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經濟生活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21密室的生活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高中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幫助授課經驗少的高中教師教學。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密室的生活教案”,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密室的生活教案
——評安妮弗蘭克著《安妮的日記》
教學目標
1、體會安妮用生命記錄的情感和思考,感受她在厄運中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執(zhí)著,對人性善的深信不疑。
2、學習、了解書評的一般寫法,嘗試寫評論性的文章。
說明:
本文是《紐約時報》一篇書評,寫于1952年。當時,《安妮的日記》剛剛在美國出版,遠沒有現(xiàn)在的影響力。作者說它是“經典之作”,因為書中的安妮弗蘭克勇敢、陰郁、機智、自我懷疑,幾乎完美表達青春時期的劇碼,還因為它并非事后回顧,而是同期記載了每一刻顫抖的生命,更因為書中隨處可見的對世界、對生命的好奇和熱愛,對人類價值的堅守。
正如日記中并沒有故意賺人熱淚的故事,作者評述的時候,始終客觀冷靜,不事雕琢,摘引日記中的文字時,津津樂道于密室居民的日常生活,極富人情味,著力表現(xiàn)普通人在大屠殺恐怖陰影中的從容自若。關于這一點,教師應指導學生注意。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深入文本,品讀作者摘引的文字,感受一個鮮活的生命在與世隔絕的生活中的堅忍和勇氣。
2、難點:理解《安妮日記》作為經典之作的“雙重意義”。
說明:
本文開篇即冠以《安妮日記》“經典之作”的高度評價,隨即多方面論證其經典性,語言洗練、中肯。但安妮所處的逆境對于學生來說距離太遠,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書籍和影視資料,更多的了解“二戰(zhàn)”和“大屠殺”,尤其要通讀《安妮日記》。這樣,對所評述的內容有了感性的認識,才能對作者的觀點和情感有切實的認同,并由此形成更為全面的思考。
大屠殺的幸存者們,在經歷了恐怖的劫難之后,出于自衛(wèi)的需要,首先選擇沉默,以抵擋太多的悲哀。對他們來說,最迫切的是尋找親人,重組家庭。幾乎是在20年之后,他們才開始重聚力量,一點一點開口。而1947年出版的《安妮日記》則成為最早訴說這一慘劇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3月,流亡倫敦的荷蘭政府,通過廣播,號召荷蘭人民把自己的日記保存下來,戰(zhàn)爭結束后,可以作為珍貴的史料。正因為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相信真理、正義終將戰(zhàn)勝邪惡,才有了今天的《安妮日記》。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預習導入
揭示課題
1、教師課前布置:
(1)要求學生閱讀《安妮日記》部分篇章,感受她樸實流暢的文筆中蘊藏的痛苦的等待、花季的憧憬和對生命的思考。
2、學生交流閱讀感受,教師順勢引入課題。1、利用圖書館和網絡資源,查找作品。
可以一個人閱讀,也可以三、四個同學分章節(jié)讀。
2、學生讀日記中最讓自己感動的文字,并把這些文字做成ppt文檔,交流的時候,邊投影。
1、本文是對一部文學作品的評述,不閱讀原文,就沒有對那個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繼續(xù)活著!”的少女的認識,對作者所說的“經典之作”也就無從體認。
2、此環(huán)節(jié)是為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也為后面的學習作準備。
初讀文本
理清層次
1、課文副標題為“評安妮弗蘭克著《安妮的日記》”,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找出這篇文章哪些部分是“評”,“評”的內容是什么。
1、學生速讀課文。
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分段。
1-4小節(jié)為一段,開門見山提出觀點,《安妮日記》作為經典之作,具有雙重意義。
5-14節(jié)為一段,摘引日記原文,表現(xiàn)安妮對真理、和平、人性的執(zhí)著追求。敘議結合。
15小節(jié)為一段,介紹日記的出版流傳,痛惜哪些慘死在集中營的幾百萬安妮一樣無辜的生命本文結構清晰,敘議有機結合。在學生已經對原著基本了解的前提下,理清行文思路,有助于更好的把握作者的觀點、情感,并初步感知評論文的寫作特點。
跳讀文本
品味詞句
1、作者說安妮的日記“細膩翔實”、“溫馨而坦然”,文中哪些語句表現(xiàn)這些特點?
引導學生閱讀有關摘引日記的文字。
2、要求學生選擇最有體會的文字,發(fā)表見解。
3、作者對日記的研究很深入,但只引用了八處,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1、學生帶著問題找出相關語句。
2、學生交流討論。
學生找到的語句可能比較直白,見解較淺。
教師可以作適當點撥:
(1)“我開始把一些最重要的東西放在書包里……這本日記、發(fā)卷、手帕、課本、梳子、舊的信件?!?br>
(2)“當安妮逐漸成熟,對性格的了解取代了愛,對彼得的愛很溫柔地破滅。”
(3)“當人們展現(xiàn)出他們最壞的一面,當不知道是否應相信真理、正義和上帝時,卻要我們年輕人堅守立場和固執(zhí)己見,真是加倍困難?!?br>
從上述的文字中,我們感受安妮的性格、安妮的內心沖突和她對自我的認識。
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適當補充個人在閱讀《安妮日記》時的感受。
比如,講解第(2)句時,補充她享受愛情的美好時寫下的:“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面,感覺到陽光照在你的面頰上,擁抱著一個可愛的男孩,有什么比這更愉快嗎?
3、引導學生總結這八處引用所表現(xiàn)的共同點。
這八句話并不談及大屠殺的恐懼,它們所展現(xiàn)的是一個和同學們一樣年齡的少女對學習、生活、理想的認識和思考。提供了“今天對生命存疑的最有力答案”。1、教學活動應遵循由淺入深、由易而難的原則。這個環(huán)節(jié)細讀日記的內容,也就是“敘”的部分,為下面理解作者的“評”作鋪墊。
2、課堂是學生的“學堂”,只有在“讀”書中才能學會讀書。
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在交流中,他們的感受豐富起來。
3、思考引用的目的,便于理解日記的“經典”意義。
精讀文本
把握觀點
1、作者說安妮日記不能“硬邦邦”“貼上”經典的標簽”,如何理解“硬邦邦”、“貼”的含義。
2、聯(lián)系全文,談談作者評《安妮日記》為經典的原因。
1、學生思考。
提示:和別的經典作品比較。比如:《紅樓夢》、《尤利西斯》、托翁的作品。
學生可能談到,由于自身的經驗限制,許多經典作品理解不了、不敢涉獵。
而《安妮日記》,卻讓讀者覺得親切,“似乎這個少女就窩在旁邊的沙發(fā)上”,值得一讀再讀。
2、學生默讀1-4小節(jié),劃出關鍵句。
第1小節(jié)應為一個“層面”,講述日記所展現(xiàn)的溫馨真實、充滿真情的生活。
第2小節(jié)為另一個“層面”,日記展現(xiàn)猶太人在大屠殺恐怖籠罩下?lián)@受怕的生活。
第3、4兩個小節(jié)分別承接前兩個小節(jié),做適當補充。
聯(lián)系后面所引的八則原文,我們看到,在大的戰(zhàn)爭背景下,我們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溫暖人心的東西。有一種種歡快溫暖的種子縈繞在每一個角落,細節(jié)隨處可見,比如安妮精彩地描寫達薩進行的牙科手術,還有她一生中第一次戀愛。1、引導學生認識日記作為一部經典之作的非同尋常之處。
2、對所引的日記,學生已經有了較為全面的體會,此時討論作品的經典性正是水到渠成。
拓展遷移
讀寫結合本文行文簡潔流暢,是一篇經典的書評,請以本文為例,討論書評的一般寫法。
1、一個生動的開場白,開頭用簡短的語言表明作者對本書的總體印象,用一兩個形容詞概括(例如課文中的“經典”)就夠了。
2、適當引用原文,摘出那些機智、動人的話語,作簡要評述。
3、敘議結合。敘述要鋪陳直敘,忠實原文,議論客觀公允,理當詞切。
4、所引原文能充分證實作者對此書的評價。讓學生自己分析總結寫作上的特點,這樣獲得的新知更為牢固。
布置作業(yè)任選一本你所喜愛的作品或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部影片,寫一篇書評。800字左右。完成作業(yè)。由課內而課外,使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思路點撥
還可以這樣的方式展開教學: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布置學生尋找有關大屠殺的資料,閱讀《安妮日記》。課堂中交流讀書的體會,并辨析書評和讀后感的異同。選擇一則或幾則日記,嘗試寫一篇短小的評論文字。把習作和課文進行比較,明確書評的寫法。
練習舉隅
1、課文結尾處說“因為這個聰明的小女孩在有限的人類精神中帶來錐心刺痛的喜悅?!甭?lián)系全文,如何理解“錐心刺痛”的“喜悅”。
2、課外閱讀約翰赫西的小說《墻》(節(jié)選),思考作者選擇《墻》和《安妮日記》比較的原因。
3、下面兩則文字摘自《安妮日記》,各用一句話評述。
(1)1942年7月8日
躲?我們躲到哪兒去?城市還是鄉(xiāng)下?躲到一棟房子還是一處小屋?什么時候?怎樣躲?躲到哪里……?這些問題我都不能問,但我卻無法將其拋諸腦后。
我們穿上好多衣裳,好象要到北極去似的。理由挺簡單,就是想隨身多帶些衣服呀。像我們這種處境的猶太人,誰都不會夢想拎著一個衣箱出門。我穿上兩件襯衣,三條三角褲,一件上衣,又在外面套了一條裙子,一件外套和一件夏服,此外還穿了兩雙襪子,一雙綁帶鞋,一頂帽子,一條圍巾,等等。出發(fā)之前,我悶得要死??墒钦l都不厭其煩。
(2)1944年5月11日(日記最后一篇)
下星期,我必須讀完《十字路口的巴勒斯坦》和《伽利略》的第二部分。昨天我讀完了傳記體的《查理五世皇帝》的第一部分?,F(xiàn)在,我要根據書中摘出的材料畫出一份皇室世系表。然后,我得把已從各種書籍中摘下來的三頁外文字,背出,寫下,記在心上。第四,我的電影明星照片都混亂不堪,他們正在拼命呻喚,要求整理一新。還有,塞西厄斯,奧迪帕司,派來斯,奧費茲,杰森以及赫爾克里士都在等著我去安排他們。因為他們迥然不同的事跡交織在我的腦中,宛如一件衣服上的彩線。哦,此外還要讀圣經。要見到洗浴的蘇姍娜不知還要多少時候?索德姆和戈莫勒的罪行又意味著什么?哦,還有許許多多問題需要探索和研究,凱蒂,你看我的腦袋都快炸了!
4、建議學生閱讀茹志鵑的作品《百合花》,任取一個角度(內容或者形式、人物或者手法),寫一篇短評,300字左右。并閱讀茅盾的《評短篇小說百合花》,在比較中直觀地把握書評這一體裁。
相關閱讀
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的任務之一。教案可以保證學生們在上課時能夠更好的聽課,幫助高中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寫呢?小編經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一章人體的內環(huán)境與穩(wěn)態(tài)
第1節(jié)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
一、教學目標
1.描述內環(huán)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說明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3.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huán)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huán)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章引入〗讓學生閱讀章引言并體會內環(huán)境的重要性。
〔板書〕第1節(jié)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
〔節(jié)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師提示〕1.圖1中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等;圖2中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
2.血細胞生活在血漿中。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環(huán)境中。兩者生活環(huán)境的相似之處是:都是液體環(huán)境;不同之處是: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并不直接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huán)境中;與外界環(huán)境相比,血漿的理化性質更為穩(wěn)定,如溫度基本恒定等。
〔問題〕以“本節(jié)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一、體細胞生在細胞外液
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tǒng)稱為體液。
細胞內液
(存在于細胞內,約占2/3)
1.體液血漿
細胞外液組織液
(存在于細胞外,約占1/3)淋巴等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后回答,師提示。
1.細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細胞外的體液,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等。血細胞直接生活在血漿中,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在組織液中,大量淋巴細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見,細胞外液是體內細胞直接生活的環(huán)境。
2.相同點:它們都屬于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huán)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1)在人體內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于血管內,組織液分布于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于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于血漿中的是各種血細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3)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如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3.提示:當血漿流經毛細血管時,水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而成為組織液,絕大多數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經淋巴循環(huán)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1-2所示。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板書〕2.
內環(huán)境——有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huán)境叫做內環(huán)境。
三、細胞外液的成分
〔資料分析〕有學生分析并回答,老師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學物質可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包括水和無機鹽離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機物包括糖類(如葡萄糖)、蛋白質(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等)、脂質(如各種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膽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還含有氣體分子(主要是氧氣和二氧化碳)、調節(jié)生命活動的各種激素、其他有機物(如維生素)等。
3.Na+、Cl-含量較多。它們的作用主要是維持血漿滲透壓。
4.維持血漿的酸堿平衡。
5.提示:如血漿中的葡萄糖主要來源于食物中的糖類。食物中的淀粉經消化系統(tǒng)消化后,分解為葡萄糖,經小腸絨毛吸收后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huán)運輸到全身各處。進入組織細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內環(huán)境中。二氧化碳通過血液循環(huán)被運輸到肺,通過呼吸系統(tǒng)排出體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腎臟通過形成尿液排出體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書〕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旁欄思考題〕
提示:哺乳動物的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這樣的溶液所提供的滲透壓與血漿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同,所以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如果輸液時使用的NaCl溶液的質量分數低于或高于0.9%,則會造成組織細胞吸水或失水。
〔板書〕四、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后回答,師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來自于食物,不需要經過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主要來自于食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糖類和蛋白質是兩類大分子物質,必須經過消化系統(tǒng)的消化,分解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質在小腸內經主動運輸進入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中,經血液循環(huán)運輸到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中,再通過物質交換過程進入組織液和淋巴。
2.提示:細胞代謝產生的CO2與H2O結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發(fā)生下列反應:
CO2+H2OH2CO3H++HCO3-。
HCO3-通過與細胞外的陰離子交換到達細胞外液,即組織液、血漿或淋巴中。主要與呼吸系統(tǒng)有關。
3.提示:人體具有體溫調節(jié)機制以保持細胞外液溫度的恒定。詳細內容可參考教材第2章關于人體體溫調節(jié)的內容。參與體溫調節(jié)的器官和系統(tǒng)有皮膚、肝臟、骨骼肌、神經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等。
4.提示:體內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主要通過皮膚分泌汗液,泌尿系統(tǒng)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統(tǒng)的呼氣這三條途徑來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統(tǒng)和呼吸系統(tǒng)的排泄途徑為主。例如,血漿中的尿素主要通過腎臟形成的尿液排出體外。血漿中的CO2通過肺動脈進入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壓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壓,CO2就從血液中向肺泡擴散,再通過呼氣運動將其排出體外。
〔小結〕略。
〔作業(yè)〕課后習題一二題。
〔提示〕1.C。2.B。3.B。
4.毛細血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huán)境是血漿和組織液,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huán)境是淋巴和組織液。
拓展題
(1)肺泡壁、毛細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3)腎小管的重吸收。(4)皮膚。
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新課教案1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習的趣味性,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幫助高中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xiàn)教學目標。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新課教案1》,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節(jié)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活動
第一節(jié)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
一、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體液包括細胞內液
細胞外液
細胞外液包括學血漿、組織液和淋巴
二、細胞外液的成分
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四、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什么是內環(huán)境?什么是穩(wěn)態(tài)?我們分兩節(jié)來學。首先我們來學第一節(jié)《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生命系統(tǒng)都存在于一定的環(huán)境當中,必然要與環(huán)境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細胞作為最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它直接生活的環(huán)境是什么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個名詞:體液
根據你的理解,從這兩個字來看,你能不能說說什么是體液?
能不能說說它的成分呢?
體液包括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細胞內液存在于細胞內,約占2/3,細胞外液存在于細胞外,約占1/3。這個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huán)境我們就叫內環(huán)境。細胞就生活在內環(huán)境中,也是生活在細胞外液中。當然我們這里說的是多細胞生物,如果是單細胞生物,大家想想它生活在什么環(huán)境中呢?
細胞外液包括三部分,血漿、組織液、淋巴。
下面請閱讀第三頁的第一、二、三段,然后回答幾個問題。
好,通過閱讀我們知道1、血漿只是血液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是什么?它屬不屬于內環(huán)境?
2、組織液是什么?
組織液為組織細胞提供營養(yǎng)物質,其中還有代謝廢物。
3、淋巴也就是淋巴液的簡稱。
下面通過剛才的閱讀以及圖1-1,來分析一下血漿、組織液、淋巴它們之間的關系?
這里我們還要注意一下:具體到某種細胞時內環(huán)境就有所不同,下面大家思考:
1、血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huán)境是什么?
2、毛細血管壁細胞的內環(huán)境是什么?
3、組織細胞的內環(huán)境是什么?
4、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直接的內環(huán)境是什么?
下面我們了解一下細胞外液的成分,我們以血漿的成分為例,來看一下。大家想一想,血漿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什么?
水在血漿中約占90%,蛋白質占7%-9%,無機鹽約占1%,還有血液運送的物質,包括各種營養(yǎng)物質,各種代謝廢物,氣體,激素等。
組織液和淋巴的成分與血漿相似,只是蛋白質含量比血漿少。
在書上第五頁有一個旁欄思考題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問題我們一看都知道,第二個問題如果要很標準的來回答,學習了下面的知識就能解釋了。
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1、滲透壓,請同學們閱讀第五頁第四段,然后來回答兩個問題①什么是滲透壓②滲透壓的大小取決于什么?
在37℃時,人的血漿滲透壓約770kpa,相當于細胞內液的滲透壓,這樣我們來回答旁欄思考題的第二個問。
2、“酸堿度”這個概念我們在化學中學過,誰能來說說什么是酸堿度?
正常人的血漿pH為7.35~7.45
3、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在37℃左右
這三者是細胞外液理化性質的三個主要方面,三者的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是生活細胞維持正常形態(tài)和功能的前提條件。
最后一個問題我們來看看內環(huán)境的作用。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細胞直接與內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內環(huán)境再通過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等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
小結: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是內環(huán)境的組成、化學成分及理化性質。
學生回答:體內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
水、離子、化合物
學生回答:水中
學生回答:血細胞,不屬于內環(huán)境
學生回答:存在于組織細胞間的液體,又叫細胞間隙液。
學生回答:血漿可以和組織液相互轉化,組織液可以轉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轉化成血漿。
學生回答:
1、血漿
2、組織液和血漿
3、組織液
4、淋巴
學生回答:是水
學生回答:0.9%的Nacl溶液
學生回答:滲透壓是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大小取決于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溶質微粒越多,滲透壓越大,反之則越小。
學生回答:生理鹽水提供的滲透壓與血漿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同,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否則會造成細胞吸水或失水。
學生回答:就是pH,指溶液中自由氫離子濃度的負對數。
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2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習的趣味性,作為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钴S,幫助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jié)奏。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2》,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1.1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
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媒體、方法設計
新課導入
新授:
一、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二、細胞外液的成分
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四、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五、課堂小結示圖血細胞和草履蟲,多媒體顯示問題:
討論1:我們看到的都是什么細胞?
討論2:它們分別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兩者的生活環(huán)境有何異同?
討論3:哪種細胞生活的液體環(huán)境的理化性質更為穩(wěn)定?
總結:單細胞生物(如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huán)境中,可直接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多細胞生物的細胞(如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液體環(huán)境中。多媒體顯示:
下面我們重點探討人體內的細胞。
多媒體顯示:人體內含有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tǒng)稱為體液(bodyfluid)。
討論1:細胞內液指什么?
討論2: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相比,誰多誰少呢?細胞直接生活的環(huán)境又是什么呢?
細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液等。我們觀看下面一段動畫,閱讀教材P3,思考并討論:
(多媒體顯示)
討論1:組織液、血漿和淋巴液有什么異同?
討論2:組織液、血漿和淋巴液有什么內在聯(lián)系?能不能說全身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討論3:什么是內環(huán)境?內環(huán)境主要包括哪些?
再問:組織液、血漿和淋巴之間有什么內在聯(lián)系?要求學生形成圖示。
1、血漿→組織液:毛細血管動脈端。
2、組織液→血漿:毛細血管靜脈端。
3、組織液→淋巴:毛細淋巴管
4、淋巴→血漿:左右鎖骨下靜脈。
[生疑]人體的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具體到某一個細胞,它的直接生活環(huán)境具體是什么呢?
總結內環(huán)境的概念,內環(huán)境的“內”是相對于個體外環(huán)境的“外”而言的。細胞外液的“外”是相對于細胞的“內”而言的。兩個內外,著眼點不同。
[過渡]那么內環(huán)境與外界環(huán)境有哪些差別呢?細胞外液有哪些化學成分呢?
多媒體顯示P3血漿的化學組成。
討論:
1、如何將表中物質按化學性質進行歸類?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漿中還可能含有哪些物質?
3、在組成血漿的離子中,哪些離子的含量較多?它們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可能起什么作用?
5、任選其中一種成分,分析它的來源和去路,并說明這與人體的哪些系統(tǒng)有關。
(總結)
多媒體顯示:
[過渡]HCO3—、HPO42—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多媒體顯示:紅細胞在清水中吸水脹破,在較高濃度食鹽水中失水皺縮、死亡。
思考:
1、為什么紅細胞在清水中吸水脹破、在較高濃度食鹽水中失水皺縮、死亡?
2、生理鹽水的濃度是多少?為什么醫(yī)院里給病人輸液時必須使用生理鹽水?
學習一個新的概念——溶液滲透壓。
1、概念: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
2、大小:取決于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溶質微粒越多,即溶液濃度越高,對水的吸引力越大,即溶液滲透壓越高。反之亦然。
3、血漿滲透壓: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人的血漿滲透壓約為770kPa,相當于細胞內液的滲透壓。
總結:多媒體顯示
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必須通過內環(huán)境才能完成,并且要依賴消化、呼吸、循環(huán)、泌尿等系統(tǒng)直接參與。示圖
綜合知識,本節(jié)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要學習了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huán)境的概念,內環(huán)境中三者之間的關系,細胞外液的成分,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以及外界物質如何與外界環(huán)境發(fā)生物質交換。著重要掌握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huán)境的概念,內環(huán)境中三者之間的關系,外界物質如何與外界環(huán)境發(fā)生物質交換。
投影完整板書。
觀看并思考后回答(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生活在水中。血細胞生活在血漿中。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huán)境中,可直接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而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并不直接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
學生看投影及看書后思考回答:
細胞內的液體環(huán)境。主要是細胞質基質、葉綠體基質、線粒體基質、細胞液等。細胞內液多,占2/3。細胞直接的生活環(huán)境是細胞外液。
學生討論后回答后老師加以補充:
相同點:它們都屬于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huán)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在人體內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于血管內,組織液分布于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不同點:生活于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于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于血漿中的是各種血細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
生:血漿可以透過毛細血管壁進入組織間隙形成組織液。組織液可滲入毛細血管形成血漿。組織液也可滲入毛細淋巴管內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經淋巴循環(huán)匯入血漿。
生:1、絕大多數細胞——組織液。
2、血細胞——血漿。
3、淋巴細胞——淋巴。
4、毛細血管壁細胞——組織液和血漿。
5、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組織液和淋巴。
生:(觀看、閱讀討論)
1:表中的化學物質可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包括水和無機鹽離子(如Na+、K+、Ca2+、Mg2+、Fe2+、Cl—、HP042—、SO42—、HC03—)等,有機物包括糖類(如葡萄糖)、蛋白質(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等)、脂質(如各種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膽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還含有氣體分子(主要是氧氣和二氧化碳)、調節(jié)生命活動的各種激素、其他有機物(如維生素)等。
3:Na+、C1—含量較多。它們的作用主要是維持血漿滲透壓。
學生回憶以前內容后回答問題。
學生看書,完成資料分析中的討論題:
(討論題3),提示了細胞外液中的各種無機鹽離子,含量上占優(yōu)勢的是Na+和Cl—。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的90%以上來自Na+和Cl—。
4.HCO3—、HPO4—可能起什么作用?生:維持血漿的酸堿平衡。
看投影,筆記,理解,完成討論題5,任選其中一種成分,分析它的來源和去路,并說明這與人體的哪些系統(tǒng)有關。
學生看圖理解相關內容。弄清幾個系統(tǒng)。
學生對本課小結后整理板書內容多媒體展示,情境引入
總結:多媒體顯示
及時小結
板書設計:單細胞生物(細胞直接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
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細胞外液的成分(三者轉化關系)
多細胞生物(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理化性質--細胞外液的滲透壓、酸堿度、溫度
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作業(yè):1.教材P7“體溫變化規(guī)律”的調查。
2.完成學案的隨堂訓練。
生活中常見的力
第二章A生活中常見的力
一、教學任務分析
本節(jié)關于常見力的分類和重力、彈力、摩擦力各自的特點,是在初中已學力的基本概念基礎上的進一步學習,是高中物理力學部分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后續(xù)牛頓運動定律、運動和力的關系的學習奠定基礎。
學習本節(jié)內容需要以初中已學關于力的基本認識、第一章關于矢量及其表示等知識為基礎。
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已有的關于力的知識,相互啟發(fā),達到鞏固舊知識,啟發(fā)新知識的目的。
通過力傳感器感受力的大小在圖像上的反映、“鋼絲上放瓶子”等實驗增強對重心的認識;通過微小形變實驗確認彈性形變。
通過吊裝船艏、撐桿跳、畫彈力作用點及方向、分自行車中的摩擦力,在實際問題中學習,在學習中解決實際問題。
本節(jié)課的教學要求學生主動參與,通過討論、DIS實驗建立概念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分析、比較、歸納、演繹等科學方法的應用,感悟觀察、實驗對形成概念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重要作用。
在形變實驗中可以學習放大物理量的基本方法,通過重心的實驗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產生的原因及特點;知道重心的概念及物體重心的位置。
(2)知道形變及其特點;知道顯示微小形變的方法;知道彈力產生的條件及特點。
(3)*知道摩擦力及摩擦力的種類。
(4)初步學會畫物體受重力、彈力作用時的簡單受力示意圖。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如何讓瓶子穩(wěn)定在鋼絲上”、顯示微小形變等探究實驗,感受實驗是認識物理現(xiàn)象、探究物理規(guī)律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2)通過顯示微小形變的演示實驗,增強學生對微小形變的感性認識,感受放大物理量的方法,促進對彈力特性的理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參與“如何讓瓶子穩(wěn)定在鋼絲上”的探究活動,提高趣味性,感悟生活中處處有物理,激發(fā)探究的興趣和學習的熱情。
(2)通過“顯示微小形變”的演示實驗,懂得物理學習需要細致觀察、認真分析的科學習慣,增強對物理現(xiàn)象和物理問題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力的矢量性,彈性形變及彈力的特點。
難點:如何確定彈力的作用點和方向。
四、教學資源
1、學生實驗器材(每兩人一套)::DIS實驗儀器(數據采集器、力傳感器與計算機)。
2、演示實驗器材:演示微小形變的實驗(圓形墨水瓶、細管、塞子、標尺)。
3、探究重心的位置實驗:讓瓶子穩(wěn)定在鋼絲上。(鋼絲、瓶子、木塊、雨傘等)。
4、自制PPT幻燈片。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的內容包括生活中常見的力、形變、彈力等三部分內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探究小實驗、DIS實驗、PPT演示和實例分析為基礎,以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為基本方法。通過用力傳感器探測力的大小的DIS實驗、“鋼絲上放瓶子”等小實驗增強對重心的認識;通過顯示微小形變的演示實驗認識彈性形變,進而認識彈力及其特點;通過實例情景的討論,初步學會物體僅受重力、彈力作用時的簡單受力受力分析。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力的矢量性,彈性形變及彈力的特點。方法是:通過對實例分析、討論認識力的矢量性;通過顯示微小形變的演示實驗認識彈性形變,在此基礎上建立彈力的概念,通過對實例的分析、討論,認識彈力的特點,初步學會判斷彈力的作用點及方向。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如何確定彈力的作用點和方向。方法是:通過小實驗和對實例分析、討論,明確彈力是接觸力,兩物體的接觸點就是彈力的作用點,而彈力的方向就是物體恢復形變的方向。通過“自主活動”當堂訓練,當堂鞏固。
本設計通過學生自主活動,激發(fā)學習興趣,然后通過DIS實驗和實例分析、討論過程,使學生充分感受科學方法的應用,感悟物理學研究的方法,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2課時。
說明:生活中常見的三種力,即重力、彈力、摩擦力,其中重力已在初中學過,摩擦力《課標》不作要求,因此本設計安排的重點是力的矢量性,彈性形變及彈力的特點。對重力、重心等概念,主要是復習,并強調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位置;而對摩擦力僅作常識性的介紹。
六、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
2、教學流程圖說明及主要環(huán)節(jié)
情景Ⅰ錄像,大家談
播放“攀巖”錄像,分析此情景中人的受力情況,以“大家談”的形式討論、交流常見力舉隅,打開思路,增加自主體驗,為進一步概括力的特性、力的分類鋪設臺階。
問題Ⅰ設問1,
通過設問1“根據已經學過的知識,常見的力舉隅,談談你對力的特性的認識”,設問2“力可以怎樣分類?”歸納得出生活中常見的幾種力。
活動ⅠDIS實驗演示
通過DIS實驗,體驗力的大小,增加對力的基本概念、特性的理解。
活動Ⅱ學生探究實驗
通過探究實驗“如何讓瓶子穩(wěn)定在鋼絲上?”、“奔馬的平衡”,加強對不規(guī)則物體重心位置的認識。
活動Ⅲ分析解釋
通過顯示微小形變的演示實驗,增強對微小形變的感性認識,促進對彈力特性的理解。
活動Ⅳ自制模型
通過自行車模型,探究自行車的坐墊彈簧、減小與增大摩擦的應用。活動Ⅳ通過自行車模型,探究自行車的坐墊彈簧、減小與增大摩擦的應用。
2、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本設計可分為三個主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借境激疑、提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已有的關于力的知識,相互啟發(fā),提出問題,引起興趣,復習已有的關于力的基礎知識。
第二環(huán)節(jié),實驗探究、抓住特性通過力傳感器感受力的DIS實驗及“鋼絲上放瓶子”等小實驗增強對重心的認識;通過微小形變實驗確認彈性形變,進而建立彈力的概念。
第三環(huán)節(jié),實際運用,拓展延伸通過吊裝船艏、撐桿跳、畫彈力作用點及方向、分析自行車中的摩擦力,在實際問題中學習,在學習中解決實際問題。
七、教案示例
(一)借境激疑、提出問題
1、播放“攀巖”錄像分析此情景中人的受力情況,“大家談”—─生活中常見的力舉隅: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磁力、拉力、壓力、支持力、動力、阻力等等。
2、引出問題
常見的力可以怎么分類?各有什么特性?什么是力?根據已經學過的知識談談你對“力”的認識?
從力的性質來看,力學中經常遇到的有重力、彈力、摩擦力(電磁力將在電磁學部分討論),
3、力的基本認識
①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的效果可以從被作用物體發(fā)生形變或運動狀態(tài)變化來判斷。
DIS定量實驗:
讓我們用力傳感器與計算機系統(tǒng)相連,顯示出力的圖像。看一看,力之間的關系,力的大小變化是怎樣反映在圖線上的?②力的圖示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
自主活動:請用力的圖示表示足球受到水平方向67N的作用力。
③力的種類
各種力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來分類。一種是根據力的性質來分類的,如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等等;另一種是根據力的效果來分類的,如拉力、壓力、支持力、動力、阻力等等。效果不同的力,性質可以相同。例如拉力、壓力、支持力實際上都是彈力,只是效果不同。性質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例如不論是什么性質的力,又要效果是加速物體運動的,就可以稱它為動力;效果是阻礙物體運動的,就可以稱它為阻力。
下面幾節(jié)就分別介紹這三種力。
(二)實驗探究、抓住特性
1、重力和重心
重力的定義、方向、大小、重心(略)
重心的位置有關因素:質量分布、形狀,重心的位置可在物體上,也可不在物體上。
探究實驗:“如何讓瓶子穩(wěn)定在鋼絲上?”
“奔馬的平衡”
形變和彈力
A、彈力是怎樣產生的?
產生過程:
相互接觸的二個物體之間由于相互擠壓而發(fā)生形變。發(fā)生形變的物體對要恢復原來的狀態(tài),對使它形變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
產生條件:接觸、形變
注意:任何物體只要受到彈力的作用都要發(fā)生形變。不能發(fā)生形變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注:A、接觸不一定有彈力,有彈力一定接觸,彈力的數目=接觸點的數目
產生原因:形變
B、演示實驗:顯示微小形變(附:教學錄像片段Ⅱ。
C、如何確定彈力的作用點和方向?
垂直于接觸面,和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
D、自主活動:
判斷正誤
(1)接觸的物體一定有彈力的作用
(2)一個物體受到的各力中有彈力,那么此物體一定和其它物體接觸
(3)物體A對B有彈力,是由于B發(fā)生了形變。
(4)彈力的方向一定垂直于接觸面
(5)電線吊電燈靜止,電燈使電線的形變向下
(6)沒有發(fā)生形變而產生彈力是不可能的
(7)彈力的方向和施力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
(8)彈力的方向和受力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
畫出彈力的作用點和方向
E、拓展聯(lián)想:
彈力的大小:胡克定律F=kx
其中:F為物體受到的彈力。x為彈簧的形變量(彈簧伸長的長度、縮短的長度、彈簧的長度、彈簧的原長、自然長度)注意:僅適用于彈簧;在彈性限度內;一般物體的彈力和形變成正變關系.
2、摩擦力
什么是摩擦力?它有哪幾類?(略)
(三)實際運用,拓展延伸
通過自行車模型,探究自行車的坐墊彈簧、減小與增大摩擦的應用。
多處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紋以增大摩擦。如車的外胎,車把手塑料套,蹬板套、閘把套等。
.變滾動摩擦為滑動摩擦以增大摩擦。如在剎車時,車輪不再滾動,而在地面上滑動,摩擦大大增加了,故車可迅速停駛。而在剎車的同時,手用力握緊車閘把,增大剎車皮對鋼圈的壓力以達到制止車輪滾動的目的。
車的前軸、中軸及后軸均采用滾動以減小摩擦。為更進一步減小摩擦,人們常在這些部位加潤滑劑。
車的坐墊下安有許多根彈簧,利用它的彈性,發(fā)揮緩沖作用以減小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