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二
發(fā)表時間:2020-03-17初二生物上冊知識點:動物運動和行為。
初二生物上冊知識點:動物運動和行為
1、動物所進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們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活動,都是動物的行為。動物的行為常常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運動。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身體結構。
2、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是由骨、關節(jié)和肌肉組成的,骨和關節(jié)構成骨骼。
3、人的骨骼由206塊骨連接而成,約占提供的20%。骨連接包括不活動的連接,半活動的連接和活動的連接(即關節(jié))
4、關節(jié)組成:關節(jié)面(關節(jié)頭和關節(jié)窩)、關節(jié)腔、關節(jié)囊。
5、關節(jié)囊及其外面的韌帶有增強關節(jié)牢固性的作用;關節(jié)腔內的滑液和關節(jié)軟骨具有增加關節(jié)靈活性的作用。(關節(jié)軟骨可起到緩沖作用,并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
6、脫臼是指關節(jié)頭從關節(jié)窩里脫落出來。
7、關節(jié)在運動中起支點作用;骨骼起杠桿作用;骨骼肌起提供動力作用。
8、骨骼肌的組成:骨骼肌中間較粗的部分叫肌腹,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一塊骨骼肌兩端的肌腱著生在至少兩塊骨上。
9、蚯蚓體內有肌肉,但沒有骨骼,這是它不能快速運動的原因。
10、骨的運動靠骨骼肌的牽拉,骨本身不能運動。
11、動物運動的意義(了解)
12、動物的行為多種多樣,從行為獲得的途徑來看,動物的行為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另一類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
13、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學習行為越多,越能適應復雜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越復雜,要學習的行為越多。
16、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存的基本條件,學習行為能讓動物更好地適應復雜環(huán)境的變化。
17、觀察動物行為的方法:觀察法和實驗法。不同動物的學習行為不同,同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由于遺傳因素等的影響,即使條件一樣,學習速度也會有差異。
18、“嘗試與錯誤”是常見的學習行為。
19、社會行為的特征:1、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3、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
20、蟻王:與蟻后交配。蟻后:產卵。工蟻:筑巢、喂養(yǎng)雌蟻、雄蟻和兵蟻。兵蟻:保衛(wèi)蟻巢。
21、群體中的信息交流是群體分工合作的必要條件。
動物的聲音、氣味和動作等都可以起傳遞信息的作用。(螞蟻靠氣味進行通訊)
蝶蛾類雌雄蟲之間利用性外激素交流信息,是一種具有特殊氣味的易揮發(fā)的物質。
可以用來誘殺農業(yè)害蟲的原理:干擾雌雄蟲之間的信息交流,使雄蟲無法判斷雌蟲的位置,無法交配。
22、在自然界,生物之間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獸有獸語)。正是由于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間的聯系錯綜復雜,“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生物與環(huán)境才成為統一的整體。
相關推薦
初二生物上冊知識點:共生
教案課件是老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認真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才能促進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有沒有出色的范文是關于教案課件的?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初二生物上冊知識點:共生”,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初二生物上冊知識點:共生
(1)豆類作物和根瘤菌:豆類作物為其提供有機物,根瘤菌則提供含氮肥的無機鹽。
(2)動物和大腸桿菌:動物為其提供有機物,大腸桿菌則提供維生素B12和維生素K。
(3)地衣:藻類植物為真菌提供有機物,真菌則提供水和無機鹽。
45、區(qū)別青霉和曲霉:一看孢子形態(tài),掃帚狀的為青霉,放射狀狀的為曲霉;二看顏色,青綠色的為青霉,其它顏色的為曲霉。
46、酵母菌能夠分解葡萄糖,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47、食物的腐敗主要是由細菌和真菌引起的。故防腐的主要原理就是殺死細菌或控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據此有許多防腐的具體辦法,如高溫滅菌、腌制、滲透保存等。
48、污水處理時,一些細菌在有氧的條件下能將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在無氧的條件下能分解為甲烷。
49、在被子植物中常作為分類的主要依據是花、果實和種子。
50、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從高到低的順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其中最大的單位是界。
51、分類單位越大,包含的種類越多,其中生物相似的特征越少,親緣關系越遠。
52、馬在生物上的地位是(見書)。
53、桃在分類上的地位是(見書)。
54、生物的多樣性不僅是指生物種類的多樣性,還包括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的的多樣性。
55、我國是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國家,故有“裸子植物的故鄉(xiāng)”的美稱。
56、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根本的措施是保護生物的棲息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系統的多樣性。
57、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qū)?,F我國已建立1500多個,其中有保護大熊貓的臥龍自然保護區(qū)自然保護區(qū),為保護完整的溫帶森林系統的長白山自然保護區(qū)。
58、為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我國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國自然保護綱要》等法律和文件。
59、造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有濫砍亂伐、濫捕濫獵、環(huán)境污染、生物入侵。
60、當前生物多樣性面臨的主要威脅是人為破壞。
初二生物知識點整理:動物的運動方式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大家正在計劃自己的教案課件了。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寫好了之后,這樣接下來工作才會更上一層樓!你們清楚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二生物知識點整理:動物的運動方式”,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初二生物知識點整理:動物的運動方式
第一節(jié)動物的運動方式
一、運動的意義
一方面尋找和攝取食物,遷移到適宜自身生活的棲息場所,另一方面有效地躲避天敵的危害。
二、動物運動的方式
1、動物在水中的運動方式:水中生活的動物種類多、數量大,運動方式多種多樣,如水母的漂浮運動和倒退運動;草履蟲、海龜的劃水運動;蛙的游泳等。
2、動物在陸地的運動方式:主要依靠附肢的活動,使身體在地面上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躍等。
1爬行:這種運動方式是依靠肌肉的收縮或者附肢的運動把貼近地面的身體推向前進。
2行走:這種運動方式的動物四肢比較發(fā)達,可以將身體支撐起來,并通過四肢的交替前伸和后蹬使整個身體向前運動。如貓、狗、大象、馬。
3奔跑:是指當行走速度加快時,在某一瞬間四肢都會離開地面,身體騰空。如生活在草原上的羚羊、斑馬等大多數哺乳動物,還有一些鳥類如駝鳥。(區(qū)分行走和奔跑的關鍵在于四肢是否同時離開地面,身體騰空。)
4跳躍:這種運動方式的動物具有發(fā)達的后肢或后足,依靠彈跳使身體騰空運動。如蝗蟲、青蛙、袋鼠、山雀等。袋鼠前肢短小,后肢特別發(fā)達,常常以前肢舉起,后肢著地,以跳代跑。袋鼠在跳躍過程中用尾巴保持平衡,當它們緩慢走動時,尾巴則可作為第五條腿。
蠕動:一些無脊椎動物沒有附肢靠蠕動進行運動,這種運動方式比較緩慢。如蚯蚓。
6、攀援:指生活在樹林中,營樹棲生活的一些哺乳動物。如猴子、猩猩等。
3、動物在空中的運動方式:依靠翅或翼的活動,進行滑翔和鼓翼飛行。
滑翔:一些大型鳥類雙翅左右伸展不動,身體從某高處向前下方飄行,好像滑雪一樣順坡而下的飛行方式,是一種省力的運動方式。
鼓翼飛行:依靠雙翼快速、有力地上下扇動空氣而獲得上升和前進的動力。
初二生物知識點:病毒
初二生物知識點:病毒
知識點
1)無細胞結構,不屬于原核生物也不屬于真核生物。
2)具有寄生性,需要寄生在宿主細胞中才能生存。
3)遺傳物質是DNA(如噬菌體病毒),或RNA(如HIV,煙草花葉病毒)。
4)RNA病毒的變異頻率較高。
5)增殖方式:復制增殖。
6)在生態(tài)系統中的成分:消費者。
7)應用:可以作為基于工程的運載體;可以在動物細胞融合中作為細胞融合的誘導劑(如滅活的仙臺病毒)。
課后練習
下列特點不屬于病毒的特點的是()
A.沒有細胞結構
B.個體微小,要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得見
C.必須在寄主細胞內才能繁殖
D.可以獨立生活
D
寄生在細菌體內的病毒又叫()
A.植物病毒B.動物病毒
C.病原體D.噬菌體
D
病毒無細胞結構,只有蛋白質的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構成,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它生物體內。根據病毒寄生的生物體的不同,我們把病毒分為植物病毒、動物病毒和細菌病毒,細菌病毒又叫噬菌體。
專門寄生在植物細胞內的病毒叫做植物病毒,如煙草花葉病毒;
寄生在動物和人體細胞內的病毒叫做動物病毒,如流感病毒;專門寄生在細菌內的病毒叫細菌病毒(也叫噬菌體),如大腸桿菌噬菌體。
故A、B、C錯誤,D正確,故選D。
關于病毒的說法正確的是()
A.病毒是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構成的,所以它不是生物。
B.生物一旦被病毒感染,就會患病。
C.病毒在生態(tài)系統中是分解者。
D.病毒雖然沒有細胞結構,但它也是生物,能遺傳和變異。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