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6第二節(jié)探索生命的方法。
教案課件是老師需要精心準備的,大家在仔細設想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這對我們接下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你們會寫一段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二節(jié)探索生命的方法”,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單元第2章探索生命
第二節(jié)探索生命的方法
一、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舉例說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技能目標:
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情感目標:
認同實事求是的重要性,確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難點:嘗試確定實驗變量,設計對照實驗。
三、教學準備:
1、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捕捉蚯蚓。
2、教師準備探究器材:硬紙板、玻璃板、濕棉花球。
3、FLASH: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
4、視頻文件:探究過程的舉例——“什么驅策大白鯊撕咬獵物?”
四、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引言]:探索生命的方法有很多,如對一些復雜現(xiàn)象的研究往往可從簡單的操作入手。取樣調查就是一種探究方法??茖W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是人們主動獲取科學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之一。
[提問]:科學探究應怎樣進行呢?
[播放視頻]:“什么驅策大白鯊對獵物進行撕咬”的探究。
產(chǎn)生困惑,帶著問題觀看一段視頻。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提問]:能說說這項科學探究過程是如何進行的?
[講解]:對“蛆是從哪兒來的?”的問題探究過程進行講解。
[小結]:
提出問題:提出對生活和生產(chǎn)中發(fā)現(xiàn)的令人迷惑不解的問題。
作出假設:假設是對問題的一種可能的解釋。它不是事實,但也不是毫無根據(jù)的猜想。
實驗:是驗證假設的基本途徑,包括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包括實驗、觀察、調查及搜集證據(jù))等。
得出結論:分析現(xiàn)象、處理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
[講述]:所有的實驗都有變量,即變化的因素。
[提問]:(1)“蛆是從哪兒來的?”探究實驗中變量是什么?(2)播放的視頻文件中“什么驅策大白鯊撕咬獵物”的探究實驗中變量又是什么?
[講述]:科學探究常常需要進行對照實驗。在對照實驗中,除了實驗變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提問]:“蛆是從哪兒來的?”探究實驗中對照實驗是怎樣設計的?
[講述]:在實施計劃時,應根據(jù)計劃,通過進一步觀察、調查或實驗,做好記錄(包括數(shù)據(jù)和現(xiàn)象)。
[探究]:讓我們也一起
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仔細聆聽,從中總結出科學探究的步驟。
做好筆記,在書上勾劃。
了解變量的含義。
(1)中變量是豬肉和外界的蠅是否能夠直接接觸。(2)中變量是獵物的形狀、氣味和在水中引起的振動。
將兩塊大小相同的豬肉分別放在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碗里,其中一個碗口覆蓋有紗布,另一個碗口敞開,這就是對照實驗。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探究: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
嘗試一個探究過程吧!
[提問]:誰能簡單地介紹一下蚯蚓?
背景知識:蚯蚓生活在潮濕、疏松、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它的身體由許多體節(jié)構成,體表濕潤并且有許多粗糙的剛毛。蚯蚓依靠肌肉和剛毛運動。
[探究器材]:蚯蚓(課前學生捕捉的),硬紙板,玻璃板,自來水,棉花。
[探究指導]:
1、觀察蚯蚓的形態(tài)結構。用手指在蚯蚓的體表來回撫摸,感知剛毛的存在。
2、嘗試探究
(1)探究問題: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
(2)作出假設:蚯蚓在硬紙板(玻璃)上爬得快。
(3)實驗: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搜集實驗證據(jù)。
(4)得出結論:分析證據(jù),各抒己見,得出結論。
[表達交流]:各小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匯報實驗的現(xiàn)象。
[注意]:活動結束后,把蚯蚓放回大自然!為什么?
根據(jù)日常生活經(jīng)驗饒有興趣地回答。
根據(jù)探究指導進行分組探究。
觀察到蚯蚓的身體是由許多環(huán)節(jié)構成的,距離頭部較近的有較粗的環(huán)帶。用手摸其腹部,感覺到剛毛的存在,認同剛毛是運動器官。
得出結論:蚯蚓在粗糙的表面運動得快。
從蚯蚓對大自然和人類的益處,以及生態(tài)平衡的角度出發(fā)進行思考回答。
五、板書設計:
第1單元第2章探索生命
第二節(jié)探索生命的方法一、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探究: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六、課堂作業(yè):
一、填空題
1.科學探究是人們主動獲取科學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之一,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2.在制定實驗方案時,設計對照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起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3.驗證假設的基本途徑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主要方面。
二、簡答題
1.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活動結束后,為什么要把蚯蚓放回大自然?2.在科學探究中,提出的假設總是和實驗結果相一致嗎?3.蝙蝠是老鼠吃鹽后變成的嗎?請你設計一個實驗,用科學探究的方法進行驗證。
延伸閱讀
第2章探索生命第1節(jié)探索生命的器具
第2章探索生命第1節(jié)探索生命的器具
教學目標:
1、說出顯微鏡的基本結構與作用;
2、識別幾種常用的探究器具,并說出其用途;
3、嘗試制作臨時玻片標本;
4、使用顯微鏡觀察玻片標本。
教學重點:
識別顯微鏡的結構與作用,嘗試使用顯微鏡。
教學難點:
1、規(guī)范使用顯微鏡;
2、安全使用常用的探究器具。
教學準備:
1、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干凈的紗布,葉片,自來水等(分組);放大鏡,解剖盤,解剖剪,鑷子,刀片,量筒,天平,酒精燈,三角架,石棉網(wǎng),燒杯,試管,試劑瓶,培養(yǎng)皿,研缽,角匙;
2、實驗前制度、紀律、安全教育;
3、學生實驗分組;
4、投影儀、制作投影片。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揭示課題:
前面幾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第1章《周圍的生物世界》,那么如何探索我們周圍的生物世界呢,這就是下面幾節(jié)課要學習的第2章《探索生命》。
三、新授:
(一)引導生閱讀本章學習目標
(二)首先學習第1節(jié)《探索生命的器具》
(三)引導生閱讀本節(jié)學習目標
一、認識顯微鏡
1、師簡介顯微鏡后,引導生對照教材圖2-1,觀察顯微鏡。
(1)、打開顯微鏡箱,一手握鏡臂,一手托鏡座,從顯微鏡箱中取出顯微鏡,放在實驗桌上,對照圖2-1認識顯微鏡
(2)、分別觀察目鏡、物鏡的放大倍數(shù)。目鏡與物鏡放大倍數(shù)的乘積,就是物像的放大倍數(shù)。
(3)、分別轉動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觀察鏡筒的升降情況。
(4)、觀察反光鏡,識別平面鏡和凹面鏡。
(5)、觀察遮光器上光圈的大小。
2、師指示顯微鏡,讓生回答其結構及作用。
3、思考:p19
二、使用顯微鏡(實驗)
1、引導學生看教材,自學明理。
2、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3、師提示:
(1)輕取、輕放。
(2)不得用手觸摸目鏡、物鏡和反光鏡。
(3)安裝物鏡切勿損壞螺紋。
(4)壓放玻片標本,注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5)觀察時,鏡筒先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后上升。
(6)左眼注視目鏡,右眼睜開。
(7)先轉動準粗焦螺旋,看到物像,再轉動細準焦螺旋,看到清晰物像。
四、討論:顯微鏡的使用規(guī)則有哪些?師生共同歸納總結。
五、總結:各組實驗情況(成功與失敗)。
六、整理:
1、各組學生清理實驗用品,物歸原處;
2、值日生打掃室內衛(wèi)生,關好門窗。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新授:
三、其他常用的探究器具
1、引導生閱讀教材,觀察圖2-3。
2、師演示幾種常用的探究器具。
3、師提示:安全事項。
四、臨時玻片標本的制作(實驗)
1、引導生閱讀教材,自學明理。
2、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3、教師提示:
(1)、玻片標本及蓋玻片要擦試干凈。
(2)、蓋玻片下不以有氣泡。
(3)、生物材料要薄而透明。
三、討論:制作臨時玻片標本時,應注意什么?
四、師小結:
五、課堂訓練:《課課練》P5、6
六、整理。
教學設計:
第2章探索生命
第1節(jié)探索生命的器具
一、認識顯微鏡(觀察)
結構與作用
二、顯微鏡的使用(實驗)
1、目的;
2、器材:
3、方法和步驟;
三、其他常用的探究器具
1、觀察器具;
2、解剖器具;
3、計量器具;
4、加熱器具;
5、通用器具。
四、臨時玻片標本的制作(實驗)
1、目的;
2、器材;
3、方法和步驟。
第二節(jié)重力
第二節(jié)重力
從容說課
本節(jié)是在前一章學過的力的一般知識的基礎上,利用這些知識來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教材中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用在坐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系,這種做法思路簡捷.學生容易掌握,同時學會了利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圖象法.關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說明用線將物體懸掛起來后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并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過實際的例子說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最后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物體的重心,滲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體在重力作用下豎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學中應注意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以觀察思考開路,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于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通過探究解決本書中“力的大小跟質量關系”的重點問題,通過讓學生利用重垂線觀察窗臺、桌面是否水平,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利用重心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xiàn)象,解決力的方向及作用點的難點問題,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完成.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重力是如何產(chǎn)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重力的存在,培養(yǎng)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了解重力和質量的關系.培養(yǎng)一定的實驗能力,利用數(shù)學模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3.通過了解重垂線及重心的應用,培養(yǎng)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xiàn)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課堂上的觀察分析活動,養(yǎng)成善于觀察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2.通過了解生活實際中物理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習物理、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教學重點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與質量的關系G=mg.
教學難點
重力的方向.
教學方法
探究法: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得出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觀察分析法:通過觀察分析明確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準備
鉤碼、彈簧測力計、重垂線、粗細均勻的木棒、方形薄板、木球、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演示]
(1)將一只木球舉到一定的高度讓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拋出,觀察其運動路線.
(3)讓一只木球在講臺上沿直線運動,滾到講臺邊后落向地面,觀察其運動路線.
[師]在演示的幾種情況中,球的運動有什么共同之處呢?
[生]不論小球的運動狀態(tài)如何.它最終都落回了地面.
[師]產(chǎn)生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球運動過程中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是因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
二、新課教學
1.重力
[想想做做]
[師]請同學們用一根細線拴住自己的橡皮作圖12.1-1所示的實驗,說說你的感受.
[生]橡皮做圓周運動時需要用力拉著,否則就會被甩掉.
[師]無云的夜晚我們總能看到月亮,我們知道那是月亮在不停地繞著地球旋轉.是不是地球上有力在牽著月球呢?
[投影]蘋果落地和萬有引力.
[師]地球和月亮之間存在著相互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univcrsalgraviton).地面附近的物體也會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通常還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生]木球無論怎樣運動都最終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想想做做]
[師]地球附近的物體都會受到重力的作用,你知道重力能為我們做什么嗎?
[生]蓋大樓打地基時,就是把夯舉高釋放,夯由于受到重力而向下運動就能將地基夯實.
[生]跳水運動員走到高高的跳臺上向下跳時也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才能在完成各種動作后入水.
[生]人和各種動物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才能安然地在地球上生存,如果沒有重力,可能就只能像在飛船中的宇航員一樣到處漂了.……
2.重力的大小
[師]前面的學習中同學們已經(jīng)了解了力的三要素,還記得嗎?
[生]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師]重力的大小怎樣確定,它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師]同學們可以先大膽猜想.
[生]一般看上去越大的物體越重,所以我認為重力和體積有關.
[生]我認為是和密度有關,一小塊鐵比一大團棉花要重很多,密度大的重力大.
[生]密度相同的物質,體積大時質量就大,體積相同的物體,密度大時,它的質量就大.所以我認為是質量大的物體重力大.
[師]誰知道重力用什么測量?怎樣測量?
[生]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重力.
[生]使用彈簧測力計時要先觀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針沒有指零還要先進行調零,然后將被測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方,物體靜止時,根據(jù)指針的位置讀出指示的值即為被測物體的重力.
[師]同學們可以參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實驗的情況.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并參與學生的活動)
[生]根據(jù)測量數(shù)據(jù)作出的重力與質量關系的圖象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生]每一次測出的重力與其對應質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個不變的值,這個比值大約是9.8.
[生]實驗結果說明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師]我們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質量的比值,同學們實驗的結論就可以用一個公式表示.請大家自己表示出來,(一名同學板演)并說明單位是什么.
[師]向學生說明g的單位可根據(jù)重力G(N)和質量m(kg)的單位得出:g=9.8N/kg.在使用公式G=mg計算時,質量(m)的單位必須用kg.重力(G)的單位必須用N.粗略計算時,g的值可取10N/kg.
[投影]
練習1.一塊鋼錠的質量是4t,計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練習2.質量是50g的雞蛋,重是多少牛(取g=10N/kg)?
練習3.根據(jù)自己的體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p>(學生練習,兩名同學板演,最后教師講評)
[師]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將質量稱為重量.同學們應注意區(qū)別.
3.重力的方向
[師]同學們已經(jīng)了解了一切物體在失去支持時都要落到地面,
[演示]
(1)觀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線把物體懸掛起來,觀察靜止時線的方向.
[師]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時的方向及懸掛的物體受重力作用使懸線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這一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演示]
(1)兩條重垂線的方向.它們方向是否相同?
(2)重垂線與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3)重垂線與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生]兩條重垂線的方向平行,重垂線的方向與水平面垂直,與斜面不垂直.
[師]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不能說垂直向下.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利用重垂線檢查我們教室的墻壁是否豎直,窗臺及課桌面是否水平.說說你們檢查的結果和根據(jù).
[生]如果重垂線和墻壁是平行的,說明墻壁豎直,如果重垂線和桌面及窗臺是垂直的,則說明桌面和窗臺是水平的.
[生]建筑工人之所以用重垂線來檢查所砌的墻是否豎直,就是因為重垂線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生]我們站在地面上,腳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穩(wěn),但地球是圓形的,在我們“腳下”的人,好像腳是朝上的,他們也能站得穩(wěn),為什么呢?
[想想議議]
[師]我們所說的“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生]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對于他們所處的位置來說都是豎直向下的.因為地球是圓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實際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們所說的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
[生]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離地心的方向就應該叫做“向上”.
[師]同學們分析得非常好,正因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們都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重力作用,所以各個地方的人們都能安然無恙地生活在地球表面.
4.重心
[師](出示一根粉筆)問:這根粉筆受不受重力的作用?
[生]地球附近的物體都會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粉筆也受重力.
[師]將一根粉筆分成幾段后.各段粉筆受不受重力?
[生]將粉筆分成幾段后,每一小段粉筆仍然受重力作用,物體的每一部分都會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
[師]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是,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點,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centergravity).如何確定物體的重心呢?
[生]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集中在重心,所以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點,
[生]重力的作用線一定通過重心,所以可以用類似重垂線的懸掛法確定物體的重心.
[師]請同學們確定一塊方形薄板的重心,并交流自己的做法.
(學生操作,然后交流)
[生]先用細繩系住木板的一點懸掛起來,沿著細繩的方向在木板上畫出一條線;再用細繩系住木板的另一個點懸掛起來.按剛才的方法在木板上畫出另一條線,兩條線的交點就是這個木板的重心.
[師]物體的重心位置和物體的形狀、材料是否均勻有關,用懸掛法可以確定各種物體的重
心.一般材料均勻、外形規(guī)則的物體的重心,就是這一物體的幾何中心.(出示粗細均勻的細木棒和木球)如這兩種物體的重心在哪兒?
[生]粗細均勻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點,均勻圓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
[師]如將一粗細均勻的長棒從中間彎折成90°角,重心還在棒的中點嗎?重心在哪兒?
[生]彎折后重心不在棒上,重心的位置可以用懸掛法確定.
[想想議議]
[師]請同學們雙腳分開站好,大家一定能很穩(wěn)地站在地面上,如果身體的各個部位都不動,只讓你抬起一只腳,還能站穩(wěn)嗎?試一試,根據(jù)自己的體驗討論“不倒翁”為什么不倒.走鋼絲的演員為什么要握一根長桿?
(同學們試驗、討論,然后交流)
[生]如果身體不動,抬起一只腳后就站不住,要想一只腳穩(wěn),身體就必須傾斜,身體傾斜時,人體的重心位置也會跟著移動.
[生]走鋼絲的演員的重心位置必須落在鋼絲上時才不會傾倒.
[生]人走路,腳下不穩(wěn)時會自然地伸開雙臂保持平衡,因此我覺得走鋼絲的演員手握一根長桿是為了借助加長了的手臂調整重心,保持平衡.
[生]不倒翁身體的下部有一個很重的物體,上部幾乎是空的,因此它的重心很低.將不倒翁扳倒后,重力的作用就會使它回到原來的位置,所以扳不倒.
[師]類似的問題,同學們在課后可以繼續(xù)展開討論.
[師]隨著我們國家“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的勝利發(fā)射與回收,我們國家的航天事業(yè)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引起了世人的矚目.相信同學們也一定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上天攬月.請同學們在課后收集有關航天的知識,閱讀書后的“科學世界”“萬有引力與航天”.
三、小結
讓學生總結本節(jié)學習到了哪些知識.
1.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2.重力是一種常見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用G=mg來計算大小,g=9.8N/kg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
四、動手動腦學物理
1.略
2.略
3.解一:利用直角三角尺和重垂線.
將直角三角尺的一直角邊平放在地面上,看重垂線和直角三角尺的另一直角邊是否平行若平行,則地面水平;若不平行,則不水平.(圖一)
解二:用圖二所示自制水平器,A是刨得很光滑的平板,B是垂直固定在A上的木棒,上面刻著與木板A垂直的直線.
檢查時將水平器A放在桌面上,在刻線的上端掛一根重垂線,若重垂線與刻線重合,則說明桌面是水平的.
五、板書設計
重力(gravity)
定義: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受到力叫重力大小: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G=mg=9.8N/kg
三要素:方向:豎直向下
作用點:物體的重點
第二節(jié)原子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細心籌備教案課件中。我們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二節(jié)原子”,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一.知識教學點1.原子。
2.原子的構成——原子核(質子、中子)和核外電子。
3.相對原子質量。
二.重、難、疑點
1.重點、難點:原子和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的形成。
2.疑點:(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2)分子和原子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3.解決方法:以講解為主,設計出一個個問題情境。利用實驗,幻燈及比較表格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思考討論,在教師的幫助下,自然地得出結論。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與分子的比較、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構成。
3.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原子質量與原子質量的關系。
(二)整體感知
本節(jié)課教學主要從三個方面對原子進行討論,教材中首先安排了對“分子能否再分”進行討論,然后又對“原子能否再分”進行討論,最后討論原子的質量及相對原子質量。通過本次教學,學生對原子構成和原子量的認識只能是帶來或多或少的機械記憶的成分,較深入的理解和較熟悉的運用還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復習、鞏固、加深、提高才能達到。
(三)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還能不能再分呢?以下先看一個實驗: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觀看圖2-5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圖。
[講解]: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構成,受熱時這些微粒彼此分開,成為汞的微粒和氧的微粒,這種微粒叫原子。
[板書]: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微粒。
[學生活動]:觀察討論氧化汞受熱后發(fā)生的是什么類型反應?生成了哪些新物質?
[提問]: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講解]: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組合;分子在化學變化中變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仍然是原來的原子,所以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但在其他變化中(如原子核反應)中原子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大多數(shù)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但也有些物質(如金屬、稀有氣體等)是由原子構成的,還有一些物質(如氧化鈉)是由離子構成的。
[教師活動]:對比分子的特征,引導學生歸納出原子的特征。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思考、討論并找出原子的特征。
[板書]:2.特征:
(1)原子有一定的體積和質量。
(2)原子在不停地運動。
(3)原子間有一定間隔。
(4)原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5)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可再分,只是發(fā)生重新組合。
[鞏固提問]:(1)用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解釋:水受冷結冰是什么變化?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是什么變化?
(2)用分子和原子的觀點說明氧氣、氧化汞、二氧化碳的構成?
[學生活動]:討論并在教師引導總結下得出結論,填寫“原子與分子比較”的表格。
[板書]:3.填表:原子和分子的比較
分子
原子
相似點
體積和質量很小,不斷的運動,有一定的間隔,同種物質的分子(原子)的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原子)的性質不同。
相異點
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在化學變化中可以再分。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能再分。
相互關系
分子由原子構成,分子、原子都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提問]: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在化學反應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在化學反應里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教師活動]:放映描述原子結構的錄像片,掛出教材第二章表2—1幾種原子構成的小黑板,說明幾種常見原子的構成情況。
[學生活動]:觀看、思考并在頭腦中建立原子結構的微觀模型。
[教師講解并板書]:二.原子的結構
原子核
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
居原子中心
原子
中子:不帶電
體積極小
核外電子:帶一個單位負電荷,圍繞核做高速旋轉。
原子核所帶的正電量=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量
原子核內的質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
[教師設疑]:原子那么小,有沒有質量呢?
[學生活動]:閱讀第二章表2—2觀察氫、碳、氧、鐵四種原子的質量。
[敦師講解]:原子雖然很小,但也有一定質量,而且不同原子的質量各不相同。稱量原子的質量若以千克作單位,無論書寫、讀數(shù)、記憶,使用起來都極不方便(正像以噸為單位來表示一粒稻谷一樣的不方便)?,F(xiàn)在國際上采用了一種記錄原子質量的方法——相對原子質量。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相對原子質量”,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
[板書]:三.相對原子質量
概念:以一種碳原于質量的1/12作為標準,其他原子跟它比較所得的值,就是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講解]:相對原子質量跟“原子質量”意義上不同,值也不同,但相對原子質量和“原子質量”成正比,即“原子質量大的,相對原子質量也大”,相對原子質量是原子間質量之比,它的國際單位是“一”,符號是“1”。
[教師活動]:由此得出相對原子質量的計算公式:
[板書]:
相對原子質量=
某元素一個原子的質量
(單位是“一”,符號是“1”,一般不寫出)
1/12×一個C-12原子質量
[鞏固提問]:
①磷的原子核里有15個質子,16個中子,它的原子核外有多少個電子?磷原子的核電荷數(shù)是多少?查一查磷的相對原子質量是多少?
②硫的原子核里有16個質子,16個中子,它的原于核外有多少個電子?硫原子的核電荷數(shù)是多少?查一查硫的相對原子質量是多少?
[學生活動]:通過查找,對比,找出規(guī)律。
[板書]:相對原子質量約等于質于數(shù)加中子數(shù)。
相對原子質量≈質于數(shù)+中子數(shù)。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第二節(jié)最后一段,總結。
[總結板書]: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提問]:③對比磷、硫原子構成,你有什么體會?(提示:兩者原子核只差一個質子,核外只差一個電子,卻構成了性質極不相同的物質。)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得出結論。
[板書]:質子數(shù)(即核電荷數(shù))決定原子的種類。同類原子核電荷數(shù)相同,不同類原子,它們的原子核所帶的電荷數(shù)彼此不同。
(四)總結、擴展
1.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對原于質量約等于質子數(shù)加中子數(shù)。
2.由于原子核內質子數(shù)等于核外電子數(shù),所以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總數(shù)等于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荷總數(shù),正負電荷總數(shù)相等,電性相反,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3.原子與分子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最根本的區(qū)別是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分,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可再分。
四.布置作業(yè)
1.教材第二章第二節(jié)習題1、2、3、4題。
2.補充練習:已知氯的相對原子質量是35,核外電子是17個。請問:它的原子核中應該有幾個質子?幾個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