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的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17考點4五代、遼、宋、夏、金、元的文化。
概括并分析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文化高度繁榮的背景、特點;從印刷術、指南針、火藥三大發(fā)明和建筑及天文歷法等方面識記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對后世及世界的影響;正確理解理學的發(fā)展和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觀點的含義、實質;識記史學、文學藝術方面的主要成就的史實。
1.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文化的特點與主要成就
(1)特點:封建文化的高度繁榮。①從領域上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各個領域全面繁榮,都有突出成就。而且出現(xiàn)大量階段性總結成果。如《夢溪筆談》、《營造法式》、《資治通鑒》等。②從地域上看:中原漢族地區(qū)和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全面繁榮。如遼金夏的印刷術、火器制造、建筑等。③從貢獻上看:大大推進了世界文明的進程。如三大發(fā)明的完成及其傳播,是歐洲資本主義到來的必要前提。
(2)主要成就:
①科技方面:三大發(fā)明完成和發(fā)展,并且西傳,沈括著《夢溪筆談》總結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的科學成就;郭守敬主持編定的《授時歷》,一年的周期與現(xiàn)行公歷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xiàn)行公歷早300年。
②哲學方面: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的理學發(fā)展,出現(xiàn)了朱熹這樣的理學集大成者;
③史學方面:出現(xiàn)了為統(tǒng)治階級提供經驗教訓、為鞏固封建統(tǒng)治服務的《資治通鑒》;④文學方面:主要成就是詞和曲,話本出現(xiàn),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是兩宋詞人的佼佼者,戲劇家關漢卿的優(yōu)秀劇作鞭撻了封建勢力對人民的壓迫;
⑤藝術方面:風俗畫日益增多,宋元時期戲劇藝術也盛行起來。
元朝不搞文化專制的原因
元朝統(tǒng)一以后,疆域遼闊,國力強盛,國內各地區(qū)、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發(fā)展。對外采取發(fā)展貿易、促進經濟交流的政策。經濟上的開放,反映在文化上也比較開放。由于歷史的原因,蒙古貴族本身文化水平并不高,還沒達到利用儒家學說來搞文化專制主義的水平。草原民族性格純樸、豪放,在文化上的表現(xiàn)也如此。受這種民族文化品質的影響,元朝統(tǒng)治者對文化采取寬容政策,對知識分子的思想言論不加干涉,客觀上促進了文化事業(yè)的繁榮。像《竇娥冤》這樣揭露封建統(tǒng)治黑暗的作品,在元代問世,就是各項條件作用的結果。
2.宋元時,我國古代科技領先于世界的主要成與文化繁榮的原因
領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
(1)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比歐洲早四個多世紀。
(2)指南針在航海交通上普遍使用,13世紀由我國傳入阿拉伯和歐洲各國。
(3)火藥廣泛應用于軍事。
(4)沈括的《夢溪筆談》在世界科技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5)元朝科學家郭守敬主持編定的《授時歷》,一年的周期與現(xiàn)行公歷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xiàn)行公歷早300年。
科技繁榮的原因:
(1)科技文化的發(fā)展,總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fā)展。宋元時期的科技文化是在繼承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科技文化優(yōu)秀成果的基礎上提高、創(chuàng)新,從而達到高度繁榮的水平。
(2)宋元時期,封建經濟繼續(xù)發(fā)展,為科技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并且隨著商品經濟的空前活躍,使科技文化更具創(chuàng)造性和實用性。
(3)各民族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和民族大融合,為科技文化的發(fā)展注入了勃勃生機。
(4)封建政府對人身控制的松弛,也為科技文化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
(5)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為科技文化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元代國家空前統(tǒng)一,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廣泛開展,使元代文化更具兼容性和開放性。
(6)兩宋時戰(zhàn)爭頻繁,促進軍事技術的提高。
3.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角度去認識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文化特征
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封建中央集權制的強化,城市和商品經濟的高度發(fā)展,民族政權的并立、沖突斗爭和民族融合的加強,這些都是社會客觀存在。它決定了文化領域必然出現(xiàn)相應的文化特征。
①哲學領域出現(xiàn)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理學。理學是適應封建中央集權制的強化而出現(xiàn)的,其核心內容是“存天理,滅人欲”。“天理”是指封建道德和封建統(tǒng)治秩序,“人欲”是指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和對美好生活的種種追求。其實質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這種思想的盛行對我國科技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
②科技取得突出成就。宋元時期經濟高度繁榮,為三大發(fā)明等科技成就的出現(xiàn)奠定物質基礎。③適應市民階層文化需求的各種文學藝術形式大量出現(xiàn)。城市商業(yè)活動的興盛,使市民階層得以發(fā)展壯大。他們文化不高,這就要求文學藝術領域出現(xiàn)滿足其文化需求的新作品。如形式自由、可以歌唱的“詞”;以《清明上河圖》為代表的風俗畫出現(xiàn)并增多;集中多種藝術形式于一身的雜劇、散曲等。
④各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同漢族文化進一步交融,使宋元文化豐富多彩。
⑤民族矛盾和沖突斗爭成為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要內容。宋代詩、詞多反映南北分裂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愛國主義精神的佳作比比皆是。
程朱理學
宋代以程灝、程頤、朱熹為代表的哲學派。開始于北宋的周敦頤、奠基于二程,完成于南宋的朱熹。二程以理為其哲學的最高范疇,提出理是“形而上者”,氣是“形而下者”,形而上之理是“所以陰陽者”。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力學體系。他把太極之理作為哲學的最高范疇,系統(tǒng)論述了理氣的關系,他認為:“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地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朱熹強調“格物致知”,即是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世故。他認為“三綱五常”應是是社會的最高道德標準,并且認為這是永存而不滅的。提出了系統(tǒng)的格物致知說和知行學說,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學說和有關修養(yǎng)方法的學說。由于程朱理學的一些理論對專制主義和帝王權力的強化有很大的作用,后來成了統(tǒng)治者的正統(tǒng)理論,影響深遠巨大。
例1.(2002年天津新課程文綜卷,15)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體運行法則B.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C.封建道德規(guī)范和等級秩序 D.“天人感應”理論
本題答案是C。本題目考查學生閱讀、分析、理解歷史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題目的關鍵在于從階級角度來分析理解歷史問題。朱熹是宋朝的理學思想的代表人物,為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他進一步發(fā)展闡述了儒家思想。據(jù)此,可判定正確答案為C。
例2.(2005年高考全國卷文綜Ⅰ,19)話本是宋代出現(xiàn)的一種新的文學形式,促使它興起的直接社會原因是
A.理學的形成與發(fā)展B.商業(yè)和城市的繁榮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D.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銳
本題答案是B??疾榉治鼋獯鹉芰ΑT挶咀鳛檎f書人的底本,是一種城市世俗文學,格調不高,通俗易懂,它人興起是商業(yè)繁盛和和城繁榮在文學上的直接體現(xiàn)。
例3.(2005年全國卷文綜Ⅲ,13)宋代以朱熹為代表的新儒學所吸收的思想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經世致用”學說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D.佛教思想和“經世致用”
本題答案是A。該題旨在考查再認再現(xiàn)重要的歷史事實的能力,要求準確認識古代史上儒學的發(fā)展歷程。宋代是儒學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以理學為代表的新儒學形成,它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同時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而朱熹則是理學發(fā)展的集大成者。故A是正確答案。
例4.(2005年高考北京卷,13)有西方學者認為“近代世界賴以建立的種種發(fā)明與發(fā)現(xiàn)可能有一半來源于中國”。傳入歐洲并對“近代世界”產生深刻影響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A.地動儀B.造紙術 C.雕版印刷術D.羅盤針
本題答案是D。主要考查中國幾項重大發(fā)明的外傳及對近代世界的影響。題干強調的是古代傳入歐洲的宋代科技成就。A、C教材都沒有涉及外傳問題,B項的外傳時間不屬于宋代,故A項符合題意。
例5.(1995年全國卷,38)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韓非子·有度》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東西方向)《鬼谷子·謀》稱:“鄭(國)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2:據(jù)《萍州可談》載,北宋時有人在廣州看到“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p>
材料3:馬克思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應用》中說:“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fā)明?;鹚幇羊T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了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造必要前提的強大的杠桿?!?/p>
材料4:魯迅在《電的利弊》中說:“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y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p>
回答:
(1)從材料看,司南至遲發(fā)明于什么時候?司南和指南針在哪些方面發(fā)揮了它的辨別方向的功能?(2分)
(2)應如何理解材料3的內容?(3分)
(3材料4中魯迅揭露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什么問題?(3分)
(4)指南針在近代西歐和中國的不同用途說明了什么?(2分)
本題引用了四段材料創(chuàng)設了一種新情境,考查了考生材料處理和歷史闡釋的能力。第(1)問首先要求時間,這從材料1的作者韓非子所生活的時代可判斷出來。韓非子生活在戰(zhàn)國時代,司南發(fā)明的至遲時間是戰(zhàn)國。其次要求發(fā)揮作用的方面,這從材料1、2、4中可找出答案,考生應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的綜合能力。這一問題較容易答出。第(2)問要求考生能揭示問題的本質,即能從馬克思的一段話中概括出三大發(fā)明對西方產生的影響,而不是羅列轉述馬克思的原話。這需要考生有一定的綜合概括能力。第(3)問,材料引用魯迅的話揭露科技在中國的命運,考生應從這些現(xiàn)象中分析出歷史的本質東西,這也要求考生有高度概括分析能力。第(4)問難度較大,關鍵是審清題意。試題要求分析指南針在近代中國和西歐的兩種不同命運說明什么?實際上就是要求分析為什么會有這兩種命運的原因。這一問也是要求考生能揭示問題的本質。
(1)戰(zhàn)國。(1分)生產(或采玉)、導航、迷信活動(或看風水)。(寫出2項即給1分,共1分)
(2)馬克思指出了中國的三大發(fā)明傳到歐洲后,在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中起了促進作用。(3分,包括社會制度、社會條件、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和社會對科學技術的認識等方面,提到其中一個方面即可視為正確,但整個答案的意思不能改變。)
(3)舊中國的愚味落后,中國古代先進科學技術未能充分發(fā)揮其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或古代先進科學技術的淪喪。(3分)
(4)科學技術能否產生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決于社會環(huán)境。(2分)
例6.(2005廣州4月模擬)(12分)宋元時期的封建文化高度繁榮,科技突出發(fā)展。簡述這個時期科學技術發(fā)展的主要特點和重大發(fā)明,并指出對世界文明進步的貢獻?!緒wW.WEI890.cOM 唯美句子】
此題考查宋元時期的科技成就的特點、表現(xiàn)和對世界文明進步所作出的貢獻。第1問,抓住該時期高度繁榮、繼續(xù)領先于世界的特征作答。第2問,關鍵是對相關史實的準確記憶,三大發(fā)明(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在宋代有劃時代的發(fā)展。第3問,可以分別就三大發(fā)明對世界所做出的貢獻來作答,如:活字印刷術為文化教育、指南針為發(fā)現(xiàn)新大陸和實現(xiàn)環(huán)球航行、火藥和火器為人類作戰(zhàn)史進入新階段提供了條件。也可以一言以概之:對人類在文化、航海和軍事等方面的作出了重大貢獻。
特點:①繼續(xù)領先于世界,并向歐亞大陸其他地區(qū)傳播(2分)②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生活各個領域。(2分)
發(fā)明:三大發(fā)明在宋代有劃時代的發(fā)展。①畢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②指南針在航海交通上普遍使用③制造火藥和火器,火藥更廣泛地應用于軍事。(6分)
貢獻:對人類在文化、軍事和航海等方面的活動產生了更大的動力和影響。(2分)(或活字印刷術為世界文化教育的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指南針為發(fā)現(xiàn)新大陸和實現(xiàn)環(huán)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制造火藥和火器,開創(chuàng)了人類作戰(zhàn)史的新階段。)
相關知識
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文化教案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xù)發(fā)展
第八節(jié) 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文化
教案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①科學技術的成就:印刷術、指南針、火藥三大發(fā)明的完成;建筑技術的提高;沈括的《夢溪筆談》;元朝歷法和天文學家郭守敬。②理學。③教育和史學:書院的興盛;司馬光的《資治通鑒》。④文學:宋詞的繁榮;李煜、蘇軾、柳永、辛棄疾、李清照詞作的內容、風格特點;陸游的詩詞;市民文學──話本;元曲和關漢卿。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文化的發(fā)展是以經濟、政治為基礎的。通過分析這一時期文化高度繁榮的原因,讓學生理解文化與經濟、政治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學生自己填寫《五代遼宋夏金元文化成就簡表》,培養(yǎng)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列表比較的自學能力。
3.我國三大發(fā)明的傳播是歐洲資本主義到來的必要前提,通過聯(lián)系世界近代史的有關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橫向思維能力。
4.通過比較編年、紀傳史書體例和宋詞中豪放派、婉約派的不同風格,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研究能力。
5.通過學生總結、討論這一時期的文化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通過印刷術、指南針、火藥三大發(fā)明的完成和傳播,說明四大發(fā)明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大大推動了世界歷史發(fā)展的進程,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過沈括、郭守敬等人的科技成就,說明這一時期我國科學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培養(yǎng)學生振興中華、趕超世界先進科技的歷史責任感。
3.通過教育、史學、哲學、文學、藝術領域的輝煌成就,讓學生領略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光輝燦爛的風采,感受古代文化的藝術魅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美感教育。
4.通過遼、夏、金、元的文化成就,說明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少數(shù)民族對祖國歷史文化的發(fā)展同樣作出了重大貢獻,從而對學生進行維護民族團結的教育。
教學要點
一、科學技術
1.印刷術、指南針、火藥三大發(fā)明
2.建筑技術的提高
3.科學家沈括和《夢溪筆談》
4.元代的歷法和天文學家郭守敬
二、理學
三、書院的興起和《資治通鑒》
1.書院的興盛
2.史學家司馬光和《資治通鑒》
四、文學
1.五代杰出詞人李煜
2.宋詞繁榮的原因
3.豪放派詞人蘇軾和辛棄疾
4.婉約派詞人柳永和李清照
5.陸游的詩詞
6.話本
六、元曲
1.元曲
2.關漢卿的創(chuàng)作
七、繪畫藝術
1.繪畫
2.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教學要求和建議
一、本節(jié)重點:本課涉及的科技文化成就知識點較多,應適當突出三大發(fā)明、沈括和郭守敬、宋詞、元曲。這一時期文化繁榮的特征、地位等理性知識也應列為重點。
本節(jié)難點:①基本概念:理學、元雜劇、散曲。②五代遼宋夏金元文化繁榮的原因及其特點、地位。
二、在講授本節(jié)具體內容之前,應以這一時期文化高度繁榮的原因入手,導入新課。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本章1—7節(jié)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的發(fā)展中提煉有關文化繁榮的原因,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體現(xiàn)政治、經濟與文化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原因可歸納為:①兩宋時期的經濟是在“隋唐盛世”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的,南方經濟超過了北方,它不僅是我國封建經濟發(fā)展的最高階段,而且仍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經濟的高度發(fā)展是科技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前提,為文化繁榮奠定了基礎。②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jù)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使中原和南方出現(xiàn)了相對安定的局面。③這一時期漢族政權和少數(shù)民族政權并立,民族融合加強,各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是民族關系的主流,各族人民互相學習,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有了重大進步。④宋元時期對外交往有了重大發(fā)展,在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中,一方面是我國的先進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國也吸收了外來文化,豐富了本民族文化。⑤這一時期的文化在隋唐文化高峰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各族人民善于繼承和發(fā)展隋唐的文化成果。
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文化繁榮的原因,可由教師扼要講解,也可由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作答,教師小結。這部分內容教材中沒有現(xiàn)成答案,要讓學生做好筆記。
三、科學技術一目,主要介紹了四個方面的成就:印刷術、指南針、火藥三大發(fā)明的完成和發(fā)展;建筑技術的提高;科學家沈括和《夢溪筆談》;元代歷法和天文學家郭守敬。
1.講授三大發(fā)明時,應回憶以前所學知識,概括三大發(fā)明的經過。印刷術:從隋唐的雕版印刷到宋代的活字印刷;指南針:從戰(zhàn)國的司南到北宋指南針用于航海;火藥:從古代煉丹家發(fā)明到唐末開始用于戰(zhàn)爭再到北宋廣泛用于軍事和南宋管形火器的出現(xiàn)。強調三大發(fā)明是一個歷史過程,宋代只是最后完成和發(fā)展。高中教材教法和初中不同的是,高中應側重原因、結果、性質、特點、意義等理性認識。因此,教師要注意突出三大發(fā)明的外傳及推動世界歷史發(fā)展的重大作用,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建筑技術的提高,教材主要從李誡編撰《營造法式》和遼、夏、金三朝保存至今的實物建筑,說明這一時期的建筑技術已走向成熟。強調《營造法式》是我國古代一部建筑工程施工和標準化的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備的建筑工程學專著。還要強調少數(shù)民族政權遼、夏、金三朝對祖國古代燦爛文明所作的貢獻。
3.沈括的《夢溪筆談》是本節(jié)重點之一,教師要結合英國學者李約瑟對這一科技論著的客觀評價,重點講述《夢溪筆談》在我國和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可舉出書中記載的沈括本人的科學創(chuàng)見,如十二氣歷、地磁偏角,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沈括在天文歷法方面的重要成就,如主持編修《奉元歷》,“十二氣歷”的內容,可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小字部分。
4.元代郭守敬的天文歷法成就也是重點之一,應著重進述他主持全國的天文測量和編定《授時歷》。
四、理學和史學一目,教材主要介紹了朱熹及其理學思想;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
1.理學是高中新教材增加的知識點,初中歷史未學過,是本節(jié)難點之一。教材介紹了兩宋時期占統(tǒng)治地位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理學是兩宋時期儒家思想的新發(fā)展,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更有利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南宋的朱熹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學,是理學的一大派系。教師應講清這些基本概念以及理學對后世的影響。
2.史學成就。課本用小字講述《資治通鑒》的體例、內容、意義,高初中教材的敘述基本相同,教師不必多講。要強調編寫此書的目的是讓統(tǒng)治者吸取國家興衰治亂的經驗和教訓,鞏固北宋的封建統(tǒng)治;同時還要強調這部史書的地位和史料價值。
五、文學一目,教材從詞、詩、曲等方面講述了這一時期文學領域的輝煌成就,重點是宋詞和元曲。
1.詞:應講明下列四個問題。
①宋詞繁榮的原因。教師可把教材內容歸納為三點:第一,兩宋城市手工業(yè)、商業(yè)經濟的繁榮,是宋詞興盛的物質基礎。第二,市民階層的擴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第三,兩宋社會矛盾尖銳,文學家用詞更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還要指出,文化和經濟、政治的內在聯(lián)系。“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毛澤東語)文學藝術屬于上層建筑,是由社會經濟、政治決定的。
②南唐李煜詞的特點。他的詞前期、后期內容風格截然不同,這是他前后兩期的生活處境和地位不同所決定的。教師可舉他的代表作品《虞美人》中千古流傳的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說明他后期詞作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③豪放派詞人及其風格特點。在講述兩宋具有代表性的詞人及其代表作品時,建議從宋詞的兩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約派,評析和鑒賞宋詞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并比較兩派不同的風格特點。蘇軾是豪放派的開創(chuàng)者和主要代表,要結合“資料和注釋”中的有關內容,具體說明他對詞發(fā)展的重大貢獻。南宋的辛棄疾繼承和發(fā)揚了蘇軾的風格,取得很高成就??膳e出他們的代表作品和名句,總結豪放派詞人的思想內容和風格特點。
④婉約派詞人及其風格特點。北宋的柳永和兩宋之際的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可舉柳永的《雨霖鈴》和李清照的《聲聲慢》,說明婉約派詞人的思想內容和風格特點。
豪放派、婉約派的主要不同:前者風格豪放激憤,氣勢雄偉,內容以記事、說理為主,表達內心感慨;后者風格委婉含蓄,細膩感人,內容以詠嘆個人身世、寫景抒情為主。應注意,許多詞人的作品往往兼具豪放與婉約兩種不同風格,并不截然分開,但各有偏重。
2.陸游的詩詞。陸游的主要文學成就是詩,初中已學過。高中課本主要突出了他的詞。思想內容與辛棄疾相似,表達了堅決抗金、反對議和、統(tǒng)一祖國的強烈愛國主義思想。他的詞風以豪放為主,也有一些婉約纏綿的作品。
3.元曲。要講清三點:一、元曲的含意,包括元雜劇和散曲。二、元雜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舞臺藝術,散曲是當時北方流行歌曲。三、重點介紹關漢卿和他的代表作《竇娥冤》。
六、繪畫藝術
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繪畫繼續(xù)發(fā)展的鼎盛時期。課本著重介紹《清明上河圖》。最好在課堂上再次展示在初中歷史課中已學過的《清明上河圖》畫面,對照此圖加以講解,并強調它是我國美術史上的不朽作品。
七、全節(jié)小結。小結應有特色,要避免重復課文提綱要點的一般做法。建議總結要把本節(jié)所學的感性知識升華到理性認識階段。教師可提出問題:五代遼宋夏金元文化的特征及其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如何?各舉出突出事例加以說明??勺寣W生討論、回答,由教師補充總結。要點有:①高度繁榮,是我國封建文化的高峰。如三大發(fā)明、宋詞、元曲、世俗文學、史學、繪畫成就。宋史專家鄧廣銘先生指出:“宋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最高階段,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雹诳萍及l(fā)展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大大推進了世界文明的進程。如沈括的《夢溪筆談》。三大發(fā)明的出現(xiàn)及其傳播,是歐洲資本主義到來的必要前提。③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各個領域全面繁榮,取得輝煌成就。④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少數(shù)民族對祖國文化的繁榮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如遼金的印刷術、火器制造、繪畫。
八、教學方法建議。教師在講授教材時,一定要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大膽探索和試驗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提供兩種方法,供老師們選用。
1.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議論、回答問題和教師精講重點、難點相結合的方法。本節(jié)共講授2課時,第1課時進行文化繁榮的原因、科學技術、哲學、教育等內容的教學。第2課時進行文學、繪畫、文化特點及地位等內容的教學。
2.采用學生填表自學加討論的課堂教學模式。第1課時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學并填寫《五代遼宋夏金元文化成就簡表》,教師可教給學生填表的程序和方法以及注意事項,也可填寫一個欄目,給學生作出示范。簡表可由教師設計印發(fā)給學生,也可由學生自己設計,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第2課時采用中心問題討論的模式。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教師設計幾道有一定深度難度或綜合研究、比較研究的討論題,由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師對每個問題進行小結。①結合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說明這一時期文化繁榮的原因是什么?政治、經濟和文化之間的關系如何?②五代遼宋夏金元的文化有何特征?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如何?舉出突出事例加以說明。③比較說明我國古代史書體例有何不同?你認為哪種最科學?為什么?④宋詞中的豪放派、婉約派有何不同特點?舉出各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進行分析比較。另外,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問題或提出疑難問題進行討論。
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文化成就簡表
類別代表人代表著作主要成就意義、地位
科學技術三大發(fā)明印刷術畢升 發(fā)明活字印刷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歐洲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必要前提
指南針指南針用于航海
火藥廣泛用于軍事、管形火器
建筑工程專著李誡《營造法式》 我國杰出的工程專著
佛教建筑獨樂寺、應縣木塔
橋梁盧溝橋
綜合沈括《夢溪筆談》總結古代兩宋科技在我國世界科技史上地位重要
天文歷法郭守敬 授時歷比現(xiàn)行公歷早三百年
哲學唯心主義朱熹客觀唯心主義理學
教育私學 書院興盛
史學編年史司馬光《資治通鑒》 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
文學詞五代李煜兩宋文學的主流
豪放派蘇軾《念媽嬌》《水調歌頭》拓展了詞的內容,開創(chuàng)了豪放風格
辛棄疾《菩薩蠻》
婉約派柳永《雨霖鈴》
李清照
詩 陸游《示兒》
元曲元雜劇關漢卿《竇娥冤》揭露封建統(tǒng)治腐朽黑暗元代劇作家的杰出代表
散曲
藝術繪畫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我國美術史上的不朽之作
第四章五代、遼、宋、夏、金、元
第四章五代、遼、宋、夏、金、元
測試
一.選擇題(每個3分,共20小題60分)
1.“時方鎮(zhèn)闕守帥,稍命文臣權之,又置轉運史,通判,為之條禁,文薄漸為精密,由是利歸公上而外權削矣?!逼鋵嵸|目的是
A.削弱朝中大將兵權B.加強皇權
C.防止藩鎮(zhèn)割據(jù)D.使地方上的軍、政、財三權分離
2.“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边@是南宋初時的一首著名詩歌,該詩主要
A.反映了南宋都城杭州的繁華B.反映了西湖景色的秀麗迷人
C.諷刺了最高當局的腐敗,甘愿據(jù)守江南一隅D.表達了人民收復失地的強烈愿望
3.“既非副貳,又非屬官,故常與知州爭權。每云:‘我是監(jiān)郡,朝廷使我監(jiān)汝!’舉動為其所制?!辈牧厦枋龅氖?/p>
A.西漢的刺史B.北宋的通判C.明朝的錦衣衛(wèi)D.清朝的軍機大臣
4.宋神宗在位期間,陜西的一位讀書人進京趕考。這位讀書人的經歷中,完全不可能發(fā)生的情況是
A.在赴京趕考之前,他先是在秋天參加了鄉(xiāng)試,第二年春天又參加了省試
B.到了京城,參加了殿試,考試內容局限于四書五經的范圍
C.考試完畢,主考官將試卷上的姓名、籍貫加以密封
D.科考后,他被皇帝直接錄取,被人們稱作“天子門生”
5.王安石上諫宋神宗:“今之貧者舉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由此實行了
A.青苗法B.募役法C.市易法D.方田均稅法
6.司馬光在《司馬溫公集》這樣寫道:“介甫(王安石)文章節(jié)義過人處甚多,但性不曉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遠,讒侫輻輳,敗壞百度,以至于此。”司馬光認為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主要是
A.變法的措施超越了時代,不合實際B.王安石為人處事不當,用人不適
C.王安石過于自信,高傲自大D.急于求成,損害了百姓利益
7.北宋中期,東京一帶流傳著“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謠,這是因為范仲淹
A.推行新政,獲得了各界支持B.重視理財,緩解了積貧局面
C.實行賦役合一,減輕了農民負擔D.整頓吏治,贏得了百姓贊譽
8.北宋時期一首詩寫道:“萬里耕桑富,中原氣象豪。河淤開億頃,海貢集千艘”,主要稱贊王安石變法中的
A.青苗法B.農田水利法C.方田均稅法D.募役法
9.據(jù)《遼史刑法志》載:契丹族原來只有習慣法,隨著其控制區(qū)域的擴大,契丹立國之初,耶律阿保機“詔大臣定制契丹及諸夷之法,漢人則斷以律令”。這反映了契丹統(tǒng)治者
A.實行蕃漢分治政策B.保持契丹的民族風格
C.接受漢族的成文法令D.實行民族分化政策
10.宋朝曾把與契丹族政權邊境臨界地區(qū)的一些地點改名,如威虜改為廣信,靜戎改為安肅,破虜改為永靜等。根據(jù)所學史實判斷,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時間是
A.北宋實現(xiàn)局部統(tǒng)一后B.澶淵之盟后C.東京保衛(wèi)戰(zhàn)后D.宋金和議后
11.山海關某段長城的殘垣斷壁旁邊有一座石廟,導游說這是宋代人為紀念秦朝孟姜女在這里哭倒長城而建,殘垣斷壁就是哭倒的長城的遺跡。下列有關石廟真?zhèn)蔚淖h論最有說服力的是
A.不大可能,因為孟姜女的故事是虛構的,石廟不可能為一個子虛烏有的人物而建
B.完全可能,不管孟姜女是否真有其人,關鍵是有哭倒的長城的遺跡的確存在
C.不大可能,因為秦長城根本不過山海關,山海關在宋代為契丹占據(jù)
D.完全可能,因為宋代的長城通過山海關,人們就認為孟姜女是在這里哭倒長城的
12.陸游在《訴衷情》中寫道:“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此詞反映了當時尖銳的民族矛盾。當時與漢民族矛盾尖銳的少數(shù)民族是
A.匈奴B.女真
C.契丹D.黨項
13.在古代,官方因急于將某些信息公之于眾,便將“榜”作為一種傳播信息的特殊工具。例如,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殿前司降黃榜云:“金人游騎已及郊畿?!痹摪裎姆从车臍v史信息是
A.北方畜牧業(yè)向南擴展B.宋金聯(lián)盟友好交往
C.金軍兵臨東京D.金兵進攻臨安
14.“山東、磊名等路(路:指地方行政單位)猛安謀克戶之民,不親稼穡,盡令漢人佃蒔(佃種)取租而已?!贝瞬牧咸N含的正確信息是
①契丹人進入了中原地區(qū)②開始采用封建剝削方式
③客觀上有利于民族融合④反映了民族壓迫的實質是階級壓迫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5.元代郭守敬編訂《授時歷》,取“敬授民時”之意,其揭示的是
A.《授時歷》名稱的由來B.《授時歷》名稱的含義
C.《授時歷》是最先進的歷法D.《授時歷》對農業(yè)生產的指導作用
16.王安石設想其變法的理財方針是“民不加賦而國用饒”,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清查逃避土地稅的“隱田”②向享有特權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錢
③寓兵于農,減少軍費開支④向農民貸款收取較低的利息
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7.王安石說:“保甲之法成,則寇亂息而威勢強矣?!边@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為了
A.抵御遼和西夏的進攻B.平息農民的反抗斗爭
C.減少財政開支D.鞏固自己的權勢地位
18.岳飛記得人民尊敬的原因,最主要是因為
A.岳飛抗金符合廣大中原人民的利益B.岳飛忠君符合封建的倫理道德
C.岳家軍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不犯D.岳家軍作戰(zhàn)勇敢,屢戰(zhàn)屢勝
19.紹興和議與澶淵之盟的相似之處是兩宋都
A.割讓土地B.屈辱稱臣C.貢納歲幣D.戰(zhàn)敗議和
20.元朝時,不屬于行中書省管轄的地區(qū)是
A.陜西B.云南C.河北D.河南
二.非選擇題(第21題13分,第22題13分,第23題8分,第24題6分,共4小題40分)
21.(13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國本土混亂,使沿邊一帶漢人大批流入安定的遼帝國國境……帶給契丹人高級生產技術和更高的國家管理技術。契丹人所以能超越突厥、回紇,建立起一個現(xiàn)代化帝國,全靠漢人的貢獻,所以遼帝國把漢人當作智慧之源……它的政府組織,完全為遷就漢人而設。
——柏楊《中國人史綱》
材料二后來兀術到中國,掠得中國士大夫,教之立制度,定分陛,昔金人草居野外,今者城郭宮室,政教號令,一切不異于中國?!貤睢端问逢惲痢?/p>
材料三金帝國漢化太深的現(xiàn)象之一是,政府中繁文縟節(jié),一切以失敗在自己手下的宋帝國為藍圖,國家階層唯一的工作是比賽誰更能敷衍。遇有事情,都希望由對方決定,以便失敗時自己不負責任。……中國歷代王朝將亡的各種征兆,一一具備。
——柏楊《中國人史綱》
(1)據(jù)材料一,漢人的遷入給契丹社會帶來了什么影響?(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兩個少數(shù)民族的漢化政策有什么相同之處?(2分)兩則材料表明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呈現(xiàn)什么趨勢?(2分)有什么意義?(1分)
(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時少數(shù)民族政權漢化的必然性。(2分)
(4)材料三表明了怎樣的觀點?(1分)是否正確?(1分)說明你的理由。(2分)
22.(13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減天下冗吏十九萬五千余人。所減者如此,未減者可知也……劉晏(唐朝人)以1200萬貫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3600萬貫供川陜一軍而不足。
――趙翼《廿二史札記》
材料二夷狄者,皮膚之患尚可知;盜賊者,心腹之疾深自猶。――《續(xù)資治通鑒長編》
材料三官雍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驕橫,寇盜橫熾,不可不更張以救之。
――范仲淹《鑒于詔條部東十事》
(1)材料一反映了哪朝的什么問題?問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分)
(2)材料二的觀點是什么?你如何看待?(2分)
(3)材料三的觀點是什么?你如何看待?(2分)
(4)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更張以救之”的?(1分)
(5)王安石的“更張”更深化,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2分)
(6)“更張”的結局是什么?說明了什么問題?(3分)
23.(8分)根據(jù)相關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課本“宋金對峙圖”(圖略)
(1)指出南宋與金“紹興和議”是在哪一年?當時在位的南宋君主是誰?“和議”所確定的雙方界線怎樣劃分。(3分)
材料二康熙帝在上諭中指出:“昔秦興土石之功,修筑長城,我朝施恩于喀爾喀古諸部,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秦筑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tǒng)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梢娛貒谛薜掳裁?。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也?!薄ㄕ浴肚迨プ鎸嶄浛滴醯邸?/p>
(2)據(jù)材料指出秦朝和明朝大規(guī)模修筑長城的目的各是什么?(2分)康熙為什么不再修補長城?(1分)
(3)今天我們對長城價值的認識與康熙有何不同。(2分)
24.(6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fā)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天文學也是我國古代最發(fā)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我國是歐洲文藝復興以前天文現(xiàn)象最精確的觀測者和記錄的最好保存者。——《中外歷史新編》
材料二為什么像伽俐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頓這樣的偉大人物都是歐洲人,而不是中國人或是印度人呢?為什么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只產生在歐洲呢?……為什么在15世紀以前的中國一直比歐洲先進,對自然界的知識比歐洲人多,能夠更有效的把這些知識應用于造福人類呢?……為什么直到中世紀中國還比歐洲先進,后來卻會讓歐洲人著了先鞭呢?怎么會產生這樣的轉變呢?——王國忠《李約瑟與中國》
(1)請列舉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2分)
(2)歸納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的主要特征并分別舉例說明。(至少兩例)(2分)
(3)中國古代天文學研究成果突出,但卻未在中國引起“哥白尼式”的天文學革命,把中國帶入近代社會,結合你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2分)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C從地方上行政權、財權的弱化來思考其目的。
2.C繁華享樂的背后是腐化。
3.B從通判的職能思考。
4.BB項內容從明朝開始。
5.A政府得利息,農民可渡過青黃不接時。
6.B歸納材料,聯(lián)系課本。
7.D范仲淹慶歷新政獲得百姓支持。
8.B從耕桑、開河淤等關鍵詞思考。
9.A從對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人不同的統(tǒng)治措施可看出。
10.B宋遼和議后才會這樣改名。
11.C明確山海關地區(qū)在北宋歸契丹管轄。
12.B聯(lián)系南宋時中原漢族與女真族的關系。
13.C聯(lián)想“靖康之變”。
14.C思考“猛安謀克制”的統(tǒng)治方式、作用和實質。
15.D當時歷法主要為農業(yè)生產服務。
16.C只能選擇理財措施。
17.B從“寇亂息”關鍵詞思考。
18.A人民擁戴的主因應是符合人民利益。
19.C對北兩次議和的背景、內容。
20.C識記中書省直轄山西、河北、山東。
二.非選擇題
21.答案要點及解析:
(1)(從政治、經濟、整體實力考慮)影響:①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政治制度;②促進了契丹社會政治經濟的發(fā)展;③壯大了契丹的勢力。
(2)(對比、歸納、聯(lián)系的觀點)相同之處:①任用漢人;②學習漢族政治制度;③接受漢族先進文化。(2分)趨勢:漢與少數(shù)民族政治、經濟、文化聯(lián)系密切,少數(shù)民族紛紛接受漢族的文化。(2分)意義:促進了少數(shù)民族封建化和少數(shù)民族的發(fā)展。(1分)
(3)(從發(fā)展水平、交往作用、政治目的思考)必然性:①漢族文化比少數(shù)民族文化進步;②民族間的友好往來促進了少數(shù)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③為了鞏固統(tǒng)治,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順應了歷史潮流,實行漢化政策。
(4)(簡要歸納、簡單說理)觀點:金朝漢化太深導致金的滅亡。(1分)不正確。(1分)理由:①金實行漢化政策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fā)展,具有進步意義;②金滅亡的主要原因在于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2分)
22.答案要點及解析:
(1)(歸納歷史現(xiàn)象,從內外兩角度分析原因)問題:北宋中期,軍費和官俸開支龐大,形成嚴重的財政危機。(1分)原因:①政府擴充軍隊,增設官僚機構,使軍費和官俸開支越來越大;②北宋政府每年還要送給遼和西夏大量“歲幣”。(2分)
(2)(簡要歸納觀點,從階級實質進行評價)觀點:農民起義是心腹之患,其害大于皮膚之患的少數(shù)民族進擾。(1分)評價:材料二的作者站在封建地主階級立場上,深深仇視農民起義軍,將農民起義軍稱為“盜賊”“寇盜”,暴露了其階級反動性。(1分)
(3)(從改革的背景進行分析)觀點:官僚機構臃腫,百姓生活困苦,遼和西夏不斷進擾,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應該立即改革。(1分)評價:范仲淹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中期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并且提出了改革主張。(1分)
(4)(根據(jù)課本回答)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了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
(5)(從措施的完整性和變法的作用思考)深化表現(xiàn):①范仲淹改革主要在政治領域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王安石變法以理財為中心,還包括軍事和教育等方面措施;②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北宋積弱積貧的局面。
(6)(歸納共同結局,分析兩次改革的共性)結局:兩次更張的結局都失敗了。說明:①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改革具有復雜性和艱巨性;②改革有時會以個人利益的犧牲為代價。(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23.參考答案與解析:
(1)(明確時間、人物、界線)1141年;宋高宗(趙構);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
(2)(結合秦朝、明確、清朝的國力與民族關系狀況)秦朝:為了抵御北方匈奴貴族的南下騷擾;(1分)明朝:中期國力衰落,為抵御蒙古騎兵南下。(1分)原因:清朝時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蒙古部落與朝廷的關系更加密切;康熙認為修德安民方是守國之本;隨著軍事武器的變革,長城的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任答一點1分)
(3)(立場與角度不同)康熙主要從政治,軍事角度來認識長城;(1分)今天我們主要從歷史文化角度認識長城,認為長城是中華民族團結,頑強抗爭精神的象征(中華民族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的載體)(1分)
24.參考答案與解析:
(1)(識記準確)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2分)
(2)(史論結合)注重觀測和記錄,如春秋時期,有了最早關于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1分)測量儀器精密,如元朝郭守敬創(chuàng)制了簡儀和高表。(1分)
(3)(從政治、經濟、思想、教育多角度思考)原因:政治上,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實行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1分)經濟上,中國,自然經濟分散落后,古代科技建立在手工業(yè)生產的基礎上;(1分)思想上,中國,文化專制主義,如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把大量知識分子迫入了脫離實際、脫離生產、脫離對自然界觀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學在中國失去了產生和發(fā)展的政治文化基礎。(1分)教育上,教育落后,中國封建教育以儒學為主要內容,以培養(yǎng)封建官吏為目的,很少涉及生產和科學知識,儒學強調君權神授,缺乏研究自然的傳統(tǒng)。(1分)(任答兩點給2分)
第八節(jié)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文化教學案
第八節(jié)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文化教學案
本節(jié)學習重點:
1、三大發(fā)明的內容及完成和發(fā)展的朝代;2、活字印刷術發(fā)明的時間、發(fā)明者、傳播和比歐洲早的時間;3、指南針用于航海的時間、向外傳播和意義;4、南宋發(fā)明的管形火器及其意義;5、火藥和火藥武器的傳播;6、《夢溪筆談》的作者、朝代及李約瑟的評價;7、郭守敬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工作和編制的《授時歷》;8、宋代理學的概念和朱熹的歷史地位、思想實質;9、五代的杰出詞人;10、宋詞繁榮的原因;11、蘇軾、柳永、李清照、辛棄疾詞的特點及其代表作;12、陸游的主要文學成就及其詞的代表作;13、元曲的概念及元雜劇、散曲的性質;14、元曲最杰出的作者極其代表作。
一、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文化發(fā)展的特點
1、五代十國時期的文化:
2、宋元文化:
3、契丹(遼)、黨項(西夏)、女真(金)、蒙古的文化:
二、科學技術
1、三大發(fā)明:①內容:
②完成和發(fā)展的朝代:
2、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①時間:
②發(fā)明者:
③傳播:A、向東:
B、向西:
④比歐洲早
3、指南針的使用:①用于航海的時間:
②傳播:
③意義:A、
B、
4、火藥的發(fā)展:①經過:A、北宋:
B、南宋:
C、金朝:
②傳播:
5、《夢溪筆談》:①朝代:
②作者:
③內容:
④評價:A、
B、
6、天文歷法:①元朝:
②郭守敬:主張:
成就:A、
B、
C、
三、哲學思想——理學
1、思想特點(概念):
2、代表人物:朱熹:①歷史地位:
②主要思想:A、
B、
C、
③思想實質:
四、文學——宋詞和元曲
1、五代、遼、宋、夏、金時期文學的主要成就——詞:
五代——李煜:①歷史地位:
②詞的特點:A、前期:
B、后期:
宋詞:①繁榮原因:A、
B、
②詞的特點:
③代表人物:
A、蘇軾:時間:
貢獻:
地位:
代表作:
B、柳永:時間:
詞的特點:
代表作:
C、李清照:時間:
詞的特點:
D、辛棄疾:時間:
詞的特點:
代表作:
E、陸游:時間:
政治主張:
主要成就:
詞的特點:
名作:
2、話本:①形成原因:
②性質:
③文學特點:
3、元曲:①概念:
②元雜劇:
③散曲:
④代表作家:A、作家:
B、代表作:
C、內容:
基礎網絡
情況:11世紀中期,北宋畢異創(chuàng)造活字印刷術。
外傳:東傳朝鮮、日本,西傳埃及和歐洲,早歐洲四個多世紀。
外傳:13世紀傳人阿拉伯和歐洲各國。
①用于航海,極大地推動了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
②為歐洲航海家發(fā)現(xiàn)美洲和實現(xiàn)環(huán)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
北宋:在東京設專門機構,制造火藥和火器。
南宋:發(fā)明管形火器“突火槍”,從而開創(chuàng)了戰(zhàn)史新階段。
①百科全書式著作,北宋沈括著,總結了我國古代主要是北宋的科技成就。
②被英國學者李約瑟稱為“中國科學史的里程碑”。
天文歷法:元代郭守敬創(chuàng)制簡儀、高表等天文測儀器。主持編定《授時歷》與現(xiàn)行公歷基本相同,比西方早300年。
宋代哲學,又稱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學。
理學發(fā)展的集大成者。
宇宙萬物,“理”是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材料,是第二性的。
理由:人欲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評價:把天理和人欲對立,實則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
前期:主寫宮廷生活,風格柔靡。
后期:亡國之作為主,抒發(fā)國破家亡的愁苦之情,哀婉感人,藝術成就很高。
①感情豪放,描繪雄渾壯觀的景物,給詞注入強勁生命力,是宋詞中豪放派的創(chuàng)始者和主要表。
②《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其代表作。
柳永:反映市民生活,市民氣息濃,流傳很廣,代表作為《雨霖鈴》等。
①風格委婉,感情真摯,明白有話,生活氣息濃。
②流落南方后,滲透憂傷感情,也有懷念中原故土的。
①承揚蘇拭的豪放詞風,思想和藝術水平很高。
②悲痛山河分裂,時代氣息濃,如《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
陸游:有感慨國事的豪放之作,也有婉麗飄逸之作,《釵頭風》纏綿徘側,一往情深”
①元曲是元雜劇和散曲的合稱,與唐詩、宋詞并稱于文學史。
②元雜劇把音樂、歌唱、舞蹈、表演、道白熔于一爐,是獨具民族風格的綜合舞臺藝術,產生韻文、
散文組合的文學劇本。
③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是北方的流行歌曲。
④關漢卿是杰出代表。揭露封建統(tǒng)治,同情受壓迫人民。悲劇《竇娥冤》是其代表作。
重點、難點、考點?
1、宋元時期科技文化發(fā)展的原因
(1)政治
(2)經濟
(3)民族關系
(4)對外關系
(5)文化基礎
2、宋元時期的文化特點
(1)高度發(fā)展、全面繁榮
(2)各民族文化進一步交融,在保留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又有一些各自的特點。
(3)這一時期,我國的三大發(fā)明——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傳往世界,為世界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3、中國古代的三大發(fā)明對西歐的影響
中國古代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向西傳到歐洲,對西歐資產階級摧毀封建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印刷術作為新教反對天主教起了重要作用,火藥炸毀了西歐的騎士階層,指南針應用于航海,為西歐資產階級開辟新航路,拓展海外市場提供了客觀條件。
4、怎樣認識文化現(xiàn)象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一定文化現(xiàn)象都是某一歷史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
①宋代科舉制度的發(fā)展,私人書院也注重按封建倫理觀念培養(yǎng)學生德行,這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和封建制度完善的表現(xiàn)。
②詞這種新體詩歌的發(fā)展,是當時社會經濟發(fā)展、城鎮(zhèn)興起和商品經濟發(fā)展的表現(xiàn)。
③李清照作品的委婉含蓄,辛棄疾作品的豪放激憤,陸游詩詞對統(tǒng)一的渴望,是當時民族矛盾和多民族政權并立的反映。
④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更是直觀地反映了宋代手工業(yè)、商業(yè)和城市的繁榮。
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文化
歷史:5.8《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文化》教案(1)(舊人教版高三)
[基礎知識]三大發(fā)明完成建筑技術提高沈括《夢溪筆談》元歷法與郭守敬理學教育與史學成就書院興盛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宋詞李煜蘇軾柳永辛棄疾李清照陸游市民文學元曲與關漢卿
[基本理論]
1.指出四大發(fā)明是我國成為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培養(yǎng)學生民族自豪感;
2.指出這一時期我國科技成就為世界領先,培養(yǎng)學生致力科技文化振興中華的情操;
3.介紹古代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感受其魅力,并指出這些文化由各民族共同或學習中分別創(chuàng)造。
[能力培養(yǎng)]
1.文化的發(fā)展是以經濟政治的發(fā)展為前提的,通過分析文化繁榮的原因,促使學生理解上述間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講述各項科技成就對世界文明史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中外史對比的能力和意識;
3.討論分析這一時期文化的時代特征,提高學生概括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理學;文化繁榮的原因及其特點、歷史地位。
[教具教法]資料,圖片,學生結合語文課準備的資料,講述,評價,討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由同學概述宋元文化繁榮的原因,教師歸納。
一是兩宋時期的經濟是在隋唐盛世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起來的,南方超過了北方,是中國封建經濟的最高階段,仍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經濟的高度發(fā)展是文化繁榮的前提;二是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分裂割據(jù)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使中原和南方相對安定;三是少數(shù)民族政權對立,民族融合加強,各地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是主流,各族人民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文化進步;四是我國先進文化傳播世界各地,我國同時地吸收了外來文化,豐富了本民族文化;五是這一時期的文化繁榮是建立在隋唐文化成果的基礎上的。
一.科學技術。
1.三大發(fā)明完成和發(fā)展。
(1)活字印刷術。11世紀,平民畢升,泥活字。東傳至朝鮮、日本,西傳至歐洲、埃及,較歐洲早400年。
(2)指南針。宋時在航海中普遍使用。13世紀傳至阿拉伯與歐洲各國。對世界經濟文化交流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為新航路開辟提供了科技條件。
(3)火藥。唐末用于軍事。北宋在東京設立專門機構,制造火藥與火器。南宋時出現(xiàn)“突火槍”?!肮苄位鹌鳌遍_創(chuàng)人類作戰(zhàn)史新階段。13世紀中期傳至阿拉伯,后傳入歐洲。金制造火器較發(fā)達,曾以此擊敗蒙古進攻。
2.建筑。
(1)李誡《營造法式》。北宋末年。對建筑材料、樣式、結構有記載和精致的樣圖。是我國建筑史上的杰作。
(2)遼代薊縣獨樂寺、山西應縣木塔。古代木結構建筑著名。
(3)金代建造盧溝橋。
(4)元大都。有排水系統(tǒng)。
3.沈括《夢溪筆談》??偨Y古代尤其是北宋科技成就,為英國李約瑟稱為“中國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中國科學史的里程碑”。
4.歷法。
(1)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
(2)郭守敬創(chuàng)制簡儀和高表等天文觀測儀器,主持天文測量工作。
(3)郭守敬編定《授時歷》,一年周期與今公歷基本相同,早今公歷300年。
二.理學: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學。南宋朱熹為集大成者。理為宇宙萬物之源,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將天理與人欲對立,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維護封建等級秩序。
[資料]朱熹。徽州騖源人,寓居福建。與程頤程顥合稱“程朱理學”。另稍前有周敦頤,曾有《愛蓮說》一文著名并相傳。朱子重建和主持白鹿洞書院,從事教育五十余年。主張抵抗,為權臣排擠。留有《四書章句集注》與《朱子語類》等。后為權臣害,先誣蔑朱子之道學為偽學,后誣蔑朱子霸占友人死后財產和引誘兩個小尼姑作妾,使朱子罷而去。
三.書院興起。北宋興起,南宋大盛。著名者有岳麓書院和白鹿洞書院等。以封建倫理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行,鼓勵討論,辯難和自講心得,風氣活躍。
[資料]五大書院。
四.《資治通鑒》。司馬光主持編寫。略。
五.文學。
1.詞。
(1)李煜。五代時南唐后主。有很高文學價值。
[資料]
(2)宋詞繁榮的條件。一是經濟有一定發(fā)展,商業(yè)和城市繁榮,市民階層壯大,人民思想感情更加豐富,不能以韻律嚴格的詩來表達。二是宋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尖銳,一些作家以新形式抒發(fā)感情。
(3)蘇軾。北宋文學家,豪放派代表人物。
[資料]
(4)柳永。北宋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資料]
(5)李清照。兩宋之交,婉約派代表人物。
[資料]
(6)辛棄疾。南宋詞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資料]
(7)陸游。南宋人,詩詞均佳,豪放與婉約兼而有之。
[資料]
(8)
2.話本。市民文學的典型代表。由城市藝人口頭講述,記錄整理,在流傳中不斷補充,情節(jié)完整,語言生動,藝術成就高。
3.元曲。
(1)元雜劇與散曲的合稱。將音樂、歌唱、舞蹈、表演、道白熔于一爐,形成獨具民族風格的舞臺藝術形式,并產生韻文與散文組合的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散曲包括小令與套曲,是當時北方的流行歌曲。
(2)關漢卿。代表作為《竇娥冤》。
[資料]蒙古人不重科舉,滅金后只舉行過一次科舉,此后80余年廢科舉。社會上許多讀書人將科舉作為唯一目標,不免失落。且元工商業(yè)發(fā)展畸形,王公貴族與官僚聚居城市,為元劇流行提供土壤。此時中國知識分子開始戴上臭老九的帽子。他們不得不踏入此間,尋得一席之地。關漢卿,北京人,長期創(chuàng)作戲劇,被稱“梨園領袖”?!陡]》劇中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1958年關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另有白樸、馬致遠和鄭光祖等。另有王實甫的《西廂記》,“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br>
六.繪畫藝術。代表作品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另宋徽宗趙佶的繪畫作品也很出名。
[課堂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