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拓展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2-12送東陽馬生序基礎(chǔ)知識、練習、拓展。
每個老師為了上好課需要寫教案課件,又到了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來的工作!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送東陽馬生序基礎(chǔ)知識、練習、拓展”,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送東陽馬生序
一、字音字形:
嗜(shì)學俟(sì)衾(qīn)容臭(xiù)裘葛(gé)之遺(wèi)
加冠(guàn)叱咄(chìduō)負篋(qiè)曳屣(x)皸裂(jūn)
媵(yìng)人燁(yè)然緼(yùn)袍廩(ln)稍(shāo)凍餒(něi)
二、詞語釋義
1[嗜學]:喜愛學習。
[無從]:沒有辦法
[致]:買到
[每]:常常
[以]:而,便,就
[走]:跑
[逾]:超過
[以是]:因此
[以]:把
[因]:于是
[既]:已經(jīng)
[患]:擔心
[先達]:前輩
[叩問]:請教
[辭色]:言辭臉色
[援]:提出
[質(zhì)]:詢問
[叱咄]:訓斥
[至]:周到
[俟]:等待
[卒]:終于
[屣]:鞋子
[篋]:書箱
[窮冬]:嚴冬
[媵人]:仆人
[湯]:熱水
[沃灌]:澆洗
[衾]:被子
[寓]:名作動,住在旅店
[被]:穿著
[腰]:名作動,腰掛
[容臭]:香袋
[燁然]:光彩照耀
[袍]:穿著
[敝衣]:破舊的衣服
[以]:因為
[足樂者]:指讀書
[縣官]:官府
[廩稍]:米糧
[供]:供給
[裘]:冬衣
[葛]:夏衣
[遺]:送
[大廈]:寬大的書房
[勞]:辛苦
[宜]:應(yīng)該
[假]:借
[后]:然后
[精]:精通
[天質(zhì)]:天資
[卑]:低下
[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流輩]:同輩的人
[謁]:拜見
[贄]:(表示)敬意的禮物
[論辯]:討論辨析
[色夷]:態(tài)度和悅
[是]:這樣的人
[歸]:回鄉(xiāng)
[故]:特意
2詞性活用
手自筆錄(手──動手,名詞用作動詞。筆──用筆,名詞作狀語)
腰白玉之環(huán)(掛在腰間,名詞用作動詞。)
縣官日有廩稍之供(每天名詞作狀語)
父母歲有裘葛之遺(每年名詞作狀語)
3通假字
四支僵勁(“支”通“肢”)
論辨(“辨”通“辯”)
4小結(jié)“以”字句
以衾擁覆(介詞,用)
生以鄉(xiāng)人子謁余(憑借身份)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連詞,相當于“來”)
以中有足樂者(表原因,因為)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以是:因此;以:把)
三、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人(浙江義烏縣一帶),明初著名文學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為翰林院編修,他借口父母親年老,辭不就職,專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為江南儒學提舉,替太子講經(jīng),并在自己左右顧問。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被稱為“國家文臣之首”年老辭官回鄉(xiāng),不久因長孫宋慎列入胡惟庸黨,全家謫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節(jié))。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學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語言生動暢達。這篇課文是他散文中影響最大的一篇。
(2)探尋背景
序作為一種文體,可分為“贈序”和“書序”?!皶颉毕喈斢谇把院笥?一般介紹作家生平或目的,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dǎo)。而“贈序”與“書序”性質(zhì)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3)特殊句式梳理
弗之?。ǚ穸ň?,代詞“之”作賓語,動詞后置?!爸贝P錄的事?!案サ≈本褪恰安恍傅〕瓡@件事”。)
撰長書以(之)為贄(省略介詞賓語,“之”代這封信。)
豈他人之過哉(豈……哉?哪里是……呢?固定句式。)
四、課文內(nèi)容分析
1題目解說
這是作者寫給他的同鄉(xiāng)后生馬君則的一篇文章,節(jié)選自《宋學士文集》里的《朝京稿》。這是一篇“贈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書前評介作品或說明寫作目的的“序”。贈序是古代文體之一,有臨別贈言的性質(zhì)。本文的重點是敘述自己的力學苦學的情況,以激勵對方努力學習為目的?!吧笔菍ν磔叺姆Q呼,也有親密的意思。東陽馬生:東陽的馬君則。
2結(jié)構(gòu)分析
全文共3個自然段。第1段寫自己求學之難和用心之專??煞譃?個層次。
第一層“余幼時……余因得遍觀群書”請幼時求書之難,雖難而得博覽群書。
第二層“既加冠……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講成年后從師求教之難,這里有叩問之難,跋涉之難,食宿之難;雖難而心中快樂。
第三層,最后一句話,總結(jié)說自己大體上就是這般艱難。
第2段寫當前的住在太學里的學生們的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煞譃閮蓪?。
第一層“今諸生學于太學……假諸人而后見也”這部分先講學生的住、食、穿的條件都十分優(yōu)越,再講學習環(huán)境好,這里有讀書環(huán)境好,老師好,書應(yīng)有盡有。
第二層“其業(yè)有不精者……豈他人之過哉?”這段是發(fā)議論。對于那些在如此優(yōu)越的學習環(huán)境里而不能學有所成者提出批評。
第3段,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3課文翻譯及分析
(1)難句解析
1.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每:時常。假借:同義詞連用,可譯為“借”。時常向藏有書籍的人家去借。
2.無從致書以觀。
無從:沒有辦法。致:取得,這時指買到。沒有辦法買書來看。
3.益慕圣賢之道。
道:學說。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
4.弗之怠。
弗:副詞,不。之:代詞,指學習?!案ブ 奔锤サ≈?,否定句式代詞賓語前置句。不敢放松學習。
5.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碩:大。碩師即大師,才學淵博的人。游;交往。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的老師,不能與有名望的人交往。
6.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俟:等待。欣悅:高興。請:請教。焉:兼詞,“于之”的合音,向他。等先生高興了,便又向他請教。
7.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
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篋:箱子,這里指書箱。曳:拖。屣:鞋子。在我當年從師求學時,背著書箱,拖著鞋子。
8.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支:通“肢”。僵勁:僵硬。媵人:服役的人。湯:熱水。沃灌:澆洗。衾:被子。擁覆:圍蓋。久而:時間副詞,好久,“而”是副詞詞尾。和:暖和。到了住所,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服役的人拿來熱水(給我)洗手暖腳,用被子(給我)蓋上,很久(我)才暖和過來。
9.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綺繡:絲綢做的華麗的衣服。同旅舍的同學們都穿著華麗的衣服。
10.假諸人而后見也。
假:借。諸:兼詞,“之于”的合音。從別人那里借來后才能看到。
11.其①將歸見其②親也,余故道為學之①難以告之②。
其①:代詞,指馬生。其②:代詞,作定語,他的。親:父母。也:句中停頓中起提示下文的作用。之①:結(jié)構(gòu)助詞,的。之②:代詞,代馬生。在他將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時,我特意向他講述(我當年)求學情況的艱難來勉勵他。
(2)全文翻譯
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家里貧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借來)就親書抄寫,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天很冷時,硯池里的水結(jié)成堅硬的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寫完了,趕快送還借書,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書借給我,我于是能夠閱讀很多書。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的老師和名人相交往(請教),曾經(jīng)跑到百里以外向同鄉(xiāng)有名望的前輩拿著書請教。前輩道德、聲望高,高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從來沒有把語言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cè)著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人斥責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jié)更加周到,一句話不敢回答;等到他高興了,就又請教。所以我雖很笨,終于獲得多教益。
當我去求師的時候,背著書籍,拖著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著凜冽的寒風,大雪有幾尺深,腳上的皮膚凍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服侍的人拿來熱水(給我)洗手暖腳,拿被子(給我)蓋上,過很久才暖和過來。在旅館里,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鮮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館的同學們,都穿著華美的衣服戴著紅纓和寶石裝飾的帽子,腰上佩帶白玉環(huán),左邊佩著刀,右邊掛著香袋,閃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卻穿著破棉祆舊衣衫生活在他們中間,毫無羨慕的心思。因為我心中有自己的樂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別人了。我求學時的勤懇艱辛情況大體如此。
現(xiàn)在這些學生在大學里學習,政府天天供給膳食,父母年年送來冬服夏裝,(這就)沒有挨凍挨餓的憂慮啦;坐在高大寬敞的房屋之下讀著《詩》《書》,這就)沒有東奔西走的勞累啦;有司業(yè)、博士做他們的老師,沒有問而不告訴,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應(yīng)有的書都集中在這里,(這就)不必象我那樣親手抄寫,向別人借來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們學業(yè)(還)不精通,德行(還)有不具備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樣專注罷了,難道是別人的過失嗎?
馬生君在大學學習已經(jīng)兩年了,同輩的人稱贊他賢能。去官之后進京朝見皇帝,他以同鄉(xiāng)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篇長信做見面禮,言辭很流暢通達。同論的文相比,語言委婉、神色和悅。自稱小時候?qū)W習用功、刻苦。是可以稱得上愛好學習的人。他將要回家鄉(xiāng)探視他的雙親,我特意告訴了他求學的艱難。
(3)重點問題解析
1、概括作者求學條件的特點?作者如何表現(xiàn)這一點的?文章開頭的“嗜學”一詞,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求學條件艱苦:為了表現(xiàn)艱苦,作者先總地介紹了自己的家庭條件——“家貧”。然后又分別介紹了幼年時和成年后的學習條件。統(tǒng)領(lǐng)全文,為全文定下基調(diào)。
2、分別概括兩個階段的艱苦條件
①幼時求學的艱難:致書之難借書抄錄;(假借于藏書人之家,手自筆錄,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其艱難可見。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觀群書”。)②成年后求師的艱難:這種艱難又包括三種情況:
a、叩問之難,要“趨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傾耳”,而“遇其叱咄”時,只能“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b、旅途之艱,要“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以致于“足膚皸裂而不知”;
c、生活之苦,吃的“無鮮肥滋味之享”,穿的則是“組袍敝衣”。
3、作者“雖愚,卒獲有所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強烈的求知欲,為獲得知識,學問,他不辭辛苦,不怕困難,非常虛心虔誠的求教。
4、“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作者真的愚笨嗎?他為什么這樣說?此處和文中哪句話照應(yīng)?
不愚笨,是作者自謙的說法;旨在說明,即使愚笨,努力學習也是會有收獲的。和“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毕嗾諔?yīng)
5、作者“緼袍敝衣”處在“披綺繡……燁然若神人”的同學之間,卻“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對此你有何評價?
他以學得知識,獲得學問為樂,不羨慕別人的衣食之憂,專心向?qū)W,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6、作者在敘述青年求學經(jīng)歷時插入同舍生優(yōu)越的條件有何用意?從中你得到哪些啟示?
與同舍生對比,表現(xiàn)自己并不羨慕別人的優(yōu)越條件,而是以學得知識,獲得學問為樂,這種刻苦學習,專心向?qū)W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
4主題
這篇文章,作者自述少年時得書之難,求師之艱,刻苦攻讀,終于有所成就。通過今昔對比,勉勵馬生珍惜良時,刻苦力學,以期有成。
5寫作特點
這篇贈序在寫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對比論證。第1、2兩段內(nèi)容層層相比,通過對比突出了作者的見解。例如吃的方面,“廩稍之共”與“日再食(每天只吃兩頓),無鮮肥滋味之享”對比;穿的方面,“葛裘之遺”與“缊袍敝衣”對比;讀書方面,“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與“(為求學)行深山巨谷”對比;老師方面,“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而且“未有問而不告”的與“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而且“未嘗稍降辭色”對比;書本方面,“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與“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對比。這些對比之后,結(jié)論使自然得出了:在如此優(yōu)越條件下如不能有所成,那就不是“天質(zhì)”低下的問題,而是用心不專的問題了。
本文立意深遠,結(jié)構(gòu)謹嚴。文章中心是“勸學”,通篇圍繞這一重點來寫,開頭提出“嗜學”,接著敘述“力學”,然后說太學生學習條件之優(yōu)越,最后歸結(jié)到學生“善學”,脈胳分明,前后呼應(yīng),有力表現(xiàn)了激勵太學生學習的中心思想。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shù)丶右凿秩竞兔枥L,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huán)境,寫了“先達”的表現(xiàn),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shù)語,情態(tài)畢現(xiàn)。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
6體驗拓展延伸
說說一些勵志名言:
提示:1、什么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斞?。
2、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
3、學不至于樂,不可謂之學?!抉R光。
4、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蛟龍。——格言。
5、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n愈。
7課后習題答案
(1)敞開心扉,自由漫談
(2)1走:跑。2湯:熱水3再:兩次
4腰:掛在腰間5諸:之于
(3)1連詞,表承接2用3因為4把
(4)略
同步練習(100分90分鐘)
一基礎(chǔ)知識與運用(23分)
1.選出下面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嗜學(shì)硯冰(yàn)逾約(yú)
B.既加冠(guān)碩師(shuò)叱咄(chìduō)
C.俟其欣悅(sì)負篋曳屣(qièxǐ)皸裂(jūn)
D.媵人(yǐng)以衾擁覆(qīn)容臭(chòu)
2.下面加粗詞釋義有錯誤的一項是()(2分)
A.既加冠(帽子)執(zhí)經(jīng)叩問(磕頭)
B.或遇其叱咄(訓斥,呵責)負篋曳屣(書箱,鞋子)
C.持湯沃灌(熱水)燁然若神人(光彩照人)
D.錄畢,走送之(跑)色愈恭,禮愈至(周到)
3.選出加粗“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項是()(2分)
A.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B.不敢出一言以復(fù)。
C.銜觴賦詩,以樂其志。
D.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4.選出朗讀停頓節(jié)奏劃分不對的一項是()(2分)
A.余/幼時/即嗜學。
B.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觀群書。
D.俯身/傾耳/以請。
5.選出對句子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我在兩邊站著侍候著,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下身子,側(cè)著耳朵去邀請人家。
B.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我則穿著破舊的衣服處在他們中間,略微有一點羨慕的意思。
C.侯其欣悅,則又請焉:等到他高興了,就又去請教。
D.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因此我即使天資愚鈍,也最終獲得了學識。
6.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釋。(3分)
(1)同舍生皆被綺繡。_____________
(2)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_____________
(3)四支僵勁不能動。_____________
7.《送東陽馬生序》選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學家,他與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寫此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8.說說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如何克服的,他為什么能夠這么做?(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課內(nèi)語段閱讀(16分)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①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②是人多以③書假余,余因得遍觀全書。
1.在上文括號內(nèi)填入省略的內(nèi)容。(2分)
2.解釋下列詞語。(3分)
致:_____________。
走:_____________。
逾約:_____________。
3.解釋“以”。(3分)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4.把畫線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簡潔的文字概括這個文段寫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原文回答,課文是如何解決“嗜學”和“家貧”這一矛盾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認真揣摩“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此句中“稍”的深刻含義。(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課外拓展閱讀(19分)
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若業(yè)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云爾。
1.注音。(2分)
惴()庋()
2.解釋。(2分)
強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釋句中“然”字。(2分)
(1)然天子讀書者有幾。()
(2)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
4.翻譯下列短語及句子。(4分)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汗牛塞屋。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書非借不能讀也。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曰“姑俟異日觀”云爾。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本段中判斷句、設(shè)問句、反問句各一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辨“祖父”、“子孫”的古今義。(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概括本語段大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運用了_____________手法,寫出了讀書人的兩種態(tài)度,表明作者“_____________”的觀點。(2分)
四、中考題(2007江蘇泰州)(12分)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節(jié)選自周敦頤《愛蓮說》)
芙蕖自荷錢①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風既作飄搖之態(tài),無風亦呈裊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②矣。迨③至菡萏成花,嬌姿欲滴;及花之既謝,乃復(fù)蒂下生蓬,蓬中結(jié)實,亭亭獨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釋:①荷錢:初生的荷葉。②逸致:情趣。③迨:及,等到。(選自李漁《芙蕖》,有刪節(jié))
1.寫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濯清漣而不妖()(2)日上日妍()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文。(4分)
(1)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是我于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
3.用“/”標出下面句子的兩處朗讀停頓。(2分)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4.“出淤泥而不染”常給人帶來深刻的思考,請從第二段中找出類似的句子,并簡略說說它給你的啟迪。(4分)
句子:
啟迪:
五、作文(30分)
以“我的讀書生活”為題寫一篇記敘文,向別人講述你的讀書故事,不少于400字。
一1.D2.A3.A4.C5.C6.(1)被披,穿戴。(2)灌,罐,罐子。(3)支,肢,腿和胳膊。7.宋學士文集宋濂明初劉基高啟勉勵馬生勤奮學習8.略。
二1.余余2.買到跑超過約定的期限3.①用來②因此③把4.手指凍得不能夠伸開、彎曲,也不敢放松。5.敘述幼時求學情形,寫得書之難和讀書刻苦。6.手自筆錄。7.“稍”有稍稍之意,這里強調(diào)他堅守信約,決不耽誤,即使困難再大也是這樣。
三1.zhuìguǐ2.勉強借來擱起來放在高處3.(1)然而(2)這樣4.(1)七略四庫是皇帝的書。(2)搬運起來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就把屋子堆得滿滿的。(3)書如果不是借來的就不能好好讀。(4)暫且等到將來看吧。5.判斷句:書非借不能讀也。反問句:然天子讀書者有幾?設(shè)問句:子不聞藏書者乎……無論焉。6.祖父:古義——祖父和父親;今義——爺爺。子孫:古義——兒子和孫子;今義——孩子。7.指出中心論點,列舉并分析藏書者不讀書的情形。8.對比書非借不能讀也
四1(1)洗,洗滌。(2)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2(1)可以在遠處觀賞,但不能靠近去玩弄啊。(2)這樣(因此),我在花開之前,先享受到無窮的情趣了。
3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4示例(找出其它句子,如分析有道理,也可給分):
(1)“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啟迪:我們要不斷努力,不斷進步,不斷完善自己。
(2)“有風既作飄搖之態(tài),無風亦呈裊娜之姿”。啟迪:不管處于怎樣的環(huán)境,我們都要展示自己的美好之處。
(3)“迨至菡萏成花,嬌姿欲滴;及花之既謝,乃復(fù)蒂下生蓬,蓬中結(jié)實,亭亭獨立”。啟迪: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要活得充實、活得精彩。
五作文略jaB88.Com
擴展閱讀
馬說基礎(chǔ)知識、練習、拓展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我們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來的工作!你們清楚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馬說基礎(chǔ)知識、練習、拓展”,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馬說
一字音字形:
(一)字音:
祗(zh)駢(pián)一石(dàn)食(sì)馬者其真無馬邪(yé)
(二)通假字:
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飼”,sì喂養(yǎng)。
不能盡其材“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無馬邪“邪”同“耶”,yé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才美不外見“見”同“現(xiàn)”,xiàn表現(xiàn),顯現(xiàn)。
二字詞積累:
(一)重要字詞;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
雖有千里之能:即使。
不以千里稱也:憑借。
馬之千里者:定語后置的標志,沒有實在意義。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尚且,況且;等同,一樣。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其真無馬邪?難道。
(二)詞類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詞作動詞。馬鞭,這里是“鞭打”的意思。
食之不能盡其材:動詞使動用法,使……盡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形容詞做動詞,受屈辱。
三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西)人。早孤,由嫂撫養(yǎng)。貞元進士。貞元十九年(803年),在擔任監(jiān)察御史期間,因天旱人饑,上書言京包百姓窮困,請求緩征搖役租稅,被貶為陽山(今廣東省陽山縣)令。效還后曾任國子博士、邢部侍郎等職。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因上表諫迎佛骨,幾乎招來殺身之禍,后被貶為潮州(今屬廣東省)刺史。赦還后任吏部詩郎,曾權(quán)京兆尹。卒溢”文”。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和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反對六朝以來的驕偶文風,提倡散體,其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chǔ)上,加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寫作背景:
《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擺用,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宣武節(jié)度使董晉、武寧節(jié)度使張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好佞當權(quán),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有叫伯樂不常有”之嘆。
四課文內(nèi)容分析:
(一)題目解說: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大多是以華麗的言辭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跟現(xiàn)在的雜文大致相近。
這篇說,帶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這個意思是從古代關(guān)于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中生發(fā)出來的,卻又表現(xiàn)了作者的獨特見地。文章以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樂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馬的被埋沒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意。
(二)結(jié)構(gòu)分析:
伯樂不常有不以千里稱也(無限痛惜)
食馬者無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憤怒譴責)
天下無馬其真不知馬也(深刻嘲諷)
(三)整體感知:
1重點段落分析: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段解】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解讀】一開篇就奇峰突起,發(fā)人之所未發(fā),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點明全文主旨。這句話還包含著一個反題,即“無伯樂,則無手里馬”,說明千里馬的命運對伯樂的依賴關(guān)系。換句話說,就是除伯樂而外沒有人能識別千里馬;既然如此,千里馬的命運就決定于是否有伯樂來發(fā)現(xiàn)它了。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的悲慘命運簡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著就用“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具體地描繪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段解】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解讀】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钡恼孪炔稽c出,而從千里馬的食量說起?!耙皇郴虮M粟一石”,是夸張的說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而這一點,決非那些“食馬者”所能知,他們只是按照普通馬的食量來喂養(yǎng)文。所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手里而食”這一點上?!安恢保@正是問題的要害。點出這個要害之后,先以“是馬也”一頓,再以“雖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勢,然后步步緊逼,歷數(shù)這種“不知”所造成的惡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fā)展到高潮。這是從反面證明“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道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段解】對執(zhí)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辛辣的嘲諷。
【解讀】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執(zhí)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緊承上文,全面地總結(jié)了這種人“不知馬”的表現(xiàn),又以他們在千里馬跟前的狂妄宣稱作對照,生動地揭示了這種人的愚蠢和荒唐。后發(fā)感慨:以“其真無馬邪”承上文“天下無馬”,表示作者對執(zhí)策者反法,同時為下旬蓄勢,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馬也”結(jié)住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2課文翻譯:
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jīng)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仆役的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里面,不因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吃完糧食一石。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里,而沒有喂養(yǎng)。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優(yōu)點不能從外面表現(xiàn)。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br>
3.主題:
本文借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以喻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也表現(xiàn)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4寫作特點:
(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文章論述的是識別人才的問題,但通篇沒有一句話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認為對有才能的人必須尊之以高爵,養(yǎng)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quán),這樣他們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這些主張,是通過對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的境遇的描述表現(xiàn)出來的。對封建社會中統(tǒng)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人才埋沒的現(xiàn)象,則分別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和“只辱干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權(quán)之間”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2)本文篇幅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全文圍繞著“不知馬”這個中心,反復(fù)進行論述。文中連用十一個“不”字。開始說“伯樂不常有”,歸結(jié)到千里馬之“不以千里稱”;中間由食馬者的“不知”說到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術(shù)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來痛斥執(zhí)策者的無知,并由此導(dǎo)出全文的結(jié)句“其真不知馬也”,點明了中心。
5.體驗拓展
各抒己見韓愈認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的命運完全取決于伯樂的發(fā)現(xiàn)和賞識。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
甲生:“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需要“伯樂”來賞識、重用。放眼歷史,商湯耐心聘請人伊尹,使伊尹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姜子牙因為得到周文王的賞識,才在年老之時得以施展抱負。蕭何月下追韓信,才沒有失去一個叱咤風云的將才。劉備三顧茅廬,才有后來的孔明成就蜀國帝業(yè)。這么多例子,無一不驗證了“伯樂”的重要性。倘若沒有像周文王、劉備這樣的“伯樂”去賞識姜子牙、諸葛亮這樣的“千里馬”,那他們的才能也只會被埋沒,就像屈原雖有一身的抱負、理想、才能,但楚懷王不重用他,最后也只能含恨投江。可見,沒有“伯樂”,有“千里之能”又有何用?
乙生:我認為千里馬也不能完全依賴伯樂的發(fā)現(xiàn)。“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只要你是千里馬,就一定能夠展現(xiàn)自己的抱負;只要你是金子,肯定能發(fā)光。當然,這要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相信自己,積極進取,不斷磨煉自己,打造自己,敢于大膽、主動地展現(xiàn)自己的才干。
我的看法:
6.課后練習答案:
第一題:《馬說》這篇文章作者運用了借物寓意的手法,借千里馬遭受屈辱,比喻奇才異能之士沉淪下僚,慨嘆封建統(tǒng)治者不能加以識別和任用??梢哉J為,本文是作者對人才選撥、任用制度的有力抨擊。千里馬一定要有機會展示其特長,才能被人發(fā)現(xiàn),受到重視,甚至一戰(zhàn)成名。這個道理,不論古今都是一樣的。但是,時代不同了,社會環(huán)境變化了,人的觀念也在改變。在當代,我們不能坐等機遇的來臨。更不能坐失良機。
第二題:或:有時
是:這
等:等同,一樣
安:怎么
道:方法
第三題:1.食吃喂養(yǎng)2.以拿按照3.之的它
4.其它難道恐怕5.驅(qū)使馬鞭記載
第四題:
第一種標點,先提出反問,然后用推測語氣作出判斷,明確揭示問題的實質(zhì),凸現(xiàn)文章的主旨。
第二種標點,表達選擇關(guān)系。非此即彼,沒有明確揭示問題的實質(zhì),不符合原作的精神。
第五題:略
同步訓練:(100分90分鐘)
一基礎(chǔ)知識與運用(30分)
1.填空:韓愈,字,代文學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為“”之首,與并稱。(5分)
2.解釋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16分)
①世有伯樂()
②然后千里馬()
③祗辱有奴隸人之手()()
④駢死于槽櫪之間()()
⑤不以千里稱也()()
⑥一食或盡粟一石()()
⑦食馬者()
⑧才美不外見()()
⑨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⑩或盡粟一石()
4.按要求默寫:(9分)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②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
③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
④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
⑤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xiàn)是:
⑥對“食馬者”的無知發(fā)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
⑦表現(xiàn)“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的語句是:
⑧全文的主旨句是:
⑨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庇纱宋覀兛上氲健恶R說》的一句話:
二課內(nèi)語段閱讀(13分)
閱讀語段,回答文后題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下列加[]字的含義不同,請加以分辨。(3分)
①[食]之不能盡其材()一[食]或盡粟一石()
②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
2、“以”字意思和用法與“不以千里稱也”一句相同的一項是(2分)()
A、策之不以其道B、以叢草為林C、以至鳥獸木石D、不以善小而不為
3、用“/”標出下列句子的停頓。(1分)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文章借有關(guān)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封建統(tǒng)治者比作“”,將人才比做“”,而伯樂喻指,集中抨擊的社會現(xiàn)象是。(2分)
5、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作者借此表達了的心情。(1分)
6、對文章的中心判斷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天下無馬。B.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C.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D.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7、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擊統(tǒng)治者的錯誤行為。但作者沒有正面闡明該怎么做。參照最后一節(jié),你認為他主張怎樣對待“千里馬”那樣的人才?(2分)
三課內(nèi)遷移探究(10分)
1.清代龔自珍的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與本文所闡述的選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試加以說明。
2.古往今來,許多懷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筆調(diào),抒寫出自己心中的憤慨并流傳為千古名句。請你寫出你熟悉的兩句,并標明作者和出處。
3.讀完本文后,你認為伯樂應(yīng)具備怎樣的才能?請聯(lián)系你自己的讀書實際,列舉一位大家熟悉的伯樂,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他的事跡。
四課外拓展閱讀(15分)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題。
蝂,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卬①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②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茍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為己所累,唯恐其不積。及其怠而躓也,黜棄之,遷徙之,亦以?、垡印F埬芷?,又不艾④。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于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
注:①卬ánɡ:高舉著頭。②躓zhì仆:跌倒。③病:疲憊。④艾yì:停止,悔改。
1.解釋加點字的意思。(6分)
輒持取(?。┤嘶驊z之(?。?br>
茍能行(?。┯殖秩∪绻剩ā。?br>
又不艾(?。┮嘁圆∫樱ā。?br>
2.選出加點詞用法不同的一項(?。?分)
A.以厚其室B.為去其負C.日思高其位D.大其祿
3.選出加粗詞意思相同的一項(3分)( )
4.這則寓言寫法上有什么特點?主要寓意是什么?(3分)
五中考題(12分)(2006鹽城)
1.某企業(yè)車間因工作需要,放置了一個活動梯子,用時將梯子支上,不用時將梯子移到拐角處。為防止梯子倒下砸人,工作人員在梯子旁寫了一個條幅:注意安全。不久,來廠考察的一位專家建議廠長將條幅內(nèi)容改為:不用時請將梯子橫放。請你比較一下條幅修改前后的效果有何不同,說說理由。(4分)
2.畢業(yè)之際,你一定有許多心里話要對同學說。請你寫一句畢業(yè)贈言,送給你最要好的同學并與之共勉。(4分)
3.2006年5月29日,腳傷初愈的劉翔在美國尤金田徑賽男子110米欄比賽中再度奪冠。當這一喜訊傳來時,同學們歡呼雀躍。假如同學們推薦你給劉翔發(fā)一份電子郵件,請在正文空白處寫下你們內(nèi)心的激動和感受。署名:小飛人(正文內(nèi)容不少于40個字)(4分)
文件(F)編輯(E)查看(V)工具(T)郵件(M)幫助(H)
答復(fù)全部答復(fù)轉(zhuǎn)發(fā)打印刪除上一封下一封地址
收件人[emailprotected].com(虛擬)
抄送(無)
主題翔哥,為你喝彩小飛人
正文
六.片段作文(30分)
伯樂和千里馬在推動社會發(fā)展方面誰更重要?請暢談你的看法?可舉歷史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
同步訓練參考答案
一、1.填空: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5分)
2.解釋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16分)
①世有伯樂(擅長相馬之人,本文指識別人才的人?。?br>
②然后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本文指人才)
③祗辱有奴隸人之手(只是)(辱沒)
④駢死于槽櫪之間(兩馬并駕)(喂牲口用的食器)
⑤不以千里稱也(憑,憑借)(著稱)
⑥一食或盡粟一石(吃一頓)(吃盡)
⑦食馬者(通“飼”,喂)
⑧才美不外見(才能,美好的素質(zhì))(表現(xiàn)在外面,“見”通“現(xiàn)”)
⑨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普通的)(等同,一樣)
⑩或盡粟一石(有時)
4.按要求默寫:(9分)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②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有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③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④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⑤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xiàn)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⑥對“食馬者”的無知發(fā)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表現(xiàn)“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的語句是:
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⑧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⑨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庇纱宋覀兛上氲健恶R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二、1、①喂養(yǎng)吃②表轉(zhuǎn)折表承接③鞭打記2、A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食馬者千里馬圣明的君主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5、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懷才不遇、壯志難酬6、B7、學生能聯(lián)系當今的社會現(xiàn)實,說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三、1.兩種方法不一致,《馬說》中通過伯樂的發(fā)現(xiàn)人才;而龔自珍表現(xiàn)的人才選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徑,多層次,多方面選拔。
2.如: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飛《滿江紅。詠懷》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3.伯樂必須具備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賢,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重用人才。如:齊桓公發(fā)現(xiàn)并重用管仲,使齊國強盛起來。
四、1.就,總是 有的人 如果 先前,從前 停止,悔改 疲憊
2.B 3.B
4.特點:用了對比寫法,用蝂的生活習性同“嗜取者”的思想行為作對比。寓意:深刻地諷刺了那些貪得無厭的貪官污吏,指出他們實際上跟小蟲一樣愚蠢,結(jié)果必然自取滅亡。
五、1.(4分)修改后的效果好(2分)。前者只是提醒注意,后者明確告訴了怎么做,把梯子倒下砸人的潛在危險徹底消除?;虼鹫Z言委婉,體現(xiàn)對人的關(guān)懷。(2分。意思對即可)
2.(4分)贈言主題積極向上2分,體現(xiàn)同學情誼1分,語言精煉1分。
3.(4分)基本要求:格式基本規(guī)范2分,內(nèi)容符合主題2分。
六、略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中很重要的一個課件,大家應(yīng)該要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你們會寫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送東陽馬生序》教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熟練地朗讀課文。
2積累相關(guān)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一、課前準備:
1、本文選自,作者是,初文學家。字,號。序是,可分為和?!皶颉毕喈斢谇把院笥?,一般介紹作家生平或目的,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參考資料,或給予必要的引導(dǎo)。而贈言與書序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而論,闡明某些觀點。
2、給下列加線字注音
叩問叱咄俟其欣悅負篋曳屣皸裂媵人衾皆被綺繡容臭燁敝衣既加冠硯冰堅逾約朱纓
3、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現(xiàn)在浙江義烏)人。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曾受業(yè)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yǎng)父母為由,辭不應(yīng)召,修道著書。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jīng)。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xiāng)。后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現(xiàn)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縣),途中病死于夔州(現(xiàn)在重慶奉節(jié)縣)。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宋濂與劉基、高啟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統(tǒng)為己任,為文主張“宗經(jīng)”“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或質(zhì)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
二、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步:朗讀
1、教師和兩名學生共同范讀課文。
2、小組成員開始輪讀課文,相互糾正字音、停頓。
3、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朗讀課文比賽,形式組內(nèi)自定。
4、師生共做點評,評出優(yōu)勝組。
第二步:識辨
1、請結(jié)合課下注釋逐段細讀思考識辨每段中有無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情況。
2、小組討論自學成果,集體交流并將成果整理在講學稿上。
3、學習文言文的重點之一就是對文言文實詞的積累。把書合上,看能否完成解釋加點實詞的意思。
無致書以觀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天大寒,觀冰堅走送之
不敢銷逾約益慕圣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
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援疑質(zhì)理
俟其欣悅四支僵勁不能動
主人日再食同舍生皆被綺繡
腰白玉之環(huán)
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
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實詞及虛詞“以”的用法。
3.掌握對比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通過對比表達自己觀點的寫作手法。
2.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學準備
學生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大體上把握文章內(nèi)容。
教學過程
一、導(dǎo)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己介紹,教師補充。)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
嗜學(shi4)怠(dai4)叩問(kou4)綺秀(qi3)四、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五、學習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
2.學生分組討論翻譯文句。
3.教師引導(dǎo)學生掌握以下字詞或短語。
(1)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2)弗之?。悍穸ň浯~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3)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4)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jù)有關(guān)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晉。
(5)未嘗稍降辭色:態(tài)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6)援疑質(zhì)理:援疑,提出疑難;質(zhì)理,質(zhì)詢道理。
(7)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fā)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guān)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4)根據(jù)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學生分小組討論。)’
要點提示:
(1)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2)主要體現(xiàn)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②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③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④余則綿袍敝衣處其間。
(3)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chǔ)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六、領(lǐng)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jié)合。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shù)丶右凿秩竞兔枥L,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huán)境,寫了“先達”的表現(xiàn),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shù)語,情態(tài)畢現(xiàn)。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yīng)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tài)度和從師尊師方式?寫成發(fā)言材料,下節(jié)課交流。八、布置作業(yè)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誦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