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xué)數(shù)學(xué)復(fù)習(xí)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06《漁翁》復(fù)習(xí)學(xué)案。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xué)習(xí)的趣味性,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根據(jù)教學(xué)內(nèi)容制定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xué)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nèi)容,幫助高中教師緩解教學(xué)的壓力,提高教學(xué)質(zhì)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漁翁》復(fù)習(xí)學(xué)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xué)習(xí)中參考。
《漁翁》復(fù)習(xí)學(xué)案
【原文欣賞】《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翻譯:
漁翁晚上靠著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為柴做飯。
太陽出來云霧散盡不見人影,搖櫓的聲音從碧綠的山水中傳出。
回頭望去漁舟已在天邊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隨意飄浮,相互追逐。
簡介:
《漁翁》是唐代文學(xué)家柳宗元創(chuàng)作的一首山水小詩。唐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字子厚。河?xùn)|解(今山西省運城縣解州鎮(zhèn)),世稱柳河?xùn)|。貞元(唐德宗年號,785年正月—805年八月)進士,授校書郎,調(diào)藍田尉,升監(jiān)察御史里行。
背景:
柳宗元這首山水小詩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柳宗元因參與永貞革新而被貶永州,一腔抱負化為煙云,他承受著政治上的沉重打擊,寄情于異鄉(xiāng)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記》,并寫下了許多吟詠永州地區(qū)湖光山色的詩篇,《漁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字詞:
傍:靠近。西巖:當指永州境內(nèi)的西山,可參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記》。
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屬楚地。
銷:消散。亦作“消”。
欸(ǎi)乃:象聲詞,一說指槳聲,一說是人長唿之聲。唐時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見元結(jié)《欸乃曲序》)。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無心: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云無心而出岫?!币话闶潜硎厩f子所說的那種物我兩忘的心靈境界。
練習(xí)題:
1.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以時間為序,描述了漁翁的活動: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漁。
B.三四句的描寫內(nèi)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蹤:漁翁不知何時已離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聲”打破了山水的寧靜,詩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轉(zhuǎn)入昂揚。
D.蘇軾說“子厚晚年詩極似陶淵明”,此詩與“采菊東籬下”一詩風(fēng)格正相似。
2.下面詩句與“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中心境不相同的一項是
A.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王維《終南別業(yè)》)
B.垂釣坐磐石,水清心亦閑。(孟浩然《萬山潭作》)
C.漁翁持魚扣舷賣,炯炯綠瞳雙臉丹。(陸游《漁浦》)
D.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3.詩人借漁翁這一形象表達了自己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jié)合詩句作簡要分析。
4.同樣是寫漁夫,明代的孫承宗有《漁家》詩寫道:“呵凍提篙手未蘇,滿船涼月雪模煳。畫家不識漁家苦,好作寒江釣雪圖?!毕噍^于柳宗元的《漁翁》,你更認同哪一種漁夫形象?簡要說說你的理由。
相關(guān)推薦
文言虛詞復(fù)習(xí)學(xué)案
一般給學(xué)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都在十分嚴謹?shù)南虢贪刚n件。寫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順利!有沒有出色的范文是關(guān)于教案課件的?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nèi)容《文言虛詞復(fù)習(xí)學(xué)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文言虛詞復(fù)習(xí)學(xué)案
學(xué)習(xí)要點:
掌握“而”“何”“乎”虛詞的用法
學(xué)習(xí)過程
一、考點闡釋
《考試大綱》明確有18個虛詞: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閱讀材料的上下文中確定某個虛詞的具體意義和作用。復(fù)習(xí)文言虛詞,一般不要求同學(xué)死記硬背虛詞的義項。
第一課時:復(fù)習(xí)“而”
典型例題
(一)用作連詞。
1.用法: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xué)》)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法:
①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用法: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用法: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xué)》)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用法: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用法: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xué)》)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用法: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zhàn)》)
8.用法: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shù)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規(guī)律總結(jié)
課堂訓(xùn)練:
一、解釋句中“而”字的意義和用法
1、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3、圖窮而匕見
4、余聞而愈悲
5、莊宗受而藏之
6、溫故而知新
7、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
10、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12、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13、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14、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
15、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
18、徐而察之
19、夫諸侯而驕人則失其國
20、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兒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點的“而”字分類正確的一組是()
①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芒诤忧芹判Χ怪?br>
③趙豈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⑥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⑦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⑧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斷“而”在文段中的意義。
兵者,危道也。須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則,何以勝?故馮婉貞曰:“諸君2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瘪T氏雖小,然青,取之于藍3而青于藍,更勝其父。婉貞博學(xué)4而日參省乎己,非只效書生終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敵之大捷。非7而所謂小女子也,乃巾幗英杰8而。
第二課時:復(fù)習(xí)“何”
典型例題
(一)用作疑問代詞。
1.用法: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2.用法: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3.用法: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法: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法: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br>
(三)作語助詞,相當于“啊”。
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
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孔雀東南飛》)
規(guī)律總結(jié):
課堂訓(xùn)練:
一、解釋句中“何”字的意義和用法。
1.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4.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其間旦暮聞何物?(《琵琶行》)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6.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7.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ɡ畎住豆棚L(fēng)十九首?其三》)
8.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br>
9.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10.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11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12何以哉?(《曹劌論戰(zhàn)》)
13.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14.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15.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二、下列句中加點的“何”字的意義與例句相同是()
例: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來何操C.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D.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三、判斷“何”在文中的意義。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謬也,懂其理者,2何可勝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據(jù)4何為?原其理,當為愛之深也。可見,情之誤,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第三課時:復(fù)習(xí)“乎”
典型例題
(一)用作語氣助詞。
1.用法:
①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zhàn)》)
2.用法: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③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zhàn)》)
3.用法: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法: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④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5.用法:
①于是乎書。
(二)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于)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
④吾嘗疑乎是。(乎:對。)
⑤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于)
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罚ê酰罕龋?br>
⑧以吾一日長乎爾。(乎: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罚?br>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規(guī)律總結(jié):
課堂訓(xùn)練:
一、解釋句中“乎”字的意義和用法
1、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
2、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3、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4、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殽之戰(zhàn)》)
5、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ā恫渡哒哒f》)
6、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屈原列傳》)
7、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五人墓碑記》)
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ā垛叶〗馀!罚?br>
二、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確的一項是()
①生乎吾前其聞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②曰:壯士,能復(fù)飲乎
③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三、判斷“乎”在文中的意義。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1乎?然吾曾見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從此業(yè),吾問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賦斂?!笨梢?,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為4乎如此好樂?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則王之所為,宜也。臣之駑頓,所言多謬,王能諒之6乎?
《雨巷》復(fù)習(xí)學(xué)案
俗話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保證學(xué)生們在上課時能夠更好的聽課,幫助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xué)質(zhì)量。關(guān)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樣去寫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雨巷》復(fù)習(xí)學(xué)案”,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雨巷》復(fù)習(xí)學(xué)案
班級姓名學(xué)號
學(xué)習(xí)目標:1.通過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創(chuàng)設(shè);
2.分析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體會不同手法產(chǎn)生的不同效果;
3.品味語言,把握不同詞語帶來的不同感情傾向;
4.在朗誦中整體感受作者的寫作風(fēng)格。
學(xué)習(xí)重難點1.詩中思想內(nèi)容的分析是重點2.分析新詩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學(xué)習(xí)的難點。
背景知識儲備:1.作者簡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縣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學(xué)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做宣傳工作。1928年在上海與人合辦一線書店,出版《無軌列車》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書店,出版《新文藝》月刊。1931年加入中國左聯(lián)。1932年自費赴法國,在里昂中華大學(xué)肄業(yè)。一年后到巴黎大學(xué)聽講,受法國象征派詩人影響。1935年回國。次年創(chuàng)辦《新詩》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及詩刊《頂點》。還曾主編過《珠江日報》和《大眾日報》副刊。同時組織“文協(xié)”香港分會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領(lǐng)香港后曾被捕入獄,受傷致殘,表現(xiàn)了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1949年回到內(nèi)地在國際新聞局法文組從事翻譯。1950年因氣喘病去世。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zāi)難的歲月》《戴望舒詩選》《戴望舒詩集》,另有譯著等數(shù)十種。為中國現(xiàn)代象征派詩歌的代表。戴望舒的詩歌主要受中國古典詩歌和法國象征主義詩人影響較大,前者如晚唐溫庭筠、李商隱,后者如魏爾倫、果爾蒙、耶麥等,作為現(xiàn)代派新詩的舉旗人,無論理論還是創(chuàng)作實踐,都對中國新詩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相當大的影響。在詩的內(nèi)容上他注重詩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2.作品時代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于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队晗铩芬辉娋褪撬倪@種心情的表現(xiàn),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diào)。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队晗铩愤\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gòu)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葉圣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紀元”。學(xué)法指導(dǎo)1.分析新詩也要從詩的意象、意境、語言、情感、寫作技巧五個方面去把握,不能單憑直觀感覺。2.鑒賞詩歌還要注意不同技巧產(chǎn)生的不同效果,結(jié)合自己的寫作經(jīng)驗進行體會。
一、基礎(chǔ)知識自學(xué):
1.下列加點字注音
支撐()彷徨()寂寥()
惆悵()頹圮()彳?。ǎ?br> 2.詞語辨析彷徨彳亍
二、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按詩歌層次填寫下列空白總結(jié)段落大意
雨巷傍徨
一段寫:雨巷陰沉悠長二段寫:美麗哀怨傍徨想象丁香姑娘
三段寫:四段寫:
五段寫:六段寫:彷徨尋求希望
七段寫:期盼丁香姑娘
理想—象征—現(xiàn)實
三、仿照例子看詞語寫出了作者的什么狀態(tài)
“獨自”“彷徨”“悠長”“希望”“結(jié)著愁怨”
寫出了詩人的孤獨
四、理解下列詞語的象征意義
1、“像夢飄過”“身旁飄過”、象征美好事物轉(zhuǎn)瞬即逝
2、“到了頹圮的籬墻”
3、“遠了遠了”“走盡這雨巷”
4、“消了”“散了”“消散了”
五、問題導(dǎo)航(可討論解決)C級
1.“丁香一樣的姑娘”是指什么?
2.你能感受到《雨巷》采用了什么寫作手法嗎?
3.為什么“丁香一樣的姑娘”要在雨中哀怨,彷徨?
六、課外拓展
1.對下面這首詩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秋天的夢
戴望舒
迢迢的牧女的羊鈴,搖落了輕的樹葉。
秋天的夢是輕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戀。
于是我的夢是靜靜地來了,但卻戴著沉重的昔日。
唔,現(xiàn)在,我是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憂郁。
A.這首詩實際上寫了兩個“秋天的夢”:“牧羊女的夢”和“我的夢”。是“我”聽到牧羊女的訴說而引發(fā)了自己的夢。
B.牧羊女的夢是“牧女之戀”,從全詩的思路脈絡(luò)看,能夠判斷“我的夢”也是“有關(guān)戀情的”。正是因情入夢,以夢抒情。
C.“牧羊女的夢”像羊鈴那樣迢遙,像落葉那樣曼妙,是清純而溫暖的。“我的夢”,則是沉重、寒冷、憂郁的。
D.全詩四節(jié),形成了一個對應(yīng)式結(jié)構(gòu),許多信息就是從對應(yīng)、對比中傳達出來,顯得簡捷而又有蘊藉。
2、品析《錯誤》一詩,請說說“你”是位什么樣的人。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fēng)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錯誤》
七、自我檢測
1.給下列字注音
俯臥撐()頹圮()彷徨()寥寥無幾()惆悵()風(fēng)流倜儻()枸杞()
2.根據(jù)讀音,補出字形Yu()愁tuí()廢liáo()闊
3.文學(xué)常識
戴望舒因一首詩成名后,被稱為,他曾赴法國留學(xué),深受法國象征主義的影響。象征主義常常在朦朧的意境中表達出幽微精妙的感情。
關(guān)于“新詩”的一些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現(xiàn)代詩歌的主流是“新詩”。
B.“新詩”打破了近體詩嚴格的格律束縛,創(chuàng)造了很多新樣式,語言上是運用現(xiàn)代白話。C.“新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創(chuàng)始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詩體。
D.“新詩”不必講究格律,不必講究押韻。
4.下列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戴望舒是中國現(xiàn)代詩人,主要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zāi)難的歲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發(fā)表后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詩人也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
C.戴望舒早期的詩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
D.后期詩歌主要表現(xiàn)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fēng)明朗、沉摯。
5.對《雨巷》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在《雨巷》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這受中國古代詩詞的啟發(fā),用丁香結(jié)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運用了象征的手法。詩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詩中借江南小巷的陰沉來象征當時社會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滿了迷惘和絕望。
D.《雨巷》運用了復(fù)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環(huán)往復(fù)的旋律,強化了音樂效果,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紀元。
6、重疊反復(fù)的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答案
第二題三段:冷漠凄清惆悵四段:如夢凄婉迷茫五段:默默走盡雨巷六段:消散顏色芬芳
第三題答案彷徨:寫出詩人在那個時代的迷惘悠長:寫出現(xiàn)實道路的漫長,小巷的深長希望:寫出作者是有追求的人結(jié)著愁怨: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樣有著憂怨,理想不得實現(xiàn)而憂怨。第四大題答案到了頹圮的籬墻:象征精神的惆悵遠了、遠了:象征留給作者的只有孤獨和哀傷散了、散了、消散了:象征理想的飄渺,詩人的傷感第五大題答案1、詩人在《雨巷》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這雖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fā)。用丁香結(jié),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fēng)各自愁”的詩句2、運用了象征的寫作手法,例子第四大題重疊和反復(fù)的手法如:“散了,散了,消散了”3、那個像丁香一樣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是象征性的意象,比喻了當時黑暗的社會,在革命中失敗的人和朦朧的,時有時無的希望,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第六大題1、A(不能說是“我”聽了牧羊女的訴說而引發(fā)了自己的夢)
2、一個等待心上人歸來的思婦形象,具體分析如下: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把人的容顏比喻成蓮花.也暗含著這個貌美如花.蓮花開夏季.蓮花等到季節(jié)來臨才開放.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你的心門緊鎖,因為你所等待的人還沒有來.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以馬蹄借指我的到來.這里用的是借代的手法.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我不是你要等的人,我只是一個與你擦肩而過的過客
第七題答案
1.俯臥撐(chng)彷徨(huáng)寥寥無幾(liáo)惆悵(chóuchàng)風(fēng)流倜儻(tìtng)枸杞(q)頹圮(tuíp)2.憂愁頹廢寥闊
3.雨巷詩人D項,“新詩”仍然有格律詩,依舊要保持押韻的特點,只是相對自由一些。
4.C(應(yīng)為象征派)5.C(“迷失了方向”,說法欠妥;“絕望”錯誤)
6.這首詩音調(diào)和諧,節(jié)奏舒緩。全詩七節(jié),每節(jié)六行,每行雖然長短不一,但詩句的停頓卻很有規(guī)律。詩中多處運用重疊和反復(fù)的手法,如“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凄婉迷?!?,首尾兩節(jié)除個別詞語和標點不同外,其它語句完全相同。這種手法構(gòu)成了聲音和感情的回環(huán)往復(fù),強化了節(jié)奏感和音樂性,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同時也使得全詩籠罩在纏綿悱惻、揮之不絕的愁緒中。
磁場章末復(fù)習(xí)學(xué)案
學(xué)習(xí)目標
1.進一步掌握磁場以及磁場的描述,并會利用安培定則處理相關(guān)問題。
2.進一步掌握安培力和洛侖茲力的大小計算和方向判斷的方法,
3.能綜合f=qvB及向心力公式解決帶電粒子在磁場以及復(fù)合場中的運動問題。
重點和難點:
磁場對通電直導(dǎo)線的作用以及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是這一章的重點,利用力學(xué)知識、規(guī)律、方法
理帶電
子在磁場中的運動及在復(fù)合場中的運動問題是這一章的難點。
自主學(xué)習(xí):
一、磁場及其描述
㈠磁場
1、產(chǎn)生:和的周圍存在磁場。
2、基本性質(zhì)。
3、磁現(xiàn)象的電本質(zhì)--------分子環(huán)形電流假說
4、地磁場的特點
點擊下載://files.eduu.com/down.php?id=136800
古代詩歌鑒賞復(fù)習(xí)學(xué)案
作為杰出的教學(xué)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xué)氛圍非?;钴S,幫助教師能夠更輕松的上課教學(xué)。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古代詩歌鑒賞復(fù)習(xí)學(xué)案”,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古代詩歌鑒賞復(fù)習(xí)學(xué)案8鑒賞古詩表達技巧之表現(xiàn)手法(抒情類)
課前預(yù)習(xí)
一、默寫古詩名句:
1.衣帶漸寬終不悔,。2.,,望盡天涯路。
3.無可奈何花落去,。4.淚眼問花花不語,。
5.,西北望,。6.料得年年腸斷處,,。
二、表現(xiàn)手法:抒情類,描寫類,修辭類,其他類。
表現(xiàn)手法是一首詩在整體上采用的抒懷言志方式,即詩人是借助什么來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的。
題型二:賞析手法類
提問方式:這首詩歌采用了何種表現(xiàn)手法?
提問變體: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shù)手法(技巧)?詩人是怎樣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
正確解答:這類提問,著重點是詩歌整體的藝術(shù)表現(xiàn)特色,主要應(yīng)該從詩歌的整體構(gòu)思、詩歌整體的藝術(shù)技巧方面來解答。
常見錯誤:解答這類提問時,很多學(xué)生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對詩歌某個局部的修辭手法進行闡述,這是不對的。但在闡述具體某句詩時,是可以談及修辭手法的運用的。
[答題范式]明手法(用一兩個詞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闡運用(結(jié)合詩句闡釋說明詩人運用了這種手法的依據(jù))+析效果(此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刻畫了什么形象,或表現(xiàn)了什么主旨)
【敘——析——評】
【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三、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間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詠史言志、借人物言志、用典抒情、懷古傷今、借古諷今、即事感懷等)
【手法解析】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對有關(guān)人物和事件表明愛憎態(tài)度的抒情方式。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fā)激情、快意或愁緒。這種方式比較直觀。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抒發(fā)了女詞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茍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為?!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發(fā)了文天祥精忠報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氣概。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析】詩句開門見山,直敘登上高臺后,“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愴涼意境,這意境引發(fā)了詩人感時傷事的情懷,想著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獨愴然而涕下”。
【練習(xí)】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從軍行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fēng)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問:最后兩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現(xiàn)了作者_________的思想,也反映了當時唐王朝強盛國勢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態(tài),讀來令人豪情滿懷?!把黎啊薄傍P闕”“鐵騎”“龍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辭方法。
答案:直抒胸臆;忠君報國和建功立業(yè);舉國上下尚武好戰(zhàn)的一往無前、戰(zhàn)無不勝;借代。
(二)、間接抒情
詩人們往往借助多種修辭藝術(shù),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1、借景抒情
(前景后情、后景前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語皆情語”,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fā)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稇浗稀分性娙税拙右捉柚凇凹t勝火”的“江花”和“綠如藍”的“江水”表達出對江南水鄉(xiāng)的魂牽夢繞、久久不忘。《如夢令》中李清照對春光的留念惜別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間已是“綠肥紅瘦”的景象來抒發(fā)的。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問:“朝雨”“柳色”除了寫春色外,還表達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朝雨”還烘托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憂傷之情;“楊柳”象征離別,折柳相贈表示留戀之情,增加了濃厚的離別情意。
2、情景交融
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fā)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種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結(jié)情,三是緣情寫景。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guān)落日、夜月清風(fēng)、細雨微草、芭蕉殘荷、梧桐細雨、飛蓬浮萍、鴻雁閑鶴、長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純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載傳遞了人們極為豐富復(fù)雜的思想情感。
注意樂景與哀景的關(guān)系:詩歌中只要有景語,就一定與作者的情感有關(guān),即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關(guān)于情景交融的鑒賞,關(guān)鍵在于情是何情,事實上也就是要求我們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樂景、愁景。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標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斷古典詩歌是否為上乘之作的標志。)
絕句二首(之一)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翊嚎从诌^,何日是歸年。
【析】全詩抒發(fā)了羈旅異鄉(xiāng)的感慨,詩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也叫詠物抒懷,常常借助于所詠事物的一些特性,來寄托、傳達作者的志向、抱負和操守等。
蟬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
【析】詩中三四句借蟬聲遠傳的獨特感受,道出了蘊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nèi)在品格的熱情贊頌和高度自信。
4、借古諷今(喻今、傷今)
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
臺城
臺城六代竟奢華,結(jié)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前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
【析】全詩以臺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野草叢生的凄涼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xùn)化做了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托了吊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5、用典抒情: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歷史故事或古書中的詞語來說明白自己觀點的一種修辭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夠起到含蓄、洗練、委婉和聯(lián)想翩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詩詞情意顯得含蓄,達到字少意豐的效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來源,其次要理解典故與作者的關(guān)系(或是自比,或是對比襯托),在此基礎(chǔ)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達了什么情意。
例:王勃《滕王閣序》: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賈誼、梁鴻,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李商隱《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6、敘事抒情:
在古風(fēng)作品中比較常見。如杜甫《兵車行》、白居易的《賣炭翁》等。
【區(qū)別幾組概念】:
一、“借景抒情”、“觸景生情”與“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詩人用某種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場景,在其筆下,這一景物或場景,也染上了某種感情的色彩。
“觸景生情”是指詩人見到某一景物,某一場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種情感的抒發(fā)。
“寓情于景”是指詩人帶著由自己的遭遇或處境而產(chǎn)生的強烈感情(如歡樂、悲哀、苦悶、彷徨等),去觀察和描寫客觀的自然景物,并自覺或不自覺地把這種主觀感情熔鑄到客觀景物的描寫之中,以客觀之景來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與“觸景生情”的區(qū)別: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選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顏色?!坝|景生情”是先見景,自然景物的變化觸發(fā)了作者的聯(lián)想,引起和觸動了作者內(nèi)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與“寓情于景”的區(qū)別:
“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寓情于景”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后卻發(fā)現(xiàn)詩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例如:
1、2006年高考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問: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shù)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
答:在藝術(shù)手法上,這首詩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敘)。詩人借助對“青苔”、“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析)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xiàn)色彩,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評)
2、滁洲西澗韋應(yīng)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問:這首詩在情與景的抒寫上有何特色?試略作分析。
答:詩人運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敘)詩人獨愛自甘寂寞安貧守節(jié)的澗邊幽草,無意居高媚時的黃鸝。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析)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評)
3、題菊花黃巢
颯颯西風(fēng)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注)青帝:司春之神。
問:這首詩在情與景的表現(xiàn)上有何特色?
答:這首詩運用了觸景生情和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敘)因見到菊花在秋天開放時冷寂,蝴蝶也難得飛來采掇菊花的幽芳。發(fā)揮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變菊花處境,讓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齊開放。(析)抒發(fā)了對菊花開不逢時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評)
二、托物言志與借景抒情的區(qū)別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詠物不是寫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風(fēng)景,而不是某種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贊美、快樂、悲傷等感情。
例如: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畫眉鳥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本詩表現(xiàn)手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從詩中能領(lǐng)悟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借物詠懷林中鳥與籠中鳥不同境遇的對比手法表達了對自由的熱情贊美,對束縛個性、禁錮思想、窒息性靈的憎惡和否定。
課內(nèi)探究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閩中秋思杜荀鶴
雨勻紫菊叢叢色,風(fēng)弄紅蕉葉葉聲。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
注:杜荀鶴,晚唐詩人。此詩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評價極高。
“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是詩人表情達意的最高境界。本詩的抒情方面即有此特點,試結(jié)合全詩,加以分析。(4分)
答: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清明黃庭堅
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詩歌的頸聯(lián)主要運用了哪兩種表現(xiàn)手法?請簡要分析。(4分)
答:
課后拓展
一、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
1、長安秋望趙嘏
云霧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凈渚蓮愁。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xué)楚囚。
詩中“紅衣落凈渚蓮愁”與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聲聲慢》詞中“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在抒情手法上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抒發(fā)的情感卻不相同,試結(jié)合詩句對此作簡要分析。
答:
2、南園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注:吳鉤,刀名。凌煙閣,李世民為表彰開國功臣,命人將長孫無忌、魏征等24位功臣之像列于凌煙閣上。若個,哪個。
馬詩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luò)腦,快走踏清秋。
注:絡(luò)腦,馬籠頭。
(1)《南園》和《馬詩》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基本相同,它是什么?(2分)
答:
(2)《南園》和《馬詩》運用的藝術(shù)手法各具特色,試加以說明。(4分
答:
(接上期)二、高考古典詩詞鑒賞復(fù)習(xí)指導(dǎo)
(一)、外部感知。外部感知,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讀題,識人,辨文,看注釋。
2、識“人”
這里的“人”,指詩人、敘述者和被敘述者(詩詞中的主體對象)三者。凡詩文皆有敘述者,相對于文而言,對詩的敘述者的辨識,對理解詩的情感內(nèi)容更加直接。詩的“敘述”者有兩種形式:一處于詩的景物人事之外的敘述者,作者以旁觀者或代言人的身份出現(xiàn);一是置身于景物人事之中的敘述者。
處于詩的景物人事之外的敘述者,作為局外人,與詩歌詠的主體對象是分離的。例如,盧照鄰的《曲池荷》:“浮香繞曲岸,圓影復(fù)華池。??智镲L(fēng)早,飄零君不知?!边@首詠物詩,敘述者和歌詠的主體對象是分離的。敘述者是詩人,主體對象是池荷。詩句是圍繞主體對象展開的,詩人的思想情感是依附在主體對象允許的范圍內(nèi)的。要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解讀主體對象。該詩寫荷花的香艷,也寫荷花擔(dān)憂因秋風(fēng)而過早的飄零。只有解讀了荷花的這一形象,才能品味出詩人在詩中寄寓了自己懷才不遇、蹉跎歲月的情感。又如李白的《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fēng)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痹娙伺c詩中的主體對象思婦也是分離的。詩句都是扣緊思婦寫,詩人渴望和平的愿望,是通過思婦的思念丈夫(良人)和“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表現(xiàn)出來的。
置身于景物人事之中的敘述者,敘述者往往和主體對象合二為一。例如,陶淵明《歸園田居》、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甫《登高》、陸游《書憤》、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李清照《聲聲慢》等。這些詩詞,都直接表露了詩人的思想情感,我們讀詩,就是與詩人的直接對話。讀詩,不應(yīng)忽略敘述者的立場,這對鑒賞詩不無幫助。
另一個識“人”的含義,指對作者的認識。對作者的認識途徑有二:一是調(diào)動文學(xué)常識記憶庫中的知識儲備,二是借助現(xiàn)場的材料——詩詞后面的注釋。了解作者,可以幫助我們解讀他的詩,因為有些詩,作者抒發(fā)的情感往往與他的背景有關(guān)。
3、辨“文”
所謂辨“文”,指從整體感知詩歌的內(nèi)容。詩描述的內(nèi)容各不相同,有山水田園的、邊塞羈旅的、宮廷閨怨的、送別酬答的、詠物寫景的、寄興詠懷的,不一而足。
通過對詩歌內(nèi)容的辨認,有助于對詩歌情節(jié)的把握和情感的領(lǐng)悟。例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當我們得知這是一首詠史感懷詩,那么,我們就可以較容易地明了所寫的史實內(nèi)容:越王破吳凱旋,戰(zhàn)士盡衣錦榮歸,如花般的宮女擠滿華麗的宮殿,真是榮極盛極一時。掌握了這一敘述情節(jié),再與“只今”一句所寫的荒涼形成鮮明的對比,我們就較容易把握詩人對盛衰的感慨。柳永《雨霖鈴》,當我們獲知這是一首離別詞之后,我們同樣可以比較輕松地掌握它的情節(jié):一對戀人長亭惜別,他們纏綿留戀,無奈船夫催發(fā),他們哽咽著離別,女主人公想象著情人的去處和途中的景況,并且設(shè)想自己日后生活的寂寞孤凄。明白了詞的情節(jié),就能進一步體會它所表達的情感。又如李綱《病牛》:“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精疲誰復(fù)傷。但使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边@是一首詠物詩,它的主體對象是“病牛”。當我們辨清了“文”之后,它的情節(jié)就很清楚了:病牛為人耕種,結(jié)果,他們收獲了很多,而病牛自己卻筋疲力盡,無人為他的老病衰弱而傷感;然而,只要眾生能夠溫飽,他甘心情愿讓病弱的身軀倒臥在殘陽里。了解了情節(jié)之后,詩人的為民奉獻的情懷也就從詩句中透露出來了。辨“文”,對我們進一步賞讀詩歌有一定的幫助。
4、看“注”
賞讀詩歌,離不開注釋。注釋往往能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關(guān)情況,有些注釋還能替我們解釋一些生僻難懂的詞,介紹有關(guān)典故的出處和提示用典的意思。
高考中出現(xiàn)的鑒賞古詩詞考題,它的注釋更具實用性。它除了幫助考生理解詩句的意思外,還往往暗示詩的內(nèi)容,或意境或其寫作風(fēng)格。例如,有一道高考模擬題是閱讀兩首詩,一首是朱余慶的《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绷硪皇资菑埣摹冻曛鞈c余》:“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考試的第一題是:從兩詩的內(nèi)容上看,朱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張詩對此表明了什么看法?在這兩詩后試題之前,命題者給出一個注:朱慶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張籍的賞識,臨考試前寫下此詩,征求張籍的意見,而張籍則以酬詩的方式作了回答。兩首詩都用了“比”這種寫法,如果沒有這個注釋,許多考生恐怕看不懂詩的內(nèi)容,更談不上回答準確了。有了這個注釋,就大大降低了答題的難度。又如2007年福建省的高考詩歌鑒賞題選的是宋朝謝枋得的《武夷山中》:“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有一道題是:這首詩體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同樣,命題者對原詩給出了兩個注釋:①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后隱居福建。后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有了這兩個注釋,詩人所抒發(fā)的國破家亡之恨和決心學(xué)習(xí)梅花凌寒獨開的不屈的斗爭精神,就容易明白了。(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