗志。
讓學生當堂自學并簡單介紹班超和甘英經營西域的情況,最后在教師幫助下,學生歸納得出:班超是張騫之后又一位為鞏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作出重大貢獻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沒。
教師總結:張騫通西域,加強了中原地區(qū)同西北邊疆的聯(lián)系;同時,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漢朝對外交往充分體現(xiàn)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與滲透,而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文明(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藝術等)向外傳播的重要通道,也曾深刻地接受了外部文明的影響,使得古老的中華文明得以不斷更新、發(fā)展。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板書設計:
加強了對西北邊疆的聯(lián)系→西域都護設立,新疆接受中央政府管轄
張騫通西域↗陸上絲綢之路
↘開拓了中西交通的道路→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
探究:
新疆的樓蘭古城曾是絲綢之路的重鎮(zhèn),維持了數百年的繁榮,今天,我們已經無法目睹樓蘭古城的輝煌,只能憑借殘垣斷壁去遐想。你認為樓蘭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你從中受到哪些啟示?
對于學生聯(lián)想到的環(huán)境遭到破壞、水源缺失、外族入侵、疾病流行等結論應從思維的角度予以肯定。
學生搜尋網站的專題找出科學考證的結論:人為的亂砍濫伐森林、無計劃地濫用水源是導致樓蘭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
教師啟發(fā)大家結合相關的地理知識談談自己從樓蘭古城的消亡中得到哪些啟示,從而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合理開發(fā)資源、科學治理的重要性,喚起人們對環(huán)境的憂患意識。
達標練習:
1.漢武帝兩次派遣出使西域的是()
A張騫B班超C竇固D竇憲
2.為開通陸上絲綢之路,貢獻最大的()
A漢武帝B班超C張騫D甘英
3.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歷史意義在于()
A聯(lián)絡大月氏夾擊匈奴B控制西域各國
C密切了漢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D設置了西域都護
4.新疆地區(qū)歸屬中央政府管轄是在()
A秦B西漢C東漢D西周
5.制作陸上絲綢之路的簡單示意圖。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教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中很重要的一個課件,大家應該在準備教案課件了。對教案課件的工作進行一個詳細的計劃,新的工作才會更順利!有多少經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教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16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學習目標:
1.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理、絲綢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實。
2.通過對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全面的認識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將歷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時空去認識和思考,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的綜合思維的能力。
3.通過學習張騫、班超這兩個歷史人物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勇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重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
難點:如何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出示葡萄、核桃、石榴等圖片,讓同學認識到這些物產最早并非產自中原地區(qū),而是原產于新疆(古代稱之為西域)。然而在漢代以前,中原地區(qū)與之聯(lián)系很少,是誰首先打開了中原地區(qū)和新疆交往的大門,加強了二者的聯(lián)系?新疆何時隸屬于中央政府的管轄的?通西域后,絲綢之路的形成有何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本課內容。
一、張騫通西域
回顧上節(jié)課知識,西漢初年匈奴情況,指出當時匈奴不僅據有大漠南北,還控制著西域諸國。西域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1.簡述西域的地理位置(同學通過閱讀找出答案)
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學習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②王維《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清清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重點點出詩中的陽關、玉門關是陸路絲綢之路上的兩個重要地點,它們以西的廣大地區(qū),也就是新疆地區(qū)和更遠的地方歷史上稱為西域。并結合利用中國歷史地區(qū)冊P28《張騫出使西域》形勢圖突出“西域”的概念。
2.張騫出使西域
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背景。
(1)西漢初年西漢政權與匈奴關系如何?匈奴控制西域對西漢有什么影響?西漢與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到了漢武帝時,情況發(fā)生了何變化?
教師點撥:漢初被迫與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為據點進攻西漢,使西漢邊疆不得安寧。匈奴成為西域和西漢共同的威脅。西漢在武帝統(tǒng)治時國力雄厚,漢武帝決定放棄和親政策用武力戰(zhàn)勝匈奴。
(2)閱讀P91、P92內容,完成下面列表
張騫
時間
目的
結果第一次第二次對于第二次出使的意義,應重點強調:這次出使促使西域各國與漢朝建立了友好的關系,推動了西域與漢朝的經濟文化交流??山Y合課本P92紅色小字和P95活動與探究二加深印象。
(3)a.結合張騫出使西域的經過,請同學們想一下張騫有哪些優(yōu)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最后由教師歸納出:張騫在重重艱險面前,不屈不撓敢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
b.張騫對我國歷史的發(fā)展有什么突出貢獻?你如何評價張騫出使西域?結合課本P92紅色小字,小組討論各抒己見。最后教師歸納:張騫出使西域是我國歷史上的壯舉,張騫為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溝通西域與內地的聯(lián)系,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貢獻。
3.西域都護府的設立
解釋
“護”:帶兵監(jiān)護,“都護”:總監(jiān)護,西域都護:監(jiān)護西域各國
顯示P92《西漢疆域圖》,學生回答西域都護府設置的時間、管轄的地理范圍及作用。
回顧張騫通西域意義,導入下一目內容。
二、絲綢之路
導入:中國是最早養(yǎng)蠶繅絲的國家,中國的絲綢舉世聞名,古代西方稱中國為"絲國",寄托了他們對古老東方的美好想象。歷史上貫通東西方的一條著名的國際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國的絲綢命名的,即絲綢之路。張騫為陸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做出了重大貢獻。今天,我們將追溯歷史的足跡,感受先輩的輝煌,進行一次有意義的探究之旅--尋訪絲綢之路。
展示地圖冊P29“絲綢之路”,讓同學們了解絲綢之路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1.(1)展示絲綢之路上出土的紡織品。顯示《絲綢之路》圖,由學生說出絲綢之路的名稱由來及路線。
(2)結合地圖冊“絲綢之路”了解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并指出這條路線隨著遠洋技術的提高,不斷被拓展
2.展示荒漠、沙漠、綠洲、戈壁、草地、雪山圖片,讓同學們認識到當年徒步往來于絲路的商旅而言,路途不僅僅是遙遠,自然界的沙漠、戈壁、海洋和高山都是障礙,而絲綢之路的暢通,首先就是要克服這些自然障礙,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從中體會到行走絲綢之路的艱辛。
3.讓學生議一議:絲綢之路的開辟,對漢代社會有什么影響?這條中西通道在我們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中有什么意義和作用?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
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我國當今的對外文化交流中仍然發(fā)揮著重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很好的加以利用。
三、班超經營西域
本子目屬于自學內容,但東漢與西域交往的情況也十分重要。
展示班超圖片,由學生說出有關班超的故事。
“投筆從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優(yōu)秀品質: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矢志不移的頑強斗志。
讓學生當堂自學并簡單介紹班超和甘英經營西域的情況,最后在教師幫助下,學生歸納得出:班超是張騫之后又一位為鞏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作出重大貢獻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沒。
教師總結:張騫通西域,加強了中原地區(qū)同西北邊疆的聯(lián)系;同時,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漢朝對外交往充分體現(xiàn)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與滲透,而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文明(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藝術等)向外傳播的重要通道,也曾深刻地接受了外部文明的影響,使得古老的中華文明得以不斷更新、發(fā)展。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板書設計:
加強了對西北邊疆的聯(lián)系→西域都護設立,新疆接受中央政府管轄
張騫通西域↗陸上絲綢之路
↘開拓了中西交通的道路→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
探究:
新疆的樓蘭古城曾是絲綢之路的重鎮(zhèn),維持了數百年的繁榮,今天,我們已經無法目睹樓蘭古城的輝煌,只能憑借殘垣斷壁去遐想。你認為樓蘭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你從中受到哪些啟示?
對于學生聯(lián)想到的環(huán)境遭到破壞、水源缺失、外族入侵、疾病流行等結論應從思維的角度予以肯定。
學生搜尋網站的專題找出科學考證的結論:人為的亂砍濫伐森林、無計劃地濫用水源是導致樓蘭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
教師啟發(fā)大家結合相關的地理知識談談自己從樓蘭古城的消亡中得到哪些啟示,從而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合理開發(fā)資源、科學治理的重要性,喚起人們對環(huán)境的憂患意識。
達標練習:
1.漢武帝兩次派遣出使西域的是()
A張騫B班超C竇固D竇憲
2.為開通陸上絲綢之路,貢獻最大的()
A漢武帝B班超C張騫D甘英
3.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歷史意義在于()
A聯(lián)絡大月氏夾擊匈奴B控制西域各國
C密切了漢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D設置了西域都護
4.新疆地區(qū)歸屬中央政府管轄是在()
A秦B西漢C東漢D西周
5.制作陸上絲綢之路的簡單示意圖。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教案示例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教案示例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xiàn)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fā)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chuàng)、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相關多媒體
[授課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jié)內容
2、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3、講授新課:
一、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qū)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4、小結。
5、作業(yè)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