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04第19課尋訪“絲綢之路”。
第19課尋訪“絲綢之路”一一學習與探究之三
活動目標
通過識讀“絲綢之路圖”和最新的中國地圖、世界地圖,掌握識圖的基本技能;在最新的中國地圖上能準確地找出絲綢之路的途經(jīng)路線;知道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一個重要方法。
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查閱和收集有關的歷史、文獻、圖片以及實物。
能認識到學習歷史離不開地圖,離不開地理,培養(yǎng)初步的史地結合的學科滲透能力。
通過絲綢之路的尋訪,培養(yǎng)集體協(xié)作的精神、吃苦耐勞的品質,激發(fā)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
活動準備
1、指導學生明確本課應達到的目標,以便學生了解評價的依據(jù)。
2、布置學生查閱有關絲綢之路的普及性讀物,收集有關圖片或實物資料。學生可根據(jù)個人情況參加到下列各組:A組,上網(wǎng)查閱;B組,圖書館書店查找;C組,收集音像制品;D組,如郵票、火花等。
3、指導學生在今天的世界地圖上繪制“絲綢之路示意圖”。
4、指導學生根據(jù)已收集的資料,分組討論,制定出具體方案,教師將各組方案中最有特色又可行的內(nèi)容提出,設計出總方案,每組學生負責完成最有特色的工作準備。
活動過程
教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絲綢之路”是從西漢的長安城向西出發(fā),途經(jīng)今古肅、寧夏、青海、新疆,連接中西亞和歐洲的一條交通要道。在這條昔日的絲綢古道上,有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萬里長城的終點——嘉峪關;有“鳥的王國”——“青海鳥島”,有如詩如畫的“塞上江南”,有歌舞和瓜果之鄉(xiāng)——吐魯番盆地。
經(jīng)過同學們的精心準備,今天我們一同踏上這條幽幽古道去探索歷史的奧秘。首先,請同學們分組介紹尋訪的經(jīng)歷。
學生:(介紹尋訪的經(jīng)歷)通過什么途徑,做過什么努力,達到怎樣的結果,有什么收獲。
教師:同學們通過各種途徑去求知,初步嘗試自己收集資料并提取信息,這就是能力的培養(yǎng),今后我們要在這方面多下功夫。下面請第一小組也就是設計繪制大型“絲綢之路示意圖”的同學給我們講解“絲綢之路”路線及重要地名的變化。
學生:(分段介紹)第一段,從西安向西進入黃土高源,要跨過黃河,經(jīng)過河西走廊,長城西端,到達敦煌。古今重要地名及發(fā)生變化的有:長安——今西安;河水——今黃河。
第二段:從敦煌開始,進入茫茫戈壁灘。絲綢之路主要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陽關出發(fā),沿阿爾金山——昆倫山北麓,塔里木盤地南緣向西翻過帕米爾高原(蔥嶺)。重要地名及發(fā)生變化有:鄯善——今若羌;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南山——今昆侖山,喀什。北路從玉門關出發(fā)向西沿天山麓,塔里木盆地北緣,到帕米爾高原。重要地名及發(fā)生變化的有:北山——今天山,吐魯番,火焰山,新疆,伊犁。
第三段,蔥嶺向西北路經(jīng)中亞到達歐洲,南路向西亞和南亞進發(fā),到達伊朗、印度以及東歐一帶。重要地名及發(fā)生變化的有:大宛——今費爾干納盆地;康居——今哈薩克斯坦;奄蔡——今咸海至里海一帶;身毒——今印度;大月氏——古國名,今阿姆河流域;安息——今伊朗一帶;大秦——古羅馬。
第四段出新疆后的絲綢之路西遠南伸的情況。
教師:沙漠、雪山、綠洲,時而長風漫卷,飛沙走石,時而萬里寂靜;牧人的炊煙裊裊升起,直接云天;駝鈴響過,這片大地仿佛又回復到開天辟地時的蒼涼,這就是古代中國的西域。公元前139年,瀚海深處響起一陣陣悠揚的駝鈴聲,看!他們來了,張騫率著一支隊伍騎著駿馬和駱駝開始了他的使命。請看第二組同學的表演,張騫出使西域。
學生表演:著重表演歷經(jīng)的艱辛,表現(xiàn)出張騫的氣魄和堅定的意志等。
教師:從他們的表演中我們看到張騫以探驗家的膽魄,歷盡艱辛開辟出這條聞名世界的商道。在以后的歷史長河中,還有多少英雄豪杰在此留下英名。東漢時期班超及副使甘英,為商道的暢通都做出過杰出貢獻。東晉時,法顯從長安沿絲綢之路西行求法,游歷三十多國,回國后將沿途見聞及帶回的經(jīng)文整理成文,這就是著名的《佛國記》。唐朝著名高僧玄奘沿絲綢之路到印度,游歷19年,行程五萬多里,著有《大唐西域記》。《西游記》就是以他西行的故事題材為背景而寫的。元朝時,意大利威尼斯旅行家馬可波羅,隨父沿絲綢之路來中國經(jīng)商,在元朝任職17年,后來回國,因參加戰(zhàn)爭被捕入獄。在獄中,由他口述,獄友筆錄成書,這就是聞名世界的《馬可波羅行記》。在這條古道上還有綠洲、重鎮(zhèn)、名勝古跡、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奇的風土人情。
接下來請第三組的同學給大家講解。(第三組將收集的資料匯集整理編排)
第三組的同學(1)展示圖片。展示的圖片除教材提供的五幅插圖外,還有馬踏飛燕,“絲綢之路”出土的漢代絹地刺繡,玄奘畫像,還有敦煌壁畫郵票、一組嘉峪關的照片。(2)著重介紹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敦煌、高昌、樓蘭。(3)介紹途經(jīng)的省份,主要少數(shù)民族分布及物產(chǎn)。
教師:第三組同學主要介紹了樓蘭故國在古代中西交通史、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關于她的消亡,史學界到現(xiàn)在還沒有定論,有的人認為樓蘭的消亡是因為沙漠化,也有人認為是氣候突然發(fā)生變化,大旱降臨,上游河道斷流,人們被迫逃離古城;還有人認為是外敵入侵造成的。究竟是何原因,你們有何看法,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對此問題可以進行研究。
絲綢之路沿途要穿過沙漠,翻越高山,經(jīng)過人煙稀少的荒原,其旅途是艱辛難涉的,當然也并非都是艱險。如同學介紹的敦煌、高昌,還有碎葉等都是沙漠上的綠洲,是高原上的繁華集鎮(zhèn)。不管是艱辛還是繁華的集鎮(zhèn),都有詩為證。請第四組的同學用詩歌來印證歷史。
第四組的學生著重收集唐代邊塞詩人的詩歌,有王之渙的《涼州詞》,張籍的《涼州詞》,王翰的《涼州詞》,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王昌齡《從軍行》《出塞》,岑參的《天山路》、盧綸《塞下曲》等。
他們以通過朗頌再簡介詩歌內(nèi)容的方式來再現(xiàn)“絲綢之路”。
教師:第四組的同學以詩歌的形式給我們講述了歷史,同時我們也獲得美的享受。
古老的絲綢之路給我們留下了無數(shù)可供探索的奧秘,此次尋訪了我們只是初步的探索,同學們?nèi)绻信d趣,還可以繼續(xù)深入的探究,也許你就能成為一個專家,祝你們的探索取得好成績。
為了更好的熟悉絲綢之路上的古今地名,我們請8位同學穿越時空隧道,遇到古地名,要寫出現(xiàn)在的地名;遇到今天的地名要寫出古地名。寫出的地名只能給下面的同學看。寫對了,就繼續(xù)往前,錯了,就退出游戲。請同學們?yōu)樗麄兇蚍?,他們的成績可作為今天全班同學的成績記錄下來,讓我們給他們鼓掌加油。(根據(jù)不同程度選出8位同學做代表,反饋掌握的情況)
游戲:穿超時空隧道
活動總結
教師:絲綢之路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架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梁。如今的絲綢之路,公路成網(wǎng),鐵路縱橫,機場遍布,形成了陸空交織的主體交通運輸網(wǎng),使“絲綢之路”的終點伸到西歐以至更遠的地方。通過尋訪我們學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引導學生做如下總結)
第一,通過尋訪,我們掌握了查找地圖的基本技巧,將歷史的學習融進了地理中,懂得學習歷史離不開地圖,離不開地理。
第二,通過這次尋訪,我們初步嘗試了怎樣去收集、查閱資料,怎樣提取有效信息,盡管同學們的收獲不同,但只要認真努力地去做,就會有收獲。
第三,同學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充分展示了同學們的智慧與才能,說明我們的同學有能力參與到我們的教學中來,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第四,通過尋訪,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大陸上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友誼文化傳播之路。歷史證明,對外開放能使中國繁榮發(fā)展。
第五,大自然養(yǎng)育了我們,我們也要熱愛大自然,尤其從故國樓蘭消亡的討論中,同學們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的確,人類要持續(xù)發(fā)展,必須要與大自然和諧發(fā)展。因此,保護好我們的地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活動評價
目的:通過活動課的學習,學生是否了解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是否掌握了識圖的基本技能,更主要的是能否去主動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
方法:查檢法、觀察法。
過程:(1)老師抽查部分學生收集資料的情況,負責檢查的同學,則對全班同學檢查、登記;(2)根據(jù)學生平時表現(xiàn),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抽兩名,參與“穿越時空隧道”的活動;(3)師生交流,有意識地請平時不積極、自我控制較差的同學談從這節(jié)課中學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評價總結
1、能穿越一條“時空隧道”為合格,能穿越兩條為良,能穿越三條以上為優(yōu)。
2、平時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能在這一次活動中積極收集、積極參與都視為優(yōu)。
活動說明
我們出門旅游或至一個新的地方,一張地圖會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多便利。在歷史學習中地圖也有同樣重要的作用。因為,只有把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放到當時、當?shù)氐臍v史環(huán)境中加以考察,才能夠真切和全面地去感知歷史。而地圖可以幫助我們確定歷史事件發(fā)生與演變時所在地域地理位置,方便和直觀地把握歷代疆域和行政區(qū)劃的變化、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的地理分布等。因此,通過地圖學習歷史是我們應該掌握的一個重要方法。
你也許會問,歷史上的那些地名變化太大了,怎么能記得住呢?這是每一個學習歷史的人都遇到過的問題。因為地理環(huán)境是隨著歷史的變遷不斷變化的,人們往往比較了解當今的地理環(huán)境,而對歷史地理感到陌生。因此,對照古今地圖來進行歷史學習,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簡便實用的方法。這有助于我們識讀歷史地圖,形成正確的空間概念,也有利于我們更加真切地理解那些十分久遠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通過本次活動你會發(fā)現(xiàn)地圖在歷史學習中是非常重要非常有趣的。
相關推薦
尋訪絲綢之路
《尋訪絲綢之路》
——學習與探究之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會識讀歷史地圖,知道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一個重要方法。
通過針對性的收集資料,了解有關“絲綢之路”的歷史、地理、文學知識,培養(yǎng)查閱、整理史料以及學科間互相滲透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按要求查閱和收集有關的歷史資料、文獻、圖片和實物。
通過對照古今地圖,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識記與理解,培養(yǎng)初步的史地結合、學科滲透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絲綢之路”的作用,認識到對外開放能使中國繁榮和富強。
通過“絲綢之路”的尋訪,培養(yǎng)集體協(xié)作精神,激發(fā)對大自然、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從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
教學重點
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探究絲綢之路上的名勝古跡、古代名人、省份民族、文化物產(chǎn)和山脈河流。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絲綢之路是商路、經(jīng)濟文化交流之路和友誼之路。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設計思路:
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尋訪探究絲綢之路上的名勝古跡、古代名人、省份民族、文化物產(chǎn)和山脈河流。
明確目標——課前準備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學相長——模擬導游
課余研究——知識延伸
1.找一找:通過對網(wǎng)絡、書籍、報刊、雜志、光盤等媒體的找尋和瀏覽,收集有關“絲綢之路”的資料。
2.集一集;分類和整理收集到的有關史實,培養(yǎng)學生勤于動手、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學前準備
教師:
1、在第16課學完后布置學生收集與“絲綢之路”有關的圖文資料。
2、準備三張地圖:“絲綢之路”示意圖、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
3、讓學生自愿組成五個探究小組(每組10人左右)
⑴絲路路線組⑵絲路上古代名人組⑶絲路上名勝古跡組⑷絲路詩歌組⑸民族物產(chǎn)及東西方交流組
4、組織評審團成員共同制定本次活動評比標準,
學生:
1、預習本文有關內(nèi)容,突出本組探究重點。
2、收集有關“絲綢之路”的書籍、資料、圖片、實物、詩歌等,匯總起來共享學習資源。
3、各組選出組長(主持人),負責指揮本組活動。
4、各組推薦評委4名,組織活動評審團,參加活動評比。
1、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激勵性點撥2分鐘)
上個世紀末,中共中央提出了西部大開發(fā)的戰(zhàn)略,同學們知道西部大開發(fā)都包括哪些省份嗎?學生回答后明確:新疆、西藏、甘肅、青海、四川、重慶、云南、寧夏、陜西、貴州十個省市自治區(qū)。在我國的西北邊疆,浩瀚的沙漠,茫茫的戈壁灘上,曾經(jīng)延伸著一條瑰麗的“絲綢之路”,它昭示著歷史曾有過的繁榮。中國西部許多地方古代通過“絲綢之路”參與世界經(jīng)濟文化交流活動,溝通了東西方文明的互相滲透。借當今西部大開發(fā)的時機,對“絲綢之路”的研究應該成為國際性的新課題。
今天讓我們重新踏上“絲綢之路”,循著先人走過的足跡,探訪“絲綢之路”的過去、今天,并展望其美好的未來!
同學們已經(jīng)進行了預習,現(xiàn)在按絲路路線組、絲路上古代名人組、絲路上名勝古跡組、絲路詩歌組、民族物產(chǎn)及東西方交流組的順序分別展示各組活動,全體同學積極參與,評審團評委注意相機評價。
2、出示學習目標﹙1分鐘﹚
1)通過識讀絲綢之路路線圖提高歷史識圖的基本技能。
2)掌握圖示法,初步培養(yǎng)史地結合及各科間相互滲透的能力。
3)通過對絲綢之路的尋訪,培養(yǎng)學生集體協(xié)作的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品質,激發(fā)其對大自然、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
3、絲路路線小組活動展示(7分鐘)
⑴學生閱讀教材并結合自己收集的資料進行總結,推選代表發(fā)言。
⑵教師肯定學生搜集、探究成績,使其體會成功之喜悅。
⑶教師協(xié)助小組主持人上臺運用多媒體展示地圖,﹙映示“絲綢之路”路線示意圖﹚并根據(jù)地圖介紹絲路路線:從長安出發(fā)經(jīng)河西走廊,分為南北兩路,北路從玉門關到奄蔡;南路從陽關到大秦所經(jīng)過的較大城市。
⑷評審團評價
4、絲路上古代名人組活動展示(7分鐘)
⑴小組主持人運用多媒體展示絲路上的名人(張騫、班超、玄奘、馬可波羅、法顯、甘英等)的圖片,簡介之成就。
⑵全班分組討論收看感受。
⑶評審團評價
5、思路上名勝古跡組活動展示(7分鐘)
⑴結合本小組收集的材料,主持人介紹古跡名稱,并逐個介紹其由來與地位。
⑵師生運用多媒體展示玉門關、西安、火焰山、河西走廊四鎮(zhèn)、酒泉、敦煌等古跡的錄像資料和圖片。
⑶讓學生討論感受祖國歷史的悠久、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享有高尚的民族自豪感。
⑷評審團評價。
6、絲路詩歌組活動展示(7分鐘)
⑴學生展示課外收集的詩歌課件,﹙映示部分古代詩歌﹚主持人提問并明確詩歌的名稱和作者,并弄清詩歌的主旨與寫作背景與絲綢之路的聯(lián)系。
⑵本小組進行配樂詩歌朗誦,然后全班集體朗誦。
⑶評審團評價。
7、民族物產(chǎn)及東西方交流組活動展示(7分鐘)
(1)生生互動明確絲綢之路在中國境內(nèi)經(jīng)過的省份及這些省份少數(shù)民族和物產(chǎn)。
(2)運用多媒體展示東西方文化、物產(chǎn)交流的考古證據(jù)、圖片和實物,并作簡介。
(3)評審團評價。
8、小結(7分鐘)
(1)各小組選代表發(fā)言談尋訪絲綢之路的收獲感受。﹙先寫成歷史小文章﹚
(2)評審組公布評審結果。
結語:
本課時我們?nèi)w同學積極投入到各項活動之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智能作用,進行合作探究,掌握了查閱地圖的基本技巧,明確了史地不分家,學會了圍繞主題搜集查閱歷史資料、文獻、圖片、實物的方法,開闊了視野,提高了編寫歷史小文章、制作歷史課件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了大家集體協(xié)作和吃苦耐勞的品質,大大激發(fā)了同學們對大自然、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也強化了大家的環(huán)保意識和對改革開放歷史同未來的認識。說明活動課大有裨益。
第16課絲綢之路的開辟
第16課絲綢之路的開辟
教學目標
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開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能夠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絲綢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和手段
多媒體教學、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師指導活動課。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師:(胡蘿卜、洋蔥、核桃實物情景導入)同學們知道這些是什么東西嗎?(生答)知道為什么稱“胡-”“洋-”嗎?它們是從哪兒傳來的?知道西域和中原的道路是怎樣開通的嗎?張騫通西域以后就形成了一條中西方交往的道路。這條道路在我國歷史上叫什么呢納?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西域,踏上絲綢之路,了解在那里發(fā)生的許許多多美麗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
師:(展示課題)
明確目標
師:是張騫勇敢的揭開了籠罩在中國西北地區(qū)的神秘面紗,開通了西域和中原的道路。
張騫通西域后就形成了一條溝通東西方交往的絲綢之路。因此“講述張騫通西域等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就是我們今天所要探究的目標。同學們還可以依據(jù)自己的實際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但老師確立的目標同學們必須完成。(展示學習目標)
自主探究
師:是張騫首先打通了中原同西域的通道,那么西域是指什么地方哪?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小字內(nèi)容及圖片,思考西域主要指的是哪些地方,想象西域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師:(展示地圖)同學們看大屏幕上的地圖,你能否在地圖上西域主要指的是哪些地方嗎?
生:(指圖說明西域的地理位置)
師:在你的想象中西域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展示圖片)(提示:兩方面)
生:物產(chǎn)豐富,人物衣冠楚楚,彬彬有禮。
師:這是其文化豐富的一面,另一面哪?
生:讓人感受到那是個遙遠的、陌生的、荒涼的地方。
師:而張騫毅然不顧這遙遠、陌生、荒涼應召出使西域。張騫有太多的經(jīng)歷,每個經(jīng)歷都是一個故事。下面我們就通過編故事,講故事的方式來學習張騫通西域的史實。
師:同學們分成小組,根據(jù)不同的場景,合作編出精彩的張騫通西域歷史小故事來,講給大家聽。
生:(合作編故事)
師:哪個小組把你們編的小故事講給大家聽一聽?
生:(講故事)
師:(給予肯定,并注意引導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
師:下面有段錄像,可以進一步加深同學們對張騫通西域有更深的了解。(展示錄像)
生:(觀看錄像)
師:張騫出使西域會遇到哪些困難?體現(xiàn)了他什么樣的高貴品質?
生:(回答)
師:(注意引導)
師:由張騫我們想到了我們自己,他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我們都渴望成功,可是在學習上,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做作業(yè)時遇到了難題、這次考試考得不太理想等等,遇到這些問題時,我們該怎么辦?我們該向張騫學習,我們學習知識應該會學以致用。
師:西漢衰亡以后,東漢仍然不放棄對西域的經(jīng)營。這兒有兩個典故,同學們知道是和誰有關嗎?(圖片、文字展示)
生:班超。
師:班超在西域的活動進一步加強了西域與內(nèi)地的聯(lián)系,確保了絲綢之路的暢通。你想親身體驗一下那“古道漫漫,駝鈴聲聲”的獨特風光嗎?就讓我們一起去尋訪一次絲綢之路。
師:下面我們搞一個“絲路之旅”的活動,假設我們?nèi)嘟M成一支商旅團,從長安出發(fā)沿著絲綢之路去歐洲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首先應當選出一位團長來。
生:(選團長)
(團長組織籌備工作,旅游、貿(mào)易、文化交流中注意哪些問題)
生:(各抒己見)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組成團隊,踏上絲綢之路,路上不要忘了進行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去體會一下商旅團的苦和樂。
生:(組成團隊分頭,踏上旅程)
師:下面同學們展示一下你們的收獲,先找一同學說一下你們的絲路之旅的路線。
生:(回答)(教師展示)
師:下面我們找一同學說一說你一路是如何進行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的。
生:(展示成果)
師:(圖片展示東西方交流的內(nèi)容)
師生:(共同總結絲綢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師:現(xiàn)在我國正在給絲綢之路申報世界著名文化遺產(chǎn),學了這一課,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說服評委呢?
生:(各抒己見)
師:同學們從自己的角度又更深一步的理解了絲綢之路的作用,我們的“絲路之旅”到此結束?;剡^頭來總結一下本課所學的主要內(nèi)容。
課堂小結
師:今天我們探究了張騫通西域的史實,理解了絲綢之路的作用。雖然,張騫已成為歷史,古絲綢之路也不再輝煌,但一座新的歐亞大陸橋已經(jīng)架設起來,這座新的歐亞大陸橋必將在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我們相信絲綢之路必定會重現(xiàn)輝煌!
練習鞏固
生:(根據(jù)大屏幕練習題,自主完成,相互糾錯)
第15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識目標
西域;張騫;張騫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義;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轄;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路線、作用等基本史實。
2、能力目標
(1)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漢朝疆域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等,初步掌握識別和使用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
(2)能夠正確認識張騫在西漢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絲綢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歸納、比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正確認識、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
(3)通過設計絲綢之路導游詞的設置,培養(yǎng)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并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語言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網(wǎng)絡資源組織教學,擴大知識視野,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和心靈體驗。
(2)調(diào)整教學順序,重組教學內(nèi)容,便于學生的理解。
(3)通過分小組討論,加強同學之間互相協(xié)作、溝通的意識。
(4)設計多種類型的問題,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思考、歸納、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評價歷史,并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5)與相關的地理、語文知識相銜接,初步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綜合思維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少數(shù)民族和邊疆地區(qū)在祖國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從而認識到開發(fā)邊疆的重要意義。
(2)通過學習張騫等人為報效祖國,百折不撓、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精神,強化愛國意識和剛毅堅強、開拓進取的意識。
(3)通過對絲綢之路意義及啟示的探討,認識到絲綢之路是中國的驕傲;認識到交流的重要,開放改革關系一個國家和民族有興衰。
(4)探討絲綢之路興衰落原因;夾帶西部大開發(fā)問題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責任感,關注西部開發(fā),學以致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及處理
本課新課標的內(nèi)容有兩個:一是講述張騫通西域等史實;二是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本課重點:一是張騫通西域,二是絲綢之路。
對于課標中要求講述張騫通西域等史實,我把重點定在學習張騫通西域的歷史意義和張騫的優(yōu)秀品質上。
對于這個重點內(nèi)容,我首先在導入新課時打下了伏筆,用大蔥大蒜等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見的東西來導入新課,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就在身邊,另一方面讓學生知道,生活中這些必需品和張騫通西域有著直接的關系。
先設置問題,如:張騫在出使西域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欽佩他哪一點?然后通過學生討論分析、看視頻及教師補充講解等方式來突破。
本課難點: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nèi)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對于這個重點和難點,采用發(fā)現(xiàn)法教學,設置情景的方式。教師指導學生查閱處理歷史信息,同學交流互助,教師補充說明等方式來突破。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
課前導學
1、查找西部大開發(fā)資料和新疆博物館“樓蘭美女”絲綢之路出土文物古跡等資料;
2、收集敦煌、吐魯番等地旅游照片和門票;
3、準備歷史小品《張騫惜別匈奴夫人》;
4、設計一段《重走絲綢之路·過交河故城》導游詞;
5、以消失的樓蘭和交河故城為主題,自制小報。
教學策略
本課內(nèi)容為兩漢經(jīng)營西域和絲綢之路。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生理清線索,抓住重點。
本課里涉及到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張騫通西域和班超經(jīng)營西域可以讓學生用對比方法,找出他們的共同點。
通過師生們的共同合作,以及對本課內(nèi)容的研究、總結,使學生加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本課教學圍繞張騫、班超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問題展開。絲綢之路上的風土人情資料,可讓學生課外收集有關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海上絲綢之路,可組織學生通過討論、思考幾個便利因素,從中概括出它的對現(xiàn)實生活價值和作用。
教學資源
1、多媒體教學設備,VCD、電影機、或小黑板
2、網(wǎng)絡:
3、影視劇片斷,歷史資料片《上下五千年》
4、《漢書·西域列傳》《漢書·張騫傳》
5、實物:西部水果、干果;蔬菜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
同學們,今天我?guī)砹塑俎!⒑颂?、胡蘿卜、石榴、葡萄,還有一方絲巾,我先告訴同學們,這方絲巾產(chǎn)地不是蘇杭而是新疆阿克蘇,請同學們說一下苜蓿、核桃、胡蘿卜、石榴、葡萄的產(chǎn)地在那?
在內(nèi)地也有嗎?
學生根據(jù)實物回答
新疆。在內(nèi)地隨時可見。
安排一女生披絲巾,做幾個維吾爾族舞蹈動作,有基本功有,可以跳一段舞蹈,全班一起打節(jié)奏即可。
引導學生通過看實物、舞蹈想象西域風土人情導入新課。
如果是內(nèi)地學生,了解新疆比較少,舞蹈動作只做個抖動雙肩之類,無法營造氛圍,可改為放新疆音樂。
太好了。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表演也很美。漢一朝是我國比較強大的封建王朝。漢王朝和西域溝通之后,中國同西方的貿(mào)易開始發(fā)展起來,特別是張騫通西域后,開辟了一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通道。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本課內(nèi)容。(出示課本標題)
由實物、音樂舞蹈導課,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p>
西域歌舞、大漠駝鈴、黃沙萬里,這就是兩千多年前,祖先開辟的“絲綢之路”。綿延數(shù)千里的絲綢之路貫穿了亞歐大陸,成為中外友好交往的見證。那么,同學們肯定想知道絲綢之路到底是如何開通的?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又和絲綢之路有什么關系呢?學習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學生看圖看書,然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西域指的是哪里?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西域的具體地理位置?
學生通過看書掌握了本課的基礎知識。
照書答
這是書上的答案。西域的含義有兩種(指圖說明)
狹義的專指陽關、玉門關以西,蔥嶺以東,主要是今天的新疆地區(qū);廣義的則指陽關、玉門關以西,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北非及歐洲等廣大地區(qū)。本課所講的西域指的是廣義的西域。東邊的起始點都是兩座關,一個城什么關?什么城池?
學生看圖回答:生:(齊答)陽關、玉門關和敦煌。
參照彩圖18頁仔細看張騫去西域有來回路線。敦煌不要被忽略.
說起陽關和玉門關,大家肯定馬上會想起兩首膾炙人口的唐詩中的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和“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完整顯示兩首古詩)這是古人眼中的陽關和玉門關,在他們看來,陽關、玉門關之外就是不一樣的世界,就是蒼涼的荒漠。那么,面對這樣一個荒涼的世界,面對不可預測的危險,張騫為什么還要冒險出使西域?
學生看書P76
生:聯(lián)絡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
師:為什么漢武帝時期要去攻打匈奴呢?漢武帝之前,漢朝和匈奴是如何相處的?
學生分小組討論后得出結論。
漢武帝時期,經(jīng)濟軍事勢力的增強,統(tǒng)治者就希望從軍事上打垮匈奴。
漢武帝之前:和親
通過對比,使學生對這些歷史人物更加了解。
為了穩(wěn)操勝券,漢朝也希望找到一位盟友與其協(xié)同作戰(zhàn)。因此,漢武帝想到了哪一個國家?
生:大月氏。
學生查彩圖18頁地點:大月氏,并在填圖冊上填出。
使學生腦中有直觀印象
對。漢武帝從匈奴投降者口中了解到,匈奴打敗大月氏時,曾以大月氏國王的頭骨做成飲酒器。大月氏逃向西方后,深恨匈奴而圖報復,但苦于找不到盟友。于是下令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張騫挺身而出,自愿前往。(出示張騫簡介)下面我們來具體了解兩次出使西域的情況。
學生自由討論,踴躍發(fā)言。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線。
看彩圖、填圖
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暢所欲言。
前面我們已經(jīng)說了,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聯(lián)絡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時間是公元前138年。那么,他走的是一條怎樣的路線呢?大家看圖(顯示“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
大家注意古今地名變化,在地圖上找一找,
1、張騫出使西域的出發(fā)地在哪?
2、途中經(jīng)過了哪些重要國家?
3、最遠到哪里?
4、的國家大多數(shù)位于我國現(xiàn)在的哪個地區(qū)?
學生回答:1、張騫出使西域的出發(fā)地在哪?
長安(填圖)
2、途中經(jīng)過了哪些重要國家?
樓蘭、龜茲、疏勒、大宛、大月氏、于闐(填圖)
3、學生回答:大月氏。
4、新疆。
利用圖示使學生有直觀印象。
師:對,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狹義的西域。同時,我們從地圖上也可以看出,張騫從長安到達大月氏中途要經(jīng)過匈奴的控制區(qū)(邊講解邊在圖上指出)。因此,張騫在出使西域途中曾兩次被匈奴扣押。面對威逼利誘,張騫妥協(xié)屈服了嗎?
安排歷史小品:《張騫惜別匈奴夫人—獨孤茵茵》
茵茵:郎君啊,這幾天怎么心神不定?明天單于帶眾人出獵游玩為何借故不去?
張騫:只是年年跟隨出使,沒什么新花樣,當年在中原跟……(被茵茵打斷)
茵茵:怎么還是中原啊、大漢啊,這有什么不好?
張騫:轉望東方,又轉望西方,又轉望東方道:我是博望侯,臣一定不辱君命,皇上!
茵茵:你說什么?我沒聽懂?
張騫:沒什么,再過兩月就要滿天飛雪,前日我在客站喝酒,見一商人變賣貨物,發(fā)現(xiàn)皮裳極好,買了回來,你臂膊受寒常酸痛。
茵茵:郎君啊,暑天你送皮裳,還有……(被張騫打斷)。
張騫:還有一只圍帽,你看!
茵茵:(流淚狀)郎君啊,我是你的妻呀!知您壯志未酬,我懂,千里之行,千萬別忘您妻兒呀!
學生排小品三到五人即可。
學生要有一定準備。
余下學生自由發(fā)揮,要把茵茵知心、懂情、即支持丈夫完成大業(yè)又依依不舍,張騫西行堅定不移決心和對妻兒有牽掛愁腸百結情緒表現(xiàn)出來。不離張騫出行目的和路線即可。
學生小品時間過長,要注意精減,同時注意技能發(fā)揮,史實加藝術,注意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如學生發(fā)揮不好,盡快縮短小品,按課件進行。
感謝幾位同學的精彩表演。張騫經(jīng)受住了各種考驗,始終把出使西域的目的牢記在心。因此,他最終還是想盡辦法擺脫匈奴,到達了大月氏。
問:1、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達到了嗎?那么我們是否就此否定張騫的第一次西域之行呢?
問:2、張騫有哪些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1、沒達到目的,但是第一次出使還是有成果的。張騫了解了西域各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情況,以及他們想與漢朝往來的愿望。
2、(學生分組討論,約三分鐘)
回答:忠于祖國,百折不撓,不貪圖安逸,志在四方…
注意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分析,歸納能力。
(教師注意對學生要適時進行引導)
請大家議一下:張騫的第二次西域之行
學生分組討論,請每組一個代表發(fā)言。
內(nèi)容提要:這一次就要順利得多了,因為他是隨衛(wèi)青的征匈奴大軍一同前往的。時間是公元前119年,目的是積極發(fā)展?jié)h朝和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結果是西域很多國家和漢朝有了外交往來,漢朝和西域各國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
學生回答不完整時教師加以引導,但不要自己敘述,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答案。
思考:張騫出使西域有什么重要意義,為歷史發(fā)展作出了什么貢獻?(適當提示)(過渡準備出示絲綢之路圖)
學生看書后,各抒己見。
溝通了西域各國與漢朝的聯(lián)系,為漢朝經(jīng)營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最主要的是開辟了中國和歐洲、非洲大陸的陸路通道,即著名的絲綢之路。
指導學生思考問題,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想法,讓學生暢所欲言。
我們來看絲綢之路的具體走向。(顯示“絲綢之路”圖和絲綢之路上景點、文物,讓學生指圖講解)
指定一表達能力強,知識豐富的學生講解:絲綢之路的起點在長安,隨著悠悠的駝鈴聲,古代的商人和使節(jié)從長安出發(fā),沿著河西走廊,到達敦煌,在這里絲綢之路分為南北兩條通道。北路出玉門關,經(jīng)西域都護府(公元前60年設立,從此新疆地區(qū)正式歸在西漢中央政府統(tǒng)治之下。)經(jīng)疏勒,越蔥嶺,經(jīng)過大宛、康居(今中亞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地),然后到達俄羅斯南部,甚至更遠的東歐地區(qū)。南路出陽關,經(jīng)于闐,越蔥嶺,過大月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到達大秦(羅馬)。
加強對地域,地理位置和地名震中外的掌握
(學生分小組按座位一人說一個地名,)請一個去過敦煌或交河故城(沒條件的可按課前收集資料)學生扮演導游講解一下。
課前要輔導學生,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增加學生從教材和課外有關資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準備一個練習(用書上題目并在填圖冊上填出地名):填空和選擇。
通過大學的學習和對問題的分析思考:1、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中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首先我們來看中華文明向外傳播了什么?(主要是技術和物品)(出示絲綢之路文物古跡)
2、西域傳入中原的新物種有那些?
學生分小組按座位一人說一個今天的地名。
學生討論回答:1、書上P78絲綢、瓷器、四大發(fā)明等。
2、根據(jù)實物自由回答。
討論時間不要過長。
如果回答情況不好,教師小結補充。
教師口述: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fā)和經(jīng)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fā)的海上航路日益發(fā)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mào)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p>
“小小論壇”(一)
到了宋元明清時期,隨著海上交通的發(fā)達,古老的絲綢之路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我國西部地區(qū)也逐漸落后于東南沿海地區(q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為我國的西部大開發(fā)獻計獻策。
學生可根據(jù)自然資源,旅游資源,引進資金人才,道路建設等各方面展開討論。
歷史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歸納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小論壇”(二)
(出示班超經(jīng)營西域圖和班超簡介和張騫出使西域圖對比)請同學們談論一下班超在西域活動情況
出示:列表對比張騫、班(見課件)
人物
時間
事跡
結果和影響
張騫
班超
學生:按書上內(nèi)容填
教師小結要到位:張騫、絲綢之路、班超。
1、絲綢之路:一條古道東西方文明交匯通道。
2、件大事: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
3、三位人物:出使西域的張騫;經(jīng)營西域的班超;出使大秦的甘英。他們?yōu)橹形鹘煌〞惩ê臀幕?jīng)濟交流貢獻非凡。
探究活動看時間處理
這節(jié)課我們就上到這里。
師生互道再見。
發(fā)現(xiàn)法在本課中應運效果如何有待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