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1616音樂之聲(節(jié)選)教學全案。
16音樂之聲(節(jié)選)教學全案從容說課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音樂故事片。影片生動地塑造了熱愛歌唱、活潑歡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并表現了奧地利人民熱愛祖國的民族感情。課文節(jié)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分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游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主要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以及環(huán)境描寫,并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劇本集中體現了畫面感和音樂故事片特有的音樂特色。
指導學生自讀本文,應引導學生了解影視劇本的特點,體會其畫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技巧;體會音藝故事片的藝術特色。
課堂教學可采用朗讀品味賞析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對戲劇的品評鑒賞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崢嶸、嬤嬤”等詞的讀音,理解“鱗次櫛比、頂禮膜拜”等詞的詞義,并學會運用。
2.了解影視劇本的特點,了解《音樂之聲》的劇情。
能力目標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感受其形象美。
2.結合影視劇本的特點,賞析其畫面美,培養(yǎng)學生閱讀影視劇本的興趣。
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藝術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yǎng)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tài)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
教學重點
揣摩文中的兩個場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瑪麗亞,體會課文是如何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刻畫瑪麗亞的形象的。
教學難點
揣摩語言,發(fā)揮聯想和想象,感受課文的畫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詞所體現的音樂故事片的底色。
教學方法
1.朗讀品味賞析法
2.討論法
3.點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研習課文,整體感知;欣賞品味,鑒賞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說話訓練,體現鑒賞的個性。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戲劇按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戲曲、影視劇等。今天我們一起欣賞大型的音樂故事片《音樂之聲》。(多媒體出示課文標題)
二、資料助讀
影視劇本的特點
電影文學劇本
專供拍攝影片而創(chuàng)作的劇本,是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稱電影文學。
電影文學劇本跟小說、戲劇一樣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節(jié),其容量也像戲劇一樣受到時間的限制(攝制完成的電影一般放映兩小時左右)。但電影文學劇本又不同于小說和戲劇。戲劇中人物對白繁多,側重于聽覺表現;“電影語言”則是連續(xù)不斷的銀幕畫面,側重于視覺表現,不以人物對話為主。在電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畫,場景背景的交代.情節(jié)的發(fā)展,一切都須化為畫面和動作,很少以敘述人的“畫外音”(或字幕)表述。
電影文學劇本的結構也有別于小說和戲劇,是以“鏡頭”為單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節(jié)的發(fā)展以及觀眾的注意力和關心的程序,有節(jié)奏地、合乎邏輯地銜接成整體。
實際拍攝用的腳本大多由導演根據原劇本按拍攝要求改寫,稱為“分鏡頭劇本”。
三、明確學習目標
多媒體顯示:
學習本文。應實現以下目標:
1.了解影視劇本的特點。體會其畫面感。
2.把握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技巧。
3.感知音樂故事片的藝術特色。
四、整體感知,了解劇情
1.多媒體播放《音樂之聲》音像資料片斷,學生體會影視劇本的特點。
2.學生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學生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明確:
課文節(jié)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寫少女瑪麗亞當了見習修女后仍不改她熱愛歌唱、無拘無束的快樂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課、例行莊重的宗教禮儀時。跑到野外放聲歌唱、忘情游玩,后來猛然想起此時應做日常功課,于是匆忙趕回修道院。而在同時,修道院里正亂作一團,嬤嬤們在到處尋找瑪麗亞,院長就瑪麗亞當修女的資格問題征詢意見,眾嬤嬤議論紛紛,她們都十分喜愛瑪麗亞,但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當瑪麗亞回到了修道院時。眾嬤嬤結束了對瑪麗亞的議論。
提問,本文寫了哪些畫面?
明確:課文主要寫了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游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主要寫眾艘艘對瑪麗亞的議論。
五、欣賞晶味,引讀提高
1.師生共同賞析作品的畫面美
(1)仔細晶讀第一個場景描寫,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一畫面,感受其詩情畫意。
學生討論交流。
示例:巍峨崢蠑的阿爾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樹漫山遍野。樹林中不時傳來云雀的歌聲,婉轉悠揚。高高的山巔上尚未化盡的點點殘雪,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如溫潤的白玉般,攝人心魄。山風呼嘯,松濤陣陣,和著樂聲,回響在曠野上。
山腳下,群峰相擁,綠水環(huán)繞,薩爾茨堡坐落其中。極目遠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鱗次櫛比。一座莊嚴肅穆的修道院在綠樹濃陰中靜靜矗立,山坡上綠草葳蕤,樹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間仙境也。
(2)學生評點并體會其作用。
示例:這一段環(huán)境描寫,由遠及近,層次清晰,動靜結合,色彩和諧。作為主人公出現和活動的背景,與人物相映襯,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內心世界。
2.感受形象美
(1)師生共同品讀描寫瑪麗亞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語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學生品味瑪麗亞的唱詞和動作描寫的語句。
明確:瑪麗亞的歌唱具有很強的抒情性,不僅表現了她對音樂的熱愛和天賦,而且展露了她豐富的情感。美好的心靈,揭示了她自由活潑的天性。
瑪麗亞遠眺群山,輕盈地跳躍、旋轉,一會兒穿過小樹林,一會兒又奔到小溪旁……拍額頭、拔腿跑、撿外衣、驚呼等動作描寫,從外在形象上層現了她純真快樂、無拘無束的性格。
(2)課文第二個場景是眾修女七嘴八舌評說瑪麗亞,請概括眾人的意見,說說眾人眼中的瑪麗亞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自由發(fā)言。
課文科代表作總結:在眾嬤嬤眼中,瑪麗亞天性活潑,熱愛歌唱,不守常規(guī),無拘無束;純真歡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樂,也總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她十分可愛又讓人頭痛?,旣悂喿杂苫顫姷男愿?,與修道院的環(huán)境和要求極不協調,因此她們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她們對瑪麗亞非常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3)課文臨近結尾處寫瑪麗亞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請仔細閱讀課文,嘗試表演,體會其性格特征。
選五個同學表演,一人演瑪麗亞,其余四人演修女。
選兩位同學以導演的身份點評。
明確:瑪麗亞闖進來時的一連中動作要匆忙,慌張、快捷:在眾修女嚴肅而毫無聲息的注視下,瑪麗亞的表情應由羞愧轉為無奈。
這一段文字是顯示瑪麗亞個性的生動文筆。
(4)劇本在刻畫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獨到之處?你獲得了什么樣的啟示?
學生自由發(fā)言,師生互動,共同探究。
生1:運用多種描寫人物的手段,如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神態(tài)描寫、環(huán)境描寫等。
生2:立體刻畫,使人物形象豐滿生動。文中有正面描寫,如第一個場景以及第二個場景結尾瑪麗亞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側面描寫,如第二個場景中院長與眾嬤嬤對話和對唱。二者相輔相成,從不同角度塑造了瑪麗亞這個人物形象。特別是側面描寫,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豐富內容,簡練而藝術地加以表現,頗見藝術功力。
教師提問:劇中為什么沒有對瑪麗亞的心理描寫?
學生明確:心理描寫難以轉化為視覺形象,觀眾看不到。
教師引申:畫面感,是影視劇本區(qū)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基本特點。影視作為視覺藝術,是由畫面構成的。與之相應,影視劇本除了人物語言描寫之外,主要運用環(huán)境描寫和人物動作,表情描寫,來刻畫人物和表現事件,使之能轉化為影視中實際的視覺形象或讀者頭腦中想象的視覺形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影視劇本的畫面感。課文中對瑪麗亞在野外放聲歌唱時的環(huán)境描寫,以及對瑪麗亞和眾嬤嬤的動作、神態(tài)描寫,都具有生動的畫面感。
(5)教師總結: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育描寫和動作,神態(tài)描寫以及環(huán)境描寫,并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體味音樂美
師生再次欣賞《音樂之聲》音像資料瑪麗亞歌唱片斷。
教師提問:課文是如何體現音樂故事片的特色的?
學生明確:劇本中,瑪麗亞的內心獨自式的縱情歌唱,具有濃郁的抒情風格:眾嬤嬤對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劇風格。二者都體現了《音樂之聲》這一音樂故事片的特色。
教師適當補充:音樂故事片是似音樂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歐美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qū),早已是一種相當成熟的電影藝術類型?!兑魳分暋繁蛔u為“新風格”音樂故事片的杰作。在這部影片中,音樂是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劇情發(fā)展的重要表現手段。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樂的藝術感染力。
六、說話訓練
教師創(chuàng)設討論氛圍,《音樂之聲》曾獲得五項奧斯卡獎,一度風靡美國,你認為人們喜歡它的理由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
生1:我認為主要是因為影片塑造了一位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據說許多觀眾連看十余次都不滿足,這其中多半是婦女。
生2:我認為主要是因為音樂不朽的魅力。音樂是一種神奇的語言。人們也許彼此言語不遇,但音樂在哪里響起,哪里的人就可以共同起舞。無怪乎,全世界都為瑪麗亞所傾倆倒。
生3:劇中眾修女活潑風糙的議論,突出體現了音樂故事片常有的喜劇色彩,這也是(音樂之聲)成功的一個因素。
……
七,課堂小結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音樂故事片,這一節(jié)課我們集中欣賞了其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眼前似似乎是薩爾茨堡那壯田優(yōu)美的景色、瑪麗亞活潑輕快的身影,耳邊似乎傳來瑪麗亞歡快的歌唱,那優(yōu)美動人的旋律從心里流過,得到了至美的藝術享受。讓我們誠摯地道一聲:癌謝瑪麗亞,感謝勒曼。
八、布置作業(yè)
1:修遭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認為這樣的比榆恰當嗎?為什么?你也試著用一兩個比喻去形容一下瑪麗亞。
提示:結合語境,這兩個比喻句生動而恰當地表現了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以及眾嬤嬤對瑪麗亞的由衷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2:你周圍有像瑪麗亞這種性格的人嗎?注意觀察,用一段話描寫這個人。
板書設計
精選閱讀
《音樂之聲》(節(jié)選)教學設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夠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標性!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音樂之聲》(節(jié)選)教學設計》,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音樂之聲》(節(jié)選)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思路
指導學生自讀本文,應引導學生了解影視劇本的特點,體會其畫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技巧;體會音樂故事片的藝術特色。
課堂教學可采用朗讀品味賞析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對戲劇的品評鑒賞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崢嶸、嬤嬤”等詞的讀音,理解“鱗次櫛比、頂禮膜拜”等詞的詞義,并學會運用。
2.認識影視劇本的特點,掌握《音樂之聲》的劇情。
能力目標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感受其形象美。
2.能結合影視劇本的特點,賞析其畫面美,培養(yǎng)學生閱讀影視劇本的興趣。
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藝術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yǎng)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tài)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
教學重點
揣摩文中的兩個場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瑪麗亞,體會課文是如何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刻畫瑪麗亞的形象的。
教學難點
揣摩語言,發(fā)揮聯想和想象,感受課文的畫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詞所體現的音樂故事片的底色。
教學方法
1.朗讀品味賞析法
2.討論法
3.點評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研習課文,整體感知;欣賞品味,鑒賞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說話訓練,體現鑒賞的個性。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戲劇按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戲曲、影視劇等。今天我們一起欣賞大型的音樂故事片《音樂之聲》。(多媒體出示課文標題)
二、資料助讀
影視劇本的特點
電影文學劇本
專供拍攝影片而創(chuàng)作的劇本,是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稱電影文學。
電影文學劇本跟小說、戲劇一樣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節(jié),其容量也像戲劇一樣受到時間的限制(攝制完成的電影一般放映兩小時左右)。但電影文學劇本又不同于小說和戲劇。戲劇中人物對白繁多,側重于聽覺表現;“電影語言”則是連續(xù)不斷的銀幕畫面,側重于視覺表現,不以人物對話為主。在電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畫,場景背景的交代.情節(jié)的發(fā)展,一切都須化為畫面和動作,很少以敘述人的“畫外音”(或字幕)表述。
電影文學劇本的結構也有別于小說和戲劇,是以“鏡頭”為單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節(jié)的發(fā)展以及觀眾的注意力和關心的程序,有節(jié)奏地、合乎邏輯地銜接成整體。
實際拍攝用的腳本大多由導演根據原劇本按拍攝要求改寫,稱為“分鏡頭劇本”。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音樂故事片。影片生動地塑造了熱愛歌唱、活潑歡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并表現了奧地利人民熱愛祖國的民族感情。課文節(jié)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分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游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主要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以及環(huán)境描寫,并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劇本集中體現了畫面感和音樂故事片特有的音樂特色。
三、明確學習目標
學習本文。應實現以下目標:
1.了解影視劇本的特點。體會其畫面感。
2.把握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技巧。
3.感知音樂故事片的藝術特色。
四、整體感知,了解劇情
1.多媒體播放《音樂之聲》音像資料片斷,學生體會影視劇本的特點。
2.學生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學生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明確:
課文節(jié)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寫少女瑪麗亞當了見習修女后仍不改她熱愛歌唱、無拘無束的快樂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課、例行莊重的宗教禮儀時。跑到野外放聲歌唱、忘情游玩,后來猛然想起此時應做日常功課,于是匆忙趕回修道院。而在同時,修道院里正亂作一團,嬤嬤們在到處尋找瑪麗亞,院長就瑪麗亞當修女的資格問題征詢意見,眾嬤嬤議論紛紛,她們都十分喜愛瑪麗亞,但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當瑪麗亞回到了修道院時。眾嬤嬤結束了對瑪麗亞的議論。
提問,本文寫了哪些畫面?
明確:課文主要寫了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游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主要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
五、欣賞品味,引讀提高
1.師生共同賞析作品的畫面美
(1)仔細品讀第一個場景描寫,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一畫面,感受其詩情畫意。
學生討論交流。
示例:巍峨崢蠑的阿爾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樹漫山遍野。樹林中不時傳來云雀的歌聲,婉轉悠揚。高高的山巔上尚未化盡的點點殘雪,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如溫潤的白玉般,攝人心魄。山風呼嘯,松濤陣陣,和著樂聲,回響在曠野上。
山腳下,群峰相擁,綠水環(huán)繞,薩爾茨堡坐落其中。極目遠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鱗次櫛比。一座莊嚴肅穆的修道院在綠樹濃陰中靜靜矗立,山坡上綠草葳蕤,樹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間仙境也。
(2)學生評點并體會其作用。
示例:這一段環(huán)境描寫,由遠及近,層次清晰,動靜結合,色彩和諧。作為主人公出現和活動的背景,與人物相映襯,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內心世界。
2.感受形象美
(1)師生共同品讀描寫瑪麗亞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語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學生品味瑪麗亞的唱詞和動作描寫的語句。
明確:瑪麗亞的歌唱具有很強的抒情性,不僅表現了她對音樂的熱愛和天賦,而且展露了她豐富的情感。美好的心靈,揭示了她自由活潑的天性。
瑪麗亞遠眺群山,輕盈地跳躍、旋轉,一會兒穿過小樹林,一會兒又奔到小溪旁……拍額頭、拔腿跑、撿外衣、驚呼等動作描寫,從外在形象上層現了她純真快樂、無拘無束的性格。
(2)課文第二個場景是眾修女七嘴八舌評說瑪麗亞,請概括眾人的意見,說說眾人眼中的瑪麗亞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自由發(fā)言。
課文科代表作總結:在眾嬤嬤眼中,瑪麗亞天性活潑,熱愛歌唱,不守常規(guī),無拘無束;純真歡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樂,也總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她十分可愛又讓人頭痛。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與修道院的環(huán)境和要求極不協調,因此她們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她們對瑪麗亞非常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3)課文臨近結尾處寫瑪麗亞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請仔細閱讀課文,嘗試表演,體會其性格特征。
選五個同學表演,一人演瑪麗亞,其余四人演修女。
選兩位同學以導演的身份點評。
明確:瑪麗亞闖進來時的一連中動作要匆忙,慌張、快捷:在眾修女嚴肅而毫無聲息的注視下,瑪麗亞的表情應由羞愧轉為無奈。
這一段文字是顯示瑪麗亞個性的生動文筆。
(4)劇本在刻畫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獨到之處?你獲得了什么樣的啟示?
學生自由發(fā)言,師生互動,共同探究。
生1:運用多種描寫人物的手段,如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神態(tài)描寫、環(huán)境描寫等。
生2:立體刻畫,使人物形象豐滿生動。文中有正面描寫,如第一個場景以及第二個場景結尾瑪麗亞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側面描寫,如第二個場景中院長與眾嬤嬤對話和對唱。二者相輔相成,從不同角度塑造了瑪麗亞這個人物形象。特別是側面描寫,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豐富內容,簡練而藝術地加以表現,頗見藝術功力。
教師提問:劇中為什么沒有對瑪麗亞的心理描寫?
學生明確:心理描寫難以轉化為視覺形象,觀眾看不到。
教師引申:畫面感,是影視劇本區(qū)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基本特點。影視作為視覺藝術,是由畫面構成的。與之相應,影視劇本除了人物語言描寫之外,主要運用環(huán)境描寫和人物動作,表情描寫,來刻畫人物和表現事件,使之能轉化為影視中實際的視覺形象或讀者頭腦中想象的視覺形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影視劇本的畫面感。課文中對瑪麗亞在野外放聲歌唱時的環(huán)境描寫,以及對瑪麗亞和眾嬤嬤的動作、神態(tài)描寫,都具有生動的畫面感。
(5)教師總結: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育描寫和動作,神態(tài)描寫以及環(huán)境描寫,并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體味音樂美
師生再次欣賞《音樂之聲》音像資料瑪麗亞歌唱片斷。
教師提問:課文是如何體現音樂故事片的特色的?
學生明確:劇本中,瑪麗亞的內心獨自式的縱情歌唱,具有濃郁的抒情風格:眾嬤嬤對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劇風格。二者都體現了《音樂之聲》這一音樂故事片的特色。
教師適當補充:音樂故事片是似音樂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歐美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qū),早已是一種相當成熟的電影藝術類型。《音樂之聲》被譽為“新風格”音樂故事片的杰作。在這部影片中,音樂是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劇情發(fā)展的重要表現手段。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樂的藝術感染力。
六、說話訓練
教師創(chuàng)設討論氛圍,《音樂之聲》曾獲得五項奧斯卡獎,一度風靡美國,你認為人們喜歡它的理由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
生1:我認為主要是因為影片塑造了一位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據說許多觀眾連看十余次都不滿足,這其中多半是婦女。
生2:我認為主要是因為音樂不朽的魅力。音樂是一種神奇的語言。人們也許彼此言語不遇,但音樂在哪里響起,哪里的人就可以共同起舞。無怪乎,全世界都為瑪麗亞所傾倆倒。
生3:劇中眾修女活潑風糙的議論,突出體現了音樂故事片常有的喜劇色彩,這也是(音樂之聲)成功的一個因素。
……
七、課堂小結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音樂故事片,這一節(jié)課我們集中欣賞了其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眼前似乎是薩爾茨堡那壯闊優(yōu)美的景色、瑪麗亞活潑輕快的身影,耳邊似乎傳來瑪麗亞歡快的歌唱,那優(yōu)美動人的旋律從心里流過,得到了至美的藝術享受。讓我們誠摯地道一聲:感謝瑪麗亞,感謝勒曼。
八、布置作業(yè)
1.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認為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為什么?你也試著用一兩個比喻去形容一下瑪麗亞。
提示:結合語境,這兩個比喻句生動而恰當地表現了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以及眾嬤嬤對瑪麗亞的由衷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2.你周圍有像瑪麗亞這種性格的人嗎?注意觀察,用一段話描寫這個人。
板書設計
音樂之聲
畫面美——
形象美——
音樂美——
熱愛生命(節(jié)選)教學全案
8熱愛生命(節(jié)選)教學全案
從容說課
《熱愛生命》是美國小說家杰克倫敦1906年創(chuàng)作的著名短篇小說。這部小說以雄健粗獷的筆觸,記述了一個悲壯的故事,生動地展示出人性的偉大和堅強。小說把人物置于近乎殘忍的惡劣環(huán)境之中,讓主人公在與寒冷、饑餓、傷病和野獸的抗爭中,在生與死的抉擇中,充分展現出人性深處閃光的東西,生動逼真地描寫出了生命的堅韌與頑強,奏響了生命的贊歌,有著撼人心魄的力量。
故事情節(jié)的傳奇性與具體細節(jié)的逼真性的高度統(tǒng)一,是這篇小說的最大特色。教讀課文,要引導學生了解小說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體會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寄予著的作者獨特的人生理想和美學追求。在寫法上,引導學生了解小說心理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在閱瀆中,培養(yǎng)學生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的意識追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踉蹌、窒息、輾轉、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詞語。
2.了解杰克倫敦的人生及創(chuàng)作經歷。
3.把握小說富有傳奇色彩的情節(jié)結構。
能力目標
1.體會小說細膩的心理描寫和逼真的細節(jié)描寫。
2.領會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德育目標
體會小說主人公堅韌頑強、不畏艱險的性格特征,培養(yǎng)學生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的理念。
教學重點
誦讀,領會主人公的精神魅力。體會心理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
教學難點
體會小說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杰克倫敦“善于刻畫毅力堅強的人們”(高爾基語),描寫細致是課文的突出特點。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把握小說的情節(jié)結構,體會主人公的心路歷程。
2.研討探究法在主人公身上寄寓著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學追求,引導學生研討探究,理解小說的象征意味,激發(fā)積極有為的人生理想。
3.引申比較法引導學生將課文與七年級下冊中的《偉大的悲劇》(茨威格)、《荒島余生》(笛福)進行聯系引申,在對照中更為深刻地體會主人公的拼搏精神。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誦讀,感知情節(jié)結構,梳理主人公的心路歷程。研讀探究,理解作品的象征意味。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演播美國西部風情及淘金圖片)
同學們,說起美國小說家杰克倫敦,我們自然會想到他富于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和拼搏中蘊蓄生命的北方小說。北極地帶嚴寒自然情境中毅力堅強的人們,傳遞著的是撼人心魄的力量。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小說《熱愛生命》,去了解一個美國西部淘金者絕境求生的艱難歷程。(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投影:
杰克倫敦簡介
杰克倫敦(1876~1916)美國小說家,生于加利福尼亞舊金山一個破產農民家庭。他從幼年起就不得不出賣體力養(yǎng)活自己。他當過牧童、報童、童工、工人、水手。他還參加過1893年大恐慌中失業(yè)大軍組成的抗議隊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獄,罰做苦工幾個月。出獄后,他一邊拼命干活,一邊刻苦學習,廣泛涉獵達爾文、斯賓塞、尼采和馬克思等人的著作。他曾考進加利福尼亞大學,一年后輟學。后來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熱的影響,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卻因病空手而歸,但帶回了北方故事的豐富素材。從此,他埋頭寫作,成為“出賣腦力勞動”的職業(yè)作家。
杰克倫敦從1900年起連續(xù)發(fā)表了許多短篇小說,通稱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描寫英國倫敦貧民窟和工人的悲慘生活《深淵中的人們》(1903)、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1909)、政治幻想小說《鐵蹄》(1908)等許多中長篇小說和散文集,深刻地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和罪惡,有力地控訴資產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公開號召用階級斗爭和武裝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
杰克倫敦在不長的十幾年創(chuàng)作生涯中共寫了19部長篇小說,150多篇中短篇小說和大量文學報告集、散文集和論文。其中比較優(yōu)秀的還有《荒野的呼喚》(1903)、《白牙》(1906)、《天大亮》(1910)、《月谷》(1913)、《墨西哥人》(1913),和受到列寧贊賞的《熱愛生命》(1906)。但是到了晚期,他逐漸脫離社會斗爭,為了迎合出版商的需要和滿足個人的物質享受也寫了不少粗制濫造的作品。1916年杰克倫敦和他的代表作中的主人公馬丁伊登一樣,在精神極度空虛和悲觀失望中自殺身亡。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默讀全文,初步感知小說情節(jié)結構,疏解下列字詞。投影:
嶝巖(chán):高而險的山巖。
踉蹌(liàngqiàng):走路不穩(wěn)。
輾轉(zhǎnzhuǎn):①(身體)翻來覆去。②經過許多人的手或經過許多地方。
奄奄一息:形容氣息微弱。
吹毛求疵(cī):故意挑毛病,找差錯。疵,缺點、毛病。
骸骨(hái)鰷魚(tiáo)窒息(zhì)
教師提示小說情節(jié):
《熱愛生命》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美國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拋棄了,他獨自跋涉在廣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風夾著雪花向他襲來,他已經沒有一點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傷,鞋子破了,腳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蹣跚在布滿沼澤、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艱難地前行著。就在他的身體非常虛弱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他發(fā)現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著他的血跡尾隨著他。就這樣,兩個瀕臨死亡的生靈拖著垂死的軀殼在荒原上互相獵取對方。為了活著回去、為了戰(zhàn)勝這匹令他作嘔的病狼.最終在人與狼的戰(zhàn)斗中人獲得了勝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終他獲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2.學生自由誦讀全文,思考:
小說的主人公在茫?;脑厦媾R著哪些生死考驗?他為什么能超越極限、戰(zhàn)勝病狼而頑強地生存下來?
學生篩選、概括,教師點撥:
主人公所面臨的生死考驗有饑餓、惡劣的天氣(“接下來是幾天可怕的雨雪”)、個人體力的極度虛弱、傷病以及野獸的威脅(“這地方的狼很多”)等。他之所以能戰(zhàn)勝這些并頑強地生存下來,是因為他堅韌頑強,不畏艱難險阻。他雖然身體衰弱無比。并且時常處于昏迷之中,卻有著驚人的意志力。在這場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至死搏斗中,人的偉大與堅強也最鮮明地體現了出來。作品所要弘揚的正是這樣—種硬漢精神。
3.學生重點研瀆小說最為精彩的場面也是高潮部分:人和狼最后的格斗。體會主人公堅毅頑強、勇敢拼搏的生命意志。
探究:小說的象征意味非常濃厚,這是西方許多文學作品的藝術特點。清揣摩文中顯著的象征物“狼”的隱喻。
學生合作探討,教師明確:
杰克倫敦“為生存而拼搏”并獲得成功,他喜歡用”狼”自比,小說中的場景構設無疑是他對社會進化論思想的體現。艱難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隨其后的饑餓不堪、奄奄一息的狼所面臨的選擇是簡單而清晰的:要么戰(zhàn)勝對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對方戰(zhàn)勝,淪為犧牲品。主人公以他堅毅勇敢的性格和頑強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勝,成為真正的“強者”。小說啟示人們,生命是神奇而寶貴的,只有敬畏生命,熱愛生命,才能讓生命光芒四射。
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與自然力量的一種隱喻。
4.學生聯系《偉大的悲劇》(茨威格)中探險家斯科特歸途覆沒和《荒島余生》(笛福)中魯濱孫荒島求生的經歷,深入領會小說的深刻意蘊。
四、研讀,體驗延伸
1.學生默讀課文,思考:
這篇小說在藝術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故事情節(jié)的傳奇性與具體細節(jié)的逼真性的高度統(tǒng)一,可以說是這篇小說的最大特色。一方面,這篇小說的整個故事情節(jié)都帶有傳奇色彩。作者將主人公安置到一個困苦險惡到極點的生存環(huán)境中,讓其經受著一般人難以想象的考驗;另一方面,這又是一篇極為逼真的小說,我們在緊張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中很難找到人為編造的痕跡,作者準確地摹擬了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中的心理感受與意識活動.非常逼真地展示了一個疲憊、衰弱的人在荒原上的艱難求生過程,其“真實性”可謂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2.請學生繪聲繪色地講出在其他書刊或電影、電視中看到過的類似的人或動物求生的故事,如沙漠、地震、海灘等。
教師出示小短文《面對逆境》,請學生感悟生活哲理。
面對逆境
林景云
兩年前看到一篇動物哲理短文讓我記憶深刻。故事是這樣的:一只山羊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里,井很深,山羊竭盡全力也無法脫離困境,它不停地呼救卻無濟于事。幾天過去了,山羊已經精疲力盡,只能閉著雙眼等待厄運降臨。忽然,一陣嘈雜的聲音傳來,一群人帶著鐵制工具來到井邊,山羊頓時看到一線生的希望,用僅有的一絲微弱叫聲以示求救,可是來不及了,井外鏟土的聲音淹沒了一切,土掉在山羊身上時,它只能無助地哀鳴,不一會兒土堆埋沒半個身體,山羊忽然不作聲了。它用勁抖落背上的灰土,奮力將四蹄抽了出來,接著每落下一把土,山羊都把它結結實實地踩在腳下??菥锏耐猎教钤礁?,山羊離井口越來越近,它抖擻精神跳出“死亡陷阱”,從容地走向大自然。
山羊在瀕臨絕境中。憑著自己的力量與機智擺脫了死神,的確令人嘆服。無論是人或動物。一種與生俱來的求生欲望在危急時刻就會煥發(fā)巨大原始潛能,創(chuàng)造生命的奇跡,所謂“急中生智”“絕處逢生”,這是逆境中求得生存的本能。逆境可以磨煉人的意志,激發(fā)人的聰明才智與內在潛力。身處逆境可以更懂得成功的艱辛,更經得起失敗的磨礪,他們將壓力變?yōu)閯恿Γ诓恍傅膴^斗中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在辛勤的耕耘中獲得豐收的碩果。
3.學生有感情誦讀全文,體驗反思生命價值。
投影小說開篇詩作:
就是生命中唯一的財富,
活過并經歷痛苦;
能做到這一點也就不錯
即使輸掉了最后的賭注。
五、課堂練習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問題。
石縫間的生命(節(jié)選)
林希
①石縫間那倔強的生命,常使我感動得潸然淚下。
②是那不定的風把那無人采擷的種子撒落到海角天涯。當它們不能再找到泥土。便杷最后一線生的希望寄托在這一線石縫里。盡管它們也能從陽光里分享到溫暖,從雨水里得到濕潤,而惟有那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的土壤卻要自己去尋找。它們面對著的現實該是多么嚴峻。
③于是,大自然出現了驚人的奇跡,不毛的石縫間叢生出倔強的生命。
④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無名的野草,春綠秋黃。歲歲枯榮。它們只有三兩片長長的細瘦的薄葉,那細微的葉脈,告知你生存該是多么艱難;更有的。它們就在一簇一簇瘦葉下自己生長出根須,只為了少向母體吮吸一點乳汁,便自去尋找那不易被覺察到的石縫。這就是生命,如果這是一種本能,那么它正說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貴,生命有權自認為輝煌壯麗,生機竟是這樣地不可扼制。
⑤或者就是一團一團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們不似田野上的同宗長得那樣茁壯,它們的莖顯得堅韌而蒼老。它們的葉因枯萎而失卻光澤。它們已經不能再去為人們作佐餐的鮮嫩的野菜,卻默默地為攀登山路的人準備了一個可靠的抓手。生命就這樣地被環(huán)境規(guī)定著,又被環(huán)境改變著,適者生存的規(guī)律盡管無情。但一切適者就是戰(zhàn)勝環(huán)境的強者。生命現象告訴你,生命就是拼搏。
⑥如果石縫間只有這些小花小草。也許還只能引起人們的哀憐,而最為令人贊嘆的。就在那石巖的縫隙里,還生長著參天的松柏,雄偉蒼勁,巍峨挺拔。它們聳立在懸崖斷壁上,聳立在高山峻嶺的峰巔,只有那盤結在石崖上的樹根無聲地向你訴說,它們的生長是一次多么艱難的拼搏。
⑦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縫間尋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會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為永遠的死寂。
⑧愿一切生命不因飄落在石縫間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尋求最艱苦的環(huán)境,生命是在最困厄的境遇中發(fā)現自己,認識自己,從而錘煉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
⑨石縫間頑強的生命,既是生物學的又是哲學的更是美學的,它向你揭示出笑的、壯麗的心靈世界。
⑩石縫間頑強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撼人們心靈的情感力量。它使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星球變得神奇輝煌。
1.“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貴,生命有權自認為輝煌壯麗,生機竟是這樣地不可扼制?!睂@一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生命的尊貴、輝煌壯麗。在于野草青青、綠遍山山嶺嶺,使大自然充滿生機,顯得輝煌壯麗。
B.在于環(huán)境無論怎樣艱難,都頑強不屈地生長。
C.是相對于無生命的巖石而言。生命是有機體。巖石扼制不了生命,生命卻征服了巖石。
D.在于落在石縫間也能生長,倘在肥沃的大地上,就更加旺盛繁茂,輝煌壯麗。
2.“生命就是這樣地被環(huán)境規(guī)定著……生命就是拼搏”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3.松柏的形象包含著什么樣的情和理?
4.“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飄落在石縫間而凄凄艾艾”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5.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尋求最艱苦的環(huán)境,“尋求最艱苦的環(huán)境”應如何理解?
6.石縫間頑強的生命,向你揭示出怎樣一個美的、壯麗的心靈世界?
7.從野草到山花到松柏的結構安排有什么好處?
參考答案:
1.B
2.適者生存,優(yōu)勝劣汰,對適者強者而言,生命就是拼搏,而弱者因為不知拼搏就會被淘汰。
3.山石間的松柏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榜樣。在任何困厄的境遇中,只要頑強不屈地拼搏,足可以創(chuàng)造出神奇輝煌的業(yè)績的,作者刻畫松柏的形象抒發(fā)了崇敬、贊嘆之情。
4.如果命運把你安排在非常艱苦的環(huán)境里,也不必悲觀消沉,而要樂觀頑強,奮力拼搏。
5.最艱苦的環(huán)境最能錘煉人,它能使自己的智慧能力得到提高,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
6.無論環(huán)境怎樣困厄也無所畏懼。要永遠蓬勃向上,面對人生。
7.層層深入地把石縫間生命的奇跡一步步推向新的境界,深化了主題。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只要心中生命的意念還在,只要不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再困窘的環(huán)境也能重生。這就是課文告訴我們的一個簡單而實用的道理。為了讓生命有意義、有價值,讓我們熱愛生命吧!讓我們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輝,讓我們?yōu)樽约簱碛袌詮姸利惖纳院馈?br> 七、布置作業(yè)
閱讀汪國真的《熱愛生命》,選取獨特的視角、或內容、或寫法,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
熱愛生命
汪國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
既然選擇了遠方
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贏得愛情
既然鐘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誠
我不去想身后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
既然目標是地平線
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
只要熱愛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板書設計
熱愛生命
杰克倫敦
“這個人”:堅韌頑強、不畏艱險
饑餓
惡劣的天氣
個人體力極度虛弱
傷病
野獸威脅
“狼”隱喻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與自然力量
蒲柳人家(節(jié)選)教學全案
6蒲柳人家(節(jié)選)
從容說課
《蒲柳人家》是當代作家劉紹棠的代表作,它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的許多表現技巧和藝術手法,透過幾戶普通農家的故事,表現了京東北運河邊農民的獨特風貌,充滿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審美情趣。課文節(jié)選的是小說的前兩節(jié)。它濃墨重彩描寫了三個主要人物:機靈頑皮、充滿稚氣的六歲男孩何滿子是小說的主要線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爺爺何大學問是小說的兩個主要描寫對象。
教讀課文,重.點在引導學生了解小說所具有的民族作風和民族氣派,體會語言特色。對作品中的主要藝術形象,可由人物外號出發(fā)。把握其性格特點,體會藝術表現手法。對富有特色的語言運用,要引導學生加強誦讀,精彩的語句、段落可摘抄和背誦。學習課文,重要的在于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鼓勵課外延伸拓展,擴大視野,深層體會小說濃郁的民族風格,為此,課前預習、引導和課后鞏固拓展就更顯必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隱匿、榮膺、一氣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針氈、芒刺在背”等詞語。
2.了解劉紹棠及其充滿濃郁民族風格和審美情趣的鄉(xiāng)土文學創(chuàng)作。
3.了解20世紀30年代京東北運河岸上農村的世態(tài)人情與精神風貌。
能力目標
1.欣賞文中刻畫的鮮明、豐滿的人物形象。
2.體會小說中精彩的肖像、動作和語言描寫,揣摩語言運用的高妙。
3.擴大閱讀視野,進一步理解小說多樣化的藝術風格。
德育目標
感受小說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趣味。
教學重點
1.誦讀,體會小說高妙的語言運用。
2.把握人物性格,領會小說的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小說所具有的民族作風和民族氣派。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小說語言活潑伶俐、凝練而富有動感、充滿鄉(xiāng)土氣息。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仔細體會,精彩的語句和段落還可作背誦要求,使學生能深入領悟小說語言運用。
2.研討探究法用于對人物性格和藝術表現手法的分析。鼓勵學生結合閱讀經驗,研討交流,以感悟小說的獨特魅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京東北運河風情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感知小說情節(jié)場景。深入研討.把握人物性格,體會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閱讀古典小說《水滸傳》,其中那些俠肝義膽、疾惡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蕩氣回腸。
比如“及時雨”宋江、“黑旋風”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們學習劉紹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繼承和發(fā)揚民族傳統(tǒng),形成獨特風格的鄉(xiāng)土作品。讓我們一起走近劉紹棠,走近他筆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劉紹棠簡歷
劉紹棠(1936~1997)當代作家。河北通縣(今北京市通州區(qū))人。1949年讀中學時開始發(fā)表短篇小說。1951年到河北文聯工作半年,閱讀了大量文學名著,深受孫犁作品熏染。翌年發(fā)表成名作、短篇小說《青枝綠葉》,并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195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57年發(fā)表小說《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論文,被錯劃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委員、國際筆會中國中心會員、《中國鄉(xiāng)土小說》叢刊主編等職。他創(chuàng)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綠葉》《山楂村的歌聲》《中秋節(jié)》《蛾眉》等短篇小說集,《運河的槳聲》《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風》《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說,《春草》《地火》《狼煙》《京門臉子》《豆棚瓜架雨如絲》等長篇小說,《我與鄉(xiāng)土文學》《我的創(chuàng)作生涯》等散文短論集,以及《劉紹棠文集——大運河鄉(xiāng)土文學體系》12卷。他的《蒲柳人家》獲首屆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二等獎,《蛾眉》獲1981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他的作品格調清新淳樸,文筆通俗曉暢,描寫從容自然,結構簡潔完整,鄉(xiāng)土色彩濃郁。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默讀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詞。
投影;
搟(gǎn)剜(wān)腌贊(āzā)到氣(dáo)
唿(hū)哨咯(kā)吧呱(gū)呱墜地
榮膺(yīng):光榮地獲得。膺:承受,承當。
隱匿(nì)隱藏、躲起來。
一氣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氣勢首尾貫通。②比喻整個工作過程中不間斷、不松懈。
如坐針氈(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樣。
影影綽綽(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2.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思考:
(1)小說通過充滿稚氣、機靈頑皮的何滿子的眼睛,勾勒了京東北運河邊上農民的性格命運。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爺爺何大學問是課文的兩個主要描寫對象。那么,他們兩人鮮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2)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動作和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的?請畫出有關語句并體會其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相機點撥:
(1)作者以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生動地刻畫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爺爺何大學問的音容笑貌、喜怒悲樂。奶奶個高腳大,身強體健,性格豪爽,愛打抱不平,因為年輕纖夫的無理,她大打出手,趕得纖夫紛紛落水。她那剛直不阿、如火如荼、危急相扶、困厄相濟的性格,透出了莊稼人的凜然正氣。這種女中豪杰的形象,與《水滸》中著名女將一丈青扈三娘頗為神似。爺爺何大學問的外號帶有戲謔的性質。他貌似關公,脾氣性格也像關老爺一樣,俠肝義膽,仗義輕松,慷慨豁達,愛打抱不平,甘為朋友兩肋插刀。同時善于講故事,想象力豐富,編起故事來生動曲折,引人入勝,因此得了“何大學問”的外號。而為了和這一外號相稱,他還真穿起了長衫,說話也咬文嚼字起來,讓人忍俊不禁。
(2)奶奶:“大高個兒,一雙大腳,青銅膚色,嗓門也亮堂,罵起人來,方圓二三十里,敢說找不出能夠招架幾個回合的敵手。一丈青大娘罵人,就像雨打芭蕉,長短句,四六體,鼓點似的罵一天,一氣呵成,也不倒嗓子?!?br>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個耳刮子掄圓了扇過去”(“掄圓了”“扇過去”充分寫出了奶奶的怒氣和力氣,潑辣無比的性格躍然紙上)
“一丈青大娘折斷了一棵碗口粗細的河柳,帶著呼呼風聲揮舞起來,把這幾個纖夫掃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紛紛落水”
爺爺:“人高馬大,膀闊腰圓,面如重棗,濃眉朗目,一副關公相貌?!?br> “他這個人,不知道錢是好的,伙友們有誰家揭不開鍋,沿路上遇見老、弱、病、殘,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給多少,也不點數兒;所以出一趟口外掙來的腳錢。到不了家就花個精光?!?br> 3.學生揣摩品味獨具魅力的小說語言。
教師提示:小說的語言運用非常有特色。在敘述故事描寫人物時,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靈活現的民間口語與俗語,并加以提煉,形成一種活潑伶俐、凝練而富有動感、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語言。寫天氣之熱,“熱得像天上下火”;寫一丈青大娘溺愛孫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趕快搬梯子去摘”。“何滿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葉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動而又準確傳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繼承了說唱藝術的特點,講究押韻和對偶,用詞造句文白相間,讀來抑揚頓挫,很有節(jié)奏感。如:“何滿子的爺爺,官諱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號,北運河兩岸,占北口內外,在賣力氣走江湖的人們中間,那可真是叫得山響?!本渲小肮僦M”是書面語,“叫得山響”是民間口語,二者結合給小說增添了幽默詼諧色彩。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精彩的語句、段可作摘抄和背誦。
四、深入研讀,體會小說的藝術風格
1.學生感情誦讀,體會小說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教師提示:小說《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現了20世紀30年代京東北運河一帶農村的人情世態(tài)、生活風習。確如一幅風俗畫,情致纏綿。如何滿子的光葫蘆頭木梳背兒,大紅肚兜、長命鎖;洗三百家衣,何大學問的走西口等都別具魅力,歷歷如繪。
2.學生聯系閱讀體驗,合作探究:
《蒲柳人家》是劉紹棠獨具風格的鄉(xiāng)土文學的代表作。那么,你認為它的民族作風和民族氣派體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聯系熟悉的占典文學名著,如《三國演義》《水滸》《說岳全傳》等,進行比照、交流,教師點撥:
小說的民族氣派和民族作風,主要體現在:
首先,從人物形象來說,小說的人物具有中華民族獨有的性格特點和傳統(tǒng)美德。這從“一丈青大娘”的外號和爺爺何大學問“一副關公相貌”,乃至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顯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藝術上,小說不僅情節(jié)富有傳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時也多借鑒中國古典小說和民間說唱藝術的表現手法。小說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鬧運河灘、何大學問威震占北口等傳奇筆墨正是典型的占典傳統(tǒng)的繼承。另外,小說的藝術表現手法也是民族的。小說的結構得《水滸》神韻,即前幾節(jié)分別介紹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蓮的故事將人物串聯一起。再如多用語言和動作表現人物性格,用外號概括人物性格特點等,也正是我國古典小說和說唱藝術常見的表現手法。
總之。小說充滿了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審美情趣,是我國古典文學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
3.學生自由誦讀,體會小說的獨特魅力。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正是豐富深厚的民族傳統(tǒng)和濃郁的水鄉(xiāng)風情,孕育了劉紹棠高度獨創(chuàng)的鄉(xiāng)土文學。“我要一生一世謳歌生我養(yǎng)我的勞動人民”(劉紹棠語),這滿懷的率真之情,恰是我們解讀鄉(xiāng)土創(chuàng)作情感的一把鑰匙。透過小說的渲染,我們洞察人物,更能觀照那曾經鮮活演繹著的社會生活,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乃至將來,生活的底色都是鮮亮的,文藝也是如此。只要我們用心去品讀。
六、布置作業(yè)
用外號概括人物性格特點,是我國古典小說常見的表現手法。請你運用這種手法,描繪生活中一位個性鮮明的人物,力求傳神,有文采。
板書設計
蒲柳人家
劉紹棠
“一丈青大娘”:
潑辣大膽剛直不阿
口苦心甜溺愛孫兒民族作風
“何大學問”:民族氣派
俠肝義膽仗義輕松
慷慨豁達愛打抱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