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8高中語文必修四《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在上課時充分理解所教內(nèi)容,幫助高中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zhì)量。怎么才能讓高中教案寫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必修四《荷塘月色》教學設計”,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教學目標】jaB88.com
1、了解元雜劇的特點;初步了解關漢卿戲曲語言的藝術特色。
2、了解劇情;以第三折中《滾繡球》、《耍孩兒》等曲詞為重點,賞析戲曲語言。
3、鑒賞劇作的超現(xiàn)實情節(jié),把握其浪漫主義藝術特色。
4、分析主人公竇娥的形象,認識竇娥的剛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過竇娥冤這一歷史冤案,認識元代社會黑暗和統(tǒng)治者的殘暴,認識當時階級矛盾的尖銳。
5、結合人教版配發(fā)的《第二課堂》學習活動練習,開展研究性活動。
【教學重點】
即目標之2、3、4。
【教學難點】
1、第三折的開頭竇娥對天地鬼神的指斥與結尾要感天動地之間的矛盾。
2、對第三折[端正好][滾繡球][耍孩兒]等曲子的理解,對全劇情節(jié)高潮的認識。
【教學方法】
1、先觀看戲曲或電影《竇娥冤》;
2、講授與研究性閱讀相結合。
【學習方法】
1、課前預習,充分利用注釋和工具書,閱讀課文,掌握古白話詞語,了解劇情;
2、誦讀中可分角色朗讀、分段輪讀、自由選讀,形式不一,但要進入角色,讀出感情。
3、了解中國古代戲曲的一些特點,有助于理解劇情。
4、鑒賞課文語言,除重點鑒賞第三折[滾繡球]等曲子外,還可選取其他曲詞和一些說白,品味曲詞與說白的語言特色。也可結合課文,領會曲詞、說白、科介是怎樣相輔相成塑造人物形象與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了解戲曲語言個性化和動作性強的特點。
5、鑒賞課文想像、夸張的藝術手法,著重了解這種藝術手法對表現(xiàn)劇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可展開討論,允許有不同認識。
【教學時數(shù)】
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學習
魯迅說: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蹲8!氛故玖艘晃磺趧?、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毀滅的過程,顯示出封建禮教的罪惡。列之于世界大悲劇的中國古典悲劇精品《竇娥冤》則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竇娥被毀滅的過程。
有價值而被毀滅是令人痛苦的,那竇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毀滅呢?讓我們通過學習本文來認識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
二、作者與元雜劇介紹
1、關于作者:
延伸閱讀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試講教案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試講教案
一、導入
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共同感受了《荷塘月色》所帶給我們的美的享受。
師:讓我們做這樣一個比喻,把全篇文章比做樹葉,那么,我們來說說看,是文章的哪些因素組成了它的主干?
師:嗯,你說是時間的先后順序,非常好,還有嗎?
師:你說還有——小路、月色下面的荷塘、荷塘上面的月色、荷塘四周,也就是移步換景。說的也非常的準確。
二、析讀
師:現(xiàn)在,老師就給大家十分鐘的時間,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討論:還有哪些因素構成了它的葉脈呢?
師:大家討論的聲音漸漸小了,看來大家已經(jīng)解決的差不多了。
師:第一組同學已經(jīng)自覺的坐好。小組代表來說說你們的討論成果。
師:哦,你們認為“精美的語言”構成了文章的葉脈。(板書:語言精美)
師:那文章有哪些精美的語言呢?
師:是啊,文中有很多類似的句子,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它們之所以讀來流暢、自然,就是因為他們都采用了——疊詞。
師: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層層、縷縷、密密、脈脈、”等。
師:哦,你說如果不用疊詞是否可以?
師:那就讓我們試著換一種說法。
師:“曲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很多的葉子”、“微風過程,送來縷清香”......
師:你的頭啊,都快要成撥浪鼓了。
師:看來你是不贊成刪掉疊詞的,那就說下你的理由吧。
師:嗯,你說疊詞更能體現(xiàn)文章的柔美、舒緩、流暢。
師:那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句子,再次感受下文章的疊詞之美。
師:嗯,果然理解的到位,讀的都不一樣了。
師:第二組同學已經(jīng)迫不及待了,哦,你們覺得“貼切的修辭”也構成了文章的葉脈。
師:那文章都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呢?
師:哦,你說“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睂⑷~子比喻成舞女的裙子,寫出葉子的美麗。
師:你說的非常準確,不僅點出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還指出了它的作用,基礎知識非常的扎實,好,請坐。
師:你說“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睂谆ㄈ烁窕?,寫出花的婀娜多姿。同樣精準到位,請坐。
師:那老師說一句,大家看看這是什么修辭?
師: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師:有同學說還是比喻。再好好看看。
師:清香是我們用鼻子聞到的,而歌聲是我們用耳朵聽到的,我已經(jīng)聽到我想要的答案了。
師:沒錯,就是——通感。
師:也就是將嗅覺和聽覺互通。
師:那縷縷清香和遠處高樓渺茫的歌聲有什么相似之處呢?
師:哦,你說遠處高樓上的歌聲是時有時無的,一會能聽到,一會聽不到。就好像縷縷清香,若有若無,一會能聞到,一會聞不到。
師:所以通感的好處就是——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
師:第三組同學說語言的凝練,也構成了文章的葉脈。
師:那課文中有哪些凝練的詞句呢?
師:你們覺得——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這一句話中“瀉”字用得特別好,那它好在哪里呢?
師:嗯,瀉字說明月光非常的柔和、細膩。
師:那如果我這里將它換做“靜靜地照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是否可以呢?
師:是啊,如果將“瀉”換成“照”就和前面的流水不一致了,這足見作者把控全篇的能力,同時寫出了月光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
師:好了,同學們,課上的時間總是短暫的。
師:這節(jié)課,在各小組的共同補充下,我們知道本篇文章美在——精美的語言、貼切的修辭、凝練的語言。
師:其實,本文作為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它值得鑒賞的角度可遠不止如此,課下希望同學不用停止分析的腳步,繼續(xù)去細細品讀本文。
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先分析到這里。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記下我們的作業(yè)。
師:第一,預習下一課《故都的秋》
師:第二,寫寫自己身邊的美景,適當運用今天所學到的寫作技巧。
師:好,同學們,下課。
三、板書設計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學習《荷塘月色》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新鮮貼切的比喻表達效果及移覺修辭手法的運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其嚴謹結構。
3、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社會內(nèi)容。
4、通過朗誦欣賞《荷塘月色》的韻味。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放在文章的結構安排、寫景層次、語言特色上。
2、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整體感知課文,學習文章第一部分。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作者介紹: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yè)后,在江蘇、浙江等地中學任教。1923年發(fā)表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chuàng)作轉向散文,同時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zhàn)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xiàn)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釋義
幽僻:幽深、僻靜。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樣子。
踱:慢步行走。
彌望:滿眼。彌,滿。
裊娜:柔美的樣子。
脈脈:這里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
風致:美的姿態(tài)。
斑駁:原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里有深淺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豐姿:風度儀態(tài),一般指美好的姿態(tài)。也寫作風姿。
碧:青翠欲滴的樣子。
大意:大概的輪廓。
三、聽錄音朗讀,并注意體會其中的語言、思考如何劃分層次
整體把握,明確結構,寫出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及來到荷塘的感受。(點明題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xiāng)思。(偏重抒情)
簡要分析:從內(nèi)結構看,情感思緒是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是一個圓形;從外結構看,從作者出門經(jīng)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變化是:心里頗不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悅發(fā)出我什么也沒有的慨嘆惦念江南,欲超脫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體現(xiàn)了一種復雜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這可從文章中的景物中見出。
四、講讀第一部分
1、第一段點撥分析:開篇第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一個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繪制的荷塘月色圖畫,構成了一個恬靜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實處落筆,滲透一個靜字。悄悄、輕輕。悄悄出門,輕輕進門,一是為了不影響家人,二是表現(xiàn)了一種孤寂的心態(tài)。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書:
緣由:頗不寧靜、忽然想起。
2、第二段點撥分析:寫去荷塘心經(jīng)的小路。概述了周圍的景物。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陰森森的,但今晚卻很好,雖然朋光也還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陰陰森森,月光淡淡,一種寂寞的氛圍,襯托出淡淡的憂愁。整段寫出了一種寂寞的氣氛,襯托出淡淡的憂愁。
板書:
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沒有月光(陰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3、第三段點撥分析:結合時代背景,讓學生明確為什么作者要寫這樣的文章。背景介紹,《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作者當時29歲,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由于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覺得這幾天似乎有點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沒明白。正因為作者在當時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個自由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這樣的社會里,是沒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還是要去一個地方──荷塘尋找自由,做個自由人。他能找到嗎?
板書:
小路:曲折、幽僻、樹多(對比)
感受:自由──(苦悶)
4、小結:
寫作者夜賞的緣由。用我且受用這無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過渡到第二部分。
五、作業(yè)
預習課文第二部分,準備背誦第四、五自然段。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教學步驟〗
一、講讀課文第二部分
總起: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第四段寫月光下的荷塘。寫作順序:荷葉荷花(靜態(tài)實寫)荷香荷波(動態(tài)虛寫),流水──虛寫映襯。第五段寫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寫荷塘四周景色。作者似乎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得到了一種安寧,但當他聽到了熱鬧的蟬聲與蛙聲之后,突然覺得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F(xiàn)實無法給他一種理想的寧靜,于是他便力求從想象中尋求。
1、講讀第4小節(jié):
指名同學朗讀第4節(jié),并劃出本節(jié)的比喻句。
⑴作者依次寫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先是寫了葉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著寫花,白色的,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著是荷香,微風過處才能聞到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最后還寫到流水,流水脈脈,雖被遮住,不見其形,但留給我們的想像余地是極大的。
這里用了許多比喻有什么好處呢?我們先來看這一句: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風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給人一種美好、輕盈、動感的聯(lián)想。這一比喻生動地寫出了荷葉出水很高的嬌美姿態(tài),洋溢著情趣。由此可見,貼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繪的景物生動、具體地展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使人產(chǎn)生身臨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鮮明具體,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⑵我們再來看這一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這一句與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蘊含了幾種感官感覺?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這兩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叫通感。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chǎn)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有煥然一新,奇趣無窮之感。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xù)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它們溝通起來,藝術的魅力也就出來了。但在運用這種比喻時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間在感官的感覺上的相似之處,或在特定環(huán)境下有這種溝通一氣的感覺,做到妙不可言卻不是故弄玄虛。
⑶作者不僅描繪了葉子、花、荷香的靜態(tài)美,還描繪了它們動態(tài)的神韻。用了顫動、閃電、霎時、傳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一剎那間,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tài)。這是作者用詞的精妙之處。
板書:
田田(多)
荷葉:
亭亭(美)
零星點綴、白(色)形態(tài)美
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裊娜、羞澀(態(tài))
荷香:縷縷──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象閃電(快)
荷波:動態(tài)美
凝碧(色)
流水:脈脈(態(tài))靜態(tài)美
2、講解第五節(jié):
指名同學朗讀第五節(jié),其他同學思考作者如何寫荷塘的月色。
⑴作者寫月色時用了哪些動詞?
瀉、浮、洗。
⑵假如把瀉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為什么?
當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tài),化靜為動,照字就顯不出這種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樣寫出一種輕柔的動態(tài),升則失之輕柔。
⑶在這里作者用了靜態(tài)動寫的描寫,把畫面寫活了。月光如流水靜靜地瀉下來,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而青霧則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朧朧地四處泛散開來,呈現(xiàn)迷??针木跋?,一上一下交結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輕紗。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輕紗,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輕紗,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板書:
(正面)月光瀉輕柔。
月色青霧:浮、輕紗的夢、光與景的和諧。
(反面)(側面)黑影、倩影。
3、講讀第六節(jié):
請全班學生朗讀第六節(jié)。
這一節(jié)重點在寫樹,從方位、距離、高低幾個角度來寫,視線由荷塘內(nèi)部擴展到荷塘四周。樹多而密,重重圍住荷塘,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這是總寫四周,接著寫近處的樹色、樹姿、遠處的樹梢上的遠山、又回過頭寫樹縫里的燈光、樹上的蟬鳴和水里的蛙聲,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環(huán)境特點。最后一句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筆鋒一轉,流露出作者內(nèi)心的空虛與哀愁。
板書:
樹:重重、陰陰。(沉郁)
遠山:隱隱約約。
四周燈光:沒精打采。(月色迷離)
(自遠而近)蟬鳴、蛙叫。
4、總結:
第二段著重寫荷塘月色的優(yōu)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二、作業(yè)
1、背誦課文第四、五自然段。
2、理解文章運用的通感修辭手法。
第三教時
〖教學要點〗
分析文章第三部分,總結課文。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講讀第三部分
1、這一部分寫夜游荷塘引起的聯(lián)想。
板書:
聯(lián)想: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一句承上文宕開一筆,轉出新意。文章由此放開去,聯(lián)想到古代詩詞對采蓮的描繪,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發(fā)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xiāng)的哀愁,這種鄉(xiāng)愁正是當時作者苦悶矛盾心情在作者當時苦悶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遠忽近,善收巧放。最見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我回到了現(xiàn)實,一切照舊。到這里,我們可以從整體上來把握作者的感情。
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蓮圖,至此由實到虛,開辟了一種與前文孤寂幽靜相反的熱鬧歡樂的境界。一實一虛,一動一靜,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暫時的寧靜,但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又回到了現(xiàn)實中來。表明作者無法從現(xiàn)實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寧靜,這正是殘酷的現(xiàn)實社會帶來的結果。
三、賞析文章的語言藝術
本文的語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比喻。寫靜態(tài)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zhì)。
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種感覺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錢鐘書語),即感覺的轉移。本文有兩例:
例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xù),若有若無,輕淡縹緲,沁人心脾,有意感覺的轉移伴隨著想象的中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優(yōu)雅和寧靜來。
例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的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由視覺向聽覺轉移。月的光華和陰影,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與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yōu)美,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lián)想和想象,乃至帶入一種幻境。
三是疊字的運用。由學生從課文中選出例子。
四、小結
本文寫夜游的動機、夜游的聯(lián)想。從出門到回家,敘述線索清晰而有變化,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yōu)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lián)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五、作業(yè)
1、在下列詞語的括號內(nèi)注音:
參()差()差()別參()見差()勁人參()差()遣脈脈()的流水山脈()脈()搏
2、給下列句子中加黑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A、有裊娜()地開著的
①n②nu
B、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
①zhn②chn
C、這是獨處()的妙處()
①ch②chǔ
D、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
①m②mi
3、作者寫荷塘月色的高明之處是把荷塘和月色作為一個整體來寫。荷塘的景物是月下的景物,月色又是荷塘里的月色。寫荷塘,主要抓住荷葉和荷花的形:____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___,香:_______________寫月色,主要抓住光:_______________,影:_______________。
4、解詞(見注釋)。
【教后記】
《荷塘月色》的感情如何理解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寫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寫景特點值得我們學習,寫荷塘上的月色,寫月光下的荷塘,相當成功。至于抒情是抒的什么情?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表現(xiàn)了愁悶的心境,有的認為表現(xiàn)了閑適的心情,有的認為表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的憤激之情,有的認為表現(xiàn)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你認為表現(xiàn)的是什么樣的情感呢?
我認為作者表現(xiàn)的情感是復雜的,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悅。低調(diào)情緒籠罩著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寧靜,路是幽僻、幽靜的,云、月是淡淡的,樹色是陰陰的。蟬聲與蛙聲雖熱鬧,但與我無緣。不滿現(xiàn)實,但又不得不回到現(xiàn)實中來。至于喜悅,課文開頭忽然想到日日走過的荷塘,總該有另一番樣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的,今晚卻很好,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暫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頓生。于是,由賞景想到古人采蓮那個熱鬧的季節(jié)風流的季節(jié),淡淡喜悅之情也是籠罩在全文的。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2
第一課時
〖預習作業(yè)〗
1、談談你讀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
2、找出文章中表現(xiàn)作者心情變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的變化。
3、探討作者為何總也擺脫不了苦悶憂愁。
〖教學重點〗
總體熟悉課文,領會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一次中學生最喜愛的十大課文問卷調(diào)查中,名列榜首的是《荷塘月色》。
二、朗讀課文
三、課文分析
1、思考問題:聽完朗讀,你對這篇文章的感受是什么?
師生互動活動一:學生暢談對這篇文章的感受。
教師歸納小結,本課時重點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主要美在三方面:景物優(yōu)美、感情真摯、語言新而不失自然。
⑴寫景:
主要寫什么景?(荷塘、月色)由此看來,標題是什么短語?(并列)寫荷塘和月色的文字各集中在哪段?(略)景美、語言美,第2節(jié)課深入探討。
⑵感情真摯:本文既是寫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2、師生互動活動二:找出文章中表示作者心情變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的變化。
教師明確:
表現(xiàn)作者內(nèi)心思緒變化的句子有: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渴求寧靜)──4、5、6段未直接寫出作者的心情,但通過作者對荷塘、月色優(yōu)美景色的描寫,可以感受到作者暫時沉浸到了在優(yōu)美景色中而忘記了煩惱,尋得了片刻的寧靜──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片刻寧靜得而復失,過渡極為自然)──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心境回到現(xiàn)實)。
從空間上看,作者從家里出來,經(jīng)小徑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從情感上看,作者由頗不寧靜──渴求寧靜──求得片刻寧靜──走出寧靜──心境回到現(xiàn)實。形與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種圓形結構,說明作者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苦悶憂愁。
由此說,本文的文眼句是?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所謂文眼,就是文中最緊要的語言。比如一個人,人沒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反過來,他人讀你的眼睛,就能讀到你的內(nèi)心世界。所以,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題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傳神語句。清代劉熙載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說。所以讀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
3、師生生互動活動三:作者為何擺脫不了苦悶憂愁?
提示:須聯(lián)系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性格特點分析。
明確:
本文寫于1927年7月,當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圓西院。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作為正直的知識分子,朱先生自然倍感苦悶彷徨。他是民主戰(zhàn)士,愛國分子,但對社會的參與意識不夠強烈。中國現(xiàn)代作家中,郭沫若早就揭露當時的社會是血腥污穢的屠場,聞一多詛咒舊中國是一池死水,魯迅則要掀翻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吃人筵席。朱自清要比他們溫和,他的確感到現(xiàn)實對正直善良的人們沉重的碾壓,但還沒有上升為抗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暫時逃避的一法他曾對夫人陳竹隱說過: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又說: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望我生活,還是暫時超然為好。
本文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作者性格的支配下寫成的。文章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白色恐怖的嚴酷現(xiàn)實的不滿,以及他苦悶彷徨、希望在一個幽靜環(huán)境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
4、教師分析以下三句話,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
⑴便覺是個自由的人
⑵這是獨處的妙處
⑶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便覺強調(diào)只是主觀感受。這自由的人的片刻感覺與平常的自己有著差距和矛盾。
對晚上獨處的陶醉,正是對白天塵囂的不滿,暗示不寧靜的社會原因。
且是姑且,正表明作者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借片刻的逍遙自在來排遣心中的不寧靜。
5、總結本課
指出作品的感情基調(diào):
A、淡淡的喜悅;
B、淡淡的哀愁;
C、淡淡的喜悅夾雜著淡淡的哀愁;
D、濃濃的哀愁
答案是C。
四、布置作業(yè)
1、反復朗讀課文,加深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文章4~6段
3、完成練習二至五。
〖板書設計〗
〖預習作業(yè)〗
你覺得本文寫景有何特色?你最喜歡寫景的哪些句子,為什么?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領略本文的畫面美(寫景美)。
2、領略本文的語言美。
〖教學過程〗
一、回顧上節(jié)課
第一節(jié)課,我們重點感受了蘊含在這篇散文中的情感內(nèi)核,體會了作者寫作本文時的心境──由于時代和性格原因,始終無法擺脫的苦悶心情,既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也反映了作者苦悶彷徨、希望在一個幽靜環(huán)境中尋求精神暫時解脫卻又無法得以解脫的矛盾心情。
二、課文分析
本節(jié)課,我們將帶領同學們重點領略文章的寫景之美與語言之美。
學生活動一:配樂,請一位同學朗讀4~6段,同學們拿起筆畫下你覺得最美的句子。思考兩個問題:
1、你認為這3段寫景的基調(diào)是什么?你覺得這幾段寫景有何特色?
2、這幾段寫景都運了哪些方法?
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活動要充分,學生可以從寫景的色彩、基調(diào)、詞匯、修辭等角度闡述寫景特點。
教師歸納明確:
1、第4段重寫月色下的荷塘,第5段重寫荷塘上的月色,第6段寫荷塘四周在月色下的景致。
2、這幾段寫景的基調(diào):優(yōu)雅、幽靜、素淡、朦朧。月光是淡淡的、靜靜的,云也是淡淡的,霧是薄薄的,荷香是縷縷、仿佛遠處,葉子和花像籠著。所以,總的色調(diào)是素淡朦朧,恰與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這種心境合拍,表現(xiàn)出作者憂郁、沉靜的詩人氣息。
三、綜合分析第4段
1、寫景的大致順序:在總寫荷塘概貌后,先寫滿眼茂密的荷葉,次寫多采多姿的荷花,再寫縷縷的荷香,最后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以及流水。這是按照觀察的角度、視線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依次精雕細刻。
2、本段沒有直接寫月,但處處有月,一應景物,都處在朦朧的月光中,有著奇異的光彩。如把盛開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從色彩和光華上寫荷花之美。再如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的歌聲一樣似有似無,時斷時續(xù),隱約朦朧。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
3、從語言、修辭看:
⑴比喻:(含通感,不是重點,點到即可)
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的歌聲一樣似有似無。荷香本是嗅覺形象,作者卻把它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期轉化為聽覺形象,這種把一種感覺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感覺的形象的寫法,在修辭學上稱為通感,是一種特殊的比喻方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可以啟發(fā)讀者展開更廣闊的聯(lián)想,讓讀者去領會作品的藝術境界。
還有多個句子用到比喻,所選擇的喻體皆為柔美之物,與本體生動切合,貼切地描摹出了景物的優(yōu)美。
⑵擬人:
賦予物以人的品格,將景物寫得靈秀動人。
⑶疊詞:
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有一種音韻美。
⑷駢散句結合:
用詞優(yōu)雅、柔美,句子既見變化,又稍顯齊整,產(chǎn)生一種節(jié)奏上的舒感美。
四、綜合分析第5段
1、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本段有正面描寫月色的句子,但更多的句子是從側面表現(xiàn)月色之美的。作者通過寫青霧、葉子、花、淡云、灌木、楊柳的倩影等景物,烘托了月色之美。因月色畢竟單調(diào)得很,正面是很難描摹的,于是作者借用其它景物,用襯托的手法予以表現(xiàn),可謂恰到好處。
2、動詞之美:
一個瀉字,境界全出,頓時將無形化有形,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寫出了月光的流動感,給人醫(yī)治奶白色而鮮艷欲滴的實感。再加上修飾語靜靜地,準確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但又是絕無聲響地幽靜幽美,這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安謐的氛圍,意境相當優(yōu)美。(照字直白,是如實地寫,不是描繪,淡而無味,且與如流水一般不般配,失去和諧感。)
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tài),突出了恬靜朦朧,一個水氣迷蒙、月色輕籠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給人騰空而上的感覺,不能妥帖地道出霧的輕柔。)
籠字寫出了霧的輕、薄、透,正合輕紗的比喻。(蓋、罩、蒙等字都顯得過于厚重。
落下沉重,表現(xiàn)出黑影的質(zhì)感。(映出表現(xiàn)不出濃重)
畫能寫出月影之美。(印不能寫出美)
3、修辭手法的運用:
比喻。(通感)
五、綜合分析第6段
1、段末過渡自然,片刻的寧靜得而復失。
2、本段動靜結合,遠近相間。
六、本文寫景小結
這篇散文,寫景細膩動人,創(chuàng)設了素淡、朦朧、優(yōu)美的意境。閱讀這一部分文字,一個個畫面清晰地映現(xiàn)在我們眼前:綠葉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縷縷,流水脈脈,月色溶溶,小徑幽幽,樹色隱隱。在這樣的畫面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喜悅。景物是作者感情的載體,景語即情語,這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從作者觀察的細致、描寫的細膩,可見作者已經(jīng)完全陶醉其間,忘情于迷人的景色之中了。只不過,這種喜悅與寧靜是淡淡而且短暫的。
學生活動二:從畫中走出來,作者寫到了江南采蓮舊俗,是何用意。
教師明確:簡單地說,可以將之理解為作者回到現(xiàn)實生活的表現(xiàn)。深究起來,寫作者惦念江南,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意,以此表達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七、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背誦4~6段。
2、預習《故都的秋》:
⑴文章選取了哪些景物作為描寫對象?能否將這些景物概括為幾幅圖畫?
⑵作者筆下的秋是什么色彩的?這些色彩有何共同特點?
⑶探究作者性格特點與所處的時代特點?
⑷思考文中多次寫到南國的秋有何作用?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教學背景及單元整體設計方案】
11月6日晚上八點多鐘,接到學校通知,第二天區(qū)領導要來學校考察,要聽一堂政治或語文課,要求我準備一堂課。
接到通知,我思考著上哪堂課,必修1已經(jīng)學習完畢,不可能再上。必修2有兩個單元的古詩文,都比較長,而且難度又比較大,也不在考慮之中。最后一個單元是演講單元,但已經(jīng)決定在督導評估和市教研課時上,也不能上。只能選擇第一單元。
第一單元是寫景狀物的散文,都很經(jīng)典。一篇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篇是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一篇是陸蠡的《囚綠記》。這幾篇文章要上出彩,感覺比較困難。都是很多老師上了又上的課文了。最后決定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從單元提示來看,重點突出了三個方面,一是學習精巧獨特的藝術手法,一是品味優(yōu)美雋永的語言,一是把握作者深刻而豐富的情感。
仔細研讀這三篇文章,我覺得從整個單元設計的角度出發(fā),每篇可以有所側重。比如《囚綠記》用到了象征手法,那么這篇課文就著重藝術手法的賞析;《故都的秋》有大量的寫景,當然是著重賞析它的景物描寫,品味它的語言;而《荷塘月色》雖然也有景物描寫,但畢竟只有三段,而作者的淡淡的憂愁的情緒體現(xiàn)在全文各個地方。另外,教學參考上是從三個方面對《荷塘月色》進行教學建議,一是體會作者的情感,一是景物描寫,一是語言品味。
因此,我考慮,上《荷塘月色》,首先從整體上去把握體會作者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體會他的情感。第二課時再品味語言,分析景物描寫的妙處。況且,我覺得對文章的把握也要遵循整體感知到局部賞析的規(guī)律,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閱讀意識。而且,學生也容易被他優(yōu)美的景物描寫假象所迷惑,而不能把握到他真正的情感。另外,朱自清這篇文章很多老師上課的時候就是從景物描寫入手,如果我再這樣上,也很難上出新東西來。不如做一次大膽的嘗試,至于嘗試的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留待課后再討論了。
【三維目標】
1、體會作者彷徨苦悶又略帶淡淡的喜悅的情感。
2、理清寫作思路,學習作者圓形結構的寫作技巧。
3、培養(yǎng)學生憂國憂民的思想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作者苦悶中略帶喜悅的復雜感情。
2、學習圓形結構寫作技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這個單元有幾篇課文?學習重點是什么?
提醒學生把握編者意圖的重要性。寫景狀物散文。
至少三點: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自然、人生的豐富感受和深刻思考(體會情感),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
學習寫景狀物的散文,必須通過揣摩語言去整體感知文章的內(nèi)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走進作者的心靈。今天我們就借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來好好揣摩品味他在文中表達的情感。首先請大家大聲的朗讀,注意,在朗讀《荷塘月色》的時候,你就朱自清!
二、誦讀品味
1、學生自由朗讀,并談感受體會。
2、指導讀法。
三、體會作者情感,學習圓形結構的寫作技巧
1、我們在讀的過程中,有沒有注意到作者直接表達感情的一些句子?請大家找出來。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便覺是個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
2、為什么作者一開篇要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呢?而作者在荷塘散步的時候又說“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又流露出喜悅的心情,作者到底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怎樣的心情呢?
學生思考并討論分析。
可以要求學生談談自己煩惱的時候有沒有類似的經(jīng)歷?如:
煩惱──聽Mp3──暫時忘記煩惱──最終聽不進,甩掉Mp3+BXO
3、圓形結構寫作技巧:
外結構:出家門──賞月色、觀荷塘──回家門
內(nèi)結構:不寧靜──尋寧靜──得寧靜──失寧靜
4、插入朱自清的介紹:
講到這里,我覺得有必要跟大家介紹一下朱自清。
⑴ 朱自清的祖籍: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揚州人》,但其實他不是揚州人,只是從5歲起便定居揚州。他的祖籍,則是誕生過魯迅的浙江紹興。(紹興出名人!)⑵ 朱自清名字的由來。
⑶ 朱自清的才華:學生時代就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192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1922年發(fā)表長詩《毀滅》,引起文壇關注。1924年,出版了詩和散文集《蹤跡》。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為杰出散文家的基礎。他在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語言學、文藝學、美學等學科領域都有著很深的造詣和建樹。
《中國青年報》上曾報道一則新聞是《我國30歲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但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華大學教授并任該校中文系主任時,年僅27歲!
⑷ 朱自清精神。毛澤東的政論名篇《別了,司徒雷登》中。毛澤東這樣寫道:“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jīng)是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熳郧逡簧碇夭。瑢幙绅I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覀儜攲懧勔欢囗?,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弊罱K,朱自清先生絕食而死,死時年僅48歲。
今天我們學習的《荷塘月色》,我們不僅要看到他優(yōu)美的景物描寫,更要體會他在優(yōu)美景物描寫背后深深的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而我們也要樹立起民族的憂患意識,努力學習,以便將來為祖國做出相應的貢獻。
四、質(zhì)疑問難
對本文,你還有什么疑問?
五、作業(yè)
仔細品讀4~6段景物描寫段落,就其中某一段,嘗試寫一篇300字的賞析文章。
【教學后記及反思】
第二天通知我,說是聽我的課。上課了,我先給學生講解了本單元的知識目標,就是要學習精巧獨特的藝術手法,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接著我說我們今天就借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來體會他的情感。然后要求學生朗讀課文,并談讀感受,有些學生講到景物描寫的優(yōu)美,給人寧靜的感覺,馬上有些學生反駁說并非如此,開篇就說不寧靜,可見作者是不寧靜的心情。我順勢就學生的發(fā)言,要求大家討論,體會情感。學生課堂發(fā)言很積極,有的學生注意到了景物描寫的變化,反映心情的變化,有的找到抒發(fā)心情的句子,進行分析。也有的從背景入手進行分析,我覺得學生做的很不錯。時間不知不覺地過去了,還有學生在辯論,我停止了辯論,進行了總結。找出了作者抒發(fā)情感的句子,結合背景分析了作者的心情,并且分析了第一段不寧靜體現(xiàn)在哪些句子里。順勢又總結出精巧的構思,即內(nèi)外圓形結構。最后我介紹了朱自清,說到了他的絕食。說到了他的彷徨痛苦,說到了這篇文章所體現(xiàn)出來的憂患意識。
自我感覺不錯,可以打80分吧。
當然也有不足,比如學生分析到景物描寫的變化時,我如果再引導學生把三段景物描寫各寫了什么找出來,板書出來,進而更深入地體會作者心情的變化,或許更好。比如學生講到“可惜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時,我要求學生把引用的兩首詩歌再讀一讀,然后再去分析這句話的含義就好了(上課時沒有讀)。總體說來誦讀還少了點。最后如果能把表現(xiàn)情感的方法在黑板上板書出來或者要求學生自己總結出來就更好了(上課時只是自己口頭總結了)。
語文老師真不好當,我現(xiàn)在是深有體會了,要上好一堂語文課是真不容易。我進而想到在新課改的前提下,應該如何上語文課的問題。
是不是每堂課都要探究合作?可不可以有老師的灌輸(比如我對學生談到朱自清的一些事跡)?而且可不可以整堂課都是老師講解?可不可以在某些課里有所側重?又如何側重?單元設計如何制定?怎樣才更科學?學期目標又如何體現(xiàn)?尤其是三維目標又該如何實現(xiàn)?課堂評價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是只看一堂課還是要結合整個設計來看?如何把所有課文進行分類,比如哪些課文是“定篇”,哪些是“例文”,哪些是“樣本”,哪些又是“用件”?……
要思考的還很多,要學習的也很多,另外,面對我們的學生,如何從他們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去設計課堂也很值得研究,如何避免課堂的平面滑行也值得探討,如何上出深度更值得去探索。
這學期新課改,聽了很多課,也被聽了很多次課,早就想開這么一個主題帖了,但一直沒有開出來,除了時間原因外,也因為自己的懶惰。
這一次課后,最終讓我下定決心開這個帖子了,我開始了對必修1、2教學的整體反思。
因為在聽課和被聽課過程中,聽到了很多評論,而有些評論我不能夠贊同,比如上出語文味,是不是與思想教育就沖突了?我想語文味到底是什么,恐怕有些專家都不清楚。這一次課,以及后面的《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和《短歌行》,都聽到相似的評價,我會再好好總結的。
我熱切盼望大家能各抒己見,幫助我撥開云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