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健康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17坐標平面內的圖形變換(2)。
坐標平面內的圖形變換(2)〖教學目標〗◆1、從點的運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由特例發(fā)現(xiàn)問題一般規(guī)律性的能力.
◆2、在點的運動到線段平移到圖形的變換的過程中,學會有條理的思考并進行演繹推理.
◆3通過對問題的共同探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點平移時坐標的變化規(guī)律.
◆教學難點:由點的平移到圖形的變換的演繹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1)機器人位于坐標系中的A(-3,3),若作以下平移變換,向右(左)平移5個單位,請畫出機器人所在位置,并寫出坐標。(2)機器人位于B(4,5),向上(下)平移3個單位,則機器人位于什么位置,并寫出坐標。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坐標變化
(1)課件顯示:圖示機器人變換點橫坐標縱坐標A(-3,3)Aˊ(2,3)加5不變A(-3,3)Aˊˊ(-8,3)減5不變B(4,5)Bˊ(4,8)不變加3B(4,5)Bˊˊ(4,2)不變減3(交流探索,總結規(guī)律)左右平移時,縱坐標不變,橫坐標右加,左減上下平移時,橫坐標不變,縱坐標上加,下減(2)鞏固新知①課本練習“做一做”1,2
②由(2,3)(-3,3)(4,8)(4,5)各經(jīng)過怎樣變換?由(-7,3)(-3,3)(4,3)(4,5)呢?二、應用新知,演繹推理
1.引例:若將(一)中機器人走過的路線標成紅色,則得到線段AAˊ,BBˊ,現(xiàn)將AAˊ向下平移4個單位,BBˊ向左平移5個單位,請作出平移后的像。(多媒體顯示)2.例2教學(讓學生想一想:1<X≤5,例2的三個問題怎樣解決)例2教學其實是先通過作平移變換,然后經(jīng)看圖以后解題的,這是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好方法,在以后教學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用這種方法解決數(shù)學問題。例3教學注意:(1)圖形的變換其實就是點的變換,因此上兩例就是特殊點的變換確定圖形的變換。(2)一般情況下,討論的是圖形的一般變換(左右、上下)3.想一想:例3中,從圖甲到圖乙可以看作只經(jīng)過一次平移變換嗎?請描述這個平移變換。四、鞏固練習(P143頁1、2)
五、小結
(1)點的變換規(guī)律(2)由點的變換到線段的變換到圖形變換的演繹推理六、作業(yè)(P143,144頁A,B組)
延伸閱讀
《圖形變換的簡單應用》教材分析湘教版
教案課件是老師需要精心準備的,大家在仔細設想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這對我們接下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你們會寫一段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圖形變換的簡單應用》教材分析湘教版”,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圖形變換的簡單應用》教材分析湘教版
圖形變換的簡單應用
教學目標
1.軸對稱變換和旋轉變換的概念和性質及應用。
2.運用圖形變換設計、制作圖案,圖象的周長和面積計算,應用圖形變換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生活問題。通過觀察和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數(shù)學思想。
3.結合教材和聯(lián)系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愛生活的情感。能夠自主探索,與同學進行交流合作,能夠使用數(shù)學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軸對稱變換和旋轉變換在圖案設計、圖象的面積計算等方面的應用。
教學難點:運用圖形變換設計、制作圖案,不僅需要熟練掌握各種圖形變換的概念和性質,還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能把一些實際生活問題通過學習圖形變換的知識轉化為數(shù)學問題,從爾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將是部分同學更高層次的應用和目標。
教學準備
多媒體輔助課件,投影儀,學生自己搜集的圖形,圖案等。
教學前先布置一個課前任務:每位學生收集一些通過圖形變換后形成的各種生活中的實際圖形,以小組的形式每組推薦一幅學生認為最具代表性的圖案準備上課出示。
目的是讓學生初步學會應用軸對稱變換、平移變換、和旋轉變換的概念,充分發(fā)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能力,團隊協(xié)作精神,體現(xiàn)新課程學以致用的基本理念。
教學過程
一、生活中的圖形變換
1、引入如圖的圖案,師生共同探究圖案中的圖形變換。
設問分析: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主體圖形是什么?運用了哪些圖形變換?是怎樣變換的?
目的是復習軸對稱變換、平移變換、和旋轉變換的概念,教會學生怎樣觀察圖象,怎樣分析圖象中的圖形變換。然后投影儀演示這些概念。
2、展示學生收集的作品,教師經(jīng)篩選現(xiàn)場出示兩幅具有代表性的圖案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再由選中的兩組代表表述: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主體圖形是什么?運用了哪些圖形變換?是怎樣變換的?
其他的學生糾正錯誤點,補充缺漏點。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分析能力,數(shù)學語言的表達能力,也給學生一定的成就感。
3、學生教學反思:應用了圖形變換的哪些性質,怎樣來分析圖形變換: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主體圖形是什么?運用了哪些圖形變換?是怎樣變換的?然后投影儀演示這些性質和方法。
目的是教會學生分析圖象中的圖形變換。
4、學生小組再次合作,利用簡單圖形和圖形變換,設計一幅圖案。簡單展示一下。
目的是知識的延伸和實際應用。
5、教師展示自己收集的幾幅比較漂亮的圖案,再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結: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是落實重點,而且學生的可塑性和不確定性比較大,教師要進行適當合理的調控,
時間控制為20分鐘左右。
二、數(shù)學中應用圖形變換
圖形變換的思想還可以用來幫助進行有關圖形的計算和判斷。
1、如圖是一個軸對稱圖形(不考慮顏色),直線l是它的一條對稱軸。已知圖中圓的半徑為r,求綠色部分的面積。
2、分別以三角形ABC的三邊作等邊三角形.請問:(1)DC、AE的大小關系如何?(2)三角形是通過哪個三角形怎樣平移得到的?(3)四邊形DBEF的形狀如何?(4)選中點B或C隨意移動,注意觀察上述結論是否成立?
總結: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是突破難點,教師應引導學生探索學習,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教師要重分析,講思路。
三、回顧小結
1、圖形變換應用了哪些變換思想?
2、怎樣觀察圖形變換?
3、學習了哪些數(shù)學研究方法?
《二次函數(shù)與圖形變換》教案
每個老師在上課前需要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是時候寫教案課件了。只有規(guī)劃好新的教案課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你們會寫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二次函數(shù)與圖形變換》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次函數(shù)與圖形變換》教案
一、學生知識狀況分析
學生在前面已經(jīng)學習了二次函數(shù)的圖像及其性質,會確定二次函數(shù)的表達式,配方法,平移旋轉軸對稱的性質等知識。九年級的學生也有了一定的看圖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教學任務分析
二次函數(shù)是初等函數(shù)中的重要函數(shù),在解決各類數(shù)學問題和實際問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為此,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理解二次函數(shù)圖形變換就是a的變化和頂點坐標的變化。體會把函數(shù)圖像變換問題轉化為頂點坐標的變換問題。
2.能夠熟練求出二次函數(shù)圖形變換后的函數(shù)表達式
3.感受數(shù)形結合思想。
三、教學過程分析
通過本課時的學習,學生可以體會二次函數(shù)圖形變換就是a的變化和頂點坐標的變化。體會把函數(shù)圖像變換問題轉化為頂點坐標的變換問題。
所以本課時設計了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復習回顧、新課、例題精煉、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
第一環(huán)節(jié)復習回顧
1已經(jīng)學過的圖形變換有哪些?
2二次函數(shù)的圖像是什么,決定拋物線的形狀是誰的系數(shù),開口方向呢?
3如果已知a,要確定拋物線的解析式,至少需要幾個點?
第二環(huán)節(jié)新課
教學內容:探究規(guī)律
通過:1、平移問題;2、軸對稱問題;3、旋轉問題。理解二次函數(shù)的變換的實質,能夠熟練運用變換規(guī)律解決問題。
(一)探究規(guī)律
教學目的:從一般情況出發(fā)進行推導,得出規(guī)律。發(fā)展有條理地進行思考和語言表達的能力,運用點的變換來推理想象拋物線的變換情況.
(二)學以致用將拋物線:
1.向右平移3個單位,再向上平移2個單位,所得拋物線函數(shù)表達式-----------------------------
2.關于Y軸對稱所得拋物線函數(shù)表達式為------------------
3.關于X軸對稱所得拋物線函數(shù)表達式為------------------
4關于原點O對稱所得拋物線函數(shù)表達式為------------------
5關于直線y=1對稱所得拋物線函數(shù)表達式為------------------
6關于直線x=1對稱所得拋物線函數(shù)表達式為----------------
7.繞點p(1,0)旋轉180°所得拋物線函數(shù)表達式為--------------。
教學目的
用一個具體的例子來應用探索的規(guī)律。
第三環(huán)節(jié)例題精煉
1.拋物線C能否通過平移得到拋物線:,是怎樣平移的?
2.拋物線C:,將該函數(shù)經(jīng)過那種圖形變換可以得到拋物線:
教學目的: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讓學生更好的應用規(guī)律,第一題首先要把一般式化為頂點式。對比頂點坐標,得出平移方向和距離。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結合能力.第二題由于開口方向相反,可以是旋轉變換,也可以先旋轉,再平移。發(fā)散思維。
第四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
1.二次函數(shù)圖形變換就是a的變化和頂點坐標的變化。體會把函數(shù)圖像變換問題轉化為頂點坐標的變換問題。
2.數(shù)形結合思想的應用。
第五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
已知:拋物線C;頂點為P(-2,0),與Y軸交點為A(0,3).將拋物線C平移到拋物線拋物線L的頂點為且與X軸的交點分別為M,N,點N在點M的右邊。如果以A,P,,N四點為頂點的四邊形是面積15的平行四邊形,那么拋物線C應該怎么平移?為什么?
平面上點的坐標(2)導學案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應該要寫教案課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有哪些好的范文適合教案課件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平面上點的坐標(2)導學案”,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12.1平面上點的坐標(2)
學習目標:
1、通過找點、連線、觀察,確定圖形的大致形狀并能計算圖形的面積.
2、會根據(jù)實際情況建立適當?shù)淖鴺讼?
3、通過點的位置關系探索坐標之間的關系以及根據(jù)坐標之間的關系探索點的位置關系,體會平面直角坐標系在實際中的應用.
學習重點::
會根據(jù)實際情況建立適當?shù)淖鴺讼?,用平面直角坐標系表示具體的地理位置.
學習難點:
通過點的位置關系探索坐標之間的關系以及根據(jù)坐標之間的關系探索點的位置關系
一、學前準備
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描出A(5,1),
B(2,1),C(2,-3)各點,并按次序
A→B→C→A將所描出的點連接起來;
說出得到的是什么圖形;并計算它的面積.
2.如圖,矩形ABCD的長與寬分別是6,4,建立適當?shù)闹苯亲鴺讼?,并寫出各個頂點的坐標。
3.如圖
(1)寫出坐標:A(),B(),C(),D()
(2)對稱點的坐標特點:
點A與點B關于____軸對稱,兩個點的橫坐標_____,縱坐標互為________
點A與點C關于____軸對稱,兩個點的縱坐標_____,橫坐標互為________
點A與點D關于______對稱,兩個點的橫、縱坐標分別互為________
(3)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點到坐標軸的距離:
點P(x,y)到x軸的距離是_____,到y(tǒng)軸的距離是______.
練一練:
1.已知點P關于x軸的對稱點P1的坐標是(2,3),那么點P關于原點的對稱點P2的坐標是()
A.(-3,-2)B.(2,-3)C.(-2,-3)D.(-2,3)
2.點A(2,3)到x軸的距離為;點B(-4,0)到y(tǒng)軸的距離為;
預習疑難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活動
(一)師生探究解決問題
例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描出A(-1,2),
B(-2,-1),C(2,-1),D(3,2)各點,并按次序
A→B→C→D→A將所描出的點連接起來;
說出得到的是什么圖形;并計算它的面積.
例2.某地為了發(fā)展城市群,在現(xiàn)有的四個中小城市A、B、C、D附近新建機場E,試建立適當?shù)闹苯亲鴺讼?,并寫出各點的坐標。
(二)獨立思考鞏固升華
1.矩形ABCD中,三點的坐標分別是(0,0);(5,0);(5,3).則第四點的坐標是()
A.(0,3)B.(3,0)C.(0,5)D.(5,0)
2.點C到x軸的距離為1,到y(tǒng)軸的距離為3,且在第三象限,則C點坐標是__
三、自我測試
1.(1)假如你想讓你的同學在看不到圖形的情況下,準確地
畫出如圖所示小船圖案,你怎樣來描述
(2)計算圖中小船圖案面積
2.建立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
用坐標表示圖中各點的位置
四、應用與拓展
1.已知點A(-4,2),點B(3,2),那么A、B的直線與坐標軸有的位置關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點C(2,-4),點D(2,3),那么C、D的直線與坐標軸有的位置關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反思與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