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復習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102012屆高考歷史重點知識梳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復習教案。
第9講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1)通過分析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中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
(2)理解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實質。
(3)加強縱比、橫比。如與中國維新變法運動、新文化運動,與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比較。
(4)注意啟蒙運動提倡的“天賦人權”、“自然平等”、“主權在民”、“社會契約”等原則有力地推動世界民主化進程,對構建人文精神和和諧社會都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一、文藝復興的背景、矛頭指向、人文主義的體現(xiàn)、影響
1、文藝復興根本原因:14世紀意大利最早出現(xiàn)資本主義的萌芽,資產階級為了追求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要求摧毀宗教神學壓制人性的世界觀,鏟除維護封建制度的各種傳統(tǒng)觀念。因為古代希臘和羅馬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意大利有優(yōu)秀的人才結構,所以文藝復興以復興古代希臘羅馬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同時資本主義力量還處在較弱小的成長發(fā)展階段,難以直接面對影響力很強大的宗教神學。
2、文藝復興的實質是一場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宣傳資產階級文化的思想解放運動。核心內容是:人文主義,矛頭指向宗教神學世界觀,批判宗教的禁欲主義和蒙昧主義,否定神性至上,喚醒了人的自我意識,鼓勵為創(chuàng)造現(xiàn)世幸福而奮斗的精神,符合資產階級追求財富、自由的精神。文學三杰、藝術三杰的作品和莎士比亞的戲劇都體現(xiàn)這點。
3、過程和影響。文藝復興14、15世紀首先在意大利開展,后逐步擴展到西歐的國家,如法國、英國,出現(xiàn)了莎士比亞等著名的戲劇家。它是歐洲近代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思想解放運動,提倡人性至上,否定神性至上,打破宗教神學的束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符合了資本主義的需要,也推動了近代歐洲的文學、藝術的發(fā)展,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學,追求現(xiàn)世幸福和冒險的精神是新航路開辟的動因之一。
二、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與宗教改革的人文主義色彩、影響
1、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宗教改革是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fā)動的反對封建統(tǒng)治和羅馬神權統(tǒng)治的政治運動。文藝復興從意大利傳播到歐洲其他地方后,人們開始用自己的眼光探索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隨著教會迷信的打破,人們對教會的高壓統(tǒng)治也越來越不滿,最終導致了首先發(fā)生在德意志的宗教改革運動。馬丁路德主張“因信稱義”學說,反對教皇“因行稱義”,宣稱教徒只要內心悔罪靈魂就能得救。靈魂可以自救,不需神職人員,信仰的依據(jù)是《圣經》,《圣經》高于教會和教皇,每個教徒都可以有直接閱讀和解釋《圣經》的權利。簡化宗教儀式,廢除教階制度,否定教皇權威,但不否定宗教。
2、宗教改革如何體現(xiàn)人文主義色彩?羅馬教皇宣揚“因行稱義”,把與上帝溝通、中介的權力交給教皇、主教等神職人員,教徒只有通過煩瑣的宗教儀式包括購買贖罪券才能獲得上帝的拯救。馬丁路德“因信稱義”學說的主張依靠虔誠的信仰即可自救,不需要通過神職人員,強調個人與上帝的溝通權力,實際上就否定了教皇和教會作為上帝代言人的身份和特權,否定了教皇的權威,體現(xiàn)了個人的自主性和權力,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精神。
3、宗教改革的影響。從14世紀到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經過近兩個世紀的發(fā)展,已經由簡單的手工協(xié)作進入到手工工場的新階段,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就必然要求掙脫封建制度和宗教束縛,于是出現(xiàn)了宗教改革。通過宗教改革,人們思想上解除了禁錮,用一種全新的眼光來看待世界,并從思想上為人們接受新的政治制度打下基礎。通過宗教改革,越來越多的人不再迷信教廷,形成不受羅馬教皇控制的新教,包括路德派、加爾文派和英國國教等,教會對人們的思想和社會政治經濟的控制削弱。新教開始登上歐洲歷史舞臺,對后來的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兩個運動在與統(tǒng)治者的關系上是相似的,人文主義者需要教皇、國王、貴族和富商的庇護;宗教改革與統(tǒng)治者關系更是緊密,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諸侯的保護。
三、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在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
薄伽丘在其名著《十日談》中,揭露教會的黑暗和腐敗,諷刺教士的奸詐和偽善,贊揚手工業(yè)者、商人的智慧和才干,歌頌真摯的愛情和高尚的情操。體現(xiàn)了作者反對教會禁欲、高揚人性的思想。
但丁的《神曲》充滿著對教會和封建貴族的譴責,對自由、理性和求知精神的歌頌,帶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恩格斯稱他為“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彼特拉克在《歌集》中表現(xiàn)了人文主義者以個人幸福為中心的愛情觀,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
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并稱為文藝復興的“美術三杰”。藝術大師們改變了中世紀繪畫簡單呆板的宗教風格,創(chuàng)造出具有現(xiàn)實感的人物形象和生動活潑的生活畫面,把人文主義思想和現(xiàn)實主義方法結合起來。
馬丁路德觀點的核心是“因信稱義”即“信仰耶穌就可得救”,否定教皇和教士的作用,容許個人在教義解釋上有更大的自由,蘊含人文主義精神。
薄伽丘、馬丁路德等人通過通過作品、主張來抨擊教會傳統(tǒng)觀念,體現(xiàn)了人的價值、地位。
四、啟蒙運動的根本原因、實質、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
1.啟蒙運動的根本原因、實質。17、18世紀,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新興資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等級制度則成為資本主義最主要障礙,它們的存在,嚴重阻礙了資產階級追求財富、民主、平等、自由。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與封建制度的尖銳矛盾,必然在思想領域有所反映。這是啟蒙運動的興起的根本原因。“啟蒙”在法文中即為光明、智慧之意。啟蒙思想家認為:過去的時代在天主教會和世俗封建主的統(tǒng)治下是迷信和無知的黑暗時代,而啟蒙運動就是要從黑暗進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時代。啟蒙思想家提倡用理性來判斷一切,把批評鋒芒直指封建專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體系,為資產階級革命準備了思想條件。所以啟蒙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在思想領域反對封建統(tǒng)治與教會特權的思想解放運動。
2.啟蒙運動核心思想——理性主義。什么是理性?所謂理性即人的思考和判斷,凡事要以人的思維去判斷,而不依賴天意或神的旨意。它提倡科學,反對愚昧,向往自由平等,追求個人價值和解放。理性主義成為衡量一切現(xiàn)存事物的唯一標準,變成了一面反封建的旗幟。
3.啟蒙運動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
時期國家思想家思想主張代表作品
興起
17世紀英國霍布斯人們按社會契約建立國家《利維坦》
洛克提出分權思想,贊成君主立憲制《政府論兩篇》
《人類理智論》
高潮
18世紀法國伏爾泰①抨擊天主教會;②主張君主立憲制;
③提倡天賦人權、自由平等;④法律應以人性為出發(fā)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哲學通訊》
《路易十四時代》
孟德斯鳩①提出“三權分立”學說(立法、司法、行政);②主張君主立憲制;③法律是理性的體現(xiàn)《論法的精神》
盧梭①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
②人類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財產私有制《社會契約論》
擴展德意志康德①認為啟蒙運動的核心是理性;
②主權屬于人民;
③要自由也要自律《純粹理性批判》
啟蒙運動的興起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它是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與文世復興相比較,啟蒙運動繼承了它的人文主義,又將這種人文主義發(fā)展到一個新的層次。
五、啟蒙運動的影響
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后的又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沖擊著歐洲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它發(fā)展了人文精神,把反宗教神學的斗爭推進到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為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資產階級革命做了理論準備。啟蒙運動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歐洲范圍,極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如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國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都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xiàn)的背景下產生的,但由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程度不同,決定了二者在反封建的深度上有一定差別,這取決于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矛盾的激化程度。
考點一、考查文藝復興、啟蒙運動
1、(2009年北京卷)世界現(xiàn)代化進程中既有經驗也有教訓。20.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為近代歐洲的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對二者的共同點表述正確的是()
A.反對宗教神權,強調三權分立B.反對封建制度,倡導人民主權
C.反對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D.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
C
解題關鍵是抓住題干中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二者的共同點”等有效信息限定詞。啟蒙運動是文藝復興在人文主義的領域的進一步發(fā)展。A、B、C項分別為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盧梭和伏爾泰的主張,排除。人文主義的內容包括:自由、科學、理性、追求幸福等。正確答案為C。
考點二、三權分立
2、(2009年上海卷)10.近代以來許多國家實行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三權”是指
A.立法權、行政權、監(jiān)察權B.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
C.行政權、司法權、考試權D.監(jiān)察權、考試權、行政權
B
三權分立學說最早由洛克提出立法、執(zhí)行和外交,后經孟德斯鳩發(fā)展為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三權分立學說,并首先在美國得以實現(xiàn)。監(jiān)察權和考試權是孫中山在西方三權分立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補充的。
考點三、考查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fā)展中的美國共和制的確立
3、(2009年安徽卷)18.美國獨立戰(zhàn)爭期間,托馬斯潘恩在《常識》中告誡民眾:“君主政體意味著我們自身的墮落和失勢,同樣地,被人當作權利來爭奪的世襲,則是對我們子孫的侮辱和欺騙?!边@一觀點的理論依據(jù)是()
A.人文主義B.民族主義
C.天賦人權說D.三權分立學說
C
1776年,潘恩的《常識》在北美發(fā)表。在這本不到50頁的小冊子中,潘恩以簡練而生動的語言準確地回答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所關心的問題,并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指出了北美殖民地獨立的必要性。潘恩呼吁,殖民地人民必須與英國一刀兩斷,建立自己的共和國。他強調真正的權力必須而且只有來源于人民。托馬斯潘恩《常識》的主要觀點是反對君主制,他的理論依據(jù)主要是,天賦人權學說。
考點四、考查古希臘的人文主義思想
4、(2009年廣東卷B)15.古希臘人將神塑造為生動逼真的人的形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古希臘的()
A.民主思想B.無神論思想
C.科學思想D.人文主義思想
選D。A選項與題干無關,既然為神塑像說明古希臘人是有神論的,有神論不符合科學精神,所以B、C選項不符合,將神塑造為人的形象,就是把人放到和神一樣的高度,這符合人文主義思想的重視人肯定人的力量和價值。
考點五、考查的是北美的獨立于歐洲啟蒙運動
5、(09年廣東卷B)17.18世紀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大覺醒運動中有一種思想:上帝使人有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運用這一理性。這種思想
A.促成了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B(yǎng).有助于激發(fā)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統(tǒng)治
C.借上帝的神權壓制人文主義思想D.旨在消除教會在北美殖民地的影響
B
題目中的“理性”就是歐洲啟蒙思想家宣傳的“理性”,主要指追求自由、民主和科學。這有助于激發(fā)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統(tǒng)治。
(2011年新課標卷文綜27)蘇格拉底在受審時申辯說:“打一個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處叮住你們不放,喚醒你們、說服你們、指責你們……我要讓你們知道,要是殺死像我這樣的人,那么對你們自己造成的損害將會超過對我的殘害?!边@段話表明蘇格拉底是
A.維護公民生存權利B.捍衛(wèi)思想自由原則
C.抗議雅典司法不公D.反對貴族專權暴政
(2011年安徽卷文綜18)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學說“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fā),
雖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經濟的事實中”。最能印證其主旨的是
A.商品經濟催生了歐洲近代啟蒙思想B.人文主義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學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義D.人民主權學說豐富了法國啟蒙思想
:C
:恩格斯所說是指舊文化對新思想的影響,A項中“商品經濟”和D項中的“人民主權學說”不屬于舊文化,應排除;B項表述不符合史實。
(2011年上海卷文綜11)17~18世紀,歐洲興起了新一輪思想解放運動,法國人引領了時代潮流,涌現(xiàn)出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狄德羅等杰出思想家。這場運動是
A.文藝復興B.宗教改革C.啟蒙運動D.文學革命
:題中這段話有四處提到“人民”的權力,體現(xiàn)了盧梭的人民主權的思想
(2011年上海市單科歷史4)拜占庭帝國瓦解前后,許多學者和藝術家遷居意大利半
島,從而大力推動了該地區(qū)
A.波斯文化的傳播B.伊斯蘭文化的傳播
C.古希臘文化的研究D.基督教神學的研究
:C
:遷居意大利半島的學者研究古希臘文化,也成為文藝復興的條件之一。
(2011年上海市單科歷史5)中世紀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學稱作“為整個世界
烤制面包的烤妒”,這一比喻的含義是希望母校
A.開展世俗教育B.成為傳播神學的中心
C.自由探討真理D.多出學術研究的成果
材料一
國家最高權力屬于全體人民,人民是國家主權的主體、擁有者和行使者。主權“是完全絕對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權“永遠不可轉讓;并且主權者既然只是一個集體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來代表本人”;“正如主權是不能轉讓的一樣,同理,主權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權只能通過直接民主實現(xiàn)。如果任何人拒不服從公共意志,全體就要強迫他服從,“這即是說,人們要迫使他自由”。
——摘編自盧梭《社會契約論》
材料二
“人民主權的原則……是無可爭議的”,但“主權只是一個有限的和相對的存在”?!叭绻愦_信人民主權不受限制,你就等于隨意創(chuàng)造并向人類社會拋出了一個本身過度強大的權力,不管它落到什么人手里,它必定構成一項罪惡。”
18世紀英國政治理論家伯克說:“我相信,如果盧梭還活著,在他短暫的神志清明時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瘋狂的實踐后果(指法國大革命中的“雅各賓派專政”),他一定會嚇昏過去?!?br> ——摘自貢斯當《古代人的自由與現(xiàn)代人的自由》等
(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盧梭人民主權思想的主要內容。(4分)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法國大革命的史實,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評價盧梭的人民主權思
想。(8分)
1、(10年新課標卷)28.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認為,世上有兩種形式的平等,即數(shù)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數(shù)量平等是絕對平均主義,比值平等則是根據(jù)個人的實際價值,按比例分配與之相稱的事物。根據(jù)以上觀點,通常所說的“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應該是
A.更接近于數(shù)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數(shù)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數(shù)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解析:“數(shù)量相等”的意義是你所得與他人所得的相同事物在數(shù)目和容量上相等;“比值相等”的意義是根據(jù)各人的真價值,按比例分配與之相衡稱的事物。數(shù)量相等類似于實質平等,比值相等類似于形式平等。依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我們應當在實質平等和形式平等之間做到平衡,有時要講究實質平等,有時要講究形式平等,有些方面要講究實質平等,有些方面要講究形式平等。
答案:B。
2、(10年上海歷史卷)15.“……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狀態(tài)”,“不成熟狀態(tài)就是不被別人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要有勇氣運用自己的理智!”以上省略的內容應是
A.宗教改革B.文藝復興C.啟蒙D.空想社會主義
解析:此題考察第4分冊第6課啟蒙運動的內容。主要是材料中:運用自己的理智,可以看出正是啟蒙運動中“獨立的思考,建立合乎理性的社會和國家”,理性成為衡量事物的唯一標準。
答案:C。
3、(10年上海歷史卷)11.伏爾泰在《風俗論》一書中對中華文明和儒家學說推崇備至。他所得的中國文化資料最有可能來自于
A.外交使節(jié)B.傳教士C.阿拉伯人D.留學生
解析:此題考察第7分冊儒家文化的傳播,遠播西方。進入17世紀以后,西方傳教士對儒家經典的譯介漸具規(guī)模。至18世紀中葉,已有相當數(shù)量的儒學著作譯本及相關介紹經傳教士之手流往西方。
答案:B。
4、(10年安徽卷)18.有學者認為,“在樹立法國的國際威望方面,《人權宣言》所起的作用勝過了法國軍隊所打的一切勝仗”。這主要是因為它
A.超越了英國1689年的《權利法案》
B.克服了美國《獨立宣言》的局限性
C.成為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
D.對民主思想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解析:本題考查選修內容,題目強調樹立國際威望方面,A.B是與其他文件對比,無法體現(xiàn)國際威望,C僅僅是對法國的意義,因此排除。D強調其國際影響,推動民主思想的傳播。
答案:D
5、(10年天津卷)4.“17世紀末科學革命的勝利為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這是因為()
A.科學革命為啟蒙運動奠定了理性主義思想基礎
B.科學革命為啟蒙運動奠定了人文主義思想基礎
C.有些啟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學家
D.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都反對封建統(tǒng)治和天主教會
答案:A
解析:測量目標:歷史知識/知道歷史事實、歷史變遷之間的關聯(lián)。考試內容:啟蒙運動。分析:科學革命尤其是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是人類理性的產物。這對啟蒙思想家產生重大影響,其結果是啟蒙思想普遍把自然科學發(fā)現(xiàn)中的理性原則運用于社會科學,確立人類社會同樣存在簡潔的客觀規(guī)律的信念,從而將一切置于人類理性的審視之下加以考察。這就是啟蒙運動的思想核心——理性主義。
6、(10年北京卷)20.英國學者羅素在論述一位古希臘哲學家時說,他的一個重要思想是烏托邦,“它是一長串的烏托邦中最早的一個”。這位古希臘哲學家的另一個重要思想是
A.人是萬物的尺度B.理念論
C.邏輯三段論D.美德即知識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古希臘先哲思想的掌握。根據(jù)材料中的提示:有理想國政治構想的是柏拉圖,其思想核心是理念論。
答案:B。
7、(10年山東卷)16.下列選項中不能體現(xiàn)繼承與發(fā)展關系的是
A.智者學派思想——人文主義思潮
B.牛頓經典力學——愛因斯坦相對論
C.君權神授說——社會契約論
D.羅斯福新政——二戰(zhàn)后西方國家經濟調整
答案:C
解析:智者學派思想屬于古希臘哲學派別,智者學派的出現(xiàn)標志著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故A符合題意;愛因斯坦相對論是關于時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論,也可看得出是對牛頓經典力學的繼承和發(fā)展,B也符合題意;“君權神授”是說皇權是上帝授予的,不是人民授予的,人民不得反抗,而“社會簽約論”是說國家是按社會契約形成了,誰違背民意,阻礙國家的發(fā)展,侵犯人民的權力,人民就有權推翻他,由此可以看出二者觀點相反,不具有繼承和發(fā)展關系,符合題意。
答案:C
8、(10年江蘇卷)24.(10分)
材料一這種氛圍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十八世紀占支配地位的觀念:科學方法是研究社會活動和自然現(xiàn)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屬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認識,因此啟蒙思想家認為具有社會屬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學的方法去認識,這已成為一種共識?!猍美]羅伯特E勒納《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正像盧梭說的,他是“憑假設和條件的推理”來構成他的學說的。其實,所有啟蒙思想家無不如此。但在爭取人的權利和尊嚴的問題上,對廣大人民來說,首先是在爭取生存的問題上,這種學說和原則卻具有一種完全新穎的、扣人心弦的含義,起到了使人們?yōu)橹畩^斗的作用。18世紀還不可能出現(xiàn)經濟和社會關系的動態(tài)的觀點。對社會、政治問題的思考,還只能停留在社會關系的靜態(tài)的幻象上面?!躔B(yǎng)沖《18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
請回答:(1)據(jù)材料一,分析啟蒙運動的起因。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時期“理性”思想的變化。(3分)
(2)據(jù)材料二,指出“靜態(tài)的幻象”的啟蒙學說有哪些局限性?說明19世紀初西方文學對啟蒙思想家“理性王國”的反應。(3分)
(3)指出材料二關于啟蒙運動作用的看法。結合所學知識,試從政治、思想兩方面加以說明。從研究性學習中史料與結論的關系看,研究歷史最重要的原則是什么?(4分)
答案要點:(10分)(1)起因:科學與知識進步促成啟蒙運動。變化:從肯定人性、尊重人的價值發(fā)展到提倡科學與自由平等。(從崇拜人性發(fā)展到崇拜理性)(2)局限性:僅憑假設與推理來構想學說;看不到經濟與社會的辯證聯(lián)系。反應:文學家轉而關注個人的感情,產生浪漫主義。(浪漫主義反對崇拜理性,對社會現(xiàn)狀不滿,強調個人感情)(3)看法:開啟民智。推動法、美等國資產階級革命;豐富資產階級思想學說和人文主義內涵。原則:論從史出。
1.“知書達理”意為“有文化,懂禮貌”。下列西方名言在內涵上與之最為接近的是()
A.“有知識,才有智慧”
B.“認識你自己”
C.“德行的實現(xiàn)是由行為,不是由文字”
D.“美德即知識”
2.希臘神話故事里,有一個叫斯芬克斯的怪獸。它有一個謎語,詢問過路的人,謎面是:“早晨用四只腳走路,中午用兩只腳走路,傍晚用三只腳走路?!痹S多人因回答不出來被它吃掉。最終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給出了正確的謎底——“人”。斯芬克斯聽了答案,就大叫了一聲,從懸崖上跳下去摔死了。這一故事體現(xiàn)了古希臘怎樣的哲學思想()
A.重視對人自身的探討
B.尊重自然規(guī)律
C.強調人是世界的主宰
D.渴望征服自然
3.馬丁路德在《九十五條論綱》中闡述了基督教徒有權讀《圣經》和理解《圣經》,人人都可以直接與上帝溝通,這種思想的社會效果是()
A.將人們從宗教迷信中解放出來
B.動搖了上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C.從神學角度論證了人的自由和獨立性
D.天主教勢力在西歐各國蕩然無存
4.“誰不知道,教會領導下的歐洲,一切學問和知識也都發(fā)達!因為誰是最淵博的哲學家、最流行的演說家、最偉大的文學家,還不是那班人說了算!”“那班人”是指()
A.中世紀的天主教會
B.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
C.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
D.宗教改革時期的新教教士
5.意大利建筑師布魯內萊斯基在1420~1436年間為佛羅倫薩大教堂建造了一個41米寬、106米高的大圓頂,不再完全封閉,而是在上面開有讓陽光照射進來的窗洞。該設計反映出()
A.啟蒙運動的光輝照耀人們前進
B.歐洲已告別專制迎來新的曙光
C.新宗教理念開始支配人類行為
D.人類擺脫束縛奔向自由的精神
6.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張:“要尋找出一種結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衛(wèi)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并且由于這一結合而使每一個與全體相聯(lián)合的個人又只不過是在服從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樣地自由?!边@一主張的理論依據(jù)是()
A.社會契約論B.人民主權說
C.三權分立說D.天賦人權說
7.“特來美修道院唯一的院規(guī)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不禁欲,敢于大膽瞧姑娘;他不節(jié)食,吃喝抵得上四個人;他不怯敵,對敵人十分無情,曾把入侵之敵打得落花流水?!痹摬牧献钅荏w現(xiàn)()
A.禁欲主義B.英雄主義
C.人文主義D.理性主義
8.新華社2009年10月4日報道,愛因斯坦被諾貝爾基金會評為諾貝爾獎百余年歷史上“最受尊崇”的獲獎者。他提出的狹義相對論,引發(fā)了物理學上的一場變革。狹義相對論()
A.否定了經典力學體系
B.打破了絕對時空觀
C.徹底解決了19世紀以來物理學面臨的危機
D.標志著對物質世界的認識開始進入微觀粒子世界
9.“這一定律體現(xiàn)了天上運動與地上運動的統(tǒng)一性,它把天體運動納入到根據(jù)地面上的實驗得出的力學原理之中。這是物理學史上第一次偉大的綜合,也是人類認識上一次巨大的飛躍?!薄耙淮尉薮蟮娘w躍”指的是()
A.電磁學理論的建立B.進化論的提出
C.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D.“日心說”的提出
10.下圖是2009年2月12日英屬福克蘭群島島國圖盧瓦發(fā)行的達爾文誕生200周年紀念銀幣。該銀幣背面印有達爾文30歲和60歲時的肖像,正面印有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肖像。達爾文獲此殊榮是因為他提出的進化論()
A.為戰(zhàn)勝神學世界觀提供了銳利武器
B.為人們提供了辯證地看世界的途徑
C.推動了人類進入科學時代
D.為啟蒙運動的興起提供了科學武器
11.哥白尼《天體運行論》發(fā)表后的第100年牛頓出生,那一年伽利略剛剛去世。這似乎預示著牛頓所從事的研究將開始孕育一個“全新的文明”。所謂“全新的文明”可以指()
A.農業(yè)文明B.工業(yè)文明
C.知識經濟D.信息文明
12.觀察下圖,分析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費的比重不斷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A.煤炭資源因掠奪性開采而逐漸枯竭
B.內燃機的創(chuàng)制和交通工具的新發(fā)明
C.石油成為推動經濟發(fā)展的唯一能源
D.核能、太陽能尚未得到開發(fā)和利用
13.屈原《思美人》“思美人兮,攬?zhí)槎鴣许?。媒絕而路阻兮,言不可結而詒”中的美人是一種托喻。從歷史的角度上看,屈原筆下的“美人”主要表達()
A.作為文學家追求“大同社會”的理想
B.詩人的浪漫主義情懷
C.強烈的探索精神和大膽的懷疑精神
D.強烈希望國家富國強兵
14.明代小說中的主人公,已不再局限于那種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而變成了發(fā)跡的商人、市井的女兒……種種過去最普通的人開始成為文學中的典型形象。這一現(xiàn)象反映出()
①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谖膶W創(chuàng)作日益平民化?、凼忻耠A層的擴大 ④反封建思想開始興起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15.《魯濱遜漂流記》是18世紀上半葉歐洲最受歡迎的小說之一,小說描述了魯濱遜和野人“星期五”在無人荒島上享受沒有教會、沒有國王的生活。小說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它反映了()
A.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
B.冒險家們開辟新航路的愿望
C.反對專制和愚昧的啟蒙思想
D.工業(yè)資產階級開拓市場的需求
16.啟蒙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表現(xiàn)為()
①崇尚理性 ②提倡科學?、坳P注社會?、芊磳V?,抨擊天主教會的權威和迷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17.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產生嚴重的危機。宗教真理之金同那個盛裝它的古老破舊的錢袋一起丟棄了,而且再也找不回來了。這主要是由于()
A.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與“上帝直接對話”
B.達爾文發(fā)表《物種起源》,否定生物“神創(chuàng)說”
C.牛頓創(chuàng)立經典力學理論,擺脫神學對科學的束縛
D.赫胥黎創(chuàng)立人猿同祖論,否定“上帝造人說”
18.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因病逝世,人們?yōu)榱吮磉_對他的敬仰,把他葬在牛頓的墓旁。下面的哪一句話可以最恰當?shù)慕忉屓藗兊倪@種做法()
A.他繼承和發(fā)展了牛頓的經典力學,使牛頓的力學體系成為近代最具影響力的力學體系
B.牛頓把造物主從無生命的現(xiàn)象中驅逐出去,而達爾文把造物主從有生命的研究領域驅逐出去了
C.他和牛頓一樣,在同一領域有著驚人的洞察力和堅忍不拔的探究精神
D.進化論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要遠遠大于牛頓經典力學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
19.電視連續(xù)劇《天仙配》有這樣的情節(jié):唐朝張百忍因孝道而升天成為玉皇大帝,而后他的年齡基本上是恒定的,七仙女亦然,永葆青春。假設此情景成立,其科學依據(jù)最有可能的是()
A.相對論B.量子論
C.轉基因理論D.進化論
20.以生產方式的標準來劃分,人類文明經歷了如下圖所示的幾個階段。其中空格處應是()
采獵文明―→農業(yè)文明―→―→信息文明―→……
A.鐵器文明B.電氣文明
C.工業(yè)文明D.游牧文明
2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伽利略的發(fā)現(xiàn)以及他所應用的科學的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這個發(fā)現(xiàn)告訴我們,根據(jù)直接觀察所得出的直覺的結論,不是常??煽康模驗樗鼈冇袝r會引到錯誤的線索上去?!だ詫茖W的貢獻就在于毀滅直覺的觀點而用新的觀點來代替它。這就是伽利略的發(fā)現(xiàn)的重大意義。
——愛因斯坦《物理學的進化》
材料二 20世紀初,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出現(xiàn),它們掀起了物理學革命,構成了現(xiàn)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并對其他學科產生了歷史性的影響。人類對自然世界的科學探索又躍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請回答:
(1)依據(jù)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愛因斯坦所說伽利略的發(fā)現(xiàn)是什么,分析這一發(fā)現(xiàn)的意義。(8分)
(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出現(xiàn)的歷史背景。為什么說這兩大支柱的形成使人類對自然世界的科學探索又躍上了一個新的高度?(8分)
22.西歐從15世紀以后,逐漸確立了領先世界的優(yōu)勢,其主要原因在于不懈的制度、思想、科技的創(chuàng)新。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689年,《權利法案》規(guī)定: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得停止任何法律效力;1701年議會又通過法案規(guī)定:凡是國王的詔令必須由同意這一詔令的政府大臣簽署才能生效,把原先屬于國王的任免法官的權力轉到各部大臣的身上。羅伯特沃爾波爾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內閣首相,他的政策在下議院失去多數(shù)的信任而被迫辭職,從而開創(chuàng)了一個先例:凡內閣失去下議院多數(shù)的信任即告辭職。
——劉宗緒《世界近代史》
(1)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后,不斷發(fā)展完善。請依據(jù)材料概括其發(fā)展完善的歷程。(4分)
材料二 (啟蒙運動)在經濟領域中的主要口號是自由放任——讓人民做他們愿意做的事,讓自然界自然地發(fā)展?!谧诮谭矫妫饕谔柺恰霸覡€可恥的東西”,即消滅宗教的狂熱和不容異說,……在政治方面,哲人們也有一個關鍵性的用語——“社會契約”?!靶姓嗟氖芡腥瞬皇侨嗣竦闹魅耍侨嗣竦霓k事員;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們掌權和把他們拉下臺;對受托人來說,不存在契約的問題,只有服從。”……這些口號破壞了傳統(tǒng)的制度和習俗。
——《全球通史》
(2)依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啟蒙運動“破壞了傳統(tǒng)的制度和習俗”的理解。(8分)
材料三 科學革命主要發(fā)生在從哥白尼發(fā)表的《天體運行論》至牛頓發(fā)表《自然科學的數(shù)學原理》的一個半世紀里。同樣工業(yè)革命在16和17世紀就能找到影子,但18世紀人類的生活方式與古代沒有什么本質區(qū)別,而在19世紀,這些革命的世界性影響才被充分地感覺到。蒸汽動力取代了風力和人力;鐵路、汽車、飛機取代了牛馬和騾子;電力取代蠟燭,成為只需輕輕按動開關就源源不斷的能源等。
——《全球通史》
(3)依據(jù)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7~19世紀科學技術和工業(yè)革命中對人類產生重大影響的發(fā)明,并概括這些發(fā)明發(fā)生的原因。(8分)
(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歐洲領先優(yōu)勢對世界產生的影響。(4分)
23.東西方文明相互啟發(fā)與合作促進了人類歷史的進步。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
材料二 沒有人因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唯有理智最為可貴。智慧意味著自知無知。無知即罪惡。美德即知識。
——蘇格拉底
材料三 16至17世紀的中國,新的經濟形態(tài)還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時期的早期啟蒙思想家們先天不足,具有一種時代性的缺陷……黃宗羲、唐甄們提不出新的社會方案,而只能用擴大相權、限制君權、提倡學校議政等辦法來修補封建專制制度。孟德斯鳩、盧梭們則拿出了“三權分立”的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國這樣的資產階級國家藍圖,這表明,中國明清時期的進步思想與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屬于兩個不同的歷史范疇。前者是中世紀末期的產物,后者是近代社會的宣言書。
——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
請回答:
(1)17世紀的中國和18世紀的法國,都產生了啟蒙思想,其共同的原因是什么?中外啟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處是什么?(8分)
(2)同為啟蒙思想,為什么在中國被稱為“中世紀末期的產物”,而在法國則被稱為“近代社會的宣言書”?(8分)
(3)通過以上對人類不同文明的研究,我們從中能得到哪些結論?(4分)
2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早在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就預言電的偉大革命力量,認為“蒸汽大王在前一個世紀中翻轉了整個世界,現(xiàn)在它的統(tǒng)治已到末日,另外一個更大無比的革命力量——電力的火花將取而代之”。
材料三 隨著廣播、電視和其他電子媒介的出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驟然縮短,整個世界緊縮成一個“村落”——地球村的概念由此產生……地球村的概念也同樣意味著全球是一個有機的系統(tǒng),而不只是兩百多個國家與地區(qū)的大拼盤。
請回答:
(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三幅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及產生的影響。(10分)
(2)根據(jù)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電力與蒸汽動力相比具有的優(yōu)越性。(4分)
(3)根據(jù)材料三,分析“地球村”的特點。列舉近代以來三次工業(yè)或科技革命中,對“地球村”的形成起直接推動作用的科技發(fā)明各一例。(6分)
擴展閱讀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復習專題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方面無論做什么事都有計劃和準備,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的任務之一。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幫助高中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寫好一份優(yōu)質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經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高考歷史基礎知識復習專題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專題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
(一)了解古代希臘智者學派的普羅塔哥拉和雅典的蘇格拉底對人的價值的闡述,理解人文主義的基本內涵。
1、智者學派——普羅塔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
主張把人置于世界和社會的中心,是西方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統(tǒng)治下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濫觴。
2、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
①反對智者忽視道德、追求功利,提出“美德即知識”
②強調人類的理性、否認絕對權威(這點與智者一致)
③“認識你自己”,第一次在哲學意義上發(fā)現(xiàn)了“自我”
④對理性的尊崇和對思想自由的追求,并為此付出了生命(與18世紀啟蒙思想的特點極為相似)
3、人文主義的基本內涵:注重人、肯定人性,尊重人存在的價值。實質:把人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
(二)知道文藝復興初期“三杰”和《十日談》、《哈姆雷特》,簡述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1、文藝復興初期“三杰”
①但?。骸渡袂?/p>
②薄伽丘:《十日談》——“人曲”:諷刺教會的虛偽和腐敗;揭露批判貴族的等級觀念;歌頌人性,充分肯定人的價值;提倡人人平等思想。
③彼特拉克:人文主義之父
2、文藝復興高潮時期:莎士比亞與《哈姆雷特》
薄伽丘《十日談》對人的贊美大多集中在人性的本能方面,而莎士比亞注重人的理性,提升了人性的高尚與尊嚴。
3、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①信仰上帝即可得救,無須教士和教會的介入,無須購買贖罪券——否認了教皇的權威
②人人有權讀《圣經》和理解《圣經》,直接與上帝溝通對話
4、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反對禁欲主義,注重人性和人的欲望,肯定人的價值作用
(三)列舉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康德的觀點,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展。
1、背景:①17、18世紀,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②自然科學的發(fā)展,理性成為思想武器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
人物
國家
代表作
思想觀點
意義
伏爾泰
法國自然權利學說,天賦人權孟德斯鳩
法國
《論法的精神》
“三權分立”學說(美國1787年憲法最早實踐)
為近代資本主義國家政治體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盧梭
法國
《社會契約論》
①“主權在民”
②“人生而自由”
③“社會契約論”
描繪了資產階級共和政體的藍圖,并直接影響了美國政治制度的建立
康德
德國提出思想的自由▲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展:主張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3、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運動的比較:
(1)共同點:都注重人的價值,性質上都是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
(2)不同點:
時間
地點
背景
思想武器
矛頭
內容
影響
文藝復興
14-17世紀
中心:意大利
資本主義萌芽
人文主義
基督教神學
提倡“人性”,旨在擺脫天主教神學的束縛
引發(fā)了歐洲范圍內的宗教改革
啟蒙運動
17、18世紀
中心:法國
資本主義發(fā)展
理性
封建專制主義
提倡“理性”,旨在反對專制主義和封建特權,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
引發(fā)了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內資產階級革命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
了解古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對人的價值的闡述
⑴智者學派: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
⑵蘇格拉底對人價值闡述①有思想力度的人是萬物的尺度②知德合一“知識即美德”
了解文藝復興的興起
背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fā)展
時間:14-15世紀
實質:反映歐洲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解放運動
理解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核心:人文主義:崇尚人性,重視人的價值,要求把人從宗教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理解宗教改革的重要影響
1、時間:16世紀(馬丁路德拉開宗教改革的序幕)
2、性質:是一場在宗教外衣下新興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
3、、作用:進一步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傳播和發(fā)展。
了解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的觀點及其代表作
國家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觀點
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提出三權分立學說,
伏爾泰《哲學通信》
《路易十四時代》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制;提倡天賦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盧梭《社會契約論》提倡“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認為人的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
德意志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啟蒙運動的核心是人應該自己獨立思考,理性判斷;強調人的重要性;主張主權在民、天賦人權;反對暴力革命;他提出自由也要自律。
理解啟蒙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的含義
1、性質:是一次空前的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
2、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說(主權在民)――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fā)展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習的趣味性,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钴S,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fā)展”,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專題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fā)展
本專題講授的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發(fā)展,主要內容包括西方奴隸制時代人文精神萌芽──希臘思想家(智者學派、蘇格拉底等)的光輝,14至17世紀人文主義的興起和發(fā)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17至18世紀理性主義的光芒──啟蒙運動。通過此專題復習讓學生了解人文精神在演進歷程上,由崇敬“神”到早期人文精神的萌芽,再到近代以來系統(tǒng)論證“人”的價值和力量,一直到理性主義至上。理解人文精神的萌芽,以及人文精神的發(fā)展與弘揚為中心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關注歐洲近代這三大思想解放運動的內在聯(lián)系與嬗變,概述人文精神演進中的歷程及其歷史意義。
第一課“人是萬物的尺度”
一、課標內容;
了解西方人文主義的起源,重點了解古代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等人對人的價值的闡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內涵。
二、教材分析:
(一)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人文主義起源的重要原因;了解古代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等人對人的價值的闡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內涵。著重理解“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命題,提高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課前組織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網上資源等感受西方古典時期偉大哲人的豐富思想。課堂上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體會人文主義內涵,追溯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并合理評價其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課后:還可以依學生的興趣程度和疑點繼續(xù)探討。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我們應該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對所有的問題都應采取歷史的、辯證的態(tài)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二)專題聯(lián)系:
在“一標多版”狀況下,教學時可參照其他新版本對此專題的論述及其采用的史料;人民版中與相關其他專題的聯(lián)系(如必修一的第六、七專題;必修二的第五專題;必修三的第一、七專題等)
(三)本課內容:
講述古希臘的“智者”運動,包括三個階段:智者學派,代表人物:普羅塔戈拉(約前481年-前411年),代表觀點:“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蘇格拉底(約前469年-前399年),主要貢獻:
1、第一次在哲學意義上發(fā)現(xiàn)了“自我”,主張:凡是為一個人的理智所判斷為錯誤的東西就不應該去想,不應該去做,哪怕受到當權者和任何法庭的強迫,也要不惜任何代價予以抵制。“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斯多亞學派,代表人物:創(chuàng)始人芝諾(約前336年-前264年)、西塞羅、塞內卡等,代表觀點:
1、“邏各斯”是一個貫穿萬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
2、自然界的一切發(fā)展和變化都是有規(guī)律的,是符合理性的;
3、人類社會也具有理性;
4、人同自然界一樣都產生于最高的理性——邏各斯,從而得出人人生而平等的結論。
三、重難點突破
重點:古希臘“智者”運動產生的歷史背景;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內涵和價值;古希臘“智者”運動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古希臘“智者”運動的三個發(fā)展階段和派別。
難點:對普羅塔戈拉“人是萬物尺度”所孕育的人文精神的內涵的分析和理解;對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的名言所體現(xiàn)的尊崇理性和追求思想自由的理解。
四、教學安排:
一課時
五、課前導學材料:
1、大約在,希臘開始了一場。它是在、
及其由此產生的和等因素作用下產生的。
2、智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其思想觀點是“”。他被視為西方第一次的先驅。
3、真理與自由的殉道者——,雅典人,是人類思想史上具有極高名望的人物之一。馬克思稱他為“的創(chuàng)造者”,“”的化身。
4、蘇格拉底在哲學上的重大貢獻是他第一次在哲學意義上發(fā)現(xiàn)了“”。兩句名言也代表了其思想觀點:“”“”。他被視為18世紀
的先驅和戰(zhàn)友。
六、重難點問題分析及教法學法建議
1、通過圖片《美神維納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眾神之神——宙斯》《宙斯和赫拉的神話故事》等提煉概括古希臘的神化故事的基本特點:人格化、人性化。由此引導進入本課主題——人文主義的起源與發(fā)展。
2、結合專題導語解釋概念:人文精神及其人文精神的核心內涵。
3、古希臘哲學家的各自主張及評價,這是本節(jié)重點??梢韵忍岢鰡栴}:什么是智者學派?代表人物是誰?為什么在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會出現(xiàn)智者學派?有何主張?意義何在?學生閱讀教材,逐一解決這些問題即可。
4、蘇格拉底的思想被稱為西方哲學源頭,其思想重要性不言而喻。結合其名言和課本引導學生提煉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1)反對智者忽視道德、追求功利。2)強調人類的理性,否定絕對權威3)認識你自己4)尊崇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名言如;“人就是人,是自己命運的主人。在某個意義上你自己也就可以制造一切事物。”
“未經檢討反省的生命是沒有生存價值的生命。”“世界上最快樂的事,就是為真理而奮斗?!?br>
其獨特的教育方法及悲劇性的結局都可以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予以介紹。下面就是“精神助產術”最經典的一段:
蘇格拉底習慣到熱鬧的雅典市場上去發(fā)表演說和與人辯論問題。他同別人談話、討論問題時,往往采取一種與眾不同的形式。這一天,蘇格拉底像平常一樣,來到市場上。他一把拉住一個過路人說道:“對不起!我有一個問題弄不明白,向您請教。怎樣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人人都回答說:“忠誠老實,不欺騙別人,才是有道德的?!碧K格拉底裝作不懂的樣子又問:“但為什么和敵人作戰(zhàn)時,我軍將領卻千方百計地去欺騙敵人呢?”“欺騙敵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騙自己就不道德了?!碧K格拉底反駁道:“當我軍被敵軍包圍時,為了鼓舞士氣,將領就欺騙士兵說,我們的援軍已經到了,大家奮力突圍出去。結果突圍果然成功了。這種欺騙也不道德嗎?”那人說:“那是戰(zhàn)爭中出于無奈才這樣做的,日常生活中這樣做是不道德的?!碧K格拉底又追問起來:“假如你的兒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藥,作為父親,你欺騙他說,這不是藥,而是一種很好吃的東西,這也不道德嗎?”那人只好承認:“這種欺騙也是符合道德的?!碧K格拉底并不滿足,又問道:“不騙人是道德的,騙人也可以說是道德的。那就是說,道德不能用騙不騙人來說明。究竟用什么來說明它呢?還是請你告訴我吧!”那人想了想,說:“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蘇格拉底這才滿意地笑起來,拉著那個人的手說:“您真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您告訴了我關于道德的知識,使我弄明白一個長期困惑不解的問題,我衷心地感謝您!”蘇格拉底把這種通過不斷發(fā)問,從辯論中弄清問題的方法稱作“精神助產術”。
對于《蘇格拉底之死》這幅創(chuàng)作于1787年的油畫,可與學習延伸第二題結合起來進行評述。先介紹蘇格拉底被判飲毒藥酒處死這件事,然后引出問題:如何評價蘇格拉底的行為?通過討論,最后希望能夠達成下面的一些認識:法律首先要符合人性和尊重生命。法律是為人產生并為人服務的,法律不應該異化為人的枷鎖。其次必須體現(xiàn)對權利的尊重與保障。人的權利重于泰山,法律既要尊重人的權利,又要限制剝奪權利的行為。同時,法律要“公平地”和“正當?shù)亍睂Υ恳粋€人的權利。人的本性有善、惡之分,合理與否之別,一定時期的法律保護當時絕大多數(shù)人的善、合理的本性要求。
5、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分析:在公元前5世紀葉以后的希臘奴隸制時代產生了人文主義精神的最早萌芽,他們的代表人物是智者學派和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等。古代希臘智者學派與蘇格拉底對“人”的看法對人的看法的不同點是(1)智者學派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觀點認為,判斷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覺為標準,把“人”作為研究的中心,是西方人本主義的最初表現(xiàn)。這一學說本質很容易產生將人的主觀感覺和思維看得高于一切的危險,從而陷入主觀唯心主義的泥坑。因為客觀事物的存在并不以人是否感覺而存在,且客觀事物的性質也不是以人是否感覺到它而發(fā)生變化。蘇格拉底對智者學派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說法進行了修改,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尺度”。反對智者學派的唯我主義和懷疑主義,認為真理應有其客觀標準。(2)蘇格拉底更重視人的倫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諦;人必須確立理性的至高無上。(4)智者學派與蘇格拉底都主張人要“認識自己”,但蘇格拉底對“認識自己”提出了新的觀點:認識自己并不是認識人的外表和身體,而是要認識人的靈魂;而認識人的靈魂,不在于認識靈魂的其他方面,而在于認識靈魂的理性部分,只有認識到了靈魂的理性部分,才算真正認識了自己。因為人性的本質在于理性,所以,人生的最高目標就應當追求正義和真理。蘇格拉底關注的中心問題是個人品德的完善和人的道德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他認為:人是宇宙的中心,理性是人的中心,而道德應當是人生追求的中心目的。希臘人文主義在蘇格拉底身上得到了最高體現(xiàn)。
概括:同:都把人類社會作為研究主體;強調人類的理性、否認絕對權威
異:蘇格拉底重視人的倫理道德,強調“知德合一”。
6、有興趣可介紹一下時代較近的兩位思想家:孔子與蘇格拉底。
7、人生而平等這一目為課外閱讀。它為人文精神“智者運動”的第三個發(fā)展階段。建議講清斯多亞學派創(chuàng)始人,思想主張、意義等??赏ㄟ^材料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古代哲學的各種流派,可以看作是一種宗教。其中沒有一個流派的道義比斯多亞派的道義更有益于人類,更適宜于培養(yǎng)善人了。
只有這個學派懂得如何培養(yǎng)公民,只有它培養(yǎng)了偉大的人物,只有它培養(yǎng)了偉大的帝王。
斯多亞派雖然把財富,人間的顯赫、痛苦、憂傷、快樂都看作是一種空虛的東西,但他們卻埋頭苦干,為人類謀幸福,履行社會的義務。他們相信有一種精神居住在他們心中。他們似乎把這種精神看作一個仁慈的神明,看護著人類。他們?yōu)樯鐣凰麄內枷嘈?,他們命里注定要為社會勞動;他們的酬報就在他們的心里,所以更不至感到這種勞動是一種負擔。他們單憑自己的哲學而感到快樂,好像只有別人的幸福能夠增加自己的幸福。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問答:
(1)古希臘斯多亞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
(2)古希臘斯多亞學派思想的主要組成部分?
(3)古希臘斯多亞學派的思想主張?
8、歷史啟示
①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上形態(tài)上的反映。
②先哲的偉大精神是我們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動力,也是豐富我們思想的無盡源泉。
七、課后練習:
1、被視為西方第一次啟蒙運動先驅的古希臘思想家是()
A.芝諾B.蘇格拉底C.但丁D.普羅塔戈拉
2、被馬克思稱為“哲學的創(chuàng)造者”和“智慧”的化身的古希臘哲學家是()
A.蘇格拉底B.西塞羅C.芝諾D.普羅塔戈拉
3、關于蘇格拉底名言“美德即知識”的正確理解應當是()
A.美德是獲得知識的前提
B.美德是知識存在本質所在,而知識又是美德的充分條件
C.美德就等同于知識
D.知識能充實道德
4、在西方歷史上,第一次系統(tǒng)論述“人生而平等”的是斯多亞學派,該學派創(chuàng)始人是()
A.芝諾B.普羅塔戈拉C.泰勒斯D.亞里士多德
5、古羅馬的斯多亞學派指出:“奴隸是人,不管其社會地位如何,他們的靈魂中同樣賦有人類的自豪、榮譽、勇敢和高尚的品性。”這說明斯多亞學派()
A.抨擊批判奴隸制度
B.提倡解放與釋放奴隸
C.在人類史上第一次論證了天賦人權,人生而平等的人文思想
D.其自然法理論是羅馬奴隸制瓦解的思想基礎
6、材料分析題:
材料一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萬物從水而來,是水的變形,萬物都又復
歸于水。水包圍著大地,大地在水上漂浮,不斷從水中吸取他所需要的營養(yǎng)。
材料二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普羅塔戈拉有一句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
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三蘇格拉底的哲學追求主要集中在認識人自己這一命題上。他主張人不應該專注于對身外之物的追求,而應改造自己的靈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要“認識你自己”,就應該承認自己的無知,并努力尋求知識,人必須有知識,才能達到善。
請回答
(1)泰勒斯提出的觀點的意義是什么?
(2)同泰勒斯相比智者學派的研究方向有何變化?應怎樣評價“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觀點?
(3)在哲學思想上,蘇格拉底與智者學派相比有何異同?
參考答案:①沖破宗教神話對世界的解釋。
②哲學研究的重點由認識自然轉變?yōu)檎J識社會和人生,進一步沖破宗教神話。但過分強調人的主觀感受,否認世間的客觀評判標準的存在,具有局限性。
③蘇格垃底反對智者忽視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張。但在強調人類的理性,否認絕對權威這方面,他與智者是一致的。
資料選編:
1、關于普羅泰戈拉
“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br>
“要想成為有教養(yǎng)的人,就應當用自然的秉賦和實踐;此外,還宜于從少年時候開始學習?!?br>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們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們像什么東西。有許多東西是我們認識不了的;問題是晦澀的,人生是短促的?!?br>
——普羅泰戈拉
普羅泰戈拉佚事
起初,普羅泰戈拉默默無聞。后來他流浪到雅典,埋頭沉思了幾年,然后,沖出門對人們大喊:“人是萬物的尺度。你們與其把時間耗在爭論真理上,不如用來改善自己的物質生活。正巧啊,那會兒雅典的老百姓正為戰(zhàn)爭造成的缺吃少穿愁苦著。而老普的實用主義,恰對眾人的心思。人既然是萬物的尺度了,那么,咱就不管是非曲直,只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因此,老普一炮走紅,四面八方的小青年們,紛紛揣著銀子投奔到老普門下求學。老普開始職業(yè)教師的生涯.
2、蘇格拉底的相關介紹
國籍:古希臘
生卒年:公元前469~前399年出生地:希臘雅典阿洛佩凱村
愛好:天文
歷史評價;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一生成就:
蘇格拉底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位將集中于對物質環(huán)境與自然現(xiàn)象的理論探究轉入了對人生事物、道德問題及人倫問題研究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既是一位著名的哲學家,也不愧為古希臘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一位勇敢的社會改革家。
蘇格拉底認為天上和地上事物的生存和毀滅都是神特意安排的;而研究自然就會冒犯神。既然自然界不能成為哲學的對象,就應當集中精力研究倫理道德問題。蘇格拉底宣稱,世界萬物都是神按照自己的目的創(chuàng)造的,所以萬事萬物才各有自己的用處。神全視、全聽,無處不在,指揮一切,管理一切。人的一切都是神安排的。因此,他勸導人們敬神。所以,蘇格拉底最關心的是: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美德,它和知識的關系如何,以及怎樣才能獲得知識。
蘇格拉底認為研究哲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人認識普遍真理,培養(yǎng)道德,引導人們去過道德的生活。正確的行為來自正確的思想,正確的思想來自知識,所以正義和美德就是知識,有知識就有幸福,即所謂的知德合一。蘇格拉底所謂的知識指的是認識公共福利和普遍的道德規(guī)范例如仁慈、明智、謹慎、正直、勇敢、克制等,而不是指對個別、特殊和偶然事物的了解。美德是對仁慈、明智、謹慎、正直、勇敢、克制等這些品質的概括和抽象,因此不僅是個別人應當去追求的,也是大家應當追求并且共同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
蘇格拉底認為美德即知識,有知識的人才能為善。所以,各行各業(yè)乃至國家政權應由經過訓練的有知識有才干的人來管理,反對以抽簽選舉法實行民主。這樣的觀點是為了對雅典當時的制度補偏救弊,使國家制度得到改善。蘇格拉底的這一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和要求。
蘇格拉底貶低感性認識,提高理性認識;主張不能輕信感官,要用心靈的眼睛尋求存在的真理。蘇格拉底自稱為知識的“接生婆”。蘇格拉底在與人討論各種問題時,談話時雙方一問一答,蘇格拉底佯裝自己一無所知,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然后用反詰的方式,使學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從而促其積極思索,然后再利用各種有關事物進行啟發(fā)和誘導,使學生一步步地接近正確的結論。這種方法通過揭示討論對象自身的矛盾,使對方逐漸修正各自的意見,從而導致出逼近“真理”的認識。這種所謂的“接生術”是一種歸納法,即通過歸納形成普遍概念。這種通過歸納下定義的方法,在辯證法、認識論、邏輯學發(fā)展史上有著極大的貢獻。
蘇格拉底是辯證法的發(fā)明者和運用辯證法解決哲學問題的大師。他的辯證法思想,影響到柏拉圖、黑格爾、馬克思,尤其是列寧,以至影響到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念。蘇格拉底開拓了從感性世界向理性世界的前進之路,對此,無人否認這是西方文化性格的奠基性工作。
蘇格拉底一生無著述流傳下來,只是講述,他的思想是由其學生柏拉圖和色諾芬記載下來的。此外,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也有零星記載。蘇格拉底本人的傳世之作只有《阿波羅領》和根據(jù)伊索寓言改編的幾段小詩。
蘇格拉底的學生中有柏拉圖,他建立了影響后世深遠的思想體系。另外一些學生與當時流行的其他學說相融合,也紛紛建立了自己的學派,如墨加拉人埃于克列伊德斯建立了墨加拉學派,這個學派一直存在到公元前二世紀上半葉。犬儒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安提斯特涅斯也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他著述豐富,影響深遠。昔勒尼學派的創(chuàng)建者阿里斯提波斯也曾拜蘇格拉底為師。
思想家對后世的影響,一是取決于其思想的深度和所達到的理論高度;一是決定于其崇高的人格力量,感召后世,為千古垂范。蘇格拉底在這二者上,可以說都是無與倫比,為他人所難以企及的。在希臘哲學史上,蘇格拉底是由智者派時期轉化到體系化時期的核心人物,是希臘哲學發(fā)展的紀元性人物。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在西方哲學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后來的哲學史家以他為界在歐洲哲學史中劃出了一個“前蘇格拉底時期”。
3、關于孔子與蘇格拉底
有人說,蘇格拉底和我國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將他比做希臘的孔子,將他的學生柏拉圖比做希臘的孟子。因為從若干的事實對照起來看,蘇氏和孔子確有多少類似之處。第一、他們倆出生的時代很接近。蘇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我國周元王七年),正是中國孔子死后十年的光景,兩人活的歲數(shù)幾乎相同,孔子享年七十三歲,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即公元前479年);蘇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周安王三年),七十歲的時候被迫服毒而死。第二、他們的容貌都談不上好看。據(jù)說孔子名丘,因為他生來就有一個高聳突出的前額而得名,這一個不大相稱的面龐,談不上英俊和瀟灑;至于蘇格拉底的相貌,據(jù)威爾杜蘭在其所著《西洋哲學史話》里的記載,說他有光禿禿的頭,大大的圓臉,深陷的眼眶,寬闊而朝天的鼻子,活像一個挑夫。有的書上更說他有一個便便的大腹,如此這般的一幅古怪相,再配上蹣跚的腳步,自然是夠難看的了。
第三、他們生的時代也很相似??鬃舆m在周室衰微的春秋時代,五霸跋扈,諸侯兼并,動亂頻仍,民不聊生,他寢不安席,棲棲遑遑,周游列國,思所以行其道。蘇格拉底出生在雅典,當時的希臘半島,也是城邦紛立的時代,較強的是雅典和斯巴達,如果沒有外侮的入侵,各城邦間的紛爭總是接連不斷。第四、他們都是偉大教師的典型??鬃幽欠N憂道不憂貧的精神,和正人心辟邪說的毅力,深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蘇格拉底在世時,經常批評政治,攻擊詭辯學派,那種至死不屈的精神,同樣深為世人所景仰??鬃拥摹皩W不厭,教不倦”的精神,蘇格拉底終日苦口婆心教導雅典青年的熱忱,都不愧是古今教師的楷模!第五、他們本身都未曾留下著作,其理論皆散見于學生的著作中。
孔子與蘇格拉底主張的異同處:
相同處:都關注人,人與社會,因此都具有早期人文主義色彩。
不同處:目標上,孔子從君主統(tǒng)治出發(fā),根本上是壓制了人的個性發(fā)展。
而蘇格拉底強調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權利責任,有利于個性發(fā)展。
4、關于蘇格拉底教學法
學生:蘇格拉底,請問什么是善行?
蘇格拉底:盜竊、欺騙、把人當奴隸販賣,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學生:是善行。
蘇格拉底:你說對朋友行騙是惡行,可是,在戰(zhàn)爭中,軍隊的統(tǒng)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援軍就要到了。但實際上并無援軍,這種欺騙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
蘇格拉底又追問:“假如你的兒子病了,又不肯吃藥,作為父親,你欺騙他說,這不是藥,而是一種很好吃的東西,這也不道德嗎?”
學生只好承認:“這種欺騙也是符合道德的。”
蘇格拉底并不滿足,又問道:“不騙人是道德的,騙人也可以說是道德的。那就是說,道德不能用騙不騙人來說明。究竟用什么來說明它呢?還是請你告訴我吧!”
學生想了想,說:“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br>
蘇格拉底這才滿意地笑起來,拉著那個人的手說:
“您真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您告訴了我關于道德的知識,使我弄明白一個長期困惑不解的問題,我衷心地感謝您!”
專題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
專題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
(一)了解古代希臘智者學派的普羅塔哥拉和雅典的蘇格拉底對人的價值的闡述,理解人文主義的基本內涵。
1、智者學派——普羅塔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
主張把人置于世界和社會的中心,是西方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統(tǒng)治下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濫觴。
2、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
①反對智者忽視道德、追求功利,提出“美德即知識”
②強調人類的理性、否認絕對權威(這點與智者一致)
③“認識你自己”,第一次在哲學意義上發(fā)現(xiàn)了“自我”
④對理性的尊崇和對思想自由的追求,并為此付出了生命(與18世紀啟蒙思想的特點極為相似)
3、人文主義的基本內涵:注重人、肯定人性,尊重人存在的價值。實質:把人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
(二)知道文藝復興初期“三杰”和《十日談》、《哈姆雷特》,簡述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1、文藝復興初期“三杰”
①但丁:《神曲》
②薄伽丘:《十日談》——“人曲”:諷刺教會的虛偽和腐?。唤衣杜匈F族的等級觀念;歌頌人性,充分肯定人的價值;提倡人人平等思想。
③彼特拉克:人文主義之父
2、文藝復興高潮時期:莎士比亞與《哈姆雷特》
薄伽丘《十日談》對人的贊美大多集中在人性的本能方面,而莎士比亞注重人的理性,提升了人性的高尚與尊嚴。
3、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①信仰上帝即可得救,無須教士和教會的介入,無須購買贖罪券——否認了教皇的權威
②人人有權讀《圣經》和理解《圣經》,直接與上帝溝通對話
4、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反對禁欲主義,注重人性和人的欲望,肯定人的價值作用
(三)列舉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康德的觀點,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展。
1、背景:①17、18世紀,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②自然科學的發(fā)展,理性成為思想武器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
人物
國家
代表作
思想觀點
意義
伏爾泰
法國自然權利學說,天賦人權孟德斯鳩
法國
《論法的精神》
“三權分立”學說(美國1787年憲法最早實踐)
為近代資本主義國家政治體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盧梭
法國
《社會契約論》
①“主權在民”
②“人生而自由”
③“社會契約論”
描繪了資產階級共和政體的藍圖,并直接影響了美國政治制度的建立
康德
德國提出思想的自由▲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展:主張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3、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運動的比較:
(1)共同點:都注重人的價值,性質上都是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
(2)不同點:
時間
地點
背景
思想武器
矛頭
內容
影響
文藝復興
14-17世紀
中心:意大利
資本主義萌芽
人文主義
基督教神學
提倡“人性”,旨在擺脫天主教神學的束縛
引發(fā)了歐洲范圍內的宗教改革
啟蒙運動
17、18世紀
中心:法國
資本主義發(fā)展
理性
封建專制主義
提倡“理性”,旨在反對專制主義和封建特權,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
引發(fā)了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內資產階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