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9-28第三課時牛頓第二定律。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
1.理解加速度與力和質(zhì)量的關系;
2.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內(nèi)容,知道定律的確切含義;
3.知道得到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過程。
二、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使學生知道物理中的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控制變量法
教學重點
1.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過程;
2.牛頓第二定律。
教學難點
牛頓第二定律的意義。
教學方法
實驗法、講授法、歸納法
教學用具
兩輛質(zhì)量相同的小車,光滑的水平板(一端帶有定滑輪);砝碼(一盒),細繩、夾子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提問:什么是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的原因是什么?
2.引入新課: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知道:物體運動狀態(tài)改變時產(chǎn)生加速度,而產(chǎn)生的加速度又和物體的質(zhì)量及所受力的大小有關,那么:加速度跟物體所受力的大小及物體質(zhì)量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1.理解加速度與力的關系;
2.理解加速度與質(zhì)量的關系
3.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內(nèi)容。
(二)學習目標完成過程:
1、加速度和力的關系:
(1)用投影片出示本節(jié)課所用的實驗裝置,教師進行講解:圖中是兩輛質(zhì)量相同的小車,放在光滑的水平板上,小車的前端各系上細繩,繩的另一端跨過定滑輪各掛一個小盤,盤里放有數(shù)量不等的砝碼,使兩輛小車在不同的拉力下做勻加速運動。
(2)對本次實驗中說明的兩個問題
a:砝碼跟小車相比質(zhì)量較小,細繩對小車的拉力近似地等于砝碼所受的重力。
b:用一只夾子夾住兩根細繩,以同時控控制兩輛小車。
(3)實驗的做法:
a:在兩砝碼盤中放不同數(shù)量的砝碼,以使兩小車所受的拉力不同。
b:打開夾子,讓兩輛小車同時從靜止開始運動,一段時間后關上夾子,讓它們同時停下來。
(4)需觀察的現(xiàn)象,觀察兩輛車在相等的時間里,所發(fā)生的位移的大小。(實驗現(xiàn)象:所受拉力大的那輛小車,位移大)
(5)分析推理:
a:由公式得到在時間t一定時,位移s和加速度a成正比;
b:由實驗現(xiàn)象得到:小車的位移與他們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c:推理得到結(jié)論:對質(zhì)量相同的物體,物體的加速度跟作用在物體上的力成正比,即:
(6)鞏固練習:
a.據(jù)得到:要使物體在短時間內(nèi)速度的改變很大,即加速度很大,就必須給物體提供。
b.競賽用的小汽車,要求起動后幾秒鐘內(nèi)速度由零達到60m/s以上,他們?yōu)槭裁匆b備功率很大的發(fā)動機?
2:加速度和質(zhì)量的關系:
(1)實驗裝置同上;
(2)說明與前次實驗的不同。
前一次實驗中,我們是保持小車質(zhì)量不變,而改變小車所受力的大小,來研究加速度和力之間的關系的。
本次實驗是使兩輛小車所受拉力相同,而在一輛小車上加放砝碼的,以增大質(zhì)量,研究加速度和質(zhì)量之間關系的。
(3)實驗現(xiàn)象:
在相同的時間里,質(zhì)量小的那輛小車的位移大。
(4)分析推理,得到結(jié)論:
在相同的力作用下,物體的加速度跟物體的質(zhì)量成反比,即
a1/a2=m2/m1或a∝
3: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1)綜合上述實驗中得到的兩個關系,得到下述結(jié)論:
物體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zhì)量成反比,且加速度的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2)公式表示:
a∝或者F∝ma
即:F=kma
a:如果每個物理量都采用國際單位,k=1;
b:力的單位(牛頓)的定義:使質(zhì)量為1千克的物體產(chǎn)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叫做1牛頓。
(3)推廣:上面我們研究的是物體受到一個力作用的情況,當物體受到幾個力作用時,上述關系可推廣為:
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zhì)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放心跟合力的方向相同。即F合=ma。
(4)介紹F合和a的瞬時對應關系
a:只有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物體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變,加速度也恒定不變。
c:力隨著時間改變,加速度也隨著時間改變。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隨即消失。
4:例題分析(課本例題)
(1)學生閱讀例題內(nèi)容
(2)分析:
要求物體的加速度質(zhì)量m已知必須先求F1和F2的合力,而合力的大小可以用作圖法求解,也可以用計算法求解。
(3)用投影片展示解題過程:
如圖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把力F1和F2分別沿x軸和y軸的方向分解F1的兩個分力為:
F2的兩個分力為:
F1y和F2y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抵消,F(xiàn)1x和F2x的方向相同,所以:
已知合力F合和質(zhì)量m,據(jù)F合=ma,即可求得:
三:小結(jié)
1:本節(jié)課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2: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確定了a和F之間的大小關系,也確定的a和F的方向關系
3:求解合力時,可采用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將各個力沿x軸和y軸分解,最后求合力的方法。
四、作業(yè)
課本P53練習二
五、板書設計:
相關閱讀
《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教學目標】:1.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內(nèi)容、表達式和適用范圍.2.學會分析兩類動力學問題.
【教學重點】: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內(nèi)容、表達式和適用范圍
【教學難點】:.學會分析兩類動力學問題.
【教學方法】:講練結(jié)合
一、牛頓第二定律
[基礎導引]
由牛頓第二定律可知,無論怎樣小的力都可以使物體產(chǎn)生加速度,可是,我們用力提一個很重的箱子,卻提不動它.這跟牛頓第二定律有沒有矛盾?應該怎樣解釋這個現(xiàn)象?
[知識梳理]
1.內(nèi)容: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________、跟它的質(zhì)量成________,加速度的方向跟____________相同.
2.表達式:________.
3.適用范圍
(1)牛頓第二定律只適用于________參考系(相對地面靜止或____________運動的參考系).
(2)牛頓第二定律只適用于________物體(相對于分子、原子)、低速運動(遠小于光速)的情況.
二、兩類動力學問題
[基礎導引]
以15m/s的速度行駛的無軌電車,在關閉電動機后,經(jīng)過10s停了下來.電車的質(zhì)量是4.0×103kg,求電車所受的阻力.
[知識梳理]
1.動力學的兩類基本問題
(1)由受力情況判斷物體的____________
(2)由運動情況判斷物體的____________.
2.解決兩類基本問題的方法:以__________為橋梁,由運動學公式和____________________列方程求解.
:解決兩類動力學問題的關鍵是什么?
三、力學單位制
[基礎導引]
如果一個物體在力F的作用下沿著力的方向移動了一段距離l,這個力對物體做的功W=Fl.我們還學過,功的單位是焦耳(J).請由此導出焦耳與基本單位米(m)、千克(kg)、秒(s)之間的關系.
[知識梳理]
1.單位制由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共同組成.
2.力學單位制中的基本單位有________、________、時間(s).
3.導出單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探究一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例1牛頓第二定律導學案如圖所示,自由下落的小球下落一段時間后,與彈簧接觸,從它接觸彈簧開始,到彈簧壓縮到最短的過程中,小球的速度、加速度的變化情況如何?
牛頓第二定律導學案總結(jié)
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物體運動過程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1)a是聯(lián)系力和運動的橋梁,根據(jù)受力條件,確定加速度,以加速度
確定物體速度和位移的變化.(2)
4.3牛頓第二定律
4.3牛頓第二定律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文字內(nèi)容和數(shù)學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及相互聯(lián)系
3、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牛頓”是怎樣定義的
4、會用牛頓第二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以實驗為基礎,歸納得到物體的加速度跟它的質(zhì)量及所受外力的關系,進而總結(jié)出牛頓第二定律
2能從實際運動中抽象出模型并用第二定律加以解決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
2、認識到由實驗歸納總結(jié)物理規(guī)律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學重點]
1、牛頓第二定律
2、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
[教學難點]
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
師: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即產(chǎn)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同時又與物體的質(zhì)量有關。上一節(jié)課的探究實驗我們已經(jīng)看到,小車的加速度可能與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與物體的質(zhì)量成反比。大量實驗和觀察到的事實都能得出同樣的結(jié)論,由此可以總結(jié)出一般性的規(guī)律: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zhì)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與合外力的方向相同。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
一、牛頓第二定律:
定義: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zhì)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與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比例式:或。
等式:其中k是比例系數(shù)。(公式中的F是合外力,而ma是作用效果,不要看成力,它們只是大小相等)
力的單位
K是比例常數(shù),那k應該是多少呢?
這里要指出的是,在17世紀,人類已經(jīng)有了一些基本物理量的計量標準,但還沒有規(guī)定多大的力為一個單位力,當然也沒有力的單位牛頓??茖W家們在做與力有關的實驗時并沒有準確計算力的大小,利用的僅僅是簡單的倍數(shù)關系。比如當掛一個鉤碼時,質(zhì)量為1kg的小車產(chǎn)生大小為2m/s2的加速度,當掛兩個鉤碼時,此時小車受力是第一次的兩倍,實驗結(jié)果是小車產(chǎn)生大小為4m/s2的加速度,由此可以得出物體的加速度與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因為還沒有規(guī)定一個單位的力是多大,所以你也無法知道一個鉤碼是幾個單位的力。比如只有當我們規(guī)定了多長的距離為一個單位長度(1m)后才能知道一根棒有幾個單位長度即幾米。)。
由于單位力的大小還沒有規(guī)定,所以k的選擇有一定的任意性,只要是常數(shù),它就能正確表示F與m、a之間的比例關系。(或者反過來講,如果我們當時已經(jīng)規(guī)定了力的單位為N,并且規(guī)定一個鉤碼的重量為1N,那么公式中的k就不具有隨意性。在計算時質(zhì)量的單位用kg,加速度的單位用m/s2,當Fma三者都取值為單位1時有:1N=k1kg1m/s2而我們知道1kg1m/s2表示使質(zhì)量為1kg的物體產(chǎn)生1m/s2的力,對照上例應該是半個鉤碼,那k就應該等于2。如果當時規(guī)定兩個鉤碼重量為1N時,那k應該是4。而當規(guī)定半個鉤碼重為1N時,k就是1了。所以由于沒有規(guī)定1N的力是多大,k的值任意的,只要常數(shù)就行。
既然k是任意取的,那取1將會使公式最簡便。當k值取定后,力的單位理所當然也定下來了:一個單位力=11kg1m/s2,即規(guī)定了1N的力是使質(zhì)量為1kg的物體產(chǎn)生1m/s2加速度的力。用手托住兩個雞蛋大約就是1N。
從上可知力的單位是kgm/s2,后來為了紀念牛頓,把kgm/s2稱做“牛頓”,用N表示。
公式:
例1、一物體質(zhì)量為1kg的物體靜置在光滑水平面上,0時刻開始,用一水平向右的大小為2N的力F1拉物體,則
(1)物體產(chǎn)生的加速度是多大?2S后物體的速度是多少?
(2)若在3秒末給物體加上一個大小也是2N水平向左的拉力F2,則物體的加速度是多少?4秒末物體的速度是多少?
(3)3S內(nèi)物體的加速度2m/s2是由力F1產(chǎn)生的,3S后物體的加速度為0,那是說3S后F1不再產(chǎn)生加速度了?
解:(1)受力分析知: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為F1=2N,則根據(jù)公式有;從0時刻開始做初速度為0,加速度為2m/s2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據(jù)得2S末速度為4m/s。
(2)3S末加上F2后,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為0,則據(jù)有加速度為0;從3S末開始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4S末速度仍是4m/s。
(3)可以用平形四邊形定則進行分解合成的不僅僅是力,所有的矢量均可以用平形四邊形定則進行分解合成,當然也包括加速度。3S后F1仍然產(chǎn)生2m/s2的加速度,不過F1產(chǎn)生的加速度與F2產(chǎn)生的加速度相互抵消,所以總的加速度是0。
牢記: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時,每個力各自獨立地使物體產(chǎn)生一個加速度,就像其他力不存在一樣,這個性質(zhì)叫做力的獨立性原理。物體的合加速度等于各個分力分別產(chǎn)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也等于合外力與質(zhì)量的比值。
例2:光滑水面上,一物體質(zhì)量為1kg,初速度為0,從0時刻開始受到一水平向右的接力F,F(xiàn)隨時間變化圖如下,要求作出速度時間圖象。
牢記:加速度與合外力存在著瞬時對應關系:某一時刻的加速度總是與那一時刻的合外力成正比;有力即有加速度;合外力消失,加速度立刻消失;所以加速度與力一樣,可以突變,而速度是無法突變的。
例3、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特例嗎?
牢記:牛頓第一定律說明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牛頓第一定律定義了力。正因為知道了在沒有力的情況下物體是靜止或勻速的,人們才能去研究物體在有力的情況下是如何運動的。所以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基礎,牛頓第二定律是牛頓第一定律的擴展。
總結(jié)分析
1、F與a的同向性。
2、F與a的瞬時性。
3、力的獨立性原理。
4、F可以突變,a可以突變,但v不能突變。
5、牛二只適用于慣性參考系
6、牛二適用于宏觀低速運動的物體
7、是定義式、度量式;是決定式。兩個加速度公式,一個是純粹從運動學(現(xiàn)象)角度來研究運動;一個從本質(zhì)內(nèi)因進行研究。就像農(nóng)民看云識天氣,掌握天氣規(guī)律,但并不知道云是如何形成的,為什么不同的云代表不同的天氣。就像知道有加速度卻不知道為何會有。
8、不能認為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第二定律在合外力為0時的特例。
例4、從牛頓第二定律知道,無論怎樣小的力都可以使物體產(chǎn)生加速度??墒俏覀冇昧μ嵋粋€很重的物體時卻提不動它,這跟牛頓第二定律有無矛盾?為什么?
答:沒有矛盾,從角度來看,因為提不動,所以靜止,則合外力為0,所以加速度也為0;從角度來看,物體受三個力,支持力、重力、向上提的力。這三個力產(chǎn)生的加速度相互抵消,所以合加速度也是0。
二、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的方法和步驟
1、明確研究對象(隔離或整體)
2、進行受力分析和運動狀態(tài)分析,畫出示意圖
3、規(guī)定正方向或建立直角坐標系,求合力F合
4、列方程求解
①物體受兩個力:合成法
②物體受多個力:正交分解法(沿運動方向和垂直于運動方向分解)
(運動方向)
(垂直于運動方向)
《牛頓第二定律》導學案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著手準備教案課件了。是時候?qū)ψ约航贪刚n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未來工作才會更有干勁!有多少經(jīng)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牛頓第二定律》導學案”,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牛頓第二定律》導學案
【學習目標】1、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文字內(nèi)容和數(shù)學公式
2、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牛頓”是怎樣定義的。
3、會用牛頓第二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學習重點】1、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文字內(nèi)容和數(shù)學公式
2、會用牛頓第二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學習難點】會用牛頓第二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自主學習】
一、牛頓第二定律的得出(閱讀教材p74頁獨立完成下列填空)
1、一定時,加速度與合外力成比;即:
2、一定時,加速度與質(zhì)量成比;即:
3、綜合以上兩個因素,加速度與力和質(zhì)量的關系表達為;
注意:實際物體所受的力往往不止一個,這時式中F指的是物體所受的合力
4、如果k=1,這樣牛頓第二定律可以表達為。
5、力的國際單位是,他是怎樣規(guī)定的:。
二、牛頓第二定律深入認識
問題1、牛頓第二定律中指出加速度與力成正比,能否說成力與加速度成正比,為什么?
問題2、從牛頓第二定律的內(nèi)容分析,F、m、a是對于幾個物體而言的?
問題3、一質(zhì)量為m的物體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試討論回答以下問題?
(1)某一時刻靜止物體受水平向右的恒力F,此時物體的加速度大小為多少?方向怎樣?此時速度大小為多少?
(2)進過一段時間,物體速度為v此時撤去力F,對物體施加一方向向左的恒力3F,此時物體的加速度大小多少?方向怎樣?此時速度大小方向又是怎樣?
(3)第(2)問中如果不撤去F,對物體再施加一個方向向左的恒力3F,此時物體的加速度大小多少?方向怎樣?
教師提問:還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加速度
三、【合作探究】
1、從牛頓第二定律知道,無論怎樣小的力都可以使物體產(chǎn)生加速度??墒俏覀冇昧μ嵋粋€很重的物體時卻提不動它,這跟牛頓第二定律有無矛盾?為什么?
2、質(zhì)量不同的物體,所受的重力不一樣,它們自由下落時加速度卻是一樣的。你怎樣解釋?
3、(小組討論)總結(jié)牛頓第二定律應用時的一般步驟:
四、【課堂練習】
1、在牛頓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有關比例常數(shù)k的說法正確的是:()
A、在任何情況下都等于1
B、k值是由質(zhì)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決定的
C、k值是由質(zhì)量、加速度和力的單位決定的
D、在國際單位制中,k的數(shù)值一定等于1
2、關于速度、加速度、合外力的關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的速度越大則加速度越大,所受合外力也越大
B.物體的速度為零則加速度為零,所受合外力也為零
C.物體的速度為零而加速度可能很大,所受合外力也
可能很大;
D.物體的速度很大而加速度可能為零,所受合外力也
可能為零。
3、F合和a的瞬時對應和因果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A.只有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物體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變,加速度也恒定不變
C.力隨著時間改變,加速度也隨著時間改變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隨即消失
五、【作業(yè)布置】
課本P78頁課后《問題與練習》第2、3題。
藥(第三課時)教案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欣賞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分析其言行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2.欣賞小說的環(huán)境描寫,品析自然環(huán)境描寫營造出的氛圍及其在表現(xiàn)主題上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欣賞小說的肖像描寫
出示投影:
“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
……突然闖進了一個滿臉橫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著紐扣,用很寬的玄色腰帶,胡亂捆在腰間?!?br> 明確:康大叔的肖像描寫可算最為精彩。“渾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滿臉橫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著紐扣,用很寬的玄色腰帶,胡亂捆在腰間”。只這幾筆,就勾勒出一個兇殘、蠻橫的劊子手形象。
二、欣賞小說的行動描寫
學生看投影內(nèi)容,思考:文中加點字的表達效果。
出示投影:
(1)華大媽在枕頭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錢,交給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裝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兩下……
(2)老栓慌忙摸出洋錢,抖抖的想交給他,卻又不敢去接他的東西。那人便焦急起來,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還躊躇著;黑的人便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zhuǎn)身去了。嘴里哼著說,“這老東西……”
明確:(1)中“掏”“抖抖的”“按了兩下”,充分表現(xiàn)了華老栓夫婦的貧困,他們的洋錢多么來之不易。(2)中寫康大叔把人血饅頭交給華老栓,一連用了六個動詞“搶”“扯”“裹”“塞”“抓”“捏”,生動地刻畫了劊子手的貪婪、兇惡和華老栓的膽小、老實。
三、欣賞小說的對話描寫
分角色朗讀課文——從“包好,包好!”至“駝背五少爺點著頭說”。并思考:這段對話描寫體現(xiàn)了康大叔、駝背五少爺、花白胡子、二十多歲的人怎樣的性格特征和對革命者夏瑜怎樣的態(tài)度。
明確:這段對話描寫,用個性化的語言寫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荡笫鍍礆垺⑹饬枞?、極端仇視革命;駝背五少爺趨炎附勢、幸災樂禍、反對革命;花白胡子低聲下氣,不理解革命;二十多歲的人麻木無知,不理解革命。
四、欣賞小說的環(huán)境描寫
1.分析以下描寫反映了怎樣的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
出示投影:
(1)沒有多久,又見幾個兵,在那邊走動;衣服前后的一個大白圓圈,遠地里也看得清楚,走過前面的,并且看出號衣上暗紅色的鑲邊。
(2)他說,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
(3)路的左邊,都埋著死刑和瘐斃的人,……已埋到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里祝壽時候的饅頭。
明確:(1)號衣上“前后的一個大白圓圈”是清朝士兵衣飾的特點,作者通過衣飾描寫,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是在清末。(2)通過人物語言交代社會背景,說明這是清朝末年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時期。(3)運用比喻手法描寫墳地環(huán)境,層層疊疊的墳冢,表現(xiàn)了清政府對革命者的殘酷鎮(zhèn)壓和階級壓迫。
2.讓學生找出小說中的自然環(huán)境描寫的段落,說說它的作用。
出示投影:
(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游的東西,什么都睡著。”“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看得分明?!袝r也遇到幾只狗,可是一只也沒有叫。”
(2)微風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一絲發(fā)抖的聲音,在空氣中愈顫愈細,細到?jīng)]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兩人站在枯草叢里,仰面看那烏鴉;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
學生自由發(fā)言,經(jīng)教師點撥后明確:(1)中短短幾句,用“烏藍”的天、“青白”的光、“灰白”的路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時刻的突出特征:陰暗、沉寂、凄清,帶有幾分恐怖,渲染了夏瑜就義時冷峭、肅殺、悲涼的氣氛,也暗示了清末這一極其黑暗的時代特征。(2)段是一段十分精彩的景物描寫,整段文字,突出寫了一個“靜”字,先寫微風和青草,從側(cè)面烘托,再用心里的感覺“一絲發(fā)抖的聲音”以反襯這個字,最后寫烏鴉“鐵鑄一般站著”,以“靜止”單調(diào)的畫面烘托這個字,以突出夏瑜母親迫切期待烏鴉會飛上墳頂以釋心頭之疑(顯靈)的一種心情。她越希望烏鴉動,越會感到周圍靜得難受;同時,不僅增添了“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哀氣氛,而且也與全篇的背景、環(huán)境以及表現(xiàn)的主題協(xié)調(diào)一致。
五、探究性閱讀
課題一:魯迅在夏瑜的墳上加了一個花環(huán),怎樣理解?有何積極意義?
教師出示有關資料:魯迅曾在《〈吶喊〉自序》中說:“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勇士,使他不憚于前驅(qū)。……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huán)……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于自己,也并不愿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彼诌M一步解釋說:“為達到這希冀,是必須與前驅(qū)者取同一的步調(diào)的,我于是刪削些黑暗,裝點些歡容,使作品比較地顯出若干亮色?!?br> 明確:作者寫到夏瑜的墳頭有一個花圈。從小說所塑造的人物看,似乎找不到一個會送花圈的人;從當時的習俗看,送花圈之俗還未興起。作者突出地寫了這“憑空”添上去的花圈,是寓了一種寄托,表示革命后繼有人,盡管黑夜漫漫,革命仍后繼有人,革命者仍在懷念他,革命絕不會因遭受挫折而消沉,革命的火種還沒有,也不會被撲滅,這就點明了喚起民眾的主題。再者華大媽看到兒子墳上沒有花圈,心里便感到一種不足和空虛,她自然不會深一層地想,為什么夏瑜死后會得到這樣一種非常的禮遇。而夏四奶奶并不認識花圈,她根本也不知道花圈所蘊的深意,反而以為這是屈死的兒子要顯冤,這就使夏瑜的悲劇意義顯得更為深刻。
課題二:如何解讀“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的“烏鴉”的寓意。
學生分組討論,可能有如下觀點:
觀點一:“烏鴉象征著革命者的戰(zhàn)斗雄姿,象征著革命者的海闊天空的遠大前程”,甚至說“烏鴉”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武器”“革命者潛伏的時候,就像烏鴉筆直立在樹枝間,縮著頭,可是‘鐵鑄一般站著’”,最后,它箭也似的飛去,“匯聚著魯迅對于革命者雄姿的仰慕和神往”“透露著他對于革命遠大前程的無窮渴望”。甚至可說:“夏瑜已經(jīng)死了,又沒有第二個人物或青年可以寄托,因此,魯迅對于革命的渴望情緒,只有反映在烏鴉身上了?!?br> 觀點二:“烏鴉”是黑暗勢力的象征,或云“它的破空而去”“正表示黑暗的消失”;或云“烏鴉之所以不敢飛上墳頭,正因為有革命的同情者和繼起者所奉獻的花圈在那兒;它之退避,正暗示著革命前途否極泰來”。
觀點三:認為“烏鴉”和墳場上的枯草、寒風、層層疊疊的荒?!?,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了凄涼的氣氛。
觀點四:以為“‘烏鴉’固然與其他景物共同構(gòu)成了墳場悲涼的氣氛,但這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烏鴉的出現(xiàn)和飛逝,是作者用‘曲筆’告訴讀者花環(huán)來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藝術(shù)手法”,“作者寫‘烏鴉’遠飛而去,否定了‘顯靈說’,用‘曲筆’含蓄而有力地說明了花環(huán)的來歷,頌揚烈士革命精神,顯示革命事業(yè)后繼有人”。
教師針對以上見解,可作如下點撥:
上面所說的第一、二種見解,固然相反,但也有共同點:都把“烏鴉”認作象征力量。第一種說法,把“烏鴉”作為革命的象征,然而魯迅已經(jīng)“平空添上”了“花環(huán)”,為什么又“平空添上”“烏鴉”,幾乎沒有什么區(qū)別地重復了一個細節(jié)?這樣做,豈是魯迅似的大手筆所為?第二種說法,“烏鴉”因見花環(huán)而“不敢飛上墳頭”,還因此“退避”遠處,那簡直是“神鴉”了,未免太神秘費解了。
第四種說法以為,作者用“烏鴉”的描寫來否定“顯靈說”,是可取的。魯迅作此小說,還在“五四”運動之前,迷信神鬼還相當普遍,他惟恐讀者誤信小說里真的在寫夏瑜死為鬼雄,于是用烏鴉的描寫來否定“顯靈說”,讓讀者思考花環(huán)的來歷,這種分析大約不悖于作者命意。然而我們并不以為這是“主要的”,“主要的”還在于寫墳場的氣氛,如第三種意見所示。小說的結(jié)尾,并不專在寫夏瑜的墳,它同時又寫了華小栓的墳,并不專寫夏四奶奶上墳,還寫了華大媽上墳。夏瑜因從事舊民主主義革命而被殺害,他的血被制成了人血饅頭,不覺悟的人們用它來治病,結(jié)果怎樣呢?也就是說“藥”效如何呢?鮮血被制成人血饅頭的革命者和以人血饅頭為“藥”的病人,化成了相鄰而又相隔(隔一條小路)的土饅頭。此情此境,多么凄慘悲涼!兩個老婦人在墳地相見,都在尋求慰藉,又都落空了。她倆對于兒子的死,都迷惑不解。正在這時,“鐵鑄一般”躲在枝上的“烏鴉”大叫一聲向遠處飛去,這是沉寂中的孤單的音響,更顯出周圍“死一般靜”。環(huán)境描寫襯出了兩位老婦人心情上的空幻,由此反射,也顯示出小栓仍不免于夭折,夏瑜的犧牲也未能喚起周圍群眾的覺醒,作為“藥”效而呈現(xiàn)的,是墳場上的兩個相鄰又相隔的土饅頭。“烏鴉”的細節(jié),主要的藝術(shù)意義,該是在全篇的色調(diào)上,再添一層陰冷。
六、總結(jié)全文
教師出示投影:
根據(jù)你對全文的理解,用“藥”造句。
(1)藥!(2)“藥”(3)藥?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點撥并總結(jié):作品中烈士的血竟成了治療癆病的藥!多么令人震驚,多么悲慘??!可見,脫離群眾的革命多么可悲,它對病態(tài)社會來說只能是一劑無益而荒唐的“藥”,那么,究竟什么是療救病態(tài)社會的藥?魯迅先生以其深邃的目光洞察國民愚昧的靈魂,以其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情懷為麻木已久的國民苦苦尋求著一劑良方。
七、布置作業(yè)
1.根據(jù)夏瑜和紅眼睛阿義的不同身份和思想性格,試寫他們在牢中的一段對話,二百字左右。
2.魯迅的許多作品中都寫到過看客觀看殺人,試閱讀這些作品,以《魯迅作品中的看客現(xiàn)象》為題作一研究。
●板書設計
●延伸閱讀
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橋
黎明的時候,雨突然變大了。像潑。像倒。
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瘋狂地奔出來,勢不可擋。
工地驚醒了,人們翻身下床,卻一腳踩進水里。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向南跑。但,兩尺多高的洪水已經(jīng)開始在路面上跳舞。人們又瘋了似的折了回來。
東西沒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橋。
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
木橋前,沒腿深的水里,站著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漢。
老漢清瘦的臉上流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像一座山。
人們停住腳,望著老漢。
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br> 有人說道:“這不是拍電影。”
老漢冷冷的:“可以退黨,到我這兒報名。”
竟沒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隊伍,依次從老漢身邊跑上木橋。
水漸漸躥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
老漢順手從隊伍里拖出一個小伙子,罵道:“你他媽的還是個黨員嗎?你最后一個走!”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漢一眼,站到一邊。
隊伍秩序井然。
木橋開始發(fā)抖,開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終于,只剩下他和那小伙子。
小伙子竟來推他:“你先走?!?br> 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橋。
突然,那木橋轟地塌了。小伙子被吞沒了。
老漢似乎要喊什么,但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
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著,來這里祭奠。
她來祭奠兩個人。
她的丈夫和她的兒子。
(選自《北京晚報》1992年12月25日)
1.為什么說老漢“像一座山”?相似點是什么?(不超過20字。)
2.“這不是拍電影?!边@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么?(不超過20字。)
3.本文最突出的句式特點是什么?用這種句式的作用是為了突出什么?
4.這篇小小說表現(xiàn)了“老漢”這個共產(chǎn)黨員的什么高貴品質(zhì)?(不超過30字。)
參考答案:
1.老漢值得依賴,像山一樣可靠。
2.是嘲諷社會上存在的形式主義歪風。
3.多用短句,為了突出緊張的氣氛。
4.在生死考驗的緊急關頭,表現(xiàn)出一個老黨員先人后己、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