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健康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8《故都的秋》教案11。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作為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幫助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xiàn)教學目標。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故都的秋》教案11”,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指導思想:貫徹“三主”思想,即:以學生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以素質、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
教學目的:1、訓練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方法:自讀棗討論棗點撥式
教學重點:散文的形和神
教學媒體:投影機、錄音機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及內容:
導語設計
上課之前,我先給大家播放一首歌,(播放錄音帶〈〈前門情思大碗茶〉〉)這首歌名叫〈〈前
門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們國家的哪個城市?對,北京。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也是寫北京的散文,不過,它寫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蘆,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現(xiàn)在是我們的首都,,歷史上也曾是幾個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達夫寫這片文章的時候,北京已經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叫北平,因此,郁達夫把它叫做故都。(板書課題)
檢查預習,師生共同討論,分析理解課文
首先請全班同學朗讀全文;
讀罷全文,你們覺得郁達夫主要從哪個方面來寫故都的秋的?請用一字來概括。
答:味。(板書)
教學設想:
此問要求學生首先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卮鸫藛枱o須作太多理性分析,憑語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現(xiàn)達八處之多。
若學生思維過于分散,討論與答案差異較大,可提供幾個答案供學生選擇。如:色、聲、形、味,實,情,課文雖也寫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寫秋之味。
讀一、二自然段,分別用四個字和三個字來概括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的特點。
答:北國的秋棗清、潤、悲涼
南國的秋棗慢、潤、淡
教學設想:此問旨在訓練學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在文段中找到。
讀第三~第十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秋花、秋槐、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記敘上述秋景時,是以時間為序為記敘的呢,還是以空間為序來記敘的?
答:即不是以時間為序的,這正是散文形散特點的體現(xiàn)。作者所寫的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們讀起來卻覺得很自然,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這是因為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靜、悲涼”這么一個共同點,作者正是以“清、靜、悲涼”這個景物的共同點把這些景物組織在一起的,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教學設想:
(1)此題有意要引起學生的爭論,題干以選擇問的形式設置一個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學生能否跳出思維的二維空間。
(2)通過爭論,可使學生加深對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點的認識,此為本課教學重點。
(3)為了方便學生的討論,可在討論前出示本課投景膠片之一:
秋花棗色
秋槐棗形
秋蟬棗聲
秋雨棗味
秋果棗實
2.故都的秋景可謂豐富多彩,作者為什么只選取上述秋景來寫呢?試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分析。
答:的確,作者所寫的秋景是“清、靜、悲涼”的,他所寫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便人覺得有點兒落寞的,秋聲是衰弱的殘聲,秋味的都市閑人雨后話秋涼的情韻,秋實也是淡綠或微黃,而不是紅熟了的時候。之所以這樣,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物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從主觀方面來講,也有三個因素,第一,跟舊中國時代環(huán)境的黑暗有關,這導致他思想苦悶,逃避現(xiàn)實;第二,也跟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有關。郁關夫早年(三歲)喪父,在日本十年的異國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岐視;第一,還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p>
因此,上術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就決定了作家會選什么樣的景來抒什么樣的情。
教師總結時,可出示本課投影膠片之二:
(1)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2)舊中國時代氣質的抑郁善感;
(3)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
(4)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
教學設想:
(1)此題旨在學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關系,這是本課教學難點。
(2)分析時可與導語中的《前門情思大碗茶》作比較,體現(xiàn)課堂線索。北京的名勝跡有很多,但詞作者只選取前門、蛐蛐、冰糖葫蘆、窩頭咸菜、杏仁豆腐、大碗茶來寫,勾勒了一幅具有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故都風情畫,很好地表達了選海外游子的故都情思。
(四)讀第十二自然段,你認為本段的中心句應該是哪一句?
答:應該是:足風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教學設想:此題旨在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如學生意見出現(xiàn)岐,可提出幾句站學生進行辯析。如:
A、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B、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
C、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到底。
A、是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B、是觀點提出后對觀點的闡釋;C是本段中扣題的句子。
(五)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認為南國的秋與北國的秋的最大的區(qū)別在哪個方面?請用一個字來概括。
答:味。(板書)
2.為了說明上述區(qū)別,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答:比喻。作者用了四級對比來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教學設想:
(1)此題旨在訓練學生的修辭辯認能力及理解能力。
(2)部分學生可能會答成對比或類比,這是不對的。應該說總體上是比喻,但比喻中有對比,比喻的本體和喻體本身是對比。本體與喻體這間的相似點就是“味”。
(3)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可出示本課投影膠片之三:
三、結語設計
1.教師播放《前門情思大碗茶》的后幾句:
“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它最廉價,可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那醇厚的香味兒,直傳到天涯,它直傳到天涯?”
2.郁達夫在《故郁的秋》中給我描繪的故都的秋味也是如大碗茶的香味一樣傳遍天涯!
附:《故都的秋》板書設計
相關閱讀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作者:郁達夫
教案設計:魯坤
教學目的:
1、整體感知課文,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3、學習散文鑒賞、寫作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
1、領會并學習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
2、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領略故都的秋聲、秋色、秋味。
3、理解掌握對比映襯的手法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方法
1、討論式教學,實施教學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讀練結合,引導運用知識。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領會學習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重點:
領會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秋日里,毛澤東獨立于橘子洲頭,看到了“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我們讀到的是壯麗。
秋風中,杜甫登高,筆下出現(xiàn)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钡木跋?,我們讀到的是悲涼。
由此可見,同樣是秋天,人們的感受是不同的,今天我們學習《故都的秋》看看郁達夫給我們描繪了怎樣的秋。(投影展示課題作者)
二、學生自讀課文然后探討課文內容
1、看文章標題,指出中心語是什么?本文的寫作重點是什么?
明確:秋。故都特有的秋色。
2、快速閱讀全文,從課文中找出一句話概括“故都之秋”的特點?
明確:“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投影展示)是文眼,概括了故都之秋的特色。
2.作者通過哪些景象的描寫來表現(xiàn)“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
明確: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板書以學生說的為準)
三、研讀課文
(一)師引導分析第三段(聽范讀品秋味)。
請同學們找一找哪些地方能體現(xiàn)出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
提示:引導時重抓景與情的關系和寫景的角度(例如秋色、秋聲)。
(二)分析第四段到第十一段所選景物如何體現(xiàn)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四個大組各討論一個內容)
明確:寫秋槐----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細極柔軟的觸覺?!薄皰呓值脑跇溆跋乱魂噿吆?,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保ㄓ|覺、視覺、感覺寫悲涼)
寫秋蟬----“衰弱”、“殘聲”。(這本身就是一種悲涼。)
寫秋雨----“息列索落”、“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這里有環(huán)境的寧靜,也有情和境的悲涼。)
寫秋果----“淡綠微黃”,即使是寫“紅”也是“紅完”。(也是一種清、靜的淡色。)
小結:作者抓住秋的色、秋的聲,通過聽覺、視覺等寫出了秋的味“清”、“靜”、“悲涼”。
四、體會作者情感,引出寫作方法。
故都可寫的東西很多,作者為什么要選取這些景物,來表現(xiàn)“清”、“靜”、“悲涼”的秋呢?(根據需要可結合課文后時間讓學生聯(lián)想作者背景。)
明確: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投影展示)
五、課堂演練
面對戰(zhàn)亂的中國郁達夫展示了清、靜、悲涼的故都,面對黑暗的舊中國朱自清寫出了朦朧的荷塘月色,我們是否也可以借景抒發(fā)自己的某種情呢?
提示:先確定情,再選取景,先說后寫。(投影展示)
六、作業(yè):(投影展示)
同學們,現(xiàn)正值陽春三月,請以《家鄉(xiāng)之春》為題,寫一篇散文,文中要有古代詩詞的引用,體現(xiàn)家鄉(xiāng)之春的風貌。字數不少于500字。
小結:散文的鑒賞既要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xiàn)實,又要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要結合作者當時的生活經歷。心中有景,筆下才有情。
附:板書設計
秋院清、
秋槐
故都的秋秋蟬靜
郁達夫秋雨秋果悲涼
故都的秋教案
[導學目標]
1.體味詩意秋景圖,把握散文形與神的辨證關系。
2.理解、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藝術手法。[難點]
3.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導學方式]整體感知---朗讀品味---鑒賞評價---實踐創(chuàng)新
[導入新課]如果說春天讓人朝氣勃發(fā)、鯤鵬展翅的話,秋讓人平心靜氣、深思細味。請同學們打開詩詞歌賦的記憶庫,撿拾出幾片金黃的秋葉,好嗎?[學生七嘴八舌,教師鼓勵表揚][投影]同樣是秋天,劉禹錫高歌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馬致遠悲吟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斷腸人在天涯,李清照纏纏綿綿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毛澤東獨立寒秋,英姿勃發(fā),放眼萬類霜天競自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秋思作為一種文化積淀已熔鑄到華夏兒女的血液之中。那么散文大家郁達夫筆下的秋又是如何一種況味呢?
讓我們伴著鋼琴曲[秋日私語]一同走進《故都的秋》。[配樂]
[討論品讀]1。讀罷全文,你認為作者從哪個方面總寫秋的?請用一個字概括。[整體感知]
討論:色、聲、實、味。味[韻味]這個字是全文情與景的濃縮,言有盡而意無窮,須細酌慢品。
2。作者認為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韻味有何不同?[篩選信息]圈劃:清、靜、悲涼。慢、潤、淡------。[味的具體內容]
3。寫北國之秋而多次點到南國之秋,用意何在?[鑒賞評價]討論:烘云托月之法。突出北國之秋的感人至深。
聯(lián)系文題故都------故鄉(xiāng)、故國、故人---
4。作者用他那丹青妙筆為我們勾勒了一幅幅詩意秋景圖,請從自然景物入手簡要概括。[概括要點]
花、槐、蟬、果---可視、可觸、可聞---形
清、靜、悲涼------字里行間充沛之情---神
配樂自由朗讀,品味秋之韻味。
5。香山紅葉漫山遍野、熱烈奔放,頤和園風光旖旎、游人如織都能映照出故都之秋的倩影,作者視而不見卻只擷取這涂抹著一層淡淡的灰色的花、槐、蟬、果來細味清、靜、悲涼,為什么?
[鑒賞評價]
討論: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情畫意總關情。對于同一輪名月,高興的人寫她,她在笑;憂郁的人寫她,她在愁;怒不可遏的人寫她,她簡直就是一張氣的蒼白的臉,青筋暴跳、立目橫眉。是否合乎心境是選景的主要標準。正所謂以情馭景、以景顯情。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秋的落寞。[知人論世]1933年4月,由于國民黨的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苦淡。本文字里行間流露著對生命的追問。
[精讀拓展]
1。配樂朗讀秋槐、秋雨段。
2.精讀秋槐段。幽人徘徊,落蕊滿地,尋尋覓覓為何事?[投影]晏殊: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思考]自然之秋-----人生之秋[點評]縱才高八斗,也有志不得騁,不得不從上海退隱到杭州,人生短暫,而坐看年華付水流,是何等苦悶,何等的寂寞!
3.精讀秋雨段。[投影]辛棄疾: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品讀]了。[討論]天氣轉涼了,一年剩下的光陰就不多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陰也不多了。這尾音一拖,那種感嘆悲涼的味道就出來了。作者這里話秋涼,言外之意是如今歷盡滄桑,飽嘗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作者談天氣不談國事,反映的正是一種政治高壓。化用名句,含蓄雋永。
[深情結語]《故都的秋》是一篇詩化的散文。故都的秋色、秋聲,清、靜、悲涼;悠遠的秋味,孤獨、寥落;深沉的秋思,充溢在胸襟。我們仿佛和郁達夫先生共同品嘗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齒頰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是聽完了一曲字正腔圓的京劇清唱:余音繞梁,不絕如縷。
[聯(lián)讀悟寫]學習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法,寫200字左右描述性片段。
1.定情:熱愛、生機、活力。
2.角度: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繪聲繪色繪形。
3.書寫:工整、文面整潔。
[板書設計]故都的秋
郁達夫
蟬
槐雨
以情馭景------花秋味果---------形
以景顯情------清靜悲涼---------神
《故都的秋》教案30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作為高中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幫助高中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jié)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故都的秋》教案30》,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故都的秋
郁達夫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語
秋天,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從古至今,關于“秋”的詩詞歌賦,可以說是多得不可勝數。比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王維的《山居秋暝》,歐陽修的《秋聲賦》等等。還有一些有名的詩句,比如,王勃高歌“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杜甫哀唱“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馬致遠悲吟“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斷腸人在天涯”;李清照纏纏綿綿“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毛澤東獨立寒秋,英姿勃發(fā),放眼“萬類霜天競自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等等(可由學生自我發(fā)揮)。這些詩句中,有的描寫的是秋天的肅殺凄涼,抒發(fā)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意;有的刻畫的是秋天的絢爛多彩,寄寓了作者濃濃的贊秋之情。那么,在同學們的心目中的“秋天”又是怎樣的呢?……看來每個人心中都有每個人不同的秋。今天,我們便來看看,在著名的現(xiàn)代作家郁達夫的筆下,又會是怎樣的一種“秋”的景象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獨領20世紀30年代詠秋散文風騷的精品—《故都的秋》(板書)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教師教授生字詞。(見書)
2學生朗讀課文。
3教師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①作者筆下的秋天有什么特點?
明確:清、凈、悲涼
②文中哪句話能最準確地表現(xiàn)作者對這樣的秋的感情?是怎樣的感情?
明確:“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p>
表達了作者熱愛、贊美這樣的秋天的感情。
③表達本文主要內容的是哪一句話?(即文眼)
明確:“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p>
第二課時
重難點解決過程:
一學生朗讀前兩段,思考:
1作者在這兩段中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的?
3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本文的前兩段采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抒寫了作者對北國和江南這兩個地方秋天的不同感受,以兩個地方的對比來突顯北國秋天的“清”、“靜”、“悲涼”的特點,同時表達了作者對北國的秋天的向往之情。(板書)
二學生默讀課文3—11段,思考:在這部分中,作者一共描寫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象?
明確:作者描繪故都的自然風物一共有五種景況,即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閑人、勝日秋果(板書)
三學生集體朗讀最后兩段,思考:
1這兩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這兩段主要寫的是南國之秋的色、味都比不過北國的秋天。抒發(fā)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無比眷戀之情。
四學生通過板書討論:文章的總起部分與總結部分有什么關系?
明確:結構上,兩個部分首尾相應,都是對比北國之秋和南國之秋。意境上,總結部分強化、升華了作者所要抒發(fā)的情感。
板書結構框架圖:
第一部分:總起(1—2)寫感受。
1、寫故都秋之感。清、靜、悲涼令人向往。
2、寫江南秋之感。秋味不濃不讓人滿足。
第二部分:分寫(3—12)
秋晨天空、秋之牽?;?/p>
槐樹落蕊而知秋鄉(xiāng)國有異,悲秋之感卻同。
記敘秋蟬殘鳴而報秋議論
秋雨淋人人知秋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別之處。
棗樹秋色之奇觀
第三部分:總括(13—14)
南國之秋,色味不如北國之秋濃。
故都之秋,我減少壽命也要留住。
五課堂小結
散文《故都的秋》從對北國、南國的秋天的不同感受寫起,突出了北國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然后作者采用了分述的寫作手法,以記敘和議論兩個方面寫故都北平的秋天的景色,贊美北國的秋天;最后總括全文,抒發(fā)了作者對故都秋天的眷戀的感情。文章首尾照應,層次嚴謹,渾然一體。
第三課時
一導入語
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領略了郁達夫先生筆下的北國秋天。那么,同學們想一想,作者筆下的秋天的景色除卻清、靜、悲涼這幾個特點之外,又是怎樣一番景致呢?
二整體感知
1提問: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到,在文章第二部分中,作者一共描寫了五種景況,那么同學們能將這五種景物概括為五幅圖畫嗎?
明確:可概括為“秋花圖”“秋槐圖”“秋蟬圖”“秋雨圖”“秋果圖”
2讓學生體會這五幅圖畫,然后分小組討論這五幅圖畫分別怎樣體現(xiàn)出故都秋天“清、靜、悲涼”的特點的?
明確:“秋花圖”——
“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以色寫秋天,給人明凈高爽、無半點纖塵之感,寫出了“清”的特點;“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ǖ乃{朵”以及“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是在寫“靜”;有著幾分冷落和蕭條的“破壁”、藍白冷色調的“牽?;ā焙拖笳魃乃ソ吲c凄涼的“秋草”體現(xiàn)了“悲涼”的特點。
…………………………(見書分析)
3提問: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者在敘述和描寫上述秋景時,以時間為序還是以空間為序呢?
明確:不是時間順序,也不是空間順序,是并行排列。體現(xiàn)了散文“形散”的特點。這些景物都具有“清、靜、悲涼”的共同特點,也即“神不散”。
4提問: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本文是頌秋之作,但也有人認為是悲秋之作。你認為呢?說說你的理由。
明確:本文是用深沉的憂思和落寞的悲涼來頌秋的。開頭就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痹谖恼碌慕Y尾處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三提問:北京有很多知名的名勝古跡,比如:陶然亭的蘆花、香山的紅葉、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等等,為什么這么多的名勝作者不寫,而要寫身邊這些不出名的景物呢?(學生發(fā)揮,教師提示簡介和寫作背景。)
1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陽縣人?,F(xiàn)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1913年9月,郁達夫跟隨兄長郁華赴日本留學讀書。在這期間,郁達夫曾廣泛地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十年的異國生活使郁達夫飽富詩書,也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激發(fā)了他強烈的愛國熱忱。1921年,郁達夫與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組織了創(chuàng)造社,后來郁達夫又參加了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郁達夫投入到了抗日救亡運動中,后來流亡到蘇門答臘,堅持抗日戰(zhàn)爭。1945年9月17日,郁達夫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
郁達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散文、小說、詩詞和文論等領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并且形成了自然暢達和熱情坦蕩的風格。郁達夫的散文,帶有比小說更直接更鮮明的自敘的性質,發(fā)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熱情蛋白、毫不遮掩地表現(xiàn)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里的苦悶心情。
2《故都之秋》寫作背景
1933年到1937年之間,日本帝國侵占我國東北三省,對中原地區(qū)也是虎視眈眈。國民黨政府不但不反抗,還實行對外投降、對內鎮(zhèn)壓的政策。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脅,郁達夫離開了上海,避居杭州,過上了游山玩水的隱逸生活。在這段時間,郁達夫寫了大量寄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散文。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明確:郁達夫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位非常有藝術特點的作家。他的文學活動貫穿了“五四”運動到抗日戰(zhàn)爭幾個重要時期。他是一個愛國者,他的作品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的部分精神面貌。30年代舊中國,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讀書人衣食無安,居無定所。為了謀生,郁達夫輾轉千里,顛沛流漓,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他描寫自己心中的“清”“靜”“悲涼”已不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tài),而是整個的人生感受。雖體驗到生活的許多悲苦與憂愁,但他沒有消沉,依然懷著一顆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心態(tài)與眼光來觀察故都秋景,看到自然景觀和人生景觀的美好的一面,充滿眷戀和哀惋。他不寫宮殿廟宇、亭臺樓閣,而是寫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見之景,寫出了北平下層人員和不得意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的一個側影,表現(xiàn)出郁達夫的平民意識。他從賞景中體驗和感受文化氣息,表達了對古今中外賞秋詩人賞秋文化的珍愛,體現(xiàn)了作者對歷史人文的關懷。在藝術上,側重表現(xiàn)自我,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既有表現(xiàn)對舊社會的抗爭與激憤的直抒胸臆,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的心理描寫。
客觀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多姿多彩。
主觀方面:
①社會環(huán)境的黑暗。
②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文人見落花而傷春,看流水而感時。他需要這樣的景物來排遣內心的憂郁煩悶,把復雜微妙而又難言的情懷寄寓秀麗的幽道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達出來。
③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通世文學”。
四課堂小結
文貴創(chuàng)新,是說一篇文章在下筆時,作者應該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個性。在不少人面對眾多詠秋佳作望而生畏,欲寫止筆時,郁達夫卻以自己個性鮮明的思想,選擇獨特的視角,運用與眾不同的寫作手法,以情選景,以景顯情,使作品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為詠秋佳作又創(chuàng)一里程碑。文章也正如郁達夫所說“要把感情滲入到景物描繪中去,使讀者幾乎不能辨出這美麗的自然是不是多愁善感的主人公身上的一部分。
故都的秋
教學目的:
1.整體感知課文,體會散文“形”、“神”合一的藝術特色。
2.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者:夏玉庚
一.導入課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笨梢娗锾爝@個特殊的季節(ji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秋天給你一個什么樣的感受呢?(學生談自己的感受)
有人獨立于橘子洲頭,看到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秋日里,毛澤東讀到的是壯麗。
有人登高,筆下出現(xiàn)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風中,杜甫讀到的是悲涼。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和“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秋雨里,柳永讀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見,文學作品,常常是客觀現(xiàn)實和作者的主觀感受的統(tǒng)一體,我們閱讀文學作品貴在“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xiàn)實,體會蘊含在文章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板書:讀懂客觀現(xiàn)實,體會思想感情),
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郁達夫先生的《古都的秋》,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客觀現(xiàn)實和主觀情感融為一體的。(板書:課題、作者)
二.學生自讀課文
要求:全身心投入地讀這篇課文。
三.探討課文內容
1.討論:本文的題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這個客觀現(xiàn)實呈現(xiàn)出什么特點?(指明讀第一、二兩自然段)
明確:總領句----“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保ò鍟呵濉㈧o、悲涼)
2.課文是通過哪些景象的刻劃來表現(xiàn)“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學生快速瀏覽3—11自然段)
明確:主要是刻劃了五種景況: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閑話秋雨、佳日勝果。(板書: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
3.品味詞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靜、悲涼”
明確:
①寫秋院----“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保ㄟ@是境的寧靜);“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ā保ㄟ@是心的寧靜)?!耙淮莆荨薄ⅰ捌票谘保ň车谋瘺?。)
②寫秋槐----“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細極柔軟的觸覺?!保ㄟ@是境的寧靜,也是心的寧靜。)“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保ㄟ@里有境的寧靜,也有心的悲涼。)
③寫秋蟬----“衰弱”、“殘聲”。(這本身就是一種悲涼。)
④寫秋雨----“息列索落”、“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這里有境地的寧靜,也有情和境的悲涼。)
⑤寫秋果----“淡綠微黃”,即使是寫“紅”也是“紅完”。(也是一種清、靜的淡色。)
郁達夫寫“故都的秋”,緊扣住“清”、“靜”、“悲涼”的特點,不用濃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詞語表達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秋味和平凡的人。
★(縱觀3—11段)我們不妨來找一下,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筆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內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也在那故都閑人充滿了京腔的互答聲中。取景既不以時間為序,也不以空間為序,似信手拈來,這體現(xiàn)了散文“形散”的特點。
4.統(tǒng)觀整篇課文,作者除了運用細膩的描寫來展現(xiàn)“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之外,開篇和結尾還用了怎樣的寫法?
明確:對比。其目的是抑彼而揚此,突出作者的主觀感受----北國之秋勝于南國,從而表達作者對故都的秋的熱愛。
5.關于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有兩種完全不同一理解:有人認為本文是頌秋的,但也有人認為是悲秋的。你認為呢?說說你的理由。
教者認為:本文是用深沉的憂思和落寞的悲涼來頌秋的,表達的是對故都秋的眷戀和向往之情。開頭就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薄帮枃L一嘗”;在文章的結尾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保ò鍟壕鞈傧蛲椋?/p>
6.既是頌秋,作者為什么不用明快的筆調來頌秋呢?
①郁達夫,三歲喪父。17歲便隨長兄一起赴日本留學,在異國生活的十年,是他飽受屈辱和岐視的十年。②在個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③在文藝觀和審美觀方面,他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是“靜止如水似的文學?!?/p>
此文寫于1934年,此時的中國,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郁達夫也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滿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寫的心中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景的心態(tài),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這種感受在當時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跡。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嗎?
由此可見,散文的鑒賞,既要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xiàn)實,又要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對思想感情的體會,還要結合作者當時的生活經歷。
7、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聚”,本文的“形”是什么?“神”又是什么?它們的結合點是什么?
明確: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風物,具體說,就是五副秋色圖,文章的“神”是贊美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fā)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遠的憂思和孤獨感。結合點是“清、靜、悲涼”
四.熟讀成誦
把自己最喜歡的一段文字背下來。
板書設計:
故都的秋秋院
郁達夫秋槐清,靜,悲涼
秋蟬(客觀、主觀)(主觀)
讀懂客觀現(xiàn)實秋雨
體會思想感情秋果
(形)(神)