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細胞核
發(fā)表時間:2020-11-23核舟記。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做的提前準備,大家開始動筆寫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順利!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核舟記”,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核舟記(明)魏學洢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借助注釋和詞典,疏通文句,品味說明語言簡潔、周密、生動的特點,讀懂全文。
2.學習本文按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理解本文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的特色。
3.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培養(yǎng)熱愛祖國古代文化藝術的思想感情。
【課文提示】
1.魏學洢,明末作家。
2.本文選自清代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
【正音正字】
洢yī皿mǐn罔wǎng貽yí(有)奇jī黍shǔ
篛ruò糝sǎn髯rán(不)屬zhǔ詘qū楫jí
【積累詞語】
1.圈劃課文注釋的要點(詳見課文)。
2.重點掌握實詞:為、罔、貽、泛、屬、許、奇、比、詘、衡、簡。
【朗讀課文】
【結構層次】
全文6段,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總述王叔遠技藝奇巧,引出核舟。簡要交代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特點和成就,介紹核舟的來歷、形制和主題,寥寥數(shù)語把說明對象的基本情況呈現(xiàn)出來。
第二部分(第2-5段),以空間為序,圍繞“奇巧”有條理描述核舟各部分。
第一層(第2段),介紹舟身的正面結構,顯示了雕刻家的巧妙構思和精巧技藝。
第二層(第3、4段)接著介紹船頭,船尾部分的設計以及人物。
第三層(第5段)介紹舟的背面設計,主要介紹作品的題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總體評述核舟特點,贊美和評價核舟及其作者巧妙的藝術構思。
【朗讀課文】
【課文分析】
本文介紹了明代微雕藝人王叔遠創(chuàng)作的一件雕刻作品,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古代微雕藝術卓越的技巧和成就,贊揚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文章最精彩的是描寫人物。寫船頭,著力表現(xiàn)蘇軾、黃魯直和佛印三位游覽者的神情。這是表現(xiàn)雕刻主題的重點內(nèi)容。詳略安排上,介紹時突出蘇東坡的主人地位,緊扣“大蘇泛赤壁”的主題。作者對人物姿態(tài)、神情作了生動細膩的描述。文章反復提到三人的手足、書卷的位置、形狀,具體說明雕刻藝人獨到的設計和精湛技藝,與開頭的“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相照應。
與船頭讀書人的靜態(tài)描寫不同,寫船尾兩個船夫則以動為主。右者突出他手攀右趾的粗獷動作和“若嘯呼”的閑散;左者突出他搖蒲扇、聽茶聲的專注,人物都具有身份和職業(yè)特點。這一段既可看出雕刻藝人設計制作之精心,又可看出文章作者觀察、揣摩、判斷細微,語言描寫簡潔、生動。
這篇文章采用說明文中最常見的“總-分-總”的結構順序。前后兩個總寫既有聯(lián)系,又有側重。前面部分適當運用了議論,總評價,結尾主要通過數(shù)據(jù)具體強調(diào),最后以“靈怪”的感嘆呼應前面的“奇巧”結束全文。分寫部分以“核舟”的各部分(船艙、船頭,船尾、船底)為說明順序,詳細介紹了微雕作品的空間結構、細部設計和人物狀態(tài)。
【課外作業(yè)】
1.完成“學習建議”。
2.按要求,逐句翻譯全文。
3.通過圖書館、因特網(wǎng),了解蘇軾、黃魯直、佛印的生平、作品。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串講課文】
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
譯文:明朝有個特別手巧的人叫王叔遠,能用直長一寸的木頭,雕刻宮殿、器具、人物,以及飛禽走獸、樹木山石,都能順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人物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tài)。
原文: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譯文:(他)曾經(jīng)送我一個核舟,刻的是蘇軾泛游赤壁。
要點:貽:贈。
原文: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
譯文: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高大約兩個黃米上下。中間高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葉篷覆蓋著。
要點:有奇:還有零頭。 可:大約。 許:上下、光景。
原文: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譯文:旁邊開了小窗,左右各有四扇,共有八扇。打開窗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
原文: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譯文:關閉窗子,就(可見)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涂在刻著字的凹處。
原文: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
譯文: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濃胡子的人是蘇軾,佛印坐在右邊,魯直坐在左邊。蘇軾和黃庭堅一起觀看一幅手卷。
原文: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譯文:蘇軾右手拿著畫卷的右端(開頭),左手撫著黃庭堅的背。黃庭堅左手拿著畫卷的左端(末尾),右手指著畫卷,好像在說什么。
原文:東坡現(xiàn)右足,魯直現(xiàn)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譯文:蘇軾露出右腳,黃庭堅露出左腳,各自微微側著(身體),他們互相靠著的兩膝,各自隱藏在畫卷下面的衣褶里。
原文: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譯文:佛印極像彌勒佛,袒露胸脯,抬頭仰望,神情和蘇軾、黃庭堅不相同(一樣)。
原文: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shù)也。
譯文:(他)放倒右膝,彎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而豎著他的左膝,而左臂掛著念珠靠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數(shù)出來。
原文: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譯文:船尾橫放著一支槳。槳的左右各有一個船夫。
原文: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譯文:坐在右邊的船夫梳著椎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上,右手扳著右腳趾,好像長聲呼叫的樣子。
原文:居左者右手執(zhí)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譯文:坐在左邊的船夫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撫著爐子,爐子上有水壺,那人眼睛正視(爐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的樣子。
原文: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
譯文:那船的背面稍微平些,就在上面題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得像蚊子的腳,筆畫清清楚楚,它們的顏色是黑的。
原文: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譯文:又刻了一枚篆字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原文: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lián)、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
譯文:總計一只船,有五個人,八扇窗子,有一張竹篷、一支槳、一個爐、一把壺、一幅畫卷、一串念珠,對聯(lián)、題名和篆文,共三十又四個字。
原文: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譯文:但是量一下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挑選桃核中狹長的刻成。啊,這樣的技藝也真奇妙?。?br> 【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根據(jù)情況,選擇若干討論)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它的本字。
⑴詘右臂支船。通假字( )本字(?。?br> ⑵左手倚一衡木?!⊥僮郑ā。┍咀郑ā。?br> ⑶為字共三十有四。通假字(?。┍咀郑ā。?br> ⑷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通假字(?。┍咀郑ā。?br> 2.解釋下列一詞多義詞:
⑴可: 高可二黍許。()珠可歷歷數(shù)也。()
⑵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br> 3.文言文往往將數(shù)詞放在名詞之后而沒有量詞。請從本文找出這樣的佐證。
4.概括各段的大意
5.本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
6.概括第2段每句話的意思。這一段的說明順序有什么特點?
7.寫出文中對聯(lián)的出處和作者。寫這副對聯(lián)有什么作用?
8.第5段,寫核舟船底刻的題名、篆章有什么作用?
9.最后一段,作者統(tǒng)計全核舟的人員、器物、文字的數(shù)目,有什么作用?
10.“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边@句話與哪句話照應?
11.本文是按什么順序來介紹核舟的?這有什么好處?
12.核舟的奇巧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本文哪些方面緊扣“奇巧”寫的?)
13.舉例說明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
擴展閱讀
《核舟記》教案
一、學習目標
1.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詞語、句式、說明順序。
2.學習本文“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3.了解我國古代雕刻技藝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二、教學重點: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教學難點:古今詞義的異同、詞序和少數(shù)幾個句子。
三、作者簡介:
魏學洢:字子敬,明末人。其父魏大中,因彈劾魏忠賢被誣陷下獄,冤死獄中。他痛父奇冤,晨夕號泣,不久悲憤而死。他好學能文,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四、初讀文章
1.給下列劃橫線的字注音。
洢()皿()貽()罔()黍()神情與蘇、黃不屬()八分有奇()壬戌()()
2.根據(jù)拼音寫出漢字。
多rán()ruò篷()衣zhě()橫臥一jí()zhuàn章()qū右臂()椎jì()yú山()
五、疏通文意
1.解釋加橫線的字。
(1)為宮室、器皿、人物(2)罔不因勢象形
(3)嘗貽余核舟一(4)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5)高可二黍許(6)清風徐來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
(2)嘗貽余核舟一,蓋大黃泛赤壁云。
(3)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4)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5)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六、深入探究
1.作者是如何介紹三個人物的?這三人的位置、神態(tài)各是什么?從作者的刻畫中能顯露出所雕人物怎樣的性格身份?
2.把“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敝小凹s”、“可”和“許”去掉可以嗎?為什么?
七、反饋檢測:
1、解釋加橫線的字。
(1)高可二黍許(2)清風徐來
(3)與蘇、黃不屬(4)詘右臂支船
2.歸納本篇說明文的寫作技巧。
以為序,層次,構思,跟描寫結合,語言、、。
八、課外作業(yè):
背誦和默寫課文第二段。
核舟記2
作為老師的任務寫教案課件是少不了的,大家正在計劃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各行各業(yè)都在開始準備新的教案課件工作計劃了,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你們清楚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核舟記2”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核舟記》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一)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疏通字詞,掌握文章大意。
2.領略我國古代工藝精品的奇巧。
3.學習本文條理清晰、生動細致的說明特點。
(二)教學時數(shù)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一)教學目標
疏通字詞,了解課文內(nèi)容。
(二)教學重點
疏通字詞,了解課文內(nèi)容。
(三)教學難點
有關字詞的讀音或意思。
教學過程
[多媒體鏡頭:放大展示微雕作品,如發(fā)雕。]
資料展示和介紹采用欲揚先抑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在驚嘆聲中激起對微雕藝術的興趣,對見識明代珍寶的興趣,對課文學習的興趣。
同學們,請你們來鑒賞一下這幅字。請我們班擅長書法的同學為我們評點一下?!?br>
評點得挺到位。這幅書法的精妙之處不僅在于此,它有更令人驚嘆之處。(鏡頭縮小至發(fā)絲),這幅字數(shù)多、筆法精湛的作品刻于僅幾微米細的頭發(fā)上。這就是——微雕。
中國微雕種類繁多,技藝源遠流長。1995年,在寧波發(fā)現(xiàn)一枚稀世珍寶——明代桃核舟:“蘇軾夜游赤壁”。
桃核舟被列為宮廷秘藏,被奉為寶中之奇,貴于金銀。因為桃核舟是果核雕刻的禁區(qū)。(出示一枚桃核)桃核不同于其他果核外表光滑,它有不規(guī)則形麻紋,無數(shù)小孔深入核心,設計布局極為艱難,工藝要求極高,僅選料往往要萬中挑一。在明代僅王叔遠一人,清代也是寥寥幾位大師才能雕刻。寧波發(fā)現(xiàn)的這枚核舟就出自王叔遠之手,是世上現(xiàn)存雕刻年代最早、形體最小的核舟。
從文學常識到字詞讀音、句讀以及意思翻譯,均經(jīng)過學生“獨立思考——協(xié)作解決——檢測”的自主學習過程,這樣設計的好處在于:(1)給予學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學生能夠用多種方式和手段去解決問題。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知識,更重要的是探索的快樂。(2)老師只點撥學生不會的,真正去擔任一個指導者的角色。學生也由此能增強作為課堂主人翁的自信心。
今天大家都能有幸一睹這枚稀世珍寶,有興趣一同去欣賞一番嗎?……我們一起學習介紹這枚核舟的文章《核舟記》。
請同學們整理一下文學常識?!?br>
關于《虞初新志》,同學能為我們作補充介紹嗎?……
我們曾學過一篇同出于《虞初新志》的作品,你們能說說是什么嗎?……
讓我們先疏通文意,熟悉課文內(nèi)容。
兩位同學為一組,自由散讀一遍課文,要求:(1)互相合作掃清字音障礙;(2)盡量讀準確句子的句讀。
請同學們聽范讀,糾正試讀過程中未能把握準確的詞句。
請同學在原文中標注以下字的讀音。
[投影儀顯示]
奇巧峨冠手卷衣褶
八分有奇 椎髻壬戌篆文
請大家一齊把課文朗讀一遍,要求通順、準確、流暢。
現(xiàn)代課堂教學要求學生具備檢索資料的能力。老師應在這方面給予指導。
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注釋,調(diào)用已掌握的古文詞句知識,也可以查閱古漢語詞典等,疏通文章大意。有不會的,可以和同學商量,還不會的,再問老師。十分鐘后,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比一比哪一組翻譯得最準確、流暢。
……
老師宣布一下比賽規(guī)則:分為四大組,以抽簽的形式?jīng)Q定本組翻譯的段落。由老師抽調(diào)同學翻譯。其他同學糾正、補充,底分為100,被別組同學指出一處錯誤扣10分,如果是本組同學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則不扣分。(老師隨時補充同學未發(fā)現(xiàn)的翻譯錯誤或不當處。)
競賽活動的安排,給學生帶來成就感,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自覺、認真投入地準備,從而達到學習、掌握的目的。
作 業(yè)
1.下面哪一組加點字的解釋讀音有錯誤?()
A.中峨冠(高高的帽子)而多髯者為東坡
居右者椎髻(梳著椎形發(fā)髻)仰面
B.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右端)
其人視端(正)容寂
C.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jī)
明有奇(qí)巧人曰王叔遠
D.珠可歷歷(清清楚楚)數(shù)也
鉤畫了了(清清楚楚)
2.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業(yè)提示及參考答案:
這兩題的設計意在考查學生能否掌握文章的詞、句的大意。
參考答案:題(1)為A。從整句句意的連貫程度看“峨冠”理解成“戴著高高的帽子”較恰當(名詞作動詞)。
題(2):佛印很像彌勒,敞胸露乳,抬頭仰望,神情和蘇黃不相類似。
《核 舟 記》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一)教學目標
1.領略我國古代工藝精品的奇巧。
(二)教學重點
1.通過對文章詞句的品讀領略我國古代工藝精品的奇巧。
(三)教學難點
1.理解雕刻家構思的巧妙。
教學過程
明代雕刻大師王叔遠的核雕精品——桃核舟,它的主題是什么?……
“大蘇泛赤壁”中的“泛”是什么意思?
宋神元宗時,蘇軾在湖州任官時被人誣陷,入獄半年。第二年被貶黃州。蘇軾到任后,多次到黃州赤鼻磯泛舟游覽。你們知道他因此寫下的著名散文嗎?……
這枚核舟有多大?……
寧波發(fā)現(xiàn)的核舟長約2.9cm,寬約2cm。請你們剪裁出相似尺寸的紙片。你們對核舟在頭腦中的再現(xiàn),都不要忘記參照這張紙片的大小。
請同學們齊讀全文,共同欣賞這枚明代微雕精品——核舟。
請說說你們對這枚核舟雕刻的首要印象?!?br>
語文教學中應當重視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通過朗讀,通過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整體感悟,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進而感知美、體味美。
為什么這枚核舟能引起大家如此高的評價?你們作為一個小小鑒賞家,我相信你們的審美眼光,我相信你們能對它的雕刻藝術作一番較高品味的鑒賞。
你們認為核舟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哪一個自然段介紹?……
請各位同學在§3中尋找你的評論點,圈劃評注。
請大家交流一下你們各自的看法。(學生自由交流他們的發(fā)現(xiàn)。對于恰當?shù)?、有見地的給予及時的肯定。對于學生未能領會到位的語句,老師可作如下的引導提問。)
1.“中峨冠而多髯者……魯直居左。”
(1)怎樣從船頭三人中辨識出蘇東坡?
(2)三個人的座次,雕刻者是怎樣安排的?為什么?
2.“蘇黃共閱一手卷……各隱卷底衣褶中?!?br>
(1)請三位同學為我們摹擬一下蘇、黃、佛印三人的姿態(tài)。
(教師準備好道具。)
(2)你們能從人物姿態(tài)中辨別出人物有什么特點嗎?哪些詞句特別能體現(xiàn)?
(3)你們能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人物的雕刻嗎?
(4)三人的神情、氣質(zhì)、風度各不相同,你們能理解雕刻者為什么要把三個人物雕刻成這番樣子嗎?比如,三人一起閱讀研討,可以嗎?
(教師補充:蘇軾泛赤壁確有其事,可當時并沒有魯直和佛印陪同。但作者以《赤壁賦》為依據(jù),作了合理的推測想像,這不能不說是雕刻者的匠心之處。)
(5)這組群像雕刻在不足半寸的空間中,哪些細節(jié)的雕刻最令人驚佩?
這些雕刻足可以反映出王叔遠雕刻的特點——精細入微。
對于王叔遠的雕刻工藝,如果請你們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形容,你們會用什么呢?……
你們覺得哪個詞較恰當?為什么?……
不錯,“奇巧”。“奇”在構思之奇妙,匠心獨運?!扒伞痹诘窦贾?,形神飛動。
在大量的散漫的材料的積累、處理基礎上,加以歸納總結,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思考,符合思維的規(guī)律。
文中最能體現(xiàn)雕刻家奇巧的概括性語句是什么?……
請大家一齊把§3朗讀一遍,回味品咂一番。
在老師引導對范例的精讀后,讓學生獨立完成對其他內(nèi)容的品讀,不僅是要求學生掌握其他段落的知識點,更是一種鞏固知識和運用能力的方法。
關于核舟的其他部分,我們是否也可以從這兩方面來作一番賞鑒?同學根據(jù)自己的偏好,選擇其中一方面,去探究核舟的精彩之處。然后交流大家的研究成果。……
(以學生發(fā)言為主,教師根據(jù)需要可作難點的提示。)
難點提示:從舟子的動態(tài),你們能否判斷一下,這時的舟處于一種什么情況呢?(楫橫放一邊,兩個舟子,一個手攀右趾者嘯呼,一個煽火烹茶,均暗示了小舟是隨波逐流,任其飄蕩?!逗蟪啾谫x》中有這樣一句,“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边@個核舟狀態(tài)的雕刻恰恰表明了“大蘇泛赤壁”的情景,緊扣主題,體現(xiàn)雕刻者巧妙的構思。)
多少情態(tài)、多少奇趣盡在寸核中,令人稱奇道絕,嘆為觀止,令人不得不由衷贊嘆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登峰造詣。
作 業(yè)
請同學以4—6人為一組,合作調(diào)查中國民間工藝,挑選本組最感興趣的一種工藝,進行深入的了解。作好資料的整理,并帶上一件工藝品。
作業(yè)提示及參考答案:
對于中國古代民間工藝的豐富博大精湛,我們可從核舟這一奇珍中窺其一斑。同學閱讀完此文,會由衷地發(fā)出贊嘆。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將眼光投向生活、投向歷史,去切身領略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傳承,激發(fā)學生熱愛我們的祖國,熱愛我們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本項作業(yè)完成的形式,旨在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學習。
完成本項作業(yè),可以通過書籍、網(wǎng)絡或人物采訪等多種渠道收集資料。可以從種類、工藝產(chǎn)生的年代、地區(qū)、工藝制作的方式、過程,工藝的特點、杰出的工藝制作者和杰出的工藝作品等多方面作深入細致的了解。
參考答案略。
附:板書設計
《核 舟 記》教學設計
第三課時
教學要求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條理清晰的說明結構。
2.學習本文生動細致的說明語言。
(二)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條理清晰的說明結構。
2.學習本文生動細致的說明語言。
(三)教學難點
借助豐富的想像力,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教學過程
我們能領略到古代微雕藝術的精湛技藝,歸功于作者魏學的說明。他是怎樣成功地介紹核舟的呢?這是我們這堂課要探討的內(nèi)容。
[老師出示核舟的掛圖]
給學生設置操作情境,有助于學生的感性認識,進而提升至理性的思考。新鮮的活動方式,讓學生有了更大的參與熱情。
本文的寫作特點較清晰,讓學生自主查找閱讀、思考,并進行闡釋、歸納出結論,學生完全有這樣的能力。
這樣設計的好處在于:(1)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作為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思考、靈感、興趣參與課堂活動,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課堂充滿生命力。(2)鼓勵學生對課文自我理解、自我解讀,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和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一種探索科學的習慣。
現(xiàn)在,你們每人扛著一臺攝像機,要把這枚絕世珍品拍攝下來。你們的眼睛就是鏡頭,請跟隨作者的介紹,轉移變換鏡頭,去追蹤、發(fā)現(xiàn)作者成功寫作的原因,同時注意,哪些語句是鏡頭無法實拍的?這些語句是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老師朗讀課文。)
請同學們四人為一組,交流討論,找出依據(jù),歸納出你們的結論。……
(寫作特點參考歸納及說明)
1.總——分——總的結構,按空間順序轉換,主次分明。
2.扣住特點,細致觀察,描寫生動。
在總長不到一寸的核舟上,經(jīng)過雕刻家的多方開拓,容納了很多人、物的雕像,不經(jīng)過細致周詳、燭微調(diào)幽的觀察,極容易把核舟上雕刻者匠心之處忽略過去。作者沒有辜負雕刻家的一番心血,盡目力之所極,辨精析微,深刻領會雕刻家的奇巧構思,抓住每一個易被忽視的細節(jié)。
對人、物雕像的刻畫,摹影傳神,細致入微,從神態(tài)、動作、方位、形狀、顏色等多方面描摹,各具情態(tài)。
3.合理想像,形神飛動
發(fā)揮想像力,“如有所語”、“若嘯呼狀”、“若聽茶聲然”等,變靜態(tài)的人、物雕像為富于生命力的個體。
作 業(yè)
將在班內(nèi)舉辦民間工藝展覽會,請同學作現(xiàn)場解說。因此,請同學學習作者的說明特色,為你們帶來的民間工藝品準備一篇解說詞,一小組完成一篇,分工完成執(zhí)筆、修改、解說等各項工作。
作業(yè)提示及參考答案:
本文精彩的說明特點值得學生學習,但如果將單一的為寫而寫的寫作練習變?yōu)橛袑嵱脙r值,而且能展現(xiàn)學生研究成果的寫作,同學的寫作行為會變被動為自覺,而且興趣盎然。
解題思路及參考答案略。
附:板書設計:
成功說明
1.條理清晰,主次分明
2.觀察細致,描寫生動
3.想像合理,形神飛動
設計說明
教育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新課程的改革倡導的是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
忽視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這種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應是學生被動吸收課本上的現(xiàn)成結論,而應是學生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經(jīng)歷一個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F(xiàn)實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應該成為學習的主要形式之一,問題解決等學習活動應該處于重要的地位。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提問或者活動中可能出現(xiàn)的某些情況,提供示范、建議和指導,引導學生們大膽闡述并討論他們的觀點,讓學生說明他們所獲得結論的有效性,并對結論進行評價。本篇課文的三教時安排,每教時都設定一個比較大的目標,這個目標對于學生來說具備進行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間。學生經(jīng)過一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的過程,從中學會一些探索、思維的方法。學生在課堂上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參與學習,通過與文本的交流、與老師的交流,以及他們之間的交流,體現(xiàn)出他們的積極思維,教師適時適度適當?shù)狞c撥,推波助瀾,啟迪學生的思考,師生共同獲得學習的愉悅感、成功感。
克林伯格強調(diào),現(xiàn)代社會要求于人的“交互主體性學習能力”及其他一切素質(zhì),惟有在實踐溝通與合作的關系中,借助于活動才能得以發(fā)展。美國學者波依爾認為學校應當是教師和學生這兩主體“交互作用”形成的“學習共同體”?!皩W習共同體”首先是合作文化的環(huán)境,每一個成員之間應有更多的合作與關懷,通過人人參與、平等對話、真誠溝通、彼此信賴。發(fā)展合作精神,激發(fā)道德勇氣,共享經(jīng)驗知識,實現(xiàn)自我超越。本篇課文學習的課堂組織小至一個個自組的合作小組,大至整個班級、教師,一起努力,集結智慧,熱烈探討,共同解決一個個命題,營造出和諧積極的課堂氣氛和求知氛圍。
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采用多樣有效的活動方式,有助于維持學生學習的熱情。本篇課文學習的活動,針對課文內(nèi)容及難易特點,或競賽,或先學例后發(fā)散,或設置實踐情境……形式為內(nèi)容服務,內(nèi)容因形式而生動有趣味。
(陳 蕾)
核舟記教學設計
核舟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句式。
2.了解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
能力目標
1.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
2.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德育目標
文章生動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頌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學習它,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
●教學難點
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
1.讀想法。這是一篇實物說明文,要使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像核舟各個部分的樣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現(xiàn)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繪制示意圖。按照課文內(nèi)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畫出來。這樣做,既熟悉了課文內(nèi)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種景物及人物的空間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寫作順序。
2.發(fā)現(xiàn)法、探究法。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發(fā)現(xiàn)法”閱讀,便于整體感知文意;在學生繪制核舟示意圖、理清文章寫作順序后,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寫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中間→船尾”的順序寫,而是按照“中間→船頭→船尾”的順序。
3.點評法。文章除了說明外,不乏生動傳神的描寫。篩選文中寫人物情態(tài)的語句,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品味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寫作順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課堂訓練,強化文言知識積累和運用。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稀世珍寶明代桃核舟“蘇東坡夜游赤壁”在寧波被發(fā)現(xiàn)的消息傳出后,成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聞。據(jù)專家鑒定,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世上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這一則新聞出現(xiàn)在1995年10月27日《文匯報》上)今天,我們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進魏學洢(yī)的《核舟記》開開眼界。(板書文題)
設計(二)
同學們,我國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誰來講給我們聽聽呢……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遠的故事,他能把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動再現(xiàn)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故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核舟記》。(板書文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課文,力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教師提示并領讀以下內(nèi)容(投影顯示):
(1)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詘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確讀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2.學生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正確讀、準確譯的學習任務,學生互動共同研究解決閱讀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各組,隨時答疑釋疑。
三、整體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寫作順序
1.疏通文意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發(fā)現(xiàn),“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發(fā)現(xiàn)了什么?”以此為話題進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學生仔細研讀課文,繪制核舟示意圖,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
按照課文內(nèi)容,一步步繪制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看誰畫得既準確又逼真。然后選畫得最好的同學出示自己繪制的示意圖,介紹示意圖,復述課文內(nèi)容。
3.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弄清作者的說明順序。
(1)教師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整體思路。
明確: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開頭第1段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中間(2~5)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最后(6段)總結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shù)量和刻字的總數(shù),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然后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2)辨明說明順序。
提問:在課文的主體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核舟的?
明確: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先整體后局部。先寫核舟的正面,次寫它的背面。寫正面則整體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舟的中間部分船艙,然后介紹船頭和船尾。
多媒體顯示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學生齊讀2~5段。
(3)探究思考。
提問: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船艙→船尾”的順序寫,而將船頭和船艙的順序顛倒,請?zhí)骄窟@樣寫的原因。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在此基礎上稍作點撥。
明確: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船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可以關閉,這樣說可以引發(fā)讀者的興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后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像感知蘇軾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如果我們把核舟比作一幅圖畫的話,船艙無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說背景,不僅可以引人入勝,而且可以使讀者初步感受這個環(huán)境中的特殊氛圍。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jù)寫作思路提示,背誦2~4段,在頭腦中完善“大蘇泛赤壁”的故事。
第二課時
四、品析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
1.問題討論,引導學生注意作者的細致觀察。
提問:課文第一段介紹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云”,課文哪些地方說明這次水上游覽者是蘇軾和他的兩位朋友,而不是別人呢?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赤壁”呢?
學生根據(jù)問題提示,讀課文,思考。
教師可就第2個問題稍作點撥:至少有三個地方說明是“泛舟”。第一,從“蘇、黃共閱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從“舟尾橫臥一楫”船漿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從“舟子”“居右者……若嘯呼狀。居左者……若聽茶聲然”可知“泛舟”。
教師總結:我們學習《核舟記》,能如此具體而細致地感受一件主題鮮明的藝術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遠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藝,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細致的觀察??磥恚瑢懞谜f明文的前提和關鍵是細致觀察、精心構思。
2.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
多媒體顯示:
揣摩下列語句:
(1)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2)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4)居左者右手執(zhí)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學生齊讀四句話。教師示范分析(2)句:寫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灑脫不群的神態(tài),放浪形骸、超脫塵世之情呼之欲出,讓人感到他在望著天空和兩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風明月中。
學生選例,師生一起評點:如(1)句描述蘇黃二人泛舟時的閑適心情,二人共閱一手卷,顯得那么情深意篤。他們在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xiàn)實的煩惱,這是何等曠達的襟懷啊。如(3)(4)句描寫得細致入微,神韻畢具,惟妙惟肖,一個悠閑自在,一個神情專注,這樣來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快、愉悅的氣氛。
學生自選其他一些說明生動的語句,自主品評揣摩。
教師總結: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作者在說明這件雕刻品時,不為原作所囿,在細節(jié)上又大膽想像,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創(chuàng)造,賦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這啟發(fā)我們說明事物時不應是呆板平實的,而應該是能打動人的,給人以想像的。
3.教師請五位同學上臺表演:一為東坡,一為佛印,一為魯直,其余兩個為舟子,注意表現(xiàn)他們的位置、姿態(tài)、動作。
五、課堂小結
課文通過介紹王叔遠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藝,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篇幅雖短,卻說明順序合理,就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都介紹得淋漓有致,確實令人驚嘆。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細致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體的描繪和生動的說明。這無疑給我們以很多啟示。
六、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完成一題):
1.解釋下列加粗詞的意思。
A.嘗貽余核舟一 B.詘右臂支船
C.右手倚一衡木D.其船背稍夷
E.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F.神情與蘇、黃不屬
G.八分有奇
2.選出加粗詞詞性、含義不同于其他的一項。
(1)A.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B.為宮室
C.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D.為字共三十有四
(2)A.篛篷覆之
B.左臂掛念珠倚之
C.閉之
D.能以徑寸之木
(3)A.中軒敞者為艙
B.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C.其兩膝相比者
D.居右者椎髻仰面
3.將下列各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力求簡潔。
(1)蘇、黃共閱一手卷
(2)舟尾橫臥一楫
(3)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
(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5)又用篆章一
4.下邊是課文第2段的現(xiàn)代漢語譯文,文字不夠簡潔,大約可刪去30字左右,請你修改。
這只船從頭到尾的長度大約是八分還多一點,高大概是兩個黃米粒上下那么高。船的中間高大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船艙的上面蓋著一張竹箬做成的船篷。船艙的旁邊開著小
小的窗戶,左右兩邊的窗戶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戶一看,可以看見左右兩邊雕刻著花紋的欄桿正好相對,把窗戶關上以后,只可以看見右邊窗戶上面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的窗戶上面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每個字都用石青給它上了色。?
選幾位同學逐題回答,明確:
1.A.贈送 B.“詘”同“屈”,彎曲
C.“衡”同“橫”D.平
E.挑選F.相類似
G.“有”同“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奇”,零數(shù)。
2.(1)A(A解釋為“是”,B、C、D均為“做”“雕刻”)
(2)D(A代詞,指代船艙;B代詞,指代左膝;C代詞,指代窗。D“之”為結構助詞,“的”)
(3)C
3.(1)譯文:蘇軾和黃魯直一同觀賞一幅書畫卷子。
(2)譯文:船尾橫放著一支槳。
(3)譯文:總計這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小窗。
(4)譯文:原來是挑了一個長而狹的桃核刻成的。
(5)還有一顆篆文圖章。
提醒學生注意兩點:(1)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數(shù)量詞的不同點在于:大多數(shù)文言文有數(shù)詞無量詞,現(xiàn)代文則數(shù)詞、量詞同用。文言文的數(shù)詞可放在名詞前或后,現(xiàn)代文的數(shù)詞習慣于放在名詞前。
(2)“桃核修狹者”“兩膝相比者”屬于定語后置句,翻譯時應提前,譯為“長而狹的桃核”“互相靠近的兩膝”。
4.修改后的譯文為:這條小船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兩粒黃米那么高。中間高敞明朗的地方是船艙,上面蓋著刻出來的箬篷,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來看,雕花的欄桿兩邊相對。關上窗子,可以看見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對聯(lián),這些字都是用石青涂染上色的。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默寫2~4段。
2.研討與練習第四題。
●板書設計
核舟記
魏學洢
總說:奇巧
分說:船尾---------船頂
總結:通計照應開頭
第三課時
●活動與探究
一、語文實踐活動設計
請同學依據(jù)課文內(nèi)容提示,用橡皮泥試著捏一個“核舟”,把課堂學到的知識內(nèi)化為能力。
二、口語表達活動設計
按空間順序口頭介紹一件你所喜歡的工藝品。
(注意:讓學生廣開思路,在如實摹寫實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進合理的想像,最好是預先準備發(fā)言稿??陬^介紹可以先分小組進行,誰介紹得好,再說給全班同學聽)
三、設想自己是舟上五人中的一個,不改變他們的位置、動作,以篇一人稱,展開想像,描述其余四人的動作、語言、心理。
四、開放探究
下面是清朝人宋起鳳寫的一篇文章,與《核舟記》有許多相似之處,試作比較閱讀,想一想兩文有什么異同。
核工記
[清]宋起鳳
參考答案:
兩文非常相似,皆以物為說明對象,又兼有人事。兩文都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模式,主體部分采用空間順序介紹雕刻品,先整體后局部。兩文都有觀察細致、說明生動的特點,在客觀描述中不乏作者豐富的想像。
不同之處在于:說明對象有別,一為核舟,突出“蘇軾泛舟赤壁”的主題;一為桃墜,突出“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