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小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04第12課元朝民族關系的發(fā)展。
第12課元朝民族關系的發(fā)展[課標內容]
簡述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實,說明民族關系的發(fā)展。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權;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朝統(tǒng)一全國;行省制度、宣政院和澎湖巡檢司;元世祖重視農業(yè);黃道婆對棉紡織業(yè)的貢獻;元大都和泉州;元朝民族關系的發(fā)展。
①通過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評價,培養(yǎng)學生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統(tǒng)一的歷史意義,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分析闡釋歷史現(xiàn)象和辯證思維的能力。
③分析歸納元朝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運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從是否有利于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步來客觀評價成吉思汗。
②了解蒙古政權武力征服南宋的過程,具體分析元朝統(tǒng)一的歷史意義,從歷史現(xiàn)象本身的復雜性,客觀議價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統(tǒng)一。
③仔細閱讀《元朝疆域圖》,對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qū)圖》,了解今天哪些省的名稱在元朝時已經確定,并對照《亞洲地圖》,了解北海的位置。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①全面了解元朝統(tǒng)一的歷史意義,感知元朝對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做出的貢獻。
②通過了解成吉思汗的成長與統(tǒng)一蒙古的過程,感知困苦與挫折對英雄人物成長的磨礪,從而有意識培養(yǎng)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能力。
③通過文天祥抗元和被俘后堅貞不屈、從容就義的事跡,培養(yǎng)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
④通過蒙古和元朝的統(tǒng)一及蒙古政權的擴張,認識戰(zhàn)爭的多樣性,支持正義戰(zhàn)爭,反對非正義的掠奪戰(zhàn)爭。
[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元朝的大一統(tǒng);②元朝民族關系的發(fā)展。
難點:①關于對成吉思汗的評價;②關于對文天祥抗元斗爭的評價。
[教學方法]
導讀、問題討論探究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兩宋時期,我國先后出現(xiàn)了哪些少數(shù)民族政權/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兩宋時期,我國境內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有遼、西夏、金、吐蕃和蒙古政權等。這個時期,封建國家處于分裂狀態(tài)。直到元朝統(tǒng)一全國,才結束了唐末以來的分裂割據的局面,促進了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和發(fā)展。元朝是怎樣建立和統(tǒng)一全國的?這一時期民族關系發(fā)展的情況怎樣?
導入新課
一、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
1、鐵木真統(tǒng)一蒙古各部
2、蒙古汗國的建立
二、元朝大統(tǒng)一
1、忽必烈建立元朝
2、文天祥抗元和元滅南宋
3、行省制度與宣政院的設置
4、元朝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三、民族關系的發(fā)展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第12課元朝民族關系的發(fā)展
1、1206年,蒙古貴族推舉()為大汗,尊稱(),都城在()。
2、()年,()建立元朝,定都(),即今北京。()年,元朝統(tǒng)一全國。
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是抗元英雄()的詩句。
4、元朝建立了()制度,并在中央設()管轄吐蕃,()正式成為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行政區(qū)域。元朝還設置(),管轄()和()。
5、()重視農業(yè)生產,禁止把農田改作牧場,鼓勵墾荒,興修水利,把()作為考核官吏的重要條件,這些措施促進了農業(yè)的恢復和發(fā)展。
6、元朝時,用()已成為江南地區(qū)的主要家庭副業(yè)。
7、元朝時,松江農家婦女()對棉紡織業(yè)的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8、元朝時,全國的棉紡織中心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是()。
9、國際性的大都市,唐朝時的城市是(),元朝時的城市是()。
10、元朝時,形成的新民族是(),元朝的統(tǒng)一,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相關推薦
第4課唐朝的民族關系
第4課唐朝的民族關系
知識要點
1.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各族首領共同擁戴為“天可汗”。
2.7世紀初,吐蕃杰出的首領松贊干布統(tǒng)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今拉薩)。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閻立本的繪畫作品《步輦圖》)。
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給贊普尺帶珠丹,尺帶珠丹上書說:吐蕃和唐朝已經成為“和同為一家”了。
823年,唐蕃在拉薩大昭寺前立下了唐蕃會盟碑。
3.8世紀中期,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回紇曾在滅亡東突厥和平定安史之亂時出兵助戰(zhàn)(維吾爾族的祖先,788年,改稱回鶻)。
4.六詔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其中南詔的中心在太和城(大理),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皮羅閣為云南王。
隨堂練習
1.布達拉宮見證了漢族與_______的友好交往,大理崇圣寺千尋塔見證了漢族與_______的友好交往。
2.唐朝通過哪些方式加強與少數(shù)民族的聯(lián)系?答:①聯(lián)姻(唐與吐蕃、回紇);②冊封(唐與回紇、南詔);③會盟(唐與吐蕃);④經濟往來;⑤文化交流。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br>
(1)這段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是唐朝哪位皇帝說的?
答:過去的統(tǒng)治者只重視中原漢族,輕視邊疆的少數(shù)民族,我與他們不同,我對各民族一視同仁。唐太宗。
(2)他對少數(shù)民族實行了什么政策?這位皇帝被各族首領擁戴為什么?
答:一視同仁、恩威并施的政策?!疤炜珊埂?。
———————————————————————————————————————————
這段材料的主要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唐朝________說的。他對少數(shù)民族實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策。
這位皇帝被各族首領擁戴為________。
4.材料一“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
——尺帶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書
材料二“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薄铺诘脑?br>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與哪個民族的友好關系?唐朝與這個民族“和同為一家”的另一史實是什么?
答:唐朝與吐蕃。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2)材料二表明了唐朝在處理少數(shù)民族問題上的政策是怎樣的?答:一視同仁,恩威并施。
(3)根據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你對唐朝的少數(shù)民族政策有什么看法?
答:這是一種開明務實的政策,促進了民族友好交往,很值得提倡。
———————————————————————————————————————————
材料一反映了唐朝與______民族的友好關系。
唐朝與這個民族“和同為一家”的另一史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表明了唐朝的少數(shù)民族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據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你對唐朝的少數(shù)民族政策有什么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边@句話出自A.唐高祖B.唐太宗C.唐中宗D.唐玄宗
()被各族首領共同擁戴為“天可汗”的是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則天D.唐玄宗
()唐朝時,吐蕃生活在A.云貴高原B.青藏高原C.蒙古高原D.黃土高原
()文成公主入藏,嫁給松贊干布是在誰統(tǒng)治時期A.唐太宗B.武則天C.唐高宗D.唐玄宗
()為進一步發(fā)展與吐蕃的關系,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的唐朝皇帝是
A.唐太宗B.唐高宗C.唐中宗D.唐玄宗
6.()“和同為一家”是指唐朝與______的友好關系A.突厥B.吐蕃C.回紇D.靺鞨
()回紇族是今天哪個民族的祖先A.彝族 B.白族 C.維吾爾族 D.藏族
()骨力裴羅被唐玄宗冊封為A.懷仁可汗 B.成吉思汗C.單于 D.大汗
()唐朝發(fā)生安史之亂時,曾幫助唐軍收復長安、洛陽的是哪個少數(shù)民族的軍隊
A.吐蕃B.突厥C.南詔D.回紇
()唐玄宗時被冊封為云南王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是A.尺帶珠丹B.皮羅閣C.骨力裴羅D.松贊干布
第二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fā)展第12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二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fā)展第12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1、掌握蒙古族的興起,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爭、元世祖恢復和發(fā)展農業(yè)的主要措施、水路交通運輸?shù)陌l(fā)展、大都的繁榮、頻繁的中外往來、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發(fā)展等基本史實。
2、認識元朝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是在全國統(tǒng)一的條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由此培養(yǎng)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蒙古族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一、蒙古的統(tǒng)一
統(tǒng)一蒙古,年被尊稱為成吉思汗,蒙古國建立。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
形勢:蒙古軍隊相繼滅亡了西夏和金,對南宋形成包圍之勢。
(1)年,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就是元世祖。
(2)年元軍占領臨安,滅亡。后來統(tǒng)一全國。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抗元英雄)
2、元世祖時期的經濟發(fā)展
(1)重視發(fā)展農業(yè),禁止圈占做牧場;治理黃河;推廣種植;
(2)為了,開鑿兩段新運河,使糧船從直通;還開辟規(guī)??涨暗模Z食運輸逐步以為主。
(3)商業(yè)繁榮——大都
元朝,既是政治中心又是聞名世界的商業(yè)大都市。
意大利旅行家在元世祖時來華,在《》中描述了大都的繁華景象。
三、元朝——制度
1、目的:
2、內容:元世祖在中央設,地方設,簡稱“”。
(我國省級行政區(qū)的設立,始于朝。)
3、加強對西藏的管轄:中央設宣政院,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qū)。
4、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今臺灣)。
四、民族融合的發(fā)展
(1)表現(xiàn)
①漢族人民開發(fā)邊疆;②邊疆各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
③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與漢族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族沒有什么差別。
④族(信奉伊斯蘭教)開始形成;
(2)影響:元朝境內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
1、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提到的“成吉思汗”是指
A.忽必烈B.鐵木真C.努爾哈赤D.皇太極
2、下列屬于成吉思汗歷史功績的是
A.建立蒙古政權B.建立南宋政權C.建立西夏D.建立元朝政權
3、“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這一史書記載的內容與有關。
A.契丹族B.黨項族C.女真族D.蒙古族
4、下列事件按發(fā)生先后順序,正確是①鐵木真統(tǒng)一蒙古②南宋滅亡③元朝建立④西夏,金滅亡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②④③D.①④②③
5、“自封建變?yōu)榭たh,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對全國進行有效的統(tǒng)治,元朝主要實行
A.分封制B.郡縣制C.科舉制D.行省制
6、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成為我國正式的行政區(qū)始于
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7、一位生活在元朝大都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經歷是
A、到江南販運棉布B、經運河到杭州游覽
C、從劉家港海運大米到直沽D、到西藏經商受到駐藏大臣的熱情接待
8、回族是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最早生活在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9、“胡人有婦解漢音,漢女亦解調胡琴”,這首詩寫于元末,反映了元朝
A、統(tǒng)一全國,疆域遼闊B、文化事業(yè)發(fā)展
C、中外交往頻繁D、民族融合發(fā)展
10、下列關于我國結束分裂割據,實現(xiàn)大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的排序,正確的一組為
A.隋-西晉-秦-元B.西晉-隋-元-秦C.秦-隋-西晉-元D.秦-西晉-隋-元
1219~1225年,成吉思汗拉開了大蒙古汗國的西征的第一幕。他發(fā)動第一次蒙古西征,以戰(zhàn)爭手段嚴懲殺害蒙古使者和商隊的花刺子模國(位于今天的中亞地區(qū)),此次西征遠抵里海與黑海以北、伊拉克、伊朗、印度等地,為日后第二次及第三次的西征定下基礎。1235~1242年,成吉思汗孫子拔都再次率領西征,遠至欽察、俄羅斯、匈牙利、波蘭等國家和地區(qū),并且建立了第一個元朝西北宗藩國--欽察汗國。1252~1260年,成吉思汗孫子旭烈兀進行第三次西征,遠至敘利亞、埃及、伊拉克等國家或地區(qū),并在波斯地區(qū)建立了又一個元朝西北宗藩國-伊利汗國。此三次西征,令成吉思汗及其子孫被人稱為“世界征服者”。
蒙古汗國軍三次西征開疆拓土,建立了欽察汗國、伊利汗國、察合臺汗國及窩闊臺汗國,這四大汗國為橫跨歐亞的蒙古大帝國奠定了基礎。蒙古帝國的版圖之大,在地圖的西、北兩個方向上幾乎難以描繪,遠遠勝過漢唐二朝。
三次西征給被侵略的國家和當?shù)厝嗣駧砹司薮蟮臑碾y。以畜牧業(yè)為生的蒙古人對農業(yè)和城市的破壞和摧毀是毫不吝嗇的?;ù套幽5挠颀埥艹嘧兂蓾蓢?,馬魯綠洲變成荒蕪地區(qū),都是蒙古軍決堤灌城的結果,成吉思汗更因一個孫子戰(zhàn)死范延城下,便憤怒下令將該城徹底毀滅,變成一堆瓦礫,這些都使西域人一談起蒙古軍就為之色變。
蒙古軍三次西征,溝通了東西方的經濟和文化聯(lián)系,把中國的發(fā)明,如火藥、造紙術、印刷術、羅盤等傳到西亞及歐洲等國;同時亦將西方的天文、醫(yī)學、歷算等傳入中國。由此可見,蒙古軍西征確實對中國史及世界史有極深遠的影響。
第4課唐朝的民族關系教學案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我們要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有多少經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4課唐朝的民族關系教學案”,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第4課唐朝的民族關系教學案
點擊新目標
1、記住唐朝周邊主要少數(shù)民族的名稱、著名首領的名字及被唐朝冊封的稱號
2、列舉唐朝與少數(shù)民族加強聯(lián)系的方式和唐與吐蕃交往的史實
3、理解并分析唐朝民族關系發(fā)展的原因
鏈接舊知識
1、背一背:唐太宗的主要治國措施
2、問一問:唐朝前期實行什么樣的民族政策?產生了怎樣的后果?
3、填一填:唐太宗實行的民族政策,北方少數(shù)民族尊稱他為.
課前小熱身
1、通讀全課,把你認為重要的知識勾劃出來,并圈點出關鍵詞語,并把在預習中遇到的疑難點作個符號
2、完成預習練習。
(1)、吐蕃是今天的祖先,生活在
唐與吐蕃(2)、7世紀初統(tǒng)一吐蕃各部,唐太宗將嫁給了他。
唐(3)、唐中宗時又將嫁給了;后唐蕃正式結盟。
朝
的(1)南詔是今天和族的祖先,生活在一帶。
民唐與南詔(2)8世紀初統(tǒng)一各詔,建立以太和城為中心的南詔政權;
族(3)唐玄宗時冊封為。
關
系(1)回紇是今天族的祖先,生活在一帶;
唐與回紇(2)唐玄宗時冊封為;
(3)兩次助兵:唐滅突厥時出兵助戰(zhàn),安史之亂時有幫助唐朝收復失地。
3、師生交流完成情況。
課堂進行時
情景創(chuàng)設
在歷史上有一個年輕、貌美、知書達理的女孩,為了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主動愿嫁到偏僻的青藏高原,但又擔心那里的人太粗俗,故出了三道難題讓對方回答。若能答對,她就自愿嫁過去。第一,把一根很細的絲線穿過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第二,把100匹小馬和100匹母馬放在一起,要求辨認出哪匹小馬是哪匹母馬所產?第三,從2500名美女中找出誰是文成公主。
新課解讀
1、歸納唐朝與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實:
①
②
③
2、分析文成公主入藏對漢、藏兩族所產生的影響:
3、討論并歸納出唐朝與少數(shù)民族交往的方式有哪幾
4、你知道在唐朝時周邊少數(shù)民族多主動與唐朝交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恩:
(1)恩威并施
威:
(2)
課堂小結朗讀知識建構
課堂大練兵
1、一首民歌的歌詞是:“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應來西藏。連花大壩不用怕,百匹駿馬迎接你。高聳雪山不用怕,百頭牦牛迎接您。奔騰江水不用怕百只皮筏迎接您?!备柚蟹从车氖录l(fā)生在
A唐高祖統(tǒng)治時期B唐太宗統(tǒng)治時期C唐高宗統(tǒng)治時期D唐玄宗統(tǒng)治時期
2、會盟碑屹立在今天中國某城市的大昭寺門前已有一千年的歷史了。它反映了和唐朝結盟的少數(shù)民族是
A吐番B回紇C靺鞨D南詔
3、曾經出兵幫助唐朝打敗東突,后來“安史之亂”中又幫助唐朝收復失地的少數(shù)民族是
A吐番B南詔C回紇D靺鞨
4、下面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曾經受到唐玄宗冊封的有
(1)回紇(2)吐番(3)突厥(4)南詔A、(2)(4)B(1)(4)C(1)(3)D(1)(2)(3)(4)
5、“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狈从车膶嵸|問題是
A唐朝與吐蕃的和親政策B松贊干布時就與唐朝結親C尺帶珠丹感謝唐朝皇帝D漢藏關系密切
6、列舉(1)列舉唐朝和吐番友好交往的三件史實
(2)列出本課的三位皇帝和四位少數(shù)民族首領
(3)列出唐朝加強與少數(shù)民族的聯(lián)系的方式
7、材料題: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貞觀十五年,會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jié)送公主于吐蕃,弄贊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之。。。。。。及與公主歸國,謂其親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代?!彼熘且?,立棟宇,以居處焉。。。。。。
(1)材料中所提到的“弄贊”和“公主”分別指誰?
(2)“當為公主筑一城”指的是什么?該城在什么地方/
(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你認為“弄贊”和“公主”的結親產生了什么影響
課后談收獲
1、我記住了
2、我懂得了
附歷史故事:公主出的三道難題:第一,把一根很細的絲線穿過有九曲孔道的明珠。(應對:把絲線系在一只螞蟻的腰部,讓螞蟻穿過九曲孔道的明珠。)第二,把100匹小馬和100匹母馬放在一起,要求辨認出哪匹小馬是哪匹母馬所產?(應對:把它們分開,斷曉馬的糧草,再把它們放在一起)。第三,從2500名美女中找出誰是文成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