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學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11第23課《出師表》課堂導學。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規(guī)劃教案課件的時刻悄悄來臨了。將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制定好,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你們會寫一段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第23課《出師表》課堂導學”,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23出師表1理清結構:
2語言特色:
全文以議論為主,輔之以敘事,議論、敘事中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辭情懇切,感人肺腑。
“表”是古代奏議的一種,用于向君主陳說作者的請求和愿望。陳述衷情是本文一大特點。
文章第1~5段寓情于議,在談論形勢、任務、治國方針和歷史經驗之中,貫穿著一條明顯的抒情線索,就是希望后主劉禪能繼承先帝遺志,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因此一開始就提到“先帝創(chuàng)業(yè)”,接著依次說先帝對賢臣的“殊遇”、“簡拔”賢臣的標準和論史時的“嘆息痛恨”,既表達對先帝的崇拜、愛戴之情,又有激發(fā)劉禪效法先人的作用。情真理足,辭婉心切。第6~9段著重敘述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和準備出征的計劃、安排,敘述中充分顯示自己勤勞國事、鞠躬盡瘁的一片忠忱,以創(chuàng)業(yè)艱辛打動后主,并激勵其發(fā)憤圖強、勵精圖治。“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這句話辭情懇切,催人淚下,是諸葛亮感恩圖報心情的集中表現(xiàn)。“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耿耿忠心盡袒,勤懇之態(tài)畢現(xiàn)。
諸葛亮是向劉禪進諫,但文中提到“陛下”不過7次,而提先帝就有13次之多。不難看出,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為依據,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說出,既不失人旱之禮,更無教訓人主之嫌,使后主聽了,忠言不逆耳,十分得體;同時也表明他本人處處念及先帝之遺德遺訓,時時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跡,又容易以情打動劉禪??傊?,“受恩感激”“報先帝、忠陛下”之情貫穿全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劉備父子的無限忠誠。
3把握重點:
在表文中,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條建議: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理解這三條建議的關系。
表文主要是向后主進言的,首揭“開張圣聽”,以打開進言之路。在打開進諫之路的前提下,談執(zhí)法“平明”,先總提后分述,緊扣“開張圣聽”的精神。宮中之事,向郭攸之、費袆、董允這些志慮忠純之士請教;營中之事,向向寵請教。最后提出親賢遠佞。三項建議,既獨立成項,又相互關聯(lián),廣開言路是前提,嚴明賞罰是關鍵,親賢遠佞是核心。能否做到廣開言路和嚴明賞罰,關鍵在于能否做到親賢遠佞,親賢遠佞的思想是貫穿全篇的。
4攻克難點:
理解詞語的古今異義。
文言文中有些詞語的含義與現(xiàn)代文中同一詞語的含義存在著差異,若按現(xiàn)代文中常用的意思去解釋文言文的詞語,就會感到不可理解,或對文言文句意的理解產生錯誤。閱讀文言文課文時,特別要注意這類古今義差異很大的詞語,不能用詞語的現(xiàn)代義硬套文言文詞語的含義。本文中就有不少古今異義詞。例如:
(1)開張:今義是商店開始營業(yè)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古義是開放、擴大。
(2)痛恨:今義是深切地憎恨;古義是痛心和遺憾。
(3)卑鄙:今義是品質惡劣;古義是地位低微,見識淺陋。
(4)感激:今義是由衷感謝;古義是感動、激動。
(5)謹慎:今義是做事小心;古義是認真、慎重。
5質詢疑點:
讀罷全文,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的忠的?
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知恩圖報、忠心為國。他有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永遠是后代胸懷抱負、腹有詩書、有良知和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
另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的“忠”是一種愚忠,是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劉備,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種狹隘的愛國行為。如果他愛國愛民,又何必輔佐那個扶不起的劉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虧一簣,也是因為劉禪的昏庸無能。
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封建統(tǒng)治者推崇諸葛亮,或由于他助劉興漢是正統(tǒng),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盡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們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于“忠”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則被賦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意。
延伸閱讀
《出師表》導學案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著手準備教案課件了。是時候對自己教案課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未來工作才會更有干勁!有多少經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出師表》導學案”,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出師表》導學案
一、基礎常識
1、作者簡介:諸葛亮(181─234),三國時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號臥龍,謚號“忠武”?,樼痍柖迹ń裆綎|省沂水縣)人。早年避亂于荊州,曾躬耕于南陽隆中。建安十二年(207),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共圖大業(yè)。次年,他輔佐劉備聯(lián)合孫權,在赤壁擊敗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稱帝后,拜他為丞相。劉備去世時托付他輔佐后主劉禪shàn,后卒于軍中。
2、解題:表是一種文體,古代奏議的一種,是臣子寫給皇帝的奏章,用于向君王陳說作者的請求和愿望。“表”,臣寫給君主的奏章?!俺鰩煴怼笔浅霰蛘糖?,主帥給君主上的奏章。諸葛亮寫了兩篇《出師表》,即《前出師表》和《后出師表》,我們學的是《前出師表》?!冻鰩煴怼愤x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3、時代背景:諸葛亮這篇表文寫于蜀漢建興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他當時感到劉禪shàn暗昧懦弱,頗有內顧之憂,所以臨出發(fā)前上書劉禪,目的是懇切勸諫,要劉禪繼承劉備遺志,振作精神,聽信忠言,任用賢良,嚴明賞罰,盡心國事,有一個穩(wěn)定的戰(zhàn)略后方,以圖完成復興漢室,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
4、儲蓄屋
成語
三顧茅廬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求聞達七擒七縱
歇后語
孔明借東風——巧用天時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鎮(zhèn)定自若)
劉備對孔明——言聽計從劉備遇孔明——如魚得水
諸葛亮唱空城計——急辦法魯肅服孔明——五體投地
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無還(多多益善、坐享其成、滿載而歸)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全憑一張嘴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俗語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事后諸葛亮即生瑜,何生亮不出茅廬知三分天下
詩句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悟對古今情。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前后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南陽祠宇空秋草,西蜀關山隔暮云。
若非先主垂三顧,誰識茅廬一臥龍。
對聯(lián)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
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余?!段浜顣谩?
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
二、自主學習:
(一)課文背景:
1.《出師表》作者是________(時代)政治家________(姓名)。“表”是古代________________的一種文體。是作者率師北上伐魏時寫給后主___________(姓名)的一篇表文。這篇“表”中寫到的“先帝”,指的是____________(姓名)。南宋詩人陸游高度評價這篇表文,說道“出師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給加點的字注音。
(1)中道崩殂()(2)裨補闕漏()(3)行陣和睦()
(4)以彰其咎()(5)陟罰臧否()(6)以遺陛下()
(7)庶竭駑鈍()(8)猥自枉屈()(9)咨諏善道()
(10)夙夜憂嘆()
2.理清文章結構: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寫臨出師前的忠諫,提出了__________項具體建議。
第二部分(6—7段),追述劉備的知遇之恩。
第三部分(8—9段),表白自己精誠圖報的忠心,點出出師本題,表示興復漢室的決心。
3.內容理解:
本文第一部分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條建議,體現(xiàn)了作者的一片忠心。諸葛亮反復強調第三條建議,你是怎樣看待他的觀點的?
四、合作探究:
1、第一自然段翻譯并探究:(1)當時的不利條件是什么?
(2)當時的有利條件是什么?
(3)本段提出什么建議?
(4)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什么?
2、第二自然段翻譯并探究(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議是什么?
(2)如何具體執(zhí)行?
(3)提出怎樣的勸誡?
(4)“內外異法”內外各指什么?
3、第三、四自然段翻譯并探究(1)舉薦了哪些人?為什么要舉薦這些人?
(2)提出親賢的具體作法是什么?
(3)親賢的好處是什么?
(4)亮認為舉用向寵將軍的好處是什么?
4、第五自然段翻譯并探究(1)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2)先漢興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
(3)后漢傾頹的原因是什么?(反面):
(4)“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什么?
(5)“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什么?
(6)3-5段提出了什么建議?為什么要把這條重點寫?
5、第六自然段翻譯并探究(1)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語句。
(2)當時作者的志趣是什么?(3)“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
(5)哪句話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
6、第七段翻譯并探究(1)亮夙夜憂嘆的原因?
(2)“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原因?
(3)表明伐魏時機成熟的句子?
7、第八段翻譯并探究第一句照應上段哪一句?第二句前半句照應上段哪一句?
第二句后半句照應第一段哪一句?
哪一句話表現(xiàn)了亮以身許國的意志和決心。
三、課后練習
1)古今異義詞:
1、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古:今:)
2、臣本布衣。(古:今:)
3、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古:今:)
4、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今:)
5、由是感激(古:今:;古:今:)
6、誠宜開張圣聽(古:今:)
7、臨表涕零。(古:今:)
8、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古:今:)
9、先帝知臣謹慎。(古:今:)
10、此臣所以報先帝(古:今:)
11、引喻失義(古:今:)
12、陟罰臧否(古:今:)
13、曉暢軍事(古:今:)
14、猥自枉屈(古:今:)
15、庶竭駑鈍(古:今:)
2)一詞多義
1、效: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恐托付不效(下文“不效則治臣之罪”中“效”同此)
2、道:而中道崩殂;
以咨諏善道
3、遺:以遺陛下
以光先帝遺德(下文“深追先帝遺詔”中“遺”同)
4、為:俱為一體;
為忠善者
5、論: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每與臣論此事
6、無:無興德之言;
事無大小
7、感激:由是感激;
臣不勝受恩感激
8、行:然后施行
性行淑均;
必能使行陣和睦
9、益:有所廣益;
斟酌損益
10、而:而中道崩殂;
計日而待
11、分:今天下三分;
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12、然: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
然后施行
13、明: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上先帝之明
14、能:先帝稱之曰能
必能裨補闕漏(下文“必能使行陣和睦”中“能”同此)
15、所:優(yōu)劣得所
有所廣益(特殊的指示代詞。下文“此先漢所以興隆也”、“此后漢所以傾頹也”、“此臣所以報先帝”中“所”均為特殊的指示代詞,具體的指代對象可以從上下文來體會)
16、當:當獎率三軍
咨臣以當世之事(下文“今當遠離”中“當”同此)
17、任:受任于敗軍之際;
則攸之、祎、允之任
18、臨: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臨表涕零
19、言:不知所言
進盡忠言(下文“若無興德之言”、“察納雅言”中“言”同此)
20、以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光先帝遺德;以塞忠諫之路也
受命以來;愚以為宮中之事
咨臣以當世之事;許先帝以驅馳
21、于
忘身于外者;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報之于陛下
3)詞類活用:
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此皆良實;攘除奸兇
親賢臣,遠小人
優(yōu)劣得所;則責攸之。諱、允等之慢
深入不毛;北定中原
4)通假字:
1、必能裨補闕漏
2、而來二十有一年矣
3、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5)交流重點詞語及句子:
()《出師表》中揭示漢代興衰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出師表》中陳述作者臨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諸葛亮出師的戰(zhàn)略目標是“”
(1)諸葛亮勸劉禪對宮中、府中官員的賞罰要堅持同一標準的句子是:
(3)諸葛亮向后主提出嚴明賞罰建議的語句是:(4)《諸葛亮集》中有這樣的話: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這與《出師表》中的兩句“”一致。(5)《出師表》中敘述諸葛亮追隨先帝驅馳原因是:?。?)指出出師戰(zhàn)略目標的句子是: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條建議是:
(9)諸葛亮給劉禪建議中最重要的一條是:(11)《出師表》中說明蜀國當時所處的政治形勢的句子是:
(12)表現(xiàn)作者無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13)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出自己在劉備“三顧茅廬”前躬耕南陽時心態(tài)的句子是:
(14)陳述作者臨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15)通過對比寫出先后漢興隆及衰敗原因的句子是:
(16)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師的歷史根源及思想基礎的語句是:(17)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
(18)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其中不利的客觀條件是:(19)、諸荀亮分析天下形勢,其中有利的主觀條件是:
(20)簡述“三顧茅廬”故事的句子是:
出師表
做好教案課件是老師上好課的前提,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寫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規(guī)范的完成工作!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出師表》,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出師表)教學設計
一、課例名稱出師表
二、執(zhí)教教師
三、指導教師
四、課型精品課
五、學段(年級)九年級
六、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
七、教學流程圖
說明:
圖形 意義說明
開 始、結束、一般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老師活動
判斷
重要內容
流程線
教學構思
一、教學分析
《出師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的課文。本單元教學目標主要是:引導學生弄懂文言詞語的含義,積累文言字詞知識,疏通文意。同時注意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課文、領會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本文作者諸葛亮的事跡廣為流傳,學生對他也是有一定的了解,很容易就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由于學生在七年級和八年級已經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翻譯方法、方言常識等都有一定的基礎,雖然此文篇幅較長,又有較多古今異義、一字多義等現(xiàn)象,但文意疏理方面沒有太多障礙,一般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就能解決,所以這方面無需講太多,而應把自學的能動性還給學生。另一方面,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對于學生而言,具有時代意義,引導他們去傳承和發(fā)揚是本文的一個拓展。
二、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目標:
1、能分析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鑒意義。
2、能分析課文思路,把握文章內容,理解諸葛亮“報先帝忠陛下”的感情。
3、了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能力目標:能夠自讀本文,說出重點詞語的意思和以直譯的方式翻譯全文,會背誦全文。
情感目標:認識并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1、理解課文,掌握重點詞句。
2、能分析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鑒意義。
難點:了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三、教學策略
1、自主學習法:通過自行解決字詞、句子的翻譯,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2、研討點撥法: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探究,解惑。指導學生在學習思考,在思考中發(fā)現(xiàn),
3、拓展欣賞法:引導學生從文章的內容、人物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進行探究賞析。
四、課前準備
學生學習準備:1、到圖書館或上網查閱資料,能在課堂上簡單介紹作者、寫作背景和“表”這種文體的基本知識.2、完成“學生學案”。
教師教學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用具的設計和準備:多媒體、袖珍話筒。
五、教學過程構思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諸葛亮家喻戶曉,學生對他的生平事跡較為了解,并且興趣濃郁,不需花費多在力氣即能引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2、朗讀,反復朗讀,熟讀課文
課文篇幅較長,教學設計突出了學生的朗讀,力爭在朗讀中體會課文內容,理解課文。并借助參考資料,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字詞的解釋和句子的翻譯。從課堂效果來看,大多數學生可以做到。淡化教師的講解,減少教師的參與,突出學生學習課文的自主性和主體性。
3、借助工具書,學生理解翻譯
學生怕學文言文,主要怕文言文的字詞解釋,句子的翻譯。而且長期養(yǎng)成了依賴老師的習慣,缺乏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故意淡化講解,而是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參考書,例如《文言文全解》《古詩文閱讀》等,學會使用,充分使用,達到自學的目的。
4、思考釋疑,理解主題
在梳理文意時學生反應敏捷,對課文的理解很準確到位,可見充分的朗讀,以及借助工具書,學生完全可以自學。
5、賞寫訓練,于想象中感受作者品格,提高寫作能力.
課外拓展的內容是仿照《不朽的失眠》,通過想象諸葛亮寫作此表時的當情當景,體味作者良苦用心,體會作者的忠心,同時提高寫作能力。這個內容極其新奇,學生興趣濃厚,他們發(fā)揮想象力,把自己心中的諸葛亮表現(xiàn)出來,同時表達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人物的理解。這一環(huán)節(jié)成為整節(jié)課的亮點和興奮點。
《出師表》教學設計
教案課件是老師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將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制定好,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出師表》教學設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出師表》教學設計【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張和政治愿望。
4、理解并學習本文議論、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重點難點】
1、重點:
⑴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⑵積累一些文言實同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2、難點:
⑴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張和政治愿望。
⑵理解并學習本文議論、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崩殂(cuí)疲弊(bì)陛下(bì)妄自菲薄(fěibó)恢弘(hóng)以塞(sè)駑鈍(nú)裨補闕漏(bìquē)陟罰(zhì)臧否(zāngpǐ)郭攸之(yōu)行陣和睦(háng)費祎(yī)長史(zhāng)猥自(wěi)夙夜憂嘆(sù)咨諏(zōu)以遺陛下(wèi)以彰其咎(jiū)斟酌(zhēnzhuó)
2、查字典,參照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作者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是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年輕時躬耕隴畝,隱居隆中,刻苦攻讀史書,常以管仲、樂毅自比。劉備三顧茅廬后,諸葛亮為其真情所動,出山輔助劉備,聯(lián)吳抗曹,敗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死后,他受遺詔輔助后主劉禪。
2、關于“表”:
表是古代奏議的一種,用于向君王陳說作者的請求和愿望。諸葛亮這篇表文寫于蜀漢建興(后主劉禪年號)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當時蜀漢已從猇亭(現(xiàn)在湖北宜都)戰(zhàn)役的慘敗中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亂,所以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寫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劉禪任用賢臣,采納忠言,賞罰分明,國內政治修明,有一個穩(wěn)定的戰(zhàn)略后方,以實現(xiàn)先帝的‘叫匕定中原”,“興復漢室”的宏大理想。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語音正確,節(jié)奏分明,語氣流暢,感情充沛。
2、請學生翻譯第一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中道:中途
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勞,物力缺乏。
誠:實在,確實。
秋:這里是“時”的意思。
蓋:發(fā)語詞,有“因為是”“原來是”的意思。
殊遇:特別厚待。
遺德:遺留的美德。
妄自菲?。哼^分地看輕自己。
3、請學生翻譯第2段:
一體:指國家的官員。
為忠善者:盡忠做好事的人。
昭:顯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嚴明的治理。
4、請學生翻譯第3段:
良實:善良的人,誠實的人。形容詞用作名詞。
是以:以是,因此。
愚:古時自稱,我。
廣益:更多的益處、成效。
5、請學生翻譯第4段:
曉暢:通曉,精通。
行陣:隊伍,指軍隊。
優(yōu)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詞用作名詞。
6、請學生翻譯第5段:
親:親近。形容詞用作動詞。
遠:疏遠。形容詞用作動詞。
所以:表示與動作行為有關的原因,可譯為“…的原因”。
興?。号d旺發(fā)達。
傾頹:傾覆衰敗。
未嘗:沒有一次。
痛恨:痛心遺憾。
計日而待:計算著時間而到來。指為期不遠。
7、請學生翻譯第6段。
躬:親自。
茍全:茍且保全。
聞達:聞名作官。
由是:因此。
感激:感動、激動。
驅馳:快跑,喻奔走效勞。
有:通“又”,表余數。
8、請學生翻譯第7段。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辦到。
三軍:指全軍。
庶:差不多。
職分:職責。
9、請學生翻譯第8~9段。
效:重任。
不效:不能實現(xiàn)。
興德:發(fā)揚美德。
察納:觀察采納。
不勝:不盡。
涕零:流下眼了。
10、朗讀課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痛恨:
古義:痛心遺憾。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今義:非常恨。
布衣:
古義:貧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義:布的衣服。
卑鄙:
古義: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義:(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
感激:
古義:感動,激動。由是感激。
今義:因對方的好意或幫助而對他產生好感。
2、一詞多義:
效:
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實現(xiàn)、完成不效則治臣之罪。
感激:
感動,激動由是感激。
感謝。臣不勝受恩感激。
3、詞性活用:
光:名詞用為動詞發(fā)揚光大以光先帝遺德。
恢弘:形容詞用為動詞發(fā)揚擴大恢弘志士之氣。
良實:形容詞用為名詞善良誠實的人。此皆良實。
優(yōu)劣:形容詞用為名詞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優(yōu)劣得所。
親:形容詞用為動詞親近親賢臣。
遠:形容詞用為動詞疏遠遠小人。
奸兇:形容詞用為名詞奸邪兇頑的人攘除奸兇。
慢:形容詞用為動詞怠慢則責攸之。諱、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闕通缺,缺點稗補闕漏。
有通又,表余數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5、虛詞:
以:
介詞,把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詞,因先帝不以臣卑鄙。
連詞,表目的來,用來以光先帝遺德。
連詞,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連詞,表時間以受命以來。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一、給下列多音多義字注音或組詞
1、薄:
(妄自菲?。ǎ?br> 2、塞:
(以塞忠諫之路)()
3、行:
(行陣)(性行淑均)
4、否:
(陟罰臧否)()
5、遺:
(以遺陛下)()
二、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
1、益州疲弊。2、蓋追先帝之殊遇。
3、恢弘志士之氣。
4、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5、先帝不以臣卑鄙。
6、由是感激。
三、翻譯下列文言句子
1、庶竭駕鈍,攘除奸兇。
2、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朗誦課文,熟讀成誦。
2、思考課后練習,對課文內容和寫作特色質疑。
二、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已翻譯了課文,疏通了文意。這節(jié)課我們將深入探究課文主要內容和主要寫作特色。
三、正課
1、朗誦課文,盡量背誦。
2、提問:文章開句就提到“先帝”劉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因為蜀國是先帝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是“北定中原”“恢復漢
室”的根據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實現(xiàn)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肩上的托付的擔子之沉重。同時警示后主要奮發(fā)有為,繼承先輩遺志。為后文提出建議定下基調。
3、提問:
第1段分析天下大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分析形勢不利的客觀條件,指出目前正是決定存亡的
關鍵時刻,希望劉禪“居安思?!?。
4、提問:第1段提到“侍衛(wèi)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這是蜀國“人和”的主觀條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
的??陀^條件雖然堪憂,主觀努力尚且可為。在這樣的形象下,做為蜀國的國君應當如何做,文章開頭從三個方面使后主認識到應當有所為。
5、提問:諸葛亮在文中向劉禪提出了哪些建議?
討論并歸納:提出了三條建議。
⑴廣開言路?!罢\宜開張圣聽”;
⑵嚴明賞罰。“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⑶親賢遠佞?!坝H賢臣,遠小人”。
6、提問:提出這三條建議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
⑴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
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⑵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⑶希望后主能“親賢臣,遠小人”,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使國家
“興隆”
總之,作者希望蜀國能夠有一個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強大
穩(wěn)定的后方。
7、提問: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討論并歸納:
作者自敘本志,說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無意于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敘述先帝“三顧茅廬”之恩,稱贊先帝寬宏氣度和不恥下問的品德,也表達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敘述跟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說明了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進一步表達了作者效忠劉備父子的心愿,以陳情的方式為“出師”作鋪墊。
作者自敘本志,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師伐魏,“北定中
原”,正是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yè)以報答先帝。
8、提問:第七段追憶“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說明“出師”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yè)。這是他
“報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9、提問;出師之前作者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討論并歸納;“五月渡滬,深入不毛?!薄捌咔苊汐@”安撫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戰(zhàn)備。
10、提問:出師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駕鈍,攘除奸兇,興復漢
室,還于舊都”。
11、提問:作者出師后的國內政事如何安排?推賢了哪些賢臣?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
⑴宮中:推薦良實,志慮忠純的郭攸之、費祎、董允等。
⑵營中:推薦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將軍向寵。
⑶其他:推薦貞良死節(jié)之臣侍中、尚書、長史、參軍等。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顧之憂,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12、提問:作者如何表達了出師的決心?
討論并歸納:
⑴以出師為己任?!按顺紙笙鹊勖嬷冶菹轮毞忠病?;
⑵定下軍名狀?!霸副菹峦谐家杂戀\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可聯(lián)系北伐失敗,自貶三等,去丞相號,說明此絕非虛語)
13、提問:作者對他所推薦的賢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討論并歸納:
⑴對賢臣:“斟酌損益,進盡忠言”,要有“興德之言”。
⑵書后主:“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
詔”。
14、提問:從全文來看,諸葛亮向劉撣提出的三條建議,他反復強調的是哪一條?
討論并歸納:作者反復陳說的是親賢遠佞這一條。其余兩條雖然說的是方針、政策,也都與此有關。因為劉禪是個昏庸之君,(可聯(lián)系“樂不思蜀”,親信宦官黃皓等事例)容易受壞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xiàn)“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可能貫徹執(zhí)行。而親賢尤為遠佞之本,所以文章開頭說“開張圣聽”,實際上就是要聽取賢臣的意見,萬不可“塞忠諫之路”,中間列舉賢臣姓名,要劉禪“親之信之”,結尾更勸說劉禪要“咨諏善道,察納雅言”,也是親賢的意思。
15、提問:本文在寫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討論并歸納:“表以陳情”,意思是表的敘事和議論都帶有抒情的色
彩。第一部分寓情于議,在談論形勢、方針、政策和歷史經驗教訓之中貫穿著一條明顯的抒情線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繼承先帝的遺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yè)。第二部分寓情于敘,字字句句都蘊含著作者對先帝的知遇之思和無限感激之情,也表達了作者盡心竭力效忠劉備父子的心愿。最后,諸葛亮以“討賊興復之效”自許,并且說“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天帝之靈”,更是情詞懇切,催人淚下,集中表現(xiàn)了他感恩圖報的心情。
四、小結
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yè);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后作業(yè)。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言語段,完成文后的問題。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存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顧臣與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鳳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波滬,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雄,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此臣報先帝而忘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神九之任也。
1、選出于“故五月渡滬”的“故”字意思相同的一項()
A、桓侯故使人問之
B、而兩狼之并趨如故
C、既克,公問其故
D、彼竭我盈,故克之
2、選出加點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項。()
A、先帝不以臣卑鄙
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C、遂許先帝以驅馳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3、上文中‘由是感激”的“是”是指代是什么?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這句話。
答:u/u。
4、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出師”的戰(zhàn)略目標是()
A、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B、故五月渡滬,深入不毛。
C、北定中原,庶竭努鈍,攘除奸雄,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D、此臣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附譯文】
先帝創(chuàng)建統(tǒng)一全國的大業(yè)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F(xiàn)在天下分裂成三國,我們蜀國貧困衰弱,這真正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頭啊。可是,侍衛(wèi)大臣們在宮廷里毫不懈怠,忠誠的將土們在邊境上奮不顧身,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特殊恩典,想要在陛下身上來報答。
(陛下)實在應該廣泛的聽取意見,發(fā)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抱負的人們的志氣,而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一些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向您竭誠進諫的道路。
宮廷和相府的人,都是國家的官員,提升\懲罰、表揚、批評,(標準)不應當有差別。如果有做壞事j犯律令以及盡忠辦好事的人,應當交給各主管部門決定對他們的懲罰和獎賞,來顯示陛下公平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造成宮廷和相府有不同的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偉、董允等人,都善良誠實,志向和心思都忠貞純正,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使用人我以為宮中的事情,不論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然后實行,就一定能夠補救缺點,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將軍向寵,性情善良,做事公正,對軍事精通熟練,從前試用他的時候,先帝曾稱贊他有才干,因此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可以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部隊團結一心,把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安排得當。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fā)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后漢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間,每逢跟我談論這些,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正直、有才干而且能以死報國的臣子,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朝的興隆就為期不遠了。
我本來是平民,親自在南陽耕田,只想在亂世中保全自己,不謀求在諸侯那里揚名做官。先帝不嫌我地位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自己的身分,三次到茅廬來探望我,向我詢問當代的大事,我因此十分感激,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遇到嚴重挫折,在兵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難的關頭奉命出使,從那時到現(xiàn)在,已經有21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唯恐先帝的托付不能實現(xiàn),以致?lián)p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滬水,深入到寸草不生的地方?,F(xiàn)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讓我能用盡自己平庸的才智,鏟除奸邪兇頑的敵人,恢復漢家的基業(yè),回到舊日的都城。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于權衡事情的得失利弊,毫無保留的向您提出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責任了。希望陛下責成我實現(xiàn)討伐曹魏、復興漢朝的大業(yè),如果不能實現(xiàn)就冶我的罪,來稟告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fā)揚美德的建議,就應當責備郭攸之、費襪、董允等人的怠慢,指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當親自多加考慮,(向他們)詢問治國的正確道理,認識、采納正確的意拗深切的追念先帝的遺命。(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現(xiàn)在我就要遠離陛下,面對著這篇表章,我涕淚交流,不知說了些
什么。
【參考答案】
一、給下列多音多義字注音或組詞
1、bóbáo(薄紙)
2、sèsāi(堵塞)
3、hángxíng
4、pǐfǒu(是否)
5、wèiyì(遺失)
二、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
1、貧困衰弱。
2、特殊待遇。
3,發(fā)揚光大。
4、痛心遺憾。
5、地位低微,見識淺陋。
6、感動激動。
三、翻譯下列文言句子
1、希望竭盡我平庸的才智,鏟除奸邪兇頑的敵人。
2、在兵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難的關頭奉命出使。
3、現(xiàn)在天下分裂成三國,我們蜀國貧困衰弱,這真正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頭啊。
第二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1、D、
2、D
3、先帝不因為我地位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自己的身分,三次到茅廬來探望我,向我詢問當今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