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的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1-05《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教學設計。
為了促進學生掌握上課知識點,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大家應該在準備教案課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這對我們接下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有沒有出色的范文是關于教案課件的?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教學設計”,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教學設計
【設計思路】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學的策略,不在于有沒有講清、講透,而是看教師有沒有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樂于探究,所以教師應想方設法把課堂活動權交給學生,把發(fā)言權留給學生?;诖?,教學中,一方面注意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究,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參與教學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物理這門學科,在知識方面,懂得少許淺顯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較簡單的物理現(xiàn)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規(guī)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有一定的協(xié)調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們有較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本節(jié)探究課學生面臨著許多困難,首先實驗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詞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實像、虛像;還有,要找到各種像應調整什么,如何調整,學生感到盲目;再有,從數(shù)據(jù)中要得出結論也不易,因此老師必須重視在探究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指導,同時,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索的全過程和方法。
(3)學習從物理現(xiàn)象中歸納科學規(guī)律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
(2)培養(yǎng)學生認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及探究創(chuàng)造的心理品質。
(3)樂于參加觀察、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
【教學重點】
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從實驗中得出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小組討論、多媒體演示。
【教學準備】
學生:蠟燭、火柴、凸透鏡、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組;教師: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探究過程
1.提出問題
師:通過上一節(jié)的學習,我們知道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有一共同的光學元件,是什么?
生:凸透鏡。
師:同樣是凸透鏡,它們的成像情況相同嗎?
生:不同。并回答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的成像情況。
師:那么,凸透鏡的成像情況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2.猜想假設
師:猜想要有依據(jù)。我們使用照相機時鏡頭離拍攝物體相對較遠,使用投影儀時鏡頭離文字圖片較近,而使用放大鏡是放大鏡離物體更近,根據(jù)這一現(xiàn)象同學們討論一下考凸透鏡的成像情況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生:小組討論回答,物距、像距
3.設計實驗
師:怎樣才能知道我們說的這些因素對不對呢?
生:實驗驗證。
師:我先介紹一下實驗臺上的器材,凸透鏡(焦距為10cm)、光具座(帶有刻度尺)
根據(jù)桌上的器材各小組商量出一個實驗方案來。
生:小組討論,上臺展示其實驗方案。
師:點撥實驗方案。
(哪是物距呢?哪是像距呢?是不是在光屏上得到像后,記錄下物距、像距和成像情況,做完這一次實驗就行了呢?為了使得出的結論更加準確,可以取不同的物距多做幾次,具體情況可參照你們報告單上的實驗記錄表格進行。)
4.進行實驗
(課件出示實驗注意事項:⑴調整燭焰焰心、透鏡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⑵必須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師:這是實驗時大家必須注意的。第一條,為什么要求在同一高度呢?這樣可以保證像能成在光屏上。第二條,只有光屏上成清晰像時,光屏所在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
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凸透鏡焦距f=10cm
5.分析論證
師:各小組根據(jù)你們的數(shù)據(jù),看能否總結出凸透鏡的這些成像規(guī)律。
課件出示:
⑴凸透鏡的成像情況與哪個因素有關?
⑵像的虛實:凸透鏡在什么條件下成實像?在什么條件下成虛像?
⑶像的大?。和雇哥R在什么條件下成縮小實像?在什么條件下成放大實像?有沒有縮小的虛像?
⑷像的正倒:凸透鏡所成的像有沒有正立的實像?有沒有倒立的虛像?
生:討論分析總結,并展示。
二、模擬演示,再現(xiàn)規(guī)律
多媒體動畫再現(xiàn)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可以加強對實驗規(guī)律的理解。
師: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整個探究過程,看經(jīng)歷了哪些環(huán)節(jié)?
三、結束語
實驗中同學們可能還遇到了其他一些問題,如物距變化與像距變化和像的大小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等,這些問題我們下節(jié)課再共同探究。
【課后作業(yè)】
1.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都遵循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說一說它們分別應用了凸透鏡成像的哪個規(guī)律。
2.找一個圓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裝滿水。把一支鉛筆水平地放在水瓶的一側,透過水瓶,可以看到那支筆。把筆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遠處慢慢地移動,透過水瓶你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描述看到的現(xiàn)象,并與凸透鏡成像實驗比較,有什么共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延伸閱讀
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
一、--思路
“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難點。我認為,教學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師有沒有講清、講透,而是看教師有沒有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樂于探究。所以教師應想方設法把課堂活動權交給學生,把發(fā)言權留給學生?;诖?,教學中,一方面注意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究,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參與教學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
(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3)知道實像與虛像的區(qū)別。
(4)會運用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解釋一些簡單的現(xiàn)象。
2.過程與方法
(1)能在探究實踐中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初步提出問題、進行合理猜想,并設計實驗進行探究。
(2)通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過程,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3)學習從物理現(xiàn)象中總結歸納科學規(guī)律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觀察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勇于實驗探究日常生活現(xiàn)象中的物理學規(guī)律。
(2)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有主動與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3)密切聯(lián)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探究過程。
難點: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從實驗中得出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
四、教學方法
采取小組合作探究與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資源
f=10cm和f=5cm凸透鏡各一支、光具座、光屏、蠟燭、火柴、玻璃片、水、燒杯、滴管、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流程
七、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及時間安排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預測)
教學資源安排
視頻激趣
引入新課
(3min)
師:先請大家觀看一段視頻。
播放完畢,師: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手上拿了什么?
師:請大家拿起桌上的放大鏡,用手觸摸一下它的厚度,它一樣厚嗎?是什么光學器件?
師:原來放大鏡就是凸透鏡,請大家利用手上的凸透鏡近距離看學案上的箭頭,會看到什么現(xiàn)象?
師:箭頭被放大了,是正立放大的像,所以人們稱之為放大鏡。那么凸透鏡只能成正立放大的像嗎?大家再用同一支凸透鏡觀看遠處大屏幕上的圖片和文字,看到什么?
師:將兩次看到的現(xiàn)象進行對比,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師:那么凸透鏡成像有什么規(guī)律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
學生觀看視頻;
學生:放大鏡。
學生:不一樣,中間厚邊緣薄,是凸透鏡。
學生:正立放大的箭頭。
學生觀看后答:倒立縮小的像。
學生:同一支凸透鏡能夠成各種不同的像。
課件播放視頻《金裝四大才子》第一集中片段: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與對手進行蹴鞠比賽,還忙里偷閑擦拭他的放大鏡。
課件顯示:
一張放大鏡成像的圖片。
觀察對比
提出問題
(4min)
師:凸透鏡不僅能成像,還能成各種不同情況的像。有正立的,倒立的;還有放大的和縮小的像。那么關于凸透鏡成像大家想知道什么呢?
說明:師應給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小組討論思考,并將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寫在黑板上。
師介紹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學生討論并可能提出各種問題:
1.什么情況成縮小的像?什么情況成放大的像?(或者:像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2.什么情況成倒立的像?什么情況成正立的像?(或者:像的倒正與哪些因素有關?)
3.成不同像時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和像到凸透鏡的距離有什么關系?
4.物和像在凸透鏡的同側還是異側?等等。
猜想假設
(2min)
師組織學生對提出的第一個問題進行猜想。
提示:用同一只凸透鏡近距離看課本上的字和遠距離看屏幕上的字一樣嗎?
學生小組討論并猜想:可能與物距有關,當物距大時,成縮小的像,當物距小時,成放大的像。
制定計劃
設計實驗
(9min)
師介紹光具座的作用以及用法。
師:在使用光具座時,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的含義。如果移動光屏使它得到清晰的像,這時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師:請同學們用點燃的蠟燭作為成像的物體,自行選擇其它器材,制定實驗計劃探究凸透鏡成的像的大小情況與物距的關系。請同學們在小組內(nèi)積極討論,制定研究方案。
師巡視指導,參與學生討論,并強調:
在設計實驗時要明確目的,理清思路。目的是要探究成像的情況與物距是否有關,所以實驗思路就是,讓一發(fā)光物體通過凸透鏡成像,然后改變物距,觀察像的情況;或是讓一發(fā)光物體通過凸透鏡成不同的像,比較物距。
師組織學生對各小組的方案進行評估,兼顧研究其它問題,確定最佳方案
學生認真聽講
學生小組討論。
小組代表交流所選器材和實驗方案。
出示光具座
課件顯示:
實驗目的和實驗思路。
課件顯示:
實驗方案的具體內(nèi)容。
進行實驗
收集證據(jù)
(5min)
師要求學生完成實驗前的準備工作:
①將f=10cm的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的中間位置,在光具座的刻度尺上的一倍焦距處和二倍焦距處貼上小紅點標記。
②將蠟燭和光屏分別放在凸透鏡的兩側,點燃蠟燭,調節(jié)燭焰的中心、透鏡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一條直線上。
師:下面我要求第一至第七組的同學移動蠟燭和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現(xiàn)清晰的縮小的像,第八至第十五組的同學移動蠟燭和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現(xiàn)清晰的放大的像。
教師巡視指導,強調實驗中應注意的事項。
學生按教師要求動手進行操作;
學生按要求進行實驗。
課件模擬顯示在光具座的刻度尺上的一倍焦距處和二倍焦距處貼上小紅點標記,并調節(jié)三者高度。
分析論證
評估交流
(12min)
師讓小組代表上前將物、像的位置在屏幕上用不同顏色的點標出來。
師引出實像的概念。
師由圖象引導學生分析成倒立縮小實像時的條件并板書:
U2f倒立縮小實像,物像異側fv2f
師由圖象引導學生分析成倒立放大實像時的條件并板書:
fu2f倒立放大實像,物像異側v2f
師要求學生將蠟燭移到uf處,觀察成的像的情況。
師:不能呈現(xiàn)在光屏上的像是虛像,怎樣才能看到此時的虛像呢?
師板書:uf正立放大的虛像,物像同側。
師要求學生將蠟燭移到u=2f和u=f處,觀察成的像的情況。
師板書:u=2f倒立等大的實像,物像異側v=2f;u=f時不成像
師:我們的猜想得到驗證嗎?與焦距是否有關?同學們的問題都得到答案嗎?在實驗中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新的問題?
師:大家今天都很出色,像科學家一樣成功完成探究任務。(掌聲鼓勵)
多位學生代表上前將物、像的位置在屏幕上用不同顏色的點標出來。
小組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學生實驗并匯報:在光屏上觀察不到像的情況。
學生嘗試觀察后發(fā)現(xiàn):從光屏這一側透過透鏡就能觀察到正立的放大的虛像。
生實驗并匯報觀察到的情況,
學生思考并回答。
課件顯示:兩幅圖片,圖中不同顏色的點可以用鼠標拖放。
規(guī)律再現(xiàn)
總結提高
(5min)
師:接下來我用多媒體動畫再現(xiàn)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
師演示“三段兩點”成像的規(guī)律。
師:請同學們再認真觀察,能不能發(fā)現(xiàn)新的規(guī)律呢?
師移動動畫中點燃的蠟燭從左向右逐漸靠近凸透鏡。
師:同學們總結得很好,說明同學們認真做了實驗,還動腦思考了,這是非常好的,學習的重點是學會思考,如果養(yǎng)成習慣,相信同學們學習會越來越好的。
學生觀察將知識內(nèi)化。
學生再次觀察后總結出新的規(guī)律:一倍焦距處是成虛像和實像的分界點,二倍焦距處是成放大和縮小像的分界點;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成虛像時,物近像近像變小。
課件顯示:Flash動畫演示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
知識應用
解決問題
(5min)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解釋一下,為什么用凸透鏡近距離看課本上的圖片和文字是正立、放大的?
師:這時凸透鏡對物體起放大作用,所以我們叫它放大鏡。凸透鏡大小相同時,透鏡越厚,焦距越小,折光本領越強,放大倍數(shù)越大。所以通常選用焦距比較短的厚凸透鏡作為放大鏡。
師:有一天邊喝水邊看書,不小心一滴水滴到課本上,看到如屏幕所示的現(xiàn)象,請大家用提供的玻璃片、水和滴管動手操作并觀察解釋。
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用照相機將美麗的瞬間保留下來,如果別人給你照了一張這樣的相片,你滿意嗎?
師:那怎樣才能使相片中的人像大一點如第二張相片一樣。
師:為什么呢?
學生回答:因為這時書上的字位于一倍焦距以內(nèi)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學生小組實驗,用滴管將一滴水滴到玻璃片上,然后觀察玻璃片下的字。
學生回答:水滴相當于凸透鏡,當字位于它的一倍焦距以內(nèi)時就能起到放大的作用。
學生:不滿意,像太小了。
學生:人向前走一點。
學生:因為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
課件顯示:
水滴放大鏡
課件顯示:
兩張背景相同但人像大小不同的相片。
課堂小結
布置作業(yè)
師引導學生從三個維度回顧這節(jié)課的收獲。
師布置課外作業(yè)。
學生代表積極發(fā)言,暢談這節(jié)課的收獲。
“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nèi)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學生對生活中常用的透鏡及其成像情況,獲得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帶著問題,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內(nèi)容。本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找出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使學生在全過程中自主研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培養(yǎng)科學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分析歸納、動手、創(chuàng)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養(yǎng)了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究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凸透鏡的成像規(guī)律,知道凸透鏡所成像的虛實、倒正、大小與發(fā)光體位置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能在探究實踐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
3.學習從物理現(xiàn)象中歸納科學規(guī)律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學原理。
2.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理解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
2.使學生初步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師和學生用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火柴。
【--】
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
請同學們做這樣一組小實驗:
(幻燈)
你看到什么:
①用凸透鏡近距離的看書上的字;
②用凸透鏡遠距離的看屏幕;
(用凸透鏡近距離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虛像;用凸透鏡遠距離的看到倒立、縮小的實像。)
同樣是凸透鏡,所成的像卻有如此大的差別。相信大家一定有許多疑問,請把你的疑問寫下來,然后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鏡成像有什么規(guī)律?②為什么會有時成放大的像,有時成縮小的像?③什么時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時候成縮小的像?……)
當然,同學們一定還有許多其它的問題,今天我們先來解決這個問題:
(幻燈)課題:凸透鏡成像有什么規(guī)律
提出猜想
同學們想一想:凸透鏡成像的不同與什么因素有關?你這樣猜想的根據(jù)是什么?
(與物距有關;與像距有關……當放大鏡靠近物體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當放大鏡遠離物體時看到倒立、縮小的實像。)
為了驗證同學們的猜想,我們必須干什么?(做實驗)
制定實驗計劃
在制定實驗計劃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上節(jié)課學習的照相機的使用。
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配合一下老師。
現(xiàn)在老師想用這架照相機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師這樣做行不行。
①(把鏡頭對著大家)我這樣拍,能拍到他的臉嗎?怎么辦?
②(把鏡頭倒過來,對準自己)能拍到像嗎?景物、鏡頭和膠片必須誰在中間?
③(把相機高高舉過頭頂)能不能拍到他的臉?應該怎么辦?
④(把鏡頭非常的靠近該同學的臉部)能拍到像嗎?
好,現(xiàn)在老師學會拍照了。(拍下一張照片)同時,老師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設計好本次的探究活動。
小組討論完成學案上的實驗計劃。
①你打算如何改變物距來研究像的性質與物距的關系?
(先把物體放在u2f處,然后放在2fuf處,最后放在uf處。這樣,由遠到近,研究像的性質與物距的關系。)<>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來完成本次探究活動?
(蠟燭、凸透鏡、光屏、火柴、光具座)
介紹:大部分同學也許不了解光具座,它是專門用來研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儀器。另外,本次實驗我為大家準備的凸透鏡焦距都是10cm的。
③實驗具體步驟:
(a、把蠟燭、凸透鏡和光屏依次擺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們在同一直線、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蠟燭與凸透鏡的距離分別為:30cm、15cm和5cm,移動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記錄像距和像的性質。
插入:在這里,老師有一個疑問,當物距為5cm時,會不會像我們剛才使用照相機一樣,在光屏上看不見像?如果無法成清晰的像,我們可以透過透鏡看看像的性質。
c、實驗完成后熄滅蠟燭并整理儀器。)
④你認為本次實驗還應注意什么?
(及時記錄數(shù)據(jù)……)
下面請同學們按照設計好的實驗步驟開始實驗。
(學生開始實驗,老師巡回指導)
好!實驗結束,請同學們把蠟燭熄滅。我們請一個小組匯報一下實驗結果。
物距與焦距關系
物距u
(cm)
像的性質(f=10cm)
像距v
(cm)
正倒
大小
虛實
u2f
30
2fuf
15
Uf
5
(介紹像距與焦距的關系)
其他小組的實驗結果與他們的是否相似?
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從這張數(shù)據(jù)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
①像的大小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么情況下成縮小的像?在什么情況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么情況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況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虛實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么情況下成虛像?在什么情況下成實像?有沒有正立的實像?有沒有倒立的虛像?
思考:根據(jù)上表的數(shù)據(jù),凸透鏡成放大的實像時,物距跟像距相比,哪個比較大?成縮小的實像時,物距跟像距相比,哪個比較大?
小結:大家實驗做得很好,得到了許多有用的數(shù)據(jù)??茖W家也是這樣經(jīng)過實驗探究、分析數(shù)據(jù)從而找出規(guī)律的。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
當然,相信同學們還有其他許多的問題,同學們課后可以相互討論,也歡迎同學們與老師來共同探討。
附件:學案
一、引入新課:你透過凸透鏡看物體后,有哪些疑問?請把它們寫下來:
1.
2.
……
二、猜想:凸透鏡成像情況不同與哪些因素有關?你猜想的根據(jù)是什么?
三、制定實驗計劃:
①你打算如何改變物距來研究像的性質與物距的關系?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來完成本次探究活動?
③實驗具體步驟:
④你認為本次實驗還應注意什么?
四、進行實驗。
五、探究實驗記錄表
物距與焦距關系
物距u
(cm)
像的性質(f=10cm)
像距v
(cm)
正倒
大小
虛實
u2f
30
2fuf
15
Uf
5
可不填
六、結論①像的大小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么情況下成縮小的像或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么情況下成正立的像或倒立的像?
③像的虛實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么情況下成虛像或實像?有沒有正立的實像或倒立的虛像?
思考:凸透鏡成放大的實像時,物距跟像距相比,哪個比較大?成縮小的實像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