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06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材分析。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方面無論做什么事都有計劃和準備,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減輕高中教師們在教學時的教學壓力。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材分析”,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材分析
一、教材
《燭之武退秦師》所記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前發(fā)生的一場外交斗爭。文章篇幅雖然短小,故事情節(jié)卻有頭有尾,層次井然。內(nèi)容波瀾迭起,曲折有致。本文寫作上具有以下特點:波瀾起伏、詳略得當。
二、學情
高一下學期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詞語的積累,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我校是普高,學生的文言文基礎(chǔ)較差,對他們來說文言知識的積累始終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并且學生目前對文言文的學習還存有不同程度的畏難情緒,有很多學生對文言文都不感興趣,所以,教師必須針對學生現(xiàn)狀開展教學活動。
三、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一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借助工具書、課文注釋,盡量自主解決翻譯問題。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探究,體會燭之武的勸說之詞的魅力,并理解燭之武的形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燭之武臨危受命,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jù)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燭之武如何勸退秦師。
【教學難點】燭之武的說話藝術(shù)帶給我們的啟示。
五、教學方法
朗讀法、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利用“美伊戰(zhàn)爭”、我國春秋時期弱小的鄭國與強大的秦國之間的一場特殊戰(zhàn)爭進行類比導入本課,聯(lián)系現(xiàn)代戰(zhàn)爭,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本篇文言文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
高中語文教學中明確提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引導學生通讀文章,疏通詞句,總結(jié)重點字詞句式。”梳理本文脈絡(luò),可以分為四大段。
第1段:秦晉圍鄭。
第2段:臨危受命。
第3段:說退秦師。這是本篇的核心。“夜縋而出”,這一步說明兵臨城下之嚴峻形勢,為燭之武的成功作了鋪墊。本段重點在“說”,說辭雖僅百余字,卻委婉曲折,開闔跌宕,步步緊逼,層層深入??煞炙膶樱?br>
第一層:(“夜縋而出”至“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第二層:(“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
第三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
第四層:(“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乃還”),回顧往事,揭出晉的貪而不義,使秦伯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而且留兵駐守。
第4段:迫晉退兵。
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明確并且整體把握文章的層次,為下面的深入研讀打下基礎(chǔ)。
(三)深入研讀
很多人認為語文是感性的,我更認同錢正權(quán)教授的觀點,語文教學中也要重視理性的培養(yǎng)。語文教學中明確提出:“發(fā)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nèi)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毕旅嫖覍⒃O(shè)計這樣的教學問題: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及形勢的?這與整個故事的發(fā)展有何關(guān)系?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第①段用“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又用“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說明攻方的態(tài)勢,暗示鄭國已經(jīng)危在旦夕。這就點明了燭之武游說秦伯的背景,為下文的故事發(fā)展作了鋪墊。
(1)秦、晉圍鄭的兩個原因“無禮于晉”及“貳于楚”都直接關(guān)系到晉國,而與秦國無關(guān),這就為燭之武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為故事的發(fā)展埋下了伏筆。
(2)秦、晉兩軍,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鄭北),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兩軍分駐南北兩邊,互不接觸。這為燭之武說服秦伯的秘密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
2.開展小組討論:本文在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上有何特點?
與學生共同總結(jié)得出:(1)層次井然;(2)波瀾迭起,曲折有致;(3)詳略得當
這樣設(shè)計不僅能夠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可以使學生對這樣一篇佳作有更為全面的認識。
(四)延伸作業(yè)
教師在簡要介紹有關(guān)朝鮮半島核危機的新聞和新聞背景資料后,將學生分成三個學習小組。三個小組分別選定要扮演的角色:中國、美國、朝鮮,假設(shè)中國外交部的特使出使朝鮮和美國,拜見朝鮮主席和美國總統(tǒng),如何說服兩國領(lǐng)導人和平地解決這一爭端。
這樣設(shè)計不僅可以使學生聯(lián)系課上所學,同時也大大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等能力。
七、板書設(shè)計
擴展閱讀
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學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在上課時充分理解所教內(nèi)容,讓教師能夠快速的解決各種教學問題。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呢?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學案”,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學案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左傳》及有關(guān)文學常識。
2、燭之武形象分析。
3、燭之武如何退秦師。
4、歸納整理文言文常見字詞、句式。
過程與方法
1、問題式。以問題層層推進,梳理故事情節(jié)。
2、探究式。燭之武退秦師原因及現(xiàn)實影響力。
3、對比式。燭之武、鄒忌、魏征、觸龍等說話藝術(shù)之對比。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學習燭之武臨危授命,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通過燭之武的說話藝術(shù),學會如何與人交流、溝通。
教學重難點:
1、燭之武如何勸退秦師。
2、燭之武的說話藝術(shù)帶給我們的啟示。
3、重點文言詞語及句式。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及有關(guān)文學常識。
2、相關(guān)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節(ji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秦王威風八面的朝堂,藺相如輕啟三寸不爛之舌,挫敗秦王奪璧的陰謀,使寶璧平安歸趙;在群儒唇槍舌劍的進攻面前,諸葛亮輕動三寸不爛之舌,折服東吳的飽學之士,使孫劉迅速結(jié)盟;在鄭國危如累卵之際,老邁的燭之武輕搖三寸不爛之舌,虎狼之師不擊自退,鐵桶之圍不攻自破。
燭之武在劍拔弩張的敵對情勢下,是如何說服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護鄭國的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同走進《燭之武退秦師》。
巧設(shè)懸念,利用閱讀期待,激發(fā)學生急于閱讀課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傳》
《左傳》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yōu)秀的散文著作?!蹲髠鳌飞朴诿鑼憫?zhàn)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范。
《左傳》別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三傳(解說《春秋》)《左傳》《公羊傳》《谷粱傳》
三、推進新課
該環(huán)節(jié)主要是疏通情節(jié),在文中尋找關(guān)鍵句,由學生自主完成。
(一)燭之武如何退秦師的?
明確:①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之矣)
②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
③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
④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⑤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文言句式及詞語
①鄰之厚,君之薄也。
②敢以煩執(zhí)事。
③焉用亡鄭以陪鄰?
④何厭之有?
⑤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分組朗讀第三段。
(二)燭之武為什么要退秦師?(齊讀第一自然段,然后由學生回答。)
①以其無禮于晉。
②且貳于楚也。
補充故事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jié)果楚國大敗。
(三)燭之武退秦師的結(jié)果如何?
①秦伯說,與鄭人盟。
②乃還。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吾其還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四)齊讀一、三、四段。
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從誦讀和尋找關(guān)鍵句中感知課文內(nèi)容,把握文章脈絡(luò)線索。
四、結(jié)束新課
對照板書,回憶故事情節(jié)。一、三、四段讀熟。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一、三、四段。
2、整理文言詞語及句式。
板書設(shè)計
①欲揚先抑,以退為進。
②闡明利害,動搖秦君。
③替秦著想,以利相誘。
④引史為例,挑撥秦晉。
⑤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復習上堂課內(nèi)容,并歸納總結(jié)文言詞語及句式。
2、分析燭之武形象,并延伸討論說話藝術(shù)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燭之武“怎么退——為什么退——退的結(jié)果”三個問題引出文章相關(guān)語句,
再次熟悉情節(jié)。并歸納一些詞語用法及賓語后置句。
敢以煩執(zhí)事。
焉用亡鄭以陪鄰?
以越國以鄙遠。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鄰之厚,君之薄也。
之何厭之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焉用亡鄭以陪鄰。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焉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賓語前置句
何厭之有?(“之”提賓標志詞)
①何陋之有?
②蓮之愛,陶后鮮有聞。
③菊之愛,同予者何人?
④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二、推進新課(從文本出發(fā),逐步引進社會和人生。)
(一)朗讀第二段,思考:
燭之武究竟何許人也?(學生探討,分析其個性化及愛國情懷)
①佚之狐:“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側(cè)面描寫)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保ㄕZ言描寫)
③(燭之武)許之。
④(燭之武)夜縋而出。(動作描寫)
明確:①才華橫溢、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②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二)燭之武為什么會成功?
①燭之武——委婉,抓住對方心理。
②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
③鄭君——善于納諫、勇于自責。
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去課文篩選有用的信息,并發(fā)揮想象,對燭之武加深認識,使這一形象在學生心目中明晰起來,避免了就課文講課文的的單調(diào)枯燥乏味。
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教學目標】
1、賞析人物形象,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燭之武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優(yōu)秀品質(zhì)。
【教學重點】分析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
【教學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使用】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曹操有句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哪怕社會、命運對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緊要關(guān)頭,依然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熱。燭之武就是這樣的一個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們來看《燭之武退秦師》。這節(jié)課我們重點分析三個人物形象。
二、第一個人物——鄭伯。
1、找學生讀鄭伯說的話: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讓學生說對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學會說鄭伯是一個禮賢下士、從諫如流的君主。)
啟發(fā)學生們是不是還能有別的理解:他平白無故的怎么禮賢下士起來了呢?
讓學生們想一想鄭伯和勾踐有什么共同之處。(二人都是事到臨頭才開始求賢。)
2、讓學生們品味他的話:“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br>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來干活,是幫我的忙也是幫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幫忙,對你也沒有好處。
話里含有威脅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晉攻打鄭的原因——當年慢待重耳,可知鄭伯是個目光短淺又自私的人,如今來求燭之武,也不過是臨時抱佛腳罷了。
3、從鄭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訓?
啟發(fā)學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確:一定要不斷挖掘和重視人才,不要等到危機出現(xiàn)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個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
1、找學生讀佚之狐的那句話: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讓學生談對佚之狐的看法。多數(shù)學生會說這是個伯樂。那么請學生思考如下問題: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
據(jù)史料記載,說服秦伯的初定人選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勸退秦師。但他為什么自己不去而舉薦了燭之武呢?
引導學生思考、回答。
明確: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說服秦伯誰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惱了秦伯,自己掉了腦袋不算,還可能被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后人指指點點。抬出燭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幾率,在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所以說他是一條狡猾的狐貍!
2、通過他的話,我們可知他對燭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燭之武這么能干,為什么到現(xiàn)在才舉薦呢?
讓學生分析他這是一種什么心理。明確:嫉妒、紅眼病。
四、第三個重點人物——燭之武
1、關(guān)于燭之武
書上的記載:正史上對他的記述除了《左傳》這些文字外,別處似乎很難找到他的名字了。
《史記》里有簡單的幾句:“鄭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間令使謂秦穆公”?!叭恕薄笆埂倍质範T之武成了無名英雄。
《東周列國志》里說他“須發(fā)盡白,佝僂其身,躊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對他的評價是:“口懸河漢,舌搖山岳?!睆钠浜髞淼谋憩F(xiàn)看,此言不虛。
2、請學生思考:
這樣的人為何老不見用?年近七十,也只是個小小的“圉正”(弼馬溫)?
明確:當權(quán)者不注意選拔人才,有權(quán)者的嫉妒。
從文中可看出,他對國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徹。既然燭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徹想干什么?
啟發(fā):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梢哉f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準備。
燭之武也是如此。盡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yè),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guān)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的路徑。你想,一個小小的“弼馬溫”,怎么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么清楚,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袄象K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無疑是后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
3、讓學生展開想象,想象燭之武在漫長的歲月里是怎樣渴望為國立功,實現(xiàn)自己的報負的。
可以想象:燭之武向多少人探問過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個日夜他翻看竹簡的手勢與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側(cè)耳細聽能從王宮里傳來征召自己的聲響時的焦急與渴盼。
4、燭之武的閃光處——“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br>
讓學生用燭之武的言行來證實這句詩。
教師闡述:這樣一個才華長久沒顯出來的人,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他還是出來解國家之圍了。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須發(fā)盡白的老者,夜縋而出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當他拄著拐杖走進秦營時又是怎樣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歲月給了燭之武太多的落寞與不甘,同時也磨礪了他的沉穩(wěn)與敏銳,對鄭國的最樸素的愛又加固了他的沉穩(wěn)與敏銳。他與秦伯的交鋒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他的勝局,幾十年積蓄的能量終于在瞬間有了釋放和爆發(fā)的閃亮時刻。
“機會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只是這機遇來得太遲了一點兒,而且是冒著亡國的危險。但如果不是秦晉圍鄭,燭之武恐怕真得“駢死于槽櫪之間”,湮滅于歷史的風雨之中了。
5、拓展:燭之武這么能干,以我們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點呢?
如:燭之武為何不在“臣之壯也”的時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樣,大膽地“自贊”于鄭伯的駕前呢?
在推銷自己這點上,春秋之“士”遠不如戰(zhàn)國之“士”放得開。商鞅、馮諼、范睢、蘇秦,哪一個不是在竭力運籌、想方設(shè)法(有的甚至不擇手段)去干謁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創(chuàng)出一番功業(yè)而名垂史冊呢?我覺得,在燭之武的心里,更多的還珍藏著做為“士”的標志之一的清高與孤傲?!笆繛橹赫咚馈保绻霾簧弦粋€敬賢禮士、思賢若渴的開明君主,寧可老死家中、默默無聞,也絕不涎皮賴臉的去求人家賞給自己一個板凳、彎腰低頭地做一個平庸的官僚。他們?nèi)松钅旮涣姷臍q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們可以為他們惋惜,但我們必須向他們那高傲的靈魂敬禮!
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
五、總結(jié)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那些鮮活的身影卻依然存留在人們的心頭。象燭之武這樣的識大體顧大局,臨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說就是國家的脊梁!讓我們以古人為鏡來勉勵自己吧!
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古文鑒賞
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古文鑒賞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fán)南。
佚(yì)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zhuì)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bǐ)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gōng)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quē)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重點字詞
晉侯、秦伯:晉文公和秦穆公。
以:因為,連詞。
其:代詞,它,指鄭國。
于:對于。
貳:從屬二主
軍:名詞作動詞,駐軍
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屬鄭地。
佚(yì)之狐:鄭國大夫。
若:假如。
使:派。
見:拜見進見。
從:聽從。
辭:推辭。
猶:尚且。
無能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為,做。已,同“矣”,語氣詞,了。
用:任用。
過:過錯。
然:然而。
許之:答應(yīng)這件事。許,答應(yīng)。
縋(zhuì):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運。
既:已經(jīng)。
敢以煩執(zhí)事: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手下的人。這是客氣的說法。敢,冒昧的。執(zhí)事,執(zhí)行事務(wù)的人,對對方的敬稱。
越:越過
鄙:邊邑
陪:增加
鄰:鄰國,指晉國。
以為:作為
行李:古今異義,出使的人。
共:通“供”,供給。
其:代指使者。
乏困:缺乏的東西
嘗:曾經(jīng)
為:給予
濟:渡河
設(shè)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墻用的夾板。
厭:通“饜”,滿足。
封:疆界。這里作用動詞。
肆:延伸,擴張。
闕(quē):侵損,削減。
還:撤軍回國。[注:在古漢語詞典中明確標注為“缺”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說:“說”同“悅”,喜歡,高興。
微:沒有。
夫人:遠指代詞,那人,指秦穆公。
因:依靠
敝:損害。
與:結(jié)交,親附。
知:通“智”
易:代替
不武:不符合武德。
整:指一致的步調(diào)。
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語氣,還是。
去之:離開鄭國。之,指代鄭國。
通假字
1.無能為也已(已,通“矣”,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
3.秦伯說(說,通“悅”,贊同,高興)
4.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5.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知足,滿足)
6.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通“缺”,侵損)
古今異義
1.行李之往來(行李,闕出使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今義: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那個人,這里指秦穆公;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5.敢以煩執(zhí)事(執(zhí)事,古義:掌管事務(wù)的人,這里是對對方的敬稱;今義:掌管某項工作的人)
6.共其乏困(乏困,古義:指缺乏的東西。今義:指精神或身體勞累)
7.今急而求子。(今,古義:如今今義:今天)
8.且貳于楚也(貳,古義:動詞,從屬二主。今義:數(shù)詞,“二”的大寫。)
原文翻譯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晉文公和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晉文公落難時候,曾經(jīng)過鄭國,不受禮待并且從屬于晉國的同時又從屬于楚國。鄭伯有晉盟在先,又不肯專一事晉,猶生結(jié)楚之心.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鄭國大夫?qū)︵嵅f:“鄭國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yīng)了。
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別的國家把遠地作為秦國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nèi)鄙俚臇|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jīng)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曾經(jīng)答應(yīng)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何時才能滿足呢?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往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侵損秦國,將從哪里得到它所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楊孫守衛(wèi)鄭國,于是秦國就撤軍了。
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代替整編,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撤離了鄭國。
作者介紹
《左傳》的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魯國人。因其世代為左史官,所以人們尊其為左丘明。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尊稱其“左丘”。
左丘明世代為史官,并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于周史”,據(jù)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辟的編年史《左傳》,和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jīng)”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
寫作背景
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臨危受命,憑三寸不爛之舌,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說服秦伯。最后,秦伯不僅撤走圍鄭的軍隊,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也不得不撤兵,終于使鄭國得以保全。本文贊揚了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的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段落賞析
第一段:
本段是文章的開頭,事情的緣起,交代晉國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的原因和地點。由于兩個原因都與秦國無關(guān),這就為秦國能夠退兵作了鋪墊。
第二段:
記敘了燭之武接受說秦任務(wù)的經(jīng)過,表現(xiàn)了他在國難當頭時,能捐棄私怨,以大局為重,為國效勞的愛國精神。
以上兩段為文章的第一部分,簡敘了晉、秦圍鄭和燭之武受命說秦的經(jīng)過。
第三段:
文章的第二部分,記敘了燭之武說服秦穆公的經(jīng)過。先說滅鄭于秦無益而有害,舍鄭于秦有益而無害,再以事實說明晉貪得無厭,必將“闕秦”,層層逼進,處處為秦著想,言辭委婉動聽,終于說退了秦兵。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第四段:
文章的第三部分,寫晉不得已而撤軍,鄭國解了圍,交代了事情的結(jié)局。
名句賞析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含義:臣年輕的時候,(能力)還不如人呢,現(xiàn)在老了,更沒能力了。
應(yīng)用:表示一種規(guī)律的、無奈的傷感與暗怨。相關(guān)詞語:老而無用;廉頗老矣;日薄西山;江河日下;心有余而力不足;風燭殘年;不拘一格降人才;任人唯賢;等。
2.鄰之厚,君之薄也。
含義:鄰居實力的加強,(相比的)您就實力薄弱。
應(yīng)用:表示敵我相鄰關(guān)系。相關(guān)詞語:敵強我弱;彼竭我盈;此消彼長;等。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含義:憑借別人的力量成功反而去傷害人家,這不是仁義;失去了友好力量,這不是明智;用沖突代替和睦,這不是勇敢。
應(yīng)用:表示仁智勇的三種意思。相關(guān)詞語:恩將仇報;麻木不仁;不仁不義;唇亡齒寒;友好修睦;仁至義盡;殺身成仁;等。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分析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方面無論做什么事都有計劃和準備,作為高中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幫助高中教師能夠更輕松的上課教學。優(yōu)秀有創(chuàng)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樣寫呢?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燭之武退秦師》教案分析”,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分析
知識目標:
1.了解《左傳》有關(guān)知識,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在課文中的用法。
2.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著重討論燭之武說退秦師的理由。
3.熟讀全文,賞析燭之武的說辭,并在此基礎(chǔ)上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和氣勢。
能力目標:
1.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作者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的特點,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和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對燭之武這個人物形象的把握。
2.重點理解歸納“貳,軍,辭,鄙,敢、濟,肆,闕,與”和“若,說,微,之”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左傳》的語言特點。
教時安排:2教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運用多種形式朗讀,教師誦讀,學生自讀,學生領(lǐng)讀等,力求做到熟讀成誦。
2.問答法。在教學過程中,多設(shè)題,巧設(shè)疑,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fā)學生思維。
3.拓展閱讀法。適當補充《讀本》中或《左傳》中篇幅短小的文章,拓展學生的閱讀面,?鞏固所學知識。
教學設(shè)想:
1.借助多媒體課件了解與課文相關(guān)的背景,從而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2.誦讀———理解———研析,著重討論燭之武如何憑借三寸不爛之舌說退秦師。
第一課時
布置預(yù)習問題:
1.了解《左傳》的相關(guān)知識。
2.給生字詞注音。
3.閱讀課文,就自己疑難的字詞句做好標記。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shè)計意圖
導入新課孫子兵法云: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這是兵法的最
高境界。一言九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币粋€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通過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品介紹2(多媒體顯示)有關(guān)《左傳》的知識介紹,師朗讀提示重點知識筆記。1學生先自主回答有關(guān)《左傳》的知識。
3學生做好相關(guān)筆記。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背景介紹(多媒體顯示)簡介秦晉圍鄭形勢,了解與本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歷史史實為課文學習做好準備。
課文朗讀1教師范讀
3教師對學生的朗讀作評價指導1學生集體跟讀
2學生個別朗讀培養(yǎng)學生朗讀古文的能力。
字詞學習3教師就學生的解釋予以補充說明。
4教師就重點字詞給以重點強調(diào),并板書。1學生向老師就自己的疑難字詞的解釋提出疑問。
2學生互答。
5學生做好相關(guān)筆記。1.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3.積累重點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課文翻譯教師補充學生逐段翻譯。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布置作業(yè)認真閱讀課文,歸納文中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
板書設(shè)計:
燭之武退秦師
盟(訂了盟約;建立同盟)圖(計劃,考慮)封(使…成為疆界)
利(使…得利)朝,夕(在早上;到黃昏)壯(壯年)
遠(遠方,邊遠的地方)乏困(缺少的東西)敝(損害)
肆(擴張、延伸)退(使….退卻)闕(使…虧損)
亡(使…滅亡)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shè)計意圖
導入新課教師補充請學生上黑板歸納文中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積累文言詞語的意思,掌握課文翻譯。
師生活動(一)秦晉圍鄭一抑一揚
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
張弛有度
曲折多變
臨危受命??二抑二揚
說退秦師
晉師撤離??三抑三揚請學生概括故事情節(jié)。了解故事梗概。
師生活動(二)[點撥]文章開頭兩句話“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暗示了事件的背景,這就為全文的發(fā)展作了鋪墊。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他們之間并不是無隙可乘,因為秦鄭無根本利害沖突,這就容易使人理解:燭之武所以能夠說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開頭的預(yù)示而展開的。燭之武說退了秦師,孤立了晉國,晉師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這一暗示的結(jié)果。文章雖然篇幅短小,但有頭有尾,結(jié)構(gòu)嚴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得很充分,收尾也十分圓滿。找出本文中前后照應(yīng)的地方。(學生討論分組回答)
了解故事結(jié)構(gòu)安排的特點。
師生活動(三)[點撥]《燭之武退秦師》雖然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但它寫得波瀾起伏,毫不呆板。當鄭國處于危急之際,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去說服秦君,沒想到引起了燭之武的一番牢騷,使事情發(fā)生了波折。鄭文公的引咎自責,也增添了情節(jié)的戲劇性。燭之武在游說秦君的時候,一開頭就指出亡鄭于秦無益;但接著又退一步說:“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币源俗鳛榫彌_;緊接下去就緊逼一步說明亡鄭對秦不僅無益,而且有害。當秦國單獨退兵之后,子犯發(fā)怒要攻打秦軍,秦、晉關(guān)系一下子轉(zhuǎn)而緊張起來。最后晉文公講了一番道理,晉軍偃旗息鼓,一場風波,終于平息。這樣一張一弛,曲折有致,更能緊扣讀者的心弦,增強作品的感染力。一張一弛是本文情節(jié)設(shè)置的一大特點,請你結(jié)合情節(jié)詳細說一說。(指名學生回答)
了解故事情節(jié)設(shè)置的特點。
師生活動(四)[點撥]秦、晉圍鄭,完全與秦無關(guān),秦國所以出兵,一是與晉國有同盟關(guān)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張自己的勢力。當他知道亡鄭只能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毫無好處反而有害的時候,他就會一改過去的所為,反過來幫助鄭國。燭之武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這就使秦君不能不聽從他的說辭。燭之武斗爭策略的巧妙還表現(xiàn)在,他奉命去游說秦君,完全是為了鄭國的利益,而他在說辭里表現(xiàn)的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處處替秦國說話,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卻能夠不亢不卑,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處。全部說辭只有短短的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從亡鄭于秦無益,說到秦、晉歷史關(guān)系,說到晉國滅鄭之后必然進犯秦國,步步深入,層層逼緊,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亡鄭”于秦無利
“舍鄭”于秦有利
“保鄭”于秦有利請你評價燭之武說辭的藝術(shù)性。
了解故事語言特點。
師生活動(五)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辭令討論燭之武的性格特點學習如何通過分析人物語言來分析人物性格。
拓展延伸:
詞義判斷
1.文言文閱讀中造成語言障礙的是實詞,而不是虛詞。而實詞又具有多義性。據(jù)此,判斷詞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分析義項
在分析義項的過程中,可以查閱一些工具書,如《辭?!贰豆艥h語常用字字典》等,把一個詞的全部義項排列出來,確定其本義和引申義及其內(nèi)部聯(lián)系,力求全面系統(tǒng)地把握詞義。
選擇義項???
詞不離句。在選擇義項的過程中,要根據(jù)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加以選用。實詞的意義雖然是多樣的,但每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其意義卻是惟一的。
2.正確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確進行分析評價,就要掌握評價文意的方法和技巧。這時應(yīng)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了解文章的歷史背景,這對準確地理解、分析和評價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況,正確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如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和評價。
(3)從內(nèi)容到結(jié)構(gòu)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這是進行分析評價的基礎(chǔ)。對記敘性的文章,要重點搞清人物、事件,前因與后果,記敘與議論;對議論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觀點,正確理解觀點與材料的關(guān)系。
(4)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具體地、歷史地、實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義。
如此,我們才能正確把握文意,并準確進行分析評價。
布置作業(yè):1)完成本課《同步作業(yè)》
2)課外自主閱讀一至兩篇《左傳》的其他故事,然后交流閱讀感受。
板書設(shè)計:
通假字
無能為也巳 巳,同“矣”
共其乏困共,同“供”
秦伯說 說,同“悅”
失其所與,不知 ?知,同“智”
詞類活用
燭之武退秦師退,使……撤退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使……滅亡
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軍,駐軍
越國以鄙遠 鄙,當作“邑”
古今異義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為,把…作為;?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之往來 行李,出使的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人
特殊句式
“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夫晉,有何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