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7新課標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講述張騫通西域等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本課主要講述兩漢對內(nèi)對外關系。對內(nèi),出使西域和設置西域都護;對外,打通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建立了同歐洲國家──大秦的友好往來。本課體現(xiàn)了兩漢靈活多變的內(nèi)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華文明的世界領先地位,進一步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兩漢對內(nèi)對外關系的基本史實。
將中原地區(qū)治亂興衰與開發(fā)經(jīng)營邊疆地區(qū)的背景結(jié)合起來認識,培養(yǎng)思考認識歷史現(xiàn)象之間內(nèi)在聯(lián)系的能力。通過對于絲綢之路的文化內(nèi)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認識,培養(yǎng)全面認識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將歷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間去認識和思考,培養(yǎng)跨學科的綜合思維的初步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少數(shù)民族和邊疆地區(qū)在我國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認識到開發(fā)邊疆的重要意義。
通過張騫、班超這兩個歷史人物為報效祖國不畏險阻、勇于開拓的獻身精神,強化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張騫出使西域和“絲綢之路”(Thesilkroad)。
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nèi)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多媒體、課件制作。
1.創(chuàng)設情境,以《我們新疆好地方》導入新課。
2.出示圖表,提出問題。師生互動,演繹歷史。
3.關于絲綢之路,可以引導學生一邊觀看《絲綢之路》的地圖及相關圖片,一邊傾聽學生導游的講解。
4.成語競猜:先由教師投示成語故事的相關內(nèi)容,然后提出問題并引出對班超出使西域的評價。
5.以兩漢對內(nèi)對外關系為主題,由師生概括本課的基本內(nèi)容。
1.指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與本課有關的資料信息。
2.從時空上強化學生對絲綢之路的掌握。
3.借助圖表幫助學生歸納知識。
4.通過對張騫、班超的評價以及對絲綢之路作用的認識,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啟發(fā)和開闊視野,提高分析和認識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
教師:播放多媒體片斷《我們新疆好地方》。
教師:詩歌朗誦,導入新課。
新疆大地、是一種豐富、一種集天下之美,而大成的寶地。
她、匯集天地靈秀、至剛而至柔、坦誠而隱秘、粗獷而細膩、繁雜而單純。
今天的新疆,兩漢時屬西域。西域在哪里?大家可知道歷史上的張騫、班超通西域?請聽本節(jié)兩漢對內(nèi)對外關系。
[評點]教師在學生飽覽美麗新疆大地的愉悅中,通過詩歌朗誦,恰切自然導入新課。情境的創(chuàng)設,強烈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教師出示:
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一、對內(nèi)關系
1.出使西域
朝代
使節(jié)
原因
時間
次數(shù)
結(jié)果意義
學生:根據(jù)問題,快速瀏覽教材相關內(nèi)容。
師生互動:開展出使西域的活動。
要求每個使節(jié)(學生)以第一人稱的手法,結(jié)合圖表的內(nèi)容,用精煉的語言,向皇上(學生)上奏各自出使西域的情況。最后根據(jù)各個使節(jié)(學生)的表現(xiàn),評定最佳使節(jié)。
(教師出示《絲綢之路》地圖和相關圖片。)
[評點]師生共同開展出示西域的活動,再現(xiàn)當時的歷史情境,活躍了課堂氣氛,增添了戲劇色彩,使學生有機地參與到教學中去,從而達到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習效益的目的。
教師出示:
2.管轄西域
時間
機構(gòu)
職能
意義
教師:西域何時正式歸屬中央政權(quán)?受何機構(gòu)管轄?這個機構(gòu)的職能是什么?它的建立有何意義?
師生:(互動略)。
教師:漢通西域后,中國同西方的貿(mào)易開始發(fā)展起來,中國的絲和絲織品源源不斷轉(zhuǎn)運歐洲,被上層社會視為珍品。穿著中國的錦衣繡服,成為羅馬男女貴族的一種時尚。中國也被稱譽為“絲國”。后來,人們便稱這條中西交通要道為“絲綢之路”。
教師出示:
二、對外關系
1.“絲綢之路”(陸上):長安→()→()→()→歐洲。
《絲綢之路示意圖》和相關圖片。
學生(導游)講解:
各位游客,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個人祝大家旅途愉快!今天將由我陪同大家度過這絲綢之旅。我們的出發(fā)地是有著三千余年文明史的十二朝古都、六大古都之首的西安,西漢時稱為長安,別號西京。往西將要穿過的是美麗富饒的河西走廊,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風吹草低見牛羊”景象。到敦煌,藝術(shù)寶庫的壁畫要觀賞:仙女反彈琵琶,載歌載舞;飛天身披長帶,凌空飄拂。西出陽關,浮想聯(lián)翩,“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痹偻?,進入美麗的新疆大地。新疆有三寶:牛糞、馬糞、芨芨草。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新疆的娘子戴翠花。萬古荒原塔里木,蘊藏著豐富的氣和油。它的北部是天山,天山的美景看不完,還有猴哥取經(jīng)的火焰山,塔里木中間的沙漠拉瑪干,新月般的沙丘起伏綿延。樓蘭遺址在眼前,出土的干尸“木乃伊”,黃金分割的身段,面容俏麗天下屬第一,它的名字叫“樓蘭女”。戈壁灘,風蝕地形到處見,野駱駝、野馬、野驢子跑得歡。葡萄、石榴、核桃、苜蓿遠從西域傳入中原。穿過兩河流域的巴格達,來到終點站古羅馬(大秦)。
[評點]在優(yōu)美的背景音樂伴奏下,學生和教師一起重訪古“絲綢之路”。學生一面聆聽導游的講解,一面觀賞古“絲綢之路”上風土人情、山川風光、遺址傳說、藝術(shù)圖片,從而使學生在認知之時,獲得了身臨其境之感,美在其中,樂在其中。
教師:兩漢經(jīng)營西域,“絲綢之路”溝通中西,張騫起了重要作用。他對中國歷史和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有什么價值和作用?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JaB88.CoM
教師:張騫通西域,溝通了中原與西域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打通了“絲綢之路”,進而有利于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chǎn)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我國當今的對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中仍然發(fā)揮著重大的作用。
教師:有誰知道張騫在出使西域的過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挫折?
學生:活動略。
教師:張騫為報效祖國,不畏險阻,勇于開拓的獻身精神值得我們很好學習。作為一個成功者所具備的基本素質(zhì),即:有膽、有識、有行、有恒。
教師:漢武帝以后,西漢商人還開辟了海上交通要道,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教師出示:
2.絲綢之路(海上):廣東沿海→()→()→()→()→()。
教師演示:海上絲綢之路示意圖。
教師:在馬來西亞發(fā)掘出與漢代陶片紋飾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亞出現(xiàn)了漢代錢幣和陶器。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討論略。
教師: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地處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從這些地方考古發(fā)掘漢代的絲織品、錢幣和陶器,不僅證實當時絲綢之路的存在,而且說明當時我國的對外貿(mào)易已相當繁榮。
[評點]內(nèi)容上通過對事件的歸納、評析,形式上采用了分組討論回答等靈活簡潔的方式,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發(fā)展觀,簡化了方法,優(yōu)化了教學手段。通過對人物、事件的分析,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甘英出使大秦,既是班超經(jīng)營西域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直接往來的重要一筆。
教師出示:東漢與大秦的交往
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波斯灣,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來到東漢。
師生共同小結(jié)本課內(nèi)容,出示板書。
一、對內(nèi)關系
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再次出使西域;班超經(jīng)營西域(30年)。
管轄西域:設置西域都護。
二、對外關系
陸上“絲綢之路”: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nèi)→西亞→歐洲。
海上“絲綢之路”:廣東沿?!心习雿u→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印度、斯里蘭卡。
東漢與大秦的交往:甘英出使大秦到波斯灣;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來到東漢。
反饋練習:
一、填空(集體回答)
1.兩漢時期,人們把甘肅______和_____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qū)和更西的地方,稱為______。
2.陸上“絲綢之路”從______往西,經(jīng)過______、______再到______由______轉(zhuǎn)運到歐洲。
二、選擇(搶答)
1.歐洲同中國直接友好往來開始于()
A.73年班超出使西域
B.97年甘英出使大秦
C.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來到東漢
2.張騫出使西域帶來的直接結(jié)果是()
A.豐富了漢族的經(jīng)濟生活B.促進了西域的經(jīng)濟發(fā)展
C.開辟了東西交通的重要商道D.設置了管轄西域的行政機構(gòu)
3.歐洲同中國直接往來距今在多少年?()
A.1600年B.1700年C.1835年D.2167年
三、成語競猜
教師出示:東漢時,政府派使節(jié)到達鄯善,受到鄯善王的熱情接待。過了幾天,鄯善王的態(tài)度忽然冷淡起來。使節(jié)估計這是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的緣故,就對侍從說:“不如虎穴,焉得虎子。當今之計,只有夜襲匈奴大營!”夜半風起,他率領部下放火焚燒匈奴營帳,斬殺匈奴使者。
教師:上述內(nèi)容出自哪個成語?講的是哪一位歷史人物?你怎樣看這個人物?
學生:不如虎穴,焉得虎子。
學生:班超。
學生:在關鍵時刻表現(xiàn)出他的膽識、機智。
教師:同學們回答都不錯,希望大家也做一個有膽有識的人。
尾聲:播放多媒體片斷《展望》
中國西部大地的新疆,自由不羈的生命人格,流淌的文化,持久的魅力。西部大開發(fā),最美麗的是我們新疆!
[評點]在西域風光的優(yōu)美旋律中結(jié)束全課,從而使學生獲取新知、提高能力的同時,內(nèi)心世界得以升華,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本課教學中應用了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藝術(shù),直觀生動、可塑性強,注重多學科內(nèi)容的滲透。以學生為依托,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教學原則。優(yōu)化了教學環(huán)節(jié),精練了教學內(nèi)容,簡明了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進入角色,開動腦筋,自覺地學習知識和思考問題,深入發(fā)掘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建立科學的認知結(jié)構(gòu)。學生在課堂中的興趣得以發(fā)揮,主體作用得以展示,思維得以充分訓練,情感得以滲透,人格得以升華。在和諧、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課堂教育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學效果。
延伸閱讀
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學案
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學案
講述張騫通西域等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知識目標: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qū)嵭泄茌?、絲綢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實。
能力目標:通過對絲綢之路的文化內(nèi)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認識,培養(yǎng)全面的認識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張騫、班超這兩個歷史人物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勇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
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nèi)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自主學習,自我檢測
1.你知道西域的范圍嗎?
2.認真閱讀課文,嘗試填寫下列表格:
重要人物時間主要事跡結(jié)果和意義
張騫
班超
3.你能寫出“絲綢之路”的路線嗎?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學以致用
材料一“初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惟二人得還”。
材料二
(1)兩則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歷史事件?材料二圖中的皇帝是何人?
(2)材料一中“初行”的時間、方向及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一中哪些內(nèi)容反映了這次出使的艱難?請你列舉出此行遇到的艱難險阻有哪些?
(4)初行與以后第二次出使有何意義?
(5)我們要學習此人什么樣的精神?
2.讀圖學史
材料一
材料二工人日報報道:由交通部、國際道路聯(lián)盟和陜西省人民政府聯(lián)合主辦的“第三屆國際絲綢之路大會”,將于10月26日在我國西安舉行。這次大會的主題是“復興‘絲綢之路’與交通基大設施建設?!?br>
(1)材料一可以看出,絲綢之路東起(),經(jīng)今天甘肅的河西走廊,出關后分南北兩路西行。這條路是()代的使者()開辟的。
(2)材料一的圖中的安息是指現(xiàn)在的哪里?在這條路上運載的主要物品是什么?
(3)如何評價絲綢之路?
(4)請你為復興“絲綢之路”出謀劃策,提出自己的建議。
(5)請你為這次會議設計一條宣傳廣告語。
三、拓展延伸,感悟歷史
1.絲綢之路的開辟,對漢代社會有什么影響?這條中西通道在我們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中有什么價值和作用?
2.想一想,通過學習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的事跡,你從中學到了哪些東西?
四、知識整合
五、鞏固練習
1.漢武帝曾派誰兩次出使西域……()
A.竇固B.竇憲C.張騫D.班超
2.西域正式歸屬于中央政權(quán)管轄在…()
A.公元前60年B.公元60年C.公元8年D.公元前119年
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指的是誰…()
A.班超B.張騫C.漢武帝D.甘英
4.公元73年,奉命前往西域恢復內(nèi)地和西域的關系的是()
A.竇固B.竇憲C.張騫D.班超
5.下列物品從西域傳入中原的是……()
A.水稻B.桑麻C.粟D.石榴
6.歐洲國家開始派使者與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史實是()
A.甘英出使大秦B.張騫通西域
C.班超經(jīng)營西域D.大秦王派使臣來漢
7.對開通陸路絲綢之路功勞最大的是()
A.漢武帝B.張騫C.班超D.甘英
8.漢代陸上絲綢之路的起始地是……()
A.長安B.洛陽C.咸陽D.廣州
六、中考鏈接
1.(2010永州)圖2中是某歷史短劇的臺詞片段,從臺詞的對白中判斷出小華、小明他們正在排練()
A.張騫出使西域B.鄭和下西洋
C.清軍出兵雅克薩D.玄奘印度取經(jīng)
2.(2010湛江)有人說:“2000年前,絲綢是中國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國的名片;500年前,茶葉是中國的名片……”,其中與“絲綢是中國的名片”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A.張騫通西域B.商鞅變法C.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quán)D.百家爭鳴
3.(2010揭陽)中國的絲綢是歐洲古羅馬貴族身份的象征,古羅馬人穿中國絲綢的最早時間是()
A.秦朝時B.漢朝時C.康朝時D.宋朝時
4.(2010濟寧)右圖是當代史學研究者對漢代開辟的“絲綢之路”的評價,
你認為材料中所提到的這一“主軸”的起點應該是()
A.西漢的洛陽B.西漢的長安
C.西漢的成都D.西漢的河西走廊
5.(2010福建寧德)公元前1世紀,羅馬執(zhí)政官凱撒穿著絲袍進入劇場,轟動一時。凱撒穿的絲袍材料來自中國?。ǎ?br>
A.咸陽B.長安C.大都D.京師
6.(2010益陽)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其主要史實有()
①中國的鑿井、冶鐵等技術(shù)傳到西方
②中亞的葡萄、黃瓜、胡蘿卜、大蒜等農(nóng)作物傳入中國
③羅馬的毛織品、玻璃等手工業(yè)品和雜技傳入中國
④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
⑤越南的占城稻傳入中國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
7.(2010宜賓)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央政權(quán)歷來重視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管轄。右圖反映的是()
A.秦朝對今西北地區(qū)的管轄
B.西漢對今新疆地區(qū)的管轄
C.唐朝對今西北地區(qū)的管轄
D.清朝對今天山南北地區(qū)的管轄
8.(2010十堰)今年,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新疆的建設和發(fā)展步伐。早在西漢時期,中央政府就設置官員管轄新疆,其最高軍政長官名稱為()
A.西域都護B.安西都護C.北庭都護D.伊利將軍
9.(2010無錫)2010年5月17日至19日,新疆工作會議座談會在北京舉行,胡錦濤書記提出了新形勢下新疆工作的目標任務,推進新疆跨越式發(fā)展,你知道新疆地區(qū)最早隸屬于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開始于哪個朝代?()
A.秦朝B.西漢C.唐朝D.元朝
10.(2010黔東南)今新疆地區(qū)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中央政府直接管轄新疆最早是()
A.秦朝B.西漢C.東漢D.唐朝
11.(2010義烏)
材料一《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專家指出:作為南北兩條絲綢之路的交匯點,樓蘭城當時充分吸納了來自東西各方交通和商業(yè)資源潛力,加之鄰近孔雀河,河道密布而水量充盈,樓蘭城曾經(jīng)在絲綢之路上輝煌一時。
——2001年1月17日《南方都市報》
材料二樓蘭曾有積粟百萬,威服外國的壯舉,曾有挾制絲路,左右西域的輝煌。然而人類活動的加劇以及水系的變化和戰(zhàn)爭的破壞,使原本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最終導致樓蘭地區(qū)由綠洲變成了荒漠。
——2001年1月18日《華聲報》
(1)途經(jīng)樓蘭王國商路的東方起點是哪一城市?
往西方販運的貨物主要有什么?
(2)根據(jù)材料二,指出樓蘭王國消失的原因。
(3)要避免樓蘭的悲劇重演,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我們應該遵循哪些原則?
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學以致用
(1)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
(2)公元前138年,向西聯(lián)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
(3)“去十三歲,惟二人得還”荒無人煙的沙漠、戈壁,自然條件險惡,還要經(jīng)過匈奴控制地區(qū),可能被扣押,生死難料。
(4)第一次:了解了西域的情況,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愿望。第二次:漢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5)有膽、有識、有行、有恒,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面對困境,矢志不渝的堅強意志。
2.讀圖學史
(1)長安、西漢、張騫
(2)西亞、絲和絲織品
(3)是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
(4)可以開發(fā)絲綢之路為旅游路線。
(5)復興絲綢之路,民族復興之路。
三、拓展延伸,感悟歷史
1.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chǎn)生了積極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我國至今的對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中仍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我們應該很好地加以利用。
2.略。
五、鞏固練習
1.C2.A3.A4.D5.D6.D7.B8.A
六、中考鏈接
1.A2.A3.B4.B5.B6.D7.B8.A9.B10.B
11.材料
(1)長安絲綢、陶瓷、鐵器、漆器等
(2)人類活動的加劇,水系的變化,戰(zhàn)爭的破壞
(3)公平性原則。持續(xù)性原則。共同性原則
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通過本課的教堂,學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張騫通西域、班超經(jīng)營西域;絲綢之路對中外交往的作用;漢與日本朝鮮交往的史實。通過觀察書中的《張騫通西域路線示意圖》、《絲綢之路示意圖》。
能力方面:
在看圖中引導學生注意圖例的運用、識別地理方位、線路走向等,培養(yǎng)學生使用歷史地圖的技能。
通過學生設計漢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詔書、結(jié)合《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情景對話、比較張騫班超共同點等活動鍛煉學生對歷史材料的分析、整理、歸納技能和運用材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思想方面:從張騫、班超的經(jīng)歷可以看出有作為的人都具有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舍的頑強斗志。教育學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過秦漢中外交往的史實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我們應該為輝煌的中華文明驕傲自豪。
二、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教學難點:絲綢之路
三、教學思想:鼓勵學生課前搜集與本課人物事件有關的歷史資料,如新編歷史劇的劇照、歷史人物的圖片、遺跡,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課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學習的難度。
四、教學過程:
出示《漢初疆域》〈漢強大時的疆域〉讓學生比較兩副圖在領土范圍上的不同。為什么到漢朝中期西漢疆域擴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內(nèi)容。講授新課: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漢朝玉門關、陽關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鄰的中亞各國,統(tǒng)稱為西域。這里有三十六國之多。這些國家大多人數(shù)很少,最多的烏孫人口是36萬。這里的居民有的經(jīng)營農(nóng)業(yè),有的從事畜牧業(yè)、各國語言不同、各自獨立。西漢初年,匈奴勢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國。
2.張騫出使西域
提問
(1)匈奴是如何統(tǒng)治西域各國的?舉例說明。
(2)西漢初年西漢政權(quán)與匈奴關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qū)ξ鳚h有什么影響?
(4)西漢與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貴族在征服西域的過程中,對待當?shù)厝嗣袷謿埍?。(舉例說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貴族趕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虜了大月氏國王,取下頭顱做成飲酒的器具。)匈奴貴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強烈憎恨。西漢初年經(jīng)濟尚未恢復,國力不足,白登之圍后被迫對匈采取和親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騷擾。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為據(jù)點進攻西漢使西漢邊疆不得安寧。匈奴成為西域和西漢共同的威脅。
經(jīng)過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文景之治,西漢在武帝統(tǒng)治時國力雄厚,進入鼎盛時期。漢武帝決定放棄和親政策用武力戰(zhàn)勝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對匈奴統(tǒng)治者無比痛恨的情況就決定派人聯(lián)絡大月氏,并和它結(jié)盟東西突擊匈奴??墒桥烧l去呢?漢武帝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決定下詔書招募。(讓學生分組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愿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
在這種情況下,張騫應聘。(由學生介紹張騫應聘前的簡單情況。)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磿小稄堯q出使西域圖》老師進行講解,然后要求學生發(fā)揮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提示:可描寫漢武帝的囑托、勉勵,張騫表示不辱使命等。)
張騫率領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雖經(jīng)歷了種種困難,但他從未丟棄漢朝的"節(jié)"。后來張騫終于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jié)果,只好歸國。在歸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內(nèi)亂,張騫乘機脫身回到長安。(可由學生補充內(nèi)容)
張騫這次出行歷時十三年,受盡磨難,但未能完成使命。張騫是不是白去了?(同學回答老師歸納)張騫雖然沒有達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產(chǎn)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漢朝往來。張騫把這些情況,詳細地報告給漢武帝。為了擴大漢朝的政治影響,與西域各國建立聯(lián)系、交換物產(chǎn),漢武帝派遣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訪問諸國,西域各族政權(quán)派人跟隨漢使到漢朝答謝,漢朝同西域各國終于建立了友好關系。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展示漢與西域的物質(zhì)往來圖)
3.域督護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這是西漢派駐西域的總監(jiān)護,是進行軍事、行政管理的長官,其職責是管理西域事務,保護往來的商旅。這說明我國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漢時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說明新疆已納入中國的版圖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請同學們談談你如何評價張騫?
答案提示:
第一:個人品格--具有探險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強烈的責任感等。
第二:歷史影響--溝通了亞洲內(nèi)陸交通要道,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jīng)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
二、絲綢之路
利用多媒體課件介紹絲綢之路的路線。
提問:
(1)為什么這條商路被稱為"絲綢之路"?
(2)絲綢之路對中國和世界有哪些影響?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yǎng)蠶、生產(chǎn)絲織品的國家。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chǎn)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jīng)由此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維持,對中西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區(qū)域建立了聯(lián)系,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
三、班超經(jīng)營西域
到了東漢,西域的形勢發(fā)生了變化。漢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順了東漢。北匈奴貴族則經(jīng)常率領騎兵南下掠奪,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國勒索繁重的賦稅,切斷了西域和東漢的交往。為了恢復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復對西域的管轄,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師形象的講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學生補充。
2.甘英到達波斯彎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擔心中國與大秦直接通商道路開辟后會影響他們傳統(tǒng)的商業(yè)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險惡,甘英因而沒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風土人情,為后來中西交通的發(fā)展和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同我國直接友好交往的開始,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提問:在張騫和班超兩個杰出的歷史人物身上有沒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矢志不移的頑強斗志。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來,東漢時期,朝鮮半島上的各國同我國關系密切,文化交流加強,漢朝的鑄銅和制漆技術(shù)傳到朝鮮,朝鮮的名馬等物產(chǎn)也傳到中國。從很早的時候起,中日兩國人民就駕小舟飄洋過海,互相往來。兩漢時,日本的100多個小國有30多個和漢朝有往來。東漢光武帝時,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光武帝贈給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中國的鑄銅和制鐵技術(shù),也在這時傳到日本,日本還發(fā)現(xiàn)了兩漢時期的銅鏡。
小結(jié):今天我們學習了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倆堅韌不拔勇敢無畏的精神。絲綢之路的開辟與暢通,一方面加強了新疆同內(nèi)地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使中國絲織品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大大促進了中西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我國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對東方各國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