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10社會行為教學設計。
第三節(jié) 社會行為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不是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主動同化和順應的過程。基于此,本節(jié)課通過探究式學習,構建一個互動和探究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獲得動物社會行為的有關知識。
本節(jié)內容主要是研究動物社會行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義。動物社會行為的知識與人類生活和生產(chǎn)密切相關,所以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本節(jié)課的特點,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教師提供的分析和實驗用的素材,讓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認識動物社會行為的形成機理,理解社會行為的意義,獲取動物社會行為方面的有關知識。本節(jié)課的處理應突出以下兩點:
1.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增加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動物的情感,增強體驗情感的意識,而不是單純的說教,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出熱愛生命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重點:
1.信息交流的意義。
2.提出問題并進行探究的能力。
難點:
1.提出問題并進行探究的能力。
2.形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三、教學目標
1.描述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意義。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認同群體的力量大于個體。
4.認同成功的科學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5.初步形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思路
導
入課前布置學生觀察螞蟻、狗、貓等一些身邊動物的取食過程。
問:1.這些動物取食行為都相同嗎?
2.哪些是群體生活的動物。學生發(fā)言。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引領學生走入生活
[
新[
授群體生活的動物具有一系列的社會行為。
教師引導學生在以上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并最終引導學生共同探討社會行為的特征。學生能提出很多問題。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去學習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意識。
新
授
社
會
行
為
的
特
征放錄像:白蟻和狒狒的群體生活。
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看錄像,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白蟻、狒狒群體的社會行為特點。
問題:
1.白蟻群體成員有哪些?它們的職能分別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體中哪一個是首領?為什么?學生看錄像回答問題,在此基礎上熱烈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
帶著問題觀察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心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的參與到分析和討論中,在表達交流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更好的掌握動物的社會行為的特征。
推測:為什么牧羊人放牧時管好頭羊就可以?
學生看錄像回答問題,在此基礎上熱烈的討論最后總結出社會行為的特征。進行推測能夠使學生運用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解決問題,對社會行為的特征加深了理解,同時又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群
體
中
的
信
息
交
流引導學生在學習社會行為特征的基礎上提出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并說明理由,最后歸納為:
1.群體中不同個體之間是如何實現(xiàn)分工合作的?
2.群體中的社會行為的意義是什么?
3.動物群體中存在信息交流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思維能力。
不用語言人類如何進行交流?引導學生明白人類可以通過表情、動作和氣味進行信息交流。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可以舉出很多的例子。如:1、用聞花香的氣味辨別花的種類。2、學生做各種表情和動作讓同學去猜一猜所表達的意思。通過學生親身體驗明確人類除了可用語言進行交流外,還可以通過動作、表情、氣味進行信息交流,為學習動物群體中的信息交流打基礎。
動物群體是如何進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黑長尾猴發(fā)現(xiàn)蛇、豹、鷹發(fā)出叫聲的錄像。問題:1.黑長尾猴在發(fā)現(xiàn)不同敵害時的叫聲相同嗎?
2.聽到同伴的叫聲,其它黑長尾猴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
3.黑長尾猴為什么要結群生活呢?學生看錄像后,說出動物群體間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動作、聲音,這種交流使群體間保持聯(lián)系,共同取食和御敵。通過對問題的探究,使學生明白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認識群體生活對個體及種族的延續(xù)有重要的意義。
探
究
螞
蟻
的
通
訊
教師提供資料:觀察螞蟻取食時,一只螞蟻發(fā)現(xiàn)食物,會迅速返回巢穴,一會兒,一大群螞蟻排著長長的隊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讓學生根據(jù)資料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學生提出問題:螞蟻沒有發(fā)出聲音,是靠什么傳遞信息的?領路的螞蟻為什么總是要經(jīng)過曲折的路徑再次找到食物,并沒有走一條捷徑呢?
作出假設:螞蟻是靠氣味傳遞信息的。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作出假設的能力,增強探究意識。
每四人一組閱讀教材提示,擬定計劃,進行探究。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實驗進行。小組成員確定實驗步驟;明確實驗材料;進行分工。確定記錄的方法。
實施方案。組內的分工與合作可以使學生體會合作與信息交流的意義,同時體會組內成員共同完成的實驗要比個人單獨完成要好。
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示:
1.螞蟻喜歡吃什么?
2.怎樣飼養(yǎng)螞蟻?
3.觀察螞蟻的取食行為時饑餓狀態(tài)和吃飽的狀態(tài)哪一個效果好?
4.怎樣能更好地控制螞蟻的行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體代替紙片?
6.最好將觀察過程拍下來。觀察記錄,分析得出結論。
實驗完后,請各小組派代表在班級進行交流,其它小組的同學評價其小組實驗的優(yōu)缺點,并對提出的問題給予解釋和說明。教師也要適時的參與評價。
小組代表發(fā)言,其他組同學評價其實驗方案的優(yōu)、缺點,并對提出的問題給予解答。讓學生評價優(yōu)點和缺點使學生在看到其它組的同學不足時,也學會欣賞別人的優(yōu)點。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展開熱烈的討論。
實驗完成以后讓學生設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螞蟻會有什么感受?我們應該怎么樣對待動物?學生談感受。讓學生換位思考,體驗生命的脆弱,培養(yǎng)學生珍愛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礎上油然而生熱愛生命的情感。
小結
請獲得實驗成功的同學用一句話概括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在音樂聲中讓學生一起朗誦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仁慈地善待生命進化低于人類的動物,應該是人類的一種責任,人性的光輝將通過人類自身照亮同樣有喜怒哀樂的動物世界”。學生發(fā)言。
學生有感情的朗誦。使學生明白,科學的探究能否成功,還取決于對科學的熱愛和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也可以起到榜樣的作用。
升華情感,體驗人性的美。
學生學習評價量化表
評價目標好較好一般
1.能否積極地去觀察螞蟻的取食行為?
2.能否根據(jù)觀察和資料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是否科學合理?
3.是否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實驗?能否設計對照實驗?
4.是否有與他人不同的實驗方案?
5.能否實事求是地記錄螞蟻的行為?記錄方法是否比較恰當?
6.能否根據(jù)觀察得出結論?
7.能否在探究活動中與他人合作與交流?
8.觀察是否細致、有耐心?
9.能否不怕失敗,堅持探究,得到結果?
10.小組互評中能否欣賞別人的長處,看到自己的不足?
11.能否在實驗結束后說出自己的收獲?
12.是否能通過角色的互換體驗到生命的脆弱,表示出對生命的熱愛和保護動物的愿望?
學后體會:
小結和反思
動物的群體生活及社會行為離不開信息交流,動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對于這些問題進行單純的講解,學生也能記住,但是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對生物學知識的掌握,很容易處于機械的記憶狀態(tài)。
本節(jié)課整個教學過程突出培養(yǎng)學生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在問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結論。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獲得知識,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學生對知識記得扎實,難以忘懷。
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不但對生物學知識掌握較好,創(chuàng)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探究氣味是螞蟻的通訊方式之一時,學生認為書中用紙片搭一條通道,在移動紙片的過程中,螞蟻很容易受到驚擾,影響螞蟻的行為,不容易觀察,因此他們大膽創(chuàng)新,設計出比教材的實驗更簡便易行、效果更明顯的實驗方案。
本節(jié)課另一比較成功之處是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在感受和體驗中獲得感悟。如請各小組用一句話概括成功的秘訣,其中有一組同學利用休息日到實驗室進行研究和觀察,那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這組同學說“興趣+汗水=成功”。學生感悟到科學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識和方法,同時還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再如:實驗完成后,讓學生換位思考,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螞蟻,你有何感想?學生說:“媽媽你在哪里?”“我想回家!”“求求你,別碰我,我很疼?!薄拔液茉敢夂湍憬慌笥?,你能送我回家嗎?”學生提出實驗后應該把螞蟻放回到大自然,還有幾個同學提出為在實驗中死去的螞蟻默哀,學生在體驗中感情得到了升華。接下來談如何對待動物,學生發(fā)自內心地說應該熱愛動物,保護動物。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觀察很仔細,能觀察到螞蟻觸角相碰的情況,很多同學則觀察不到,教師要給予指導和說明。
點評
本節(jié)“動物的社會行為”和“螞蟻的通訊”探究活動教學設計,凝集著作者精心的設計和辛勤的汗水。作者在設計和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將生物課程標準理念,貫徹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
作者積極采取多樣化教學手段,注重落實與學生認知規(guī)律相吻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如收集整理不同動物真實生活的精選錄像片;設計不同梯度的啟發(fā)性問題;適時地借助豐富多彩的視頻資源,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自然界中各種動物的社會行為。特別是貫穿在整個“探究螞蟻的通訊”活動中的問題串,更利于不同認識水平與能力的學生輕松地走進探究性學習活動中。
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了藝術創(chuàng)新?!短骄课浵伒耐ㄓ崱凡噬龑D,圖文并茂,形象直觀。使探究活動變得一目了然,深受學生喜愛和歡迎。
為了落實知識、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教師層層設疑,引導學生設計、實施探究性學習活動。之后,以“如果我是一只小螞蟻”擬人化內心獨白式的心靈對話,提升學生們愛護小動物的健康心理,使“初步形成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的目標落到實處。
jaB88.Com
相關閱讀
第三節(jié) 社會行為教學設計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都在十分嚴謹?shù)南虢贪刚n件。寫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順利!有沒有出色的范文是關于教案課件的?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第三節(jié) 社會行為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第三節(jié) 社會行為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不是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主動同化和順應的過程?;诖耍竟?jié)課通過探究式學習,構建一個互動和探究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獲得動物社會行為的有關知識。
本節(jié)內容主要是研究動物社會行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義。動物社會行為的知識與人類生活和生產(chǎn)密切相關,所以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本節(jié)課的特點,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教師提供的分析和實驗用的素材,讓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認識動物社會行為的形成機理,理解社會行為的意義,獲取動物社會行為方面的有關知識。本節(jié)課的處理應突出以下兩點:
1.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增加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動物的情感,增強體驗情感的意識,而不是單純的說教,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出熱愛生命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重點:
1.信息交流的意義。
2.提出問題并進行探究的能力。
難點:
1.提出問題并進行探究的能力。
2.形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三、教學目標
1.描述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意義。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認同群體的力量大于個體。
4.認同成功的科學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5.初步形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思路
導
入
課前布置學生觀察螞蟻、狗、貓等一些身邊動物的取食過程。
問:1.這些動物取食行為都相同嗎?
2.哪些是群體生活的動物。
學生發(fā)言。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引領學生走入生活
新
授
群體生活的動物具有一系列的社會行為。
教師引導學生在以上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并最終引導學生共同探討社會行為的特征。
學生能提出很多問題。
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去學習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意識。
新
授
社
會
行
為
的
特
征
放錄像:白蟻和狒狒的群體生活。
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看錄像,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白蟻、狒狒群體的社會行為特點。
問題:
1.白蟻群體成員有哪些?它們的職能分別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體中哪一個是首領?為什么?
學生看錄像回答問題,在此基礎上熱烈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
帶著問題觀察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心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的參與到分析和討論中,在表達交流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更好的掌握動物的社會行為的特征。
推測:為什么牧羊人放牧時管好頭羊就可以?
學生看錄像回答問題,在此基礎上熱烈的討論最后總結出社會行為的特征。
進行推測能夠使學生運用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解決問題,對社會行為的特征加深了理解,同時又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群
體
中
的
信
息
交
流
引導學生在學習社會行為特征的基礎上提出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并說明理由,最后歸納為:
1.群體中不同個體之間是如何實現(xiàn)分工合作的?
2.群體中的社會行為的意義是什么?
3.動物群體中存在信息交流嗎?
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思維能力。
不用語言人類如何進行交流?引導學生明白人類可以通過表情、動作和氣味進行信息交流。
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可以舉出很多的例子。如:1、用聞花香的氣味辨別花的種類。2、學生做各種表情和動作讓同學去猜一猜所表達的意思。
通過學生親身體驗明確人類除了可用語言進行交流外,還可以通過動作、表情、氣味進行信息交流,為學習動物群體中的信息交流打基礎。
動物群體是如何進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黑長尾猴發(fā)現(xiàn)蛇、豹、鷹發(fā)出叫聲的錄像。問題:1.黑長尾猴在發(fā)現(xiàn)不同敵害時的叫聲相同嗎?
2.聽到同伴的叫聲,其它黑長尾猴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
3.黑長尾猴為什么要結群生活呢?
學生看錄像后,說出動物群體間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動作、聲音,這種交流使群體間保持聯(lián)系,共同取食和御敵。
通過對問題的探究,使學生明白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認識群體生活對個體及種族的延續(xù)有重要的意義。
探
究
螞
蟻
的
通
訊
教師提供資料:觀察螞蟻取食時,一只螞蟻發(fā)現(xiàn)食物,會迅速返回巢穴,一會兒,一大群螞蟻排著長長的隊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讓學生根據(jù)資料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學生提出問題:螞蟻沒有發(fā)出聲音,是靠什么傳遞信息的?領路的螞蟻為什么總是要經(jīng)過曲折的路徑再次找到食物,并沒有走一條捷徑呢?
作出假設:螞蟻是靠氣味傳遞信息的。
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作出假設的能力,增強探究意識。
每四人一組閱讀教材提示,擬定計劃,進行探究。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實驗進行。
小組成員確定實驗步驟;明確實驗材料;進行分工。確定記錄的方法。
實施方案。
組內的分工與合作可以使學生體會合作與信息交流的意義,同時體會組內成員共同完成的實驗要比個人單獨完成要好。
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示:
1.螞蟻喜歡吃什么?
2.怎樣飼養(yǎng)螞蟻?
3.觀察螞蟻的取食行為時饑餓狀態(tài)和吃飽的狀態(tài)哪一個效果好?
4.怎樣能更好地控制螞蟻的行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體代替紙片?
6.最好將觀察過程拍下來。
觀察記錄,分析得出結論。
實驗完后,請各小組派代表在班級進行交流,其它小組的同學評價其小組實驗的優(yōu)缺點,并對提出的問題給予解釋和說明。教師也要適時的參與評價。
小組代表發(fā)言,其他組同學評價其實驗方案的優(yōu)、缺點,并對提出的問題給予解答。
讓學生評價優(yōu)點和缺點使學生在看到其它組的同學不足時,也學會欣賞別人的優(yōu)點。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展開熱烈的討論。
實驗完成以后讓學生設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螞蟻會有什么感受?我們應該怎么樣對待動物?
學生談感受。
讓學生換位思考,體驗生命的脆弱,培養(yǎng)學生珍愛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礎上油然而生熱愛生命的情感。
小結
請獲得實驗成功的同學用一句話概括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在音樂聲中讓學生一起朗誦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仁慈地善待生命進化低于人類的動物,應該是人類的一種責任,人性的光輝將通過人類自身照亮同樣有喜怒哀樂的動物世界”。
學生發(fā)言。
學生有感情的朗誦。
使學生明白,科學的探究能否成功,還取決于對科學的熱愛和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也可以起到榜樣的作用。
升華情感,體驗人性的美。
學生學習評價量化表
評價目標
好
較好
一般
1.能否積極地去觀察螞蟻的取食行為?
2.能否根據(jù)觀察和資料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是否科學合理?
3.是否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實驗?能否設計對照實驗?
4.是否有與他人不同的實驗方案?
5.能否實事求是地記錄螞蟻的行為?記錄方法是否比較恰當?
6.能否根據(jù)觀察得出結論?
7.能否在探究活動中與他人合作與交流?
8.觀察是否細致、有耐心?
9.能否不怕失敗,堅持探究,得到結果?
10.小組互評中能否欣賞別人的長處,看到自己的不足?
11.能否在實驗結束后說出自己的收獲?
12.是否能通過角色的互換體驗到生命的脆弱,表示出對生命的熱愛和保護動物的愿望?
學后體會:
小結和反思
動物的群體生活及社會行為離不開信息交流,動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對于這些問題進行單純的講解,學生也能記住,但是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對生物學知識的掌握,很容易處于機械的記憶狀態(tài)。
本節(jié)課整個教學過程突出培養(yǎng)學生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在問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結論。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獲得知識,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學生對知識記得扎實,難以忘懷。
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不但對生物學知識掌握較好,創(chuàng)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探究氣味是螞蟻的通訊方式之一時,學生認為書中用紙片搭一條通道,在移動紙片的過程中,螞蟻很容易受到驚擾,影響螞蟻的行為,不容易觀察,因此他們大膽創(chuàng)新,設計出比教材的實驗更簡便易行、效果更明顯的實驗方案。
本節(jié)課另一比較成功之處是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在感受和體驗中獲得感悟。如請各小組用一句話概括成功的秘訣,其中有一組同學利用休息日到實驗室進行研究和觀察,那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這組同學說“興趣+汗水=成功”。學生感悟到科學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識和方法,同時還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再如:實驗完成后,讓學生換位思考,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螞蟻,你有何感想?學生說:“媽媽你在哪里?”“我想回家!”“求求你,別碰我,我很疼。”“我很愿意和你交朋友,你能送我回家嗎?”學生提出實驗后應該把螞蟻放回到大自然,還有幾個同學提出為在實驗中死去的螞蟻默哀,學生在體驗中感情得到了升華。接下來談如何對待動物,學生發(fā)自內心地說應該熱愛動物,保護動物。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觀察很仔細,能觀察到螞蟻觸角相碰的情況,很多同學則觀察不到,教師要給予指導和說明。
點評
本節(jié)“動物的社會行為”和“螞蟻的通訊”探究活動教學設計,凝集著作者精心的設計和辛勤的汗水。作者在設計和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將生物課程標準理念,貫徹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
作者積極采取多樣化教學手段,注重落實與學生認知規(guī)律相吻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如收集整理不同動物真實生活的精選錄像片;設計不同梯度的啟發(fā)性問題;適時地借助豐富多彩的視頻資源,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自然界中各種動物的社會行為。特別是貫穿在整個“探究螞蟻的通訊”活動中的問題串,更利于不同認識水平與能力的學生輕松地走進探究性學習活動中。
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了藝術創(chuàng)新?!短骄课浵伒耐ㄓ崱凡噬龑D,圖文并茂,形象直觀。使探究活動變得一目了然,深受學生喜愛和歡迎。
為了落實知識、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教師層層設疑,引導學生設計、實施探究性學習活動。之后,以“如果我是一只小螞蟻”擬人化內心獨白式的心靈對話,提升學生們愛護小動物的健康心理,使“初步形成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的目標落到實處。
社會行為示范教案
社會行為示范教案
第三節(jié) 社會行為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動物的社會行為的概念。
2.社會行為的特征。
能力目標
1.認識群體的力量大于個體,理解分工合作對于動物生存的意義。
2.研究并闡明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意義,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積極了解并且掌握動物的社會行為,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護動物。
2.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認同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性,培養(yǎng)互助友愛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動物社會行為的概念。
2.社會行為的特征。
●教學難點
動物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教學方法
討論法、例舉法、直觀圖示法
●教具準備
1.教師準備:(1)準備一些《動物世界》中群居生活的影像資料及有關動物傳遞信息的資料。
(2)投影膠片
2.學生準備:課下收集各種動物群居的資料及有關動物是如何傳遞信息的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動物種類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獨居的,也有營群居生活的,請同學們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1.你們知道有哪些動物是營群體生活的嗎?
2.這些群居動物內部不同成員之間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可以查找相關資料,整理成體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組做得更多更好。
(學生活動)
查資料、討論、總結。
學生可能會將如下動物寫在黑板上。
1.白蟻、羊群、雞群、牛群、馬群、蜜蜂、羚羊群、狼群、黑猩猩等等。
2.這些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生活,如白蟻的社會行為。
小組依照自己書寫的順序講解,不足之處,教師補充,但均給予鼓勵。
[講授新課]
(教師活動)
我們一起來分析這些營群體生活動物的特點。
(師生互動)
學生分析,老師板書
1.這些動物不是獨居的,是很多動物生活在一起的。
2.它們不是同種的許多個體簡單的聚集。
3.群體內部不同成員之間是分工合作的。
4.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
5.有的群體還形成等級。
(教師活動)
總結以上內容,打出投影膠片(內容如下):
1.社會行為:動物營群體生活,群體內部不同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的生活。
2.社會行為的特征
(1)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
(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
(3)有的群體還形成等級制度。
(教師活動)
根據(jù)社會行為的特征,分別舉一些事例加以說明
多媒體播放課前準備的《動物世界》剪輯錄像
1.白蟻群體成員的分工
2.一群阿爾卑斯狒狒的群體生活
3.一群蜜蜂
4.一群雞(有一只漂亮健壯的大公雞)
5.一群山羊(有一只威猛的頭羊)
(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分析、嘗試回答
及時評價,最后給予點撥
學生如:分析一群阿爾卑斯狒狒的群體生活
1.有一個最占優(yōu)勢的雄狒狒,是首領。
2.有下級雄狒狒、雌狒狒和幼狒狒。
3.首領的優(yōu)勢:優(yōu)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優(yōu)先選擇筑巢場地。
4.首領的職責:負責指軍整個社群的行動,并與其他雄狒狒共同保衛(wèi)這個群體,這就是一個根據(jù)個體大小、力量強弱、健康狀況和兇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的等級社會。
學生:分析蜜蜂群體是有組織的,各有分工的。
1.蜂王負責產(chǎn)卵,繁殖后代。
2.工蜂負責建造蜂房、采集食物、撫育后代、照顧蜂王、防御敵害等。
3.雄蜂負責與蜂王交尾。
它們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的生活、繁衍。
學生:分析雞群和羊群
在雞群和羊群中都有占優(yōu)勢者。
1.雞群中是一只漂亮健壯的大公雞為首領。
2.羊群中是一只威猛的頭羊為首領。
它們的共同特點是:
1.是群體的領導者。
2.享有取食、選擇配偶的優(yōu)先權。
教師:非常好。通過對以上事例的分析,使同學們對社會行為的概念和特征更加理解,同時也培養(yǎng)了你們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教師:表揚并激勵發(fā)言的同學,同時指出營社會行為的動物群體成員,少則幾十只,多則幾千至幾萬只,它們的分工合作需要隨時交流信息,俗話說:人有人言,獸有獸語。動物的語言是很豐富的。包括動物的活動、聲音和氣味等。分組討論一些群體動物的信息交流方式,并依序無重復地列舉出來,可以把電視、網(wǎng)絡、課外資料的新信息告訴大家,共同交流分享。
(師生互動)
學生舉例,老師整理,及時激勵表揚并補充。
學生:動作傳遞信息。
如:蜜蜂的圓形舞和“8”字擺尾舞,可以告訴伙伴蜜源的距離和方向。
如:雄黑鸛是從頻頻地點頭來招呼雌黑鸛的,雄白鸛則是以上、下喙發(fā)出啪啪的響聲來表示“歡迎”雌白鸛占巢的。
學生:聲音傳遞信息。如:母雞有多種不同的鳴聲,而每一種鳴叫聲表達不同的信息,有的叫聲是召喚小雞的,有的叫聲表示找到了食物,有的叫聲表示敵害即將來臨。
學生:有靠氣味傳遞信息的。如:螞蟻外出尋找食物時,能夠利用它的分泌物來標志路線,引導同巢的其他螞蟻找到食物的所在地。
教師:同學們查找的資料太好了,還有沒有補充的同學?
學生:蝙蝠、海豚是用回聲定位來傳遞信息的。
教師: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自然界150多萬種動物就是靠形形色色的不同語言來交流傳遞信息,維持著種族的生存和延續(xù),如果我們人類能掌握動物的語言,對于我們保護和利用有益動物,防治和消滅有害動物是很有幫助的。
(師生互動)
先由學生主動舉手總結本節(jié)內容,后由全體學生閉上眼睛過“電影”,最后抽查一人代表小組作本節(jié)小結。
學生:總結(略)
教師:肯定學生的總結,動物與人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人類與動物的地位是平等的,我們不應該由于自己的私心而去隨意滅殺某種動物;人類應更好地處理好與動物的關系尊重動物的各種行為,因為這是大自然選擇的結果,利用動物的行為、語言為人類服務從而使人與動物的關系朝著更加和諧的方向發(fā)展。
[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通過同學們查資料、舉例,我們知道了許多營社會行為的動物,通過觀察、分析營群體生活動物的特點,歸納總結出了社會行為的概念和特征;采用分析、討論、歸納觀察法突破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培養(yǎng)了大家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拓展了大家的思維空間。
下面我們來做一些課堂練習。
[鞏固練習]
一、看誰選得對
1.具有社群行為的一組動物是
①螞蟻?、诓朔鄣、勖鄯洹、茚翎?br>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D
2.下列不屬于動物的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A.蜜蜂的舞蹈動作
B.鳥類的各種鳴叫聲
C.蜂王釋放的特殊分泌物
D.烏賊受到威脅釋放的墨汁
答案:D
3.蜜蜂的群體是一個社群,是因為
A.蜂群中蜜蜂數(shù)目很多
B.蜂群中不同成員之間有分工
C.蜂群中不同成員之間分工合作
D.蜜蜂聚集在一起可以防御敵害
答案:C
4.一個白蟻的社群中,其職能為建筑蟻巢,喂養(yǎng)雌蟻、雄蟻、幼蟲和兵蟻的是
A.雄蟻B.雌蟻
C.工蟻D.兵蟻
答案:C
[作業(yè)布置]
1.參考書P39~41探究螞蟻的通訊。
2.到果園向園工征集誘殺農(nóng)業(yè)害蟲的方法。
3.到養(yǎng)蜂場探究蜜蜂的信息交流方式。
●板書設計
第三章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第三節(jié) 社會行為
第三節(jié) 動物的社會行為 教學設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這對我們接下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有多少經(jīng)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第三節(jié) 動物的社會行為 教學設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三節(jié) 動物的社會行為 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不是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主動同化和順應的過程?;诖?,本節(jié)課通過探究式學習,構建一個互動和探究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獲得動物社會行為的有關知識。
本節(jié)內容主要是研究動物社會行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義。動物社會行為的知識與人類生活和生產(chǎn)密切相關,所以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本節(jié)課的特點,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教師提供的分析和實驗用的素材,讓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認識動物社會行為的形成機理,理解社會行為的意義,獲取動物社會行為方面的有關知識。本節(jié)課的處理應突出以下兩點:
1.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增加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動物的情感,增強體驗情感的意識,而不是單純的說教,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出熱愛生命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重點:
1.信息交流的意義?!?p>2.提出問題并進行探究的能力。
難點:
1.提出問題并進行探究的能力。
2.形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三、教學目標
1.描述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意義。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認同群體的力量大于個體。
4.認同成功的科學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5.初步形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思路
導
入
課前布置學生觀察螞蟻、狗、貓等一些身邊動物的取食過程。
問:1.這些動物取食行為都相同嗎?
2.哪些是群體生活的動物。
學生發(fā)言。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引領學生走入生活
新
授
群體生活的動物具有一系列的社會行為。
教師引導學生在以上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并最終引導學生共同探討社會行為的特征。
學生能提出很多問題。
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去學習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意識。
新
授
社
會
行
為
的
特
征
放錄像:白蟻和狒狒的群體生活。
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看錄像,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白蟻、狒狒群體的社會行為特點。
問題:
1.白蟻群體成員有哪些?它們的職能分別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體中哪一個是首領?為什么?
學生看錄像回答問題,在此基礎上熱烈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
帶著問題觀察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心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的參與到分析和討論中,在表達交流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更好的掌握動物的社會行為的特征。
推測:為什么牧羊人放牧時管好頭羊就可以?
學生看錄像回答問題,在此基礎上熱烈的討論最后總結出社會行為的特征。
進行推測能夠使學生運用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解決問題,對社會行為的特征加深了理解,同時又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群
體
中
的
信
息
交
流
引導學生在學習社會行為特征的基礎上提出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并說明理由,最后歸納為:
1.群體中不同個體之間是如何實現(xiàn)分工合作的?
2.群體中的社會行為的意義是什么?
3.動物群體中存在信息交流嗎?
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思維能力。
不用語言人類如何進行交流?引導學生明白人類可以通過表情、動作和氣味進行信息交流。
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可以舉出很多的例子。如:1、用聞花香的氣味辨別花的種類。2、學生做各種表情和動作讓同學去猜一猜所表達的意思。
通過學生親身體驗明確人類除了可用語言進行交流外,還可以通過動作、表情、氣味進行信息交流,為學習動物群體中的信息交流打基礎。
動物群體是如何進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黑長尾猴發(fā)現(xiàn)蛇、豹、鷹發(fā)出叫聲的錄像。問題:1.黑長尾猴在發(fā)現(xiàn)不同敵害時的叫聲相同嗎?
2.聽到同伴的叫聲,其它黑長尾猴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
3.黑長尾猴為什么要結群生活呢?
學生看錄像后,說出動物群體間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動作、聲音,這種交流使群體間保持聯(lián)系,共同取食和御敵。
通過對問題的探究,使學生明白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認識群體生活對個體及種族的延續(xù)有重要的意義。
探
究
螞
蟻
的
通
訊
教師提供資料:觀察螞蟻取食時,一只螞蟻發(fā)現(xiàn)食物,會迅速返回巢穴,一會兒,一大群螞蟻排著長長的隊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讓學生根據(jù)資料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學生提出問題:螞蟻沒有發(fā)出聲音,是靠什么傳遞信息的?領路的螞蟻為什么總是要經(jīng)過曲折的路徑再次找到食物,并沒有走一條捷徑呢?
作出假設:螞蟻是靠氣味傳遞信息的。
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作出假設的能力,增強探究意識。
每四人一組閱讀教材提示,擬定計劃,進行探究。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實驗進行。
小組成員確定實驗步驟;明確實驗材料;進行分工。確定記錄的方法。
實施方案。
組內的分工與合作可以使學生體會合作與信息交流的意義,同時體會組內成員共同完成的實驗要比個人單獨完成要好。
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示:
1.螞蟻喜歡吃什么?
2.怎樣飼養(yǎng)螞蟻?
3.觀察螞蟻的取食行為時饑餓狀態(tài)和吃飽的狀態(tài)哪一個效果好?
4.怎樣能更好地控制螞蟻的行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體代替紙片?
6.最好將觀察過程拍下來。
觀察記錄,分析得出結論。
實驗完后,請各小組派代表在班級進行交流,其它小組的同學評價其小組實驗的優(yōu)缺點,并對提出的問題給予解釋和說明。教師也要適時的參與評價。
小組代表發(fā)言,其他組同學評價其實驗方案的優(yōu)、缺點,并對提出的問題給予解答。
讓學生評價優(yōu)點和缺點使學生在看到其它組的同學不足時,也學會欣賞別人的優(yōu)點。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展開熱烈的討論。
實驗完成以后讓學生設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螞蟻會有什么感受?我們應該怎么樣對待動物?
學生談感受。
讓學生換位思考,體驗生命的脆弱,培養(yǎng)學生珍愛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礎上油然而生熱愛生命的情感。
小結
請獲得實驗成功的同學用一句話概括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在音樂聲中讓學生一起朗誦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仁慈地善待生命進化低于人類的動物,應該是人類的一種責任,人性的光輝將通過人類自身照亮同樣有喜怒哀樂的動物世界”。
學生發(fā)言。
學生有感情的朗誦。
使學生明白,科學的探究能否成功,還取決于對科學的熱愛和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也可以起到榜樣的作用。
升華情感,體驗人性的美。
學生學習評價量化表
評價目標
好
較好
一般
1.能否積極地去觀察螞蟻的取食行為?
2.能否根據(jù)觀察和資料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是否科學合理?
3.是否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實驗?能否設計對照實驗?
4.是否有與他人不同的實驗方案?
5.能否實事求是地記錄螞蟻的行為?記錄方法是否比較恰當?
6.能否根據(jù)觀察得出結論?
7.能否在探究活動中與他人合作與交流?
8.觀察是否細致、有耐心?
9.能否不怕失敗,堅持探究,得到結果?
10.小組互評中能否欣賞別人的長處,看到自己的不足?
11.能否在實驗結束后說出自己的收獲?
12.是否能通過角色的互換體驗到生命的脆弱,表示出對生命的熱愛和保護動物的愿望?
學后體會:
小結和反思
動物的群體生活及社會行為離不開信息交流,動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對于這些問題進行單純的講解,學生也能記住,但是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對生物學知識的掌握,很容易處于機械的記憶狀態(tài)。
本節(jié)課整個教學過程突出培養(yǎng)學生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在問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結論。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獲得知識,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學生對知識記得扎實,難以忘懷。
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不但對生物學知識掌握較好,創(chuàng)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探究氣味是螞蟻的通訊方式之一時,學生認為書中用紙片搭一條通道,在移動紙片的過程中,螞蟻很容易受到驚擾,影響螞蟻的行為,不容易觀察,因此他們大膽創(chuàng)新,設計出比教材的實驗更簡便易行、效果更明顯的實驗方案。
本節(jié)課另一比較成功之處是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在感受和體驗中獲得感悟。如請各小組用一句話概括成功的秘訣,其中有一組同學利用休息日到實驗室進行研究和觀察,那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這組同學說“興趣+汗水=成功”。學生感悟到科學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識和方法,同時還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再如:實驗完成后,讓學生換位思考,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螞蟻,你有何感想?學生說:“媽媽你在哪里?”“我想回家!”“求求你,別碰我,我很疼。”“我很愿意和你交朋友,你能送我回家嗎?”學生提出實驗后應該把螞蟻放回到大自然,還有幾個同學提出為在實驗中死去的螞蟻默哀,學生在體驗中感情得到了升華。接下來談如何對待動物,學生發(fā)自內心地說應該熱愛動物,保護動物。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觀察很仔細,能觀察到螞蟻觸角相碰的情況,很多同學則觀察不到,教師要給予指導和說明。
點評
本節(jié)“動物的社會行為”和“螞蟻的通訊”探究活動教學設計,凝集著作者精心的設計和辛勤的汗水。作者在設計和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將生物課程標準理念,貫徹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
作者積極采取多樣化教學手段,注重落實與學生認知規(guī)律相吻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如收集整理不同動物真實生活的精選錄像片;設計不同梯度的啟發(fā)性問題;適時地借助豐富多彩的視頻資源,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自然界中各種動物的社會行為。特別是貫穿在整個“探究螞蟻的通訊”活動中的問題串,更利于不同認識水平與能力的學生輕松地走進探究性學習活動中。
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了藝術創(chuàng)新。《探究螞蟻的通訊》彩色引導圖,圖文并茂,形象直觀。使探究活動變得一目了然,深受學生喜愛和歡迎。
為了落實知識、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教師層層設疑,引導學生設計、實施探究性學習活動。之后,以“如果我是一只小螞蟻”擬人化內心獨白式的心靈對話,提升學生們愛護小動物的健康心理,使“初步形成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钡哪繕寺涞綄嵦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