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4-22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相信很多老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堂上同學們能夠積極的與自己互動。為此老師就需要在上課前準備好教案,以此來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上課才能夠為同學講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識。那你有沒有為了一個問題而去做過一份教案呢?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噩耗、剛強、雪中送炭、同歸于盡、深情厚誼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錄使自己感動的詞句。
3.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教育。
4.領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體會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友誼。
教學難點:理解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教育。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開展讀書活動,了解志愿軍抗美援朝,英勇犧牲的戰(zhàn)斗故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激發(fā)興趣
1.每個同學都在愛的海洋里成長,最關心你、與你最親的人是誰?他們是怎樣關心你的?這些有血緣關系、關系親密、給了你無限幫助的人,我們都稱之為親人。
2.我們中國人民與鄰國的朝鮮人民跨越國界,并無血緣關系,可是當年,我們的志愿軍戰(zhàn)士卻把朝鮮人民稱為至親至愛的親人,分別時情真意切地說再見了,親人,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一起學習魏巍寫的《再見了,親人》。(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學生簡介時代背景,教師作適當補充。
二、初讀感知大意
1.提出初讀要求:
(1)請大家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詞及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思考:課文中親人指誰,想想他們的哪些事感動了你?
2.學生初讀課文,教師巡視,適時指導。
3.反饋、交流
三、品讀感悟親情
1.是什么使不是親人的兩國人卻比親人還親呢?帶著這個問題學習最使你感動的故事,劃出讓你特別感動的內容,抓住詞句說說體會,并把自己的體會用朗讀表達出來。
2.學生交流,抓重點詞句感情親情:
(一)志愿軍與大娘之情:
A.引導學生抓住帶著、頂著、冒著、穿過等詞語,想象當時這樣做的危險和艱難,從而體會大娘為志愿軍不顧生命危險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這個成語來體會,志愿軍當時的困境及困境會給他們帶來的后果,從而進一步體會大娘想志愿軍所想,急志愿軍所急,為他們而將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質。
C.感情朗讀:朝鮮大娘愿意為志愿軍付出生命,給了志愿軍及時的幫助,她把志愿軍看成比自己還要重要的人,能不算親人嗎?讀出你的感動吧!
D.引導學生抓住惟一、丟、背等詞來體會,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談談惟一的親人對大娘意味著什么,接著體會大娘這一丟丟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從而理解大娘對志愿軍的感情勝過親人。
E.感情朗讀:朝鮮大娘為救志愿軍不顧最親最愛的小孫孫,這能不算親人嗎?
(二)志愿軍與小金花之情:
A.引導學生抓住把腳一跺、嘴角抽動兩下、狠狠地說等詞句體會小金花內心失去媽媽的悲痛。
B.感情朗讀,演讀。
C.媽媽犧牲不落淚,可跟志愿軍告別卻哭成淚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讀句子。
(2)朗讀體會反問句的表達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軍與大嫂之情:
可抓住三個挖來理解它們的不同背景,再想像這三個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從而理解大嫂不顧生命危險為戰(zhàn)士們挖野菜的可貴品質,感人至深。
四、抒情贊頌親人
1.前來送行的人只有三個嗎?課文為什么只寫這三個人呢?
2.這三個人代表著千千萬萬的朝鮮人民。光她們三個就為志愿軍戰(zhàn)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當年的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了多少代價,怎么不令人感動呢?說出你們的感動,說出心中的贊揚,最好能合適地選用反問句。
第二課時
一、有感情地朗讀第1-3自然段
二、課內鏈接課外,仿寫段落
1.為了志愿軍,朝鮮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國籍,不顧惜自己的身體,不顧惜親人的生命。她們?yōu)槭裁茨転橹驹杠姼冻鲞@樣高的代價呢?能結合課文內容談談嗎?
2.你還知道哪些有關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故事?
3.讀《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片斷(節(jié)選志愿軍戰(zhàn)士感人的故事),讀后談感想。
4.師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別的時候,朝鮮人民會說些什么?
三、學習最后三個自然段
1.戰(zhàn)士即將啟程,列車就要開動,兩國人民捧著一顆顆赤誠的心向最親最愛的人告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三個自然段,體會怎樣才能讀出這份感情。(學生個人練習朗讀)
2.指名朗讀,學生評讀。
3.創(chuàng)設情境引讀。
(1)師:戰(zhàn)士們登上了列車,望著這些可敬可愛的親人,望著這片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志愿軍從心底里發(fā)出了喊聲――生: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2)師:列車開始啟動,緊緊拉著的手松開了,列車前行,親人向后退去。戰(zhàn)士們多想再看他們一眼呀!于是,他們只好請求隆隆前進的列車――生:列車呀,請開得慢一點,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師:然而,列車飛快地向前駛去,親人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戰(zhàn)士們只好揮手,大聲呼喊著――生: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4)告別的情景感人至深,現(xiàn)在你就是志愿軍戰(zhàn)士中的一位,讓我們一起深情地向朝鮮親人揮手告別――生齊讀4-6自然段。
四、小結
列車開走了,然而中朝兩國人民的心永遠連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說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人民之間結成的深厚友誼將永遠留在朝鮮人民子子孫孫的心中。
五、布置作業(yè)
1.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2.推薦閱讀《誰是最可愛的人》。
精選閱讀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作為一小學位老師,我們要讓同學們聽得懂我們所講的內容。為此老師就需要在上課前準備好教案,以此來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讓同學聽的快樂,老師自己也講的輕松。那么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應該怎樣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再見了,親人》一課節(jié)選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紀實文學《依依惜別的深情》。今天呢,小編就為大家推薦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希望能幫到大家哦~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教育。
2、領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體會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感情的作用。
教學重點
領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體會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感情的作用。
教學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教育。
2、領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體會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感情的作用。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課題
1.我們每個同學都是在愛的海洋里成長,誰能說說最關心你、與你最親的人是誰?他們是怎樣關心愛護你的?
2.出示圖片,志愿軍赴朝鮮圖
同學們,嘹亮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在響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抗擊美國侵略者,在戰(zhàn)斗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出示圖片,火車站分別圖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軍勝利返回祖國的前一刻,千萬朝鮮人民噙著淚花前來送行,志愿軍們也含淚告別,大家都深情地說著這樣一句話──出示課題圖片,板書課題:再見了親人(不打標點)
3.讀課題
①指名讀課題:再見了親人
②加標點(板書:,)再讀:再見了,親人
③體會:哪一句的感情更強烈些?(齊讀)
4.提問:
①”親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見了,親人”這句話是誰對誰說的?
板書:志愿軍
③課文中的“親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書:朝鮮人民
④他們是親人嗎?不是。板書:不是親人
T:可是……(出示課題:再見了,親人)
二、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1.詩配樂朗誦,激起學生學習積極性。
那是一個現(xiàn)在看來非常久遠的年代……有一天,戰(zhàn)火燒到了鴨綠江邊,
年輕的人們拿起了槍奔赴戰(zhàn)場,只為能有寧靜的生活,無情的戰(zhàn)爭讓人們倒下,但沒有人退縮,哪怕是偉人的兒子……平靜的生活又回到了我們身邊,但14萬年輕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邊……
2.同學們課前也查找了相關的資料,對這段歷史,你們還了解到些什么?(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是什么讓不是親人的人卻比親人還親呢?帶著這個問題學習最使你感動的小故事,選擇你喜歡的讀書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讓你感動?為什么?能用朗讀來表達你的情感嗎?可以和同桌或學習小組的同學交流討論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
2.學生自學,討論。
3.匯報交流。
出示人物圖片
你最喜歡哪個小故事?(點擊人物圖片)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為什么?你能讀讀嗎?初讀課文,
五、評讀課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親人”具體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歡的線條勾劃)你最想交流的是哪個故事?
根據(jù)學生的順序,來安排三個故事的教學順序。
1.重點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書中為什么說是“雪中送炭”呢?為什么這樣比喻?(因為大娘想戰(zhàn)士之所想,急戰(zhàn)士之所急,若不是他們比親人還親,能冒著硝煙冒著炮火雪中送炭嗎?)
②戰(zhàn)斗異常激烈,戰(zhàn)士們已經幾天幾夜沒合眼了,這時,大娘……(導讀,盡情讓學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語句)
③”救助傷員,失去孫孫”這一部分,你讀懂了什么?從哪個詞體會出來?(唯一)指導學生飽含深情的讀。
小孫孫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墒菫榱司戎驹杠姡竽飬s失去了他。這種情誼豈止是親人,這真是(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啊!)生讀。
④“您說,這比山好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誰能把這個反問句換個說法?哪種說法好些?為什么?(這句話是多么的親切,又是多么的熱烈?。。?/p>
八年來,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愛給了志愿軍,難怪志愿軍們舍不得讓大娘拖著疲憊的身體送了他們一程又一程,于是他們懇切地對大娘說──(學生齊讀)“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志愿軍對朝鮮的關心體貼都盡在這一聲聲懇求之中了。
過渡:還有哪個故事讓你感動呢?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學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詞句。
六、小結
1.我們在與朝鮮親人告別時,回憶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往事,這一件件一樁樁令人感動的事,無不凝聚著朝鮮人民對我們的深情厚誼,所以我們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對于他們,你還有哪些感興趣的或不明白的問題?(學生交流)
2.師生共同解決提出的問題。
3.對于比較復雜的問題留到下節(jié)課解決。
第二課時
一、賞讀課文,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
1.仔細默讀課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個人的故事都催人淚下,凝聚著他們對我們的深厚情誼。那是不是朝鮮人民就只是這三個人有這樣感人的事呢?(那為什么只寫這三個人的事呢?(因為要寫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記下,只能選擇重點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寫全體,這是一種經常用得到的選材組材方法,你們以后寫一次活動,寫景就可以用這種方法)
2.快讀課文想想這三個故事在表達上共同的特點?(開頭親切稱呼親人,中間回憶感人事情,結尾贊頌雙方的深情厚意。)
二、精讀課文最后三段,體會文章感情的升華
1.在這片土地上,不僅居住著許許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樣的親人,而且還滲透著我們與親人們并肩戰(zhàn)斗而灑下的鮮血,還留下了許許多多我們共同浴血奮戰(zhàn)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淚下的事情,無不凝聚著朝鮮人民對我們的深情厚誼。而另一個個讓人泣不成聲的故事,更讓我們看到了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一片赤誠。(投影:英雄圖)
2.但此時此刻,列車的汽笛長鳴,車輪已經啟動。這是一個激動人心,充滿留戀之情的場面,兩國人民是在捧著一顆顆赤誠的心向最親最愛的人告別呀!同學們,讓我們一起飽含深情地讀讀這三段吧?。R讀)
3.師引讀(投影句子)
戰(zhàn)士們登上回國的列車,望著這些可敬可愛的人,望著這片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志愿軍從心底里喊了聲──投影第一句。
汽笛響了,列車徐徐開動了,戰(zhàn)士們多鄉(xiāng)再看親人們一眼啊!于是,他們只好請求隆隆前進的列車──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車飛快地向前駛去,親人們離戰(zhàn)士們越來越遠了。他們只好揮動手,大聲喊著──投影第三句。
4.小結:他們的確不是有血緣關系的親人,可他們是比親人還親的人吶!
板書:(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他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他們之間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這是人世間最崇高、最珍貴的友誼。戰(zhàn)爭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我們彼此的心中切有一個共同的愿望──愿中朝兩國友誼永存?。ò鍟?/p>
三、回顧全文,歸納總結
1.作者魏巍以志愿軍戰(zhàn)士的口吻,生動的記述了中朝兩國軍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頌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文章的寫作方式回顧。
四、課外拓展
1.關于抗美援朝的資料。
2.關于作者魏巍的作品:《誰是最可愛的人》《東方》。
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抒情散文:
深情厚誼敘事
鮮血凝成抒情
第二人稱
中國人民志愿軍――朝鮮人民
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通過讀課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能說出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學重點:讀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教學難點:感受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導入
齊讀課題,說說課文中誰稱誰為親人?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為什么稱他們?yōu)橛H人呢?帶著問題聽老師范讀課文,讀后讓學生說說初步感知的情況。
(二)檢查預習
1.介紹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
2.讀本課的生字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自讀、指名讀、齊讀、兩人賽讀)
3.學生互相提示易讀錯、易寫錯的字
暫時:zn友誼:y血泊:pō搗和謠的字形
4.解釋不懂的詞
打糕:朝鮮人民喜歡吃的一種食物,用糯米做成,與我國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親人或敬愛的人死亡的消息。
搗米謠:朝鮮人民搗米時唱的一種歌謠。
雪中送炭:比喻在別人急需的時候給以幫助。
(三)通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讀課文,給文章分段。
2.提問:為什么朝鮮人民和志愿軍互稱親人?說說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2.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
教學過程:
課前兩分鐘,用多媒體播放配有當年抗美援朝畫面的《志愿軍戰(zhàn)歌》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1950年10月25日,志愿軍就是唱著同學們剛聽到的雄壯的《志愿軍戰(zhàn)歌》出國參戰(zhàn)的,今年剛好是志愿軍赴朝參戰(zhàn)52周年。他們回國時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感人情景仿佛歷歷在目。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與志愿軍老戰(zhàn)士一起追憶那動人的告別場面,去聽一聽離別時他們對朝鮮親人都說了些什么?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二)讀書思考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幾位親人?志愿軍回憶了哪些往事?
板書:大娘縫補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點學習第一自然段,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學后兩自然段。
1.默讀思考: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說明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學生邊讀邊思考邊畫批)
2.然后交流,教師點撥。
板書:幾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孫孫
犧牲媽媽
失去雙腿
3.這些事情為什么讓志愿軍難以忘懷呢?從這些事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默讀3分鐘后,學生在小組里討論。抓住幾夜沒合眼、冒著炮火、唯一、同歸于盡、噩耗、代價等詞語體會。
點撥:雪中送炭是誰在什么情況下送去什么?
小結:是在別人最困難、最需要幫助時給與幫助。體會大娘確實像慈母一樣,關心幫助志愿軍,想志愿軍所想,急志愿軍所急,這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體會2、3自然段。同時加強感情朗讀的指導。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注意指導。體會這三個自然段的開頭和結尾在表達上的特點。(個人讀、師生對讀等形式)
(1)朗讀時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調:對大娘如對長輩慈母,應懷著敬重的情感朗讀;對金花,如對下輩女兒,應懷著親切的情感朗讀;對大嫂,如對同輩親屬,應懷著關切的情感朗讀。
(2)學生自己選讀喜歡的段落,并試著背一背。
(四)飽含激情學習第二部分(以讀代講)
列車將要載著志愿軍回到祖國,此時此刻,志愿軍會說些什么?(齊讀第二部分)
五年級語文下冊《再見了,親人》教案
五年級語文下冊《再見了,親人》教案
教材分析:
《再見了,親人》是冀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是以情感熏陶為主,領悟作者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本文是一篇敘事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凝煉,是一篇訓練學生語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訓練學生朗讀的好教材。課文以親人為主線,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官兵離開朝鮮時在車站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教學理念:
新課程、新理念正逐步走進校園,走進師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圍繞教學目標,引領學生以言語為憑借,進行有深度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領悟文字隱含的豐富情感,使文本語言轉化為學生心靈中有活力的生命元素,使他們如臨其境,如見其人。通過整體把握,細讀理解,品詞琢句,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生活積累和閱讀經驗對文本中的情感因素進行挖掘和解讀,通過朗讀促進學生語言和情感的同構共生,讓他們深深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戰(zhàn)士那比山高比海深、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教學目標:
1、通過批注、朗讀,理解課文的內容,理解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
人民之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2、結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義,并能抓住重點詞語及句子,想象畫面,有感情朗讀課文。
3、學習文章通過典型事例、多種句式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學習課文用典型事例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友誼。
難點: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課前搜集抗美援朝時期的英雄資料,并進行整
理。
教學過程:
一、整體入手,感知親情
1、播放《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師:這節(jié)課讓我們繼續(xù)隨著這
首雄壯的旋律再次走進那依依惜別的場景,同志愿軍戰(zhàn)士一起把千般不舍、萬般留戀化作一聲深情地呼喚──“再見了,親人!”(師板書課題)
2、回顧“親人”的定義,初步感知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為什么還親切地稱為“親人”呢?
3、回顧課文內容,同時教師隨機板書
二、細析事例,感受親情
1、出示自讀提示:
快速默讀課文,勾畫出最令你感動的詞句,結合自身實際,進行簡單批注,體會志愿軍戰(zhàn)士和朝鮮人民之間深厚的情誼。
2、學生自學課文,用心品讀
3、全班交流,感受親情:
(學生個人的感覺、體驗、理解各不相同,在交流過程中,允許學生各抒己見,交流內容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可以交流“大嫂”一段,也可以交流“大娘”、“小金花”一段,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
預設點:
(一)“志愿軍與大娘”之情:
(1)句子一:“記得五次戰(zhàn)役的時候,由于敵機的封鎖,……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導學生抓住“帶著”、“頂著”、“冒著”、“穿過”等詞語,想象當時這樣做的危險和艱難,感悟大娘為救志愿軍戰(zhàn)士奮不顧身、無私偉大的品格。
B.抓住“雪中送炭”這個成語來體會,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語的含義,接著聯(lián)系句子具體談談這個成語“雪”、“炭”分別指什么,教師進一步引導大娘不僅為我們送來了打糕,還為我們送來了什么?從而進一步體會大娘想志愿軍之所想,急志愿軍之所急,將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質。
C.感情朗讀:朝鮮大娘愿意為志愿軍付出生命,給了志愿軍及時的幫助,她把志愿軍看成比自己還要重要的人,能不算“親人”嗎?讀出你的感動吧!
(2)句子二:“我們還記得,我們的一個傷員在您家里休養(yǎng)……您為了我們失去了惟一的親人?!?/p>
A.引導學生抓住“惟一”、“丟”、“背”等詞來體會,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談談“惟一的親人”對大娘意味著什么,接著體會大娘丟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從而理解大娘對志愿軍的感情勝過親人。
B.感情朗讀:朝鮮大娘為救志愿軍不顧最親最愛的小孫孫,這能不算“親人”嗎?
(3)句子三:“為了幫我們洗補衣服,………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p>
引導學生在《燭光里的媽媽》音樂伴奏下,放飛思緒想象這八年的相處經歷中,大娘都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情:
當志愿軍餓了,大娘--------
當志愿軍渴了,大娘--------
當志愿軍衣服臟了,大娘--------
當志愿軍受傷了,大娘--------
當志愿軍想家了,大娘--------
(4)“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
A.請學生改成陳述句。
B.比較兩句話,哪句更能體現(xiàn)志愿軍戰(zhàn)士和朝鮮人民的深情?體會反問句在表達情感上的作用。)
師總結:八年來,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愛給了志愿軍,難怪志愿軍們舍不得讓大娘拖著疲憊的身體送了他們一程又一程,于是他們懇切地對大娘說──“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志愿軍對朝鮮的關心體貼都盡在這一聲聲懇求之中了。
過渡:還有哪個故事讓你感動呢?
(二)“志愿軍與小金花”之情:
(1)句子:你回來以后,焦急地等待著媽媽,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剛強呀!可是今天,跟志愿軍叔叔分別的今天,你怎么落淚了呢?
采訪“媽媽犧牲不落淚”,可“跟志愿軍告別卻哭成淚人”,你感受到什么?
師:如今志愿軍叔叔要與他們分別了,這個可憐的孩子緊緊地抱著志愿軍痛哭流淚,讓我們一起勸勸這個孩子吧!學生深情朗讀。
(三)“志愿軍與大嫂”之情:
(1)句子:我們清楚地記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傷好以后,您只能靠著雙拐走路了。
抓住三個“挖”來理解它們的不同背景,再想像這三個“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從而理解大嫂不顧生命危險為戰(zhàn)士們挖野菜的可貴品質,感人至深。
師引讀:今天大嫂是一瘸一拐來的,是背著孩子來的,她沿著崎嶇的山路送了一程又一程,這就是我們的大嫂,這就是我們的親人,帶著你對大嫂的感激之情、崇敬之情朗讀課文。
師:觀察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他們?yōu)橹驹杠姂?zhàn)士付出了血的代價,我們說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之間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他們的情誼比山高、比海深,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同時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作為一小學位老師,我們要讓同學們聽得懂我們所講的內容。為了不消耗上課時間,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讓同學們很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你們知道那些比較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方案嗎?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一
在當今的教育改革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已成為大家的共識。這課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為主線,力圖在互評互議、發(fā)散練說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努力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語言感悟能力上做些有益的嘗試,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班有不少男孩子對歷史、軍事知識非常感興趣。課前學生收集了大量資料,有朝鮮戰(zhàn)爭的起因、雙方力量對比,有五次戰(zhàn)役的經過,還有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的英雄事跡。學生通過查閱書籍、網(wǎng)上下載,較好地做到了課內外結合。上課一開始由學生自己介紹時代背景,他們的積極性很高,體驗到了收集、整理資料的樂趣。
同學們在預習時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問題,其中比較集中的是:為什么中朝人民的友誼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志愿軍戰(zhàn)士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我們就帶著問題學習課文第一段。
課上充分練習朗讀,采用各種形式的讀。評議時,不光簡單地對朗讀技巧進行評議,更要引導學生評議同學的朗讀是否體現(xiàn)了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從上課情況看,這樣做的效果非常好。比如:一個同學說:"我覺得‘這真是雪中送炭呀!’讀得太平淡了。‘戰(zhàn)士們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大娘帶著全村婦女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打糕。這真是雪中送炭呀!’應該這樣讀……"教師適時點撥:大娘送來的僅僅是食物嗎?引導學生體會到大娘還送來了精神鼓勵和戰(zhàn)勝敵人的決心,生的希望。又比如:一個同學發(fā)言:"’當您再回去搶救小孫孫的時候,房子已經炸平了?!@句讀得好。這句中間雖然是逗號,但是他停頓時間長,讓我們好像親眼目睹了那慘烈的一幕。"列車離開的段落,采用引讀,效果也特別好。事實證明,學生讀不好的地方,正是他們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也是需要評一評議一議的地方。這樣上課是學生自主地學,屏棄了教師的串講串問。
小組合作學習是提高學生參與度,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效形式。把第二、三自然段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學習,在時間上給予保障,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
設計發(fā)散訓練。既然是話別,應該是雙方的,但是,課文只寫了志愿軍的話,此時此刻,朝鮮人民會說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聽了志愿軍的話,會說些什么呢?以小組為單位,任選身份,練說,派代表匯報。
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各組代表思維活躍,發(fā)言積極,有一定水平。這項訓練既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也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為學生后面理解文章中心做了鋪墊,可謂一舉多得。
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互評互議,發(fā)揮小組討論的作用,仿照課文練說,提高語文能力,是本課的特點,效果較好。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二
《再見了,親人》一課節(jié)選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紀實文學《依依惜別的深情》。文章以道別語“再見了,親人”做為題目,可見全文是以寫離情別意為主,表達了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誼。本課的重難點在于引導學生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領悟文章表達上的特點。在教學本節(jié)課的時候恰逢學校來聽推門課,為了不要第二次上,我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
一、整體入手,感知情感
教學開始,我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是親人(有血緣關系的人叫親人),并把這解釋寫在了題目的下方。在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后直接進入課文的學習。題目中的親人指的是誰?為什么稱他們?yōu)橛H人?
二、從典型事例入手
課文寫了他們的那些事?讓學生從文中找到他們?yōu)橹驹杠姂?zhàn)士做的事。學生在尋找事例的過程中不但了解到志愿軍戰(zhàn)士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大娘為了志愿軍失去了唯一的下孫孫、小金花為了志愿軍失去了媽媽、大嫂為了志愿軍失去了雙腿)而且對課文內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三、創(chuàng)設情境,品讀詞句
課文語句樸實,可蘊含的情感深厚。為了讓學生能進一步的體會志愿軍與朝鮮人民那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課堂上我說:“在座的同學們,你們就是即將離開朝鮮的志愿軍戰(zhàn)士,你該如何與朝鮮的親人們話別?哪位是穿過大娘洗的衣服的戰(zhàn)士?那位是吃了大娘冒著硝煙送到戰(zhàn)場上來的打糕的戰(zhàn)士?哪位是小金花和媽媽救出的老王?誰是吃了大嫂挖的野菜的戰(zhàn)士?……”這一系列的問題一出,多數(shù)學生被我?guī)У搅苏n文中,他們都努力地把自己的情感通過自己的朗讀體現(xiàn)出來。
四、再創(chuàng)情境,升華情感
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是文章情感的升華,為了讓學生的情感也得到升華,也把我的課堂推向**,我有創(chuàng)設了另一個情境:我讓班上兩個組扮志愿軍戰(zhàn)士的角色,兩個組扮朝鮮人民的角色,讓他們進行話別。
整節(jié)課,我已經把學生帶入了我預設的課堂之中,學生也融入到文本中。
高興之余,靜下來想一想,存在這有不足指出,在課堂中有時沒有充分的體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三
《再見了,親人》字里行間,始終洋溢著贊美、感激的情感,表現(xiàn)了“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這一國際主義精神的主題。如何憑借的情感因素,對學生滲透情感教育呢?嘗試如下:
教學伊始,讓學生通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問題,使之感知情感。
1、從題目入手。讓學生質疑:‘親人’指誰?是誰的‘親人’?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題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學生了解“親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類的朝鮮人民。志愿軍所以稱她們?yōu)橛H人,是因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戰(zhàn)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題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見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種何日復相聚的惜別之情。從而使學生感知情感的傾向。
2、從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寫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讓學生知道文章通過“送打糕”、“救傷員”、“救偵察員”、“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來贊揚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情誼。讓學生在感知材料的過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從整體上了解課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提出的總目標之一。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動態(tài)過程,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四
在本課教學中,我特別注意讓學生去收集資料,目的是促進課內外結合,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利用資料的能力。
在教學本課第三自然段,講到大嫂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而失去了雙腿時,我引導:你們能從大嫂的舉止中體會到什么呢?大部分學生都依據(jù)課文中的中心談體會,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那比山還高,比海海深的情誼。但有查閱課外資料的同學就在此時很好地利用了課外資料。有一位學生站起來就說:“陳老師,我查過資料知道,象大嫂這樣的朝鮮人民,還有很多,比如著名的‘志愿軍媽媽’柳梅,在嚴寒的冬天,敲開冰層,在冰冷的水中,為志愿軍洗了七百多件衣服;還有一個叫韓xx的姑娘,家里住著四個傷員,敵人的炮彈擊中了她的家,她先后把四個傷員背了出來,最后才背出她弟弟,可她的弟弟已被烈火燒死了?!边€有一位同學當場補充了一則名為《路標》的感人故事。多好的材料??!我非常高興,當即表揚了他們,并且馬上作出總結:“文中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其實代表得就是千千萬萬的朝鮮人民,他們?yōu)榱酥驹杠姂?zhàn)士,為了朝鮮的解放事業(yè),都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這樣的查閱,使學生更加深刻理解了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血的代價。
教學至此,還是不夠的,我接著引導:難道志愿軍叔叔都沒有作出犧牲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不但引用了書上的例子,還大量引用了課外資料;有一位學生說:“有,八年來,志愿軍叔叔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有戰(zhàn)斗,就有流血,就有犧牲。課文中提到志愿軍叔叔空著肚子在陣地與敵人拼了三天三夜;偵察員老王被抓;還有文中提到的那位傷員;還有文中說志愿軍叔叔吃的是野菜?!边€有一位學生馬上引用了課外資料:“老師,我上網(wǎng)查了資料,知道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共犧牲了十四萬人,其中還有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還有著名的上甘嶺戰(zhàn)役,志愿軍叔叔在坑道里堅持戰(zhàn)斗了二十三天。著名的戰(zhàn)斗英雄,邱少云被烈火活活燒死;羅盛教為救朝鮮兒童奮不顧身;黃繼光用自己的胸口堵住了敵人的槍口……”
課外查閱多好?。∥以诩又啵偨Y道:“是??!在兩年零七個月的戰(zhàn)爭中,一共有兩百多萬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奔赴朝鮮戰(zhàn)場,36萬人把熱血灑在了朝鮮三千里江山。所以說,中朝兩國人民的情誼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是鮮血凝成的?!边@樣,學生對課文中的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有了很深的感悟。
課前不但要給孩子充分的自學、查閱時間,教給孩子正確的查閱方法,在課堂上還要恰如其分地創(chuàng)設情境。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把學生帶入了情境。使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得到升華。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說的那樣:“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能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培養(yǎng)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五年級語文下冊《再見了,親人》生字表人教版
五年級語文下冊《再見了,親人》生字表人教版
《再見了,親人》生字【妮】
讀音:nī
巧記:“女”人擦去泥水(尼)。
字義:女孩子
組詞:妮子小妮兒
造字:形聲法
造句:
筆順:左邊橫畫右端不出頭;“尸”撇宜長,“匕”撇不出頭。
字歌:有個小妮子坐在水泥地說話呢喃語害羞人忸怩
2《再見了,親人》生字【役】
讀音:yì
巧記:二人(彳)握“殳”,參加戰(zhàn)爭。
字義:①戰(zhàn)事②指需要出勞力的事③兵役
組詞:①戰(zhàn)役②勞役徭役③現(xiàn)役
造字:會意法
造句:在這次戰(zhàn)役中,戰(zhàn)士們表現(xiàn)得非常英勇。
筆順:左窄右寬。右上“”無鉤,下部橫撇、捺伸展。
字歌:雙人服役早投彈成績高過河水沒膝支邊建設好
3《再見了,親人》生字【硝】
讀音:xiāo
巧記:破掉右邊(石),消除左邊(肖)。
字義:硝石,無色或白色晶體,成分是硝酸鉀或硝酸鈉,可制肥料或炸藥
組詞:硝石
造字:形聲法
造句:硝石可以用來制炸藥。
筆順:左右大致等寬?!靶ぁ鄙厦尕Q正,點、撇呼應。
字歌:用手把物捎削皮要用刀口把哨兒吹礦物有芒硝
4《再見了,親人》生字【炭】
讀音:tàn
巧記:“山”下一堆“灰”。
字義:①木炭,把木材和空氣隔絕$加高熱燒成的黑色燃料②煤
組詞:①雪中送炭②挖炭
造字:形聲法
造句:解放軍的到來對受災群眾來說無異于雪中送炭。
筆順:上窄下寬。“灰”的橫略向上傾斜,撇捺宜舒展。
5《再見了,親人》生字【誼】
讀音:yì
巧記:談(讠)吐合“宜”。
字義:交情
組詞:友誼情誼深情厚誼
造字:形聲法
造句:同學之間的友誼是最純真的。
筆順:左窄右寬。左部“讠”注意折要頓筆。
6《再見了,親人》生字【噩】
讀音:è
巧記:“王”家有四“口”,隔壁不相見。
字義:可怕而驚人的
組詞:噩夢噩耗噩運噩兆
造字:會意法
造句:我被噩夢驚醒后,便難以入睡了。
筆順:“王”上橫短,下橫略長,中橫最長,四個“口”略小。
7《再見了,親人》生字【謠】
讀音:yáo
巧記:藺相如出言(讠)緊逼秦王用手(爫)擊“缶”。
字義:①歌謠,隨口唱出、沒有伴奏的韻語②謠言,憑空捏造的話
組詞:①歌謠童謠民謠②謠言謠傳造謠
造字:形聲法
造句: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聽信謠言。
筆順:左窄右寬。右部宜緊湊。
字歌:出言唱歌謠送客把手搖兩人服徭役遠走路途遙
8《再見了,親人》生字【耗】
讀音:hào
巧記:耒字捺變點(耒),“毛”字在右邊。
字義:①音信,消息②減損,消費
組詞:①噩耗②耗損耗資
造字:形聲法
造句:過度看電視耗損精神,不利于健康。
筆順:左部豎宜長;右部豎彎鉤宜伸展。
9《再見了,親人》生字【跺】
讀音:duò
巧記:先跑(?)后躲(朵)。
字義:頓足,提起腳來用力踏
組詞:跺腳
造字:形聲法
造句:他邊跺腳,邊懊悔不迭。
筆順:左小右大?!?”布白均勻;“朵”上收下放。
字歌:側身能閃躲用足把腳跺用刀來剁肉用土壘垛子
10《再見了,親人》生字【嫂】
讀音:sǎo
巧記:“女”子攙扶一老“叟”。
字義:①稱呼年紀跟自己差不多的已婚婦女②哥哥的妻子
組詞:①王嫂張大嫂②二嫂嫂子
造字:形聲法
造句:鄰居王嫂是個熱心腸的人。
筆順:“叟”上下對正,“”上寬下窄,“又”捺伸展。
字歌:狂風冷颼颼江上船一艘大嫂船里坐找物用手搜
11《再見了,親人》生字【挎】
讀音:kuà
巧記:提手(扌)也自“夸”。
字義:①胳膊彎起來掛著東西②把東西掛在肩頭上或掛在腰里
組詞:①挎著挎包
造字:形聲法
造句:她挎著籃子上山采野菜。
筆順:右部“大”捺畫伸展,“虧”兩橫宜短。
字歌:水沖土壩垮抬足大步跨胯骨前有月挎包用手拿
12《再見了,親人》生字【籃】
讀音:lán
巧記:竹()下坐個小“監(jiān)”工,家家買菜離不了。
字義:用藤、竹、柳條等編的盛東西的器具,上面有提梁
組詞:菜籃花籃竹籃
造字:形聲法
造句:奶奶提著菜籃去買菜。
筆順:上扁下長?!懊蟆钡南聶M稍長,托住上部。
字歌:監(jiān)字很能變有草是藍天水大易泛濫竹條編花籃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案
每一位任課老師,為了能夠給學生給一個最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就必須編寫一份較為完整的教案,這樣有利于我們準確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難點。從而在課堂上與學生更好的交流,你們有沒有寫過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再見了,親人》選自隨軍戰(zhàn)地記者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書。課文敘述了1958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最后一批官兵離朝回國時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時的情景,回憶了與朝鮮人民難以忘懷的往事,表達了志愿軍與朝鮮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情誼。今天呢,小編就為大家推薦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案,希望能幫到大家哦~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通過讀課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能說出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學重點:讀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教學難點:感受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導入
齊讀課題,說說課文中誰稱誰為“親人”?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為什么稱他們?yōu)橛H人呢?帶著問題聽老師范讀課文,讀后讓學生說說初步感知的情況。
(二)檢查預習
1.介紹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
2.讀本課的生字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自讀、指名讀、齊讀、兩人賽讀)
3.學生互相提示易讀錯、易寫錯的字
暫時:zàn
友誼:yì
血泊:pō
“搗”和“謠”的字形
4.解釋不懂的詞
打糕:朝鮮人民喜歡吃的一種食物,用糯米做成,與我國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親人或敬愛的人死亡的消息。
搗米謠:朝鮮人民搗米時唱的一種歌謠。
雪中送炭:比喻在別人急需的時候給以幫助。
(三)通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讀課文,給文章分段。
2.提問:為什么朝鮮人民和志愿軍互稱“親人”?說說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2.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
教學過程:
課前兩分鐘,用多媒體播放配有當年抗美援朝畫面的《志愿軍戰(zhàn)歌》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1950年10月25日,志愿軍就是唱著同學們剛聽到的雄壯的《志愿軍戰(zhàn)歌》出國參戰(zhàn)的,今年剛好是志愿軍赴朝參戰(zhàn)52周年。他們回國時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感人情景仿佛歷歷在目。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與志愿軍老戰(zhàn)士一起追憶那動人的告別場面,去聽一聽離別時他們對朝鮮親人都說了些什么?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二)讀書思考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幾位親人?志愿軍回憶了哪些往事?
板書:大娘縫補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點學習第一自然段,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學后兩自然段。
1.默讀思考: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說明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學生邊讀邊思考邊畫批)
2.然后交流,教師點撥。
板書:幾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孫孫
犧牲媽媽
失去雙腿
3.這些事情為什么讓志愿軍難以忘懷呢?從這些事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人名教師,我們要給學生一個優(yōu)質的課堂。要根據(jù)班級同學的具體情況編寫教案。對教學過程進行預測和推演,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你們知道那些比較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方案嗎?請您閱讀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再見了,親人》一課節(jié)選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紀實文學《依依惜別的深情》。今天呢,小編就為大家推薦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希望能幫到大家哦~
《再見了,親人》一課節(jié)選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紀實文學《依依惜別的深情》。文章以道別語“再見了,親人”做為題目,可見全文是以寫離情別意為主,表達了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誼。本課的重難點在于引導學生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領悟文章表達上的特點。在教學本節(jié)課的時候恰逢學校來聽推門課,為了不要第二次上,我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
一、整體入手,感知情感
教學開始,我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是親人(有血緣關系的人叫親人),并把這解釋寫在了題目的下方。在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后直接進入課文的學習。題目中的親人指的是誰?為什么稱他們?yōu)橛H人?
二、從典型事例入手
課文寫了他們的那些事?讓學生從文中找到他們?yōu)橹驹杠姂?zhàn)士做的事。學生在尋找事例的過程中不但了解到志愿軍戰(zhàn)士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大娘為了志愿軍失去了唯一的下孫孫、小金花為了志愿軍失去了媽媽、大嫂為了志愿軍失去了雙腿)而且對課文內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三、創(chuàng)設情境,品讀詞句
課文語句樸實,可蘊含的情感深厚。為了讓學生能進一步的體會志愿軍與朝鮮人民那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課堂上我說:“在座的同學們,你們就是即將離開朝鮮的志愿軍戰(zhàn)士,你該如何與朝鮮的親人們話別?哪位是穿過大娘洗的衣服的戰(zhàn)士?那位是吃了大娘冒著硝煙送到戰(zhàn)場上來的打糕的戰(zhàn)士?哪位是小金花和媽媽救出的老王?誰是吃了大嫂挖的野菜的戰(zhàn)士?……”這一系列的問題一出,多數(shù)學生被我?guī)У搅苏n文中,他們都努力地把自己的情感通過自己的朗讀體現(xiàn)出來。
四、再創(chuàng)情境,升華情感
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是文章情感的升華,為了讓學生的情感也得到升華,也把我的課堂推向**,我有創(chuàng)設了另一個情境:我讓班上兩個組扮志愿軍戰(zhàn)士的角色,兩個組扮朝鮮人民的角色,讓他們進行話別。
整節(jié)課,我已經把學生帶入了我預設的課堂之中,學生也融入到文本中。
高興之余,靜下來想一想,存在這有不足指出,在課堂中有時沒有充分的體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
[語文教案]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語文教案]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通過讀課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能說出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學重點:讀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教學難點:感受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導入
齊讀課題,說說課文中誰稱誰為親人?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為什么稱他們?yōu)橛H人呢?帶著問題聽老師范讀課文,讀后讓學生說說初步感知的情況。
(二)檢查預習
1.介紹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
2.讀本課的生字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自讀、指名讀、齊讀、兩人賽讀)
3.學生互相提示易讀錯、易寫錯的字
暫時:zn
友誼:y
血泊:pō
搗和謠的字形
4.解釋不懂的詞
打糕:朝鮮人民喜歡吃的一種食物,用糯米做成,與我國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親人或敬愛的人死亡的消息。
搗米謠:朝鮮人民搗米時唱的一種歌謠。
雪中送炭:比喻在別人急需的時候給以幫助。
(三)通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讀課文,給文章分段。
2.提問:為什么朝鮮人民和志愿軍互稱親人?說說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2.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
教學過程:
課前兩分鐘,用多媒體播放配有當年抗美援朝畫面的《志愿軍戰(zhàn)歌》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1950年10月25日,志愿軍就是唱著同學們剛聽到的雄壯的《志愿軍戰(zhàn)歌》出國參戰(zhàn)的,今年剛好是志愿軍赴朝參戰(zhàn)52周年。他們回國時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感人情景仿佛歷歷在目。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與志愿軍老戰(zhàn)士一起追憶那動人的告別場面,去聽一聽離別時他們對朝鮮親人都說了些什么?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二)讀書思考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幾位親人?志愿軍回憶了哪些往事?
板書:大娘縫補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點學習第一自然段,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學后兩自然段。
1.默讀思考: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說明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學生邊讀邊思考邊畫批)
2.然后交流,教師點撥。
板書:幾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孫孫
犧牲媽媽
失去雙腿
3.這些事情為什么讓志愿軍難以忘懷呢?從這些事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默讀3分鐘后,學生在小組里討論。抓住幾夜沒合眼、冒著炮火、唯一、同歸于盡、噩耗、代價等詞語體會。
點撥:雪中送炭是誰在什么情況下送去什么?
小結:是在別人最困難、最需要幫助時給與幫助。體會大娘確實像慈母一樣,關心幫助志愿軍,想志愿軍所想,急志愿軍所急,這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體會2、3自然段。同時加強感情朗讀的指導。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注意指導。體會這三個自然段的開頭和結尾在表達上的特點。(個人讀、師生對讀等形式)
(1)朗讀時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調:對大娘如對長輩慈母,應懷著敬重的情感朗讀;對金花,如對下輩女兒,應懷著親切的情感朗讀;對大嫂,如對同輩親屬,應懷著關切的情感朗讀。
(2)學生自己選讀喜歡的段落,并試著背一背。
(四)飽含激情學習第二部分(以讀代講)
列車將要載著志愿軍回到祖國,此時此刻,志愿軍會說些什么?(齊讀第二部分)
再讀課題,齊讀,指名讀。
附: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之五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之五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16個詞語的意思,并能用唯一、深情厚誼造句。
3.知道反問句有加強語氣的作用,能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感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初讀課文,學會供、唯、謠、噩、耗5個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歸于盡、代價等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背第二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我們都已經知道了抗美援朝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中國人民志愿軍幫助朝鮮人民三年抗戰(zhàn),五年建設,1958年,他們要回國了,朝鮮人民依依不舍,紛紛前來送行,他們握著志愿軍的手,激動的淚水不往地流:志愿軍握著朝鮮人民的手,干言萬語涌上心頭,他們發(fā)出深情地呼喊:親人,再見了!再見了,親人!(板書:再見了,親人)(齊讀課題)
這篇課文是著名作家魏巍寫的。
問:親人,再見了與再見,親人有什么區(qū)別呢?等課上完了咱們再來討論、解答。
二、自讀課文,完成作業(yè)。
1.把這篇課文分為兩大段,想一想為什么要這樣分。
2.學會五個生字:供、唯、謠、噩、耗。
3.說說這幾個詞的意思:雪中送炭、唯、同歸于盡、代價。
三、檢查討論作業(yè)。
第1題:課文按主要敘事和主要抒情分為兩段,第大段三個自然段的結構形式差不多。分段的依據(jù)是自然段歸并法。
第2題:提供多音字,讀g6ng;謠(yo)隨口唱出的沒有伴奏的歌:噩耗(ho),親近或敬愛的人死亡的消息,
第3題:釋文見資料拾闕部分。具體檢查步驟為:在哪里出現(xiàn)(讀一讀帶有這個詞語的句子),字、詞典上是怎么說的,課文中的具體意思。(這4個詞語為第一大段的重點詞語,通過4個詞語的檢查討論.使學生了解這3個自然段的內容。)。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五、指讀、齊讀、試背第二自然段,指導背誦的方法按結構線索記憶:請求回憶安慰。
六、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4。
2、看拼音寫詞語。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采用舉一反三法學習第大段,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學會3個生字跺、萊、挎;知道反問句有加強語氣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
課題是再見了,親人,那么,親人指誰呢?課文寫到了哪些親人?(板書:志愿軍、大娘、小金花、大嫂)、
二、舉學第一自然段。
1.指讀(讀出親切、勸慰和感謝的語氣)。
2.梳理,給這一自然段分為3個層次。并說說每個層次各對大娘說了什么。(第一層中勸,勸大娘停住送別的腳步,勸大娘別擔心,我們不會忘記朝鮮媽媽;第二層是憶,回憶大娘為志愿軍做的事,具體說了兩件事,送打糕昏倒路旁;救傷員,失去孫子:第三層是頌,贊頌大娘的情誼比山高比海深。)
3.理解。
(1)這一自然段有一個詞語雪中送炭,詞面我們都知道是下雪的時候送來了炭。那么在這一段中,雪炭送分別指什么?(雪:供應困難、空著肚子三天三夜;炭:打糕,更重要的鼓勵、關懷與愛:送:帶、頂、冒、穿、送)(板書送打糕昏倒路旁)
(2)這一自然段還有一個詞語,唯一。為什么用唯一這個詞?(兒子、兒媳和家里的其他人都戰(zhàn)死了,只剩下這么一個親人)。大娘為什么為救傷員而不顧自己唯一的親人?(板書:救傷員,失去孫子)
4、感受反問句的作用。
這位老大娘是志愿軍的親屬嗎?可是為了志愿軍戰(zhàn)士,她卻付出了這樣大的代價,在大娘的心中,志愿軍戰(zhàn)士不是親人卻一一勝似親人。志愿軍戰(zhàn)士在心里深情地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是不會忘記的。課文是這樣說的嗎?(對比: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會忘記?(板書:比山高,比海深)
三、齊讀第二自然段.
1.自讀。比較與第自然段在結構上有何相同,在話別對象上有何不同,該用怎樣的朗讀語氣(親切、關懷、鼓勵的語氣)。
2.你能根據(jù)第一自然段的板書,補上這一自然段的板書嗎?
3.根掘板書,說一說這一段的內容。
(提要:小金花為救偵察員老王,不顧生命危險,失去媽媽沒有落淚,和志愿軍分別的今天卻落淚了,她把志愿軍看作是比媽媽還親的親人,即不是親人卻一一勝似親人。)
4.小結本段寫法:勸憶頌。
四、放手自讀第三自然段。
1.補充板書。
2.指導朗讀:用關切、敬重的語氣。
3.檢查3個生字:跺、萊、挎。
五、依據(jù)板書,總結升華,知道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
附:板書
再見了,親人
送打糕昏倒路旁比山高
大娘
志愿軍救傷員失去孫孫比海深
金花救老王失去媽媽剛強流淚
大嫂挖野菜失去雙腳代價
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永垂不朽
六、作業(yè)。閱讀第3自然段,做以下作業(yè):
1.選擇加點字正確的注音,打。
深情厚誼(yly)挎著籃子(kuāku)
血泊(p6b6)嫌(xinyn)架著(jiji)
2.將第三自然段劃分為3層。
3.按起因、經過、結果分別用6個字概括事例:
上山去挖野菜()()。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第二段,進一步感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能用唯、深情厚誼造句:能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教學過程
一、如果說前面3個自然段主要是敘事的話,那么接下來的3個自然段是什么?抒情。如果說前面3個自然段是在車站與朝鮮親人話別,那么后面這3個自然段的抒情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列車上。
二、借助配樂(火車啟動,緩慢離站),教師引讀: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了血的代價,志愿軍為朝鮮人民的抗美救國流血犧牲,在朝鮮的三千里江山,有多少優(yōu)秀中華兒女鮮血灑落,黃繼光、邱少云,其中也有包括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大兒子毛岸英烈士。因此,在志愿軍眼里,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在朝鮮人民眼里志愿軍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列車徐徐出站,中朝入民依依惜別。隔著鴨綠江,從心底里高聲呼喚(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列車隆隆向前,戰(zhàn)士們還在訴說著自己的;心愿(列車呀,請開得慢一點兒,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列車越駛越遠,戰(zhàn)士們從心底發(fā)出呼喚(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三、討論:為什么課題再見了放前?(突出特定的難以忘懷的場面)
四、分角色或輪讀全文。
五、作業(yè)。
1.將文中有關的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2.用唯一、雪中送炭造句。
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說課設計
《再見了,親人》這篇精讀課文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今天呢,小編就為大家推薦五年級上冊《再見了,親人》說課設計,希望能幫到大家哦~
一、說教材
課文《再見了,親人》是魯教版教材五年制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八組的一篇講讀課文。本組的編排主題是“他們讓我感動”。課文為我們講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讓我們在閱讀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體會那令人震撼的情。
《再見了,親人》是本組第一篇課文,這篇精讀課文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是一篇浸透了中朝兩國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為線索貫穿全文。的編寫意圖:一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二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表達思想感情的。
根據(jù)以上教材特點和本班學生實際,我從三個方面確定了教學目標:
(1)認知方面:學會十個生字,能夠正確讀寫生學組成的詞語。
(2)技能方面: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3)情感方面:體會課文重點此舉對表達情感的作用,領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
這一教學目標,把基礎性目標與發(fā)展性目標有機融合,既體現(xiàn)詞句訓練,且理論依據(jù)又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再補充。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生對內容中體會思想才初步接觸,所以選用“從課文內容中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為重點。但體會作者在課文中是選取哪些材料,是怎樣來表達中心思想的,學生是陌生和困難的,故此,“體會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則被定為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
為完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幫助學生真正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薄缎抡n程標準》指出:要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應以讀為本。以讀為本是語文學習的自身規(guī)律。在精讀教學中,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朗讀的機會和情景,使朗讀和理解密切結合,相互促進。問導法、暗示法、創(chuàng)設情景法,引導學生領會文章內涵。
三、說學法:
根據(jù)上述教法,我采用相應的學法是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皩W生是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這是當前教學改革的主導思想,它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的觀點,因而在課堂中,我采用學生“讀——思——議——練”,教師適時點撥的教學方法進行學習。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再見了,親人》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四、教學程序
(一)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
首先播放《志愿軍進行曲》讓學生在“雄赳赳,氣昂昂”的樂曲中感受志愿軍戰(zhàn)士的豪邁之氣,并請學生介紹課前通過查閱書籍、網(wǎng)上下載收集的本課資料,讓學生感知時代,親近文章內容,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后,我提出問題:“課文為我們講述了哪些親人?”以此來引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就得通讀全文,了解課文大義。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著力體現(xiàn)自主與探究式學習,增強學生讀書的目的性。
(三)、精講細讀,體會感情。
我先讓學生默讀第一段,邊讀邊思邊劃使你最感動的句子。以大娘送打糕之事為例。教師緊緊圍繞“雪中送炭”聯(lián)系上下文,逐個分析“雪”“送”“炭”在文中分別指什么?請學生聯(lián)系實際體會志愿軍處境艱難,大娘冒著生命危險來送打糕。再反復朗讀這件事!
再讓學生說說還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動。教師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唯一的親人”,體會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再理解不同句子表達效果的強烈比較。學生通過分析、理解,反復朗讀感受,體會到了大娘對志愿軍的情誼。
然后采用學習第1自然段的學法,引導學生學習第2、3自然段,而且要掌握學習方法,然后由“扶”到“放”,四人小組討論學習課文這一部分。因為這兩段寫志愿軍同小金花、大嫂告別的情景,寫法與第1自然段相同,其內容順序可概括為“請求——回憶——贊頌”。根據(jù)這個內容順序,讓學生自學課文,引導學生進行分層訓練。落實新課程標準“尊重學生學習中的獨特感受”的要求。先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再讓學生學會運用,從而使其明白親人的內心世界。
(四)以讀激情概括中心
《再見了,親人》一文的語言充滿感情,作者在陳述的語氣中較多的運用了祈使句、感嘆句的句式表達贊美、感激、關切、崇敬等感情內容。上課時,要指導學生朗讀重點句、重點片段,讀中悟、悟中讀,以多次反復的朗讀激發(fā)他們的感情。
五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
不是親人大娘
勝似親人小金花
大嫂
這一板書的設計,內容精當簡約,布局合理,美觀大方,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能體現(xiàn)文章的中心寓意,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然,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也留下了許多遺憾。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提高。還請各位專家、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不勝感激!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2
課前準備
了解抗美援朝戰(zhàn)爭,搜集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之間發(fā)生的故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引入,激發(fā)探究興趣
1.出示題目:親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緣關系的,關系親密的人)誰是我們的親人?
2.課文中的親人指誰?(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鮮人民)這句話離別的話是誰說的?
3.介紹時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浩浩蕩蕩地踏過鴨綠江,開赴朝鮮,和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zhàn),抵抗美帝國主義者的侵略。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中朝兩國人民終于打敗了美國侵略軍。1958年10月撤離朝鮮。在漫長的八年中,在血與火的戰(zhàn)場上,我們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生死與共。當我們打敗了侵略者,當我們完成了歷史使命,當離別的日子終于不顧人們深重的感情而來臨時,志愿軍戰(zhàn)士深情地說──引讀課題:再見了,親人
4.課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與志愿軍戰(zhàn)士并沒有真正的血緣關系,那為什么把他們也稱為親人呢?──激發(fā)學生讀課文的興趣。
二、深入研讀,展示探究過程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哪些事例說明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1)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傷員,失去小孫孫。
(2)小金花,為救老王,媽媽與敵人同歸于盡。
(3)大嫂,為挖野菜,炸傷了腿。
2.走進情境,感受體驗。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親人一樣對待志愿軍戰(zhàn)士?劃出相關句子,抓住重點詞句體會。
①交流。學生說句子,自由談體會。
②重點出示:
◇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p>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寫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難和危險?大娘她們僅僅是為我們送來打糕嗎?還為我們送來了什么?(鼓勵、希望、信心)抓住動詞,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八年來,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想象一下,說說大娘還會為我們做哪些事?
也許大娘做的事還有更多更多,這一切,怎么不使我們感動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句。
③引讀:是啊,素不相識的大娘雖然不是我們的母親,但卻像母親一樣,甚至勝似母親。因此,在離別的一刻,我們志愿軍戰(zhàn)士動情地說──(生讀)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師引,大娘,您就是我們的親人,就是我們的母親!
(2)小組合作學習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動人的句子,抓住重點詞句體會。隨機理解詞語:同歸于盡、噩耗。
②重點指導:小金花的媽媽與敵人同歸于盡,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為什么沒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們傷心地痛哭起來,你卻把腳一跺,嘴角抽動著狠狠地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
失去媽媽的痛,對敵人的恨,這兩種情感是多么真切,對比又如此強烈。有感情地朗讀。
③引讀:剛強的小金花,在失去媽媽的一刻,她沒有哭,但當與志愿軍叔叔離別時,她卻哭了,她與志愿軍戰(zhàn)士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啊!所以,當志愿軍叔叔與小金花離別時,關心地說──(生讀)可是今天,跟志愿軍叔叔分別的今天,你怎么落淚了呢?
(3)小組合作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讀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動的句子,抓住重點詞句小組交流體會。
②重點交流,出示句子:您知道我們缺少蔬菜,就挎著籃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陣地去挖。
到前沿陣地上挖野菜,會有哪些危險?那大嫂為什么還要去挖呢?這說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③引讀:為了給戰(zhàn)士們挖蔬菜,大嫂卻為此付出了雙腿殘疾的代價,所以在志愿軍心目中,這位大嫂雖然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所以,在離別的一刻,戰(zhàn)士們滿懷真情地說──(生讀)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三、再讀課文,加深體驗
1.在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動你的是哪個人的事跡呢?有感情地讀一讀。
2.讀了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學生自由說。
3.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風一起渡過,八年的崢嶸歲月共同走過,血與肉凝成的深情厚誼怎能不感天動地?怎能不牽腸掛肚??!讓我們齊聲讀──再見了,親人!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領悟寫法
1.選擇你最感動的一個人物的事跡,有感情地朗讀。
2.學生分別讀不同的故事。
3.這三個自然段,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這三個自然段雖內容有別,但寫法相似,這三個朝鮮人民的代表人物都為志愿軍付出了數(shù)不清的日日夜夜、說不盡的關心幫助,付出了鮮血甚至生命這樣高的代價,他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每一段最后的一個反問句,都強烈地表達了我們對朝鮮親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讀再悟
1.可親可敬的朝鮮人民,為什么要像親人一樣對待我們志愿軍戰(zhàn)士呢?再讀課文,找出句子體會。
2.交流:
◇五次戰(zhàn)役的時候,由于敵機的封鎖,造成了暫時的供應困難。我們空著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
◇偵察員老王到敵占區(qū)去偵察,被敵人抓住了,關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個班的鬼子看守著。
◇1952年的春天,金達萊花開滿山野的時候,我們缺少野菜
這些描寫說明了什么?
3.志愿軍戰(zhàn)士踏上異國他鄉(xiāng),與朝鮮人民共同浴血奮戰(zhàn);朝鮮人民關心志愿軍戰(zhàn)士,軍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為了什么?(為了共同的敵人,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這就是愛國主義,這就是國際主義精神。)
四、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朗讀
1.當離別的抽泣聲與長鳴的汽笛交織在一起時,當我們從車窗伸出手、探出頭跟朝鮮親人再見時,當列車的轟鳴一聲緊似一聲時,你的心情是怎樣呢?請通過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讀來表現(xiàn)出你的心情。
2.指名讀──互評──齊讀。
3.讀了這幾自然段,你覺得當時的場景可以用哪幾個詞來形容?(難舍難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為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兩國人民生死相依,患難與共。所以說這種友誼是偉大的友誼,這種感情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五、總結全文,回歸整體
1.齊聲朗讀課文。
2.這篇課文是以志愿軍的口吻來說的,但是在依依惜別的時候,朝鮮人民肯定也有千言萬語要表達。想一想,朝鮮人民會說些什么?請選擇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們的口氣,寫一個片斷,題目也是《再見了親人》。
六、作業(yè)
1.背誦喜歡的段落。
2.摘錄使自己感動的句子。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語文教案-《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課時:第一課件(略)
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理解課文內容,精讀其中一段(按學生要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2、抓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進行表達的,在前三個自然段中選一段背下來。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教學重點:
1、領悟作者選擇典型材料表達中心的方法,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是偉大的。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學習做課堂學習的主人。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明確重點
1、復習導入:(結合前節(jié)課的板書)
上節(jié)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知道作者在千萬個送別的人群中,選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這三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勸慰(板書)她們不要難過,回憶(板書)她們與志原軍之間發(fā)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務
那么,通過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達文章的中心呢?這節(jié)課,我們圍繞這個重點,以讀為主,來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讀悟學法、理解重點
1、了解學生,確定精讀重點
(1)自由快速瀏覽前三個自然段,選擇自己最受感動的段落
(2)你最受感動的是哪段?(按多數(shù)意見)
2、精讀重點段
(1)提出要求:(屏幕顯示)
細讀這個自然段,畫出最使你感動的語句。并想一想,這些語句為什么使你感動?說明什么?
(2)學生自讀、自畫、思考
(3)讓學生談對受感動的語句的理解,并讀出受感動的語氣
(3)指名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體會思想感情。
(4)領悟學法:剛才我們怎樣理解這段內容?
3、學法遷移,自學另外兩個自然段
(1)按照剛才的學習思路,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讀懂其它兩段的內容。(學生自讀自悟,然后小組交流)
(2)質疑:通過剛才的學習、交流,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3)指名朗讀
(4)教師點撥:
同學們,讀了這些感人的故事,你知道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嗎?
4、以讀代講、讀中悟情。(讀最后三個自然段)
(1)引讀:
師:志愿軍和朝鮮人民共同戰(zhàn)斗生活了八年,此刻,他們坐在已經開動的回國的列車上,望著車窗外淚流滿面的親人,他們不得不揮揮手,做最后的告別--
生: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師:他們多么希望時間能停下來,多么希望列車能停下來,他們呼喚列車--
生:列車呀,你慢點開,讓我們再再停留片刻!
師:然而,列車越開越快了,離朝鮮的親人越來越遠了。他們只能在內心深處對親人們說--
生: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2)自由讀,想象場面,領悟情感
三、延深教材、深化中心
1、提供數(shù)據(jù)資料
(1)總結過渡:
同學們,這篇課文,作者站在志愿軍的角度,選擇了大娘、小金花、大嫂這三個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來表達中朝人民之間用鮮血凝成的友誼(板書)。讀了這篇課文,同學們一定能感受到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了血的代價。但是,同學們是否知道,在朝鮮戰(zhàn)場上,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了朝鮮的解放,也同樣付出了重大代價。下面,請同學們看一份資料。
(2)屏幕顯示:志愿軍烈士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3)談感想:看到這一串串的數(shù)字,你有什么感想?
2、提供圖片資料
(1)導語:在這千千萬萬個烈士中,有許多特等英雄。他們的英勇壯舉,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中朝兩國人民中間傳頌。請同學們看圖片資料。
(2)發(fā)圖片,每小組一份
(3)看英雄形象,讀英雄事跡,交流感受
四、自主練習、創(chuàng)造想象
1、導語:
當年,這些英雄的事跡,傳遍了朝鮮的三千里江山。小金花在送別為他們流血犧牲的志愿軍叔叔時,會是怎樣的心情,會想到什么?現(xiàn)在,我們生活在和平的環(huán)境里,學了這篇課文后,不想對當年的親人們說點什么嗎?
2、屏幕顯示練習題(學生可任選一題)
(1)請你以小金花的身份,仿照課文的寫法,對志愿軍叔叔說幾句話。(可選擇圖片中的人物和事例)
(2)現(xiàn)在,你想對志愿軍或朝鮮人民說點什么?(可選擇其中一個人物)
(3)在前三個自然段中選一段背下來。
3、學生自練,然后小組交流
4、典型匯報
五、課堂總結、布置作業(yè)
1、結合板書,總結寫法
2、征求學生對教師上本課的意見
3、作業(yè):把學習這篇課文的感想寫在日記中;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從課文內容中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的偉大友誼。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有關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相關文字、圖像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課題
1.我們每個同學都是在愛的海洋里成長,誰能說說最關心你、與你最親的人是誰?他們是怎樣關心愛護你的?
2.出示圖片,志愿軍赴朝鮮圖
同學們,嘹亮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在響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抗擊美國侵略者,在戰(zhàn)斗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出示圖片,火車站分別圖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軍勝利返回祖國的前一刻,千萬朝鮮人民噙著淚花前來送行,志愿軍們也含淚告別,大家都深情地說著這樣一句話──出示課題圖片,板書課題:再見了親人(不打標點)
3.讀課題
①指名讀課題:再見了親人
②加標點(板書:,)再讀:再見了,親人
③體會:哪一句的感情更強烈些?(齊讀)
4.提問:
①親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見了,親人這句話是誰對誰說的?
板書:志愿軍
③課文中的親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書:朝鮮人民
④他們是親人嗎?不是。板書:不是親人
T:可是(出示課題:再見了,親人)
二、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1.詩配樂朗誦,激起學生學習積極性。
那是一個現(xiàn)在看來非常久遠的年代有一天,戰(zhàn)火燒到了鴨綠江邊,
年輕的人們拿起了槍奔赴戰(zhàn)場,只為能有寧靜的生活,無情的戰(zhàn)爭讓人們倒下,但沒有人退縮,哪怕是偉人的兒子平靜的生活又回到了我們身邊,但14萬年輕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邊
2.同學們課前也查找了相關的資料,對這段歷史,你們還了解到些什么?(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是什么讓不是親人的人卻比親人還親呢?帶著這個問題學習最使你感動的小故事,選擇你喜歡的讀書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讓你感動?為什么?能用朗讀來表達你的情感嗎?可以和同桌或學習小組的同學交流討論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
2.學生自學,討論。
3.匯報交流。
出示人物圖片
你最喜歡哪個小故事?(點擊人物圖片)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為什么?你能讀讀嗎?初讀課文,
五、評讀課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親人具體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歡的線條勾劃)你最想交流的是哪個故事?
根據(jù)學生的順序,來安排三個故事的教學順序。
1.重點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書中為什么說是雪中送炭呢?為什么這樣比喻?(因為大娘想戰(zhàn)士之所想,急戰(zhàn)士之所急,若不是他們比親人還親,能冒著硝煙冒著炮火雪中送炭嗎?)
②戰(zhàn)斗異常激烈,戰(zhàn)士們已經幾天幾夜沒合眼了,這時,大娘(導讀,盡情讓學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語句)
③救助傷員,失去孫孫這一部分,你讀懂了什么?從哪個詞體會出來?(唯一)指導學生飽含深情的讀。
小孫孫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為了救志愿軍,大娘卻失去了他。這種情誼豈止是親人,這真是(比山還高比海還深?。。┥x。
④您說,這比山好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誰能把這個反問句換個說法?哪種說法好些?為什么?(這句話是多么的親切,又是多么的熱烈?。。?/p>
八年來,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愛給了志愿軍,難怪志愿軍們舍不得讓大娘拖著疲憊的身體送了他們一程又一程,于是他們懇切地對大娘說──(學生齊讀)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志愿軍對朝鮮的關心體貼都盡在這一聲聲懇求之中了。
過渡:還有哪個故事讓你感動呢?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學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詞句。
六、小結
1.我們在與朝鮮親人告別時,回憶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往事,這一件件一樁樁令人感動的事,無不凝聚著朝鮮人民對我們的深情厚誼,所以我們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對于他們,你還有哪些感興趣的或不明白的問題?(學生交流)
2.師生共同解決提出的問題。
3.對于比較復雜的問題留到下節(jié)課解決。
第二課時
一、賞讀課文,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
1.仔細默讀課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個人的故事都催人淚下,凝聚著他們對我們的深厚情誼。那是不是朝鮮人民就只是這三個人有這樣感人的事呢?(那為什么只寫這三個人的事呢?(因為要寫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記下,只能選擇重點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寫全體,這是一種經常用得到的選材組材方法,你們以后寫一次活動,寫景就可以用這種方法)
2.快讀課文想想這三個故事在表達上共同的特點?(開頭親切稱呼親人,中間回憶感人事情,結尾贊頌雙方的深情厚意。)
二、精讀課文最后三段,體會文章感情的升華
1.在這片土地上,不僅居住著許許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樣的親人,而且還滲透著我們與親人們并肩戰(zhàn)斗而灑下的鮮血,還留下了許許多多我們共同浴血奮戰(zhàn)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淚下的事情,無不凝聚著朝鮮人民對我們的深情厚誼。而另一個個讓人泣不成聲的故事,更讓我們看到了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一片赤誠。(投影:英雄圖)
2.但此時此刻,列車的汽笛長鳴,車輪已經啟動。這是一個激動人心,充滿留戀之情的場面,兩國人民是在捧著一顆顆赤誠的心向最親最愛的人告別呀!同學們,讓我們一起飽含深情地讀讀這三段吧!(齊讀)
3.師引讀(投影句子)
戰(zhàn)士們登上回國的列車,望著這些可敬可愛的人,望著這片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志愿軍從心底里喊了聲──投影第一句。
汽笛響了,列車徐徐開動了,戰(zhàn)士們多鄉(xiāng)再看親人們一眼啊!于是,他們只好請求隆隆前進的列車──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車飛快地向前駛去,親人們離戰(zhàn)士們越來越遠了。他們只好揮動手,大聲喊著──投影第三句。
4.小結:他們的確不是有血緣關系的親人,可他們是比親人還親的人吶!
板書:(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他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他們之間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這是人世間最崇高、最珍貴的友誼。戰(zhàn)爭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我們彼此的心中切有一個共同的愿望──愿中朝兩國友誼永存?。ò鍟?/p>
三、回顧全文,歸納總結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軍戰(zhàn)士的口吻,生動的記述了中朝兩國軍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頌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文章的寫作方式回顧。
四、課外拓展
1.關于抗美援朝的資料。
2.關于作者魏巍的作品:《誰是最可愛的人》《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