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與平行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06平行四邊形及其性質(zhì)學案。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準備教案課件的時刻到來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規(guī)范的完成工作!你們會寫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平行四邊形及其性質(zhì)學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學習目標:1、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的定義
2、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定理1及性質(zhì)定理2
3、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預習指導:
1、在四邊形中,最常見、價值最大的是平行四邊形,生活中也常見平行四邊形的實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平行四邊形。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平行四邊形。
3、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習過程:
一、學習新知
1、平行四邊形的定義
(1)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平行四邊形。
(2)幾何語言表述:∵AB∥CDAD∥BC∴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
(3)定義的雙重性:具備__________________的四邊形,才是平行四邊形,
反過來,平行四邊形就一定具有性質(zhì)。
(4)平行四邊形的表示:平行四邊形ABCD記作_________,讀作___________.
2、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
平行四邊形是一種特殊的四邊形,它除具有四邊形的性質(zhì)和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外,還有什么特殊的性質(zhì)呢?
已知:如圖ABCD,
求證:AB=CD,CB=AD.
分析:要證AB=CD,CB=AD.我們可以考慮只要證明四條線段所在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因此我們可以作輔助線__________________,它將平行四邊形分成_________和__________,我們只要證明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即可得到結論.
證明:
總結:本題提供了證明線段相等的方法,也體現(xiàn)了數(shù)學中的轉(zhuǎn)化思想。
在上題中你能證明∠B=∠D,∠BAD=∠BCD嗎?利用我們學過的方法試一試。
證明:
通過上面的證明,我們得到了: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定理1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定理2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應用舉例:
例1、如圖,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AE=CF,求證:AF=CE.
例2、(1)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A=500,求∠B、∠C、∠D的度數(shù)。
(2)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A=∠B+400,求∠A的鄰角的度數(shù)。(Www.551336.COm 合同幫幫網(wǎng))
例1、如圖,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AE=CF,求證:AF=CE.
例2、(1)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A=500,求∠B、∠C、∠D的度數(shù)。
(2)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A=∠B+400,求∠A的鄰角的度數(shù)。
三、隨堂練習
1.平行四邊形的兩鄰邊的比是2:5,周長為28cm,求四邊形的各邊的長。
2、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若∠A:∠B=2:3,求∠C、∠D的度數(shù)。
四、課堂小結:1、平行四邊形的概念。2、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定理及其應用。
五、當堂檢測
1.(選擇)在下列圖形的性質(zhì)中,平行四邊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A)對角相等(B)對角互補(C)鄰角互補(D)內(nèi)角和是
2.(選擇)如圖,在ABCD中,如果EF∥AD,GH∥CD,
EF與GH相交與點O,那么圖中的平行四邊形一共有().
(A)4個(B)5個(C)8個(D)9個
3.如圖,在ABCD中,AC為對角線,BE⊥AC,DF⊥AC,E、F為垂足,求證:BE=DF.
44、如圖,AD∥BC,AE∥CD,BD平分∠ABC,求證:AB=CE
相關知識
平行四邊形及其性質(zhì)導學案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著手準備教案課件了。是時候?qū)ψ约航贪刚n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未來工作才會更有干勁!有多少經(jīng)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平行四邊形及其性質(zhì)導學案”,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18.1.1平行四邊形及其性質(zhì)(一)
年級:九年級學科:數(shù)學課型:新授課時間:年月日
執(zhí)筆:太和縣馬集中心校審核:馬集中心校數(shù)學導學案審核組課后反思
【勵志語錄】
1、要成功,需要跟成功者在一起。
2、要跟成功者有同樣的結果,就必須采取同樣的行動。
【學習目標】
學法指導:仔細閱讀,做到有的放矢。
1、知道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及有關概念;利用定義會識別平行四邊形。
2、能根據(jù)定義探索并掌握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對角相等的性質(zhì)。
3、能根據(jù)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進行簡單的計算和證明。
【重點】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平行四邊形對角、對邊相等的性質(zhì)。
一、知識鏈接
1.我們一起來觀察下圖中的竹籬笆格子和汽車的防護鏈,想一想它們是什么幾何圖形的形象?
2.什么是四邊形?四邊形的一組對邊有怎樣的位置關系?一般四邊形有哪些性質(zhì)?
二、教材預習
學法指導:課前獨學教材預習內(nèi)容,總結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注意點。課堂再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找出還存在的問題,并在小黑板上扼要展示本節(jié)重點內(nèi)容和存在的問題。注意雙色筆的使用,書寫工整。
1、預習內(nèi)容:自學課本83-84頁,完成P84練習1、2、3。
2、預習測試:
1)、叫平行四邊形。
定義的幾何語言表述:
。
舉一些生活實例:。
2)、根據(jù)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及相關知識探究平行四邊形元素之間的關系,得平行四邊形性質(zhì)定理1、2:
性質(zhì)1:平行四邊形鄰角,對角。
性質(zhì)2: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且。
3)、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證明:
性質(zhì)1
4)、幾何語言:
合作探究
學法指導:課前獨學,解決會的,有問題的上課對子或小組交流,形成共識,進行課堂大展示。展示時要講清所用知識點、易錯點。展示到小黑板的題要標清所用知識點、易錯點;注意雙色筆的使用,字體工整。
探究點一:性質(zhì)一的應用
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A=50°,求∠B、∠C、∠D的度數(shù)。
變式:1.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A=∠B+40°,求∠A的鄰角的度數(shù)。
2.在ABCD中,若∠A:∠B:∠C:∠D的值可以是(),
A.1:2:3:4B.1:2:2:1C1:1:2:2D2:1:2:1
方法歸納與總結:利用可以解決平行四邊形角的度數(shù)。
探究點二:性質(zhì)二的應用
平行四邊形的兩鄰邊的比是2:5,周長為28cm,求四邊形的各邊的長。
變式:平行四邊形的一條角平分線分對邊為3和4兩部分,求平行四邊形的周長。
方法歸納與總結:利用可以解決平行四邊形邊的長度。
探究點三:性質(zhì)的綜合應用
1、如圖,AD∥BC,AE∥CD,BD平分∠ABC,求證AB=CE
方法歸納與總結:在平行四邊形有角平分線時,結合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會出現(xiàn)
三角形。
2、如圖,在ABCD中,AE=CF,求證AF=CE
四.小結提升
學法指導:1、對照學習目標找差補缺。2、畫出知識樹。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困惑?
畫知識樹
五、達標測試
學法指導:1、分層達標,敢于突破,橫向比較,找出差距。
2、完成較早的小組與同學把答案寫到小黑板上獎勵分5’
3、對子互改,組長驗收,教師查閱。
A.基礎達標
1.填空:
(1)在ABCD中,∠A=,則∠B=度,∠C=度,∠D=度.
(2)如果ABCD中,∠A—∠B=240,則∠A=度,∠B=度,∠C=度,∠D=度.
(3)如果ABCD的周長為28cm,且AB:BC=2∶5,那么AB=cm,BC=cm,CD=cm,AD=cm.
B.能力測試
2.選擇:
(1)在下列圖形的性質(zhì)中,平行四邊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A)對角相等(B)對角互補(C)鄰角互補(D)內(nèi)角和是
(2)在ABCD中,如果EF∥AD,GH∥CD,EF與GH相交與點O,那么圖中的平行四邊形一共有().
(A)4個(B)5個(C)8個(D)9個
C、拓展與提高
3.如圖4.3-9,在ABCD中,AC為對角線,BE⊥AC,DF⊥AC,E、F為垂足,求證:BE=DF.
4.如圖所示,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且∠EAD=∠BAF。
求證:ΔCEF是等腰三角形;
②觀察圖形,ΔCEF的哪兩邊之和恰好等于ABCD的周長?并說明理由。
平行四邊形及其性質(zhì)2
平行四邊形及其性質(zhì)2七、教學步驟
復習提問
圖1
1.什么叫平行四邊形?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它的哪些性質(zhì)?
2.已知:如圖1,,.
求證:.
3.什么叫做兩條平行線間的距離?它有什么性質(zhì)?
引入新課
在證實“平行四邊形對角相等”這一性質(zhì)時,是通過連結一條對角線,把它分成兩個全等三角形來證實的.假如把平行四邊形的兩條對角兩條對角線都連結起來,那么這兩條對角線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下面來研究這個問題.
講解新課
圖2
(1)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定理3,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先讓學生觀察圖形,如圖2.獲得對角線互相平分的感性熟悉,然后引導學生寫出已知,求證、證實.
(2)平行四邊形性質(zhì),定理的綜合應用:
同學們已經(jīng)把握了平行四邊形的邊、角、對角線的性質(zhì),這是解決平行四邊形有關問題的基礎,靈活應用則是關鍵.
圖3
例2已知:如圖3的對角線、相交于點,過點與、分別相交于點、.
求證:.
證實比較輕易,只須證出△≌△,或△≌△,這是學生自己可以完成的,但需注重及時應用新知識,防止思維定勢.如這里可直接由定理3得出,而不再重復定理的推導過程證出.
圖4
例3已知,如圖4,,,.求的面積.
(1)首先引導學生按所給條件畫出這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回顧小學里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2)講清楚何為平行四邊形的高.在平行四邊形中,從一條邊上的任意一點向?qū)呑鞔咕€,這點與垂足間的距離叫做以這條邊為底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如圖5中的垂線段分別是垂足所在邊上的高,習慣上作平行四邊形的高時都從一個頂點出發(fā)作一邊的垂線.作圖時平行四邊形的高指的是垂線段本身,而計算時用的是垂線段的長度.
(3)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表示法,如圖5表示為.
(4)學生自己完成解答.
圖5
總結、擴展
1.小結
(1)性質(zhì)定理及其它新知識的靈活應用,防止思維定勢,方法僵化.
(2)引導學生填寫下列表格(打出投影)
名稱
平行四邊形
示意圖
定義
性
質(zhì)
邊
角
對角線
2.思考題:教材P144中B.4
八、布置作業(yè)
教材P141中2(4);P142中3(2)、4、5、6.
九、板書設計
標題例2
小結(表格)
平行四邊形性質(zhì)3例3
十、背景知識與課外閱讀
國際數(shù)學奧林匹克
簡稱“”,為在中學生中激勵,選拔科學人才,1959年開始舉辦數(shù)學競賽,首次由羅馬尼亞任東道國,此后每年七舉行一次,在各國提交的題目中,由每屆的全委會選六道題,分兩個上午完成,每次四個半小時,總分42分,各參賽國可派六名學生參加競賽.1985年7月我國首次派代表參加第26屆.中國隊獲金牌數(shù)為各隊之首.
十、隨堂練習
教材P.134中1、2
補充:1.若平行四邊形一邊長為,一對角線長為,則另一對角線的取值范圍是_____________.
2.在中,,,,則.
3.已知是的邊上任一點,則:的值為____.
A.B.C.D.不確定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
4.1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2)
導學目標
1.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及平行線間的距離的概念。
2.理解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的結論,并了解其簡單應用。
導學重點:理解并正確運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
導學難點:平行四邊形性質(zhì)的探索。
導學方法:探索歸納法。
導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課題
1.在□ABCD中,∠A∶∠B∶∠C∶∠D的值可以是()
A.1∶2∶3∶4B.1∶2∶2∶1
C.1∶1∶2∶2D.2∶1∶2∶1
2.平行四邊形的兩條對角線把它分成全等三角形的對數(shù)是()
A.2B.4C.6D.8
3.在□ABCD中,∠A、∠B的度數(shù)之比為5∶4,則∠C等于()
A.60°B.80°C.100°D.120°
4.□ABCD的周長為36cm,AB=BC,則較長邊的長為()A.15cmB.7.5cmC.21cmD.10.5cm
5.如圖,□ABCD中,EF過對角線的交點O,AB=4,AD=3,OF=1.3,則四邊形BCEF的周長為()
A.8.3B.9.6C.12.6D.13.6
二、講授新課
1.做一做:(P100“做一做”的內(nèi)容)
鼓勵學生應用多種方式探索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
如圖4-3,□ABCD的兩條對角線AC,BD相交于點O,
(1)圖中有哪些三角形是全等的?有哪些線段是相等的?
(2)能設法驗證你的猜想嗎?(測量,旋轉(zhuǎn),證明)
2.觀察:
通過以上活動,你能得到哪些結論?結論: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3: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例題講解:
如下圖,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BD⊥AD,求BC,CD及OB。
引導學生尋求解題思路。
(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推理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提出問題:“想一想”
引出平行線間距離的概念,并引導學生對比點到直線的距離,兩點間距離等概念。
(讓學生進一步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和直線l距離為8cm的直線有______條.
三、例題講解:p101例2
得出結論:平行線之間的距離________________.
四、隨堂練習:
P102隨堂練習第1題
2.如圖,在□ABCD中,O是對角線AC、BD的交點,BE⊥AC,DF⊥AC,垂足分別為E、F.那么OE與OF是否相等?為什么?
五、課堂小結:你學到了什么?
六、課后鞏固:p102習題4.2第1題和第2題
七、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