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案小學五年級
發(fā)表時間:2020-11-16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人名教師,我們要給學生一個優(yōu)質(zhì)的課堂。要根據(jù)班級同學的具體情況編寫教案。對教學過程進行預測和推演,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你們知道那些比較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方案嗎?請您閱讀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再見了,親人》一課節(jié)選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紀實文學《依依惜別的深情》。今天呢,小編就為大家推薦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希望能幫到大家哦~
《再見了,親人》一課節(jié)選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紀實文學《依依惜別的深情》。文章以道別語“再見了,親人”做為題目,可見全文是以寫離情別意為主,表達了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誼。本課的重難點在于引導學生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在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領(lǐng)悟文章表達上的特點。在教學本節(jié)課的時候恰逢學校來聽推門課,為了不要第二次上,我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
一、整體入手,感知情感
教學開始,我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是親人(有血緣關(guān)系的人叫親人),并把這解釋寫在了題目的下方。在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后直接進入課文的學習。題目中的親人指的是誰?為什么稱他們?yōu)橛H人?
二、從典型事例入手
課文寫了他們的那些事?讓學生從文中找到他們?yōu)橹驹杠姂?zhàn)士做的事。學生在尋找事例的過程中不但了解到志愿軍戰(zhàn)士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大娘為了志愿軍失去了唯一的下孫孫、小金花為了志愿軍失去了媽媽、大嫂為了志愿軍失去了雙腿)而且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三、創(chuàng)設(shè)情境,品讀詞句
課文語句樸實,可蘊含的情感深厚。為了讓學生能進一步的體會志愿軍與朝鮮人民那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課堂上我說:“在座的同學們,你們就是即將離開朝鮮的志愿軍戰(zhàn)士,你該如何與朝鮮的親人們話別?哪位是穿過大娘洗的衣服的戰(zhàn)士?那位是吃了大娘冒著硝煙送到戰(zhàn)場上來的打糕的戰(zhàn)士?哪位是小金花和媽媽救出的老王?誰是吃了大嫂挖的野菜的戰(zhàn)士?……”這一系列的問題一出,多數(shù)學生被我?guī)У搅苏n文中,他們都努力地把自己的情感通過自己的朗讀體現(xiàn)出來。
四、再創(chuàng)情境,升華情感
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是文章情感的升華,為了讓學生的情感也得到升華,也把我的課堂推向**,我有創(chuàng)設(shè)了另一個情境:我讓班上兩個組扮志愿軍戰(zhàn)士的角色,兩個組扮朝鮮人民的角色,讓他們進行話別。
整節(jié)課,我已經(jīng)把學生帶入了我預設(shè)的課堂之中,學生也融入到文本中。
高興之余,靜下來想一想,存在這有不足指出,在課堂中有時沒有充分的體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
延伸閱讀
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
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通過讀課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能說出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學重點:讀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
教學難點:感受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導入
齊讀課題,說說課文中誰稱誰為親人?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為什么稱他們?yōu)橛H人呢?帶著問題聽老師范讀課文,讀后讓學生說說初步感知的情況。
(二)檢查預習
1.介紹有關(guān)抗美援朝的資料
2.讀本課的生字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自讀、指名讀、齊讀、兩人賽讀)
3.學生互相提示易讀錯、易寫錯的字
暫時:zn友誼:y血泊:pō搗和謠的字形
4.解釋不懂的詞
打糕:朝鮮人民喜歡吃的一種食物,用糯米做成,與我國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親人或敬愛的人死亡的消息。
搗米謠:朝鮮人民搗米時唱的一種歌謠。
雪中送炭:比喻在別人急需的時候給以幫助。
(三)通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讀課文,給文章分段。
2.提問:為什么朝鮮人民和志愿軍互稱親人?說說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2.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
教學過程:
課前兩分鐘,用多媒體播放配有當年抗美援朝畫面的《志愿軍戰(zhàn)歌》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1950年10月25日,志愿軍就是唱著同學們剛聽到的雄壯的《志愿軍戰(zhàn)歌》出國參戰(zhàn)的,今年剛好是志愿軍赴朝參戰(zhàn)52周年。他們回國時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感人情景仿佛歷歷在目。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與志愿軍老戰(zhàn)士一起追憶那動人的告別場面,去聽一聽離別時他們對朝鮮親人都說了些什么?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二)讀書思考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幾位親人?志愿軍回憶了哪些往事?
板書:大娘縫補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點學習第一自然段,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學后兩自然段。
1.默讀思考: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說明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學生邊讀邊思考邊畫批)
2.然后交流,教師點撥。
板書:幾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孫孫
犧牲媽媽
失去雙腿
3.這些事情為什么讓志愿軍難以忘懷呢?從這些事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默讀3分鐘后,學生在小組里討論。抓住幾夜沒合眼、冒著炮火、唯一、同歸于盡、噩耗、代價等詞語體會。
點撥:雪中送炭是誰在什么情況下送去什么?
小結(jié):是在別人最困難、最需要幫助時給與幫助。體會大娘確實像慈母一樣,關(guān)心幫助志愿軍,想志愿軍所想,急志愿軍所急,這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體會2、3自然段。同時加強感情朗讀的指導。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注意指導。體會這三個自然段的開頭和結(jié)尾在表達上的特點。(個人讀、師生對讀等形式)
(1)朗讀時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調(diào):對大娘如對長輩慈母,應(yīng)懷著敬重的情感朗讀;對金花,如對下輩女兒,應(yīng)懷著親切的情感朗讀;對大嫂,如對同輩親屬,應(yīng)懷著關(guān)切的情感朗讀。
(2)學生自己選讀喜歡的段落,并試著背一背。
(四)飽含激情學習第二部分(以讀代講)
列車將要載著志愿軍回到祖國,此時此刻,志愿軍會說些什么?(齊讀第二部分)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
作為一小學位老師,我們要讓同學們聽得懂我們所講的內(nèi)容。為此老師就需要在上課前準備好教案,以此來提高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讓同學聽的快樂,老師自己也講的輕松。那么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應(yīng)該怎樣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再見了,親人》一課節(jié)選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紀實文學《依依惜別的深情》。今天呢,小編就為大家推薦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希望能幫到大家哦~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理解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教育。
2、領(lǐng)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體會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感情的作用。
教學重點
領(lǐng)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體會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感情的作用。
教學難點
1、理解課文內(nèi)容,理解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教育。
2、領(lǐng)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體會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感情的作用。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課題
1.我們每個同學都是在愛的海洋里成長,誰能說說最關(guān)心你、與你最親的人是誰?他們是怎樣關(guān)心愛護你的?
2.出示圖片,志愿軍赴朝鮮圖
同學們,嘹亮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在響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抗擊美國侵略者,在戰(zhàn)斗中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
出示圖片,火車站分別圖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軍勝利返回祖國的前一刻,千萬朝鮮人民噙著淚花前來送行,志愿軍們也含淚告別,大家都深情地說著這樣一句話──出示課題圖片,板書課題:再見了親人(不打標點)
3.讀課題
①指名讀課題:再見了親人
②加標點(板書:,)再讀:再見了,親人
③體會:哪一句的感情更強烈些?(齊讀)
4.提問:
①”親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見了,親人”這句話是誰對誰說的?
板書:志愿軍
③課文中的“親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書:朝鮮人民
④他們是親人嗎?不是。板書:不是親人
T:可是……(出示課題:再見了,親人)
二、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1.詩配樂朗誦,激起學生學習積極性。
那是一個現(xiàn)在看來非常久遠的年代……有一天,戰(zhàn)火燒到了鴨綠江邊,
年輕的人們拿起了槍奔赴戰(zhàn)場,只為能有寧靜的生活,無情的戰(zhàn)爭讓人們倒下,但沒有人退縮,哪怕是偉人的兒子……平靜的生活又回到了我們身邊,但14萬年輕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邊……
2.同學們課前也查找了相關(guān)的資料,對這段歷史,你們還了解到些什么?(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是什么讓不是親人的人卻比親人還親呢?帶著這個問題學習最使你感動的小故事,選擇你喜歡的讀書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讓你感動?為什么?能用朗讀來表達你的情感嗎?可以和同桌或?qū)W習小組的同學交流討論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
2.學生自學,討論。
3.匯報交流。
出示人物圖片
你最喜歡哪個小故事?(點擊人物圖片)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為什么?你能讀讀嗎?初讀課文,
五、評讀課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親人”具體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歡的線條勾劃)你最想交流的是哪個故事?
根據(jù)學生的順序,來安排三個故事的教學順序。
1.重點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書中為什么說是“雪中送炭”呢?為什么這樣比喻?(因為大娘想戰(zhàn)士之所想,急戰(zhàn)士之所急,若不是他們比親人還親,能冒著硝煙冒著炮火雪中送炭嗎?)
②戰(zhàn)斗異常激烈,戰(zhàn)士們已經(jīng)幾天幾夜沒合眼了,這時,大娘……(導讀,盡情讓學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語句)
③”救助傷員,失去孫孫”這一部分,你讀懂了什么?從哪個詞體會出來?(唯一)指導學生飽含深情的讀。
小孫孫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墒菫榱司戎驹杠?,大娘卻失去了他。這種情誼豈止是親人,這真是(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啊!)生讀。
④“您說,這比山好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誰能把這個反問句換個說法?哪種說法好些?為什么?(這句話是多么的親切,又是多么的熱烈?。。?/p>
八年來,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愛給了志愿軍,難怪志愿軍們舍不得讓大娘拖著疲憊的身體送了他們一程又一程,于是他們懇切地對大娘說──(學生齊讀)“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志愿軍對朝鮮的關(guān)心體貼都盡在這一聲聲懇求之中了。
過渡:還有哪個故事讓你感動呢?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學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詞句。
六、小結(jié)
1.我們在與朝鮮親人告別時,回憶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往事,這一件件一樁樁令人感動的事,無不凝聚著朝鮮人民對我們的深情厚誼,所以我們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對于他們,你還有哪些感興趣的或不明白的問題?(學生交流)
2.師生共同解決提出的問題。
3.對于比較復雜的問題留到下節(jié)課解決。
第二課時
一、賞讀課文,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
1.仔細默讀課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個人的故事都催人淚下,凝聚著他們對我們的深厚情誼。那是不是朝鮮人民就只是這三個人有這樣感人的事呢?(那為什么只寫這三個人的事呢?(因為要寫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記下,只能選擇重點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寫全體,這是一種經(jīng)常用得到的選材組材方法,你們以后寫一次活動,寫景就可以用這種方法)
2.快讀課文想想這三個故事在表達上共同的特點?(開頭親切稱呼親人,中間回憶感人事情,結(jié)尾贊頌雙方的深情厚意。)
二、精讀課文最后三段,體會文章感情的升華
1.在這片土地上,不僅居住著許許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樣的親人,而且還滲透著我們與親人們并肩戰(zhàn)斗而灑下的鮮血,還留下了許許多多我們共同浴血奮戰(zhàn)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淚下的事情,無不凝聚著朝鮮人民對我們的深情厚誼。而另一個個讓人泣不成聲的故事,更讓我們看到了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一片赤誠。(投影:英雄圖)
2.但此時此刻,列車的汽笛長鳴,車輪已經(jīng)啟動。這是一個激動人心,充滿留戀之情的場面,兩國人民是在捧著一顆顆赤誠的心向最親最愛的人告別呀!同學們,讓我們一起飽含深情地讀讀這三段吧?。R讀)
3.師引讀(投影句子)
戰(zhàn)士們登上回國的列車,望著這些可敬可愛的人,望著這片曾經(jīng)灑過鮮血的土地,志愿軍從心底里喊了聲──投影第一句。
汽笛響了,列車徐徐開動了,戰(zhàn)士們多鄉(xiāng)再看親人們一眼?。∮谑?,他們只好請求隆隆前進的列車──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車飛快地向前駛?cè)?,親人們離戰(zhàn)士們越來越遠了。他們只好揮動手,大聲喊著──投影第三句。
4.小結(jié):他們的確不是有血緣關(guān)系的親人,可他們是比親人還親的人吶!
板書:(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他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他們之間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這是人世間最崇高、最珍貴的友誼。戰(zhàn)爭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我們彼此的心中切有一個共同的愿望──愿中朝兩國友誼永存?。ò鍟?/p>
三、回顧全文,歸納總結(jié)
1.作者魏巍以志愿軍戰(zhàn)士的口吻,生動的記述了中朝兩國軍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頌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文章的寫作方式回顧。
四、課外拓展
1.關(guān)于抗美援朝的資料。
2.關(guān)于作者魏巍的作品:《誰是最可愛的人》《東方》。
板書設(shè)計
再見了,親人抒情散文:
深情厚誼敘事
鮮血凝成抒情
第二人稱
中國人民志愿軍――朝鮮人民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案
每一位任課老師,為了能夠給學生給一個最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就必須編寫一份較為完整的教案,這樣有利于我們準確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難點。從而在課堂上與學生更好的交流,你們有沒有寫過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再見了,親人》選自隨軍戰(zhàn)地記者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書。課文敘述了1958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最后一批官兵離朝回國時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時的情景,回憶了與朝鮮人民難以忘懷的往事,表達了志愿軍與朝鮮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情誼。今天呢,小編就為大家推薦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案,希望能幫到大家哦~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通過讀課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能說出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學重點:讀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
教學難點:感受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導入
齊讀課題,說說課文中誰稱誰為“親人”?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為什么稱他們?yōu)橛H人呢?帶著問題聽老師范讀課文,讀后讓學生說說初步感知的情況。
(二)檢查預習
1.介紹有關(guān)抗美援朝的資料
2.讀本課的生字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自讀、指名讀、齊讀、兩人賽讀)
3.學生互相提示易讀錯、易寫錯的字
暫時:zàn
友誼:yì
血泊:pō
“搗”和“謠”的字形
4.解釋不懂的詞
打糕:朝鮮人民喜歡吃的一種食物,用糯米做成,與我國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親人或敬愛的人死亡的消息。
搗米謠:朝鮮人民搗米時唱的一種歌謠。
雪中送炭:比喻在別人急需的時候給以幫助。
(三)通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讀課文,給文章分段。
2.提問:為什么朝鮮人民和志愿軍互稱“親人”?說說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2.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
教學過程:
課前兩分鐘,用多媒體播放配有當年抗美援朝畫面的《志愿軍戰(zhàn)歌》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1950年10月25日,志愿軍就是唱著同學們剛聽到的雄壯的《志愿軍戰(zhàn)歌》出國參戰(zhàn)的,今年剛好是志愿軍赴朝參戰(zhàn)52周年。他們回國時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感人情景仿佛歷歷在目。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與志愿軍老戰(zhàn)士一起追憶那動人的告別場面,去聽一聽離別時他們對朝鮮親人都說了些什么?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二)讀書思考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幾位親人?志愿軍回憶了哪些往事?
板書:大娘縫補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點學習第一自然段,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學后兩自然段。
1.默讀思考: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說明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學生邊讀邊思考邊畫批)
2.然后交流,教師點撥。
板書:幾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孫孫
犧牲媽媽
失去雙腿
3.這些事情為什么讓志愿軍難以忘懷呢?從這些事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說課設(shè)計
《再見了,親人》這篇精讀課文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今天呢,小編就為大家推薦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說課設(shè)計,希望能幫到大家哦~
一、說教材
課文《再見了,親人》是魯教版教材五年制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八組的一篇講讀課文。本組的編排主題是“他們讓我感動”。課文為我們講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讓我們在閱讀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體會那令人震撼的情。
《再見了,親人》是本組第一篇課文,這篇精讀課文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是一篇浸透了中朝兩國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為線索貫穿全文。的編寫意圖:一是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二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表達思想感情的。
根據(jù)以上教材特點和本班學生實際,我從三個方面確定了教學目標:
(1)認知方面:學會十個生字,能夠正確讀寫生學組成的詞語。
(2)技能方面: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3)情感方面:體會課文重點此舉對表達情感的作用,領(lǐng)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
這一教學目標,把基礎(chǔ)性目標與發(fā)展性目標有機融合,既體現(xiàn)詞句訓練,且理論依據(jù)又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再補充。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生對內(nèi)容中體會思想才初步接觸,所以選用“從課文內(nèi)容中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為重點。但體會作者在課文中是選取哪些材料,是怎樣來表達中心思想的,學生是陌生和困難的,故此,“體會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則被定為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
為完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幫助學生真正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薄缎抡n程標準》指出:要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應(yīng)以讀為本。以讀為本是語文學習的自身規(guī)律。在精讀教學中,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朗讀的機會和情景,使朗讀和理解密切結(jié)合,相互促進。問導法、暗示法、創(chuàng)設(shè)情景法,引導學生領(lǐng)會文章內(nèi)涵。
三、說學法:
根據(jù)上述教法,我采用相應(yīng)的學法是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要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這是當前教學改革的主導思想,它體現(xiàn)了素質(zhì)教育的觀點,因而在課堂中,我采用學生“讀——思——議——練”,教師適時點撥的教學方法進行學習。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再見了,親人》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shè)計的:
四、教學程序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營造氛圍
首先播放《志愿軍進行曲》讓學生在“雄赳赳,氣昂昂”的樂曲中感受志愿軍戰(zhàn)士的豪邁之氣,并請學生介紹課前通過查閱書籍、網(wǎng)上下載收集的本課資料,讓學生感知時代,親近文章內(nèi)容,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通過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入新課后,我提出問題:“課文為我們講述了哪些親人?”以此來引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就得通讀全文,了解課文大義。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著力體現(xiàn)自主與探究式學習,增強學生讀書的目的性。
(三)、精講細讀,體會感情。
我先讓學生默讀第一段,邊讀邊思邊劃使你最感動的句子。以大娘送打糕之事為例。教師緊緊圍繞“雪中送炭”聯(lián)系上下文,逐個分析“雪”“送”“炭”在文中分別指什么?請學生聯(lián)系實際體會志愿軍處境艱難,大娘冒著生命危險來送打糕。再反復朗讀這件事!
再讓學生說說還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動。教師抓住關(guān)鍵詞句,理解“唯一的親人”,體會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再理解不同句子表達效果的強烈比較。學生通過分析、理解,反復朗讀感受,體會到了大娘對志愿軍的情誼。
然后采用學習第1自然段的學法,引導學生學習第2、3自然段,而且要掌握學習方法,然后由“扶”到“放”,四人小組討論學習課文這一部分。因為這兩段寫志愿軍同小金花、大嫂告別的情景,寫法與第1自然段相同,其內(nèi)容順序可概括為“請求——回憶——贊頌”。根據(jù)這個內(nèi)容順序,讓學生自學課文,引導學生進行分層訓練。落實新課程標準“尊重學生學習中的獨特感受”的要求。先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再讓學生學會運用,從而使其明白親人的內(nèi)心世界。
(四)以讀激情概括中心
《再見了,親人》一文的語言充滿感情,作者在陳述的語氣中較多的運用了祈使句、感嘆句的句式表達贊美、感激、關(guān)切、崇敬等感情內(nèi)容。上課時,要指導學生朗讀重點句、重點片段,讀中悟、悟中讀,以多次反復的朗讀激發(fā)他們的感情。
五板書設(shè)計
再見了親人
不是親人大娘
勝似親人小金花
大嫂
這一板書的設(shè)計,內(nèi)容精當簡約,布局合理,美觀大方,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能體現(xiàn)文章的中心寓意,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然,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也留下了許多遺憾。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提高。還請各位專家、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不勝感激!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再見了,親人》是九年義務(wù)教育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這篇課文感情真摯,語言凝煉,句式參差多樣,篇幅較長,是一篇訓練學生語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訓練學生朗讀的好教材。
如何根據(jù)教材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質(zhì)出發(fā),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和諧發(fā)展,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呢?我的做法是:
1、這篇文章雖然語言凝煉,感情真摯,可由于課文所寫故事離生活較遠,給學生理解內(nèi)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難度,所以我在上課開始,先簡單地向?qū)W生介紹了課文的寫作背景,這樣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這樣不僅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一開始就讓學生走進了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誼。
2、注重體現(xiàn)字、詞、句、篇的訓練。本課教學對字詞句的理解我不是講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讓學生從字面去理解,并說出比喻意,然后再聯(lián)系上下文去理解這個詞。“雪”指困難,誰遇到了困難?遇到了怎樣的困難?“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樣送的?通過理解這個詞,使學生理解了整段內(nèi)容,對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課文的重點句子讓學生改變說法,并把改好的句子與原句進行比較,體會句子在文中的含義、作用,并通過理解重點句子而牽一發(fā)動全身,使學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義。
3、提出的問題有概括性。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時,我提出小金花是個怎樣的孩子?從哪些地方看出來?這一問題把整段的內(nèi)容都概括了出來,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學課文。通過討論學習,把小金花的特點分析的很透徹。
4、注重朗讀訓練,讀中悟情。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讀的重要性,本節(jié)課,我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設(shè)計了各種形式的讀,有自由讀,有個別讀,有齊讀,讓學生從讀中體會中朝軍民的深厚情誼,進而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5、注重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該文語言凝煉,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啟發(fā)他們展開想象,豐富課文內(nèi)涵,拓寬思想,強化積累。如啟發(fā)學生想象:八年來,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課文后三個自然段,通過朗讀引導,讓學生想象千千萬萬個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車站送行的情景,這樣不僅對學生理解課文很有幫助,而且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6、在教學方法上采用“導、扶、放”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第一自然段與大娘話別的情景時,我采用了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是全文的重點段,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深情厚意,第二段采用“扶”的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學,這種“導、扶、放”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教給了他們讀書的方法。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多年來,我們語文老師教學習慣于滿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習慣于老師提問題,學生回答,習慣于老師當主角,學生當配角。一節(jié)課下來,老師疲憊不堪,學生被動接受,覺得語文課越來越索然無味。既然這樣,我們?yōu)槭裁床荒馨褜W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讓他們真正地去認真讀書、獨立思考呢?教學,我大膽的放開手讓學生自己找問題,自己來解決。學生能提出問題,說明他認真讀書了,找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創(chuàng)造的過程,也是給學生創(chuàng)設(shè)心靈的自由的過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學生在各自體驗和相互啟發(fā)之中,興致十足地領(lǐng)略課文的美,使閱讀成為一種愉悅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時,師生通過對問題的共同討論,心靈得以溝通,教與學得以相長,這比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嗎?
當然,整個教學過程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老師要備好課,就得深入鉆研課文,做到吃透、吃準,胸有成竹;同時還要有隨機應(yīng)變的能力,對學生的問題或進行深入的引導,或盡快、準確的予以回答。
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不僅是要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
更重要的是要對教師陳舊的教學思想與理念進行一次艱苦的蛻變,這個蛻變不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處上質(zhì)的飛躍。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課文《再見了,親人》為例談?wù)?。在教學這一課時,我用導,扶,放三種方式學習課文。
1、讀全文,課文主要寫了哪幾個人與志愿軍的告別場面?仔細閱讀這三個自然段,看它們的結(jié)構(gòu)有相似之處嗎?
2、導,第一段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
⑴寫大娘為志愿軍做了哪幾件事?
⑵這表現(xiàn)了朝鮮人民和志愿軍之間的什么感情?
3、扶,第二段分小組討論學習。
4、放,三段自學。
二、教師應(yīng)有獨特的個人閱讀體驗和獨立的思維習慣
語文課本中的文有導讀,有教參評點,有各種輔助參考資料。但作為教師要勇于打破這些先入為主的框框,第一個身份應(yīng)是一個普通的閱讀者。要獨立自主地閱讀文章,注意從三個維度尤其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方面體味文章的獨特內(nèi)涵,把握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對作者人生經(jīng)歷與寫作經(jīng)歷,以及作者寫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獨立思維,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獨特的閱讀體驗。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而學生是閱讀的主體,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chǔ)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說,只有教師真正讀懂了課文,放開了思維,學生才可能真正發(fā)揮自主性、合作性,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會真正落到實處。
三、教師也應(yīng)培養(yǎng)人文精神
新課標重點強調(diào)了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和自主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深透一點看,也就是說教師如果少有人文意識。人文修養(yǎng)教養(yǎng)。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識文化修養(yǎng)上的與時俱進,怎么來注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和自主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因而新世紀的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應(yīng)當更廣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單學科的,而應(yīng)是多學科的網(wǎng)絡(luò)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多樣性文化的融會貫通,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淀和文化內(nèi)涵,使自己在新的時空觀中獲得更清晰的時空感和條理感,這樣就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價值觀。老師內(nèi)心知識與內(nèi)心精神的不斷豐盈,就會以寬容博大的胸懷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就會潤物細無聲地用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感染學生的精神領(lǐng)域,自然增長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就像張曉風,文風亦秀亦豪,東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織烙印,其作品中對自然萬物宗教性的虔誠的情感和對故國刻骨銘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對生命價值的沉思,我們有了解,深思與體會,就不會將《行道樹》貼上奉獻者這樣一個狹隘的標簽,而應(yīng)是從生命價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學生的內(nèi)心,引發(fā)學生對人生,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從更深刻更廣泛的角度體味作者的思想藝術(shù)境界。
新的語文教改的車輪才剛剛啟動,牽動我們思索的地方還有很多不可獲知,要想推動這時代的車輪,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打開束縛思想的繩索,甩開難于割舍的依賴,用心傾聽內(nèi)心自然的簫聲,引導學生在新的學習方式的體驗下,與課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樂與慰藉,在洋溢著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著高曠的境界不斷升華。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
相信很多老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堂上同學們能夠積極的與自己互動。為此老師就需要在上課前準備好教案,以此來提高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上課才能夠為同學講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識。那你有沒有為了一個問題而去做過一份教案呢?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噩耗、剛強、雪中送炭、同歸于盡、深情厚誼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錄使自己感動的詞句。
3.理解課文內(nèi)容,理解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教育。
4.領(lǐng)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體會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友誼。
教學難點:理解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教育。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開展讀書活動,了解志愿軍抗美援朝,英勇犧牲的戰(zhàn)斗故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激發(fā)興趣
1.每個同學都在愛的海洋里成長,最關(guān)心你、與你最親的人是誰?他們是怎樣關(guān)心你的?這些有血緣關(guān)系、關(guān)系親密、給了你無限幫助的人,我們都稱之為親人。
2.我們中國人民與鄰國的朝鮮人民跨越國界,并無血緣關(guān)系,可是當年,我們的志愿軍戰(zhàn)士卻把朝鮮人民稱為至親至愛的親人,分別時情真意切地說再見了,親人,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一起學習魏巍寫的《再見了,親人》。(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學生簡介時代背景,教師作適當補充。
二、初讀感知大意
1.提出初讀要求:
(1)請大家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詞及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思考:課文中親人指誰,想想他們的哪些事感動了你?
2.學生初讀課文,教師巡視,適時指導。
3.反饋、交流
三、品讀感悟親情
1.是什么使不是親人的兩國人卻比親人還親呢?帶著這個問題學習最使你感動的故事,劃出讓你特別感動的內(nèi)容,抓住詞句說說體會,并把自己的體會用朗讀表達出來。
2.學生交流,抓重點詞句感情親情:
(一)志愿軍與大娘之情:
A.引導學生抓住帶著、頂著、冒著、穿過等詞語,想象當時這樣做的危險和艱難,從而體會大娘為志愿軍不顧生命危險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這個成語來體會,志愿軍當時的困境及困境會給他們帶來的后果,從而進一步體會大娘想志愿軍所想,急志愿軍所急,為他們而將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質(zhì)。
C.感情朗讀:朝鮮大娘愿意為志愿軍付出生命,給了志愿軍及時的幫助,她把志愿軍看成比自己還要重要的人,能不算親人嗎?讀出你的感動吧!
D.引導學生抓住惟一、丟、背等詞來體會,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談?wù)勎┮坏挠H人對大娘意味著什么,接著體會大娘這一丟丟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從而理解大娘對志愿軍的感情勝過親人。
E.感情朗讀:朝鮮大娘為救志愿軍不顧最親最愛的小孫孫,這能不算親人嗎?
(二)志愿軍與小金花之情:
A.引導學生抓住把腳一跺、嘴角抽動兩下、狠狠地說等詞句體會小金花內(nèi)心失去媽媽的悲痛。
B.感情朗讀,演讀。
C.媽媽犧牲不落淚,可跟志愿軍告別卻哭成淚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讀句子。
(2)朗讀體會反問句的表達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軍與大嫂之情:
可抓住三個挖來理解它們的不同背景,再想像這三個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從而理解大嫂不顧生命危險為戰(zhàn)士們挖野菜的可貴品質(zhì),感人至深。
四、抒情贊頌親人
1.前來送行的人只有三個嗎?課文為什么只寫這三個人呢?
2.這三個人代表著千千萬萬的朝鮮人民。光她們?nèi)齻€就為志愿軍戰(zhàn)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當年的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了多少代價,怎么不令人感動呢?說出你們的感動,說出心中的贊揚,最好能合適地選用反問句。
第二課時
一、有感情地朗讀第1-3自然段
二、課內(nèi)鏈接課外,仿寫段落
1.為了志愿軍,朝鮮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國籍,不顧惜自己的身體,不顧惜親人的生命。她們?yōu)槭裁茨転橹驹杠姼冻鲞@樣高的代價呢?能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談?wù)剢幔?br> 2.你還知道哪些有關(guān)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故事?
3.讀《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片斷(節(jié)選志愿軍戰(zhàn)士感人的故事),讀后談感想。
4.師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別的時候,朝鮮人民會說些什么?
三、學習最后三個自然段
1.戰(zhàn)士即將啟程,列車就要開動,兩國人民捧著一顆顆赤誠的心向最親最愛的人告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三個自然段,體會怎樣才能讀出這份感情。(學生個人練習朗讀)
2.指名朗讀,學生評讀。
3.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讀。
(1)師:戰(zhàn)士們登上了列車,望著這些可敬可愛的親人,望著這片曾經(jīng)灑過鮮血的土地,志愿軍從心底里發(fā)出了喊聲――生: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2)師:列車開始啟動,緊緊拉著的手松開了,列車前行,親人向后退去。戰(zhàn)士們多想再看他們一眼呀!于是,他們只好請求隆隆前進的列車――生:列車呀,請開得慢一點,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jīng)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師:然而,列車飛快地向前駛?cè)ィH人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戰(zhàn)士們只好揮手,大聲呼喊著――生: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4)告別的情景感人至深,現(xiàn)在你就是志愿軍戰(zhàn)士中的一位,讓我們一起深情地向朝鮮親人揮手告別――生齊讀4-6自然段。
四、小結(jié)
列車開走了,然而中朝兩國人民的心永遠連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說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人民之間結(jié)成的深厚友誼將永遠留在朝鮮人民子子孫孫的心中。
五、布置作業(yè)
1.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2.推薦閱讀《誰是最可愛的人》。
[語文教案]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
[語文教案]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通過讀課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能說出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學重點:讀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
教學難點:感受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導入
齊讀課題,說說課文中誰稱誰為親人?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為什么稱他們?yōu)橛H人呢?帶著問題聽老師范讀課文,讀后讓學生說說初步感知的情況。
(二)檢查預習
1.介紹有關(guān)抗美援朝的資料
2.讀本課的生字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自讀、指名讀、齊讀、兩人賽讀)
3.學生互相提示易讀錯、易寫錯的字
暫時:zn
友誼:y
血泊:pō
搗和謠的字形
4.解釋不懂的詞
打糕:朝鮮人民喜歡吃的一種食物,用糯米做成,與我國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親人或敬愛的人死亡的消息。
搗米謠:朝鮮人民搗米時唱的一種歌謠。
雪中送炭:比喻在別人急需的時候給以幫助。
(三)通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讀課文,給文章分段。
2.提問:為什么朝鮮人民和志愿軍互稱親人?說說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2.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
教學過程:
課前兩分鐘,用多媒體播放配有當年抗美援朝畫面的《志愿軍戰(zhàn)歌》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1950年10月25日,志愿軍就是唱著同學們剛聽到的雄壯的《志愿軍戰(zhàn)歌》出國參戰(zhàn)的,今年剛好是志愿軍赴朝參戰(zhàn)52周年。他們回國時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感人情景仿佛歷歷在目。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與志愿軍老戰(zhàn)士一起追憶那動人的告別場面,去聽一聽離別時他們對朝鮮親人都說了些什么?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二)讀書思考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幾位親人?志愿軍回憶了哪些往事?
板書:大娘縫補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點學習第一自然段,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學后兩自然段。
1.默讀思考: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說明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學生邊讀邊思考邊畫批)
2.然后交流,教師點撥。
板書:幾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孫孫
犧牲媽媽
失去雙腿
3.這些事情為什么讓志愿軍難以忘懷呢?從這些事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默讀3分鐘后,學生在小組里討論。抓住幾夜沒合眼、冒著炮火、唯一、同歸于盡、噩耗、代價等詞語體會。
點撥:雪中送炭是誰在什么情況下送去什么?
小結(jié):是在別人最困難、最需要幫助時給與幫助。體會大娘確實像慈母一樣,關(guān)心幫助志愿軍,想志愿軍所想,急志愿軍所急,這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體會2、3自然段。同時加強感情朗讀的指導。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注意指導。體會這三個自然段的開頭和結(jié)尾在表達上的特點。(個人讀、師生對讀等形式)
(1)朗讀時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調(diào):對大娘如對長輩慈母,應(yīng)懷著敬重的情感朗讀;對金花,如對下輩女兒,應(yīng)懷著親切的情感朗讀;對大嫂,如對同輩親屬,應(yīng)懷著關(guān)切的情感朗讀。
(2)學生自己選讀喜歡的段落,并試著背一背。
(四)飽含激情學習第二部分(以讀代講)
列車將要載著志愿軍回到祖國,此時此刻,志愿軍會說些什么?(齊讀第二部分)
再讀課題,齊讀,指名讀。
附:板書設(shè)計◆
五年級語文下冊《再見了,親人》教案
五年級語文下冊《再見了,親人》教案
教材分析:
《再見了,親人》是冀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是以情感熏陶為主,領(lǐng)悟作者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本文是一篇敘事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凝煉,是一篇訓練學生語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訓練學生朗讀的好教材。課文以親人為主線,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官兵離開朝鮮時在車站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教學理念:
新課程、新理念正逐步走進校園,走進師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圍繞教學目標,引領(lǐng)學生以言語為憑借,進行有深度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領(lǐng)悟文字隱含的豐富情感,使文本語言轉(zhuǎn)化為學生心靈中有活力的生命元素,使他們?nèi)缗R其境,如見其人。通過整體把握,細讀理解,品詞琢句,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生活積累和閱讀經(jīng)驗對文本中的情感因素進行挖掘和解讀,通過朗讀促進學生語言和情感的同構(gòu)共生,讓他們深深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戰(zhàn)士那比山高比海深、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教學目標:
1、通過批注、朗讀,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理解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
人民之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2、結(jié)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義,并能抓住重點詞語及句子,想象畫面,有感情朗讀課文。
3、學習文章通過典型事例、多種句式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學習課文用典型事例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友誼。
難點: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課前搜集抗美援朝時期的英雄資料,并進行整
理。
教學過程:
一、整體入手,感知親情
1、播放《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師:這節(jié)課讓我們繼續(xù)隨著這
首雄壯的旋律再次走進那依依惜別的場景,同志愿軍戰(zhàn)士一起把千般不舍、萬般留戀化作一聲深情地呼喚──“再見了,親人!”(師板書課題)
2、回顧“親人”的定義,初步感知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沒有任何血緣關(guān)系,為什么還親切地稱為“親人”呢?
3、回顧課文內(nèi)容,同時教師隨機板書
二、細析事例,感受親情
1、出示自讀提示:
快速默讀課文,勾畫出最令你感動的詞句,結(jié)合自身實際,進行簡單批注,體會志愿軍戰(zhàn)士和朝鮮人民之間深厚的情誼。
2、學生自學課文,用心品讀
3、全班交流,感受親情:
(學生個人的感覺、體驗、理解各不相同,在交流過程中,允許學生各抒己見,交流內(nèi)容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可以交流“大嫂”一段,也可以交流“大娘”、“小金花”一段,學習的主動權(quán)完全交給學生。)
預設(shè)點:
(一)“志愿軍與大娘”之情:
(1)句子一:“記得五次戰(zhàn)役的時候,由于敵機的封鎖,……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導學生抓住“帶著”、“頂著”、“冒著”、“穿過”等詞語,想象當時這樣做的危險和艱難,感悟大娘為救志愿軍戰(zhàn)士奮不顧身、無私偉大的品格。
B.抓住“雪中送炭”這個成語來體會,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語的含義,接著聯(lián)系句子具體談?wù)勥@個成語“雪”、“炭”分別指什么,教師進一步引導大娘不僅為我們送來了打糕,還為我們送來了什么?從而進一步體會大娘想志愿軍之所想,急志愿軍之所急,將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質(zhì)。
C.感情朗讀:朝鮮大娘愿意為志愿軍付出生命,給了志愿軍及時的幫助,她把志愿軍看成比自己還要重要的人,能不算“親人”嗎?讀出你的感動吧!
(2)句子二:“我們還記得,我們的一個傷員在您家里休養(yǎng)……您為了我們失去了惟一的親人?!?/p>
A.引導學生抓住“惟一”、“丟”、“背”等詞來體會,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談?wù)劇拔┮坏挠H人”對大娘意味著什么,接著體會大娘丟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從而理解大娘對志愿軍的感情勝過親人。
B.感情朗讀:朝鮮大娘為救志愿軍不顧最親最愛的小孫孫,這能不算“親人”嗎?
(3)句子三:“為了幫我們洗補衣服,………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p>
引導學生在《燭光里的媽媽》音樂伴奏下,放飛思緒想象這八年的相處經(jīng)歷中,大娘都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情:
當志愿軍餓了,大娘--------
當志愿軍渴了,大娘--------
當志愿軍衣服臟了,大娘--------
當志愿軍受傷了,大娘--------
當志愿軍想家了,大娘--------
(4)“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
A.請學生改成陳述句。
B.比較兩句話,哪句更能體現(xiàn)志愿軍戰(zhàn)士和朝鮮人民的深情?體會反問句在表達情感上的作用。)
師總結(jié):八年來,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愛給了志愿軍,難怪志愿軍們舍不得讓大娘拖著疲憊的身體送了他們一程又一程,于是他們懇切地對大娘說──“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志愿軍對朝鮮的關(guān)心體貼都盡在這一聲聲懇求之中了。
過渡:還有哪個故事讓你感動呢?
(二)“志愿軍與小金花”之情:
(1)句子:你回來以后,焦急地等待著媽媽,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剛強呀!可是今天,跟志愿軍叔叔分別的今天,你怎么落淚了呢?
采訪“媽媽犧牲不落淚”,可“跟志愿軍告別卻哭成淚人”,你感受到什么?
師:如今志愿軍叔叔要與他們分別了,這個可憐的孩子緊緊地抱著志愿軍痛哭流淚,讓我們一起勸勸這個孩子吧!學生深情朗讀。
(三)“志愿軍與大嫂”之情:
(1)句子:我們清楚地記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傷好以后,您只能靠著雙拐走路了。
抓住三個“挖”來理解它們的不同背景,再想像這三個“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從而理解大嫂不顧生命危險為戰(zhàn)士們挖野菜的可貴品質(zhì),感人至深。
師引讀:今天大嫂是一瘸一拐來的,是背著孩子來的,她沿著崎嶇的山路送了一程又一程,這就是我們的大嫂,這就是我們的親人,帶著你對大嫂的感激之情、崇敬之情朗讀課文。
師:觀察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他們?yōu)橹驹杠姂?zhàn)士付出了血的代價,我們說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之間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他們的情誼比山高、比海深,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同時
《再見了,親人》
教學過程:
一、從課題引入新課
師:課題中的親人指什么人?
生:親人在課文中是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也就是指朝鮮人民。
師:說得對!(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師:誰說再見了,親人?
生:中國人民志愿軍說再見了,親人!
師:為什么志愿軍稱朝鮮人民是親人呢?我們今天認真學習課文便會知道了,請打開書本。
〔留下懸念,讓學生抓住主要問題學課文〕
二、講讀課文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并回答:大娘、小金花、大嫂都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
〔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nèi)容〕
生:大娘在志愿軍叔叔急需糧食時,冒著生命危險為戰(zhàn)士們送打糕;還丟下小孫孫,救志愿軍的傷員;小金花和媽媽救志愿軍的偵察員;大嫂為志愿軍挖野菜。
師:對!講得很好!現(xiàn)在請同學們根據(jù)剛才這位同學的發(fā)言,用小標題來概括出大娘、小金花、大嫂所做的事,然后寫下來。
(請一同學出來寫,其余同學在筆記本上寫)
〔讓學生既動腦,又動口,再動手,還訓練其概括能力〕
(那學生在黑板上板書:送打糕
救傷員
救偵察員
挖野菜)
師:寫得對!現(xiàn)在我們來學習這個句子(打出幻燈片1八年來,您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您為了我們花了多少心血!)句中的您、我們在課文中指誰?
生:您在課文中指大娘,我們在課文中指志愿軍。
師:對啦!那多少的意思呢
生:多少的意思是數(shù)不清,很多、很多。
師:好!誰能改換人稱來說說這個句子的意思?
〔學生們紛紛舉手〕
生:這個句子的意思是:八年來,大娘給志愿軍很多慈母般的溫暖,大娘為了志愿軍花了許多心血。
〔既理解了句子意思,又為本組的作文改寫訓練作了準備〕
師:讀著這個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導想象,加深理解,學生思考片刻便紛紛舉手〕
生:我仿佛看見老大娘正為志愿軍叔叔洗衣服,好像母親一樣關(guān)心志愿軍叔叔。
生:我看見老大娘戴著老花鏡正在細心地為志愿軍叔叔縫補衣服。
生:我看見老大娘與全村婦女冒著炮火、穿過硝煙,給志愿軍叔叔送打糕。
生:我仿佛看見老大娘正把志愿軍的傷員背進防空洞。
生:我看見大娘正在給志愿軍叔叔包扎傷口。
〔學生發(fā)言很熱烈,老師抓住時機,用激動的語調(diào)再加以強化〕
師:是啊!整整八年,大娘象慈愛的母親一樣,為志愿軍做了許多事,關(guān)心志愿軍,幫助志愿軍,使志愿軍感受到慈母般的溫暖,所以志愿軍對大娘棗
生:(齊講)十分感激。
師:對!我們讀這句話時,就應(yīng)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老師范讀,學生朗讀)
〔這時師生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融為一體,因而讀得很有感情?!?/p>
師:大娘為志愿軍做了許多許多事,文中只列舉了兩件(指板書)現(xiàn)在請同學們看這個句子,(打出幻燈片2這真是雪中送炭呀!)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幫助別人取暖。比喻在別人正急需的時候,給予支持或幫助。
師:把這詞放在課文中,你是怎樣理解的?
生:這詞在課文中是指在志愿軍正急需糧食時,大娘為他們送去打糕。
師:當時,為什么志愿軍急需糧食?
生:因為當時志愿軍叔叔空著肚子在陣地上,已經(jīng)跟敵人拼了三天天夜,非常需要糧食。
師:對!就在這時。(打出幻燈片3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學生齊讀句子)
師:請同學們想想當時的環(huán)境。
生:當時的環(huán)境十分危險。
生:當時的環(huán)境很惡劣。
師:對!當時炮火連天,硝煙彌漫,大娘怎樣?
生:(齊讀這句子)
師:哪些地方應(yīng)該讀得快些?
生:是冒著炮火,穿過硝煙。
師:為什么?
生:因為志愿軍急需糧食。
生:因為大娘想快點把打糕送到陣地上給志愿軍吃。
師:對!我們再讀這個句子。
〔同學們齊讀句子,比剛才讀得好多了。這樣指導朗讀,切合學生實際?!?/p>
師:這就是慈母給兒子的愛,也是慈母給兒子送去的溫暖。(讓學生讀幻燈片3、2的句子。)
師:敵機來了,志愿軍傷員有危險了,該怎么辦呢?在這緊急關(guān)頭,大娘怎樣做?
生:大娘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
師:這也是慈母給自己兒子的愛。結(jié)果棗(打出幻燈片4: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
生:(齊讀這句子)
師:唯一的意思是什么?
生:唯一的意思是只有一個,獨一無二。
師:唯一的親人是指誰?
生:是指大娘的小孫孫。(齊讀句子)
師:為了志愿軍寧愿失去自己唯一的親人小孫孫,這是什么情誼?
生:這是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
師:(打出幻燈片5: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會忘記?老師范讀)對高、深要讀得重些,句子用反問的語氣來肯定志愿軍不會忘記這種情誼,我們要讀出反問的語氣。(老師再范讀)
生:(齊讀句子后開火車讀:我們怎么會忘記?)
〔同學們讀得一個比一個好,要珍惜中朝人民之間的偉大友誼的思想自然地滲入學生心中?!?/p>
師:中朝人民之間的情誼確實比高還高,比海還深,現(xiàn)在要分別了,志愿軍和大娘都是依依不舍的,盡管大娘年紀大,而且為志愿軍洗補衣服已經(jīng)幾夜沒合眼了,現(xiàn)在又趕來送行了,那志愿軍應(yīng)怎樣呢?
(讓學生朗讀第一段開頭那個告別片斷,體會這種深厚的情誼。)
〔老師通過導語
創(chuàng)設(shè)情景,加上有上述感情基礎(chǔ),所以,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朗讀中便自然地流露出來?!?/p>
師:請同學們看下一段課文,先默讀課文,后做填空。(打出幻燈片6小金花的媽媽為救志愿軍的偵察員而與敵人〖CD#4〗)
生:應(yīng)填同歸于盡。
師:同歸于盡在課文中指什么?
生:同歸于盡在課文中指小金花的媽媽與敵人一起被炸死。
師:也就是說
生:小金花的媽媽為救偵察員老王而犧牲了。
師:對!這件事是怎樣的?
生:(一學生復述這件事)
〔以事激情〕
師:媽媽犧牲了,小金花有沒有哭?
生:(齊答)沒有!
師:為什么?
生:因為她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
生:因為她把悲痛化為仇恨,她是個剛強的孩子。
生:因為她把悲痛化為對敵人的仇恨,所以小金花沒有哭。
師:對!對這,課文是怎樣講的?誰來讀讀!
(學生紛紛舉手)
(一女同學有感情地朗讀同志們傷心地多么剛強呀。)
師:注意小金花的動作:跺、抽動應(yīng)讀得重些、快些,只有這樣,才能表現(xiàn)出小金花對敵人的仇恨。而末尾那句呢?
生:應(yīng)讀得輕些,慢點,對剛強讀重些。
師:對!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句子。
生:(齊讀這句子)
〔從朗讀中,可看出同學們對敵人充滿仇恨,讀到末句時,又飽含著對小金花的贊美?!?/p>
(收到了自然滲透的效果。)
師:現(xiàn)在志愿軍要走了,小金花有沒有哭?
生:(齊答)哭了。
師:為什么?
生:因為她把志愿軍看成是最親最親的人,所以落淚了。
生:因為志愿軍叔叔和小金花相處了八年,小金花與志愿軍生活在一起,還把志愿軍叔叔當作親人,現(xiàn)在親人要走了,所以小金花落淚了。
師:是啊!八年來,志愿軍和朝鮮人民共同生活,親如一家。在戰(zhàn)場上,并肩戰(zhàn)斗,出生入死。為了抗美援朝,不少志愿軍叔叔在朝鮮的國土上流血犧牲,現(xiàn)在親人要走了,想到這一切,小金花會不落淚嗎?
生:(齊):不會。
師:現(xiàn)在小金花哭著前來送行,那么我們該對她說什么呢?
生:(學生自己練習讀第二段開頭那個告別片斷。)
生:(一男生表情朗讀這片斷。)
師:我們應(yīng)像對小妹妹說話一樣,親切、自然,勸她別難過。(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讀得好!現(xiàn)在我們來聽大嫂為志愿軍挖野菜這件事的課文錄音。(老師放該段的課文錄音,同學們專心地聽。)
師:大嫂跑到哪里為志愿軍叔叔挖野菜?
生:大嫂跑到前沿陣地為志愿軍叔叔挖野菜。
師:你從前沿陣地想到了什么?
生:我從前沿陣地想到大嫂是冒著生命危險給志愿軍叔叔挖野菜的。
生:我想到前沿陣地是個十分危險的地方。
生:前沿陣地炮火連天,硝煙彌漫,是兩軍對壘的地方。
生:在前沿陣地挖野菜,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生:我從這詞體會到大嫂是不顧危險,去挖野菜的。
生:大嫂是冒著生命危險給志愿軍挖野菜的。
生:大嫂挖野菜時,沒有想到自己的安危。
〔抓住重點詞語大做文章,可使學生充分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p>
師:從這可看出大嫂把志愿軍當成自己的親人,關(guān)心志愿軍勝過關(guān)心自己,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她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失去了雙腳。(打出幻燈片7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嫌它不夠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生:(一學生讀這句子。)
師:代價在課文中指什么?
生:是指大嫂為給志愿軍挖野菜而失去了雙腳。
師:這個反問句肯定了什么?
生:肯定了大嫂為志愿軍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足以表達大嫂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生:大嫂為給志愿軍挖野菜而失去了雙腳,充分表達了大嫂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師:請同學們聽老師讀這句子。
(學生自讀,指名朗讀,全班齊讀這句子。)
師:現(xiàn)在志愿軍要回國了,看!大嫂背著小孩,架著雙拐趕來送行了,她已經(jīng)送了幾十里了,仍不愿往回走。我們該對她說什么呢?請聽第三段開頭的告別片斷的錄音。
〔適時的導語
加播放課文錄音可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生:(一學生朗讀該片斷,讀得情真意切)
師:(老師指著左邊的板書)看,這些就是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的事,就是這些嗎?
生:不是,還有很多、很多。
師:對!課文只選取了幾件有代表性的事來寫。為了幫助志愿軍,朝鮮人民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大娘為志愿軍送打糕,累得
生:昏倒在路旁。
師:(板書:昏倒在路旁。)大娘為救志愿軍的傷員,而
生:失去小孫孫。
師:(板書:失去小孫孫)小金花為救志愿軍的偵察員,而
生:失去了媽媽。
師:(板書:失去了媽媽)大嫂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而
生:失去了雙腳。
師:(板書:失去了雙腳)
生:(齊讀:昏倒在路旁、失去小孫孫、失去了媽媽、失去了雙腳。)
〔這樣的疑問,這樣的板書,更突出了中朝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p>
師:(激動地問)這些都是什么代價?
生:(激動地回答)這些都是血的代價。
師:朝鮮人民關(guān)心、愛護志愿軍、甚至為他們流血犧牲,所以,志愿軍稱朝鮮人民是
生:(齊說)親人!
〔點題十分適時〕
師: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了血的代價,而志愿軍在朝鮮戰(zhàn)場上,為了抗美援朝,也流血犧牲,所以,我們說,中朝人民的友誼
生:是用鮮血凝成的。
〔歸納中心思想水到渠成〕
師:對!(打出幻燈片8中朝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
生:(齊讀這句子。)
師:八年來,中朝人民結(jié)下了這么深的情誼,一旦分開,大家都是依依不舍的?,F(xiàn)在請大家想象一下當時的分別情景:看,在站臺上棗
生:志愿軍正和大娘、小金花、大嫂以及很多、很多朝鮮人民告別。
師:列車即將啟動了
生:志愿軍叔叔正向朝鮮人民揮手告別,朝鮮人民也頻頻揮手致意。
師:列車開動了。
生:有許多朝鮮人民跟著列車跑,高喊:再見!再見!不少人站在站臺上擦眼淚。
生:志愿軍也激動地高喊: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啟發(fā)學生想象,縮短學生和課文描寫的情景的時空距離,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師:現(xiàn)在我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四段。
生:(先個別朗讀,最后全班齊讀)
〔在朗讀時,同學們已經(jīng)沉浸在那告別的情景之中,有些同學的眼里還閃著激動的淚花?!?/p>
論文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都寓于具體的語文文字所表現(xiàn)的人、事、景物之中。大綱指出:在語文教學過程
中,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zhì)的教育,逐步加深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陶冶愛美的情趣;鍛煉觀察、思維、想象、記憶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學習習慣。要達到大綱的要求,就必須把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統(tǒng)一在語文教學過程
之中。教師要在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體會思想感情,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一、抓詞、句、段,潛移默化
寓思想教育于語文教學之中,應(yīng)抓住重點詞、句、段,運用多種教法,發(fā)揮課文內(nèi)在的思想性,讓學生感知課文的形象,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如《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寫我的內(nèi)心活動這一片段中,我抓住擔心,不敢朝他那兒看,忍不住不看這些詞語引導學生思考:我擔心什么?為什么會有這個擔心?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兒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讓學生知道我當時內(nèi)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為邱少云所處的境地實在是太危險了。然后抓住描寫邱少云外表的重點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也不動。來剖析邱少云的內(nèi)心世界。
提問: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紋絲不動?引導學生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去想像他的內(nèi)心活動。
同時還穿插看幻燈片、聽課文錄音、朗讀等,在學生心中樹立起邱少云光輝的形象,使學生受到不畏犧牲、嚴守紀律的教育。
又如一文,在講讀一、二、三段課文后,我抓住重點詞代價,設(shè)計了一個問題:朝鮮人民為幫助志愿軍付出了什么樣的代價?學生經(jīng)過讀書、思考,作出了準確的回答。老師趁勢通過一系列的板書:昏倒在路旁、失去小孫孫、失去了媽媽、失去了雙腿。突出朝鮮人民為中國人民志愿軍付出了血的代價。這樣,中朝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這一思想便自然地在學生心中扎下根。
又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有個句子: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句子深含的思想內(nèi)容,我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讓學生思考:①句子所講的在當時有可能實現(xiàn)嗎?②為什么?
③小女孩在當時的社會里有的只是什么?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上文所講的內(nèi)容,并進行一番認真的思考,便紛紛要求發(fā)言。他們說:不可能實現(xiàn)。因為小女孩的奶奶死了,不死也無法讓她得到幸福。她們當時所處的社會是十九世紀的丹麥社會,是人剝削人的社會。小女孩在那個現(xiàn)實社會中只有寒冷、饑餓、痛苦。在分析議論中,學生對小女孩十分同情,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人剝削人的社會給廣大人民帶來寒冷、饑餓和痛苦,要想人民過上好日子,就必須推翻人剝削人的制度。
又如《金色的魚鉤》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著搪瓷碗,嚼著幾根草根和我們吃剩的魚骨頭,嚼了一會兒,就皺緊眉頭硬咽下去。我覺得好像有萬根鋼針扎著喉管,失聲喊起來:老班長,你怎么這個片斷反映了老班長寧愿自己吃苦,也要照顧好三個病號走出草地的崇高精神世界,也表現(xiàn)了我深受感動的心情,十分感人,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好片斷。教學時,我首先范讀,然后問學生:同學們,當你的喉嚨被魚骨刺著時,感覺怎樣?老班長把草根,魚骨頭硬咽下去時,就好像什么一樣?為什么他還要咽下去呢?同學們激動地回答:因為老班長要把鮮魚、野菜讓給三個病號吃,他寧可吃草根、魚骨頭。因為老班長寧可自己吃苦,也要照顧好三個病號。因為他認為,如不咽下去,就沒氣力為三個病號找吃的,所以再難受,他也要咽下去。同學們在思考、回答、議論中,不知不覺地被老班長這崇高的精神世界所感染,收到了潛移默化的效果。
二、創(chuàng)設(shè)情境,自然滲透
在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文章。如《梅雨潭》、《桂林山水》、《可愛的草塘》等。在教學時,可利用電教手段,再現(xiàn)書中所講的情景,播放課文錄音,視聽結(jié)合。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shè)課文所講的情境,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chǎn)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景的感覺。領(lǐng)略到祖國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從中獲得美的享受,激發(fā)他們熱愛祖國大自然美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在心底埋下愛祖國的種子。
在教《梅雨潭》時,我把播放課文錄音磁帶與放映梅雨潭的幻燈片及重點詞句的講解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使學生有親臨其境的感受。學完該課時,同學們激動地說:梅雨潭太美了!
在教《可愛的草塘》一文,我自制了一幅幻燈片,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二段,然后讓學生根據(jù)書上的語言把第三、四段的內(nèi)容想象成一幅幅圖畫,畫下來,然后自己對畫面加以解說。同學們很有興趣地讀書、畫畫,興致勃勃地解說,在眼看、動手畫、動口講的過程中,逐漸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對美麗、富饒的北大荒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收到了自然滲透的效果。
三、以讀激情,引起共鳴
對于表達思想感情強烈的課文,老師應(yīng)多花點精力,指導學生進行表情朗讀,以讀激情,引起共鳴。
如一文的語言是充滿感情的。作者有意識地在陳述的語氣中,較多地運用了祈使句、感嘆句,以及設(shè)問、反問等句式,表達了贊美、感激、關(guān)切、崇敬等感情內(nèi)容,字里行間洋溢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感情,我讓學生弄明白朝鮮人民給志愿軍做了哪些事,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價后,通過聽錄音,看幻燈片以及老師的導語
,學生的想象,創(chuàng)設(shè)告別情景,指導學生朗讀重點句,重點片斷,從多次反復的朗讀中,激發(fā)他們的感情,使他們產(chǎn)生共鳴,從而體會到中朝人民的友誼確實是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是用鮮血凝成的。
又如,對《金色的魚鉤》一文,對表現(xiàn)課文中心思想的句子,段落,老師進入課文角色,認真進行范讀,然后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邊朗讀,邊體會語感。不少學生在朗讀訓練中,為老班長在生死關(guān)頭,把生的希望留給戰(zhàn)友,把死的可能留給自己的偉大精神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收到了單靠講解難以取得的效果。
四、聯(lián)系實際,強化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我除了通過分析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段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外,還利用這些內(nèi)容,有意識地聯(lián)系實際,設(shè)計一些聽、說、讀、寫的訓練項目,讓學生在訓練中既提高語文能力,又受到熏陶、感染、以強化教育效果。
如學了《幸福是什么》后,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英雄對幸福的看法的材料,然后召開主題隊會,加以交流、表演,以加深認識,讓學生初步確立起正確的幸福觀。如學了《金色的魚鉤》后,引導學生寫讀后感,讓學生走訪老革命干部,收集有關(guān)的革命故事,召開故事會,從而讓革命先烈的光輝形象在學生心中扎下根。
又如學了《凡卡》一文后,讓學生寫《幸福的童年生活》。與課文內(nèi)容形成鮮明的對比,激發(fā)起學生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珍惜幸福生活的感情。對余味未盡的課文,如《草地夜行》、《窮人》等,采用續(xù)寫的形式,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給課文寫結(jié)果部分,從而加深對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
點評
是一篇敘事抒情的散文,文中采用典型事例和典型場面突出中心思想,多種句式交替使用的方法,使文章情感波瀾起伏,是一篇進行語言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好課文。由于時空距離大,學生對抗美援朝時代景景缺乏認識,加上句式復雜,因而對理解課文內(nèi)含的豐富感情,難分難舍的送別情景,中朝人民鮮血凝成的友誼,難于引起情感共鳴。因此,運用一般的講讀法,效果不好。黃艷碧教師根據(jù)敘事抒情的散文的特點,采用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即從整體入手,引導學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人物之間的聯(lián)系后,即以體會語言的意義和情味的方法,使學生在語言訓練的過程中,始終處于情感曲線起伏跌宕,心靈不斷得到凈化的情感內(nèi)化狀態(tài),收到教學上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自然滲透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黃老師在教學上的主導作用,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詞、句、段的基礎(chǔ)上,多讀、善讀、帶著感情讀,反復體會語句的意義和情味,做到披文以入情。教師注意以讀激情、以情激情,誘發(fā)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但情感目標的實現(xiàn)又建筑在認知目標的實現(xiàn)的基礎(chǔ)上,使知與情相互滲透,互為因果,構(gòu)成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體,共同為完成文道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
服務(wù)。
黃老師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感知全文,認識親人指誰?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接著便抓住文中句式和重點詞、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場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鮮人民為志愿軍舍生忘死,雪中送打糕、智救偵察員、上山挖野菜付出巨大犧牲的動人情景,扣動學生心弦,接著移情入文,進行感情朗讀指導,并配合采用導語
撥動情思、設(shè)疑觸動情思、范讀誘發(fā)情思、幻燈、錄音創(chuàng)設(shè)情思、品味詞句激發(fā)情思等情思結(jié)合讀議結(jié)合的方法,使學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體會朝鮮人民的偉大情懷,對朝鮮人民付出血的代價締結(jié)中朝友誼引起心靈上的震撼,從而使知與情,理解與情感在聯(lián)系中,不斷加深,不斷升華,引起情感上的和諧共振,水到渠成地感知課文的中心思想,又受到生動、深刻的國際主義教育。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都得到了強化。
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的和諧統(tǒng)一,知情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是完成雙基教學任務(wù),實現(xiàn)文道統(tǒng)一,滲透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徑,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zhì)和思維素質(zhì),也有利于學生審美情思和道德感的升華。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之五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之五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16個詞語的意思,并能用唯一、深情厚誼造句。
3.知道反問句有加強語氣的作用,能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感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初讀課文,學會供、唯、謠、噩、耗5個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歸于盡、代價等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背第二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我們都已經(jīng)知道了抗美援朝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中國人民志愿軍幫助朝鮮人民三年抗戰(zhàn),五年建設(shè),1958年,他們要回國了,朝鮮人民依依不舍,紛紛前來送行,他們握著志愿軍的手,激動的淚水不往地流:志愿軍握著朝鮮人民的手,干言萬語涌上心頭,他們發(fā)出深情地呼喊:親人,再見了!再見了,親人!(板書:再見了,親人)(齊讀課題)
這篇課文是著名作家魏巍寫的。
問:親人,再見了與再見,親人有什么區(qū)別呢?等課上完了咱們再來討論、解答。
二、自讀課文,完成作業(yè)。
1.把這篇課文分為兩大段,想一想為什么要這樣分。
2.學會五個生字:供、唯、謠、噩、耗。
3.說說這幾個詞的意思:雪中送炭、唯、同歸于盡、代價。
三、檢查討論作業(yè)。
第1題:課文按主要敘事和主要抒情分為兩段,第大段三個自然段的結(jié)構(gòu)形式差不多。分段的依據(jù)是自然段歸并法。
第2題:提供多音字,讀g6ng;謠(yo)隨口唱出的沒有伴奏的歌:噩耗(ho),親近或敬愛的人死亡的消息,
第3題:釋文見資料拾闕部分。具體檢查步驟為:在哪里出現(xiàn)(讀一讀帶有這個詞語的句子),字、詞典上是怎么說的,課文中的具體意思。(這4個詞語為第一大段的重點詞語,通過4個詞語的檢查討論.使學生了解這3個自然段的內(nèi)容。)。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五、指讀、齊讀、試背第二自然段,指導背誦的方法按結(jié)構(gòu)線索記憶:請求回憶安慰。
六、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4。
2、看拼音寫詞語。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采用舉一反三法學習第大段,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學會3個生字跺、萊、挎;知道反問句有加強語氣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
課題是再見了,親人,那么,親人指誰呢?課文寫到了哪些親人?(板書:志愿軍、大娘、小金花、大嫂)、
二、舉學第一自然段。
1.指讀(讀出親切、勸慰和感謝的語氣)。
2.梳理,給這一自然段分為3個層次。并說說每個層次各對大娘說了什么。(第一層中勸,勸大娘停住送別的腳步,勸大娘別擔心,我們不會忘記朝鮮媽媽;第二層是憶,回憶大娘為志愿軍做的事,具體說了兩件事,送打糕昏倒路旁;救傷員,失去孫子:第三層是頌,贊頌大娘的情誼比山高比海深。)
3.理解。
(1)這一自然段有一個詞語雪中送炭,詞面我們都知道是下雪的時候送來了炭。那么在這一段中,雪炭送分別指什么?(雪:供應(yīng)困難、空著肚子三天三夜;炭:打糕,更重要的鼓勵、關(guān)懷與愛:送:帶、頂、冒、穿、送)(板書送打糕昏倒路旁)
(2)這一自然段還有一個詞語,唯一。為什么用唯一這個詞?(兒子、兒媳和家里的其他人都戰(zhàn)死了,只剩下這么一個親人)。大娘為什么為救傷員而不顧自己唯一的親人?(板書:救傷員,失去孫子)
4、感受反問句的作用。
這位老大娘是志愿軍的親屬嗎?可是為了志愿軍戰(zhàn)士,她卻付出了這樣大的代價,在大娘的心中,志愿軍戰(zhàn)士不是親人卻一一勝似親人。志愿軍戰(zhàn)士在心里深情地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是不會忘記的。課文是這樣說的嗎?(對比: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會忘記?(板書:比山高,比海深)
三、齊讀第二自然段.
1.自讀。比較與第自然段在結(jié)構(gòu)上有何相同,在話別對象上有何不同,該用怎樣的朗讀語氣(親切、關(guān)懷、鼓勵的語氣)。
2.你能根據(jù)第一自然段的板書,補上這一自然段的板書嗎?
3.根掘板書,說一說這一段的內(nèi)容。
(提要:小金花為救偵察員老王,不顧生命危險,失去媽媽沒有落淚,和志愿軍分別的今天卻落淚了,她把志愿軍看作是比媽媽還親的親人,即不是親人卻一一勝似親人。)
4.小結(jié)本段寫法:勸憶頌。
四、放手自讀第三自然段。
1.補充板書。
2.指導朗讀:用關(guān)切、敬重的語氣。
3.檢查3個生字:跺、萊、挎。
五、依據(jù)板書,總結(jié)升華,知道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
附:板書
再見了,親人
送打糕昏倒路旁比山高
大娘
志愿軍救傷員失去孫孫比海深
金花救老王失去媽媽剛強流淚
大嫂挖野菜失去雙腳代價
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永垂不朽
六、作業(yè)。閱讀第3自然段,做以下作業(yè):
1.選擇加點字正確的注音,打。
深情厚誼(yly)挎著籃子(kuāku)
血泊(p6b6)嫌(xinyn)架著(jiji)
2.將第三自然段劃分為3層。
3.按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分別用6個字概括事例:
上山去挖野菜()()。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第二段,進一步感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能用唯、深情厚誼造句:能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教學過程
一、如果說前面3個自然段主要是敘事的話,那么接下來的3個自然段是什么?抒情。如果說前面3個自然段是在車站與朝鮮親人話別,那么后面這3個自然段的抒情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列車上。
二、借助配樂(火車啟動,緩慢離站),教師引讀: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了血的代價,志愿軍為朝鮮人民的抗美救國流血犧牲,在朝鮮的三千里江山,有多少優(yōu)秀中華兒女鮮血灑落,黃繼光、邱少云,其中也有包括我們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的大兒子毛岸英烈士。因此,在志愿軍眼里,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在朝鮮人民眼里志愿軍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列車徐徐出站,中朝入民依依惜別。隔著鴨綠江,從心底里高聲呼喚(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列車隆隆向前,戰(zhàn)士們還在訴說著自己的;心愿(列車呀,請開得慢一點兒,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jīng)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列車越駛越遠,戰(zhàn)士們從心底發(fā)出呼喚(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三、討論:為什么課題再見了放前?(突出特定的難以忘懷的場面)
四、分角色或輪讀全文。
五、作業(yè)。
1.將文中有關(guān)的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2.用唯一、雪中送炭造句。
再見了,親人
教學內(nèi)容: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第九冊9課
知識、能力教學目標:1、自學生字、新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思想教育要點:教育學生通過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從具體內(nèi)容中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的偉大友誼;體會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
教法選擇:引導、自學、議論
教、學具準備:反映抗美援朝的文字資料,音樂磁帶,投影片。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
1950年,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把戰(zhàn)火引向中國邊境。中國人民響應(yīng)毛澤東主席發(fā)出的抗美援朝、保家為國的號召,派出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和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打敗了美帝國主義。1958年,最后一批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士離開朝鮮,中朝兩國軍民依依惜別。這激動人心的情景,通過作者的描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二、講解課文,重點探究。
讓學生選自己喜歡的方式匯報讀懂得內(nèi)容。
1、通過查找資料,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
2、通過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3、通過反復有感情的朗讀,了解志愿軍與朝鮮大娘之間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
板書:洗補衣服幾夜沒合眼
送打糕雪中送炭
救傷員失去唯一親人
4、通過表演的方式匯報小金花母女倆救志愿軍偵察員的情景,讓其他學生做導演,評價表演的情況。
相機板書:救偵察員失去媽媽
5、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匯報大嫂為志愿軍戰(zhàn)士挖野菜而失去雙腿的情景。
相機板書:挖野菜失去雙腿
6、通過配樂朗讀的方式匯報最后三自然段所展現(xiàn)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在車站上戀戀不舍的情景。
三、交流質(zhì)疑。
1、小金花為什么在自己的媽媽犧牲時不哭,而在志愿軍戰(zhàn)士就要離開的時候會哭呢?
2、再見了,親人是誰說的?
3、想想朝鮮人民在分別的時候會說些什么?
四、布置作業(yè)
1、搜集志愿軍英雄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聽。
2、將朝鮮人民可能會說的話寫下來。
第二課時
一、領(lǐng)悟?qū)懛?/p>
1、選取典型,以點帶面。
大娘老年
大嫂中年
小金花兒童
2、抒情敘事,相互交織
情感線索,一脈相連
二、延伸拓展,開故事會。
課外搜集的關(guān)于志愿軍英雄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如:羅盛教、黃繼光、邱少云、楊思根等。
三、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
2、課下請閱讀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
板書設(shè)計:9、再見了,親人
朝鮮人民
大娘
送別中國人民志愿軍
小金花
大嫂
中朝情誼深
9《再見了,親人》
9《再見了,親人》
一、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二、學習準備
課前可布置學生搜集有關(guān)抗美援朝的資料。
三、學時安排
2學時。第一學時學習第一部分;第二學時學習二、三及四部分。
四、學習過程
第一學時
1、介紹抗美援朝戰(zhàn)爭(1950年6月25日,美帝國主義唆使南朝鮮李承晚集團進攻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9月15日又糾集15個國家的雇傭軍,打著聯(lián)合國的旗號,在朝鮮仁川登陸,不顧中國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戰(zhàn)火引向中國的邊境,轟炸中國的安東(今丹東)等地。中國人民響應(yīng)毛澤東同志發(fā)出的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號召,組織中國人民志愿軍,由彭德懷出任志愿軍總司令。于10月25日開赴朝鮮前線和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抗擊美國侵略軍。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擊下,美帝國主義連遭失敗,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鮮停戰(zhàn)協(xié)議上簽字。中國人民志愿軍遵照黨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鮮回國。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審題,提問題。(這話是誰說的?再見了,親人這句話既可理解為志愿軍對朝鮮大娘、小金花、大嫂說的話,又可理解為朝鮮人民為志愿軍送行時說的話。在什么地方說的?怎么說的?為什么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要互稱親人呢?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但勝似親人的?)
3、同座相互檢查課文朗讀情況,要求正確、流利;
4、聽兩組(4人)讀課文,評價讀的情況,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鎖、暫、糕、阻、誼、搗、謠、偵、混、吵、耗、嫂的讀音);
5、自學第一部分。
⑴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大娘為志愿軍做的三件事。(一是幾夜沒合眼給志愿軍洗補衣服。二是在一次阻擊戰(zhàn)中,冒著炮火給志愿軍送打糕,回去時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敵機轟炸時,為了救護在他家里休養(yǎng)的志愿軍傷員,失去了唯一的小孫孫。)
⑵結(jié)合課文說說雪中送炭是誰在什么情況下送去什么?(朝鮮大娘在志愿軍戰(zhàn)士戰(zhàn)斗了三天三夜,已經(jīng)餓到極點的情況下,冒著炮火穿過硝煙,給戰(zhàn)士送打糕吃??偨Y(jié)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別人最困難、最需要幫助時給予幫助。)體會唯一的含義。(隱含著大娘付出的代價是多大呀。)
⑶這篇課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摯強烈;同時又是以志愿軍對送別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寫的,語言十分親切感人。朗讀時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調(diào):對大娘,應(yīng)該怎么讀?(如對長輩慈母,應(yīng)懷著敬重的情感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還要讀好祈使句、疑問句、感嘆句、反問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別的腳步吧!(祈使句,懇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讀出懇求的語氣,讀時句尾聲調(diào)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嗎?(疑問)讀時句尾語調(diào)要上升,要帶上關(guān)切的感情。讀感嘆句時,句尾語調(diào)先上升后下降,這真是雪中送炭呀!讀反問句時應(yīng)注意重音,你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意,我們怎么能忘記?應(yīng)把怎么能讀得重一些,表達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讀的基礎(chǔ)上背誦。
6、質(zhì)疑。
第二學時
1、背誦第一部分。
2、聽寫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3、學習第二、三部分。
⑴回憶學習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大娘為志愿軍做的三件事;②結(jié)合課文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讀;④背誦。
⑵自學。用自己的話說說小金花、大嫂為志愿軍做了些什么?結(jié)合課文重點理解同歸于盡、噩耗、代價等詞語。
⑶分組交流、討論。
⑷大組交流、討論。
4、學習第四部分。體會親人親愛的土地的含義。(朝鮮人民關(guān)心愛護志愿軍,甚至為他們獻出生命,所以稱為親人。為什么叫親愛的土地?因為在朝鮮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經(jīng)并肩戰(zhàn)斗。這片土地上,不僅灑下了朝鮮人民的鮮血,而且灑下了志愿軍的鮮血,所以叫親愛的土地。正因為中朝人民的戰(zhàn)斗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所以說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5、體會前三段開頭和結(jié)尾的寫法。
(1)畫出課文前三個自然段開頭和結(jié)尾寫法相似的句子。
(2)開頭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小金花,再給我們唱個《搗米謠》吧!大嫂,請回去吧!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關(guān)心體貼之情都盡在這一聲聲的懇求中了。
(3)這三段的末尾是: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意,我們怎么能忘懷?可是今天,跟志愿軍叔叔分別的今天,你怎么落淚了呢?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4)先將反問句轉(zhuǎn)換成陳述句,體會二者在表達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問句表達的情感比陳述句更強烈。)
(5)反復朗讀體會這兩種句式在表達情感上的作用。(對金花,如對下輩女兒,應(yīng)懷著親切的情感朗讀;對大嫂,如對同輩親屬,應(yīng)懷著關(guān)切的情感朗讀。)
(6)前三自然段開頭都是祈使句,表示懇求,體現(xiàn)了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關(guān)心、體貼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問句,表達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強烈的感情。這樣的表達避免了平鋪直敘,將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6、以《夢中見到阿媽妮》或《小金花來到我們中間》為題,寫一篇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