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經濟生活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102017高考歷史知識專題:9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考綱要求] (1)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民族工業(yè)的興起;(2)民國時期民族工業(yè)的曲折發(fā)展;(3)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4)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5)大眾傳媒的發(fā)展。
考點1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民族工業(yè)的曲折發(fā)展
知識主線
時期核心考點史料實證
19世紀中期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1)背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鴉片戰(zhàn)爭拉開了列強侵華的序幕,大批洋紗開始涌入中國東南沿海的市場
(2)內容:個體農業(yè)與家庭手工業(yè)分離;大批農民和手工業(yè)者破產
(3)影響: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商品經濟進一步發(fā)展,為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條件;中國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1.《劍橋中國晚清史》載:“19世紀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賦25088000庫平銀,關稅21989000庫平銀,關稅成為僅次于田賦的第二大收入來源。”
關稅收入的大幅增加說明了什么問題?
答案 中國逐漸卷入世界市場。
2.“謀深慮遠,實為經國宏謨,固為收江海之利,以與洋商爭衡,轉貧為富,轉弱為強之機,盡在此舉。”
上述材料可能與洋務運動中的哪一措施相關?
答案 建立輪船招商局。
3.江蘇鎮(zhèn)江的恒順香醋馳名世界,恒順集團的前身是1840年成立的恒順糟坊。據史料記載,從1893年到1911年,恒順糟坊最興旺的時期年產百花酒約210噸,醋110噸,醬220噸。
這一時期,恒順糟坊發(fā)展興旺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案 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實業(yè)救國思潮的大力推動。
4.民國初年,中國民族工業(yè)有了進一步發(fā)展。以天津為例,在工商部注冊、資產達萬元以上的企業(yè)有數(shù)十家。
出現(xiàn)上述狀況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答案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tǒng)治。
5.1935年12月,國民黨通過的《確定國民經濟建設實施計劃》規(guī)定:“在目前國際情況下,凡基本工業(yè)之創(chuàng)辦,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須擇國防后方之安全地帶而設置之。”
結合當時國內外形勢,國民政府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備戰(zhàn)抗擊日本侵略的戰(zhàn)爭。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和民族資本的興起
1.洋務運動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fā)
(2)內容:興辦軍事工業(yè)、民用工業(yè),籌劃海防,創(chuàng)建三支海軍,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選送留學生
(3)影響:推動了中國早期近代化
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興起
(1)背景:中國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外商企業(yè)的刺激;洋務運動的誘導
(2)內容: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創(chuàng)辦近代企業(yè),出現(xiàn)上海發(fā)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3)影響:中國產生了早期的資產階級和早期的維新思想;促使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
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
(1)背景: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實業(yè)救國思潮的興起
(2)內容:民間出現(xiàn)辦廠熱潮,由沿海向內地擴展
(3)影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推動了戊戌變法與辛亥革命的發(fā)生
20世紀
20年代民族資本主義出現(xiàn)短暫春天
(1)原因:辛亥革命的鼓舞;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實業(yè)救國思潮的影響;歐洲列強忙于一戰(zhàn),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2)概況:一戰(zhàn)期間民族工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以面粉業(yè)和紡織業(yè)發(fā)展最快;但歐洲列強在一戰(zhàn)后卷土重來,整個中國民族工業(yè)又遭受沉重打擊,很快蕭條下去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繼續(xù)發(fā)展
(1)原因: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不久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鼓勵發(fā)展工業(yè)、農業(yè)和交通運輸業(yè)
(2)概況:傳統(tǒng)工業(yè)和新興工業(yè)部門增加;工商業(yè)產值增長速度創(chuàng)歷史最高;各行業(yè)出現(xiàn)較好的發(fā)展局面
20世紀40年代民族資本主義日益萎縮
(1)原因: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的壓制
(2)概況:抗戰(zhàn)時期,遭受日本侵略者和官僚資本的雙重壓迫而日益萎縮;解放戰(zhàn)爭時期,遭受美國商品和官僚資本的雙重壓迫而陷入絕境
歸納總結 1.從閉關鎖國到被迫開放,社會經濟結構發(fā)生重大變化。
鴉片戰(zhàn)爭后,在“歐風美雨”的影響下,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發(fā)生重大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中國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和洋務企業(yè)的出現(xiàn)、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并發(fā)展等。中國被迫放棄閉關鎖國政策,開始服從于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淪為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附庸。
2.民族資本主義在曲折發(fā)展中呈現(xiàn)出明顯的階段性。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19世紀末,民族工業(yè)獲得初步發(fā)展。一戰(zhàn)期間,民族工業(yè)出現(xiàn)“短暫的春天”。一戰(zhàn)后,民族工業(yè)蕭條。20世紀30年代,民族工業(yè)又有新的發(fā)展,但是官僚資本主義獲益最大??谷諔?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期間,民族工業(yè)發(fā)展艱難,陷入困境。
1.多角度審視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1)知識角度
①自然經濟解體是一個漸進、漫長的過程,其在中國近代仍占主導地位。
②經濟結構變化主要指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變?yōu)樽匀唤洕?、外資在華經濟、洋務企業(yè)和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并存。
③近代企業(yè):主要指采用機器生產的企業(yè),是相對于手工勞動的手工工場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資企業(yè)、洋務企業(yè)和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
(2)史觀角度
①從全球史觀看,中國自然經濟瓦解,經濟結構變化是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融入全球化的結果和體現(xiàn)。
②從文明史觀看,是西方工業(yè)資本主義文明與中國傳統(tǒng)農耕文明交流、碰撞、滲透、融合的產物。
③從近代化史觀看,是近代中國經濟向市場化、工業(yè)化、城市化轉型的開始。
2.洋務企業(yè)的性質
(1)洋務企業(yè)采用西方技術和設備創(chuàng)辦,屬于近代企業(yè)。
(2)洋務派前期創(chuàng)辦的軍事工業(yè),管理方式是封建衙門式。雖然這些企業(yè)采用機器生產,但本質上屬于帶有資本主義因素的封建官辦企業(yè)。
(3)洋務派后期創(chuàng)辦的民用工業(yè),大多采取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形式,產品主要作為商品投放市場,管理上采取雇傭勞動制,所以其本質上屬于帶有封建因素的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yè)。
3.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特點
(1)先天不足(發(fā)展艱難):資金少,規(guī)模小,技術力量薄弱。
(2)后天畸形(發(fā)展不平衡)
①主要分布于沿海、沿江地區(qū),內地很少。
②側重于輕工業(yè),重工業(yè)基礎極為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yè)體系。
③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很小,封建經濟仍占絕對優(yōu)勢。就近代工業(yè)而言,外國資本主義占優(yōu)勢地位。
4.影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因素
①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戰(zhàn)爭和革命不斷,政局長期動蕩。
②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自身力量薄弱。
③受到外國資本主義、中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發(fā)展艱難。
(2)推動因素
①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給中國帶來深重災難的同時,也瓦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②受時代潮流的沖擊,為鞏固統(tǒng)治的需要,當政者都鼓勵興辦實業(yè)。
③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特別是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的推動。
④實業(yè)家實業(yè)救國的思想和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
5.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從經濟上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fā)展有利于社會進步,有利于中國工業(yè)的近代化。
(2)從政治上看:它促使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和壯大,為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也促進了無產階級的發(fā)展壯大,無產階級的發(fā)展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準備了階級條件。
(3)從思想上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4)從發(fā)展趨勢上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資金少、規(guī)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地區(qū)分布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
例題 (2016新課標全國丙卷文綜30)下圖是1932年出產的一款火柴上的圖案。據此可知,當時中國()
A.民族火柴工業(yè)舉步維艱
B.新的營銷方式得到采用
C.開始興起實業(yè)救國思潮
D.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
問題
診斷結合文字信息時間“1932年”和圖片上的信息可進行判斷。根據材料時間“1932年”可知此時九一八事變已經發(fā)生,再結合圖案“抗敵”“挽回利權”等文字可知是反對日本侵占我國東北三省,因而推動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故D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1927~1936年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較快,且圖案上也沒有體現(xiàn)出火柴工業(yè)舉步維艱的信息,故A項錯誤;辛亥革命以來的提倡國貨運動就已經采用了這種營銷方式,因此不是新的營銷方式,故B項錯誤;甲午戰(zhàn)爭后實業(yè)救國思潮開始興起,與題干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
方向
研判圖文結合題是高考中常見的題型,既然是圖文結合,解答時既要看“文”,也要看“圖”,最接近圖文信息的選項就是正確選項。
答案 D
1.(立意:洋務運動與中國近代化)有學者指出:“洋務運動堅持官辦、官商合辦、官督商辦的制度……這種辦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員。這種制度化的國家機會主義使得政府利用其壟斷地位與私人企業(yè)爭奪資源,并且壓制私人企業(yè)的發(fā)展?!笨梢?,當時中國()
A.資本原始積累具有專制性
B.官商一體有悖經濟規(guī)律
C.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已出現(xiàn)
D.近代化需突破體制束縛
答案 D
解析 洋務運動屬于官辦、官商合辦、官督商辦企業(yè),不存在資本原始積累,故A項錯誤;官商一體有悖經濟規(guī)律說法錯誤,故B項錯誤;洋務企業(yè)不屬于資本主義企業(y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官僚資本,故C項錯誤;從材料“這種制度化的國家機會主義使得政府利用其壟斷地位與私人企業(yè)爭奪資源,并且壓制私人企業(yè)的發(fā)展”說明當時中國近代化需突破體制束縛,故D項正確。
2.(立意:從表格數(shù)據看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下表顯示了1865~1905年中國的對外貿易數(shù)據(部分),該表反映了()
年代進口(萬兩)出口(萬兩)平衡(萬兩)
1865年55715410-161
1875年97809890+110
1895年1716914329-2840
1905年4471022788-21922
A.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程度不斷加深
B.列強不斷增加工業(yè)品傾銷并減少原料輸入
C.中國外貿始終處于入超造成貨幣大量外流
D.民族工業(yè)“短暫春天”深刻影響中外貿易
答案 A
解析 根據圖表,1865年~1905年中國進出口都在不斷增大,說明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程度不斷加深,故A項正確;這期間中國出口額也在增加,故B項錯誤;中國外貿始終處于入超造成貨幣大量外流說法錯誤與1875年左右出口大于進口不符,故C項錯誤;民族工業(yè)“短暫春天”是在一戰(zhàn)期間,時間不符合,故D項錯誤。
3.(立意:從經濟數(shù)據看國民政府時期的經濟狀況)1941年7月,國民政府明令田賦征收一律由法幣(國民政府發(fā)行的貨幣)改成實物,田賦稅額法幣每元折征稻谷2市斗或小麥1斗5升。1942年又將折征標準提高到每元稅款折征稻谷4市斗或小麥2斗8升。此變化表明()
A.國民政府持久抗戰(zhàn)決心
B.國統(tǒng)區(qū)通貨膨脹的加劇
C.人民群眾負擔變相加重
D.正面戰(zhàn)場抗戰(zhàn)日益困窘
答案 C
解析 材料僅論述了國民政府田賦征收的變化,并未體現(xiàn)抗戰(zhàn)決心,故A項錯誤;通貨膨脹表現(xiàn)為貨幣貶值,物價上漲,但材料內容與此無關,故B項錯誤;材料前后折谷數(shù)額大增,與通貨膨脹事實相背,只能反映百姓負擔加重,故C項正確;材料不能反映國民政府田賦征收的原因,而且根據所學,1942年敵后戰(zhàn)場變?yōu)榭谷罩鲬?zhàn)場,與史實也不符,故D項錯誤。
4.(立意:用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史實與全國卷41題形式的結合)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 康有為于1898年上書光緒皇帝,更明白說道:“自東師辱后,泰西蔑視,以野蠻待我,以愚頑鄙我。昔視我為半教之國者,今等我于非洲黑奴矣?!睆睦麐I格林菲爾德對民族主義興起之感情動力的論斷來看,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可以說已經略具芻形,呼之欲出。
——摘編自《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發(fā)展》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論述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發(fā)展對中國近代社會發(fā)展的影響。(要求:聯(lián)系中國近代社會發(fā)展的史實,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影響: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發(fā)展推動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義和團運動、五四運動、國民革命、抗日戰(zhàn)爭等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民族意識,中國各階級、階層逐漸聯(lián)合起來反侵略,求民主。
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發(fā)展促進了思想解放,從“師夷長技”、“中體西用”的器物變革,到“維新變法”“民主共和”的制度變革,再到“民主科學”“學習蘇俄”的思想變革,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不斷探索救國之路。
在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影響下,出現(xiàn)了一批倡導“實業(yè)救國”的民族資本家,掀起了抵制日貨、提倡國貨的群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解析 聯(lián)系中國近代社會發(fā)展的史實,可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個角度分析,政治上結合義和團運動、五四運動、抗日戰(zhàn)爭等史實分析,經濟上結合實業(yè)救國思潮分析,思想上結合近代中國西學東漸的發(fā)展歷程分析。
考點2 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知識主線
時期歷史背景表現(xiàn)史料實證
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洋貨”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開放的沿海沿江地區(qū),人們的生活與以前相比,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特別是城市中出現(xiàn)了洋布、洋裝、西餐、歐式洋房、自行車等1.辛亥革命前,沒有辮子會被恥笑為里通外國的漢奸;辛亥革命后,留辮子會被人恥笑為封建余孽,恥笑為“豬尾巴”“滿奴”。
以上現(xiàn)象反映了政治變革與社會習俗變化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答案 政治變革推動社會習俗變化。
2.近代著名報紙《申報》曾刊文評論時事:“各女工種種丑態(tài),招搖過市。全不避人,廉恥掃地矣?!薄澳信嘞?,已非風俗之正”。
這一評論反映出什么問題?
答案 近代工業(yè)沖擊了傳統(tǒng)觀念。
辛亥革命前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帶有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飾、稱呼、婚喪儀式逐漸推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由于政府的強制行動,一些社會落后現(xiàn)象被取締物質生活得到改善,社會風氣有了根本性改變,城市生活有了保障,但農民溫飽問題尚未解決
改革開放以后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實施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切實關注民生,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矚目的提高,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小,衣食住行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歸納總結 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深受時代的影響。
鴉片戰(zhàn)爭至新中國成立前是社會生活變遷的第一階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為這一階段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突出特征。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后,社會生活面貌煥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響。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生活進入快速發(fā)展的新時期,特別是科技在民眾生活中的影響逐漸增強。
深度理解社會生活的變遷
(1)變遷原因:“歐風美雨”的影響;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的推動;先進的中國人積極主動地學習先進文化;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始終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經濟發(fā)展是生活變遷的根本原因。
(2)變遷規(guī)律:隨著近現(xiàn)代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的發(fā)展而變化;變化趨勢呈現(xiàn)出由閉關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的特點;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漸融合,但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性。
(3)變遷影響: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爭特別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fā)展;經濟上,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和工業(yè)化的發(fā)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沖破封建文化的束縛,解放思想??傊?,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推動著中國社會向前發(fā)展。
(4)運用史觀整合:運用文明史觀、社會史觀、生活史觀整合西方文明與中國衣、食、往、行、通訊、習俗等方面碰撞融合中的變遷。
例題 (2016海南單科17)1903年,《大公報》刊文稱:“江南之新學國民及留學生多剪去辮發(fā),以為不如此則形式上有缺點也。乃今年鄉(xiāng)試而伊等又復假裝辮發(fā),依然入場鄉(xiāng)試。然伊等稱自由講民權者,實不敵其功名心也?!边@表明()
A.科舉制度仍有較強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與科舉已融為一體
C.發(fā)式成為區(qū)別新舊學的標志
D.舊制度制約社會觀念的變革
問題
診斷明清時期科舉制度一味追求八股取士,束縛了思想,早就喪失了當初的活力,故A項錯誤;由“新學國民及留學生多剪去辮發(fā),以為不如此則形式上有缺點”可知新式教育與傳統(tǒng)科舉是不相融的,故B項錯誤;新學之人認為發(fā)式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區(qū)別,新舊學的根本區(qū)別在教育的內容,故C項錯誤。
方向
研判近現(xiàn)代社會習俗的變化近年來成為高考重點命題區(qū)域,這與黨的政策引領,強調民生密切相關。這部分試題難度在不斷加大,不單純考查社會生活變化本身,而是與政治、經濟等社會背景緊密結合。
答案 D
1.(立意:從女鞋看女子地位的變化)自女子放足后,適合三寸金蓮的弓鞋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而代之以布鞋、膠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為京津女子所喜愛。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專門賣女鞋的鞋店,1930年代以后逐漸與男鞋合賣,“只以鞋履論,到此男女始真平等”。這體現(xiàn)了當時()
A.婦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B.民眾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辛亥革命的影響較為深遠
D.男女平等成為社會新風尚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只以鞋履論,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婦女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放,故A項正確;材料論述男女平等問題,而非生活水平的問題,故B項錯誤;辛亥革命1911年爆發(fā),與材料“1930年代以后”不符,故C項錯誤;根據材料“只以鞋履論,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其他方面男女尚未真正平等,故D項錯誤。
2.(立意:婚姻習俗的變化)中國社會傳統(tǒng)的習俗是女子婚前梳辮,婚后梳髻。清末民初廣東順德、中山、南海等地,盛行女子在未婚的情況下自行易辮為髻以立志獨身不嫁的風俗,這些女子稱為自梳女。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是()
A.社會風俗逐漸近代化
B.程朱理學對女性的束縛削弱
C.女性經濟地位的提高
D.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傳播
答案 C
解析 從材料中不難看出從“婚前梳辮,婚后梳髻”到“女子在未婚的情況下自行易辮為髻以立志獨身不嫁的風俗”與社會習俗的近代化(中國社會習俗近代化具有個性化、仿西性、愛國性和不平衡性的特點)不符,故A項錯誤;程朱理學是指思想對社會習俗的影響,與主要原因不符,故B項錯誤;女性經濟地位的提高是從經濟角度分析社會習俗變化,是主要原因,故C項正確;材料中并未體現(xiàn)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傳播,故D項錯誤。
3.(立意:民國時期社會習俗的變化)民國三十六年結婚證上證詞:“喜今日嘉禮初成,良緣遂締。詩詠關雎,雅歌麟趾。瑞葉五世其昌,祥開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賓,永諧魚水之歡。互助精減,共盟鴛鴦之誓。此證!”下列對這張西安政府機關刊印的結婚證評論正確的是()
A.用語明顯受白話文運動的影響
B.體現(xiàn)了中國婚姻制度的進步性
C.語言文雅遭到日軍敵視和查禁
D.由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民政廳頒發(fā)
答案 B
解析 民國三十六年為1948年,此為解放戰(zhàn)爭后期,白話文運動是在1917~1919年的新文化運動時期,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中國傳統(tǒng)婚姻是包辦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婚儀式為三拜九叩,未有結婚證和婚姻自由,此結婚證即體現(xiàn)了中國婚姻制度的進步,故B項正確;當時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已經勝利,故C項錯誤;此時的南京國民政府還未被推翻,故D項錯誤。
4.(立意:從社會生活變遷的角度看中國的近代化)服飾和社會習俗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在西方現(xiàn)代文明伴隨著工業(yè)化浪潮向全世界擴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服飾和社會習俗的改變也成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現(xiàn)。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今則萬國交通,一切趨于尚同,而吾以一國衣服獨異,則情意不親,邦交不結矣。且今物質修明,尤尚機器,辮發(fā)長垂,行動搖舞,誤纏機器,可以立死……辮發(fā)與機器,不相容者也。且兵爭之世,執(zhí)戈跨馬,辮尤不便,其勢不能不去之?!掖罐p既易污衣,而蓄發(fā)尤增多垢,衣污則觀瞻不美……若在外國,為外人指笑,兒童牽弄,既緣國弱,尤遭戲侮,斥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無損,留之反勞。——《康有為政論集》(上冊),中華書局1981年版
材料二
清代長袍馬褂中山裝
材料三 從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初期現(xiàn)代化歷史來看,實際歷史上呈現(xiàn)出的,是不同時期的中國人……通過自覺或不自覺的試錯的方式,來試圖接近這一歷史性目標。
——摘自《中國百年現(xiàn)代化的六次政治選擇》
材料四 當時一般人認為,西方的社會生活……代表著社會進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生活則充滿著陳舊愚俗,不符合時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國初形成了這樣一種社會心理:認為誰接受西方的社會生活習俗,誰就是文明、開化,屬于新派人物,否則,誰就是保守、頑固之徒。
——摘自王文泉等主編的《中國近代史》(1840~1949)
(1)根據材料一概括康有為的基本主張并說明其主張的理由。
(2)根據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國社會的變化趨勢,并結合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分析當時中國是如何“接近這一歷史性目標”的。
(3)根據材料四歸納近代中國社會生活領域的新變化。并請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認識。
答案 (1)主張:易服、剪辮。理由:影響外交;影響工業(yè)生產;影響軍事;不利于個人衛(wèi)生;有損民族尊嚴。(任答兩點)
(2)變化趨勢:由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走向近代化)。“接近這一歷史性目標”的方式: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若答維新變法或辛亥革命也可)。
(3)新變化:否定傳統(tǒng)生活習俗;接受西方生活習俗成為時尚。認識:中外文化交流是必由之路;文化碰撞交流所激發(fā)出來的歷史進步作用是巨大的;學習和融合外來先進文化為近代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注入了活力;但同時要保留中國文化的民族性與延續(xù)性。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直接回答即可;第二小問,閱讀材料一獲取有效信息,把握材料主旨,從軍事、外交、衛(wèi)生等方面歸納。第(2)問,長袍馬褂是中國傳統(tǒng)服裝,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新服飾,由此可知,由傳統(tǒng)至現(xiàn)代化之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政治兩方面分析回答中國是如何“接近這一歷史性目標”的。第(3)問,據關鍵信息:“認為誰接受西方的社會生活習俗,誰就是文明、開化,屬于新派人物,否則,誰就是保守、頑固之徒”;回答新變化其認識基于批判與繼承的原則闡述。
規(guī)范訓練
一、選擇題
1.李淘在《明清史》中說:“鴉片戰(zhàn)爭前夕的清代農業(yè),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但是商業(yè)性農業(yè)已經出現(xiàn)……商業(yè)性農業(yè)的發(fā)展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的蘇、杭地區(qū)和粵江下游廣州附近地區(qū)。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的商業(yè)性農業(yè)有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毕铝懈黜棇儆邙f片戰(zhàn)爭后中國“商業(yè)性農業(yè)”發(fā)展原因的是()
A.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農業(yè)原料的掠奪
B.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主體地位未改變
C.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在夾縫中日益萎縮
D.清政府對“商業(yè)性農業(yè)”發(fā)展的重視
答案 A
解析 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農業(yè)原料的掠奪,使得農業(yè)的商業(yè)化程度大大提高,故A項正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主體地位未改變與商業(yè)性農業(yè)的發(fā)展無關,故B項錯誤;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的曲折發(fā)展與商業(yè)性農業(yè)的發(fā)展無關,故C項錯誤;清政府始終不重視商業(yè)性農業(yè),故D項錯誤。
2.下表是中英直接貿易中運銷英國絲茶數(shù)量估計(單位:磅/年)。
絲茶
1845~1849182000052000000
1850~1854286000067000000
1855~1859441000074000000
這數(shù)量估計的變化從本質上反映出()
A.中英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
B.中國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經濟對英國商品的抵制
D.中國已淪為英國的經濟附庸
答案 B
解析 依據表格信息可知,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大量的絲和茶被運往英國,從而極大地提高了中國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故B項正確。
3.自明初至清末,全國總人口不斷增加,但城市化水平卻呈現(xiàn)下降趨勢。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經濟的衰退B.城市規(guī)模的限制
C.西方勢力的沖擊D.經濟結構的制約
答案 D
解析 題干材料強調的現(xiàn)象是全國總人口與城市化水平相背離的傾向,這一時期農村人口增長迅速,這是由中國以農業(yè)為主的傳統(tǒng)經濟結構造成的,故D項正確。A項屬于偷換概念,“城市經濟的衰退”與題干材料所說的城市化水平下降并無直接關聯(lián);B項并非主要原因;C項涉及的時間段僅僅是近代,與題干時間不符。
4.早期維新思想家鄭觀應主張與西方“決勝于商戰(zhàn)”,強調“用官權以助商力所不逮,而后戰(zhàn)本固,戰(zhàn)力紓也”。據此可知,鄭觀應()
A.對洋務運動的失敗進行了深刻反思
B.主張發(fā)揮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
C.認為中西之間的主要差距在于經濟
D.應把經濟發(fā)展作為軍事戰(zhàn)爭的后盾
答案 B
解析 近代以來,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了中國與西方的差距,故主張發(fā)展民族資本主義,但同時又意識到初生的民族資本主義力量十分微弱,故主張發(fā)揮政府的力量來予以輔助。這種想法已經徹底拋棄了重農抑商的傳統(tǒng),而主張政府應與商人合謀,這是非常巨大的轉變,故答案為B。
5.1861年前,清政府處理涉外事務的機構主要是理藩院和禮部,1861年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以處理外交事宜。該變化說明清政府()
A.天朝上國觀念發(fā)生根本變化
B.政治體制已具有近代化性質
C.總理衙門取代了舊的外交機構
D.近代民族國家觀念已經萌生
答案 D
解析 設問中的“變化”是指清朝處理涉外事務的機構由禮部、理藩院向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轉移,注意“禮”“藩”與“國”的差別,“國”意味著近代世界平等的民族國家,而這是近代民族國家觀念的體現(xiàn),故選D項。A項“根本”一詞表述錯誤,此時中國政府的“天朝”觀念并沒有多大變化;B項本身敘述有誤,此時政府的政治體制并不具有近代化性質;C項錯在“取代”一詞,總理衙門與禮部等國家機構是并存關系。
6.19世紀中后期洋務企業(yè)創(chuàng)辦期間,政府不得不聘請的很多外來技師不但工資高昂,如“歲支薪俸六千兩”,而且“機廠是伊專司,機匠皆伊信任”。這說明此時期()
A.洋務企業(yè)的技術依賴嚴重
B.西方列強對華的侵略本質
C.洋務企業(yè)具有半殖民性質
D.洋務企業(yè)管理權的獨立性
答案 A
解析 題干的主旨是:外來技師工資高且獨斷性強。由此可推知,洋務企業(yè)在技術上并不具有獨立性,需要依賴于西洋技術,故此題選A項。
7.詩人徐志摩之父徐申如,1897年與他人合股創(chuàng)辦硤石第一家錢莊——裕通錢莊;1913年集資創(chuàng)辦硤石電燈公司;1917年創(chuàng)辦捷利電話公司;1924年與李伯祿等合資興建硤石雙山絲廠,振興和發(fā)展了海寧的絲綢工業(yè)。他的經商之路反映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歷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電話公司的創(chuàng)辦說明當時中國電話已經普及
B.硤石雙山絲廠的創(chuàng)辦說明民國初年民族資本主義仍有發(fā)展
C.電燈公司的創(chuàng)辦與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成果有關
D.裕通錢莊的創(chuàng)辦表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開始產生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1924年與李伯祿等合資興建硤石雙山絲廠,振興和發(fā)展了海寧的絲綢工業(yè)”不難判斷出該時期內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仍有發(fā)展,故選B項。A項“普及”不符合史實;C項說法錯誤,電燈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產物;D項錯誤,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與題干時間不符。
8.下列漫畫反映了近代中國某經濟形式的發(fā)展歷程,對其分析正確的是()
A.體現(xiàn)了洋務企業(yè)發(fā)展過程的艱難曲折
B.說明了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的歷史命運
C.第一幅畫反映的是明清資本主義萌芽
D.封建主義應是該經濟形式的最大阻力
答案 B
解析 漫畫中的四幅圖片整體反映了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春、夏、秋、冬”,最終民族資本主義在官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雙重擠壓下奄奄一息,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宿命,故選B項。A項明顯錯誤;C項錯誤,近代民族資本主義與明清資本主義萌芽并無直接關系;D項錯誤,帝國主義是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最大阻力。
9.1916年,北京中國銀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賬,一時被稱為“銀行界之破天荒,婦女界之新事業(yè)”。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發(fā)店首次雇用了二三十名女理發(fā)師。進入20世紀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醫(yī)療、商店、文藝、電訊等部門均有女職員出現(xiàn)。這主要表明()
A.婦女較多參與社會經濟活動
B.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C.婦女社會地位顯著提高
D.顛覆了男尊女卑的觀念
答案 A
解析 題干材料反映了民國初期婦女到各個行業(yè)工作,表明當時婦女較多參與社會經濟活動,故答案為A;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不能從材料中反映出來,故B不符合題意;C、D不符合當時事實。
10.1937年8月14日《申報》上登載了一則廣告(如下圖)。對此分析正確的是()
A.《申報》的營銷方式十分獨特
B.實業(yè)和救國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
C.發(fā)國難財?shù)闹茻煿静坏赖?/p>
D.廣告內容增添了時代元素
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作為上海地區(qū)影響最大的報紙,原本商業(yè)性極強的《申報》,抗戰(zhàn)意識大增,圖中生活用品廣告增添了戰(zhàn)爭因素,故選D項。A項錯誤,在報紙上做廣告屬于正常的營銷行為,談不上獨特;B項表述也不嚴謹,實業(yè)和救國本身就是統(tǒng)一的,談不上矛盾,而且從圖片中也體現(xiàn)不出來;C項表述明顯錯誤。
11.1912年6月1日《大公報》載:“革命巨子,多由海外歸來,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慣常;喜用外貨,亦不足異。無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為非此不能側身新人物之列?!边@從根本上說明了()
A.盲目效法成為當時報界的笑話
B.辛亥革命推動了西裝革履的流行
C.西裝革履成為革命與否的重要標志
D.政治運動推動了社會生活的變化
答案 D
解析 材料“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慣常;喜用外貨”體現(xiàn)了人們衣食住行的變化,反映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即政治運動(辛亥革命)推動了社會生活的變化。
12.近代上海雖然擁有汽車的人數(shù)在慢慢攀升,但數(shù)量頗為有限,走路或騎自行車依然是大部分中國人的主要出行方式,人們都愿意住在出行方便的市中心??梢娺@一時期的上海()
A.消費觀念制約工業(yè)化B.是中國近代經濟中心
C.汽車制造業(yè)尚未出現(xiàn)D.城市化發(fā)展受到制約
答案 D
解析 “近代上海雖然擁有汽車的人數(shù)在慢慢攀升,但數(shù)量頗為有限,走路或騎自行車依然是大部分中國人的主要出行方式,人們都愿意住在出行方便的市中心”反映了消費水平低影響城市化,與消費觀念無關,故A項錯誤;僅從出行方式的變化不能說明上海是中國近代經濟中心,故B項錯誤;近代中國一直沒有汽車制造業(yè),與材料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反映了消費水平低限制了城市化的進程,故D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自1843年上海開埠至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發(fā)生,這是上海近代工業(yè)的產生時期……這一時期,外資勢力為適應其對華貿易擴張的需要,船舶修造工業(yè)首先出現(xiàn)。接著,以掠奪我國廉價資源為目標的出口加工工業(yè)和其他各種輕工業(yè)隨之出現(xiàn)。受其影響,洋務派官辦的江南制造局和官督商辦的上海機器織布局相繼在上海設立。這時,由于外資勢力擅自在華設廠日漸增多,朝野上下要求從外商手中收回利權的呼聲日益高漲,因此,上海的私人資本從19世紀80年代起。由原來主要附股于外資企業(yè)轉向獨立創(chuàng)辦民族資本的新式工業(yè)企業(yè)……雖然,上海民族工業(yè)的興起在甲午以前已進入新的階段,但外資工業(yè)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更為迅速的擴張趨勢,無論是行業(yè)的分布還是企業(yè)規(guī)模的大小,外資工業(yè)比之民族工業(yè)已具十分明顯的壓倒優(yōu)勢?!幾孕煨挛?、黃漢民主編《上海近代工業(yè)史》
材料二 上海最早的華商機制面粉廠是安徽壽縣孫氏家族開設的阜豐面粉公司。該公司創(chuàng)立于1898年,股金為白銀30萬兩相當于41.7萬元……創(chuàng)辦人孫家的祖老太爺孫家鼐,是咸豐九年的狀元,后來做了光緒帝的老師,也是京師大學堂的創(chuàng)辦人。有副對聯(lián)講孫家:“一門三進士,五子四登科?!卑凑f這樣一個書香門第,后代中應出大學問家才是,然而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變遷,使孫家子弟大都走向了實業(yè)。孫氏之所以創(chuàng)辦阜豐面粉廠,其起因是見1894年外商在楊樹浦建立的增裕面粉廠生意發(fā)達、面粉盛銷滬上而決定仿而效之的。阜豐所購置的機器是我國第一套從美國進口的制粉機器,設備先進,留用美國技師指導生產、培訓技術人員。阜豐廠的另一優(yōu)勢是總董孫多森是孫家鼐的嫡親侄兒,他利用與官場的特殊關系,獲得了五年免稅優(yōu)惠,以后又延長五年。
(1)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上海阜豐廠能夠具有如此“質量和聲譽”的主要原因。
(2)根據材料,分析上海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在甲午戰(zhàn)爭以前遇到的主要障礙有哪些?
(3)以上海阜豐廠為代表的民族工業(yè)的興起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有什么樣的進步作用?
答案 (1)原因:實業(yè)救國思潮的興起;甲午戰(zhàn)爭后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進一步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一些條件;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辦廠的限制;外商企業(yè)的刺激;中國人民反帝愛國運動的促進作用;孫家特殊的官場背景等。(回答其中3點即可)
(2)主要障礙: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西方對技術和市場的壟斷,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此外,本國封建勢力和一些陋習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民族工業(yè)起到嚴重阻礙作用。
(3)進一步瓦解了傳統(tǒng)的自然經濟,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侵略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為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提供了經濟和階級基礎;為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社會基礎。
解析 第(1)問,采用“以小見大”的方式,將題目轉換為甲午戰(zhàn)后近代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原因,然后根據所學知識從列強侵略、政府的政策、實業(yè)救國等方面予以分析,最后對材料提供的相關原因予以歸納,對答案進行補充。第(2)問,根據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植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前提,提取“外資工業(yè)比之民族工業(yè)已具十分明顯的壓倒優(yōu)勢”“阜豐廠的另一優(yōu)勢是總董孫多森是孫家鼐的嫡親侄兒,他利用與官場的特殊關系”等有效信息,可從外國勢力和本國封建勢力兩個角度歸納。第(3)問,從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三方面歸納。
14.有學者提出,“服飾的變遷是社會變革的產物,具有時代的印記”。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國明代服飾文化屬于一元文化的范疇,具有整一性與大同觀念,使得著裝者注重群體意識,不強調個性。因而具有內在、內向、內涵、內傾的共同特點。“謙謙君子”成為著裝的風范。
——宗靜等《中西合璧之美》
材料二 下圖為民國初年的男女流行服飾——中山裝和改良旗袍。
材料三 1950年以后,全國掀起削減西方人特別是美國人影響的運動……開始流行中國式的服裝,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裝、解放服或列寧裝,以后又流行所謂毛式短上衣。
——費正清《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材料四 1978年以來,人們的服裝從單一款式走向多樣化,大喇叭褲、蝙蝠衫、健美褲和連衣裙開始流行于市民的生活中。同時,具有中國特色的唐裝旗袍開始走向世界,中國服裝在全球受到矚目和尊重。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概括回答明代服飾文化的基本特征。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2)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論證“服飾的變遷是社會變革的產物,具有時代的印記”的觀點。(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楚,150字左右)
答案 (1)基本特征:具有整一性與大同觀念;“謙謙君子”風范。
原因:強化君主專制的需要,理學思想的影響。
(2)論證: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創(chuàng)立民國,隨后中山裝、西裝以及改良后的旗袍流行,凸顯了人們對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
建國初,中山裝、列寧裝成為人們的普遍選擇,象征著人民民主專政的建立和中蘇友好關系的開創(chuàng)。
“文革”時期,民眾服飾的式樣和顏色趨于單調,軍裝和“干部服”盛行,體現(xiàn)了極“左”的革命色彩。
改革開放后,人們的服裝從單一款式走向多樣化,并日益和世界接軌,反映了中國主動、全面融入世界的發(fā)展趨勢。
解析 第(1)問,結合材料一中的信息“具有整一性與大同觀念……‘謙謙君子’成為著裝的風范”及明代的時代特征,概括回答。第(2)問,圍繞“服飾的變遷是社會變革的產物,具有時代的印記”的觀點,從民國初期、建國初期、“文革”時期、新時期幾個階段列舉相關史實加以論證,要求做到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成文。
延伸閱讀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高中教師在教學前就要準備好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钴S,讓高中教師能夠快速的解決各種教學問題。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第9課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簡述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yè)興起的史實,認識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掌握鴉片戰(zhàn)爭及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及危害;關稅自主權的喪失;中國傳統(tǒng)經濟結構逐步瓦解的原因、表現(xiàn);洋務運動的背景、目的、活動和影響。探究世界資本主義發(fā)展、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洋務運動與中國民主資本主義產生之間的關系,認識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一、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1、原因: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的入侵。
2、表現(xiàn)
(1)____________________開始解體,但仍占主導地位。
(2)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出現(xiàn)。
(3)洋務派開展____________________,產生了官僚資本。
(4)19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國逐步依附于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淪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鴉片戰(zhàn)爭后自然經濟的解體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是自然經濟解體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中國市場的擴大是自然經濟解體的前提條件
2、表現(xiàn):
3、影響:
三、洋務運動(官僚資本產生)
1、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本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時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口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代表人物(1)中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歷程:(1)前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失敗標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失敗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評價
(1)積極作用:引進了_____________培養(yǎng)了____________在客觀上既刺激了_____________,又對外國經濟勢力擴張起了_____________。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
(2)局限性:
四、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1、時間:
2、原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布地區(q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代表企業(y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主要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綜合認識自然經濟
2、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的性質:
1、曾國藩說:“……購買外洋器物,……購成之后,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fā)捻,可以勤遠略。”這反映出清政府掀起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
A.自強求富B.抵制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C.發(fā)展資本主義D.利用西方技術維護清朝統(tǒng)治
2、五口通商后,福建武夷山的特產茶葉行銷海外,山民紛紛伐木鏟草種茶,使得“蒼崖鏟為赤壤,清溪泛為黃流”。但“外洋印度產茶日多,(武夷茶)行銷日滯”,又因外商控制了價格,最終武夷“市疲山敗”。這說明了:①中國被卷入了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②生態(tài)環(huán)境被破壞③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使武夷茶葉失去海外市場④鴉片戰(zhàn)爭后,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3、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經濟勢力的入侵,給中國帶來的客觀作用不包括
A.中國淪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B.刺激了中國城鄉(xiāng)經濟的發(fā)展
C.瓦解了自然經濟,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某些客觀條件
D.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繁榮發(fā)展
4、下列關于洋務運動的敘述,正確的一項是①是封建地主階級的改革②有利于中國的近代化③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④為資本主義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③④
5、以“求富”為口號興辦民用工業(yè)的直接動因是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所遇到的困難,其“困難”主要有①資金②運輸③燃料④礦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從生產力發(fā)展的角度看,洋務運動實質上是
A.以工場手工業(yè)代替簡單協(xié)作B.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
C.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D.近代化的一部分
7、19世紀中期,中國出現(xiàn)外資企業(yè)、洋務企業(yè)和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三種新的經濟成分。它們同自然經濟的關系是
A.互相依賴B.不同程度瓦解自然經濟
C.既相互依賴又互相瓦解D.繼承發(fā)展
8、關于中國近代資本主義工業(yè)興起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受外商企業(yè)和洋務派辦廠的刺激
B.由鴉戰(zhàn)前資本主義萌芽直接發(fā)展而來
C.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過程中產生起來的
D.主要分布于東南沿海地區(qū)
二、非選擇題
9、19世紀60年代,面對“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中日兩國幾乎同時開展了旨在“富國強兵”的自強運動——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然而甲午一戰(zhàn)表明,兩國的“富國強兵”結局卻大相徑庭,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李鴻章認為:“吾中國之政教文物風俗,無一不優(yōu)于他國,所不及者,惟槍耳,炮耳,鐵路耳,機器耳。吾但學此,而洋務之能事畢矣。”
——摘自梁啟超著《論李鴻章》
材料二(日本)該國近年改變舊制……其變衣冠,易正朔,每為識者所譏。然如改習西洋兵法,仿造鐵路火車,添置電報,開煤礦,自鑄洋錢,于國計民生不無利益。并多派學生赴西國學習器藝,多借洋倆,與英人暗結黨援,其勢日張,其志不小。故敢稱雄東土,藐視中國,有窺犯臺灣之舉。
——摘自1874年12月10日李鴻章給同治帝奏折
(1)分析材料一指出李鴻章舉辦“洋務”的指導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洋務派作出了哪些重大的“變革”舉措?
(2)材料二反映出李鴻章對日本明治維新有什么認識?
(3)試結合材料及相關歷史背景,簡要評析中日兩國“富國強兵”結局不同的主要原因。
1、(2005廣東卷,歷史,7)洋務運動后期,為解決軍事工業(yè)遇到的困難,洋務派興辦了一批民用企業(yè)。下列各項中屬于這批企業(yè)的是
A.輪船招商局B.福州船政局C.江南制造總局D.上海發(fā)昌機器廠
2、(2006廣東卷,歷史,8)據記載,江南制造總局的工人1867年的收入是同一地區(qū)農業(yè)勞動力或苦力收入的4倍,這一現(xiàn)象可以理解為
A.民用企業(yè)利潤豐厚,工人福利待遇較好
B.官方重視軍事工業(yè),工人收入相對較高
C.招募的工人多來自西方國家,收入自然較高
D.民族資本家為籠絡工人,提供相對豐厚的報酬
3、(2008江蘇卷,歷史,8)至20世紀初,“外貨風行,土布漸歸淘汰”,洋布戰(zhàn)勝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A.洋布外觀漂亮B.洋布廣告充斥C.洋布引領時尚D.洋布價格低廉
4、(2008江蘇卷,歷史,5)張之洞說:“臣愚以為華民所需外洋之物,必應悉行仿造,雖不盡斷來源,亦可漸開風氣?!边@表明他主張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興辦近代軍事工業(yè)
C.創(chuàng)辦近代民用工業(yè)D.學習西方自然科學
5、(2008海南卷,歷史,15)19世紀30年代,一位來華傳教士撰文說:如果不透徹了解中國歷史,要解決其長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問題將是徒勞的;如果這個民族與世隔絕的“秘密”不被發(fā)掘出來,那么,“將他們與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萬里長城就不能連根鏟除”。上述言論適應了當時西方國家
A.壟斷貿易的要求B.商品輸出的要求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D.資本輸出的要求
6、(2008廣東卷,歷史,9)有學者認為,外國商品輸入造成中國自然經濟逐步瓦解。可以作為該觀點直接證據的是
A.19世紀末鎮(zhèn)江海關報告稱“從前如江北內地各州縣,均用洋布,近則用土布者漸多”
B.20世紀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擴所及,建筑盛則農田少,耕者織婦棄其本業(yè)而趨工場,必然之勢也?!?br>
C.1853年的《順德縣志》載:“女布(指土布)遍于縣市,自外洋以風火水牛運機成布,舶至賤售,女工幾停其半。”
D.1850年,美國駐廈門領事說:“這里對棉織品的需要,和在廣州上海一樣,長期受到限制?!?br>
7、(2009年北京卷)面對外來沖擊,近代中國作出了積極的回應。1862年,京師同文館設立。該館先后開設外語、化學、物理、各國史略、航海測算、富國策、萬國公法等課程。據此判斷,同文館
A.標志著西學東漸進程開始B.致力于“變科舉”“改官制”
C.為洋務運動培養(yǎng)新式人才D.旨在宣傳“德先生”“賽先生”
8、(2009年安徽卷)(22分)19世紀中期,中日兩國相繼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戰(zhàn)爭中,中國卻敗于日本。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為了勸阻西方列強以“修約”為借口要挾中國,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率使團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訪問了歐美11個國家。該使團以記名海關道志剛、禮部郎中孫家谷為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大臣,英國使館翻譯柏卓安、法籍海關稅務司德善為左右協(xié)理。經蒲安臣使團交涉,美、英等國表示對華將采取“節(jié)制和溫和”的政策。志剛等人還記載了出訪的行程和外國的風土人情。使團回國以后,由于人微言輕,對政府決策沒有產生什么影響。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為了修改不平等條約、“求知識于世界”,派巖倉使節(jié)團訪問歐美12個國家。該使團以右大臣巖倉具視為特命全權大使,參議木戶孝九、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輔伊藤博文、外務少輔山口尚方為副使。巖倉使節(jié)團在修約方面雖然沒有取得進展,卻考察了政府機構、議會、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廠、礦山、港口、農牧場、兵營、學校、報社和福利設施,從各個方面加深了對西方近代文明的認識和理解。
——摘編自王紹坊《中國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編《明治維新史》等
請回答:
(1)中日兩國使團的出使目的、成員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兩國統(tǒng)治集團對近代化的態(tài)度。
(2)聯(lián)系兩國使團出訪的史實,運用所學知識,比較這一時期中日兩國近代化的主要差異。
參考答案
1.關于自然經濟。
(1)自然經濟的概念。自然經濟是與商品經濟相對應的一種經濟形態(tài)。男耕女織是其鮮明的寫照。它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不發(fā)達的產物,以生產規(guī)模小、經濟單位分散、生產技術守舊、生產環(huán)境封閉等為特點。它是一種自給自足和自產自銷的經濟,生產者或經濟單位所從事的產品生產是為了滿足生產者本身或本經濟單位(如封建制莊園或家長制農民家庭)的生活消費需要,而不是通過交換滿足社會上他人需要的經濟活動形式。自然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經濟形式。
(2)自然經濟解體的原因:第一、外國資本主義憑借一系列政治經濟特權,大規(guī)模地對中國進行商品輸出、資本輸出和掠奪農產品,對自然經濟進行猛烈的沖擊。這是中國自然經濟迅速解體的主要原因。第二、本國資本主義機器工業(yè)的產生和發(fā)展,也給予了自然經濟一定的打擊。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的商品經濟得到了史無前例的發(fā)展,商業(yè)流通空前活躍。國內市場的擴大,特別是手工業(yè)品和農產品在流通中比重的加大,不斷誘使著農業(yè)生產的目的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第三、航運、鐵路等交通事業(yè)的發(fā)展,加強了城鄉(xiāng)經濟的聯(lián)系,也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第四、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個體小手工業(yè)生產,技術水平低下,生產規(guī)模狹小,分工和協(xié)作不發(fā)達,生產的發(fā)展,成本的降低,質量的提高,都受到了根本的限制,終究抵擋不住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的強有力的進攻。這是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內部根源。
(3)自然經濟解體經過和主要表現(xiàn):
經過: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還是完整的封建社會。那時,由于商品貨幣經濟的發(fā)展,已經出現(xiàn)破壞自然經濟的因素,并且已經有自然經濟解體的現(xiàn)象發(fā)生。但是,那時候自然經濟的解體,還只是局部的解體,不成其為重大的經濟現(xiàn)象,也沒有對中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發(fā)生深遠影響。當時,還是自然經濟占絕對支配地位。中國自然經濟的大規(guī)模迅速解體,開始于鴉片戰(zhàn)爭以后。甲午戰(zhàn)爭以前,自然經濟已經初步解體。甲午戰(zhàn)爭以后,自然經濟又進一步解體,解體的范圍擴大,解體的速度加快,解體的程度提高。
主要表現(xiàn):一方面,傳統(tǒng)的手工業(yè),其中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紡織業(yè),開始衰落,并且與農業(yè)分離,即“織”與“耕”的分離。男耕女織相結合的小農經濟結構開始顯著瓦解。另一方面,農業(yè)生產進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經濟作物的擴種和糧食生產的商品經濟化。如課文所述“外商操縱著中國絲、茶的出口貿易,使中國絲、茶生產服從于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需要,日益商品化”正說明了這個問題。
(4)自然經濟解體的評價: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是歷史的進步,它準備了發(fā)展資本主義所需要的商品市場、大量的雇傭勞動力、充足的貨幣財富積累,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確立的前提條件。正如毛澤東所指出:“外國資本主義對于中國的社會經濟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經濟的基礎,破壞了城市的手工業(yè)和農民的家庭手工業(yè);另一方面,則促進了中國城鄉(xiāng)商品經濟的發(fā)展?!?br>
2、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的性質、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1)軍事工業(yè):都是官辦的,用國家的經費由官吏來辦理,產品由清政府分配給軍隊使用,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屬于封建性質的近代企業(yè)。
(2)民用工業(yè):創(chuàng)辦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利潤,絕大部分產品銷售于市場,是以利潤、市場、價值規(guī)律為基礎的,具有資本主義性質。
(3)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首先,洋務派對清朝軍隊進行武器和訓練的革新,與頑固派的愚昧守舊態(tài)度相比較,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在中國軍事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的改善,使其戰(zhàn)斗力有所增強。
其次,洋務運動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生產力,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民用工業(yè),客觀上沖破了中國封建主義的桎梏,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發(fā)展進程。洋務派企業(yè)為中國資本主義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yǎng)了技術力量,這些都在客觀上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起了促進作用,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第三,西學的大量引進和新式學校的建立,不僅使中國出現(xiàn)了第一批科學技術方面的專業(yè)人才,而且也開拓了中國人的眼界,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變。
但是,洋務運動所具有的封建屬性,決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點的存在。首先,洋務運動對西方的社會經濟制度諱莫如深,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則堅決反對。這就不可能從根本上給邊中國近代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方向。其次,洋務派所興辦的企業(yè)均由洋務派及其委派的官僚操縱,經營不善,管理腐敗,不可避免地使企業(yè)內部充滿了封建性和資本主義的矛盾。
一、選擇題
1、D.從題目中的“可以剿發(fā)捻,可以勤遠略”可以看出洋務派引進西方的技術,目的是為了鎮(zhèn)壓國內反叛力量和對抗外國勢力,維護清政府的統(tǒng)治。
2、D。根據題中“五口通商后”這一關鍵信息,可知題中現(xiàn)象發(fā)生在《南京條約》簽訂后,當時列強已經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使中國逐漸淪為商品傾銷市場和廉價原料產地,清政府不能再維持閉關鎖國政策。結合所學知識,可判斷③錯誤,故D項符合題意。
3、D4、B5、A6、B7、B8、B
二、非選擇題
9、〖解析〗材料解析題的要義就是解析材料,或者以材料為切入點考查所學知識,如第(1)問,或者概括材料反映的相關信息,如第(2)問,或者闡釋材料所反映的新問題、新現(xiàn)象,如第(3)問?;卮鸬?1)問時,前半部分要從材料中歸納要點,后半部分要從所學知識中篩選出符合前一問精神的歷史史實;回答第(2)問時,要分析材料的層次,從中概括出贊同的、指責的、對日本有所防備的等各種意思;回答第(3)問時,要用足用好題目“結合材料和相關歷史背景”的提示,分別從材料、所學知識中尋找導致中日兩國的歷史變革一勝一敗的歷史因素。
〖答案〗(1)指導思想:“中體西用”。變革舉措:創(chuàng)辦近代軍事工業(yè);興辦近代民用工業(yè);創(chuàng)辦近代海軍;創(chuàng)辦新式學校和選送留學生出國深造。
(2)認識:李鴻章贊成日本學習西方軍事和工業(yè)技術,以及派遣留學生等措施。反對日本進行政治制度的變革,對日本威脅、侵略中國擔憂。
(3)主要原因:國際環(huán)境不同:19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列強在東亞侵略的主要目標是中國,國際環(huán)境不利。造成洋務運動舉步維艱;客觀上為日本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改革遇到的阻力不同:清王朝中頑固勢力強大,反對變革。而日本封建專制統(tǒng)治相對薄弱,通過武裝倒幕,倒幕派改革力量建立了新政權,因而能夠實行全面、有效的改革。兩國推行變革的力度不同:中國洋務派主張在不改變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實行“有限變革”;而日本明治維新則是實行包括改革政治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全方位“變革”。
1.〖解析〗本題考查對洋務企業(yè)和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的掌握。旨在考查學生的分辨能力。B、C兩項是軍事工業(yè),D項是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即鸢浮紸
2.〖解析〗本題的解題技巧在于分析選項的關系,即選項中出現(xiàn)了三種不同性質的企業(yè),只有官辦的軍事工業(yè),即B項符合江南制造局的性質?!即鸢浮紹
3、〖解析〗注意該題的時間要素。20世紀初,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大都完成了兩次工業(yè)革命,大規(guī)模采用了機器生產,生產出來的產品質優(yōu)價廉。〖答案〗D
4、〖解析〗張之洞屬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沒有涉及到西方政治制度,A不對。材料中“華民所需外洋之物”應為民用,所以B不對,D項材料沒有涉及?!即鸢浮紺
5、〖解析〗注意題干的時間是指19世紀30年代。只有B符合當時的西方希望打破中國的自然經濟的狀態(tài)、實現(xiàn)商品傾銷的要求。其余幾個選項是19世紀晚期的西方侵略的要求。〖答案〗B
6、〖解析〗中國自然經濟的特點就是農業(yè)和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自給自足。它的逐步瓦解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傳統(tǒng)的手工業(yè)生產逐步破產的過程?!即鸢浮紺
7、解題關鍵是抓住題干中的“1862年”、“京師同文館”、“外語、化學、物理”等有效信息限定詞。同文館以傳授近代自然科學為主,替代以往的經書。A項所述符合以林則徐為代表的抵抗派,排除。B項內容為維新派主張,排除。D項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張,排除。C項是同文館的目的。故正確選項為C。C
考查洋務運動知識
8、(1)中國為了勸阻列強“修約”,防止其擴大侵略權益;日本為了與列強修改不平等條約。向西方學習。中國聘用外國人為團長,主要成員為中下級官員;日本以本國人為團長,主要成員為明治政府要員。晚清政府重視不夠,被動應付西方工業(yè)文明的沖擊;明治政府高度重視,主動適應近代化要求。
(2)中國學習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層面;日本全面學習西方。中國近代化的倡導者是洋務派;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為主導。中國未實現(xiàn)預期目標;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會的轉型。
本題主要考查中日兩國在近代化過程中的一些知識和產生不同結果的比較,既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也注重考查學生的歷史比較能力。(1)中的出使目的、成員組成可直接從材料中找出,分析兩國對待近代化的態(tài)度對學生來講有點難度。(2)問要主要從向西方學習的范圍、領導者、目標的完成情況來進行比較。考查學生進行比較和歸納總結的能力,要求較高
本題主要考查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
第9課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第9課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1.簡述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yè)興起的史實。
2.認識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通過學習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探究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對自然經濟解體的影響,認識到列強入侵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
通過學習洋務運動的興起、內容、分析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認識到維護本階級利益是地主階級的基本準則;但洋務運動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強的侵略,是中國大規(guī)模近代化實踐的開端.
通過學習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認識到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產生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發(fā)展,抵制了列強的經濟侵略.
重點: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原因和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難點:洋務運動的評價
◎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
鴉片戰(zhàn)爭后,洋紗首先涌人中國東南沿海的市場。因其質優(yōu)價廉,取代土紗,使中國家庭棉紡織業(yè)的“紡”與“織”分離。隨后,洋布輸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國農家的“織”與“耕”分離。這樣,越來越多的農民購買洋紗洋布,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但在中國大部分農村,自然經濟仍然占統(tǒng)治地位。
歷史縱橫
1845年,福州官員奏稱:洋貨“充積于廈口”。洋棉、洋布,“其質既美,其價復廉,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復暢銷”,“閩產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列強大量收購中國的農副土特產品,其中以絲、茶為大宗。它們操縱著絲、茶市場,使中國絲、茶生產服從于國際市場的需要,日趨商品化。絲、茶等農產品大量出口,減少了它們在農業(yè)經濟中的自給自足的成分。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也同時瓦解著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
過渡:列強侵略是中國經濟由傳統(tǒng)的農耕文明向近代工業(yè)文明過渡,這在客觀上有利于中國社會的進步。自此,出現(xiàn)很多與“洋”有關的生活用品和政治事件:洋布、洋油、洋盒火、洋務、洋務運動等等。
◎洋務運動
1、目的和背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窘境。一些較為開明的官員主張,在不改變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方式和目的:利用西方先進的科技,維護清朝統(tǒng)治。這部分官員被稱為“洋務派”。洋務派在中央以恭親王奕沂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為代表。從19世紀60—90年代,他們掀起一場洋務運動。
2。主要活動:(1)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打著“自強”的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chuàng)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yè)。其中,較為重要的有曾國藩創(chuàng)辦的安慶內軍械所和李鴻章創(chuàng)辦的江南制造總局、左宗棠創(chuàng)辦的福州船政局、滿洲貴族崇厚創(chuàng)辦的天津機器制造局。由于財力不足,
(2)從19世紀70年代起,洋務派又打出“求富”的旗號,創(chuàng)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yè),以解決軍事工業(yè)資金、燃料、運輸?shù)确矫娴睦щy。其中,主要有李鴻章創(chuàng)辦的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張之洞創(chuàng)辦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
(3)從19世紀70年代中期起,洋務派開始籌劃海防,10年之間,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4)為了適應洋務運動的需要,洋務派還創(chuàng)辦了京師同文館等一批新式學堂,培養(yǎng)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又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開近代教育的先河。
3。結果:清軍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慘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
4.評價:但是,洋務派引進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培養(yǎng)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中國第一批近代企業(yè)在洋務派倡導下出現(xiàn)了,它們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導學8:“近代企業(yè)”的含義是什么?近代軍事企業(yè)與近代民事企業(yè)有何不同?(從生產目的、生產方式、產品去向、機構性質幾個方面比較)
比較項目生產目的生產方式產品去向機構性質
近代軍事企業(yè)自強抵御外侵、鎮(zhèn)壓人民機器生產自給不面向市場官辦封建性質企業(yè)
近代民事企業(yè)求富解決軍事工業(yè)資金、燃料、運輸?shù)确矫娴睦щy機器生產求利面向市場官辦、官督民辦、官商合辦的近代官僚資本主義企業(yè)
導學9:洋務運動開展了三十多年,是否是中國走向了富強?指出你判斷的依據。
答:沒有。依據清軍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慘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但是,洋務派引進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培養(yǎng)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中國第一批近代企業(yè)在洋務派倡導下出現(xiàn)了,它們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導學10: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答:洋務派并沒有從根本上擺脫封建傳統(tǒng)文化,沒有與先進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是根本原因;;“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用封建官僚衙門的習氣來辦企業(yè)的落后管理方式。
導學11:如何評價洋務運動的作用?
答: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原理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評價;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運用辯證原理來評價;用聯(lián)系發(fā)展的眼觀看問題。
從背景上看,民族危機深重,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自強無疑是進步的;
從目的上看,挽救封建落后的統(tǒng)治,是反動的,倒退的;
從作用上看,促進了自然經濟的瓦解,誘導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第一步,是進步的。
學思之窗
晚清維新思想家鄭觀應批評洋務運動,他說:“西人立國……論政于議院,君民一體,上下同心,務實而戒虛,謀定而后動,此其體也。輪船、火炮、洋槍、水雷、鐵路、電線,此其用也。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無論竭躡趨步①,常不相及;就令鐵艦成行,鐵路四達,果足恃歟?”①竭蹶趨步,意思是艱難勉強地跟著走。
思考◎你認為鄭觀應的批評是否有道理?為什么?
答:它認為只學習西方技術,不學習西方制度是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但也正確。關鍵的要徹底變革封建舊制度,實現(xiàn)民族解放,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盲目照搬西方制度不一定適應中國國情。
連線搭配:
工廠創(chuàng)辦人企業(yè)性質
輪船招商局張之洞軍事工業(yè)
安慶軍械所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曾國藩民用工業(yè)
天津機器制造局崇厚
湖北織布局李鴻章
思維啟迪:中國近代民主資本主義企業(yè)主要分布地區(qū)及其原因?
主要分布地區(qū):東南沿海地區(qū)
原因:自然經濟解體早,解體程度深;勞動力充足;自然資源豐富;工業(yè)基礎好,交通便利
1、歸納洋務運動的主要活動。
(1)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
(2)創(chuàng)辦民用工業(yè);
(3)籌劃海防;
(4)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選派留學生。
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最早什么時候誕生?試舉三例企業(yè)。
19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
企業(yè):上海-發(fā)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
探究一:根據課文學思之窗思考列強入侵和商品傾銷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1、促進中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2、瓦解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
探究二:材料一:中國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西方利器,欲學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李鴻章材料二: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購成之后,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fā)捻,可以勤遠略。
——曾國藩1、根據兩則材料分析洋務運動的背景及創(chuàng)辦洋務的根本目的。
(1)背景:內憂外患;
(2)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封建統(tǒng)治。
2、根據以上材料分析兩人認為應該如何解決危機?結合課文歸納洋務派是如何付諸實踐的?
(1)解決: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chuàng)辦近代軍事工業(yè)。
(2)實踐:曾國藩-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江南制造總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機器制造局。
探究三:梁啟超《變法通議》記述:同治初年,普魯士首相俾斯麥說:“三十年后,日本其興,中國其弱乎?日人之游歐洲者,討論學業(yè),講究官制,歸而行之;中國人之游歐洲者,詢某廠船炮之利,某廠價值之廉,購而用之。強弱之源,其在此乎?”
請思考:1、俾斯麥預言“三十年后”的強弱之分在哪一個歷史事件中得到體現(xiàn)?俾斯麥為何能做這一預見?
(1)體現(xiàn):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慘??;
(2)原因:洋務運動重在引進西方先進軍事技術,沒有觸動和改變封建的政治經濟制度,就無法推動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
2、你如何認識洋務運動進步作用?
(1)引進了西方的近代科學技術;
(2)培養(yǎng)了一批科技人才;
(3)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4)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一定的抵制作用;
(5)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探究四:試從經濟方面分析為什么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最早產生在東南沿海地區(qū)?
1、東南沿海地區(qū)最早受到列強經濟侵略,外商企業(yè)的刺激;
2、自然經濟的逐步瓦解;
3、洋務運動的誘導。
探究五:廣東南海知縣徐賡陛即以“各省制辦機器,均系由官設局,奏明辦理,平民不得私擅購置”,以及機器繅絲廠“男女混雜,易生瓜李之嫌”、“奪人之生業(yè)”為由,查封各處繅絲廠。1881年,繼昌隆繅絲廠被南海知縣下令關閉,陳啟沅只得把工廠遷至澳門。
1、閱讀課文《歷史縱橫》,思考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特點是什么?
資金少、規(guī)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地區(qū)、行業(yè)分布不均衡。
2、根據課文和材料分析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不能發(fā)展壯大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1)主要原因: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
(2)根本原因: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1864年,包世臣記載:“今日洋布大行,價才當梭布三分之一。吾村專以紡織為業(yè),近聞已無紗可紡,松(江)太(倉)布市消減大半,去年棉花大都折本。”上述史料反映的情況是(A)
A.家庭手工業(yè)在外國商品的沖擊下破產B.松太地區(qū)的棉紡織業(yè)水平迅速下降
C.棉紡織品在當時的需求量下降D.民族工業(yè)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沖擊
2.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的茶葉、絲等農產品出口大量增加,這一現(xiàn)象說明(C)
A.中國茶、絲的質量提高B.中國茶、絲生產迅速發(fā)展
C中國經濟開始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D.中國自然經濟的完全崩潰
3.李鴻章說:“必先富而后能強,尤必富在民生而國本乃可益固”,他的哪一項措施符合上述思想(C)
A.創(chuàng)辦天津機器制造局B.成立三支海軍C創(chuàng)辦輪船招商局D.創(chuàng)設京師同文館
4.史學界認為,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據在于(C)
A.洋務運動開中國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B.洋務運動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
C.洋務運動把西方先進生產力引入中國
D.洋務運動建立了中國近代第一個常設外交機構
5.”上海輪船招商局創(chuàng)辦三年內,外輪就損失了1300萬兩白銀?!边@個變化說明洋務運動(D)
A.極大地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B.為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C.培養(yǎng)一批技術人員D.對外國資本主義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6.中國近代外商企業(yè)、洋務企業(yè)、民族資本企業(yè)的共同特點是(C)
①都使用機器生產;②都屬于近代企業(yè);
③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產物;④都是資本主義性質企業(yè)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閱讀以下材料并思考
材料一、江南制造總局是官辦企業(yè),總局及下屬所有局、廠要受總督、巡撫的控制和監(jiān)督,經費由政府調撥。
思考:生產資料歸屬和經費來源?
材料二、江南制造總局的工人不得隨意去留??偩衷O有“健丁營”及刑具、大牢,對工人實行軍事管理.
思考:管理模式?
材料三、江南制造總局的生產不計成本,不考慮經濟效益,不面向市場。產品由清政府分配給軍隊使用。每月的經費開支中“洋員匠薪”、“監(jiān)工、總辦薪水”等項占全部經費的60%以上。一般工人雜役幾乎沒有報酬,僅有一定的伙食、口糧。
思考:生產目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華書局《中國近代史》
據材料分析軍用企業(yè)性質?
[江南制造總局(封建性質近代企業(yè))
是官辦的,經費由清政府調撥,產品由清政府分配給軍隊使用。因此,它的生產不計算成本,不考慮經濟效益,缺乏發(fā)展的動力。江南制工廠造總局的管理機構是封建衙門式的,大權操縱在封建官僚手里]
8.材料1:華裔在上海辦了六家絲廠,資本總額120萬,而同一時期,法國商人在上海開辦的寶昌絲廠一家就有資本110萬,接近上海六家絲廠資本的總和.
材料2:發(fā)昌機器廠制造小火輪時雖然“俱用華人”,但是自身技術力量還很薄弱,“發(fā)動機系英國制造”。到19世紀80年代,受外商企業(yè)的排擠,發(fā)昌機器廠日趨衰落。后來,它被英商在上海開辦的耶松船廠吞并.
材料3:洋商見我工商競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計阻抑,勒價停市。上年(1866年)江浙、湖北等省,繅絲、紡織各廠,無不虧折,有歇業(yè)者,有抵押洋商者.
材料4:1893年,李福明設立機器磨坊,京城官員見生意興隆,存心勒索,今天令他降價,明天令他捐獻,李福明不甘壓迫到官府講理,反被清政府作為“不安分”的“刁商”,李福明的面粉廠也被迫關閉
根據以上材料分析總結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特點
[特點A、資金少、規(guī)模小B、技術力量薄弱C、行業(yè)、區(qū)域分布不平衡D、受外國資本主義與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民族資產階級具有雙重性:妥協(xié)性與革命性]
9.洋務派辦的軍事企業(yè)和民用企業(yè),在性質上是否相同?
性質不同。
軍事工業(yè),其產品由清政府分配給軍隊使用,內無資金積累,外無市場聯(lián)系,管理機構也是封建衙門式的,基本屬于封建官僚性質的企業(yè)。
民用工業(yè),生產目的是獲取利潤,管理形式是“官督商辦”,甚至于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借鑒了“股份制”的管理形式,屬于與封建政府聯(lián)系密切的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yè)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學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課堂環(huán)境中來,幫助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xiàn)教學目標。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學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修2第9課《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學案1.簡述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yè)興起的史實。
2.認識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1.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
(1)原因:①________的大量涌入,對自然經濟形成猛烈沖擊。②列強大量收購中國農副產品,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2)表現(xiàn):①使中國家庭“紡”與“織”,“________”與“________”分離。②中國農副土特產品日趨________。
(3)影響:客觀上促進了中國________的發(fā)展,也同時瓦解著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中國逐步被卷入資本主義市場,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2.洋務運動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政府面臨________的窘境。
(2)概況:①時間:19世紀60~90年代。②目的:利用西方先進科技,________。③代表:在中央是_______,在地方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④旗號:前期打出“_______”旗號,后期打出“_______”旗號。
(3)實踐:①創(chuàng)辦________。②創(chuàng)辦民用工業(yè)。③________,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④創(chuàng)辦________,選派留學生出國。
(4)結果: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________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最終失敗。
(5)意義:①引進了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培養(yǎng)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觀上刺激了________的發(fā)展。②第一批近代企業(yè)在洋務派的倡導下出現(xiàn)了,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本國________的瓦解,對________________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3.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1)條件:①豐厚利潤的刺激;②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的誘導;③的解體提供了客觀條件。
(2)概況:①時間:;②分布:;③代表企業(yè):、、。
1.19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家庭紡織業(yè)發(fā)達的沿海地區(qū)“百里不聞機聲,”大量洋紗占據了市場,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有()
①洋紗因價廉更具有競爭能力②機器生產對手工業(yè)生產具有明顯優(yōu)勢③家庭手工業(yè)受到政府抑制④增加杭州、蘇州為通商口岸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茅盾的小說《春蠶》寫到:“洋鬼子怎樣就騙了錢去,老通寶不很明白?!永锔辛诵』疠喆院?,他自己田里生出來的東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錢,而鎮(zhèn)上的東西卻一天一天貴起來?!币韵聦@段話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農經濟受到沉重打擊B.列強對中國進行商品傾銷
C.中國的自然經濟已經瓦解D.列強憑借特權打開中國市場
3.1882年底,英國商人比爾茲利在年度財務報告中沮喪地寫道:“統(tǒng)計結果表明,我們的航運公司今年虧損額達到了400萬兩白銀,當然,法國輪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這樣下去,我們將很快退出上海航運市場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李鴻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輪船招商局……”這說明上海輪船招商局的創(chuàng)辦()
A.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B.使中國走上了富強獨立的道路
C.培養(yǎng)了一大批科學技術人才D.奠定了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基礎
4.翻開中國《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面帶“洋”字的詞語很多,如“洋裝”、“洋油”“洋釘”等。從中得到的結論中錯誤的是()
A.洋貨曾充斥中國的市場
B.洋貨的涌入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C.洋貨的涌入對中國的經濟只有“破壞”作用
D.洋貨的涌入對中國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一、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
1.自然經濟解體有何重要表現(xiàn)?導致自然經濟瓦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合作探究:大量質美價廉的洋貨涌入中國是否給中國農民帶來幸福生活?在自然經濟解體過程中農民的生活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與資本主義的產生有何聯(lián)系?對此你有何認識?
二、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
1.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目的、內容和影響有哪些?
2.合作探究: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持續(xù)了30多年,最后由于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慘敗而宣告失敗,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其成敗得失呢?提示: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原理(1)在特定歷史背景下評價。(2)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3)運用辯證法原理來評價。(4)用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
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1.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有哪些?
2.合作探究:為什么是官僚、地主、商人較早地投資于民族資本主義?這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產生了什么影響?
3.閱讀教材42頁“歷史縱橫”和補充材料來分析總結:民族資本主義的特點。
材料一 華商在上海辦了六家絲廠,資本總額120萬,而同一時期,法國商人在上海開辦的寶昌絲廠一家就有資本110萬元,接近上海六家華商絲廠資本的總和。
材料二 發(fā)昌機器廠制造小火輪時雖然“俱用華人”,但是自身的技術力量還很薄弱,“發(fā)動機系英國制造”。到19世紀80年代,受外商企業(yè)的排擠,發(fā)昌機器廠日趨衰落。后來,它被英商在上海開辦的耶松船廠吞并。
材料三 洋商見我工商競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計阻抑,勒價停市。上年(1866年)江浙、湖北等省,繅絲、紡織各廠,無不虧折,有歇業(yè)者,有抵押洋商者。
1.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社會并存的經濟成分有()
①自然經濟②民族工業(yè)③洋務企業(yè)④外國資本主義企業(y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在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史上曾出現(xiàn)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有的民辦企業(yè)向清政府交納一部分資金,以獲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護;有的民辦企業(yè)依附于洋人,如上海發(fā)昌機器廠造成一艘小汽船,船頭掛英國國旗,船尾掛中國龍旗;19世紀70年代,寧波買辦嚴信厚創(chuàng)辦軋花廠,但在表面上卻依附于日本。產生這一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中國民族企業(yè)對外國技術有依賴性
B.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huán)境
C.外國資本主義企業(yè)經營方式的吸引
D.清政府對民族企業(yè)進行鼓勵和支持
3.有學者認為,外國商品輸入造成中國自然經濟逐步瓦解。可以作為該觀點直接證據的是()
A.19世紀末鎮(zhèn)江海關報告稱“從前如江北內地各州縣,均用洋布,近則用土布者漸多。”
B.20世紀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擴所及,建筑盛則農田少,耕者織婦棄其本業(yè)而趨工場,必然之勢也?!?br> C.1853年的《順德縣志》載:“女布(指土布)遍于縣市,自外洋以風火水牛運機成布,舶至賤售,女工幾停其半?!?br> D.1850年,美國駐廈門領事說:“這里對棉織品的需要,和在廣州上海一樣,長期受到限制?!?br> 4.據中國海關統(tǒng)計,從19世紀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20年間,棉布的進口量增加了27%。到90年代出現(xiàn)了“通商大埠及內地市鎮(zhèn)城鄉(xiāng),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這一局面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是()
A.洋布物美價廉B.中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中國居民消費觀念的變化D.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
5.有人說洋務運動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里的“柳”是指()
A.增強封建統(tǒng)治的力量 B.出現(xiàn)新的經濟因素和階級力量
C.抑制外國經濟實力的擴張D.引進近代科學技術
1.A2.C3.A4.C
1.A2.B3.C4.D5.B
專題四.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專題四.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了解近代以來人們服飾、飲食、居室建筑等物質生活和婚姻等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社會因素。
1、近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背景與原因:
①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②近代中外交往的需要
③政治變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動
④中國近代工業(yè)的產生和發(fā)展,一些傳統(tǒng)習俗不適合近代社會的發(fā)展趨勢
2、物質生活的變化(衣食住的變化)
①衣:鴉片戰(zhàn)爭后,西式服飾傳入中國。中國傳統(tǒng)的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并行不悖,中國出現(xiàn)服飾改良產生中西合璧的產物——中山裝和旗袍
②食:鴉片戰(zhàn)爭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時尚
③?。罕本┧暮显簽橹袊鴤鹘y(tǒng)住宅,鴉片戰(zhàn)爭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區(qū)出現(xiàn),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買辦、資本家和達官顯貴紛紛仿造花園式洋房。
3、社會習俗的變化:辛亥革命對禮儀的革新意義重大,體現(xiàn)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際禮儀的變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禮節(jié),用同志、先生等稱呼代替大人、老爺?shù)确Q呼,顯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禮儀的變化——倡導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內容;但這一習俗的變化主要發(fā)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識層及官宦人家。
(二)了解中國近代以來火車、汽車等交通、郵電通訊工具的進步,認識它們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1、鐵路: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莊的唐胥鐵路,是中國人修筑的第一條鐵路
2、近代郵政: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1866年,海關開始試辦郵政
3、電訊: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在臺灣架設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電報線
4、近代中國出現(xiàn)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火車、輪船、汽車、飛機、電車等)
5、近代交通和通訊起步的原因:工業(yè)革命成果的擴展,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被迫對外開放,國人外改變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需要。
6、近代新式交通工具與傳統(tǒng)交通工具比較,有何進步之處?
①牽引動力的變化:由人力、畜力、風力轉向機械力(以蒸汽機、內燃機、電力為動力);
②速度更快;③運力更大;④費用更低廉;⑤更有利于國計民生。
7、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xiàn)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①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強了各地的聯(lián)系;
②推動了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
③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和信息的交流;
④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
⑤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三)以我國近現(xiàn)代報刊、影視和互聯(lián)網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fā)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1、報紙:
(1)從維新運動時起,報紙成為宣傳政治綱領和開展政治斗爭的武器。戊戌變法期間的《時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等發(fā)揮著制造輿論、喚起民眾的重大啟蒙作用。
(2)報刊業(yè)發(fā)展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①提供休閑和娛樂,豐富人們的生活方式;
②報道時事信息,傳播知識,促進科學知識的普及,開闊了人們的視野;
③開啟民智,宣傳政治綱領,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作用,推動政治運動發(fā)展;
④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
2、電影:①19世紀末,電影傳入中國。②1931年攝制的《歌女紅牡丹》是中國第一部有聲影片。
3、電視:1958年,北京電視臺開始試播,這是中國第一家電視臺
4、互聯(lián)網:中國1993年正式接入互聯(lián)網,由于經濟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互聯(lián)網作為信息傳播媒介具有一些優(yōu)勢(如:信息傳遞更快捷,覆蓋面廣,應用日趨廣泛)等原因,互聯(lián)網發(fā)展極其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