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足球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22九年級歷史下冊第4課日本明治維新教案(共3套新人教版)。
第4課 日本明治維新
1 教學分析
知識與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明治維新的背景、內容、影響、性質,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理解和概述能力;通過對明治維新的評價,使學生能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一分為二地評價歷史事件
過程與方法利用教材上的圖片與材料,讓學生感受明治維新前后日本社會各方面的變化,通過對比,讓學生自然產生思考:為什么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貧窮與落后,走上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走上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民族的振興,成為亞洲的強國,從而教育學生要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要堅持改革與開放
教學重點:明治維新的內容和影響
教學難點:明治維新的背景和明治維新能夠成功的原因
2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9世紀中期,許多遭到歐美列強侵略的亞非拉國家相繼淪為殖民地。東亞的日本脫穎而出,經過明治維新,迅速實現了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的轉變,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國家,避免了與其他亞非拉國家相同的命運。
明治維新是怎樣發(fā)生的?日本為什么會成功?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明治維新前的日本(歷史條件)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圖文,了解幕府時代政治狀況。
明治維新前日本社會等級制度示意圖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討論并回答以下問題。
(1)倒幕派的主要力量有哪些?
(2)武裝倒幕的經過如何?
(3)倒幕的結果怎樣?
提示:幕府統治推翻后,建立了以明治天皇為首的地主和資產階級的聯合政權。(這是明治維新的前提條件)
3.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日本“內憂外患”的時局特點。
提示:內憂:幕府統治腐朽,閉關鎖國,陷入統治危機。
外患:美國兩次進入日本港口,日本被迫通商,民族危機嚴重。
倒幕:倒幕派武裝推翻幕府統治,為明治維新掃除了障礙。
目標導學二:明治維新的內容
1.閱讀材料,認識明治維新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展示:有關明治維新時期的圖片
圖一:推行地稅改革,允許土地買賣。地稅成了日本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或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資金,促進了經濟發(fā)展)
圖二: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興建鐵路。促進了日本交通的發(fā)展。
圖三:提出“文明開化”,建立新式學堂。大力發(fā)展近代教育,培養(yǎng)建設人才。
圖四:政府投資興辦近代企業(yè),即“殖產興業(yè)”等。促進日本近代工業(yè)的發(fā)展。
2.閱讀教材和上述材料,列表歸納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附圖解)。
領域改革內容[工作總結之家 DG15.com]
政治上廢藩置縣,實現中央集權
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
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yè)”為口號,大力發(fā)展近代經濟
文化教育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目標導學三:明治維新的歷史影響和改革成功的原因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結合改革措施,認識明治維新的性質。
2.總結明治維新的歷史影響。
提示: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但是,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3.討論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鼓勵學生運用史實提出自己的觀點,用史實進行佐證。
原因依據佐證
原因1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較薄弱幕府制下中央統治較薄弱
原因2倒幕派勢力強大,有自己的武裝,得到西南四藩和天皇支持武裝倒幕為改革掃除了障礙
原因3國際環(huán)境相對較寬松處于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自由發(fā)展階段
原因4改革措施得當,行之有效政治、經濟等措施有充分準備和應對舉措
4.拓展延伸: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的比較
項目明治維新戊戌變法
不
同
點背景日本經濟發(fā)展水平普遍高于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比中國充分中國經濟發(fā)展水平落后,資本主義發(fā)展緩慢
力量
對比日本幕府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幕府成為眾矢之的中國封建勢力較強大,維新力量弱小,頑固派阻撓改革
途徑日本改革是在推翻幕府統治的前提下進行的中國維新派比較軟弱,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進行變法
國際
環(huán)境日本改革處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國際環(huán)境較為寬松中國改革處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階段
結果日本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中國改革失敗了,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相同點①背景:兩國改革前都處于閉關、落后狀態(tài),都存在著嚴重民族危機(內憂外患);資本主義在兩國逐步形成和發(fā)展
②內容:都進行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改革
③性質: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④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
三、課堂總結
成為亞洲強國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把侵略矛頭對準了中國和朝鮮,給中國等國人民帶來災難。歷史證明:強而必霸的道路是不得人心,注定要失敗的!同樣遭受列強侵略的中國開始借鑒日本成功之路實行改革,但戊戌變法卻失敗。它說明:不觸動封建根基的改良運動在中國行不通!
3 板書設計
4 教學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針對某個問題,盡量多叫不同層次的學生起來回答,從而了解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課堂上老師講的時間過多,給學生的時間較少,沒有體現出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做好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角色。
擴展閱讀
2019年人教版新版九年級歷史下冊第4課日本明治維新教案設計
第4課 日本明治維新
1 教學分析
知識與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明治維新的背景、內容、影響、性質,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理解和概述能力;通過對明治維新的評價,使學生能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一分為二地評價歷史事件
過程與方法利用教材上的圖片與材料,讓學生感受明治維新前后日本社會各方面的變化,通過對比,讓學生自然產生思考:為什么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貧窮與落后,走上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走上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民族的振興,成為亞洲的強國,從而教育學生要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要堅持改革與開放
教學重點:明治維新的內容和影響
教學難點:明治維新的背景和明治維新能夠成功的原因
2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9世紀中期,許多遭到歐美列強侵略的亞非拉國家相繼淪為殖民地。東亞的日本脫穎而出,經過明治維新,迅速實現了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的轉變,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國家,避免了與其他亞非拉國家相同的命運。
明治維新是怎樣發(fā)生的?日本為什么會成功?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明治維新前的日本(歷史條件)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圖文,了解幕府時代政治狀況。
明治維新前日本社會等級制度示意圖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討論并回答以下問題。
(1)倒幕派的主要力量有哪些?
(2)武裝倒幕的經過如何?
(3)倒幕的結果怎樣?
提示:幕府統治推翻后,建立了以明治天皇為首的地主和資產階級的聯合政權。(這是明治維新的前提條件)
3.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日本內憂外患的時局特點。
提示:內憂:幕府統治腐朽,閉關鎖國,陷入統治危機。
外患:美國兩次進入日本港口,日本被迫通商,民族危機嚴重。
倒幕:倒幕派武裝推翻幕府統治,為明治維新掃除了障礙。
目標導學二:明治維新的內容
1.閱讀材料,認識明治維新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展示:有關明治維新時期的圖片
圖一:推行地稅改革,允許土地買賣。地稅成了日本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或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資金,促進了經濟發(fā)展)
圖二: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興建鐵路。促進了日本交通的發(fā)展。
圖三:提出文明開化,建立新式學堂。大力發(fā)展近代教育,培養(yǎng)建設人才。
圖四:政府投資興辦近代企業(yè),即殖產興業(yè)等。促進日本近代工業(yè)的發(fā)展。
2.閱讀教材和上述材料,列表歸納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附圖解)。
領域改革內容
政治上廢藩置縣,實現中央集權
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
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yè)為口號,大力發(fā)展近代經濟
文化教育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目標導學三:明治維新的歷史影響和改革成功的原因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結合改革措施,認識明治維新的性質。
2.總結明治維新的歷史影響。
提示: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但是,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3.討論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鼓勵學生運用史實提出自己的觀點,用史實進行佐證。
原因依據佐證
原因1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較薄弱幕府制下中央統治較薄弱
原因2倒幕派勢力強大,有自己的武裝,得到西南四藩和天皇支持武裝倒幕為改革掃除了障礙
原因3國際環(huán)境相對較寬松處于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自由發(fā)展階段
原因4改革措施得當,行之有效政治、經濟等措施有充分準備和應對舉措
4.拓展延伸: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的比較
項目明治維新戊戌變法
不
同
點背景日本經濟發(fā)展水平普遍高于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比中國充分中國經濟發(fā)展水平落后,資本主義發(fā)展緩慢
力量
對比日本幕府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幕府成為眾矢之的中國封建勢力較強大,維新力量弱小,頑固派阻撓改革
途徑日本改革是在推翻幕府統治的前提下進行的中國維新派比較軟弱,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進行變法
國際
環(huán)境日本改革處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國際環(huán)境較為寬松中國改革處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階段
結果日本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中國改革失敗了,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相同點①背景:兩國改革前都處于閉關、落后狀態(tài),都存在著嚴重民族危機(內憂外患);資本主義在兩國逐步形成和發(fā)展
②內容:都進行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改革
③性質: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④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
三、課堂總結
成為亞洲強國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把侵略矛頭對準了中國和朝鮮,給中國等國人民帶來災難。歷史證明:強而必霸的道路是不得人心,注定要失敗的!同樣遭受列強侵略的中國開始借鑒日本成功之路實行改革,但戊戌變法卻失敗。它說明:不觸動封建根基的改良運動在中國行不通!
3 板書設計
4 教學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針對某個問題,盡量多叫不同層次的學生起來回答,從而了解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課堂上老師講的時間過多,給學生的時間較少,沒有體現出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做好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角色。
九年級歷史下冊第3課美國內戰(zhàn)教案(共3套新人教版)
第3課美國內戰(zhàn)
學科歷史年級九年級授課教師
時間課題第3課美國內戰(zhàn)計劃
學時
重難點1.重點: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2.難點:戰(zhàn)爭能夠勝利的原因、南北戰(zhàn)爭的歷史意義。
教學目標1.了解南北戰(zhàn)爭的經過,說出《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主要內容。
2.講述林肯在南北戰(zhàn)爭中的主要活動,知道杰出人物對歷史發(fā)展具有推動作用。
3.理解南北戰(zhàn)爭在美國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認識統一是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條件。
教法多媒體展示法、引導激趣法
學法表格歸納法
教學內容
及過程
知識點一 南北矛盾的加劇
一、南北矛盾的加?。ㄩ喿x10-11頁,回答相關問題)
1、簡述美國獨立后,南北矛盾加劇的背景。(教材第一段的內容,注意三點)
(1)美國獨立后,經濟迅速發(fā)展,領土不斷擴張。
(2)北方完成了工業(yè)革命,工業(yè)生產居世界第四位。南方使用黑奴勞動的棉花種植園經濟為主。
(3)英國工業(yè)革命后,對棉花的需求進一步刺激了種植園經濟的發(fā)展。
2、思考:南方種植園經濟的發(fā)展對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產生了怎樣的不利影響?
南方的種植園奴隸制經濟嚴重阻礙著北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南方的奴隸主使用大量黑人奴隸做勞動力,種植棉花和煙草,將棉花等大量的工業(yè)原料銷往英國并換回英國廉價的工業(yè)品)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南北矛盾加劇。
3、南北矛盾加劇的原因是什么?
南北方不同的經濟類型的發(fā)展,加劇了南北矛盾。
4、南北矛盾加劇的表現有哪些?矛盾的焦點是什么?
(1)北方為發(fā)展資本主義,要求提高關稅;南方為擴大棉花等原料的出口和工業(yè)品的進口反對提高關稅。
(2)在新增加的土地上,北方主張禁止奴隸制,建立自由州,發(fā)展資本主義;南方則力圖擴展奴隸制度。
(3)北方一些有識之士開展廢奴運動,幫助黑人奴隸逃往北方。
矛盾的焦點是奴隸制的廢存問題。
知識點二、內戰(zhàn)爆發(fā)(閱讀11-12頁,回答相關問題)
1、林肯是什么時候當選美國總統的?“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tài)。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希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聯邦必須而且將會得到保留?!薄∵@段話說明林肯對黑人奴隸制持什么態(tài)度?
1860年當選美國第16任總統(首位共和黨總統,也是首位被暗殺的美國總統。)
林肯同情黑人奴隸,反對奴隸制度,但擔心如果處理不當,會激化南北矛盾,造成國家分裂。所以他不主張立即廢除奴隸制,而是逐步限制奴隸制的發(fā)展。
2、美國內戰(zhàn)的原因是什么?(注意總結)(矛盾的焦點是奴隸制的廢存問題。)
根本原因:南北兩種制度的矛盾是美國南北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南北方兩種經濟制度的差異和矛盾是美國內戰(zhàn)爆發(fā)的根本原因。注意:南北雙方的社會制度是一致的,只是經濟方式不同。)
間接原因:雙方在土地、市場、黑奴制的存廢等問題上矛盾尖銳;
直接原因(借口):1860年,林肯當選美國總統,主張限制奴隸制的發(fā)展。
3、簡述美國內戰(zhàn)爆發(fā)的情況:
南方11個州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戰(zhàn)爭,美國內戰(zhàn)爆發(fā),史稱“南北戰(zhàn)爭”。
4、美國內戰(zhàn)初期,北方面臨怎樣的形勢?
南方蓄謀已久,北方在軍事上屢屢失利,華盛頓險被攻占。北方人民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轉戰(zhàn)局。
知識點三、北方的勝利(閱讀12-13頁,回答相關問題)
5、林肯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扭轉了這一局面?起了什么作用?
(1)措施:
1862年,聯邦政府頒布了《宅地法》,鼓勵農民到西部耕種;
林肯發(fā)表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qū)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參加北方軍隊。
(2)作用:
《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深入人心,調動了農民尤其是黑人的積極性。他們踴躍參軍作戰(zhàn),扭轉了戰(zhàn)場上的被動局面。
6、美國內戰(zhàn)的結果怎樣?
1865年,南方首都里士滿被攻占,南方軍隊投降。美國內戰(zhàn)以北方勝利告終,避免了美國分裂。
7、如何評價林肯?
1865年,林肯被刺。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受到美國人民的愛戴和景仰,成為美國歷史上的著名總統。(首位共和黨總統,也是首位被暗殺的美國總統。在美國歷史和人類歷史上,林肯必將與華盛頓齊名。---馬克思)
8、美國內戰(zhàn)的性質和意義是什么?
性質:美國內戰(zhàn)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意義:經過這場戰(zhàn)爭,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度,清除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9、“美國內戰(zhàn)是一次洗禮,經過這次洗禮,聯邦獲得新生?!闭f說這句話的含義。(學說話)
(1)洗去了黑人奴隸制-----美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迅速發(fā)展;
(2)洗去了國家面臨分裂的危機----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3)洗去罪惡野蠻的奴隸制-----正義戰(zhàn)勝了邪惡。
10、了解美國歷史上的西進運動。(注意了解)
在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中,大批移民從東部涌向西部地區(qū),這一現象被稱為“西進運動”。一方面促進了西部的開發(fā),對美國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影響巨大(勇于冒險、堅強自立、樂觀進取等)。實質上又是印第安人的“血淚之路”(印第安人被驅趕)。
1.美國內戰(zhàn)前,南方種植園使用的勞動力主要是A.自由農民B.華工C.黑人奴隸D.印第安人
2.19世紀中期,美國南北矛盾無法調和,主要是圍繞下列哪一問題
A.奴隸制的存廢問題B.工業(yè)品進出口問題C.是否開放國內市場問題D.是否提高關稅
3.美國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本原因是
A.南北兩種社會制度的矛盾B.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C.林肯當選為總統D.奴隸制度的存廢問題
4.美國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的導火線是
A.約翰布朗起義B.南方脫離聯邦C.林肯當選為總統D.《宅地法》的頒布
5.美國南北戰(zhàn)爭的轉折點是
A.林肯當選為總統B.南方軍隊挑起內戰(zhàn)C.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D.攻占里士滿
6.之所以把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美國南北戰(zhàn)爭稱為美國歷史上兩次資產階級革命。主要原因是
A.贏得了民族獨立,廢除了奴隸制B.具有反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性質
C.推動了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
D.建立和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歸納總結 ]
一、南北矛盾的加劇
二、內戰(zhàn)爆發(fā)
三、北方的勝利
[對接試題 體驗中考]
1.(2018江蘇南京)1862年9月,林肯說:“假如不采取解放奴隸的政策的話,是不可能平息這個叛亂的?!夥排`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東西,使敵人減少同樣多的東西?!彼@一主張的直接目的是(C)
A.扭轉戰(zhàn)局B.解放農奴C.廢除奴隸制D.維護國家統一
2.(2018湖南郴州)馬克思稱他“是一個不會被困難嚇倒,不會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撓邁向自己的偉大目標……”。他領導美國人民經過四年的浴血奮戰(zhàn),最終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他是(B)
A.華盛頓B.林肯C.羅斯福D.尼克松
教學反思美國獨立后,領土迅速擴張,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但是男方和北方的矛盾卻日益加劇。最終導致了內戰(zhàn)的爆發(fā)。
九年級歷史下冊第2課俄國的改革教案(共4套新人教版)
第2課:俄國的改革
學科歷史年級九年級授課教師
時間課題第2課:俄國的改革計劃
學時
重難點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農奴制改革的內容及影響
1861年農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影響
教學目標1.了解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的背景。
2.識記和掌握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的內容。
3.比較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的異同點。[
教法多媒體展示法、引導激趣法
學法表格歸納法
教學內容
及過程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羅斯的起源:
俄羅斯人的祖先是東斯拉夫人的一支,9世紀晚期建立基輔羅斯。13世紀上半葉,基輔羅斯被蒙古人征服。在反抗蒙古統治的過程中,莫斯科公國逐漸崛起,到16世紀初終于統一了俄國。
2.沙皇俄國的由來:
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即位后,正式采用“沙皇”的稱號,強化了沙皇的專制權力。
3.沙皇彼得一世的改革:
(1)改革的背景:
沙皇的專制統治下的俄國農奴制盛行,是一個封閉落后的國家。農業(yè)和手工工場里主要使用農奴勞動,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極其緩慢。
(2)改革的時間及目的:
18世紀初,沙皇彼得一世決心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他發(fā)出向西方學習的號召,頒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
(3)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
①政治:改組行政機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進一步加強了沙皇的專制權力。
②軍事:創(chuàng)建了一支紀律嚴明的新式常備軍,要求貴族必須到軍隊或行政機構為國家服務,按功勞和才能提拔;
③經濟: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
④文教:派遣留學生,創(chuàng)辦科學院,開辦學校,創(chuàng)辦報紙,推行文化教育;
⑤生活:提倡西方的禮節(jié)服飾與生活方式。
(4)改革的作用或影響:
通過改革,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彼得一世改革以強兵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為目標,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
(5)改革的局限性:
農奴制卻進一步強化,后來成為俄國社會發(fā)展的障礙。
(6)改革后的擴張:
1700年-1721年,俄國打敗瑞典,奪取了波羅的海的出???,并在這個過程中,營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二、廢除農奴制
1、俄國是在什么背景下進行了廢除農奴制的改革?
19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fā)展,使用機器生產的工場越來越多,交通運輸與對外貿易也比以前發(fā)達。但是,農奴制嚴重制約了這一時期俄國經濟發(fā)展。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沙皇政府開始醞釀新的改革方案。亞歷山大二世曾告誡貴族:“與其等待自下而上改革農奴制,不如自上而下改革它?!?/p>
2.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是在何時由誰頒布的?
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
3.農奴制改革包括哪些內容?
法令規(guī)定: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yè);
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獲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須出錢贖買,所出的價錢高出當時的地價。農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4.這場廢除農奴制的改革也被稱為1861年改革,它有什么積極影響?
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改革廢除了農奴制度,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了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道路。
5.1861年改革有哪些不足或局限性?
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著俄國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
6.通過內容的學習,你認為這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挽救統治危機,鞏固貴族地主統治。
小組展示,各組互評,教師點撥。
1.彼得一世改革和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異同點。
相同點:
①兩次改革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進行的;
②改革的對內作用相似,都從不同方面推動了俄國社會的進步;
③改革的對外影響相似,都增強了俄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不同點:
①背景不同:
17世紀晚期,俄國經濟嚴重落后于西歐,彼得一世改革在于改變俄國落后面貌;
1861年改革,是俄國農奴制出現嚴重危機,亞歷山大二世為了保證農奴主的政權,延緩革命的到來,宣布廢除農奴制;
②改革內容不同:
彼得一世改革主要是加強中央集權,擴大軍事力量,發(fā)展經濟,推動學校教育,改革社會習俗,絲毫未觸動農奴制;1861年改革內容單一,宣布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廢除了農奴制;
③影響不同:
前者加強了俄國農奴制,增強了國力,推動俄國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后者雖然很不徹底,但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推動俄國走上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④改革的性質不同:
彼得一世改革屬于地主(農奴主)階級性質,1861年改革屬于資產階級性質。
2.談談你對改革的認識
只有成功的改革才能推動社會進步和歷史發(fā)展
一、俄國的起源:
9世紀晚期-----基輔羅斯
13世紀上半葉-----基輔羅斯被蒙古人征服。
反抗蒙古統治中------莫斯科公國逐漸崛起
16世紀初------莫斯科公國統一俄國。
伊凡四世------沙皇俄國的歷史從此開始
二、彼得一世改革
1.時間---18世紀初
2.目的---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
3.內容:政治、軍事、經濟、文教、生活
4.改革的作用或影響: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
5.局限性:
6.改革后的擴張:打敗瑞典,奪取波羅的海的出???/p>
7.營建新都:圣彼得堡
三、廢除農奴制
1.時間:1861年
2.人物:沙皇亞歷山大二世
3.根本目的:挽救統治危機,鞏固貴族地主統治。
4.內容: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yè);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獲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須出錢贖買。
5.積極影響: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改革廢除了農奴制度,推動了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道路。
6.改革的不足或局限性: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著俄國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
1.正式采用沙皇稱號的是:伊凡四世
2.沙皇專制統治時期俄國盛行的制度:農奴制
3.使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的改革:彼得一世改革
4.開啟了俄國近代化進程的改革:彼得一世改革
5.頒布廢除農奴制法令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
6.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改革開始于:1861年
7.推動了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的改革:1861年農奴制改革
教學反思17世紀以來,西歐國家發(fā)生了一系列的革命和改革,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fā)展。而俄國卻是農奴制盛行,封閉落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和亞歷山大二世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