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教案小學
發(fā)表時間:2021-02-15第2節(jié) 分析綜合。
第2節(jié) 分析綜合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1~2題。
核心提示:中國茶道源遠流長
茶 道
邸永君
飲茶、嗜茶,是中華兒女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好,是炎黃子孫綿延千載的雅趣。古語云:“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辈璧琅c六藝相通,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茶還被人們視為生活之享受,治病之良藥,提神之佳品,友誼之紐帶,文明之象征。飲茶有益,更應有禮、有道。基于此念,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我們的祖先賦予了飲茶以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它已不局限于日常物質(zhì)生活需求的層次,日益發(fā)展升華為一種優(yōu)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所謂茶道,是以通過飲茶而修道、悟道并力求最終證道的一種生活藝術,是飲茶健體與修身證道的統(tǒng)一。無茶,道則無從談起,“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是也;而無道,用茶則不啻蛙吞牛飲,了無情趣。因此,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茶道之大要有四:曰茶藝、茶禮、茶境、修道。所謂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整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huán)境;而所謂修道,就是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以求最終達到精神升華的至美意境。
茶道中所修何道?到底是儒家之道,道家、道教之道,還是禪宗及佛教之道,會因飲者旨趣不同而各有偏重。一般而言,應為各家之道的綜合融會,概括起來有養(yǎng)生、怡情、修性、證道四大層次。而證道是修道的理想目標,是茶道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既可詮釋為儒家之“盡精微而致廣大”,又可體味出道家之“無為而無不為”,還可領悟到佛家之“一塵不染萬慮不生”。
回顧國人飲茶歷史,飲茶之法有一個演變過程。最初多用煮茶之法,后來逐漸摸索出煎、點、泡等3種方法。而茶藝便是依煎、點、泡三法而成,中國茶道也就先后出現(xiàn)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等3種形式。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而茶道之形成必然要以飲茶的普及為前提。唐代以前雖已有飲茶習俗,但普及程度尚低。東晉時,士大夫之間飲茶之風漸盛,已有茶藝的雛形,然而遠未完善。由晉至唐,屬于中國茶道的萌芽時期。
中唐以后,國人飲茶殆成風俗,國中人士多“比屋之飲”,且迅速向周邊地區(qū)擴散,甚至已流于塞外。至肅宗、代宗兩朝,陸羽著《茶經(jīng)》,奠定了中國茶道的基礎,又經(jīng)皎然、常伯熊等人推動、增潤和完善,形成“煎茶道”;北宋時期,蔡襄著《茶錄》,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形成“點茶道”;明朝中期,張源著《茶錄》,許次紓著《茶疏》,又形成“泡茶道”。所以可以說,中國茶道成于唐,繼于宋而盛于明。
隨著時間的推移,盡管中國先后產(chǎn)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但由于近代世事無憑,人心浮動,泥沙俱下,玉石皆焚,無數(shù)優(yōu)良的傳統(tǒng)、風俗、技藝、習慣被遺棄殆盡,不禁令人扼腕嘆息。煎茶道、點茶道在中國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有一線生機。
(選自《百科知識》,有刪節(jié))
1.下列不屬于茶道形成條件的一項是(★)( A )
A.茶道成為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
B.一整套飲茶技藝的形成。
C.人們飲茶習慣的普及。
D.《茶經(jīng)》等理論著作的出現(xiàn)。
解析A項內(nèi)容不屬于茶道形成條件。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C )
A.茶被人們視為生活享受,治病良藥,提神佳品,友誼紐帶,文明象征,因而人們給飲茶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B.在古代,飲茶的方法被稱為茶藝,它是茶道的基礎,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等幾個環(huán)節(jié)。
C.茶道萌芽于東晉時期,到唐代通過陸羽、經(jīng)皎然等人的發(fā)展和推動逐漸形成,經(jīng)過宋、元兩代的發(fā)展,到明代達到了鼎盛時期。
D.隨著飲茶方式的改變,在中國只有泡茶道留傳下來,而技藝更為優(yōu)良的煎茶道和點茶道反而被人們遺棄殆盡。
解析A項“人們給飲茶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是基于“飲茶有益,更應有禮、有道”
的觀念。B項“飲茶的方法被稱為茶藝”,說法錯誤。D項煎茶道和點茶道技藝更為優(yōu)
良,說法錯誤。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3~5題。
核心提示:眾說紛紜話“烏鵲”
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歷來對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認為這是比喻猶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筆者認為,詩中的烏鵲當偏指烏鴉,《漢語大詞典》釋“烏鵲”,其一義即指“烏鴉”?!盀酢奔扰c王業(yè)有關,曹操這里所慨嘆的當指統(tǒng)一全國的王業(yè)未能成就。清代的王堯衢闡釋這首詩說:“以‘明明如月’而恨不能拾取,遂憂之不忘,則其暗奸天位之心久矣?!旅鲃t星稀,非烏鵲飛之時也,以故繞樹三匝而無所依托,則英雄無用武之地矣?!系乱詢A漢為心,其借口周公,不異王莽?!?《三曹資料匯編》第28頁,中華書局1980年版)這說明了曹操以烏鵲南飛而無所依托來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奪取占有漢家的王業(yè)。
蘇軾《赤壁賦》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詩句并云:“‘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受蘇軾的影響,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橫槊賦詩的故事情節(jié),并借小說中人物劉馥之口闡釋這四句
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羅貫中顯然以“烏鵲南飛”等句象征曹操南征失敗,未能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毛宗崗對這一節(jié)加以評論道:“蘇子瞻《赤壁賦》亦引此四句,以為孟德之困于周郎,蓋南飛而無可依,正應其南征而無所得耳?!苯Y合毛氏的評語可以看出羅貫中有意把“烏”意象與王業(yè)聯(lián)系起來。再如清趙翼《赤壁》詩云:“烏鵲南飛無魏地,大江東去有周郎。”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
《短歌行》究竟寫于何時,因乏史料佐證,目前難以確定?!冻啾谫x》《三國演義》《赤壁》詩說它寫于赤壁之戰(zhàn)時,盡管是出于文學家的想象和推測,但他們都有將“烏鵲”與統(tǒng)一全國的王業(yè)聯(lián)系起來的傾向,將“烏鵲南飛”等句視為曹操王業(yè)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圖是明顯的。
3.對文中“歷來對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一句的作用,理解不當?shù)囊豁検? A )
A.為下文的議論樹立批駁的靶子。
B.表明下面議論的必要性。
C.提示議論這個問題的背景。
D.引出作者所持的觀點。
解析本文不是駁論文,“歷來對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一句只是說明情況,作用如B、C、D三項所示,所以A項表述不當。
4.下列不屬于作者提出自己觀點的根據(jù)的一項是(★)( A )
A.歷來多認為,這是比喻猶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
B.《漢語大詞典》釋“烏鵲”,其一義即指“烏鴉”。
C.古代文學中烏鴉的出現(xiàn)可以預示王業(yè)的歸屬。
D.王堯衢、蘇軾、羅貫中和趙翼對這幾句詩的闡釋和引用。
解析“歷來多認為……”一句指明歷來多數(shù)人的觀點,并不是作者立論的依據(jù)。
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赤壁賦》《三國演義》《赤壁》詩把《短歌行》的寫作時間定為赤壁之戰(zhàn)時,這是文學家的想象和推測。
B.毛宗崗的評論旨在揭示《赤壁賦》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圖和羅貫中有意安排曹操橫槊賦詩這一情節(jié)的目的。
C.作者對《短歌行》中“烏鵲南飛”等句的理解與蘇軾、羅貫中、趙翼的觀點完全一致。
D.在本文中,作者不僅對《短歌行》中“烏鵲南飛”等句的理解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闡明“烏”作為王業(yè)的意象由來已久。
解析“完全一致”錯誤。作者的觀點在文中以“曹操這里所慨嘆的……”一句顯示,
蘇軾等人的觀點在文末以“他們都有……是明顯的”一句表明,只能說基本相同。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6~8題。
核心提示:散文名家的個人筆調(diào)
散文中的閑話筆調(diào)
吳永福
散文寫作中,最有興味的或許就是筆調(diào)了。筆調(diào),是一個作家成熟的標志。現(xiàn)代散文中,有一種甚為風行的筆調(diào),就是閑話筆調(diào)。胡適曾說:“白話散文很進步了。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發(fā)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這一類小品,用平淡的談話,包含著深刻的意味;有時很像笨拙,其實卻是滑稽。這一類作品的成功,就可徹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了。”可見所謂閑話筆調(diào)就是談話風格的,或者說用談話方式來作文。
此種筆調(diào)經(jīng)周作人、林語堂等人的提倡,便有了以性靈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diào)之說。此
種談話風格的小品文筆調(diào),林語堂甚為醉心,并在許多文章中反復申說。林語堂因甚為欣賞談話風格的行文,還力主擴充散文的篇幅,但要以此來挑戰(zhàn)古文的簡潔,就不足為訓了。用談話方式來作文自然是很好的,但作文畢竟不完全等同于談話。若是真將那種談話過程記錄下來,也夠得拉雜,更不用說話題的游移了。梁實秋先生力主行文的簡練,就要明智得多。呼應于周作人的說法,林語堂主張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diào),但又格外地張揚了幽默。幽默可為行文增添風趣,但若過分大張旗鼓地提倡,則本身可能成為一個幽默。
閑話筆調(diào)是散文中較為自然的言說方式。此種筆調(diào)是用說話來交流的,心中存有一個交談的對象,如此即可展開交流。至于所談的題目并未限制,照林語堂的說法,正是宇宙之大、蒼蠅之微無所不談。不過,作家的言說仍不離心靈或性情,因而所談的題目也是有喜惡的。但不妨假定讀者那方面也有同好,如此即可達成溝通。此種筆調(diào)雖說有一種涵蓋作用,但并不礙于各人的談論,并非千人一面,可各有面目。比如周作人的創(chuàng)作以閑適為主,從而講求所謂生活的藝術。但在退隱的心態(tài)下,也不無書齋生活的苦悶,于是于閑適中滲出一股苦味來。林語堂雖說傾心幽默,倒也率意而談,不無名士作風。至于以幽默見長的,或許要算梁實秋。但梁實秋也是心存雅致,幽默只不過是用來抵斥種種不雅的,所謂相反相成是也。而老舍,為幽默而幽默,則并不見佳。他顯然是過于著重幽默了,并以之作為作文的主旨,卻有可能落入油滑。其實,幽默表現(xiàn)于文中,多是一種點綴,可為行文增添諧趣,但若要從頭到尾地幽默下來,就往往吃力不討好。
因而即便同是閑話筆調(diào),也可各有不同的,這才是真正的個人筆調(diào)。但個人應當以自我說話,而自我又處于大我與小我之間,這就得把握其中的分寸。比如周作人將載道與言志對立起來,從而將寫作完全地由載道轉為言志,卻又囿于個人的性情,所得就小了,因此小品文也就淪為小擺設。其實,言志與載道并非簡單的對立關系。社會生活的特點就是形成了各種觀念,也可謂各有其道。文中若盡是載道口吻,實則就是充當了各種觀念的傳聲筒,這就在文中喪失了自我。但若想將自我完全游離于各種觀念之外,恐怕也不現(xiàn)實,正如人都生活在社會中一樣,各種觀念或道對人也有一種約束作用。郁達夫曾說:“現(xiàn)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xiàn)
的個性,比從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睋Q言之,重個性,這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散文。若抹去個性,從而充當某種觀念的傳聲筒,仍又是載道之文了。在散文中,筆調(diào)確乎是個人的。而所謂的個人筆調(diào),就是要在散文中形成獨具個性的言說方式。
(選自《閱讀與寫作》,有刪改)
6.下列關于“閑話筆調(diào)”的敘述,正確的一項是( B )
A.閑話筆調(diào)深受林語堂的喜愛,但他的文章過于拉雜,有話題游移的缺點,不及梁實秋先生的行文簡練。
B.閑話筆調(diào)以性靈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diào),采用談話的方式和讀者進行心靈或性情等方面的交流。
C.閑話筆調(diào)是現(xiàn)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非常流行的,是由周作人、林語堂、胡適等作家提倡的一種創(chuàng)作風格。
D.閑話筆調(diào)散文的言說方式是比較自然的,所寫的都是身邊平凡的小事,卻包含著豐富的意蘊。
解析A項所述缺點屬無中生有。C項胡適提倡無依據(jù)。D項題材并沒有限定。
7.以下關于各個作家創(chuàng)作風格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周作人以閑適為主,但在閑適中也帶有書齋的苦悶。
B.林語堂追求幽默,但是率意而談,體現(xiàn)出名士作風。
C.老舍為幽默而幽默,刻意為之,適得其反,有一股油滑之風。
D.梁實秋行文簡練,文章雅致,用幽默來抵斥種種不雅。
解析是容易落入油滑。
8.根據(jù)原文的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B )
A.用平淡的談話方式來包藏深刻的意味是我國現(xiàn)代散文的一大特點,這是白話散文最重要的進步。
B.一個作家是否成熟,關鍵是看他是否形成了真正的個人筆調(diào),這種筆調(diào)的表現(xiàn)各有
不同。
C.因為用談話的方式來寫,便沒有古文那樣簡潔,所以閑話筆調(diào)的散文篇幅往往都
很長。
D.文中如果都是載道口吻,就在文中喪失了自我,所以寫作應該由載道轉為言志,表現(xiàn)作者個性。
解析A項不是所有的現(xiàn)代散文。C項“篇幅往往都很長”的表述屬無中生有。D項不
能完全轉為言志。
1.篩選信息要有目標意識。目標意識是指在讀文章時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思路。答題的目標意識就是始終抓住題干,特別是分析選項時,不要忘記題干要求。
整合信息,要特別注意以下幾種情況:
(1)同一信息:文章往往在表述同一內(nèi)容時會變換不同的說法,但這些不同說法體現(xiàn)的信息是一樣的;或者命題人在設置選項時故意變換一種說法,其實這種說法和文本中的說法是一個意思。判斷信息是否同一是整合信息的一個難點。
(2)遙遠信息:在一篇文章中,解說同一觀點的材料可能不集中在同一段落或相鄰的段落,可能相距較遠;或能支持某觀點的句子、名言、例子相距較遠,這些信息不聚在一起,但解說的是同一觀點。閱讀時要善于尋找遙遠的信息,并把它們拉近,使其聚在一起。尋找遙遠信息是閱讀文章,特別是閱讀論述類文本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和難點,也是考查篩選、整合信息的重點之一。
(3)潛在信息:“潛在”或是言在此意在彼,或是有隱含的話,亦即話外之音。如果離開具體的語境,該句就不再是這個意思了。如2001年高考試題中的《銅奔馬正名》一文的開頭幾句話:“作為中國旅游標志的東漢銅奔馬是1969年在甘肅武威出土的,據(jù)云當時被定名為‘馬踏飛燕’,也有學者引經(jīng)據(jù)典,將其定名為‘馬超龍雀’。最后可能因為眾說紛紜,無奈之下取名為‘銅奔馬’?!~奔馬’一名雖然簡明扼要,但有馬無燕,未愜人意?!?br>
這幾句話就隱含著下面這些意思:為具有這樣“身份”的文物命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要有根據(jù),切合其特點,又要文雅,有中國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據(jù)云”“無奈之下”,即表明很多人對當時的命名并不認可。這些意思原文都沒有明示,但將其整合后卻能表明為銅奔馬命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4)分散信息:有些重要的信息不一定集中在一個段落中,常常分散在文章的各個部分。這些分散的信息組合在一起,恰恰說明某一個問題;或者某幾句組合起來,說明的是一個問題,另幾個句子組合起來,說明的又是另一個問題。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
(1)統(tǒng)觀全文,篩選出直接表現(xiàn)作者思想感情和觀點態(tài)度的語句。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關鍵句和中心句。這些語句,論述類文本常在開頭,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終結句。抓住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
(2)分析文章的中心內(nèi)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態(tài)度。作者寫文章往往圍繞一個中心來展開文章內(nèi)容,因而閱讀時,把握文章的中心內(nèi)容是理解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關鍵。有時還需要對文中各段內(nèi)容進行綜合分析,進而把握好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3)通過對文中不同觀點、不同態(tài)度的比較,辨析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
有兩種方法,①正反對比:要通過上下文來對比兩者或幾者的觀點,分析作者的觀點。②相似辨析:有些觀點不是明顯的對立,而是相容、相交、發(fā)展、遞進,這要仔細辨析,方可取勝。
一般論述類文本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豐富的人文性,決定了閱讀考查的重點在于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要點和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具體到高考選擇題中,多數(shù)試題的選項是對文章內(nèi)容要點和文中涉及的觀點態(tài)度的轉述。判斷這些轉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須要考生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整合相關信息,下一番分析綜合、概括提煉的功夫。
論述類文本閱讀(一)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傳統(tǒng)花鳥畫創(chuàng)作在漢語修辭中的意義
花鳥畫的原始符號造型,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原始彩陶、殷周時期的青銅器、漢代壁畫及畫像石等中就已出現(xiàn)。但真正意義上的花鳥畫卻始于唐宋。尤其在宋代,由于趙宋王朝最高統(tǒng)治者的重視和倡導,一個由專業(yè)畫家參與的宮廷畫院應運而生,花鳥畫創(chuàng)作開始有了一個長足發(fā)展。在文人畫的推動下,這些具有豐厚文化內(nèi)涵和審美意蘊的花鳥畫創(chuàng)作,就不再僅僅是為了純粹的賞心悅目,而是開啟了一個把藝術形象從屬和服務于某種觀念和文化的新時代。誠如蘇東坡評文同畫竹所言:“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彼卧獣r代的花鳥畫是通過對具有隱喻和擬人化手法及具有象征意義繪畫對象的承繼和拓展,使花鳥畫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有了比人物畫和山水畫更為廣闊的天地,花鳥畫也因而開始了與自然、與社會、與人性和倫理道德的巧妙融合。
就大多數(shù)人而言,一些有著基本溫飽的市民階層依然執(zhí)著地對未來生活充滿了美好憧憬和希望。于是,畫家們將諸如“大吉大利”“榮華富貴”“富壽延年”這類含有民俗性文化的美好字眼兒,融入漢語修辭方式中去,并以此為題材創(chuàng)作出許許多多形象生動、內(nèi)涵豐富的繪畫作品。
從漢語修辭學角度來看,花鳥畫的許多優(yōu)秀作品,大多與藝術語言的修辭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肉聯(lián)系。自古就有“書畫同源”“詩畫一體”之說。從漢字的發(fā)生、發(fā)展的進程看,漢字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按許慎的說法,其形成的基礎是“觀象取象”。由“觀象取象”生成意象,再由意象轉化為抽象符號,在這一漫長過程中,意象無疑是漢民族語言文字符號生成的必要條件。而意象也正是中國詩、書、畫創(chuàng)作的基礎。人們所熟知的“胸有成竹”的“竹”即為意象,就是“以象示意”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的具體表現(xiàn)。漢語修辭學,其中包括擬人、隱喻、雙關等修辭手法也是在前人的探索和實踐的基礎上逐漸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
我國最早的表意文字是象形文字,是通過意象轉化為抽象符號的組合來表達其意義的。漢字中又存在著大量形聲字,它兼有表意和表聲的雙重使命。同音不同義、同音不同形的漢字,以及由此而組成的詞和詞組,無疑是花鳥畫在表達觀念上的極好文字載體,也給漢語修辭方式融入花鳥畫提供了無限空間和可能。以大家所熟悉的齊白石的一幅畫作為例,畫面構成是一只盛滿青果的木桶,題名卻是“祖國萬歲”,這其實就是“一統(tǒng)萬年”的諧音,即同音不同字、不同義雙關?;B畫的觀念性、象征性以及對各種物質(zhì)符號的選擇和運用,其主要媒介是漢民族語言文字。花鳥畫創(chuàng)作中所融合的各種修辭方式及由這些修辭方式產(chǎn)生的各種修辭風格,無論從造型的穩(wěn)定性,還是從主題的鮮明性上看,總是與語言的穩(wěn)定性、語言的實用性相關聯(lián)。
1.下列對畫線句的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A.花鳥畫創(chuàng)作表達了畫家的思想觀念,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文字的修辭方式。
B.文字的修辭方式融入花鳥畫中時,文字成了畫家表達觀念的極佳手段。
C.花鳥畫借助文字形、音、義不同特點,很好地表達了畫家的觀念和思想。
D.文字有表意和表音的特征,這為花鳥畫表達觀念提供了修辭上的依據(jù)。
解析 A項答非所問,與題干內(nèi)容無關。C項是借助“同音不同義、同音不同形的漢字”表達觀念。D項除犯C項之錯外,“提供依據(jù)”與“極好”的“文字載體”不相關。
答案 B
2.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項是()
A.花鳥畫運用隱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與自然、社會、人性和倫理道德融合,能體現(xiàn)出修辭特征。
B.一些花鳥畫借助具有民俗文化特征的題材表現(xiàn)對未來的憧憬,常常融合了漢語修辭方式。
C.宋元時期的花鳥畫繼承和發(fā)展了象征等手法,因此有著比人物畫、山水畫更廣闊的天地。
D.“意象”是漢字生成的必要條件,因為漢字開始是象形文字,它靠抽象事物的特征而產(chǎn)生。
解析 繼承發(fā)揚的不是“象征手法”,而是具有某種手法的繪畫對象。
答案 C
3.下列依據(jù)文章內(nèi)容所作的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通過修辭方式,“前程萬里”“冰清玉潔”等美好字眼可轉化為形象生動、內(nèi)涵豐富的花鳥畫。
B.花鳥畫借助漢語修辭方式來表現(xiàn)其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審美意蘊,應是花鳥畫長足發(fā)展的標志。
C.中國的文字、書法、詩歌、繪畫都以“以象示意”為基礎,可見中國古代文化特別重視“意”。
D.花鳥畫融修辭方式和自然、社會、人性、倫理等于一體,使花鳥畫有了更為廣闊的藝術天地。
解析 因果混淆。
答案 D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漫議中國“鼎”
鼎在中國由來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于現(xiàn)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食品。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記述:“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鼎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燒制的陶鼎,后來又發(fā)展為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演變?yōu)閭鲊闹仄髁?。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于商都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于周都鎬京。從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自從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賦予了顯赫、尊貴、盛大等政治引申意義。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三足鼎立、問鼎等等。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見證,又是文化的載體。根據(jù)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
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它呈長方形,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nèi)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還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
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最具審美價值的工藝品?,F(xiàn)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jīng)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在我國已傳承至今。
由于自古以來,鼎就是我國一種莊嚴的重要禮器,象征著祖國昌盛、穩(wěn)固、團結、統(tǒng)一和權威,亦是和平、發(fā)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當今一些重大外交場合和國家一些重大政治活動中,都會由鼎來唱主角。
上世紀1995年10月21日,在聯(lián)合國總部紐約,為慶賀聯(lián)合國50華誕,我國政府向聯(lián)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該“世紀寶鼎”是具有我國商周青銅工藝風格的藝術精品,采用整體鑄造,一次澆注成功。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紀。姿呈三足鼎立,雙耳高聳,滿身紋飾。有金文:“鑄贈世紀寶鼎,慶賀聯(lián)合國五十華誕?!倍Φ鬃?.5米,2米見方,上鑄56條夔龍紋飾,象征中華民族都是龍的傳人。鼎的整個造型,雄偉祥和,氣勢宏大,古樸典型,美觀莊重。
2006年1月1日,我國以法律形式規(guī)定免征在我國已征收了2600年的農(nóng)業(yè)稅。同年9月29日,河北省靈壽縣青廉村農(nóng)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別田賦鼎”問世了。這是一位普通農(nóng)民用中華民族最古老、最莊重的方式來銘記這一千古盛事。
4.下列對“鼎”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A.鼎最初是古代的烹飪之器,后演變?yōu)閲液蜋嗔Φ南笳鳌?br>
B.鼎最早是用粘土燒制,叫陶鼎,大約在4000多年前發(fā)展為用青銅鑄造的銅鼎。
C.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既見證了中華古代文明,又傳承了中華悠久文化。
D.鼎作為傳國重器,是和平、發(fā)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解析 鼎作為重要的禮器,是和平、發(fā)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答案 D
5.下列各項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種重要禮器”的一項是()
A.商滅夏,九鼎遷于商都亳京;周滅商,九鼎又遷于周都鎬京。
B.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
C.我國政府向聯(lián)合國贈送了“世紀寶鼎”,慶賀聯(lián)合國50華誕。
D.河北省靈壽縣農(nóng)民王三妮鑄“告別田賦鼎”,銘記我國免征農(nóng)業(yè)稅這一盛事。
解析 表明“鼎”是一種傳國重器。
答案 A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商周時代青銅器上的大篆銘文記載了當時的典章制度史實,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
B.“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nèi)有“司母戊”三字,表明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造。
C.李澤厚認為,鼎以其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成為我國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工藝品。
D.“世紀寶鼎”是體現(xiàn)我國商周青銅工藝風格的藝術精品,其夔龍紋飾、三足鼎立造型均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象征意義。
解析 A項原文是“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后世”,后來“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C項不是因“其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而“成為我國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工藝品”,無因果關系。D項造型沒有“象征意義”。
答案 B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桃花以它俏麗的色彩、繽紛的落英觸動了人的某種情緒和情感,匯入了人們審美的心理因素,逐漸形成了中國的“桃花文化”。
桃花文化歷史悠久,從《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桃花文化還具有普遍性,舉凡戀愛、婚姻等人生喜慶活動,桃花總是“尚紅”禮俗的主要角色。包含“桃花”一詞的人名、地名更是不勝枚舉。民俗中的“踏青”,采擷的也多是幾枝早開的俏麗桃花。至于與桃樹、桃實相關的文化事象,幾乎無所不在:“桃都”天雞報曉、王母蟠桃盛宴、壽星捧桃、春日桃符、“桃李滿天下”……
桃花文化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人的自然觀。人類誕生于大自然,與大自然永遠有一根剪不斷的臍帶。
大自然最美的季節(jié)是萬物復蘇、欣欣向榮的春天。“詠春”的詩文,傾注了中國文人的熾熱情感;春天又美在桃花盛開的時節(jié),于是鋪陳春景,不能不寫桃花……
永恒的自然界,極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動著中國文人的藝術想象力和熱愛生活的心愿。中國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質(zhì)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識的對應物,加以抒寫。他們借桃花,歌頌自然美、勞動美、創(chuàng)造美,表現(xiàn)對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還滲透著“儒與莊禪互補”的文化精神。中國的文人,一方面要身體力行,去實現(xiàn)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經(jīng)世致用”的理想;另一方面,又要準備在理想之夢被擊碎時“窮則獨善其身”,寄情山水,回歸田園,在莊禪的境界中求得精神的休憩與解脫,于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自己,也為與他一樣的失意文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虛幻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作為一個“理想世界”,作為精神棲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著文人學士,形成了他們的“桃花源情結”。中國一些文人并非不知道桃源之不可尋,他們尋找桃花源,幾乎與屈子的《天問》一樣,上升為一種探求宇宙、社會和人生意義的思維模式。
(選自《中國的桃花文化》)
7.對本文第二段“從《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桃花文化將貫穿于中國詩歌的發(fā)展歷程,從《詩經(jīng)》到現(xiàn)代詩。
B.桃花文化代代沿襲。從先秦到今天,以至將來,綿延不斷。
C.桃花文化從《詩經(jīng)》的“十五國”,逐漸遍布于赤縣神州。
D.研究桃花文化,可以找到一條研究中國詩歌發(fā)展的線索。
解析 B項以兩首作品的名字,寫出桃花文化歷史之悠久。A、D兩項局限為“詩歌”。C項談的是地域。
答案 B
8.對文中提到的“儒與莊禪互補”,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A.“經(jīng)世致用”的理想與“超凡脫俗”的矛盾統(tǒng)一。
B.“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相互依存,互相轉化。
C.“治國”時也尋求“逍遙”,失意時也苦苦追求。
D.既積極參與“治國”,于不得已時又尋求解脫。
解析 按“儒”的觀點,“治國”應“身體力行”,“失意”才追求“逍遙”。從文中可理解出以上含義。
答案 C
9.下列不屬于“中國文化人的自然觀”的一項是()
A.大自然最美的季節(jié)是萬物復蘇、欣欣向榮的春天。“詠春”的詩文,傾注了中國文人的熾熱情感。
B.春天又美在桃花盛開的時節(jié),于是鋪陳春景,不能不寫桃花。
C.永恒的自然界,極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動著中國文人的藝術想象力和熱愛生活的心愿。他們借桃花,歌頌自然美、勞動美、創(chuàng)造美,表現(xiàn)對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
D.中國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質(zhì)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識的對應物,加以抒寫,這樣說來,表現(xiàn)生命的本質(zhì)力量和情感意識就應該細致描寫桃花。
解析 “表現(xiàn)生命的本質(zhì)力量和情感意識就應該細致描寫桃花”不符合作者的觀
點。
答案 D
論述類文本閱讀(二)
一、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3題。
中國人丑陋嗎?
馮驥才
國民性是文化學最深層的問題之一。對于作家來說,國民性則是一種集體性格。作家的天性是批判的,所以筆下的國民性自然是國民性的負面,即劣根性。魯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對中國人國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楊先生在《丑陋的中國人》中所激烈批評的也是中國人國民性的負面。應該說,他們都不是進行嚴謹而邏輯的理性剖析,而是憑著作家的敏感與尖銳,隨感式卻一針見血地刺中國民性格中的痼疾。魯迅用這種國民集體性格的元素塑造出中國小說人物畫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阿Q。當然,魯迅先生也把這種國民性批判寫在他許多雜文中。柏楊則認為雜文更可以像“匕首一樣”直插問題的“心臟”。故而柏楊沒有將國民性寫入小說。
這使我想起從19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初的“傳教士文學”——到中國來傳教的西方教士所寫的見聞。傳教士出于對異域文化的好奇,熱衷于對中國文化形態(tài)進行描述。他們筆下中國人的劣根性是相當復雜的。有善意的批評,有文化的誤解,也有輕蔑和貶損。特別是后者,與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態(tài)相關。由于人們對鴉片戰(zhàn)爭以后那段屈辱的歷史刻骨銘心,所以很少有人直面這些出自西方人筆下的批評。
然而我們對自我的批評為什么也不能接受呢?是魯迅和柏楊所言荒謬,還是揭疤揭得太狠?不狠不痛,焉能觸動?其實任何國家和地域的集體性格中都有劣根。指出劣根,并不等于否定優(yōu)根。應該說,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優(yōu)良的根性。
我們對國民的劣根性的反省始自“五四”以來。一方面由于國門打開,中西接觸,兩種文化不同,便有了比較。另一方面,由于在中西的碰撞中,中國一直處于弱勢。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面對這種軟弱與無奈,苦苦尋求解脫,一定會反觀自己,追究自己之所以不強是在于自身的緣故。這便從社會觀察到文化觀察,從體制與觀念到國民性,然而從文化視角觀察與解析國民性需要非凡的眼光,用批評精神將國民性格的痼疾揭示出來需要勇氣。所以我一直欽佩柏楊先生的這種批評精神與勇氣。尤其是這個充滿自責和自警的題目——丑陋的中國人——多容易被誤解呀!但是只要我們在這些激烈的自責中能夠體會一位作家對民族的愛意,其所言之“丑陋”便會開始悄悄地轉化。
如今,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走向繁榮。繁榮帶來的自信使我們難免內(nèi)心膨脹。似乎我們不再需要自省什么“丑陋不丑陋”了。然而一個真正的文明的民族,總要不斷自我批評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窮是富。為此,柏楊先生這本令人深省的書該重新放在我們的案頭。
(節(jié)選自《雜文選刊》2009年10月)
1.下列有關于“傳教士文學”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傳教士文學”是指從19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初來華傳教士所寫的見聞。
B.西方傳教士在寫“傳教士文學”時,對中國抱著復雜的心態(tài)。
C.“傳教士文學”在對中國文化形態(tài)進行描述時,多有批評,其中有善意的批評,有文化的誤解,也有輕蔑和貶損。
D.輕蔑和貶損的“傳教士文學”與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態(tài)相關。
解析 文不對題,旁及其他。
答案 D
2.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家眼中的國民性是一種集體性格,他們更多地從批判的角度對待國民性。
B.中國作家們對中華民族國民劣根性的批判與西方傳教士的批判完全不同。
C.中國作家對國民性的批判與近代國門打開后,在中西交往中中國處于劣勢有很大
關系。
D.柏楊先生《丑陋的中國人》飽含著對民族的愛意,卻又很容易被讀者誤解。
解析 “完全不同”不準確,因為有些傳教士筆下的批評是善意的批評。
答案 B
3.下列關于魯迅和柏楊對“國民劣根性的揭示”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人都憑著敏感與尖銳,一針見血地刺中國民性格中的劣根性。
B.兩人的批判都并非嚴謹而邏輯的理性剖析,以至于有人無法接受。
C.兩人都有著非凡的眼光、強烈的批判性和勇氣,批判得又狠又痛。
D.柏楊主要用雜文進行批判,魯迅在小說和雜文中都有批判的因素。
解析 “有人無法接受”是因為他們批評得“又狠又痛”。
答案 B
二、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4~6題。
人類目前已經(jīng)給地面交通、海洋航運和空中飛行制定了合理的交通規(guī)則,以避免事故和混亂。面對太空混亂的交通現(xiàn)狀,人類卻缺乏有力措施。各種高速運轉的太空垃圾幾乎不受任何管制,對人類的航天安全構成巨大的威脅。
人類將衛(wèi)星等航天器送入太空已經(jīng)有五十年的歷史了。大多數(shù)衛(wèi)星和探測器進入地球軌道后只能發(fā)揮幾年的作用,有的甚至一進入軌道就宣布失效了。科學家將人類航天活動留下的火箭、衛(wèi)星等飛行器殘骸在空間形成的垃圾統(tǒng)稱為太空碎片,即太空垃圾。20世紀80年代是世界各國衛(wèi)星發(fā)射的高峰期,每年向太空發(fā)射的不同用途的衛(wèi)星不下幾百顆,而每一次發(fā)射都是一次制造太空垃圾的過程。歐洲宇航局的太空專家稱,人類能從地面利用雷達和望遠鏡觀測的太空碎片數(shù)量大概是13000多個。其中,地球軌道上至少漂浮著4000余個火箭以及衛(wèi)星的殘骸,它們目前大多正高速繞地球運行。
太空碎片的平均運行速度是10公里/秒,其破壞力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這樣的破壞力是航天器所無法抵御的。太空碎片的增多會對航天器構成巨大威脅,一旦受到碎片的撞擊,航天器就會解體;而解體之后的航天器就變成了更多的碎片,會危害其他的航天器。據(jù)統(tǒng)計,到目前為止,地球軌道上已經(jīng)發(fā)生過大約200次這樣的爆炸了,而每一次爆炸的后果就是制造更多的太空垃圾,更多的太空“殺手”。
近日,國際航天安全促進協(xié)會在意大利羅馬召開航天安全專題研討會,專門研討太空交通管制問題。建立航天安全促進系統(tǒng)則是目前實現(xiàn)太空交通管制的重要途徑。美國安全世界基金會技術顧問布萊恩維登說:“到目前為止,航天安全還僅僅是軍事領域的話題。促進航天安全對于太空的軍事應用極端重要,但實際上民用太空領域也特別需要航天安全。航天安全促進系統(tǒng)需要一個國際環(huán)境,與航空領域的國際協(xié)作是同樣的道理,但現(xiàn)在還是很少有公司或國家在這一領域投入相應的資源。”
為了促進這一系統(tǒng)的形成,從科研機構到跨國公司,再到衛(wèi)星觀測站等各方參與者,已經(jīng)搜集了大量的必要數(shù)據(jù)。目前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融合這些類型各異的資源使之形成一致的可用資源,同時還要兼顧到各種不同資源的版權和商業(yè)機密。一些具體負責地球通信衛(wèi)星運行的商業(yè)公司也已經(jīng)意識到了航天安全的重要性,并開始有所行動。美國防務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空間安全專家特麗莎赫金斯認為,民用航天安全體系可以向各方(國)提供安全數(shù)據(jù),而且完全與政治利益無關,從而保證太空利用的透明度、緩解太空中的緊張關系。赫金斯說:“首先就是要求全球各衛(wèi)星通信公司之間以及公司與政府之間能夠建立航天安全數(shù)據(jù)共享機制,這是最關鍵的第一步?!?br>
現(xiàn)在,制定合理的太空交通規(guī)則還只是處于初步的專家呼吁階段,究竟太空交通管制會在什么時候能夠成為國際上的公約法律,成為世界各航天大國共同遵守的法規(guī)呢?專家認為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選自《北京科技報》2008年12月1日,有刪改)
4.下列各項中,對“太空交通現(xiàn)狀”的理解準確的一項是()
A.太空交通秩序混亂,太空垃圾威脅巨大。各種高速運轉的衛(wèi)星和航天器等的殘骸幾乎不受任何管制。
B.人類發(fā)射一次衛(wèi)星就制造一次太空垃圾。世界各國每年向太空發(fā)射的不同用途的衛(wèi)星不下幾百顆。
C.太空碎片直接威脅到太空航天器的安全。航天器的速度與太空碎片成正比時會解體成更多的碎片。
D.航天器爆炸就會制造太空垃圾和太空“殺手”。到目前為止,太空已發(fā)生大約200次這樣危險的爆炸。
解析 B項以偏賅全,“世界各國每年向太空發(fā)射的不同用途的衛(wèi)星不下幾百顆”,原文特指“20世紀80年代,世界各國每年”。C項理解偏離,原文是“太空碎片的增多會對航天器構成巨大威脅,一旦受到碎片的撞擊,航天器就會解體;而解體之后的航天器就變成了更多的碎片,會危害其他的航天器”。D項偷換概念,“地球軌道上”與“太空”是兩個概念,原文的信息是“地球軌道上已經(jīng)發(fā)生過大約200次這樣的爆炸了”。
答案 A
5.下列有關“建立航天安全促進系統(tǒng)”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為避免航天事故和混亂,制定合理的太空交通規(guī)則迫在眉睫。建立航天安全促進系統(tǒng)則是現(xiàn)在實現(xiàn)太空交通管制的重要途徑。
B.建立航天安全促進系統(tǒng)首先最關鍵的就是要求全球各衛(wèi)星通信公司之間以及公司
與政府之間能夠建立航天安全數(shù)據(jù)共享機制。
C.為了促進這一系統(tǒng)的形成,除各科研機構、跨國公司、衛(wèi)星觀測站等參與者外,一些相關的商業(yè)公司也因航天安全而有所行動。
D.建立這一促進系統(tǒng)需要一個國際環(huán)境,世界各國都可以向民用航天安全體系提供安全數(shù)據(jù),從而緩解太空中緊張的政治關系。
解析 理解混淆,錯將“民用航天安全體系可以向各方(國)提供安全數(shù)據(jù),而且完全與政治利益無關,從而保證太空利用的透明度、緩解太空中的緊張關系”表述為“世界各國都可以向民用航天安全體系提供安全數(shù)據(jù),從而緩解太空中緊張的政治關系”;其他各項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其正確的依據(jù)。
答案 D
6.根據(jù)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航天大國一旦達成共識來建立航天安全促進系統(tǒng),就不僅可使世界各航天大國之間的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還可以維護各國利益。
B.解決了如何融合各類型資源并形成一致的可用資源的難題,同時兼顧到各類資源的版權和商業(yè)機密,航天安全促進系統(tǒng)有望形成。
C.從進入太空領域到今天的50年來,人類遺留在太空的垃圾至少有13000個,它們大多正高速繞地球運行,從而對人類構成巨大威脅。
D.鑒于太空垃圾對航天安全的巨大威脅,專家們已經(jīng)在高度重視。這意味著實施太空交通管制和加強太空垃圾研究就能避免太空災難。
解析 A項據(jù)“制定合理的太空交通規(guī)則還只是處于初步的專家呼吁階段,究竟太空交通管制會在什么時候能夠成為國際上的公約法律,成為世界各航天大國共同遵守的法規(guī)呢?專家認為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知,“一旦達成共識來建立航天安全促進系統(tǒng)”就“可使航天大國之間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等缺乏依據(jù)。B項根據(jù)原文“目前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融合這些類型各異的資源使之形成一致的可用資源,同時還要兼顧到各種不同資源的版權和商業(yè)機密”,可知此推斷正確。C項原文不支持“對人類構成巨大威脅”的推斷,應是“對人類的航天安全構成巨大的威脅”。且“人類遺留在太空的垃圾至少有13000個”的說法錯誤,原文只說到“人類能從地面利用雷達和望遠鏡觀測的太空碎片數(shù)量大概是13000多個”。D項“實施太空交通管制和加強太空垃圾研究”與“避免太空災難”之間是強加因果和夸大事實。
答案 B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疫苗是使用病原體的一部分刺激機體來產(chǎn)生特異性免疫力,因而它不像抗生素那樣引起病原體的抗藥性和致使病原體產(chǎn)生基因突變,產(chǎn)生更強的菌株來對抗藥物療法,并造成環(huán)境污染和破壞;同時疫苗也不像DDT一類的殺蟲劑對環(huán)境中無論是有害還是有益的生物都趕盡殺絕,從而破壞環(huán)境和造成生態(tài)鏈的斷裂,因此疫苗是值得提倡的最為有效的但又最為溫和的抗擊疾病的免疫方法。
免疫分為兩大類,一是先天性,也是非特異性免疫,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主要是指針對所有病毒和致病物質(zhì)的抵抗力。二是獲得性,也是特異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獲得性免疫又分為自動免疫和被動免疫兩種,無論是自動免疫還是被動免疫,都分為自然和人工兩類。
自動免疫中的自然免疫力是通過染病而獲得的,當然是人和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一種有力選擇,比如在早期患鼠疫、天花、霍亂等傳染病后獲得的免疫力。歐洲人把天花帶到新大陸時,土著人,如印第安人,因為沒有免疫力而死亡過半,但后來一部分人獲得了免疫力,便頑強地生存下來了。這是沒有使用疫苗和藥物而自然獲得的免疫力。普遍的評論是這種方式獲得的免疫力最好。因為體內(nèi)的免疫印記最深,持續(xù)時間最長,因而對人的保護最為有效。自動免疫中的人工免疫就是注射或服用人工疫苗,這是人工誘導的也是當今使用最為廣泛、戰(zhàn)果最為輝煌的免疫方法,如天花、脊髓灰質(zhì)炎、肝炎、破傷風、百日咳、白喉等都是用這種方法來免疫的。而這種方法正是一些人所懷疑的把病毒趕盡殺絕的方法。這樣獲得的免疫力被視為低于染病后獲得的自然免疫力。被動免疫也分為自然和人工兩類,前者指嬰兒通過血液和哺乳被動獲得的免疫力,后者指注射同種或異種抗體獲得的免疫力。這種輸入同種抗體以抗御疾病的免疫方法,有一定風險。
自然免疫與人工免疫孰優(yōu)孰劣?前者更符合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而人工再怎么天衣無縫也不可能做到與自然所形成的鬼斧神功之功力相媲美。所以,相當多的人更愿意選擇患病后自然獲得的免疫力,即使在現(xiàn)代醫(yī)學的發(fā)源地和發(fā)達地區(qū),如歐美,人類推崇的也是自然免疫。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對抗御流感的免疫方式就產(chǎn)生過這樣的討論或爭論。有人認為對人尤其是兒童注射流感疫苗,還不如讓他們患病后獲得自然免疫力。
既然自然免疫優(yōu)于人工免疫,人類是否可以放棄人工免疫而只靠自然免疫來獲取最強有力的抵抗力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人類離不開人工免疫,盡管它遜色于自然免疫。
(節(jié)選自《百科知識》第10期)
7.SARS流行期間,有的醫(yī)生注射病愈后病人的血清以抗御疾病,這種免疫方式是()
A.自動免疫中的自然免疫。
B.自動免疫中的人工免疫。
C.被動免疫中的自然免疫。
D.被動免疫中的人工免疫。
解析 根據(jù)原文可知,被動免疫中的人工免疫是由“注射同種或異種抗體獲得”,“病人的血清”為同種抗體。
答案 D
8.對天花疫苗的免疫原理說明錯誤的一項是()
A.使天花病毒無法進攻人體。
B.即使天花病毒進入人體也無法對人體造成損害。
C.疫苗刺激機體產(chǎn)生抵御天花病毒的特異性免疫力。
D.對進入人體內(nèi)的天花病毒趕盡殺絕。
解析 原文:“疫苗也不……對環(huán)境中無論是有害還是有益的生物都趕盡殺絕?!?br>
答案 D
9.對“人類離不開人工免疫”的理由,推斷不準確的一項是()
A.人工免疫不會破壞環(huán)境,是目前人類所能利用的最有效、最溫和的防病方法。
B.有些疾病不可能給人以自然獲取免疫力的機會,因為在獲取之前,大量的人便會喪失生命,如天花、鼠疫等。
C.人工免疫不會使病原體產(chǎn)生基因突變,產(chǎn)生更強的菌株來對抗藥物療法,造成傳染病的卷土重來。
D.許多人愿意采用注射疫苗的方法獲得對流行性感冒的免疫力。
解析 原文是“相當多的人更愿意選擇患病后自然獲得的免疫力”。
答案 D
相關推薦
第2節(jié)第2課時條件語句教學案
俗話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作為教師準備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在上課時充分理解所教內(nèi)容,幫助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第2節(jié)第2課時條件語句教學案”,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2課時條件語句[核心必知]
1.預習教材,問題導入
根據(jù)以下提綱,預習教材P25~P28,回答下列問題.
(1)與圖1.1-9中的條件結構對應的條件語句是什么?
提示:對應的條件語句為:
IF條件THEN語句體ENDIF
(2)與圖1.1-8中的條件結構對應的條件語句是什么?
提示:對應的條件語句為:
IF條件THEN語句體1ELSE語句體2ENDIF
(3)閱讀教材P27例6,觀察圖1.1-11,發(fā)現(xiàn)框圖中包含兩個條件結構,而且內(nèi)層的條件結構是外層的條件結構的一個分支,因此可用什么語句來轉化?
提示:可以用“IF-THEN-ELSE-END_IF”語句來轉化.
2.歸納總結,核心必記
(1)條件語句的概念
處理條件結構的算法語句,叫做條件語句.
(2)條件語句的格式
①IF-THEN格式形式:IF條件THEN語句體ENDIF
②IF-THEN-ELSE格式
形式:
IF條件THEN語句體1ELSE語句體2ENDIF
(3)功能
①IF-THEN格式:首先對IF后的條件進行判斷,如果(IF)條件符合,那么(THEN)執(zhí)行語句體,否則執(zhí)行ENDIF之后的語句.
②IF-THEN-ELSE格式:首先對IF后的條件進行判斷,如果(IF)條件符合,那么(THEN)執(zhí)行語句體1;否則(ELSE)執(zhí)行語句體2.
[問題思考]
(1)嵌套條件語句的一般格式是什么?
提示:一般格式為:
(2)應用嵌套條件語句應注意什么?
提示:①適用范圍:適用于判斷條件多于一個時.此時,若重復應用條件語句,書寫程序繁瑣,可用條件語句的嵌套.
②分清層次:編寫條件時,要注意IF和END__IF的配對,常常利用文字的縮進來表示嵌套的層次,以便于程序的閱讀與理解.嵌套可以多于2個.
[課前反思]
通過以上預習,必須掌握的幾個知識點:
(1)條件語句的概念:;
(2)條件語句的格式:;
(3)條件語句的功能:.
觀察如圖所示的內(nèi)容:
IF條件THEN語句體ENDIFIF條件THEN語句體1ELSE語句體2ENDIF
[思考1]使用條件語句需注意什么?
名師指津:使用條件語句應注意以下幾點:
(1)條件語句是一個語句,IF,THEN,ELSE,END_IF等都是語句的一部分.
(2)條件語句必須是以IF開始,以END_IF結束,一個IF必須與一個END_IF相對應.
(3)在程序中只需對條件為真的情況作出處理,不用處理條件為假的情況時,ELSE分支可以省略,此時條件語句就由雙支變?yōu)閱沃В?br> (4)為了程序的可讀性,一般IF、ELSE與END_IF頂格書寫,其他的語句體前面則空兩格.
[思考2]兩種格式的條件語句有什么異同?
名師指津:(1)共同點:兩種語句首先都要對條件進行判斷,然后才執(zhí)行相應的語句體;執(zhí)行完語句體后,程序都交匯于一點完成條件語句;都以IF開始,以END_IF結束.
(2)區(qū)別:IF—THEN—END_IF語句只有一個語句體,是滿足條件時執(zhí)行的語句體;IF—THEN—ELSE—END_IF語句含有兩個語句體,滿足條件時執(zhí)行一個語句體,不滿足條件時執(zhí)行另一個語句體.
(3)選擇標準:當判斷語句的兩個出口語句只有一個需要執(zhí)行時,使用“IF—THEN—END_IF語句;當判斷語句的兩個出口語句都可能執(zhí)行時,使用“IF—THEN—ELSE—END_IF”語句.
?講一講
1.已知函數(shù)對任意的x,求函數(shù)值,請畫出程序框圖并寫出程序語句.
[嘗試解答]程序框圖如圖所示:
程序如下:
兩種語句的選擇方法
(1)要解決的問題,如果只需要對滿足條件時的情況作出處理,不需要處理不滿足條件時的情況,那么就選用IF-THEN-ENDIF條件語句.
(2)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既需要解決滿足條件時的情況,又需要解決不滿足條件時的情況,那么應選用IF-THEN-ELSE-ENDIF條件語句.
?練一練
1.(1)輸入一個數(shù)x,如果它是正數(shù),則輸出它;否則不輸出.畫出解決該問題的程序框圖,并寫出對應的程序.
解:程序框圖如圖所示:
程序如下:
INPUTxIFx0THENPRINTxENDIFEND
(2)根據(jù)以下程序框圖寫出程序:
解:程序如下:
INPUT“輸入正整數(shù)”;nIFn0ANDn=2THENPRINT“獲得一等獎學金”ENDIFIFn2ANDn=6THENPRINT“獲得二等獎學金”ENDIFIFn6ANDn=12THENPRINT“獲得三等獎學金”ENDIFEND
?講一講
2.某市對出租車的計費統(tǒng)一規(guī)定:如果行駛不超過2km,則收費5元(即起步價),若超過2km,則超出部分每1km加收1.8元(不足1km的,按1km計算).寫出計算路費的程序.
[思路點撥]設路程為xkm,費用為y元,則y=5,0x≤2,5+x-2×1.8,x2且x∈N*,5+[x-2]+1×1.8,x2且xN*,這是一個分段函數(shù),可用條件語句設計程序.
[嘗試解答]程序框圖如下:
程序如下:
(1)條件結構的適用范圍:
已知分段函數(shù)的解析式求函數(shù)值的問題,須用條件語句書寫程序,當條件的判斷有兩個以上的結果時,可以選擇條件結構嵌套去解決.
(2)解此類問題的步驟:
①構思出解決問題的一個算法(可用自然語言).
②畫出程序框圖,形象直觀地描述算法.
③根據(jù)框圖編寫程序,即逐步把框圖中的算法步驟用算法語句表達出來.
?練一練
2.已知函數(shù)f(x)=2x2-1,x>0,2x+1,x=0,-2x2+4,x<0.試編寫程序,根據(jù)輸入的x值輸出對應的y值.
解:程序如下:
——————————————[課堂歸納感悟提升]——————————————
1.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理解條件語句的兩種格式及其功能,明確條件語句與條件結構的對應關系.難點是能用條件語句編寫程序解決有關問題.
2.本節(jié)課要掌握以下幾類問題:
(1)兩種語句的選擇方法,見講1.
(2)條件結構的適用范圍,見講2.
3.本節(jié)課的易錯點有兩個:
(1)條件語句的格式書寫易出錯,如講1;
(2)條件判斷時分類討論不全面致錯,如講2.
課下能力提升(六)
[學業(yè)水平達標練]
題組1條件語句與條件結構
1.下列關于條件語句的說法正確的是()
A.條件語句中必須有ELSE和ENDIF
B.條件語句中可以沒有ENDIF
C.條件語句中可以沒有ELSE,但是必須有ENDIF
D.條件語句中可以沒有ENDIF,但是必須有ELSE
解析:選C條件語句中必須有ENDIF,但可以沒有ELSE,故選C.
2.下列對條件語句的描述正確的是()
A.ELSE后面的語句不可以是條件語句
B.兩個條件語句可以共用一個ENDIF語句
C.條件語句可以沒有ELSE后的語句
D.條件語句中IF—THEN和ELSE后的語句必須都有
解析:選C條件語句有兩種格式:分別是IF—THEN格式和IF—THEN—ELSE格式.對于一個分支的條件語句可以沒有ELSE后的語句.
3.下列問題需要用條件語句來描述其算法的是()
A.輸入x,輸出它的相反數(shù)
B.輸入x,輸出它的絕對值
C.求邊長為1的正三角形的面積
D.求棱長為1的正四面體的體積
解析:選BA,C,D都不需要分類,所以不需要條件語句;而B需要分類,故需用條件語句.
4.若a=11,下面的程序段輸出的結果是________.
解析:由于當a=11時,不滿足條件a<10,所以執(zhí)行y=aMOD10,得到的結果是y=1.注意“aMOD10”是a除以10的余數(shù).
答案:1
5.已知如圖所示的程序,其運行結果是________.
解析:因為3399,所以t=33,a=99,b=33,a=99-33=66.
答案:a=66
題組2條件結構的應用
6.已知程序:
若輸出y的值為6,則輸入x的值為________.
解析:由程序知,當x0時,3x2+3=6,解得x=2;
當x0時,-3x2+5=6,解得x=-23;顯然x=0不成立.
答案:2或-23
7.試設計程序,求函數(shù)y=|x-4|+1的函數(shù)值.
解:因為y=|x-4|+1=x-3,x≥4,5-x,x4.
所以設計程序如下:
INPUT“x=”;x
IFx=4THEN
y=x-3
ELSE
y=5-x
ENDIF
PRINTy
END
8.鐵路托運行李,從甲地到乙地,按規(guī)定每張車票托運行李不超過50kg時,每千克0.13元,如超過50kg,超過的部分按每千克0.20元計算,如果行李重量為W(kg),運費為F(元),計算公式為:
F=0.13×WW≤50,50×0.13+W-50×0.20W>50.
設計程序,輸入行李的重量W,輸出運費F.
解:程序如下.
[能力提升綜合練]
1.給出以下四個問題,①輸入一個數(shù)x,輸出它的絕對值;②求函數(shù)的函數(shù)值;③求面積為6的正方形的周長;④求三個數(shù)a,b,c中的最大數(shù),其中不需要用條件語句來描述其算法的有()
A.1個B.2個C.3個D.4個
解析:選A①②④都需要條件語句描述其算法,只有③不需用條件語句描述,故選A.
2.(2016臨沂高一檢測)下列程序的功能是:判斷任意輸入的數(shù)x是否為正數(shù),若是,輸出它的平方值;若不是,輸出它的相反數(shù).
INPUTxIFTHENy=-xELSEy=x*xENDIFPRINTyEND
則填入的條件應該是()
A.x>0B.x<0C.x>=0D.x<=0
解析:選D因為條件真則執(zhí)行y=-x,條件假則執(zhí)行y=x*x,由程序功能知條件應為x<=0.
3.根據(jù)下列算法語句,當輸入x為60時,輸出y的值為()
A.25B.30C.31D.61
解析:選C由題意,得y=0.5x,x≤50,25+0.6x-50,x50.當x=60時,y=25+0.6×(60-50)=31,∴輸出y的值為31.
4.根據(jù)如圖的程序提示依次輸入4,2,-5,則程序的運行結果是()
INPUT“a=”;aINPUT“b=”;bINPUT“c=”;cmax=aIFbmaxTHENmax=bENDIFIFcmaxTHENmax=cENDIFPRINT“max=”;maxEND
A.2B.max=2C.4D.max=4
解析:選D本程序的功能是求輸入的三個數(shù)中的最大數(shù),運行程序得max=4.
5.已知下列程序:
INPUTxIFx<=-1THENy=-x-1ELSEIFx>1THENy=-x^2+1ELSEy=x-1ENDIFENDIFPRINT“y=”;yEND
如果輸出的是y=0.75,則輸入的x是________.
解析:由程序可知本題為根據(jù)輸入的x,求函數(shù)y=-x-1,x≤-1,-x2+1,x>1,x-1,-1<x≤1的函數(shù)值.我們可以分段令y=0.75,并驗證,可求得x=-1.75.
答案:-1.75
6.(2016濱州質(zhì)檢)讀程序,完成下列題目:
程序如圖:
(1)若執(zhí)行程序時,沒有執(zhí)行語句y=x+1,則輸入的x的范圍是________;
(2)若執(zhí)行結果為3,則執(zhí)行的賦值語句是________,輸入的x的值是________.
解析:(1)不執(zhí)行y=x+1語句,說明不滿足條件x≥1,故有x1.
(2)當x1時,y2×1+1=3,只有x+1=3,x=2.
答案:(1)x1(2)y=x+12
7.兒童乘坐火車時,若身高不超過1.2m,則無需購票;若身高超過1.2m但不超過1.5m,應買半票;若超過1.5m,應買全票.試寫出一個購票算法程序.
解:程序如下:
INPUT“身高hh0”;hIFh=1.2THENPRINT“免費乘車”ELSEIFh=1.5THENPRINT“半票乘車”ELSEPRINT“全票乘車”ENDIFENDIFEND
8.設計一個算法,求方程ax+b=0的解,并寫出程序(注:本題程序中如果出現(xiàn)不等號,用“”表示).
解:算法:
第一步:判斷a≠0是否成立.若成立,輸出結果“解為-ba”;否則執(zhí)行第二步.
第二步:判斷b=0是否成立.若成立,輸出結果“解集為R”;若不成立,輸出結果“方程無解”,結束算法.
程序為:
INPUT“a,b=”;a,bIFa0THENPRINT“x=”;-b/aELSEIFb=0THENPRINT“解集為R”ELSEPRINT“方程無解”ENDIFENDIFEND
第2節(jié)器官移植-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幫助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第2節(jié)器官移植-”,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nèi)容。
第2節(jié)器官移植
知識能力目標:
1.概述器官移植的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的歷史。
2.評述器官移植在一些重大疾病救治中的突出貢獻。
3.關注供體器官短缺問題,認同解決這個問題的個人社會責任,以及制訂相關法律規(guī)范的必要性。
4.描述組織工程技術在解決供體器官短缺問題方面的前景。
情感目標:
在求知中知道免疫排斥為人體器官移植的最大障礙,增強與激發(fā)愛心是解決供體器官來源的重要措施,體驗科學家的優(yōu)秀素質(zhì)。
根據(jù)腎移植的實例,對器官移植的必要性以及移植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加以說明。
對目前供體器官短缺問題的討論與思考。
器官移植中免疫排斥問題。
組織工程技術實施的基本原理。
講授法和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相結合
1課時。
(情景導入)教師:教師用課件展示資料介紹“從社會中來”2000年,在我國的“863高科技項目”展覽中,一背上長著“人耳”的裸鼠與眾人見面,它背上的“人耳”以一種高分子化學材料聚羥基乙酸作為模型支架,讓牛的軟骨細胞在這個支架上生長和增殖。然后再接上表皮細胞。
(一)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
問題1.為什么“人耳鼠”這么引人關注?
學生回答:它為人體器官移植中從新的途徑獲得供體器官帶來了新的希望。
問題2.請敘述器官移植的歷史?
學生回答:1、幻想階段:相傳公元200年左右,名醫(yī)扁鵲曾給兩個病人進行心臟移植,并取得好的效果。
2、實驗研究階段:
19世紀有人開始了器官移植的動物試驗,但是移植時并不吻合血管。
1902年有人開創(chuàng)性的應用血管縫合法進行了心、脾、腎等動物移植試驗;
1936年俄國一位科學家首次進行了尿毒癥患者腎移植,患者死于術后48小時。此后十年還有醫(yī)生進行過類似的腎移植,但病人很難長時間存活,主要原因是人們對人體免疫排斥反應缺乏了解。
3、臨床早期階段:
1954年默里實施同卵雙生姐妹間腎移植成功-醫(yī)學史上首次長期有功能存活的移植器官;
現(xiàn)代器官移植經(jīng)歷了3個重要的突破才建立起來:1、血管吻合技術的發(fā)展;2、供器官低溫保存的成功;3、免疫抑制劑的使用
4、臨床發(fā)展階段:
20世紀60-70年代,器官移植手術還存在很大障礙,主要缺乏免疫抑制劑。直到1978年新一代強有力的免疫抑制劑環(huán)孢素A問世。
器官移植的實例------腎移植
腎移植是把一個健康的腎臟植入病人右下腹的髂窩內(nèi)。因為右側髂窩的血管較淺,手術時容易與新腎臟血管接駁。一般多選擇髂內(nèi)動脈進行吻合,如果右髂內(nèi)動脈管腔內(nèi)出現(xiàn)動脈硬化、管腔狹小,術后恐血流量不足,亦可以與病人髂外動脈作吻合,血管吻合后,放開全部阻斷血管的血管鉗,待新的腎臟供血良好,便逐層縫合腹壁,完成手術。腎移植并非新腎與舊腎的交換。(二)器官移植的現(xiàn)狀
至今人體幾乎全部的器官、細胞和組織均能移植,移植已成為現(xiàn)代醫(yī)學中極為重要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腎、肝、心、肺、骨髓等器官移植已成為公認的有效治療手段,近十年來多器官聯(lián)合移植也進入臨床,取得較好的療效。我國自1962年吳階平教授開展首例臨床腎移植以來,器官移植已有了長足的進步。
介紹我國器官移植的現(xiàn)狀,我國供體器官嚴重短缺的現(xiàn)實問題,提出問題,
問題一:如何解決器官移植過程中出現(xiàn)免疫排斥反應?MHC產(chǎn)物在人類稱為人類白細胞抗原-HLA,自1956年由Snell首先提出MHC概念,1958年Dausset發(fā)現(xiàn)第一個HLA,至今已發(fā)現(xiàn)了幾千個不同的HLA抗原。人類供、受者之間HLA的配合程度直接影響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免疫抑制劑的問世解決了這一問題,
環(huán)孢素A。
免疫抑制劑作用機理。
問題二:怎么樣解決供體器官不足的問題?
學生查找資料討論總結回答:組織工程技術的應用,制造相應的替代器官。如組織工程鼻軟骨
組織工程技術是將細胞三維支架和細胞因子應用于外科組織的再生或體內(nèi)的組織構建。
1、2000年,在我國的“863高科技項目”展覽中,一背上長著“人耳“的裸鼠與眾人見面,它背上的“人耳”以一種高分子化學材料聚羥基乙酸作為模型支架,培植“人耳鼠”的生物工程技術是()
A.細胞和組織培養(yǎng)
B.細胞融合
C.動物胚胎移植
D.細胞核移植
答案:A
2、腎移植手術是否能成功,其影響因素中最關鍵的是()
A.手術技巧
B.供體器官質(zhì)量
C.使用免疫抑制藥物
D.供體與受體器官的組織相容性
答案:D
3、某種哺乳動物的心臟形狀、大小很像人的心臟,有可能成為人體器官移植的重要來源,但人體會強烈排斥,這主要是因為該動物有一對純合的基因(AA)能表達GT酶,從而使細胞表面具有一種多糖類物質(zhì)。人體能夠識別該多糖類物質(zhì),從而確定該心臟是外來的異種器官。經(jīng)過科學家多年努力,目前得到了編碼GT酶的一對基因中有一個喪失表達功能的一些新型個體(Aa)。
請回答:
(1)人體對該動物心臟的排斥,是人類系統(tǒng)作用的結果,其本質(zhì)是人體的與該動物的相互作用。
(2)上述新型個體能否作為人體器官移植的來源?為什么?
(3)今后用常規(guī)的雜交方法能否獲得GT酶一對基因都喪失表達功能的個體?說明理由。
答案:(1)免疫抗體抗原
(2)不能。因為該新型個體控制GT酶的一對基因中仍有一個具有表達功能。
(3)能。因為現(xiàn)有新型個體的一對GT酶基因中,有一個喪失表達功能,所以雜交的后代會出現(xiàn)一對GT酶基因都喪失表達功能的個體
人體的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的歷史檔案
幻想階段
實驗研究階段
進入臨床階段
臨床發(fā)展階段
免疫排斥反應
器官移植的實例—腎移植
器官移植的相關難題
供體器官短缺問題
供體器官來源展望
做思考與探究
人體的器官移植這一節(jié)內(nèi)容是比較前沿的知識,許多知識都是聞所未聞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比較感興趣,再加上本節(jié)課知識和生活實際聯(lián)系比較密切,學生學習起來相對比較容易也很有興趣。所以,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參與的比較高,加上采取了合作教學,學生討論的很熱烈。本節(jié)課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之后,討論,派代表回答問題,具體步驟和前沿知識,可以讓學生提前上網(wǎng)查找。但由于本節(jié)課介紹的一些基礎原理和方法,還需要教師幫助學生進行分析點評,其中關鍵是知識比如細胞免疫、免疫排斥、組織工程技術等知識還需要老師的點撥。
第2節(jié)群落的動態(tài)-
第2節(jié)群落的動態(tài)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群落的演替屬于理解層次水平,即在知道的基礎上,把握知識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并能對群落演替的動態(tài)過程進行分析解釋。教科書首先從火災破壞原有群落開始,逐步引導學生進入群落是變化的觀點之中,并以探究活動“云杉林群落的演替”讓學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動態(tài)規(guī)律。通過對群落的動態(tài)規(guī)律研究,使學生懂得合理開發(fā)利用生物資源,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意義,從而進一步樹立環(huán)保意識。二:教學目標
1.分析群落的動態(tài)演替的過程,學會運用系統(tǒng)分析和推理的方法作出合理的判斷,培養(yǎng)學生積極探究的科學精神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樹立生態(tài)學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
2.通過探究“云杉林群落的演替”過程,加強理論知識的運用,初步學會應用現(xiàn)實生活理解理論知識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正確理解科學、社會、技術之間的關系三:重難點
1.闡明群落的演替的過程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難點
2.群落演替的影響因素及結果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群落演替有關的錄象,為學生展示生動形象的自然景象,增強直接感受,領悟群落的動態(tài)變化及穩(wěn)態(tài)調(diào)節(jié)的重要意義。教學過程中先結合火災后的美國黃石國家森林公園的變化,引入“群落是變化的”的觀點,得到群落演替的概念,再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分析探究活動“云杉林群落的演替”材料。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推導出不同階段生物的變化,從而深刻理解群落演替的動態(tài)過程及控制因素五:具體教學過程(一課時)
導入新課課件展示有關群落演替圖片或錄象或播放教科書美國黃石公園同一地點大伙前后照片,引出群落是處于變化之中的,進而得出群落演替的觀念
群落演替問題導入“既然群落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過程,而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演替,那么演替如何進行?其過程又受哪些因素影響和控制呢?”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活動“云杉林群落的演替”解決這些問題。
探究之前先引導學生思考“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得出“生物即能適應環(huán)境又能影響環(huán)境?!辈⒁源藶榫€理解探究活動。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將圖中文字總結歸納成圖解形式:
云杉林
↑
云杉定居階段
(云杉、楊、樺混交群落)
↑
小葉樹種階段
(樺樹、小葉楊群落)
↑
雜草群落
↑
采伐跡地分析討論:
1。云杉林被采伐后所發(fā)生變化的速度和方向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
(內(nèi)外兩個因素:①各種外界環(huán)境氣候條件主要是光照,水分,溫度等其他環(huán)境因素
②與自身有關,即有機體本身的活動有一定關系)
2。成的云杉林和采伐前的云杉林是否一樣?說明理由
(不一樣。群落時刻處于一種動態(tài)演替中,隨時間變化,相同地點的環(huán)境條件發(fā)生不同
程度的改變,這種改變和其他若干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生物種類和數(shù)量均發(fā)生變化,各種不同生物競爭生態(tài)位,導致群落發(fā)生變化)
綜上,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演替是群落朝著一個方向連續(xù)變化的過程,它是群落內(nèi)部關系(包括種內(nèi)關系和種間關系)與外界環(huán)境中各種生態(tài)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
(3)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通過探究活動及多媒體播放生態(tài)問題,讓學生總結出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三類:
一類是群落內(nèi)部因素,包括植物繁殖體的遷移、散布和動物的活動性等
二類是外界環(huán)境因素,如氣候變化,大規(guī)模的地殼運動等
三類是人類活動。并引導學生得出人類活動是影響最大的(舉例人工頂極群落)
(4)群落的穩(wěn)定性強調(diào)一點:群落演替到同環(huán)境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時候,演替不再進行,此時,群落的結構最復雜,最穩(wěn)定,既而得出群落穩(wěn)定性的概念(舉例強調(diào)理解穩(wěn)定性的兩方面)六:本節(jié)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盡量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整個演替的過程,讓學生看圖分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為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學中應廣泛聯(lián)系觀察生活,列舉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如砍伐森林,圍湖造田,治理沙漠,封山育林等,使學生理解我國政府提出的退耕還林,還湖,還草的政策,樹立生態(tài)學觀點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點。
第2節(jié)生物固氮
第2節(jié)生物固氮
知識方面
(1)知道固氮微生物的種類和生物固氮過程。
(2)識記生物固氮的意義。
(3)了解生物固氮在自然界氮循環(huán)中的作用及其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的應用。
重點
1.固氮微生物的種類;
2.生物固氮的意義。
重點生物固氮的基本過程
所有的生物都需要氮元素。在活細胞內(nèi),氮是所有氨基酸、核酸(DNA和RNA)及其他許多重要分子的主要成分,大部分生物不能直接利用大氣中的氮,僅能利用氮的某種形式的化合物。形成這些化合物的過程統(tǒng)稱為“固氮”,這時氮與其他元素結合,被“固定”在含氮的化合物中。某些豆科植物含氮元素較豐富,氮素如何獲得?(根瘤中的根瘤菌將大氣中的氮“固定”供給植物。)
如果小麥、水稻也能固氮,將給人類帶來哪些方面的好處?每年,大氣中被固定下來的氮,大都是由微生物“固定”的,再經(jīng)過一系列復雜的生化過程成為生物體內(nèi)所需要的含氮有機物。什么是生物固氮?哪些生物可完成生物固氮?生物固氮如何完成?
一、生物固氮的概念固氮微生物將大氣中分子態(tài)氮還原為氨的過程。
二、固氮微生物種類
1.什么是共生固氮微生物?以根瘤菌為例研究:(1)了解根瘤菌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理特點、某些根瘤菌與豆科植物互利共生且具一定專一性的關系以及根瘤菌的代謝類型。(2)根瘤的形成及作用。(3)共生固氮微生物概念。
2.什么是自生固氮微生物?(1)自生固氮菌的形態(tài)特點。(2)實例:圓褐固氮菌介紹其生活環(huán)境,分析其代謝類型,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的作用。
三、生物固氮過程簡介。提出問題:為什么固氮微生物可在常溫常壓下完成“固氮”有關反應?(酶的作用)固氮酶:由固氮基因編碼控制。固氮過程簡介。
1.比較:根據(jù)固氮微生物與非固氮微生物的特點,思考:如何將自生固氮微生物與土壤中的其他細菌等微生物分離?
2.練習題:(略)
氮元素是生命所必需的。分子態(tài)氮在大氣中的含量很豐富,約占79%(v/v),但絕大多數(shù)生物無法直接利用。只有當游離氮被“固定”成為含氮化合物后,才能被這些生物吸收利用,氮成為活細胞的一部分并進入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食物鏈。氮循環(huán)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物質(zhì)循環(huán)的重要組成部分(復習概念和特點)。
氮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循環(huán)涉及一系列相當復雜的過程,這些過程大多是由微生物調(diào)節(jié)的。
一、自然界氮循環(huán)過程的分析。
1.大氣中的氮氣可通過三條途徑被“固定”。2.生物群落中的氮素傳遞是以有機氮形式通過生物的同化作用實現(xiàn)的。3.動植物遺體、排出物(如尿素等)、殘落物中的有機氮是通過微生物的氨化作用及硝化作用轉變成為植物再度利用的形式。4.在氧氣不足的條件下,土壤中的硝酸鹽被反硝化細菌等多種微生物還原成亞硝酸鹽,并且進一步還原成分子態(tài)氮,分子態(tài)氨則返回到大氣中。
二、生物固氮在自然界氮循環(huán)中的重要作用。
1.比較分析工業(yè)固氮與生物固氮過程。
區(qū)別:工業(yè)固氮需要極高的溫度和壓力,對大氣產(chǎn)生嚴重污染;生物固氮在常溫常壓下就可以完成,對大氣沒有任何不良影響。分析原因:氮氣分子中的氮—氮三鍵是很強的,要將此三鍵拆開并轉化為氨,需要相當大的能量。因此,化學固氮必須在高溫、高壓及催化劑的作用下才能使H2與N2反應。工業(yè)固氮需高溫(500℃)和高壓(20000—30000kPa)條件,而生物固氮在固氮酶作用下消耗生物自身能量,在常溫常壓下進行,大大節(jié)約了能源,對環(huán)境無污染。
3.據(jù)科學家估算,每年生物固氮的總量占地球上固氮總量的90%左右??梢?,生物固氮在地球的氮循環(huán)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對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有重要意義。
三、生物固氮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的應用
1.20世紀初以來,全球農(nóng)作物單位面積產(chǎn)量不斷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氮素化肥的施用量不斷增加。農(nóng)作物依賴于施用氮素化肥所獲得的增產(chǎn)實際上是以消耗能源和污染環(huán)境為代價的。在現(xiàn)代化農(nóng)業(yè)中,生物固氮具有提高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和增強土壤肥力的作用。2.土壤獲得氮素消耗和補充的途徑。3.生物固氮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的應用實例:拌種、綠肥。4.人類自從發(fā)現(xiàn)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結瘤固氮現(xiàn)象以來,對生物固氮研究己有一百多年之久,我國對生物的共生固氮現(xiàn)象也進行了長達六十余年的探索性研究。圍繞著培育新的固氮植物,通過生物技術改造固氮微生物和現(xiàn)有的農(nóng)作物,使新的固氮菌與新的農(nóng)作物更容易形成共生固氮關系。可以肯定,生物固氮工程的研究已經(jīng)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擴大生物間共生固氮范圍和將豆科植物的固氮能力轉移到非豆科植物中的研究已呈現(xiàn)出希望之光。隨著生物固氮研究地不斷深入,將逐步實現(xiàn)禾本科農(nóng)作物與固氮微生物共生結瘤固氮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