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詩經(jīng)兩首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9-27第23課《外國詩歌兩首》課堂導學設計。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我們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來的工作!你們清楚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第23課《外國詩歌兩首》課堂導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23外國詩歌兩首名師導學
1理清結構:
2語言特色:
這兩首詩都是詠物詩,語言極具特色,頗有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斗酚眯蜗竽毜恼Z言給我們描繪了“霧海孤帆”“怒海風帆”“碧海怪帆”三幅圖畫;《鷹》則描繪了靜態(tài)時的鷹和動態(tài)時的鷹兩幅畫面,動靜結合,抓住細節(jié),突出瞬間的視覺,給人以身臨其鏡的感覺。另外,還注重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來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帆》運用擬人手法,鮮明地表現(xiàn)了帆——孤獨的戰(zhàn)士孤傲不群,勇于求索的個性;《鷹》中的一個比喻“卻似雷霆下九天”生動形象地寫出鷹一飛驚人、動若驚雷的特點。
3把握重點:
一、象征手法
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是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用以表現(xiàn)與它的某些特性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種藝術手法。如“帆”象征詩人所贊美的敢于求索、勇于革命的人,想表現(xiàn)自己改變現(xiàn)狀實現(xiàn)理想的思想感情。而“鷹”則是用象征手法贊美高傲、寧靜、雄健的人。
二、詩歌內容綜述
(1)《帆》的主要意象是大海中一片小小的白帆。全詩三節(jié),每節(jié)四句,前兩句寫景,后兩句言志。詩人借“帆”表達人生追求,顯示了作者卓爾不群、不甘平庸的人生態(tài)度。詩情、畫意、義理,在這首詩中很好地融在了一起,使它成為萊蒙托夫詩歌的代表作之一。
(2)《鷹》的第一節(jié)用太陽的高照和天空的寬廣來展現(xiàn)鷹的寧靜致遠,氣宇非凡。而寫鷹的靜態(tài)美只寫了一個細節(jié)“扭曲的鷹爪”緊扣險巖。第二節(jié)詩是以靜襯動的寫法,用大海的“微瀾”以及第一節(jié)詩的寧靜與后面鷹瞬間驚人的一飛構成反差,創(chuàng)造了威力無比的雄鷹形象。
4攻克難點:
理解《帆》“托物言志”的寫法是本課的難點。萊蒙托夫借“帆”這個形象寄托自己人生的選擇和理想的追求。第一節(jié),開頭兩句詩展開了一幅氣勢宏偉的畫面:一片孤帆在霧靄茫茫的藍色大海上“閃著白光”。看到這幅畫面,讀者忍不住會發(fā)出疑問:它在遙遠的異地尋求什么?它為什么要拋別可愛的故鄉(xiāng)?這只在霧海上孤獨航行的白帆船,正是詩人自身的寫照。青年時的萊蒙托夫生活在一些不思進取的貴族子弟中間,他鄙夷他們的無聊和空虛,渴望憑著自己的能力去建功立業(yè)。他是一個孤獨的奮斗者。第二節(jié),詩人展開了一幅孤帆在驚濤駭浪中航行的畫面。波濤洶涌,海風呼嘯,海上的風暴驚心動魄?!拔U弓著身在嘎吱作響”,它在全力抗爭,要戰(zhàn)勝風浪。后面兩句,是詩人為它作的注解:它不尋找幸福,也不逃離幸福。那么它究竟追求什么?在這一節(jié)里,詩人沒有作正面回答。第三節(jié),風暴過去了,帆兒在碧波與陽光之中體會著勝利的喜悅。但它并不滿足于這暫時的寧靜,它仍在“祈求風暴”。讀到這里,我們仿佛才明白,帆兒的理想是與狂風激流搏斗,它的價值要在與風暴的抗爭中體現(xiàn)!這也是詩人自己的理想,不能在百無聊賴的生活中消磨生命,他要在波瀾壯闊的生活海洋里奮勇搏擊。
5質詢疑點:
(1)“唉!它不是要尋找幸福,也不是逃離幸福的樂疆!”一句中的兩個“幸?!睉鯓永斫?
這里所說的幸福,是指世俗概念中的幸福。對它既不尋找也不逃避,處于一種對現(xiàn)狀已經(jīng)厭倦,但還未徹底決裂的彷徨狀態(tài)。
(2)“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帆”在“祈求”什么?它想在風暴中尋找什么?
“帆”不愿墨守成規(guī)、安于現(xiàn)狀。詩中“風暴”可以理解為一種“反抗”或者“革命”。帆兒祈求風暴,是想在風暴中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3)“腳下蒼海綻微瀾”,鷹腳下的蒼海真的是風平浪靜嗎?為什么?
雄鷹站在高高的巖石上,從高處看,洶涌的洪濤變成細小的波浪,反襯出雄鷹站得很高,但并非說蒼海真的是風平浪靜。
相關推薦
第24課《寓言詩兩首》課堂導學設計
24寓言詩兩首
名師導學
1理清結構:
2語言特色:
《木偶探海記》和《海燕戒》這兩首寓言詩的內容大部分都是用對話貫串的,語言明白如話,詞語精當,句式富于變化,節(jié)奏分明,因為大致押韻,所以讀起來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很適合少年兒童朗讀。
3把握重點:
一、關于寓言詩
寓言詩通過記事敘物,指出或隱含一個道理。
二、詩中蘊含的哲理
(1)《木偶探海記》一文先寫木偶在海上所作的考察,然后寫木偶在大會上發(fā)表觀感,最后引出教訓:“要獲得真知就要深入下去,浮在表面上什么也得不到?!?br> (2)《海燕戒》敘述了動物園里長大的小海燕尋求幸福生活的悲慘命運,引出了小海燕要在大風大浪里鍛煉成長,才能駕馭大海的道理。
三、木偶、海燕的形象分析
(1)《木偶探海記》塑造了一個木偶的藝術形象,他埋頭苦干,在海里游了幾千年,卻沒有自知之明,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不采取科學方法,就輕下結論,還執(zhí)迷不悟。
(2)《海燕成》中的小海燕,貪圖安逸,盲目自信,草率行動,以致覆滅。詩人對它做了特殊的心理描寫,描寫它對長者忠告的輕蔑態(tài)度和魯莽行為,導致最終釀成悲劇。
4攻克難點:
深刻感悟《海燕戒》的藝術特色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問題。這首詩以豐富的幻想力并借助于擬人化的藝術手法,創(chuàng)造了一個超現(xiàn)實的奇異世界,但它所揭示的問題又是現(xiàn)實生活中常見的。這首詩不同于一般的童話故事詩,只是為青少年講述曲折美麗的故事,它是把深刻的寓意包含在藝術形象中,給人以警策和教誨。作者題名為“海燕戒”,其深意也正在于一個“戒”字。詩作之所以吸引人,還由于所創(chuàng)造的小海燕形象是有血有肉的,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它在動物園長大,沒經(jīng)過鍛煉,缺乏生活常識,錯把海市蜃樓當成樓臺,所以它是幼稚天真的。詩人通過小海燕和老海燕的對話,寫出它的狂妄自大和盲目自信。小海燕如果聽從老海燕的忠告,扇動翅膀迎向暴風雨,不但不會被遙遠的海市蜃樓所迷惑,而且還可以得到鍛煉??墒撬砸詾槭?,投機取巧,仍跌跌撞撞飛向蜃樓,結果一頭栽進大海中再也沒同來。小海燕的形象既有可愛天真的一面,又有可氣可憐的一面,給人以真實感和立體感。
5質詢疑點:
(1)木偶探海得出的結論為什么是不對的?木偶錯在哪里?
測量海的深度,要設法深入海底,而“在海面上東搖西晃”只能測量海的廣度,可見,木偶的指導思想錯了。還有,它不能揚長避短,它自身的特質適合浮在水面測量廣度,不能深入海底測量深度;要測量深度,就應沒法深人海底??梢娔九紱]有自知之明。而對老蚌、螃蟹的笑聲,木偶反詰:“難道我沒有到海上去考察?難道我的見解是主觀臆造?”表現(xiàn)了它的執(zhí)迷不悟。
(2)如何理解“小海燕跌跌撞撞向蜃樓飛去,一頭栽進大浪,再也沒有回來”這句話的含義?
小海燕看到海市蜃樓,由于本性害怕艱苦鍛煉和貪圖享受,所以它只想好吃好玩的事物,把虛無的海市蜃樓信以為真,又不聽別人的勸告,一頭栽進了海里。它的悲劇命運,一是不愿到大風大浪里鍛煉自己,二是貪圖享樂,三是不聽勸告。
第4課《外國詩兩首》
《外國詩兩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區(qū)別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不同的特點。
2.了解寫景詩的特點。
3.分析寫景詩的意境。
4.引導學生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yǎng)生活的情趣。
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內容,把握匠心的構思。
2.通過朗讀,感受詩歌形象,體會其感情意蘊。
3.揣摩語句,領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導入新課:
面對大自然,詩人總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極為平常的昆蟲的叫聲,在詩人的筆下也會變得情味濃郁,富有內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詩人的筆下也能變得美麗而熠熠生輝。今天,讓我們走進《外國詩兩首》中,去傾聽生命的歌吟。
探究新知:
第一首
教師感情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詩意。
2.學生自由誦讀,充分聯(lián)想,在想象中入境,感受詩歌中精細的情景描寫。并用優(yōu)美流暢的語言表述自己對詩中意象的理解;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贊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特點。第二首賞析、歸納這首詩的內容,并體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美。
第一節(jié):寫夜的靜謐第二節(jié):寫溪水的歌唱以動寫靜第三節(jié):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第四節(jié):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靜謐、美麗
第一首
這首詩在構思上有什么特點?
(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分為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yōu)美。)
大地的詩歌盛夏——蟈蟈的樂音嚴冬——蛐蛐的歌兒充滿生機
2.理解蟲鳴的象征意義。詩人創(chuàng)造蟈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濟慈的創(chuàng)作思想,即詩應該給人以安慰,并影響人們的思想。蟈蟈和蛐蛐充滿活力,它們的鳴聲周而復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鼓舞人們樂觀地對待生活。
3.尾聲:“從蛐蛐的歌中仿佛聽到了蟈蟈的鳴叫”。思考盛夏的蟈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樣聯(lián)系起來的。
第二首
1.用自己的話,描繪所寫的夜景。
2.這首詩傳達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效果檢測:
課堂小結:本詩是自讀課文,與此單元其它詩歌不同,是來自國外的詩歌。這兩首外國詩都是描寫大自然,但是表現(xiàn)的卻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断X蟈與蛐蛐》較后首詩稍難理解些,這包括蟈蟈、蛐蛐意象是如何疊加,使之融為一個整體的;蟈蟈、蛐蛐唱歌的意象與大地詩歌之間的聯(lián)系;“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與詩人創(chuàng)作思想的關系等。第二首詩中夜的靜謐是需要從字里行間細細品味的,詩中意象也需要結合個人想象慢慢琢磨才能有所領悟。
布置作業(yè):
板書設計:蟈蟈與蛐蛐
濟 慈
大地的詩歌盛夏——蟈蟈的樂音嚴冬——蛐蛐的歌兒充滿生機
夜
葉賽寧
第一節(jié):寫夜的靜謐第二節(jié):寫溪水的歌唱以動寫靜第三節(jié):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第四節(jié):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靜謐、美麗
教學后記:教學中我們常常會意外地發(fā)現(xiàn):學生頭腦里有教師所意想不到的潛能和想法,有時他們能夠給我們的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第一節(jié)課在四班各課的程序一堂課下來,課堂非常沉悶,為了實現(xiàn)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貫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是我課后思考的一個主要問題.于是我改變當初的教學設計.新的思路通過學生反復誦讀圍繞教師設計的“我感受到——”“我發(fā)現(xiàn)了——”我不理解——”“我欣賞——”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很好地,掌握理論落第一首的學習要點,教師及做了一番學法總結后,學生自學第二首詩時得心應手,完成效果相當不錯,但是,如何在教師“退居二線后”,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不留痕跡引導學生將課文所有知識很好地落實,是一個難題,也是我為之不斷努力的方向。
第20課《星-同題散文詩兩首》課堂導學設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中很重要的一個課件,大家正在計劃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各行各業(yè)都在開始準備新的教案課件工作計劃了,未來工作才會更有干勁!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20課《星-同題散文詩兩首》課堂導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20《星》同題散文詩兩首名師導學
1理清結構:
2語言特色:
巴金的《星》通過三個場景的描繪,賦予星星以更深刻的含義。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作者移情于星星,賦予星星以無私關愛,真誠希望,衷心祝福等高尚人格。其實,這些都是作家高尚人格的間接反映。巴金以散文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自己看星天時的真切感受,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的童心,童趣,以及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聯(lián)想和想象的駕馭,都給我們以示范與指點。
史密斯的《星》文筆婉麗,長于抒情。寓深刻于平易之間,藏激情于樸實無華之中,用詞考究,形象可感,雅俗共賞,耐人尋味。《星》這首詩的容量幾乎沒有具體的空間概念,詩人以描繪雨夜星空的奇觀為觸角,把詩的意境拓展到浩渺無際的太空,讓自己的思緒飄游于一個令人神往的意境之中。
3把握重點:
巴金的《星》:先說別人后說自己,都是從星星給人什么的角度立意的。小雇員是個不幸者,對星星訴說不幸,祈求了解?!靶切怯肋h給他們以無上的安慰”。音樂家老倫蒙贊美星星,因為美麗純潔的星星像他心中人的眼瞳,給了他溫情。作者凝望星星“它們像一個人的眼睛,帶著深深的關心望著我,從不厭倦。這些眼睛每一次眨動,就像賜予我一次祝福”。星星給“我”的祝福是不會沒有的。
表達的感悟:星星關心“我”,星星祝?!拔摇保拔摇苯邮苄切堑淖8?,“我”從星星那里獲取希望和力量。星星是人類希望、良知和美好感情的象征。
史密斯的《星》:寫一次夜行。感覺到星星跟隨著人走,“我的思想也在星海里遨游”,自己同星星融合起來,結尾句作者突現(xiàn)了主題,自己成了星星。
表達的感悟:星星成了“我”的伴侶,“我”也是星星,“我”也在燃燒,也在發(fā)光,也在給人以熱和光,造福于人。使人聯(lián)想到人生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令人回味。
4攻克難點:
本課給了我們同題散文詩《星》兩首,我們應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學習本課,比較敘事的角度,比較敘事的對象星星,比較不同的主旨。兩篇散文的異同是本課的難點。兩篇散文題材相同,都是散文詩。兩人感悟的相同點:星星能給人以祝福和光熱。兩人感悟的不同點:巴金是:我接受星星的祝福;史密斯是:我是星星,自己發(fā)光發(fā)熱,造福人類。
5質詢疑點:
巴金《星》的思路和史密斯《星》的思路有什么不同?
巴金從身邊所看所聞談起,談星星給別人以祝福,然后聯(lián)系自己,談星星給自己祝福,言外之意是生活充滿希望。
史密斯的詩中星光及星座與黑夜共存,又是夜行人的伴侶。它不僅揮灑大地,給人世以光明、溫馨和希望,還給人以啟示。詩人以此闡述了自己的思考:星星燃燒自身把光明拋灑太空,遼闊的宇宙無處不有它的存在。他的光、熱和運動并不為風、雨、樹葉、云彩所阻礙,這使人聯(lián)想到人生存的意義和價值。詩的末尾寫道:“在我的里面,也有東西在燃燒,在發(fā)光。”就是作者所領悟到的深刻哲理,委婉地暗示出全詩的主題,使人回味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