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7-16部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望岳》教案分析。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才能促進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部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望岳》教案分析”,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部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望岳》教案分析
教學目標
背誦詩歌,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賞析重點語句的含義,品味重點詞語。
感悟詩的意境,培養(yǎng)賞析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情分析
教前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個性化修改
一、導入:
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yōu)美,名勝古跡數(shù)不勝數(shù)。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岳”,因為有語云:“五岳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岳”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lǐng)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與李白合稱為“李杜”。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被尊為“詩圣”,他的詩篇像一面鏡子,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歷史,因此被稱為“詩史”。其詩對后世影響深遠。有《杜工部集》傳世。
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兵車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三吏”“三別”
杜甫的創(chuàng)作歷程:(一)讀書和壯游時期
(二)長安十年時期
(三)戰(zhàn)亂流離時期
(四)漂泊西南時期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時,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游歷到山東,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岳》詩。
三、朗讀翻譯
(一)讀準字音、節(jié)奏
(二)借助課下注釋理解下列詞語
岱宗、造化、陰陽、昏曉、決眥
(三)翻譯詩句
四、合作探究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高大
前六句寫望中所見,直接描寫泰山的景物,表現(xiàn)了泰山高大雄奇之美。
后兩句用“眾山”的低小進一步反襯出泰山之“高大”。
2、本詩每句都體現(xiàn)了“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具體體現(xiàn)在哪里?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遠望)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近望)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細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愿望)
4、這首詩表現(xiàn)了泰山什么樣的特點?結(jié)合具體詩句分析。
高大、雄偉
“齊魯青未了”,寫遠望泰山蒼翠的山色掩映著齊魯大地,借齊、魯兩地烘托出泰山參天聳立的形象。
“陰陽割昏曉”,夸張得寫出泰山遮天蔽日的特點,實寫泰山高聳雄偉。
“蕩胸生層云”,寫細望泰山腰間的團團云氣,突顯泰山的高峻。
“一覽眾山小”寫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絕頂,看到群山都顯得那么矮小,虛寫泰山之高。
5、首聯(lián)“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是怎樣描寫泰山的高大形象的?
側(cè)面烘托。
詩人在這一句中自問自答,寫遠望所見景象。借助齊魯兩地來側(cè)面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碩大形象。
6、思考:頷聯(lián)里“鐘”和“割”二字用得好在哪里?
“鐘”字采用擬人手法,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好像造物者集中靈秀之氣在此山,突出泰山的神奇秀美。
“割”字是說高山把天色分為截然相反的一明一暗,形象寫出了泰山的雄偉高大,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碩大形象。
7、如何理解“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這句話?
泰山上疊起的層云使自己心胸搖蕩,睜大眼睛看著歸鳥入林,這句詩不僅寫出了詩人當時專注的神情,也體現(xiàn)了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之情。
8、請你談?wù)剬Α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的理解。
托物言志
表達了希望攀登泰山絕頂,俯瞰群山的意愿。
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豪邁氣概。
抒發(fā)了詩人攀登人生頂峰的凌云壯志。
9、煉字角度賞析尾句
“凌”是登臨、登上的意思,這里寫出詩人想象自己登山泰山絕頂?shù)暮肋~之情,表現(xiàn)出詩人的博大胸襟和豪邁氣概。
“小”在此處是“矮小”的意思,不僅形象地寫出了泰山巍峨高聳的氣勢,同時也象征性地表達了詩人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五、主旨
全詩圍繞“望”字,由遠而近,由大到小,描寫所見所感,以簡勁的詩句寫出泰山的雄偉氣勢,顯示出詩人蓬勃向上的朝氣,表達了他對泰山的高度贊賞和無限景仰,以及詩人不甘平庸,敢于攀登高峰的雄心與氣概。
思考:是什么使得全詩顯示出一種激越、高昂的格調(diào)?
當時處于盛唐時期,天下太平,黎民安康;
當時詩人正處壯年,具有遠大的抱負和廣闊的胸襟;
泰山的昂揚挺拔給了詩人無限奮發(fā)向上的力量。
課堂小結(jié):
全詩圍繞“望”字,由遠而近,由大到小,由望岳到想像將來登岳的情景.
體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及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
有關(guān)“泰山”的詩句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獣x·謝道韞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晉·陸機
岱宗何崔嵬,群山無與比。——元·賈魯
與“泰山”有關(guān)的成語、俗語
人心齊,泰山移有眼不識泰山重如泰山泰山北斗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泰山壓頂不彎腰
泰山不讓微塵,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
七、課堂檢測
1、透過《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兩句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2、表現(xiàn)泰山高峻、幽深的語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作者襟懷之浩蕩,眼界之空闊的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
4、《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用虛筆寫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實筆寫出了泰山的高大。
5、既是攀登泰山極頂?shù)氖难裕质桥实侨松敺宓氖难裕ū憩F(xiàn)作者志向高遠、堅定)的語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齊魯大地來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
八、作業(yè)
1、背誦默寫全詩;
2、完成《同步學與練》對應(yīng)習題;
3、預習本課其余三首詩歌。
板書設(shè)計
教學反思
擴展閱讀
《望岳》七年級語文教案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我們要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有多少經(jīng)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望岳》七年級語文教案”,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望岳》七年級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古詩的主要內(nèi)容,理解詩意。
2、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誦讀能力,鑒賞古詩的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領(lǐng)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感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培養(yǎng)學生遠大的志向和抱負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進入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jié)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大家看大屏幕,看誰能說出這幾句詩評價的是哪位詩人。
草堂傳后世,詩詩圣著千秋(朱德)
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郭沫若)學生回答:杜甫
二.簡介作者:
誰能簡單介紹一下作者?學生介紹
誰能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后人稱他為杜少陵,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其詩被喻為“詩史”,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guān)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三.吟誦杜甫詩歌
誰能說出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歌。小學學過的也行。
我給大家整理了,誰能吟誦就站起來吟誦。溫故知新,我們剛才吟誦的這幾首詩都寫于安史之亂,屬于杜甫晚年作品,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杜甫年輕時寫的一首詩,《望岳》
四.點開吟誦平臺看作者簡介和背景介紹
今天我們學習杜甫的另一首詩,大家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時,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游歷到山東,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岳》詩。
五.了解文體點擊平臺“文”
點擊平臺看詩的體裁,這是一首五言古體詩,古體詩有什么特點呢?點擊“吟誦百科”了解古體詩特點
2、古詩按體裁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望岳》是古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古體詩雖然唐代也有,但基本保留了唐以前的詩體風格,因此唐朝人稱此為古體詩或古風。古體詩多數(shù)通篇是五言或七言,也有以五言或七言為主而夾雜長短句的。平仄沒有嚴格的限定,體現(xiàn)出自由的抑揚韻律;用韻比較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從句式(節(jié)奏)方面看,一般四字為二二式,五字為二二一式或二一五言古詩的朗讀節(jié)奏是221或者是212,
六.朗誦詩歌
1、知道了古體詩的特點,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朗讀這首詩。
大家讀讀看221和212哪個節(jié)奏更合適。
1老師朗讀現(xiàn)在老師讀這首詩,大家注意字的讀音和節(jié)奏,
老師提示讀準一下字音:
岱宗(dài)未了(liǎo)決眥(zì)曾云(cénɡ)簪(zān)
2學生齊讀現(xiàn)在請同學們齊讀這首詩,注意字音和節(jié)奏
師:詩歌用高度凝練的語言,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形象表達作者充沛的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jié)奏和韻律,吟誦詩歌更能感受詩歌的韻律美,現(xiàn)在我們讓我們一起吟誦
七.整體感知
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2.解釋下
列加點字詞的意思。
(1)岱宗夫如何()(2)齊魯青未了()
(3)決眥入歸鳥()(4)會當凌絕頂()
(5)家書抵萬金()(6)渾欲不勝簪()
八.合作探究
1.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
2.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3.”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中的“鐘”,“割”字用的好,歷來被人稱道,試著分析它的妙處。
4.詩言志,詩歌創(chuàng)作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歌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2).遠望泰山,說泰山橫跨齊魯大地,綿延廣闊
近觀泰山雄奇秀麗,巍然聳立的形象
細看泰山,表現(xiàn)在泰山面前深為之震撼和陶醉的感情
最后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景而產(chǎn)生了登臨的愿望
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岳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岳的過程中表現(xiàn)了作者驚嘆、贊美、陶醉、豪邁之情。
(3)鐘--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來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直抒胸臆,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它不只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shù)氖难?,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它激勵著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p>
九.讀人生
通過對《望岳》的學習,想想你從中獲得了哪些人生的啟示?
小結(jié):詩人熱情的贊美的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敢于攀登頂峰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日子里能用這句話來時時激勵自己不斷進取,勇往直前!
十.背誦古詩。(齊背)
課文分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遍_篇以設(shè)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搬纷凇?,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稱為岱宗?!胺蛉绾巍?,到底怎么樣呢?“夫”,在這里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夸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褒R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后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扒辔戳恕保稳萏┥缴矫}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云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里是近望,贊嘆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zhèn)延^的景象真是鬼設(shè)神施,造化所鐘?!霸旎?,指天地自然?!扮娚裥恪?,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鐘”,聚集的意思。
“蕩胸生層云,決眥人歸鳥?!边@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云氣層生,一定會震蕩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笆幮亍保念^滌蕩,胸襟為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云疊起,沖擊滌蕩著心胸,胸襟為之開豁?!皼Q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框?!叭搿?,收入眼里,看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jié)尾兩句寫有望岳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余而后快的心緒,抒發(fā)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皶敗保瑧?yīng)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敖^頂”,最高峰。“覽”,俯視的意思。
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結(jié):
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望岳》七年級語文優(yōu)質(zhì)教案案例
《望岳》七年級語文優(yōu)質(zhì)教案案例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并熟練地背誦這首詩,了解詩歌特點。
2體會詩歌的意境,賞析精彩語句。
3.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學習他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一、導入:
1、下面的對聯(lián)寫誰?
“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郭沫若
“草堂傳后世,詩圣著千秋?!薄斓略娛ァ鸥Α拔逶罋w來不看山”。今天我們隨詩圣杜甫一起去領(lǐng)略五岳之首的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
二、什么時候“望”:簡介作者,了解背景。
1、“李杜詩篇萬口傳”杜甫與“詩仙”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李白的詩歌浪漫飄逸、雄奇豪放,帶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杜甫的詩歌沉郁、凝重,是現(xiàn)實主義的典型代表。
2、請同學對杜甫做補充介紹:詩圣、詩史、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當了檢校工部員外郎,這就是后人稱他“杜工部”的由來。代表作品:《前出塞》《兵車行》“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
3、寫作背景:(課件)
三、“望”到了什么:吟讀課文,初步感知。課件
1、指讀,糾正字音,節(jié)奏
2、聽配樂朗誦《望岳》,讀出味道課件
2、學生自由朗讀。
3、配樂學生個別朗讀,其他學生點評。配樂
4、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學習小組交流,有否疑難及互答)
5、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課件
重點字詞:岱宗未了造化鐘陰陽曾眥會當凌
四、怎樣“望”:賞析詩句,進入意境。課件
1.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別,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同桌交流板書:遠望近望細望
精講:全詩可分兩大層,都是切著“望”字寫的。課件
前兩聯(lián)為第一大層,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搬纷诜蛉绾??齊魯青未了”寫遠望所見。泰山位于古代齊、魯兩國之間,其北為齊,其南為魯,齊、魯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結(jié)果。
這里,詩人想說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個什么樣子嗎?請看,它那蒼翠的山色掩映著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平原。這是借齊魯兩地來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霸旎娚裥悖庩柛罨钑浴?,這是近望所見。上句寫泰山的神奇秀麗,用的是虛筆。為什么要用虛筆?因為泰山的秀美實在是一言難盡,不如只寫造物主對泰山情有獨鐘,這里用了什么修辭?受,下句寫泰山的巍峨高大,這是實寫。“陰陽”分指山的南、北兩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曉;山北日光不到,在曉猶昏?!案睢弊譄挼脴O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割”字寫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點,突出了泰山高俊奇險、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兩聯(lián)為第二大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著力表現(xiàn)的是詩人的感受。“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寫的是實景,乃細望所見。泰山極高,白日里可以望見山腰間的團團云氣,層出不窮;又極幽深,黃昏時可以望見歸巢的鳥兒漸漸隱入山谷之中。詩人抓住這兩個景物細節(jié)表達了心情的激蕩和眼界的空闊,然后順理成章地寫出了他心底的愿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由“望岳”想到了將來的“登岳”,詩人此刻仍在山下,因此這兩句是虛寫。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shù)氖难裕彩窃娙艘实侨松敺宓氖难浴?/p>
這句詩蘊含著什么人生哲理?
直抒胸臆,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2、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圖片課件
細望泰山時所見的云涌翻騰的壯闊景象和鳥兒歸巢的傍晚景象。展開合理的聯(lián)系和想象,用
你的語言再現(xiàn)當時的畫面。
3、詩句賞析是中考詩歌鑒賞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對一個句子進行賞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內(nèi)容詞語修辭表現(xiàn)手法思想感情
任選角度賞析“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課件
“鐘”是聚集、匯聚之意,運用了擬人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泰山的神奇秀麗,表達了
作者對泰山的熱愛贊美之情。
“割”字寫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點,突出了泰山高俊奇險、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望”后感慨:體會意旨,感受哲理。課件
1、詩言志,詩歌創(chuàng)作無一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合作交流
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2、這首詩給了你怎樣的人生啟示?
它不只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shù)氖难?,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p>
它告訴我們不怕困難,勇攀高峰。不但望的遠,而且可以俯視一切,包舉天下。
它鼓勵人們樹雄心立壯志,不怕困難,堅持到底就一定能獲得更大勝利。
它激勵著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永遠直前。
六、分析寫作特色:
這首詩由遠而近,從朝到暮,層次清晰,融情、景、理于一體,虛實相生,精于煉字煉
句。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
七、拓展延伸:
還有哪些文人墨客寫下登高望遠的名作名句——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珴蓶|《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八、達標檢測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的意思。(2分)
①齊魯青未了未了:②會當凌絕頂會當:
2.對這首詩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
A.詩的每一聯(lián)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這首詩描寫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發(fā)作者仰慕贊嘆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絕頂?shù)男那椤?/p>
C.“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上句寫泰山是實寫,下句是虛寫
3.有人評價此詩“‘割’字奇”,品析“割”這個字,指出奇在何處?
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边@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請說說你的理解。
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shù)氖难?,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九、小結(jié):
詩人杜甫有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
個偉大詩人的關(guān)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么這首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頌,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板書:
遠望拔地而起參天聳立
近望神奇秀麗巍峨高大熱愛贊美
細望心情激蕩眼界開闊遠大抱負
登岳聯(lián)想攀登頂峰俯視一切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案分析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案分析
一、教學建議
語文新課程標準突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強調(diào)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課文《散步》以“人與自我”為主線,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jié)合,突出人文性教育,讓學生在感受濃濃親情的同時,體悟生命與責任。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要求教師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閃光點,激勵他們自主參與合作、主動發(fā)現(xiàn)探究。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鼓勵他們獨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學習體驗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學習活動中可以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討論中愉快地獲得知識。
《散步》文章內(nèi)容比較淺顯易懂,卻體現(xiàn)了故事美、情感美。教學中可以對學生的審美閱讀進行訓練,讓學生在閱讀的情境中進入文本的探究,緊扣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尋找美點,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之美、對情感之美的體驗。
當然,語言的學習、情感的體驗遠遠不是一篇課文所能完成的。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希望通過課堂教學、課外閱讀,能讓學生的聚焦課堂,關(guān)注生活,走向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二、教學設(shè)計
(一)學情分析
七年級為初中的起始階段,學生處于初中學習的適應(yīng)期,語文課堂應(yīng)該注重基礎(chǔ)知識的扎實積累,注重理解、審美、創(chuàng)新等各項能力的積極培養(yǎng)。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獨立思維的重要發(fā)展階段,不喜歡被動接受知識,他們的自尊心、主動性和求知欲都有所提高,與此同時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分析、理解、審美、篩選信息的能力及口頭表達的能力,通過前四個單元的學習,已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但是,對于我校的七年級學生來說,他們語文基礎(chǔ)較為薄弱的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習慣,缺少生活閱歷和對生活的體驗,部分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感情較為淡漠。在語文知識方面,學生對“散文”這一文體知識的了解不多。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2)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通過適時的點撥,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作為起始年級,注重學生課前字詞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積累散文優(yōu)美的語言。
(2)關(guān)注文中美的故事、美的人物、美的情感,學會圈點勾畫的閱讀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感受生活中的濃濃親情,讓學生在家庭里、生活中學會尊老愛幼,理解他人、關(guān)愛他人。
(2)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意識,同時教會學生珍愛親情,珍愛生命。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2)品析文中美的故事、美的人物、美的情感。
2.難點
(1)感悟中年人的深沉情感和家庭責任,對于人生閱歷尚淺七年級的同學們來說,有一定難度。
(2)但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從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明確自己現(xiàn)階段責任并力爭做有責任意識的人。
(四)教學方法
1.教法
點撥引導、多媒體輔助
2.學法
誦讀、圈點勾畫、合作探究、練筆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聆聽音樂《我們的田野》,播放關(guān)于春天田野美麗的圖片,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師:同學們,當你置身于美麗的田野風光時,你最想干什么?
生:(回答。)
師:散步,多么愜意的事情,欣賞美麗的景色,滿懷美好的心情。今天,讓我們用這份美好,學習當代作家莫懷戚的文章——《散步》。
2.問題探討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1)讀前工作
①強調(diào)讀準字音。
分歧(qí)霎時(shà)
拆散(sàn)水波粼粼(lín)
②出示問題:文章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
(2)學生帶著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生回答問題,教師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適時點撥。
①兩個字概括故事內(nèi)容。
②文中一句話概括故事內(nèi)容。
③關(guān)注記敘要素,用一段話概括故事內(nèi)容。
(4)教師歸結(jié):我們于平常小事中感知到故事的美。
3.問題探討2:合作探究,品析情感。
(1)學生合作、探究。
(2)教師適時點撥,歸結(jié)。
(3)探究內(nèi)容。
①世間萬物皆有情,故事讓我們感受到了什么樣的情感?
[提示]:親情。
②在充滿濃濃親情的散步過程中,你最欣賞誰的表現(xiàn)?請圈點勾畫文中語句并具體談?wù)劇?br>
[提示]:(學生結(jié)合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說出自己的看法,教師適時點撥。)
母親:年邁、順從、謙讓。
“我”:孝順、有責任感。
妻子:賢良、溫順。
兒子:頑皮、有靈性、懂事。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庭,大家彼此謙讓、互敬互愛。
③文章在表現(xiàn)“親情”的同時,還有作者理性的思考,在文中找出(圈點勾畫)相關(guān)語句并說說自己的看法。
[提示]:生命與責任。(探究并朗讀感悟。生命:重點探究第四段;責任:第六段、第八段,重點探究第八段。)
①關(guān)于第四段
“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br>
[提示]:“這一切”包含的意象:田野、新綠、嫩芽、冬水。春意盎然,充滿生機,生命律動。
②關(guān)于第六段、第八段
“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br>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br>
[提示]:我和妻子都屬于人到中年,是承前啟后的一代人,既要扶老又要攜幼,既要贍養(yǎng)老人又要教育子女,這句話寫出了作者的使命感,深知自己肩負的重擔,責任重大?!奥?,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出于對各自背上的親人的關(guān)愛,出于對生命的贊美和愛護;正如作者自己說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補充:我在文中設(shè)計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將整個世界背起來,中青年人責無旁貸。
——莫懷戚《散步的寫作契機》
③教師歸結(jié):美好的情感需要我們用心呵護,更需要我們用行動去珍愛。
【教師歸結(jié)】
初春田野——生命
分歧——親情
背——責任
4.問題探討3:圍繞“親情”學生完成仿寫訓練。
(1)教師導入:普通的一次散步,折射出了美麗的親情,這種寫作手法叫“以小見大”。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守候的身影……都包含濃濃的親情,請同學們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親情,按照要求完成仿寫練習。
(2)仿寫句式
要求:按照句式,圍繞主題完成仿寫練習。注意“小事情”中見“大情感”。
親情是受傷時,父母那溫暖的懷抱。
親情是,。親情是,。
(3)學生完成之后交流,教師適時點撥、評價。
5.結(jié)束語
親情,是人生永恒的美麗。高爾基說過:在歲月的長河里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是親情,最難以割舍的還是親情。
我想,親情不單靠今天課堂上片刻的時間來領(lǐng)會,它更需要我們用一生的光陰來感悟;親情不僅僅是聲情并茂地訴說,它更應(yīng)該是落到實處的行動;親情不能只是父母的無償給予,它更應(yīng)是兒女無言真誠的回報。
學會珍愛親情,珍愛生命,做有責任意識的人。
同學們,但愿這節(jié)課能成為你人生路上的一筆財富。
六、課后作業(yè)
課外小練筆:寫自己家庭生活中平凡而感人的親情故事。盡量用上“以?。ㄊ虑椋┮姶螅ㄇ楦校钡膶懽魇址?。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