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shù)學說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13高二數(shù)學上冊《直線的方程》第二課時教案。
高二數(shù)學上冊《直線的方程》第二課時教案
●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
1.直線方程的兩點式.
2.直線方程的截距式.
(二)能力訓練要求
1.掌握直線方程的兩點式的形式特點及適用范圍.
2.了解直線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點及適用范圍.
(三)德育滲透目標
1.認識事物之間的普遍聯(lián)系與相互轉化.
2.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
●教學重點
直線方程的兩點式.
●教學難點
兩點式推導過程的理解.
●教學方法
學導式
本節(jié)的學習過程與上一節(jié)一樣,始終遵循由淺及深,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guī)律,讓學生在應用舊知識的過程中探究,通過老師的引導啟發(fā)得到新的結論,并通過新舊知識的比較、分析、應用獲得新知識的特點,從而達到理解進而掌握的目的.
整節(jié)課堂的教學活動要注意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參與,并要求學生嘗試運用直線方程的多種形式解題,以形成學生靈活的解題方法.
●教具準備
投影片三張
第一張:兩點式的推導(記作§7.2.2A)
第二張:截距式的推導(記作§7.2.2B)
第三張:本節(jié)例題(記作§7.2.2C)
●教學過程
Ⅰ.課題導入
[師]上一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直線方程的點斜式,并要求大家熟練掌握.下面,我們利用點斜式來解答如下題目:
已知直線l經過兩點P1(1,2),P2(3,5),求直線l的方程.
[師]下面,我們讓一位同學來說一下此題的解答思路.
[生]由于直線兩點坐標已知,所以可根據(jù)斜率公式求出過兩點的直線斜率,然后再將求出的直線斜率與點P1坐標代入點斜式,即可獲得所求直線方程.
[師]很好,那么我們一起來作出解答.
解:k=5?23?3?12
由點斜式得:
y-2=3(x-1)2
[師]由上述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已知直線上兩點坐標,便可得到直線方程,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兩點確定一條直線”,那么,能否將P1,P2的坐標推廣到一般呢?這也就是我
們這節(jié)課將要研究的問題.
Ⅱ.講授新課
1.直線方程的兩點式
y?y1x?x1(x1≠x2,y1≠y2)?y2?y1x2?x1
其中,x1,y1,x2,y2是直線上兩點P1(x1,y1)、P2(x2,y2)的坐標.
(給出投影片§7.2.2A)
推導:因為直線l經過點P(y1)、P(y2)并且x1≠x2,所以它的斜率k=1x1,2x2,
(x1≠x2)代入點斜式得:y2?y1x2?x1
y-y1=y(tǒng)2?y1(x-x1)x2?x1
當y2≠y1時,方程可以寫成
y?y1x?x1(x1≠x2,y1≠y2)?y2?y1x2?x1
說明:(1)這個方程由直線上兩點確定;(2)當直線沒有斜率(x1=x2)或斜率為0(y1=y(tǒng)2)時,不能用兩點式求出它的方程.
[師]下面我們來看兩點式的應用.
2.例題講解
[例4]已知直線l與x軸的交點為(a,0),與y軸的交點為(0,b),其中a≠0,b≠0,求直線l的方程.
分析:此題條件符合兩點式的適用范圍,可以直接代入.
解:由兩點式得
y?0x?a?b?00?a
xy即?=1ab
說明:(1)這一直線方程由直線在x軸和y軸上的截距確定,所以叫做直線方程的截距式;(2)截距式適用于橫、縱截距都存在且都不為0的直線.
[師]下面我們通過例題進一步熟悉各種直線方程形式的應用.
[例5]三角形的頂點是A(-5,0),B(3,-3),C(0,2),這個三角形三邊所在的直線方程.
解法一:(用兩點式)
直線AB經過點A(-5,0),B(3,-3),由兩點式得
y?0x?(?5)?,?3?03?(?5)
整理得3x+8y+15=0,這就是直線AB的方程.
直線B、C經過點B(3,-3),C(0,2),由兩點式得
y?(?3)x?3?2?(?3)0?3
整理得5x+3y-6=0
這就是直線BC的方程.
直線AC過A(-5,0),C(0,2),由兩點式得
y?0x?(?5)?2?00?(?5)
整理得2x-5y+10=0.
這就是直線AC的方程.
解法二:(用斜截式求BC所在直線方程)
∵kBC=2?(?3)5??0?33
∴由斜截式得
y=-+2
整理得5x+3y-6=0
這就是直線BC的方程.
解法三:(用截距式求直線AC的方程)
∵直線AC的橫、縱截距分別為-5,2.
∴由截距式得53
xy?=1?52
整理得2x-5y+10=0
這就是直線AC的方程.
評述:此題可采用多種方法求解,體現(xiàn)了直線方程多種形式應用的靈活性,應要求學生予以重視.
Ⅲ.課堂練習
課本P41練習1,2.
1.求經過下列兩點的直線的兩點式方程,再化成斜截式方程.
(1)P1(2,1),P2(0,-3);
(2)A(0,5),B(5,0);
(3)C(-4,-5),D(0,0).
解:(1)直線P1P2的兩點式方程為:
y?1x?2??3?10?2
整理得斜截式方程為:
y=2x-3.
(2)直線AB的兩點式方程為:
y?5x?0?0?55?0
整理得斜截式方程為:
y=-x+5
(3)直線CD的兩點式方程為:
y?0x?0??5?0?4?0
整理得斜截式方程為:
y=5x.4
2.根據(jù)下列條件求直線方程,并畫出圖形:
(1)在x軸上的截距為2,在y軸上的截距是3;
(2)在x軸上的截距是-5,在y軸上的截距是6?
解:(1)由截距式得:
xy?=123
整理得:3x+2y-6=0
(2)由截距式得
xy?=1?56
整理得:6x-5y+30=0
圖形依次為:
Ⅳ.課時小結
通過本節(jié)學習,要求大家掌握直線方程的兩點式,了解直線方程的截距式,并能運用直線方程的多種形式靈活求解直線方程.
Ⅴ.課后作業(yè)
(一)課本P44習題7.2
6.求證A(1,3),B(5,7),C(10,12)三點在同一直線上.
7?34?=15?14
12?39?=1kAC=10?19證明:∵kAB=
∴kAB=kAC
又∵AB與AC有相同起點A
∴A、B、C三點共線.
說明:此題也可通過兩點式求出直線AB的方程,再檢驗點C也符合直線AB方程,從而證明A、B、C三點共線.
7.(1)已知三角形的頂點是A(8,5)、B(4,-2)、C(-6,3),求經過每兩邊中點的三條直線的方程.
(2)△ABC的頂點是A(0,5),B(1,-2),C(-6,4),求BC邊上的中線所在的直線的方程
解:(1)如圖設AB、BC、CA的中點分別為D、E、F根據(jù)中點坐
標公式得D(6,31),?E(-1,),F(1,4).22
由兩點式得DE的直線方程:
3
2?x?613?1?6?22y?
整理得2x-14y+9=0這就是直線DE的方程.1
2?x?(?1),由兩點式得11?(?1)4?2y?
整理得7x-4y+9=0
這就是直線EF的方程.
由兩點式得
3
?x?631?64?2y?
整理得x+2y-9=0
這就是直線DF的方程.
(2)設BC的中點為D,則D點的坐標為(-5,1)由兩點式得2
5x?(?)y?12?55?10?(?)2
整理得8x-5y+25=0
這就是BC邊上的中線所在直線方程.
(二)1.預習內容:P42~43
2.預習提綱:
(1)直線方程的一般式有何特點?
(2)直線方程的一般式能否與其他形式互相轉化?
●板書設計
高二數(shù)學上學期直線的斜率與傾斜角例題(三)
[例1]求經過兩點P1(2,1)和P2(m,2)(m∈R)的直線l的斜率,并且求出l的傾斜角α及其取值范圍.
選題意圖:考查傾斜角與斜率之間的關系及斜率公式.
解:(1)當m=2時,x1=x2=2,∴直線l垂直于x軸,因此直線的斜率不存在,傾斜角α=?2
(2)當m≠2時,直線l的斜率k=
∴α=arctan1∵m>2時,k>0.m?21?,α∈(0,),m?22
1?,α∈(,π).m?22
1,m)共線,求m的值.2∵當m<2時,k<0∴α=π+arctan說明:利用斜率公式時,應注意斜率公式的應用范圍.[例2]若三點A(-2,3),B(3,-2),C(
選題意圖:考查利用斜率相等求點的坐標的方法.
解:∵A、B、C三點共線,
∴kAB=kAC,?2?3m?3?.13?2?22
解得m=1.2
說明:若三點共線,則任意兩點的斜率都相等,此題也可用距離公式來解.
[例3]已知兩點A(-1,-5),B(3,-2),直線l的傾斜角是直線AB傾斜角的一半,求直線l的斜率.
選題意圖:強化斜率公式.
解:設直線l的傾斜角α,則由題得直線AB的傾斜角為2α.∵tan2α=kAB=?2?(?5)3?.3?(?1)4
?2tan?3?1?tan2?4
1或tanα=-3.3即3tan2α+8tanα-3=0,解得tanα=
∵tan2α=3>0,∴0°<2α<90°,4
0°<α<45°,
∴tanα=1.3
13因此,直線l的斜率是
說明:由2α的正切值確定α的范圍及由α的范圍求α的正切值是本例解法中易忽略的地方.
命題否定的典型錯誤及制作
在教材的第一章安排了《常用邏輯用語》的內容.從課本內容安排上看,顯得較容易,但是由于對邏輯聯(lián)結詞不能做到正確理解,在解決這部分內容涉及的問題時容易出錯.下面僅對命題的否定中典型錯誤及常見制作方法加以敘述.
一、典型錯誤剖析
錯誤1——認為命題的否定就是否定原命題的結論在命題的否定中,有許多是把原命題中的結論加以否定.如命題:2是無理數(shù),其否定是:2不是無理數(shù).但據(jù)此就認為命題的否定就是否定原命題的結論就錯了.
例1寫出下列命題的否定:
⑴對于任意實數(shù)x,使x=1;
⑵存在一個實數(shù)x,使x=1.
錯解:它們的否定分別為
⑴對于任意實數(shù)x,使x≠1;
⑵存在一個實數(shù)x,使x≠1.
剖析:對于⑴是全稱命題,要否定它只要存在一個實數(shù)x,使x≠1即可;對于⑵是存在命題,要否定它必須是對所有實數(shù)x,使x≠1.
正解:⑴存在一個實數(shù)x,使x≠1;
⑵對于任意實數(shù)x,使x≠1.
錯誤2——認為命題的否定就是原命題中的判斷詞改和其意義相反的判斷詞
在命題的否定中,有許多是把原命題中的判斷詞改為相反意義的詞,如“是”改為“不是”、“等”改為“不等”、“大于”改為“小于或等于”等.但對于聯(lián)言命題及選言命題,還要把邏輯聯(lián)結詞“且”與“或”互換.22222222
滴答手表論壇滴答手表論壇吘莒峃
例2寫出下列命題的否定:
⑴線段AB與CD平行且相等;
⑵線段AB與CD平行或相等.
錯解:⑴線段AB與CD不平行且不相等;
⑵線段AB與CD不平行或不相等.
剖析:對于⑴是聯(lián)言命題,其結論的含義為:“平行且相等”,所以對原命題結論的否定除“不平行且不相等”外,還應有“平行且不相等”、“不平行且相等”;而⑵是選言命題,其結論包含“平行但不相等”、“不平行但相等”、“平行且相等”三種情況,故否定就為“不平行且不相等”.
正解:⑴線段AB與CD不平行或不相等;
⑵線段AB與CD不平行且不相等.
錯誤3——認為“都不是”是“都是”的否定
例3寫出下列命題的否定:
⑴a,b都是零;
⑵高一(一)班全體同學都是共青團員.
錯解:⑴a,b都不是零;
⑵高一(一)班全體同學都不是共青團員.
剖析:要注意“都是”、“不都是”、“都不是”三者的關系,其中“都是”的否定是“不都是”,“不都是”包含“都不是”;“至少有一個”的否定是“一個也沒有”.
正解:⑴a,b不都是零,即“a,b中至少有一個不是零”.
⑵高一(一)班全體同學不都是共青團員,或寫成:高一(一)班全體同學中至少有一人共青團員.
錯誤4——認為“命題否定”就是“否命題”
根據(jù)邏輯學知識,任一命題p都有它的否定(命題)非p(也叫負命題、反命題);而否命題是就假言命題(若p則q)而言的.如果一個命題不是假言命題,就無所謂否命題,也就是說,我們就不研究它的否命題.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假言命題“若p則q”的否命題是“若非p則非q”,而“若p則q”的否定(命題)則是“p且非q”,而不是“若p則非q”.
例4寫出命題“滿足條件C的點都在直線F上”的否定.
錯解:不滿足條件C的點不都在直線F上.
剖析:對于原命題可表示為“若A,則B”,其否命題是“若┐A,則┐B”,而其否定形式是“若A,則┐B”,即不需要否定命題的題設部分.
正解:滿足條件C的點不都在直線F上.
二、幾類命題否定的制作
1.簡單的簡單命題
命題的形如“A是B”,其否定為“A不是B”.只要把原命題中的判斷詞改為與其相反意義的判斷詞即可.
例5寫出下列命題的否定:
⑴3+4>6;
⑵2是偶數(shù).
解:所給命題的否定分別是:
⑴3+4≤6;
⑵2不是偶數(shù).
2.含有全稱量詞和存在量詞的簡單命題
全稱量詞相當于日常語言中“凡”,“所有”,“一切”,“任意一個”等,形如“所有A是B”,其否定為“存在某個A不是B”;存在量詞相當于“存在一個”,“有一個”,“有些”,“至少有一個”,“至多有一個”等,形如“某一個A是B”,其否定是“對于所有的A都不是B”.
全稱命題的否定是存在命題,存在命題的否定是全稱命題.
例6寫出下列命題的否定:
⑴不論m取什么實數(shù),x+x-m=0必有實根.
⑵存在一個實數(shù)x,使得x+x+1≤0.
⑶至少有一個整數(shù)是自然數(shù).
⑷至多有兩個質數(shù)是奇數(shù).
解:⑴原命題相當于“對所有的實數(shù)m,x+x-m=0必有實根”,其否定是“存在實數(shù)m,使x+x-m=0沒有實根”.
⑵原命題的否定是“對所有的實數(shù)x,x+x+1>0”.
⑶原命題的否定是“沒有一個整數(shù)是自然數(shù)”.
⑷原命題的否定是“至少有三個質數(shù)是奇數(shù)”.
22222
3.復合命題“p且q”,“p或q”的否定
“p且q”是聯(lián)言命題,其否定為“非p或非q”(也寫成┐p或┐q“;“p或q”是選言命題,其否定為“非p且非q”(也寫成┐p且┐q“;
例7寫出下列命題的否定:
⑴他是數(shù)學家或物理學家.⑵他是數(shù)學家又是物理學家.⑶1≥0.2x?2x?3
解:⑴原命題的否定是“他既不是數(shù)學家也不是物理學家”.
⑵原命題的否定是“他不能同時是數(shù)學家和物理學家”,即“他不是數(shù)學家或他不是物理學家”.
⑶若認為┐p:11<0,那就錯了.┐p是對p的否定,包括<0或22x?2x?3x?2x?31=0.x2?2x?3
或∵p:x>1或x<-3,∴┐p:-3≤x≤1.
擴展閱讀
高二語文《橋邊的老人》第二課時教案
高二語文《橋邊的老人》第二課時教案
一、品析鑒賞
(一)老人形象
作品開篇通過“戴鋼絲邊眼睛”、“塵土”、“浮橋”已經忙著逃命的車輛、人群的各種動作以簡單的白描手法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戰(zhàn)爭來臨前忙亂的極富寫實效果的畫面,又佐以后文對于“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邊的塵土中坐了下去”等動作的描寫,剔透地寫出生活現(xiàn)實,烘托出了在人們競相逃命之際,一個樸實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通過其好似不斷在重復著同樣內容的質樸語言,表現(xiàn)出一個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戰(zhàn)爭,一個簡簡單單的飼養(yǎng)員,一個最普通的人在戰(zhàn)爭是的心態(tài),這與包括“我”在內的其他人面對戰(zhàn)爭的那種一心想著撤離的恐慌,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時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將坐化的老僧,表現(xiàn)不出一絲對死亡的畏懼,然而并非他不恐懼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戰(zhàn)爭的來臨,死亡的即將到來,將主題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老人充滿愛心,其形象閃耀著普通的人性的光輝,與踐踏人類生命的殘酷戰(zhàn)爭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旨在呼喚人性與愛的回歸,斥責非正義戰(zhàn)爭給世界帶來的災難。
(二)我的形象
“我”只是充當故事中的一個人物、一個觀察者,并沒有發(fā)表議論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動了”,以及“我”與老人的對話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鄉(xiāng),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測而已。盡管如此,我們通過對有關戰(zhàn)爭的場面描寫和與老人的談話以及催促老人離開這些細節(jié),還是可以看出,“我”是對老人同情的,對戰(zhàn)爭厭惡的。
(三)敘述視角
1、介紹敘述視角。
小說一開始,就要給自己找一個敘述的身份和位置,這就是敘述視角,或者敘述角度,這是小說的立足點,它決定了敘述者以何種身份、何種角度來講述故事。“作者—敘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關系,從而使小說的敘述方式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
2、介紹敘述人稱。
敘述視角可以分為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全知視角基本上是敘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說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說的全部細節(jié)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運。全知視角的敘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
有限視角是現(xiàn)代小說的一大貢獻,這時敘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節(jié),故事的敘述者往往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第一人稱“我”的運用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小說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講述人,敘述者和人物重疊。
3、《橋邊的老人》敘述視角分析
小說一開始,是一段場面描寫:一個孤獨的老人獨自坐在戰(zhàn)火即將燃至的橋邊,似乎這是一個“全知”的敘述角度。只是隨著第二段的進入,“我”的出現(xiàn),才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然而,雖然用了第一人稱,有“我”的參與,“我”只是充當故事中的一個人物、一個觀察者,并沒有發(fā)表議論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動了”,以及“我”與老人的對話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鄉(xiāng),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測而已。這是一種出自講述者主觀的認定,與“全知”的敘述角度不同,它是或然的、有限的觀察角度。
首先,這種角度給了我們一種“親歷”的感覺,仿佛這是一篇來自戰(zhàn)場的報道,一個真實的特寫,是一種“現(xiàn)在進行時”的敘述。作者是在講述一件正在發(fā)生的事情,由“我”來作為故事里的人物,可以增加一些真實感和親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稱,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顯示故事而不是講述故事,顯得比較客觀。具體說來,小說通過“我”之眼,通過“我”與老人之間的對話,尤其是老人三次嘮叨著“貓會照顧自己,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將老人的內心之痛刻畫入微。盡管沒有一句帶有情緒化的語言,卻令我們感受到對戰(zhàn)爭的譴責和對和平的熱愛。
最后,“我”作為故事的敘述者講述的僅僅是“我”的所見所聞,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測,這對讀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內涵。比如,在小說末尾,當“我”再次催促老人離開,而老人卻無力起身時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這一切都是客觀地呈現(xiàn)出來的,關于老人在戰(zhàn)爭中的命運和老人對現(xiàn)實的情感等,都需要讀者借小說的信息推導出來。
(四)人物對話
1、對話設計富有張力。
文中的對話,由“我”的“勸離”與老人的“不動”構成兩極,仿佛一場太極推手表演。文中“我”兩次勸老人離開,但他始終沒有挪動。老人難以動身的主要原因當然是體力不支、疲憊不堪。另一方面,對家園的留戀以及對未來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動身的內在因素。對于一個76歲高齡的孤獨老人來說,在生命臨近終點之際卻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減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2、對話成為推動敘述的主要力量。
這篇小說的人物幾乎原地不動,除了對話沒有其他動作;小說的情節(jié)也非常簡單,它的展開主要借助人物對話。小說里的對話簡單高效,蘊涵了所有該有的生動情節(jié),反映出人物的個性心理。3、對話看似簡潔,卻蘊涵大量的信息。如:
“什么動物?”我又問道。
“一共三種,”他說,“兩只山羊,一只貓,還有四對鴿子?!?/p>
“你只得撇下它們了?”我問。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個上尉叫我走,他說炮火不饒人哪?!?/p>
“你沒家?”我問,邊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沒家,”老人說,“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我簡直不敢想?!崩先藢游锶鐢?shù)家珍,我們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狀況,這幾只動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據(jù)的地位,還了解到老人離家時的無奈和被迫?!拔摇薄白⒁曋虻牧硪活^,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暗示了我對老人命運的擔心:沒趕上去巴塞羅那的卡車就等于要留在戰(zhàn)場上了,而此時,最后的大車也即將駛離。末尾處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實際意味著老人兇多吉少的未來。這一切,都是被客觀地呈現(xiàn)出來,讓讀者憑借小說所透露地信息推導出來。這也正體現(xiàn)出海明威所倡導的“冰山理論”。
(五)動物意象
小說的主體部分的對話始終圍繞著“動物”展開。在不長的篇幅里,小說反復出現(xiàn)著這樣的細節(jié):老人三次嘮叨著“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作者在強調什么呢?在老人的話語里,我們似乎能夠看到,在他孤獨的垂老之年,只有幾個動物與他相依為命的晚景。然而,殘酷的戰(zhàn)爭使這一溫馨都無處存身,一無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園,也失去了最后幾位可依靠的伴侶。前景的悲涼顯而易見,這也許正是老人并不急于逃離,也不懼怕戰(zhàn)火的緣故。這些動物被拋棄,無辜地面對人類制造的戰(zhàn)火,對人類的仇恨一無所知。戰(zhàn)爭雙方,有誰會關注生命的被扼殺被銷毀被剝奪呢?在老人的眼中,這卻是世界的價值所在。
二、主旨探討
提問:“我”和老人的對話始終圍繞著“動物”,有人說在這樣的戰(zhàn)亂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慮動物的安危呢?你對這個問題是怎么想的,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短篇小說不可能像長篇小說一樣對社會歷史作壯觀的描寫,它只能選取一個小角度、一個側面,以小見大地折射出有意義的主題來。《橋邊的老人》仿佛一個小小的窗口,顯示出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和平的渴望。小說是通過關注戰(zhàn)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來彰顯主題的。
三、作業(yè)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視角寫作的短篇小說,并與《橋邊的老人》相比較,領悟不同的敘述方式產生的不同的審美效果。
2、完成課后“思考與實踐”第一題:《橋邊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脅近在咫尺,老人卻還在掛念著自己照看的小動物們,表現(xiàn)出人性的光輝。試用第三人稱或第一人稱,描寫老人的內心世界。
3、再找?guī)灼C魍亩唐≌f來讀,體會他提出的語言“冰山”理論。
高二化學《醛》第二課時學案
高二化學《醛》第二課時學案
★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師:乙醛的分子式及結構簡式應怎樣書寫?
(學生思考回答:C2H4O,CH3CHO。)
【設問】如果結構簡式為CH3CH2CHO,CH3CH2CH2CHO應叫什么名稱?你能否概括出什么是醛?
(學生思考回答:丙醛、丁醛。并讓學生討論、總結出醛的概念)
【板書】二、醛類
1.概念及結構特點:
分子里由烴基和醛基相連而構成的化合物。
【設問】①飽和一元脂肪醛的結構式的通式應如何表示?
②醛類的分子式通式應如何表示?
(學生討論,分析,推測)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①醛類的結構式通式為:或簡寫為RCHO。
②分子式通式可表示為CnH2nO
【追問】③醛類分子中都含有什么官能團?它對醛類的化學性質起什么作用?
④醛類物質應有哪些化學性質?
【提示】結合乙醛的分子結構及性質分析。
(學生熱烈討論后回答,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給予評價并板書)
【板書】2、醛類的主要性質:
①醛類分子中都含有醛基官能團,它對醛類物質的主要化學性質起決定作用。
②推測出醛類物質可能能和H2發(fā)生加成反應,與銀氨溶液及新制的Cu(OH)2反應。
【聯(lián)想啟發(fā)】
⑤如果醛類物質有這些化學性質,則體現(xiàn)了醛基有什么性質?
(學生積極思考,猜測應該是氧化性和還原性。)
師:在醛類物質中還有另一種比較重要的醛即甲醛,今天我們來學習甲醛的結構及性質。
【板書】
3.甲醛
(1)甲醛的結構
分子式:CH2O結構簡式:HCHO結構式:
【強調】結構特點為羰基兩側是對稱的氫原子,與其它醛類物質不同,甲醛分子中相當是含有兩個醛基。
【板書】(2)物理性質
甲醛又稱蟻醛,是一種無色具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易溶于水。35%~40%的甲醛水溶液稱為福爾馬林。
【提示】根據(jù)乙醛的化學性質思考甲醛應有哪些化學性質。
(學生討論、回答)
【提問】誰能用化學方程式來表示?
【板書】(3)化學性質
①能與H2發(fā)生加成反應:HCHO+H2CH3OH
②具有還原性。
HCHO+4Ag(NH3)2OH→(NH4)2CO3+4Ag↓+6NH3+2H2O
HCHO+2Cu(OH)2→CO2+2Cu2O↓+5H2O
【板書】(4)用途
師:甲醛在工業(yè)上,可制備酚醛樹脂,合成纖維、生產維尼綸等,也用于制福爾馬林。
【小結】以上學習的是醛類的概念及甲醛的性質和用途。
【補充】丙酮的官能團是羰基,主要化學性質:可催化加氫生成醇,但不能被銀氨溶液、新制的Cu(OH)2等弱氧化劑氧化。
【總結】指導學生對這節(jié)的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如:醇、醛、酸之間的轉化關系如何?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思考、整理、歸納得出三者之間的轉化關系:
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冊《長亭送別》第二課時教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容,幫助高中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xiàn)教學目標。優(yōu)秀有創(chuàng)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冊《長亭送別》第二課時教案”,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冊《長亭送別》第二課時教案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二、賞析第二部分:“長亭餞別”(送別宴上)
(一)賞析【脫布衫】以景寫情。
黃葉衰草圖:颯颯秋風、紛飛黃葉,裊裊煙氣、凋零野草。
長亭離筵,環(huán)境一變,情隨境轉。酒席間最使鶯鶯關情的當然是張生。離筵上的張生,不同于西廂之境,內心難受,但又要矜持,作者用細膩傳神之筆,從鶯鶯的眼睛里寫出張生的委曲難言之情:“我見他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見了把頭低,長吁氣,推整素羅衣。”這種細膩隱微的情緒,正合離筵特定之境與張生之情,極為精妙。
(二)賞析【幺篇】【滿庭芳】【朝天子】三支曲子,說出鶯鶯唱詞中的怨情。
【幺篇】怨張生年少情薄,全不掛念數(shù)月來兩人耳鬢廝磨的恩愛生活。
【滿庭芳】怨供食太急,子母們當回避,分別在際,竟不能與張生舉案齊眉,廝守片刻。
【朝天子】怨美酒無味,清淡似水,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怨世間人為了“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竟忍心“拆鴛鴦在兩下里”。
【朝天子】既寫離別之愁,又寫對功名利祿的恨。借景(物)抒情,杯盤酒菜,都供傳情,“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三)依據(jù)“長亭餞別”的內容,討論下面問題。
1、從夫人的說話來看,她是怎樣一個人?
提示:“三輩子不招白衣女婿”,貪圖富貴權勢的勢利貴族。
2、“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與誰的詩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張手法,意思是說因為離愁別恨而消瘦了;與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同。
3、“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表現(xiàn)了崔鶯鶯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愛情,輕視功名利祿。
4、【滿庭芳】中用了幾個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運用孟光獻飯的典故,是表現(xiàn)崔鶯鶯對張生的體貼之心;運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現(xiàn)崔鶯鶯對張生的愛之深切。
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一句是化用了誰的詩句?
提示:范仲淹《蘇幕遮》。
6、“蝸角虛名,蠅頭微利”這個典故出于何處?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樣的意思?
提示:語出蘇軾《滿庭芳》詞。表明了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痛恨態(tài)度。
三、賞讀第三部分:“臨別叮囑”(話別之境)。
(一)朗讀這一部分內容,討論以下問題。
1、夫妻贈詩表現(xiàn)了二人怎樣的心情?
提示:崔鶯鶯告誡張生切勿忘記她;張生則發(fā)誓永無別戀。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誼。
2、怎樣理解【耍孩兒】中的典故?
提示:“紅淚”借王嘉《拾遺記》的典故,“司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現(xiàn)主人公因離別而生的傷心之情。“伯勞飛去燕西歸”則用牛郎織女的典故表現(xiàn)兩人纏綿難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樣的心情?
提示:對張生的生活的關心,千叮萬囑,真情自現(xiàn)。
4、【二煞】中所用是幾個典故?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個典故,見課本。其作用是表明崔鶯鶯對張生的擔心。
(二)試從【二煞】中找出一個詞來描繪鶯鶯離別之時的心理活動。
明確:怕。
“怕”什么?明確:怕“停妻再娶”;怕“金榜無名誓不歸”。
為什么“怕”?明確:鶯鶯的擔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是有現(xiàn)實基礎的。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鶯鶯藝術形象的典型意義及時代局限性:鶯鶯的倔強表現(xiàn)了她的輕功名,重愛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們也可以窺見封建時代婦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會里婦女悲慘屈辱的地位,鶯鶯的痛苦是一種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痛苦。
(三)運用想象,以“話別”為題,將話別之境改寫成話劇片斷。(提供一例)
(西風黃葉,寒煙衰草。長亭酒席上崔張淚眼相對。)
鶯鶯?(舉杯,神情慘惻):今日一別,未知何日相見(淚落杯中)?
張生?(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爭得功名,早日回歸!(飲酒)
[紅娘見張生有自負之色,輕笑]
紅娘:金榜題名,倒要小心呀。
張生:(語塞)這……紅娘是了解我的心跡的。
鶯鶯: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取妻”啊。
張生(摔杯):還有誰比的過你啊,我怎會生此念?有違情義,如同此杯!
鶯鶯:夫婦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蓮花,勝過狀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虛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來就是。
張生:(感動,流淚)小姐知我。(傳來馬嘶聲)時辰不早,我得準備上路了。
鶯鶯:(淚流滿面)前程漫漫,一路要多加小心啊?;拇逡奥兑琰c睡,野店風霜要晚點行。
張生:這我自知道,我走之后你也要保重啊。(欲行)
鶯鶯:且慢。君行別無所贈,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輕吟)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
張生:(恭聽,接帕端詳)小姐不必多慮!謹占一絕,以剖寸心。(吟詩)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
紅娘:(輕嘆)勞燕分飛,一對苦命的人兒。
四、賞讀第四部分:“惜別目送”(別后情思)
(一)賞析【一煞】
1、【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構成一幅古道煙靄圖。其作用是否與開頭【端正好】所寫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端正好】先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時節(jié)特征的景物,襯托出崔鶯鶯為離別所煩惱的痛苦壓抑的心情;然后用兩句自問自答,采用夸張手法表現(xiàn)了崔鶯鶯因張生即將遠離而無限感傷的心境。這里是表現(xiàn)崔鶯鶯目送張生遠去時那種凄愴悲苦的眷戀之情。以人物所見之物,寫內心深藏之情。
2、【一煞】寫“別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陽”、“煙靄”四種意象,試從唐詩宋詞中找出有關“愁”的詩句。
青山: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xiāng)。戴叔倫《題稚川山水》
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林逋《長相思·吳山青》
古道: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斷腸,關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趙企《感皇恩·別情》
夕陽:秋草獨行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劉長卿《長沙王賈宜宅》
斜陽外,寒鴉點點,流水繞孤村。秦觀《滿庭芳·山抹微云》
煙靄: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柳永《雨霖霖·寒蟬凄切》
3、用現(xiàn)代漢語改寫《長亭送別》【一煞】
連綿的青山啊,你為何阻擋我送行的目光??蓍碌臉淠景?,你為何不為我望穿的秋水打開一條通途。煙云霧氣,你遮蔽了這孤單的古路,也掩埋了我苦悶的心靈。
夕陽,你的到來使彌漫在這古道上的最后一句竊語也煙消云散,只讓無情的秋風將這悲涼的馬嘶送到我的耳畔。
馬車啊,來時我是那樣催促你追尋他的腳步,而歸去時你也只能步履為艱,因為我的心情很沉重!
(二)《長亭送別》最后一句“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觀《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試作比較分析。
明確: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物象,饒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將愁變成了水,秦觀又將愁變成隨水而流的東西,李清照又將愁搬上了船,王實甫則把愁裝在了車上。都很自然貼切,不著痕跡,且意境完整。
(三)以“悵望”為題,將【一煞】【收尾】兩支曲子改寫成現(xiàn)代詩歌,盡量用上曲中意象,從鶯鶯的視角表現(xiàn)離別之情。
示例:一騎絕塵去,山巒籠輕煙/轉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見/道一聲平安,道一聲珍重,陪伴著的是冷清清的斜陽/秋風掠過禾黍,飄來聲聲馬嘶,馬嘶聲聲叩擊鶯鶯心田/勞燕分飛誰主使?離愁別恨苦難言/說什么功名仕途,只問何處歸程何時歸年/山程水澤情難忘,夕陽古道心相連/青山下,秋風里,離人淚,心自顛/那離愁呵,長如水,沉如鉛/一輛車兒,如何載得起?如何拖向前?
五、分析雜劇的主題和藝術特點
1、鶯鶯的反封建意識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曲詞中?
明確:(1)對拆散鴛鴦的不滿。鶯鶯“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2)對功名富貴的蔑視。鶯鶯勸張生休憂“文齊福不齊”,休提“金榜無名誓不歸”,認為“得一個并頭蓮,煞強于狀元及第”,功名富貴不過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
2、全折突出刻畫了鶯鶯什么性格特征?
明確:突出刻畫了鶯鶯的叛逆?zhèn)€性。在鶯鶯心目中,金榜題名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臨別時不忘叮囑張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也有深深的憂慮明確地告訴張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她的態(tài)度突出地表現(xiàn)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對愛情的執(zhí)著。
3、在描寫鶯鶯心理、刻畫鶯鶯性格特征時使用了哪些方法?
直抒胸臆: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借景言情: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以情襯景: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
妙用修辭:典故、比喻、對偶、夸張。
4、《長亭送別》這一折曲詞具有哪些特點?
首先,曲詞熔煉了很多古典詩詞。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詞《蘇幕遮》。作用是:取其秋景凄涼的意境,以烘托送別的凄冷氛圍。此外,“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化用蘇軾《滿庭芳》,表現(xiàn)鶯鶯珍視愛情、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拔达嬓南茸怼保夯昧馈对V衷情》中“未飲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張,語意更加沉重,表現(xiàn)鶯鶯餞別時的極端愁苦?!傲z長玉驄難系”:柳絲是“留”“思”的諧音。“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化用“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保ɡ钋逭铡段淞甏骸罚O言愁多。
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語意、情味和表達效果來與劇中的語境相契合,增添了語言的文采和表現(xiàn)力。
其次,善于運用民間口語,并加工為富有文采的文學語言。例如【叨叨令】這一支曲的詞匯、語句都是民間口語。通過加襯字“兒”;通過變換疊音形容詞,通過設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種音韻的回環(huán)反復,產生一唱三嘆,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
最后,全折巧用修辭。比喻、夸張、用典、對比、對偶、排比、反復、疊音、設問等等。特別是巧用夸張,并與比喻、用典、對比相結合,因情隨物而設。
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夸張)表現(xiàn)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五岳低。(夸張兼比喻)寫離別之情,達到愁極恨絕,無以復加的地步。
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夸張兼用典)形容傷心之至。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張、比喻和對比)以厭酒表現(xiàn)愁苦至極。
5、《西廂記》第五本寫張生高中狀元,衣錦還鄉(xiāng),鶯鶯“金冠霞披”,有情人終成眷屬。明代流行的金圣嘆批點本砍去大團圓結局,崔張分手,亦即劇本的結局,遂令《西廂記》,由喜劇變?yōu)楸瘎 鹋段鲙返慕Y局,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第一種看法:劇中主人公生活的時代,封建禮教堅如磐石,大團圓結局本來就缺少生活依據(jù),而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崔張愛情走向毀滅是合乎邏輯的結果。狀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落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難是如此的“合理”。金批《西廂》讓崔張愛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場,揭露了封建禮教對美好愛情的摧殘,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廂》的流行,是歷史的選擇。
第二種看法:愛情的極點便是幻滅的終點,這不符合“讓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觀眾希望“花好月圓”的審美心理。崔張從一見鐘情到兩情相悅,經歷了許多艱難曲折,起碼,在王實甫看來,大團圓是這對癡男怨女的最好結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時代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廂》尾截王實甫的《西廂記》是沒有道理的。
六、朗讀課文,感受《長亭送別》之四美
(一)故事之美
身為名門閨秀的鶯鶯和琴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權勢為條件的傳統(tǒng)擇偶標準的違逆。
《長亭送別》一折表現(xiàn)的則是崔張愛情取得初步勝利后的又一次曲折——張生去趕考,鶯鶯來送別,兩人被迫分離。整折戲雖沒有曲折復雜的戲劇情節(jié),卻有撼人的藝術魅力。這魅力主要來自作者精心安排的19支曲詞。
這些曲詞對處于長亭送別這一特定時空交叉點的鶯鶯的心靈作了細膩的刻畫,多層次地展示了鶯鶯“此恨誰知”的復雜心理——既有對“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的張生的百般依戀,又有對即將來臨的“南北東西萬里程”的別離的萬般痛苦;既有對“拆鴛鴦在兩下里”的科舉功名的深深怨恨,也有對當時司空見慣的身榮之后“停妻再娶妻”行為的不盡憂慮。這一復雜的心理內涵體現(xiàn)了鶯鶯純凈的靈魂美,也突出了她叛逆的性格。
(二)人物之美
1、鶯鶯的深情之美。
鶯鶯對“白衣秀士”張生的愛,是相互傾慕的產物,絲毫沒有摻雜世俗的考慮和利害的打算。她所追求的愛情已經不再停留于“才子佳人”的傳統(tǒng)模式上了,更沒有把“夫貴妻榮”作為婚姻的理想。她對禮教的背叛是徹底的。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她也有過矜持,有過顧慮,有過矛盾和思想斗爭,但這不僅沒有削弱她形象的光輝,反而在其形象上增添了端莊深沉的色彩,使這個叛逆者的形象更為真實動人。這一切在由她主唱的《長亭送別》一折中得到集中表現(xiàn)。
在她看來,金榜題名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不是愛情的前提和基礎。她只想“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她反復叮囑張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與老夫人汲汲于功名富貴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照;同時她對未來也有深深的憂慮。鶯鶯的態(tài)度突出地表現(xiàn)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對愛情的執(zhí)著,就是她的離愁別緒也閃耀著重愛情輕功名反禮教的思想光輝,她的叛逆是對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悲哀和抗爭,而不僅僅是兒女情長。
2、張生的鐘情之美。
張生雖然有時也有軟弱的一面,但對愛情卻是執(zhí)著專一的。他毫不顧慮自己的“白衣”地位,大膽追求自己鐘愛的女人;他為鶯鶯而“滯留浦東”,不去趕考,忘了功名也忘了食寢,甚至身染沉疴;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長亭分別之際,他“蹙愁眉”“長吁氣”“閣淚汪汪不敢垂”,根本不愿意離去,但為了婚姻,只得忍痛“伯勞東去燕西飛”,就是后來得中功名之后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真可謂是鐘情至誠之士。
3、紅娘的熱情之美。
身為婢女的紅娘面對老夫人的洶洶氣勢,她從容鎮(zhèn)靜,機敏地為二人辯理,指出她們的結合完全是由賴婚引起,是“一雙心意兩相投”。接著條分縷析,歷數(shù)老夫人的過錯,迫使她答應兩人的婚事。紅娘對老夫人的審問和指責,集中體現(xiàn)了正義對虛偽、愛情對禮教的勝利。
(三)情境之美
1、借途中之景傳感傷之情。
鶯鶯乘車去長亭,她的離情就寄寓在一路上的景色之中。“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前4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時令特征的景物,點染出鶯鶯為離別所煩惱的痛苦壓抑之情。后兩句寫離人之情,一個“染”字溝通了景與情的聯(lián)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人了凝重的離愁,蒙上了一層沉郁憂傷的色彩,蕭瑟的秋景與悲凄的心境化而為一,無法分開,創(chuàng)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此曲不愧為千古絕唱。
2、借席上之境傳愁苦之情。
“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杯盤酒菜都能傳情。但最使鶯鶯關情的當然還是張生,“我見他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見了把頭低,長吁氣,推整素羅衣。”席上多人之境畢竟不同于西廂兩人天地,張生再難受也要矜持。此時他的委曲難言之情只有鶯鶯偷偷看在眼中。兩人這種細膩隱微無奈的情緒正與離筵特定之境吻合。
3、借席后之境傳叮囑之情。
席終人散,只剩下兩人與紅娘。鶯鶯這才可以向張生傾訴衷情?!盎拇逵曷兑嗣咴?,野店風霜要起遲”——盡管肝腸寸斷,還不忘千叮嚀萬囑咐,體貼入微的話語傳遞出纏綿深情,溫柔賢慧?!澳阈輵n‘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若見了那異鄉(xiāng)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鶯鶯終于把藏在心底最重要的話說出來了,雖然突兀,分量卻極重,一往深情中也可窺見鶯鶯內心巨大的心理壓力。有此無外人之境,才有此自然直露的表白。
4、借別后之景傳惆悵之情。
“……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構成一幅深秋蕭瑟黃昏圖。張生遠去,鶯鶯悵然癡立,極目遠送,流露出欲見不能的惆悵和不忍離去的眷戀?!盁o聲”和“有聲”兩相映襯,更烘托出鶯鶯內心的凄涼和痛不欲生的悲哀。此時此地,以景襯情、化情入景,生動地展現(xiàn)了鶯鶯“離愁漸遠漸無窮”的心境。
(四)曲詞之美
王實甫既吸收了古典詩詞語言的精華,又吸收了當時民間鮮活的口語,創(chuàng)造了色彩斑斕的元曲詞匯。
其中許多曲詞既有唐詩宋詞的意境,又有元人小令的風格,詩情畫意躍然紙上。如:“碧云天”句、“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兩意稠陌回,落日山橫翠”、“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等,像這樣華麗秀美的語句,人們耳熟能詳。
王實甫尤其善于運用修辭來形象地表現(xiàn)人物心理。如“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夸張地表現(xiàn)了離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再如“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化用了柳永《訴衷情近》中的“未飲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張,語意更加沉重,表現(xiàn)了鶯鶯餞別時的極端愁苦。
王實甫注重文采,也擅長本色,如“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準備著被兒、枕兒,只索昏昏沉沉的睡”等都具有民間口語的風格,樸素自然,雅俗共賞。本色同文采奇妙的結合,便形成了既典雅又質樸、既清麗華美又生動活潑的語言特色。此特色正是形成全劇“花間美人”藝術風格的重要因素。
總之,《長亭送別》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是一幅濃郁的水墨畫,是一支撩人心弦的離歌。它處處給人以深沉的美感,將永遠散發(fā)迷人的藝術魅力。
七、思想啟迪(現(xiàn)實意義)
1、應珍惜愛情——愛情是人世間至真至純的一種感情。越是珍貴的東西越不要輕易示人,切記千萬不要褻瀆了“愛情”這一神圣的字眼。
2、要有更高的追求——愛情固然美好,但愛情絕不是人生的唯一。
附:(學生習作)讀《長亭送別》后所想
比如愛情
當一個女人相信了愛情,她的所有行為和生活的意義就是去構筑它,保護它。她厭惡一切阻擋成全她愛情的因素。也許崔鶯鶯自己并不明白,從私訂終身開始,這個女人就已經把愛情放在了人生之前,她舍得犧牲一切,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時代的變遷并沒有導致女人們變理智,她們冷靜的剖析別人的處境,卻又認真地陷入不堪的陷阱。
無論是什么時代的女人,都始終暗自堅持相信美好簡單的事物,比如單純的呼吸,比如諾言,比如永遠,她們用諾言掩飾內心搖曳的不安全感,安撫腦中時常閃爍的懷疑。滿足不曾表露的貪婪。崔鶯鶯擔心張生會改變,因為她可以把握住一切狀況,她知道應試的時間,地點,也知道給予張生鼓勵,甚至她拿準張生一定會考中,可她唯一不能夠把握的是張生的心。世界上囊括了形形色色的男人,每個女人都說自己的那個最好,等到這個男人敲碎了她對愛情的執(zhí)著,她才重新審視一無所有的自己。崔鶯鶯揣著不知生死的賭博的快感,送走張生,她完全沒了方向,無法探究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沒有意義。包括她的堅持,她信以為真的愛情。還好,這個故事給了崔鶯鶯一點安慰,張生回來了。
愛情的世界里我們都是被灌醉的人,沒有誰可以救誰,可以扶誰。我們盡情的學習掙扎,學習自救,學習承受不能承受之痛。只有在電影里,童話里,小說里,愛情才稱之為愛情,那是在演繹一種完美,成全黑夜唯美的夢魘。在現(xiàn)實里,愛情叫做生活,面對它其實是選擇了它作為生活方式。夠瀟灑夠勇敢的人把它叫做游戲,可是這是個互動游戲,最重要的規(guī)則不是學會被愛(有點悲哀),而是學會愛。像上臺階一樣,想要走到愛的這一級,先要上至好感,然后喜歡,運氣好的也許上了捷徑一見鐘情,再慢慢走上了解,照顧,理解,包容,最后到達愛。上臺階的過程中,我們會因為太專注于腳下的步伐而遺失口袋里的糖果——比如新鮮感。也可能我們沒有上完臺階就已經累的筋疲力盡;或者跌了一跤,摔破了額角;再不然就是被突然出示了禁止攀登的警告,一把推下去,每個臺階都那么高,我們只能摔得血流不止??墒恰矚g吹肥皂泡的孩子必須忍受泡泡幻滅時的悲哀。不要埋怨和后悔自己曾有的決定,即使是鮮血淋淋,也是記憶拒絕割舍的眷顧,點著一點蒼白,一點紅暈。
——在愛情里,我的淚不會流在其他人的臉,而其他人的淚也不會打濕我的眼。
八、布置作業(yè)。
九、教后札記:
高二語文《湘夫人》第二課時教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保證學生們在上課時能夠更好的聽課,幫助高中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高中教案的內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為此,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語文《湘夫人》第二課時教案》,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高二語文《湘夫人》第二課時教案
第二課時
一、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把握詩歌主旨
探究:有人說,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現(xiàn)的男女水神歡會難期、思而不見的愛情悲劇,實際上是他自己不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劇的曲折反映,你同意這一說法嗎?
介紹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中國即將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秦國和楚國(并吳越,版圖最大,人口最多)是左右當時局勢的兩個重心,統(tǒng)一大業(yè)的完成,非秦即楚屈原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寵信:“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為實現(xiàn)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屈原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合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內政外交上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當時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蠻的沅、湘一帶,處境艱難,心情憂傷,但仍然時時掛念國事,執(zhí)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轉意。從湘君期約難遇、可望難即的悲劇情景,我們是否可以聯(lián)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遠、流放的遭遇?相君在沅江、澧水兩岸徘徊、追尋的身影,是否有時會疊印著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湘君對真摯愛情、美滿生活的執(zhí)著追求,是否寄托著屈原對政治理想、復興事業(yè)的至死不渝?湘君在無可奈何情況下的“逍遙容與”,是否融進了屈原在人生偃蹇路途中的寬解自慰?
社會人生中,一切執(zhí)著追求而始終虛幻難得的種種現(xiàn)實境況,一切由雖執(zhí)著追求卻始終虛幻難得所引發(fā)的憂愁、懊惱、惆悵、失望,是不是都可以在這里得到同構感應和精神寄托?本詩主題對在不斷彷徨迷惘中仍對愛情堅貞不渝的歌頌透出對生命的執(zhí)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憂傷懷疑。抒發(fā)了詩人人生失路、孤獨凄涼的心情。
二、探究本詩在塑造人物形象、凸顯主旨方面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边@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構成了一個優(yōu)美而惆悵的意境,成功地點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稱為“千古言秋之祖”。寫景如畫,仿佛一幅秋風圖,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見之水波、木葉,寫出不可見之裊裊秋風,寫風而有畫意。凄清杳茫的秋景,構成了一個優(yōu)美而惆悵的意境。這種渲染的環(huán)境氣氛與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正襯托出人物悵惘、幽怨之情。這種環(huán)境氣氛貫穿全詩,為全詩定下了感情的基調。
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鳥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四句,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來自我比況和烘染自身的尷尬處境和懊惱心情,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結果。
以此反?,F(xiàn)象作比興:象征寓意。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情詩以反常不可能之事為喻,在中外詩歌中都是常法,所謂“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保h樂府《上邪》)
香草美人,極力鋪陳
湘君幻想中與湘夫人如愿相會的情景。這是一個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異草香木構筑修飾。其色彩之繽紛、香味之濃烈,堪稱無與倫比。作品在這里一口氣羅列了荷、蓀、椒、桂、蘭、辛夷、藥、薜荔、蕙、石蘭、芷、杜衡等十多種植物,來極力表現(xiàn)相會處的華美艷麗。其目的,則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環(huán)境來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內心的歡樂和幸福。
詩中詳細描繪了湘君為湘夫人用各種香草裝飾愛巢的過程,表現(xiàn)了對湘夫人的執(zhí)著、深摯的愛,共同過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寫得越鋪張,越細致,就越能表現(xiàn)出湘君對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三、練習
(一)基礎訓練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A、眇眇(miǎo)水裔(yì)偕逝(xié)
B、葺之(qì)紫壇(tán)驟得(zhòu)
C、潺湲(chán)白薠(fāán)芳馨(xīn)
D、九嶷(ní)麋鹿(mí)薜荔(pì)
2.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
B、麋何食兮廷中,蛟何為兮水裔?
C、筑室兮水中,茸之兮荷蓋。
D、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
3、查閱詩中帶點的生字詞,讀準字音,解釋詞義。
帝子:渚():
眇眇():裊裊():
白薠():聘望:
夕張:萃():
蘋():罾();
沅:醴():
茝():荒忽:
潺湲():
4、第一二節(jié)中主要表現(xiàn)了什么內容,試將古詩用自己理解的話譯出。
5、詩中每句都有語氣詞“兮”起什么作用,為什么不可以去掉?
答案
(一)1。D(嶷yí薜bì2。A、“渺渺”為“眇眇”。B、“廷”為“庭”。C、茸為葺D
3、帝子:指湘夫人,傳說她是古帝唐堯之女。
渚(zhǔ)水中小洲。眇眇(miǎo)瞇眼遠望。
裊裊(niǎo)微風吹拂的樣子。白薠(fán)即薠草。
聘望:放眼遠望。夕張:為黃昏會面張羅。
萃:(cuì)聚集。蘋(pín)一種水草。
罾(zēng)一種用竹竿或木棍做支架的方形魚網(wǎng)。
沅:沅水。醴(lǐ)澧水:都是通往洞庭湖的大河。
茝:(zhǐ):同芷,香草、即白芷。
荒忽:通恍惚。潺湲(chányuán)水流不斷的樣子。
4、這節(jié)主要寫湘君剛到約會地點,不見湘夫人時的憂傷心情。這段意思是:湘夫人降臨北渚,遠遠望她卻望不見,使我發(fā)愁。我(湘君)所望見的只是洞庭湖的一派蕭蕭秋景。我放眼遠望,盼著湘夫人到來,因為已約了日期,并為黃昏時會面做了準備。鳥兒為何聚在水草中,魚網(wǎng)為何掛在樹梢上?(比喻湘夫人沒來,種種費心都瞎張羅)“沅芷”“澧蘭”是最好的香草,(比喻自己所戀慕的人)思念湘夫人卻不見人來,舉目四望,只有洞庭湖面蕩起層層波紋。
5、“兮”是《楚辭》中使用最多,最具特色的一個虛詞,“兮”的主要作用是調整音節(jié),使音律協(xié)暢。但在很多場合也兼起其他虛詞“干”“之”“而”的作用。
四、拓展閱讀《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