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一節(jié)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6第一節(jié)種子的萌發(fā)。
教案課件是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這對我們接下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有多少經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第一節(jié)種子的萌發(fā)”,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一節(jié)種子的萌發(fā)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闡明種子萌發(fā)的環(huán)境條件和自身條件。
過程與方法:1、運用對照實驗法設計完成對“種子萌發(fā)的環(huán)境條件”的探究,學會控制實驗條件,檢驗不同的環(huán)境因素對種子萌發(fā)的影響,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
2、嘗試用抽樣檢測的方法測定種子的發(fā)芽率。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參與種植、管理植物的活動,增強愛護植物的情感。
教學重點:種子萌發(fā)環(huán)境條件的探究實驗中設置對照實驗的訓練及實驗現象的分析。
教學難點:抽樣檢測時正確的取樣方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俗話說“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那么,農民為什么要在春天播種呢?
2、農民播種的種子都能萌發(fā)嗎?需要哪些條件?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探究種子萌發(fā)的環(huán)境條件
1、閱讀教材P90—P92《種子萌發(fā)的環(huán)境條件》,分組完成探究實驗:
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
制定實驗方案:
討論和完善方案;參照P92中1-6題進行修訂和完善。
預測實驗結果和實驗結論。
課下完成:實施實驗方案,觀察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
反思實驗得失。
2、拓展反思:
(1)種子萌發(fā)是否還需要其他環(huán)境條件?
(2)有人說光也是影響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你如何探究?
學習任務二:闡明種子萌發(fā)的自身條件
1、閱讀教材P92最后一文字,總結出種子萌發(fā)的自條件。
2、閱讀P93—P94《測定種子的發(fā)芽率》,各小組根據課本思考討論5個問題,并制定出你認為可行的方案。然后完成P94的“討論1和2”。
3、小組展示交流成果,代表描述如何測定種子的發(fā)芽率。
4、拓展反思
取三粒完整且具有生命力的玉米種子,甲切去了胚乳(只留下胚),乙切去了胚,丙不作處理,然后,將三粒種子種在適宜條件的土壤中,三粒種子的萌發(fā)狀況將會怎樣?
學習任務三:描述種子萌發(fā)的過程
1、觀看課件,種子萌發(fā)的過程,
2、展示自學成果,小組代表描述種子萌發(fā)的過程。
三、系統(tǒng)總結
四、嘗試應用:
1、某良種站想把一袋優(yōu)質玉米種子郵寄給遠方的農民朋友,為保證郵寄的種子質量,應注意哪些問題?
2、如果你到種子公司購買當年作物播種所需要的種子,你應當怎樣挑選種子呢?
五、診斷評價
1、早春播種以后,農民常用“地膜覆蓋”的方法促進出苗,其原因是
A保濕保溫,有利萌發(fā)B防止鳥類啄食種子
C種子的萌發(fā)需要避光D防止大風大雨侵襲
2、播種在水澇地的種子很難萌發(fā),這是因為缺少種子萌發(fā)所需要的
A水分B空氣C養(yǎng)料D溫度
3、玉米種子萌發(fā)出幼苗后,種子空癟的原因是胚乳里的營養(yǎng)物質()
A被胚根吸收掉B被胚吸收發(fā)育成幼苗
C轉移到幼苗的幼葉上D被土壤中的其他植物吸收
4、在測定種子的發(fā)芽率的實驗中,下下列列說法正確的是
A挑選粒大飽滿的種子為樣本
B為了避免浪費只需取3~5粒種子為測定樣本
C重復測定1~2次,取幾次的平均值作為測定結果
D為了使測定結果準確至少要取10000粒種子為樣本
5、小明在測定種子的發(fā)芽率時,共重復測定了三次,每次都是種下100粒,出芽的情況分別是95粒、90粒、94粒。那么該種子的發(fā)芽率為
A95%B90%C94%D93%
相關閱讀
第3單元第5章第一節(jié)植物種子的萌發(fā)
第3單元第5章綠色植物的一生
第一節(jié)植物種子的萌發(fā)
一、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1、描述種子的結構。
2、描述植物種子萌發(fā)的過程。
技能目標:
分析植物種子萌發(fā)需要的外界條件。
情感目標:
體驗一種常見植物的栽培過程。
二、教學重點:
重點:1、描述種子的結構。
2、探究種子萌發(fā)需要的外界條件。
難點:1、探究種子萌發(fā)需要的外界條件的活動。
2、描述種子萌發(fā)的過程。
三、教學準備:
1、準備浸軟的大豆(或蠶豆)種子和玉米種子。
2、FLASH:(1)植物種子的結構;(2)種子的萌發(fā)和幼苗的生長。
3、視頻文件:種子的萌發(fā)和幼苗的生長(3段)。
四、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第3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集體朗讀]: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很大的一類生物,對生物圈的存在和發(fā)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綠色植物通過自己的生命活動直接或間接地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對維持生物圈中氧和水等物質的循環(huán)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綠色植物分布廣泛,
通過朗讀了解第3單元的重點學習內容,并對綠色開花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有初步地認識。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第5章綠色植物的一生。
一、種子的結構
和人類生活的關系十分密切。
[講述]:地球上的綠色植物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它們在完成自己生命歷程的同時,又對其他生物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綠色植物的一生吧!
[播放視頻]:種子的萌發(fā)和幼苗的生長。種子在濕潤的土壤中萌發(fā),煥發(fā)出勃勃的生機。
[講述并提出問題]: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大多數是由種子萌發(fā)形成的。那么,一粒小小的種子萌發(fā)后為什么能發(fā)育成一株新的植物體?種子是怎樣萌發(fā)的?種子萌發(fā)時需要什么條件?本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
[觀察實驗]:大豆(或蠶豆)種子的結構。
分發(fā)給每張桌子兩位同學一粒浸軟的大豆種子和一粒玉米種子。
[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tài)。
[解剖]:解剖大豆種子,觀察種子的內部結構,結合書上插圖,說出各部分的名稱。
[想一想]:
1.大豆種子有哪些結構?
2.哪些結構與種子的萌發(fā)有關?
3.種子的重要部分是什么?
[播放視頻]:植物種子的結構。
[出示]:大豆種子的填圖,讓學生輪流說出其結構。
觀看種子發(fā)芽,感受生命的奇妙,同時提出問題:種子是怎樣萌發(fā)的?
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fā)探究的欲望。
分組觀察、實驗,對照書上插圖認識大豆種子的結構。之后,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4個思考題。
1.略。
2.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
3.種子的胚是最重要的部分,是新植物的幼體。
觀看,對大豆種子的結構與功能有全面的認識。
進一步鞏固,對胚的概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種子萌發(fā)需要的外界條件
[出示]:玉米種子的結構圖片。請學生觀察,并能找出大豆種子與玉米種子在結構上有什么異同?
[小結]:
大豆
種子
玉米
種子
相同點
都有種皮和胚
不同點
子葉兩片,子葉儲存營養(yǎng)物質
子葉一片,胚乳儲存營養(yǎng)物質
[播放視頻]:種子的萌發(fā)和幼苗的生長。
[提出問題]:你認為被埋在土壤中的種子什么時候才能發(fā)芽?
[探究]:種子萌發(fā)需要的外界條件。
[提出問題]:影響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有哪些?
[作出假設]:種子萌發(fā)需要水、空氣、和適宜的溫度。
[設計實驗]:每組選擇其中一個或多個條件進行實驗設計。
[推薦器材]:培養(yǎng)皿、吸水紙、標簽、清水、小麥種子。
[播放FLASH]: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
[實驗記錄]:連續(xù)進行實驗一周,每天定時觀察,并且記錄種子萌發(fā)的情況。
[得出結論]:種子萌發(fā)需要的外界條件是足夠的水、充足的空氣和適宜的溫度。
[討論]:水、空氣、溫度等外界條件對其他植物種子
念強化。
觀察后發(fā)現:玉米種子有胚乳,而大豆種子沒有。玉米種子有一片子葉,而大豆種子有兩片子葉。
各抒己見:雨水,溫暖,春天,空氣,土壤等。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設計出本小組的實驗方案,與全班同學交流。
初步學會設計對照實驗。
觀看,了解對照實驗的設計方法。
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準備好,實驗觀察在課后進行。要做到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三、種子的生長發(fā)育
的萌發(fā)有沒有影響?
[解釋]:因為種子中含有的淀粉和蛋白質等復雜物質,只有在水和空氣充足、溫度適宜的條件下,才能轉變?yōu)槟軌虮慌呶蘸屠玫暮唵螤I養(yǎng)物質。
[播放視頻]:植物種子的萌發(fā)和幼苗的生長。
[觀看思考題]:
1.種子的哪一部分結構先發(fā)育?
2.胚根、胚軸、胚芽各發(fā)育成了新植株的哪一部分?
3.子葉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課堂小結]:理清本節(jié)課的思路:
種子的結構——種子萌發(fā)需要的外界條件——種子萌發(fā)的過程。
種子的結構、功能和發(fā)育
結構
主要
功能
發(fā)育時的變化
種皮
胚
胚芽
胚軸
胚根
子葉
一致認為有影響。但不知道為什么?
從種子萌發(fā)過程的動畫中,對種子萌發(fā)的過程有形象、直觀的了解:
1.胚根首先突破種皮。
2.胚根發(fā)育成根,胚軸發(fā)育成連接根和莖的部分,胚芽發(fā)育成莖和葉。
3.子葉逐漸消失。
通過完成圖表理清本節(jié)課的思路,鞏固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
五、板書設計:
第3單元第1章綠色植物的一生
第一節(jié)植物種子的萌發(fā)
一、種子的結構
1.大豆種子有哪些結構?
2.哪些結構與種子的萌發(fā)有關?
3.種子的重要部分是什么?
二、種子萌發(fā)需要的外界條件
三、種子的生長發(fā)育六、課堂練習:
一、填空題1.生物圈中各種綠色植物,大多是由__________________萌發(fā)形成的。2.一粒種子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組成。3.胚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組成,是新植物體的__________________,在種子萌發(fā)過程中,胚根發(fā)育成__________________,胚軸發(fā)育成__________________,胚芽發(fā)育成__________________。4.種子萌發(fā)的結構基礎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的胚。5.種子萌發(fā)需要的外界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二、選擇題1.將大米或高梁米播到地里,長不出幼苗的原因是(?。〢.胚已被破壞B.除掉了種皮C.胚乳被損壞D.除去了谷殼2.大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營養(yǎng)物質分別貯藏在( )①胚②子葉③種皮④胚乳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三、簡答題1.完全放入水中的種子會萌發(fā)嗎?為什么?2.為什么播種在鹽堿地里的種子不發(fā)芽?煮熟的種子能萌發(fā)嗎?為什么?
探究報告
大豆種子萌發(fā)需要的外界條件
1.探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提出的探究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針對提出的某一個問題或幾個問題作出的假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設計的實驗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得到的實驗數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可以進一步探究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節(jié)壓強
第一節(jié)壓強
教學目標
(1)知道壓力的概念;懂得壓力垂直于受力面。
(2)理解壓強的概念、公式和單位——帕斯卡;能應用壓強知識進行有關的計算,解釋簡單的現象和解決簡單的問題。
(3)知道壓強增大和減小的途徑。
重點、難點
重點:壓強的概念
難點: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學準備
實驗器材:教師用:磚二塊、泡沫塑料,學生用:圖釘(每人一個)
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說明
一、感受壓力的效果
組織學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輕輕夾著圖釘(或一只一頭削尖的短鉛筆),兩個手指的感覺怎樣呢?
問:為什么感覺不相同呢?
引導學生觀看圖11-2滑雪圖,問:為什么雪地行走,腳容易陷入雪中,而且能夠在雪上滑行呢?講述:事實上,圖釘對手指、滑雪板對雪地都有力的作用。物理學中將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強調壓力的方向,分析壓力與重力的區(qū)別。
安排兩名學生完成圖11-3所示的實驗。
問:實驗結論是什么?學生回答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聽講、思考
分析壓力與重力的區(qū)別、聯系
學生觀察、分析引導學生思考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明確壓力不一定都是重力產生的
明確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兩個
二、壓強的計算
講述: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大小叫做壓強。
公式:P=F/S,F表示壓力,單位是牛頓,S表示受力面積,單位是米2,P的單位是N/m2稱為帕斯卡,符號為Pa。
講述:1Pa的壓強很小,相當于把3粒芝麻壓成粉,均勻地分布在1cm2的面積上所產生的壓強。
講述:請同學們利用公式計算課本24頁例題
講評、指正。
講述:請同學們估算自已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并思考怎樣增大對地面的壓強。學生聽講、記憶
學生思考、記憶
學生思考、記憶
學生利用公式計算
形象地理解Pa的大小
培養(yǎng)學生利用公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壓強的增大與減小
問:從壓強的公式看,我們怎樣增大壓強?
問:從壓強的公式看,我們怎樣減小壓強?
問:課本圖11-8、11-9、11-10、11-10、11-11是怎樣增大或減小壓強的?
問:你還能舉出生活中有哪些增大或減小壓強的例子?
小結:組織學生小結學生回答:當F一定時減小S,當S一定時增大F。
學生回答:當F一定時增大S,當S一定時減小F。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舉例
小結本節(jié)內容首先從理論上進行分析與論證
理論和實際結合
增加興趣,加深對壓強概念的理解
作業(yè):課本P26頁1、2、3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壓強
一、壓力
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
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
二、壓強的計算
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大小叫做壓強。
P=F/S
N/m2=1Pa表示1米2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牛。
三、壓強的增大與減小
增大壓強: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
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
減小壓強: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
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
教學反思
第一冊種子的萌發(fā)
詳細介紹: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觀察種子結構并描述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實驗動手、觀察、分析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
觀察種子結構并描述
三、教學難點:
從實驗中觀察、找到相應的結構
四、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1)預習本課內容。
(2)準備放大鏡、小刀等用具。
2、教師準備
(1)準備浸軟的大豆種子和玉米種子。
(2)準備大豆種子及玉米種子結構圖。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種子屬于植物的生殖器官。綠色開花植物一般都是由種子萌發(fā)發(fā)育來的。那么,種子有些什么結構呢?這些都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研究的內容。
二、探究過程
(一)種子的結構
分發(fā)給每個學生浸軟的種子(一粒大豆、一粒玉米)。
(1)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tài)。
(2)解剖大豆種子和玉米種子,觀察種子的內部結構,結合掛圖比較大豆和玉米種子的各部分結構。
教師: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的方法即先觀察外部形態(tài),再觀察內部結構;指導學生解剖種子。對于大豆應剝去種皮后,從種臍相對的一側輕輕分開兩個豆瓣,再進行觀察,對于玉米種子應在種子中央縱剖,仔細觀察內部的結構。
組織討論,通過問題提示,激勵學生動腦思考,踴躍回答。
問題:1、大豆種子和玉米種子包括哪些結構?
2、大豆種子和玉米種子在結構上有何區(qū)別?
3、哪些結構和種子的萌發(fā)有關?
4、種子的重要部分是什么?
三、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理清思路,種子的結構
作業(yè)
請同學們課后再找些其它植物的種子并觀察其結構
課后反思
本教案通過實驗操作、觀察,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課時(種子萌發(fā)需要的條件)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種子萌發(fā)所需的條件
2、能力目標:學生設計探究實驗能力進一步得到提高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崇尚科學探究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
設計探究過程及對照實驗
三、教學難點:
探究種子萌發(fā)需要的外界條件和活動。
四、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1)預習本課內容
(2)準備未發(fā)芽的種子若干
2、教師準備:(1)種子萌發(fā)過程的多媒體課件。
(2)預先種植的幾組的對照實驗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棵:
一粒小小的種子萌發(fā)后為什么能發(fā)育成一株新的植物體?種子是怎樣萌發(fā)的?種子萌發(fā)時需要什么條件?這些都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研究的內容。
二、探究過程:
(二)種子萌發(fā)需要的外界條件
(1)學生結合實際提出“影響大豆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有哪些?”
(2)學生4人一組通過交流討論提出種子萌發(fā)需要水、空氣和適宜的溫度的假設。
(3)每組選擇其中一個或多個條件進行探究實驗。
(4)分發(fā)給每組2~4;粒優(yōu)良大豆種子。
(5)各組自己準備材料用具,如培養(yǎng)皿、吸水紙、標簽、清水等。
(6)填觀察記錄表,如下表:
1
2
3
4
5
6
處理方式
探究的條件
水
空氣
溫度
預期效果
實驗結果
教師:做實驗前,指導學生將種子分成兩等份,設置對照實驗,實驗過程中,指導學生每天定時觀察、記錄,每天把實驗現象及時反饋給教師。
(三)子萌發(fā)的過程
學生:看關于種子萌發(fā)過程的多媒體課件,觀察種子的個部分結構的發(fā)育狀況,回答問題:
(1)種子的哪一部分結構先發(fā)育?
(2)胚根、胚軸、胚芽各發(fā)育成了新植株的哪一部分?
(3)子葉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教師:通過回答以上問題,學生對種子的個部分結構的功能有了更深得了解,從種子萌發(fā)過程的動畫中,學生對種子萌發(fā)的過程有了形象、直觀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補充、總結種子萌發(fā)的過程。
三、課堂小結
種子萌發(fā)需要的外界條件——種子萌發(fā)的過程。
作業(yè)
課后回家利用兩個花盆,用沙子栽培兩株植物,一株只澆水,另一株除了澆水外,還施加少量的氮肥,定時觀察和記錄它們的生長情況。
課后反思
本教案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能夠設計出探究性實驗,從爾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品質和同學間的協作精神。
植物根的生長(2課時)
第一課時(根尖的結構)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識別植物根尖的基本結構及相關特點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實驗操作、觀察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二、教學重點:
識別植物根系的基本結構,說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三、教學難點:
1、描述根尖各部分的細胞結構特點。
四、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1)預習本課,觀察教科書中的圖5-3。
(2)課前培養(yǎng):利用培養(yǎng)皿培養(yǎng)小麥(大麥)種子,使其長出樹條幼根。上課前一天,將幼根朝上放置,蓋上培養(yǎng)皿蓋(培養(yǎng)皿內保持較適宜溫度),使根毛大量長出。
2、教師準備
(1)根據教科書,準備觀察“根尖的結構”的材料用具。不同之處:一是準備小麥(大麥)種子萌發(fā)后的根尖,以備用肉眼或者放大鏡觀察。二是用壓片法制作臨時裝片(用紫藥水染色可觀察到根尖各部分細胞的特點)。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資料:
1、人曾對一年生蘋果樹苗的根系做過細致的觀察,發(fā)現其分支總數達50000條之多,而樹干分支不過10條,也就是說根的分支能力是地上部分的數千倍。
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資料,產生疑問并自己提出問題,根的生長速度為什么這么快?根的結構是怎樣的?為什么根毛這么多?等等。以此引發(fā)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提出問題,并作出最貼近問題答案的假設,訓練學生掌握正確科學探究的方法,促使學生產生探究的興趣。
二、探究過程
(四)觀察“根尖模式圖”,掌握根尖的基本結構。
(五)實驗方案
1、用肉眼、放大鏡觀察根尖,直觀感受根尖各部分的外觀形態(tài)。]
2、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的臨時裝片,再觀察根尖的永久裝片,再對比“根尖模式圖”,總結根尖的基本結構。
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結構時,要求學生從尖端向上依次觀察,教師巡回指導,指出觀察的方法和觀察的角度等。組織學生討論,通過問題討論,總結出根尖的結構,隨觀察的次序提出問題:根冠、分生區(qū)、伸長區(qū)和成熟區(qū)的細胞的體積大小,排列和形態(tài)是怎樣的?你還觀察到哪些結構?
三、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jié)內容。理清思路:根尖的結構
作業(yè):課后找到其它幾種根進行觀察找到根的四個區(qū)
課后反思:本案例力求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學生對所探究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自覺地成為學習的中心和主體,以達到新的《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的目的。
第二課時(根的生長)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說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根生長的原因。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參與社會和為社會服務的觀念和熱愛祖國的良好素養(yǎng)
二、教學重點:
探究根的生長部位,描述根生長的原因。
三、教學難點:
探究根的生長部位實驗。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四、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查詢書籍、錄象、網站,搜集一些有關綠色植物對水和無機鹽的吸收、水土保持方面的資料。
2、教師準備:(1)準備教科書第61頁探究“根的生長部位”的實驗材料用具(如長出2cm幼根的紅豆的幼苗)。
(2)查詢書籍、網站、錄象,搜集一些有關根對水和無機鹽的吸收作用和水土保持方面的資料。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株黑麥平均每天長出11490萬條根毛,每天伸長80km多,從萌發(fā)到抽穗,約有150億條根毛。
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資料,產生疑問并自己提出問題,根的生長速度為什么這么快?根的結構是怎樣的?為什么根毛這么多?等等。以此引發(fā)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提出問題,并作出最貼近問題答案的假設,訓練學生掌握正確科學探究的方法,促使學生產生探究的興趣。
二、探究活動:
實驗方案:學生4人一組進行實驗。
1、用放大鏡觀察根尖(長出2cm的紅豆根),說出伸長區(qū)的外形特點。
2、提出探究問題:根尖什么部位生長最快?觀察前一天切去根尖的根是否生長?想一想為什么?
取一株根長約2cm的紅豆苗,給幼根的各部位作標記,測量長度,認真培養(yǎng),待生長24h后再作對比。
教師巡回指導,隨時提示根尖所作標記的部位、長度和距離,應注意的事項等/組織學生討論:標記做幾條合適?如果畫不上標記,應怎樣處理?做標記是應注意哪些方面?這個實驗證實了什么?什么部位能迅速伸長而使根的長度不斷增長?進而總結出根生長的主要原因。
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移栽植物時一般要帶土?根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什么?聯系實際,舉例說說根的經濟價值。
三、課堂小結:根生長的原因——根各部分的功能
作業(yè)
請學生課后查找資料,了解黃土高原的現狀,談一談植物對黃土高原的保護作用,怎樣才能重現黃土高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麗景色?
課后反思
通過探究性實驗,激發(fā)學生因渴望了解而產生探究的心理意識,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對問題的分析處理能力,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態(tài)度,使學生在探究中感悟,促使他們成就感和自豪感的產生,并轉化成為探究的動力。
植物生長需要水和無機鹽(2課時)
第一課時(植物生長需要水)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說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分及其原因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驗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崇尚科學探究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三、教學難點:說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分及其原因
四、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1)預習本課實驗操作內容,
(3)查詢書籍、網站、錄象,搜集植物生長需要水方面的資料。
2、教師準備
(1)根據教科書,準備實驗“外界溶液濃度影響根細胞的吸水”的材料用具。
(2)準備進一步探究的實驗:兩個新鮮蘿卜,中央挖兩個同樣大小的洞,分別加入鹽水、清水。
(3)制作“根毛細胞從土壤溶液中吸水”的剪貼圖。
(4)查詢書籍、網站、錄象,搜集一些植物的生長需要水方面的知識。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農諺“有收無收在于水”請同學們分析這句話的意義,得出水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再提問吸收水是什么,導入新課,接著復習根的結構,引導學生回憶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和原因。
二、探究過程
(一)外界溶液濃度影響根細胞的吸水
學生4人一組。
1、準備的幼苗放入鹽水中,置于光下,觀察其現象。(出現萎蔫現象)
2、將幼苗迅速放入自來水中,過一段時間后,觀察其現象。(莖和葉重新伸展開來,幼苗恢復正常)
教師:巡回指導,組織討論:①描述現象。②幼苗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③鹽水和蒸餾水相比有什么區(qū)別?同時引導學生總結:外界溶液濃度直接影響根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由③得出溶液的含義,接著指出水中溶解的鹽的多少,可以用濃度的高低來表示。④自來水是溶液嗎?(教師指出自來水中溶有極少的無機鹽,所以是溶液。)
教師補充:在此實驗中,清水和鹽水存在于植物細胞的周圍,所以稱為“外界溶液”,鹽水和清水哪一種濃度高?然后出示成熟的植物細胞圖,引導學生從切西瓜流出西瓜汁的現象,回憶液泡及細胞液的知識。
提問:細胞液是溶液嗎》為什么?請學生作出肯定的回答。
(二)根吸水、失水的原理
學生4人一組,取兩個新鮮蘿卜,中央挖兩個同樣大小的洞,分別注入清水和鹽水,并使液面等高,過一段時間后,觀察清水、鹽水液面的變化,引導學生思考:①液面是否有變化?怎么變的?②為什么會出現此現象?經小組討論、教師點撥,用學生拔河的活動來說明在鹽水中植物細胞失水的道理,用學生的人數多少表示溶液濃度的高低,人多力量大,繩子就向人多的方向移動。這時教師馬上指出:繩子移動的方向是不是代表了水移動的方向,從而引導學生分析出水流動的方向,是從濃度低向濃度高,結果水分從細胞內流向細胞外,細胞就失水。使學生理解細胞失水的原因是:細胞濃度小于外界溶液濃度。
讓學生自己概括出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拓展學生知識面。
聯系實際使學生明白細胞吸水和失水現象在生活中很容易看到,也是可以用其原理來理解的。
討論回答:①糖拌西紅柿后,盤中有何現象,為什么?②家中腌咸菜的缸內,過一段時間后,缸內的水面有何變化?③為什么發(fā)蔫的青菜放在清水中會硬挺起來?
(三)根毛吸水的道理
學生4人一組。
①出示“根毛細胞從土壤溶液中吸水”剪貼圖;②根據剪貼圖和教科書第54頁第一段文字,總結出根毛吸水的道理。
教師補充:提出問題:①一般情況下,根毛吸水還是失水?②吸水的條件是什么?③水分如何進入液泡中?
設疑:什么情況下根會失水?燒苗的原因是什么?該如何補救?鹽堿地為何長不好莊稼?
三、課堂小結:引導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理請思路:細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作業(yè):請同學們課后查找資料,了解根毛吸水、失水的道理。談一談合理灌溉、合理施肥在農業(yè)中的作用。
課后反思:通過探究性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聯系實際,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來驗證原理。
第二課時(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知道三種無機鹽(氮、磷、鉀)的作用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參與社會和為社會服務的觀念
二、教學重點:實驗總結出三種無機鹽的作用
三、教學難點:舉例說明植物生長需要的主要無機鹽及其作
四、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1)提前一段時間做課本第65頁的實驗“含氮無機鹽對植物的生長的影響”。)
(2)前3~4周,每組分別在甲、乙、丙、丁四個瓶內用小石子培育幼苗(各組采用不同的材料,如玉米、小麥、蠶豆等),供給甲瓶不缺肥料的營養(yǎng)液,乙瓶缺氮的營養(yǎng)液,丙瓶缺磷的營養(yǎng)液,丁瓶缺鉀的營養(yǎng)液,讓學生每天進行觀察,做好記錄,包括:測量幼苗的高度,記錄幼苗的高度,記錄幼苗的顏色、莖葉的生長情況等。
2、教師準備:
(1)前3~4周分別在甲、乙、丙、丁四個瓶內用小石子培育幼苗,供給甲瓶不缺肥料的營養(yǎng)液,乙瓶缺氮的營養(yǎng)液,丙瓶缺磷的營養(yǎng)液,丁瓶缺鉀的營養(yǎng)液
(2)查詢書籍、網站、錄象,搜集一些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方面的知識。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復習根的結構,根的吸水導入無機鹽的作用接著以農諺“收多收少在于肥”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再提問無機鹽(即鹽)有什么作用,導入新課,
二、探究過程:
1、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植物的根不僅能吸收水,還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農田里的莊稼和其他植物為什么需要無機鹽?又需要哪些無機鹽?
學生4人一組。
1、觀察課前培養(yǎng)的兩株植物,對其生長趨勢進行比較。
2、澆自來水和既澆水又澆含氮的無機鹽,植物長勢不同,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教師:巡回指導,組織討論,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再引導學生思考植物吸收什么形式的無機鹽?明確根吸收的是溶于水中的無機鹽,并提出:植物除了需要含氮的無機鹽,還需要含什么的無機鹽?它們對植物的生長有何作用?如果缺少有何癥狀?
2、關于氮、磷、鉀對植物生長的作用
學生4人一組。
1、每組出示課前準備好的幼苗,并出示實驗記錄:
2、根據實驗記錄以甲瓶為對照,比較甲、乙、丙、丁瓶內的幼苗的生長情況,有何異常?
從而逆向推理出氮、磷、鉀對植物生長的作用。再根據其作用引導學生考慮在種植哪些植物時需要多施含此種無機鹽的肥料。
接著,教師介紹這種無機鹽含量較多的肥料名稱。
最后,教師將各組缺少某一種無機鹽的幼苗參混后,隨機抽出幾棵幼苗,讓學生用剛學到的知識給幼苗診斷,鑒別幼苗的原因。
三、課堂小結:植物生長需要含氮、磷、鉀的無機鹽——合理施肥。
作業(yè):課后回家調查自家周圍的農作物,了解一下是缺哪種無機鹽
課后反思:通過探究性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聯系實際,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來驗證原理。
第一冊種子的萌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