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的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2-12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核舟記教學設計。
每個老師在上課前需要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是時候寫教案課件了。只有規(guī)劃好新的教案課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你們會寫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核舟記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核舟記
魏學洢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一些字詞的正確讀音及書寫。
2、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和用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在教師引導下探究:疏通課文的字詞句,理解全文。
2、合作學習的過程:主要通過一些有關課文問題的討論解答,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用簡潔、周密、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的卓越技藝。
2、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振興中華而讀書。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1、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培養(yǎng)文言語感。
2、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
3、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學習文章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
二、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有人告訴你,在一根頭發(fā)上可以雕刻—部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你—定覺得很驚奇吧?這就是我國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微雕藝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核舟記》,就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
(二)、整體閱讀,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要求學生自己散讀課文一到兩遍,注意以下內容: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
2.查字典,給文章的生字詞注音并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3.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三)、巡視課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以便為下面的課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據。
(四)、朗讀課文,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后,由其余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贊其成功之處。
(五)、學習課文第一、二段
1.學習第一段。
2.疏通重點字詞,注意以下詞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里指雕刻。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罔,沒有;因,根據;具,具有。
嘗貽余核舟一:本句謂語“貽”(贈)后的賓語是“余核舟一”,是個雙賓語。
蓋大蘇泛赤壁云: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為“是”;泛,泛舟;云,語氣詞,無義。
3.思考以下問題:
(1)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明確: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核舟的主題——“大蘇泛赤壁”。
(2)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明確: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二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無不“各具情態(tài)”。
4.學習第二段。
5.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詞語。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用于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奇,零數(shù),余數(shù)。
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比,這里的意思是正對著。
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6.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明確:說明核舟的大小和船艙的格局。船艙的艙頂有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后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桿(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2)這段主要采用什么說明方法?
明確:這段主要采用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shù),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7.齊讀課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一、教學重點:在上節(jié)課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從而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yè),導入新課時
(二)、學習第三段
1.質疑并點講有關詞句:
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語其兩膝相比者絕類矯首昂視
2.口譯并評價翻譯情況。
3.思考討論: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說明了什么?
明確:描述船頭三人的動作、神情。
4.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軾、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tài)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么樣的心態(tài)?
明確: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xiàn)他們豁達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xiàn)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明確: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軾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為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說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說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說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明確:表現(xiàn)這—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shù)也”。
(三)、學習第四段
1.考察古漢語中數(shù)詞使用與現(xiàn)代漢語的差異。先聯(lián)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閱一手卷。
(5)橫臥一楫。(6)倚一衡木。(7)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shù)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xiàn)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shù)詞+量詞+名詞”的格局不同。
2.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明確:擬人:船尾橫臥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頂真:左手撫爐,爐上有壺。
3.這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確: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4.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
明確: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xiàn)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悅、輕松、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楫的“橫臥”,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無楫,有舟子等于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學習第五、六段
1.學生自讀課文。
2.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字詞。
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里解為刻上;名,字。
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啟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軾《前赤壁賦》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軾作《前赤壁賦》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鉤畫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通計一舟,為人五:通,全部,整個;為,有。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選擇;為,制作。
嘻,技亦靈怪矣哉:嘻,贊嘆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3.請思考:這兩段各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第五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頂部的雕制。
第六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結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贊嘆以結束全文。
(五)、學生齊讀課文,綜合思考以下問題
1.本文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2.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3.核舟雕刻的主題是什么?
4.最能反映雕刻者技藝精湛的是哪一句?
(六)、課堂板書
總概述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術。
船艙
空
正面船頭間
核順
舟分詳寫核舟船尾序
記
頂部
總總括核舟,發(fā)出贊嘆。[作文5000網 zw5000.COm]
(七)、課堂反饋
⒈給下列字注上拼音。
罔()黍()壬()戌()
虞()貽()篆()
⒉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⑵能以徑寸之木()
⑶高可二黍許()⑷中軒敞者為艙()
⑸雕欄相望焉()⑹佛印絕類彌勒()
⑺珠可歷歷數(shù)也()⑻鉤畫了了()
⑼詘右臂支船()⑽其船背稍夷()⒊給下列句子用“/”劃出朗誦節(jié)奏。
⑴虞山王毅叔遠甫刻。⑵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⒋將下面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⑴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⑵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⒌對下面一句朗讀時音節(jié)停頓正確的是:()
A.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B.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C.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D.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⒍對下列幾句“之”字的指代對象分析正確的是:()
①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②閉之,則右刻清風徐來……③石青糝之
④左臂掛念珠倚之
A.艙雕欄小窗舟身
B.艙頂小窗刻的字左膝蓋
C.艙頂小窗雕欄佛印
D.艙頂刻的字小窗左膝蓋⒎翻譯下面兩句:
⑴啟窗而望,雕欄相望焉。⑵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延伸閱讀
八年級語文上冊《核舟記》復習學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夠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標性!你們知道哪些教案課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上冊《核舟記》復習學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八年級語文上冊《核舟記》復習學案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句式。
2.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學習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和按照空間順序的說明事物的方法。
3.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理解本文說明語言簡潔、周密、生動的特點。
4、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學習重點】
1.幫助學生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
【學習難點】
1.理解本文說明語言的簡潔、周密、生動,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2.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資料鏈接】
《虞初新志》及作者簡介
課文選自張潮(清代文學家,以刊刻叢書在當時知名)編輯的短篇小說集《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所收入的作品,多為明末清初人的文言短篇,并附評語。張潮編輯此書,意在“表彰逸事,傳布奇文”,少數(shù)作品對當時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象有所反映。
魏學洢(約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現(xiàn)在浙江嘉興)人。敏而好學,善為文,一生沒有做過官。他父親魏大中因彈劾權宦魏忠賢而遭誣害,他自己也因受閹黨威逼悲憤而死。著有《茅檐集》。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教師寄語:細心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相信自己一定行?。?br>
1、自由閱讀課文,達到熟練成誦的程度;
2、自學檢測:
(1)檢查背誦課文2、3、4段: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器皿()罔不()貽()有奇()
黍()箬篷()糝()峨冠()
髯()髻()衣褶()詘()
楫()壬戌()虞山()篆章()矯()
二、合作釋疑(教師寄語:兩種思想相碰撞,就會閃現(xiàn)智慧的火花?。?br>
1、閱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重點詞匯,理解文句,把握文意。同時互相交流,共同完成對疑難詞匯、語句的理解;
2、積累檢測
(1)釋詞:
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勢象形()()
3.嘗貽余核舟一()
4.蓋大蘇泛赤壁云()()
5.啟窗而觀()
6.高可二黍許()()
7.箬篷覆之()
8.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9.石青糝之()
10.中峨冠而多髯者()()
11.其兩膝相比者()
12.佛印絕類彌勒()
13.矯首昂視()
14.神情與蘇、黃不屬()
15.珠可歷歷數(shù)也()
16.居右者椎髻仰面()
17.若聽茶聲然()
18.其人視端容寂()()
19.其船背稍夷()
20.鉤畫了了,其色墨()
21.長曾不盈寸()()
22.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2、詘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4、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5、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3)、比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義
①木:能以徑寸之木()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以至鳥獸、木石()文曰“初平山人”()
③奇:明有奇巧人()④有:明有奇巧人()
長約八分有奇()長約八分有奇()
⑤為:為宮室、器皿、人物()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啟窗而觀()
為人五;為窗八()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⑦可:高可二黍許()⑧云:蓋大蘇泛赤壁云()
珠可歷歷數(shù)也()此中人語云()
三、同步達標(教師寄語:我學習,我快樂,我達標,我進步!)
1.《核舟記》選自清代張潮編的《》。作者是字,嘉善人。
2.《赤壁賦》《后赤壁賦》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吧礁咴滦?,水落石出”是《》中的句子;“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是《》中的句子。
3.黃庭堅是朝的文學家,字。
4.了解一些關于中國古代歷法的知識,試著將天干地支背下來,并且推算一下自己的屬相。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1、疏通課文,翻譯重點句子;
2、理解課文,賞析文段,掌握方法,培養(yǎng)情感。
【復習回顧】1、檢查背誦情況;
2、檢查對重點詞匯的理解掌握;
【自主學習】
1、根據重點詞匯的理解,翻譯全文;
2、積累檢測: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態(tài)。
(2)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3)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4)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5)蘇、黃共閱一手卷。
(6)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7)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8)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
(9)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1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合作釋疑】
1.該工藝品藝術的精湛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
2.文中第三段介紹蘇東坡、佛印、魯直于船頭的位置,為什么先從中間的蘇東坡介紹起?寫三個人的神情主要是為了說明什么?
3.窗上對聯(lián)為什么要刻這十六個字,而不刻別的字?
4.文章主體部分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
5.文中哪句話贊嘆了雕刻技藝的高超?
【達標檢測】
1.點明核舟主題的句子是。
2.“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一句點明了窗子具有的特點,說明雕刻的精巧。
3.蘇、黃二人的友好關系可以通過“”一個動作“”的神態(tài)看出來。
4.從對佛印的神情描寫中,可以看出佛印的性格特點。
5.第三段中作者以對人物姿態(tài)、神情的生動細膩的描述,具體說明雕刻人“,”(從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藝。
6.從第四段對右邊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態(tài),而左邊舟子的神態(tài)則顯得。
7.文中最后一段運用了、的說明方法,這樣說明的作用是。
8.點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9.最能體現(xiàn)王叔遠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語句是。
10、寫出兩句其他詩詞中與船有關的句。
答案:
1、蓋大蘇泛赤壁云
2、靈活精致
3、“左手扶魯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4、豁達開朗5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
6、輕松悠閑專注悠閑
7、列數(shù)字作比較突出雕刻者技藝的高超
8、嘻,技亦靈怪矣哉
9、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
10、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核舟記教學設計
核舟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句式。
2.了解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
能力目標
1.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
2.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德育目標
文章生動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頌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學習它,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
●教學難點
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
1.讀想法。這是一篇實物說明文,要使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像核舟各個部分的樣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現(xiàn)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繪制示意圖。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畫出來。這樣做,既熟悉了課文內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種景物及人物的空間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寫作順序。
2.發(fā)現(xiàn)法、探究法。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發(fā)現(xiàn)法”閱讀,便于整體感知文意;在學生繪制核舟示意圖、理清文章寫作順序后,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寫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中間→船尾”的順序寫,而是按照“中間→船頭→船尾”的順序。
3.點評法。文章除了說明外,不乏生動傳神的描寫。篩選文中寫人物情態(tài)的語句,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品味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寫作順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課堂訓練,強化文言知識積累和運用。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稀世珍寶明代桃核舟“蘇東坡夜游赤壁”在寧波被發(fā)現(xiàn)的消息傳出后,成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聞。據專家鑒定,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世上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這一則新聞出現(xiàn)在1995年10月27日《文匯報》上)今天,我們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進魏學洢(yī)的《核舟記》開開眼界。(板書文題)
設計(二)
同學們,我國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誰來講給我們聽聽呢……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遠的故事,他能把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動再現(xiàn)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故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核舟記》。(板書文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課文,力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教師提示并領讀以下內容(投影顯示):
(1)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詘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確讀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2.學生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正確讀、準確譯的學習任務,學生互動共同研究解決閱讀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各組,隨時答疑釋疑。
三、整體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寫作順序
1.疏通文意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發(fā)現(xiàn),“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發(fā)現(xiàn)了什么?”以此為話題進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學生仔細研讀課文,繪制核舟示意圖,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
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繪制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看誰畫得既準確又逼真。然后選畫得最好的同學出示自己繪制的示意圖,介紹示意圖,復述課文內容。
3.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弄清作者的說明順序。
(1)教師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整體思路。
明確: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開頭第1段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中間(2~5)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最后(6段)總結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shù)量和刻字的總數(shù),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然后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2)辨明說明順序。
提問:在課文的主體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核舟的?
明確: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先整體后局部。先寫核舟的正面,次寫它的背面。寫正面則整體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舟的中間部分船艙,然后介紹船頭和船尾。
多媒體顯示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學生齊讀2~5段。
(3)探究思考。
提問: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船艙→船尾”的順序寫,而將船頭和船艙的順序顛倒,請?zhí)骄窟@樣寫的原因。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在此基礎上稍作點撥。
明確: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船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可以關閉,這樣說可以引發(fā)讀者的興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后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像感知蘇軾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如果我們把核舟比作一幅圖畫的話,船艙無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說背景,不僅可以引人入勝,而且可以使讀者初步感受這個環(huán)境中的特殊氛圍。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寫作思路提示,背誦2~4段,在頭腦中完善“大蘇泛赤壁”的故事。
第二課時
四、品析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
1.問題討論,引導學生注意作者的細致觀察。
提問:課文第一段介紹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云”,課文哪些地方說明這次水上游覽者是蘇軾和他的兩位朋友,而不是別人呢?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赤壁”呢?
學生根據問題提示,讀課文,思考。
教師可就第2個問題稍作點撥:至少有三個地方說明是“泛舟”。第一,從“蘇、黃共閱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從“舟尾橫臥一楫”船漿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從“舟子”“居右者……若嘯呼狀。居左者……若聽茶聲然”可知“泛舟”。
教師總結:我們學習《核舟記》,能如此具體而細致地感受一件主題鮮明的藝術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遠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藝,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細致的觀察。看來,寫好說明文的前提和關鍵是細致觀察、精心構思。
2.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
多媒體顯示:
揣摩下列語句:
(1)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2)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4)居左者右手執(zhí)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學生齊讀四句話。教師示范分析(2)句:寫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灑脫不群的神態(tài),放浪形骸、超脫塵世之情呼之欲出,讓人感到他在望著天空和兩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風明月中。
學生選例,師生一起評點:如(1)句描述蘇黃二人泛舟時的閑適心情,二人共閱一手卷,顯得那么情深意篤。他們在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xiàn)實的煩惱,這是何等曠達的襟懷啊。如(3)(4)句描寫得細致入微,神韻畢具,惟妙惟肖,一個悠閑自在,一個神情專注,這樣來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快、愉悅的氣氛。
學生自選其他一些說明生動的語句,自主品評揣摩。
教師總結: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作者在說明這件雕刻品時,不為原作所囿,在細節(jié)上又大膽想像,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創(chuàng)造,賦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這啟發(fā)我們說明事物時不應是呆板平實的,而應該是能打動人的,給人以想像的。
3.教師請五位同學上臺表演:一為東坡,一為佛印,一為魯直,其余兩個為舟子,注意表現(xiàn)他們的位置、姿態(tài)、動作。
五、課堂小結
課文通過介紹王叔遠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藝,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篇幅雖短,卻說明順序合理,就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都介紹得淋漓有致,確實令人驚嘆。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細致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體的描繪和生動的說明。這無疑給我們以很多啟示。
六、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完成一題):
1.解釋下列加粗詞的意思。
A.嘗貽余核舟一 B.詘右臂支船
C.右手倚一衡木D.其船背稍夷
E.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F.神情與蘇、黃不屬
G.八分有奇
2.選出加粗詞詞性、含義不同于其他的一項。
(1)A.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B.為宮室
C.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D.為字共三十有四
(2)A.篛篷覆之
B.左臂掛念珠倚之
C.閉之
D.能以徑寸之木
(3)A.中軒敞者為艙
B.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C.其兩膝相比者
D.居右者椎髻仰面
3.將下列各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力求簡潔。
(1)蘇、黃共閱一手卷
(2)舟尾橫臥一楫
(3)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
(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5)又用篆章一
4.下邊是課文第2段的現(xiàn)代漢語譯文,文字不夠簡潔,大約可刪去30字左右,請你修改。
這只船從頭到尾的長度大約是八分還多一點,高大概是兩個黃米粒上下那么高。船的中間高大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船艙的上面蓋著一張竹箬做成的船篷。船艙的旁邊開著小
小的窗戶,左右兩邊的窗戶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戶一看,可以看見左右兩邊雕刻著花紋的欄桿正好相對,把窗戶關上以后,只可以看見右邊窗戶上面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的窗戶上面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每個字都用石青給它上了色。?
選幾位同學逐題回答,明確:
1.A.贈送 B.“詘”同“屈”,彎曲
C.“衡”同“橫”D.平
E.挑選F.相類似
G.“有”同“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捌妗保銛?shù)。
2.(1)A(A解釋為“是”,B、C、D均為“做”“雕刻”)
(2)D(A代詞,指代船艙;B代詞,指代左膝;C代詞,指代窗。D“之”為結構助詞,“的”)
(3)C
3.(1)譯文:蘇軾和黃魯直一同觀賞一幅書畫卷子。
(2)譯文:船尾橫放著一支槳。
(3)譯文:總計這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小窗。
(4)譯文:原來是挑了一個長而狹的桃核刻成的。
(5)還有一顆篆文圖章。
提醒學生注意兩點:(1)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數(shù)量詞的不同點在于:大多數(shù)文言文有數(shù)詞無量詞,現(xiàn)代文則數(shù)詞、量詞同用。文言文的數(shù)詞可放在名詞前或后,現(xiàn)代文的數(shù)詞習慣于放在名詞前。
(2)“桃核修狹者”“兩膝相比者”屬于定語后置句,翻譯時應提前,譯為“長而狹的桃核”“互相靠近的兩膝”。
4.修改后的譯文為:這條小船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兩粒黃米那么高。中間高敞明朗的地方是船艙,上面蓋著刻出來的箬篷,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來看,雕花的欄桿兩邊相對。關上窗子,可以看見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對聯(lián),這些字都是用石青涂染上色的。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默寫2~4段。
2.研討與練習第四題。
●板書設計
核舟記
魏學洢
總說:奇巧
分說:船尾---------船頂
總結:通計照應開頭
第三課時
●活動與探究
一、語文實踐活動設計
請同學依據課文內容提示,用橡皮泥試著捏一個“核舟”,把課堂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能力。
二、口語表達活動設計
按空間順序口頭介紹一件你所喜歡的工藝品。
(注意:讓學生廣開思路,在如實摹寫實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進合理的想像,最好是預先準備發(fā)言稿。口頭介紹可以先分小組進行,誰介紹得好,再說給全班同學聽)
三、設想自己是舟上五人中的一個,不改變他們的位置、動作,以篇一人稱,展開想像,描述其余四人的動作、語言、心理。
四、開放探究
下面是清朝人宋起鳳寫的一篇文章,與《核舟記》有許多相似之處,試作比較閱讀,想一想兩文有什么異同。
核工記
[清]宋起鳳
參考答案:
兩文非常相似,皆以物為說明對象,又兼有人事。兩文都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模式,主體部分采用空間順序介紹雕刻品,先整體后局部。兩文都有觀察細致、說明生動的特點,在客觀描述中不乏作者豐富的想像。
不同之處在于:說明對象有別,一為核舟,突出“蘇軾泛舟赤壁”的主題;一為桃墜,突出“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境。
八年級語文下冊《核舟記》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八年級語文下冊《核舟記》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核舟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間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作具體細致的描述說明的寫作方法。
2、理解課文的一些句子中數(shù)詞直接修飾名詞的詞序特點,了解文章語言的準確、簡明。
3、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成就,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卓越技藝。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句;
2、幫助學生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3、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
教學難點:
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
1.讀想法。2.發(fā)現(xiàn)法、探究法。3.品讀法。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最優(yōu)秀、最勤勞、最聰明靈巧的人民,他們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噴噴稱奇、嘆為觀止的有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樹根經三撥兩弄可以變成一只活靈活現(xiàn)、凌空欲飛的雄鷹,這是根雕;一塊似可廢棄的石頭經三琢兩磨也可忽然化為山水木石、鳥魚蟲草,或可成為萬里長城的縮影,這是玉雕;不僅如此,一根頭發(fā)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發(fā)雕;還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洢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shù)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1.抽學生簡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師補充。
魏學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本文選自清朝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
2、文體及內容:本文是一篇說明文,全面具體的介紹了“核舟”的形象,熱情贊揚了我國明代的民間工藝匠人的雕刻藝術和才能,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著成就。
三、檢查重點字詞理解情況,結合注釋,利用工具書,疏通文意
1、生字注音:
ymnwngyíyòujxunruòsnrán
洢皿罔貽有奇軒箬糝髯
zhtnjiozhqjìrénxyúf
褶袒矯屬詘髻壬戌虞甫
2、重點詞:
為:做罔不:無不,都嘗:曾經貽:贈泛:泛舟,坐著船在水上游覽許:上下,光景啟窗:打開比:靠近不屬(zh):不相類似詘:通“屈”,彎曲衡:通“橫”了了:清清楚楚為人五:刻成曾:尚,還盈:滿簡:挑選修狹:長而窄靈怪:奇妙
3、通假字:
長約八分有奇:通釋義:
詘右臂船:通釋義:
右手倚一衡木:通釋義: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通釋義:
4一詞多義:
為宮室(?。┓鹩〗^類彌勒()
為中軒敞者為艙(?。┙^來此絕境()
不足為外人道也()群響畢絕()
明有奇巧人()高可二黍許()
奇可
長約八分有奇()珠可歷歷數(shù)也()
其人視端容寂()祌情與蘇、黃不屬()
其屬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有良田美池之屬()
5、結合書下注釋理解文意。要求:
(1)認真讀書下注釋,自己理解
(2)分小組翻譯
(3)各組代表分段翻譯
(4)教師重點講解
四、朗讀課文
1.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后,各由其余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道其成功之處。
2.老師指導有關朗讀的要領:
五、課堂小結
六、作業(yè):
1、生字
2、朗讀全文
3、思考與練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