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15第二節(jié)細菌。
學生們有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離不開老師辛苦準備的教案,大家開始動筆寫自己的教案課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來的工作!你們會寫教案課件的范文嗎?請您閱讀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第二節(jié)細菌》,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二節(jié)細菌課題:細菌(知識、能力、品德)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能說出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
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
知道細菌的生殖方式。的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與思考,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
通過計算手上的細菌,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細菌發(fā)現(xiàn)過程和巴斯德的實驗,認同科學發(fā)展與技術進步密切關系。
(重點、難點)
教材分析一、重點:
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
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生殖方式
二、難點:
能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
板書設計示意框圖(第一課時)第二節(jié):細菌
細菌的發(fā)現(xiàn):法國人巴斯德,巴氏消毒法
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
1、細菌的形態(tài):桿狀、球狀、螺旋狀
2、細菌的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無葉綠體)、未成形細胞核
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芽孢
時序教學操作過程設計(重點寫怎么教及學法指導,含課練、作業(yè)安排)
一、情境導入:
用生活實例引出細菌的發(fā)現(xiàn):“夏天吃剩的肉湯過一段時間會變質,我們知道是因為里面有了細菌,那么,細菌是從哪里來的?”“手上如果不洗,就會有許多細菌。那么細菌又是從哪里來的?”
二:課前預習:
細菌個體是不是很微小,人的肉眼看得見嗎?
用什么儀器可以看見細菌?
細菌很小,為什么分布卻十分廣泛?
三、合作探究:
1、提問:“夏天吃剩的肉湯過一段時間會變質,我們知道是因為里面有了細菌,那么,細菌是從哪里來的?”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組討論,了解細菌的發(fā)現(xiàn)過程和巴斯德實驗,思考:
你對科學發(fā)現(xiàn)有什么新的認識?巴斯德要是沒有雄厚的知識基礎,能作出這個簡單而精彩的實驗嗎?并指導學生和自己的學習實際相聯(lián)系,使學生認同知識的學習,科學的發(fā)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的道理。
2、細菌的形態(tài)如何:
“細菌很小,究竟有多?。课覀兡懿荒芸匆娝??”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利用課件指導學生觀察與思考。指出:“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十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才有一顆小米粒那么大?!薄叭说娜庋劭床灰娂毦?,只有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tài)”。指導學生通過對比幾種不同形態(tài)的細菌,說出細菌的幾種形態(tài):桿狀、球狀和螺旋狀等。
3、細菌的結構怎樣?它和動植物細胞相比,有什么不同?
提問引入:“細菌有不同的形態(tài),那么這些不同的形態(tài)的細菌其內部結構是不是也不同?”
指導學生觀察課件,觀察順序可由外到內,看各有什么結構?
再將細菌的結構圖與動植物細胞的圖片放在一起,讓學生仔細觀察看有什么不同,觀察順序還是由外到內。并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寫。
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細菌
植物細胞
動物細胞
4、推測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
先復習動物細胞是什么營養(yǎng)方式,細胞是什么營養(yǎng)方式?為什么不同?植物細胞內有葉綠體,能夠自己制造有機物,是自養(yǎng)方式;而動物細胞內無葉綠體,無法自己制造有機物,只能利用現(xiàn)成的有機物生活,是異養(yǎng)方式。
再對照細菌的細胞結構,根據細胞內有無葉綠體,來推測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再提示學生思考,既然細菌是利用現(xiàn)成的有面物來生活,那么,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它處于什么地位?
5、細菌的生殖方式
提問:細菌非常小,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條件,如適宜的水分、溫度、有機物豐富,有的還需要有氧。為什么細菌分布卻十分廣泛,可以說無處不在呢?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觀察圖片,并討論其原因。
播放細菌生死的錄像。提問,讓學生總結出細菌的生殖特點。
細菌是以什么方式進行生殖的?
適宜的時候,多長時間分裂一次?
當環(huán)境不良時,細菌會形成什么結構?
細菌為什么會無處不在?
6、技能訓練:
計算細菌的數(shù)目,進行衛(wèi)生習慣的培養(yǎng)。
四、達標反饋
1.細菌的發(fā)現(xiàn)者是()。
A.荷蘭人列文虎克B.英國人羅伯特虎克
C.法國人路易斯巴斯德D.沃森
2.下列各項中,不屬于細菌細胞特點的是()。
A.個體是單細胞的B.細胞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
C.細胞中有成形的細胞核D.細胞中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3.芽孢是細菌的()。
A.分泌物B.休眠體C.后代D.生殖細胞
4.用罐頭來保存食物是根據()的實驗發(fā)明的。
A.達爾文B.列文虎克C.巴斯德D.弗萊明
5.外科手術器械和罐頭食品的消毒,都要以能夠殺死()為標準。
A.球菌B.桿菌C.螺旋菌D.芽孢
6.下列關于細菌的說法正確的是()。
A.都有鞭毛,生活在水中B.都有莢膜,都能形成芽孢
C.肺炎雙球菌是多細胞的生物體D.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中的每個細菌都是獨立生活的
7.細菌有三種基本形態(tài),例如能引發(fā)咽喉炎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呈,大腸桿菌呈,小螺菌呈。
8.細菌的以下特點與它們的廣泛分布有關:
(1)細菌的個體,極易為各種媒介攜帶;
(2)進行生殖,速度快,數(shù)量多;
(3)能形成休眠體,對不良環(huán)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而且還能四處飄散,落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中,又能萌發(fā)成。
教
學
后
記在觀察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時,教師可以有目的地介紹一些與學生身體健康有關的細菌,如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在進行觀察與思考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區(qū)別,描述出細菌的基本結構特點。同時要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對“細菌營養(yǎng)方式”的推測。
在學生已經了解了細菌是通過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師可以利用技能訓練的內容,加深學生對“細菌個體小但數(shù)量很多”這個說法的認識。在學生了解了細菌是如何度過惡劣環(huán)境的內容后,可引導學生完成練習第一、二題的討論和交流。然后,讓學生回憶人的呼吸等內容,思考并回答練習第三題,發(fā)展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精選閱讀
第二節(jié)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第二節(jié)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1、嘗試利用酵母菌進行發(fā)酵作用,描述發(fā)酵作用的現(xiàn)象,推理總結發(fā)酵作用的實質;
2、嘗試利用發(fā)酵作用制作食品,舉例說出發(fā)酵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舉例說出其他細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3、說明食品的腐敗原因和運用食品保鮮的一般方法;
4、舉例說明人類對其他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1、重點:嘗試利用酵母菌進行發(fā)酵作用,描述發(fā)酵作用的現(xiàn)象,說明食品的腐敗原因和運用食品保鮮的一般方法。
2、難點:發(fā)酵作用的實質、舉例說明發(fā)酵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1、有關發(fā)酵實驗錯誤操作的視頻資料
2、適合飲料瓶口大小的打孔橡皮塞,插入玻璃導氣管;澄清石灰水
3、學生制作的發(fā)酵面團、米酒或其他發(fā)酵食品。
4、其他視頻資料和圖片
(一)導入:
教師:在學習本章前,同學們曾經進行了一次情感投票,大多數(shù)同學認為細菌和真菌對人類還是有很多用途的,那么大家可否推薦幾種細菌和真菌,讓我們把他們的名字公布在光榮榜上?
學生:踴躍提出各種細菌和真菌。
(二)主要教學過程:
教師:人類利用細菌和真菌做了很多事情。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先”,細菌真菌和食品的制作有很大關系。其中經常用到的是酵母菌。
學生:展示利用酵母菌發(fā)酵作用吹起的氣球。
教師:我看到大家的氣球都吹的很大呀,可是我的氣球怎么吹不起來呢?一定是有什么地方出錯誤了。幸好我把我的操作過程錄下來了,大家能幫助我找找錯誤嗎?
教師:(錄像)首先將酵母菌放在玻璃杯里,倒入暖水瓶里的開水。
學生:如果倒開水,酵母菌就燙死了。
教師:同學們說的對。其實實驗到這里就是繼續(xù)做下去也沒有用了,但是后面的操作過程還有一些錯誤,讓我們繼續(xù)找一找吧。
(錄像)將只加了水的酵母菌倒入飲料瓶,開始套氣球。
學生:沒放糖。
教師:對,酵母菌的發(fā)酵作用需要糖作為營養(yǎng)物質。讓我們繼續(xù)找錯誤:
(錄像)將飲料瓶放在室外的窗臺上(時值北京的冬天,冰還沒化呢)
學生:太冷了,凍冰了。
教師:對,發(fā)酵作用需要一定的溫度。所以老師的操作有三個錯誤,氣球肯定是吹不起來了。大家有沒有想過,把你們的氣球吹起來的是什么氣體呢?
學生:(猜測)二氧化碳。
教師:我們能不能想辦法證明你的猜測呢?七年級時,我們曾經檢驗過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的。
學生:用石灰水。
教師:請一位同學用手捏緊飲料瓶,將飲料瓶中的氣體通過玻璃管引導出來,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學生:石灰水變渾濁了。
學生:瓶子里的氣體是二氧化碳。
教師:發(fā)酵作用需要活的酵母菌、適宜的溫度和營養(yǎng)物質,產生了二氧化碳,我們是不是能夠推論出發(fā)酵作用其實就是酵母菌的什么生理作用呢?
學生:呼吸作用。
教師:發(fā)酵作用除了產生二氧化碳,還產生了別的物質嗎?讓我們聞一聞。
學生:酒味。
教師:對。我們的飲料瓶是密封的,里面氧氣充足嗎?
學生:不充足。
教師:酵母菌在氧氣不充足的情況下,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我們利用它的這個特性釀酒。有同學實驗過嗎?
學生:展示自己釀制的米酒和果酒。
教師: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酵母菌呼吸作用會產生什么呢?
學生:展示添加了酵母菌的面團和沒有酵母菌的面團。
教師:面團為什么鼓起一個個小泡泡?
學生:產生了二氧化碳。
教師:為什么摸起來和不加酵母菌的面團不一樣?
學生:產生了水。
教師:對。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酵母菌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和水。我們用它的這種特性來制作松軟的饅頭、面包、蛋糕和餅干等。
教師:想想家里的冰箱和櫥柜,里面還有哪些食品是細菌、真菌幫助我們制作的呢?
學生踴躍發(fā)言(教師配合出實物):酸奶、醋、醬油……
教師:我很喜歡吃的醬豆腐,也是由真菌幫助制造的。有人知道王致和醬豆腐的來歷嗎?
學生:清朝咸豐年間,有一個賣豆腐的叫王致和,家里很窮。這天他豆腐沒賣完,他就把剩下的豆腐放在壇子里,放了些鹽哪、花椒什么的,打算泡一泡再撈出來晾成豆腐干??墒呛髞碛惺鲁鲩T忘記了,等回家想起來,趕緊過去掀開壇子,一股臭氣撲了出來。王致和想,壞了,這么多東西全糟蹋了,這可賠大發(fā)了??伤稚岵坏萌恿?,就伸手抓出了兩塊嘗了嘗。覺得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兒,還真好吃。他又把隔壁的幾位老街坊都請了過來一塊兒吃了起來,大伙兒都說味道不錯。王致和因做臭豆腐出了名,后來一傳十十傳百,連宮里的慈禧太后也愛吃。于是王致和豆腐店的門匾上頭就刻上了個龍頭,這表示這家的東西是皇家享用的貢品。可是慈禧太后嫌“臭豆腐”這個名字太不雅,就給它起了個新名字叫“青方”。相對的,醬豆腐就被叫成“紅方”。
學生:我們去參觀過王致和腐乳廠,他們把一塊塊的豆腐坯子放在專門的接種室里,呆幾天后,豆腐坯子上就長滿了霉菌,這種霉菌是專門培養(yǎng)的毛霉,很干凈的。然后將長滿白毛的豆腐坯浸泡到醬汁里入味,醬汁也是多種細菌和霉菌發(fā)酵成的,醬汁的紅色也是一種專門的紅曲霉形成的。
教師:我們?yōu)槭裁匆尲毦驼婢鷰臀覀冎圃焓澄锬兀?br>
學生:好吃!
教師:除了好吃以外,細菌和真菌可以改變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比如:牛奶是很有營養(yǎng)的,但是中國人有七成以上的成人喝牛奶反而不舒服,是因為中國人大多數(shù)都缺乏一種酶,所以消化不料牛奶里的乳糖。乳酸桿菌能夠把乳糖變成分子比較小的乳酸,營養(yǎng)價值不僅沒有降低,而且更容易消化。
教師:有時細菌、真菌也會幫倒忙。這個蘋果還能吃嗎?
學生:不能,爛掉了。
教師:防止食物腐爛的方法都有哪些?你能舉個例子嗎?
學生:放冰箱里——凍的肉和雞
學生:真空包裝——燒雞
學生:巴斯德消毒法——牛奶
學生:用鹽腌起來——咸菜
學生:干燥——脫水蔬菜……
教師:大家對細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保存中的作用都有了新的理解,那么細菌和真菌在我們日常生活里還有其他作用嗎?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討論好不好?
第二節(jié)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教案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寫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第二節(jié)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教案》,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第二節(jié)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發(fā)酵技術在食品制作中的應用。
2.說明食品腐敗的原因,運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嘗試制作甜酒、酸奶或泡菜等。
4.舉例說出細菌和真菌與人類防治疾病的關系。
5.說明細菌在環(huán)境保護中的作用。
6.關注轉基因技術在醫(yī)藥生產上的應用。
二、教學策略
本節(jié)內容與第三章“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區(qū)別在于不是“描述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而是通過人類在環(huán)保、食品制作、食品保存、藥品生產等方面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說明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第一節(jié)教學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出“細菌和真菌能夠危害動植物以及人類的健康,它們的存在對人類有沒有益處呢?”“誰能舉出細菌和真菌對人類有益的實例來?”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進入新課的學習。
利用發(fā)酵制作食品的過程,許多學生未曾見過,因此,教師要在課前準備好演示實驗。同時,要準備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發(fā)酵食品,或利用教材中的彩圖,作為學生了解發(fā)酵技術在食品制作中應用的感性材料。由于化學知識的缺乏,學生對于發(fā)酵作用的原理不容易理解,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制作一個簡單的課件,或者制作一個復合投影片,也可以利用板圖表示某些細菌中的酶能夠促進淀粉等物質分解為葡萄糖,再分解為乳酸,或某些真菌中的酶能夠促進淀粉等物質分解為葡萄糖,再分解為酒精和二氧化碳??傊谟^察演示實驗后,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xiàn)象的原因。通過上述教學活動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利用細菌和真菌發(fā)酵制作食品時,就是要提供適合細菌和真菌生存的條件。練習第一題可以作為這部分教學效果的反饋。
利用發(fā)酵技術制作食品,是一種傳統(tǒng)的生物技術,但它又是現(xiàn)代生物技術發(fā)展的基礎。教師應鼓勵學生課下親自嘗試制作甜酒。課上要讓學生交流制作的經驗,還可以將家長品嘗甜酒的評語進行交流。讓學生在制作活動中發(fā)展實踐的能力,體驗知識與技術在生產與生活中的作用。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下制作各種不同的發(fā)酵食品,如酸奶、泡菜等,在課外活動中進一步發(fā)展自己的實踐能力。
在進行“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教學時,教師要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思考保存食品做法的道理。在課上,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調查進行觀察與思考活動,教師要重視在各個小組成員以及不同小組之間進行交流,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歸納出保存食品的主要方法,討論并總結出保存食品的主要原理以及要注意的問題。練習第三題可以作為學生討論活動的反饋。通過這部分的教學活動,要使學生明確保存食品就是要防止或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針對本地區(qū)人們使用的食品保存方法,啟發(fā)學生繼續(xù)思考“當前食品保存的方法中有哪些需要改進的?為什么?”“怎樣保存食品更有利于人的健康?”等問題。
在進行“細菌、真菌與疾病防治”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練習第二題作為學生討論的問題。之后,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現(xiàn)代科學技術在醫(yī)藥方面應用的內容,如胰島素、干擾素、乙肝疫苗等的生產及應用等內容,引導學生思考科學家的工作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與人類健康有什么關系,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社會的發(fā)展有哪些促進作用等問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科學研究與技術進步的社會價值,關注基因技術在醫(yī)藥生產上的應用。最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細菌和環(huán)境保護的內容,還可以結合當?shù)貙嶋H情況,了解本地區(qū)人們在處理生活污水和工業(yè)廢水中對細菌的利用情況,讓學生通過分析具體實例,認同人類與細菌的密切關系,使生物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演示實驗—發(fā)酵現(xiàn)象
酵母是一種真菌,適于在溫暖富含糖的液體環(huán)境中生存。當它們利用糖類物質生活時,通過對糖的分解作用產生二氧化碳,所以在培養(yǎng)瓶中可以看到氣泡的產生,隨著酵母菌數(shù)量的增多,產生的氣體會使擠癟的氣球脹大。
原理:葡萄糖發(fā)酵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氣體產生的壓力將推動紅色液柱移動至排出。
材料:125ml廣口瓶、溫度計、自制多組U形管、小燒杯、水浴鍋、藥匙、玻璃棒、小試管、紅墨水。
方法步驟:
1.實驗前將器材準備好,橡膠塞打孔,廣口瓶置于40℃~45℃的水浴鍋中。
2.U形管中注入5cm高的紅墨水(如圖中位置),橡膠塞插入溫度計與U形管,溫度計置于廣口瓶中部,廣口瓶中的U形管口距液面保持一定距離。
3.廣口瓶中加入適量水(保持廣口瓶及連帶裝置在水浴鍋中穩(wěn)定直立),加入一勺糖攪拌溶化,一切準備就緒之后,在廣口瓶中倒人適量酵母,快速攪拌后加蓋橡膠塞(注意密封)。
4.用彩筆記錄初始狀態(tài)下的紅色液柱位置。U形管口另一端接一盛清水的燒杯。
5.隨著發(fā)酵反應的進行,二氧化碳氣體產生,U形管中紅色液柱緩緩移動,直至排出,燒杯中的水變紅。
6.若想檢驗產生的氣體為二氧化碳,可在紅色液柱排凈后將其插入事先制備好的澄清石灰水中,也可以觀察是否能使燃著的火柴熄滅。
分析:
教材上觀察發(fā)酵現(xiàn)象的演示實驗需要時間長,在學生課下進行實驗的基礎上,課堂上采取這種方法實驗可使學生在幾分時間內觀察到現(xiàn)象,更具有說服力,而且還能直接對產生的氣體進行檢驗,學生對發(fā)酵以及菌類生活的適宜溫度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注:此反應必須在水浴鍋中進行,否則反應開始時會因溫度下降導致紅色液柱向廣口瓶中回流。
第二節(jié)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學設計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寫好了之后,這樣接下來工作才會更上一層樓!有沒有好的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二節(jié)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學設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第二節(jié)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學設計
章節(jié)
第五章 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二節(jié)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題目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教學內容分析
1、教材內容
本節(jié)內容主要涉及的是細菌和真菌對人類有益的方面,即人類利用細菌和真菌制作發(fā)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細菌和真菌來保存食品等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極為密切,它使學生知道了我們平時吃的很多東西以及它們的保存方法,都是由于細菌和真菌的作用。在本章第一節(jié)已經學習了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但接觸的都是它們對人類有害的一面,因此,學生不僅對本節(jié)課內容感到新穎、好奇,而且對制作發(fā)酵食品還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本節(jié)雖然知識結構并不復雜,但從科學技術與生活實際的角度看,內容和形式不容忽視,因為它為提高同學的實踐能力、體驗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機會。
本課時主要學習兩方面的內容:其一為細菌、真菌與食品的制作,包括演示發(fā)酵實驗、制作甜酒、制作泡菜、制作酸奶。其二為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
2、學生情況
本節(jié)課的教學班級為初二5班,屬于初二年級的中等班,在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方面有點欠缺,課外知識也不夠豐富。但是,學生有一定的學習主動性,有一定的求知欲望,有一定的探究問題的興趣,能夠和老師配合,可以通過師生互助,不斷的在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細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品保存方面的作用。
難點:甜酒和泡菜的制作原理,生活中不同食品保存方法的選擇。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舉例并嘗試發(fā)酵技術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說明食品腐敗的原因及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
2.能力目標
(1)通過做發(fā)酵實驗和嘗試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2)通過小組探究、收集資料、匯報探究結果等活動,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通過學習和應用食品保存方法,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
(1)通過實踐活動,體驗知識與技術在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
(2)通過小組活動,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三、教學設計指導思想
本節(jié)課從“老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的理念出發(fā),根據本節(jié)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了有助于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有助于讓學生體驗知識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的教學方式。學生通過分組查閱、整理資料,有助于他們提高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小組分工合作、共同探究、親自動手制作發(fā)酵實驗、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同學匯報結果,提高表達交流的能力。整個過程都在培養(yǎng)學生的相互協(xié)作的精神,使學生體驗到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從而更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四、教學方法(方式)與學習方法
新授課型、小組討論與探究
五、教學媒體選擇
老師:自制的PowerPoint課件,準備的面包。
學生:自制的演示發(fā)酵實驗裝置、自制的甜酒、自制的泡菜、自制的酸奶以及與其相配的PowerPoint課件;食品保存方法的PowerPoint課件
六、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流程圖(由上至下,由左至右)
2、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通過回憶細菌和真菌的危害,提出問題:是不是所有的細菌和真菌對人類是絕對的有害而無利呢?
2.結合你們收集的資料和生活經驗,說一說他們對人類有哪些好處呢?
對學生回答做總結,導入新課。(板書題目第二節(jié),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傾聽問題,齊聲否定。
回答細菌和真菌對人類的作用:如可以釀酒、制造食品、制藥、凈化污水、利用它們進行冶金等。
過渡句:正如剛才同學所說,細菌和真菌與食品的制作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細菌、真菌與食品的制作(板書)
1.提問:利用他們制作食品時,主要根據什么原理呢?
2.對學生的暗示給予表揚,肯定食品的制作與發(fā)酵有關。
(一)演示發(fā)酵實驗(板書)
1.詢問各組“發(fā)酵實驗”的完成情況。
2.選一組作代表到前邊展示實驗過程、現(xiàn)象及結論。
3.結合實驗,提出問題:
l根據你們的推測,氣球內充的是哪種氣體?
l這種氣體是怎么產生的?
4.肯定同學的回答,講述酵母菌體內有多種酶,能夠將糖類分解成葡萄糖,在無氧的條件下,會發(fā)生下面的反應,(出示Flash,其中一種生成物是未知的,)讓同學描述反應過程。
5.請同學打開氣球聞一聞,另一種物質是什么?
6.用課件展示發(fā)酵原理反應式:
7.詢問各組實驗都成功了嗎?
引導同學分析實驗失敗原因,同時對勇于承認失敗的同學提出表揚,并激勵其他同學學習他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8.提出問題:同學知道利用發(fā)酵原理可以制造哪些食品嗎?
9.出示面包,提出問題:
l老師帶來了利用酵母菌制做的面包,他們很松軟,里邊有很多小孔,為什么?
吃一口面包沒有酒的味道,這又是為什么?(在回答了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提出)
馬上聯(lián)想到課前做的發(fā)酵實驗,有些同學舉起了發(fā)酵實驗裝置向老師暗示。
各組組長舉起裝置示意,表示課下已完成了“發(fā)酵實驗”。
用Powerpoint課件展示。
小組討論、回答
l氣球里充的是二氧化碳。
l酵母菌分解糖時產生的。
觀看、思索、回答
酵母菌將葡萄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其它一種物質。
打開,聞有酒味,肯定產生的另一種物質是酒精。
觀看,記憶。
如有未成功的組,他們講述實驗過程和結果,其它組同學幫助分析原因。
利用乳酸菌可以制酸奶和泡菜,利用酒曲制酒,利用多種霉菌制醬油,利用酵母菌制面包和饅頭。
學以致用:
l制作饅頭或面包時,酵母菌發(fā)酵產生的二氧化碳會在面團中形成許多小孔,使饅頭或面包膨大松軟。
面團中所含的酒精在蒸烤過程中揮發(fā)了,所以沒有酒味。
過渡句:我國南方有著悠久的自制甜酒的歷史,甜酒的制作依據的就是發(fā)酵的原理。
(二)制作甜酒(板書)
課前,第二小組已經為我們精心制作了味美醇香的甜酒,下面請他們組給我們介紹一下。
1.讓一個同學品嘗,提出問題:
甜酒真的是甜的嗎?為什么?
2.總結,我們制作甜酒用的是酒曲,酒曲的主要成分是真菌中的一種曲霉,它能將淀粉分解成糖,所以味道是甜的。
教育:其他同學可以借鑒這種方法,盡你的一份孝心,給家人制作出美味的甜酒。不過要記得提醒家人,飲酒過量對身體是有害的,我們中學生不應該喝酒。
用PowerPoint展示制作甜酒的過程及注意事項,并出示課下自制的甜酒,邀請其他同學課下來品嘗。
品嘗,思索,回答
甜酒真的是甜的,推測可能是酒曲將糯米分解成了糖,所以是甜的。
異口同聲的回答:有害,不應該。
過渡句:甜酒固然好喝,再加上泡菜不是更好呢?
(三)制作泡菜(板書)
第三小組已經為我們準備了泡菜,大家一起看看他們的作品吧。
1.提出問題:你們知道泡菜是根據什么原理制作的嗎?
2.提出問題:你們知道為什么要用一圈水來封口,而且經常在凹陷處加水呢?
3.評價、鼓勵。
用PowerPoint課件展示泡菜的制作過程及注意事項,出示課下自制的泡菜,邀請同學課下品嘗泡菜。
回答:利用乳酸菌將蔬菜中的糖類等有機物分解成乳酸,因此,泡菜酸溜溜的。
制泡菜利用的是細菌中的乳酸菌,只有在無氧的條件下乳酸菌才能將蔬菜中的有機物分解成乳酸。
過渡句:第四小組也是利用乳酸菌制作了一份食品。
(四)制作酸奶(板書)
請第四組的代表上前展示。
1.提問:為什么要將鮮奶煮沸呢?
2.提問:根據甜酒、泡菜和酸奶的制做,請同學總結,人類在把細菌和真菌應用于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時,應該給他們提供怎樣的條件呢?
用PowerPoint展示酸奶的制作過程及注意事項,出示課下自制的酸奶,邀請同學課下來品嘗。
是為了消毒,以免其他的細菌和真菌使酸奶腐敗。
小組討論、思索、回答
適宜的溫度、現(xiàn)成的有機物、潮濕的環(huán)境。
過渡句:我們平時吃的食品中有機物含量豐富,當溫度和濕度適宜時,大量細菌和真菌在其中生長繁殖使食物腐敗,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二、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板書)
要想使食物不腐敗,我們可以利用哪些方法呢?第五小組同學通過收集資料總結出了多種保存食物的方法,請歡迎他們介紹一下。
1、提出問題:這些方法最終為了達到什么目的?
2、建議:加防腐劑的目的是將食物中的細菌和真菌殺死,但是近年來,科學家證實,一些防腐劑對人類健康有害,因此,我們盡量少食含防腐劑的東西,在購買食品時,要注意看包裝說明,盡可能選擇安全食品。
3.請同學討論P73的觀察與思考
4.用課件出示食品(名稱及對應圖片)和保存方法
用PowerPoint課件展示通過收集資料總結的各種保存食物的方法。
有些方法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和繁殖。
有些方法將細菌和真菌殺死。
聽講,并將老師的話銘記在心,使其在生活中具有指導作用。
小組討論各種食品的保存方法。
將各種食品和對應的保存方法用線連起來。
情感升華
請同學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談自己的感受。
談感受,主要體現(xiàn)出合作、探究的快感,同時體驗到了生物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產生熱愛生物學科的熱情。
課下作業(yè)
用課件出示作業(yè)
從甜酒、泡菜和酸奶中選取其中一種,做給家人吃,算是我們對家人的回報。
3、板書設計
第五章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二節(jié)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細菌、真菌與食品的制作
1.演示發(fā)酵實驗
2.制作米酒
3.制作泡菜
4.制作酸奶
二、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
七、教學評價設計
學生對本節(jié)課由始至終都充滿著很高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提高了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表達交流的能力等;培養(yǎng)了相互協(xié)作的精神等;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激起了學生更加熱愛生物學的激情。
不足之處:學生最后談論對本節(jié)課的體會時,由于時間有限,有些同學很想表達自己的感受,可是未能如愿以償。
八、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出色完成了查閱資料、共同探究、動手實踐、課件制作、表達交流等工作,由此不僅提高了同學的多方面能力,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相互協(xié)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真正體驗到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課下交流和同學課上談的感受可知,很多同學體會到:
(1)生物學科雖然不是中考課目,但在實際生活中確有用武之地。
(2)本節(jié)課的教學方法使同學之間有了更多合作的機會,為促進同學間和諧的關系創(chuàng)造了條件。
(3)這種教學方式給同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求知和實踐的空間,有利于挖掘同學的潛能。
(4)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原本其他科成績較差的同學卻對生物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總之,我認為這種教學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以后在教學中會多多采用該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